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开发基础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1 10:25:15

计算机开发基础

计算机开发基础篇1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学习网络应用的入门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培养应用能力的入门学科,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学习的手段呈现了智能化的趋势,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网络视频的应用,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来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学生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学生学习新的理念知识和塑造思维方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微课程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1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在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微课程的定义至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从有关专家学者和以往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将微课程整理成以下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微课程指的是微型视频教学,视频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独立性强是它的主要特点,通过视觉和听觉将所学知识点直接有效的传播出去,制定方式单一而丰富,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上课的兴趣爱好等等来制定,一般的微型课程的上课时间比其他的课程教学时间更短,只有两个课时左右,具有一定的个性化,他相对于知识的广度更专注于呈现课程的深度,微课程得到了众多学校的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家的组织和推广下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课堂,目前,微课程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教学手法。

2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一个“微”字几乎概括了微课程所有的内容和特点,简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时间短,内容精,微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主要突出教学问题的研究深度,在短时间内,提高孩子的集中力和积极性。

(2)灵活性,微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操作简单,满足家长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为老师教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拓展提供帮助。

(3)情景化,微课程在众多教学资源中,选择性地构建了一个真实情景化平台,课程内容生动丰富,能够马上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分散不集中的情况。

3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进行系统有效的开发和设计,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3.1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1)设计选题,在确定好课件内容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将文章题目简练化,浓缩为精华。

(2)设计时间,微课程相对于其他传统模式的教学来说时间较短,一般不要超过十分钟。

(3)设计结构,简短而完整是设计微课程的重要出发点,将课堂中出现的教学问题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法。首先在主线索上突出教学内容,去掉多余的词汇,为其他问题的提出埋下伏笔,最后总结要具有一定的点睛作用,总体结构清晰了然,突出重点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背诵记忆,并且能够主动掌握。

(4)设计资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以视频为主,文字为辅,组成一个真实的资源平台,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针对性。

(5)设计语言,在微课程有限的时间资源的限制下,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同时,缩短词语构成,这个时候突出关键字和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概括点题的作用,同时要突出教学内容,不要显得突兀。

3.2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制作

简洁美观的外表和明确的主题命名,严谨的逻辑性编辑语言和具有总结性的开头结尾是一个完整的PPT微课程的主要内容。首先调整电脑桌面,包括录制视频和电脑桌面的分辨率,设定电脑屏幕颜色。尽可能的全部使用PPT课件,力求课程教学中语音和文字内容的准确无误,画质清晰无瑕疵,保证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能够全部理解和吸收,最后调整视频的尺寸和格式,例如可以使用MP4或者是FLV的格式,也可以将尺寸更改为320?40。

3.3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课程设备制作方法

(1)首先可以使用手机或者数码相机拍摄手法。准备收集一台手机、数码相机和电脑,笔和纸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首先要确保手机或者相机拍摄视频画质的清晰,在手写教程的基础上,保证语速缓慢和语音清晰,然后进行视频修改和美化,最后完成。

(2)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制作。首先可以选择相关的录屏软件,准备多媒体电脑和录音装备各一个,在选定教程内容的情况下,制作PPT课件,打开录屏软件,讲解PPT课件的主要内容,并开始录制讲解的声音,演示操作,最后将对视频进行相关失误的修改,录音和大字字幕是重中之重。

4总结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智能时代,越来越多高科技的移动设备已经影响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教程的广泛应用整体提高了我们的教育质量,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视频这种主要学习方式,抓住学生学习特点,发现学习的兴趣,从而提供个性化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教育整体素质。本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进行简要探析,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计算机开发基础篇2

1.1计算软件开发的概念界定计算机最初投入使用时,软件开发的概念并没有形成,但随着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使用,计算机性能得到显著提高,人机交互界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因此形成了早期的系统软件。因为不同领域对计算机的需求不同,因此人们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很多计算机软件,如机械制造领域中的CAD与CAM软件,艺术设计中的Photoshop软件等。由此可将计算机软件开发概念界定为:先开发再寻找应用市场;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软件开发。

1.2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操作系统理念的形成,为使计算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将数学中的二进制与CPU中两种状态,即通与不通相联系起来,以0与1的二进制语言进行指定程序的编写,使计算机能够执行特定的任务。然而这种编写语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逐渐形成高级语言使软件开发更为容易。例如目前的可视化编程语言VF与VB,为计算机软件的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将向简单化方向发展,而且对开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1.3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特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连续性与针对性方面。因为计算机软件系统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需不断的创新,尤其针对一些自身比较复杂的软件,会存在很多的漏洞,如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会定期一些修复补丁,这就体现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连续性。另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软件开发公司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需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计算机软件,这体现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针对性特点。

2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

2.1从基础架构的需求角度分析软件在开发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特别在为企业进行应用软件进行开发时,应与企业进行沟通,满足其提出的功能需求。因此,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基础环节,若开发的软件未满足企业要求,则需再次进行软件的编写。目前,国内软件开发公司在需求分析上考虑并不充分,很多分析人员在提交文件之后,与开发人员沟通较少,导致开发人员进行软件开发时出现很多分析错误的情况。

2.2从基础架构的编写工作角度在需求角度分析之后,便要进行软件的编写工作,当前比较广泛使用的是C语言,很多编写人员将其与VF可视化编写软件进行比较,仍会选择C语言因为其基础架构与结构性较好。软件编写过程中,通常会设置不同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又有自身特定的功能,然后在各个模块中建立一个主函数以进行调用,选择想要实现的功能,所以结构性方面较好,易于维护。而且在这种基础架构下,因为很多软件比较复杂,可由多个人共同编写一个软件,例如一些操作系统占用了过多的空间,一个人进行软件编写工作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若将软件以模块的形式进行编写,就可由多个人共同完成编写工作。

