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研究合集12篇

时间:2023-12-14 11:39:27

能源经济研究

能源经济研究篇1

能源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地区和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各种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陕北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能源产业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历史因素,陕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能源资源的开采所引起的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当严重,同时在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开发秩序混乱、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分析经济增长中存在的“资源诅咒现象”和经济增长对资源开发的路径依赖、以及这种依赖所造成的排挤效应和环境恶化成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分为两派相反的观点。以De Ferrantietal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丰富的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相反的观点则想成了三个著名的命题:“荷兰病”、“委内瑞拉化”现象和“资源诅咒”命题。“荷兰病”是指上世纪70年代,荷兰天然气资源的大量开采及出口非但没有加速经济增长反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委内瑞拉化”则是指委内瑞拉在20世纪70年代由石油的开采和出口所引起的资源浪费严重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短视,导致了该国一段时间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源诅咒”则是指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陷入了增长陷阱,丰裕的自然资源非但没有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反资源丰裕的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往往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

国内学者对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体现在两种观点上。以尹碧波、范方志等学者为代表的认为资源禀赋不能单独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要和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等一系列构成经济增长的动力。第二种观点以徐康宁和峻峰等学者为代表,他们通过对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优势,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资源诅咒假说”。

二、陕北能源资源概况与经济增长现状

陕北是我国的能源资源富集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资源。已探明储量巨大,分布集中,资源开发的远景相当可观。各种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有直接的拉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陕北及整个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丰裕的能源资源禀赋使得陕北在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时,更偏好于发展能源产业,能源生产的投资比重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而能源资源的投资及生产造成了对社会经济其他领域的排挤效应。同时,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给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资源,具有供给的有限性和破坏的不可逆性,陕北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而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开采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挖掘作业以及对水资源的过量消耗,这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地破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陕北各产煤县各种非法开采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小煤窑猖獗,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秩序极为混乱,急功近利、缺乏科学技术手段、掠夺式的开发方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不利于科学发展。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科技贡献率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导致能源资源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可观,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经济发展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果。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认为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丰裕的能源资源反而使经济陷入了增长的陷阱,它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使资源部门不断扩张,地区经济对资源部门形成路径依赖,其他经济部门不断萎缩,使得产业链缩短,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部门发展受阻。第二,资源型产业的扩张导致地区严重缺乏人力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从而缺乏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的人力资源,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第三,在法律制度不完善、产权制度不清晰、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丰裕的资源诱发了一些“机会主义”行为和寻租活动。资源的实际占有者往往是地方政府,政府对开发权及相关受益的重新分配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得社会环境恶化。第四,资源开发加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脆弱的生态环境又反过来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建议

基于陕北地区能源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现状,建议从以下三方面来解决经济发展存在的资源诅咒问题。

能源经济研究篇2

一、引言

2014年11月12日,中美两能源消费巨头再次发出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C02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该联合声明充分体现了两国要向能源合理利用、低碳经济转型、全球2℃温升目标作出长期努力的决心。能源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是衡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文明发达程度的指标。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供给不足、能源结构偏差、能源效率低下、破坏生态修复系统、环境压力增加等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能源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也推动着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面临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稀缺的矛盾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合理利用能源,保证经济的稳步发展,促进绿色GDP增长是当务之急。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都成为各国制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缓解或是解决能源瓶颈和生态压力问题,保持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具有显著的重要意义。

一、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研究

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国内外学者主要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外商投资、家庭消费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如何改变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现状,以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

比如,在技术进步方面,李廉水等(2006)将技术进步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部分,发现技术效率是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科技进步的贡献相对低些,但随着时间推移,科技进步的作用逐渐增强,技术效率的作用慢慢减弱。何小钢等(2012)延续了李廉水等(2006)的研究,发现到2012年为止,科技进步对能效提高的贡献超过了技术效率。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王强等(2011)针对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第三产业较第二产业发展对能源效率提高具有更大推动作用,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中国第二产业发展对能源效率提高的抑制效应尚未显现,经济发展仍需粗放、耗能工业拉动,且中国能源消费过度集中于煤炭能源的结构特征会抑制能源效率的提高。McDermott,Rocha (2010)强调政府应充当科研机构与技术人才的沟通桥梁,企业在产业升级中拥有足够的知识实现产业升级转型,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中能源的合理利用。Kohpaiboon, Jongwanich(2013)强调了产业升级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升级发展的结果,而非技术升级的前提条件,政府应该为前沿产业发展创造机会。

从外商投资角度,Pavlinek,Domanski等(2009)认为外商在资本和技术上的双方面投入为中欧汽车制造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FDI的引入要确保不以牺牲当地资源环境为代价,要确保实现资本和技术的双效吸收。

从家庭消费理论出发,Schubert Johannes等(2013)研究发现德国近50%的碳排放是由于私人交通造成的,这与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职能分工有关,因此政府在制定降低碳排放政策时要考虑家庭结构的因素。

总体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主要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从促进两者和谐发展的因素入手分析的,这些理论分析从不同侧面对能源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日后的研究起到了携领启发的作用。

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不同方法选择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计量模型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脱钩系数法以及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等方法,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对于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这一课题基于不同理论、方法的论述对应着该课题研究的不同角度,从研究效果上来说各有千秋。具体来看有以下评述。

(一)基于计量模型的研究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目的是要确定一个变量的滞后项是否包含在另一个变量的方程中,是检验经济变量间因果关系常用的一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其本质是用条件概率来定义因果关系。该检验方法为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夫格兰杰(Clive W.J.Granger)所开创,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时间序列必须具有平稳性,否则可能会出现虚假回归问题,因此在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首先应对各指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

有许多学者建立计量模型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但是对于我国整体能源消费与GDP两对时间序列的因果关系研究上有不同的结论产生,杨宜勇等(2009).王鉴雪等(2011)、戴新颖(2014)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发现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在长期内保持均衡状态且两者互为因果关系。然而,汪旭晖等(2007)、鄢琼伟等(2011)、张宝山等(2012)、王秀丽(2014)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原因。马宏伟等(2012)以1978年-2008年样本区间数据为基础,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短期、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在短期内,以上学者普遍认为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不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对于这种研究同一地区却得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的现象,很可能与学者选择不同时间跨度、不同时间间隔的数据有关,当然模型变量的不同选择同样也会造成对实证分析结果造成影响,但是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务必要求所检验的序列平稳,对于协整序列不可直接进行该检验,因此也不排除模型中存在错误的可能。

(三)脱钩系数法分析

脱钩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具有依赖关系的两种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具有相依关系而实现独立发展,即实现了脱钩。基于这一理论对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选择和计算脱钩系数,何时或者说发展到何种程度即视为真正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化等问题,就此,国内外也有不少学者基于不同时间范围、针对不同地域进行了相关研究。

针对如何选择和计算脱钩系数,判断脱钩状态或测度脱钩程度,当前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OECD开发的脱钩指数法以及Ta pio提出的弹性分析法,其中王远等(2010).郭岩等(2013)、何剑等(2014)运用脱钩指数法计算了脱钩系数,但是由于脱钩指数法只能分辨出脱钩与非脱钩,无法准确判定脱钩的程度和类别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多数学者对Ta pio模型更为青睐,比如武红等(2011)、吴振信等(2013)、张小平等(2013)、盖美等(2014)均使用Ta pio弹性分析法来计算脱钩系数。

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成果上来看,脱钩指数越大,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相对于能源消费的效率越高,也就是实现了脱钩,反之,则定义为复钩,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依然存在依赖关系。王远等(2010)发现1990-2005年间江苏省能源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处于弱“脱钩”状态,进入2000年后,二者呈现出扩张性“复钩”趋势。武红等( 2011)利用河北省1980年-2009年数据分析得出,1980年-2009年,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变动趋势近似,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近似,1980年-2009年期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在同年份表现完全一致,且在大部分年份指向弱脱钩状态。吴振信等(2013)、张小平等(2013)、郭岩(2013)、盖美等(2014)分别对北京市、甘肃省、青海省、辽宁省做了类似分析。

在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De Freitas, Luciano Charlita等(2011)探讨巴西从2004年到2009年经济增长率和C02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2009年以后两者间脱钩显著。Baranzini, Andrea等(2013)研究了瑞士从1950-2010年期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1970年为界,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贡献逐渐减弱,这意味着GDP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可能趋向脱钩,节能减排的政策不一定对瑞士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四)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分析方法,投入表反映各种产品的生产投入情况,包括中间投入、最初投入等,支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的使用去向情况,包括中间使用去向和最终使用去向。就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来说,不少学者选取了经济发展中的某种环境、某个行业、某一因素来研究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基于此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等。

比如郎春雷( 2012)就基于技术创新这一因素作为经济发展投入对能源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对于能源消费弹性的确具有反弹效应,但由于目前中国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还未达到限值的阶段,因此加快技术创新水平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重要手段。乌力吉图( 2012)则从能源消费部门人手,编制各年间能源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我国各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的结构、变化、效率、完全能源强度等,量化分析了能源消费型部门的生产用能源转变。陈琳(2013)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出发,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给出了中国1997年、2002年、2005年、2007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吴开尧等( 2014)使用价值型能源强度作为中国经济产业能源制约程度指标,按照SEEA核算方法编制1997-2002-2007-2010年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好处在于可以针对某一要素进行该要素对两者影响的特定分析,但是投入表产出表的编制方法很多,在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这一点对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同时,正由于投入产出方法的自主因素,利用这种模型进行针对某一变量变化途径的情景分析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曹俊文等(2012)就基于该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模拟了在不同经济增长方式情景下中国2020年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情况,并由此对我国减排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四、研究评述与未来研究趋势

