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修养的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2 11:26:45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篇1

护理中对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心理健康等的重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较为高超的护理技术,也对护理人员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护理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对培养优秀护理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护理教育过程中,由于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能等的学习已经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人文修养课程有所欠缺,使得学生的人文修养相对薄弱,在护理实践中就容易出现问题[1]。受以往以“疾病”和“治疗”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影响,一方面,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难免会忽略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使患者感觉护理人员对自己关心不够,出现心理落差,因而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加之患者对疾病以及护理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护理人员人文修养的欠缺,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应该重视并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

二、人文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缓解医患矛盾

人际沟通是人文修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护理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可以对患者病情以及治疗方案等做出详细的解释,保证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另外,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社会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病患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以及情绪状态等,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在交流中避免冲突的发生,更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2]。

(二)提升学生道德伦理素养

道德伦理素养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人们常说医者仁心,在护理人员身上,道德伦理依旧是核心素养。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真诚热情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给予其人文主义关怀,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护理理念。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严格地审视自身。一方面,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行为是否符合患者的利益,是否符合自身的职业身份,工作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会对自己的护理行为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影响更加在意,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过程中,能够进行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与理解,时刻注意用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并约束自身行为。

(三)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日后护理实践奠基

护理人文修养课程是近些年才逐渐被纳入到护理专业的学习当中的,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护理人文修养以护理为中心,其内容综合考虑了与护理相关的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和精神文化层次等多方面内容,涵盖礼仪、美学、沟通、伦理等模块[3]。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将护理人文内涵与专业课程中所学到的护理知识与技巧等有效相融合,在护理实践中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其中,有关礼仪以及美学方面素养的教育培养,是提升学生审美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能够成功适应护理实践的保障。

(四)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第一,人文修养教育可以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大幅缓解我国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全面提升我国医护人员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第二,使我国医护系统人员构成更加稳定。医疗系统中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尤其是护理人员。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较差,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困难,诸如工作量大、相对劳累以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等,就会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最终选择离职。人文修养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轻松应对工作中的困难,降低人员流动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与保证服务的水平。

三、结语

护理是极具人文性的一项工作,在护理教育中强化人文修养教育,可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以及道德伦理水平、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后在护理职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邹亮.浅谈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必要性[J].新课程,2016(18):7.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篇2

    二、语言修养教育研究现状

    语言修养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把这一课程做好做精,保证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已有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对如何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呈现单科、单论的单一化倾向。

    1.对《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研究。教育部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并未做硬性规定,但鉴于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便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以此作为话题的探讨和研究也持续不断。(1)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作用和意义的探讨。研究者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而《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与其他学科不同,《大学语文》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构成,它所承载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明成果。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提高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人文精神,塑造良好的人格。(2)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思考和建议。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正在被边缘化,处境尴尬。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陈旧,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循规蹈矩。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强制性地将《大学语文》定为必修课势在必行。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自身也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怎样让课堂生动起来是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对《口语交际》课程教育的研究。鉴于口语交际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了《口语交际》课,对该课程教育的研讨也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研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强调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高低与职场成败的关系。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已全面走向市场化,在强手如林的人才竞争中,没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将难以拥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开启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2)分析影响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口语表达往往心存谨慎,“君子敏于行讷于言“”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等观念根深蒂固。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各级学校一度荒芜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育培养,尽管近些年情况有所改观,但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的居多。(3)探索大学课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为切实保证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大学课堂应以多样化教学模式取代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具体情境中,师生互动,以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带领学生走出去,在社会实践中,在不同的口语交际场合,让学生得到锻炼。

    3.对《普通话》课程教育的研究。普通话是我国的民族共同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运用普通话进行人际沟通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说好普通话当属义不容辞。

    4.对《应用写作》课程教育的研究。近些年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对《应用写作》课程重要性的再认识。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写作》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需要重新明确。高校开设《应用写作》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大学生应该坚守认真诚实的治学底线,扎扎实实提高自身的应用写作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2)对《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方法的再探索。在多数高校,《应用写作》的课时量通常为一周两节(文秘一类的专业除外),在课时少、见效慢、教学难度大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设备,通过示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应用文的写作规范;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实训空间可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对《文学欣赏》课程教育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文学阅读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此忧心忡忡,认为文学阅读缺失将会导致大学校园人文素养的整体滑坡。与此同时,对《文学欣赏》课程教育的研究也随即多了起来。其主要观点是:(1)强调文学阅读对人文素养的奠基性作用。(2)对大学生疏远文学阅读主要原因和后果的分析。(3)探讨提高大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方法。

    (二)新的研究方向及内容———对大学生语言修养教育的新思考

    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中我们发现,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语言类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乃至未来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做法上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少整体上的综合构想和实践。我们常常根据一些可感性较强的显性因素来衡量一个人语言修养水平的高低,但它的形成却是一个隐性的日积月累地汇集多门知识的过程,它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片面强调某一门课程,注重某一方面的培养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语言修养缺乏或缺失的问题。以应用文写作为例,如果学生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又如何谋篇布局写出文通字顺的文章?再比如,即使能说一口规范流利的普通话,但语言表述缺乏逻辑性,表情达意缺少文化底蕴,又怎会给人留下语言修养良好的印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学生语言修养教育研究的提出,顺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篇3

专业选修课应指供学生自由选择修习的显性或隐性的专业课程或专业延伸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专业选修课一般与专业必修课相对应,但二者并非绝对孤立,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学生职业选择等因素的作用下,二者应相互转化。一般认为专业必修课在人才专业素质培养中具有主导作用,但目前人们已意识到专业选修课在具备专业技能尤其在具备特色技能的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专业必修课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面向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人才,不仅是高校的历史任务,也是高校面临新形势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面向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为:

1.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经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在探索和实践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创造条件。

2. 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相统一的人才

现代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并善于应用和创造新知识的人才,还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富有主体精神、多样化的人才,因为良好的个性在创造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 培养具备多种能力,通才与专才统一,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的人才

随着未来社会知识与技术更新的加快,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既要有内化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出现的综合化、一体化、信息化及人文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广适性人才。

4. 培养具有国际意识、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人才

面向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平台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21世纪高等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的层面上处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异国交流能力,具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国际型外向人才。

对于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的侧重点会与其它院校有所不同,但其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仍为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农业高校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不注重个体差异性,片面强调整体思维的循规蹈矩的教育无疑扼杀了学生求异的思维和创造的欲望,所以要注意不同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个体的创造性潜能都得到相应的开发。

2. 重视智力因素,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创造活动有启发、引导、维持、强化和调节作用,所以要改变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锻炼其意志品质,激发其上进心;同时要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须的团队协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3. 注重基础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专业技能,尤其是专业特色技能培养

专业特色技能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在某专业中具有特色发展前景的技能,二是代表院校特色的某种专业技能。

