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2 11:26:45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篇1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篇2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篇3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篇4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5.抓好地理概念教学的“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5.1 “备”。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

5.2 “讲”。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用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篇5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篇6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篇7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二、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三、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 “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还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形成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背诵概念的词义,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教师设计一些习题,在分析概念后及时进行练习,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是否完整、准确,又能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篇8

随着沪港通的渐行渐近,产业资本激发了蓝筹股的活力。井喷式行情呈现以低价蓝筹为中军,以能源革命和小金属资源为急先锋,以国企改革、新能源汽车为主流热点的全面主升浪格局。

沪港通提升蓝筹估值空间,券商概念股拔地而起,小金属资源概念股一枝独秀。小金属资源概念股上涨的驱动因素为:第一,金属期货市场的节节高升的联动效应;第二,工信部有色金属的资源税改革方案由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将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提振有色金属价格;第三,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直接加大对小金属的需求;第四,小金属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工业材料的不可或缺性,使其成为沪港通的稀缺标的。本周市场以盛达矿业、豫光金铅连续3涨停、建新矿业、盛屯矿业(中报预10送15)为代表的铅锌概念股成为小金属资源投资主线的领军人物,带动以贵研铂业(铂金)、新华龙(钼)等小金属概念股的联袂走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以矿业、路翔股份、赣锋锂业为代表的锂电池概念一起成为小金属资源概念股的强者。此外,以以宏源证券、长江证券为龙头的券商概念股,以交通银行、安源煤业为代表的蓝筹股也有不俗的表现。

新能源产业链迎来“能源革命”,页岩气概念股一鸣惊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强势依旧。“能源革命”是在今年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发展战略,主要涵盖以油气、核电、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等能源领域,其核心是建设美丽中国大计。本周市场表现靓丽的代表性品种为:以永泰能源为龙头的页岩气概念股(受所属公司勘察区域内页岩气储量为2000亿立方米利好驱动)、以丹甫股份为代表的核电概念股、以江淮汽车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概念股。

国企改革投资大主线上,兵工改制概念股风生水起,油气改革概念股良机再现。军工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先锋军,中航系、中兵系、中核系、中船系共十大军工集团无疑是沪港通最为稀缺的资源股票。中航系暴龙行情刚刚谢幕,本周又迎来了中兵系军工整合新军,北化股份、华锦股份、北方导航三大中兵工概念股龙头,带动了长春一东、北方股份、北方创业等军工改革概念股军团的风起云涌,成为继小金属资源股后市场的新主流。油气改革概念股焕发青春,受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半年有望提速刺激,石油济柴、准油股份、泰山石油、新疆浩源四小龙的涨停引发其第二轮炒作,此外,以中成股份、瑞泰科技为代表的央企改革强势依旧。

展望后市,笔者认为上海市场的2233-2260点将成为压力区域。热点继续看好国企改革投资大主线,建议重点关注中兵工系和油气改革四小龙的投资机会。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篇9

作者简介:陈明芬(1974-),女,福建,大学本科,学士,中学一级,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串联和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三节的内容,在电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以后学习电学的基础.在以往教学中,一般都是这样引入:要想让两个小灯泡都发光,你有几种接法?设想学生能用串并联两种接法,但大部分学生只会用串联的接法,只有极少数学生用并联的接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因为之前学过只有一个用电器的连接,所以就凭直觉把灯一个一个串起来.这反映学生可能没有理解:“要使用电器工作,则用电器必须与电源组成闭合回路”这个概念.

在教科书第15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中有这样一句话:实验结果表明,要想让小灯泡亮、电动机转、蜂鸣器发声,必须要有电池,还要用导线将它们与电池连接成闭合的回路.闭合回路是电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从基本电路到串并联电路,还有接入电流表的学习,实际上都在培养学生用闭合回路的概念分析问题,可以说这个概念贯穿电学的学习.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根据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电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呢?

1帮助学生建构闭合回路的概念

杜威认为若要教给学生“地球是圆”这概念,有两种教学方式:第一种直接把地球比喻为篮球,让学生记住地球是圆的.这种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地球是圆的,这“地球是圆”的建构是没有证据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地球是圆”.第二种教学方式是给出各种的证据,如:“在海边我们已看不到船身还能看到旗杆”;“月食时,在月亮上的投影是圆形”.通过分析这些证据让学生明白地球是圆的.这样的教才叫有证据,学生也才可能理解概念.(摘自2014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质量分析报告)

所以在帮助学生建构闭合回路这个概念时,教师要循序渐进,采用恰当方法自然地引入.在第二节的学习中,学生知道电流产生的条件:(1)有电源;(2)电源和用电器要形成闭合回路.第三节从“温故”开始,教师若提问学生:“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能说出正确答案,这是学生理解了还是记住了这个条件呢?教师无法判断.若采用习题的形式,就能起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先从“如何使一个灯泡发光?”引入,让学生连接实物图(图1),在虚线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并在电路图中标出电流的路径(方向).

教师通过讲电流方向提出闭合回路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灯亮就是使灯和电源形成闭合回路.这时再问:若在原来的基础上再给一个灯泡,要使两个灯泡都发光,你有几种接法?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就想到并联的接法,但若学生还是想不到,这时教师再把问题明确:在共用一个电源的条件下,让每个灯都与电源构成闭合回路,可以吗?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想到并联的接法.引导学生小结:两灯的连接可以是两个灯泡串在一起与电源形成闭合回路,即串联;也可以让每个灯泡与电源形成闭合回路,即并联.这样引入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又能自然地想到并联的接法,做到“温故知新”, 使知识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用闭合回路的概念解决问题.

让学生掌握概念,不是老师说一次或学生练一次就可以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以后,老师需要创设一些情景,[1]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概念去分析、判断简单的物理现象,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要把练与学习的需要结合起来.