能源经济研究篇3

一、引言

低碳经济自哥本哈根大会以来一直受人们关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而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以高能源依赖和消耗的经济。经济发展,能源先行。能源紧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考虑到北京市的特殊地位及其在经济发展暴露了能源问题突出矛盾,本文针对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探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并就此来探究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已有大量的关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致分为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协整和面板协整阶段三个阶段。众多国内学者利用协整理论对我国(或部分省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在原始数据的处理方法、模型的形式及数据样本空间选取上的差异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韩智勇等(2004)采用了1978-200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协整性,结果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不具有长期的协整性。王海鹏、田澎(2005)对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两者之间在长期和短期都存在着双向格兰杰因果。

能源消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就此国内学者也有多个研究成果。史丹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一文中,根据相关因素分析法研究得到: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有技术进步、结构变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王庆一在《中国的能源效率评估》一文中,运用能源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认为自然因素、体制因素、价格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对能源消费有影响。但是,两者的研究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并不能具体地指出各个变量指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

三、方法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计量经济学中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全文模型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第二部分对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进行研究,建立能源消费与人口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及价格指数的回归模型。数据处理使用Eviews6软件。数据来自《北京市2010年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信息网和《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国泰君安行业数据库。

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从2010年北京市统计年鉴选择1980—2009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总量。首先,对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原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处理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gdp)和能源消费(energy)都是一阶单整的。利用相关系数图判断滞后期数为5。最后做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gdp)不是能源消费(energy)的格兰杰原因,而能源消费(energy)是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格兰杰原因。

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如下: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

?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ENERGY ?25 ?0.63439 0.6771

?ENERG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5.64549 0.0047

五、能源消费部分影响因素分析

1、指标选择

本研究根据能源经济学理论和相关因素分析法,结合数据的获取性,选择人口规模、企业规模和价格因素作为指标。其中人口规模反应消费情况、企业规模反应生产消耗。鉴于指标的可获得性,通过相关关系的验证,本文认为可以选择澳洲热能煤价格代替国内煤炭价格。人口数(popul)、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indust)、煤炭价格(coalprice)和原油价格(oilprice)。

2、模型建立

本文建立对数回归模型如下:

Eviews处理结果显示x1、x2显著,x3、x4不显著。但F统计量非常显著,即模型显著。这说明被解释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回归关系。这有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引起的。采用逐步回归法修正,处理后要去掉X4,再进行OLS估计。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通过检验。故新模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进一步经过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处理结果显示模型并不存在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

六、结论与思考

通过本文的模型研究,就目前的处理结果看,影响能源消费程度较大的是生产规模、消费规模和能源价格。从三个因素的系数看,对能源消费影响较大的是人口规模,其次是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然后是价格因素。而前两者显示的都是规模因素,而价格波动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这说明我国利用能源的规模大,对能源的依赖范围广。

而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而当前阶段,能源仍然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其对经济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国家实力的稳定上升。聚焦当前热点问题,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能源问题。进入21世纪,“9·11”事件之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黎以冲突、利比亚战争以及中东地区各种冲突动乱,还有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等,动乱冲突甚至战争不断,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属能源。还有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安全的思考,金融危机以来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扣人心弦并触发国家战略思路的始终是能源。

我国作为一个后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明显地依赖于能源的高消费。国际能源署前署长罗伯特·普瑞多曾经指出:“能源是经济的生命线,快速发展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由依赖本国资源转向依赖国际市场,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能源问题。”

那么如何避免过高地依赖能源,就本文考虑的影响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方面:

(1)加强创新。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而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能源消费的上涨。想要降低能源消费量,必须加强企业创新,探求能源消费的哪些环节可以创新,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依赖。日本80年代迅速从能源危机中崛起的很大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创新。因此我国也必须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寻求低能耗的生产途径,摸索节约能源的新方法,发明创造高效利用能源的工具设备。

(2)节约能源。生产生活消费的能源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能源的浪费比较严重。在能源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我们提倡低碳生活,这要求我们每一个消费者要节约能源,有效的利用能源,不浪费能源。

(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就目前我国能源使用状况看,过度浪费能源的现象依然很普遍,能源不仅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浪费、大肆消耗能源也得不到改善。这在未来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下是万万不可行的。另外,部分地区或企业由于技术的落后,仍然在使用一些高消耗低产出的机器设备,这对于能源的节约有效利用非常不利。在目前能源消费结构转换步伐缓慢的情况下,我国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求降低能源消费的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胡军峰,赵晓丽,欧阳超.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11.

[2]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J].经济研究,2002(9).

[3]包艳龙,赵景兰,张大为.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3).

能源经济研究篇4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2.08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2-0033-04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deep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issues between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cement industry. At firs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e establishe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nd then the objective analyt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indexes, and calculat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cement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model of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level, the result reveales tha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cement industry improved obviously,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nergy and econom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s in unharmonious status.

Key words:energy; economy; environ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cement industry

引言

水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泥混凝土产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材料。至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其他材料能完全取代其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的从业人数均居于世界首位[1]。然而,水泥混凝土产品属于“三高一低”,即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严重依赖石灰石矿山资源,消耗着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向大气中排放的CO2约为1吨。水泥行业的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矛盾日益突出。资源方面,水泥行业消耗大量的砂石,资源日益枯竭;能源方面,水泥行业一直是高耗能行业;环境方面,非洁净能源的使用,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会导致环境恶化。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强调改善发展环境,促进转型升级,大力提倡发展节能环保型循环经济,已成为企业未来发展强弱存亡的关键。由于国家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需求,水泥工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较高的产能。因此,促进水泥行业能源、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

1998年,Venkateswaran和Lowitt[2]发表了研究报告“从能源视角看美国的水泥混凝土产业”,从能源消费和能源保护的角度对美国水泥混凝土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美国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2003年9月,在英国邓迪大学召开的“水泥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上,Thielen[3]等提出了“水泥生产和使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贡献”。Deussner[4]对现代水泥生产和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倡议。Howard和Elaine Coles[5]在研究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中指出,水泥行业可以通过改变它的业务方式来对可持续发展做出响应,进而负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葛建波[6]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对水泥行业上下游产业链间的循环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韩仲琦[7]指出应加强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刘志江[8]对中国水泥行业正面临的资源、环境与社会进步矛盾,指出了当前水泥行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满足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要求。赵蔚[9]指出我国水泥行业应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废弃物,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物产生,水泥清洁生产技术不仅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环保措施,而且也是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经济措施。刘成[10]在归纳国内外水泥行业发展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并重点分析了新疆水泥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推进新疆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和政策建议。

可以看出,水泥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涉及到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很好的诠释。白华[11]、李善同[12]等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机理,指出资源的配置应满足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柯健[13]、李勇[14]等从实证角度出发,对国内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本文在资源、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15~17],将水泥行业与资源、经济和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实证研究山东省水泥行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度,以期为相关部门更好地引导水泥行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

1耦合度测度方法

本文综合考虑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借鉴廖重斌[18]提出的协调耦合度计算模型,对水泥行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耦合度进行评价研究。

11构建指标体系

从水泥行业的能源、经济和环境视角出发,结合数据选取满足科学性、可操作性、广泛性和完备性的原则,从能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三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水泥行业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3耦合度模型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可定量化分析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情况。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函数为:u(x)=∑ni=1aixi,v(y)=∑ni=1biyi和h(z)=∑ni=1cizi。式中,u(x),v(y),h(z)分别表示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ai,bi和ci为指标权重。参照物理学中耦合系数模型,则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耦合度计算模型可表示为:

C=u(x)×v(y)×h(z)u(x)+v(x)+h(z)3313(4)

式中,C为反映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容易证明,0≤C≤1,当C=0,说明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发展不协调,当C=1,说明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发展呈现最佳协调状态。C值越大说明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越协调,反之,则越不协调。当能源、经济和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相接近且数值较小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协调度C较高的错误结论。因此,为了真实地反应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定义了系统耦合发展度作为度量指标,它综合反映了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的耦合作用[20]。

2水泥行业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的实证研究

21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用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数据库,所有指标数据均为政府部门公开发表数据,保证了指标数据的权威性与可信性。

由于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内以及系统间指标的量纲和对系统的指向不同,此外,为了消除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指标数据间的屏蔽效应和量纲差异,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2结果分析

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系统的综合效益函数值、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221水泥行业综合效益分析

从能源、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函数值来看,一方面,水泥行业能源和经济系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在2005~2010年度间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和经济基本保持同一增长速度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水泥行业环境系统的发展情况呈现出波动状态,在2007年环境系统效益值最大。在近几年水泥行业消耗能源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与水泥行业相关的环境保护并没有得到最优的发展,在降低水泥行业的能源消耗和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关注水泥行业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在环境保护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使水泥行业的发展兼顾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222协调度和耦合协调发展度分析

