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合集12篇

时间:2023-11-10 10:02:56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1

会计账务处理欠规范,主要表现在:

(1)会计账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有总账没有明细账;对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年度会计账目处理不一致;总账、明细账不一致;现金与存款不分。

(2)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账,甚至不记账,未能纳入总账之中。

(3)会计、出纳自行记账,对账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

(4)会计档案管理不完善。一些村办公条件差,实行村账制前的会计凭证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遗失;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村干部束手无策。

账务公开欠规范。有关部门对深化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不可谓不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督等多方面做了严格规范,应该说卓有成效。但是在个别地方由于思想认识欠到位,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

(1)乡镇记账的审核问题。乡镇农经站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审核关口,但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账轻监管,只审凭证,不申开支合理与否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账。

(2)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电脑打印账目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引起群众误解。

(3)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如干部误工往往同村民误工在一起公布。

财务人员尤其是村会计、村出纳人员经常调整,移交手续不规范,钱款未结清。有的村原任干部在办理移交手续时甚至连公章也不交,使新任干部无法开展工作。

(1)违反规定乱开支,尽管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村级不允许有招待费、自行设立的奖金之类的费用报账,但有的村还是我行我素。

(2)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漏洞多,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3)会计核算不规范,影响会计记录真实性。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未达账项”、会计收支无依据、记账不及时、账务记录差错的现象。

二、村级财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管理意识淡薄。有的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村干部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无法完整反映村级财务整体面貌。目前各地存在着会计账目不规范,凭证混乱,审批不严,记账方法简单,结账不及时等情况。这就给有不良动机人员借机伪造,变造凭证,甚至篡改账目,贪污挪用公款开启了方便之门。

账务公开不到位,管理不民主,监督乏力。许多地方没有透明度,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导致村级财务管理乱上加乱。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而且许多农村基层会计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取得会计从业人员资格。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

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务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最后,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2.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

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适应村(社)集体资产存量较小、经济业务往来较少的一种新财务管理形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民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的协议,进行记账。这种财务管理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3.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务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

  

一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3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马克思在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基础产业。提出在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应建立工农联盟,而且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提出了解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途径。说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所以他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夺取革命的胜利,他制定的土地政策解决了农民的急需并保障了农民的利益。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中国的稳定取决于农村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城市搞得再漂亮也没有用:没有农民的积极性,中国的经济就发展不起来。和主席,连续几年下发了1号文件,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上日程,体现了中央对农村、农民、农业的高度重视,是党和国家的一个战略性任务。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土地是经济问题的根本,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多,土地不断地被细分。没人分得的土地越来越少。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仍比较低下。

(二)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民的科技意识淡薄,科技知识比较缺乏,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规范,直接影响了农村民主建设的发展。村民委员会与党支部之间不团结,工作关系不协调,实质问题是党支部和村委会争夺村务管理权。

(四)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设备老化、设施不配套、技术落后。农村的医疗保障供给不足。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城乡差别较大,农民普遍缺乏生活安全感。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改进措施和对策

(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加快和谐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推进现代农业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实现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来实现的,思想道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思想道德建设为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要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新型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农村文化服务活动。

(三)以民主法治为核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民主是我国政治文明的核心,实现农民当家作主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民主管理,让广大农民直接参与并主导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治理活动,邓小平通过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后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也是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四)以加强农村公共事业为核心,加快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条件。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各渠道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资源、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倾斜、延伸和覆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让公共服务深入农民、惠及农民。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喝上干净的水,走上平坦的路,用上便宜的电,烧上清洁的气,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社会最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消除农民生老病死伤残的后顾之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依旧面临许多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难题,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需要我们全国人民长期的努力。我们要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坚信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劲松,科学发展观干部读本[M],北 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41

[2]候石安,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财政支持[J],商业时代,2004,(24)

[3]尹焕三,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9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4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期望两三年功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二是一些乡村建设新农村对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好,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乏自觉参与意识,存在过分等待政府投入的依赖思想。三是一些地方在工作中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路、盖了几栋房、建了几幢楼就是新农村建设,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加快生产发展、建设文明家园的有效措施。

(二)宣传发动有待加强。一是重城郊、轻边远。个别地方在宣传发动上存在一些“死角”。二是重形式、轻效果。一些地方宣传发动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是很明显,部分农民甚至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扩大扶贫范围。

(三)投入力度尚需加大。尽管各级财政在资金安排上逐步向农业农村倾斜,但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上历史欠账较多,部分农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管护维护需求迫切。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但我们在下乡工作时也常看到竣工不久的村屯硬化道路出现了破损、坑洼等现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迫切需要制定维护管理措施,不然就会出现新村没新貌、建成养不起的状况。

