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5 14:37:06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1

[作者简介]袁翔珠(1972- ),女,甘肃玉门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西南政法大学驻站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09-02

一、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意义

最近,国家出台了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高等教育体制带来了根本性变革,而西部民族地区院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西部民族地区院校的法学教育来说,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战略。以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立足地方,服务周边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实施的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划定和评价的单一国家课程体系,这导致了法学教育内容和方法过于一元化,既限制了学术空间和教学空间,也与地方的社会实际相脱节。而西部民族地区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农村,如果法学教育能够适应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就业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着眼于服务地方发展,实施多元化的特色办学战略,将会形成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

第二,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无论在教学设施、信息接收、学术水平,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政策与理念的转变要求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必须转变办学思路,另辟蹊径,逐步由学科本位向市场本位转变。随着法学教育的大众化,各类院校法学专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科学分析自身特点、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特色化建设,是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在众多法学院林立的环境中,在法学专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的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二、国内外教育特色化研究现状评析

国外关于高等教育特色化的研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即已兴起,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掀起了向多元化、社会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的热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等教育变更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三种主要趋势之一就是“学校结构、课程及学习形式的多样化”,面对这一挑战,高等教育应当以“针对性、质量和国际化”为指导作出响应。所谓针对性是指“其在社会上的作用与地位、其教学与研究的职能和后续服务,以及它在广义上与职业界的联系、与国家及公共资助的关系和与其他级别和形式的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以此为主导和基本原则,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特色化改革。总体来看,西方国家比较重视社区大学的特色化发展与研究。其中,美国社区学院的特色化发展较具典型性。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需要和学生求学需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明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办学职能、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使社区学院在竞争激烈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在亚洲国家中,韩国较为重视高等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与研究。在近40年的政策变迁过程中,大学特色化政策为韩国大学个体特色的生成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大学特色化内涵的狭隘认识及在政策的价值取向、路径选择与变迁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误区,近年来已成为韩国大学特色化发展政策的瓶颈,亟待调整与改革。国外高等教育特色化的发展理念与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可资借鉴的模式。

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特色化战略的研究兴起于本世纪初。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和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一些非主流院校开始探索特色化发展战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院校:地方性院校、行业性院校、新建院校、高职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从专业上看,探讨旅游类、体育、外语等专业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较多,而探讨法学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的成果较为罕见。近年来,国内关于法学教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现有法学教育改革的反思及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较具代表性的论著有江水长、张生《对我国法学本科课程改革的反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蒋晓玲《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的设计与实现》(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等。(2)对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司法考试的关系研究。(3)法学教育职业化的研究。从整体上看,目前国内关于法学教育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缺憾:

第一,将法学教育作为一个笼统的抽象对象,置于假设的理想平台上进行研究,未能注意到现阶段我国法学教育的层次性和地域性。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办学层次参差不齐,东西部差距较大,各地区、各类院校的法学教育各有优势与特色,但目前的研究未能针对这种差异性分别设计发展战略。虽然有个别论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如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战略等,但目前将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作为一类处于特定语境中的法学学科,为其设计符合其优势的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少之又少。

第二,目前关于法学教育的研究多关注其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及职业化的问题,很少关注地方性法学教育如何适应地方的需求,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问题。事实上,与东部核心城市法学教育相比,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在师资、核心课程、科研力量等方面存在着难以弥补的差距,但西部民族地区院校也有自身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及其所处的社区文化与民族资源。但目前的研究较少涉及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如何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问题。

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研究状况而言,广西的法学教育建设起步较晚,整体力量薄弱,目前各高校法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如何严格地执行教育部关于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及培养方案,并较为重视如何向国内一流高校法学专业学习发展经验,未能较多关注特色化发展战略的问题。虽然一些学者在地方性知识和民族固有法治资源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特色化科研优势,但未能将这种优势融合在法学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当中。

三、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内容

(一)实施目标

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在于,根据国家高等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适应高等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法学院系的课程资源和学科平台,在协调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与学校自主开设课程之间关系的前提下,探索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战略,探索实施这一战略的途径、方法、程序和策略,形成一些可供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实现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战略体系创新。

(二)具体措施

要实施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必须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优势语境,充分利用这一地区丰富的特色资源,通过对学科体系、课程资源、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化建设,形成基于探究、利于互动的教学模式,建构灵活度大、开放性好、实践性强、富有特色的多层次法学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构建特色化学科体系。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要求学科建设必须有所创新,即实现学科体系上的“差异化结构”,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科学发展道路。为此,必须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资源配置,培育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同时,积极促进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相互贯通、协调发展,以特色学科、优势专业、精品课程为依托,搭建特色化学科平台。以笔者所在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为例,由于身处理工科院校,申报硕士点处于劣势地位。但我们审时度势,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下面申报了“法律科学与管理”二级硕士点,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自身研究优势,整合出“环境法律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知识产权与管理”“纠纷解决机制与管理”等四个研究方向,形成了高度交叉性的学科平台。同时,根据学校信息学科优势突出的特点,我们又申报了“信息法研究中心”,依托优势学科,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2.开发特色化课程资源。学科体系是以课程资源为支撑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就必须立足地方,设置特色化的课程。为此,应当努力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法学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以地方特色文化及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优化组合高校教学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学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法学教育资源。例如,笔者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多样性及民间法遗存丰富的特点,自2008年起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开设“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并分两个口,一个是针对全校师生的公共任选课,一个是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任选课,均为32课时。迄今为止,已有700多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并取得了学分,教学效果非常好。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感想中写道:“学习这门课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和知识面。”在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高达71.84%的人回答“选择‘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的原因”是“感兴趣”,高达78.74%的人回答“有必要给大学生开设‘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由此可见,开发特色化课程资源是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品质的重要手段。

