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基本要素合集12篇

时间:2023-11-24 10:28:34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篇1

中图分类号: G267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about Incremental Cost of Green Building Based on Lifecycle

ZHANG Dawei,Yang Jianliang,Hong Mei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BeiJing,100044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and component parts of lifecycle incremental costs of green building, the basic procedures were proposed for measuring the incremental cost of gree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n green build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determined using BP neural network method for cost data base construction scheme. The analysis of green life cycle cost of building, th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 for processing cost data cost control and the processes,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over time, influenced by the time value of money and material or technology annual increment rate, comparison of green building and benchmark building, the lack of real data sex, the adjustment method of cost data corresponding also proposed green building. True, objectiv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green building life cycle cost, provide a reference.

Keyword:Green building; Incremental cost; Estimate method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绿色建筑被广泛关注,并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相对于国家或地方节能标准,节能要求更高的建筑,是在满足人们对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一些方法和措施,使建筑在寿命期内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但在绿色建筑推广过程中,出现了仅考虑节能效果,不计建设成本等情况。一些学者为了增加有关绿色建筑的认识,引入了增量成本的概念,但仅测算了建设期的增量成本或是仅从理论的角度进行论述,缺乏实践操作性。本文将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研究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的内容,以及其测算方法。

1.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概述

1.1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概念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是指在符合国家或地区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因使用了相应的节能方法和措施而增加的成本[1]。然而增量成本的计算需要选择一个基准建筑方案,而且相对于基准建筑方案,绿色建筑在其寿命期内,还受诸如价格因素、时间价值的影响[2],这些问题对于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则是指从项目的角度出发,以基于某一时间内,满足地区强制性标准的基准建筑方案数据为基准,剔除在项目过程中,时间、价格等影响因素后,在全寿命周期内因节能方法和措施,所增加的无形成本和有形成本。

1.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内容

在全寿命周期中,绿色建筑有很多参与方,也涉及了许多过程[3]。作为建筑行业一个较新的事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参与方因参与绿色建筑建设会产生直接投入在绿色建筑的成本——有形增量成本和因绿色建筑的实施而产生的其他成本——无形增量成本。

有形增量成本是较为容易测算得到的,是由参建各方直接投入到绿色建筑项目中较基准建筑项目增加的成本,包括增加的决策成本、设计成本、施工成本以及运营拆除成本。

无形增量成本是由参建各方为保障绿色建筑的实施而额外增加的成本和消耗。无形增量成本的产生主要包括各方人员不熟悉绿色建筑要求和标准,而使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的消耗;因缺乏完整的项目信息和数据,而增加的沟通成本或是操作成本和浪费等等。

1.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影响因素

基于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涉及诸多参与方,而且增量成本内容也较为复杂,因而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在此将其主要分为两部分: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

内部影响因素受项目所处的微观环境影响,包括项目计划和实施中的措施方法、信息沟通、人员因素、材料因素以及地域因素等等。并且在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测算时,基准建筑方案数据的选取也对增量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外部影响因素则主要受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的影响,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测算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此考虑主要受宏观大环境影响的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和价格因素,以便于绿色建筑与基准建筑进行比较时,能较为客观的反映出某一时间情况下的成本增加情况。

2.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测算思路

2.1 无形增量成本测算思路

无形增量成本的发生虽与绿色建筑有关,但涉及一些诸如人员素质等主观性因素和一些潜在性问题,难以逐个进行分析,不易逐个直接测算。本文认为,无形增量成本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直接测算难以计量,但是无形增量成本的测算可以通过测算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和解决手段的实际投入,来进行一个成本统计,就可以测算出相应的无形增量成本。

2.2 有形增量成本测算思路

2.2.1 基准建筑方案的确定

有形增量成本测算的前提是基准建筑方案的选取,然而建筑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因而很难找到相似的基准建筑与绿色建筑进行同类比较。本文采取的思路是,先是收集在某段时间内按照地区强制标准完成的建筑物各项基本参数如面积、层高、楼层等,可以反应建筑的规模标准、使用功能和结构形式,同时还要选取与绿色建筑进行增量比较的建筑结构成本数据。然后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处理[4],从而使模型在输入相应的数据后,可以得出相应的基准建筑成本数据,从而可以进行增量成本的比较。

2.2.2 增量成本内因的控制

绿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都会有增量成本,然而由于各参与方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协调,因而在实际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信息碎片,影响了绿色建筑的节能效益,也增加了绿色建筑的成本,不能真实客观的反应绿色建筑成本数据,因而在绿色建筑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建立一个各参与方共建的信息平台,从而保证绿色建筑全寿命期数据的完整,从而可以尽可能降低绿色建筑的建设、使用成本,又有利于绿色建筑全寿命期成本的测算。

2.2.3增量成本外因的调整

绿色建筑的建设、运营在全寿命周期内所占的时间比例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的价格受物价水平影响会产生波动,资金在不同节点上购买力也存在着差异,因而,需要对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调整,才可以与某一时间段的基准建筑进行比较,尽量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反应一个真实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内在的情况。

3.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测算方法

3.1无形增量成本的测算方法

无形增量成本的测算方法主要是测算为保障绿色建筑实施而单独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而实际投入的成本。根据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进行准确统计计算。本文在此主要计算成本如下。

人员绿色建筑相关培训成本:

C1=iQi (1)

i—— 第i次绿色建筑培训

Ai——参加第i次绿色建筑培训的单人培训费用;

Qi——参加第i次绿色建筑培训的人数。

绿色建筑技术措施鼓励表彰成本C2、有关绿色建筑专项协调沟通成本C3、绿色建筑新技术和新材料实验费用C4、绿色建筑质量检查成本C5:

C总=C2+ C3+ C4+ C5

=i+i +i +i(2)

Bi——第i次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表彰发放奖励

Di——第i次有关绿色建筑专项协调沟通成本

Ei——第i次绿色建筑新技术和新材料实验费用

Fi——第i次绿色建筑质量检查成本

本文认为有关绿色建筑无形增量成本可以按绿色建筑实际产生的相关措施成本进行现行叠加计算,然后在求出总和。

3.2有形增量成本的测算方法

3.2.1基准建筑数据的确定

基准建筑与绿色建筑进行增量成本测算的前提是,两个建筑具有相同的规模标准、相同的使用功能和相同的结构形式。而BP神经网络模型,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输入层是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准确直接影响输出层的结果。因而,在构建基准建筑BP神经网络模型之前,需确定所要选取的建筑信息数据[4]。

在此本文数据的选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三种因素所包含的基准建筑信息,二是在选取对应的部件成本数据,构成模型的数据基础。规模标准主要包括建筑物层数、建筑物高度和建筑屋面积;使用功能主要包括容积率、居住建筑密度、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建筑面积密度和建筑毛密度;结构形式主要包括钢结构、混合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相应的成本数据主要选取与绿色建筑技术相对应的决策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过程中有关用地、用材、用能、用水、环保、机械修理等费用。在选取好数据后,对不可量化或是定性数据进行编号处理,用数字的形式表示相关的建筑信息,就构成了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数据。

隐含层的作用是从样本中提取并存储其内在规律,每个隐含层神经元有若干个权值,而每个权值都是增强网络映射能力的一个参数。隐含层数量过少,无法掌握数据的规律,就会降低数据的准确度;隐含层数量过多,就会出现过度吻合的情况。隐含层的确定可以采取“试凑法”,先假定隐含层的个数,进行训练比较,然后确定隐含层的个数。

输出层就是最终得出的基准成本数据结果,是构建该模型的目的所在。

3.2.2影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内因的控制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中,涉及过程较多,在各个过程中,参与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从而对项目认识存在差异,另外,建筑项目中由于工程数量较大、计算过程复杂等因素影响,就额外增加了绿色建筑的成本和不必要的损失浪费,难以真实客观地体现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本文在此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通过构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信息数据模型,从而既保障绿色建筑成本的有效控制,又有利于绿色建筑成本的测算。

构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信息模型,首先是要对与绿色技术和措施有关的结构或是部件,制定统一的信息分类和单独的编码体系,这样便于相关信息的存储和读取。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信息模型分为两个部分:核心部分和支撑部分。核心部分是以BIM作为基础,用于实现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信息的运算、传递和共享,从而减少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的不必要成本和损耗;支撑部分则是弥补BIM不能提供造价计算的特点,运用技术手段,将BIM中收集的数据导入到造价软件中,进行有关的成本计算,然后所得到的数据再集成到BIM系统中,从而可以实现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成本数据的集成。这样,即控制了全寿命周期中绿色建筑的成本,从而也完成的数据收集[4]。

3.2.3影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外因的调整

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成本数据的收集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7],在这个收集的过程中,成本数据会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不能代表基准建筑所在时间段的价值,为了保证成本数据的客观性,因而将建筑信息系统中得到的成本数据进行修正。本文在此主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成本价格的上涨[2]。

不同时期发生的成本,可以分为持续性成本、重复发生成本和一次性成本等[8]。持续性成本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的成本,包括决策规划时期、设计时期和建造时期。重复性发生的成本则是指定期都会发生的成本,包括维修成本、人工成本等。一次性成本在绿色建筑寿命期发生的次数较少,如设备的更换和大修成本等。

产生的成本较为平稳时,可以按成本发生的时间进行如下的计算:

Ci=Pi—1],i}(3)

产生的成本波动较大时,可以按实际发生情况单独进行计算:

Ci=Pi[(1+r)(1+w)]-I(4)

i ——以基准建筑方案时间为起点,连续发生到i年

Ci——绿色建筑投入的某项技术或是材料成本在基期时的现值

Pi——绿色建筑投入的某项技术或是材料成本发生在i年的成本

r ——年利率

w ——某项技术或材料的年增长率

通过以上方法得到基准建筑方案成本数据和绿色建筑成本数据后,根据全寿命周期过程,然后可以分别计算不同过程,不同措施的增量成本数值,即为在基期水平下的真实成本,从而可以与相应的地区标准进行比较。

4.结论

本文首先界定了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的概念,分析了其构成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的测算思路,并运用BP神经网络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来对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进行测算。该方法对测定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的准确测算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开展绿色建筑增量效益评价提供了前提。

参考文献:

[1] 孙大明,邵文晞,李菊.我国绿色建筑成本增量调查分析[J],建筑科技,2009(6):34-37.

[2] 柴宏祥等.绿色建筑节水项目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经济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1):59-62.

[3] 柴鑫伟.基于BIM的建筑工程动态造价信息库构建于实施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15(3):67-70.

[4] 赵欣.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铁土建工程造价估算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5] 王广斌,张洋,谭丹.基于BIM的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理论及实现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1):47-49.

[6]王英,李阳,王廷魁.基于BIM的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3):22-27.

[7]武倩仪,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26-59.

[8]曹申,董聪.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2(6):843-847.

[9]刘玉明. 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建筑经济,2013(5):20-23.

[10]刘玉明. 基于LCCA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成本效益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1,44(10):118-123.

[11]刘玉明. 德国、波兰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与经验借鉴研究[J],建筑经济,2011(3):92-95.

