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教学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4 15:29:21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篇1

我们应该对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正视初中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中的独特地位,正视初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到高中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推动器,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催化剂。学习初中语文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切不可一谈初中语文知识就色变。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初中语文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初中语文知识是学生学好初中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有深厚的语文知识作铺垫,就插上了语文能力提升的翅膀;倘若只强调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熏陶、感染,自然生成语文能力,其效率实在不敢恭维。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例进行说明:学生在小学开始接触了汉语造字的基本知识,比如形声字的有关知识,在初中作为自学板块进行进一步强化,这就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2、初中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悟力和领悟力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要件,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标尺。语感的形成途径多种多样,小学阶段在朗读、感受、体验、品味、交流和表达这些能力中已有雏形。初中语文知识和语感培养让这些能力更加成熟。比如,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对语言的领悟力就会大大增强,有助于形成语言的流畅感和形象感,为高中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初中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属于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习惯、方法属于语文素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也属于语文素养,文化视野、文化品位也属于语文素养,初中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举一个例子,如果连托尔斯泰、泰戈尔、莫泊桑、莎士比亚这些文学大师都不知道,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威尼斯商人》《鲁宾逊漂流记》《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世界名著一点都不了解,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唐诗、宋词都不知道是何物,能说他的文学素养好吗?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是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初中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初中语文知识,才能达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且不说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就是在课程目标中也多次予以强调。比如,关于表达方式,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关于文学作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等等。从这些表述来看,课标很重视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既不能停留在小学阶段的浅易,又不能过于复杂,至于教什么,怎么教那又另当别论了。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知识的梳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内容比较广泛,大体包括:

1.语文基础知识,主要有

①词语,除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外,还有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谓、述宾、偏正、后补、并列;词语的感彩: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②句子: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的构成;病句的类型及其修改;句式的变换;扩句、缩句、仿句等。③标点知识,着重了解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2.语法知识,主要有

①词语的分类:⑴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⑵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②短语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③句子:⑴单句类型:主谓句、非主谓句;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⑵复句(限二重复句)构成:单句直接组合,借助虚词组合;复句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3.修辞知识,主要有

①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等。

4.文体知识

①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事件先后顺序;记叙的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②说明文:说明的对象:事物和事理;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说明的方法: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诠释等;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语言: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③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提出的方式:开篇直接提出、结尾总结提出、中间提出、用分论点的方式提出、蕴涵在议论过程之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或曰:例证法、引证法等;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议论的语言:准确、严密。④实用文体,常用的包括标语、启示、计划、请假条、留言条、介绍信、说明书、广告词等。

5.文学文化常识

①重要的作家作品。②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学常识。③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神话等。另外还有古代有名的文学体裁,如赋、词、绝句、律诗、散曲等。④文学描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6.写作的基本要求

会写记叙文,其他文体可以涉猎,不做强求。

7.古诗文语言常识

①字音:多音字、异读字。②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下转12页) (上接13页)假借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④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8.语文学习方法性知识

①读书方法:朗读,默读;精读,浏览;跳读,速读;诵读等。②检字、检词方法: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③解读文章的方法:对话、探究、体验。④词语理解方法: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自己的积累理解。⑤学习作品欣赏方法:联系时代背景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⑥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85-01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的重点还是应付高考,很多学习的内容都要围绕着高考这个中心进行,所有学习都是为了中考或者高考这样的硬性考试做准备,在初中的学习中,中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高中也是这样,新课标在这方面规定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法并不是考试的内容,但不是说考试的时候不会考这些内容,考试涉及的问题也和这方面相关。

一、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的的语文语法知识教学几乎都已经不存在了,在初中教材中虽然涉及到语法教学的内容,但是由于考试不考语法知识内容,老师也不会在这方面下工夫,学生为了高考也不会主动去看这些内容,这样造成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根本不明白汉语组词的方式,也不知道汉语词语的分类的知识,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病句和病句如何修改以及句群和句群内部的关系等等。学生作文中出现词语随意搭配、缺少主干成分、不合事理、不合逻辑、表意不清的病句随处可见。

例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

1、几天过后,那些关于各个学校招生分数线的报纸便订了出来。”

2、我跑出去后,我看到的队伍居然是一个葬礼。”

3、那个身影慢慢地穿梭在人群中。”