3.培育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法学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是最重要的效果体现。为此,要以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切入点,努力拓宽教学空间,引导课堂向社会延伸,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①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与中东部发达地区法学教育在理论教学上是没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实践教学方面,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方面,如民间法、少数民族习惯法等,前者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笔者以离学校最近的多民族聚居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金坑、潘内、地灵等典型少数民族村寨建立定点田野调查基地,以“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为依托,多次带领学生前往调查当地的生态保护习惯法、互助习惯法等,引导学生以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收集民间古老的法律遗存,考察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通过入驻观察、分组分工,撰写调研报告等,使学生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有了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提升。几年来,先后指导学生完成了《亚热带石灰岩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习惯法调研与研究》《少数民族互助习惯法与构建广西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调研研究》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创新。

4.实现特色化教学管理。法学教育的特色化,并非意味着不讲求质量,也不是缺乏竞争优势下的退而求其次,而是实现教育特色化与质量管理的双赢,即教学管理也应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化和灵活性。为此,应当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学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彰显教学管理特色。例如,由于西部民族地区院校大都位于或临近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宪法学”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自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章的内容,并分组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区域自治调查并撰写实践报告作为该章学习成绩,在期末成绩的评定中,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在“少数民族习惯法”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课程中,分出4个左右的实践课时。在毕业论文环节,允许农村学生或少数民族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或突出问题自行拟定题目报院系批准后撰写,而不是由教师统一给定题目。这些特色化的教学管理方式,不仅体现出一定的人性化,也是对一元化和高度理论化法学教育体系的大胆突破。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发展战略缺乏理论与实践指导,虽然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视野出发,对法学教育发展战略进行构建的却非常少见,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可供操作的模式。因此,目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从法学学科的教育目标出发,适应国家教育规划精神,将西部民族地区地缘优势与法学教育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模式的特色创新。为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应将西部民族地区院校作为一类特定语境的院校,研究其特色化发展战略,突出区域化、本土化和民族性特征,以更深入地实现教育为地方服务的目标,实现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机制。(2)针对目前较少研究区域性法学教育特色化的现状,突破法学教育一元化体制,改变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对发达地区法学教育亦步亦趋的被动局面,发挥优势,主动寻求特色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江水长,张生.对我国法学本科课程改革的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蒋晓玲.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变更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EB/OL].http://.cn/ViewInfoText.jsp?INFO_ID=71&KEYWORD=,2004-04-05.

[4]连进军.美国社区学院的特色化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16-02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各省也相继制订并实施了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在学前教育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之时。我们也要面对学前教育想获得长足发展的挑战。我国的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农村、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等特点决定了我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西部的农村地区。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地区在发展学前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只有使教育的发展与本地区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的特点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探索出适合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具体的方式方法。

一、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恶劣,文化信息传播渠道闭塞,这就导致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国家实施了很多发展西部教育的项目,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目前,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整体表现出基础薄弱、形式单一、师资水平低、教育质量低下、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大的特点,有些地区的学前教育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乡镇中心幼儿园、学前班、村办幼儿园、各种形式和水平的民办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由乡镇统一管理,相比农村其他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其规模、教学质量、师资、入园率都较好。但这类幼儿园都位于乡镇的中心地区。无法满足农村偏远地区幼儿的教育需求: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和小学统一管理,这是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入小学前大多数幼儿会上学前班,和小学生共享小学的教育资源,但教学小学化的倾向非常严重;村办幼儿园也是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的村办幼儿园附设在村小学内,但不归小学管理,有的村办幼儿园利用村委会的房舍进行教学,教学设施单一,只有基本的桌椅板凳和黑板,没有其他的玩具、教具等教学设备;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规模较大、基本教学设备齐全的幼儿园,但这类幼儿园较少。还有一种是个人在自己家中举办的幼儿班,这种幼儿班的特点是混龄、数量不等、流动性大,教育质量低下,只起到对幼儿进行看护的作用。

二、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探析

笔者在分析了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后,对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做了一些思考。

1.重点加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

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生活环境差。导致教育的发展也比较滞后。公办幼儿园在很多农村地区少之又少,有些地区甚至连乡镇也不能保证有一所公办幼儿园。近几年,农村学龄人口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国家实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撤并了很多小学,导致的结果就是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也一起被撤消,这样就使得很多幼儿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问题,主要还应依靠政府投入和管理的公办幼儿园。

(1)由政府出资组织新建一批符合教育标准的公办幼儿园。目前,各省已经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下开始新建一批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新建途径可以采取鼓励村集体创办、政府和村集体合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在所属区域的农村地区办分园三种形式。其中由政府学前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指导乡镇中心幼儿园在所属区域的农村地区办分园的形式是较好的选择,这样可以提高和确保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办学条件,从而在农村地区实现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中心的教育网络。

(2)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空闲出来的教育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这种改建方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已经非常成熟了,从节约成本和园址选择方面来说比较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如。陕西洛南县自2006年开始加大发展农村幼儿园建设以来,全县25个乡镇都建起了中心幼儿园,其中绝大多数是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改建而成的。洛南县的成功经验证明改建方式非常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建设,目前很多省份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都采取了这种改建方式。

