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合集12篇

时间:2023-12-02 09:07:20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篇1

在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休闲旅游度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工作领域不断扩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对城市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景观规划的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实践中,要找到既能让普遍的人群的满意,又能让专业人士认同的经典作品不多,设计人员需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水平,作出更多优秀、新颖的作品来。

1.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1.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列植几排树阵,简约有时更能体现效果,朴素本身就是理念,给人简约而不简单的感觉。但很多的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令营造出来的园林景观内容过多,主题不能突出,甚至显得杂乱。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要根据具体的造价、功能、要求等情况来进行设计。

1.2设计标准奢侈化。许多园林设计中,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有时候用廉价的材料,也能营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1.3广场设计八股化。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景观在功能上的要求。低头是铺装。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1.4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而小区的空间又有限,所以一些配套设施就得转移到地下。通过把小区部分绿地,甚至全部绿地架空来修建地下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等。因为要考虑到顶板承重、排水等因素,所以在大树等的配植设计、栽种造成一定限制,及日后绿化养护要到位,否则从长远看无法保证小区的植物景观及生态健全。

1.5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不够人性化。部分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的同时,没有考虑周全,及没有按相关规范设计,导致影响到人们生活的便捷性。园林绿化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这样才能使小到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体贴人的活动行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对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建议

2.1科学合理的实施城市风景园林行政管理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与地方领导的理念相关性很大,因此作为

领导者或者决策者,应该具有相当的专业素养,才能够进行理性的行政指导,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适度的文化品位,体现对人的关怀和找到独特的创新视角,或许这些才是风景园林设计与时俱进的新思维 提倡”解题”的思维和方法论。从宏观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规划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克服浮躁和盲目,反对商业炒作和文化炒作,提倡简约、朴素,反对过分雕琢。针对问题,坚持一条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

2.2科学合理地实施风景园林的法规建设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要科学合理的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作为“产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接受实践的验证,以保证规划设计的延续性。才有利于城市生态可持续地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完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法规建设,加强实施,保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质量。

2.3加速提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

设计者理论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对规划设计的作品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完善学科建设,培养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强的高素质规划设计人才,与时俱进,这才是推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个优秀的设计者,除了要具备科学基础和艺术修养之外,还一定要有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 目前须提高设计人员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

3节能环保型的风景园林发展方向

3.1提高建筑节能意识

据介绍:全球建筑物每年要用掉40%的能源和1 6%的净水。一般地说,建筑能耗由建筑材料能耗、建筑间接能耗、建筑运行能耗三方面组成。从建筑物开始建造到建筑物废除或建筑物生命终止,减去人为的拆除因素,一般建筑物的生命至少为50年以上。在长期建筑物生命周期中能耗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去除建筑物“多余的”不必要的装饰性构造,如廊、柱、天棚等,楼房通道、建筑层高、房屋门窗、建筑家装等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光、通风、采暖等,例如,一座建筑物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除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能量一阳光外,同时还可以抵御大自然对建筑物的能量损耗等。

3.2设备节能意识

在公园、风景区,将卫生间的水龙头换成节水感应龙头,尽量使用燃气锅炉、电瓶车船、太阳能照明、节能灯泡、太阳能热水器淋浴洗刷,尽量少建建筑物、增建游览设施,人员来往不多、楼层不高、面积不大的办公楼没有必要设电梯或设置两台以上电梯。另外,合理控制电梯、照明运行时间也是节能降耗的措施之一。城市尽量避免到野外挖掘大树来进行绿化。根据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在绿化带中合理铺设喷灌设备、设施,能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垃圾收集设施可重复使用,并采取分类储运,集中或交由专业清运部门处理,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3.3发展意识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篇2

作者简介:吴承照,教授,电子邮箱:wuchzhao@vip.sina.com;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作者简介:臧亭,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构建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是风景园林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行业各项标准得以发挥功能的保证。风景园林行业横向和纵向范围不断拓展、分工趋于细化,对风景园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构建标准体系,理顺各标准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而对行业今后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指明方向,实现整个行业系统的高度协调统一,使管理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我国风景园林标准化水平,促进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

1现代风景园林行业实践范畴

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呈现多样化和细分化的发展趋势。在服务对象方面,从为少数人服务拓展到为人类及其栖息的生态系统服务;在价值观方面,从较为单一的游憩审美价值取向拓展为生态和文化综合价值取向;在实践尺度方面,从中微观尺度拓展为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的全尺度。MichaelLaurie(1986)认为风景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应当包括景观评估和规划、场地规划、景观细部设计和城市设计四种实践类型。目前,我国对于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没有明确的界定,丁绍刚(2009)将风景园林行业实践分为规划、场地设计、要素设计、工程和管理五个部分,较为详实完整的概括了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从景观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园林工程、养护与管理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本文依据不同类型和尺度的实践对象将国内风景园林的实践范围划分为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场地规划设计、景观要素设计、工程与管理四个方面。

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包括城乡与自然地。具体可划分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乡村景观环境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等。

场地规划设计是结合场地特征,针对该项目方案的用途需求做出的综合性创作过程[1]。主要是对城市中的开放空间、附属绿地、道路进行的景观规划设计。具体包括城市设计、废弃地景观改造、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滨水区景观设计、古典园林及历史遗迹保护设计、宗教及纪念性景观设计、道路及附属绿地景观设计、康体游憩专类场地设计等。

景观要素设计是在各类场地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针对景观要素进行的更为详尽的设计。包括专项设计和具体设施的设计。具体可分为种植设计、环境设计、建筑与小品设计、游憩设施设计、服务设施设计等。

园林工程与管理主要负责园林的实际工程建设、建成后的管理与服务以及后期的维护与更新。具体表现为园林材料、园林工程技术、施工建设与管理、养护与管理、管理与服务等方面。

上述四个风景园林的实践方向同时也是从大区域的规划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实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这四个方向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组成完整的风景园林实践范畴。

2国内风景园林标准现状特征与问题

2.1研究现状

我国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卓国祥[2](1986)将城市规划视角下对环境噪声标准的研究延伸至风景区,结合杭州西湖实际案例,探讨风景旅游区环境噪声的允许标准,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各项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内容和方法上的参考。从近30年的研究来看,风寒园林的标准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研究趋势。从研究的实际范畴来看,上世纪末对于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以对各项制定实施的标准进行说明为主。潘家莹[3](1994)和刘载芳等[4](1992)分别对《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地总量的数据来源和《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进行说明,以确保方法和数据的科学性。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国内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已经逐步向规划设计方面拓展,包含评价、规划、设计、设施、工程图纸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起初笼统的绿地绿化标准研究发展到现在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公路绿化、城市公园、园林标志等不同对象的标准制定与实施研究。袁振国[5](2001)结合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情况,阐述《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标准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细化的具体措施。殷云龙、王双生[6](2004)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以交通量为主要依据,结合土地资源和政策等制约因素,综合制定公路绿化建设标准的方法。王菊萍等[7](2010)从深圳公园建设与发展战略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制定深圳综合公园建设标准的相关建议,为今后综合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爱新觉罗毓宇[8](2012)通过分析风景园林标志系统设计中的解读,阐述了风景园林标志标准的应用对策。从研究的层级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制定各类风景园林地方性标准的必要性与建议[9]。在标准体系研究方面,周向频、任婷婷[10](2012)尝试从风景园林行业、工程制图标准2个领域着手,构建出风景园林制图标准体系。张凯旋[11](2007)对国际标准体系以及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风景园林的标准体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初步构建了我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该框架突出园林行业的纵向层次,对风景园林所涉及的众多领域(横向层次)关注不够,实际上不同领域由于其关注问题与内涵不同,相应标准要求也不相同。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目前风景园林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由此可见,我国下一阶段的风景园林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是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框架,依照这个框架逐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相关标准。