2.3从基础架构的测试与维护角度软件编写工作结束后,不能直接投入使用,要进行软件各个功能的测试,在保证功能上没有任何问题后,才能交给企业或者在市场中销售。具体测试过程中,很多软件开发人员采用传统的方法,在软件中将指定的参数输入,对软件运行状况进行观察,若结果与预期设计相符合,证明软件没有问题。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所输入的参数不能将软件所有情况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软件测试的工具便开始应用,使软件测试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另外,由于软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发展也要求软件的功能不断提升,因此软件开发人员应以系统更新或补丁形式进行软件系统的定期维护与更新。

3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选择

3.1基础架构的选择良好的基础架构是保证需求分析、编写工作、维护工作等每个环节提高效率的基础。软件开发过程中,应以软件功能为基础,分析基础架构的原理,选择最佳的基础架构。现阶段,如C语言等高级语言中已经具备很多的基础架构,开发人员无需对基础架构进行设计,直接可从中进行选择。

3.2基础架构的重要性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核心内容便是对基础架构的设计。因为软件主要利用逻辑关系将计算机语言组合起来,执行特定的任务,而基础架构便可对逻辑关系做出定义,对软件的维护性与扩展性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三层结构体系是使用较为广泛的基础架构,软件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表示层、逻辑层以及数据层,实现对计算机语言、逻辑关系、人机交互界面的区分,再进行针对性的开发。而且这种基础架构维护与修改的过程中,可直接对人机交互界面或逻辑关系等进行特定的修改。由此可见,基础架构原理很大程度上影响软件开发的效率,实际进行软件开发时,应根据功能与交互界面的要求,选择最为合适的基础架构,使软件的维护性与扩展性得到保证。因此,软件开发公司为提高软件开发效率与经济效益,必须深入分析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

计算机开发基础篇3

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在学生不同的阶段是必学的一门课程,根据各地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不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别,特别在中高职院校中,不管是哪一专业,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必修课程,我们有必要对这门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来满足现在课程设置的需求。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任何教材到了学校,到了教师手中,都有一个再创造的校本化实施问题。我们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研究,抓住现有教材的一些不足进行加工改造;根据学生人格成长的特点和学校实际订制出的个性化培养目标,抓住难点,突出重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对计算机基础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

1 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实现教材内容的再确立

现在所有的中职学生要求在毕业前要取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只要考取计算机一级B证书就可以了,一级B大纲中不要求学生掌握PowerPoint内容,在对教材开发时就可以对PowerPoint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会用就行,Excel中的嵌套函数对学生来说掌握难度较大,一级B大纲中也不要求学生掌握,我们就可以把这部分省略掉,防止学生在学习函数时产生畏惧心理。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所谓备学生,究其实质,有时只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能力等所作的理想化假设。而真正对于学生的了解与认识,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才知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教学面临一个新问题:理想的假设与课堂中现实的反馈并不一致,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作出即时的反应,要适应学生的现有学习现实。例如在讲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中讲函数使用时,制作“学生成绩分析表”的案例,介绍了公式的使用及单元格的引用(相对、绝对和混合)、各种常见函数(Sum、Average、Count、Max、Min、Rank等)的使用时,由于一些中职的学生连这几个基本的英文单词意思不知道,原定的教学内容显然无法匹配学生现有的教学现实,于是我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在工具栏中找用中文标识的几个函数“求和、平均值、计数、最大值、最小值”,一些没有中文表示的,让他们在课堂上强记这些英文单词,进行小组交流,找出规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2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教材进度再把握

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需要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赖以推进的重要尺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实际,并以此为依据灵活而创造性地把握好教材实施的进度。其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好相关知识章节的进度,在上课时按照进度进行,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通过一些案例具体讲解相关知识背景。

例如:在开发网络基础这一章节内容时,一级B大纲中要求学生会用IE浏览器和Outlook发送电子邮件即可,为了方便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要把一些TCP/IP协议、IP地址、搜索引擎及Internet的接入方式等一些相关的知识加入到时教学内容中,如果学生感兴趣还可以介绍MAC地址、URL地址及网络拓扑结构等。  3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化学习,将教材项目化

将教材的每一章节设置成一个个项目,把每个知识点融合在项目中,项目要最好中生活中的实例,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使学生充满活力与激情,教师就必须选取或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例如,讲计算机组成中的硬件系统时,可以把这一节知识做成组装一台完计算机的项目,要求学生自自己配置一台适合自己使用的电脑,先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讲讲主机里有哪些硬件,让学生自己去到卖电脑的公司去配置电脑,下节课上课时上交电脑配置单,就会发现学生对电脑硬件的了解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多的多,哪些硬件及型号是主流产品有的同学能说的很清楚。学生只要自己参与到学习中来,多进行动手实验,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的,而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对比、演绎、归纳生成所教知识。所以教材的项目化将有利于将学生所学知识生成学生活动菜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情感体验、建构知识体系,这将会使我们的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让学生参与到教材的编写中来,在教材的二次开发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对话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和学生是融合的,教法和学法是融合的,教案和学案是融合的,课堂和生活是融合的,教材和实践是融合的,效果和能力是融合的。教师即学生,学生即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现在很多场所都有学生可以操作的电脑,如在家里、手机自动充值网点等,学生对电脑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在学校,教材的“二次开发”只有在学生的参与下,才显得有实际意义和教学价值,“二次开发”才能为学生搭建有效学习的认知平台。教学时,教师也应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总之,教材的“二次开发”要适合学生使用,坚持新课程理念,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教材,并认真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只有依据课程标准在一定的幅度和范围内进行,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计算机开发基础篇4

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在学生不同的阶段是必学的一门课程,根据各地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不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别,特别在中高职院校中,不管是哪一专业,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必修课程,我们有必要对这门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来满足现在课程设置的需求。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任何教材到了学校,到了教师手中,都有一个再创造的校本化实施问题。我们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研究,抓住现有教材的一些不足进行加工改造;根据学生人格成长的特点和学校实际订制出的个性化培养目标,抓住难点,突出重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对计算机基础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

