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11-23 10:02:08

小农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发展篇1

关键词:

小型农业机械;农村经济发展;探索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其经济发展也逐渐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水平。所以,本文主要研究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在农村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部分农村交通不是特别方便,农业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很多小型农业机械在推广之前没有进行实地考察,或在在推广中有的为了完成任务,没有根据用户需求和实际环境,推荐适宜的产品导致有部分小型农业机械没有得到合理运用,以致农户对农机的无用而拒绝。所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农村田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小型农业机械,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要意义

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根据大量的农业数据能够得出,农业机械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贵州曾经有农户在江浙珠三角等地区打工,一年的收入除去吃穿用房租,剩不了多少给家里,而且家中剩留守老弱病残小,田土无人做,全家的日子入不敷出,后来国家农机补贴很高购置了小微耕机,几人要干几天干的活,至少节约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和费用,不仅将自己的田土耕种解决,而且还可帮附近老乡耕地,收取租金,不仅他家粮食得到丰收,经济作物效益不错,现金收入也可观,很快就将老房翻新成新房,可见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同时也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所以,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是必然的。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能够有效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小型农业机械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小型农业机械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农作物生产当中,它改变了之前的劳动方式,通过机械工作来节省人力劳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不但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还能够有效缓解农民的生产压力,从而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由于部分偏僻山区农民的知识落后,他们对于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对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人员的培训,只有这些推广人员真正清楚明白小型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才能够引起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视,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在对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时,需要根据该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培训,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对推广人员进行考核,检验他们对于小型农业机械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推广人员真正认识到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让农民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小型农业机械的补贴制度,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视,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和健全补贴制度。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不但能够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够提高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视,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2.小型农业机械能够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能够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保证农民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更多的农作物生产工作,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大量的农业数据表明,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越广泛,农民收入也会提高的越快。所以,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要有效保证多种农业机械共同工作。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改变。所以,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会生产出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其中,小型农业机械由于其应用方便、快捷,现在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推广人员需要根据各个不同农业地区的特点,向农民朋友推广适合该地区的小型农业机械,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作物生产兴趣,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在传统的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往往由于农民的生产技术不过关,降低了生产效率。但是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人力劳动却丝毫没有减少。这种生产模式不但不能够满足现在的机械化发展要求,而且还阻止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还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更加现代化,从而保证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稳定。3.小型农业机械有助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能够帮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不但能够帮助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还能够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提高农业机械水平,能不断推动小型机械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机械行业之间的相互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在农村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会让农村出现一些多余的农业生产人员,这些农业生产人员不能一直在农村工作,他们逐渐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服务人员或者技术人员,能够促进服务行业和技术行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在农村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不但能够有效控制和调整相关产业结构,还能够我国总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在一些地区偏僻的农村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鼓励农民种植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作物,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山区的农作物种植中,农民主要种植的是粮食作物和油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农民只发展这两种农作物,很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农业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相应地区的环境特点,适当发展一些其他种类的农作物,例如西红柿、白菜、土豆、油菜、药材、茶叶、辣椒、烤烟等。与此同时,根据农村的环境特点,不断进行机械化加工,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鼓励农民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要不断对小型农业机械推广者进行培训,通过对推广者进行培训,能够让他们为农民朋友进行讲解和培训,从而提高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视,让农民掌握小型机械的操作过程,从而促进小型农业机械在农村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还要对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人员和农民生产人员进行定期考核,检查他们对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技能是否完全掌握。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适当加入一些其他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知识,从而提高推广人员的职业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在我国农业生产的工程中,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不但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从而有效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开前.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240.

小农经济的发展篇2

1思想认识不足

基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有不正确的认识存在,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将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当作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手段,尤其是没有与循环经济3R原则产生直接的关系;二是,没有认识到该怎样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建设,实际过程中,一味的追求速度,而没有重视质量;三是,大部分基层农业还是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要生产手段;四是,基层农业相关工作部门为了最求经济增长的指标,没有正确、有效地引导循环农业建设,甚至成为人为障碍;五是,基层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当前还无法真正成为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的主要团队;六是,没有积极宣传循环农业经济的优势,或者说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2技术研究滞后

基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循环经济中的主要技术,如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与清洁生产技术等,目前研究不够深入,甚至无法在基层全面推广。这些关键技术的开发,通常以大企业为主,由于单兵作战,无法形成联合攻关的力量,而且大部分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尤其是对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技术的研究水平不高,没有真正形成促进基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3资金缺乏

基层农业由于相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无法真正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一是,财政补贴制度设计过程中不够合理。当前执行的政策中考虑环节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的补贴项目仅仅限于少数几项间的补贴,没有一定的制度来支持基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二是,相关优惠政策存在缺陷。当前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方面,但是还没有体现循环经济理念,而且还延续了最终治理的传统意识。另外,鼓励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不够完善,比较单一,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涉及到的各项政策相互冲突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政府投资有限。循环农业发展涉及到的主要群体是资金缺乏的农民,仅仅靠个人力量或者小群体力量是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的。

二、发展基层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真正意义上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对应的措施。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认为当前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