21利用闭合回路的概念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在探究串联电路各用电器的关系时,学生要用闭合回路的概念判断用电器是否工作.教师问:如果一个灯坏了,另一个灯还能亮吗?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再用闭合回路的概念来分析验证:若其中一个灯坏了(断路),由于这两个灯串联,则电源与这两个灯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所以另一个灯也不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又如探究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时,则是先用闭合回路概念分析,再分组实验验证.若干路的开关断开,用电器和电源不能形成闭合回路,两灯都不亮,得出结论: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的用电器.若其中一条支路开关断开,电源与这个支路的用电器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所以这个支路的用电器不能工作,即支路开关控制所在支路的用电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图,之后几个图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教师从中判断学生是否掌握这个概念.让这个概念始终贯穿电路分析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闭合回路概念.皮亚杰认为,新的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吸收.因此,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增加知识量,而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多次训练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记住结论,而是要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情景里会运用概念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如运用闭合回路来分析电路,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时,要先画电路图,然后分组实验,再进行电路分析(共六次),这样安排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从感性走向理性.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间的关系时,则反过来,先用电路图分析(共六次)再分组实验验证,由理性再到实践中去检验、应用.经过这样多次训练,学生就知道要始终运用闭合回路来分析解决问题了.

22根据闭合的回路概念识别串并联电路及设计电路图.

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于实际,使知识从能理解到会运用.

运用闭合回路,可以帮助学生识别串并联电路.如学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后,老师问:“课室里日光灯是串联还是并联?为什么?”若学生答:“并联,因为有一个灯坏了,其他灯还是亮的.”这样的回答实际上没有运用闭合回路这个概念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若有一个灯坏了(断路),则这个灯与电源不能形成闭合回路,其他灯亮,说明其他灯与电源能形成闭合回路,即日光灯之间没有互相影响,则说明课室里的日光灯是并联的.老师还可以在安全的条件下,闭合所有日光灯的开关,灯全亮,松开其中一个灯的触头,看其他灯是否还亮,来验证刚才的分析.

运用闭合回路,可以帮助学生设计电路图来解决问题.如九年级教科书(人教版)44页第4题:如图15.3-9所示,学校有前、后两个门,在前、后两个门各装一个按钮开关,学校传达室有甲、乙两盏灯和电池组.要求:前门来人按下开关时甲灯亮,后门来人按下开关时乙灯亮.请设计电路图并在实物图中连线.

根据题意可知:甲、乙两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所以用并联.要使“前门来人按下开关时甲灯亮”,则甲灯、前门开关与电源形成一条闭合回路,要使“后门来人按下开关时乙灯亮”,则乙灯、后门开关与电源形成另一条闭合回路,这样设计出电路图.然后看着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使导线从电源正极出发,连接灯、开关, 回到电源负极,接完一条回路,同样的方法再接另一条回路.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先根据要求设计电路图,再根据电路图连实物图或连接电路的习惯.

23根据闭合回路的概念连接电路.

闭合回路的概念不仅应用在纸笔练习中,也应用在实际的电路连接中,尤其是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时,也要有闭合回路的概念指导其连线及查接线错误.

其实学生在连接串并联电路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运用闭合回路概念,这样做有利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加涅把学生习得的五类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作为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2]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就属于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充分的体验和在得到反馈消息后多次反复操作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费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认知、联系形成、自动化三个阶段,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第一阶段要做示范动作,并对动作进行讲解,第二阶段学生要模仿动作,第三阶段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使动作熟练.[3]并联电路的连接是本节难点,老师要做出正确的示范,学生要模仿老师连接电路的动作,有正确的动作和习惯,之后又有多次连接电路的练习,这样使电路连接更熟练,也使闭合回路的概念得到深化.

通过上述的教学安排,学生不但学会画串并联电路图,会根据电路图连接串并联电路,而且通过多次反馈训练培养学生始终根据闭合回路概念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在概念学习中,有的学生只是记住概念,而没有形成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那么在遇到新颖的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经历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只要紧紧抓住概念分析,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学过的知识也许会遗忘,但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将终生受益,哪怕遇到再新颖的题目,学生也有信心和能力解决.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教会学生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最有效的教学,这就是物理的简单之美!

参考文献: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篇10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9-004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9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指某一流域或区域水环境,在现有或近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能力支撑下,通过水自然循环与社会营造,循环利用水资源的能力[1]。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评价是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依据。黄河流经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是西北、华北地区重要水源。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 mm之间,属资源性缺水区域。近年来,随着区域国民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及沿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黄河水资源供求关系的全面紧张,生态环境恶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频繁,黄河水资源可再生性面临严重的挑战。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系统研究和科学评判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黄河流域及其所辖行政区域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大小,发现影响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制约因素,以便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当地水资源情势,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由于影响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因素众多,评价指标间关系复杂,各单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往往不相容,因而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评价是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许多学者应用各种综合评价方法对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评价进行了研究,如沈珍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了研究[2];杨晓华分别提出了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方法、遗传加权物元模型等[3];陈守煜建立了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型[4]。模糊综合评判相对完善成熟,但是隶属函数一旦为精确数值表达后,就不在有丝毫模糊性了;投影寻踪法需要结合某种非线性优化方法求解模型参数,计算较为复杂。特别地,这些传统的评价方法在考虑评价指标的定量描述的不确定性、评价结果等级判定的不确定性时,未有考虑这些描述本身的不确定性,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本文针对上述不足,将定性与定量相互转换的云模型引入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研究中,将评价等级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黄河流域为实例,实现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不确定性评价,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1 云模型理论

1.1 云概念及其数字特征

云模型是我国李德毅院士提出的,是在传统模糊数学和概率统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确定性定性与定量互换模型。它把不确定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不确定语言值与定量数值之间自然转化[5-6]。云的定义如下:

定义1 设U是一个用精确数值表示的定量论域,C是U上的定性概念,若定量值x∈u,且x是定性概念C的一次随机实现,x对C的确定度μ(x)∈[0,1]是有稳定倾向的随机数

μ∶U[0,1]Ax∈U xμ(x)