1 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实现教材内容的再确立

现在所有的中职学生要求在毕业前要取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只要考取计算机一级B证书就可以了,一级B大纲中不要求学生掌握PowerPoint内容,在对教材开发时就可以对PowerPoint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会用就行,Excel中的嵌套函数对学生来说掌握难度较大,一级B大纲中也不要求学生掌握,我们就可以把这部分省略掉,防止学生在学习函数时产生畏惧心理。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所谓备学生,究其实质,有时只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能力等所作的理想化假设。而真正对于学生的了解与认识,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才知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教学面临一个新问题:理想的假设与课堂中现实的反馈并不一致,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作出即时的反应,要适应学生的现有学习现实。例如在讲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中讲函数使用时,制作“学生成绩分析表”的案例,介绍了公式的使用及单元格的引用(相对、绝对和混合)、各种常见函数(Sum、Average、Count、Max、Min、Rank等)的使用时,由于一些中职的学生连这几个基本的英文单词意思不知道,原定的教学内容显然无法匹配学生现有的教学现实,于是我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在工具栏中找用中文标识的几个函数“求和、平均值、计数、最大值、最小值”,一些没有中文表示的,让他们在课堂上强记这些英文单词,进行小组交流,找出规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2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教材进度再把握

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需要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赖以推进的重要尺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实际,并以此为依据灵活而创造性地把握好教材实施的进度。其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好相关知识章节的进度,在上课时按照进度进行,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通过一些案例具体讲解相关知识背景。

例如:在开发网络基础这一章节内容时,一级B大纲中要求学生会用IE浏览器和Outlook发送电子邮件即可,为了方便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要把一些TCP/IP协议、IP地址、搜索引擎及Internet的接入方式等一些相关的知识加入到时教学内容中,如果学生感兴趣还可以介绍MAC地址、URL地址及网络拓扑结构等。

3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化学习,将教材项目化

将教材的每一章节设置成一个个项目,把每个知识点融合在项目中,项目要最好中生活中的实例,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使学生充满活力与激情,教师就必须选取或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例如,讲计算机组成中的硬件系统时,可以把这一节知识做成组装一计算机的项目,要求学生自自己配置一台适合自己使用的电脑,先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讲讲主机里有哪些硬件,让学生自己去到卖电脑的公司去配置电脑,下节课上课时上交电脑配置单,就会发现学生对电脑硬件的了解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多的多,哪些硬件及型号是主流产品有的同学能说的很清楚。学生只要自己参与到学习中来,多进行动手实验,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的,而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对比、演绎、归纳生成所教知识。所以教材的项目化将有利于将学生所学知识生成学生活动菜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情感体验、建构知识体系,这将会使我们的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让学生参与到教材的编写中来,在教材的二次开发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对话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和学生是融合的,教法和学法是融合的,教案和学案是融合的,课堂和生活是融合的,教材和实践是融合的,效果和能力是融合的。教师即学生,学生即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现在很多场所都有学生可以操作的电脑,如在家里、手机自动充值网点等,学生对电脑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在学校,教材的“二次开发”只有在学生的参与下,才显得有实际意义和教学价值,“二次开发”才能为学生搭建有效学习的认知平台。教学时,教师也应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总之,教材的“二次开发”要适合学生使用,坚持新课程理念,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教材,并认真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只有依据课程标准在一定的幅度和范围内进行,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计算机开发基础篇5

作为各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教学学时在不断下调,教学过程又要求避免枯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CAI的特点

1.CAI课件根据教学目的,可分为讲课型、练习型、实验型课件等,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讲课型课件以课程基本原理为主,对于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如复杂的动态图形,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在CAI课件中就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既能加强理解,又生动有趣;练习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做习题或自我测试,并对其回答做出判断和提示,其次教师可利用课件批改作业和试卷,逐步摆脱重复劳动,又能综合学生的错误情况,改善课件内容;实验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预习实验和检查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模拟掌握实际的使用情况,既不用担心实验器具受到损坏,又能使学生了解具体使用步骤。

2.CAI课件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目的。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重学、跳跃式学习等,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对学习进度、内容自我选择,因此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3.院校通过集中优秀教师去开发CAI课件,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普及,能够更快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CAI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CAI课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的问题,并能改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而为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

二、CAI课件开发

1.实现工具。CAI课件开发一般有高级语言和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两种方式。高级语言对创作者要求高,开发周期长,工作量大,常用的有 VB、VC等语言。目前常用的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有:Authorware、Toolbook、Director、洪图、方正奥思等。其中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Authorware是一种面向对象的、以图标流程线逻辑编辑为主导,以函数变量为辅助,以动态连接库为扩展机制的“无需编程”的多媒体工具软件。通过Authorware使得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掌握使用,编制出自己所需的CAI课件。

2.媒体的选择与操作。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制作,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表达课件内容,关系到课件的学习效果。作为CAI课件开发者,应把多媒体与课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它们的位置、大小。在CAI课件中可选择如下媒体:

(1)文字说明:适用于概念、定理的讲解,可使用Authorware文字功能中的窗口菜单快速实现。

(2)声响效果:讲解词、背景音乐、提示声响(包括WAV、MPS、MIDI等)。Authorware自带WAV音频文件播放工具,可用变量来决定音频的播放。但音频过多引用就会造成文件容量迅速膨胀,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可采用MP3、Midi等替代。例如MP3音频格式的文件大小仅为WAV文件的十分之一,从而可以大量节约空间,更适合在CAI课件中使用。但Authorware本身没有自带MP3的播放功能,我们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外部函数实现MP3的播放。