(3)合理发展“小幼合办”,规范、完善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建设。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是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基本办园形式。我们在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应具体分析每个农村地区的具体特点。从而扬长避短,使学前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如,有些农村地区的幼儿人数较少,不适合建立大型的独立幼儿园,则可以合理发展“幼小合办”的方式。然后根据幼儿人数的多少实行独立建制或统一管理。“幼小合办”的方式是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规范教育资源的共享,如规范的操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网络教育资源等,即利用基础教育的义务性效应加强学前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采取这种方式必须要改革传统的学前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很多不规范行为。目前,很多小学附设的学前班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小学化倾向非常严重,采取“幼小合办”的方式时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使学前教育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当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数量上的保证,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当地的教育部门在这方面也要给予大力支持,积极进行组织协调,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各种业务指导和交流活动提供经济补助和政策支持等。乡镇中心幼儿园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仅是对农村各个地区的分园进行直接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还要对其他类型的幼儿园进行间接的业务指导。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其他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可以尝试以下方式:组织定期的不同内容的师资培训,为幼儿教师提供跟班学习机会。组织定期的教育交流活动,对特别偏僻、贫困的农村幼儿园提供全方位的帮扶。

2.合理发展并规范民办幼儿园

民办幼儿园是当前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力量,政府要做的就是规范和引导它们的发展,并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使民办幼儿园在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发挥出最大价值。

(1)西部地区各省应制定民办幼儿园管理制度,严格审批,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和管理,不管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民办幼儿园,还是小型的家庭式幼儿班,都要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对不符合教育标准和卫生标准的幼儿园必须给予限期整改或取缔,从制度上规范民办幼儿园。

(2)对民办幼儿园的创办和发展给予各种政策支持。目前各省采取的扶持政策有保证用地、减免税费、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西部农村地区的各级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特点,采取适合本地教育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3)加强民办幼儿园师资的稳定性。西部农村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解决民办幼儿园师资短缺、流动性大和专业性差等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和福利保障是解决师资问题的关键。此外,政府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将民办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定纳入中小学职称评审系列;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特别生活津贴;为达到一定工作年限的民办幼儿教师办理医疗、养老保险等;在培训机会、评优奖励等方面与公办教师同等对待,保障民办幼儿教师的权益,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3.发展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形式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3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91-02

根据教育对象的性质,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殊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生理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视觉、听觉、肢体等方面发展障碍,身体病弱,多种残疾的儿童进行的达到一般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一、西安市特教学校的师资和体育设施及经费调查与分析

1.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在所调查的西安市特教学校中共有18位体育教师,平均每所学校2位体育教师, 但面对特殊的学生,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求具备普通学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通过对西安市8所特教学校的18名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体育专业毕业的仅占38.89%,专职体育老师严重短缺,而且体育教师没有外出参加培训、进修的机会。

2.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经费现状

体育设施和经费投入是各类学校开展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条件,在所调查的8所特教学校中,室外活动场所面积从150-4000平方米不等。8所特教学校都建有100-400米跑道的田径场。根据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得知,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和西安市盲哑学校的体育场地面积相对完善。而雁塔特殊教育班、碑林区开通巷小学附设特教班、莲湖区枣园小学启智班场地面积相对匮乏,只有一块小场地供学生上体育课,没有田径场和篮球场。此次调查的8所特教学校体育教学场地总体上比较紧张,器材种类上单一,数量也都偏少,而可供残疾学生康复运动训练的器材则是更少。

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经费基本来源于由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助或其他收入来源较少。每年体育经费的投入没有明文规定,而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经费的多少或者领导的重视程度。各学校在每年体育经费投入上从500-5000元不等,根本无力购买大型活动器材和建造体育场馆等。这说明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着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

1.残疾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情况和喜好程度

在走访时经访问和调查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较高。在对特教学校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调查时发现,喜欢体育课的原因集中在增进健康、展现自我、增进友谊,交流感情的方面。同时也有因为喜欢体育教师而喜欢体育课的情况。在对不喜欢体育课的残疾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不喜欢体育课的最主要原因是体育课太累,太枯燥、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和身体有障碍。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学生因身体有障碍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都是性格比较内向,因为自身的残疾,心理自卑,缺乏自信。也有学生因体育课太累,太枯燥而不喜欢体育课。这就说明在教学中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还存在一定问题。

2.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教学目标

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目标上排在前三位的是传授体育知识与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对功能缺陷补偿与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关注相对较少。如此分配和安排特教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反映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还只停留传授运动技能上,不能根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现实性、针对性和特殊性发挥出体育在培养特教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身心缺陷补偿与康复等方面的多功能性作用。

3.体育教学内容分析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和和技能等需求的同时,更要求其缺陷补偿与康复的功能,使教学过程和缺陷补偿相统一。通过访谈和调查显示,上课主要内容是体育游戏、跳绳、乒乓球、田径、篮球。跳绳、体育游戏、乒乓球这三个项目对于场地、器材条件方面要求不高,所以容易被选择作为教学内容。从教师访谈中得知,聋哑生的体育教学一般以篮球、跑步、游戏为主;盲生以站立在原地的运动项目或运动量不大的项目为主,如呼啦圈、跳绳、定向行走等;而智弱学生以组合玩具、室内教学为主。有少数学校还开设律动课程和康复训练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残疾学生非常希望能够上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课,但是从教师问卷了解到,这样的教学内容则很少有体育教师选择。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学校一般性体育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对残疾学生的针对性,这和特教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有着很大的关系。

4.体育课教学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组织形式主要是以残疾类别,也就是说按个体间的差异来分班进行教学的,每个班按人数规定为10-12个学生,实行小班制授课。个别学校采用了性别分组教学与兴趣分组教学,而针对特殊人群效果更突出的个别教学形式却没有学校采用,这反映出了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学形式方面比较单一,在因材施教方面还有很大局限。