4、希望他们的孩子生活如鱼得水。”等等很多这样的句子,从一个初中生的作文中很容易找到这样的句子,由此看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为问题,所以,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不应该淡化语文的语法教学,淡化语文语法教学的方式是非常不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语文语法的内涵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初中语文语法知识,语文语法是一种语言的结构规律,其中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方面语文语法本身是民族语言存在的规律,要遵守一定的社会不成文规定。另一方面是一种语法的理论,是语言学家对语言的客观认识,可以总结成抽象的理论,语法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变成了语法著作,是先有语法后有语法著作,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要尽量的看懂这些知识,这样才能够使语言的组织能力上升到一定的档次。 中学生本身就是民族语言学习的一份子,学习语言的重点在于要遵守语言的学习规则,不要只是学习语言的理论知识,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把语言知识服务于实践,也就完成了语言教学的目的。

三、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好处

1、中学生学习语文语法能够掌握语言的规律,从以往的感性认识语言上升到理性认识中,从小学开始学习的字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材料逐渐增加,到了中学的阶段学生通过语法的学习,把这些语言材料放置在一起,形成条例性的语言,这样就自觉、主动的提高对语言的认识能力。

2、对于语言语法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力更加规范化,中学生在学习语法知识的时候,对语言的认识是理性的,这是学习语法的第一阶段,但是学习语法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些语法规律,才能够在语法的内容指导语言实践,使口语和书面表达更符合语言规律、合乎语法规范,不犯或少犯语法错误,更好地表情达意。

3、学习语法知识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迅速的把握文章的内容,这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阅读能力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学习语法知识,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四、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措施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老师和学生要明确语法学习目标是什么,端正学习态度,学习语法的目的并不是要当语言学家,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刻意的去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也不要带着应付考试的心态是教学,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明白语言的规律、应用习惯,提高语言知识的实践能力。

其次,进行中学的语法教学要和教材联系到一起,把课文作为进行教学的重点,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语言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文章大都来自作家的名篇,符合语法规律,在这方面进行语法教学,学生不会感觉语法教学很枯燥,能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学到语法知识,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学会了语法知识,提高了语言的应用能力。

最后,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掌握语法的知识的而基础上,掌握文字的运用规律,能够在写作的实践中,有效的运用这些知识。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集中的讲语法知识,否则会使课堂变得乏味,教学效果不好。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语法教学是必要的,中学生应该学点语法知识,以便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篇3

问题的提出

(一)识记性知识的教学现状

识记性知识本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部分,然而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面临着识记性知识单调而低效的教学困境。拿近三年广州市中考来说,识记辨析字形考点在09、10年的难度分别是0.55和0.43,文学常识考点在09、10 年的难度分别是0.55和0.51,这样的难度是远远低于全卷的平均难度0.65的!

究其原因,首先大量的时间付出和惩罚性抄写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也降低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在这种强迫记忆过程中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能力的训练几乎是脱节的。因此,笔者尝试通过改变课堂听写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识记性知识的运用,在运用中实现这个知识板块的落实,从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课堂听写的新方式

本文所指的理解性听写有别于传统的听写方式,不再是学生将老师读出的内容原原本本记录于书面,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表达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将问题答案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检测方法。

从上表对比可以看出,落实同一知识点,学生要写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用不同的听写方式教师读的内容和学生动笔作答的思维过程却是迥然不同的。理解性听写要求学生不仅要听懂题目要求,还要在所掌握的知识中快速搜索出合适的答案,那么学生的听读、理解、应用、表达等能力也得到有效的训练。

理解性听写的特点

理解性听写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系列具体要求,如学生听读作答在专用的本子上从而形成听写积累本、作答要求书写工整、每次使用红笔改正错误题目等等,那么这种方法相较于传统听写具备什么特点?在实施过程要注意什么问题?