[12]刘玉明. 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46-51.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篇2

摘要:文章以绿色住宅小区满意度评价体系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选取武汉市部分小区的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来测算用户满意度,用量化的满意度说明其适用性,最后从政府、建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三个参与主体出发,多角度地探讨提高绿色住宅建筑适用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绿色住宅建筑;模糊综合评价;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14-03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编号:14SHA035)。

作者简介:孙兆谦(1993-),女,陕西西安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何一慧(1995-),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指导老师:赵升琼(1972-),女,湖南澧县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项目管理。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当前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我国“十二五”期间,更是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几年,我国绿色建筑已经驶上了快车道,其中拥有生态设计、节能设施的绿色住宅建筑占有较大比例,但其在发展中仍出现缺陷与限制。主要问题表现在大部分建设单位过分注重利用绿色建筑概念盈利,盲目使用高成本节能设施,较少综合考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物业管理企业后期运营维护管理不当,很多维护技术成本高的项目都不能真正运行,使绿色住宅建筑的适用性无法有效体现。这些问题造成绿色住宅建筑与普通住宅建筑相比,竞争力与适用性降低。绿色住宅建筑作为一种建筑产品,用户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因此根据用户满意度来衡量绿色建筑的适用性,可以更好地为绿色住宅建筑进行后期运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因用户主观体验的评价存在难以定量分析的问题,本文引入FCE(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即模糊综合评价法来测算绿色住宅建筑与普通住宅建筑的用户满意度,同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调查与数据统计,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将各参与主体进行分类,从政府、绿色建筑建设方和运营方提出合理化建议,探讨如何更好解决绿色住宅建筑在发展中的问题以及提高其适用性与可持续发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武汉市武昌、汉口、汉阳三大地区的六个于2005年前后交付使用的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由于武汉市绿色住宅建筑数量有限且使用年限较长、对后期运营阶段具有研究价值的住宅小区为数不多,因调研局限性只选取一个具有绿色节能设施的住宅小区和若干个普通小区,以其用户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绿色住宅小区78份,普通住宅小区82份。

1.2 问卷设计及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权威文献[4],最终确定住宅建筑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各因素权重分配①,如表1所示。

调查问卷依据合理性、一般性、逻辑性、明确性、非诱导性和便于整理与数据分析的原则而制定,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对绿色住宅小区与普通住宅小区设置相同的问题,并与指标体系一一对应,选项按A非常满意/非常好B满意/好C一般D不满意/不好E非常不满意/非常不好五项满意度逐级递减原则设置。后半部分对于绿色住宅建筑另设5个问题,从用户购买原因、对本小区使用的节能技术的知晓程度、物业对节能技术的宣传和运营情况、用户对绿色住宅小区的愿景等多角度设置问题,为本文最后一部分建议的撰写提供数据来源与支持。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适用性模糊综合评价。

2 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本文将1个绿色住宅小区的78位被调查者和5个普通住宅小区的82位被调查者分别看作两个整体,进行基于满意度的适用性综合评价。

2.1 建立评价项目集C

C=(C1,C2)

Ci为第i个评价项目,本文中i=2,其中C1表示绿色住宅建筑,C2表示普通住宅建筑。

2.2 建立评价层次矩阵V 针对被调查者对调查问卷的填写结论A非常满意/非常好B满意/好C一般D不满意/不好E非常不满意/非常不好来确定评价层次矩阵,并分别赋值“5、4、3、2、1”。

V=(5,4,3,2,1)

2.3 建立评价因素集Ui 根据已经确定的27个评价指标,按次序表述即结构耐久、防水设施、隔热保温、隔音效果、户型结构、楼层高度、日照采光、建筑外观、通风换气、价格水平、性价比、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供气系统、电梯/楼梯、服务设施、设施维修、治安消防、卫生保洁、泊车管理、水环境、绿化环境、噪声情况、建筑疏密、嫌恶设施隔离、周边绿化、周边配套设施,并针对第i个评价项目的不同因素建立评价因素集Ui,本文中i=2。其中U1表示绿色住宅建筑的评价因素集,U2表示普通住宅建筑的评价因素集,Uij表示第i个评价项目的第j个评价因素,如U12表示绿色住宅建筑的结构耐久性这一评价指标。

Ui=(Ui1,Ui2,Ui3,…,Ui26,Ui27)′

U1=(U11,U12,U13,…,U126,U127)′

U2=(U21,U22,U23,…,U226,U227)′

2.4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根据调查结果数据统计,做出绿色住宅建筑与普通住宅建筑在各评价因素中频数分布情况表(因篇幅原因本文只列出部分表格,见表2、表3),并据此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Rijk表示第i个评价项目第j个评价指标的第k个评价层次的评价结果。在矩阵R中,第一行可以这样解释:对于绿色住宅建筑的结构耐久性,有5.2%的调查对象非常满意,有53.8%的调查对象满意,41%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0%的调查对象认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此处因篇幅原因此处只显示部分矩阵。

2.5 建立评价因素权重集A 根据已确定的适用性各评价因素的权重(见表1)建立如下评价因素权重集:

2.6 计算模糊评价向量B 将评价因素权重矩阵A作用于模糊关系矩阵R可以得到不同的评价项目对不同的评价因素的各层次指标在加权作用下的评价结论矩阵B:

其中Bijk为在加权作用下第i个评价项目第j个评价因素下第k个层次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如在矩阵B中,第一行表示:对于绿色住宅建筑,有9.4%的调查对象非常满意,49.3%的调查对象满意,34.3%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6.1%的调查对象不满意,0.9%的调查对象感到非常不满意。

2.7 模糊评价总评分J 将评价因素权重层次矩阵V的逆作用于模糊评价向量B,得模糊评价总评分J。其中绿色住宅建筑为3.602分,普通住宅建筑为3.312分。

数据处理结果表明绿色节能住宅小区各方面性能基本优于普通住宅小区,部分性能差别不大,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3 结论及建议

就建筑节能本身而言,绿色住宅小区的适用性要优于普通住宅小区,但适用性的优越性不是很突出,根据我们的调查,绿色住宅小区后期运营维护阶段也存在许多漏洞。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 对于政府 绿色住宅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扶持。如今在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广绿色住宅建筑的背景下,应当综合考虑我国目前施工水平、节能技术、主要建材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为绿色住宅小区制定合理的规范要求才能促进其更好地在我国发展。对此,我们建议政府大力支持和广泛宣传的同时,积极收集汇总用户对于绿色住宅小区适用性的意见,在绿色住宅建筑设计、建造和管理的规范要求中结合用户的意见,从而提升用户的整体满意度。

用户满意度更多的是用户基于住宅运营维护管理阶段的感受来评价绿色住宅建筑的适用性,因此政府对绿色住宅建筑所建立的监管机制不应只停留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对运营维护管理阶段的监控显得更加重要。政府应当加大奖惩力度,在机制上使绿色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企业得到合理的工作回报,提高物业管理人员在管理运营绿色住宅小区时的积极性。

3.2 对于建筑企业 目前绿色住宅建筑的宣传推广已经比较深入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绿色住宅小区都会设置专门的宣传栏并向住宅用户发放相应的宣传手册让住宅用户们深入了解绿色住宅建筑相应的节能系统。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许多绿色住宅小区虽然宣传比较好,但在实际建造中仍然存在一些偷工减料的问题,例如对于绿色住宅建筑对于隔音有相应的要求,但调研中许多用户反映他们所在的绿色住宅建筑隔音效果特别差,隔音板的厚度没有达到要求。这些问题降低了用户对绿色住宅建筑满意度,从而导致用户对其适用性的整体感知和普通住宅建筑的差别不大。因此,建筑企业应自觉遵守相应的建造规范要求,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绿色住宅小区在设计上仍然存在不足,未能合理规划并充分利用资源,并且常常陷入一个普遍的误区:不计成本地构建绿色亮点工程,也使住宅小区后期运营维护阶段的管理增加了难度,降低了人们对绿色住宅建筑适用性的满意度。因此,建筑企业在设计时有必要考虑用户的需求,通过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来分析绿色住宅建筑的建造过程、运行维护、报废处置等全寿命周期中各阶段成本组成情况,要通过评价找出影响绿色住宅建筑运行成本过高的部分,优化设计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3.3 对于物业管理企业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加强与用户间的沟通交流,如周期性地对用户进行满意度调查,找出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优化管理方法和制度。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物业管理企业有必要引入用户可以感知的创新技术,如可将绿色住宅建筑可视化和可比化的IT技术运用到物业管理中,用户能够通过手机、社区的电子屏幕等看到其住宅节能节水、雨水利用、空气质量的情况。

注释:

①评价指标及权重来源于

参考文献[4]吴钰.基于QFD的绿色住宅建筑满意度评价方法研究[D]。

参考文献:

[1]孙康平.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管理[J].建材与装饰, 2015(16):138-139.

[2]王乾坤,何晨琛,袁海庆.绿色建筑建设管理主题博弈分析[A].2013中国工程管理论坛[C].2013.

[3]敬蓬.资阳机车厂顾客满意度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篇3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60-02

一、引言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博览会接待参观人数高达7308万,其中世博演艺中心以其1.8万的超大座席容量吸引了相当可观的游客数量,[1]然而巨大的客流量必然要求建立高效的运营机制,世博演艺中心在结合此次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基础上,在建设还未开始时就以绿色建筑生命全周期理论作为指导,[2]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均采取了一系列能够提高自身后续运营效率的措施,为绿色运营的管理理念的顺利实施,迎接世博期间的巨大客流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然而如何评价世博演艺中心的绿色运营状态,如何让世博演艺中心的绿色运营理念在我国同类建筑上得到更广泛的推广成为世博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部分地区都已经建立绿色建筑的标准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如美国的LEED,[4]英国的BREEAM,[5]加拿大的GBC,[6]日本的CASBEE[7]等,并且各具特色。但是美国的LEED不是针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评价,没有设立专门针对绿色运营环节的评价体系,[8]而其他几个国家虽然有针对绿色运营的评价,但是评价内容广泛,且受各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8]不能对我国的绿色运营做出合理的评价。我国虽然已经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有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主要是借鉴美国的LEED来进行建立的,国家或地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制定将重点放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9]并没有着重落实到绿色运营环节上,使得我国在该环节的评价显得尤为薄弱。

因此,本文将以绿色建筑全周期思想作为理论背景,针对绿色建筑的运营环节建立一个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同时该评价体系还可以作为今后同类的绿色建筑进行绿色运营的一个理论参考,为我国的绿色运营提供一个参照,充分发挥世博演艺中心对今后我国同类建筑绿色运营示范和借鉴作用。

二、绿色运营评价体系的评价目标和原则

绿色运营评价有着自身独特的评价目标和原则,如何正确的理解其评价目标和原则是研究绿色运营评价体系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一)绿色运营评价体系的评价目标

绿色运营评价体系的评价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衡量绿色建筑在绿色运营环节的能耗和排污两方面的情况,确保绿色建筑在运营环节以最少的能耗、最小的排污量实现绿色建筑的最大运营效果。

2、促进绿色运营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运营效率,以达到绿色运营标准,帮助改进绿色运营环节出现的不良运营状态。

3、为其他同类建筑的绿色运营提供指标参照,帮助同类建筑在运营方面尽可能的向绿色运营标准方向努力,为我国同类建筑在绿色运营的管理方面提供理论支持。

(二)绿色运营评价体系的评价原则

绿色运营评价是一个综合分析、判断、衡量生态环境和建筑运营效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借鉴文献[10]的相关研究成果,作者认为评价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1)考虑影响建筑运营的基本要素:评价中首先要科学分析影响建筑运营的基本要素,做到对建筑运营的全局把握,以便科学的开展评价工作。

(2)科学把握评价的范围:评价中对涉及到的影响建筑的基本要素,要科学的进行筛选评价,确定评价的范围,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好的评价效果。

(3)科学定位评价重点:针对属于评价范围内的各影响要素,要有侧重的进行评价,从而对整个评价内容可以更客观的进行评价。

2、可持续原则

(1)绿色运营评价必须考虑建筑运营的可持续性:建筑运营的可持续性是绿色运营的基本要求,只有满足了建筑可持续运营,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建筑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2)绿色运营评价体系自身也是可持续的:根据建筑物运营特点对自身的评价进行持续性改进,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评价体系,达到更好的评价建筑运营的目的。

