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12-06 10:07:47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61-02

本世纪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发展成为百年不遇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现有解决经济危机途径的深刻反思和重新探索。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危机理论研究者马克思与凯恩斯虽然都承认资本主义必然爆发经济危机,但他们在选择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上存在不同。

一、马克思的危机解决途径分析

(一)解决途径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以生产过剩为逻辑起点,他指出:“危机的一般条件,必须用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条件来说明。”[1]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普遍现象就是生产过剩,进而在分析生产过剩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较而言的生产过剩,即相对有支付能力的过剩,称之为生产的相对过剩。“商品的过剩总是相对的,就是说都是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商品过剩。”[2]因而这种生产过剩是同支付能力有关的一种生产过剩。

在此分析基础上,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在于其基本矛盾,他指出:“至于专门谈到生产过剩,那它是以资本的一般生产规律为条件:按照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也就是按照用一定量资本剥削最大量劳动的可能性)进行生产,而不考虑市场现有界限或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的现有界限。而这是通过再生产和积累的不断扩大,因而也通过收入不断再转化为资本来进行的,另一方面,广大生产者的需要却被限制在需要的平均水平,而且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必须限制在需要的平均水平。”[3]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而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4]

(二)具体解决途径

既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那么马克思在解决危机途径的选择上指出:

1.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用公有制代替

正如马克思所论断的那样: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纵向发展,私有制将从一开始的促进生产力发展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相伴随的最终必然是公有制。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经济危机就必然要爆发,资本主义缓和危机的所有办法,“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在准备要更全面更猛烈地危机的一种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一种办法。”[5]只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消灭危机。

2.生产资料全民占有,国家宏观进行管理

让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同时在此基础上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生产能在统一指导下避免盲目性,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二、凯恩斯的危机解决途径分析

(一)解决途径的逻辑起点

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他认为资本主义会经常不断地爆发经济危机,其原因在于,社会产品的总供给在通常的情况下总是大于总需求,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构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侧重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他从三方面论述由于市场的投资需求不足与消费需求不足而引发了经济危机的产生。

1.凯恩斯首先认为是资本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造成了市场有效投资需求的不足。

“但我认为,对危机的更加典型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解释在基本上并不是利息率的上升,而是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6]凯恩斯认为当经济处于繁荣后期时,资本家对投资的预期不再乐观,投资吸引减弱,资本边际效率宣告崩溃,投资需求不足便产生了。

2.灵活偏好规律

凯恩斯认为要解决经济繁荣后期的投资需求不足问题,就必须使银行的利息率降低,而银行的利息率的降低受到灵活偏好规律的制约。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出于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谨慎动机以及对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投机动机都会带来人们一定的持币愿望的心理行为,凯恩斯分析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规律是不轻易让渡货币的使用权。所以,要转变这种灵活偏好的规律,就必须提高银行的利息率,人们自然就愿意储蓄。但同时随着资本边际效用递减,高银行利息率吸纳众多储蓄,进一步产生投资需求不足。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决定消费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会随着人们收入的变化而趋于下降,他指出:“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深信不移。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7]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增量不断地小于储蓄增量。究其原因在于人们生来就有偏向储蓄的心理倾向,这样便会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

(二)具体解决途径

凯恩斯在解决危机的途径上指出:实行国家宏观调控。

1.实行国家干预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提出通过财政政策达到满足社会的需求管理。通过财政政策对需求的调节从而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财政政策的主要是在经济衰退与萧条时,政府实行扩大开支和减税。凯恩斯尤其重视政府运用举债支出的办法,主张的财政政策是实行举债支出以弥补财政赤字。

2.实行有效的货币政策

有效的货币政策是通过中央银行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影响利息率的变动进而影响社会的总需求。在经济衰退时期为刺激投资要设法降低利息率,在经济高涨时期为抑制投资需求则设法提高利息率,从而达到合理的投资需求管理。

三、马克思与凯恩斯在解决危机途径上的比较及原因分析

(一)二者在危机解决途径上的相同点分析

马克思与凯恩斯在选择危机解决途径上都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由国家统一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

由于马克思与凯恩斯都认为生产与消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能自动地保持一致,而且二者都承认资本主义必然会爆发经济危机。

(二)二者在危机解决途径上的不同点分析

1.在逻辑起点上有所不同

马克思危机解决途径的逻辑起点是对生产过剩进行分析,而凯恩斯危机解决途径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二者在研究经济危机的领域有所不同: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虽然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表现在流通领域中的商业危机、货币危机中。但流通领域是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桥梁,也是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真正揭示出存在流通领域里经济现象的本质,只有深入生产领域去研究才能找出答案。凯恩斯始终研究于流通领域,他认为在流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同样要在流通领域中加以解决,因此凯恩斯的逻辑起点只能研究流通领域。

2.在具体解决途径上有所不同

马克思在选择解决危机的具体途径时指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凯恩斯在选择解决危机的具体途径时指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由于二者研究经济危机的目的不同:马克思研究经济危机是用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说明共产主义制度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凯恩斯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他研究经济危机是为了使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经济危机找到一个合理的、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

【参考文献】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篇2

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扩大内需,创造品牌,培养人才。“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基本满足了中国实施战略抄底的行动条件,即先购华尔街金融品牌,再购相关产业和新支柱产业。金博士对剑指华尔街的战略思考是,“战略抄底不仅是投机性的财务投资策略,更是通过囤积稀缺资源和兼并支柱产业、参股实体经济的跨国契机,是中国长期的战略性跨国投资。”

海外扩张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海外目标市场直接设立或开办分支机构,这是比较经济的途径和方式;二是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金博士认为,华尔街战略推崇的是后者,即通过海外战略抄底实现部分并购(绝不是全部并购)现有机构,实现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与美国“先发制人、震撼与威慑”之侵略性战术法则不同,中国应该深刻发挥“后发制人、谋定而后动”的儒家兵法思想。