1加强循环农业立法进程的推进,并出台与之有关的补贴性政策与限制性法规

对基层农业进行深入调查,充分明确政府、企业与农户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义务与责任,并将构建农业生态补偿与技术补贴机制当作出发点,对经济发展体系进行完善,进而建立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与工作行动三者相互结合的长效机制。

2构建基层农村物业管理体系,打造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有效机制

物业化管理是当前基层农村对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加强基层农村物业化管理能将基础设置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能有效改善基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对于推进基层农村废弃物处理资源优化利用、培育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3加强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力度

只有农业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才能提升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重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当前一线农业科技人才水平不高,这是制约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技术角度来分析,要坚持围绕水体净化、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质化利用、农地养护等等关键领域,要重视纤维素转化利用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等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而形成比较全面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在基层农业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是推广循环经济的主要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培养出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才人。

小农经济的发展篇3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经济命脉,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既给农机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面对国内外生产出现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寻求一种真正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其高效的优越性能成为了现代农业最主要的特点。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而事实上,部分山区半山区因为诸多原因在机械化发展程度上与我国的整体实力还有较大差距,云南省亦是如此。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进步,农业耕作方式从传统的牛耕人挖向机械化的转变无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但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到各地自身因素的影响,以云南省山区半山区为例,大型农业机械受到地形因素的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而小型农业机械为西部地区的农机化建设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本文将以水富县为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小型农业机械对我省山区半山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并对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提出一些建议。

二、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要意义

1.小型农业机械的优点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小型农业机械价格低、重量轻,操作简单易学,单人操作,老人妇女皆可使用,维护方便;适用性强,适合于各种地理条件,如山地、坡地、丘陵等;对田块无要求,烂泥田、不规则田块等皆可使用;使用成本低,一种机器多种功能,换上相应刀具还可进行更多的作业,不受作物种类与农艺限制,可有效替代传统的牛耕人挖进行各种作业。

同时,小型农业机械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优势。以微耕机为例,用微耕机旋耕每小时可耕地600㎡,按每天工作6h,每年一台机器耕作时间45天计算,一年一台微耕机可耕地18hm2,而同样耕作时间前提下,牛耕仅能完成耕地3hm2,且劳动强度大,误农时。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小型农业机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型农业机械在生产发展中,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代替了人力,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了城乡发展,农机专业户和农机大户在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致富,在农机化催生出了”土地托管”模式,出外务工农民将土地委托给农机大户进行管理,实现了双方共赢,都有了新的致富途径。譬如在水富县,微耕机每公顷耕作成本费用约为750元(包括油料费、折旧、维护费用、人工费用等),每公顷收费1800元,收益率约为60%,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充分节约了农村劳动力,产生了集约化效益。

2.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意义

(1)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在我省具有极大的必要性。我省土地基本以个体经营为主,加之土地类型多为山地和丘陵,坡地多,坡度大,田块小;且伴有人多地少的局面,造成了土地规模较小,土地零散,不适合大、中型机械作业的现状,同时也因为农艺与农机的不协调,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制约了农机化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我省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小型机械以其灵活的特点能够适应我省现有的土地经营模式,并且其技术、价格、维修成本易于普通人群接受,适合在我省普及。

同时,在我省小农户具有生产经营的完全自主性,也因此带来了盲目性。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落后,效益低下,加上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缺少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分析能力,面对高额的大中型机械化成本,即便是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对他们也是难以接受的。小型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有助于缓解这一矛盾,在满足生产效益的同时让广大的农业劳动者从思想上向农业现代化方向靠近。

(2)发展小型农业机械是促进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由于机械替代了劳动力,极大的缓解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增值增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在山区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增加农民经营农机的收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金路子。

(3)发展小型农业机械是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而在我省山区,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当地农地状况,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小型农业机械无疑是一条新路。

(4)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是促进山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充分利用了机械作业效率高这一优势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变了传统的耕作习惯,使农业机械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放了由于较低的劳动生产率而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从而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不断进步。

三、小型农业机械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

1.水富县农机发展现状

水富县地处盆地到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从1986.4m到267m,耕地面积共计6461hm2,地势起伏不平,农地破碎,面积偏小,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长期以来,水富县农业机械发展受地域影响很大,农业机械化进展缓慢成为水富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针对水富县农机发展状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农业生产情况,农机部门从2002年开始,引进适合山区、半山区农业生产使用的小型农业机械,主要包括微耕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组合米机)、稻麦脱粒机、微型收割机等。以微耕机为例,拥有量从2002年的37台,发展到2010年年末的1224台,总动力从2002年的16.33万W发展到2010年年末的547.9万W。得到农民的认可。既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改变了农民几千年来养牛为耕田的传统观念,逐步形成“购机为耕田,养牛来赚钱”的习惯,越来越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欢迎。小型农业机械在水富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小型农业机械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

通过上文的定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较大推动作用,但是这一推动作用究竟有多大,二者的相关性究竟如何,本文将引入相关性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论述。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本文选择从2004年到2010年的小型农机总动力为衡量小型农机发展情况的定量数据,并通过SPSS软件对其与农业生产总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形式为:

其中,yi称为因变量,xi为自变量,代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εi代表各种随机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总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假定εi服从正态分布,即:,a,b称为回归系数。

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我们可以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相关系数是一元回归模型中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线性关系越强。

因变量:农业生产总值(Y),自变量:小型农机总动力(X),输入SPSS软件后,通过程序,得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4056.903+27.778X

其中,通过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0.987,说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者关系折线图如下图所示:

水富县2004—2010年小型农机总动力与农业生产总值关系图

在置信度P=1%时,小型农机总动力与农业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87,二者相关性显著。同时根据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小型农机总动力每提高1万W,农业生产总值能提高27.78万元。

四、推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的建议

1.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增加小型农业机械的投入

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人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我省山区,即使在小型农业机械投入成本较为低廉的情况下,单靠农户自身力量是不够的。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和种类,增加补贴资金总量,支持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二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农机化。要发挥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投入的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服务,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农机化。三要以项目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抓好农机化示范区、乡(镇)和设施农业机械配套建设。四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燃油补贴、农机信贷、税收优惠、农机保险等内容的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对农机用油、机手培训、农机修理等给予财政支持,不仅让农民能买得起农业机械,还要用得起、用得好。

2.强化农机技术培训,建立农机化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要建设一支技能娴熟的农机化实用人才队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二是要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的农机科技人才队伍。依托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项目,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对农机推广、维修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稳定和壮大基层农机化科技、推广人员队伍。三是要建设一支素质全面的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机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适应我省小型农机化发展要求的管理干部队伍。

3.改革土地经营模式

我省山区现有的耕地块数多、经营分散,十分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当前中央制订了允许土地流转的政策,实行小范围联产承包或股份制规模化经营,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小型机械的质优价廉、用途广泛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将可以充分被挖掘出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效益,有助于小型机械走进千家万户,为我省山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小农经济的发展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51-01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提到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并对法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颁布的法令和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为法国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提供了政治、法律保障。在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民公会颁布的法令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并按当地人口分配农村公有土地,使法国广大农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广泛地建立起小土地所有制,造成了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拿破仑上台后,又颁布《民法典》,使在大革命中“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中小企业的长期大量存在,为法国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提供了劳动力保证。19世纪60年代,法国工业生产虽然居世界第二位,工业中虽然也出现了不少千人以上的大企业,但中小企业仍占很大比重。全法国有75%的企业是只有10名以下工人的小企业,将近60%的工人都从业于这些小企业。而且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手工工场,这些手工工场平均只有工人1.7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资本大量输出和对德巨额赔款,影响到工业中采用新技术和更新设备所需的资金,中小企业大量存在的状况得不到改变。到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大多数还属于工人不足100名的小型和中型企业。纺织工业是法国最主要的工业部门,而纺织部门又多半使用女工和童工。因之,丧失土地的农民不能被工业部门充分吸收。加之拿破仑订立的所谓“工人手册制度”继续有效(这种手册由雇主保管,工人没有这种手册到哪里都找不到工作)。这就为资本家迫害和刁难工人提供了一种合法依据。有的资本家不给被解雇的工人或是主动辞职的工人签发手册。从而,在工业和农业领域形成了大量潜在的过剩人口,他们也不得不忍受高额地租的剥削,租种一小块土地来养家糊口。

此外,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农民的土地也日益分成更小块,而出现新的小农户和细小农户。所以,直到19世纪后半期,法国的小农经营不仅在农业中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有所增加。

二、小农经济对法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受“小农经济”困扰,法国农业在一个半世纪里徘徊不前。“二战”以后,法国政府采取“以工养农”政策,加速土地集中,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仅用了二十多年,就走上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法国搞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20世纪50年代中期,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土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政府实行了“减”的办法: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国家负责养起来,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农村年轻人离土离乡,到国营企业做工;其他青壮年劳力,政府出钱办班,先培训,再务农。与减少农业人口的做法相反,对农地经营规模,政府用的是“加”法:规定农场主的合法继承人只有一个,防止土地进一步分散;同时,推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父子农场、兄弟农场以土地入股,开展联合经营。各级政府还组建了土地整治公司,这是一种非盈利组织,它们拥有土地优先购买权,把买进的插花地、低产田集中连片,整治成标准农场,然后再低价保本出售。此外,国家还给大农场提供低息贷款,对农民自发的土地合并减免税费,促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

小农经济的发展篇5

[DOI]10.13939/ki.zgsc.2015.23.026

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比如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或者说现代化水平的一个指标。因此,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农村城镇化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人口占全国70%的比例起,到目前农村人口占比例60%左右,未来城镇化会继续加大脚步,中国的农村人口比例将降低到50%左右。因此,城镇化是很多农村的必然之路,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1 正确理解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有两种含义。首先是农村人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比如年轻的农民通过进城务工而留在城市。还有一种城市化进程,是国家通过集中建设,例如征集农民土地,发展工业,规划新城镇建设,从而让农村成为城市,农民在本乡本土成为城市人。