(五)公益事业发展滞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治疗水平低,农民因病返贫、因灾致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导致择校问题加剧,无法实现教育公平;三是农村文化设施欠缺,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二、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干部群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不能一哄而上、搞“一刀切”。要采取典型引路,扶持推荐一批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生产发展水平高、集体经济实力强、公益事业发展好的典型,以供其他行政村学习借鉴。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整体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把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公共财政的职责,统筹兼顾。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逐步向“三农”倾斜。应在以县域范围内,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让财政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做大农村经济的“蛋糕”。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标准化生产,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完善各项涉农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支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优势产品产业带,发展主导产业。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五是搞好规划、重点投资。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业现代化为标准,对道路、学校、卫生、文化等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以及影响大、见效快的项目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5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水利建设正在蓬勃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经济也在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更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新的时期,我国农村的水利建设工作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更应该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工作要求。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农村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并且还要善于研究和提出农村水利建设的建议和措施,从而推动农村水利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当然,我们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把握到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这样才具有水利建设的前瞻性思维,从而对推动农村水利建设的新的成就打好基础。这是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

二.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水资源的匮乏

我们从地图上或者是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我们知道,我国农村的水资源十分的缺乏,农村的水资源极度的分布不均。很多农村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也有一些农村的水资源极度的稀少,例如西部地区的农村就是这样。同时,由于农村的降水不均,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这就更加造成了农村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很多地方出现了季节性缺水和季节性雨水偏多的现象。而且农业的用水量在不断的减少,这对于广大农村的农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很大程度上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水资源日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极度的缺乏,而且这些设施极度的落后,大部分水利建筑物年久老化失修,有的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损毁严重,根本无法正常运行。诸多原因导致农田灌不上,排不出,田难种、路难行,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较低,同时亦大大加重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早日达小康的重要制约因素。加之当前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太少,田间工程末级渠系配套率太低,有的还是实心田块,根本无法抵御一般的旱、涝、渍灾害,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农村节水灌溉的工程效果不佳

农村水利灌溉是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目标,但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水利灌溉的功效并不是很明显,对水利工程灌溉的利用较少。现代高效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而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以及相关的技术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同时,水利灌溉也是重要的节水措施,这对缓解农村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措施。很多农村的水利灌溉的认识不够,对节水的意识也不是很高。而且现在农村的水利灌溉所用的工程设施也是比较陈旧的,基本上不能达到灌溉的目的,这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不够民主

农村的水利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对于农村水利建设意义重大,然而,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水利建设的组织和管理的意识缺乏,力度不够,方法不到位,致使我国农村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缓慢。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资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设单位的违规建设,导致部分工程建设缓慢,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过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一些老工程年久失修,过早的失去了其功能,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工程规划不合理,以及工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严重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大部分水利建设工程缺乏有效的监管,水利工程的质量很差,对一些水利设备的利用不够,这不仅浪费了资金,而且还阻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水利建设缺少民众的参与,无法做到水利建设的质量的效益。

三.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发展方向

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始终要围绕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同时还要处理好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完善农村水利建设的防洪、环保、灌溉体系,提高农村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要注意推广许多的节水措施,发展节水项目。

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是农村水利建设的目标,今后的农村水利工作要朝着节水灌溉的方向发展,这才符合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要求。发展节水灌溉可以有效提高农村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农村水资源。同时,发展节水灌溉,还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哦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要把水利建设的节水灌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农村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的方法,引进喷灌、滴管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同时还要完善水资源的渗漏防护措施,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合理利用。

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新时期,随着农村水利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技术工程性能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后的农田水利的建设要适应农业发展的转型的需要,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对灌溉、排涝的技术和标准要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从而提高农田的排涝能力。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使其适应逐步提高的灌排标准,从而使水利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新时期,农村水资源的污染比较大严重,因此应该建设农村的水利建设要朝着污水处理的方向发展。农村污水对于鱼类、虾类和其他的农业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对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不是很好。同时农村的水土流失比较大的严重,要兴建大型的农村水利工程,保持农村水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台风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而且目前苏州市一般小城镇防洪标准仅为lo年一遇,甚至有的小城镇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6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50-02

新农村建设是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提高新时代农民素质的一项长期任务,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1-2]。河南省新农村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快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制约因素和困难。现就如何有效推进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3-4]。

1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

河南省从2005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开始时老百姓的负担确实减轻,但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的涨价之风随之而来,农民的种植成本迅速提高。尽管这几年农产品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但是农产品的提价给农民带来的利益被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所抵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指出,根据湖南省物价局调查统计,2011年农民种植水稻,除去国家的粮食补贴,纯收益只有112.5 元/hm2,还不如外出务工3个月的收入,因此不少地方的农田撂荒或作为垃圾场也不愿耕种,长此以往,1.2亿hm2的耕地红线很难保住。