从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系统的协调度来看,2005~2010年间水泥行业的能源与经济协调度、能源与环境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在2008年和2009年略有下降,而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度在2005~2010年间呈现波动状态,水泥行业2007年的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度最低。相比较能源与经济协调度、能源与环境协调度和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而言,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协调度数值较大,在考虑到水泥行业发展的同时,关注了能源和环境的约束作用。

从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来看,经济与环境,能源与环境,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发展态势相同,能源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经济耦合度2005~2010年间为极度失调型;2010年为严重失调型。山东省水泥行业经济与环境耦合度2005~2010年间出现波动,在严重失调型与轻度失调型之间波动。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与环境耦合度2005~2010年间与经济和环境耦合度变化态势相同,在严重失调型与轻度失调型之间波动。2005年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耦合度数值为0172,耦合度等级为严重失调;2005~2010年,耦合度等级为中度失调;2010年为轻度失调。可以看出,山东省水泥行业的发展在保护环境方面加入了投入,只关注“三废”的排放,没有注重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协调发展。

3促进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31转变生产观念和政府调控

转变传统生产观念,注重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加强环境监督和保护,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新型环境和资源管理机制。大力推动水泥行业的自主创新,制止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粗放式发展,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完善和调整水泥行业税收政策。对水泥行业实行差别税收,用政府的税收杠杆,鼓励水泥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产能。

32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

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要做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开展清洁生产,将环境保护策略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消费之中,减少“三废”的排放量,控制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研发水泥产品种类,加大特种水泥的开发,提高水泥强度和质量。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性。对水泥行业来说,要严格实行资源回采率控制,杜绝石灰石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的行为。

33延伸水泥行业产业链,加强管理

要实现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转变传统的水泥生产和经营理念,有效整合资源,构建水泥行业生态工业园区,建立水泥行业战略联盟,改造和延伸水泥行业的产业链,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此外,应建立合作共赢的经营模式,加强服务创新,实现共赢。企业应该加强管理,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采取多样化的服务竞争策略,根据生命周期的原理,将水泥生产分解到水泥产品全生命过程,全面提高水泥行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为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

4结论

水泥行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污染环境,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强,根据2005~2010年山东省水泥行业的统计数据,从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去研究水泥行业的耦合度。倡导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加环保投资,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为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做到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数据获取方面的因素,本文研究的跨度仅为6年,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选取全面指标对水泥行业的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耦合协调度的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戴显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环境下,我国混凝土行业科学发展的策略分析[J].混凝土,2012(11):1-3.

[2]Venkateswaran S R, Lowitt H E. The US Cement Industry: An Energy Perspective [R].1998(1):DOE/RL/01830-T58.

[3]Thielen G, Locher G, Hauer B. Contribution of Cement Production and Use of Sustainable [A]. Ravindra K D. Role of Cement Scienc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 2003:495-504.

[4]Deussner M. Modern Cement Manufacture and the Cement Industrys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 [A]. Ravindra K D Enited. Role of Cement Scienc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 2003:17-30.

[5]Howard K, Elains C. The Cement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implementing Change Across a Global Industry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gement,2004,11(2):114-120.

[6]葛建波,刘艳.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水泥及上下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4):146-148.

[7]韩仲琦.步入低碳时代的水泥工业[J].水泥技术, 2010(l):20-24.

[8]刘志江.中国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水泥工业, 2004(5):11-14.

[9]赵蔚.水泥行业的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J].环境保护科学, 2006(6):61-63.

[10]刘成.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11]白华,韩文秀.区域经济―资源―环境(EcREv)复合系统结构及其协调分析[J].系统工程, 1993,17(2):19-24.

[12]李善同,刘勇.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3):1-6.

[13]柯健,李超.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5(2):144-148.

[14]李勇,王金南.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与实证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 2006(2):62-65.

[15]曹广喜,杨灵娟.基于间接碳排放的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 2012,26(9): 1-6.

[16]Sondes K B.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Modeling: A Survey[J]. Energy Policy, 2008, (36) :138-162.

[17]崔立志.能源、经济和环境复合系统演化路径实证分析[J].软科学, 2013,27(7):37-41.

能源经济研究篇5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0-2010年份中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新能源(水电、核电、风电)消费数据和传统矿物能源消费量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数据如表1所示:

三、新能源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能源经济研究篇6

一、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现状

(一)能源消费现状

能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5.6%,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年均9.9%的发展。一次能源消费从1980年的60275万吨标准煤增加至2010年的32493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70.9%,原油占16.5%,天然气占4.3%,其他能源消费占8.3%。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基本上是平衡的,但是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高于能源生产总量,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主要依靠本国能源资源发展经济,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远远高于多数发达国家。中国主要消费的一次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费水平大幅度增加。按各种能源折合为万吨标准煤来计算,由1980年的60275 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324939万吨标准煤。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也是以煤炭为主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大约在90%以上,六十年代在80%以上,从1971年开始有所下降,1971―2010年在68%―71%之间;石油消费比重在五十年代一直低于50%,直到七十年代才有所增加,以后逐年上升,2010年为19%;天然气和其他能源的比重虽然每年在不断增加,但它们占比重一直很小,特别是天然气的比重,2010年天然气和其他能源的比重只有4.4%和8.6%。

未来我们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面临的能源缺口也越来越大。在采用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加速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在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的条件下,2040年将短缺能源24%左右,所缺能源中石油占的比重最大。我国对石油进口依存度由1995年的6.6%上升到2000年的20%。统计数据表明,我国2010年对石油依存度高达23%,对天然气的依存度为20%。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存储量的不断减少,未来多年我国将面临着严重的能源进口问题。

(二)中国经济增长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成员。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在1978年~2007年度30年中,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近3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据相关统计,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特别是2002-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加22635亿元。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四年内连升两位至第四位。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GDP为120333亿元,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3.9%、37%和71.8%;到2005年,我国GDP已经连超法国和英国,世界排名跃居第四;2006年,我国GDP达到210871亿元,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0%、60.6%和91.3%。相应地,我国GDP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06年的5.5%。2010年我国GDP总值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到2020年将经济规模扩大为目前的4倍的目标,年增长率将为7.2%以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首先是由于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能源促使人类社会发展,首先表现为促使经济发展,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和中心内容。经济增长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对能源需求的满足程度,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决定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表现在:首先,能源使投入具有活力。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和劳动力的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关系,但其有个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能源提供才能运转,运转规模程度也受能源供应的制约和限制。其次,能源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促进新产业的诞生和发展。第三,能源推动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几乎每一次重大技术进步都在“能源革命”的推动下实现的。因此能源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最后,能源工业作为主要产业部门之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其它主要产业部门具有共同的特点。总之,能源通过与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影响经济增长,加上其自身对经济的影响和经济增长对能源发展的反馈效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

能源消费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这紧密的联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持,经济增长是促进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费数量也是在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8%,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经济繁荣快速增长是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而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费。例如国家统计局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6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增长。能源生产方面,2006年能源生产总量为23216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比增长了7.3%。同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58676万吨标准煤,同步增长9.3%。但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5.5%,而我们的能源消费却占到了全世界能源消费的15%。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强劲的发展,但经济增长仍然是以高能源消费为代价的。

研究结论

能源消费和GDP的相关系数为0.981957,两者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虽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原时间序列都不平稳,但两者的对数同为一阶单整序列,并且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消费对GDP的弹性系数是2.717525,也就是说我国能源消费增加1%,可以促使国家GDP增加2.717525%。

从长期看,能源消费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相关性。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这个结果,实证了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因,能源消费的增长带动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不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因,即经济增长虽然对能源消费的增长有些影响但很微弱。

参考文献:

[1] 王燕.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图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李晓嘉,刘鹏.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软科学,2009,(8):61-64.

[4] 徐秀川,罗倩文.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基于内生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重庆.统计预测与决策,2008,(16):69-71.

[5] 杨建辉,杨仁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比较分析[J].广东.科技管理研究,2010,(16):74-78.

[6] 吴巧生,陈亮,张炎涛,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关系的再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27-39.

[7] 张正伟,吕子安,张英,徐旭常.能源与中国经济增长[J].工业技术经济,2006,(1):4-8.

[8] 赵进文,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 J ].经济研究,2007,(8):31-42.