目前高等教育已普遍重视加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有机结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但在能力培养方面,农业高校对专业技能尤其专业特色技能的关注尚欠缺,表现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上为重视必修课教学改革,忽视选修课课程建设,较少开展选修课理论课教学改革,几乎不开展选修课实验教学改革。

(三)专业选修课在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功用

专业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功用可总结如下:

1. 拓展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创新机会

专业选修课具有内容新、能够介绍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提高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学生通过对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的修习,可以了解最新的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知识,从而拓展其专业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创新机会。

2. 培养个性化人才,激发学生专业深造和创新的动机

选修课具有可选择性的特点,利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喜好选择修习,从而利于选修课所学的知识构造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而且专业选修课具有延伸专业的特点,学生修习后对专业前沿有了了解,利于其产生深造和创新的动机。

3. 提高学生的特色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选修课设置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不同院校可依据自身特长和科研特色来开设,且选修课的设置一般会考虑科技的进步性和社会的需求性、考虑专业内具特色前景的领域,通过学习专业选修课,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内化为社会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其就业拓宽途径。

4.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选修课的灵活性强的特点使其易于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为学生今后学习新技术和报考研究生起铺垫作用。

综上所述,专业选修课在目前农业高校培养具备特色专业技能的个性化创新人才中作用尤其突出,合理设置专业选修课和加强其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是农业高校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可行途径。但目前农业高校普遍存在重视必修课和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的教学与改革,忽视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与改革,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的实验教学,甚至多数专业选修课不安排实验,即使部分选修课安排了实验,也仅限于验证性实验,未能发挥其在强化学生专业特色技能和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中的作用。鉴于专业选修课的作用和现状,其教学改革必须为农业高校所重视。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篇4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物质文明得到满足的同r,精神文明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对其要求逐渐提升。广播电视节目作为传播精神文化的重要环节,要求其质量要有所保证,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人才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下面将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必备的艺术修养展开分析,旨在全面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素养。

一、广播电视编导必备的艺术修养

广播电视编导这项工作要求其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胜任其工作,进而保质保量的完成其工作,并最终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稳步发展。下面将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必备的艺术修养展开分析,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修养

就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其有着较为广泛的受众范围,从老头老太太到青少年都有涉及,许多人员其文化素质本身就比较高,而作为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又是能够接受心灵熏陶的节目。因此,作为这类节目的编导来说,其文化修养要极为良好,能够将知识渗透其中,实现节目档次的提升。在节目制作的相关环节中,所有的编导人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在节目创作中运用到自身的文化修养,结合生活素材,让节目和生活更加贴近,具备更加鲜明的特色,能够在观看的过程中,让受众的文化修养得以提升。所以作为编导人员来说,有必要对自身的文化修养予以提升,具体可以结合如下方面:首先要对相关的知识有所涉猎,实现知识水平的提升,编导需要对多方面知识进行学习,让后对其进行主动转化,实现节目文化素质的提升;其次,专业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加强,作为编导来说,专业知识的具备,由此才能够让知识的兼容得以实现,使得节目的质量得以提升。

(二)思想修养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需要将记者、通讯员的一些不成熟作品或半成品进行加工,自己的劳动体现在别人的作品中,不能追求自己的名利,一旦出现问题还需要承担责任,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工作人员提高自我修养。还有就是工作人员需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工作人员承担着广播电视编导的重任,要遵从党性原则,坚持真理的传播,根据中央政策和口径对新闻稿进行把关,支持群众的呼声,要秉公办事,不,在题材的取舍上要坚持质量标准,不唯上级,不注重名气,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三)审美修养

就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其艺术性较强,因此作为编导人员来说,其艺术审美的修养也是必备的。编导首先要对节目的特点有所了解,比如说较为严谨的是新闻类的节目,而真实性一般是生活类的节目。再结合自身的审美,来让节目变得耳目一新。编导人员的艺术审美修养是这一活动必备的,进而来实现团队审美的提升,让节目的艺术价值更高。而就广播电视编导来说,这门艺术的本质就是美。所以,在编制节目的活动中,要对其审美特别注意,这是节目最根本的特性。所以,作为编导来说,有必要结合如下的几方面来实现自身审美修养的提升。首先,要深入生活,艺术一般是源自于生活,但是又明显高于生活。所以编导必须要注重对生活的深入,亲自去对生活进行感悟以及体验,从中对精髓进行提取,寻求节目和生活的贴近,实现对人心的出动,创作出人们欢迎的节目。其次,要能够结合现象了解本质,这是编导必备的能力,需要结合独特的视角,来实现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进而结合媒介的传播,让其对生活审美的感受有最直接的体现。

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审美修养的提高,要明白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真谛,从而使其节目的题材来自甚或,经过精心的编排,让节目贴近甚或,才能保证创作的真实性,最终获得观众的认可。

(四)创新意识

创新是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当前,广播电视中动态报道、会议报道、面子上的报道比较多,而对于一些深度的、反映群众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报道却很少。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创新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要判断哪些有价值,坚持内外结合的报道方式。节目编排应从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上进行,贴近群众生活,反映问题,突出时代性和导向性。

想象力也是他们所必备的。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作为编导来说,需要从许多的题材中,对极具价值的材料进行选择,随后再结合想象力来串联材料。此外在制作的进程中,还需要其视觉创新的存在,能够实现文字和视觉创新的转化,使得节目具备更高的质量。所以,作为编导来说,有必要结合如下的方面来完成自身创新的丰富和培养。首先参考其他的节目的构建。良好想象力获取的基础,就是从同行那里进行方法的借鉴,再结合节目的具体特点,展开合理的形象力。其次,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只有这部分能力得到了提升,其想象力基础才会更加丰富,能够从不同的事物当中获取灵感,进而开展想象活动。

二、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具有艺术修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还能够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持续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项工作,有着自身独特的性质,如:艺术性、时代性与思想性等,因此,要求其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广播电视编导人员的工作主要包括,分析一系列的材料,从中挑选最有意义的题材;根据题材,展开对其策划、拍摄与制作等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中,均需要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又有较好的艺术修养,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与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不断的创新,进而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高质量,使其吸引更多的观众,并能够通过节目,传递真善美、杜绝假恶丑。同事,广播电视节目为了获得稳定的发展,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广播电视编导人员的艺术修养只鹅姐影响这电视节目的质量,才能保证其节目具有相应的艺术性、时代性与思想性等。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要求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要不断提高,从而满足其艺术修养的需求,广播电视节目要进行创新,进而保证其持续的发展。

三、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需要具备艺术修养,才能保证其节目的高品质、高质量与高水准。广播电视编导人员的艺术修养不仅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还影响着电视节目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人员艺术修养的提高要注重其文化修养、审美修养与创新能力,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努力,广播电视编导人员艺术修养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篇5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是承担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管理和业务单位在维修养护及一系列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一套较为全面、规范、完整的文件材料。从项目的提出、筹备、勘探、设计、施工、竣工、运行等形成资料的主要过程,经常以相关文件、图表、计算材料、声像图片组成资料。