在国家集中建设推进中,小城镇建设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渐进式的城镇化过程。因为让所有农民进入大城市实现城市化是不现实的。首先是大城市的容量有限,其次是很多农民在失去土地和农业收入后,不能在大城市谋生。而小城镇建设,是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利用农村原有的乡镇和居民点分布,建设新型的小城镇。这样的小城镇,让农民不离开家乡就享受与城市相仿的居住条件,同时还保留土地耕种和农业收入。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城镇化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通过集中规划住宅,小城镇建设中也会腾出更多的土地,作为集体资产或者进行宅基地还田。

2 小城镇建设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2.1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伴随着修路、通水、通电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本设施的改善,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是小乡镇建设给农村带来的最直接的改观。当农民集中居住,而且生活便利时,农民就会有更多闲暇时间,于是商铺和农民娱乐会得到发展。虽然短时间内不能与城市相提并论,但是相比之前传统封闭的农村,更丰富的娱乐文化活动带来了经济繁荣的信号。例如在福建长乐,新农村建设的小城镇地区,因为有了农村的文化广场,有了路灯这些基础设施,集中居住的农民晚上会出来吃宵夜,KTV、小商品和小食品贩卖也因为人群聚集而有了市场。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以较小的成本和较低的风险,通过这些商业机会增加了收入。

2.2 丰富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基础建设需要当地农民投入劳动力,需要动用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所有这些,都会给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带来更丰富的产业进入。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会带动周边建筑行业的发展,原先分散在农村的小规模建筑生产作坊,例如砖窑、木材商、建筑工队、装饰装潢、家居商店,都将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得到发展契机。

除此之外,城镇建设中的道路维修,将给当地农产品流通和运输业发展提供土壤。这使当地的农产品可以便捷地流通到外地,外地的特产也能够快速的流人。因此,伴随着小城镇的建设,运输产业、仓储产业、贸易和商铺会繁荣发展起来。

2.3 小城镇建设给农村集体资产带来增加的可能

小城镇建设中,往往会重新规划居民住所,或者重新划分宅基地形成整齐的院落和道路,或者建设楼房小区,让居民和城市人一样居住楼房。通常在这个过程中,会因为合理规划而腾出更多的土地,归村集体所有。集体资产可以用来投资乡镇企业直接带动经济发展,或者投资基础建设,间接促进经济发展。

2.4 小城镇建设带来农村劳动力回流,给农村积极发展注入活力

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务工,农村壮年劳动力稀缺成为全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而农村长期仅仅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的话,也必然会出现经济和社会的凋敝。小城镇建设中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一部分外出务工者返回家乡。而小城镇建设好后,便利的生活条件和繁荣的商业,将吸引原本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常驻,并且就近寻找劳动机会。那么附近的乡镇企业就是他们的主要选择,从而间接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3 小城镇建设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分析与初步对策

3.1 居住环境的变化影响农民原有的庭院经济

庭院经济,就是在院子里小规模的种菜养殖,虽然并不是什么产业,但是却一直对农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更多的庭院经济,以不创造现金收入的小规模形式存在,但是它的意义在于可以丰富农民餐饮结构,能够降低农民生活成本。长期以来,农户都习惯在庭院中饲养鸡鸭或猪牛等家畜,或者在庭院种植蔬菜、果树。其产量虽然不能拿去卖,但是却对家庭饮食有意义。如果小城镇建设,要求农民都住在楼房里,那么庭院经济就面临消失的危险。农民的生活成本因而增加,更有很多多年来进行庭院经济的农民感到不适应。

因此,建议最先了解农民的庭院经济现状。如果现实情况是农民必须到楼房居住,而不能保留单门独户的庭院,那么在居住区附近划定专门的庭院经济补偿地区,给农民种菜和小规模饲养的空间。

3.2 城镇建设的同时面临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

城市对能源的消耗一直比农村大,而城市每日的产生的垃圾量也比农村多很多。小城镇建设让农民享受城市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能源消耗和垃圾排放的增加。比如,小城镇建设工程,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如果随便堆放,不仅不安全,还会破坏土壤环境。其次,小城镇的居住是集中居住,相比之前各自分散居住的情况,集中居住更不利于垃圾处理。而且伴随着商业的繁荣,家家户户在日常生活中,会丢弃更多的固体垃圾。近年来,我们已经在很多建成几年的小城镇周边,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污染了河流与田地。难以降解的塑料袋也会随风进入耕地和河流,进一步污染土壤和水源。

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之初,就应该规划好垃圾池、垃圾焚烧、填埋处理点与污水处理系统等,并且从集体经济或地方财政中,拿出补贴,用于垃圾处理的劳务费用和垃圾处理的设备成本。

3.3 传统的耕种方式遭到挑战,影响农业发展

小农经济的发展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城镇基础设施的力度不断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小城镇建设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规划管理问题、财政扶持力度小、成长机制尚未形成等。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建设新农村的全局,势必影响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全局。我们要积极探索发展小城镇的重要途径,

一、大力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2004年2月,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887个全国重点镇。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应当强调的是。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国家开发银行按照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卫星城(镇)建设: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点镇建设: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重点镇建设:优先支持经济发达且城镇密集区域的重点镇建设的原则,2004年以来对169个重点小城镇承诺发放贷款90亿元,实现当年发放64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在全国重点镇的探索,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

