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合集12篇

时间:2023-12-15 11:38:24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1

一、模型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之一,决定着产品的需求,影响着厂商的供给,是促进就业及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物价水平也会对居民消费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此,本文在众多消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1985~2010年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相关数据,提出如下模型:

CONS=C(1)+C(2)*I+C(3)*P

其中,CONS为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I为四川省居民收入水平,P为四川省物价水平。

二、数据来源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查到从1985年到2010年的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CONS)、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口(POP)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以1984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然后用地区生产总值除以人口就可以得到四川省人均生产总值,作为四川省居民收入水平(I)。为了克服数据的不稳定性,对数据取其自然对数。

三、模型的建立、检验及修正

1、模型的建立及参数估计

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带入数据后得到回归方程模型为:

LNCONS=0.6955+0.6953*LNGDP+0.2110*LNP(1)

(13.8929)(1.7593)

Adj-R2=0.9920,D.W.=1.1253

2、模型的计量经济检验

(1)异方差性检验和调整

对模型(1)进行怀特检验,检验的原假设为残差无异方差性,由于收尾概率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残差存在异方差。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加以修正,以1/abs(resid)作为权重,得到模型:

LNCONS=0.7042+0.6921LNGDP+0.2148LNP(2)

(64.0849)(7.7810)

Adj-R2=0.9997,D.W.=1.0952

再对模型(2)进行怀特检验,结果如图一所示:

图一

检验结果概率为0.0561>0.05,即模型(2)不再存在异方差问题。

(2)序列相关性检验

对模型(2)进行LM检验,以判定其是否存在系列相关性,得到ObsR-squared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772,说明存在序列相关性。用差分法消除序列自相关性,将所有变量变为其差分形式,代入数据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

D(LNCONS)=0.0775+0.0362D(LNGDP)+0.6947D(LNP)(3)

(0.5156)(5.3434)

Adj-R2=0.5650,D.W.=1.9942

运用D.W.检验模型(3)的自相关性,查D.W.检验表的结果:样本容量n=26,解释变量k=2,临界值dL=1.22,dU=1.55。由模型(3)可知模型的D.W.值为1.9942,即dU=1.55

(3)多重共线性

模型(3)中两解释变量LNGDP与LNP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601,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共线性,使用剔除法消除其影响,两解释变量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如图二所示:

图二

从上图可知LNP的系数t检验值为1.7593,小于1.96,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删除LNP,代入数据所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LNCONS=1.2149+0.7798LNGDP(4)

(53.4192)

Adj-R2=0.9913,D.W.=1.4165

四、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GDP长期关系的研究

由于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GDP两个经济变量本身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仅用传统的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下面将进一步运用协整理论,对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GDP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探索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观察图形

查看LNCONS与LNGDP两个时间序列的图形,可知两个时间序列均随时间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这两个时间序列均属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对这两组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后,两序列随时间上升的趋势均消失了。

2、格兰杰检验

运用EVIEWS软件对DLNCONS、DLNGDP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选取滞后期为2,得到结果如图三所示:图三

在显著性水平α=0.05时,DLNGDP与DLNCONS互为因果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建立ECM模型。

3、误差修正模型

运用EVIEWS软件得出的结果如上述模型(5)所示:

LNCONS=1.2149+0.7798LNGDP+e1(5)

(10.2475)(53.4192)

Adj-R2=0.9913,D.W.=1.4165

回归方程残差序列估计值为:et= LNCONS-1.2149-0.7798LNGDP,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如图四所示:

图四

残差的ADF检验统计量为-5.6556,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DLNCONS=0.0922+0.2143LNGDP-0.4675et-1+μt(6)

(6.1187)(2.8057)(-4.3552)

Adj-R2=0.8633,D.W.=1.5941

各项统计量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效果不错,说明模型将处于长期均衡,而模型中的别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可由差分表现。

五、结论

由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四川省人均GDP与物价水平均会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且其影响都为正相关。即人均GDP增加,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物价水平升高,居民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但是,过高的物价水平将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从而降低消费水平。

2、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与四川省人均GDP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到2010年底,四川省人均GDP为21361.69元,大体上只相当于世界人均GDP水平7518美元的40%。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与储蓄紧密相关,传统的储蓄观念也是抑制消费增长的一大原因。

3、消费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能同时带动GDP的增长。因此,需要对居民未来的消费趋势进行初步预测,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提高消费质量,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瑾瑜.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12/02.

[3]陈娟,林龙,叶阿忠.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中国居民消费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

[4]乐为,钟意.收入视角下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1985~2006[J].经济问题,2009.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2

一、文献综述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率是衡量居民消费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合理的居民消费率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国居民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其中主要由于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居民现有的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已基本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具体体现在:第一,交通通讯消费上升;第二,文化教育消费上升;第三,旅游娱乐消费上升;第四,保健养生消费上升。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所占比例越大,同时表明某国或者某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民越富裕但是整体上比较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来说差距依然很大。

一般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多则消费水平越高,因为收入越多人们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从单一的的食品消费向多元化的精神消费发展。但是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还与消费环境及消费习惯有关。因此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消费环境以及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该跟上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随之提高才能最终促进经济的更快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本文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选取的几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各个变量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关系。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收集(见表1)

其中变量分别对应了:

Y-居民消费水平(元);X1-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4-财政支出(亿元);X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年=100)。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大小, 采用线性模型进行研究:

y=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ui

其中,X1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X2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3表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4表示财政支出(亿元),X5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年=100),ui代表随机扰动项。我们通过对该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各个变量与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变动关系。

三、模型估计和检验

(一)模型初始估计

F统计量值为,819.5448,Fα(5,14)(显著性水平为0.05)=2.96,F检验通过,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这四个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修正的拟合优度量为0.997,拟合程度很好。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根据多重共线性检验,变量X1与变量X2达到了0.99,其余个变量之间系数也较高,证明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线性相关。需要通过采用剔除变量法消失多重共线性。分别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根据对统计计量数值的观察得出X3的回归效果最佳。

(四)自相关检验

四、结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3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反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 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 , 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 1000 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 427 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 395 亿元, 36 亿元, 85 亿元, 57 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 1000 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 2008 亿元的消费需求,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三、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 、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⑴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⑵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 1400 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 、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

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 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消费经济学原理》 尹世杰、蔡德容 经济科学出版社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4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反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 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 , 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 1000 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 427 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 395 亿元, 36 亿元, 85 亿元, 57 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 1000 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 2008 亿元的消费需求,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三、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 、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⑴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⑵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 1400 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 、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 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消费经济学原理》 尹世杰、蔡德容 经济科学出版社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5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已不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问题,在许多方面已被广泛的研究。本文着重探讨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主要与消费水平价格指数、可支配收入、人口增长率以及工资水平等有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与数据拟合得相对较好、能够反映其内部规律的回归模型。

二、问题分析及变量选择

制约和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产发展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市场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情况、消费品的质量与包装等。为了得到与数据拟合的相对较好、能够反映其内部规律的回归模型,首先我们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水平价格指数、可支配收入、人口增长率以及城镇居民工资水平),以及相关关系以便接下来建立模型:

(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用劳动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社会消费需求总水平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可支配收入越低,消费水平也越低。

(3)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4)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工资水平

人们的工资收入并非都是可以由消费者自由支配的收入,比如要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同时,居民也会享有社会福利、社会优救济和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带来的收入。本文研究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的目的主要是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应。

三、数据收集整理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等官方网站,搜集了从1990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工资水平等相关数据,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回归前后消费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图

从残差图中可以看出只有两个异常点(1993年和2002年),从拟合图可以看出拟合优度很高,回归效果好;通过计算得知R2=0.999和F=3835.4,说明其结果很好,p远小于,此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且各参数的置信区间都没有包含零点,所以对模型系数的解释可靠。

五、结束语

本文建立的模型能客观真实反映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情况;求得的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回归效果较好而且拟合参数置信区间均未包含零点,对模型的系数解释可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模型不断引入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和剔除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使得最终模型的确立更加合理。除我们考虑的几个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影响。

总之,我们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

[2]张恒利,徐英花,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预测》,1996.01.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6

一、问题提出及相关理论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不足,这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小影响。1978—1990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2%以上。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低走,从1991年的61.8%下降到了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呈下降态势。1978—1990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50%上下。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居民消费率也呈下降态势,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了2005年的38.2%。

消费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和城市居民消费,我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其消费潜力是巨大的,但目前而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不健全,消费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城镇居民消费能力进行研究,寻找刺激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途径。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用公式表示为:.c=α+βy

消费理论在凯恩斯之后有很多变化和发展,包括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永久收入理论等。名义收入对消费倾向具有影响,即使物价与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但消费者通常会注意到货币收入的增加而忽略了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倾向会增大,这也就是所谓的“货币幻觉”。除了收入对消费有显著影响之外,价格水平、收入分配,人口状况也会影响到消费水平。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城镇居民消费额。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仅从几个可能的因素着手,分析各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可能因素包括:城镇人口自然增涨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针对以上各因素,建立模型:Yt=β1-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μt。其中Yt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X2t为城镇人口自然增涨率。X3t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4t为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X5t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μt为随机扰动项。

三、参数估计和模型修正

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查找1981年至2009年相关数据。由于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对模型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到τ统计量为—3.357,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小于临界值—1.607456,故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利用EVIEWS软件,通过OLS估计有:

通过模型得到以下结论:

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较大,投资过多必然会带来消费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投资会促进消费,但在总体上,居民用于投资的钱过多,必然会导致消费的减少。城镇家庭平均每人的可支配收入对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很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用于消费的钱就会增加。

以上结论与经济理论和我国实际经济情况是吻合的。

四、政策建议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分配制度

1、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我国长期以来分配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种政策导向造成了居民生活严重的两极分化,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今后应该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初次分配中充分市场的调节重用,再分配中加强政府的调节重用。

2、合理的调整税收制度,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个人可支配收入受到个人所得税、赠与税、汽车使用税等税费的影响,国家的税收政策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同时,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职能。扩大转移支付,努力提高低收入阶层、增加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创造更多条件使人民拥有财产性收入,适度调节过高收入。

(二)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各经济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

1、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这实质上是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经济运行要求各部门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用于积累的资金过多会挤占消费基金,导致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负担过重,消费滞后,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要实施新型对外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向外输出劳动力;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增加就业。

参考文献:

[1]刘红刚.当前经济增长需要扩大消费需求[J].经济前沿,2004,(09).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7