(一)运用性:在运用中掌握知识。

从表一题目1来看,同样是检查字形、词语,传统听写只要求学生将听到的音转化为拼音或汉字记录下来,这主要是识记和记录。理解性听写在学生听到的信息中并没有直接出现要写下来的内容,而是提供相应的词语解释或实际句子选词填空等等间接信息,学生在获得信息后必须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判断,选择符合要求的相关知识作答。学生将所学知识正确运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的一个过程,运用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是能力层级上的一个更高的要求。理解和运用就是该听写方式的核心环节,实施过程必须明确学习目的——牢固掌握识记性知识,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性:涉及各方面能力。

相较于传统听写的单一性,理解性听写更加呈现出它的综合性特点。前者是读什么音写什么拼音或汉字,只需要简单的记忆。而后者则是通过词义间接地来考查学生对“正襟危坐”一词的掌握,这里就涉及对听取内容的理解、根据内容筛选词语、词语的意义及使用、每个字的写法及读法、规范书写汉字拼音等等方面的内容,一道题涉及多个知识点、多方面能力。

(三)灵活性:及时反馈调整。

理解性听写相较于纸质检测卷则更具灵活性,任课教师可以在完成一个班的听写后对另一个班的听写内容进行调整,也可以在同一个班的听写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知识点或内容比例,还可以就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从而来审视、判断、把握如何更加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通过不断的变换提问方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理解性听写的意义

(一)创设语言运用环境

认知心理学指出主动记忆的效果远远比被动记忆更强,识记性知识点在强行记忆过程中仅仅实现了被动记忆,如能通过应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记忆,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大部分的广州初中生日常生活使用广州方言,甚至连在书信、短信、网络等书面表达交流方式中都用广州方言,普通话逐渐与他们的交流、思维脱节,想要解决这问题就要提供或创设一种应用环境来提高学生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理解性听写恰好创设了这样一个运用知识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运用中来选择主动记忆所学识记性知识。

(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篇4

一、利用历史知识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

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很多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像《七律·长征》就是以长征为历史背景,《陈涉世家》则主要以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为历史背景。长征的历史背景,说明了作者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但是表明一定要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心的中心思想。以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为历史背景,说明了农民不堪忍受当时统治者的残暴,想要争取自身自由与生活美好的愿望。像《纪念白求恩》一文,是以我国的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学生对于文章的中心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文章中,白求恩在抢救一名伤员的时候,皮手套被划破,透过受伤的手指,不幸感染为败血症,于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在河北省完县黄石口村逝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的有关内容,与实际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就会理解《纪念白求恩》一文的中心内容,主要是为了讴歌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又如,吴晗的《谈骨气》,课文中运用了三个历史事实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例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同一观点,其目的是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学习古人的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做有骨气的人。因此,学生在学习诸如上述类型的课文的时候,可以联系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这样,在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方面更加容易一些。

二、利用历史知识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

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利用历史知识,能够充分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像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我们如果了解陶渊明当时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就能够了解陶渊明的人物性格。陶渊明处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因此,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因此,我们可以了解陶渊明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希望处在一个和平的盛世里,使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的人。又如,我们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如果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把握杜甫的人物性格特点了。唐肃宗乾元二年,由于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杜甫辗转到四川。并且在亲友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座草堂,暂时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杜甫是一个关心时事,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诗人。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课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历史知识,能够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有利于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利用历史知识能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篇5

初中生对词语、诗词掌握和积累较少,语言能力处于形成阶段,所以语文基础知识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以语文基础知识为教学的切入点,增强学生的学习理解力,进而提高其语文能力。但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师生双方都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与学,只注重诗词的背诵、写作的训练,对字音、字义、字形等基础知识关注不够;忽视对句法、修辞、逻辑等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不能掌握复句的概念,对修辞的作用认识模糊,有的甚至不能在阅读、写作中正确理解、使用标点符号;教师以程式化的方式讲解语文知识,以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将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训练相分离,不能将语文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上种种弊端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以文章、写作等知识的讲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讲解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去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两者的同步提升。

一、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1.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意义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3.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4.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一个句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对句子的语法、修辞等进行分析,对涉及的词语、生字等通过查字典掌握,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分析。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5.联系学生语言应用实际,注重实际运用

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词,那是什么句,还要着重讲用法,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比如,可以结合作文评改,选择学生最容易出错的语言现象:错字、语序混乱、搭配不当、遣词造句不恰当等,分析原因,纠正错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语言基本规律,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基础。教师应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实用性、引导性、趣味性等原则,积极设计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借助科学引导,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通过综合的、与实际相结合、自主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篇6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增强其语文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并最终提升语文素养。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基础知识教学的高效开展,比如教学内容实用性低下、灌输式教学形式十分普遍、教学方法呆板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实用性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实用性为中心实施基础知识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那些使用频率高的基础知识当成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的意思,并通过竞赛、游戏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印象,也可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最终实现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目标。在新课标教材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是:(1)词语;(2)短语成分;(3)常用修辞;(4)单句成分;(5)二重复句。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将基础知识归纳为以上几种内容,并有重点、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加以学习,以加深学生记忆,确保学生能熟练记忆并灵活运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二、引导性策略