2.2标准制定起步晚发展快

我国风景园林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我国第一本风景园林专业的技术标准是1986年颁布实施的。早期标准主要有《动物园动物管理技术规程》(CJ12—1986)、《城市园林苗圃育苗技术规程》(CJ14—1986)、《城市容貌标准》(CJ16—1986)等。

根据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笔者对我国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部分地方标准进行筛选和归纳。上述两图分别显示的是自1986年我国第一部风景园林专业的标准颁布至今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相关标准逐年制定的情况。进入2000年后,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每年出台的标准数量较之前相比有显著增加。其中,图2显示的是部级(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制定的情况1)。可以看出,部级标准的出台数在2000年到2005年达到峰值,其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而相较之下的地方级标准却发展迅猛,尤其是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地方标准的出台数量已明显高于部级标准。从各类标准的制定情况(图3)来看,工程管理类的标准出台的时间早、数量大,其次是细部设计类。而景观规划类和场地设计类的标准虽然起步略晚、数量较少,每年出台的数量相对稳定。

2.3标准制定快更新慢

一般情况下,标准出台实施后每隔3-5年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核以判断是否需要对该标准进行修订或重新制定。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目前的标准更新较为缓慢(图4),现行的217项标准中,更新过1次的标准有16项,更新过2次的标准有5项。

2.4园林工程与管理类标准多,规划设计类标准少

由于风景园林综合交叉的特点,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某些标准难以界定,因此风景园林标准的数量难以准确统计。截至2014年1月1日,我国共颁布涉及资源环境、规划设计、设施设备、工程技术、园林机械、植物、管理等风景园林相关标准159项,其中国家标准93项,行业标准66项2)。此外,现行的可查询到的地方标准有57项。

按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类型划分来看,园林工程与管理类的标准较多,而规划设计类的标准较少。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风景园林标准相对滞后,标准数量少,内容宽泛,远没有形成系列,加之更新缓慢,难以覆盖行业整体、指导具体操作。

2.5标准体系不健全

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03年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市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设部分》中在城镇建设部分对风景园林标准体系结构进行了归纳(图8)。该标准体系含有技术标准26项,分为城镇园林、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综合三个部分。该标准体系明确了风景园林涵盖领域,协调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标准与城市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中相关标准的关系。但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标准归入城市规划标准体系,风景园林信息化建设标准归入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园林工程主体标准归入风景园林技术标准体系,不适用于构建完整系统的风景园林标准体系,加之近10年来风景园林专业实践领域不断拓展、专业分类更加细致化,使得该体系结构显得过于粗放。新的标准体系框架应当基于当前以及未来风景园林的实践范畴对其进行重新分类。

(1)标准所涵盖的范围不足

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现行标准所涉及的领域仅有21类(详见表3),而对2013年发表在《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上的文章所涉及的实践范畴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中国园林》(2013年1-12期)共涉及45类,《风景园林》(双月刊2013年1-5期)共涉及31类,现有的标准无法满足整个风景园林实践的需要4)。因此,今后风景园林标准的编制工作的重点之一应当是尽快建立各专业方向的标准。

(2)标准的种类过于单一

从现有的标准种类来看,规划设计类的标准类型过于单一。以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标准为例,国内现行的标准仅有《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一项标准,其内容难以顾及整个规划设计内容。而国外发达国家涉及的有关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标准种类丰富、关系明确、各有特色。以美国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相关标准为例,其包含的标准种类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建设管理、从整体到专项、从国家到地方、从游憩到设施和安全等,使得标准内容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国风景园林未来的标准编制工作的另一重点是尽快健全各系统下的各类标准。

2.6风景园林标准多头管理

我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我国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和各自的职责范围。以政府各级有关主管部门为管理机构,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检验机构和企业为依托机构,以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实行自上而下的计划性管理模式,是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特征。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由企业、地方归口单位批准设立的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特定领域或范围的标准化归口工作,包括跟踪对应世界主要标准化机构的标准化动向和我国的有关标准进程,受委托起草相应标准,解释、宣贯重要的技术标准,开展相应级别有关专业技术标准化的课题研究等。2009年5月2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关于成立全国建筑幕墙门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48)等10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复函》(国标委综合函[2009]30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9年10月16日,风景园林标委会在北京成立。主要负责城镇风景园林设施的分类、评定、保护、监测和管理(不含旅游服务)国家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

目前,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至今还没有出台或归口任何一部关于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标准。现有各类风景园林行业标准的归口单位主要有:国家交通运输部(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国家林业局(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住建部(建设部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建设部城镇建设技术标准、建设部给排水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建设部地产标准技术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国家水利部,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4),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98)、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

3基于风景园林实践范畴的标准体系架构

3.1基于标准制定的风景园林分类系统

风景园林是一门结合了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科学,涉及的领域广泛、操作方法多样,其实践范畴的分类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标准的体系方面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与管理标准体系的实质是构建每项标准使用范围之间的关系。随着标准的使用范围的缩小,其内容也应当更加详实、更加具有针对性。风景园林按照实践范畴分为4个方向: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场地规划设计、景观要素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4个方向可再细分出24个类型,每个类型又可根据以下4种情况再进行细分:

(1)根据上一级对象不同构成元素划分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子系统之间差异较大的类型,如村镇景观与环境规划、宗教及纪念性景观设计等。

(2)根据不同资源属性划分

资源属性在风景园林的实践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场地中资源类型的不同、资源重要程度的差异通常也是操作者选择不同操作方法与流程的依据。如不同资源类型的风景名胜区、度假区和森林公园,不同资源的废弃地等。

(3)根据不同地域或气候特征划分

园林中的植被对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要求较高。风景园林中的建筑和人工环境也受到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差异、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是分类的标准之一。

(4)根据特例或专项划分

这种划分方法适用于通用的管理或技术类别,需要在某些领域进行加强或特别说明时采取的划分方法。

3.2工程建设类标准体系结构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市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设部分》中将标准之间的关系抽象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三层关系,将标准的性质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层级上的划分,上层标准的内容包括了其以下各层标准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共性技术要求,并指导其下各层标准,共同成为综合标准的技术支撑。

这种划分的方法适用于所有工程建设类的标准体系结构。因此,根据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层级划分方法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范畴可以构建出风景园林标准体系的三维坐标系。

基础标准是指在某一专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图形、模数、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的标准。如城市规划术语标准、建筑结构术语和符号标准等。

通用标准是指针对某一类标准化对象制订的覆盖面较大的共性标准。它可作为制订专用标准的依据。如通用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要求,通用的质量要求,通用的设计、施工要求与试验方法,以及通用的管理技术等。

专用标准是指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或作为通用标准的补充、延伸制订的专项标准。它的覆盖面一般不大。如某种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的要求和方法,某个范围的安全、卫生、环保要求等。

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的。在某一层级的专业标准同时也是其下一层级的通用标准。

3.3部级标准与地方级标准的结构关系

部级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两大类。地方标准是在部级别标准的基础之上,针对具体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更加详实的标准。整体而言,地方标准是部级标准的专用标准,但同时,各地的地方级标准也应当自成系统(图11)。工程建设的标准体系的三层结构中,基础标准所包含的术语、制图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是制定后续各项通用和专用标准的基础,为了国家的统一管理以及为了便于风景园林行业的统一规范操作,笔者建议各地方不需要在部级基础标准的基础之上再制定一套术语、制图或分类标准,地方标准编制的重点应当在于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通用和专用标准。