5.体育教材的选用和教法

西安市特教学校教材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特教学校没有特殊教育学校的专门性体育教材,使用的是同年级正常人群的体育教材和教学大纲。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正常学生在身心上毕竟有差异,技术动作的传授应根据不同的体育教材,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方法的变化与体育教材建设息息相关。教材建设的短缺对特教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的不便,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们在这方面有着高度的认同,特教体育课教学方法方面老师们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与创新中实施的,很多经验与认识还非常需要系统整理与总结,但是这方面的工作还由于各类原因未能出现像样成果。因此,针对于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还急需进行相关的教材内容选定和教材教法的系统研究,推出一本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教材十分必要。

6.体育课成绩

目前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成绩评定的方法基本分为四类,等级评定方式是一种主要形式。由于不同年龄、学段、残疾类型的学生特点不一样,采用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应有所差别。在调查中能够发现,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的评价方式在综合评价上做得明显不够。

三、西安市特教学校课余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应当把三种锻炼形式列入课程表,使其成为作息制度上的一部分,不应随意占用。在对特教学校的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中发现,8所特教学校都设有早操,早操开展内容主要是走、跑等;有4所学校规定要出课间操,课间操的内容多为中小学校广播体操,个别学校根据残疾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有教师自编的保健体操、矫正体操、韵律操。8所学校平均每周两次班级课余体育锻炼,各个学校还针对不同类型残疾的学生开设了各种兴趣小组,有羽毛球、跳绳、乒乓球、独角椅、羊角球和迷宫等,基本上能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生保证每天一小时活动的要求。

调查还显示,西安市聋哑学校、陕西省户县特殊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长安区聋哑学校、西安市盲哑学校等5所特殊教育学校设有课外运动训练;而碑林区开通巷小学附设特教班、西安市莲湖区枣园小学启智班、雁塔特殊教育班等3所特殊教育学校因为受场地、器材、经费和领导支持不足等因素影响,课外运动训练开展的不是很好。

四、结论及对策研究

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兴趣单一、意志不强、缺乏主动性、稳定性差等缺点,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对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目前的西安市特教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着目标体系设定不科学、没有适宜教材、教材教法需要研究整理、成绩评定方法单一缺乏综合性,体育师资短缺且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场地紧张,体育器材严重匮乏,教学管理比较松散等问题。综合来看,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问题普遍集中在体育课上。

1.转变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环境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是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残疾人受体育教育的意义,严格管理并协调好各级部门关系,从政策和经济上对特殊教育给予支持,改善特殊教体育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关心特教学校师生。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大众传媒加大对特教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同时,加强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交流与合作,为残疾学生提供一些与正常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2.加强投入,积极拓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与项目开展的经费来源

体育教学设施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它通过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宽阔、完善的体育场地,种类齐全的体育器材和康复器械,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教学,同时也可提高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3.大力扶持,不断提升特教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大力培养特教体育师资队伍,加强对特教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积极支持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函授班、进修班、培训班改变西安市目前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师资短缺,教师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的不良局面,使特教学校体育教学从上到下都有专业人员指导的良好氛围,激发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特教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4.潜心研究,创新构建成符合特殊教育特点的特殊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来看,特殊教育过程中的学校体育教育问题普遍集中在体育课上,因此,改革现有教育模式就是需要潜心研究的工作。这需要在课程目标设置、教材内容选择、教材教法、评价体系上进行综合的研究与创新。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要遵循残疾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利用各类教育技术,充分调动残疾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包括采用个体化的教学方法,或适当进行分层式的教学都是必要的。但当务之急则是要加紧组织人力物力,加大研究投入,尽快整理会编出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与教材,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关于教学方法经验的交流与整理,让特殊教体育学校的体育教育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77-06

一、前言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弥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不足、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调整高等教育机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陕西省教育厅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08年底,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达到了37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7所、高职院校10所、高教助学机构20所,在校生超过了26万,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处在全国的前列。

20年来,陕西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体育教学活动的不断改革。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学在学校整体发展中不太被关注和重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随意、教学不规范;更多地模仿和照搬公办院校体育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随意性明显;体育设施、场地等在规划时因缺乏体育部门的参与而造成投入大、外观漂亮但实用性差等现象。目前,国内外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很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研究氛围,但是,针对民办高校体育方面的科学研究,不论是和公办高校相比,还是和自身实践相比,都具有很大差距。这与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有着较大关系。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研究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从1999年至今仅有十几篇,而且不够深入。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这里通过对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与高等教育的同步发展历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研究,深入分析研究20年以来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规律,同时,对陕西省6所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借鉴公办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路,探索体育教学发展趋势,为陕西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体育教学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强调民办高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以重视和发展体育教育为有效途径之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这里以陕西6所民办本科高校近20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分为以下两种: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相关信息。

2.实地调查法与访谈法

我们分别对陕西6所民办本科高校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体育教学发展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学校相关的体育教师、主管校领导进行了访谈,了解这些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历史和现状。

3.问卷调查法

根据实地调查与访谈,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发放的对象为学校体育教师、学生。

4.比较分析法

根据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对6所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对公民办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5.逻辑分析法

通过比较分析,研究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三、结果与分析

(一)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历史阶段及阶段特点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如表1所示。与之相对应的是,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详见表2、表3所示。

针对以上表1~表3所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阶段及阶段特点与学校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具有极强的相关性。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各阶段的发展现状也相应的决定、影响并促进着各个高校体育教学相应阶段的发展状况。

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大都在建校初期实施了体育教学,仅西安培华学院例外。各校体育教学发展阶段基本相同,各阶段的时间则各不相同,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这些都是由各校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但各校在三个阶段的特点却很相似,而且各校三个阶段的发展都是由下而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特点