3、开放性原则

(1)绿色运营评价过程,方法以及评价数据的公开性。

(2)绿色运营评价公众的参与性,要求其结构简单,语言明了,适合广大群众参与评价。

三、绿色运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世博演艺中心除了具有一般演艺场馆的特征外,还有着自身一系列的特色。[3]因此在进行评价指标确定时,不仅要能够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而且要能够使得评价结果反映出世博演艺中心的运营特色。

(一)绿色运营的影响因素

关于绿色运营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将借鉴文献[11]中运用鱼骨图的分析的做法来分析绿色运营影响因素。影响世博演艺中心绿色运营的因素主要包括能源利用情况、资源利用情况、建筑排污情况、场内健康舒适度以及整体的一个绿色管理等几个方面: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篇4

由于建筑材料在生产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建筑行业一直没办法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集合了当今盛行的绿色概念,在建筑中融入了和谐环境的因素,而一栋建筑的绿色程度大部分来源于建筑材料的选择。[1]本文就主要阐述了绿色建筑物的定义,并分析了当今市场上主要的几种绿色建筑材料,为相关企业选择适当材料做出了指导。

一、绿色建筑材料的界定

绿色建筑材料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绿色建材来源于生态材料,具有生态材料的各种优点,相对于其他种类的材料十分先进;对环境的危害作用最小;并且最为舒适实用。在材料的制作工艺上,绿色材料要领先于其他种类的材料,对环境、人体的负面影响要降到最小。工业生态学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要在绿色材料这一环上,彻底改善老旧的产业生态系统,用生态建筑的形式来避免对资源的过度浪费,将废物的排放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准内,以尽量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所谓的环境,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要接触到的自然力量以及自然作用。所以绿色建材所涵盖的范围从单一的指标与阶段,延伸到了多部分集成的系统。因而在绿色建材的使用中,在高级工业生态系统的全程指引下,将尖端技术整合到环境的保护之中,创造舒适可靠的建筑材料。

二、绿色建材的评价和选择

1.绿色建材的评价

一款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影响到了环境,对环境的影响有多深,这些都要靠生命周期评价来探明。由于一款产品的使用必然伴随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生命周期评价就巧妙地运用到了这一点,成为了环境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产品完整的生命周期内,物质、能量环境对产品的影响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最终得到的产品评价。在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之中,影响因素、产品的清单分析、产品的目标定义以及对结果的剖析这四个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产品的清单分析揭示了产品的寿命中物质与能量如何进行流动,将其形象的表现了出来;而对不同影响因素的评价则总结出了清单分析的内容,并且适当补充了清单分析中没能完全表达出来的部分,涵盖了原材料的获取、生产、运输直到使用完了最后拆除的整个过程。[2]

在生命周期评价中,最初就十分精确地定义了产品的功能,然后再展开了后续的评价工作;在评价中要考虑到时间与空间有所不同,以及人体健康、资源消耗和生态等因素对材料的影响,不能盲目地以现场结果为主,还要考虑到潜在的影响因素。在功能相似的产品对比上,生命周期评价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图1就以环境指标为基础,详细评估了建筑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结果可以大致地显现出在建筑材料的生命周期内环境对其有多大的影响,并且将建筑材料的各项指标量化处理,可以轻易地将建筑材料的绿色程度显示在纸面上,便于各方判断。图1

2.如何正确选择绿色建筑材料

(1)选择依据

上文已指出绿色建筑材料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国家大规模推广可持续性建筑的大背景下,绿色建材也要跟上步伐,要有较高的资源、能源效率,控制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并且价格要能被普通大众所接受。[3]要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就要在材料的回收利用,可再生材料的使用方面做文章。将生产中消耗尽量降低,在本地购买可以重复使用的、寿命较长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在制造过程中,自身所耗费的能量较低,能够根本的降低整个建筑过程中的能耗。材料是否含有毒性、防潮性能好坏、是否能够随时进行维修等因素都是室内空气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在绿色建筑材料当中,有一种节约用水材料,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内建筑的用水。

(2)选择步骤

建筑材料的选择要以工程项目本身为基础,在一般情况下,建筑材料的识别方式给建筑材料的选择提供了有效依据。建筑材料的选择奠基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当地社会本身的经济、环境条件,并且要符合在法律所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绿色建筑材料的优势,制定绿色建筑材料的行业标准。依据绿色建筑材料的标准,采用法律所允许的手段来确认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为绿色建筑材料做适当分级。[4]有了建筑材料的分级系统,就可以方便地依据要求来选择项目所需要的绿色建筑材料,避免选错材料情况的出现。

三、结语

相关企业在选择绿色建筑材料的时候,以工业生态学为基础,在充分了解材料生命周期的前提下,考虑到多个因素,将绿色建筑材料与环境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响应了国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号召,促进了建筑业的良性发展。对于不同的绿色建筑材料,以其生命周期为基础进行评价,可以较为方便快捷地评估建筑材料对环境的作用,避免了在建筑材料的生命周期中,环境一直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建筑的总体质量,而使建筑物出现瑕疵。(作者单位:沈阳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胜方,柯刚,刘景民,范和平王洛礼;绿色高分子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2年11期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篇5

本文在绿色建筑的大课题之下,着重针对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的跨国项目中的风险评估进行探讨研究。在阐述绿色建筑与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对比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专家商磋和数学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评估对企业影响较大的重要风险因素。希望能激发更多对相关课题和领域的探索,又能够为跨国项目中的企业提供一些风险评估的相关参考。

关键词 国外施工企业 绿色建筑 风险评估 层次分析法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全球城市化发展的高速进程下,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状况,并进行深刻反思: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特征的粗放式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忽视自然资源的限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高速的经济发展,遭到众多的质疑?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论点被相继提出。

中国能源整体消费状况显示,建筑业、工业、交通三大高能耗领域占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其中建筑业几乎占到50%,远高于运输业和工业领域。据住建部预测,受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2005到2020年的15年间,中国的城市建筑新增面积将达到150-200亿m2。[1]基于建筑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以及当前建筑业的发展前景,建造、推广绿色建筑成为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它能够缓解建筑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矛盾,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登陆中国,带来成功的建造经验,促进绿色建筑领域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完善,进一步增强和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依据我国的国情,必须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正确评估,当然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未能及时预见的阻碍,影响绿色建筑项目的顺利建造。本文意在对比国内外的绿色建筑发展情况,对国外企业在中国的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提出一些看法建议,督促施工企业能够对中国的绿色建筑有更加准确的风险评估,并尽快转换角色,投入到中国城市建设的浪潮之中。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绿色建筑领域的探索和研究起步较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案,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确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轨。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发表《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内容;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2]目前,国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成本节约、技术科研、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绿色建筑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入我国。1996年,我国在“九五”发展计划中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作为重点研究;建设部于2001年正式启动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2002年底,国家科技部立项,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研究,推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Green Olympic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2004年设立的“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标志着我国真正地进入绿色建筑的推广阶段。

2006年3月,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年10月,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颁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此后,相继出台一系列规范,逐步完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国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还停留在绿色建筑的内涵、相关政策和评价标准等问题上,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方向,国内的绿色建筑研究还有相当多的领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2.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及蒙顿率先建立一个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的包括互相不信任的行为、员工间的冲突行为等各种可能引起风险的行为进行研究。“风险管理”一词是在美国学者格拉尔的调查报告《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1952年)中被首次提出。1955至1964年间,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正式诞生,风险管理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984年,Tyebjee & Brun率先在定性阐述评价准则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得出美国第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模型。此后,许多学者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为建设项目成功识别、规避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不安风险因素。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研究起步依然较国际晚,对于风险问题的研究是始于风险决策。80年代初,周士富教授首次在论文中提出使用“风险”一词。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风险管理研究的开始,其理论体系的确立,为后续学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风险管理日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

二、绿色建筑风险管理概念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一书,将绿色建筑定义为:通过节约资源和关注使用者的健康,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建筑,其特点是有舒适和优美的环境。[3]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则明确定义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4]

“绿色”概念即3R 概念:①减少环境污染(Reduc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②减少资源消耗(Reducing resource use);③减少能源消耗(Reducing energy source use)。绿色建筑区别于普通建筑的内涵,即保证建筑物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兼顾建筑物本身的坚固、实用、美观要求的同时,又要求建筑物本身及其建造过程具有高资源利用率、低能耗、污染少等特点。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领域内的延伸,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建筑的基础思想是以人为本,极力提倡人、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谐发展,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2.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的概念贯穿全寿命周期,具有周期长、成本高、阶段工作复杂等特点。区别于一般建筑主要在施工以及使用阶段需考虑其社会影响,绿色建筑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再到项目的回收利用,这整个寿命周期都与人类、自然和社会有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在建造中应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绿色建筑的建造对绿色技术有较大依赖,必须有先进的绿色技术提供支撑,其最终的效益良莠不齐,也由权威的评价体系进行鉴定检验,区别于普通的建筑项目建造。可引入绿色专项咨询机构,由绿色专项咨询工程师负责绿色目标方面的监理实施。

绿色建筑收益主要来源于建筑后期使用中的成本节约,以及不可估量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绿色设计可带来的财政收益――节省能源、促进就业以及国内生产力增益――在建筑物的有效生命期内(50年)大概每年每平方英尺可节省50至70美元,这将是兴建绿色建筑所需额外费用的10倍。[5]随着科技的进步,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正与普通建筑逐步拉近,绿色建筑的未来价值潜力无限。

(二)风险

风险是指发生某种损失的不确定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能存在的经济损失种类不确定;二是这种损失是否存在是不确定的。

风险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多变性和无形性等,总是客观存在于工程项目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不确定性给风险的防范增加多重难度。风险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又是事先难以准确估量的,不可轻易忽视。加之,绿色建筑在理论及其应用实践上,未形成成熟的建造体系。全生命周期来看,从前期的规划决策到最终的资源回收,环节越多,不可控因素也就越复杂,其风险相对普通建筑要大得多、难的多,风险识别评估环节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风险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和破坏,努力防范、减少、转移和分散风险,最终实现消除或减少风险的存在,顺利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美国系统工程研究所把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划、风险跟踪、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沟通。本文着重风险的分析评估方法。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一般分为定性、定量分析,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等。

三、绿色建筑行业概况

(一)国外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发生以后,各国纷纷开始重视推动降低能源消耗的决策。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制定节能的法律法规、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推行经济激励政策。列举美、英、日三国关于发展绿色建筑的普遍做法。

1.美国。

美国大部分州目前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建立并推广至今。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LEED是目前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强调建筑在整体、综合性能方面达到建筑的绿色化要求,很少设置硬性指标,各指标间可通过调整形成相互补充,它考虑各地的实际差异。[6]其评估体系大框架由五大方面构成:可持续建筑场址、水资源利用、建筑节能与大气、资源与材料、室内空气质量;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铂金级、金级、银级和认证级四个认证等级。由于采用的是第三方认证机制,增加了这一体系的信誉度和权威性。

美国除出台相关强制性的法律以外,也强调自愿性的项目。比如,美国在1998年启动的“能源之星”项目,激励节约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它作为一种节能的认证标识,包括建筑物的节能和运行管理两个方面。“能源之星”解决了消费者与开发商间的信息不对等,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认识绿色建筑。