一、引言

消费水平不仅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也应充分考虑倾向于拉动消费水平的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只有清楚地了解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具体因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

然而,伴随着中国市场化加深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却一直处于萎缩的状态。中国居民消费者的现状是: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后的30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经一跃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国的人均GDP也有所增长,但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如果说中国居民的主要消费品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那么恩格尔定律的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我国居民消费率随着经济的增长下降。但是与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明显要低了很多。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典消费理论回顾

1、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强调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其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消费函数通常表示为:

C=α+βY ( a>0, 0

其中,C表示计划消费,Y表示现期收入,截距α表示自主消费,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斜率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e,MPC),表示每变动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变动额。

2、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另外,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还论述了消费方面的“示范效应”,即消费者的消费受到周围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低收入者因攀比心理、提高社会相对地位的愿望等因素而使自身的消费处于和收入不相称的较高水平,在社会收入增多的情况下自然就提高了短期消费水平。

3、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和布伦贝格共同于1954年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 Hypothesis)。

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青少年阶段、中年阶段和老年阶段(退休以后的阶段)。通常,在青少年阶段,往往会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有时甚至举债消费,导致消费大于收入;进入中年阶段后,家庭收入会增加,但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降低,收入大于消费,;退休以后,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因此,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这个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该理论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 =b1YL +b2WR

其中,C表示现期的平均消费,b1表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表示一生中平均的劳动收入(现期收入和预期的未来收入两部分组成),b2表示平均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WR表示一生的平均财富。

(二)可能的影响因素

根据经典的消费理论以及现实的经济意义,本文选用如下因素作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解释变量:

1,人均可支配收入 消费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说明人们越富裕,消费水平相应会越高。

2,储蓄存款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的储蓄存款越高,则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少,即消费水平越低;另一方面,储蓄存款越多,说明人们越富裕,消费水平也可能相对越高。

3,消费价格指数 它是根据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产品与劳务价格变动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消费价格指数越高,货币的购买力越低,人们会相对贫穷,从而减小消费降低消费水平。

4,税收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越高,可支配收入越低,人们会相对贫穷,用于消费的支出则越少,消费水平越低;但是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可以提高再分配的收入水平,从另一种角度看可能会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具体数据如下表:

通过以上结果可知:Adj-R2=0.997,说明模型的样本拟合性很强,总离差平方和有99.7%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只有0.3%未被解释;F值为2272.903,数值很大,说明方程有很强的显著性,模型的解释能力很强;由方程的各系数可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税收、储蓄存款呈正相关关系,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模型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

(1)相关系数检验 因为模型涉及到的变量较多,容易产生多重共线现象,所以需对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2)修正多重共线性

修正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利用SPSS软件对变量逐步回归,可以得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最优函数为f(X1,X2),此时的可决系数Adj-R2提高到0.998,F值提高到4740.440,方程显著性更强,所以最优回归方程为:

Y=224.007+0.445X1+0.028X2

F=4740.440R2=0.999Adj-R2=0.998

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税收有正相关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0.445%,居民消费水平便可提高1%,税收每增加0.028%,居民消费水平便提高1%。

2、序列相关性检验

在回归模型的古典假定中是假设随机误差项是无自相关的,即在不同观测点之间是不相关的。也即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μi(i=1,2,3,4)中,Cov(ui,uj)=0,如果对于不同的样本点该公式不成立,即随机干扰项之间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则称出现了序列相关性。

由于随机误差项是不可测的,所以我们用残差来估计。首先通过残差的散点图粗略的观察,做出标准化残差散点图如下:

3、异方差检验

这里利用相关系数法检验该模型的异方差性,新生成变量abse为残差的绝对值,然后利用软件SPSS计算出abse与解释变量X1、X2的Spearman相关系数,得到Spearman系数为0.337,对应的P值是0108>0.05,说明残差与解释变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即不存在异方差。

四、结论分析及政策建议

由上一节中的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自相关性检验及异方差性检验可得模型的最终表达式为:Y=224.007+0.445X1+0.028X2,即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居民消费水平便可增加0.445%;税收每增加1%,则居民可消费水平便增加0.028%。虽然模型中剔除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储蓄存款这两个变量,但并不说明这两个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没有影响。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8

新生代农民工是较大的城市流动就业群体。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资料显示,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对此,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一、国内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1、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研究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研究,部分学者主要集中于对其消费行为的二元性进研究,即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是受农村传统消费观念和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唐有财(2009)通过对400份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存在典型的矛盾性,即二元性。他们通过模仿城市消费行为来寻求身份认同以期融入城市生活,但也会选择储蓄和汇款回家。纪江明、陈振营(2013)利用2010年海外务工人员情况的调查数据,从消费社会学视角,通过建立利用多分类因变量Logistic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发现该群体在消费行为上具有自我的、个体化特征,消费行为呈现明显的“二元化”问题。

还有部分学者把研究目光转向了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问题。刘胜(2010)认为身份定位与消费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其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得到城市认可的期望使其在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及消费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了新的特点。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在职业、收入和教育上有所提升,则更能快速融入城市,得到认可,从而促使他们在消费习惯上向城市居民看齐。