1.2 从事农业人员素质偏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流向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并且有一部分人在大城市落户,留在农村的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5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大多数经历过苦日子,知道钱来之不易,宁愿用人工来耕作,也不愿意花钱用机器来耕种和收割,从而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在一部分人心里还存在“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只要能挣点钱就行,从不去想如何进一步改进,如何进一步挖掘土地的潜力,更是缺乏敢闯敢干的勇气,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

1.3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多年来我国一直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国家对城市投入多,城乡差距逐渐拉大。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和巩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选择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把本应该用于发展农村的资金转移到城市中去,工业从农产品中获得了更多的廉价原材料,从而促进城市快速发展,而农村发展缓慢,大部分地区处于贫困状态,税费改革后,村集体的经济来源渠道变的更窄,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上更是有心无力,很多农村没有正规的卫生所,仅由无行医许可证的赤脚医生看病,村里的邮电交通、教育文化等相关服务设施落后,与新农村的发展难以协调。

1.4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弊端

农村现在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大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其外部环境的变化,现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土地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日趋严重,客观上要求对我国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适时、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把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

2 做好农村工作的对策

2.1 合理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不同地方而言,要根据当地的优势和特色调整好种植结构。就焦作市而言,它是明清时期的怀庆府所在地,具有种植怀药的传统,铁棍山药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良药佳肴,2 000年来一直作为历代王朝的贡品,并于2008年入选北京奥运会食谱。2008年9月,总书记在焦作市视察农业工作时,在铁棍山药种植基地对山药的品质赞赏有加,更是让铁棍山药名声大振,价格暴涨。因此,在怀药种植形势喜人的形势下,果断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增加怀药种植面积,必将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提高生活水平。同时,通过种植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怀药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快怀药产业化步伐,不断增强其发展潜力,将怀药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产业优势。

2.2 着力培养好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是以“科教兴农”战略为核心,把农民培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农民科技入户计划”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广泛应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网络等手段,扩大农民科技培训覆盖面,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和老百姓多交流沟通,成为老百姓解决生产中现实困难的“及时雨”,着力解决好科技推广和农业生产“最后一公里”的脱节问题。三是做好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当样板、做示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富裕,促进新农村建设。

2.3 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河南省的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旧村庄正在合并,新社区正在落成,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让新农村新社区旧貌换新颜。一是大力完善服务配套建设。便民服务室、农家书屋、便民超市、卫生所、庄稼医院等便民设施要及时完善,让农民体验到“村改社”的实惠。二是美化社区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配套,做好保洁、美化、亮化工作,改变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满地的猪羊鸡粪便”的旧面貌,努力形成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三是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完善农民广场、文化室等硬件设施,引导村民有选择地参加一些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同时,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比赛交流活动,例如扭秧歌、戏剧票友赛、太极拳等活动,把群众性、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

2.4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客观上要求对我国农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适时、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把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积极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办法,鼓励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河南省一些地方成立了“土地银行”,即在自愿原则下,由村组或乡镇将农民手里闲置的土地先收储过来,再将土地以整体方式流转给种植养殖大户或农业产业化公司,从而浚通了土地流转中的核心两级—农户和公司之间的信息和资源通路。过去,很多种植大户或农业产业化公司很想规模化经营,最头疼的就是要一家一户地去磋商协调,有时候看好一片地,就因为中间有1~2户人家谈不拢而不得不放弃。这是以前公司难上规模的主要原因,现在通过“土地银行”这个渠道,直接流转土地迅速便捷了很多。对老百姓而言,租金稳拿,还可就近打工,比自己种地的收入更大。今后应该探索更合理更可行的土地流转制度,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3 参考文献

[1] 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1-15.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7

(一)认识上存在三大误区

针对新农村建设,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上都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凝聚工程、生产力工程。但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认识上还存在三大误区:

一是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等同于“目的”。“重大举措”是采用更多的手段和方法,是过程,是实实在在的项目,“目的”则是方向和最终结果。二者混为一体,就必然带来两种错误倾向。特别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过高,与眼前国家、社会各个方面提供的有限财力支持不一致。

二是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等同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项目。新农村建设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村镇建设、产业发展、新型农民的培训等等,必须突出重点、做好近、中、远期的有序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项目是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部分实现。二者是“点”和“面”的关系,混为一谈,就会必然导致:一是重项目、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二是按申报审批的项目办事,搞“一刀切”;三是忽视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改善;四是抓新农村建设变成了抓项目、抓资金。