金博士谈论最多的“高盛集团”,其战略抄底价格在40~60美元。全球首屈一指的高盛在第一波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差点陷入同行雷曼兄弟破产倒闭的难堪境地。但是到2009年2月13日,高盛股价已反弹到96.5美元收盘,如果在其50美元时抄底进入,按当时公司价值220亿美元计算,中国企业出资20亿美元便可一举拥有高盛10%的股份,并获利翻倍,成为最有实力的大股东。基于高盛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威望以及潜在的顶级实力,中国很难靠自己的实力与之分庭抗礼,此路不通。唯一的途径是主动出手,以迂回战略抄底的策略,趁金融风暴之机,以低价买下它的一部分股权或资产,然后系统地增持或永远拥有。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在国家同时面临转型、崛起以及危机的时候,更是如此。中国有理由提倡“强国之梦”,但前提是带着“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才是使得美国这一超级大国逐步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则有充分的理由以剑指华尔街的方式“拯救”正陷入危机、其实力相对下降的美国,并与它同舟共济,共同引导世界的发展。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篇3

次贷危机从爆发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目前进入了后危机时代。此次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其危害也不仅仅局限于在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损失,而是演变成为次贷危机造成的货币市场紧缩对其他资本市场的溢出影响,进而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使之处于瘫痪状态。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息息相关,融合也日益紧密。中国资本市场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日益增强。众所周知,美国在全球金融贸易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次贷危机必然会通过对美国的影响向其他国家经济体延伸。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正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国际投资途径以及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波及和蔓延,通过汇率机制、资本流动机制、利率机制、资产价格机制以及预期机制进行传导,向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生着间接影响。

一、次贷危机主要蔓延和波及的途径

而且根据国际金融理论和危机传导理论,金融危机通常进行国际传导的途径通常有三条,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通过这三条途径,金融危机将其引致的风险和效应蔓延到发生危机的经济体之外,继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甚者演变为经济危机。此次次贷危机也正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市场这三条主要的途径向外传导,先因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蔓延到欧洲、亚洲等地区。由房贷市场、资本市场延伸到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继而传导到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中国的资本市场。

次贷危机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出口贸易方面的影响较大。间接影响是指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多边贸易产生影响,可能会间接影响中国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

次贷危机通过国际投资途径的传导主要是指在投资关系上的改变,即中国资本对海外投资和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面的改变。一方面,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海外投资收益及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之后,美元持续贬值。为寻求避险和更高的投资收益,原本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市场撤离而转向中国。这两种冲击都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上,从而将影响并传导到整个股票市场。这给中国股市带来强烈市场波动,也给投资者带来心理恐慌。

次贷危机通过资本市场途径传导只要是指次贷危机引发的心理恐慌,这种心理认为次贷危机会进一步恶化,会进一步影响资本市场,而中国近期股票市场的低迷不振的表现就是这种心理性冲击最好的证明。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向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

以上三种方式是次贷危机主要蔓延和波及的途径,而其次贷危机的影响向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主要有汇率机制、资本流动机制、利率机制三个方面。

(一)汇率机制

自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回升无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更是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美国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操纵的结果。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大量的廉价中国商品不断流入美国市场,这不仅是美国贸易产生逆差的根本原因,而且还是美国国内失业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程度。总之,次贷危机引致的美元贬值同时也带来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巨大压力,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不利。

(二)资本流动机制

正如上文所讲,次贷危机带来中国资本的海外投资和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面的改变。一方面,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海外投资收益及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之后,美元持续贬值。为寻求避险和更高的投资收益,原本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市场撤离而转向中国。这也将影响股市的波动。

(三)利率机制

为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各国为应对通胀而普遍加息、收紧银根的行为,最终必然会加大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其业绩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必然通过其上市的股票价格的变动予以体现。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房地产的市场危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带来了许多的积极影响。比如说,次贷危机给还在金融创新领域摸索前进的中国带来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创新树立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在金融创新中要时刻谨记“谨慎”原则

我们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但是也必须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金融创新要从基础做起,坚决不能被巨大的利润遮住双眼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风险。

(二)银行监管要加紧

我们要重视放松监管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加强对人的监管和制约,必要的时候采用立法执法等手段防患于未然,避免金融危机在中国发生。

(三)处理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的问题

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次贷危机的发生警示我们:当资产价格处于上升时往往看不出风险的大小。而当资产价格下降时,风险会迅速沿着信用链条向外蔓延。我国又采取银行和房地产共生增长的模式,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风险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我们要以次贷危机为鉴,处理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的问题。

总之,次贷危机的爆发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世界经济也进行了调整。这对于我国来说,即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人才大量流动有利于我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只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调整政策,积极应对挑战,我国一定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篇4

1、有利于大国经济理论自身的丰富与完善。

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暂时抛开抽象的理论,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一个形象的情境,继而通过理解形象的情境掌握其后相关的抽象理论。一般而言,理论与案例认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理论指导案例分析,案例抽象修改理论,修改的理论发现新的案例,新的案例抽象出更新的理论……。大国经济是一门新型学科,仅建立了初步的理论框架,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摆脱理论基础不足的限制与老师平等交流实质性问题。且学生思维开放活跃,视角灵动独特,更易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对学科发展而言,有时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有利于学生理解大国经济理论在传统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创新。

大国经济的理论创新之一是遵循适当途径刻画带有明显规模优势特征的特殊经济规律。从字面上看有些抽象,要深入领会殊为不易。但如果遴选某一大国作为案例,则能清晰辨别出经由各种途径实证分析该国规模特征的优劣,从而做出选择:是按分工程度受市场规模限制途径,研究生产、市场与国家规模对分工及专业化的影响,还是按经济规模节省成本与规模报酬递增途径,研究生产与市场规模对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率的影响;是按国家规模表征为人口、资源与市场规模途径,研究国家规模对生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是按国家规模制约贸易模式与经济治理结构途径,研究国家规模对经济发展模式与相关制度安排的影响。

3、有利于学生运用大国经济理论分析与解决我国的具体问题。

理论源于实际,也将用于实际。在案例教学中运用大国经济的一般理论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往往能较好地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以次贷危机为例,为什么国际性金融危机中各小国经济出现大幅震荡甚至政权更迭,反观诸大国,特别是中国却能安之若素,波澜不惊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不仅具有大国优势,而且拥有体制优势。前者表现为我国的一般产业足以超越小国的重点产业,经济增长能力较强;国内市场巨大可以通过拉动内需应对国际市场动荡;可以动用巨额储蓄进行资金调节,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者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可以更好地利用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特别是在危机中施行强有力的财政、货币与产业政策,能将“看得见的手”用到极致。

二、大国经济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难点

虽然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国经济课程优点颇多,但实际运用却困难重重:

1、大国经济理论体系欠完备。

在相对复杂的大国经济案例中,通常包括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各大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研究新兴大国经济发展的系统机制,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新兴大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等几个步骤。然而,学术界对“大国”概念仍缺乏一致意见:一种以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单项或多项统计指标为归依,另一种则遵循经济学原理,给出关于经济学意义的定义即以是否具有大宗国际商品市场定价权为标准。而合理界定大国概念是分析大国特征与经济规律的必要前期即该概念是上述流程的理论基石,因而两种不同流派的争论将不可避免地对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带来困扰。

2、大国经济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

众所周知,案例教学必须有丰富的案例库。但是,大国经济是一门新兴学科,理论尚在不断发展之中,这就使得现有的案例不仅种类不全,为数不多且代表性不够,更重要的是难以跟上理论革新的步伐,存在较大的出入。其次,大国经济案例往往具有复杂背景,几乎涉及大国规模特征的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国民经济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与独立性,又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既要考虑与世界经济之间影响的双向性,又要考虑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且各大国的案例背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加上理论体系固有的缺陷,使得案例的收集与整理难上加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挑战。

3、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独特与复杂。

研究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是开设大国经济课程的主要目的。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独特而复杂的国情不可避免的会折射到中国案例中来。以外贸增长为例:中国已是世界贸易大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国需要转变增长方式以由外贸大国变为外贸强国。尽管拥有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是必由之路,但考虑到中国是一个不匀质大国,区域经济很不平衡,各区域贸易结构升级应按不同的目标与路径分层推进。如果全国都无差别地追求开发核心技术,势必脱离现实,势劲而实微。显然,如果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自然就无法驾驭案例教学法对其加以分析,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大国经济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对策

1、处理好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是一种抽象与具象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不可偏废,关键在于安排两者之间适度均衡的内容比例。至于先后顺序,则可先讲基本概念再讲具体案例,也可反其道而行之,先给出案例,然后逐条引入基本概念。对于理论成熟的部分,可由抽象演绎出具象即先理论后案例。对于理论未成熟的部分,则可由具象归纳出抽象即先案例后理论。于是,理论与案例相得益彰,教学相长。理论指导案例教学,案例推动理论发展。

2、启发学生自主搜寻与反复遴选教学案例。

是否选取合适并且新颖的教学案例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但老师的水平,时间与精力毕竟有限,因而宜采用学生众包模式加以解决。所谓众包模式是指一个机构把过去由本职人员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模式。该模式已对美国某些产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例如,一个外行在两周内完成了一个跨国公司耗资数十亿美元都未解决的研发难题。借鉴这一模式在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借助互联网搜索引擎进行自主搜寻。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2-0022-04

一、国际金融危机跨国传导机制分析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继而传导至其他国家并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影响。因此,分析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首先需要明确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跨国传导机制和渠道。与以往的金融危机相比,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贸易溢出效应

国际贸易是现代国家间经济交往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主要渠道之一,贸易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实现。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因此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途径所产生的影响相对更强更广,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进口额约占世界总额的16%,并且长期保持对外贸易逆差,美国消费水平下降对国际需求直接造成显著影响;二是美国金融危机已经造成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产生间接影响和波及效应,这种波及效应对贸易出口的影响时间可能更长;三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基于成本优势的出口面临反倾销和反补贴压力加大;四是汇率变化造成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影响其他国家出口竞争力。如2007年5月至今,美元对人民币约贬值超过10%,造成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与暴发于其它地区或转型国家的金融危机相比,本次金融危机的贸易溢出效应相对更强,渠道更多。

(二)金融溢出效应

目前,国际资本流动已经超越商品流动成为世界经济中一股最活跃的力量,同时也成为金融危机传导的一个重要途径。金融溢出效应是指一国发生金融危机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后,通过国际金融市场、银行体系或机构投资者的运作,引发国际资本流动致使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流动性不足,形成危机的跨国传导。美国作为世界上金融系统最完善,金融机构最发达的国家,曾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市场。但危机爆发后,一方面,美国金融机构被迫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撤回大量海外资本,加剧了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另一方面,为达到最低资本金充足率和保证金要求,持有美国不良资产的外国金融机构开始收缩贷款,使金融危机进一步在国家间传导。美国金融危机的金融溢出效应对欧洲国家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

(三)季风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和金融波动的全球化成为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助推器。通过全球化这一传导渠道,由于共同的外部冲击而形成的季风效应在现代金融危机的传导中越来越显著。季风效应主要是通过产业联动效应和政策冲击传播。随着生产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出口产业将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金融危机会沿着产业联动效应的渠道传向其它国家。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龙头,某个产业受到的冲击会通过产业联动效应将影响传递到其它国家,如美国汽车行业受到冲击后,对相关上下游行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各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一国经济政策的变动会构成对世界经济均衡状态冲击。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占据重要地位的美国,其经济政策变化的溢出效应也是传导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净传染效应

现代金融危机表现出的快速传染特征,无法完全用贸易、金融溢出效应和季风效应进行解释,这部分无法用基本面进行解释的影响被称为净传染效应。金融危机可以通过对投资者预期心理产生影响而快速传播,特别是对于那些与危机发生国经济结构相似、地理位置相近、政治体制相同、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和地区,通过预期和心理的变化实现“自我实现”的危机传导。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其所产生的净传染效应远远超过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世界范围的心理恐慌和负面预期,使各个国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快速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对天津产生影响的角度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传导渠道为国际贸易和资本渠道以及非接触性途径。其中,外贸出口作为长期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是危机传导的主要渠道。在金融溢出效应方面,目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并没有完全放开,因而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直接投资方面。在非接触性途径,通过心理预期方面产生的影响速度最快,并且由于对形势恶化的预期往往甚至超过实际情况,净传染效应在国际危机出现的早期对投资者、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影响较大;季风效应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为隐蔽,但其对产业结构的深层次影响应该受到重视。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国际贸易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渠道。从2008年以来的出口情况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对外贸易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表现出了三个特征。

一是出口贸易快速下降,外贸进出口转为逆差。天津出口贸易额从2008年10月开始出现下降,由增长趋势快速逆转为下降,到2009年7月开始逐渐回升,但截至2009年底仍未恢复到2008年水平;并且从2009年2月份开始,外贸进出口转为逆差,在10月、11月逆差额有所减小,但12月份逆差仍达到8.09亿美元。2009年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比,天津市进出口、出口降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和13个百分点。必须看到,这是在提高出口退税、鼓励出口的情况下得出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部需求减少,对天津出口贸易产生了显著影响。