受传统教学形式的长期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仍然沿用以往的圈点知识点,硬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实现牢固记忆的目的。这种强化背诵的方式过于死板,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让其对语文基础知识点做到充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更易于背诵。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一文时,当学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叙述意思,学生也可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学习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这段话的详细意思,而且还对句子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样再背诵就比较容易了。引导性教学法,不仅扎实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并且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更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趣味性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年龄特点分析,初中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有悬念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趣味性为切入点,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提前搜集各个旅游胜地冬天的美景,如哈尔滨的冰雕、冰灯、树挂、滑雪等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说出图片中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看冰雕或者滑雪的经历。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哪里冬天的景色,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哈尔滨”。教师可顺势导入新课:哈尔滨的冬天是这样的美丽有趣,那么济南的冬天又是怎样呢?它和哈尔滨的冬天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兴趣也被点燃,于是十分积极地投入对这篇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教学法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激趣法外,还有比赛、表演、情景剧等形式,都可拿来用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以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讲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生字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三五随机分组,让学生在组内挑写、默写生字词,然后选派代表参与班级生字词的比赛,最终的获胜者可以免值日一次。以实际事物作为奖励,很快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开始背写生字词,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因此,成语接龙、比赛等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式,都可以用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

总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基础。教师应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实用性、引导性、趣味性等原则,积极设计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借助科学引导,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芸.浅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7).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篇7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1.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意义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3.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4.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一个句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对句子的语法、修辞等进行分析,对涉及的词语、生字等通过查字典掌握,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分析。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篇8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29-01

从古至今,教师即"传道授业解惑也"。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加速现代化的建设,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英语课堂的实效,要纠正只注重知识点、考点的学习,不注重文化背景、文化意识的渗透,这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诚然,有些英语教师在授课中也能结合课本渗透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但时常是轻描淡写,或一语带过。他们认为"文化背景知识不是考试考点,在教学中可以省略"。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们教师依然围绕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观念几乎停滞不前。正因为认识上的不足,在英语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及文化意识的讲解这一环节显得仍然比较薄弱。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纠正这一不足呢?这需要我们英语教师们共同努力。

1.进行跨文化知识输入时要有的放矢

把跨文化知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应该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细心地钻研教材,努力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外来文化因素,不能脱离课本,空洞地说教。例如:对于初一的学生,学生习惯了国内传统的教育,当别人表扬时,会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啦。" "哪里哪里。"我会告诉学生当英国美国的孩子受到表扬时,他们会自豪地回答"Thank you."我们的教育要求内敛,外国的好多强调要外放。我觉得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两者的优缺点,让学生学会取舍和判断。尤其对于一些腼腆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学习外国学生的外放和那份自信。

2.了解英语文化,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名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语言文化,这些内容不见得会直接有益于考试成绩的提高,然而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到动物名称时,我就补充了不同动物在英汉文化中的理解差异。如汉语中的狗是卑微动物,相关习语多含有贬义(如"癞皮狗"、"走狗"、"狗头军师"、"丧家之犬"等等)。但在英语文化中,dog往往含有褒义,例如 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再如,green hand这个词的重读音节不同都有不同意思,是"菜鸟,新手"也是"园林好手"。学生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总结道:"原来英语也有多义词啊!"

3.跨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本土文化"来进行教学

例如,有次在教学"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大部分学生根据书本的答案回答:I drink milk and eat bread.这时有个学生小声的说,我喝豆浆。我立即就问,Do you know how to say 豆浆 in English?――Soy milk (这是老外更直接的说法)。因为两个国家的饮食习惯不一样,英美国家的人平常使用刀叉、吃牛肉、面包;而我们使用筷子、主食大米;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素材大多是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与现状的,有时在课堂上翻译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让他们有"学有所用"的感觉,这能驱使学生乐于参与语言实践,在运用中获得心理满足和成就感,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能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使之产生巨大的内动力。

英语学科跨文化意识的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和实际需要,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生融为一体的内化过程。作为英语教师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丰富的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教材提供者、鼓励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应有恰当的位置,每一个教师都不应该把它看作是"鸡肋",更不应把它看成一种负担。作为肩负重任的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和意识,这是民族进步的需要,这更是一种责任。让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可以自己整合外来文化,不一味崇洋的新人。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篇9