二、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良好发展

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适用”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建议现有每年200亿元的村村通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通讯建设放缓步伐,与小城镇整体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电网、通信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从原则上来讲,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人脉、文脉、经脉“四脉”问题。小城镇规划是否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否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应当根据先县城、重点镇,后一般镇的次序,对小城镇规划修编进行严格界定,不合理的应调整;规模过大、照搬套用城市模式、浪费资源的应坚决修改。特别应当严格考查小城镇2003年以后的规划编制情况,注意其规划的超前性和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的合理性。规划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土地,应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协调好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利用这两个规划之间的协调,使得基本农田成为小城镇与行政村之间永久性的生态隔离带,成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之间永久的生态带,成为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田园风光的保持带。小城镇的绿化与城市绿化截然不同。小城镇只要把资源保护好。在空间上合理布置就形成了天然的公园。要向古人学习,把小城镇“轻轻”地安放在大自然中间。

三、加大小城镇投入,拓宽建设资金多种渠道

由于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薄弱,商业利润空间较小,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吸引足够的资金,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对集中地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避免“雨打沙滩万点坑”。同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注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投劳,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或采取BOT方式建设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对公交、公共区域广告经营权等实施特许经营制度。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不配套的情况。应当通过立法形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对现行的贷款政策应进行调整,在方便、易行的前提下,扩大小城镇资金贷款范围,做到“投得出、收得回”,凡是属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都尽量纳入信贷支持的范围,并逐步下放信贷资金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目前,中央为了确保全国粮食生产的安全,对农民实行了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直补、购置农机具补贴。但这些补贴是分对象、分项目区进行的,应当逐步扩大以小城镇为着力点的惠农政策覆盖面,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地域、环境所限,中部、西部、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大部分人还处在温饱水平线上。应当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全面建设新农村的目标。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辐射。应从农民最关心的小城镇改水改厕、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方面人手,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小城镇建设给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真正把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办成合民意的“民心工程”。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呼吁。小城镇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制定小城镇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来自生活的污染,要着重加强小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来自农业生产的污染,首先应在小城镇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小城镇加强农用基础设施的改造:对来自工业企业的污染,要考虑对其进行关、停、并、转或者制定优惠的“进园”政策,建设相对集中、资源共享、废弃物集中处理的小城镇工业园区等。污水管道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要采用适当的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健全污水收集处理体系,采用城市联网和区域联网的

方式提供清洁可靠的饮用水。要推动小城镇垃圾清运、保沽、无害化处理,推广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行粪坑封闭化、沼气化。要在小城镇进行田边、河边、山边、路边的“四边”植树绿化,封山育林,绝不能照套城市模式。搞大广场、大草坪。

小农经济的发展篇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迅速推进,如何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小城镇建设与繁荣农村经济“双赢”?最近,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镇进行了典型调查。

××镇是××县的一个边远乡镇,距县城57公里,与重庆市××县××镇毗邻。该镇小城镇建设自1995年起步,累计投资7000余万元,征地200余亩,建房11.7万平方米,改造旧房3.2万平米,新建街道12条,硬化道路33600平方米,新增程控电话1500余门,水、电、气、广播电视、邮政通讯等设施逐步完善。2002年全县文明场镇竞赛考核评比中,该镇以99.5分获得第一名。原创:发展小城镇,不仅改变了××的场镇面貌,而且使××镇成为周边乡镇的商贸集散中心,场镇呈现出人气旺、商气活、财气浓的繁荣景象,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预计今年全镇可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3433万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元,同比增加150元。该镇的主要作法是:

一、坚持“四高标准”,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和扩张

××镇作为一个农业镇,工业基础薄弱,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就农业抓农业肯定不行,引进大企业的可能性也小,怎么办?镇党委、政府经过思索,决定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强镇利民、寻求新的经济支撑的第一要务来抓,作为农村经济起飞的载体来抓。于是,“城建兴镇”战略便成为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在整个场镇建设过程中,他们坚持以“四高”为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一是高起点规划。按照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对整个场镇进行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的规划。突出规划的科学性、综合性、超前性、效益性和可行性。始终着眼发展,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做到既保证阶段目标的实现,又不改变规划或降低标准。为了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镇党委、政府还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到重庆、泸州、宜宾等地参观学习,为场镇规划布局提供超前的思维构想和有力的科学依据。二是高水平设计。先后邀请××市建筑学院、××市设计室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现场设计,在立意上突出新、特、美、实用,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择优选样后再付诸实施。今年新建、改建竣工的8幢楼房,都注重了立面造型新颖美观、色调搭配适宜和谐、功能结构合理完善,改变了以往规划设计中“一般化、一溜齐、一个样”的现象。三是高投入建设。仅今年1-11月,全镇共投入146万元资金加快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在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上做文章。硬化场镇道路4200平方米,修下水道1120米,新装路灯65盏,新建花坛81个,新增绿化带1440平方米,全面改造了水电、通讯、电视及排污系统;大力加快“四个一”工程建设进程,总投资55.7万元修建的一个中心广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汽车站、一个垃圾处理场,预计明年初可以全部竣工。四是高标准把关。集体和私人的建筑工程,均发包给建设水平高、完成质量好、社会信誉佳、具有资质的建筑单位和能工巧匠修建。镇党委、政府组织国土、建设等有关单位现场监督,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并严格把好验收关。