2、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结构的研究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结构上体现了自己独有的特色。部分学者基于代际差异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黄惠英、钟秋波(2013)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务工人员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代际差异视角出发,运用ELES模型对两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两代农民工在消费方面仍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和居住为主,他们对食品和居住的消费居于各项消费品之首,但由于代际差异的存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严翅君(2007)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研究,发现其消费行为正从保守转向开放、消费结构正从简单转向复杂、消费工具正从传统转向现代、消费心理正从后卫转向前卫。同时,田圣炳(2011)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呈现以下特征:较强的品牌意识、从众的消费心理和通信与网络支出不断攀升。此外,赵娟(2014)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诉求:提升文化水平、获取发展信息、提升精神生活水平等。周雨阳(2013)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因此他们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融入城市的能力。而且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比较强烈,且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在不断提高。

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1、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基本因素研究综述

以往的研究文献主要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指标进行分析。于丽敏、王国顺(2009)认为农民工消费受到其性别、婚姻状况的影响很大,是提升其消费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韩允(2010)对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性别差异引起的消费行为差异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性别也是制约其消费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邢海燕、于伟、陈三妹(2012)在分层抽样的基础上实际调查1313名农民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和对应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农民工消费水平的各种因素,发现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民工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清华(2012)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消费方式的选择,这也是提升其消费水平的阻碍因素。

国家统计局(2009)对全国31个省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八千多万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占到40.8%、新生代农民工未婚比例为66.2%,199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未婚比例高达98.4%。这表明该群体需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的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国家统计局(2013)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三分之一,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

2、就业能力研究综述

就业能力包含丰富含义,弗里厄(Forrier)认为它是一种个人拥有和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人力资本。英国学者Hillage& Pollard强调个人不仅需要具有职业技能,还要具备通用技能(学习能力、个人弹性和适应性、合作意识以及沟通能力等)。傅格特(Fugate)提出就业能力包括职业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奈特(KniSht)和约克(Yorke)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模型(2004)。Hall(2004)提出了适应能力与自我意识矩阵,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职业取向,具有高适应能力与高自我意识的人在就业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就业能力强,相反就业表现被动、就业能力弱。近年来相关研究又有了新进展,认为就业能力具有交互性与动态性,与特定情景相关,比如在经济景气时,劳动力需求增加使得长期失业的人也能得到工作,而当经济萧条造成工作岗位过剩时,原本就业的人也可能会失业。Brown(2003)等提出就业能力体现在员工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完成工作,同时又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其动态性体现在部分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需要,从而被雇主抛弃,这就会造成拥有一定技能的人也无法实现就业。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演变以及个体社会资本网络的变化,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会呈现出动态变化。不难发现,就业能力既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影响,也受社会供求等一系列因素影响。

对于就业能力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国内的主要观点包括:罗恩立(2010)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状况影响自身职业向上流动和城市融入,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荣茹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影响程度由小到大分别为社会保障制度、性别、社会福利、家庭状况、个人资本水平、个人主观意愿。赵泽洪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再造系统。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孙超骥和郭兴方(2010)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其存在消费误区,希望能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健康的引导。

3、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因素

部分学者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徐步宇(2014)认为经济转型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问题是制约该群体就业和提升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宏观市场需求决定着农民工获取的工作岗位的数量、质量及岗位流动的可能性。宋月萍、徐彦(2012)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所从事的行业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及服务业为主,而从事建筑业的比例相对于农民工总体而言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相对的,建筑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多,就业门槛低,而其他行业的岗位由于人员多,竞争大,此时一部分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民工若不从事建筑业便可能找不到工作,形成就业困难问题。

还有部分学者将研究方向定位于政策因素,郭军(2012)认为我国是一个政策性导向很强的国家,因此每当国家针对农民工所实施一定的政策,势必会对农民工的就业趋向和就业环境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进入党和国家的政策视野中,国家政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将会发挥越来越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关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研究数据来源渠道窄,研究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统计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度不高,尚未形成具有规范统一口径的数据以供研究,因此当前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消费问题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小范围的问卷调查,这就导致研究结果存在由样本空间和调研区域限制引起的不必要的误差。此外,研究方法也基本局限于对选取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给出政策建议的研究范式,方法单一,但这一局限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可以丰富研究方法,提高数据准确度,以期提升研究的有效性。

2、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色的研究不够深入

目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能力提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以上几个方面,没有拓展开来,应该与当前实际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新情况相结合。同时,应该对各个指标进行细化,而不是笼统的进行罗列,应该用区域、行业、性别等数据做支撑,加深研究层次。

3、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认知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形成时间不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认知。目前,学者们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时,大多局限于消费认同理论和符号消费理论,显然并不能完整的解释该群体的消费问题。因此,未来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不仅要对现象进行分析,还要对这些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辅之以多样化的实证研究方法,以期形成更具解释力的理论。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消费水平测定与扩展对策研究(项目号07130075)”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Forrier A.,Sels L.The concept employability:a complex mosaic[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03,3(2).

[2] Fugato,M e.l K in ick,i A. J.,Ashforth,B.E. Employability:A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

[3] Yorke,M.,KniSh t,P.T. 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 to the Curriculum[M].H isher Education Academy,York,2004.

[4] H all Douglas T.The protean career:A quarter-century journe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

[5] Brown,P,Hesketh,A&William s,S.Employability in a Know l-edge-driven Economy[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3(16).

[6] 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12).