2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技术资料整理的原则

2.1资料整理的及时性原则

整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要讲求时效及时进行,以达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信息的及时利用。任何信息的价值都有其时间性,且在某种程序上信息越及时其价值越高。过时的信息只能作为历史资料,对决策毫无用处。这一原则要求及时记录维修养护资料信息,对发生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及时传递和报告维修养护信息。收集、积累和整理维修养护技术资料要始终和维修养护工作同步进行。是对水利工程质量情况的真实反映,监理机构与水管单位随时检查资料的整理情况,杜绝事后补记工程维修养护资料的整理以及造假资料现象。

2.2资料整理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又称“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采用特定的专门方法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完整、真实可靠。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的真实性是保证优良水利维修养护工程技术的灵魂。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的原则,不要脱离实际歪曲事实,保证维修养护技术资料是对维修养护工程质量的真实写照,资料的整理应与施工过程同步进行。

2.3资料整理的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是个老生常谈的原则性。因为是匿名性,在交流时,不不实不全的信息;表达观点时,尽量述说地简洁准确浅显,少用网络用语(尤其是数字),保持清醒头脑,能独立判断,确保资料准确性。资料的准确无误是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的核心。做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质量评定的填写应规范化、项目内容填写具体化,不能以“符合标准”、合乎规范”来定论,领导、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单位资料整理人员以及审核人员都要把好数字关,真正做到按章办事,及时准确地整理资料。

2.4资料整理的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网络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行为破坏和丢失的特性。资料完整性指在传输、存储信息或数据的过程中,确保信息或数据不被未授权的篡改或在篡改后能够被迅速发现,是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的基础。应该设专人整理各类有关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资料,根据合同的签订、工程的施工全面记录填写,按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工作流程细致地整理资料。确保养护资料有始有终、便于查找、全面完整,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养护资料的不完整会导致决策的片面性,致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出现质量问题,酿成灾难。

3防洪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准备工作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一直以来,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运行机制不灵活,维修养护经费不足,致使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水利工程效益严重落后,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在投入上,基础设施投入多运行维护投入少,基础建设资金不能用于运行管理,财政拨款资金又远远不能满足运行维护所需费用。在管理上,建设管理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而已建工程的运行管理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管理模式,定额标准陈旧、管理方式单一、经营方法不规范。要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是落实人员编制和人员经费、维修养护经费。学习维修养护有关规章制度和政策,迅速提高有关人员把握政策的能力。根据养护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各个养护项目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实施,明确维修养护工作岗位职责,做到工程维修养护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

4维修养护与资料整理同步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是承担工程维修养护的业务单位,在维修养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一套较为全面、规范的文件资料。资料整理人员不能只在办公室单纯的整理资料,要和监理人员、质量监督人员到施工现场察看工程的质量、进度情况。要做好养护工程技术交底,落实工程质量管理计划,搞好施工前检查,做好工程技术复核,进行材料的试验和检验工作,搞好示范工程养护质量的检查验收等,要及时检验养护效果,掌握养护质量动态,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5收集整理养护资料

要从收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资料,就必须对文献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处理工作。主要包括:去除假材料,去掉重复、过时的资料,保留那些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阐明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以及含有新观点、新材料的资料,但对孤证材料要特别慎重。建立维修养护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对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表、声像、电子文件等,要在收集、整理与分析后及时、完整、准确地输入计算机,使内业资料的保存更加安全,查找也更加方便快捷。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篇6

音乐,是艺术中最敏感的门类,因为它同人的心灵和情感最近,能够表现出神气的力量和奇妙的魅力,能够影响人、陶冶人的情操。而歌唱作为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更能通过音乐来表达和影响人的精神面貌,这就要求歌唱者为达到歌唱的完善而须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提升各方面的素养,从而提升自身的歌唱修养。

一、何谓“修养”

①修养的涵义

修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从字面上看,“修”为修炼之意,指整治、锻炼、学习、提高;“养”为培养之意,指培养、涵养和熏陶。概括地说,修养主要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品质。

②修养的意义

一个人的修养与其自身品质、成长经历、修炼时间、领悟力有关。良好的修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与价值,一个有很高个人修养的人,才最具有个性和人格魅力。而学习是加深修养的基础,是不断进步的阶梯,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如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能力,还能修身养性,提升人的品位。

二、何谓“歌唱者修养”

作为一名歌唱者,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上的修养,也要加深文化底蕴的修养,就应不断通过学习相关的学科来达到修养的提升和认识的升华。

歌唱者修养应具备很多方面,包括政治思想修养、文化修养、专业修养、艺术修养等,并与其演绎作品的效果有着密切联系。著名蒙族歌手腾格尔曾说道:“修养是一种后天功夫,是可以学的。专业修养是花,重在“修”,精益求精;人格、文化修养是“水”,重在养,广益求广。二者都需要扎实的基础,需要定力,需要两眼向内,持之以恒。”

①专业修养

专业修养,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歌唱者的专业性和技巧性的锻炼。专业修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科目:

a)歌唱理论知识的学习;

b)发声训练、发声方法、练声曲运用、声乐作品练唱;

c)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试唱练耳、和声、曲式等的学习;

d)学习键盘乐器,主要以钢琴为主;

e)学习舞台形象与演技,掌握表演的基本原理;

f)学习音乐史以及其他艺术的各种体裁。

②文化修养

对于一名歌唱者来说,除了有基本的音乐方面的训练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深厚全面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也是同等重要的。歌唱者可以通过多读古文诗词、文学作品和美学、哲学书籍,发掘音乐与文学、史学、哲学的共同之处,加深对歌词内容的理解领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不断提高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有了理解才有感受,才能把内心的感受赋予音乐表现之中。为什么同一首作品,有的人能演绎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而有的人却无法引起共鸣?这就是因为他没有全面了解歌词内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其真正的内涵。因此,歌唱者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加深文学修养,提高文化素质,来生动地表现歌曲,深入细致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和韵味,更好地揭示音乐作品的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更好地表情达意,进而自己激发内心的歌唱热情,艺术地表现出完整的音乐形象。

良好的文化修养的依托,也是一个演唱者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越是追求文化修养的人,个人素质相对也就越高,则眼光也会更加长远,不会固步自封,那么他的追求和成就也就会更大。当一个演唱者凭借不俗的文化修养达到“美”的境界,那他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魅力,能够撞击人的心灵,使人为之动容。