二是主要出口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且进一步向其他市场扩散。对主要出口市场情况进行分析,美国、欧盟、韩国、东盟和日本五大市场2008年出口额约占天津总出口额的66.3%,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口显著下降。其中,美国是天津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天津出口额的20%,2008年10月天津对美国的出口额急转而下,是造成天津出口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美国金融危机对天津产生直接贸易影响的表现。欧盟和日本出口分别约占天津出口额的15%和10%,天津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在2008年11月开始下降,反映出金融危机开始向其他市场迅速扩散,并且对天津的出口产生间接影响。从2009年6-11月的出口情况看,早期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市场美国、欧盟、日本的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8.5%、28.3%和25.07%,但台湾、俄罗斯、巴西、东盟、非洲等市场的出口同比降幅分别达到63.6%、58.85%、47.3%、46.4%和35.0%(见图1)。这表明虽然对美国、欧盟等市场的出口下降有所趋缓,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从2009年6月开始出现逐渐回升迹象,但俄罗斯等市场受到危机波及进而需求显著减少,金融危机所产生的间接贸易影响正在不断显现,对天津出口贸易的影响仍未结束。

三是三资企业出口受影响速度相对较快,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影响程度相对较深。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情况看,2009年出口分别约占天津市出口总额的13.8%、72.5%和13.6%,其中三资企业是天津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三资企业的出口下降速度最快(见图2),2008年四季度,三资企业出口同比下降17.2%,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分别增长了41.1%和21.1%。但从2009年2季度开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所受到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并且同比下降幅度超过三资企业,二季度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分别下降50.1%、35.5%和36.3%。2009年7月出口开始逐渐回升,其中三资企业出口恢复较快,2009年四季度三资企业出口实现同比增长0.5%,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降幅有所收窄,同比下降40.0%和22.4%。

(二)国际资本流动途径的影响

我国的资本项目并未完全开放,利用外资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因此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溢出效应对天津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从天津外商投资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利用外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突出表现在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上半年,天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一降两升”,即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利润汇出和撤资清算上升。

在引进外资方面,根据外汇管理局天津市分局统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家数、注册资本和资本金结汇从2008年8月份开始显著下降,2008年四季度同比分别下降了55.6%、76.1%和81.5%;2009年上半年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比分别下降43.2%、83.4%和63.7%;2009年下半年开始回升,与上半年比,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家数和资本金结汇分别增长38%和41%,注册资本增长2.6倍。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资本流动途径对天津经济产生的影响显著。

在利润汇出和撤资清算方面,外资企业利润汇出出现短期快速大幅上升,2008年二季度快速上升到17.02亿美元,环比增长了1.89倍,同比增长了0.79倍;三季度仍然高达15.0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0.74倍;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有所回落,但在2009年二季度再次超过15亿美元。从外资企业撤资清算情况看,截至2008年末,撤资清算并未受到显著影响;但2009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清算出现快速上涨,一季度达到3.1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倍以上,二季度达到2.0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5倍(见图3)。从2009年下半年情况看,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和撤资清算开始明显下降。这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资本流出的增加,在短期首先表现为利润汇出大幅上升,随着发展会进一步引发撤资清算的大幅增长。

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天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2007年、2008年天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到52.77亿和74.20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同期天津GDP的8.0%和8.5%,相当于同期天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7%和15.1%。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和就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投资挤入效应等多个途径促进所投资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商直接投资的急剧减少,利润汇出增加,甚至出现撤资清算的快速增加,其对天津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是直接投资额的减少,同时也会对天津的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

(三)非接触途径的影响

通过非接触途径进行传播,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危机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最为显著和直观的是通过心理和预期途径进行传播的净传染效应。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投资者信心的影响显著,投资者对未来的判断由相对乐观迅速转为悲观。根据调查,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企业家信心指数和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景气指数开始快速下降,2009年一季度分别达到87.7和96,较2008年三季度分别下降35.2点和33点,特别是企业家信心指数处于十年来的最低点。在国内经济基本面尚未显著改变的情况下,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转为悲观,进而对投资和生产行为产生影响,使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自我实现”。虽然是非接触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传播却是最为迅速的。

三、需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应关注危机造成的长期影响,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国际贸易途径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一个主要途径。2009年三季度,天津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市场的经济均实现了正增长,经济出现明显反弹。但必须同时看到,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各国产能利用率仍处于低位,经济复苏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并且存在刺激政策退出风险。此外,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长期将会造成汇率贬值压力,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国际上抬头,这些对天津出口贸易的影响也将会不断显现。

从天津的情况看,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大项目建设、深入企业帮扶等政策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必须看到外部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同时还必须关注一些在短期有效的政策在长期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建议做好长期应对准备,首先,保持政策措施的可持续性,如解决好依靠大项目拉动投资的可持续性问题;其次,避免局限于采用短期措施解决长期问题,适时转变思路调整方法;再次,保持政策连续性,引导中小企业投资者和消费者恢复信心,同时根据发展情况进行适度微调。

(二)应关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充分应对并有效促进“调结构”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还在于长期的全球经济失衡。一方面,美国保持低储蓄和超前消费,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保持高储蓄和低消费,长期处于贸易顺差。这种不平衡为新兴市场国家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巨大的国际需求,但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这种不平衡,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从天津的发展情况看,2003年以来,投资率开始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消费率逐年下降,2008年天津市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为53.6%和31.5%。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程度与其他直辖市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也面对着更大的结构调整压力。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出口压力的直接影响的同时,必须关注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带来的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一方面,在积极支持外贸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还需要有效应对贸易转型所带来的影响,防范国际贸易发展调整所带来的出口企业经营和信贷风险,同时支持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贸易增长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积极支持投资保增长,满足企业合理流动资金需求帮助企业渡难关的同时,还需要应对国际产业联动效应对国内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影响,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有效支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应关注外资经济在金融危机传导中的作用,防止和减弱危机通过外资企业途径的进一步传导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资企业易于受到其国外母公司的影响,母公司的经营状况会迅速在其子公司的经营决策中表现出来,外资企业对经济环境的研判、投资和经营决策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容易将季风效应和净传染效应传递到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资企业成为传播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一个“快速通道”,其生产和出口的调整将直接对国内就业、收入和消费产生影响,同时也会通过产业关联和净传染效应将这些影响传递到国内投资和企业。因此,应重点关注外资经济的易受传染性,以及外资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传导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外资经济的监测分析,特别是加强对外资撤出的监测,对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的产业联动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外资企业出口下降和投资减少通过关联效应对天津市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影响,减弱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外资企业途径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朱民、王家强.《金融危机到经济衰退的传导:基础、渠道和信心》[J].中国金融,2009年第4期.