能源经济研究篇7

一、能源生产结构与生产规模

1、能源生产结构。1995-2008年,河北省能源生产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从6619.56万吨标准煤增长到7040.75万吨标准煤,但能源生产基本没有改变。原煤在能源生产总量中一直保持在85%以上;石油产量比重到2008年为13.05%;天然气比重2008年0.28%;由于河北省水力资源缺乏,水电比重一直低于1%,2008年为0.28%。

2、能源生产规模。河北省能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的来说没有明显规律,但自2002年之后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在2000年能源行业投资曾高达166亿元,但之后的4年里都未超100亿元,最近两年呈上升趋势。从河北省能源行业的投资来看,以煤炭发电为主的投资指向是明显的,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在逐渐弱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于受自然资源的限制其投资也逐渐减小,这种投资取向虽然弱化了煤炭生产,但煤炭消费尤其是煤炭发电去路在强化。

二、能源消费结构

1、分品种能源消费结构。河北省能源消费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大幅度增长,1995-2008年,能源消费量由8892.41万吨标煤增加到24225.68万吨标煤。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决定了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也是以煤为主,并且近20年来各种能源的消费比重变化不大,能源消费结构稳定,1999年以来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一直高达85%以上。

2、产业能源消费结构。

河北省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从2000年的172.8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585.5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35%,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保持在1%~3%;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由2000年的5315.0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18049.16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5.79%,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自2005年以来一直城7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可见,第二产业仍然是主要的能源消费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必须逐步降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由2000年的540.13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1471.6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66%,但能耗增长速度慢于第二产业的能耗增长速度。由此,河北省虽然已意识到第二产业过重,也一直在倡导减小第二产业比例,但还并未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相反却增加了第二产业的比重。

三、能源消费特征

1、能源消费总量随着经济增长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1990—2007年,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三倍多,主要是由于占能源总消费量80%以上的煤炭消费量增长了三倍多,石油消费量增速略高于煤炭增速,电力消费量增长了近5倍,其增速远大于煤炭和石油。

2、天然气和水电消耗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天然气和水电是比煤炭和石油更干净高效的能源,而石油供应短缺趋势严重,所以加强天然气和水电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即使受自然资源的限制,也应加大调入力度。

3、能源消费在三产中的结构不合理。三产业能源消费中,第二产业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超过了70%,并且这一比重还有增大的趋势。这和河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型经济发展和重工业、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大都有直接关系,随之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此当前节能降耗工作的重中之重仍然是调整经济结构,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四、提升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举措

1、降低能源消耗。能源效率直接影响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国家的竞争能力。因此,当前世界各国均把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率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和主要目标。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能源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首先要加强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科技研究,使我国在节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技术突破;其次是要以企业为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三是要运用多种鼓励手段,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开发可再生能源。要解决能源问题就必须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从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天然气、石油和煤炭共存的多元能源结构。河北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风能、地热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河北省为风能资源大省,同时地热资源、太阳能资源、生物质能也很丰富,这些可再生能源都有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其进一步发展,既需要优惠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证券市场金融资本、外资和民间资本的积极进入,能够有效推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

3、调整经济结构。河北省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应该从两方面来抓。一方面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例,尤其要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即从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转向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减小第二产业及其内部高耗能行业的比例,从总体上减小能耗。另一方面提高能源生产利用率,降低设备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从技术层面来节能,通过建立健全能源加工转换数据。

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氕 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是未来经济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因此,我们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快环保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巩固和提高具有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环保技术和产品,依法淘汰设计不合理、性能落后、市场供大于求的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培育在环保产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实现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能源经济研究篇8

关键词:阈值协整;经济增长;能源消费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Revisited

- A Threshold Cointegration Analysis

ZHANG Yantao

(School of Economic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HansenSeo tworegime threshold cointegration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on the one hand and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ts components (including coal, oil, natural gas, electricity, etc.) on the other.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Except for oil an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here is a nonlinear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other variables. (2) In the normal (first) regime, error correction adjusts longterm equilibrium to a relatively small extent, meaning sustained disequilibrium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market. It is necessary, therefore, to adopt demandside management policy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so as to bring their relationship back to longterm equilibrium.

Key words:threshold cointegration; economic growth; energy consumption

一、引言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外最早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是Kraft.A和Kraft.J(1978)[1],此后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其中Payne(2010) [2]和Ilhan Ozturk(2010)[3]比较系统的总结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四种假设,即“增长假设”(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节约假设”(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回馈假设”(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和“中性假设”(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我国学者运用不同时期的数据和方法对这几种假设做出了相应的检验,得出“增长假设”典型文献有林伯强(2003) [4]、赵进文与范继涛(2007) [5]、Yuan等人(2007) [6]和李晓嘉与刘鹏(2009) [7];支持“节约假设”的学者主要有吴巧生等 (2005) [8]、林柏强等 (2007) [9];检验出“回馈假设”的主要代表有韩智勇等 (2004) [10]、吴巧生等 (2008) [11];有关“中性假设”的典型文献有王海鹏等 (2006) [12]和Yuan 等 (2008) [13]。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运用Hansen和Seo(2002)[14]TVECM方法来检验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非对称)协整。有关能源经济学科领域调整过程的非对称性这一性质很少有人关注,而最近的许多研究都提供了大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非对称性调整(比如Ewing等,2006 [15];Maki和Kitasaka,2006 [16]),忽略经济变量之间的非对称性调整可能会导致有偏误的推断并因此而得出误导性的结果。正如Balke和Fomby(1997)所指出,面向长期均衡的调整并不是一直不变的,这意味着在正的偏离情况下收敛到均衡可能会比在负偏离情况下更快(或者相反)。[17]因此,如果证明了非对称调整,那么传统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是一个错误的设定。

Lee和Chang(2005)研究表明,忽略结构突变问题意味着不能够提示每个子样本期间内的参数是否稳定。[18]Lee和Chang(2007)在传统的新古典单个部门总生产函数框架下同时考虑了台湾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通过两次能源危机时期的阈值协整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当构造经济增长模型的估计和预测时要考虑到由于存在能源消费阈值导致的结构突变问题,并且得出台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形来刻画。[19]赵进文和范继涛(2007)运用非线性STR模型,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并且具有非对称性。[5]Hu和Lin(2008)认为当达到阈值时存在均值回归行为,这使得能源总消费及分类能源消费比经济增长更快。[20]Esso(2010)分析了7个非洲国家也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结构突变问题。[21]

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提示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能源会变得更加稀缺,因此如何维持稳定的能源供应并且改善能源效率是今后的重要问题之一。Yang(2000) [22]、Sari和Soytas(2004) [23]、Wolde-Rufael(2004) [24]采用了不同的分类能源消费数据,而Hondroyiannis等(2002)[25]区分了居民和工业能源消费,Yuan等(2008) [13]运用传统的协整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分别与能源总消费及分类能源消费之间关系,此外,Yang(2000)认为利用能源总消费的一个缺点是不同的国家依赖不同的分类能源。因此,用能源总消费来说明分类能源消费的影响是不大合适的。基于此,本文首次运用TVECM来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总消费及分类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及其判别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

本文所用的数据是1955―2009年的年度数据,实际GDP是按照GDP指数转换为1978不变价格的实际GDP。能源消费序列单位是万吨标准煤。模型中所用的变量是:实际GDP(RGDP)、能源总消费(Energy)、煤炭消费(Coal)、石油消费(Oil)、天然气消费(Gas)和电力消费(ELEC)。所有的变量是以自然对数的形式来进行描述,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与《中国统计年鉴2010》。

为避免“伪回归”,在对变量进行计量分析时,就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主要运用标准的单位根检验包括Dickey and Fuller(1979,ADF) [26]和Elliot 等 (1996,DF-GLS) [27]在内的两种单位根检验,当所考虑经济时间序列样本存在结构突变时,这些标准单位根检验可能会导致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从而使检验结果存在偏误,因此本文接着运用Zivot和Andrews(1992,后文简称ZA检验)提出的以零假设的单位根统计量最小负值作为选择结构突变点的标准。其原始假设是数据具有单位根,备选假设是带有结构突变的趋势平稳过程。①①Zivot,E and Andrews,D.W.K., 1992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great crash, the oil-price shock, and the unit-root hypothesi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 10, 251-270.由于这些时间序列的对数值的趋势图都显示出有某种趋势,因此所有的单位根检验都带有截距和趋势项,表1报告了无结构变化和存在结构变化时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了煤炭消费序列以外,其他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始假设,因此我们可认为这些序列是I(1)的。如果考虑到结构突变,那么煤炭消费是一个平稳的变量,煤炭消费结构的突变点发生在1961年。可以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史来说明煤炭断点出现在这一年的原因:1958―1960正值中国开展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时期,提出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英超美”,实现农业和工业共同跃进,例如提出钢产量1959年要比1958年翻一番,由1070万吨到3000万吨,正是由于片面强调“以钢为纲”,钢铁生产挤占了大量能源,由此带动了煤炭消费的急剧提高,煤炭消费总量从1957年的890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960年的28347万吨标准煤,3年期间能源消费的平均增速高达35%,而到了1961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为-34%,这主要是由于1961年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因此煤炭消费也急剧下降, 1961―1963年的煤炭消费出现负增长。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的结束,引发能源消费的变化,导致了1961年煤炭消费出现结构突变。

(二)计量方法―非对称调整阈值协整检验

传统的协整理论认为变量之间的协整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来刻画,其描述了变量对长期均衡的偏离,并认为面向均衡的调整在每个时期都是保持不变的。阈值协整(或者非线性协整)的概念是由Balke和Fomby(1997)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由于经济人存在调整成本,因此面向长期均衡的调整在每个时期有可能不同,也就是说当偏离均衡超过某个临界阈值时可能存在面向均衡的不连续调整,此时调整的收益要大于调整的成本,因此经济人倾向于快速调整到均衡。当协整关系在某个特定区域不存在而如果系统偏离均衡太远时它又存在时,阈值协整能够刻画这种不连续的调整。

计量经济学文献中有关阈值模型最重要的统计问题之一,就是检验阈值效应是否存在。Balke和Fomby(1997)运用已知协整残差(即误差修正项)对单变量进行检验(比如Hansen,1996;Tsay,1989)[28] [29],此后的研究如Lo与Zivot(2001) [30]把Balke与Fomby的方法拓展到在已知协整情况下的多变量阈值协整模型;Hansen和Seo(2002)则进一步将其拓展到在未知协整向量情况下进行阈值协整检验,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基于误差修正项提出了一个协整向量和阈值效应的两机制阈值误差修正模型(TVECM)。