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突出了市场化、多元化和个性化三个特点。

1.市场化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其发展能主动适应生源,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紧跟社会需求,紧随社会脉搏,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于民办高校的整体管理与运营之中,自然具有很强的市场化特征。

(1)师资队伍建设市场化。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来源复杂,其中既有离退休的专家、教授;也有外单位的离职人员;还有一大批应届毕业生,他们都是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聘而来的。

在民办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初期,因为民办高校整体影响力小,社会认同度低,很少有人愿意到民办高校任教,市场出现了供小于求的状况,当时的民办高校还无力建设自己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

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民办高校进入大发展时期,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进入规范发展期。这个时期随着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加之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市场基本上处于供求较为平衡的状态,民办高校抓住市场的有利之机,加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但不能完全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引进人才,教师队伍整体上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上不尽合理。进入21世纪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在职培养上,一方面不断提高自有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提高队伍素质;一方面,由于这个时期人力资源市场反应是供大于求的状态,民办高校严格根据自身体育教学需要,合理引进高素质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另外,在队伍管理上,各民办高校也按市场原则运行,建立了激励与奖惩制度和进出机制,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和教师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事项,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动态的教师队伍。

(2)体育教学设计与管理市场化。目前,陕西6所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各异,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根据笔者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各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状况、场地器材、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在民办高校,这几个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绝对性的,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这两个方面正是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市场化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消费者;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节约教育经费。只有合理设计,细化管理,才能做到教育的提供者与受教育者,即学校与学生、办学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均衡。而且,教学设计与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要随着市场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使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市场充满活力。

2.多元化

多元化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教育类型多元化。陕西6所民办本科院校教育类型多元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6所高校基本都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主要为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非学历教育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及自学考试助学。另外,有些高校加大和国内、国际高校联合办学,建立了学分互认制度,拓宽了办学途径,使教育类型多元化特色彰显。基于此,各高校体育教学类型必须要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呈现出多元化特色。

(2)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一方面表现在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同,如表4所示;另一方面,表现在一所学校内部,各高校针对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方式,这里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如表5所示。

3.个性化

个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是各校体育教学个性化的具体体现。由表4可以看出,各个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各不相同,这是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反映在体育教学上的具体表现。前面在讨论市场化特征时已经说到,各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状况、场地器材、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而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必须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这就是体育教学的个性化特征。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体育教学个性化的必然方向。体育教学市场化要求要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的需要又表现出了显著的个性化特点。现在的大学生性格迥异、个性彰显,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将满足更多学生的不同需要、学生的体育个性,并将努力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进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展望与建议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5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办法:结合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学方式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in economics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bring together imparting knowledge, train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quality in teaching; emphasize on the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establish new quality-base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n this basis, proposes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n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式 体育院校

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way;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22-02

0引言

现如今,为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经营人才的需求,许多体育院校设置经济学专业,但都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经济学》作为高等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结合学校特色,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教学,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针对《西方经济学》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和改进,探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与原理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于一体,是系统反映和描述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原理、定律和理论,因此这门课程呈现出理论体系庞大,概念抽象,分析工具多样,内容繁多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体育院校经济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基本特点如下:

1.1 基础知识较差,且参差不齐体育院校开设经济学专业专门培养体育产业经营高级人才是应时之需,但由于社会长期主观认为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方面人才,对体育经济学和体育院校开办经济学专业缺乏足够了解,造成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生源不好,部分为调剂招生,其中部分学生高考分数虽较高,但整体文化素质较差,特别是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进而导致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缺乏探索精神。

1.2 学习缺乏主动性,思维方式过于教条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大一、大二阶段安排讲授,而此时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数理逻辑思维较差,对经济学学习中重要的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则明显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1.3 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关注较少,缺乏实践锻炼经济学通过运用理论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应用性较强,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把学习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书本知识上,对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基本经济政策缺乏了解和关注,理解也相对不深刻;另外经济学专业作为体育院校的新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实习实践基地不完善,也进一步造成学生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机会较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2提高教学效果的体会

2.1 结合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培养的是能从事体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当从应用的角度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内容,注重分析经济学理论对体育产业、企业经营的意义。在进行理论讲解中,通过大量与体育经营相关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体育经营企业的视角出发,思考理性的生产者行为决策,研究和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2.2 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 文化素质课教学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多下功夫。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全面系统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结合时事介绍前沿领域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上来。

2.3 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的舵手地位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中在把基本经济理论讲解清楚的基础下,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分析能力,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轴、练为主线”。鼓励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事物,强化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避免“满堂灌”,引导学生自学部分内容,养成学生多看、多思、多想的好习惯。

2.4 在创业理念指导下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西方国家高校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现实下,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力是根本。西方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原理和理论都需要实践经济案例来验证。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来源于实践,也将应用于实践,这与在教育中引入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是相符的。

2.5 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注重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学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评估体系的激励、导向和反馈功能,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为高校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3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的重要保障。目前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手段主体化。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入手。

3.1 突破传统讲授法:提倡启发式教学传统的讲授法是指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相对教条,学生具有被动接受性,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把经济学理论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通过生动的描绘、陈述,有启发意义的设问等,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识。例如在讲解短期成本知识中,可先讲授李宁公司在一周内生产运动鞋的过程,列举一些实际数据,然后提出3个问题:①短期生产函数与短期成本函数的联系:李宁公司的生产与其成本有何关系?②利用短期生产规律解释短期成本变化:能否利用李宁公司的生产数据解释其成本变化过程?③利用短期成本曲线变化的规律解释短期生产中劳动投入的经济区域的划分:能否利用运动鞋平均成本变化来优化李宁公司最佳的工人数量?通过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产与成本的内在联系,掌握生产曲线与成本曲线的对应关系。