2.英国。

英国作为较早发展绿色建筑的国家之一,其推广手段是以强制性为主。《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作为全球首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由英国建筑研究中心(BRE)于1990年提出。BREEAM采取“因地制宜、平衡效益”的核心理念,它是全球唯一兼具“国际化”和“本地化”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6]BREEAM涉及9个方面的内容:管理、健康和舒适、能源、交通、水、材料、土地利用含生态、垃圾、污染,由至少要有两位注册评估师对绿色建筑项目出具评估报告,并根据总体综合打分和评级(通过、良好、优秀、优异或杰出)。

3.日本。

2002年,日本国内由政府、企业和学者联合成立的“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研究委员会”,创建亚洲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估体系(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mental Efficiency)》。改评价体系以各种用途、规模的建筑物作为评价对象,试图评价建筑物在限定的环境性能下,通过措施降低环境负荷的效果。分为“建筑环境性能、质量”与“建筑环境负荷的减少”两个主要部分,采用5分评价制,满足最低要求评为1分,达到一般水平评为3分。

与“能源之星”相类似的,日本政府施行了环保积分政策。两者都是自愿性政策,不同之处在于:“能源之星”是针对节能产品与建筑的标识,而住宅环保积分是在民众修建改造环保住宅时获得,积分可用于兑换购买券,是一项激励民众消费的政策。

(二)国内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国内目前并没有形成像LEED这样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评估主要依据的是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该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以下六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其中具体指标由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部分构成,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这套体系对绿色建筑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涉及项目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等环节,并分别从环境、能源、水资源、材料、室内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但这一体系仅针对奥运建筑进行评估,还不能推广至所有类型绿色建筑。

实际的运行中对法律标准解读因人而异,名为达标的绿色建筑实则不能完全达到绿色节能减排效益的建筑难免存在。绿色建筑不能够准确评估,缺少政策保障,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项目建设的风险。除此之外,有关政府和部门还未出台一些对开发商和消费者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

(三)国内外行情对比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仍处在一个摸索前进的阶段,目前实行的法律法规从数量、涵盖范围看急缺广度,且完整性、系统性看更缺深度。这一国情给中国绿色建筑建造项目的实施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对于刚刚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来说,还不能够掌握中国的市场,一时难以实现由原本外国建造背景下的认知向中国市场大环境下的绿色建筑行情认识的大转弯。

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尚未被提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认证仍较多的采用美国的LEED认证体系。虽然国内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年均的认证建筑增长数量还是不容小觑的。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中国大陆通过美国认证注册的项目总数已达到个1638个,累计9622万平方米,去年增长数在除美国的海外国家之中位列第二。[7]

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地区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绿色建筑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而这一庞大的市场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促使世界各国的优秀绿色建筑建造企业来中国进行投资建设。再看时间上的纵向发展,近十多年中,中国大陆地区绿色建筑注册认证数呈现指数级增长的态势。绿色建筑在中国的行情不仅仅是前景展现,关键论证了其续航力十足。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吸引到这一领域中来。

四、绿色建筑项目风险清单

绿色建筑除了一般项目所具有的普通风险因素以外,还有着特殊的绿色风险因素。本文主要是针对国外施工企业承包商的角度,探讨绿色建筑项目相关的风险因素评估方法。

(一)项目建设阶段风险因素

提出影响承包商在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风险。根据本文关于绿色建筑以及风险管理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对于国内外绿色建筑行业概况对比,针对国外施工企业的特殊条件,对一些可能被忽略的重要因素进行强调。

本文将着重分析承包商的风险与外部风险,按风险内容分成:政治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万欣、秦旋在其《基于实证研究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8]一文中通过专家访谈,识别出影响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62项风险因素构建风险清单。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手段得出风险重要性排名前15的关键因素。文中与承包商有关重要风险如:承包商管理能力差、缺乏有绿色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不仅适用于普通绿色建筑项目中的承包商,也同样适用于外国的施工企业。这些因素与两者分别的关联性差异也不尽相同,将被纳入清单之中。

诸如“缺乏与设计单位沟通、配合”风险,虽对普通企业的影响不大,但国外施工企业的施工模式、管理模式不同于国内的企业,不能和各相关方顺利沟通、配合,将可能对绿色建筑的项目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风险。综合考虑将其纳入到风险清单。

绿色建筑具有周期长、成本高、阶段工作复杂等特点,对企业自身的资金储备与周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资金风险”列风险清单之中。同时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相关的风险等未涉及的风险因素。

自然风险的适用范围较广,包括绿色建筑项目与其他的普通建筑项目。因此,这类风险在本文中将不予讨论,突出针对外企与绿色建筑项目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为主。

(二)项目风险清单的制定

提出风险清单,将以此进行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估。本文综合三种类型共13个风险因素建立评价模型。三大类型为:管理技术风险因素、政策法律风险因素和经济市场风险因素。

管理技术风险包含有7个风险因素: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成本估计偏差、工期风险、安全风险、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对业主的绿色要求理解偏差、与设计单位/分包商/监理单位协调不到位。

政策法律风险包含3个风险因素: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变化、缺乏绿色建筑保障制度。

经济市场风险包含3个风险因素:外汇风险、企业资金风险、建材、设备价格风险。

五、绿色建筑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价模型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提出的。先后被应用于多方面研究领域,成为现今重要的决策分析方法之一。层次分析法将与决策有较大关联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具体层次,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决策方法,广泛运用于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非结构化的复杂决策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把研究问题所含的要素进行分组,每一组为一个层次,按照:最高层(目标层)、若干中间层(准则层)、最低层(措施层)的次序排列起来。

最关键的步骤是构造判断矩阵,即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评定该层次中各有关元素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矩阵形式为:

根据“1~9比率标度方法”(如表5-1),对各个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赋值,完善判断矩阵。一般而言,表中赋值是根据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认识,三者加以平衡后给出的。

表5-1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标度 含义

1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稍微重要

5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极端重要

2、4、6、8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如2属于同样重要和稍微重要之间

倒数 因素i与j比较判为bij,则因素j比i比较判为bji=1/bij

层次单排序可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问题,即对判断矩阵Ak,计算满足

(5.1)

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

(5.2)

层次单排序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本层次与上层次中的某元素有联系的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这一求解过程可借助YAAHP软件进行辅助计算以减少计算量。

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查各因素的权重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1)由上述求得的特征根求CI:

(5.3)

在上述(5.3)式中,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愈大,就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

(2)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对于1~9阶判断矩阵,RI值见表5-2。

表5-2 矩阵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阶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I 0 0 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2 1.54 1.56 1.58 1.59

(3)当阶数大于2时,求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

(5.4)

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调整判断矩阵。

最后进行多层次的排序,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出针对上一层次而言的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中,还有层次总排序,是针对具体的方案层而言的,即判断各方案在这些措施层面下的效益总和,从而进一步进行方案的优选决策。本次的模型构建,没有涉及具体的方案选择,故不需要用到层次总排序,具体的排序方法不再赘述。

(二)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评价模型

1.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并构造判断矩阵。

以评估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风险为决策目标,前文列出的风险因素清单建立准则层与措施层。层次结构模型如图5.1。

图5.1 层次结构模型示意图

分别对三个准则层要素建立判断矩阵。

2.专家确定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

考虑到问卷调查法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对于调查对象的身份及其权威性难以把控。为避免各种偏差数据影响到最终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故在此处改用专家的方式,缩小调查对象人群分布,提高权威性。

通过对数位专家的,综合多方意见,获得影响绿色建筑各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标度,如表5-3、表5-4、表5-5和表5-6。

表5-3 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1

管理技术类 技术管理 成本 工期 安全 经验人员 业主要求 单位协调

技术管理 1 4 9 8 3 5 7

成本 1/4 1 6 5 1/3 2 3

工期 1/9 1/6 1 1/2 1/8 1/6 1/4

安全 1/8 1/5 2 1 1/7 1/5 1/3

经验人员 1/3 3 8 7 1 4 5

业主要求 1/5 1/2 6 5 1/4 1 3

单位协调 1/7 1/3 4 3 1/5 1/3 1

表5-4 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2

政策法律类 法律法规 政策变化 保障制度

法律法规 1 3 7

政策变化 1/3 1 5

保障制度 1/7 1/5 1

表5-5 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3

经济市场类 外汇 资金 建材设备

外汇 1 1/5 4

资金 5 1 8

建材设备 1/4 1/8 1

表5-6 准则层要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

管理与技术风险 政策与法律风险 经济与市场风险

管理与技术风险 1 7 6

政策与法律风险 1/7 1 1/2

经济与市场风险 1/6 2 1

3.层次单排序。

(1)计算表5-3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5)

特征根 (5.6)

(5.7)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管理技术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 技术管理 成本 工期 安全 经验人员 业主要求 单位协调

权重 0.401 0.135 0.022 0.031 0.250 0.103 0.058

(2)计算表5-4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8)

特征根 (5.9)

(5.10)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管理技术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 法律法规 政策变化 保障制度

权重 0.649 0.279 0.072

(3)计算表5-5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11)

特征根 (5.12)

(5.13)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经济市场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 外汇 资金 建材设备

权重 0.199 0.733 0.068

(4)计算表5-6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14)

特征根 (5.15)

(5.16)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准则层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要素 管理与技术风险 政策与法律风险 经济与市场风险

权重 0.758 0.091 0.151

4.多层次排序。

综合准则层与措施层的权重,进行多层次间的排序,计算最终权重,获得总风险排名如表5-7。

表5-7 风险因素总排名

名次 风险因素 分类 权重 名次 风险因素 分类 权重

1 技术管理 管理技术 0.304 2 经验人员 管理技术 0.190

3 资金 经济市场 0.111 4 成本 管理技术 0.103

5 业主要求 管理技术 0.078 6 法律法规 政策法律 0.059

7 单位协调 管理技术 0.044 8 外汇 经济市场 0.030

9 政策变化 政策法律 0.025 10 安全 管理技术 0.023

11 工期 管理技术 0.017 12 建材设备 经济市场 0.010

13 保障制度 政策法律 0.007

由表5-7可知,企业自身“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及“资金风险”三个风险因素分别位列风险因素排名的前三位。政策法律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一风险排在第六位。由此可见,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与经验人员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影响较大,如建材、设备价格和保障制度这类外部因素则相对影响较小。因而,国外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应更多地重视绿色施工技术方面的风险,及时制定规避风险的相关措施。

六、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般项目的风险管理应对措施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防范、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种方法,而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

(一)管理技术风险的对策建议

企业在管理与技术上的风险是众多风险之中相对重要的风险类型。对这一类型的风险防范要求企业应重视与绿色建筑相关经验人员的聘用和专业培养,提升企业整体业务水平。或是可以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在具体的绿色建筑项目中,与有资质的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公司协作,指导项目中与绿色施工技术相关的建造工艺。企业还应注意对工程质量的标准、工程款结算的方式和时间、工程量清单等的核实进度,对施工成本应进行详细认真的核算,避免陷于被动。

(二)政策法律风险的对策建议

外国企业刚接触中国绿色建筑项目时,就应对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总体上把握。在合同签订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核实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绿色建筑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企业应关注政府政策决策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三)经济市场风险的对策建议

由于工程项目风险中存在着不少不可控风险,可通过合理利用一些金融工具,即通过增加承担项目风险的相关利益人,实现降低工程项目中单位个体风险的目的来分解风险、降低风险;在资金储备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各种市场价格等因素的波动,提前预留出必要备用的资金,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与损失。

七、结论

1.通过对绿色建筑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说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针对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与行情的对比,总结出我国绿色建筑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

2.结合绿色建筑特色,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将影响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层次的权重赋值,计算其最终权重,得出影响外国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的三项关键影响因素:“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和“企业资金风险”。

3.在风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的防范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希望企业在绿色建筑项目中重视风险的规避,保障绿色建筑项目的顺利建造。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2009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概况[N].中国建设报,2006.3.29(1).