Hansen和Seo(2002)考察的两机制阈值协整模型可表述如下:

Δxt=A1′Xt-1(β)+ut

A2′Xt-1(β)+ut , wt-1(β)≤γ

wt-1(β)≥γ(1)

其中,Xt-1(β)=1

wt-1(β)

Δxt-1

Δxt-2

Δxt-l

此处, xt是p维I(1)协整序列,p×1协整向量,wt(β)=β'xt表示I(0)误差修正项,系数矩阵A1和A2描述了每个机制的动态情况,γ是阈值参数,ut是误差项。

模型(1)中的误差修正有两个机制,即wt-1低于或高于阈值γ代表着除协整向量以外的其他系数在机制1和机制2之间转换,特别要指出的是估计出wt-1的系数意味着变量调整到均衡的不同速度。如果0≤P(wt-1(β)≤γ)≤1就表明存在阈值效应,否则就退化为线性协整。

TVECM估计算法包括以下三步:首先是分别检验平稳性和运用Johansen(1991)方法来检验协整;其次是运用I(1)序列到标准线性误差修正模型中;最后是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来计算TVECM模型。为此运用以下标准来选择阈值参数γ:

ξ()=minlog1n∑nt=1t(γ)t(γ)'

一旦最小化上式的阈值参数γ被选择,那么每个机制就要包含新的约束至少是预先设定的总样本(π0)到格子搜索过程中: π0≤P(|wt-1|≤γ)≤1-π0。阈值参数γ(冗余参数)的统计显著性包含了非标准推断,因此作者通过自助法来计算SupLM的P值。此外,作者提出了两种异方差一致LM检验统计量来检验是否存在线性协整(原假设)、备选假设阈值协整。如果在原假设下不存在阈值,那么模型就转换为传统的VECM。第一种检验统计量是当协整向量为已知的,具体形式为:

SupLM0=SupγL≤γ≤γULM(β0,γ)

其中,β0在固定β情况下的已知值(即β0=1)。而第二种检验统计量是协整向量为未知的,其具体形式为:

SupLM=SupγL≤γ≤γULM(,γ)

其中是β的估计值,在两种检验中γL,γU是搜索区域,因此γL是t-1的π0分位数,γU是t-1的(1-π0)分位数。Andrews(1993)建议π0设置在0.05与0.15之间较好。通过γL,γU 阈值来确定两机制。

三、两机制阈值误差修正模型结果

基于前文的阈值协整检验结果,我们运用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来代替模型误设的线性误差修正模型。也就是说估计两机制VECM从而来进一步研究经济增长分别与能源总消费及分类能源消费的非对称动调整态行为,如前文所提的,阈值误差修正模型与传统误差修正模型所不同的是它允许面向长期均衡调整过程中的非对称性。

经济增长分别与能源总消费及分类能源消费的两机制误差修正模型在下文①①通过检验发现经济增长分别与石油消费和电力消费不存在阈值协整,因此后文也没有相应的TVECM。。在每个VECM方程中模型中最优滞后阶数是根据AIC准则来选择。括号中数值表示的是异方差一致(Eicker-White)估计标准误的t值,因为没有参数估计量和标准误的正式分布,因此解释时要注意。

(一) 经济增长与能源总消费

ΔGDPt=-0.58-0.05wt-1+0.68ΔGDPt-1-0.61ΔECt-1-0.60ΔGDPt-2

(-1.67)(-1.91)(3.10)(-2.49)(-1.86)

+0.82ΔECt-2+0.36ΔGDPt-3-0.75ΔECt-3+u1twt-1≤-12.68

(2.77)(1.48)(-4.55)

-4.33-0.36wt-1-0.79ΔGDPt-1+0.58ΔECt-1-0.09ΔGDPt-2

(-4.60)(-4.70)(-3.86)(5.51)(-0.46)

-0.54ΔECt-2+0.60ΔGDPt-3-0.86ΔECt-3+u1twt-1>-12.68

(-3.91)(3.84)(-7.96)

ΔECt=-0.10+0.002wt-1+0.21ΔGDPt-1+0.05ΔECt-1-0.56ΔGDPt-2

(0.21)(0.06)(0.62)(0.14)(-1.33)

+0.75ΔECt-2+0.37ΔGDPt-3-1.04ΔECt-3+u2twt-1≤-12.68

(1.75)(1.08)(-3.73)

3.00+0.24wt-1-0.77ΔGDPt-1+0.84ΔECt-1-1.64ΔGDPt-2

(2.09)(2.02)(-2.60)(5.35)(-6.58)

0.68ΔECt-2+0.97ΔGDPt-3-1.19ΔECt-3+u2twt-1>-12.68

(3.59)(4.93)(-11.92)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TVECM估计结果如上,估计的阈值γ=-1268②②括号中的t值是根据Eicker-White标准误计算得出,自助法次数设为1000,格子搜索为50,后文类同。,检验阈值系数的显著性的LM检验值为2719(自助法5%的临界值为2127),这表明存在阈值效应。

第一机制发生在当GDPt≤199ECt-1268时,其包含了约78%的观测值,此时经济增长有超过1268%的点要高于能源消费;第二机制发生在当GDPt≥199ECt-1268时余下的22%的观测值中。从第一机制来看,ΔGDPt方程中的存在着显著的误差修正效应和动态效应,而对于ΔECt而言,其误差修正项和动态系数基本都是不显著的;从第二机制来看,对于ΔGDPt和ΔECt方程都存在着显著的误差修正效应和动态效应。

图1经济增长与能源总消费的误差修正效应(1955―2009)图1在TVECM框架下显示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非对称调整图,横轴是误差修正项,其代表了对长期均衡的偏离,纵轴代表队了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对误差修正的调整状况。从中可以看出在第一机制中(第一机制占了总样本的78%的观测值,对应的年份是1997年),对长期均衡的调整是相对较小的,主要是靠经济增长来调整的,但调整速度很慢,其值是-005,意味着在1955―1997年期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市场存在着持续的不均衡,阈值越大非均衡状态就保持得越持久,这意味着更高的调整成本和低水平的能源市场化;而在1997―1999年中国经济在增长155%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却下降了56%,主要认为是国内市场需求疲软,一批污染大、高能耗的企业相继被关闭,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图1显示出了误差修正效应,即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ΔGDPt和ΔECt是误差修正项wt-1的回归估计,从中可以看出,阈值左边的误差修正效应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是负的效应,而对于能源消费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在阈值的右边显示出了明显的非对称性,因为误差修正效应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为正,对经济增长而言则为负。该结果表明当误差修正值超过阈值时,其对经济增长的反应要大于对能源消费的反应。在此机制中,由于诸如世界石油市场冲击或者突发经济事件等的外生冲击会导致能源消费偏离均值水平,而经济增长则会收敛到长期均衡。因此对于管理当局来说应该采取能源需求管理政策来提高能源效率。

(二)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

ΔGDPt=-172-013wt-1+007ΔGDPt-1+011ΔCOALt-1+025ΔGDPt-2

(-457)(-469)(038)(159)(175)

-032ΔCOALt-2-051ΔGDPt-3-037ΔCOALt-3-005ΔGDPt-4+023ΔCOALt-4

(-316)(-324)(-460)(-034)(223)

+001ΔGDPt-5-034ΔCOALt-5+u1twt-1≤-1381

(008)(-485)

-611-048wt-1-180ΔGDPt-1+057ΔCOALt-1-106ΔGDPt-2

(-1311)(-1336)(-1613)(1734)(-1574)

-023ΔCOALt-2-022ΔGDPt-3-081ΔCOALt-3+072ΔGDPt-4-107ΔCOALt-4

(-561)(-258)(-2593)(746)(-1072)

-010ΔGDPt-5-017ΔCOALt-5+u1twt-1>-1381

(-243)(-377)

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的TVECM估计结果如上,估计的阈值γ=-1381,检验阈值系数的显著性的LM检验值为2792(其P值009,自助法5%的临界值为3076),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阈值效应。

第一机制发生在当GDPt≤21COALt-1381时,其包含了约73%的观测值,此时经济增长有超过1381%的点要高于煤炭消费;第二机制或者发生在当GDPt>21COALt-1381时余下的27%的观测值中。

从第一机制来看,ΔGDPt方程中存在着显著的误差修正效应和动态效应;对于第二机制而言,ΔGDPt和ΔCOALt方程存在着显著的误差修正效应和动态效应。

ΔCOALt=-112-009wt-1-035ΔGDPt-1+0371ΔCOALt-1+034ΔGDPt-2

(-157)(-174)(-127)(236)(151)

-003ΔCOALt-2-051ΔGDPt-3-064ΔCOALt-3-003ΔGDPt-4+037ΔCOALt-4

(-015)(-185)(-481)(-018)(215)

-034ΔGDPt-5-051ΔCOALt-5+u2twt-1≤-1381

(-117)(-284)

-1406-109wt-1-204ΔGDPt-1-001ΔCOALt-1-153ΔGDPt-2

(-561)(-562)(-339)(-007)(-424)

-075ΔCOALt-2-089ΔGDPt-3-092ΔCOALt-3+116ΔGDPt-4-218ΔCOALt-4

(-343)(-195)(-547)(225)(-407)