[7] 纪江明、陈振营、赵毅:新生代农民工“二元化”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基2010年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的调查[J].人口与发展,2013(2).

[8] 刘胜: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D].南京理工大学,2010.

[9] 黄惠英、钟秋波: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的消费结构分析[J].商业经济,2013(12).

[10] 严翅君:长三角城市农民工消费方式的转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7(5).

[11] 田圣炳: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密码[J].销售与市场,2011(6).

[12] 赵娟: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13] 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1).

[14] 赵继颖、孙茂阳、王永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探究[J].世纪桥,2013(3).

[15] 刘光辉、张建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基于天津、重庆的企业调查数据[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

[16] 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J].经济问题探索,2010(3).

[17] 孙超骥、郭兴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研究[J].价格月刊,2010(11).

[18] 韩允:打工妹:流动的主体性――以ZT酒店打工妹为例[D].河海大学,2010.

[19] 于丽敏、王国顺:促进农民工消费对我国扩大内需的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9).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9

一、引言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平均享用的生活消费的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物质与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也指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在某一时期所获得的消费对象的数量与质量,从效用的角度考虑也指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某个时期的生活消费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消费问题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省的居民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但由于甘肃地处西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然环境恶劣,而且运输成本过高,导致甘肃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同时,甘肃省出现了物价高而收入低的现象。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看出,以往的许多研究都着重于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并且都是考察全国范围内,少有地区性的研究。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虽然收入很重要,但收入因素不能完全决定消费水平。不同的区域结合其自身的产业和自然特征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本文从甘肃省自身的特点出发,进行包括收入在内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二、消费水平影响因素选择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消费水平。例如收入水平、家庭年龄构成、消费者偏好、富人的示范效应等。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与样本数据的随机性,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通过统计研究发现,地区生产总值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最佳指标。如果一省的地区生产总值高,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良好,综合实力强。反之,如果一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低,则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综合实力较弱。甘肃省由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工业发展缓慢,其地区生产总值从全国来看是较低的。众所周知,影响消费水平较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收入水平。而分析甘肃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排除税收等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体现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拟合现实消费函数。另外,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欠发达省份,居民倾向于更多的的储蓄而不是投资。甘肃省居民有较强的储蓄意识。所以将居民储蓄这一指标引入对消费水平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居民所购买的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相对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从而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化。

综上所述,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

三、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

考虑到样本的可收集性,下面选取甘肃省1998-2014年的指标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具体数据见表1。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经济理论可以知道,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Y作为被解释变量,与地区生产总值X1,人均可支配收入X2,居民储蓄X3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有关。除此之外,被解释变量还受一些其他变量与随机因素影响,将其他变量与随机因素的影响归于随机变量μ中。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使模型更具有可操作性。

应用Eviews软件的OLS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如图1的分析结果:

得待估计的回归方程为:

Y=-1683.74+0.7638X1+0.0112X2+0.6922X3+22.290X4

R2=0.998 F=1795.124 DW=1.0116

四、模型检验

(一)拟合优度检验

由图1可知样本可决系数R2=0.998

修正后的样本可决系数为R-2=0.997

结果说明样本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样本回归方程较好的拟合了样本观测值。

(二)F检验

原假设为H0:β1=β2=β3=β4=0

对立假设为H1:至少有一个β不为0

由图1可知F=1795.124,设显著性水平为α=0.05,查表得F0.05(4.15)=3.06,1795.124>3.06,所以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显著。即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存在显著线性相关。

(三)t检验

从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当显著性水平设为0.05时,只有X1和X3存在较高的显著性,而X2与X4则没有。这说明X2与X4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储蓄对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影响。

五、结束语

根据以上计量分析,可以看出影响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储蓄。所以,要提高甘肃省的居民消费水平,就要从这两个因素入手。

地区生产总值是影响甘肃省居民消费总值的主要因素。甘肃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甘肃省可以发展的产业不多,农业与工业发展都无法赶超内陆地区。服务业就更加落后。要提高甘肃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就要发展与甘肃省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业,比如金川的镍矿产业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只有产业发展有较大的提高,才能提高甘肃的收入水平,进一步促进消费。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意味着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只有提高了甘肃省的经济实力,增加居民收入,自然就会更好的促进消费,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更好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优良传统。在经济落后的地方尤其如此。甘肃省经济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居民这种观念就更加根深蒂固。所以,在对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分析中,居民储蓄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这与甘肃省尤其是省内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有很大关系。农村居民更加勤俭节约,更重视储蓄的重要性,相应的用于消费的支出就非常有限。而对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不稳定,投资通道狭窄是影响储蓄的关键原因。对多数城镇居民来说,储蓄依然具有刚性。所以,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关键在于转变消费观念,扩大投资通道。通过不同的手段扩大消费需求,才能进一步扩大消费规模,达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目的。