则x在论域U上的分布称为云,每一个x称为一个云滴[7-8]。

从云的定义可以看出,云理论研究定性概念的量化方法。定性概念转换成一个个定量值,是个离散的转换过程,具有偶然性。每一个特定的点的选取是个随机事件,可以用其概率分布函数描述。云滴的确定度反映了模糊性,这个值自身也是个随机值,也可以用其概率分布函数描述。在论域空间中,大量云滴构成的云,可表征某一定性概念。

云用期望Ex、熵En和超熵He三个数字特征来整体表征一个概念。

期望Ex:云滴在论域空间分布的期望。通俗地说,就是最能够代表定性概念的点,或者说是这个概念量化的最典型样本。

熵En:定性概念的不确定性度量,由概念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共同决定。一方面En是定性概念随机性的度量,反映了能够代表这个定性概念的云滴的离散程度;另一方面又是定性概念亦此亦彼性的度量,反映了论域空间中可被概念接受的云滴的取值范围。用同一个数字特征来反映随机性和模糊性,也必然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超熵He:是熵的不确定性度量,即熵的熵。超熵用来度量云滴的隶属度的随机性,由熵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共同决定。

1.2 基于正态云的定性与定量转化模型

正态分布是概率理论中最重要的分布之一,通常用均值和方差两个数字特征;钟形隶属函数是模糊集合中使用最多的隶属函数。正态云模型是在二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新模型。正态云具有普适性,可以它为基础进行定性概念的量化。

定义2 设U是一个用精确数值表示的定量论域,C是U上的定性概念。若定量值x∈U,且x是定性概念C的一次随机实现,若x满足:x~N(Ex,En2),其中,En~N(En,He)2,且x对C的确定度满足

μ=e(x-Ex)22(En′)2

则x在论域U上的分布称为正态云。

一个定性概念可由正向正态云发生器产生,具体算法为:

(1)生成以En为期望值,He2为方差的一个正态随机数En′i=NORM(En,He2);

(2)生成以Ex为期望值,En′i2为方差的一个正态随机数xi=NORM(Ex,En′i2);

(3)计算μi=e-(xi-Ex)22(En′i)2;

(4)具有确定度μi的xi成为数域中的一个云滴;

(5)重复步骤(1)到(4)n次,产生要求的n个云滴。

所有的云滴组成了云,即为定性概念的表征。其中NORM为产生服从正态分布随机数的函数。

通常在生成正态随机数时,方差是不允许等于0的,因此在云发生器算法中通常要求En和He都大于0。极端地说,如果He=0,算法步骤(1)总是生成一个确定的值En,x就成为正态分布。更极端地说,如果He=0,En=0,那么算法生成的x就成为同一个精确值Ex,且μ恒等于1。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定性是不确定性的特例。

当某一定性概念经云模型量化后,即利用期望、熵和超熵三个数字特征来描述概念,此时如果给定论域U1中的一个特定点a,通过云发生器可以生成这个特定点a属于概念C1的确定度。这样可以实现定量数值属于某一定性概念的程度,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定性概念的数字特征熵En和He超熵生成正态分布的随机数En′=NORM(En,He2);

(2)根据期望值Ex和特定输入值a计算确定度μ=exp[-(a-Ex)22(En′)2]。

贾?琦等: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云模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9期2 基于云理论的综合评判模型

本文以云理论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基于云的综合评价模型。设因素集为U={u1,u2,…,un},评价集为V={v1,v2,…,vm},因素权重集W={w1,w2,…,wn},它们均为有限集合。根据单因素的评价标准确定用云模型表示定性概念的数字特征,即(Ex,En,He)。设因素i,i=1,2,…,n对应的等级j,j=1,2,…,m的上、下边界值为x1i,j,x2i,j,则因素i对应的等级j这一定性概念可以用云模型表示,其中:

Exi,j=(x1i,j+x2i,j)/2(1)

由于边界值是从一种级别到另一种级别的过渡值,是一种模糊边界,应同时属于对应两种级别,即两种级别的隶属度相等,因此有

exp[-(x1i,j-x2i,j)28(Eni,j)2]≈0.5

Eni,j=x1i,j-x2i,j2.355(2)

超熵Hei,j表示对熵的不确定性度量,反映出云滴的凝聚程度,可以根据熵Eni,j值的大小,通过经验及试验取值,超熵值越小,云的厚度越小,反之亦然。

确定出各个指标对应的每个等级的云模型数字特征后,就可以根据待评价项目的各个指标值,利用前件云发生器计算得出隶属度矩阵R

R=r11 r21 … r1n

r21 r22 … r2n

… … … …

rn1 rn2 … rnm

值得注意的是,由云模型得出的隶属度矩阵不同于传统模糊数学中的隶属矩阵,它是随机矩阵。隶属度矩阵反映出了因素集U与评价集V存在的相关关系。权重集W是因素集U上的模糊子集,利用权重集与隶属度矩阵进行模糊转换得出评价集V上的模糊子集B。

B=WR(3)

式中:B=(b1,b2,…,bm)表示评价项目隶属于等级的程度;代表一种运算。

传统模糊数学方法多采用(×+)或(∧∨)运算,然后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决策。这种方法容易得出较为武断的结果,不能反映事物本身界限的模糊性,损失的信息太多,有效度不高。特别是等级的隶属度相等情况下,最大隶属度原则会失效。因此,本文将利用模糊可变识别模型[9]计算综合评判等级。具体计算如下列各式所示:

u′j=1/[1+(djgdjb)a](4)

其中

djg=[∑ni=1[wi(1-rij)]p]1/p(5)

djb=[∑ni=1[wi(rij)]p]1/p(6)

式中,u′j为样本关于级别j的非归一化综合相对隶属度;p为距离参数,本文取p=2;a为优化准则参数,本文取a=1。则待评项目的等级可由下式计算:

j=∑mj=1j•u′j∑mj=1u′j(7)

式中:j为评价的等级程度。

3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

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资料的可获取性,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研究指标体系以及制定评价标准[2]。表1和表2分别是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及评

表1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Tab.1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reproducible ability