140ΔGDPt-5-135ΔCOALt-5+u2twt-1>-1381

(628)(-560)

图2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的误差修正效应(1955―2009)图2显示出了误差修正效应,即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ΔGDPt和ΔCOALt对误差修正项wt-1的估计回归,从中可以看出,在第一机制中(第一机制占了总样本的73%的观测值,对应的年份是1995年),在此阶段经济增长调整速度要大于煤炭消费的调整速度,煤炭消费调整接近于零,因此在该阶段主要靠经济增长调整从而使二者恢复到长期均衡,这说明在该阶段煤炭消费效率是较低的,这可能是由于在1995年之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起步阶段,煤炭价格主要以国家指导价格为准,这是导致在此之前煤炭消费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自1995年之后,国有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在此之后我国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调整增长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新阶段,逐步建立起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在这一时期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对于煤炭工业而言,在该阶段加快了国有重点煤矿建设,促进地方矿、乡镇矿的改造和提高,提出煤炭工业要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做到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31]在第二机制中,误差修正值对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效应都是负的,但是在第二机制中煤炭消费调整速度更快,这说明当上一期偏离均衡时煤炭消费调整的效率更高。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在第二机制中的误差修正效应都大于第一机制中的误差修正效应,表现了明显的非对称性。

(三) 经济增长与天然气消费

ΔGDPt=007+001wt-1+038ΔGDPt-1-019ΔGast-1+u2t,wt-1≤152

(815)(080)(542)(-722)

-018+006wt-1+078ΔGDPt-1-021ΔGaslt-1+u2t,wt-1>152

(-084)(113)(089)(-107)

ΔGast=0004+002wt-1+071ΔGDPt-1+016ΔGast-1+u2t,wt-1≤152

(014)(056)(247)(224)

327-048wt-1-1388ΔGDPt-1+320ΔGast-1+u2t,wt-1>152

(309)(-243)(-305)(281)

经济增长与天然气消费的TVECM估计结果如上,估计的阈值γ=152,检验阈值系数的显著性的LM检验值为1712(自助法5%的临界值为1472),这表明存在阈值效应。

第一机制发生在当GDPt≤119GASt+152时,其包含了约89%的观测值,此时经济增长有超过152%的点要高于能源消费;第二机制或者发生在当GDPt>119GASt+152时余下的11%的观测值中。

从第一机制来看,ΔGDPt和ΔGASt方程都不存在着显著的误差修正效应;另一方面,对于第二机制而言,ΔGASt方程存在着显著的误差修正效应和动态效应,而对于ΔGDPt则不存在,这说明ΔGDPt在此机制中接近于白噪声。

图3经济增长与天然气消费的误差修正效应,1955―2009此外,图3显示出了误差修正效应,即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ΔGDPt和ΔGASt是误差修正项wt-1的回归估计,从图中可以看出当误差项小于阈值时,在阈值左边(第一机制占了总样本的89%的观测值,对应的年份是2004年)显示出了接近于零的误差效应,此阶段经济增长与天然气消费市场存在着持续的不均衡,阈值越大非均衡状态就保持得越持久,这意味着更高的调整成本和低水平市场化的天然气消费;但是在阈值的右边,误差修正对天然气消费的影响为负,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接近为零,因此主要由天然气消费调整来使二者关系达到长期均衡。该结果表明当误差修正值超过阈值时,其对天然气消费的反应要大于对经济增长的反应,从而导致天然气消费效率下降。因此,对于管理当局来说应该采取天然气消费需求管理政策来提高其使用效率。

四、结论及进政策启示

本文主要运用Hansen和Seo(2002)阈值协整研究了1955―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分别与能源总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和电力消费之间非线性长期均衡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经济增长与能源总消费存在着阈值协整。当误差修正项低于阈值时,即在1955―1997年期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市场存在着持续的不均衡,阈值越大非均衡状态就保持得越持久,这意味着更高的调整成本和低水平的能源市场化。当误差修正值超过阈值时,其对经济增长的反应要大于对能源消费的反应。在此机制中,由于诸如世界石油市场冲击或者突发经济事件此类的外生冲击会导致能源消费偏离均值水平,而经济增长则会收敛到长期均衡。

第二,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的TVECM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机制中,误差修正项对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的影响都是负的,并且在第二机制的煤炭消费误差修正效应要大于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效应,也就是说煤炭消费调整比经济增长更有效,从而使二者保持长期均衡。

第三,经济增长与天然气消费的TVECM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机制中,误差修正对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的影响都是正的,因此在该阶段中二者存在非均衡的长期关系,而在第二机制中主要是靠天然气消费来调整,从而使二者保持均衡关系。

为了能提高能源效率,中国有关政策当局有必要在能源市场实施一些策略。首先,由于政策管制和法律限制,中国能源市场是一个垄断市场。与诸如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相比,中国的能源市场化水平较低导致相对较低的能源价格,从而部分程度上降低了能源使用效率并且产生了过度的环境污染。为了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政府应该逐步放开能源市场和征收碳税,此外要宣传和教育消费者和企业树立节能的意识。其次,相关当局应该因地制宜地投资“热电联产”项目,因为“热电联产”既生产电能同时又生产热能,它将高品位的热能用于发电,低品位的热能用于供热,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是一种高效率的能源利用形式,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综合效益,符合环保需要。再次,有关当局应该发展包括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热能和生物能等在内的绿色能源。最后,政府应该建立和健全一种有效能源需求管理制度来降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从而提高能源效率。

参考文献:

[1]Kraft, J., 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1978(3): 401-403.

[2]James E. Payne. Survey of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2010 (37): 53-95.

[3]Ilhan Ozturk. A literature survey on energygrowth nexus [J]. Energy Policy 2010 (38):340-349.

[4]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11):18-27.

[5]赵进文,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8):31-42.

[6]Yuan, J.H., Zhao, C.H., Yu,S.K., and Hu, Z.G.,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cointegration and co-feature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 2007(29):1179-1191.

[7]李晓嘉,刘鹏.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J].软科学,2009(8):61-64.

[8]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4):30-37.

[9]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 [J].管理世界,2003(11):18-27。

[10]韩智勇,魏一鸣.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17-21.

[11]吴巧生等.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关系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27-40.

[12]王海鹏,田澎,靳萍.基于变参数模型的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3):253-258.

[13]Yuan, J.H., Kang, J.G., Zhao, C.H., and Hu, Z.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 at Both Aggregated and Disaggregated Levels [J]. Energy Economics, 2008(30): 3077-3094.

[14]Hansen, B.E., Seo, B. Testing for Two-regime Threshold Cointegration in Vector Error-Correction Model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2(110):293-318.

[15]Ewing, B.T., Hammoudeh, S.M., Thompson, M.A. Examining Asymmetric Behavior in US Petroleum Futures and Spot Prices[J].Energy Journal,2006( 27): 9-24.

[16]Maki, D., Kitasaka, S. Th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s among Money, Income,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 Evidence from a Threshold Cointegration Test[J].Applied Economics,2006(38): 1585-1592.

[17]Balke, N.S., Fomby, T.B. Threshold cointegration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7(38): 627-645.

[18]Lee,C.C., and Chang,C.p. Structural Break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Revisited: Evidence from Taiwan [J].Energy Economics , 2005(27):857-872.

[19]Lee, C.C., Chang, C.P. The Impa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ls in Taiwan [J]. Energy Economics, 2007(32): 2282-2294.

[20]Hu, J.L., Lin, C.H. Disaggregate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Taiwan: A Threshold Co-integration Analysis [J]. Energy Economics, 2008(30): 2342-2358.

[21]Esso, L.J.Threshold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Use and Growth in Seven African Countries [J]. Energy Economics, 2010(32): 1383-1391.

[22]Yang, H.Y. A Note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DP in Taiwan [J]. Energy Economics, 2000(22): 309-317.

[23]Soytas, U., Sari, R., 2003.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Causality Relationship in G-7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s [J].Energy Economics,2003(25): 33-37.

[24]Wolde-Rufael, Y., 2004. Disaggregated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The Case of Shanghai, 19521999 [J].Energy Economics ,2004(26): 69-75.

[25]Hondroyiannis, G., Lolos, S., Papapetrou, 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ssessing the Evidence from Greece [J]. Energy Economics,2002(24): 319-336.

[26]Dickey, D., Fuller, W. Distribution of the Estimator for Autoregressive Time Series with a Unit Roo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79(74): 427-431

[27]Elliott,G.,Rothenberg,T.,Stock,J. Efficient Tests for an Autoregressive Unit Root [J]. Econometrica ,1996( 64): 813-836.

[28]Hansen, B.E., 1996. Inference When a Nuisance Parameter is Not Identified Under the Null Hypothesis[J]. Econometrica, 1996,(64):413-430.

[29]Tsay, R.S. Testing and Modeling Threshold Autoregressive Proces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89(84): 231-240.

[30]Lo, M., Zivot, E., 2001. Threshold Cointegration and Non-linear adjustment to the Law of One Price [J]. Macroeconomic Dynamics 2001(5): 533-576.