最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也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之一。虽然不显著,但物价稳定,限制过度的通货膨胀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环境保证。物价的过快增长会对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较大,不利于扩大消费规模。当出现物价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影响较大时,需要政府适时采取措施,调整社会保障措施,发放补助等,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会降低。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德容,吴琴琴,万建.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9(03).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10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80 -03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说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那么电子商务的产生则打破了传统购物模式的地域、时间等限制,引领人们进入新的购物时代。网上购物对普通大众来说不再陌生。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较2013年底增加5953万人,增长率为19.7%;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5.7%,网络购物发展态势良好。而淘宝网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C2C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截至2014年底,淘宝网拥有注册会员近5亿,日活跃用户超1.2亿,在线商品数量达到10亿,在C2C市场,淘宝网占95.1%的市场份额,淘宝电商巨头的称号实至名归。然而淘宝网上店铺众多,经营水平高低不一,加之进驻淘宝店铺的门槛相对来说较低,商品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在给消费者购物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市场销售份额的极不均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商家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了解消费者偏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因此,针对于网购用户的购买决策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不仅对商家做出合理科学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满意度,促进互联网购物良性发展。

一、文献回顾

(一)基于不同消费群体的网络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消费群体其所处社会环境、自身特征以及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相应的其购买需求、购买过程中的关注点也都会有差别,因此商家有必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采取不同营销策略。王利艳(2011)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进行了分析,其研究发现影响女性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女性消费者对产品知觉、态度与记忆,女性消费者自身的个性、情绪、兴趣、购买力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社会环境、群体、人口状况、家庭、企业形象、营销活动等。刘侃等(2010)运用 spss13.0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了六大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决策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商家服务因子、物流服务因子、网站因子、购物安全因子、信用因子、购物费用因子。 最后得出:在这些影响因子中,商家服务因子最重要,其次依次为物流服务因子、网站因子、购物安全因子、信用因子、购物费用因子。陈梅梅和薛阳阳(2015)通过消费群体聚类分析发现对于不同消费群体,影响其购买的关键因素不同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商家和物流配送服务都关注的一类群体占总数过半,相对于物流配送更在意商家服务的消费群体则占总体三层以上,而对物流配送和商家服务都不敏感的消费群体则不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二)基于不同定量研究方法的消费者网购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在研究影响消费者网购决策的影响因素过程中,由于研究视角的选择、影响因素的选取以及所获取数据的类型和处理都存在一定差异,这些都使得很难用一种定量手段对消费者网购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因此针对不同研究课题合理选择研究方法不仅能降低研究难度,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也能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胡海清等(2012)通过淘宝网实际交易数据,利用 Smart PLS 验证模型,结果发现信息丰富度、采购成本和产品类型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显著。陈梅梅和侯晶(2014)首先根据消费行为理论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假设模型,然后利用基于淘宝网和问卷星调研平台的全国性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对模型的分析,验证了假设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受教育度、商品质量、商家信誉、网络评价、客服态度、网站结构与导航设置这六项因素是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关键性因素。Girish Punj(2012)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法例证了消费者对于网上购物节能省时间,并有助于找到最合适的产品的观念对网上购物有直接影响,并且这些观念与消费者自身特征如性别、年龄、收入等以及消费价值观一起对网上购物行为有间接影响,而消费者对于网购能节省金钱的观点对网上购物只具有直接影响。

(三)基于因素影响机制的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者处于复杂的互联网购物环境中,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因素有外部环境诸如电子商务平台与商家提供的服务水平以及购物环境,也有消费者自身的如人口统计因素、心理因素、感知风险等。而各因素又是如何作用于消费者的决策过程,这也吸引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Yael Benn(2015)研究表明,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倾向于通过导航浏览而不是直接搜索产品,并且在产品页面上,消费者倾向于看产品的图片,而不是检查详细的产品信息。卢云帆(2012)研究在线沟通对顾客购买决策的影响中发现销售人员沟通能削弱负面评论的消极影响,社会成员沟通能放大正面评论的积极作用,销售人员沟通和社会网络成员沟通都能起到降低购买不确定性的作用。宁连举(2014)应用双因素理论,将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分成决定因素、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和中立因素四类。运用回归分析,表明:产品质量、物流配送属于决定因素,显著影响顾客满意度;产品信息、购物过程、平台建设、产品种类属于积极因素;支付手段、售后服务属于消极因素;折扣促销属于中立因素。

二、消费者网购决策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得出,消费者网购影响因素基本分为三大类,消费者自身因素如人口统计学因素、感知风险等,电子商务平台和商家方面的因素如网站建设情况、服务水平等以及商品自身的因素如商品口碑、商品质量等。如王路恒和何清泉(2011)调查结果显示,商家信誉、商品质量、商品价格、物流、售后服务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陈梅梅等(2014)研究显示,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的因素中,排名前十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售后服务有保障、商家服务效率、支付安全性、客服态度、网站口碑好、包装完好、商品介绍详尽、送货信息查询方便、商品评价高、商家信誉好。基于此,本文以淘宝网为研究对象,对消费者网络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分析主要集中在商品信息、服务水平、网店信息三个大的方面,这三个因素构成了消费者网购决策影响因素的一级指标,以下分别按照这三个一级指标介绍消费者网购决策影响因素的12个二级指标。

商品信息反映网店所出售产品的各个方面信息,具体包括分类合理性、商品信息质量、价格水平、顾客评价、品牌效应3个指标;服务水平指的是整个交易过程中的服务水平,按时间包括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按类型包括物流、支付、客户关系等,具体指标包括物流水平、客户关系管理、售前售后服务、支付安全性与便捷性;网站信息:主要是网站开发与建设方面的信息,具体包括网站设计、网站动态、网站运行3个指标。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排序