(3)图形、图像、动画操作:课件使用的结构图、部件图、电路图以及背景图片等可以通过绘图仪、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如Adobe公司的Photoshop软件等)处理。表现某一原理和物体的作用过程,可用动画制作工具(如Autodesk公司的3D Studio等)或实时录像来实现。Authorware本身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工具。

(4) WWW文本:超文本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媒体,通过它可利用Internet上的一些现有资源(如远程多媒体教室、网上课堂等),通过Authorware中提供的Webplayer插件来实现,其可充分利用IE的各项功能,达到资源共享,、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对WWW文本在Authorware中的应用,扩展了CAI的应用范围。

三、结语

目前,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教育系统本身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而以计算机为工具,以CAI课件为手段已成为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出优秀的CAI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计算机开发基础篇6

微课,即微型课程,早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的。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通过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笔者了解到目前微课主要通过小视频方式,记录教师就某个知识点、重难点或操作环节等展开的简短教学活动。微视频作为微课的主要载体是种新的视频教学资源,录制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特点短小。在制作的内容方面要求精简,就某个教学环节在一定的情景当中展开。微课主要突出主题、重点,反映教学思想,突出教学设计及教学特色。

2.微课在预科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

预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实行模块化教学,无纸化上机考试模式,那么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我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民族文化、学习基础等教育的差异性各不相同;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难点,同学们想课后再对知识点巩固学习时,没有相对应的教学资源或资料补充学习;上机实训课程操作中,部分同学跟不上老师的操作,若是反复教学会影响整个教学的进度等问题。我们尝试利用“微课”教学的可视化特点,突出重、难点及实时操作片段,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补充学习,让“微课”成为一种辅教学资源。同时制作和开发“微课”对于我们教师即是帮助又是提高,可以推动教学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制作微课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总结提高的过程,要将其很好地应用到教学中,那对我们的教学质量将提出新要求。

二、微课的实施步骤

录制微视频是开发制作微课很重要的一步,我们采用混合式录制视频。录屏为主、拍摄为辅,两者配合共同完成一个微课。混合式微视频不但体现出整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又展示了教师的教学风采和学生的听课情况。通过后期编辑技术手段,完成整个微课的制作。

1.微视频录制前的准备

(1)授课教师根据在录制视频前,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难点。熟练使用PPT幻灯片制作出交互性强的课件并将其不断地完善。录制前,教师设置好麦克风,检查远程控制笔是否能正常使用,熟悉教学内容,操练教学步骤,弄清整个录制环节,找好最佳的录制角度。(2)录制场地可以是多媒体教室也可以是机房,这样可以情景再现。注意教室干净、明亮,声音环境及录制时机位布置是否符合拍摄要求。

2.微视频拍摄

现场拍摄时,授课教师要有时间观念,用正常的语速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微课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有用语技巧,既富于讲述性又重视启发性的语言,通俗、简洁、流畅地讲授教学内容。避免看稿,营造课堂中的互动氛围。现场拍摄时,师生的精神面貌要饱满,着装干净整洁,得体大方。拍摄现场的机位布置、镜头拍摄方式对微视频画面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采用两个机位拍摄,主机位全程拍摄,辅助机位做镜头补充,其中课程中为操作演示部分可以通过录屏专家来完成。为后期编辑提供镜头素材。录制过程中,尽量避免环境声的干扰。

3.后期剪辑制作原则

(1)简洁原则,要做到文字内容的简洁。根据正常语速,一个人1分钟可以讲100字左右,那么准备10分钟左右讲稿的文字就应控制在1000字左右,要做到无声音无干扰。(2)清晰原则,多媒体课件设计结构清晰,色彩简单鲜明,不要运用多色彩文字或背景。

4.案列分析

以PowerPoint2010中动画制作和设计为例具体介绍微课的开发和实施。按照常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可以大致将微课分为:讲授类、演示类、实验类、练习类、启发类和探究学习类等等,笔者采用演示类的微课形式,将“倒计时”和“卷轴”制作过程录制成一个微课。第一个镜头对准主讲的教师,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快速的切人知识点;第二个镜头给出了教师教学内容的银幕,显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构图,然后,教师对整个结构图进行讲解;第三个镜头显示出教师案列制作动画的实际操作过程,这部分内容是该微课的重点,时间大概10分钟左右,通过屏幕录像来完成。第四个镜头操作结束之后教师总结知识点,针对此次微课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总结,设计练一练环节。开发制作好的微课,可以通过机房的FTP共享到每台机子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正式课堂的练习时间或者课余时间通过登录机房的公共资源平台访问到这些微课资源,利用微课小视频补充学习。学生只要自己准备一个耳机就可以轻松重复地学习自己的薄弱知识点。

计算机开发基础篇7

Register.html学生注册页面(学生进入后可注册信息,注册完成登陆后才可以进入系统查看信息)

Answer.asp回答学生提问页面(此页面显示学生姓名、提问的问题、提问时间、教师回答信息输入框,回答之后进行处理,返回给学生提问页面)

三、详细设计制作

详细设计部分对页面的功能进行代码开发,以下介绍几个页面及代码。

(一)首页index.html。首页面对各栏目进行布局,导航用户的各个功能页面,把导航条的代码摘录如下:

mpmenu1=new mMenu(’首页’,’/jsj’,’self’,’’,’’,’’,’’);

计算机开发基础篇8

【关键词】网络 虚拟实验室 硬件展示 硬件组装

1 引言

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验技能都至关重要。在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和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学中涉及硬件的实验很多是纸上谈兵,通常是介绍CPU、主板、内存、显示卡以及一些常见外部设备的型号品牌、技术指标等,即使做实验大多也是用一些过时、淘汰、破旧的设备进行学生不感兴趣的实验练习,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不到训练和培养。当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遇到计算机故障时,由于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再加上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更新,所以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根本解决不了计算机的故障。为了改变现状,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建立基于网络的虚拟的计算机基础硬件实验室,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教学成本,而且可以不断扩大实验范围和实验科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2 计算机基础虚拟实验室实现方案