3.4风景园林各类型下标准的种类

一套完整的风景园林标准系统从范围上应当包含整个实践领域,从类型上来说应当囊括该范围下的各类操作,从内容上应当包括整个实践操作的流程。为了构建出完整的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势必要探讨各标准结构所需包含的标准种类。

基础标准主要是对使用范围内的基本术语、类型、图纸等做出规定,因而基础标准一般分为术语标准、图形标准和分类标准三种类型。专用标准是针对通用标准而制定出的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更为具体的标准规范,因而较之通用标准,专用标准所应当包含的种类也较为灵活。在实践环节中,不同的对象与类型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所对应的通用标准所包含的种类各异。

(1)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在规划层面上通常的实践操作是对对象进行总体或详细规划。由于这一层级的研究对象尺度较大,资源种类丰富且对生态与环境考量较多,应当制定出有关的环境与资源的评估、评价标准。此外,对于这类规模较大的场地,某些要素的系统规划对于其风貌、管理与服务上的统一协调也是必要的,如游径规划、游憩规划、设施规划等标准。因此,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范畴下的标准应当包含:环境或资源评价标准、总体规划标准、控制性详细规划标准、修建性详细规划标准、游径规划标准、游憩规划标准、各类设施规划标准等。

(2)场地规划设计

这一层级的操作内容较上一类型更为具体,并且与人类活动更加密切相关,因此,除了制定出各自规划设计的标准外,游憩规划设计、各类设施规划设计以及景观风貌、安全和无障碍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也是标准编制的方向。此外,对于某些特殊对象如废弃地、古迹等,对其场地本身环境和资源的评估和分类标准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方面也应当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

(3)景观要素设计

细部设计的对象通常较为明确,因此一般情况下编制出各自的设计规范即可。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经济、低碳、乡土、智能、安全的设计是此类型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景观要素设计尤其是硬件设施类,标准化、产品化是其发展的方向。

(4)园林工程与管理

在园林工程方面,除了通用的施工建设、安全操作等方面的规范外,对于特殊地质、建筑、环境等对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另行编制规范。在后期的维护、管理和服务方面,除了制定出通用的管理维护措施标准、园林质量评定标准、服务质量标准等外,对于重点对象如保护地和古城古迹的管理者的操作规程,公园等的质量监管工作,风景区和度假区的服务管理等,可编制专门的管理标准。

3.5风景园林现行标准体系结构与差距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篇3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仅要满足干净舒适,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一种置身自然的感觉,这样的要求也决定了园林景观以及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未来趋势。在景观园林方面:要更加追求自然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要使得这些运用了建筑学、美学、园林学等各种学科的建筑设计融入城市的环境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效果和凸显人文关怀。

在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方面:要充分发掘并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生态环保的准则。

1 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景观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朝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凸显人文关怀这2个方面发展。

1.1 多利用自然元素

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自然元素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突出体现人们全新的生活理念。在景观园林的设计发展过程中,很多设计已经发现了自然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多的就是自然元素运用的特别单一,从选择的品种,再到设计的层次感都不能很好的与其它景色进行协调。在多运用自然元素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要追求艺术,体现一定审美要求;要合理布局,体现层次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要与周围的建筑达到和谐与统一。这3点都将成为未来景观、园林在设计中的重点。

1.2 凸显人文关怀

景观、园林的设计与再创造是一种文化创作,不仅是单纯的以美化环境,服务民众为目的,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创作。景观作为一个外来词汇,它本身的含义是强调,通过人为造景来吸引大众的观看。这往往就忽略了景观自身虽具备的内在涵义,以及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导致很多景观并没有体现出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思想。而园林一词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年头了,它包括了很多的内容,如亭、台、楼、阁、池等。其实在当时这种园林的设计,只是为了满足少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欣赏口味,并没有给普通老百姓“发言”的机会,就谈不上所谓的“人文关怀“了。在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就深刻纰漏了“病梅”,这种只为少部分人“欣赏”的梅,这里面缺少的就是一种对普通大众的关怀。人文关怀是要体现景观园林设计它的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这样才符合景观园林设计的理念。

2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发展趋势的主要方向有: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的策略。

2.1 要充分的发掘并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多元,融合这将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也逃不脱这样的命运。但是,一味的追求多元宽容的精神,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会丢失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国拥有优秀灿烂的文化传承,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秀的资源,对于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利器。对于不同的地区,其区域文化也是不同的,打造优秀的园林设计能够弘扬当地的文化特色,也能铸就其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充分的利用和发掘民族文化,将是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2.2 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生态环保的准则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虽然主打文化这一块,但是也不能忽视与自然的结合,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生态环保的理念。要把景观设计当成一个大的有机体,它必须拥有与生态自然一样的功能,这就要求正在设计的过程中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设计,要将低碳环保的理念植入其中,学会运用新的清洁能源、新的雨水收集系统等。风景园林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漂亮模式上,而是要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有机循环、新陈代谢功能的生态系统。

3 总结

全文分析了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主要就是提供了4个发展方向。对于景观园林设计来说,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从自然元素和人文关怀2个方向发展,而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原则,要朝着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和生态环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个方向前进,对于景观园林和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篇4

中图分类号:G642;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6-04

修回日期:2013-07-02

1学科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同时位于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1]。建筑、园林、城乡规划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三者需要互相依赖、融合、促进,立足各自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风景园林学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3]。21世纪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3]。风景园林的外延包括景观建筑、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等。

2风景园林专业发展

风景园林学科名来源于西方学科名“Landscape Architecture”,由于早期翻译的差异和学科认识的局限,历史上曾被译为“景观建筑学”,偏向人工营建的景观。当时也有“风景园林”这一概念,偏向自然风景的内容。两者经常被比较区分,认为两者各有侧重,也有被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011年后颁布的一级学科目录中的“风景园林”学科名,与西方“L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对应,融合了以往的“景观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两个概念,属于旧词新涵义。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有一定的历史,以1951年原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设置的“造园组”为学科诞生的标志[4]。

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明确了方向,能被业内接受。“景观建筑学”在历史上曾呼声较大,但容易与建筑学专业混淆,其内容也被涵盖在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内,并被替代取消。“景观建筑学”或许改称为“景观营造学”比较合适, 这里的“建筑”不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类型建筑,如公共建筑、文化建筑等,而应该是“营建”“营造”的意思。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被设置在农学、林学、工学及艺术学等众多门类及学科中,没有统一的研究内容,侧重点甚至还会大相径庭,这也导致了国内对这个学科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继而影响与同列一级学科的“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互相渗透。

全国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或风景园林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是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类是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在人工环境的规划设计。

3学科关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以室外人居环境――开放空间( Open Space) 为中心, 跨越庭园、城市绿地和区域景观尺度的规划与设计,融合城市设计、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等。这是“城市绿地――城市开放空间――区域景观”空间层面的专业[6]。在某些空间尺度上,建筑属于风景园林中的一个元素。如何利用好建筑元素,控制好建筑元素的体量、形式及建筑围合的户外空间,是风景园林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点。

建筑学专业先于风景园林学,是一个成熟的系统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明确。与风景园林相对而言,建筑学研究的是室内人居环境。两者虽然有内外之分,但研究内容存在交集,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有交集。建筑内环境需考虑外环境的影响,与建筑相关的小环境应该由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