3.2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建设西方经济学网络教学体系西方经济学分析工具多样,一个理论可以用叙述法、列表法、图形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来表述和说明,因此教师在把内容熟记于心的前提下,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清晰的表现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还可以生动描述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过程,降低授课难度。另外,省去板书使授课的信息量和效率也提高。在制作好教学课件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开发网络教学课件,促成学生与教师间互动,在网上进行自由讨论,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建设一套以传统的教学管理为基础,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档案管理优势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和课程管理体系。

3.3 重视案例教学法:构建案例库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需要通过结合具体案例,使知识得到深化理解。针对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选取现实经济中与从事体育产品的企业、体育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或布置学生课后研究,通过课堂分析讨论、撰写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中强化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并把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与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不断“对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4 穿插使用讨论法:实施“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仅限于“黑板经济学”,更多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开放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理论解释,勇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在明确各种解释方案的前提假设、约束条件下,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结论或解释,并等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围绕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创意性的问题,可以再组织课堂讨论或专题研讨,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讲完均衡价格后,讨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从奥运会开幕前到结束后的价格变化。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均衡价格形成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失业或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对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3.5 采用比较教学法:对比知识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繁多,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性质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把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加以化解,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透过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学原理。例如,在讲述微观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时,首先对有关需求理论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对于供给理论,则重点指导让学生对比需求理论,通过比较进行类推,发现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总之,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过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文武,张国良,杨丽萍.西方经济学教学基础―经济情景[J].生产力研究,2010,(7):11-12.

[2]曹休宁,王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案例教学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5):197-198.

[3]张树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属性与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8,(9):129-130.

[4]何苗.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204-206.

[5]韩利红,薛光武.注重产出效应,强化案例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31-32.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6

杨希文:“教育强省”是一个相对概念。陕西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基地,是西部地区教育强省。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城乡免费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逐步提升,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一网两工程”、“人人技能工程”深入实施并产生广泛影响,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毛入学率达到28.11%,“985”程、“211”工程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成效显著,高等教育整体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保持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陕西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认真分析教育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对照上海、江苏等教育发达省份的发展指标,结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10年建成教育强省,即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其他各类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3.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9年的教育强省建设目标。

未来十年是陕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向中等发达省份、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攻坚时期,西部大开发、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西安国际大都市、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迫切要求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这为陕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环境和机遇。省委书记赵乐际、代省长赵正永多次指出,陕西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在陕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教育担负着特殊而崇高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陕西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发展成就显著,教育大省格局基本形成,三秦父老强烈期盼接受优质教育,社会各界迫切要求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全省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记者:请简要介绍《实施意见》及其相关文件的制定过程、总体考虑以及主要特点。

杨希文: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意见》编制工作。2009年4月.省教育厅就着手开展前期调研、分析测算等工作,组成8个研究课题组,召开覆盖各个层面的座谈会、研讨会30多次,征求意见建议3000多条,形成了23万多字的研究报告。全国教育工作会后,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要求编制陕西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要“吃透省情、找准问题、突出重点、制定措施、适度超前”;代省长赵正永和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副省长朱静芝先后14次开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研究编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12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集中精力起草《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文本广泛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汇集全省智慧、凝聚各方共识,体现了紧扣国家纲要、遵循教育规律、反映群众需求、符合陕西实际的特点。省委、省政府还就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高等教育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等重要问题,出台了5个配套文件。文本和配套文件坚持科学发展、系统谋划。充分体现了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总体部署,着力解决重点问题,并就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保障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启动了十项重点工程项目和十项改革试点项目,不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量力而行,又体现了尽力而为、适度超前的精神,

记者:未来十年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有哪些?

杨希文:一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二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四是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教育督导和监督问责,提高学校办学治教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实施意见》对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哪些解决思路和对策?

杨希文:《实施意见》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明确了投入水平的刚性目标,规定了各类教育经费投入的标准,新增了教育资金管理的具体举措,将市、县政府对教育投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促进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教育投人: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强调各级政府责任。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在“择校”方面,强调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对口支援,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和交流服务制度,实行县(市、区)域内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在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方面,提出既要切实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又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记者:《实施意见》有哪些亮点?

杨希文:《实施意见》有八个大的改革创新之处:一是在体例上确定制定《实施意见》而不是陕西省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并制定了5个配套文件。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强调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贯彻落实;二是提出到2015年,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普及学

前两年教育:三是结合实际对国家规划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措施进行了细化,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时间节点,以及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鼓励和引导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新任教师“省考县选”、促进优秀教师和校长合理流动的措施,继续推进“蛋奶工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提出了“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等改革试点:四是提出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等措施,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实训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把职业教育真正办成面向农村、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富民工程:五是提出加强对全省高校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引导不同层次的高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办出水平;六是将民办教育单列一章,支持办好民办教育,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保持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七是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八是制定了10项重点工程项目和10项改革试点项目,加快教育强省的建设步伐。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十年建成教育强省

杨希文

(记者柯昌万)12月18-19日,陕西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具体描绘了未来十年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壮丽蓝图,响亮提出了建成教育强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省行列(即“一建成、两率先、一进入”)的宏伟目标。会上,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就《实施意见》的制定过程、总体考虑、主要特点、保障措施及创新之处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请您谈谈陕西十年建成教育强省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杨希文:“教育强省”是一个相对概念。陕西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基地,是西部地区教育强省。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城乡免费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逐步提升,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一网两工程”、“人人技能工程”深入实施并产生广泛影响,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毛入学率达到28.11%,“985”程、“211”工程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成效显著,高等教育整体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保持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陕西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认真分析教育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对照上海、江苏等教育发达省份的发展指标,结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10年建成教育强省,即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其他各类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3.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9年的教育强省建设目标。