三、歌唱者修养的学习

①学师的风范

我们常见的许多声乐大师中就有很多德艺双馨的典范。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生于西班牙,长于墨西哥,他不仅能唱意大利语、法语歌剧,而且可以用西班牙语、德语和英语演唱;他不仅可以唱抒情性男高音,而且可以演奥赛罗这样戏剧性男高音角色,演技全面,才华横溢。他的一生不断在追求着新的知识,迎接着新的挑战,无时无刻不在提升着自己的修养素质,在影响和陶醉着一代又一代的爱音乐的人。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他出身贫寒,家境低迷,却一直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在他身上充分验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古训。在经历艰难而获得辉煌成就之后的他,并没有在学习的道路上止步。他对艺术有独到见解:“声乐表演是一种文化体验,是一个人文化感应及知识底蕴的外射,是审美能力、健康心灵、深厚情感及博大心胸的告白。”他除了修习音乐,还开始学习国画,他表示“艺术原本相通,学习书画既可以增强文化底蕴,融会贯通后还能帮我创作更多好的音乐。”正是这样谦虚好学的态度,造就了这样伟大的歌唱家,世人给他的拥戴和赞赏指示着他的音乐生涯就是不断地提升修养和艺术水准、审美能力的过程。

上述这些歌唱家们的个人艺术水平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们之所以能登上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除了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更重要的是他们摄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他们凭借自身浓厚的文化修养在对作品进行完美的诠释。

②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习

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曾在他的传记中写到:“空闲时,我用来读书……音乐学院里得到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读书的意义于他来说并不是为了成为一名渊博的学问家,而是想在书中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也正是由于他年轻时的这种攻读,为他后来成为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师奠定了基础。

在近几届的青歌赛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暴露出的文化素养欠缺的问题。选手们在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音乐素质上,要么是眼界狭窄,要么是知识不足。特别是有些原生态唱法的歌手竟不认识中国的国旗。难道原生态唱法的选手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做“文盲”吗?即使是一些基础性的常识题,很多选手也会被难住。有人以为“焚书坑儒”是铁木真的“暴行”,甚至有人答到“伦敦”是“法国”的首都等等。因而有评论家说:“文化底蕴的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制约歌唱艺术高深发展的严峻问题。”一个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歌手,唱出的歌曲也只是淡然无味,更别说拥有更高的声乐艺术的造诣。

所以,歌唱者的修养的学习,应在注重专业上和技巧上的提升和突破的同时,更注重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学习。聪明的歌唱者应学会在对音乐形象的感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对音乐韵律的表达和对优秀音乐作品的积累中增强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美感,领悟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丰富自身文化底蕴,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操,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美)塞激厄斯•卡吉著.论学习歌唱.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声乐译丛.1980.8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课程设置;农村小学;文化修养;综合培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计划培养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

从培养目标上讲,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农村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规格上讲,本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培养、能承担农村小学教育及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因此,该专业方向的美术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1文化修养构建的层次

围绕美术文化这个核心把与此相关的文化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美术文化素养、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知识素养。而这三个层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联系的。

1.1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它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以基础美术教学为职责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建构自身的美术文化。美术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术学知识,即要认识并掌握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性在美术语言上的体现,如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等。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为美术本体。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美术包括不同的门类,如绘画、工艺、书法等,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基本常识及创作特点。中西美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要掌握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这些既是美术文化的基础,也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特殊性。二是美术史知识。中西美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术时潮,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一部美术史就是人类美术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构成了美术文化深厚的基础,也是美术文化的具体的视觉体现。因此,美术学和美术史论虽然不同于美术技能和具体的美术作品,但它们是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美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美术学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种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指导人从审美的高度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规律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艺术本质及其艺术规律从而指导自我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性质,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它的学术性、价值判断的倾向性、必须符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美学及艺术理论素养是学生文化修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按学科来划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美术与这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在中国,唐宋以来由于众多文人介入美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对文化修养的强调,凸显了中国绘画独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被提升到与科学并立的精神生产的地位。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加以审视。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必须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美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必须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

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完整系统建构,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在于认识到建构什么样的文化修养体系,更在于如何建构的问题。

2.1调整课程结构,具体落实《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指导方案是根据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加强了“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与人文教育”两个领域,增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教育法规学”、“ 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总体上看,“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较高文化修养的基础美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学校里面的课程可以横跨多个学科,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积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减少专业化课程设置的数量,为学生学习业余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有了充分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依靠传统的读书方式,提升自我修养。文化修养是靠每天的积累,积少成多,由小江汇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更多时间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的人文课程

院校在学科门类上的设置比较齐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皆有设置,这一方面为美术学习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是美术学习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因而在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使美术专业学生广泛接触其他人文学科成为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打破各专业的封闭状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学科,实行学分制计入学生学分中。在这个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开设人文学科的讲座

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既具有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该学科的学术前沿性,对于学生了解某一人文学科的现状,涵养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学院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建构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增加文化类讲座和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靠必修课和选修 课,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建筑特点等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重视人文类活动的开办,科研项目的投入,名家讲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动和名家思想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书读的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只有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自我吸收和升华,才能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修养。

2.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态度

人文学科的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大型画展等可视的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外,图书馆有大量的人文学科书籍。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为他们开列书目,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其所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的受授都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养类选修课,为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拓宽渠道

部分高校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选修课数量不多,关于文化修养类的选修课更是屈指可数。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选择选修课,最先考虑的是选修课是否容易通过,上课是否轻松等问题,其次才考虑选修课内容是否感兴趣,质量好不好。缩减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拓宽文化修养教育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保障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审美层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一大关键。

3结语

跟上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及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及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只有解决了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建构学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保证和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5,5(2):3033.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篇8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33-03

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注重个体自身的内在道德修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及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儒家道德修养观不仅对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素质、民族文化等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推动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和提高个人修养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儒家道德修养观的主要内容

儒家道德修养观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在人性论观点上,各家虽持不同主张,不管人性是善是恶,儒家认为,通过后天努力人是可以成为善人的。在儒家看来,人生修养主要是道德的自我修养,也就是保持人的本心,造就道德上的完满人格,最终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一)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

1.完善人性的追求――止于至善

儒家相信人性善本,认为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所以,人经过不断的修身努力,在现实世界就可以成就理想人格。儒家人性论认为性是自然的最高目的,人性之善也就是自然界至高无上的善,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等过程,人性可以向更加完善的境界发展,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善的境界。正如《论语・大学》开篇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 是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每个人的道德自觉性和主体的能动性。正如孔子所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作为主体的人,都蕴涵着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潜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受教育和个人努力,可以达到“成仁”的目的。由个人人性的完善――“止于至善”并进而实现“天下归仁”的共同的善。

2.完满人格的目标――圣人君子

儒家道德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标是成就圣人君子。这可以说是儒家追求的道德修养理想境界――“止于至善”目标的具体化。在儒家的思想观念中,圣人具有与天一样崇高而伟大的美德和功业。儒家认为,完善自己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由内而外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出发点,“治国”、“平天下”是终点、是归宿。圣人承担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须有博大的胸怀,能博施济众、行仁安民。