[3] 戴维・纪森著.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林耕,刘宪,姚小琴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

[4] 建设部.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美国重推绿色建筑.中国房地产报,2006.11.30.

[6] 谢福泉,黄丽华.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及启示[J].绿色科技,2013.1:261-263.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篇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ocacy of national policy of green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area, but has not yet been in a dominant position, so the incremental cost as the main obstacle to their development should be solv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cremental cost of green buil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ycle,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cost control aiming at the main factors, helping the stakeholders of green building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ncremental cost,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green build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成本控制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incremental cost;influencing factors;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46-03

0 引言

随着《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推出,我国绿色建筑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已评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4071项,总的绿色建筑面积达到4.72亿m2,但占总体建筑面积的比例还相对较小,绿色建筑的发展受较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增量成本是阻碍其推广的主要原因。目前,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认识比较模糊,细致地分析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能有效地实现相关利益主体对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对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

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构成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是指在符合国家或地区强制性节能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绿色功能目标,而使用与传统建筑不同的方案和措施所导致的成本增加额。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伴随绿色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笼统地分析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并不科学,也不利于成本在实践中的控制。根据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实例及相关的统计数据得到不同阶段产生的增量成本有所差异,所以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为前期决策增量成本、施工建造期增量成本、运营维护和拆除回收期增量成本。

1.1 前期决策增量成本

绿色建筑前期决策增量成本包括咨询成本和认证成本。绿色建筑申报材料费用、方案设计费用、模拟费用等属于绿色建筑的咨询成本。认证成本按照住建部统一的规定收取,目前项目注册费用为1千元,设计标识为5万元,运营标识为15万元,这部分费用主要用于专家评审。

1.2 施工建造期增量成本

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的新版评价指标,施工建造期的增量成本包含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施工管理六个方面。

1.3 运营维护期增量成本

运营维护成本分为建筑的运行成本和为保证各类设施正常使用而付出的修缮维护成本,包括能耗成本、管理成本、修缮成本、维护成本、改造成本、人力成本、环境成本以及其他不可A见的成本。

1.4 拆除回收期增量成本

拆除期增量成本是指在绿色建筑拆除过程中,应用绿色拆除技术而产生的额外费用。其主要是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回收利用,包括生态环境恢复、建筑垃圾回收处理以及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

2 增量成本的影响因素

2.1 地域因素对增量成本的影响

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猛,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绿色建筑领域。由于不同地区的宏观经济条件和房地产市场环境不同,所以绿色建筑在不同的地区其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绿色建筑在不同地区的增量成本存在差异。一般高建设成本的地区,投入的增量成本相对较小,反之亦然。

2.2 项目定位对增量成本的影响

2.2.1 项目理念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受不同项目定位理念的影响。建筑的项目定位理念一般被分为只求达标、注重实效和追求领先三种类型。只求达标型单纯以绿色建筑的星级认证为目标,达到标准即可;注重实效型是企业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把握项目整体的实际运营效果;追求领先型是企业为了追求领先优势或保持良好的品牌竞争力,敢于在绿色建筑项目中使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根据孙大明等对国内绿色建筑项目的调查统计报告显示,不同项目定位理念的平均增量成本比例结果见表1。

2.2.2 项目星级标准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我国绿色建筑的星级标准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绿色建筑不同的星级标准对应着不同的要求及规则,从而导致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有较大的差别。一般选取的星级标准越高,则相应的增量成本越大。根据《2015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对合理项目进行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统计分析得出,一星级住宅、公建增量成本分别为25.14元/m2和33.8元/m2;二星级住宅、公建增量成本分别为64.23元/m2和111.47元/m2;三星级住宅、公建增量成本分别为135.92元/m2和233.92元/m2,如图1所示。

2.3 技术措施对增量成本的影响

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为了达到绿色功能的要求,在全寿命周期内相应的会增加各种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的采用是整个生命周期增量成本最主要的来源。

①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设计室外透水地面、采用垂直绿化及屋顶绿化、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场地的改造等技术措施,但是节地的技术措施可预见和考虑的范围有限,这使得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增幅有限。

②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采用中水回用系统、节水器具和灌溉渗透等技术措施,与其他绿色建筑技术相比,节水技术措施产生的增量成本要低一些,较少的投入即可取得较好的节水效果,有利于缓解我国严峻的节水形势。

③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利用新能源、高效能设备、围护结构和照明系统等技术措施来减少能源消耗,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受节能技术措施的影响最大,因此,节能技术往往受关注最多。

④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在绿色建筑中使用绿色环保建材(如地毯、油漆、合成木材)和加工可循环建材等技术措施,以节约材料和提高材料利用率。

⑤室内环境质量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使用降声减噪的围护结构、通风换气装置及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装置等绿色设备,来确保室内光、风、声、热和空气环境质量。

⑥施工管理方面的技术措施。主要是从施工质量保障、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方面入手,以实现施工过程中的四节一环保并保障绿色建筑设计性能的实现。

⑦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使用智能化系统,垃圾管理和绿地管理等技术措施,以保障绿色建筑正常的运行和环境优美。

⑧技术熟练程度是指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所增加的绿色规划设计、绿色建造、绿色材料生产等技术的熟练程度。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其成本所占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2.4 绿色建筑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对增量成本的影响

绿色建筑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等,不同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也会对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产生影响。政府为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对绿色建筑采取强制性要求和经济激励措施等,会影响开发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保证星级标准的基础上,开发商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重要主体,从全过程的角度降低绿色建筑成本的能力,即成本控制的经验直接影响着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增量成本还与消费者对绿色建筑室内居住环境、室外小区生活质量、资源利用及消耗水平等功能的需求息息相关。

2.5 隐性因素对增量成本的影响

隐性成本包括:甲乙各方对人员进行绿色建筑相关知识的培训和管理,或从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单位获取系统的咨询服务,因而产生的相关费用。另外绿色建筑为取得权威机构认可而进行的测试、分析、申报也伴随着成本的增加。

3 成本控制对策

3.1 使用被动式节能创新技术

节能与能源利用是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采用节能创新技术可进一步缩小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被动式技能技术是根据当地气候和地质环境特征,采用非机械、低能耗的方式,实现采暖、通风、照明等功能,如在场地选址时,要考虑太阳辐射、场地的方位、风速风向等因素;根据建筑物空间不同的功能来选择适宜的朝向,建筑物的布局设计有利于组织室内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空调和灯具电器的使用。被动式节能技术具有技术简单、成本低廉、对能源利用直接的特点,是环保、可行的绿色可持续技术。

3.2 利用信息技术减少浪费,实现各参与方间的协同管理

随着BIM、物联网等技术在建筑产业的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在成本控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绿色建筑由于其设计的复杂性、施工过程的专业性以及后期运营的独特性,更需要信息技术来控制其增量成本。在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结合BIM数据模型把握项目的总体布局,并对建筑性能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效率并减少后期的设计变更。而其信息传递功能可以保证设计方的绿色节能节水措施及时被施工方了解,减少施工方对绿色施工方案不理解所带来的损失。冲撞检查功能则可以实现设计方、不同专业的施工单位和运营单位的协同管理,由于绿色建筑要实现节能与能源利用等要求,需要实现多专业施工单位的协同工作,而不同单位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单位理解不同,彼此间对于工作面的要求不同,极易产生工作上的冲撞,并对于后期运营产生重要的成本影响。在BIM技术的作用下,各方均可第一时间对于有冲突的工作加以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后期运营产生的不良影响。

3.3 构造集成成本管理体系,加强绿色建筑各参与方间的合作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控制需要各参与方的积极配合与协助。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各方集成工作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设立共同的成本目标,使得各方在控制增量成本上有着一致的追求。当增量成本降低时,各参与方可慕档偷脑隽砍杀局谢袢∈找妫这样各利益责任方就有了控制增量成本的动力。在具体控制措施上,可以通过并行工作,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工作,施工单位在设计阶段即参与项目,运营单位在施工阶段即开始工作,从而提高设计的可施工性,减少运营单位由于不了解节能技术等情况造成的增加成本。

3.4 完善G色建筑相关的激励政策

控制绿色建筑增量成本需要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激励制度,如提高节能标准,鼓励精装修交付或给于更多的税收优惠补贴政策等,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热情。从源头看,对于绿色建筑的材料生产商,政府可以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补贴,以促进绿色建材生产技术的成熟,从而减少因绿色建材和技术产生的增量成本。对于开发商和施工单位除了给予补贴外,还可定期组织绿色建筑相关的培训交流会,帮助其解决建造绿色建筑过程中的困恼,加强绿色建筑成本控制的能力。

4 结语

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本文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项目各参与方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成本控制的初步探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宋凌,张川,李宏军.2015年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J].建设科技,2016(10):12-15.

[3]马素贞,孙大明,邵文.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J].建筑科学,2010(6).

[4]伍倩仪.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

[5]田哲.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6]段计先.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基于价值工程[D].重庆大学,2011.

[7]李静,田哲.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5).

[8]Nurul Zahirah Mokhtar Azizi; Nazirah Zainul Abidin; AzlanRaofuddin. Identification of Soft Cost Elements in Green Projects: Exploring Experts Experience.[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

[9]Sood, S. M., & Peng, K. 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Sector: A Green Building Framework in Malaysa.[J].WASET Malaysia: University Tenaga Nasional,2011:02-08.

[10]ZainulAbidin, Nazirah. Investigating the awareness and application of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concept by Malaysian developers.[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0,No.4.

[11]Shari, Z., Jaafar, M. F., Salleh, E., & Haw, L. C. The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rating system in the Malaysianbuilding industry.[J].WseasTransactions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09,5,3: 260-272.

[12]李楠楠.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的综合效益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3]叶祖达,李宏军,宋凌,著.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M].2013.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篇7

前言:建筑行业是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的行业,在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就可能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民用建筑施工中逐渐产生绿色施工新理念,诞生了绿色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不仅对建筑施工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还有利于提高民用建筑施工质量和效益。今后在民用建筑施工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开展绿色施工,运用绿色施工技术,需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文章在分析绿色施工技术的概念与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民用建筑施工中运用绿色施工技术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民用建筑施工的实际工作发挥借鉴指导作用。

一 绿色建筑施工的基本要素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绿色建筑施工的基本要素是指用于建筑施工的材料必须具备某种性质才能称为是绿色建筑施工。绿色建筑施工主要有四个基本要素:第一,绿色建筑施工对于材料的使用,能够起到隔音及保温的效果的同时,也要增长其使用周期。使用时能达到安全、健康、环保、无毒等要求。第二,绿色建筑施工所采用的原料是工业固体废弃物, “变废为宝”,对废弃物的充分利用能够减少在对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三,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能够符合排放标准,达到环保的要求。第四,绿色建筑施工必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达到最大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净化污水、固化有毒有害工业废渣的水泥材料,或经资源化和高性能化后的矿渣、粉煤灰、硅灰、沸石等。

二 绿色建筑施工的意义

绿色施工,是现代建筑工程开发高速发展的趋势。在当今环保意识风行之下,实施绿色施工,对于促进现代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1)绿色施工有利于实现现代建筑模式的转型。 (2) 绿色施工有利于当前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与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 (3) 绿色施工有利于创建生态环保型建筑环境。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制约,往往会存在破坏相关土地资源,浪费大量的水电资源以及建筑材料,造成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绿色施工技术正是针对这些建筑问题实施的建筑施工与环境保护与优化。 (4) 绿色施工有利于提高建筑.亡程的综合效益。