一、根据修辞知识的接受程度,开展有序的训练

不管是修辞还是其他的一些知识,学生对于其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学生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于所有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对于他们而言有着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开展有序的训练,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将修辞知识进行全面的把控和规划,再按照写作的内容和要求,逐渐将这些知识渗透进来,在初一、初二阶段,可以将重点放在词语的如何运用方面,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广泛的延伸,将大纲所要求的八类常用辞格引进来;初三阶段,由于学生要面临中考的压力,学习负担本身过大,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句式的选择方面,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一些其他的辞格形式也引进来,如层递、引用。

二、善用多媒体,丰富修辞语言的积累

首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资源,在阅读中逐步积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查阅资料,在阅读中不断增加知识的积累,将那些名言警句和优秀的段落语句等进行整理,并将其制作成课件,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修辞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透彻,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他们对修辞的审美水平。

其次,还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影片和励志人物为素材,进行课件的制作,通过向学生们展示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比如,电影《亲爱的》主要是以一部以亲子题材为主题的电影,将视角放在了普通的小人物身上,展示了他们在面临分离、抉择中的坚持和努力,他们并没有被命运的重重磨难所打倒,即使疲惫不堪,心理承受着巨大的折磨和痛苦,他们却毅然决然的扛起了自己身上的重担和责任,我们透过城市和农村中的这些小人物,看到了人们对生命的坚持和努力以及和亲人之间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从而给这个世界带来无限的温暖和希望。通过选取这部电影素材,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写出观后感。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内心中的一些情感表达出来,通过写作来宣泄情感,赋予了文章更多的情感和生命力,从而写能够引发共鸣的人优秀文章,其中修辞知识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活力。

三、说写结合策略

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说写结合方法来使修辞知识在写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和强化,其中最核心的点就是引导、启发和讨论。首先,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对于作文中的修辞知识充满无限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优秀的范文,对其中修辞知识的运用进行讲解,通过词语、句式、辞格、句段的衔接连贯方面进行优秀范文的赏析;然后,让学生通过自由谈论的形式,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总体的探讨,接着再谈论将其如何更好的运用到文章中来,并总结出一些写作技巧;最后,学生可以自由进行选题,在查找相关的资料,列出提纲,完成写作。

通过说写结合策略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修辞知识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谈论、总结和写作,进一步巩固他们对修辞知识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从课内延展到课外

课堂学习是学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巩固和延伸打下稳固基础的重要环节,课堂外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多向发展,通过课外的延伸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其中,可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写评论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提升其作文修辞运用水平的重要策略,教师制定出阅读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阅读计划,在写读书笔记时要注意其中的修辞运用方式和手法,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这些课外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还可以将其中一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从而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兴趣。

综上所述,修辞知识在写作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使修辞知识的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实际的效果,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还应该不断去学习和研究,找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将其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贾焱.修辞与语文教学浅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左园.初中新人教版语文教材写作模块的教学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篇10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让学生知晓中西方文化之差异,提高人文素养。

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当如何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呢?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杂学,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 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

一、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二、教师要把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

文化背景知识渗透要为语言教学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随机讲授,形象生动。

目前,初中学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 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name,sports,busine,也可以就所学内容进行交际练习。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差异进行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篇11

1.进行跨文化知识输入时要有的放矢

把跨文化知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应该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细心地钻研教材,努力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外来文化因素,不能脱离课本,空洞地说教。例如:对于初一的学生,学生习惯了国内传统的教育,当别人表扬时,会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啦。" "哪里哪里。"我会告诉学生当英国美国的孩子受到表扬时,他们会自豪地回答"Thank you."我们的教育要求内敛,外国的好多强调要外放。我觉得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两者的优缺点,让学生学会取舍和判断。尤其对于一些腼腆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学习外国学生的外放和那份自信。

2.了解英语文化,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名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语言文化,这些内容不见得会直接有益于考试成绩的提高,然而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到动物名称时,我就补充了不同动物在英汉文化中的理解差异。如汉语中的狗是卑微动物,相关习语多含有贬义(如"癞皮狗"、"走狗"、"狗头军师"、"丧家之犬"等等)。但在英语文化中,dog往往含有褒义,例如 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再如,green hand这个词的重读音节不同都有不同意思,是"菜鸟,新手"也是"园林好手"。学生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总结道:"原来英语也有多义词啊!"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篇12