未来十年是陕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向中等发达省份、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攻坚时期,西部大开发、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西安国际大都市、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迫切要求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这为陕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环境和机遇。省委书记赵乐际、代省长赵正永多次指出,陕西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在陕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教育担负着特殊而崇高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陕西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发展成就显著,教育大省格局基本形成,三秦父老强烈期盼接受优质教育,社会各界迫切要求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全省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记者:请简要介绍《实施意见》及其相关文件的制定过程、总体考虑以及主要特点。

杨希文: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意见》编制工作。2009年4月.省教育厅就着手开展前期调研、分析测算等工作,组成8个研究课题组,召开覆盖各个层面的座谈会、研讨会30多次,征求意见建议3000多条,形成了23万多字的研究报告。全国教育工作会后,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要求编制陕西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要“吃透省情、找准问题、突出重点、制定措施、适度超前”;代省长赵正永和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副省长朱静芝先后14次开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研究编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12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集中精力起草《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文本广泛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汇集全省智慧、凝聚各方共识,体现了紧扣国家纲要、遵循教育规律、反映群众需求、符合陕西实际的特点。省委、省政府还就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高等教育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等重要问题,出台了5个配套文件。文本和配套文件坚持科学发展、系统谋划。充分体现了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总体部署,着力解决重点问题,并就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保障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启动了十项重点工程项目和十项改革试点项目,不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量力而行,又体现了尽力而为、适度超前的精神,

记者:未来十年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有哪些?

杨希文:一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二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四是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教育督导和监督问责,提高学校办学治教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实施意见》对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哪些解决思路和对策?

杨希文:《实施意见》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明确了投入水平的刚性目标,规定了各类教育经费投入的标准,新增了教育资金管理的具体举措,将市、县政府对教育投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7

教育是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基础和平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西部大开发,西部的教育要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教育发达,教育资源丰富,正是由于东部具备的这些教育优势,使之为东部的经济建设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各方面人才,促进了东部的经济的繁荣和腾飞。当前,西部的教育和东部相比,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这种教育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加以认真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改变当西部教育落后的状况,推动西部经济真正的发展。

一、当前西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部地区大多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充分认识西部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西部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状况,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西部的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中小学分布稀少,规模小,特别是西北部有的地区,很大的范围只有一两所学校。教学的软硬件落后,学校师资缺乏,教师队伍水平质量不高,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少,高层次、高质量的名校更少,特别是名牌高级中学更是寥若晨星。由于地区贫穷,西部基础教育的资金馈乏,学校的校舍、设施差,不少学校的校舍陈旧,教学设备落后,教学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硬件设施的陈旧和短缺是学校的教学秩序难以维持,甚至有些危楼危房威胁着师生的生命安全。这些问题严重地拖了西部基础教育的后腿。

2.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西部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主要有:高等院校少,一流的名校更少,且分布极不均衡,有的地区扎堆,有的几乎没有。高校师资缺乏、教学设施落后、科研水平不高及职业教育还没有上规模等。

当前,从高等院校分布来看,西部高校的数量远远少于东部,许多省份还仅仅是零星分布。据统计,我国当前共有高校1552所,其中,东部高校734所,西部仅306所,占全国国土面积14%和人口40%的东部就拥有全国高校的47.3%,而占全国56.7%国土和25%人口的广大西部仅拥有全国19.7%的高校,西部的高校数仅为东部高校数的42%,也就是说,在东部地区平均每70万人就拥有一座大学,西部地区每105万人才拥有一座大学。

东西部高校发展的失衡不仅表现在规模数量上,更表现在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全国共有“211工程”院校105所,其中,东部58所,西部仅17所。当前,中国排名前十位的大学,没有一个西部的。另外,东西部高校办学质量及科研水平差距也较大。全国研究性大学大多集中在东部,西部几乎五分之一都不到。而科研水平来说,无论的科研项目的层次、经费、规模等,西部的高校都远远落后于东部。

西部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高校过于集中西部的中心城市。西部高校80%以上集中在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如:陕西集中在西安地区,甘肃的高校绝大部分集中在兰州。成都、重庆、昆明都是如此。而一些边远地区几乎没有高校。

二、大胆实施教育资源移植,从根本上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

西部的教育明显滞后于东部。东部已经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西部有的地区还在帮助失学儿童进入课堂,甚至进行扫盲运动,其反差之大,令人惊讶。尽管中央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加强了人才的引进,但其进展的势头和东部地区相比,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反之东部在强化科教兴国思想驱动下,教育事业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的状况是:东、西部的教育差距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在加大。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教育落后的问题,除了继续加大对西部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强西部师资人才的引进等措施外,采取对西部实施教育资源移植的措施,即将东部及发达的富余优质教育资源有机地移植到西部,引领西部教育的发展,不乏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下,为了推动西部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和东西部各省市的教育部门做了很多工作,如:开展对口支援行动,联合办学,让东部著名的中学和大学和西部相应的地区的学校,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一帮一,对西部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仅靠对口支援行动,联合办学等是远不够的,西部的教育要求大发展、大改观。而这种大发展、大改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大的动作。