三是将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一年的建设工作等同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一年的建设工作只是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而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则需要50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如何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如何发展集体经济,以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既包括解决民生问题,又包括扶贫开发的有具体项目支撑的综合性概念,而绝不仅仅是眼前实施的具体项目,无论是生态村、文明村、小康村、和谐村的四村建设,还是典型示范村、重点突破村、扶贫攻坚村的项目村建设都是有重点、分步骤、全方位推进的一个长期过程。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不强,也就没有很强的“外援意识”,也就不会珍惜“外援”,对新农村建设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在行为上,一方面,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即使事关农民自己的切身利益,农民往往不会主动参与,基层组织协调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新农村规划、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项目不是由农民民主协商、反复讨论,最后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和项目,而是由乡(镇)、县一级甚至市一级帮助村一级制定规划,往往把上级部门主观设想的模式强加给农民,其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并不买账。

(三)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来承担。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

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农村村级经济薄弱,集体经济发展严重失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名存实亡,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全部取消以后,原有的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村干部与村民打交道的环境消失,与村民的关系趋于淡薄;再加上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措施不到位,农村工作难度加大,导致村干部工作动力不足,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村干部无人担任的状况。村级根本就拿不出钱来兴办村级公益事业,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缺失,甚至破坏严重,新农村建设及后期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等都难有保障。

(四)各个涉农部门之间缺乏资源整合、齐抓共管、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没有发挥整体效益

关于“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准备非常充分,道路和方向非常明确,真情实意和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很多。而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涉农部门多,条块分割严重,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佳。财政支农资金按行业分,有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农垦、气象等7大类;按部门分有近20 个部门之多。各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同部门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新农村规划和建设,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多,资源浪费严重。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往往是通过中央、省、市、县、乡、村六个层级,财政资金拨付不及时,再惠及到农民,中间的“跑、冒、滴、漏”问题严重。因此,部门利益、“条块”管理、各自为战、交叉重复,必然导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整体效益不好。

(五)重视生活性建设,轻视生产性建设,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长期目标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增长,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而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困难是近期目标。两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根本的,是长远的;后者是直接的,是暂时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既要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更要立足长远,抓住主要矛盾。而新农村建设,总投入力度较小,其中,用于生活性建设支出比重过高,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比重过低。都突出了“三位一体”、村庄道路建设、村庄房屋改造等生活问题的解决,而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机耕路、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农田改造等扶持资金的投资力度都较小,缺乏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长远的发展规划,造成新农村建设中重点错位的现象,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比较缓慢,规模难以壮大,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

(六)新农村科技文化活动室的功能未能得到利用

新农村建设科技文化活动室(农村科普和信息化的推广室、村民的会议室和文艺活动室、农家书屋、综合培训室、体育健身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等等),是具有综合功能的村民集体活动空间,是农民获取精神食粮的“充电器”,是农民建设新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加油站”。是用先进科技文化武装农民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帮助群众培养新的文化、道德标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生活的状况、方式和观念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所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村寨,一方面,科技文化活动室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另一方面,科技文化活动室虽然都已建好,电脑、电视机、影碟机、桌椅等都已配齐,但科技文化活动室都只是作为仓库和展览室使用,其功能远远未能发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科技文化工作没有引起地方党政一把手的足够重视,管理机构综合能力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及一套长效的“建、管、学、用” 科学运行机制。

二、对策和建议

在有关“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现行政策体系下,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调研和规划

我国“三农”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突出。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长期过程,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头绪繁多,既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均衡的城乡福利政策和基层民主制度,加强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还需要考虑各地的差异和具体情况以区别对待。

因此,需要广泛开展调研,抓住新农村建设短、中、长期的核心问题,统筹规划,有序安排,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牢固树立“打基础、谋长远”的思想。必须把总体规划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做到既要有中、长远的规划目标,又要有近期工作安排。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逐步完善。我们既要坚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一步一个脚印,见到实效,既让农民充满信心,又要让农民得到实惠,树立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自治管理和文化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为充分做好前期的调研和规划工作,建议成立“乡村建设规划研究所”,从体制上提供保证。

(二)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注重宣传政策。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政策全面准确的宣传,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有效地保证政策执行;二是注重办实事。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三是注重典型带动。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四是完善民主管理机制,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五是基层干部必须起表率作用。基层干部必须讲原则、讲章法、讲程序,起模范带头作用,来引导群众和带动群众,避免过去那种行政推动的强制式、命令式工作作风;六是强化“主体意识”和“外援意识”的教育;七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八是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发展新组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加大对基层党组织教育培训力度,并形成长期的教育培训机制;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育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三是积极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资金、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规范管理。

(四)强化领导,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各级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但是,多方参与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来协调、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共建共享、齐抓共管、协同工作,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集中使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避免新农村建设的各自为政、“多龙治水”的局面。因此,很有必要加强领导,积极探索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