三 绿色建筑施工的标准

在建筑业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绿色建筑施工仍需要遵循一些标准,这样才有使其有序、高效的发展下去,具体标准如下:(1) 整体优化。绿色建筑施工要全方位根据施工的具体要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考虑和优化绿色施工方案的整体性及可实施性。 (2) 减物质化生产。尽可能的规划出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实施方案,它包括减量化、再使用、循环再生利用等方面,绿色施工始终以节约施工材料和资源利用最大化作为最终的目的。(3) 清洁生产。是在满足施工的具体需要的同时,又能合理应用各种资源物质,而且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条件的,以节能、降耗、减污、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 科学管控。绿色建筑施工要针对施工策划、各种材料采购、实际施工、工程验收等阶段进行必要的掌控,严格管理和监督整个施工过程,确保环境保护、节材节能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 绿色建筑施工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施工,与其他方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节约资源、做到环保,通过适宜技术、材料的运用、更加合理的空间设计、完善的功能布局,打造更宜于人居、更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绿色建筑施工与传统施工技术相比,并不是全新的技术,不是独立于传统的施工技术,而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涉及到生态与环境保护 、资源与能源的利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这种全新的理念也必将带给建筑业经济、社会、环保等多重效益。建筑业覆盖和涉及的行业多,绿色建筑产业对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两型社会起到重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就是发展绿色建筑,这即将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建筑业应该抓住当前发展绿色建筑这一机遇,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同时,要不断强调绿色建筑发展中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发展低成本、无增量成本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

当前,我国正在向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高速发展期,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转换城镇发展和建设模式,促进新产业的开发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五 开展做好绿色施工技术的管理和创新

绿色施工管理应在传统施工管理基础上理念与体系上全面提升,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进一步量化,结合实际施工技术水平与企业实际制订若干规章,逐步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使绿色施工管理有标准可依。在实施绿色施工中,要引进信息化技术,依靠动态参数,进行定量、动态的管理,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完成工程。要继承、优化、集成传统适用施工技术,总结提升传统适用技术实施绿色施工,重点推广建筑业10项新技术在民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对施工工艺技术的改进以实现绿色施工,如清水饰面混凝土技术,表面不抹灰、喷涂、干挂等装饰,节省资源,减少垃圾量;新材料如大坍落度混凝土的应用,可以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避免噪音的产生。在吸收应用国外先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再根据中国国情创新应用,如中建八局与同济大学开发的平面快拆模板钢架体系,这个体系的主梁、次梁都是装配式的,可以放大和缩短,此体系比原来的模板体系节约,少排放碳50%以上。

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人生活观念及环保意识的转变,绿色建筑正成为建筑施工的新航标,绿色施工是环保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业的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绿色施工需秉承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施工材料和技术的创新开发,推动现代建筑行业更快、更稳的发展,是为大众创造绿色生态居住环境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篇8

绿色建筑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不仅强调通过建筑重新与自然建立和谐共生的友好关系,同时也要求通过建筑与经济技术,政治文化重新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关系。强调建筑同社会发展相适应;强调建筑师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就要求建筑师必须超越传统的环境束缚及建筑的陈旧概念。助于生态系统的概念来分析建筑系统。

(1)系统协同性原则。绿色建筑是一个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所以具有一般系统的功能和特征。联结合并构成系统的各相关要素,通过协同关系实现其高效、可持续、最优化地发展和运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运行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多学科范畴交互、横跨多尺度领域、牵涉多个相关主体、硬科学与软科学共同支撑的系统工程。

(2)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原则。绿色建筑设计最基本的内涵即尊重自然,生态优先。这一原则强调在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构建和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原生态系统的保护,要认识到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重视气候、国土资源等条件。保持建筑周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平衡。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对受损甚至退化的生态系统采取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的措施。以不同方法合适地利用自然,如充分利用阳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合理使用水资源及其他无害的自然资源。考虑隔热、防寒、通风、遮蔽阳光直射等因素来设计建筑结构。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原则要求绿色建筑。

(3)高效性原则。据有效的数据显示,建筑耗能大约占世界总耗能的40%,因此"绿色建筑"成为21世纪建筑界的新宠,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建筑中进行节能环保设计,发展节能节地、平衡生态环境的新型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应着眼于提高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进而减少对土地、水资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乱排和垃圾乱倒,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4)地域性原则。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建筑的历史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由于全球各地区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建筑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绿色建筑的设计应密切结合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理气候、经济现状和文化风俗等,同时综合分析传统建筑在资源和环境紧缺条件下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策略,制定与地域特征密不可分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设计指导和技术标准,选择相应的策略、方案和技术。

(5)健康性原则。该原则要求绿色建筑在设计时通过营造建筑室外环境和调控建筑室内环境,构建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环境,包括生理上舒适健康的建筑热能、声音、光照和空气质量环境,以及心理上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极大好处的空间氛围。

(6)经济性原则。绿色建筑并不意味着经济成本的高额支出。绿色建筑设计应基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行费用的预算,评估设计方案的投资和消费,从而提出有利于减少成本支出的具有实际可实现的经济运营优选策略;根据实际项目的经济水平和建设需求选用可适用的技术方法,努力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作。

(7)进化性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察各方法的技术更新和连续发展的可能性,通过采取灵活的、对未来发展变化具有弹性适应性的方案,在设计中为后续技术系统的升级换代和新型应用的添加保留操作接口和载体,从而保障新系统与原有设施的协同运行。

2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体系

传统的建筑体系以人为本,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相结合的人工环境体系。其设计目标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分别是是建筑质量、费用和时间。绿色建筑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思想,它把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活环境,看得同经济发展、财富积累的地位一样重要。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按照生态发展原则来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应逐步转换为以降低建筑对环境带来的压力为中心,这是绿色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在目标体系上的关键区别。

在确保建筑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可信性的基本要求外,建筑设计将以降低环境压力作为评估各方利益的参考标准。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应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美丽的使用场所。在传统建筑三要素:造价、功能、美学之上,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体系还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自然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材料和其他自然资源。传统能源对自然资源的大量耗费对环境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所以能源利用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对传统能源的可持续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能源效率要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来尽可能小地破坏环境,从而尽可能多地给使用者带来各种效益,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②室内外环境。绿色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基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探索和构建健康、宜居的室内环境。选择对人的身体没有伤害的材料,控制可能危及人体健康的辐射,电磁波和有毒气体等,有效进行对环境温度、湿度的控制,整合光照、通风、换气、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等条件,使用者可以尽情享受自然景观。③环境负荷。包括垃圾、废弃物。转变以往对废弃物直接抛弃处理的想法,培养废弃物就是可再生原料的生态观念。尽可能降低废弃物的危害,避免废弃物的处理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不同类型的废弃物应分门别类进行回收,形成再生资源化系统。④地域性。文脉:旨在维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提高城市和社区生活的生命力;灵活性:应预见使用阶段新的需求变化,使用寿命结束后的拆除再利用及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技术:绿色设计主张采用适当技术,目的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二次伤害,创造健康的生活氛围。绿色设计技术的选择原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区域,由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现状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文化风俗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技术策略。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篇9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1 引言

绿色建筑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的全部生命周内,使资源最大限度的进行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并且减少污染,为人们踢狗更加健康、舒适与高校额使用空间,也是与自然产生相互和谐共生的建筑[1]。建筑项目具有复杂性、个别性、一次性和投入资金量大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绿色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的成本、工期、质量三大目标有了更多的目标延伸,包括环境保护、建筑耗能、建筑材料、地域性及室内舒适和安全等目标[2],管理目标的庞杂造成绿色建筑项目涉及的风险范围扩大,风险性较一般建筑尤甚。

目前,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集中在成本、设计、技术、市场等方面;国内的研究则集中在内涵、相关政策、成本效益、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绿色建筑的特点构建风险清单,代表性的有:美国Marsh[3]公司的绿色建筑团队归类的十大类风险,Zou[4]等人识别出影响绿色商业建筑的179个风险因素,Simon Rischmiller[5]建立42个因素的风险清单,以及国内学者建立的包含62项风险因素的风险清单;2)对绿色建筑风险进行评估,代表性的有:王景慧等[6]利用风险矩阵图、问卷调查、专家打分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张福生[7]、肖楠[8]、丁古丽[9]分别引入了ABC 分类法、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进行评估。3)万欣在其硕士论文中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分担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提出了绿色建筑项目三维风险管理体系的概念及要素,并进行了相关论述。

2 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2.1 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是指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进行整体的风险管理策划工作,对各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析风险的相关属性,评估风险的总体影响,制定并实施规避风险的计划,是一系列风险管理工作的集合。绿色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投资决策、设计、施工、运行和运行维护直至项目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后报废五个阶段[10]。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后到前依次增强,换言之,项目所处时间序列越靠前,风险管理对项目成败的影响越关键。风险管理最为关键的阶段――投资决策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估等。下文建立的体系中将投资决策阶段直接细分为其包括的三方面主要内容进行研究。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示意图及其相互关系见图1所示。

2.2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开发商在绿色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程中,为了防止或减轻各种不利影响,保障项目的成功,在投资决策、设计、施工、试运行、运行维护等阶段对项目实施的风险管理工作规划以及风险识别、评估、处置和监控等工作及整个过程。根据我国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情况,这里将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风险规划;2)风险识别;3)风险评估;4)风险处置;5)风险监控五个阶段。

2.3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系统复杂性

众所周知,绿色建筑项目相对于一般建筑项目有其独特的风险特点,这里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的延伸。相对于一般建筑项目的质量、成本、工期三大目标,绿色建筑项目有了更多的目标延伸,有室内舒适和安全、建筑耗能、环境保护、经济性和地域性、建筑材料等目标。建设目标的扩展造成风险范围扩大,必定将增加绿色建筑建设的风险性。第二,项目的初始投资高。从经济属性上,较一般建筑项目,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商要承担更多的建设成本,国内绿色建筑的成本对比一般建筑成本的增量为 4%~16%。并且其属于外部经济型产品,其室内舒适度、保护环境等目标不能以经济利益的形式反应出来,并且回收期较长,一般需要若干年,而长期目标实现的风险更大。除此之外,绿色建筑项目相比于一般项目技术更复杂,要求也更高,有可能会增加工时,延长工期,随之而来的是成本的提高,导致项目的短期回报率低,增加项目风险。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复杂系统,需要参考复杂系统方面的概念和方法,对控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动态管理并提出应对措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以求在同一框架的风险管理体系内进行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达到降低或消除项目风险不利影响的目的。

3 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是指在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进程中,采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实施等一系列管理手段,针对项目风险,由开发商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方针和目标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的总称,即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框架和方针。

3.1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霍尔三维结构”概念是由美国系统工程学家霍尔(A.D.Hall)提出的,在对系统工程、复杂系统的研究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本文依照“霍尔三维结构”的结构形式,建立了一个由生命周期维、管理流程维和项目评价要素维组成的针对绿色建筑项目的三维风险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采用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三个维度相交叉形成的空间分布点来确定,所以工具的集合则组成成了风险管理的工具矩阵,见图2所示。

1)生命周期维

生命周期维是指绿色建筑项目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估,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运行阶段直至报废的工作阶段序列,是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动态时间关系的体现。沿生命周期维的变化,评价要素维和管理流程维就构成了“评价要素-风险管理流程”平面,反映的是:针对不同的项目目标,如质量、工期、成本、建筑耗能、环境保护、经济性和地域性、建筑材料等,风险管理工作均按照同样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平面上确定的各个点对应的评价工具就各不同或各有侧重了。随着生命周期维的阶段性变化,另外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便于依据生命周期的阶段序列明确两者的复杂性关联,方便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如图2所示。