二、立足“四个到位”,着力提升小城镇质量和水平

一是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搞好小城镇建设,对于加速商品流通、开发利用本地资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度重视场镇建设工作,牢固树立起“抓场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把场镇建设和发展工业、农业摆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成立了小城镇建设工作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副组长,建设、工商等乡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征地、规划、设计、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又将各项工程和建设任务具体分解到每一位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并与其工资、奖金挂钩,逗硬奖惩。

二是宣传到位。镇党委、政府响亮地提出了“××镇是我家,文明城镇靠大家”,“创建文明场镇就是抓经济发展”等口号,号召全镇人民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创造优美的场镇环境;组织居民学习《城镇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文明常识,加强“三德”和“三个主义”教育,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中普遍形成了一种勤奋创业、爱镇爱家,有利于加快场镇建设的思想舆论氛围,加深了人们对推进小城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资金到位。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在投入。镇党委、政府充分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把场镇作为商品来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大力吸引外资投入参与小城镇开发,因地制宜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吸农、加速发展”的路子。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统征统管,并着力建立场镇资本的生成机制,以政策性投入和生产要素投入为主,选择让开发商能够赚钱的项目,使无利变有利,资源变资金,让土地在流动中升值。今年1-11月,新增建设面积2万余平方米,总投资达625万元,全部属个人投资。今年城镇建设收益约80万元,除拿出20万元用于合金会个人股金兑付之外,其余全部用于场镇建设再投入。

四是管理到位。镇上成立了专门的场镇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了考核管理制度,派出所、建设、工商、税务等相关单位齐抓共管,整治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效果突出。镇上购置了垃圾车,聘请了保洁工,对垃圾实行定时清运,街道随时保洁。对“乱摆、乱放、乱建、乱倒、乱停、乱贴”等现象进行坚决整治,实行“四归”,即坐商归店、行商归市、车辆归点、广告归栏。切实加强对各类市场的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反对欺诈暴利,要求经营者明码实价、亮证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在各行业中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在居民中开展争做文明镇民活动,居民的思想素质、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律观念、道德观念明显增强。形成了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和睦友善、尊老爱幼的良好社风。

三、注重“四个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突出特色经济。在小城镇建设中,××镇党委、政府立足镇域经济特点,着重抓了农副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确立了蔬菜、水果、竹木、畜禽四大支柱产业。各种轻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通过市场源源不断销往外地,特产“仁”字豆腐干更是远销重庆、达州等大中城市。随着场镇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和功能的日益完善,××镇还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场镇从事二、三产业。几年来,全镇就地安置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小城镇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开启了希望之门。村民周××搞养殖业,投资20余万元养蛋鸡1万余只,年收入达15万余元;朝阳村9、10社蔬菜种植形成规模产业,今年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将增加13元。市场的吸收,利益的驱使,政策的开放,使农民不再囿于有限的土地,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纷纷告别以往传统农业单一、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进城入镇,建房经商,自觉走上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小农经济的发展篇8

农村小额信贷是对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它适应我国小规模的家庭农业生产,为农户进入信贷市场提供了平等机会,是解决农民贷款难的有效途径。

一、概念界定

小额信贷最早是由孟加拉乡村银行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总结出的一种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扶贫模式。于1993年底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将其作为一种扶贫方式引入中国。对于小额信贷的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界定,我国学者杜晓山(2003)认为,小额信贷是在一定区域内,在特殊的制度安排下,按特定目标向贫困人口直接提供贷款资金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一种特殊的信贷方式。冯涓和邹帆(2009)则将小额信贷定义为,以农户自然人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一种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由此可见,当前对小额信贷的定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小额、贫困、信誉”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也表明,其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减轻贫困和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潜力。在我国小额信贷的实施过程中农民的信誉和偿还能力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替代了实物抵押成为发放信用贷款的重要依据。而信任关系需要借贷双方在长期的互动交往中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二、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反贫困。当代冲突派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中的贫困现象主要是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权力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结果。因此,反贫困的重点在于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特别是权力资源的分配,通过各种组织与制度创新,增进穷人的权利,从而能有效地利用社会经济机会,维护和获取正当利益,摆脱其贫困状况。据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12月末,仅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农户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2260亿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3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265亿元,增长164%;农户联保贷款余额达到1351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124亿元,增长495%。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受惠农民超过3亿,已经成为支持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式。在我国,小额信贷的实施实际上一种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它不仅使得流到城市的农村资金回流到农户手中,并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它解决了农户因缺少担保抵而难以获得商业贷款的问题,为农民开辟了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渠道,为农户提供了发展前景和财富增长的机会。可以说随着小额信贷有效、扩大的发放,它促进了单一救济扶贫向综合开发扶贫的转变。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制度可以激励人、约束人、协调人,制度通过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农村经济要素得到组织;在一定意义上,制度决定资源配置和资源升级。小额信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过程就是农民群体在制度引导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农村小额信贷的实施,改变了农村生产要素的组合,使农村经济在更有效率的基础上配置生产资源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小额信贷用户为了保证按时还贷,培养了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计划的意识,并不断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3.实现了农村信用资源到经济资本的转换。费孝通先生认为,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相互之间通过这种关系叠加,构成一张张关系网络。因此,我国民间存在有相当多的信用资源。农户信用是农村小额信贷建立的基础,按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额度,使信用成为农户取得贷款的基本前提,不讲信用者必然受到贷款限制。并通过实施信用户贷款优先、利率优先、授信额度放宽等政策,鼓励了信用行为,使社会信用观念得到巩固和加强,降低了交易成本。