(五)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和扶持力度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根本,它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带动力量,也是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和扶持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和省财政配套投入,有重点、连续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中,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积极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村各类主体创办专业合作组织和建立行业协会,提高带动农户的能力;三是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大的特色优势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推动其在技术、质量、经营等方面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四是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将提升水平与精深加工相结合,提高附加值;五是大力扶植和培育农产品品牌,培育国家名牌农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六是将延长产业链条与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结合起来,提高整体效益;七是加大科技扶持力度,运用科学技术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发展,增强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八是积极给予贷款信用担保,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持力度。

(六)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8

1.农村文化生活现状

1.1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物质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一些富裕的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甚至赶上了城市,与过去相比,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形式越来越多样。

1.2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基层文化力量逐渐消弱。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内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部分村级领导则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与我的关系不大等等。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的乡镇,重文化建设往往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致使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

1.3由于政府投资力度较小,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资金并不多。当前,不少农村缺乏图书馆、阅览室、放映室等公共学习场所,同时也缺少篮球场、健身房、足球场等公共锻炼场所。这就使得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基础文化设施,无法开展相关的学习与锻炼活动,使得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显得单调枯燥,同时也使“黄赌毒”糟粕文化有了滋生的空间。

1.4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乡镇机构改革后,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职不在位,有的兼职过多,有的调走后,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岗人员严重老化,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思想、意识、业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需要。再加之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致使大多数基层文化部门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松散涣散,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

1.5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较为低下,各种不文明、不开化现象仍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也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进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农村地区的先进文化引领作用较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建设的理念对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都十分薄弱。

2.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

2.1加大文化工作创新力度。农村文化创新是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地政府部门应当在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时,重视对于各类活动从创作到组织到演出的创新,以便使农村文艺节目更多地受到农民的喜爱。

2.2完善农村文化活动网络。完善农村乡镇、村文化网络,在乡镇村都O立文化站,要充实稳定乡镇文化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文化干部的待遇,确保乡镇文化干部有足够的精力抓文化工作,村级文化站站长由村民选举产生,文化网络对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八十年代的农村文化俱乐部曾一度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现在也可以在各村建立类似的文化阵地,组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农民可以自编自导自演,既可发挥他们的文艺创造,又极大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3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9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之一。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1 山东省部分试点城市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山东省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部分试点城市或地区如青岛市城阳区、寿光市、青州市张南楼村等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探寻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1 城阳模式

为振兴城市中心区,解决郊区化,合理利用土地、公共轨道交通优先等问题,青岛市城阳区因地制宜,坚定不移地实施了农村工业化战略,以旧村改造为重点,加快农村城市化。按照“三个基础稳固、六个清楚到位”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旧村改造,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要求,做到改出一片新社区、一片新环境、一片新产业。目前,全区实施了56个社区的旧村改造,腾出土地4万余亩,全部发展二、三产业,从根本上重构了农村城市化功能,使周边的农民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水平,还将分散的农村集镇汇集起来,节约居住资源,实现小城镇建设。

1.2 寿光模式

寿光模式又称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寿光市是我国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蔬菜种植达80多万亩,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国蔬菜集散中心。寿光市依据自身在蔬菜市场领域的发展传统和产业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实现农村生产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因村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进行了立足农村持续全面科学发展的规划。按照“五通五化两改一有”的硬件建设标准,实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镇村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1.3 诸城模式

诸城市是位于潍坊市东南端的一个县级市。农民居住比较分散,资源、交通和区位等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其经济发达,有民营企业3600多家,在汽车、食品、服装和纺织等行业创出了一些名牌企业。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及中心村具有发展潜力”的原则,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设立公共服务机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了208个社区。每个社区一般包括5—6个村,选择一个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作为中心村,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地,其他几个村一般距中心村在2公里半径范围内,共约1000—2000家农户。在资金保障方面,建立了以市、镇财政投入为主体、以部门和单位帮扶为辅助、以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距离较远的村民主动集中到中心村居住。对因集中闲置不用的原有住宅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用于招商引资或上新项目。诸城中心村模式既有利于改变单一、分散的土地经营方式,又有利于发挥中心村镇的城市化功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1.4 南张楼村模式

青州市南张楼村模式又称“城乡等值化模式”。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南张楼村,1989年作为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合作项目,进行“巴伐利亚经验”移植,即“城乡等值化”试验。内容包括片区规划、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发展教育等很多项措施。到目前,用在南张楼的投资已经有8000多万元人民币,各级政府投资了3000多万,村集体投资了3500万元,基金会投资了450万元。试验兴建了80多个企业;农民工作模式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成为副业,而企业生产成为正式职业;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基础生活设施脱离了农村氛围,人们生活在包括厂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等准城市化规划的大范围内。尽管现在的南张楼不是德国专家理想中的中国新农村的范本,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2 山东新农村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发展方面