类别Projects评价指标Indexes序号No.单位面积水资源量(m3/(m2.a))1单位面积地表水资源量(m3/(m2.a))2单位面积地下水资源量(m3/(m2.a))3水资源条件丰水年单位面积水资源量(m3/(m2.a))4枯水年单位面积水资源量(m3/(m2.a))5干旱指数(倍比)6降水量(mm)7社会经济条件GDP增长率(%)8农业总产值增长率(%)9用水条件万元工业产值耗水率(m3/万元)10牲畜用水定额(m3/头)11

表2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指标标准

Tab.2 Indexes for different water resources reproducible ability

指标序号No.1级Grade 12级Grade 23级Grade 34级Grade 45级Grade 510.85-1.250.45-0.850.17-0.450.05-0.170.00-0.0520.85-1.250.45-0.850.15-0.450.05-0.150.00-0.0530.20-0.270.13-0.200.08-0.130.04-0.080.00-0.0441.50-2.001.00-1.500.40-1.000.15-0.400.00-0.1550.50-0.700.30-0.500.10-0.300.03-0.100.00-0.0360.00-0.500.50-3.003.00-15.0015.00-20.0020.00-25.0071 500-2 0001 000-1 500500-1 000100-5000-10088.25-8.757.75-8.257.25-7.756.75-7.256.25-6.75910.00-12.008.00-10.006.00-8.004.00-6.002.00-4.00100-500500-1 0001 000-1 5001 500-2 0002 000-5 499111.50-3.503.50-5.505.50-7.507.50-9.509.50-11.50注:等级越小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越强,等级越大说明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越弱

价标准。

各指标的权重利用二元比较模糊决策分析法获得[9],如下所示:

(0.122,0.122,0.122,0.122,0.122,0.080,0.149,0.026,0.037,0.050,0.050)

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的指标值如表3所示:

3.2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计算

根据建立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标准,利用公式(1)-(2)将各个指标所对应的等级用相应的云模型表示,超熵取0.01,对于1级和5级这种边缘级别采用半云模型,如第1个指标单位面积的水资源量,第5个等级范围为0-0.05,则:Ex=0.000

En=0.05-0-2ln0.5=0.051.177=0.042根据各个区域对应的指标值,利用正向发生器算法产生隶属度矩阵,并利用(4)-(7)进行变换,计算得出不同区域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云模型与其它评价模型相比较,云模型的评价结果是随机的,表4中的结果是一次随机实现,但是其评价的结果必然在某一可接受的范围内,如对青海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多次评价结果为3.52,3.52,3.45,3.47,3.46,这体现出了评价的不确定性;云评价与其他评判模型的评价结果相比较来看,评价结果大体上是其他方法评价结果的综合,如对青海地区的评价,模糊可变集合、灰色关联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4级,而投影寻踪评价结果为3.3级(近似3级),云模型评价结果为3.45-3.52,处于3-4级之间。对山西、陕西、全流域等的评价情况与对青海的评价情况类似,因此,综合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本文建立的云综合评判模型是可行的。

根据评价的结果看出,黄河流域整体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总体上较弱,属3-4等级,主要原因为该区域本身属水资源较短缺地区,目前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不足,而且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特别是流域内的宁夏和内蒙古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最弱,属4等级。从其指标值中可以看到宁夏和内蒙古的单位面积的水资源量极少,宁夏仅为0019m3/(m2.a),仅仅略高于山东省,在黄河流域所辖行政区中排倒数第二位,这是导致其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弱的客观因素,但是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影响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与山东省相比,宁夏的万元工业产值耗水率为5 499 m3/万元,是黄河流域所辖行政区中用水效率最低的区域,山东省只有404 m3/万元。综上分析,黄河流域特别是宁夏和内蒙古地区急需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目前水资源可再生能力,一是进一步节流、开源,合理实施跨

表3 各区域指标值

Tab. 3 Indicator table of districts

指 标

Indexes青 海

Qinghai四 川

Sichuan甘 肃

Gansu宁 夏

Ningxia内蒙

Neimeng山 西

Shanxi陕 西

Shanxi河 南

Henan山 东

Shandong黄河流域

Yellow River Basin10.1370.2780.0910.0190.0340.0850.0960.1680.1850.09420.1370.2780.0910.0170.0150.0690.0800.1320.1720.08330.0610.1270.0360.0320.0320.0540.0560.0950.0610.05140.1580.3230.1110.0240.0370.1030.1140.2100.1930.10750.1170.2390.0710.0150.0290.0670.0780.1250.1770.08162.30.52.15.07.01.91.92.01.82.17443.3712.6496.7313.2286.9549549.9660.5714.7465.788.38.08.17.96.57.37.46.87.47.393.986.756.756.7510.133.886.756.7510.726.75101 9061549045 4994 3419431 0071 3414041 554114.903.944.334.984.906.097.227.245.775.61表4 不同区域的评价结果

Tab. 4 Evaluation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districts

行政分区

Districs青海

Qing hai四川

Si chuan甘肃

Gansu宁夏

Ning xia内蒙

Nei meng山西

Shanxi陕西

Shanxi河南

Henan山东

Shan dong流域

Basin云评判3.522.823.544.033.923.623.593.303.173.65模糊可变[4]4344-54-544334灰色关联[4]4345543334模糊综合[4]4345544434投影寻踪[2]3.32.33.04.84.63.03.13.02.63.2流域调水,重视雨洪资源的利用,缓解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二是急需提高用水效率,特别是降低提高农牧业的用水效率,大力推行节水灌溉,降低第一产业的灌溉定额,同时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耗水量。

4 结 论

本文在总结目前水资源再生能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将定性与定量转化的云模型引入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研究中,并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区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总体较弱。

云模型不仅考虑到概念的模糊性,而且充分考虑到评判的随机性。将云综合评判模型与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分析、投影寻踪、模糊可变集合等方法进行了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方便、结果可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沈珍瑶,杨志峰.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88-197.[Shen Zhenyao, Yang Zhifeng.Index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essing Water Resources Renew Ability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2):188-197.]