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教育还是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论为基础,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过分注重场地内部的关系与结构,忽视建筑本身应具备的社会、时代与地域属性,没有建立与实际场地以至更大范围地域相关联的设计思维[7]。建筑设计受诸多技术限制,包括规划条件、功能、结构、设计规范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设计时,往往花大部分精力来满足限制条件,而无力融入建筑设计的理念或情感元素,即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风景园林学科的景观设计受技术条件限制较少,重景观视线,强调场地情感、人的宜居感受,给设计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突破学生做建筑设计时的思维局限。故建筑设计融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实实在在的项目设计问题,加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

4社会需求与现状

从2001年开始的短短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8.4%提升到37.37%,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从4.6 m2上升到9.71 m2 [8]。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生活环境的品质日益重视。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对场地的限定与要求,而规划对于场地的控制指标中往往包括25%~40%的绿地率,这就意味着一个建筑作品不仅仅需要处理建筑本身,它的周边环境特别是绿地也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任务通常落在与建筑师配合的风景园林师身上[5]。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景观及园林设计公司日益庞大,但目前该类公司的人员格局普遍存在缺陷,景观设计师不具有建筑设计的能力,或公司建筑设计力量较弱。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对外工程服务,造成一些项目不能独立完成。就广州几个主要的景观设计公司而言,如广州园林院(简称,下同)、广州普邦、广州怡境等,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风景度假区规划项目,涉及到景观建筑就无法承担。这与公司的人员招聘有关,公司主要以景观设计师为主,而且所招的景观设计师很多是来自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侧重植物和纯景观教育,建筑设计能力较弱。

须将景观与建筑一体考虑的项目比比皆是,如资源再利用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旧建筑区域的再利用开发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景观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垂直景观[9]。有些小型项目同为设计类的内容,但没条件细分工种,建筑和景观往往一体设计,由同一班设计师完成;大型项目,虽有条件分工设计,但由于建筑与景观关系紧密,设计师必须同时了解不同领域才能互相配合。

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社会要求促使景观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公司进行人员调整,特别是景观设计公司。易道景观公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公司原先定位为景观设计,后融建筑、规划于一体,设计师的配置也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项目要求。

风景园林学现与建筑学同为一级学科,虽然明确了风景园林的学科内容,但其概念依然可能令人误解,并与建筑学关系疏远。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构制跟院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密切,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不会做跟景观有关的建筑设计;而建筑学专业学生又不屑做景观设计,以为只是植物配置或者绿化小品的内容,且本科对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的教育也不充分,而且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景观设计公司。简单地说,学建筑的不重视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的不会建筑设计,导致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5教学策略

5.1两学科设置互补的课程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设置有园林建筑设计,但深度不够,特别是农林院校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而且建筑设计的内容可扩大范围,跟景观关系密切的建筑类型都可以纳入,如度假别墅、度假酒店、会所等。也可以强调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不光是建筑形体,还要考虑传统园林建筑构造,以应对实际工程。考虑到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内容较多,5年制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主流,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改为5 年制比较合适[4]。

建筑学专业教育不能仅限于《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史》之类的理论课程,还要加入景观设计环节,如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每个类型建筑设计中也应融入景观设计。

5.2设置景观建筑二级专业

这里的景观建筑专业并非以往的“景观建筑学”,而是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一个分支及综合,研究的内容是与景观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及其相应的户外环境,这个环境不限于建筑庭院,可扩展到城市绿地。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曾经培养过建筑与景观的综合人才,并受到社会企业好评。在学院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有过4年制的景观与建筑设计方向。专业教育上,建筑设计教育2年,景观设计教育1年半,毕业设计半年,学制比较紧凑。学生兼具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能力,特别适合景观规划设计公司,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可惜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申请下来后,这个方向被取消。

5.3通识教育

将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设置在同一学院,三位一体。头两年专业教育在同一平台上教学,第三年开展各专业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响应国家的“通才教育”。这种模式是解决这一社会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国内比较成熟的工科院校的建筑学院都这样设置,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由于历史原因,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或只有风景园林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这样会形成各学科较独立,交融性差。三位一体的模式,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专业互补的理念,同时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需平衡,不能一方主导,才能达到教学上的互补。

6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建设一日千里,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环境的危机、城乡矛盾的加剧等。3个学科涉及的领域与社会发展密切,如今在建设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1]。城乡规划和建筑学这2个学科的渗透关系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初,我们也要重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的渗透关系。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2] 齐康.尊重学科,发展学科[J].中国园林,2011(5):13.

[3] 王绍增,王浩,叶强,等.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4] 林广思.1951-2006年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普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7(5) :7-13.

[5] 张汛翰.加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1(8) :10-12.

[6] 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9):56-63.

[7] 林磊.如何在建筑学教育中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异性教学[J].华中建筑,2009(11):173-176.

[8] 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7):1-5.

[9] 赵秀恒.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J].时代建筑,2002(1):18-21.

作者简介: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篇5

(1)把风景园林曲解为“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俞文先把“园林”和“风景园林”推到“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的一个角落,于是“园林”和“风景园林”,就只能是19世纪“小农意识” 的延续,只能归入landscape gardening(英国式自然风景造园)之列,而不配和I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当了。这是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广大会员的理解不一样的,也是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理解不一样的。

众所周知,风景园林是自然和生活的境域,不是平面艺术,从来就不是用“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所能概括。历史上众多的风景园林类型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除了审美因素之外,还包含了很多政治、文化活动和游憩的内容,更不用说宗教园林、群众游乐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等类型了。历代帝皇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禁伐令以及俞教授所推崇的风水理论也不全是为了审美。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进入城市绿地系统层次,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乐休息、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态”。70年代又开展了风景名胜区工作,80年代以后风景园林工作领域更加拓展,包括水系、湿地、高速公路、人居环境、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等各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业务范围正逐步向着大地景物规划延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理事、专家曾多次阐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强调风景园林学科是包含游憩、审美、生态的综合性学科。这和一些学者认为现代LA学科的三元素是基本一致的。曾经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的俞孔坚否认这点,认为风景园林只是“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恐怕是不大符合当年读学位时的学科实际吧。

(2)用“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取代风景园林的完整含义。

俞文说:“字典和《大百科全书》不能告诉我们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的名称”。因而从字典去查找Iandscape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解释就是缘木求鱼了。果真如此吗?

Landscape在英语里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译成汉语,不能都用“景观”一个词来对译。辞书中不是没有“景观”和“景观学”这两个词。《辞海》对“景观”和“景观学”已有详细的解说。俞孔坚在《导读》中引用《辞海》的解释时,有意删去了这两个词条的第一句话——定性语·[景观]地理学名词;[景观学]自然地理学的分支。混淆了地理学科和LA学科对landscape的不同内容和含义。难道这就是他所倡导的 “景观”的“完整的意义”?

Landscape在LA学科中真正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J.O.西蒙兹在其经典著作《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俞孔坚译为《景观设计学》)第六章:景的特征(the character of landscape俞译为景观特征)有详细论述。我们就引用俞的译文,看看其中的几个小标题:美、和谐、不协调要素的剔除、引入强调要素、使用性、适宜、协调、对比、变化……。这些和我国风景园林学研究的内容是多么吻合。足以证明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landscape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

每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风景园林(LA)学科的定位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其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主要因素之一(不是惟一),风景园林学科是要从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和处理土地,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如果取消了艺术这个要素,风景园林学就和地学、生态学、林学甚至城市规划学(不包括城市设计)没有什么区别了。包罗万象的“完整的意义”只能是定位模糊。

(3)风景园林过时了吗?