2)风险管理流程维

风险管理流程是指对绿色建筑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包括风险的规划、识别、评估、处置、监控等工作。在实际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对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是能有所删减或者是侧重。沿风险管理流程维的变化,评价要素维和生命周期维形成了“评价要素-生命周期”平面,反映的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风险管理目标的变化及其动态关系,如图2所示。

3)项目评价要素维

一般来说,项目目标在项目立项之时便被确定了。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的不同阶段,其目标是有所侧重或不同的。沿评价要素维的变化,生命周期维和风险管理流程维构成了“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流程”平面,反映的是:在绿色建筑项目的不同生命阶段,风险管理均遵循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3.2 三维要素的空间关系

管理体系中的三个维度构成了三维空间,分别又两两构成了“评价要素-风险管理流程”、“评价要素-生命周期”和“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流程”三个平面,而且空间分布又确定风险管理的工具矩阵。

此体系可看出: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为完成项目评价要素的相关内容,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要求,需要相应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的支撑。具体风险管理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法、专家调查法、主观评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外推法和蒙托卡罗模拟法、SWOT 分析法、流程图德尔菲法、故障树分析法 (FTA)、灰色系统理论、敏感性分析法、马尔科夫过程分析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风险综合评估等等。以上丰富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就构成了图2中风险管理工具矩阵。风险管理矩阵的处理结果也将动态反映风险管理的阶段性成果,可为风险管理进行系统全面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3.3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成功即是有了一个进行风险管理的工作规划和框架内容,本文针对绿色建筑这一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建筑类型构建的三维风险管理体系,反映的是绿色建筑风险管理的工作方向、相关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有利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丰富;2)有利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集成化管理;3)有利于绿色建筑项目的项目评价工作;4)有利于开展对项目开发商系统能力的评价工作。

4 总结

风险管理是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本文依据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要求及绿色建筑项目的特点,建立了绿色建筑项目的三维风险管理体系,说明了其构成的三维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对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能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

[2] 安晓晓,王雪松.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体系研究.见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发展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技术学科第12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2008,48~53.

[3] U.S. Marsh Green Building Team. Green Building[M] : Assessing the Risks.2009.

[4] ZOU, P. X. W.,FANG,D. P. & LOOSEMORE[M].2010b. Life Cycle Risk Management for Multiple Construction Projects:Including Case Examples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forth coming),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 Press,Springer-Verlag GmbH.

[5] Simon Rischmiller. Managing risks in green retail building development[D].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2009.

[6] 王景慧,秦旋,万欣.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与风险路径分析[M].施工技术,2012(11):30~32.

[7] 张福生,林敏,刘明强,陈明珠.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绿色建筑的风险与防范研究[J].生态经济,2011(11):92~95.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篇10

1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动员全社会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而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尤其在各个城市规划当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得全社会都意识到建筑行业必须由传统的高能耗模式全面转向绿色节能的发展模式,而智能化更为绿色建筑节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在给人民群众提供舒适生活人居空间的同时,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从而达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为构建我国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贡献行业力量[1。

2绿色建筑理念与发展

2.1绿色建筑基本理念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它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空间的同时,可以保证建筑在生命周期内高效利用各种类型的资源,其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处于最低限度以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保三方面效益,降低了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在工程规划阶段,要首先了解建筑工程开发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特征及建筑开发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现场环境的把握[2],充分利用工程开发区域的资源,降低不合理工程建设活动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

2.2国外绿色建筑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建筑师提出利用海洋节约土地,到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各发达国家都推出了强制性的节能措施,各种类型的绿色建筑概念、活动开始在全世界不断出现。1992年在巴西,各国达成一致,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采取保护环境措施。在2007年的国际建筑展览会上,推出多种绿色建筑材料、产品,给人们提供了建筑建设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基础,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环境资源,提升人类生存质量。2017第十三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于2017年3月21日、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交流国内外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最新科技成果、发展趋势、成功案例,研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标准、政策措施、评价体系、检测标识,分享国际国内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新经验。

2.3国内绿色建筑发展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环境保护政策的推出,越来越关注绿色建筑的智能化、节能化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的数量增长很快,尤其是中高等级的三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长幅度很高,我国绿色建筑已经逐步开发推广开来,让人民群众能够认知、熟悉,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可以有效地形成“互联网+绿色建筑”的模式;同时,在此基础上应用多种新型材料、工艺、技术建设智能化的绿色建筑网络,建成更加生态友好、更人性化的绿色建筑系统。

3绿色建筑的智能化、节能化

3.1绿色建筑的智能化

绿色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通过把绿色建筑的结构、系统、服务、管理等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在绿色建筑的平台上,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通信、设备、办公、安保、消防系统的自动化,来共同构建出完整的智能化绿色建筑。

3.2绿色建筑的节能化

绿色建筑的节能化主要是通过考虑相应的气候环境进行设计,实现节能的基本方法,对绿色建筑的分区、单体与群体、朝向、间距、日光辐射、风向、外部环境等进行研究,综合以上因素进行设计建造,这种低能耗的绿色建筑实现了节能化[3]。

3.3智能建筑的绿色节能

由于智能型的绿色建筑的节能结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且相较于普通建筑的节能更为复杂,不但要考虑普通的建筑节能,还要考虑到智能化系统的节能。普通的建筑节能重点仅在材料、设备、内部配置方面,但是智能化绿色建筑自身的复杂性决定要用一种更为开阔的思路来进行考虑,不但是针对内部建筑系统的节能,同时还要关注智能系统自身的节能问题。现阶段智能绿色建筑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规范,已经建成的智能绿色建筑使用的技术、建造的水平都非常好,但是在投入使用过后,其开通率非常低,大量的智能化系统闲置,不能进行有效利用;相关管理人员素质不足,甚至不会操作,完全依靠传统手工方式进行,失去了建筑智能化的作用。针对我国智能绿色建筑的发展,应该以国家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总则,从设计阶段就定位好绿色、智能、节能的目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建设,后期投入使用、维护阶段要保证科学管理;充分发展智能化建筑所需要的通信、设备、办公、安保、消防系统的自动化、国产化,这些作为智能化绿色建筑的基础,直接制约着绿色建筑的智能化水平。现阶段更多的要靠国外公司的相关服务,给后期智能绿色建筑的运行、维护工作造成障碍;同时,要提高智能建筑维保人员的技术素质,保证能够解决相关问题,而节能部分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建筑软硬件,才能为绿色建筑的节能化提供条件。总体来说,绿色建筑的智能化、节能化仍旧有赖于国民经济、素质的发展,虽说现阶段建筑智能化、节能化的综合性能还不够完善,但是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具体的规划,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绿色建筑的智能化、节能化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篇1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is not clear, lack of awareness; economic difference restricts the green construction promotion; lack of incentive and guide; lack of support of technology standard system; do not know how to promote green construction based obstacle,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from the clear connotation,; focus on policy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to improve the green construction economy, increase enforcement; speed up the study, strengthen the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supporting rol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project reality in promoting green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green construction, obstacl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

1引言

建筑业是典型的立足于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据统计,建筑业消耗了地球上大约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50%的材料和48%的耕地。造成生态失衡,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的温室效应、40%的水源污染、20%的固体垃圾和50%的氯氟烃等。我国新建建筑废弃物每年达1亿吨,旧建筑拆除每年超过5亿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根据《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文件)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建筑业科技贡献率较低,仍属于高资源消耗、高能耗、较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

推行绿色施工,是建筑业转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建筑活动以及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高效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推进绿色施工存在的障碍

2.1内涵不清,认识不足

有不少人,将绿色施工与文明施工混为一谈,导致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的实施仅限于文明施工,不利于绿色施工推行。

有人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公众(包括企业、社会团体,甚至地方政府)在观念和行为上均不认为自己也是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责任主体之一。

在项目的整个建造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作业的特点,以及一线人员受教育水平一般较低的特点,同时受传统错误操作方法的传承,施工人员对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不太重视,对噪声、浪费以及其他不良做法习以为常。开发商只想搭便车,注重开发项目最终产品的环保性、生态性,但是不愿意为开发过程买单。造成社会公众对绿色施工意识的极度缺乏,造成了绿色施工监督机制的缺失。

2.2经济性差制约绿色施工推广

如果绿色施工经济性差,那么建筑施工企业肯定不愿主动为绿色施工买单。承包商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及最高的利润在规定的时间内建成项目,除非几乎不增加费用,或者已经在合同、法规中明确加以规定,或者承包商在经济上有好处,否则承包商不会去实施绿色施工。

2.3缺乏激励引导

现行奖项评比机制未能反映绿色施工的重要性。承包商最关心的施工招投标的评标指标体系中不会因为绿色施工及相关业绩而能获得额外加分,方便中标,目前各地的预选承包商目录也没有相关绿色施工的指标和权重。

2.4缺乏技术标准体系支撑

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绿色施工导则》中规定绿色施工管理中包含评价管理,须进行自评估和综合评估,也列出了施工管理和“四节一环保”六方面所涵盖的27 个指标体系。但没有规定评价方法、形成评价体系,无法衡量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的实施绩效和执行水平。如果没有评价体系,如何分出三六九等,如何进行激励和惩罚。

从一定意义上讲,实施指南、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三大标准体系的缺失致使绿色施工裹足不前,难以发展。

2.5不知道具体如何推进

有的企业愿意推行建筑施工,结果企业层次一个通用的环境因素清单,作为项目层次识别的指南和参考。公司的通用清单往往包罗万象,却无法涵盖特定项目的特定范围。项目团队正好,把公司的通用清单摘抄若干,作为项目的清单。由于项目团队省略了环境因素识别这个绿色施工最基础的活动,项目团队成员也就基本不清楚本项目绿色施工的控制重点。

不少人僵化的理解:已经完成的活动的环境因素就是过去时态,正在进行的活动的环境因素就是现在时态,将要进行的活动的环境因素就是将来时态。结果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同时具有三个时态,考虑时态似乎没多大意义了。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同时不少企业确定的不考虑是否明确、可否衡量、能否达到、是否现实、在什么时限完成,也没人对目标和指标的控制绩效应适时进行检查、评估、考核,效果当然可想而知。

3对策探讨

3.1明确内涵,加强宣传

建立示范性绿色施工项目及施工企业。按照绿色施工原则建立示范性绿色施工项目和绿色施工推广应用示范单位,注重绿色施工经济性效果的比较,用活生生的例子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会起到显著的效果。绿色施工示范项目不应仅仅是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定时洒水,清洁运输等内容,还应包括场地分析与评价、可持续的场地施工方法、结合气候施工、能源的节约、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使用,减少填埋废弃物、实施科学管理等综合内容。

建立和完善绿色施工的民众参与制。民众参与制可以挖掘民众对绿色施工的积极性,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绿色推动机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充分了解民众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2注重政策性引导和激励,改善绿色施工经济性,加大执行力度

加快绿色施工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降低应用成本。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的推动绿色施工的运用。运用适当的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绿色施工成本。争取在尽量多的情况下,绿色施工比传统施工还要经济,或至少在费用上相等。

制定《建设循环法》等有关促使绿色施工的法律、法规,依法要求施工企业和有关部门遵守绿色施工的有关规定。完善基本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微观制度,健全绿色建筑发展的制度体系。

虽然政府一直在提倡绿色施工,但是并没有一些实际的方案,比如说类似的一些激励政策(实行绿色施工就可以减少缴税,绿色施工的企业在招评标中有优先权或加分,绿色施工的项目优先评奖评杯),处罚制度(情节轻微的处以罚款,罚款数量以情节轻重酌量处理,情节严重的可以禁止该施工企业在当地施工)。

加强财政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有效的经济体制,是促进绿色施工有效手段。通过税收调节,政策扶持,鼓励绿色施工技术及方法的研究及运用,例如得到更多的建设项目、减税、奖励等。