主要有三个表现。一是盲目跟风。有些地区一提到特色农业的发展就是压粮种棉,压粮上菜,压粮改果,却忘记了应该先从搞市场调查入手,核算投入产出比,分析市场现状,预算投资风险,导致盲目“跟风种地”、“跟风特色”的怪圈。二是强制推行特色。出于种种原因“官逼民富”,不管农民有没有知识、有没有技术就强迫农民进行特色种植,强行命令村民,发展什么,如何发展,这样势必事与愿违,事倍功半。三是配套设施跟不上。一些基层政府部门服务观念不强,配套基础设施不利,极大的影响了发展农业特色化的进程。

2.2 发展农村经济方面

主要有四个表现。第一,农作物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农民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的基础尚不牢固。第三,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有待提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未形成非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第四、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风险使农户难以承担。

2.3 乡镇职能转变方面

主要有三个表现。第一,部分基层政府为了提高政绩,制定了不合理的目标和任务下派给下级组织,对其进行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奖惩。第二,财政困境。农业税取消后,绝大多数乡镇税源都很缺少,甚至有的乡镇工业税收几乎是空白。第三,干部队伍素质较低。法律、经济、管理、农业、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匮乏。第四,管理不足。县乡条块关系不协调,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拖泥带水等现象。

2.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

主要有五个表现。第一,思想观念落后,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第二,管理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城乡一体化社区的建设机制。第三,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体系与城市公共服务差距甚大。多数农村社区服务还滞留在传统性、邻里性和救的程度上,服务规模不大且分散不集中,水平偏低,没有从根本上完成乡村管理服务向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的转变。第四,缺乏管理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才。第五,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3 对策及建议

针对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动以农业合作制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制定惠民为民政策,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进程,发展多种特色农业合作经营模式。

3.2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以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作用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惠农利农资金作用效率;健立健全城镇化、工业化的反哺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进一步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3.3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和谐行政生态环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财政制度;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基层公务员素质水平;建立健全行政组织法,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10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52-01

1 农机化建设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把生产发展放在第一位,而农村生产快速发展的前提是实行农业机械化。这是由于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解放劳动力,也是农业推行新生产技术的保证,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

(2)我国现行农业结构比较散乱,急需进行农业结构整合,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为此奠定物质基础,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尽早摆脱贫困。实现农业现代化,前提是要实现农村的结构整合,帮助农民加快富裕的步伐。而进行结构整合必须要有农机化作为物质基础才能实现。一方面,农产品的精加工能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这种农产品的精加工一定要依靠机械完成。另一方面,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领域普遍得以应用,也要依靠农机化的大批运用,把多种多样的生产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3)农机化技术是农业飞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保证。只有高效应用农业各种资源,完善农业生产的基本设备,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条件,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这些都必须有农业机械化作为保障。现在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依靠大型机械来施工,使工程质量得以保障,有效降低了资金的投入;农田中的土地深耕、改造土壤,还有水利设施的修建等,均由大型机械来完成,农民的生产条件得以提高,防止了水土流失;农业生产中,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增产增收,也是当前重要的话题,以新型喷灌技术为代表的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利用机械化浇水,节水节能,确保农业的丰收,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1]。

2 我国农机化的发展特点

一是农机化发展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效率,以解决我国人口众多、土地短缺、粮食匮乏的问题。二是耕作地块较小不利于大型机械展开作业。三是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进行农机化推广要根据当地状况。四是我国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较少,缺口很大,在农业生产中要厉行节约。五是要加快大中型农机具推陈出新的步伐。

3 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1)农机化全面配备水平低,现在的农机分配情况不均衡,农机配套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距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

(2)我国农机制造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生产的农机产品存在很多不足,种类单一,性能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速度。

(3)农机服务比较落后,仍停留在过去的一家一户自行生产的水平,农机化服务没有打开市场,大型农机具的分布较散乱,不利于统一管理。

(4)近几年,国家实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刺激农民的购买能力,有力推动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与普遍应用,农村农机化配备有所改善,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步伐加快[2]。

4 农机化建设发展方向

(1)农机化的普及推进了农业生产前进的脚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农村农机化要想取得蓬勃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农机服务问题,为购置大型农机具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政府应在统一农机管理、农机手知识培训、农机具维护维修、新型农机具鉴定、农机新技术应用、市场化服务等方面全力发展,为农机化的大力普及给予全方位的保证。另一方面,农机三大市场(农机修配、农机维修、农机作业)的发展和完善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3]。