能源经济研究篇9

前言

能源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具体经济方式,也代表了社会的生产途径。能源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从过去的粗放型经济能源,到集约性的经济能源再到当今的低碳式经济。它的这种转变也体现了人们先进理念的变化,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目前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它是在科学化指导下产生的,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手段,以制度和产业的变革作为主要目的的能源开发方式。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我们力求生产效益与能源消耗的协调,将利益获取与环境保护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以达到二者的双赢。另外,低碳经济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数量,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将“清洁性”放在一切发展的首位,以打造绿色化的核心技术为宗旨,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转变人类的相关理念。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是在资源日益变少,甚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如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在增加,全球也在不断的回暖,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例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雾霾现象的出现等等。这些自然灾害已经达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它甚至威胁到了我们每一个的生命。前苏联的核泄漏事件就是环境对人类最大的警示,为了使这种现象消失,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这一理念也在我国范围内进行了阐述与推广,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十七大会议中指出,要将低碳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将此理论渗透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当中,构建和谐化、节约化社会。

二、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经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是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也是人类生活中的必经之路。根据世界能源的数据统计,各国的有效资源都在不断的下降,利用率也远远不如从前。其中以煤炭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实际的预估条件下,煤炭资源仅仅足够未来一百年内开采。其次是石油资源,它也仅仅在能够保障人们四十年的消费水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的开采使用量都大大超出了预期的范围,我们每一天都在超支和透支。在这种发展的前提下,人类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致力于新能源的开采,挖掘能够替代传统能源,使社会长期发展的途径[1]。

(二)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各个国家在当前都倡导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也导致生态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危险。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还是无法做到将责任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一系列的有效资源上。例如:水资源、电能源、煤气资源等等。浪费的现状到处可见。试问这样的行为,如何会使经济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呢?在近几年来,我国的温度也在持续性的上升,每年都在二到三度的涨幅之间进行变化。并且有专家预测,至少在以后的二十年内,还会继续增加。这种气候的不稳定使粮食作物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灾害天气不断增加,河南一些地区农民的生活基础已经受到了危害。另外,中国天气的两级分化也很明显,可能某一个冬天会产生极其暖和的情况,也可能在某个夏天产生温度骤降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无法令国家、令人民的生活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所以,低碳经济迫在眉睫[2]。

三、清洁能源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清洁能源的机遇

清洁能源包括很多种,它是指气体排放量小、对环境有利无害的物质。我国现代最常用的清洁能源有核能、潮汐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源。这几种能源也是当前利用途径最多的应用方式。在我国,国土面积的辽阔决定了清洁能源的储备也是非常多的。清洁能源遍布了我国的各个省市,有着非常可观的挖掘性。例如:风能主要集中在东北的沿海地区一带,总数可达到8亿千瓦以上。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另外,青海的一些岛屿上也有着丰富的电伏能源。我们也可以将一些农业生产中的秸秆变成资源进行利用,既优化了环境,又使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3]。

(二)我国清洁能源面临的挑战

西部地区是我国清洁能源主要的存在场所,在西部以南,水电的应用量非常广泛。在甘肃、新藏、内蒙古地区,风能都呈现出区域性集中的发展规律。但我们也知道,西部的路途比较遥远,其中以山地为主,走势也不是那么的平坦。所以,对于国家来说,是很难将清洁能源运输出去的。运输条件的阻碍使能源的依托性变少。所以,国家要对运输的路径进行改善,建立统一的运输系统,使清洁能源得到更好的利用[4]。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型能源的利用与开发仍然受到了一些阻碍。我们要在精神上对低碳经济进行大力的弘扬,运用合理的开发手段,加强与别国的合作,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阶段性调整,对新型能源进行深入挖掘,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钦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马继民.低碳经济背景下甘肃新能源发展战略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0,05:189-192.

能源经济研究篇10

中图分类号:F426.2;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53-01

1 导言

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政府开始重视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轻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支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2 新能源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2.1 生态能源

主要的生态能源共有三种,这三种转换形式分别是直接燃烧的生物质气化、热化学转换的生物质液化以及生物学转换层面上的生物质发酵,这三种生态能源是我国传统能源的重要补充,也是发展新能源技术的重要实践,生物质能源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生物质能源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向德国、英国等生物质能源大国进行借鉴学习。

2.2 地热能

利用地热能发电是我国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地热能可以储存在发电装置内,也可以直接利用,进行采暖、洗浴、温湿等应用。地热能具有低成本、可再生等优点,同时能源的转换效率较高,但在20世纪,因为开采的难度性较大,我国一直搁置了地热能的利用。目前我国多个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地热能的商业化,地热能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与商业前景。

2.3 太阳能

由于太阳能的收集简单与低廉性的特点,深受我国新能源公司的青睐。在发达国家太阳能也是主要的发电能源之一,美国、西班牙、日本相继建立了太阳能运行装置,促进了太阳能从自然能源走向商业化能源的进程。

2.4 风能

风能的应用作为能源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风能发电,第二是直接利用风能作为能源,第二种通常的应用为带动水泵提水,利用风能带动各种机械装置。

2.5 海洋能

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能源,通过各种转换方式进行能源的利用。海洋能主要由波浪能、抄袭流与洋流,潮汐水坝、海洋能转换、盐分梯度渗能。波浪能主要指在海浪的运动中产生的能源,可以用特殊的机械设备进行收集,如今波浪能的应用已经开发了几个1MW以下的示范项目和少数的大型项目,工业界的目标是开发出商业化技术。潮汐流和洋流的能源利用建于1967年的法国潮汐能大坝,以及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加拿大电厂都属于潮汐能与洋流的能源应用。

3 新能源技术的特征

3.1 新能源技术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较高,所以称之为高碳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进行生产生活,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相比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较低甚至没有。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3.2 新能源技术具有战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这些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这些都属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储量是非常多的,不会出现枯竭,可以保证能源使用的安全。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主要的措施。同时,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3.3 新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人们对于新能源技术市场又不够了解,因此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具有高风险。但是正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术又具有高回报的特征。

4 低碳经济下我国新能源企业发展对策

4.1 建立层次结构先进合理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依靠我国微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争取建立以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技术为必要补充的能源市场,增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对这些清洁能源大力使用,能够有效地对我国的环境进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的应用。

4.2 培育拉动性强的领头企业,大力宣传新能源

依靠我国经济政策对能源市场进行调整,协调传统能源企业与新能源企业的关系,并大力扶持新能源龙头企业,为后续的跟进企业开辟市场。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前期研发,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龙头企业应该负起的责任。同时龙头企业也瓜分了新能源企业的大半块的市场,能够有新的资金用于高科技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新能源广告的宣传、新能源宣传市场的完善。鼓励新能源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基地,鼓励新能源企业就地取材,减少运输量和成本的消耗。

4.3 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业相比于传统的能源企业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业的理论体系,研发更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是如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改革新能源的O备,使新能源设备现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业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资,为我国的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能源的环保性能与实用性,减少市场与新能源技术的隔阂,给银行贷款给新能源提供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产业政策,给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减少我国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结束语

随着传统化新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技术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不能只单单停留在某个产品开发和环节应用中,要把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新能源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地区和机构间的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新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关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梅,李时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09):6-11.

能源经济研究篇11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国家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也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给煤炭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对于环境污染形成一定的破坏,而随着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的绿色发展的提出对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在循环经济的绿色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相关煤炭企业绿色发展渠道,这就成为当前急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所以,要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就必须要能够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绿色发展。

一、煤炭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性探讨

(一)绿色、低碳经济时代的道路成为煤炭企业绿色发展的关键

在对传统的经济学企业而言,就仅仅是针对企业的经济系统进行选择,不涉及相关的生态环境发展和企业的经济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要从绿色经济的角度出发,对煤炭企业的运营模式提出新的质疑,要想克服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污染,就必须要能够加强对绿色发展战略的研究。这就需要涉及整个煤炭企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之间的系统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很多的煤炭企业都是属于高污染企业,都是一些非可持续发展的运营发展模式,在绿色环保的大背景下,企业要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统一出发,另外一方面,要能够从煤炭工业的绿色发展角度出发,以绿色发展经济理论为主要依据,从而实现我国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

(二)绿色发展战略是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煤炭的开发历史和经济体制等一些方面,我国煤炭企业至今还是沿袭着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特别是“三废”排放量大,对煤炭开采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从而使得企业和整个的国民经济付出很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管理,在新时期下,这就需要企业能够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思维,实行绿色发展战略。从某个角度上说,实施绿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可以实现企业集约型经济增长,还能够实现企业的生态环境和科技型的发展,从而能够极大提高现代企业发展的生态科技文化含量,能够有效构建煤炭企业的经济、文化和资源之间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三)煤炭能源节约发展的需要

煤炭能源是现代社会运行所必要的动力,没有煤炭能源,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停滞不前。这里笔者所提到的煤炭能源,煤炭资源国家的工程建设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而特别是和煤炭能源消耗相关的生产利益链息息相关的产业,如果对煤炭能源的消耗量太大,这就很容易造成能源危机,尤其是这其中煤炭资源是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没有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这样很容易造成能源危机,因此,我们要对煤炭能源的进行节约,也是绿色建设的一部分。首先,要减少浪费,优化各项煤矿开采环节,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为煤炭能源的节约打下基础。其次,要更新设备,研发新的技术,利用新型的设备和技术,提高煤炭能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能源的节约。最后,国家也应重视能源的问题,对能源的消耗,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对能源进行深加工、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立法保护能源。另外,还应不断进行新能源的开发,缓解我国当前遇到的能源紧张的问题,为我国煤炭能源企业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煤炭企业实现绿色发展道路研究