2.1 虚拟实验室特点和实验内容

计算机基础虚拟实验室创建一个基于Web的可视化三维环境,系统提供常见的计算机硬件三维模型,并且对颜色、接口传感器感应点等配置相应参数,将每一类可视化的三维物体抽象成一种实验对象。学生或教师通过注册登录进入虚拟实验室,通过操作鼠标、键盘进行虚拟实验,完成实验任务。这种设计理念,不但为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技术支持,还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设备进行安装、调试。

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式计算机基础课虚拟实验室,主要完成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基本实验。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三维立体展示当前最新的计算机硬件并配以文字说明,主要有主板、CPU、内存、硬盘、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光驱、键盘、鼠标等。

(2)完成微型计算机组装实验。

(3)以二维网页的形式完成计算机网络组建实验,主要完成局域网组建、网线制作、路由器配置、ADSL连接配置实验。

(4)计算机基础课虚拟实验的教师管理。

2.2 系统实现方案

本项目基于VRML技术,结合3Dmax建模工具,以及javaScript、asp、Access数据库等工具,实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B/S结构的计算机基础课虚拟实验室系统。

(1)根据系统总体框架设定各个模块的基本功能。

(2)构建三维虚拟实验环境。虚拟环境建模主要是三维视觉建模,使用基于VRML组件技术封装该模型,使得虚拟器件具有良好的独立性、扩展性和重用性。再适当地配备声音辅助实验中的交互效果,增加实验的真实性。虚拟实验的建模涉及到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两方面的建模。

① 简单模型的创建。

对实验室、实验台等本身结构不太复杂的模型直接利用VRML来建模。综合运用VRML语言中的Transform、Scale、Box、Cylinder等实现造型。由于用VRML建模形成的文件很小,这样有利于网上传输。

② 复杂模型创建及优化处理。

由于主机、主板、内存、显示器、显卡、打印机、扫描仪等结构比较复杂,直接用VRML语言完成困难,选用专业三维建模软件3DMax进行建模。由于3DMax对元器件描述的精度高,经VRML转换后形成的VRML文件存在大量垃圾代码,必须对该代码进行优化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文件再通过VRML进行调用。

(3)交互式虚拟实验的实现。交互操作主要是基于事件驱动的,如鼠标单击、双击、右击、拖拽、键盘事件等,以及摄像机的位置变化等形式。通过定义接触传感器结点,确定部件间关联关系,通过详细的三维模型展示内部构造,并以动画、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硬件工作原理,形式直观,易于非专业学生理解。

虚拟实验过程通过接触传感器节点(TouchSensor)、VRMLScript编写的脚本程序实现。在各个需要交互控制的物体上,定义一系列的TouchSensor节点,相应的实验都要针对这些节点进行控制执行。将用户的输入经过程序转换,输出到特定的对象上,从而实现交互过程的完成。

(4)网上。将构建完成的三维场景进行集成,与网上其他媒体素材合成,形成一个控制方便、界面友好的虚拟实验环境。把虚拟实验放在Web服务器上,用户通过互联网就能对虚拟实验进行远程浏览和交互操作。

开发步骤简单概括为:利用3Dmax建模导出模型文件VRML编辑输出到Internet。

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1 学生实验操作模块

学生经过注册后,才可以登录进入虚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浏览虚拟硬件设备、选择实验项目进行实验操作并可以填写提交实验报告供教师查阅和评分。系统还提供软件下载的功能以及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疑难解答模块。

3.2 教师管理模块

实验管理由教师承担,只有通过审核的教师,方可进行实验器件库元器件的增加、删除、修改,更新并进行虚拟实验项目的制定和管理工作。教师管理的数据库包括实验管理库和学生成绩管理库。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任务以及实验要求等信息存储实验管理库中,供学生调阅。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浏览、评阅,并将成绩存入学生成绩管理库中。

4 结束语

计算机开发基础篇9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在现代社会计算机软件应用范围极大扩展,几乎囊括了社会经济的所有领域,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也逐渐成为一个涉及广泛的庞大产业.在计算机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因为计算机软件个体的特殊性原因,设计工作的效率比较难提高、设计成本也比较难以控制.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理念水平提升.因此本文将从基础架构原理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原理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25-02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计算机软件技术产生的较晚,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计算机软件设计水平差距不大,始终保持着国际均势.当前要想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设计水平,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设计技术的进步,而应该从在算机软件设计的框架原理上进行创新,只有优秀的基础架构才能保证计算机软件设计的高效.

1 计算机软件设计概述

1.1 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概念

在计算机产生的早期,受计算机性能和应用范围的限制,并没有计算机软件这一概念.但是在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以后,计算机的性能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其适用的领域也有了极大的拓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就需要计算机软件的介入.由此产生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就是计算机最早的系统软件.由于计算机软件的存在能够极大的提升计算机的应用性能,所以计算机在不同领域应用设计人员就会根据这一领域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如在机械制造领域就有CAD和CAM等软件,在设计领域有PhotoShop等软件,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展和应用数量的增加,在一些特殊领域需要应用到之前没有的软件,就需要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主体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

在具体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中软件开发共分为两种,一种软件开发形式是开发主体先进行开发,在开发完成以后在寻找市场.一种软件开发针对目前市场上的应用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应用软件开发.

1.2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特点

计算机软件开发活动在持续了多年以后,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当前国内很多高校等开设了计算机软件设计这一课程.计算机软件在具体的开发实践中表现出了两个主要特点:持续性和针对性.计算机软件开发活动持续了很多年,市面上的计算机软件数量极多,但是因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还是不断有新的计算机软件需求产生,不断有新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出来.同时因为计算机软件本身是在特定逻辑关系上形成的描述语句,所以根本不会有完美的软件产生,每一个计算机软件在诞生以后都需要不断的修补和完善,所以计算机软件开发最大的特点就是持续性.