4.有利于缓解农民工的再就业压力。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农民工失业返乡的大潮。因为农民工本身文化层次低,技术含量不高,再加上返乡之后,面临、融资难等困劲,使得他们成为就业人员中的弱势群里。农村小额信贷给这些返乡农民工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创业机会。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

1.扶富不扶贫。从类型上来说,社会排斥可以分为显性社会排斥和隐性社会排斥。如果说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创新,为农民贷款难问题打开了新局面,使得缺乏抵押物和担保人的农民能平等进入信贷市场,体现了国家从制度安排上推动长期被排斥的农民群体融入主流社会。那么由于办理小额信贷机构的盈利性特点,在贷款对象选择上,往往选择信贷规模较大,还款风险相对较小的中等收入农户,出现了扶富不扶贫的和贷款集中于大户的倾向,则体现了贷款机构在执行规则过程中由于自身偏好和维护利益需要,而隐性的将农民群体中确实需要贷款但还款风险较高的农户排除在借贷范围之外的不平的现象。据有关专家分析,农村小额信贷可获得的覆盖面不超过25%,且获支持的也是以中等收入以上的农户为主,特别贫困的家庭不容易获得贷款,信贷的分配存在严重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是隐性的。

2.交易成本高。格兰诺维特认为经济领域内发生交换行为的基础是双方建立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如果信任感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每一次交易中,双方都必须在获得了必要的监督保证之后才能进行,那么交易成本就会大大提高,这时来源于关系网络的信任将会降低交易成本。小额信贷以农户的信誉为发放贷款的依据。但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本身的地质条件、天气的好坏、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市场的需求状况等。因此,一旦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都将会使农户们无法按时归还贷款。另外,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不排除有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拖欠贷款不还,甚至逃废信用社债务。很多农户认为小额信用贷款是国家的政策性贷款,视同扶贫款、救济款。没有还款意识,或者还款意识不强,造成信用社的风险,大大提升了管理和交易成本。据统计,当前各农村信用社一般配备1~2名专职信贷人员,按我国目前乡镇平均规模,1名信贷员要负责200多户,甚至更多,有的信用社甚至还要雇佣额外人员,并且从贷款的调查到发放,需要多次跑村下乡,直接影响了农户小额信贷工作的开展。

3.农村金融市场不规范。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农村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民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发展而来的,对农村社会经济及农民思想行为具有巨大影响。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推广的过程中,农村文化中的小农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

在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过程中,由于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缺乏,一些重要基础工作往往由村组干部来执行,致使农村小额信贷在发放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忽视了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使农村小额信贷缺的发放过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

参 考 文 献

[1]董少林.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D].合肥:安徽大学.2004:4(48)

[2]李明贤,樊英.小额信贷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探讨[J].农村观察.

2009(1)

[3]余利民.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5)

[4]葛国威.农村小额信贷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江苏农村经济.2008(9)

小农经济的发展篇9

我们只有世界7%的耕地,但是在这些田地里,我们用掉了世界百分之十五以上的水和更多的化肥,如果再以这种粗放的方式进行下去,我们的农业就不是可持续的了。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情况更像日本而非美国,那种大农场类型国家的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之路不适合我们。在有限的耕地上进行大农场农业生产,以化学化的方式搞农业生产,已经使得很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了――这就是所谓现代农业所造成的外部性(额外成本),而这个成本将使得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不可持续。通过这种方式,越是收益增加,外部性就越来越大。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方面走在前面的山东某县,现在都要跑到黑龙江去买腐殖土,因为这个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几乎降为零了。

此外,中国对世界减贫贡献高达67%的伟大成就,并不来自于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也不是市场化的私有农业的结果,这个成就是1978年农村改革后,2亿农户8亿农民分散经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创造出的奇迹。

小农经济的发展篇10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选择是自由的,理性的。当个人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可能选择“非合作”博弈;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则可能选择“合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各级地方政府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提供制度服务,减少行政干预即政府有关部门应从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为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一系列服务。

一、明确政府的职能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逐步市场化,农民群众必然一步一步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这是由市场规律所决定的。故地方各级政府在组织农民群众走合作经济道路时,决不能搞行政命令,“拉郎配”。政府的职能是宣传、引导、制定法规政策、提供帮助和服务。政府各职能部门,如农业、工商、审计、税务等部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进行指导,对财务进行监督审计,规范管理,保证其健康发展。