(一)建立待评价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上文分析,影响消费者做出网购决策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商品信息、服务水平、网站信息三大类,而这三大类又细分为价格水平、顾客评价、客户关系管理等12个因素,再综合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得到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消费者网购决策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建判断矩阵

构建判断矩阵就是要对各因素相对于其直接上层目标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比较标准依据satty的1-9标度法,再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经检验各判断矩阵均有满意的一致性。 判断矩阵的获取是一个定量的过程,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来获得判断矩阵数值。

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以及网购次数、网购金额等,用以筛选出有网购经验且对网购有足够发言权的消费者。第二部分主要是依据satty的1~9标度法对各层因素相对上层目标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选取了哈尔滨市某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和办公室白领。同时出于专业性考虑,另选取了有过开网店经验的相关人士参与问卷调查,力求调查结果为评价提供最最准确的依据。问卷发放结合网上发放和现场发放,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共回收到257份问卷,回收率为85.6%。回收的257份问卷中有226份完整问卷,选择每月网购次数大于三次或者网购金额大于300元的问卷,两个条件满足其中一个即可。经过初步筛选,得到186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55人,女性131人;从年龄结构上看,18岁以下5人,18至25岁的98人,25至30岁的66人,30岁以上的17人。

在数据处理上,对186份问卷进行数据汇总与分类,得到同层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比较的数值分类与占比,然后选择占比最大的数值,再经过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的修正,得到了判断矩阵,并经过细微调整,满足了一致性要求。

通过数值处理,得到各层因素的两两重要性比较,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

(三)各层因素的权重排序

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对经过处理获得的判断矩阵进行数据录入,经验证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对于消费者网购决策这一目标,商品信息、服务水平、网站信息对其影响的权重分别为0.2605、0.6333、0.1062,由此可见,服务水平是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最关键性因素,商品信息次之,网站信息对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小。而在这三大类的12个具体因素中,售前、售后服务、支付安全性与便捷性、客户关系管理、顾客评价对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大,所占比重分别为0.2982、0.1799、01086,0.1084;品牌效应、网站动态、物流水平、商品信息质量对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影响较大,权重分别为0.0682、0.0637、0.0466、0.0420;而价格水平、网站设计、网站运行以及商品分类合理性对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影响较小,权重分别为0.0257、0.0212、0.0212、0.0162。

四、结论与分析

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以及专家意见法得到了影响消费者网购决策的三大类共12个因素,再综合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这12个因素进行相对消费者网购决策这一总目标的权重排序。得到以下结论: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11

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选择

实际经验以及之前的研究表明,GDP以及人均居民收入对于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解释效力,很多情况下这两大要素被作为直接因素考虑,一般来说,GDP较高的国家说明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因此居民消费水平相应较高;而人均收入则直接体现一个人的财富,正如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所体现的,收入对于消费具有重大

的影响。

除去这两个因素之外,从理论上直接分析,常见的因素还可能有以下几个:

(一)人口增长率

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率越高,则财富将在更多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由此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同时人口增长率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结构,而不同的人口结构消费习惯不同,必然导致消费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率较高说明年轻群体在人口中占据主体,则必然导致消费水平的提升。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使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普遍上涨,这意味着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程度缩水。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另外,通货膨胀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也产生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恩格尔系数提高,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描述通

货膨胀。

(三)居民储蓄

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互相影响。一方面储蓄增加,现实的消费就会减少,而储蓄减少,现实的消费就会增加。另一方面高储蓄往往对应着高投资,银行可以作为中介将财富进行转移,而投资规模的扩张又可以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其对于消费的影响也是值得探究的。

二、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目标

首先我们将根据1978C2014年的居民消费水平(Y);1978C2015年的GDP(X1);1978C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X2);1978C 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X3);1978C 2015年居民消费指数(%) (1978年作为基期=100)(X4);1978C2014年居民储蓄(X5)这些数据,分别对以上六个因素与消费水平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这六个因素是否都如之前的理论分析一样显著影响消费水平。之后会将显著影响的因素与消费水平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剔除可能存在的共线性情况,最后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模型。

(二)模型设定。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i=α0+α1Xki+μi(k=1,2,…,5)

分别建立五个一元线性回归模型,α0和α1表示待估参数,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相关统计结果如表1:

综合上表可以发现,五个因素都可以解释居民消费水平,但解释程度不相同。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在模型拟合程度、对Y的解释能力方面都特别强,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消费物价指数对于Y的解释相对较弱。尤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性不是很强。相比较之前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到:在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消费水平的影响是负向的,即人口增长率增加1%,居民消费水平下降988.2012元。另一方面储蓄与消费水平是正向的关系,这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也是符合的,我国最近几十年处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提升的同时储蓄也有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假设上述的五个解释变量都可以显著解释居民消费水平)

Yi=β0+β1Xi1+β2Xi2+β3Xi3+β4Xi4+β5Xi5+μi

建立一个多元回归模型,β0到β5表示待估参数,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图1所示结果:

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R2=0.999077,R2=0.998928

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好,同时F统计值6709.099非常大,对应P-value值为0。整个模型是显著的,但是当α=0.05时,X2与X3的t检验并不显著,这与之前一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有较大出入,说明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筛选变量。在表一中,我们首先选取R2最大的X2作为基础变量,逐步加入其它变量。根据赤池信息准则和施瓦茨信息准则以及加入的变量可以提高R2这三个准则,我们发现X2与X4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共线性情况,往往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变量同时显著的情r,故这里我们放弃以X2为基础变量的想法,选择X1为基础变量,当再加入X4、X5这两个变量时有:

R2=0.998956

这样修正后的可决系数大于考虑每个变量时的t值,而且各个变量都是显著的,都可以在95%的概率下对模型有显著解释能力,整体上F值等于11481.17,整个模型也是显著的,因此我们这里不再增加变量,原有的X2、X3剔除出模型之外,则可得最终的回归方程:

Yi=-1666.105+0.013Xi1+3.194Xi4+0.015Xi5+μi

三、小结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我们最终发现,当单独研究时,国民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消费物价指数、居民储蓄都可以显著解释居民消费水平,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居民储蓄的解释能力非常强;而当综合考虑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由于共线性的问题,只将GDP、消费物价指数、居民储蓄列入模型之中。

从其影响因素来看,GDP、消费物价指数对于居民消费水平来讲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影响,并不能真正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而随着近几年来我国GDP增速放缓,我们需要更多地依赖一些主动的刺激性措施来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进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一方面面对社会老龄化趋势,政府放开了二胎政策,这对于社会年龄结构的改变具有重大意义,而年轻群体的增加将带来切实的消费水平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鼓励更合理的资金配置,促进社会实体投资、加强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控制与监管将会成为推动居民消费的强大动力;最后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端提升生产水平,加大科技研发与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将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郝卉.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才智,2011(8).

[2]王吉恒,李敏,孟菲.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J].开放导报,2012(2).

[3]程松柏.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0(35).

[4]刘慧敏.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3).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1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出现了空前的增长。《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型支柱产业,推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国内以镇江作为智慧旅游城市的试点,促进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增加旅游消费。

目前,我国经济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内需拉动消费,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直都是业界的呼吁。旅游的发展,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学者们开始研究旅游消费。国内旅游消费情况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人民的幸福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强国内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发展旅游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文献梳理

(一)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消费由交通、餐饮、住宿、游览、购物、娱乐、通信等一系列消费构成,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旅游消费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对旅游消费的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重。

旅游消费的衡量指标主要分为旅游消费总量、人均旅游消费(如表1),以此两个指标研究其影响因素。

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首先通过表格罗列相关研究中提到的影响因素(如表2)。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取得认可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可支配收入、CPI、客运量和闲暇时间。牛利民、杨开福和朱道静(2008)分析了影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经济因素――国民收入、利率、汇率和消费者物价指数,指出除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外,我国旅游消费还受到贫富差距程度的影响。陈敏(2011)和李云鹏(2005)也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旅游消费价格指数对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支出的影响。李冰州、杨剑和陈旭(2004)交叉分析国内、国际和总体旅游消费,在分别对三个模型单独和交叉分析之后,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消费支出存在正相关,而国际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强于国内旅游消费,而总体旅游消费介于二者之间,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国际旅游消费支出在未来将等于并超过国内旅游消费支出。

刘丽秋(2009)发现:居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水平、价格水平、教育医疗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高而提高,而且作者提出单因素相关性强但是多因素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主要是源于其余国内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线性。

刘文斌(2009)的研究显示了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与GDP和闲暇时间正相关。

(二)旅游消费影响因素定量模型研究

针对旅游消费影响因素多用定量研究,从宏观消费的层面出发,选取影响因素建立不同的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旅游消费的具体作用。

陈敏(2011)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为自变量,建立关于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支出Y和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李冰州、杨剑和陈旭(2004)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解释变量,分别建立了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模型、国际旅游消费模型和总体旅游消费模型,三个模型采用了OLS法。汪正彬(2010)假定旅游目的地因素与旅游客源地因素对旅游消费的影响是既定的,旅游自身因素中的GDP对旅游消费影响。王曦、秦远好(2011)探讨人均旅游花费与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平均劳动报酬、人民币储蓄总额、铁路运输线路长度、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关系。他们将这些因素放入模型逐步回归,最后得出可自由支配收入、铁路运输长度、可自由支配时间对旅游消费影响显著。

刘丽秋(2009)以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在校人数、卫生机构数和铁路公路货运量为自变量,建立消费水平函数,在对模型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序列自相关、异方差检验和修正后。刘文斌(2009)建立了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与GDP和闲暇时间(设置为虚拟变量H)的函数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检验。吴忠才、朱金林和徐迎(2007)围绕国内生产总值和闲暇时间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指出了相关影响,并进行了检验分析。张丽峰(2010)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变参数模型,并检验了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两变量之间的变协整关系。

三、总结

以上文献回顾,我们可以得出影响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及模型。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以简单的回归模型作为分析,有学者研究国内生产总值对旅游消费的影响,也有学者探讨旅游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两者相互影响。鉴于此,笔者接下来将试着引入工具变量探讨旅游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牛利民,杨开福,朱道静.影响我国旅游消费的经济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9).

[2]陈敏.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1,(4).

[3]李冰州,杨剑,陈旭.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4,18(2).

[4]刘丽秋.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的计量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14).

[5]刘文斌.关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支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初步研究[J].经济师,2009,(8).

[6]汪正彬.我国国内旅游人均消费与国民人均GDP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6).

[7]王曦,秦远好.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11,(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