[2] 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篇6

随着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突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科学地评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及其生态政治哲学,对于我们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何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科学技术在当代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新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为人类创造了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然而,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只满足于人对自然的无情征服,而忽视了人类滥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产生了由高生产、高消费所引起的资源浪费、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从而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和生态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述。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威廉·莱易斯和加拿大的本·阿格尔。阿洛尔明确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菜斯、本·阿格尔、安德烈·高兹、豪沃德·帕森斯、阿什顿、博克金和哈维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代表人物有拉比卡、詹姆斯·奥康纳、福斯特等。

对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思考和解决当代的生态问题的学派;有的学者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还有的学者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同于苏俄式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了马克思的自然理论和资本主义理论。”究竟如何认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我国学者王雨辰教授认为,“不能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那些探讨过生态问题,而又不以探讨生态问题为主题的理论家纳入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围。”

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比较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环境退化和生态危机,以及探讨解决环境危机的途径。”把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看作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非理性运用的必然性,强调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实现社会制度和道德价值观的双重变革,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非正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与生存方式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通过激进的生态政治变革,实现向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其基本理论观点如下:

(一)以生态危机理论取代经济危机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综合危机,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产生生态危机的总根源,资本主义不可能为解除生态危机找到根本出路。因此,菜易斯、阿格尔提出以生态危机理论取代经济危机理论,“补充”马克思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中的经济危机。面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积累固然是资本主义高生产和高消费所引起的生态危机的最终原因,因为,当今无产阶级的消费不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维持其生命和生活的需要,而是一种病态的对奢侈品的消费,是一种消费异化。正是无产阶级对奢侈品的异化消费维持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被生态危机所代替。”

(二)批判生态殖民主义

20世纪90年代,一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逐渐把理论批判视野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生态危机转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揭露当达资本主义国家把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罪恶行径,展开了对生态殖民主义的批判。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导致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与全球生态危机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能解决其固有的生态矛盾,为了保护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环境,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性产业,输送有害有毒废弃物,甚至把发展中国家变为其生态垃圾场,并通过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掠夺,以转嫁和缓和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也许能在本国或局部地区解决局部的生态危机问题,但不可能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世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产生生态环境问题,正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长期进行生态掠夺和剥削的结果。

(三)以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他们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经济理性的危害在于使生活世界殖民化,它会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人的行为狭隘化,人会失去行为的自主性,生产活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这样必然会与生态环境产生冲突,最大化的消费与需求刺激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从而导致对资源的肆意开发和对生态的过度破坏。生态理性是社会生产目的不再以利润为动机,而是与生态保护相一致。生态理性提倡一种适可而止的需求方式,尽量少用劳动、资本和能源,努力生产耐用的、具有高适用价值的东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施生态理性,必须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就是发展小规模、无污染的技术和小企业,让人们到生产活动而不是到消费活动中去寻求满足,消费植根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基础之上。

(四)以使用价值替代交换价值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论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原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使用价值,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要使使用价值从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必须使劳动从资本中解放出来。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使得资本主义商品的交换价值得以实现。要使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生态系统实现其使用价值或者内在价值,就必须推翻资本、消灭交换价值,从而使劳动得到解放,最终通过联合劳动实现使用价值,在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建立全新的财产关系。只有克服了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使用价值才能够从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劳动才能够从资本的锁链中解脱出来,劳动力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潜能。因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推翻资本的统治,克服劳动与劳动者的分离。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及局限性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这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但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原因,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视闭的局限性。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阅的局限性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F8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4―0069―02

一、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和特征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货币政策方向发生了调整。为了缓解国内次贷危机的影响,美联储大幅度地降低利率,同时继续美元贬值的汇率政策。美联储2007年9月将联邦基准利率进行了三次下调,至2008年1月22日联邦基准利率降到3.6%,中美利差首次出现倒挂,2008年10月2日联邦基准利率首次降到1%以下。至2008年12月26日时联邦基准利率接近零利率水平(0.1%),之后一直在此附近调整。

同时,在2008年2月美国通过经济刺激法案,对美国个人和家庭注资超过1000亿美元。增加货币供给和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减缓经济衰退。2008年3月美联储向一级交易商出借2000亿美元国债,2008年9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布什政府的住房抵押债券收购计划7000亿美元的一揽子收购方案。美国政府出资救助金额累计已逾万亿美元。2008年10月13日美国公布了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第一步,即向备受打击的美国各银行注资2,500亿美元的计划,用于购买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无表决权的股票,通过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使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以充实资本。其后又向保险业和汽车行业进行注资和提供政府担保。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又抛出一项高达800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在这项规模空前的刺激计划中,有6000亿美元用来收购相关抵押债券。

美国政府的救市行为表现为关注危机爆发后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美联储希望通过降低利率和注资解决流动性问题。本文试图应用货币金融学经典理论来分析危机后美国利率政策调节和注资救市的效果。

二、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治理效果

(一)利率传导途径

根据传统的利率传导途径,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的扩张是通过如下途径来对总产出水平发生作用的,即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实际利率水平下降,从而降低筹资成本,进而引起投资支出的增加,最终导致总需求和总产出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住宅支出以及耐用消费品支出也属于投资决策。

由于利率传导机制中。对支出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长期实际利率,而不是短期利率,所以消费者在目前市场不确定性条件下,即使短期利率降低幅度很大,也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并且对房地产住宅等投资的大幅减少会抵消利率下降对消费者投资支出的积极作用。因此除非这种接近于零的低利率能够长期维持下去,否则美联储短期内对利率大幅度的降低政策在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

(二)财富效应

如果人们手中持有的资产的实际价值减少,将导致财富减少,人们会相应减少消费支出。美国次贷危机首先表现为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人们的固定资产净值减少,财富缩水。降低利息的政策调整虽然能降低还款成本,却不会为次级贷款人带来还贷收入,借款人收入能力不足丧失偿付能力。降息固然可以降低购房者的还贷成本,有利于房市的重新活跃,但由于决定房价更根本的是收人、供房贷款来源与供求格局以及信心预期等因素制约,美联储的降息举措对此次危机的治理效果不是很明显。