初中语文写作教育在整个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要提升对修辞教学的重视,加强对各种修辞知识的教授,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加强学生的语言精准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一、修辞知识的地位

修辞知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其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修辞知识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辞在实践中可以分为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语句修辞以及篇章与体风格相关相关内容,在实践中对于其具体的语句、字词以及声韵等较为重视。修辞知识在写作中运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其整体价值与意义,深化文章意义。基于写作结果的角度来说,只有通过语言修辞润色之后的作文才可以充分的彰显其内在的意义,达到明朗通畅的目的。基于写作实践的角度来说,修辞也可以在不同的写作教育阶段中渗透,其在写作题材的设定、材料的提取以及主体的表现与整体结构的设置等内容上均可以应用。修辞技巧在实践中也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体语言的交际能力,对此要想真正的提升其整体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对学生修辞技巧的重视,在实践的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渗透相关消极修辞知识,将其与作文知识系统进行融合,进而利用相互渗透的作用,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水平。

(二)修辞学习是写作修辞技巧提升的基础

修辞的本质就是对词语意义进行精准的把握,其整体意义就是词语的核心。

第一,词语的选择与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整篇文章的文采,充分的彰显了语言内在的表现能力,进而提升了整体的修辞效果。

第二,融入语体。语体是一种修辞规律的客观反应。文字都是通过字词、语句、段落组件形成的,词语以以及句式的选择与搭配,与修辞风格的选择都是极为重要的。中学生作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文章顺畅明了,然后在基于此基础之上做到文采斐然。讲究锤炼语句,主要是对词语意义的准确把握。意义是词语的灵魂,词语意义的把握是词,对此教师要提升学生的修辞学习能力,是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写作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而避免出现各种逻辑问题。修辞的教授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生可以充分的表现自己的内在含义,进而使学生养成一个遣词造句的良好习惯,这样才可以在写作中自然的应用相关写作手法以及表达方式手段。

二、修辞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Z文写作教学中修辞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学生学习相关修辞知识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审美情趣与能力,在其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升语文内涵,进而灵活的应用修辞能力,对于学生的写作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比较法

比较法一种最为基础的修辞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此种模式可以提升学生对修辞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修辞运用的实际效果。比较法在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灵活的方式对各种修辞模式与手段进行词语与句式的更换,可以提升整体的表现效果,进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了解到不同修辞方式的不同效果,进而加强学生的印象。

在中学语文修辞教学利用比较教学模式开展就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作者完成之后的以及未完成的相关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临摹研究,加强对修辞道理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原稿以及修改稿进行对此,进而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不同的文体的在相同的内容中进行对比分析、对于不同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对于不同的句式进行比较,通过词语的替换效果分析比较,了解最适宜的修辞模式,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对知识暗点的理解,是学生可以正确的应用相关修辞手段与方式;在修辞方法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阅读审美以及鉴赏能力,对提升其写作能力以及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切境法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应用想修辞模式,通过设置特定的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基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第一,语言环境的设置要对具体的时间、地点、听读对象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其具体的状况进行相关修辞手法的应用,才可以提升其整体的修辞效果,对此教师在修辞知识教授的过程中,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汇中分析修辞模式与手段,进而对作者的相关思想进行分析思考;

第二,加强对语言环境的把控,提升对语言的鉴赏与品味能力。修辞手段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可以真正的显示出具体的修辞效果,对此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初中语文教材,通过对其分析了解,对其规范性以及艺术性进行渗透的探究,使学生在修辞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的综合课本内容,融合实际的语言环境,对于修辞手段与方法的具体表达作用进行深入的了解。教师在实践中可以整合课文的实际语言环境对学生的修辞知识进行引导,是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作用,加强修辞的品评以及鉴赏能力,进而提升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

对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语境的重视,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应用合适的修辞手段与方式;然后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应用合适的句式,加强学生对于不同语境的理解与分支,在语言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保障其与修辞手段相契合,根据不同的感彩、社会环境、语言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应用合适的修辞模式。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修辞知识的重视,通过对其具体的地位以及作用的了解,提升学生对各种修辞知识的认知与了解,进而遵循相关修辞知识学习原则,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活动。中学教师要不断的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在写作教学中充分的融入修辞知识,使学生了解修辞写作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的写作能力以及水平。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