只有提高非绿色施工的社会责任成本,让实施绿色施工的企业收益得到保证,才能真正构筑绿色施工良性发展、积极推广的优良社会大环境。

3.3加快研究,强化技术标准体系支撑作用

加快制定并出台实施指南、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三大标准。实施指南的出台能够指导施工企业按照绿色施工的程序与要求,有迹可循地完成绿色施工;技术规范的制定则让施工企业在绿色施工中,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采用有相应的参照与目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则对绿色施工的成果能起到公正的反映,对施工企业推行绿色施工有检测、反馈、监督、改进等重要作用。

3.4针对具体项目实实在在推进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应从建筑施工活动中的“环境因素识别”开始。全面识别项目的环境因素,将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对环境产生有益或有害影响的因素分析出来,确定、识别和评估其产生的影响,提出对负面影响的控制办法并付诸实施,是搞好绿色施工的基础。企业切不可画蛇添足,一个通用的环境因素清单,作为项目层次识别的指南和参考,反而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当按照“环境因素作用于环境、造成环境影响”的思路来进行:“过去”活动的环境因素有哪些现在还在产生影响,或“过去”的环境因素尚未对环境产生影响,因现在的活动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释放了这些环境因素而对环境发生影响;“现在”的活动中有哪些环境因素在“现在”或“将来”会产生环境影响,等等。

开展绿色施工应制定恰当的目标,进行必要的绩效监测。确定适宜的目标应当从具有创造性或挑战性、解决工作问题点、改善运作管理、或提升个人能力等方面去考虑。对于绿色施工来说,体现上述原则的恰当的目标一是要有针对性,针对的是企业识别出来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经评估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确定一个在一定时间限度内应当达到控制目的的对环境具有负面影响的环境因素;二是能够用某种尺度去衡量,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细化,不能细化的尽量程序化,总之应当能用设定的标准去考核;三是既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否则无法起到激励、促进的作用,但又要从实际出发,确实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切忌好高骛远。

对目标和指标的控制绩效应适时进行检查、评估、考核。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以设定的管理目标作为管理活动的指南,根据工作目标来控制每个部门、每个职工的活动,通过目标的制定,展开实施和监测、评价,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和任务。将目标和绩效考核紧密相连,以获取更为客观准确的改进信息,有利于组织实现所预期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对绿色施工目标和指标的绩效进行监测、评估,就是要跟踪环境因素,识别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环境因素,修改调整对环境影响的治理、控制方案,保证治理计划的实施,并评估环境影响治理的效果,从而保证绿色施工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对目标指标的绩效应做到实时掌控,随时或定期获得绿色施工措施是否已按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像期待的那样有效,或是否制定新的应对方案的信息。

4结束语

绿色施工的管理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对推广绿色施工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竹隰生,任宏.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J].基建优化,2002,( 4) :33-35.[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

[3]竹隰生,王冰松.我国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及推广对策[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97-100.

[4]毛志兵,于震平.绿色施工研究方向[J].施工技术,2006(12):108,111.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篇12

建筑行业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等问题:建筑需用大量土地,在建造、使用至拆除的全寿命周期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近30%,加之建材生产的能耗16.7%,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6.7%;用水占城市用水量的47%,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25%。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则占社会垃圾总量的40%(Horvath,2004;俞伟伟,2008;GBCA,2009)。建筑行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

一、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现状

围绕推广和规范绿色建筑的目标,许多国家发展了各自的评估体系。其中,1996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建立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评价”(LEED)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2006年3月,我国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并于2006年6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中国平均每年要建20亿平方米左右的新建筑,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建建筑的40%;但截至2010年底,我国经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或美国LEED认证的新建建筑仅约为500座(仇保兴,2010;Tan,20 10),占我国新建建筑比重很小。而且我国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主要授予公共建筑,这与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统计资料中显示的经过LEED认证绿色建筑中商业建筑占80.67%的情况大不相同。由此看出我国绿色商业建筑和绿色住宅还没有真正发展。并且,目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仍然对绿色建筑项目持保留意见,不愿意主动建造绿色建筑项目。因此探究影响房地产企业建造并管理绿色建筑的因素已经成为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中的一大课题。

二、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0fplanned Behavior,TPB)是Ajzen(1985)在理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研究态度和行为关系的有效方法,主要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段文婷、江光荣,2008)。该理论认为行为由个体的行为意向(执行某种行为的动机)所决定,行为意向由个人行为态度(个人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和不喜爱的程度,受行为信念和行为结果评估的影响)、主观规范(个体是否决定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受规范信念和顺从动机的影响)和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受控制信念和知觉强度的影响)三个变量所决定,在知觉行为控制确定的情况下,也能直接影响到行为(如图1所示)。而且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图1虚线所示),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绿色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学领域研究行为意图方面广为接受的理论,构建了一个研究态度和行为关系的理论框架。自该理论被提出以来,各领域的运用证实了该理论可以对实际环境中具体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Han,2010;Han等,2010)。如今也有学者将计划行为理论引入到了绿色消费的研究领域中,证明该理论对个人绿色消费行为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和预测力(Tonglet等,2004;何风波,2010)。

除了个人的绿色行为以外,在企业的绿色行为方面也有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李则余等(2010)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主体行为的良好解释力,结合国内企业管理现状,将该理论引入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意愿因素的分析中,提出分析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就相关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房地产企业的实践看,开发绿色建筑项目这一行为直接受到绿色行为意向的影响,而其意向又受到了主体对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态度、倾向,外界环境给予企业的压力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目前分析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文献还比较缺乏,因此本文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来分析影响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各种因素,希望对促进绿色商业建筑和绿色住宅的发展以及提高房地产企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 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态度

一般而言,人们的行为倾向态度受到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或预期的结果好坏的影响。预期到行为可能带来正向影响或较好的收益,行为主体的行为态度将是主动积极的,反之亦然。

1.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预期

在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倡导绿色生产等绿色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能否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是很多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的一切行为和决策都围绕着收益的增加而进行。事实上,绿色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已经成为大部分学者的共识:绿色建筑在建设期的投资仅比传统建筑增加1%到2%,不超过4%(Kats等,2008),而在销售期因租住率及租金增长、运营期因节能节水、回收期因建筑垃圾减少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则远大于建设投资的增加(Kats等,2003;Bradshaw等,2005;Johnson,2005;Braham,2006;仇保兴,2010)。房地产企业首先应认识到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中产生的巨大效益,加大绿色建筑项目的投入,并根据其后期经济效益调整营销策略,才能把握商机,成为绿色建筑产业的领军企业。

2.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

绿色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收益是企业愿意增大绿色材料和工艺技术投入的正向推动力。节能建筑所产生的益处常常是社会共享的,而建设成本则是由开发商来承担;另外建设标准的提高可能会导致工期延长,并且销售价格或租金的提高可能会使项目的短期回报率较低,这三方面给

企业带来的较高风险成为了绿色建筑项目的阻碍因素。

3.房地产企业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源于西方,近年来在世界性组织的倡导与呼吁下,企业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逐渐成为公司治理和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理念。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企业承担一定公共性的社会责任是对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传统企业目标的拓展与修正,也是在可持续发展中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构建和谐关系,提高社会整体福利的必要途径(王红,2008)。同时,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并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Klassen,1996;Roy等,2001;Sarmentoa,2007)。建筑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传统产业,房地产企业是绿色商业建筑和绿色住宅的主要推动者。现今的公众对房地产企业的社会形象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处于较好的地位,只有通过树立可持续观,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其“绿色”企业形象的塑造才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主观规范

绿色行为实施的主观规范可以理解为影响企业做出是否开发绿色建筑项目决定的各种外界压力,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法规和文化环境影响两个方面的因素。

1.政府政策和法规

政府或环保机构采取的命令-控制-管制等手段,如指定环境标准、环境数量、环境技术等政策和法规,可以视为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管制压力,这种管制压力在许多国家成为了企业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重要动力。如从2007年4月起,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下属建设局(BCA)要求所有新建造或进行大规模装修工程的公共建筑物必须获得“环保鉴定”(Green Mark),并计划在建筑管制法令中加入新条例,即规定建筑业从业者必须按照“绿色建筑”标准修建房屋,这时房地产企业为达到法律要求或者避免不服从可能被察觉而遭到的严厉惩罚就不得不将“绿色”作为建设项目的重要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指导原则、标准体系和评估手册。在1996年建设部就颁布实施了新建建筑必须节能50%的强制性设计标准,其执行率在设计阶段从2005年的53%5增长到2009年的99%,在施工阶段从21%上升到90%,而没有执行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的企业,则将给予包括吊销资质在内的处罚(仇保兴,2010)。2007年11月,由建设部组织的唯一经过官方认可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也已正式启动,该评价标识工作依据上文提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填补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空白,使中国告别了以国外标准来评价国内建筑的历史。政府法规的管制、政策的激励以及惩罚措施的严厉性这三方面的因素,是房地产企业在决定是否开发绿色建筑项目时主要的主观规范。

2.社会文化环境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

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的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它会对个体的认知、决断、行动产生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这种程序是互有差别的,表现为人们不同的思维形式,使得决策人常常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去认知、决断、行动。已有研究表明文化对于理解绿色建筑产业中的新技术和新政策推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Pahl-Wostl等,2008)。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环保意识以及绿色化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我国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的指导下,也将逐步形成人人崇尚绿色、弘扬生态文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文化”,从而对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等形成稳定的绿色建筑市场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就曾表示,到2020年我国建筑节能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而且这个市场规模还会增长。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决策是否开发绿色建筑项目时也会受到文化因素的约束,绿色文化会影响地产企业决策者、企业内部员工以及其他重要关系人(政府、融资商、业主)对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态度和意向。因此来自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是促使地产企业实施绿色行为的重要作用力之一。

(三) 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知觉行为控制

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知觉行为控制指房地产企业对本企业开发绿色项目容易程度的认知,这受到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资源丰度、机会多寡以及优惠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当企业认知到已具备了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各种条件,才可能最终做出开发绿色项目的决策。

1.企业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能力和条件

企业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能力和条件是绿色行为实施的基础和重要推动力,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在多大程度上具备了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实力。若一个房地产企业具备较强的核心能力,企业的绿色文化、质量意识、设计水平、新技术的开发能力、品牌运作、营销等一系列能力有机整合在一起,并且拥有良好的土地资源、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长期的合作伙伴,则企业对绿色建筑项目取得成功会有较大的信心。

2.房地产企业的组织形式、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吸收和推广国外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计理念的平台。若某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3期个房地产企业能结合社会发展大环境,分析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形式,及时、系统和广泛地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并勇于尝试新技术和新标准,能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评价绿色建筑项目,整合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的资源,在管理和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且对自身的组织管理体系及学习能力自信,那么该企业对开发绿色建筑项目会有较为积极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为正向推力。

3.国家及地方政府激励政策的实施

绿色行为的实施所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除了给业主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用和住房舒适性的提高,还将大大减少建筑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产生一定的社会环境效益。但是房地产企业的决策者很少会采纳并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分析方法去考虑那些节能效果,以及由此带来的用户身体健康和社会福利等收益。对这种初始花费的偏见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发展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项目,需要政府等外部力量的协作和激励。

我国仍存在部分绿色建筑项目为评级、评星而建的现象。在建设绿色建筑的过程中,部分开发企业则不惜代价堆砌高技术,忽视建筑的成本和功能,违背了推行绿色建筑的初衷。建议针对房地产企业制定关于绿色建筑的限制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通过限制性政策来明确开发商在建筑节能方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出台激励机制,在货币、土地和财税等政策上对企业予以倾斜,鼓励其开发绿色建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