俞文说:“LA的过去叫园林或风景园林,LA的现代叫’景观设计学’,LA的未来是’土地设计学”’。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中国现代的LA——风景园林学推向过去,而把他首创的“景观设计学”取而代之。这完全是不正确的结论。

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济不发达和政治的原因,历经曲折坎坷,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复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正是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而且在理论上和业务领域方面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并没有过时。不必讳言,中国现代的风景园林学科在理论、实践和教育方面,和国际上先进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大地景物规划层次某些内容还未开展,这是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造成的。但即使和IFLA各个会员国比起来,也是各有长短、各有特点。特别呈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例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园林城市的创建“和国际Nations in Broom”评选活动的参与,对国土生态的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和国际水平的拉近,也是世界公认的。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和国际上LA学科的内容 和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怎样缩短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国际的差距,俞文提出的解决之道的情景A和情景B,都是建立在他所认为的风景园林就是风景审美的片面认识之上,是站不住脚的。他所提出的“景观设计学”的新瓶子里装的是什么酒呢?从实践方面看,北大景观设计中心及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完成的各类项目,并没有超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学所指出的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的范围。俞文说:“斗胆试问,有多少以正宗风景园林师自称的设计师或设计院在这样的新城镇和城市新区的总体设计中,除了参与其绿地环境设计以外,到底还发挥过多大的作用?”据我所知,正宗的风景园林院系毕业的设计师在全国各省市的城市规划设计院担任院长或总工的大有人在,做具体城镇规划设计的就为数更多了。仅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例,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在城市规划所、风景园林所、历史名城所、旅游规划中心等所室的都有,他们的工作就不局限于城市绿地环境设计。像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修编、深圳宝安区、龙岗区分区规划、安徽黄山市(含屯溪、徽州、甘棠三区)总体规划、湖北十堰市总体规划修编等项目,也是由风景园林师主持的。风景园林专业是十分广博的专业,任何人都没有可能或能力把园林专业所有的内容做全做好。就象医科一样,学习的时候不分科,毕业出来工作时再分科。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设计师,所处工作岗位不同,有的人微观的项目做得多一些,有的人偏重宏观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能由此得出风景园林不等同于LA的结论。

风景园林教育方面,我国与国际的比较,应着重在本科方面,这是基础;研究生已有了本科的基础,可以再细分研究方向。美国的风景园林(LA)专业本科设立在建筑、农林、艺术学院的都有,课程设置也各有侧重,但是核心的社会、生态与艺术三位一体,不可偏废。我国的情况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专业在1998年前设在理工、农林、艺术等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规划设计和生物生态并重,有关社会方面的课程比较薄弱。应该说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质量还是不错 的,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在校学生多次在IFLA大会的设计竞赛上超过外国学生,屡屡得奖,就是证明。教育部1999年撤消了理工学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仅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在农林院校保留园林专业本科(偏重于植物)。把一个完整的综合性专业分开设置在农林和理工院校里,不能不影响到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是风景园林专业本身的过错。至于北 京大学的“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由于建立时间不长,而且没有本科,目前还看不出它的效果如何。

要改变上述情况,光靠改变名称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从汉语词汇的约定俗成来看,“景观”还不如“风景园林”。社会上有多少非专业人士能了解“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可就真的会变成“唯审美论”和非生态性的了。看看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打出的 “景观”牌是什么内容,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承认俞教授在翻译介绍国外风景园林理论、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 作。他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弊病的批评,虽然在言辞上有些矫枉过正,却也切中时弊。至于他叫他的“景观设计学”,我们认我们的风景园林学,大家都明白这是相同的学科和相同的内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他非要推倒风景园林学科,自立山头,我们就不得不把事情挑开来说了,这已经超出学术之争的界限了,争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参考文献

[1]汪菊渊.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风景园林设计分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李嘉乐,等.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9(1).

[4]李嘉乐.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J]中国园林,20029(4)

[5]孙筱祥风景园林(LA)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国—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4).

[6]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

[7]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03(7)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篇6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编号0201207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2-02

在进入21 世纪的今天,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风景园林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点高速增长,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地方本科院校。各个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虽发展迅速,但也多存在教学体系制定不合理,加之专业办学历程短、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诸多不足, 由此产生了特色不鲜明、学生就业能力弱等问题,亟需解决。

1.地方本科风景园林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学科及课程体系存缺陷,特色不鲜明

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活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所具有的方向指导和理念统领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主要使命就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遗憾的是,很多院校过于急切的想要提高办学层次,照搬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致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 特色不鲜明。

风景园林学科是综合利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保护和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境域的一门学科。学科的核心是室外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建造、管理;其标志性二级学科是人居环境理论( 含哲学、美学、历史、社会等) 、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施工与管理[1]。与风景园林密切相关的专业有园林、建筑、城乡规划、环境艺术等。而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相关学科体系并不健全,专业布局也存缺陷,导致目前人才培养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化, 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难以适应实际工作。

许多地方院校简单的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制定教学计划, 公共基础课程门数多, 而且课时量大, 占据了主体地位。而真正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偏少, 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加之课程开设的顺序不科学, 逻辑性、衔接性存在问题, 学生拥有的自主选择性少,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专业能力不强, 市场适应性差, 不利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

1.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较落后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多属工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理应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理应是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但现状却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实践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实践内容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脱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于教学发展的要求等。缺乏“真正”的综合性实践项目, 实践训练多呈现为片段式。如测量学不能与园林工程施工实践相结合, 使得学生将所学的测量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有针对性、系统而连贯地结合起来;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虽然从内容上来说确实具有专业综合的意义, 但因其所处时段正好是学生考研和联系工作的重要时期, 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 结果是到毕业的时候学生都搞不清楚一个风景园林项目工作全程或基本轮廓是什么样的[2]。这与我国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极不相称。

1.3师资队伍整体相对较弱, 影响教学效果

从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情况看, 风景园林专业教师多有两个类型。由于此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一般开设较晚,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其长处是教学经验较丰富,短处是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整体把握较为欠缺;另一类是新进的教师,一般较为年轻, 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毕业直接到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其长处是专业理论知识强, 短处是教学及实践经验少。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把控能力、教学水平、实践技术相对较弱, 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2.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建议(见图1)

作为地方性院校,如何借鉴同类高校发展经验,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办出有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无疑是当前急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2.1明确培养目标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起草的风景园林教育提出教育的目标为“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 因此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 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造作品的能力”[3]。结合地方院校实际,培养目标不应求大求全,而应突出自身特色,面向地方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具有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针对性。

2.2探索培养模式

考虑地方院校的办学实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采用“1+2+3”人才培养模式[4],即“1个专业基础平台,2个专业模块,3个专业方向”。“1个专业基础平台”指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类课程;“2个专业模块”是指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2个模块课程,之所以只设置这2个专业模块,主要考虑地方院校办学实力、就业渠道等因素所限;“3个专业方向”是指依据各院校专业实力、学生就业意向、人才需求等因素,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可设置景区规划、景观设计、景观建筑3个专业方向,风景园林工程可设置风景园林施工、风景园林管理、风景园林造价3个专业方向。各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灵活设置适宜于自身的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如有条件,可增设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2.3完善课程体系

国际现代风景园林学已有4种明确可界定的相关的业务类型: 一是景观评估和规划, 二是基地规划, 三是细部设计, 四是都市设计[5]。结合工科专业实际需要,“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应当得到推广。尤其“专业方向课”和“集中实践”,这两个以往不受重视的部分需要增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因为这两部分是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各项知识融会贯通,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提高。

2.4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6],对应风景园林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各院校可以设计和工程课程为专业教学基本点,并设园林植物及应用、园林建筑、园林历史文化、园林管理等相关课程,并加大实践环节课程量。在校内,建立画室、制图室、实验室等,并举行手绘大赛、设计大赛等,每年不定期举行讲座;在校外,与企业合作,与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与校外合作,使学生尽早了解到行业实际,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本地的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5改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式。部分课程采用观察认知法,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等,通过实地观察园林植物,对其整体特征、季相变化、生长习性等进行直观的了解;部分课程采用实验教学法,如测量与遥感、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等,通过实际操作相关仪器设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从“听得懂”达到“会操作”;部分课程采用“练习+评议”法,如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规划等,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练习,并由老师及同学共同评议,达到自己动脑,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目标。

2.6加强师资建设

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到风景园林行业一线锻炼或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行深造。对于青年教师,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富有经验和技术的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风景园林专业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育的师资力量,弥补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人数的不足。

3.结语

对于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完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仍需要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必将促使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受社会普遍欢迎,也将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绍增.论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 2006 (5):9-11.