[2]杨晓华,杨志峰,沈珍瑶,等.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方法[J].水科学进展,2004,15(1):73-76.[Yang Xiaohua, Yang Zhifeng, Shen Zhenyao, et al. Genetic Projection Pursuit Method for Evaluating Water Resources Reproducible Ability[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4, 15(1):73-76.]

[3]杨晓华,杨志峰,沈珍瑶,等.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的遗传加权物元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4,15(1):73-76. [Yang Xiaohua, Yang Zhifeng, Shen Zhenyao,et al. A Genetic Matter Element Model with Weights for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Producible Ability[J]. 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2004,15(1):73-76.]

[4]陈守煜,李敏.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评价模型[J].水利学报,2006,37(4):431-435.[Chen Shouyu, Li Min. Assessment Model of Water Resources Reproducible Ability Based on Variable Fuzzy Set Theory[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6,37(4):431-435.]

[5]李德毅,邸凯昌,李德仁,等.用语言云模型挖掘关联规则[J].软件学报,2000,11(2):143-158.[Li Deyi, Di Kaichang, Li Deren,et al. Mining of Relation Rules with Cloud Model[J].Journal of Software, 2000,11(2):143-158.]

[6]宋远俊,杨孝宗,李德毅.多机多任务实时系统云调度策略[J].计算机学报,2000,23(10):1107-1113.[Song Yuanjun, Yang Xiaozong, Li Deyi. The Cloud Schedule Politics of Multiprocessor Multitask Real Time Systems [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00,23(10):1107-1113.]

[7]Li Deyi,Han Jiawei,Shi Xuemei.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Discovery Based on Linguistic Atoms [J].Knowledgebased Systems,1998,15(10):431-440.

[8]Li Deyi.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KDD Based on Linguistic Atoms [J].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12 (6):481-496.

Cloud Model of Water Resources Reproducible Abilit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JIA Qi1 DUAN Chunqing2 CHEN Xiaonan3

(1. Wuh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2. College of Water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篇11

一、引言

死喻与死喻复活,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进入了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视野。国外学者(Mooij,1976;Ricoeur,1987;Goatly,1997;Le Guern,2000;Young,2008)对死喻及死喻复活作了深入研究,为我们拓展了隐喻研究的新视野。近十年来,我国学者(束定芳,2005;王寅,2007;孟宏党,2009;杨雯、张明林,2010)分别从认知理论角度论述了隐喻的回复性、转换性和死喻复活条件,对促进国内英汉死喻对比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目前,英汉死喻复活对比研究受到了更多关注,国内部分高校甚至将死喻复活列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之一。但是,近年来国内虽有不少隐喻研究论文见诸各类期刊,不过死喻复活工作机制及激活方法研究鲜有专文论及。笔者在借鉴映射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的基础上,对死喻喻义复活的运作机制作了初步探讨,供有相同研究兴趣的学者参考。

二、死喻与死喻复活的特点与鉴别

死喻最初都是具有鲜明隐喻意象特征的活隐喻,只是在长期频繁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失去其隐喻特征,最终才成为词汇化隐喻(lexicalized metaphor)。隐喻从活隐喻演变为死喻历经了隐喻意象的消解及隐喻意义词汇化过程。隐喻神经理论对死喻的产生作了这样的诠释:

两个不同的概念(本体和喻体)第一次链接时,其隐喻连通权值很低,但是反复的使用会提高其连通权值,并有了记忆,当这种连接和表达被固定下来甚至融合到它自己的网络中时,隐喻义被“绑定”在该语言表达式上,这使隐喻表达与常规语言表达无异,隐喻就成了死喻(王寅,2006)。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死喻和使用的时间长短并没有直接关系,使用频率高应该是死喻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隐喻习语music as the food of love 虽然使用了300多年,其隐喻色彩却依然存在。汉语“狗”喻指“卑鄙小人”至少有数百年历史,且使用频率极高,但时至今日,其隐喻义仍未作为独立义项被收入汉语词典,这些特殊的语义现象值得研究。

人们对死喻的认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或文化差异性,因而对死喻程度的判断亦不尽相同。束定芳(2001:73)指出,隐喻性有程度之分。隐喻性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隐喻性极强的新鲜隐喻,另一端是已经失去隐喻性的死喻。但隐喻性程度的判断是主观的,而且没有完全“死去”的隐喻,即使是死喻,在适当的语境下还可以复活。笔者注意到,国外学者对死喻程度的判断与表达也不尽相同,类似于死喻含义的概念有:lexicalized metaphor(词汇化隐喻),frozen metaphor(冷冻隐喻), extinct metaphor(消亡隐喻), stone metaphor(石喻), worn out metaphor(磨蚀隐喻),conventionalized metaphor(规约化隐喻),Fossil metaphor(化石隐喻)和extinguished metaphor(消亡隐喻)等等。其实这些概念的含义并无明显差别。Philip Eubanks(2000:67)甚至主张把weak metaphor, tired metaphor, sleeping metaphor等都当作死喻(dead metaphor)。为简便计,我们不妨将它们都称为“死喻”(dead metaphor)。

死喻的鉴别也是死喻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Goatly(1997:3)认为,如果某一词汇的隐喻意义与该词的原意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或已经成为该词的常用意义的一部分,那么这个词就可以被称为“死喻”。黑格尔从美学的角度阐释这种语言现象。他说引申义变成了本义,意义与意象在娴熟运用之中就不再划分开来,意象就不再使人想起具体感性关照对象,而直接想到它的抽象意义。(李国南,2002:50)隐喻由原义演变为抽象义本质上是一种非范畴(decategoratizaion)和再范畴化的过程。死喻概念普遍地存在于语言系统中。它们是人类隐喻认知与隐喻概念研究的活化石,探讨死喻的语义演变特点和规律,对了解人类语言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死喻复活的工作机制