受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体系逐渐完善,新生的经济形式更多的向微观经济领域发展,企业主体对计算机软件的需求愈发个性化.同时随着计算机软件设计企业数量的增多,计算机软件设计主体为了迎合用户的需求,更多的推出了针对性的计算机软件设计理念,针对性成为新时期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新特征.

1.3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发展

计算机诞生后不久,在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础上形成的操作系统逐渐成型.而计算机之所以能够执行特定的任务是因为CPU将线路的通与不通和二进制数联系在一起,这样操作人员就可以借助二进制数对计算机发布命令.但是因为二进制数本身并不符合人们本身的使用习惯而且较为复杂,所以设计人员在二进制数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编程的高级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受到高级语言的影响极大,在现代社会借助高级编程语言VF和VB即使是非专业软件开发人员也能够完成简单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任务.细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活动正向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模式的普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能够在不同领域通用的计算机软件越来越少,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对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升[1].

2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基础架构原理分析

2.1 基础架构的需求分析

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活动中,软件本身的需求分析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前文所述现代社会经济主体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需求表现出高度的个性化,企业经营项目的不同、运营方式的不同、管理方式的不同都会导致用户对计算机软件设计的不同需求.所以计算机软件设计的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不能透彻的理解用户的计算机软件需求,就可能会导致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偏差,甚至是失败.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主体在运营过程中对需求分析环节的重视程度还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我国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企业在运营模式上采取经营主体与设计主体分开的经营方式,与客户就软件设计需求进行沟通的往往是计算机设计企业的经营人员,而从事计算机软件具体开发的人员往往是设计人员.用户的需求经过经营人员的转述后往往会导致设计人员对用户需求的误解[2].

2.2 基础架构的编写

在具体的需求分析工作完成以后,就需要设计主体根据用户的设计需求进行软件的编写工作,当前在软件编写工作中应用最多的编程语言是C语言,这种编程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结构性突出、基础架构优秀,能够为后继的编写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在软件的实际编写过程中为了提高软件的编写速度,设计主体往往会采用多个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方式进行编写.具体而言就是根据计算机软件的结构特性将软件分为几个关键模块,每个模块形成一个工作面由一个编程人员进行编写,在编写工作完成之后再设置一个主函数连接各个模块,从软件应用的整体来看,使用者需要应用软件的某个功能主函数就能够调用某个模块满足用户的需求[3].在保证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了计算机软件编程的效率.

2.3 基础架构的测试与维护

从计算机软件设计主体的角度来看,设计完成的计算机软件是不能直接应用的,因为工程设计软件与目标设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盲目的应用会危害到计算机软件的安全,也会对应用企业主体造成损失.设计完成的计算机软件只有在完成测试工作之后才能投入实用.在计算机软件测试领域传统的测试方法是数值输入测试法,以预先计算好结果的数据输入到软件系统中,如果输出的结果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断定计算机软件没有问题.但是这种测试方法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为输出结果的正确性是不能保证计算机软件系统内部数据处理过程的正确性的.也就是说计算机软件显示正确结果可能是一个偶然性事件,并不能够完全证明软件本身的合理性.所以在这一疑问的推动下设计人员开发了专门针对计算机软件特点设置的测试软件,应用测试软件能够保证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果和过程的全方位检测[4].

3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基础架构选择

3.1 基础架构的重要性

计算机的软件设计是利用特定的逻辑关系对软件内容的定义,具体的软件设计工作就是对软件内容的定义,而特定的逻辑关系就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基础架构不仅能够决定计算机软件的运行方式和流程,而且还会对软件的未来维护和扩展产生影响,例如计算机软件的基础架构如果是封闭式的就不具备基本的扩展能力.

当前计算机软件设计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基础架构就是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三层结构组成的B/S基础架构,在这一基础架构中软件的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分别对应软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逻辑关系和计算机语言区.在软件的设计活动中,设计主体可以以此为节点将整个软件拆分为几个部分,进行分别设计.同时在软件系统扩展和维护中,也可以对任意一个层次的内容进行修改而不用担心修改会对系统的其他部分造成影响,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基础架构能够极大的提升计算机软件的设计效率和应用效率[5].

所以在具体的软件设计活动中,设计主体应该根据用户主体的实际需求和软件的功能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高效的计算机软件基础架构,以提升计算机软件的设计质量和效率.

3.2 基础架构的选择

现代计算机软件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软件设计的其他环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所以计算机软件设计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基础架构的设计.只有选择一个优秀的基础架构才能保证计算机软件后继的程序编写、维护和拓展的高效和便利,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活动中,必须根据软件的目标功能,对现有的基础框架进行分析和甄选,最后选择一个最为适合的基础架构.当前计算机软件设计的主要编程语言C语言已经应用较长时间,积淀了大量的优秀计算机软件架构,基本不需要基础架构的重新开发,设计主体只要根据软件的目标功能和结构选择一个合适的架构就可以[6].

4 结论

计算机软件开发随着计算机软件应用范围的扩大而备受关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基础架构原理是影响软件开发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计算机软件设计概述、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基础架构原理分析、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基础架构选择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活动中基础架构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选择应该秉承符合实际、功能优先的原则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向健极.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2):70-72.

〔2〕潘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J].电子制作,2014(19):223-224.