[2]武小钢,郭晋平.山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09-216.

[3] [6]高翅(译).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 2008 (1):29.

[4]杜书廷.新建院校风景园林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3).

[5]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 2001(4): 15-17.

作者简介: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篇7

二、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办学现状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38个风景园林类学科博士培养点、88个学科硕士培养点,25个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培养点和184个本科专业培养点,覆盖全国175个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校为172个。1998—2009年间,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培养点高速增长,学科博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学科硕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本科专业培养点年平均增长约14%。在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这些专业培养点分设在工、农、理3个学科门类多个一级学科内,名称混杂重叠,即使是业内人士都很难说清楚。2012年,教育部对风景园林学进行了学科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8所,其中建筑背景类19所,农林背景类18所,艺术背景类1所,从评估结果来看,排在前5名的高校中(含并列),建筑背景类有7所: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农林背景类有7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专业特色而言,建筑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空间形态塑造,农林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在于植物材料的应用。就应对中国当前日益复杂的户外环境问题而言,无论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还是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各校均需要继续发展完善。从发展规模来看,参评的学校有些是一个学院,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现有教职工约1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1人,副教授30人,现有学生3145人,其中本科生2014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66人,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205人,博士研究生142人,在职研究生418人。有些则是一个系,如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13人,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硕士生100人(其中普研40人、专硕60人)、博士15人、博士后1~2人。人数虽少,但无论是科研水平、教学质量,还是毕业生质量,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存在问题多年来,针对风景园林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性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点,一方面说明了本学科发展的强劲势头,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任何学校都可以办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是否有专业门槛?风景园林的科学性如何考量?

2.专业教育的规范性与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强调规范办学,最直接的就是要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而发挥高校各自的优势,则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随着《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的出台,专业教育的规范性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的解决,然而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仍然悬而未决。3.高校与用人单位在培养目标上的错位问题设计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便能独立工作,是成熟的专业人员,而不是设计院的实习生;希望学生在学校内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全过程的设计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方案阶段。设计单位不希望学校通过设计院实习来弥补设计教学中的不足。高校则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存在急功近利的要求,认为学生在校读书是为了发展智力、学习理论、提高创造力和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和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问题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不止一个,因此,培养风景园林师应注重创造性,注重与实践对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指出,在学习阶段,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及讨论式教学应占各课程体系的实质性内容的一半左右。目前,很多高校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另外,教学环节上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以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为例,其非常注重对场地的观察分析,每个课程设计对场地的考查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国内高校对这一环节一般不太重视,有时甚至不会到现场去,很多课程设计所选的题目本身就是假题。

5.教学资源问题国外风景园林教育非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的整合。以美国佐治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其所在的环境设计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团队,全院37名教师多数既是学者,又是注册风景园林师。学院注重与校内众多学院(如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物理学院、艺术学院等)的交流、合作教学与科研。风景园林五年制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每年必须选修2~3门其他院系的专业课程,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院还不定期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及社会成功人士来系里参加教学、评图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美国哈佛大学是全球第一个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至今仍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该学科的领军人物全都有在事务所从事规划设计的工作经历,高级选修规划设计课主讲教师全是风景园林大师级的教授。除了建设自己精干的师资队伍外,哈佛大学还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来系里参加教学、讲座和评图工作,从而使师生时刻能接触到最新和最先进的知识。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众多法国一线风景园林师都在此任教,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学院实行项目轮换制,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安排导师。几乎所有的导师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可以直接接触到不少于20位活跃在风景园林界的设计师。相比之下,国内很少有高校能做到这一点。

三、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概况及办学特点

(一)风景园林专业发展概况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设在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里,起始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后更名为公共艺术设计)方向和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新增景观学本科专业,2013年统一更名为风景园林专业,同年增设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至此,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格局。

(二)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特点1.原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植根于艺术学门类设计学一级学科之下,课程设置偏重于形态训练、设计中的创意构思、艺术处理,在工程技术方面较为欠缺,把握宏观尺度规划设计能力一般。再者,课程设置兼顾风景园林和室内设计两个方向。学生精力分散,受课时限制,两个方向授课内容都有待于深化。尽管如此,师生经过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的2013年城市袖珍广场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在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组织的2013年现代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佳作奖2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2.风景园林专业教师由原旅游管理系的教师和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的教师整合构成,现有教授3名,客座教授3名,副教授8名,讲师及助教5名,个别教师专业上不对口,特别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植物学、景观工程师资存在缺口。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为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相交叉后产生,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方向

基于办学基础、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背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我们对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发展方向探讨如下。

(一)学科交流与融合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恶化现实,我们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如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相关学科的交流融合,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加强量化研究,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风景园林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专业,那么科学与艺术各自比重是多少呢?有专家认为,科学技术应占到90%,当今的风景园林虽有艺术成分,但主要的理论实践都基于科学、工程、技术。199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百年庆典上对该专业的定义也再次体现了风景园林的科学性远大于艺术性,甚至其中都未提及“艺术”(Art)一词。对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人士,“需要一个全面的科学方面的培养,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同时保护人类的生活质量,保存地球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华东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依托相关优势学科,大力提升科学技术含量,以理性为基础,再谈感性浪漫,这是今后立足于国内风景园林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落实。

(二)重点教学方向面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走出城市。近期可以以新兴旅游游憩地为对象,探索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力求在专业教育及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华理风景园林专业以旅游管理系为主体申办,在旅游游憩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二是在中国,优秀的自然风景资源基本都已经被开发,针对人们闲暇生活的需求,大量新建的或改造的旅游游憩地规划设计建设方兴未艾,亟需要理论与方法进行指导;三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擅长于小尺度的园林设计,对宏观、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还处于探索之中,这是重塑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形象、形成风景园林教育中国学派的重要契机,值得我们努力奋斗。另外,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部分教师也有较深厚的研究积累,这也成为另一个可以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

(三)专业教育特色华理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不仅要依托学校理工科学科群优势,不断加强该专业的科学性、理性特色,而且面向日益提升的大众审美水平,我们也需要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在风景园林细部设计、景点设计上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水平。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交叉点,可以实现多个专业的交融共生,如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科群优势。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篇8

生态风景园林是借助着园林植物、景观环境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一个环境质量更好的城市居住环境给城市居民,与此同时,生态风景园林还是吸引投资者发展旅游业的必要考量因素,但随着风景园林的持续发展,在现阶段也遭遇了许多困局,本文就风景园林建设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突破困局的主要措施。