之后在2008年2月美国通过经济刺激法案对美国个人和家庭注资超过1000亿美元。以增加可支配收入。但是这点增加的收入和房地产资产价值的减少相比非常有限,除非注资的金额超过财富的缩水,否则很难刺激消费减缓经济衰退。

(三)托宾Q理论

托宾将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如果q值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重置成本,因而新的厂房和设备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说更为便宜。这样企业就会发行股票,企业发行少量的股票就可以购买到大量的资本品,因此企业的投资支出将会增加。相反,如果q值低的话,投资支出低迷。

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时,公众发现自己手中持有的货币量超过了意愿持有量。他们希望将多出的一部分支出投入股票市场,这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并提高股票的价格水平,而高股价会导致q值升高,并进而导致投资支出的增加。但是这种传导途径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也出现了问题,次贷危机产生的信用危机和人们心理预期的作用。股票市场受到极大影响,股票的价格水平低迷,q值没有提高,导致注资政策的无效。

(四)消费生命周期假说

消费生命周期假说对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影响消费支出决策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在消费者可利用的资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消费者的金融财富(金融资产),主要由普通股票构成。当股票的价格下跌时,消费者的金融财富减少,因此消费者一生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减少,消费随之减少。

美国7000亿美元住房抵押债券收购计划的出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市场的信心,但是这笔注资主要就是用来救助银行,收购抵押相关债券,并没有明确详实的救助计划和监督体系。其它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盈利状况下降,股票市场的恢复和繁荣看不到明显效果。根据消费生命周期假说可知,消费减少导致经济衰退,即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是必然的也是短期内不能解决的。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扩大内需是反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始于美国金融风暴蔓延到全球的经济危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场危机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投资拉动的,但投资必须以消费为出口,否则必然造成产能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过去投资因有繁荣的国际市场这个首要的大出口,所以才成为了较之内需更重要的拉动力,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对中国产品的消费,但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再想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是不可能了。如果美国短期内经济能够复苏的话,似乎中国经济仍能按照原来的模式继续增长。也就是说,“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的理论逻辑,但美国的经济危机是否探底还说不清楚,更遑论短期内复苏,重要的是我们当真能够依靠美国那种过度的泡沫消费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吗?要知道,这种消费方式连美国自身都难以持续,说到底这场危机就是美国泡沫消费不可持续引发的结果,这场危机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性,那就是中央提出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和“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

二、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在于“三农”

在危机面前,中央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中央财政投资4万亿元,地方配套18万亿元进行“救市”。很明显,这巨额投资还没有跳出原来的增长模式,还是以投资拉动为主、以消费拉动为辅,短期效果不错,但无助于根本问题的解决。由于巨额资金主要是投向国企,除了产生低效益、不公平之外,在财政投资乘数效应的作用下,还有可能产生新一轮产能过剩,总是绕不出原有旧模式的框框。这种撇开普通公民分享果实的增长模式,只能产生更大的不公平。要改变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真正落实中央提出的“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的方针,就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三农”。

农民是改革以来利益受损最大的群体,产生“三农”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有改革过程中把改革的成本有意无意地转嫁到“三农”身上的原因。“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以牺牲“三农”发展城市和工业,最终造成以牺牲环境和可持续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收入太低。改革开放以来,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一是外贸加工业,一是房地产业,这两个产业都跟三农有关。按主流的说法,中国人口多、劳动力便宜是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为此长期维持一个价格非常低廉的农民工队伍是必需的。我国的工人工资跟发达国家相比,按照目前的汇率算,大概只有他们的1/30~1/20,农民工工资每月500~1,000元。为招商引资,创造GDP,各地开发区风起云涌,他们征用农民的土地,尽可能地压低征地款,被征地农民超过4,000多万人,他们失去土地后多数还难以正规就业,面对诸多的社会风险,相当多的人成为弱势群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受到影响,增长率下降,为了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政府出台了房改政策,启动房地产业这个引擎,发展房地产业,这就需要大量农民工进入建筑业,同时需要大量圈占农民土地,通过低价征购农民土地,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获取巨额利益,房价越涨,获得利益就越大,越吸引大量资本进入这个行业,从而带动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行业发展,带动整个GDP不断增长,1亿多的农民虽已进城务工,但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为城市居民,不给他们城市居民的待遇。拿的是最低的工资,只是因为拿这么低的打工工资还是比留在农村种地的收入要好,许多地方因为大量壮劳力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就只剩下老弱病残,农村显得益发破败。

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适时推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连续出台六次一号文件,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要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不仅是中国当前反危机的需要,也是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城乡二元结构,把经济增长导入良性循环的根本需要。

三、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一)扩大内需,迫切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据农业部测算,增加农业投入,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在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有约40%转化为消费。农民消费每人增加1,000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9,000亿元。但持续发展的金融危机对农民增收带来许多困难,中国经济的增长会放缓,农民工就业比较困难,新增就业机会难以增加甚至会减少,工资水平难以提高甚至会下降。大约2,000万农民工因这次经济危机冲击失业返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可能比较困难,但如果各级政府有计划地把农民工组织起来把中央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交给他们,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去实施,应该是可行的,既保障了农民工的工作,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参加企业化管理的经验,这对他们以后留在农村创业肯定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支持涉农企业建在县级以下,政府给予土地使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一是可以就近服务农业农村建设;二是可以扩大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工的收入;三是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四是可以密切城乡联系,繁荣城乡经济,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三)着力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失业的农民工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暇参加学习培训,尤其是年轻的二代农民工。让他们返乡创业,不如免费为他们提供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来的实在。

(四)加强农村社会建设。由于受到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体制”影响,农民在教育、就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农村居民居住质量等的建设处于严重滞后状态,因此面临的任务也十分艰巨。目前,需要着力完善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期待的教育、医疗事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推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支持积极探索和发展多种形式并存的农业保险制度。

(五)积极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推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就业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的发育。

(作者单位: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篇9

现阶段我国着力于促进政治制度转型、发展国民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严重威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的治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不可否认政府与市场是促进公共危机解决的核心力量,但是在严重公共危机的影响下,政府和市场会出现管理失灵现象。而NGO具有灵活广泛等特点,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非政府组织(NGO)与公共危机