死喻复活(reanimated dead metaphor,revived dead metaphor,resurrection of dead metaphor, rejuvenation of dead metaphor)这一认知现象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Le Guern指出,“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词汇化才能导致(隐喻)意象的全部消失,但是在其他情况下,虽然其意象有所减弱,但仍然可以感觉到其意象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词汇化隐喻都能重现昔日的光彩。”(转引自Ricoeur,1987:291)这句话的含义是只要没有完全丧失其意象特征,几乎所用的死喻都可以再度复活。Jean Ladriere(1987:292)在论及死喻复活时也指出:“复活死喻超越了仅有命名功能的局限,再度发挥其活隐喻的虚构功能和二度描述功能。”所谓“虚构和二度描述功能”是指复活死喻再度成为具有文学描写功能的活隐喻。国内学者束定芳(2001:85)在论述隐喻的回复性时指出,“所谓隐喻回复性指的是死喻在特定的语境中恢复其字面意义。”该学者提出的“隐喻回复性”,阐释了隐喻喻复活的形式特征,本质上和死喻复活并无二致。王寅(2007:466~467)在论述隐喻的转换性时也指出:“有时隐喻意义可能转回到字面意义上来,反而可能成为一种十分有趣的新奇用法,这实际上又产生了一个隐喻性地跨概念域的映射过程,对隐喻作了一次隐喻性‘还原’或‘回归’用法。” 该学者从认知语义角度阐述了隐喻语义的转换性特点,对死喻复活工作机制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根据莱考夫的映射理论(Mapping Theory),我们认为死喻复活是死喻本义的二度隐喻现象,它关涉到死喻的源概念向死喻概念域(目标概念)的二次跨范畴、跨义域映射。这种映射基于身体和社会文化经验,具有普遍性、单向性、系统性、不变性特点。莱氏认为,固定的对应映射过程受到了不变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制约(constrain)。所谓不变原则指的是映射保留了始源域的认知拓扑结构(topology),在一定的程度上和目标语的内在结构保持一致,即目标域结构不会受到破坏,因而限制了可能的映射数量。但是莱考夫的映射模式只是强调始源域向目标域的单向投射,最终在目标域中形成的结构、特性和知识是始源域原有结构、特性和知识的继承,而目标域本身的结构、特性和知识在映射过程中的运作并不清楚。Ungerer& Schmid(2009:143)指出,“隐喻映射域最好理解为一套限制,这套限制规定哪些对应有资格从源概念映射到选定的目标概念上,这些限制不仅有助于避免将任意一种特征从源概念转移到目标域概念上,而且有助于激发可能的对应范围。”但是两位学者对映射限制是来自源域还是目标域语焉不详。我们认为,始源概念投射并不能将自身特征全面转移到目标概念,其原因在于始源概念特征映射要受到目标概念特征的制约。比如,约翰不讲个人卫生,有人会说“约翰是猪”(John is a pig),那么源概念只是将猪肮脏的对应特征转移到目标约翰身上,源概念不能将其它特征,如“愚蠢、贪吃、贪睡、肥胖”等特征投射到目标域,原因是目标概念本身没有对应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源概念映射限制主要来自目标域。莱氏的映射理论对死喻复活跨域映射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目标概念和始源概念隐喻特征融合和隐喻义合成过程似乎都是在目标域内完成的,这种模糊的处理方式让人不得要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对死喻复活的二度隐喻意义生成机制,我们参照Faucornnier& Turner(2002:312)概念合成理论模型,在始源域和目标域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隐喻义合成空间。下面以死喻复活句At the port stand some cranes with long necks(繁忙的港口耸立着几只长颈鹤。)为例,分析该死喻的喻义复活过程。见下图:

死喻crane(塔吊)和字面义crane(鹤) 分属目标域和始源域概念。“With long necks”为死喻的源概念特征,也是死喻的激活要素之一。死喻通过“long necks”的隐喻激活作用,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再度产生跨范畴、跨义域映射,与此同时,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内容也再次融入隐喻义合成空间、经过隐喻要素匹配与整合,重建隐喻概念结构:A crane is a crane with a long neck(塔吊是长颈鹤)。“塔吊”再度成为具有“鹤”意象特征的活隐喻。死喻复活并不意味死喻的意象特征完全为源概念意象特征所取代。死喻概念crane通过源概念特征long neck激活不仅让我们想到了塔吊和鹤的意象,而且在我们的脑海中产生了塔吊和鹤的外形结构和运动状态部分叠合的隐喻意象,“正因为隐喻的这种双重意象,隐喻才具有一般语言使用所不具备的、将本来属于某一领域的事物特征转移到另一领域,所引起的相关意象从‘不和谐’到‘和谐’的动态互动过程。”(束定芳,2001:191)死喻复活具有相同的语义条件——语义冲突,但是不同类型死喻需要采用不同的激活方向。

四、死喻复活的条件与激活方式

语义冲突是死喻复活的必要条件。所谓语义冲突是指死喻的本义和语境存在语义逻辑矛盾。人们需要从死喻的字面解读其含义才能消除这种语义冲突。死喻复活是基于对特定语境条件的洞察而被建立起来的语义现象,其建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知和使用死喻的过程。就死喻激活的方式而言,主要有直接激活和间接激活两种方式。

直接激活方式

所谓直接激活指采用和死喻建立偏正、主谓、动宾隐喻搭配关系,创造死喻与搭配词义之间的语义矛盾,从而将死喻的原始喻义及意象再度激活。

1.偏正搭配。

我们可以用采用和死喻构成偏正语义搭配关系,使死喻和修饰语之间发生语义,促使死喻回归到字面隐喻义。

(1)The children were attracted by the smiling face of the big clock.(孩子们被大钟的笑脸所吸引。)

Face(钟面)是由人脸派生而来的死隐喻。它和smiling构成了拟人偏正搭配。死喻在

smiling的诱发作用下,从本义度回到字面义“人脸”。采用偏正搭配将死喻概念激活的例子还有:the unshaven the leg of the table(未剃光腿毛的桌脚),blind eyes of the needle(失明的针眼),the foaming mouth of the brook(吐着白沫的溪口),the fat body of the essay(肥胖身躯的文章)等。