〔3〕杜彦斌.面向服务软件体系架构原理与范例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计算机开发基础篇10

1 简介

 

近年来,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已成为山东高职院校计算机必考课程。为此便于考试和教学,我们自主开发了《计算机基础模拟软件》。

 

该模拟软件包括操作题与客观题两部分。我们选择使用VB6开发考试系统的主要模块及界面。操作题编程与Office后台宏语言(Visual Basic)联系密切,录制的宏经简单修改便可形成系统子模块。在数据存储方面,我们选用VB的文件系统对数据文件编程,从而在方便数据加密的同时又可减小系统的大小。

 

2 Windows操作题与系统打包技术

 

Windows操作题部分在整个系统中属于最简单的部分,这得益于VB6封装良好的FileSystemObject对象。通过访问此对象的方法与属性,我们可以轻松地实现试题内容的生成与相应的评分。

 

系统打包方面,我们选用Inno Setup。Inno Setup是一个免费开源的安装制作软件,小巧、简便,支持pascal脚本,能快速制作出标准Windows2000风格的安装界面,足以完成一般软件安装任务。

 

3 基于Office对象模型开发Office操作题模块

 

微软Office产品中引入了Office对象模型并内置了VBA编程语言,还内置了友好的宏记录器,因此利用0ffice提供的VBA功能,实现Office操作题的自动评分。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模块的编程思路极其一致,下面仅Word部分评分模拟的实现原理。

 

首先,检测考生文件夹下word文档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继续执行;如果不存在则判为分(存储到全局变量iWord中),并退出模块。相关代码如下:

 

Public Sub Word01(file1 As String)

 

If bFileExist(file1) = False Then

 

iWord = 0 ‘存储word部分试题得分

 

Exit Sub

 

End If

 

Dim oWord As New Word.Application

 

Dim s() As String

 

Dim iLower As Integer

 

Dim i As Integer

 

oWord.Documents.Open (file1)

 

oWord.Visible = False

 

With oWord.ActiveDocument.Paragraphs(2).Range.ParagraphFormat '定义段落格式

 

If .LineSpacingRule = wdLineSpace1pt5 Then '定义行距为1.5倍

 

iWord = iWord + 2

 

Else

 

iLower = iLower + 1

 

ReDim Preserve s(iLower)

 

s(iLower) = "正文第一段行距设置错误(-2)" & vbCrLf

 

End If

 

End With

 

Call oWord.ActiveDocument.Close '关闭WORD文档

 

oWord.Quit

 

Set oWord = Nothing

 

上述过程执行的最后,我们把考生得分及可能的错误信息全部保存到全局字符串变量strWordResult,由评分模块访问这个变量来显示Word部分做题信息。

 

4 客观题模块的设计

 

客观题内容的屏幕呈现实现于系统主窗体frmMain后台代码中,通过操作各客观题文件实现,是整个系统开发的关键之一。

 

(1)动态显示客观题内容。如何显示跨越屏幕边界的大对象,这是系统要动态显示客观题内容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所采用的方案主要了来自MSDN的技巧:引入两个Picturebox控件(父子关系),并使用HscrollBar或VscrollBar(本例中使用)控制作为子控件的Picturebox在父Picturebox中的显示位置,因为作为子控件的Picturebox的某一部分一旦超出了父Picturebox的边界就成为不可见的。在我们的项目中设置了三对Picturebox控件,分别用来实现动态显示单选题、多选题及判断题内容。

 

(2)加载客观题内容。加载客观题内容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技巧性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里的控件是动态生成的。一般地,在VB6中动态生成控件主要有两种方案:一种是使用VB6以前的控件数组,另一种是使用VB6始引入的WithEvents变量。但在本系统环境下需要生成大量的控件,而VB6中是不允许创建WithEvents变量数组的,因此,我们决定使用控件数组方案来生成大量的控件以显示客观题内容,而且这样更便于统一控制控件的事件。

 

5 小结

 

总体来看,开发计算机基础模拟软件的主要技术关键有:Office后台宏录制模块及Office DOM对象模型编程;利用Picturebox控件与VscrollBar控件显示客观题与内容的动态定位。

 

计算机开发基础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教育改革在不断的深入,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教学之中,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网络课程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活力,在现代教育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的开发,顺应了时展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1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开发的背景

高校教育改革已经在我国全面的展开,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要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已经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在发展进步,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大,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具有一些辅助教学的模式,比如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将课件或者习题等教学资源传输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但是效率太低,并且数量有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存在很大的漏洞,知识量有限,当学生集中在网上对学习资源进行下载时,会使网站系统的压力加大,系统崩溃的现象经常产生,影响了学生的使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的开发,创建精品课程,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利。

2计算机基础教学精品课程网站开发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公共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VB语言、C语言等课程,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教学网站进行开发,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辅助手段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突破了传统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精品网站,教师可以在网上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评审,符合课程网络化学习平台建设的需要。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轻松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可以通过功能模块的设置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行积极的引导,提高学生在学习之中的探究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之中的相互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综合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

3教学网站开发的技术应用

精品课程的网站开发需要用到诸多的计算机技术,通常会采用B/S结构,也就是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对网站进行开发和设计。B/S结构是应用比较广泛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服务器可以对浏览器提出的请求进行分析和处理,再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反馈到浏览器上,系统操作比较简单快捷,所以受到众多网站开发者的青睐。精品课程网站开发中应用了很多计算机技术,下面对这些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3.1 HTML语言

HTML语言可以对Web文档的编程进行创建,通过HTML语言能够确定Web文档信息的显示形式和内容。HTML语言创建的文档之中也可以包含其他的文档,或者形成具有图片、文字、声音等的超文本。

3.2动态数据对象

动态数据对象是微软推出的应用程序接口,能够实现对关系数据库或者非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的访问。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OLE DB对数据库之中的数据进行访问和相应的操作,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支持Web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

3.3动态服务器网页

动态服务器网页是微软公司研发和推出的服务器端的脚本语言运行环境,其中包含了不同脚本的程序代码,并通过这些程序代码创设了网页。当浏览器使用动态服务器网页技术来编写网页时,服务器就会产生相应的代码传达到浏览器之上,这样用户就可以在浏览器上看到动态的网页。