NGO是一种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质的志愿组织,我国的NGO最早起源于改革开放时期,其后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迅速成长,经过曲折发展,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NGO具有高度的公益精神和志愿精神,主要着力于政府和企业不愿做、做不好、不常做的事,自发投身于危机事件的治理与解决当中,并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公共危机是指对某一区域或地区公民造成公共威胁和侵害的事件,破坏性巨大,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等),可能是恐怖袭击事件(如9.11事件等),可能是恶性刑事案件(如恶性杀人)。也可能低疾病传播(如非典、禽流感的传播)。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和市场往往在危机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公共危机治理的主要模式为:政府-市场,此种模式往往会由于政府及市场失灵而最终导致治理失败。NGO具有操作灵活、合作性强等特点能够对危机做出及时反应、促进资源调配,而且强调行动的公益性,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够主动投身于公共危机治理当中。NGO的这些优势决定其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NGO在近些年来的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及自身条件限制的影响,在公共危机治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由于相关立法及政策的缺失导致人们对NGO的了解甚少,对于NGO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了解不足,使得NGO的社会地位极为尴尬,其职能的行使及作用的发挥受到局限;其次,在公共危机的治理中需要NGO与政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治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NGO与政府衔接不足、配合不协调。直接影响其治理效果;此外,NGO自身实力不足是影响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内部原因,首先NGO主观意识强,其公益性存在局限性,其次NGO内部资金及资源筹备能力有限,再次NGO不够专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其在公共危机治理中作用的发挥。

三、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NGO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剧组轻重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自身经验对NG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途径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肯定NGO的作用

长久以来我国尤为重视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作用的发挥,但是对于NGO的作用却常常忽视,而且不注重NGO的培育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NGO团体逐渐发展壮大,其类型也多种多样,更多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与公共危机治理中,对此政府及社会各界必须对NGO形成正确认识,承认其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并加大对NGO的宣传工作,加深人们对其了解程度。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NGO在公共危机治理中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加强这方面建设,使NG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制度化尤为必要。这样一方面可以使NGO在进行公共危机治理时采取更规范、更科学的治理方式,另一方面更会增强社会对NGO的认同度。

(三)促进政府与NGO的协调配合

不可否认政府是公共危机治理的主导力量,但是NGO是治理工作中的主要参与者,因此促进这两股力量的协调配合,达到利益最大化极为必要。在公共危机的治理工作中必须整合好政府与NGO力量,借助各自力量优势对危机进行治理,促进其合作。

四、结语

公共危机对我国国民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是现阶段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升公共危机治理的水平具有深远意义。NGO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对此,必须加大相关研究力度,采取相应措施改善NG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金太军,张健荣.重大公共危机治理中的NGO参与及其演进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篇10

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即是一次挑战又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如何把握这个机遇,如何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和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确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2008年美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影响全球的金融海啸。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因“911”恐怖袭击后,担心本国经济陷入衰退,大量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把银行存款借给信用等级不高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一时之间美国的经济空前繁荣。由于这些人把大量的借来的资本都投入房地产市场,催生和促进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和扩大。然而泡沫始终是泡沫,终究有破灭的一天,在泡沫破灭的过程中,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无力偿还贷款,银行只好把房地产收回,进行二次转卖,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房价急速下降。许多投资者和消费者因为房价的下跌,使自己的资产变成负资产,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首付款占整个房价的比重很小,投资者把房地产归还给银行相对损失要小的多,进而使更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把抵押的房地产归还给银行,房价恶性下滑,银行的大量贷款变成不良资产,银行由于无法收回贷款和利息,经营出现资金短缺,银行开始破产,存款人在银行的存款无法提取,消费者或者由于没有货币进行消费或者出于担忧未来经济前景不敢消费,由此消费市场规模缩小,进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因为消费不足而出现相对过剩,企业出于生存的目的开始缩小生产规模,大量裁减员工,大量的职工由于企业裁员而失去工作,进一步使消费市场规模缩小,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之所以陷入次贷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导致的,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其实是美国投资过快,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导致的。经济的发展是靠投资和消费两大力量共同推动而发展的。通过投资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通过消费市场把企业生产的产品消费,企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国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健康发展。美国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把大量的社会资本都吸引到投资市场,这就无形之中缩小的消费市场的规模,因为社会财富是有限的,资金用于投资就不能用于消费,这是显而易见的。美国是世界上头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物质财富极度丰富,而社会财富却大量集中在少数富有人群的手中,普通百姓由于手中的财富较少,抗风险的能力就相对较弱,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普通百姓只有节衣缩食,缩小消费,渡过难关,而普通百姓的消费才是美国的最大的消费市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强度。

二、立足本国国情

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国目前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和落实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因而国家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目标。通过改革开放的这些年,经济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然而,我国也面临着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问题,而且这种集中还在加剧。

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然而我国的经济还属于依赖型经济。首先我国是“生产大于消费”的国家,由于国内需求不足,企业大量生产的产品通过外销而实现产品的价值,国际贸易顺差一年比一年大,产品消费依赖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其次,我国是进口大国,如计算机等这些高科技产品,我国还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完全依靠进口。

在美国陷入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扩大内需,增进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我们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应对经济危机的发展策略

通过切实提高工人、农民收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提高农民的福利待遇,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的方式扩大内需。

目前我国仍然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还是占人口的大部分,如何扩大农村的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农民把手中的钱拿出来消费。农民现在普遍收入水平不高,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养老问题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出台有关养老问题的政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年人均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一半,农村劳动力充足,却缺乏参加劳动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要解决农民农闲时候的就业问题,农村农业人口,一年中农忙时间仅有2-3个月,剩下大量的空闲时间,除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许多农民是无所事事,如何利用这部分充足的劳动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各个农村以村为单位发展一定的集体经济是一个很好的出路,由于每个村落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每个村发展自己的集体经济即可以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扩大农民收入,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经济或地理优势。

虽然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比农民平均收入水平高出将近一半,但是,相对与我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率还是要低的多,如何让城镇居民进一步享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以及提高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也是我们解决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主要是一线和二线城市,进一步扩大这些城市的消费能力也是解决内需不足的一种方法。而要扩大这些城市的消费市场,就必须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而增加收入的方法主要是提高工人等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和降低关乎生存居住问题的消费品价格水平。

我国目前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如何解决财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也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切实解决居民负担和提高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目前无论是城市还农村,孩子的学费问题一直是家长们,普遍关心和忧虑的问题,特别是在目前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孩子能不能有学问,能不能考入名校,以及考上大学后昂贵的学费,是许多家庭沉重的负担,解决内需的另一个途径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逐渐降低学校的收费,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只有解决了他们关心的和制约他们消费的问题,才能真正扩大内需。