(2)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依靠农机化的迅猛发展,采用多种方法,改变当前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的劳动方式,在用机械化代替人力的同时,鼓励农民多方创收,增加经济收入。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有农机化的鼎力支持,农机化是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和物质基础。农业生产方面涌现了许多新技术,如科学播种、深翻深耕、节能播种、节水喷灌等以节能为主要目标的农机化新型科技得到全面普及,还有现代化农机具必须取代陈旧型农机具。全面发展农机服务行业,可以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4]。

5 结语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应紧紧抓住党中央近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农机化发展的进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当前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6 参考文献

[1] 宋红霞.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5):146.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11

1.1农民法律意识低 大部分农民,甚至有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法律意识不强,以为只要自己没有杀人放火就不会触犯法律,根本不懂得法律不仅调整刑事犯罪关系,还涵盖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政治等方方面面。如农民建房,以为自己建房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谁也管不着,其实里面就涉及到土地管理、村发展规划、邻里关系等多个法律法规,看似正常却与法不符,合理不合法。

1.2农民参政、议政意识不强,缺少权利意识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但广大农民对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农村选举在很多地方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拉票贿选,根本没有认识到参政、议政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和职责。在村务管理过程中,采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没有一点集体荣誉感和大局意识;有的甚至怂恿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上独断专行,以村组织的名义谋取私利,损害集体和其他公民合法利益;有的农民群众认为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有绝对的权力,以“拉关系走后门”的思想亲近权力执行者。根本不知道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权力对权利的侵犯,破坏法律规范,滋生腐败。

1.3政府有关农村、农民的立法滞后 从我国法律分布分析,大多数法律都表现为城市而立法,而有关农村、农民的法律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相关规定,仅涉及农业生产大方面的问题,而对具体的农业生产规定却很少,基本上和农民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关系。在法律的制定与修改过程中,也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更多的取决于部门的意见和态度。农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的声音和利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制定的法律与农民实际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相脱离,从而使国家法律、法规难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1.4执法不严影响法律的权威 尽管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善,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不严和执法不公的现象。如:有的公安派出所查处一个娱乐场所,要先派人查清有无特殊背景,怕引祸上身。同时有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权代法,以言压法,有时法律规定的,还要发文件,形成法律不如文件,上级文件不如下级文件的现象。再加上诉讼过程的繁琐、复杂、花费高昂、司法腐败、人治干忧、某些执法人员办事不公等现象,致使农民耗费巨大的成本和代价打官司,但最后自己的权利仍未得到维护和落实。从而导致农民丧失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也贬低了国家法律在群众中的威性,造成法律在农村难以贯彻执行,严重影响了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2.阻碍农村法制建设的原因

2.1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社会保障落后 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大大落后于城市,缺乏社会保障。全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0% ,而在校大学生中农民子女只占 30% ,并且农民子女上大学后,极少回农村工作,致使农村人才资源十分匮乏。再加上外出劳动人口增多,在农村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小孩子,更谈不上法制教育。在医疗卫生方面,农村医院的数量、医疗设备,医生人数,技术水平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技术高明的医务技术人员都往城市里跑。据统计,目前农村每千人才有一个卫生点,城市每 250 人左右就有一名医务人员和一张床位。在社会保障方面,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功能,因种田效益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在城市、国家工作人员各项社会保障齐全,就业者都可享有基本的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即使是一般居民,只要收入低于平均水平还可以享受低保待遇。在农村,无依无靠的“五保户”的低保却是难以维持生计。

2.2执法部门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在农村,有的执法人员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为地方势力或家族利益所左右,,假公济私现象常有发生。有的甚至违法乱纪、贪污受贿、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恶人坏事不闻不问,使广大农民产生权大于法的错觉,认为学法无用。有些人还故意歪曲事实,挑动不明真相的农民群众对抗政府,甚至暴力抗法,使法律在农村难以得到真正实施。

2.3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律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的贫乏苍白,很多乡村没有文化活动中心,没有相应文化设施,农民群众没有地方学文化、学法律。而相对盛行的、打牌、迷信成风,不健康书刊、色情录像等,却成为农村中青年人的主要消遣方式。这种低品味的文化需求,严重地损害了社会风气,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有的青少年无事而滋事,以至轻微违法甚至走上犯罪之途,造成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同时,恶者横行,弱者受欺的治安状况使善良的农民缺乏安全感。

2.4封建传统思想影响严重 有的较偏远农村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阶段,没有形成严格的社会分工和社会保障机制。封建思想还严重影响着农民的意识,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淡薄,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鉴于地缘因素的影响,人情在农村发挥较大作用,每遇纠纷和冲突,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遵循“以和为贵”的古老风俗,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就算是农民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也是忍受,或者采取以牙还牙的手段进行报复。部分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事务时,依然习惯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

3.加快农村法制建设的对策

农村的法治建设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步伐,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真正形成一种法治理念与氛围,建立起稳定、公正、和谐的农村法制环境。