(2)城市环卫工对这些久治不愈的“牛皮癣”无可奈何,束手无策。

死喻“牛皮癣”由皮肤病概念引申而来,喻指城市张贴的非法广告。该死喻通过前置修饰语“久治不愈”的隐喻诱发效应,使人再度联想到皮肤病概念“牛皮癣”。该死喻复活的理据在于:牛皮癣经久不愈、难以根治的特征和令人目不忍睹、无法彻底清除的垃圾广告之间具有相似性特征。类似的例子还有:瘸腿木椅、溃烂的山脚、倒塌的精神支柱、失声的新闻喉舌、刺耳的政治高调等。

2.主谓搭配

我们还可以采取和死喻建立主谓搭配关系的方式,创造主谓语义冲突的语境,促使死喻由本义向字面作二度隐喻回归。例如:

(3)The tongue of flames was licking greedily the logs in the fire.(炉内的火舌贪婪地舔舐着木柴。)

死喻tongue(火苗)和动词lick(舔舐)搭配,导致了的语义的不协调。死喻“火苗”只有作字面义“舌头”理解,才能消除其语义冲突,使人产生“火苗像人舌一样贪婪舔舐”的心理意象。比喻情景交融,极富动感。我们还可以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例如:A)More branches of Midland Bank will be lopped off.(米兰银行更多的分支将被砍伐掉)B)The heart of the city began to beat again after the workers on strike left the streets.(罢工的工人离开街市之后,城市的心脏又开始跳动起来。)

(4)小河得了严重的“肠梗阻”,河口吐着白沫,几乎奄奄一息。

“河口”是基于人“口”概念构建的死隐喻,它几乎和人体概念“口”失去了隐喻联系,但是和“吐着白沫” 搭配在一起,死喻人“口”隐喻意象被再度激活,使人产生集聚污水泡沫的河口就像病人口吐白沫”的隐喻联想,隐喻形象贴切,发人深思。该死喻和源域之间的隐喻映射被限制在一个单一的对应集上,而其他特征则处于次要的补充作用。汉语中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如:山头谢顶、外墙掉面子、“红眼病”流行、怒火熄灭等。

3.动宾搭配

有些死喻和某些动词建立动宾搭配关系,死喻的本义在隐喻动词触发作用下再度还原到字面义。例如:

(5)The police had decided to eat the bad apples in the small town.(警察决定吃掉小镇上的几个“坏苹果”。)

死喻“bad apples”是“坏家伙、坏蛋(美俚)”的意思,但是和动词“eat”构成动宾搭配关系后,语义产生了隐喻性变化:本义“抓住这几个坏家伙”再度隐喻为“吃掉几个坏苹果”,比喻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再如,动词“feed”和死喻“the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pick”和死喻“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构成动宾搭配,可以使让死喻恢复到其原始隐喻义。

(6)几位好心的村民冒着危险在奔腾的洪水中救起了这些“落水狗”。

“落水狗”喻指失势的坏人,其本义成为该死喻的“显义”。在汉文化语境中,凡“落水狗”须痛打之,不可姑息。但在本句中,和动词“救起”构成动宾搭配关系,死喻由“失势的坏人”恢复到字面义“落入水中的狗”。这是一种滑稽俏皮的隐喻方式,能体现言者的睿智与幽默。汉语中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如关上话匣子、打破“醋坛子”、掉进火坑、收拾烂摊子、唱旧调等等。

(二)间接激活方式

所谓间接激活方式指死喻的本义和外部句子存在语义歧义现象,死喻需要作字面义解读时才能消除这种歧义。这样死喻由本义向字面义作了一次隐喻性回归。请看下例:

(7)I think Mr.Smith was a good carpetor becaue he hit the right nail on the head in dealing with the dispute.(我认为史密斯先生是个不错的木匠,因为他处理这个争议,锤锤都“敲在钉头上。)

分句中的死喻hit the right nail on the head(一针见血、正中要害)和主句中的“不错的木匠”似乎毫无关联,但是如果按照死喻的字面义“正好敲在钉头上”解读,就会消除这种语义歧义现象。再比如:A)Well,as these banknotes are tainted with blood,I don’t want the blood money(呃,这些钞票上有血迹,我不想要这些带血的钱。)B)He can swim like a fish while you can do nothing but feed the fishes in water.(他非常擅长游泳,而你只会给水中的鱼喂食。)死喻“blood money”的意思是“付给杀死手的钱”,想“blood money”的含义是“溺死”。这两个死喻在外部句子语境激活作用下,重新回到字面隐喻义。再如:

(8)王二楞要帮刚认识的女朋友修鞋,希望他修的不是“破鞋”。

死喻“破鞋”的本义是“乱搞男女关系的女人”。由于分句提供了为女朋友修鞋的语境信息,因此“破鞋”回复到字面义“破烂鞋子”。死喻“生活作风不正的女人”再度回到最初的隐喻义“破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类似的例证。如“媳妇说婆婆是个药罐子,经常在外边倒苦水。”“他可能在假肢厂工作过,办事很会做手脚。”“你是开醋店的吧,怎么那么爱吃醋呢?”等等。

(9)A:Are you a man or a mouse?(你是男子汉还是胆小鬼?)