一、风景园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风景园林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首先起到的是美化环境的功能,适应经济发展,并且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改善城市的精神面貌,同时,风景园林还能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园林植被具有能够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改善城市一定区域内的空气环境,对城市人们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存在意义。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风景园林建设持续发展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整体发展陷入瓶颈状态,主要体现在:

第一,设计师专业素质水平不过硬。风景园林的整体调控布局是需要提前做好设计规划的,但是由于某些城市的整体园林设计者专业水平有限,导致最后的风景园林设计不够优秀,在进行设计过程中总是过分模仿成功的风景园林个案,脱离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土壤条件、气候条件),造成整个风景园林完工后毫无地方特色,与城市整体规划格格不入。

第二,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理念难以与传统概念融合,造成风景园林难以实现地方特色。随着西方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的引入,许多地方采取了更加西式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本土风景园林设计上,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园林风景设计底蕴,无法将优秀的传统理念与现代思想融合,导致最后的成品缺乏新意,变成过度模仿的“四不像”。

第三,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不能够正确的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在施工过程中随意配置材料,组织设计不协调,扭曲创意意图,缺乏先进的施工技术和严格的质量管理。

第四,风景园林工程中各单位缺少沟通交流,当设计单位完成设计任务后,与施工单位没有良好的沟通,施工单位仅仅是按照图纸办事,不去理会设计图的真正意图。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把关不严格,更有因为个人喜好来更改风景园林设计图的行为出现,正是这些不健全的管理体系,导致风景园林的最终成果不尽人意,达不到公众的要求,并且不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质。

二、现阶段风景园林建设的突破困境措施

首先,需要提高设计师专业素养。风景园林的设计是风景园林建设的灵魂,只有优秀的设计理念才能更好的展现出风景园林的特色,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参照已经成功的风景园林设计,更不可生硬的将西方先进概念与传统园林设计理念拼凑在一起,应该努力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结合本土特色进行创意设计。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风景园林设计学科教育,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过硬的设计人才,注重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素质的同步培养。

其次,风景园林建设应该坚持公众参与的理念。风景园林建设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城市居民,风景园林设计固然应该由专业人士把握,但是城市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核的时候,还应该将公众的意见也参与进来,毕竟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更何况风景园林建设的大部分利益都与每一个城市公民息息相关,他们有参与的权利。

最后,需要实现合理化的行政管理,创建完善各方面的管理体系。不管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设计单位或是施工单位,都应该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保证良好的沟通,确保设计单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纸,施工单位能够更好的实现设计理念,城市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来衡量设计和施工是否达到城市要求。

三、风景园林建设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西方风景园林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应该不断朝着功能更全面,更加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首先,风景园林的功能不仅仅是做艺术观赏,美化城市环境这样单一,社会总体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美的享受要求也越来越高,风景园林还可以透过开发景区内的商业功能来增强风景园林的全面功能,并且还能够更好的配合市政项目,发展城市旅游项目。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应该落实多方参与制度,平衡多方面的需求,克服风景园林设计的局限性,得到公众认可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城市发展。

其次,风景园林建设需要朝着更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能源危机不断爆发,节能环保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时候也必然要将这个因素考量进来。具体可以体现在施工过程节约能源,可应采用利用太阳能来代替其他能源。施工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建筑物设施,如楼层低矮的可以不用设置电梯,合理根据环境特点,设置相应的能源配置,最大程度的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最后,风景园林建设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风景园林建设最终受益者还是城市居民,但不能因为一时的壮丽,不去考虑后续的城市发展,城市管理部门应该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合理的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建设。

总而言之,风景园林建设发展到现在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要各相关主体(政府部门、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城市居民主体积极面对,主动深入探究风景园林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篇9

1 定性——加速学科专业观念转变

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与教育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转变,并且,随着新世纪的进入,这种转变正在加速。对此,本文称之为转型期我国风景园林世界的转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国国务院学位办于1998年之前制定的本科专业目录名称,1999年起,该专业名称取消,仅在硕士点设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专业中有此名称][国际学科名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国际上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在中国,尽管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该学科依附于传统园林,已有断断续续的生产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学科意义而言,这一学科专业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结构分化,重组,转变。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农林园艺,建筑规划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景观建筑学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景观与园林建设的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则,“克隆”国内外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观念上有一个重大转变,是解决转型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这一观念转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景观的重点转变,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植物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到以包括植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景观为核心的综合环境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界的这种观念转变已具备了客观条件基础,其来源于近年迅速扩展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市场需求与工程实践。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相比,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以大大扩展。列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新型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等。事实上,这些景观工程实践的类型,规模,深度已经与国际同类行业的实践接轨。随着国外高水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方式,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深入人心,势在必行。这一观念转变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名称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反映出对于该学科专业理解上的差异和观念转变上的不同。对此,作者呼吁,重要的不在称呼,关键是需要就以下三方面学科专业基本原则达成共识:

(1) 专业现代核心: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2) 专业传统根基:园林营造;

(3)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在建设界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

面对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转变,作者认为,对于原本就属于交叉学科的,多元化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这是需要的。然而,纵观古今中外学科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学科专业根本问题上,在学科专业的基本定性上,的确需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求大同,存小异”,协调出一个统一的认识。

2 定位——实行学科专业的实质性扩展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风景园林界由园艺植物和建筑规划共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传统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共创景观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综合而成,即所谓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刘滨谊1999]。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有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约100所左右;设有规划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专业中的方向,但都在培养着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才。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艺术类、旅游策划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核心也都是景观规划设计。

从学科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管理的先期“策划”和风景园林景区运营的后期“管理”这四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境艺术、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与专业的扩充无疑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三个专业及其托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上的混乱。应当改变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于一体”。为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中国风景园林界和国家建设部理应为主,担起重任。   3 定型——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

(1) 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

(2) 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

(3) 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

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多年,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培养了上万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走上了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学科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与世界各国的同类专业教育相比,三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恰恰是这个基础被釜底抽薪。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取消,独立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风景园林事业表象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种专业教育大地震所造成的日蒸显露的学科危机:专业人才短缺,后继乏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恢复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实行“曲线前进”,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申办全新专业:景观规划设计。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风景园林需求孕育着机关报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环境艺术(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原有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作者主张: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适应现代潮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如果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4~5年内,他应当如何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作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园林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传统风景园林教学相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生培养所要求三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这也是专业教育大调整的又一关键。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的知识?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4 定型——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为导向

这是一个更加需要仔细斟酌、共同探讨的问题。从国际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作者认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对应理论:景观美学;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对应理论:景观生态学;

(3) 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对应理论:景观行为学。

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一样,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作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

(1) 景观环境形象/景观美学;

(2) 环境生态绿化/景观生态学;

(3) 大众群体行为心理(/景观行为学)。

作者称之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景观环境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创造共鸣,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这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鲜明而优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作眼点放在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一半。

当前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总体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思想追求,俗不可耐;很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而且不少设计往往被僵化地局限于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园林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园林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园林绿地建设中,各类岗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是越来越多。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回顾古今中外人类风景园林塑造的历史,硬质景观材料适合那些纪念性的建筑:如市政广场、墓地、遗址等。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性气息的环境。试想,没有林木,那来的鸟语花香;而一连鸟类都不愿意停留的地方,人类还能健康地聚居生存吗?