3.1加快农村立法建设 我国有 80% 的人口在农村,没有中国农村的法制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立法工作进展迅速,但是关于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立法却很少,有关农村的立法更多的侧重于管理法,即对农村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化。所以,从中央到地方要结合农村、农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涉及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征地和被征地、土地承包与流转、合伙经营、村发展规划、医疗、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工作,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心搞建设、谋发展。同时,立法工作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要,使农民感觉到自己就是主人、占据法律主动地位,自觉的守法、学法、用法。

3.2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转变观念 通过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的体会到法律是公正的、公平的,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转变人们对法律歪曲的认识和不健康的看法。广大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要为“三农”发展提供法律援助,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案子,不管多大都要加大追查力度,一查到底;对经济困难的群众要免收诉讼费,免费提供司法援助;对来办理各种手续的农民要优先办理,及时办理,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法、秉公执法、减少执法活动的主观随意性,增强透明度,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3.3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法治氛围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是推进依法治理的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普法理念。针对农村建房、征地、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农田水利、山林权属、合伙经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抓住农民最感兴趣的问题,围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开展法律宣传,咨询和服务。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培训教育工作,调动农村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基层干部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特别在“五五”普法期间,要不断丰富普法宣传教育的内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村入户广泛宣传法律知识,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普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12

1基本概况

阳坡湾村位于寺寨乡政府以东3 km处,平均海拔3 100 m。平均气温-1~3 ℃,最热月(7月)均温5~11℃,最冷月(1月)均温-10.5~10.0 ℃,年平均日照时数2 564 h,年总辐射量597.9 kj,光热资源可满足一季农作物生长需求。年均降水量408.9 mm,雨热同期,春旱频率较高。阳坡湾村水源分2类,一是地表水,水系为三道河,流量0.26 m3/s;二是自来水,主要用于人畜饮用。当地矿产资源贫乏,交通比较偏僻,距县城近25 km;全村通电率100%。全村有172户,总人口708人,人均耕地面积0.15 hm2。村民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75%。有劳动力430人,占总人口的52%,其中长期务农、半农半工、长期在外务工人员比例分别为28%、42%、30%。全村共有草场900 hm2,耕地面积97.19 hm2,水浇地面积20 hm2,林地3.33 hm2,以柳树为主。2009年粮油综合产量221 t,其中粮食产量199 t,油籽产量22 t。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缓慢,未形成适合该村发展的优势产业。wWW.133229.cOm二是畜牧业发展存在牛羊品种不良、育肥周期长、饲料短缺、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大等问题,畜产品没有初、深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是居住环境差,人畜混住现象突出,圈、厕、厨卫生有待改进;宅前乱堆粪土,违法乱建畜棚、车房、猪圈等现象普遍;住宅条件差,主要以土坯房为主;居民区没有垃圾收集点[1]。四是能源单一,缺乏清洁卫生能源。目前燃料主要以秸秆、柴草为主,对环境污染较大。五是农业生产规模投资大,近年来种子、农药、化肥、水费、油价上涨,造成农民生产性投资过大。六是技术、人才、信息短缺,农民急需科技指导、急需引进适应本村发展的农、畜品种,急需冷冻胚胎移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4]。七是缺少活动场所,业余文化单一,农民没有学习、活动、娱乐的场所,缺少报刊、书籍阅览点。

3规划思路与总体目标

3.1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3.1.1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阳坡湾村自身优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家园,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将阳坡湾村建设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1.2发展思路。以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培育农民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化经营,引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挖掘产业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解决住宅改建、村容整治等问题,改进基础设施;发展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

3.2总体目标

按照西宁市新农村建设达到“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目标,2009—2019年阳坡湾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是按照“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的要求,安排好生活与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效、特色、绿色的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力求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 560元,比2009年递增10%,实现农民生活宽裕,2019年主导产业畜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55%以上。二是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达到12年以上;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1~2门以上实用技术。每户至少有1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三是初步组建种植业、养殖业营销协会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培育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紧紧联系农户与市场。四是砖木、砖混结构的住房占总户数的80%以上,人均20 m2以上,农户住宅统一规划,新宅比例占60%以上,农村住房设施基本配套,庭院绿化、美化、净化。五是全村建卫生厕所172所,占100%。六是全村100%农户使用以沼气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建“一池三改”沼气池207座,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各172个。七是2011年垃圾处理率达100%,绿化覆盖率达到15%。

4参考文献

[1] 徐建宏,许百发,严启辉.当前新农村建设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19,86.

[2] 李欣,王长海.浅析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的双重性质[j].商情,2010(13):8.

[3] 郑进达.推进江北新农村建设的“五突破”[j].宁波通讯,2010(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