四、结束语

分析和解决我国目前面对经济危机的复杂国际环境,必须要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训,立足我国国情,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篇11

 

 

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即是一次挑战又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如何把握这个机遇,如何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和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确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2008年美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影响全球的金融海啸。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因“911”恐怖袭击后,担心本国经济陷入衰退,大量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把银行存款借给信用等级不高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一时之间美国的经济空前繁荣。由于这些人把大量的借来的资本都投入房地产市场,催生和促进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和扩大。然而泡沫始终是泡沫,终究有破灭的一天,在泡沫破灭的过程中,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无力偿还贷款,银行只好把房地产收回,进行二次转卖,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房价急速下降。许多投资者和消费者因为房价的下跌,使自己的资产变成负资产,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首付款占整个房价的比重很小,投资者把房地产归还给银行相对损失要小的多,进而使更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把抵押的房地产归还给银行,房价恶性下滑,银行的大量贷款变成不良资产,银行由于无法收回贷款和利息,经营出现资金短缺,银行开始破产,存款人在银行的存款无法提取,消费者或者由于没有货币进行消费或者出于担忧未来经济前景不敢消费,由此消费市场规模缩小,进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因为消费不足而出现相对过剩,企业出于生存的目的开始缩小生产规模,大量裁减员工,大量的职工由于企业裁员而失去工作,进一步使消费市场规模缩小,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之所以陷入次贷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导致的,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其实是美国投资过快,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导致的。经济的发展是靠投资和消费两大力量共同推动而发展的。通过投资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通过消费市场把企业生产的产品消费,企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国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健康发展。美国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把大量的社会资本都吸引到投资市场,这就无形之中缩小的消费市场的规模,因为社会财富是有限的,资金用于投资就不能用于消费,这是显而易见的。美国是世界上头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物质财富极度丰富,而社会财富却大量集中在少数富有人群的手中,普通百姓由于手中的财富较少,抗风险的能力就相对较弱,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普通百姓只有节衣缩食,缩小消费,渡过难关,而普通百姓的消费才是美国的最大的消费市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强度。 

 

二、立足本国国情 

 

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国目前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和落实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因而国家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目标。通过改革开放的这些年,经济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然而,我国也面临着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问题,而且这种集中还在加剧。

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然而我国的经济还属于依赖型经济。首先我国是“生产大于消费”的国家,由于国内需求不足,企业大量生产的产品通过外销而实现产品的价值,国际贸易顺差一年比一年大,产品消费依赖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其次,我国是进口大国,如计算机等这些高科技产品,我国还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完全依靠进口。 

在美国陷入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扩大内需,增进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我们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应对经济危机的发展策略 

 

通过切实提高工人、农民收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提高农民的福利待遇,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的方式扩大内需。 

目前我国仍然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还是占人口的大部分,如何扩大农村的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农民把手中的钱拿出来消费。农民现在普遍收入水平不高,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养老问题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出台有关养老问题的政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年人均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一半,农村劳动力充足,却缺乏参加劳动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要解决农民农闲时候的就业问题,农村农业人口,一年中农忙时间仅有2-3个月,剩下大量的空闲时间,除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许多农民是无所事事,如何利用这部分充足的劳动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各个农村以村为单位发展一定的集体经济是一个很好的出路,由于每个村落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每个村发展自己的集体经济即可以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扩大农民收入,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经济或地理优势。 

虽然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比农民平均收入水平高出将近一半,但是,相对与我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率还是要低的多,如何让城镇居民进一步享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以及提高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也是我们解决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主要是一线和二线城市,进一步扩大这些城市的消费能力也是解决内需不足的一种方法。而要扩大这些城市的消费市场,就必须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而增加收入的方法主要是提高工人等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和降低关乎生存居住问题的消费品价格水平。 

我国目前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如何解决财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也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切实解决居民负担和提高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目前无论是城市还农村,孩子的学费问题一直是家长们,普遍关心和忧虑的问题,特别是在目前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孩子能不能有学问,能不能考入名校,以及考上大学后昂贵的学费,是许多家庭沉重的负担,解决内需的另一个途径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逐渐降低学校的收费,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只有解决了他们关心的和制约他们消费的问题,才能真正扩大内需。 

 

四、结束语 

 

分析和解决我国目前面对经济危机的复杂国际环境,必须要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训,立足我国国情,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篇12

1 证券企业的危机防范及处理途径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证券企业的危机防范及处理途径是企业进行安全、高效的证券交易的前提,但是,我国对于证券企业的危机防范及处理途径的重视仅仅是从在这几年才开始的,所以,我国对于证券企业的危机防范及处理途径工作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证券企业危机防范及处理途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制度问题。证券交易是一种有风险的投资,我们必须承认由于经济的市场大潮,会出现很多的风云突变,但是还有一种风险就是人为的,可能是由于证券公司的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我国的证券企业大多是国有控股的,那么它们就都有一些共同的缺点,例如产权不合理、依赖政府等问题,而且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大多是由国家直接指派,这些人针对证券行业的专业知识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董事会是为了决定公司总体方向的而存在的,由于董事会的错误认识会直接给证券公司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同时,有些公司为了争取证券公司的业绩问题,给员工多加班,少放假,这都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员工在重重压力下,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证券公司是与风险打交道的公司,通常一个细小的错误,就会让一个企业从龙头消失商海。 ②业务问题。我国的证券企业和资本主义国家证券企业有所不同,第一点,国外的证券公司是依靠着资本市场或依靠着银行,但是我国的开放程度还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做不到依靠银行来支持证券企业,这些说明了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落后。第二点,国外的证券公司的透明度非常的高,信息披露度非常的高,而我国的证券公司透明度非常的低,容易使管理者想其他方法,超越道德的底线来赢取私利。外国的证券公司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业务种类非常的多样化,而我国的证券公司业务形式非常的单一,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个正在高速发展着的证券市场,而且在最近一次的金融危机的时候,虽然导致一些企业面临着破产的局面,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金融危机大大促进了证券企业的发展。

2 证券企业的危机防范及处理途径对策分析

在对证券企业的危机防范及处理途径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后,需要针对证券企业的危机防范及处理途径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证券企业的危机防范及处理途径的对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