B:Throw me a piece of cheese,and you’ll find out.(扔给我一块奶酪,你就知道了。)

死喻“mouse”的本义是“胆小鬼”,字面义是“老鼠”。 受话人对发话人的提问未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要求发话人给自己奶酪,喻指自己是饥饿的老鼠。这样死喻“胆小鬼”向字面义“老鼠”作了二度隐喻回归。如果我们把死喻“胆小鬼(mouse)”和“鼠标(mouse)”复活映射特点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源概念“老鼠”向目标概念“胆小鬼”的隐喻投射是一种单一的隐喻隐射。源概念只是将老鼠“胆小”的特征转移到目标域,其它特征映射则受到了限制,无法转移到目标域。但是,就死喻“鼠标”复活而言,源概念“老鼠”的鼠身、鼠尾和鼠标的“圆形外壳、接线”等形成了对应的映射关系。源概念投射的是一组和目标概念对应的映射集。

(10)A:他的肠胃功能不好,刚吃完饭就去上厕所。

B:嘿嘿,这小伙子真是个“直肠子”。(王寅,2007:467)

在对话中,上句“吃饭就上厕所”为下句中的死喻复活埋下了伏笔。死喻“直肠子”的本义是“性情耿直”和“吃饭上厕所”视乎没有任何关联,但是其字面意义和上厕所显然存在隐喻关联:小伙子的肠子是直的,吃了食物得立马上厕所排出去。这和性情直爽、直言不讳具有某种隐喻相似性。从社会语用学角度看,“直肠子”“拖后腿”“落水狗”“破鞋”等都是具有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隐喻概念,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隐喻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这类隐喻认知模型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传承着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基因。

五、结语

死喻复活是主体对死喻本义的隐喻再认与隐喻义重构过程。死喻概念及其源概念以经验和意象图示并存。虽然死喻概念和源概念已经部分或完全失去隐喻联系,但是死喻一旦为源概念对应的突显特征所触发,源概念会再度向目标域作跨范畴、跨义域隐喻投射,将死喻相关隐喻特征转移到目标概念,死喻再度成为具有源概念隐喻特征的活隐喻。语义冲突是死喻复活的基本条件,只有创造和死喻产生语义冲突的语境条件才能再度将死喻激活,使其向字面意义作隐喻性回归。死喻激活的方式包括直接激活和间接激活。直接激活方式主要通过和死喻组合成偏正、主谓、动宾隐喻搭配关系将其激活;间接激活方式主要通过创造和死喻句子产生语义冲突的外部语境条件将死喻再度激活。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illes and Mark Turner,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il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 York:Basic Books,2002:312.

[2]Lac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ckoff,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A.

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2-251.

[4]Langlotz,A.Idiomatic Creativity[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5]Goatly,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London:Routledge,

1997:3.

[6]Mooij,J.A. A Study of metaphor.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6.

[7]Philip Eubanks. A War of Words in the Discourse of Trade:

The Rhetorical Constitution of Metaphor[M]. 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00:67.

[8]Ricoeur,Paul. The Rule of Metaphor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of the creation of meaning in language.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7:289~294.

[9]Young,Elizabeth Black Frankenstein:The Making of

American Metaphor[M].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8

[10]单满菊.英语Parody和汉语仿拟格修辞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

语大学学报,2009,(2).

[1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3]刘景霞.仿拟话语生成的认知理据[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0,(4).

[14]鲁晓娜,杨真洪.概念理论整合视角下的仿拟构建与仿拟解读

[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2).

[15]马明.语言哲学视野中的隐喻指示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

报,2012,(1).

[16]孟宏党.论死隐喻的形成、特征与复活[J].山东外语教学,

2009,(4).

[17]牛保义,席刘生.仿拟构式生成的认知语用学解释[J].现代外

语,2009,(2).

[1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9]王寅.隐喻认知理论的新发展——语言体验性论文之六:从神

经学角度论证隐喻和语言的体验性[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20]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1]王寅.隐喻认知理论的新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5).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篇12

    中学地理中的有些概念,其关系用语言表达很费神,学生也不好掌握,运用时易搞错关系,造成认识的偏 差和解题失误,如用“集合”知识,就浅显易懂了。

    1.从属关系的概念 这类概念如水资源、水利资源、水能资源。如果要从文字上区别,首先得记住这三个 概念,这样学生的记忆负担太重,会增加学习的困难。如用集合知识讲解,它们只不过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 关系,学生容易明确(如图一);相类似的还有土地资源、土壤资源、耕地资源(如图二);岩石、矿床、矿 产。(如图三)

    (附图 {图})

    图一

    (附图 {图})

    图二

    (附图 {图})

    图三

    2.包含并列关系的概念 这类概念,如降水、降雨、降雪,有些同学总是把降水与降雨、降雪搞混,特别 是降水与降雨常常混用,这是不科学的。其实降雨、降雪只不过是降水的两个并列独立子集,用集合表示(如 图四);类似的还有锋、暖锋、冷锋,准静止锋(如图五);淡水、河水、冰川、大气水。(如图六)

    (附图 {图})

    图四

    (附图 {图})

    图五

    (附图 {图})

    图六

    3.交叉关系的概念 这类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不完全相同,稍不注意就难解难分,有集合表示则 显得直观、形象,又具有科学性,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二次能源(如图七);类似的还有自然资源、矿产 资源、能源(如图八);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如图九)。

    (附图 {图})

    图七

    (附图 {图})

    图八

    (附图 {图})

    图九

    4.排斥的关系的概念 如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如图十);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如图十一) ;褶皱、断层等(如图十二)。

    (附图 {图})

    图十

    (附图 {图})

    图十一

    (附图 {图})

    图十二

    二、运用“集合”知识解答有关地理问题

    例1:下面两图(图十三)表示了某些地理概念之间存在的一定逻辑关系,在以下四组概念中,其逻辑关系 符合图乙的是:

    (附图 {图})

    图十三

    a、大气层-对流层-电离层 b、暖锋-冷锋-准静止锋

    c、一次能源一二次能源-新能源 d、“临海型”-临空型-煤铁复合体型

    根据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和集合知识应选a。

    例2:将下列各种能源的代表字母,按能源分类填在”集合“图中(图十四)相应的四个空位中。

    (附图 {图})

    图十四

    a、地热发电 b、风力发电 c、火力发电 d、核能发电 e、沼气 f、太阳能

    根据集合的关系和有关地理概念,正确答案是:

    ⅰ、f ⅱ、c ⅲ、a、d ⅳ、b、e

    例3:读下图(图十五)判断,图中哪一部分最能代表“生态系统”?

    a、ⅰ b、ⅱ c、ⅲ d、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