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我国煤炭行业不可避开的问题,煤炭行业不仅仅占用大量的耕地,而且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对大,所以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对环境的改造较大,这更加重了我国煤炭绿色发展道路上造成一定的阻碍。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的发展和建设,都要与环境相适应,避免环境、生态等问题的出现,以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高速度,无疑是饮鸩止渴,是不符合可持续原则的,因此我国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还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推进煤炭开采施工的环境友好型发展。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当前的技术已经有能力支持这一发展模式,因而当前煤炭开采工程的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对于环境友好型的煤炭工程建设,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的思想转变

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一定要有核心思想进行指导,这就需要在煤炭企业内部进行思想统一,转变原有的生产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只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就必须要煤炭企业内部宣传有关企业绿色发展战略的转型策略,从而能够使得全体煤炭企业员工对绿色发展战略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准确地定位,让企业员工尽快转变自身的定位和角色,更方便煤炭企业开展绿色发展战略的行动。

(二)在煤矿矿区上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煤炭开采是属于一种长期的施工过程,煤炭开采时间较长,所以煤炭企业的开采本身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对于一些煤炭开采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不少改变当地环境的例子,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长期的困扰。因此,笔者认为煤炭开采应当尽量因地制宜,尽量避免对当地环境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在不破坏当地环境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煤炭开采的相关工作发展。首先煤炭能源企业就应当对当地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根据环境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开采实施方案。其次,使开采实施方案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不至于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其次,煤炭开采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进行环境的改造,而这种改造应当是温和型的,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手段,保证煤炭开采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最后,我们应当建立责任负责制度,实现煤炭开采区责任的分区责任制。煤炭企业要能够对当前的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负责,从而促使煤炭开采过程与环境相友好。

(三)从煤炭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绿色发展战略

为了能够让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步入一个绿色发展的时代,要能够针对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设计,从而让我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可以有一个可以依赖的目标规划,并能够实现相关发展目标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我国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不但要能够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的,还应该是要结合煤炭行业发展未来导向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来轨迹来进行判断,煤炭企业要能够切实根据市场反馈过来的信息,对煤炭产品进行绿色加工和深加工,能够对市场进行有效预期估算,才能实现我国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样的,只有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才能够确保做出的战略规划能够帮助我国的煤炭企业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另外,笔者还认为我们应当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的绿色煤炭企业能够在法律制度下有序的运行。例如,法律中要明确规定煤炭企业的消耗量范围,并进一步明确的标明责任的承担,并明确惩戒手段,从而使得煤炭企业的绿色化改革能够得到法律的支持,促进煤炭企业绿色发展战略的进程。

三、结语

随着我国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加大,这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逐渐加大,这必须要能够对我国相关的能源企业进行约束,而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引起了很多人关注,但是,我国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要能够及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战略计划,能够更好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发展的动力。

能源经济研究篇12

如今,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均十分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各类废弃物的处理和污染,各种能源的过度消耗等环境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各类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长期的企业生产实证明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并不只是取决于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当前的市场需求,同时还取决于自然资源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等因素。我国能源企业在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当地生态环境所具有的脆弱性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导致能源开发和环境治理问题凸显出来。能源企业要想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发展大局中做出自身的积极贡献,就应当依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与能源开发特色,建立起一个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作为现代人应对自然资源的不利影响与环境污染所提出的巨大挑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观,以各类资源的高效和循环使用为中心,实施减量、再利用以及资源化方针,以较低的消耗和排放,较高的效率为主要特征的,是一个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出现,对于以往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以及大批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变革。

一、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

能源企业要想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源配置的优化为中心,以提升生产率与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为主要目标,以能源技术的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为主要推动力,切实健全完善相应措施,从而逐步形成和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保持一致的,真正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运行机制。有鉴于此。能源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以及资源化之原则。所谓减量化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应当尽可能地降低资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在最大的限度上提升一次能源开采率以及利用率。所谓再利用,就是应当确保各类生产要素能够反复多次地利用,从而尽可能地加长各类设备及物资的利用周期,从而切实减少损耗。所谓资源化,就是应当落实好废水、废气以及废渣的循环形运用,以实现化害为利之目的。

二是要遵循企业通过可持续发展以实现自身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之原则。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应当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从资源到产品,再产生废弃物,最后又形成再生资源的一种新型精细化企业生产模式,从而让能源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自然生态物质循环之间保持互动、和谐的状态,并且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与环境资源成本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三是要遵循依靠科技进步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资源利用率之原则。一定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大科技上的投入和技术引进的力度,切实形成以替代型技术、减量化技术、循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共同构建而成的现代生态企业技术体系。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依据资源条件以及生产布局,不断地延长与拓展企业的生产链条,加快各大产业之间的共生与藕合,从而切实发挥出良好的协同效应,以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遵循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和紧紧把握政策依据之原则,将市场作为主要导向,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与现代企业制度之要求来强化企业管理。与此同时,一定要坚持把企业建设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互结合起来,依据循环经济的政策性导向加以合理把握。

二、构建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策略

(一)发挥政府部门在加强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政府部门在发挥自身积极引领作用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是要不断深化循环经济的机制建设,而且应当细化至十分具体的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艺流程以及技术环节;

其次是要健全完善能源的价格管理机制,按照价值规律以及供求关系之准则,不断提升能源税费以及污染税费的价格,从而采取收取污染税费的办法以支持能源企业应用循环经济,进而提升循环经济条件下所生产产品的价格优势;

再次是应当着力提升排污费的收取标准以及企业违规排污的处罚额度,通过企业污染补偿资金的大幅提升,以促进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让能源企业能够更加自觉地走上清洁生产以及循环再利用道路。

最后是要继续加大制定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力度。要依据循环经济发展之要求,全面修订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其中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相应的规定,并且还要对清洁生产以及资源回收、利用、再利用等实现强制性要求。具体到各个能源领域,应当着重在可再生能源企业、电力企业、煤炭企业、石油企业的开发利用以及节能等方面制定或者重修有关法律法规,并且加入和循环经济相适应,能够加快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规定。

(二)企业管理层必须深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企业管理层应当抛弃对于循环经济所持有的片面观点,也就是觉得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完成上级布置的行政任务,觉得循环经济的作用只能是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因而觉得只有解决发展与生产等问题之后,才能再触及到循环经济。有鉴于此,企业应当全面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努力追求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多种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形成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能够保持统一的循环经济工作策略。同时,能源企业管理层以及广大职工应当切实深化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断提升资源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在战略的高度上加以认识,并且运用全局视野以把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强化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自觉性以及责任感,把自身具体行动融入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中。

(三)企业应当积极导入和推广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能源企业应当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依据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部与外部性特点,形成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对循环经济进行投入能够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外部性要高于内部性的项目,这一项目的企业效益要高于其投入的成本,从而让企业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也就能够促进其积极参与其中。政府部门可运用鼓励、表彰以及培育市场等多种方式对此类项目进行培养。对于循环经济的投入属于难以创造出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也就是外部性要小于内部性的项目。因为在经济效益上并不显著,企业缺少足够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还可运用命令、指令以及计划来加以监督,并且和适当地补偿以及税收优惠等各种方式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面对处于两者间的企业循环经济项目,这一项目虽然较为普遍,但是在经济效益上并不够稳定,政府的补偿以及税收政策激励上的效率比较差。对此类项目,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引导,运用合理的价格机制,让产品与服务体现到循环经济的投入成本当中,让企业能够真正地有利可图,促进能源企业积极发展此类项目。

(四)企业要以技术升级与创新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

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可以说是促进能源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动力。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能够打破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限制、价格限制与再利用障碍,从而更好地推动能源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不仅费用非常高,而且技术上的要求也相当高,企业要想方设法更好地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全面解决影响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主要有资源节约、再利用以及环境无害化等技术,其中包括了能源的开采、冶炼、中间环节产品制造、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利用等全过程之中的循环体系,同时还涵盖了引入技术创新联盟以及生产联盟,从而发挥出合作生产之优势。

(五)立足改进管理运用集约经营以实现企业的扩能与挖潜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促使能源企业控制消耗与提升效率,而且还能依据我国能源供给的整体紧张形势,同时也需能源企业在最大的限度上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所产生的需求。充足的能源供应是确保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能源企业不仅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而且还是资源密集型企业,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现代企业制度之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优化管理来健全完善各类要素的配置体系,不断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经营,深入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确保更加稳定地增产和增收,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能源需求。

(六)改进企业的产业结构以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步伐

我国能源企业一定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式、高消耗、低效率发展模式,全力巩固产业调整和改进。以电力能源企业为例,应当努力推进高参数与大容量电力机组之建设,强化大型发电机组之建设,推动核电与风电等新能源建设。当然,煤、电、气等各类能源企业均应运用产业一体化经营,强化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战略合作,发挥出更大的协同效应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成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入探讨当前我国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备极为深刻的理论价值以及实际意义,这就要求持续不断地推进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并且加以发展与完善,从而健全完善我国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进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研究,这些均有待于下一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2]周宏春.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J]. 煤炭经济研究,2006(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