圣人如此高贵、神圣,即便是在孔子心目,也是不可企及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因此,与圣人相比,君子作为一种理想道德人格形象更具代表性、普遍性,也更有感召力和现实性。君子这个概念更多的是“道德之称”。君子求道,君子之志在终生求道。道即“仁”道,所以,君子崇仁。所谓“仁”,指的是社会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包括君子在内的一切人的精神原动力,是其他道德人格的基础。作为人格典范的君子,更应当对仁推崇倍至。重义是成仁的内在要求。

3.道德修养的最高价值目标――仁

儒家的修身思想主要是围绕仁来展开的,仁是其核心。人的本质就是仁,即所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一生所追求的道就是仁道。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成就仁德。孔子把仁视为做人的根本,甚至把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子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修身思想。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人心是仁,人路是义,内心修养达到了仁义境界,仁就会充塞于心中。进入宋、元、明、清时期,张载、程颢、朱熹、王夫之等人在孔、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思想。

由此可见,儒家道德修养所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完美境界。

(二)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

1.存养立志

在儒家看来,道德修养就是保持人的本心。只要努力修养就可以存其本性之善,并可达到更加完满的善的境界。因此,儒家道德修养特别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标,使个体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道德修养观倡导人们所立的志就是其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最终实现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2.自省忠恕

自省是儒家道德修养最根本、最重要的修养方法。孔子最先提出内省,并把能否坚持这样做看作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孔门大弟子曾参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儒家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圣人,而最切近、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从自己做起。

由反省自己进而推己及人,忠恕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的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相似的含义,两句结合起来理解,则互为补充,更加严密而完善,可作为忠恕的内涵和解释及其要求。2000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修养方法,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3.克己慎独

关于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的规定,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克己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儒家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所谓“慎独”,《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对自己独自处事时都要特别慎重,要凭良心行事,也就是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可见,慎独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约束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它是在自省和克己的基础上,为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而提出的一种修养方式,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在没有任何外在监督下完全自觉去履行道德义务,表现出行为者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躬行践履

儒家所主张的自我修养,在强调自我思想改造的同时,还非常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锻炼成长,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即要求主体要做到言而有信、知行统一。如孔子就明确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要求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进一步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对于道德的修养不仅要身体力行,还要能自觉地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和艰难挫折的考验。这样才可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孟子的这一思想被儒家学者作为自我修养的座右铭,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二、儒家道德修养观的时代价值

(一)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理论价值

1.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文化资源。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作为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构成了民族精神的主干,并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维系着全体民族成员的情感与信念。

儒家道德修养追求的目标是“止于至善”的圣人君子的理想人格,具备这样人格的人就是为仁、成仁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儒家道德修养观重视人,积极追求理想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达到理想境界;在人生实践中自强自立、奋发有为,成就理想的人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道德修养观倡导积极的处世态度、入世的精神以及讲求奉献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为构建正确的道德修养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儒家仁学将“为仁”划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爱己,爱己主要是关心自己的品德。 “安人”和“安百姓”是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经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的形式进行的,由个体的修身“成仁”到最终实现“天下归仁”。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不仅在于成就个人,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个人对社会的意义。道德修养既实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目标和理想,也达到了个人修养目标和社会理想的结合与统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为人们的自律提供规范和方向。儒家道德修养观所建立的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主张依靠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行为,反省自律,不仅为人们理解荣辱观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思想理论基础,更是人们行为选择和实践的行动指南。

(二)儒家道德修养观的实践价值

1.激励当代人明确道德理想,塑造理想人格

当前,有不少人自认为道德理想一般的说法就是做个好人,但比较笼统。评判个人成功与否更多的使用经济价值标准。生活目标更多的锁定在实现自我价值上,追求个人事业的成功。对于个体人格完善的关注远低于对个人事业成功的关注。在行为选择时更倾向于随大流,体现出注重实际和功利性心理。儒家道德修养以人性之善为道德修养的基本出发点,追求至善的道德境界,倡导的君子人格和“成仁”、“天下归仁”的人生理想,并以此为人生信仰去努力追求,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道德理想,也塑造出了完美的理想人格。

2.指导当代人明辨义利,构建和谐社会

义和利的问题,是中国传统道德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和利主要是指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而言。利有公利和私利之分,为国家、民族谋利为公利,为自身、个人求利为私利。儒家学者大都注意义利之辨,其思想主旨是重义轻利、贵义贱利,反对惟利是图、为富不仁,并把为义与为利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尺度。“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对义和利的选择实际集中体现了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这些观点对处理当前复杂的利益关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促进当代人加强自律,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知和行的关系处理。由于各种原因,知行脱节已经成为人们道德修养中的一个不小的问题。在知行关系的处理上,儒家道德修养观认为两者密不可分,既强调知的重要,更注重行的作用和意义。儒家非常强调知行统一,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强调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认识到知和行都要以主体的自觉自律为前提,道德实践应当出于自觉。它建立在对于道德准则的自觉之上,即要自觉、自律的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因此在道德修养上一定要做到慎独,这既是自觉、自律的基本要求,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前,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矛盾冲突不断,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益关系往往会产生各种分歧、矛盾和冲突,也很容易激化为尖锐的矛盾对立。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在这方面无疑为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

儒家仁的本质含义就是要尊重人、爱人,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如何使自己成为仁者,孔子的答案就是“克己复礼”。这里的“克己”即克制和超越自己的生理本能、个体感望;“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面皆合于礼。在解决分歧、冲突、矛盾时,要做到“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仁不仅要求人要自律、要自勉,还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多为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的推行,以个人的道德自觉作为保证,以个人忠信的品质作为基础。实现了忠恕之道,也就是实现了对他人的爱。推广到整个民族群体,主张“天下为一家,中国如一人”,为群己关系的融洽、为国家民族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这种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力地增强了全体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宋志明.论儒学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理念[J].广东社会科学,2007,(2).