二、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合作组织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与保障,有法不依的现象比较普遍。加强立法工作和政策支持,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要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合作社立法比较完备的国家,合作社事业都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完备的立法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有力保障。虽然我国的合作经济有些历史,但至今还没有一部专业的合作经济法律,这使得不论是农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和经营中都遇到了难以解决的矛盾,比如法律地位、贷款免税等问题。这也是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步履艰难、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出台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制建设重点是出台《合作经济组织法》,在内容上应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性质、法律地位、产权安排、组织成员的资格与责任权利、经营范围、组织机构与管理原则、财务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三、提供信息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经纪人”深知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原则,家庭经营的预算约束也十分有效。为解决因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导致农产品供求失衡和农民进入市场高昂的风险成本问题,作为一种职责,政府有责任为农民提供信息导航的公共服务。

四、提供资金援助

解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费问题,可以从5个方面着手:

必须规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有交纳会费的义务,但会费不能太高,不能增加会员负担。

根据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享受协会服务的会员(或非会员)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承担落实某项政策的具体任务的,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如技术设备等)支持或资金支持。

对从事一定经营活动,确有还贷能力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银行要为其解决贷款问题。乡镇政府以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设立基金,为农民合作经济的贷款提供担保,从而解决贷款担保的问题。

要适当减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检查等费用,禁止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任何类型的摊派(如强行订购报刊等),杜绝“吃、拿、卡、要”行为。

五、搞好组织辅导、培训、咨询活动

政府要组织学术界和实践部门进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研究,并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训“企业家”。有理论指导,又有真正懂得合作经济机理并能很好地与实际相联系的“企业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就有望兴盛发达。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登记、运营等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积极创新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工作机制。

六、抓好试点示范

实践证明,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先抓典型,开展试点示范,然后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稳步地一批批地办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典型示范、总结推广,既使广大农民亲自体验或亲自看到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从而调动更多的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使政府部门领导在实践中掌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然后再去指导实践,还增强对有意兴办或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吸引力。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及时总结经验,有效扩大示范面,同时应根据示范组织的界定和要求去认真规范这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小农经济的发展篇11

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举措。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困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只有积极推进城镇化,才能逐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应看到,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要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城乡联系,从资金、技术、市场和信息等方面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这就是说,处在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需要通过推进城镇化,为其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总之,实施城镇化战略,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小康建设,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当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多数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这不仅为推进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且为加快城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措施

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表明,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改善城乡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结构调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加快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也符合这一规律。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口的适度增加,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城镇是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城镇商贸、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支撑作用。城镇各类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以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可以有力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反过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为城镇经济的壮大和结构的调整奠定基础,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市场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必须大力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品供给充裕。但由于绝大部分商品的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市场约束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继续坚持培育和扩大内需。在目前情况下,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之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当前农村消费水平低是国内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农村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农村增收渠道少,农民增收困难。如果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这是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作为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又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展农村就业空间。这就从农业外部和内部为优化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把有条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村人口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才能全面加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城镇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文化教育设施比较完善,有开展文化教育的优势。城镇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为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三、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也不相同。我们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消费水平较高,这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推进城镇化,要不断加强现有城市的建设。要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现有城市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靠现有的大中城市难以大规模吸纳。况且我国现有的一些大中城市已经面临人口过多、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和住房紧张等问题,目前不可能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不仅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还会增加城市就业和生活压力。比较而言,我国多数小城镇现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还要看到,多数农民是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二三产业,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完全具备离开土地进入离家很远的大中城市的条件。小城镇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水利、道路、环保、农电和通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部分小城镇也将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逐步发展成为山小城市,为将来大中城市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互为促进,是我国城镇化的科学选择和现实途径。

小农经济的发展篇12

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举措。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困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只有积极推进城镇化,才能逐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应看到,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要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城乡联系,从资金、技术、市场和信息等方面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这就是说,处在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需要通过推进城镇化,为其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总之,实施城镇化战略,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小康建设,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当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多数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这不仅为推进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且为加快城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措施

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表明,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改善城乡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结构调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加快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也符合这一规律。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口的适度增加,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城镇是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城镇商贸、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支撑作用。城镇各类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以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可以有力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反过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为城镇经济的壮大和结构的调整奠定基础,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市场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必须大力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品供给充裕。但由于绝大部分商品的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市场约束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继续坚持培育和扩大内需。在目前情况下,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之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当前农村消费水平低是国内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农村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农村增收渠道少,农民增收困难。如果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这是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作为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又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展农村就业空间。这就从农业外部和内部为优化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把有条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村人口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才能全面加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城镇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文化教育设施比较完善,有开展文化教育的优势。城镇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为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转贴于

三、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也不相同。我们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消费水平较高,这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推进城镇化,要不断加强现有城市的建设。要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现有城市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靠现有的大中城市难以大规模吸纳。况且我国现有的一些大中城市已经面临人口过多、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和住房紧张等问题,目前不可能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不仅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还会增加城市就业和生活压力。比较而言,我国多数小城镇现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还要看到,多数农民是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二三产业,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完全具备离开土地进入离家很远的大中城市的条件。小城镇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水利、道路、环保、农电和通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部分小城镇也将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逐步发展成为山小城市,为将来大中城市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互为促进,是我国城镇化的科学选择和现实途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