场地问题,这是不难体会的。众多的人口,几十年来户外环境空间建设的“欠帐”,其结果是户外环境场地空间的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甚至就连风景园林师们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这一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意识和追求。当今,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的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的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恐怕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量。对此,仅仅计算绿地率之类的指标,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应强调的不仅仅是为人所“看”,更不是为少数人所“鸟瞰”,而是要为众人所“用”,为芸芸众生身临其境而活动其中!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

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5 结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迫在眉睫的三大转变

实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需要相应的人为转变:

5.1 观念的三个转变

(1) 从以建筑为核心的传统人居观转向以景观—城市—建筑三位一体的现代人类聚居观,确立现代风景园林在人类聚居环境建设中的统领作用和地位;

(2) 从传统的“园林”观念转变为现代的“景观”观念;

(3) 广义理解“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建筑学(Architecture)”,不是实体的“建筑设计”,而是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5.2 学科专业的转变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教育;

5.3 体制转变

尽快实施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刘滨谊.论跨世纪中国风景建筑学的定位与定向[J].建筑学报,1996,Vol.333(6):19~22.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篇10

风景园林专业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设计学科,是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动植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其宗旨是综合利用科学和艺术手段设计美好的室外生活环境。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文化景观与遗产保护设计、绿地公园规划设计、园林古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校期间,学生可获得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及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绘画技法、制图方法、风景园林表现技法、规划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具有运用所学艺术理论、设计理论,进行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及表达、园林施工与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园林局、设计院、苗圃、园林设计公司、旅游规划设计公司、风景旅游区、房地产公司、大中专院校教师以及其他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行业、部门机构。本科毕业生也可继续攻读园林、景观、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专业类的硕士学位。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产;

3 广告;

4 环保;

5 农/林/牧/渔;

6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 其他行业;

8 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信念坚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具备的能力:

(1) 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图面表现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 掌握观赏植物学、园林树木、花卉方面的知识,熟练运用园林植物进行植物造景;

(3) 熟悉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 具有较宽广的相关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篇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也愈发重视。而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环节,风景园林建设更是体现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虽然我国在园林建设方面获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现代化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方面,依然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充分满足现代城市的规划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就需要对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加大创新力度,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现代风景园林。

1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设计不够创新

考虑到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城市自身的形象,因而需将地域特色以及城市文化等融入园林设计中,确保设计富有创新性。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少园林设计人员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完全模仿国外或其他城市的案例,此种做法不但无法将城市的风情及特色充分体现出来,而且还会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使得风景园林失去本来的意义[1]。

1.2不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

目前,针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我国还未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于不具备规范性的文件材料,使得园林规划工作缺少科学可靠的依据。这样一来,不少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期规划工作就无法做到位,设计人员只能采取临阵操作的策略,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的环境及风景园林的观赏性。

1.3设计缺乏合理性

目前,不少企业及单位在设计城市风景园林时,均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未能严格检查并审核设计方案,导致建设出来的园林难以充分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求。同时,部分风景园林设计人员由于不够重视设计的可行性,仅仅关注美观性,使得实际操作中出现不少问题,最终只能修改或放弃之前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有的设计人员未能对当地的生态状况展开深入探究,便制定出了设计方案,使得实际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2加强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相关对策

2.1加大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创新力度

在开展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加大创新力度,将当地的经济发展进程、城市文化特色及风土人情全面考虑在内,在确保风景园林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的基础上,充分促进园林整体效益的提升[2]。具体来说,园林设计人员需对绿化指标进行合理计算,确保科学设置植物,具备足够的绿化面积,从而建造出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环境。此外,设计人员还需对对园林周边建筑及环境展开全面考察,并以此为依据,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出科学、经济的设计方案,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将城市文化充分凸显出来。

2.2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城市风景园林管理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充分发挥出自身在园林设计过程中的监督及统筹作用,并确保设计工作的科学、顺利开展。此外,管理人员还应将向设计人员详细介绍风景园林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园林设计中具备绿色环保以及低碳的特点,在建造出高质量的城市风景园林的基础上,全面促进居民生活品质及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

2.3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展开科学化管理

为充分发挥出城市风景园林应有的作用,就需要对园林设计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促进其社会效益的提高。具体来说,园林设计人员需对当地的地质地貌、建设周边环境以及人文情况等展开深入了解,并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从而有效减少设计成本的投入。另外,管理人员还应与设计人员就园林的后期经营问题进行协调,这是因为城市风景园林大多具备生态性及观赏性,但由于一些设计人员比较忽视园林的后期运营管理,导致完工后,无法将风景园林预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3]。总体而言,为建造出高质量的城市风景园林,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做好园林设计的科学化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2.4充分促进园林设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虑到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水平受到设计人员的直接影响,因而园林管理部门需加大对设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在促进其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使其充分掌握新的设计理念及方法。此外,由于居民为城市发展主体,其对于园林设计也存在独特的一些看法,因此,设计人员应广泛采纳居民的意见,收集社会各领域对园林设计的建议,从而为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工作不断朝着技术化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给居民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做好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然而现阶段,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此时,政府部门就应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创新,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注重园林设计人员的培训,从而确保设计并建设出符合城市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风景园林。

参考文献:

[1]钟易欣.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3,7(24):229-230.

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篇12

我国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时间并不长,通过了几十年的创新推广以及园林设计者的努力后,才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已经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1)富有个性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出现。我国部分城市为了实现城市设计的整体要求,结合世界,通过科学的景观设计,反映整个城市的历史内涵及文化底蕴,进一步健全现代园林绿地系统,并创造出质量高、环境好、指标先进的园林绿化作品、游乐设施以及景观雕塑等。此外,在园林系统绿地的规划方面,已经逐渐形成带状绿地、块状绿地以及混合型绿地等空间布局模式,从而全面展示该城市的乡土风情,并逐渐提高该城市的品味[1]。

(2)现代园林设计已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我国部分城市非常注重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遵循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合理进行园林景观规划,以此确保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

(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较为盲目。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迅猛发展,使得园林景观设计的抄袭问题及盲目跟风问题日益严重,已有的园林景观建筑无法满足公众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实际欣赏要求。加之园林景观建筑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建筑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复制已存的园林景观,并未结合该地实际情况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这在增加园林景观建设费用的同时,还降低了该园林景观建筑的实际效用[2]。

2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2.1坚持生态化发展原则

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规划切不可随意改变该地生态系统,应结合该地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化改造。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的的是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这也就要求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园林景观建筑在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笔者建议从下述三个方面入手,高度关注现代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1)硬质景观应注重质量设计。

(2)充分运用成熟的新材料及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性思想及新观念,进行生态景观设计。

(3)注重自然生态系统和园林景观的结合。

2.2注重园林景观的多样化设计

人们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性及差异性要求正逐渐提高。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多样化设计发展原则,在凸显自身特色的同时,还应注重设计的多元化。

2.3注重竖向设计

在合理平面规划的同时,还应强调竖向设计。因为现代园林景观既要有文化内涵、艺术感,还要有诗情画意。高品位的园林景观建筑,能够陶冶青少年的情操,让人们在上班期间放松心情,还能够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生活。所以,笔者建议加强园林景观的竖向设计。且竖向设计还能够满足人和园林环境的情境交融,实现园林建筑和环境的整体协调。此外,在竖向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到居住区的规模大小和设计布局模式等,全面提高现代园林景观的品质,将竖向设计与其他园林要素相结合,加强造景效果,满足文化内涵及实用功能的实际需求,并丰富娱乐活动等。

2.4注重地域性设计特点

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首先应满足园林景观的基本要求,然后融合该地地域特色,创造出独特、且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建筑。我国各个地区均有自身的地域特征,每个地方的现代园林景观应充满地域风格,并有所创新,还要充分利用该地资源,降低物力成本及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