[2]陈延庆.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中国人性论的发展历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汤一介.儒学的特质和基本精神[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篇9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08

基金项目: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2015SSK18)最终成果。

儒家道德文化是指由孔子开创,经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发扬,后经董仲舒、程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继承和发展的,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道德规范,对天道、人道、社会和人性做出深刻的阐释,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价值系统。儒家道德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主流,在一定意义上,儒家道德文化是“道德中国”的代名词。儒家道德文化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固然可以从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中汲取价值资源,但是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尤其是儒家道德文化丰富的资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

自从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几乎每年都有修改或者提供教参补充说明。但是无论怎样修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都占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通行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包括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因此内容十分丰富。如果排除儒家道德文化资源,那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内容就显得十分单薄。

儒家道德文化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价值和意义。儒家道德文化认为,“仁”是人生最核心的价值规范。什么是“仁”?在儒家最基本的经典《论语》中,孔子向不同的学生解释了“仁”的内涵,但是“仁”最根本的价值就是“爱人”。兹引《论语・颜渊》孔子关于“仁”的回答。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由上可知,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仁”的内涵,但是,“仁”最根本的内涵是“爱人”。可以说,“仁”贯穿在整个儒家道德文化传统之中。它最根本的道德维度是成就人、发展人、实现人、超越人,让人人不断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社会。孟子提出的“仁义”“浩然正气”;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

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这是更高层次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在三千多年的儒家道德历史文化传统中,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这种道德文化传统,成为当代人进行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品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必然要加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否则,对学生讲授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就游谈无根。

美国著名学者希尔斯认为,传统是现代社会秩序的保证,是现代文明进步的质量保证,同时传统和其他道德文化资源一样,均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传统是活着的现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当前高校的重要的政治理论课之一,必然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的重要体现。

根据现代社会道德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内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应当在许可的范围内增加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比例,这样才能真正显示传统儒家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二、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

尽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一般来说,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兴趣比其学习专业课相对要低得多。一些学生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去听课。上课的时候,人到心不到。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低头玩手机,或者记英语单词,或者看所谓的专业书。同时,一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于师资缺乏,开设大班,一个班上百人,全挤在一个教室里。这必然影响听课的效果。

但是,如果加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内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或者经典的儒家道德故事,再配以理论分析和引导,或许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会提高。比如,讲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节,我们可以借用戚继光、林则徐等故事来说明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再进行理论阐释,这样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就会比较深刻。再比如,讲到“家庭美德”这一节,教师可以采取引导的方法。比如,老师问:为什么表哥不能和表妹结婚?学生基本上会做出爱情功利主义的回答:因为这样生出的小孩可能会畸形。老师再问:假如表哥和表妹结婚不生小孩,做丁克家族,是否可以结婚?这样追问也许会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候教师可以借用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道德伦理来做出问答,让学生明白,人不仅仅是功利的存在物,更是价值和道德的存在物。

这样引入儒家道德传统文化理论,也许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课后,有兴趣的学生,也许会去图书馆找些儒家关于婚姻道德方面的资料来看。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

三、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高校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是培养高校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最基本的文本载体。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候,可以采用理论讲授、视频教学、师生讨论等方式。但是如果在采用这些教学方式的时候,仅仅是进行现代道德伦理的阐释和解说,会缺乏理论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儒家道德历史和道德理论就会被埋没。这样,不仅不能从理论上说服学生,而且在实践上就很难让学生变成一个对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有兴趣的人。

道德理论固然需要理论的阐释和论证,但是道德理论不仅仅是理论阐释和论证。儒家道德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儒家道德实践的典型案例布满整个儒家道德文化史。

中国的“二十四史”几乎是另类的儒家道德文化史。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因此,在对待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上,我们不能带着现代人的自负,傲慢地审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应当老老实实地阅读儒家道德文化经典,然后才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说出让人信服的道德结论。

不过,我们应当明白,儒家道德文化强调道德绝不是脱离人类社会之外的一种抽象的理论存在物。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密切联系在一起。道德与人密不可分,离开人和人的实践来谈道德,道德就成为一种虚无主义。

所以,儒家经典作家在阐释儒家理论的时候,总是与天道、人道和人性等结合在一起。通过人们的理论和实践,如“仁”“理”和“功夫”,来阐释人的德性和德行。儒家道德文化始终是围绕人而存在,使人通过人的实践或者道德修养的“功夫”,做到“学贵自得”,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担当精神的人。在儒家看来,人的价值或者成人的标准,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人的德行和德性达到道德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的这种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至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果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能够将儒家道德伦理和儒家道德修养的“功夫”理论说透,那么,这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无疑是有裨益的。

总之,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作为当代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无法绕开的存在,它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篇10

修身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儒家先贤的共识,也是儒家提倡的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之道。在现阶段,大学教育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德育教育的培训来进行,而德育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价值观等方面。在高校实施和构建大学生的修身教育体系,是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文明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修身一词的思想来源和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现实意义

“修身”一词的文字记载来源,最早出现在《墨子・非儒》篇中:“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修身”一词作为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文化代表性的词汇,此词可以直译为修饰自身。从词义而言,“修”引申为“装饰”、“修饰”之意,“身”解释为“身躯”之意。通过字面的理解可以解释为“通过某种方式方法去修养内心,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的意思。古代的先贤常以“正身”、“省身”、“诚身”等词语表示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指一种道德行为修养的方法。一方面侧重于经过长期道德和思想的修养形成的一种情操,另一方面侧重于对于道德理想进行实际外化的一种工夫论。

“修身”一词其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就出自《礼记・大学》篇中,里面讲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段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礼记・大学》篇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典籍,其内容一直以来受到重视。此段论述通过对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逐渐递进,提出了修身的重要性。这种修养方法也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正如学者陈伯君指出:“所谓修身,就是“克己”,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做一位符合中国文化设计的、具有最高人生价值的中国人。修身,作为目标,是人的完善,人格的自我体现;作为手段,是实现最高人生价值的道路和方法,是为齐家、治国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在儒家的另一部经典著作《论语》中,曾子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槿四倍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认为,做人应当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诚心诚意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这些经典的语句都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意义。

在现阶段,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改善,从社会的结构、社会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民众的精神需求等诸多层面都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古代人所提倡的修身之道是否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呢?现代社会是否也需要修身之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代文化中的精髓经过了数千年的洗礼,其内核是符合国人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的。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如何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塑造个人的品质是每个人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是解决当前物质发展与精神需求、心理预期、人文与社会发展如何能协调发展、统一的思考。

二.大学生修身培育机制过程中产生的突出问题

在大学阶段,如何塑造学生的品行,如何使他们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行、良好素养的合格学生,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当前大学生道德品格修养方面,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和思考。

1.重视专业理论课程,忽视道德修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在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中,专业课程往往是学生最重视的课程,他们花在专业课程上面的时间较多,而对于选修课程和公共基础类的课程往往被大家所忽略。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类课程,在课堂上往往是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且过于重视书本的理论,忽视了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道德、行为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价值取向问题的实质性探讨和研究。在修身实践方面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面,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和对修身理论的认识深度的挖掘。

2.重视学生短期修身效果,忽视长效的修身机制的建立和培育。

部分高校在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培育和实践的过程中在内容上缺少整体性,在方法上缺少具体的实施步骤,仅仅重视修身教育的表面形式和简单重复性,往往出现出虎头蛇尾的过程。如何加强修身机制的长效性、如何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全方位融入修身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衔接性、一致性的科学发展理念、做好整体和局部的科学衔接、建立起符合各自高校特点的修身机制、真正使大学生的修身意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大学生修身培育机制的构建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总纲,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论断。这种价值观方向的提出,为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作为当前阶段国民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来,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和汲取传统文化中各种丰富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资源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建构。这种科学的培养方式体系,在现在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得以实施。