3.4 Dream weaver

Dream weaver是专业的网站设计和网站管理软件,可以对网页进行可视化的设计与编辑,同时支持多脚本语言的编写。通过Dream weaver可以将动画、图片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网站提供更加强大的功能,并且在编辑和使用上十分简单快捷。

4精品网站体系结构的设计

通过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开发工具的选择,将网站建设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搜集和整理,为整个网站的建设服务。

4.1网站的数据库体系结构的建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之中需要建立数据库体系,数据库系统之中包括用户表、班级表、成绩表、课程表和文件表等,其中存储了各种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数据。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的这些基表之中,需要建立一定的关联,班级表与课程表和成绩表之间可以通过外关键字建立关系,形成一定的联系,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查询。班级表与课程表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成绩表与课程表之间的关系是多对一。学生和教师在利用网站时可能会对多个数据表进行查询,为了方便操作,在数据库的系统结构之中设计了一个“视图”工具,可以将多个表进行整合处理。

4.2网站的系统结构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的使用,需要对网站的系统进行访问,才能得到系统提供的相应服务。在对网站进行登陆时,需要利用用户的帐号和密码,经过系统的验证之后才能进入到系统的主页之中进行相应的操作,并完成对用户身份的追踪。网站系统将用户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教师,一类是学生,不同的用户其主页形式也存在差异,并且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教学网站在不同的用户主页之中设置了不同的功能模块,教师模块具有的功能是文件管理、教务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以及进入学生首页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文件管理功能将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站之中,进行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该功能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审核与。学生模块所具有的功能与教师模块存在差异,包括查看信息的功能、常用工具下载功能、网络课堂功能、在线课堂功能,同时还具有学生论坛,学生可以就学习上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5结束语

为了创建精品课程,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开发进行了探讨。传统的教学辅助模式在辅助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站开发的重要作用以及网站开发的设计与实现。建立精品课程网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清芳.基于的网页设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1.

[2] 王利江,刘东升,张丽萍.“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建设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22(03):84-87.

[3] 李永琴.基于过程管理的实验教学网站开发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计算机开发基础篇12

关键词 :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工作任务

引言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基本要求是理论够用,基于此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探讨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设计内容与考核方式。

一. 课程性质

现代社会中计算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完成工作的必要条件。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课程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基础素质为目标,以期培养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高职应用型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中的数制及其表示和运算、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网络与多媒体的基础知识,掌握典型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操作,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其他课程建立良好稳固的基础。

二. 课程设计思路

1、以“办公应用”的典型案例为载体,依据企业的“办公应用”岗位要求,确定“办公应用”关键技术为核心,以“理论必需,适用为主”为基础,构造传统课程内容,以打造未来就业能力,提炼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必需应用技术,将其整合为教学内容,进而通过教师进一步转化为适合教学的课程内容。我们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学生操作为手段,以提炼的岗位工作任务为具体的实施项目,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在完成课程项目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奠基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从而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授课模式,转变成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行动导向”授课模式。

2、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师调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案例教学和实际工作任务以项目的形式结合,以真实项目为对象进行任务导向教学,教学过程要体现工学结合,即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未来岗位的“工作任务”紧密结合,两者的结合是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中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主要通过做企业的真实项目来完成,从而达到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融合的效果。

在此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学习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能达到未来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课程内容设计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10案例应用、Excel 2010案例应用、Powerpoint 2010案例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六个单元项目,涵盖了各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也包含了不同岗位的基本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计算机技能,奠定职业基础能力。3、在教学组织中重点是变换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使得学生变为主体地位,教师转换为引导者,真正实现学习任务、工作任务的统一。

课程学习前,教师主要承担引导者的作用,即学习任务的信息提供,完成任务的奖惩措施,简要的动员,提供相关项目完成作品,使得学生有目标,引导学生收集完成本项目的课程资料,最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使学生完成项目。课程学习中,教师主要承担控制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对学生项目完成的作品的评价,控制学生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通过完成项目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是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使得学生角色变成主体地位,即企业人员,教师角色变为引导者和控制者,处于辅助地位,最终完成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身份的变换。

三. 课程内容选取

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呈现递进的关系。具体设计格式如表1。

四. 考核方式

要完整的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改革,还要依靠考核方式的改革,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占50%,结果性考核占50%。

(一)过程性考核(50%)

平时成绩(25%):考勤(15%)、实训作业(10%)。

(二)结果性考核的内容与要求(50%)

结果性考核内容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的考试的形式为主,以学生获得一级B的合格证书为考核结果,要求学生通过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的考试获得证书为完成本课程的证明,在校期间均可报名参加考试。

具体考核内容分配见考核评价表,如下:

五. 总结

通过两年的实行,与改革前相比有了以下的改变。

(一) 教学设计的改变

1. 放弃了以往的章节教学内容的课程知识体系,而代之由企业真实项目的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学习任务,构建了新的课程项目体系,实现了适合高职学校学生更感兴趣的“以工作任务为来源,以学习任务为手段,以项目教学为体系”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设计。

2. 改变了过去内容多而杂、面面俱到的情况,新的教学体系精选了毕业后可以直接应用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基本做到了“理论够用”的要求。

3. 改变了过去案例以案例为目的,案例学习后不能使用到工作中的现象。新的教学案例全部来自现实的工作任务,并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将工作任务序列化,合理化,得到科学的结果。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1、改变了过去“一半理论、一半实训”教学组织形式,而是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将理论与实训融合到一块,教学过程的课堂选择从以前的教室与机房分开变为一体化教室,进而体现出边理论边实训,理论与实训结合的特色。

2、改变了过去教学资源“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方式,教学资源扩大化,变为立体化、网络化、课内课外结合的多资源共同学习的新形式。

(三)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的改变

改变过去仅以全国计算机一级证书为结果的考核方式,变为过程性、结果性考核各占50%,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约束力以及综合知识应用能力。通过两年的改革,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就业能力也有了提高,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小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与应用——以《路由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9):48-5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