在传统的修身理论中,主要是以内心自省的方法论实现对于道德规范的要求。比如在《论语》中提到的关于“吾日三省吾身”的经典论述,通过重视道德主体“人”的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焕发出主体意识对于亲情、友情、学习观念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基于魍忱砺鄣奶氐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充分借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修身理念,融入到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明构建中来,使得儒家的修身理论作为一种具有规范意义、实践目的的行为标准,充分发掘具有道德主体意识的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可塑性的发展。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修身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活动开展

大学生的修身教育是一种可持续的、连续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要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引导和沟通。比如在新生的入学活动教育、实习实训教育、毕业教育过程中,此三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实施修身阶段教育的关键时期。从修身教育融入到阶段教育,可以使大学新生了解到修身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内容,使得大一的新同学在迈入高校课堂,接受到修身意识和修身观念,为今后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面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修身教育,可以鼓励他们在毕业以后树立自身形象,为母校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国家争得荣誉。这种全方位的修身教育可以使得大学教育工程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其次,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模范的事迹、树立先进榜样、树立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弘扬传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通过大学生的学习模仿,使得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说服性、号召性。这种修身教育的过程以典型的引导为中心,以点带面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比如在高校中开展文明班级、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标兵、先进班集体、先进党组织、评选优秀青年学生、优秀青年学生干部等典型事例,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大学校园的良好学习观、生活观、成长观的健康理念,以突出大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突出大学生道德自觉性为前提,切实把修身教育活动融入到实际活动中去开展。

3.大学生道德修养课程由重视理论改为重视实践,以实际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深入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传统美德、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活动。比如,可以经常性的开展学习经典、朗诵经典、撰写读书心得的活动;开展中华好诗词的诵读活动,开展乐于助人、树立新榜样的评选活动;开展学习身边榜样、自己找差距的活动;同时,要重视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德行教育、明事理教育,以修身养德为目标。大学生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方法性。按照修身的内容和范畴所提倡的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我修养的能力。通过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孟子云:“人不可以,之耻,矣。”借助荣辱观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心存善念、洁身自好的优良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德行观,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对道德追求的自觉,使之能够主动地、自发的确定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完成生命的价值追求。通过培养德兴观,从而彰显人的道德品质。大学生要培养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心,内心长存“积善成德,神明自德”的修身思想,同时要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敦厚之心。同时要奉行忠恕之道的道德观。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境界。这种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道德准则,其来源于人心,形成与实际,是对自我观念理性思考,从而提出的一种处理自己与他人,群体与个人的良好道德行为准则。这种修身思想强调的是以为他人着想,求诸己而非求诸人的道德思维模式。

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明事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懂道理、讲道理”的良好习惯。高校通过开展礼仪教育、礼仪规范等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努力培养自身的良好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运用这个载体,强化大学生规矩意识、原则意识、方法意识,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孔子曾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也。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为修身在正其心。”大学生修身的根本目的在于端正自己平和的内心状态。如果内心有所愤恨,心态就不能使其端正;如果内心有所恐惧,心态就不能端正;如果内心有所好恶,心态就不能端正;如果内心有所顾虑,心态也不能端正。孔子所说修身之正,在于端正自己内心的心态,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修养自身的品性。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对于道德修养方面的主体意识的加强,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结合高校教育工作中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贯穿于大学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建立教育机制、反馈机制、学习机制、评价机制、宣传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修身机制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要借鉴传统典籍和文化中有关修身教育的言行和思想内涵,通过学习、教育、宣传、实践、反馈、评价、激励等长效机制和手段,以大学生“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把大学生的修身教育机制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培养的行为模式中去。修身教育应当细水长流、常抓不懈,切忌一蹴而就、急功近利。高校相关部门通过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规范的、长期的规范体系,使得修身教育活动达到知行统一、持之以恒、落到实处,为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做好必要和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静坐在儒家修身学中的意义[J].陈立胜.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2]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J].徐宁.南京社会科学. 2014(06)

[3]王阳明《传习录》知行合一说新探[J].汪学群.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2)

[4]王阳明哲学的实践本质――以“知行合一”为中心[J].董平.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途径[J].姜秀玉.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2(06)

[6]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研究[J].郑凤.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篇11

高职院校历来注重的是专业技术的培养,旨在向社会输送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技工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问题则很少提及,不被人重视。但是在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修养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在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其专业技术的习得。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问题,理应得到重视。

一、 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艺术修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其本身具有着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的深深烙印,同时工业设计这一专业的特殊性,使艺术修养的提升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具有了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一)艺术修养的内涵

提起艺术修养,人们通常认为这是艺术家才具备的内涵,普通人是很难获得的。但是笔者认为,艺术修养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后天努力而习得的。这便要求我们先要弄清艺术修要都包括什么。

笔者认为,艺术修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其主要可体现在思想、知识、情感、艺术表达这四个方面。思想是艺术修养的根本,二者是水与源,木与根的关系。人只有具有思想性,才可能有艺术性。艺术修养是人内在世界观的一个外在表现,是人对于外在感官世界的认识在自身的一个反映。因此,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艺术获得要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知识则是艺术修养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的知识包括了很多的方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仅指艺术本身的知识,更是指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知识。只有对于我们周遭的世界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建立了成熟的知识系统,在这之上建立起来的艺术修养才能坚固,牢不可催。艺术可以说是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如果对于外在的事物不加感情的描述出来,那这就不能称之为艺术。最后,具备了本身的思想,坚固的知识体系以及丰富的感情,还不能称之为艺术修养。没有艺术的表达方式,无法将自身的情感经过艺术加工传达出来,则一切都可以说是无用之功。

从上文可知,艺术修养包含了四个方面,思想、知识、情感、艺术表达。因此,人们在后天培养时就要着重在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二) 提升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是其专业需要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缺少政府政策支持,大多为民办,自负盈亏。在招生时为保证生源,学生录取要求相对较低,许多学生综合素质低,有的甚至连相应的高中水平知识都不具备,这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提出了很大的障碍。学校在学习氛围,文化氛围上都有着很大的不足,无法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更不要说对于艺术修养提高的渴望。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先天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甚至成了其不求上进的借口,认为自身本身就底子差,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一些校方与教师甚至也持有这种思想,认为只要完成课程规定的教学就可以了,不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工业设计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追捧。但是要想掌握好这门专业技术则并非易事。这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应同时具备相关工业技术知识,也应具备设计学的基本功底,甚至可以说,这一专业对于学生的设计功底要求还是相当强的。没有相当的艺术修养,要想在这一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甚至只是单纯掌握好这一专业都是不现实的。

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深深感到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艺术修养方面的缺失。虽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开设产品设计、视觉传达、人机工程学、构成设计等课程,甚至在大一的课程中还专门安排了素描与色彩课。但是学生本身知识体系的缺失,文化修养的低下都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艺术品味,当我要求学生设计一款MP4的外观时,学生们的思路都很狭窄,做出的设计缺乏自身内涵,没有艺术感可言。而且学生本身学习态度不端正,根本没有认识到其所从事的专业的要求之大,竞争之激烈。

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不仅是非常需要的,而且可以说是迫在眉睫。这不仅是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的,更是现在该专业学生的现状所确实需要的。

二、 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几点建议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目前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尚处在摸索阶段,而对于高职院校则更是在起步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应在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知识基础结构,认识到高职学生的本身特点,以提高学生本专业技术水平为目的来开展工作。这就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过程不是开设几门课程,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学校,老师,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通力合作。具体的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政策扶持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是符合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的,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未来我国技术人才输送的保障。战后的日本在百废待兴之际,重点发展教育,但是它并没有盲目一味支持所谓的高精尖科技,而是对技术人才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为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提供了保证。我国目前对于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工人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对于这方面教育的投入还亟待加强。

国家教育部门应对高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给予应有的重视,可以建立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国家紧缺专业的技术人才。同时,在艺术修养的培养方面,可以给予专项的奖学金,鼓励学生的艺术创造。

(二)学生自身应对艺术修养的培养加强重视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其本身在入校时,对于其各方面的成绩要求就可以说是比较低,很多学生甚至连高中的知识结构都没有达到很好的构建,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的时候,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既便如此,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缺陷,认为只要能入学,专业就业前景好就万事大吉了,出现了很多“混”的学习态度。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意识到本身专业对于艺术修养的要求,还只停留在只单纯掌握技术知识的层面上,根本没有对艺术修养的培养重视起来。这样,即便是学校,老师再如何强调,学生如果没有重视起来,一切都将是无用之功。因此,学生对于艺术修养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从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三)合理开设艺术修养培养方面的课程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情况,设置合理的艺术修养培养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的艺术修养课程,应同本科艺术专业院校的艺术修养培养课程有明显不同,甚至与本科综合院校的艺术修养课程作出区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其本身知识结构有限,所使用的艺术修养培养教材应做到深入浅出,在介绍整个东西方艺术史,使学生对于人类的艺术发展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的同时,重点不应是艺术理论的介绍,而是应该突出实例,重视感官教育。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到学生的本身水平,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在开设艺术史等综合类课程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设相关的艺术修养培养课程。就像工业设计专业,在学习相关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应开设设计方面的课程。但是这时对于设计课程的开设,不应照搬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而是同本专业相结合,从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入手,重点教授实用技术,而不是设计理论的学习。

(四)搞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气氛

身为一线教师,笔者深刻体会到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上的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结构的限制,使其对于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校园文化气氛不够浓厚,更不用谈艺术修养提高的氛围。但是校园的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修养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当文化学习,艺术修养的培养成为整个校园的主流风气的时候,整个学校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与教师在搞活校园文化气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首先应增加相应方面的师资投入,可以招聘一些重点艺术院校的研究生作为艺术修养课程的教师,同时,经常举办一些例如艺术文化周,创作大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正面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艺术的创作过程之中。教师还应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对于提高艺术修养有益的书籍,供学生选读。或是鼓励学生开展博物馆网上图片展。举行的这些活动都应将学生的艺术修养的培养同本专业的具体知识结合起来,落脚在实用性上,真正使学生可以直接受益,看到成效。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其自身知识结构的有限性,同时由于其专业的技术性、实用性比较明显,学生本身的艺术修养的培养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的。艺术修养的不足最终严重阻碍的相关专业的学习与技术掌握。在工业设计专业这一现象就比较明显,亟待解决。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提出了学生重视,学校支持,教师引导的方式,重点在提升学生对于文化艺术的兴趣,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最终落脚到使艺术修养的培养同具体专业技术知识习得的相辅相成,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篇12

党性修养,即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个党员的党性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执政党地位能否巩固;关系到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还要不要加强党性修养?怎样加强党性修养?这是摆在我们每个党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上述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还要不要加强党性修养

我们首先要弄清: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党性修养?我们说,人类本身、人类社会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级,就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作为一定阶级的人而存在,都在一定阶级斗争下生活。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阶级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着不同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因而也就存在不间断的阶级斗争。这样,人们不但和自然界的斗争中,而且在阶级斗争中,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所以,我们每个党员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需要改造而且是可能改造的,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永远不变的。

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每一位党员,要使自己成为意志坚定、头脑清醒、政治上成熟的党员,都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加强对自己的党性修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变成品质上优良的,政治上坚强的革命者。任何一个党员,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在阶级社会中生活,每天和各式各样的人接触,和各种社会现象接触,这样他们身上会或多或少的带有旧的思想意识和习惯,为了保持工人阶级的纯洁性,为了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加强自身的锻炼和修养。

加强党性修养,首先,是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体现了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每个党员的具体言行,是全党党性得以表现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如果每个党员缺乏党性修养,全党的党性就无从得以体现。只有每个党员的党性增强了,才能保证全党的党性,才能保证全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其次,共产党员进行党性修养,还是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党的历史使命是在世界上消灭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实现这个伟大理想,必须努力创造极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基础。为此,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宏伟事业。为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共产党员必须加强自己党性修养,使自己具备更高的党性觉悟,具备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共产党员怎样进行党性修养

修养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古代“修养”专指儒家以反省体察为主的修身养性之道。我们今天所讲的党性修养,不仅与封建思想家修养的目的不同,而且修养的立场和方法也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而主动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一种积极的思想锻炼。

那么,怎样才能进行党性修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党员要注重实践对党性修养的作用。进行党性修养,离不开参加社会实践。在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要把党性修养寓于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增强对党所从事的事业的理解,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要进行理论修养。共产党员之所以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和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十分严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想完成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就必须有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政党实践理想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共产党员之所以要进行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也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三)要进行思想意识修养。共产党员的思想意识修养,就要用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去克服自己头脑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共产党员的思想意识修养,应当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而不是孤立的,兼收并蓄不等于不加分析的一概吸收,而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的吸收的扬弃过程。只有善于吸收整个人类的思想精华,共产党员的思想意识修养才能走上健康的轨道。另外,共产党员思想意识的修养,应当批判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侵蚀,在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要经常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经常自我反省,不断清除自己思想意识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因素。树立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观念,强化拼搏竞争意识,努力使自己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有所作为。

(四)要进行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所进行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经过长期锻炼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首先,要不断的抛弃旧的道德观念,树立新的道德风尚。其次,要批判的吸收人类一切进步的道德营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