西部与东部教育的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分布度、教育机制、师资的力量,教学设施等,其中,学校的分布度、教育机制、师资的力量等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手段,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有效解决。目前,东部地区的一些重点的大学、著名高中为了充分发挥自身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推进教育的发展,在本地或其它相邻地区办分校、分部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启示。笔者认为,东部发达地区的这些做法完全应该推广延伸到西部。东部这些名校的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在本地或相邻地区办分校、分部,为什么就不能移植到西部,在西部建立分校、分部呢?如果实施这种优质教育资源有机地向西部移植,不乏是一种改变西部教育落后的有效手段和实质性行动。

三、关于实施教育移植的可行性

实施教育资源的移植,尽管难度比较大,执行起来很困难,诸如:师资、校舍、教学设备、科研实验室等等,但只要我们下决心,取得中央政府和各个省市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采取有力的措施,不断地探索、尝试,完全有可能取得成功。笔者认为,可行性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1.东西部的对口教学、联合办学的形式为教育移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为了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国家教育部和各有关部门曾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援助西部的教育,利用东部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与西部各地区实施对口支援、联合办学等。在扶持、援助西部的教育行动中,沿海东部教育发达省市的一些著名的中小学和西部地区实施对口支援,定期、定点派出优秀的教师,到西部一些边远的学校去授课,介绍教学经验,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中,许多国内一流的重点大学和西部的高校结成口支援学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和宁夏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等高校结为对口支援学校,对西部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的联合办学,东、西地区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密切协作、长期合作为教育移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把原来联合办学,对口支援学校,相应地把东部的名校逐步在西部对口、联合办学的地区开办分校。这样在基础建设、教学软硬件建设和资金等方面就会具备很多有利的条件,使这项移植工程能够顺利地实施。通过教育资源移植,我们完全可以把教育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省市著名的部级示范中学移植到西部,在西部各省、自治区定点、结对建立分校、分部,把东部先进的教育机制、优秀的师资直接注入到西部,提升西部的基础教育水平,提高西部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

高等教育方面,在对口支援行动的基础上,在西部相对应的在一些对口支援的高校城市,可开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分校。国家和西部各省自治区在建分校上要给予经费和各方面的支持,各重点大学把要把自己优秀的师资和科研人员派驻到分校,直接向西部移植优质的教育资源。

2.东部发达地区有富余的优质教育资源。东部地区近几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势头下,教育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教育文化发达的省、市,无论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的规模、质量、教学设施、教学队伍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科研设备在也不断地更新增多。不少著名高中、大学招生人数在扩大,教师的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和发展,特别是一些名牌大学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不断增多,他们在满足自己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在其它地区办分校、分部,充分利用富余的教学资源。同样这些富余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移植到西部,在西部发挥作用。

3.有中央政府和东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协助,有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感召力。在实施教育移植的过程中,由于动作比较大,牵涉到的面比较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土地开发问题、资金问题等等,这些必须要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在东西部各级政府的支持配合下,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中央一直非常重视西部的教育,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了西部很大投入。西部的各级地方政府也是如此,一直把教育当作非常重要的大事来抓。我们相信,在实施移植教育的大工程中,中央一定也会一如既往,给予政策的扶持和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东西部各级政府也会在中央的协调下,给予各种支持和帮助。另外,西部教育、西部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大事,在中央的号召下,各个部门、学校和教师、科技人员定会发扬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心系西部、投身西部的。

4.有成功的教育移植的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在教育资源的移植,我国曾有过成功的先例,如:建国后上海交通大学曾迁去了一部分到陕西西安,创建了西部顶级的名牌院校西安交大,对陕西乃至西部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迁移到安徽合肥,对安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至今对安徽的教育、高科技的发展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今天对西部实施教育移植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借鉴,当初那些名校举迁之时,我们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但我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使这些学校能够较好的落脚发展。今天,我们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又有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有可能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

四、关于教育移植成功的重要意义

移植教育如果取得成功,其意义是非常重大,而且是深远的。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质量得到提升,西部高考生源质量得到改善。实施基础教育的移植,把东部发达地区的著名的部级示范中学移植到西部,把这些著名中学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优质的师资直接带到西部,在西部扎根落户。这些名校不仅可以用自身的实力,提升西部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初、高中的教育,而且可以影响带动西部地区的广大学校,促进西部中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提高,大大提升西部基础教育水平,提高西部中学的教学的质量。从而为大学提供优质的生源,改变西部地区高考生源质量较差的状况。西部中等教育水平提高了,毕业生的生源质量就会相应的提高,相应的就会促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

2.能进一步增强扩大西部多方面的吸引力。经过移植,发达地区著名的中学和国家一流的重点大学落户西部,由于他们本身具有强大雄厚的实力,和重点学校的名牌效应,其作用和效果将远远超过对口支援、联合办学等措施。通过移植教育,既可以增加西部的高等学校的数量,特别的一流重点大学的数量,使西部有更多的学生能上到大学,还能上到一流重点的大学,还可以把东部发达地区优秀的生源吸引到西部去上学。从这几年高考情况来看,许多发达地区的优秀考生由于招生名额的限制,上不了东部地区的一流重点大学,他们宁愿在东部上一个二流的一本或二本院校,也不愿报考西部的重点大学,如果像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在西部有了分校,这种情况就会得到很大的改观,会把许多优秀的考生吸引到西部来,为西部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培养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对西部的发展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西部由于经济落后,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给本来就缺乏人才的西部带来很大的影响。有了名校扎根西部,就会吸引高层次科技、管理的人才扎根西部、建设西部。另外,由于国内高校的名牌效应和强大科研实力,会带动西部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这将会吸引更多的内资、外资投向西部,不仅可解决西部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可促进西部的经济繁荣。

3.为西部的高科技发展提供多种优质人才。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由于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造成西部人力资源也较为紧缺,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更加奇缺。据统计,西部地区每万人中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连100人都不到,相当于东部地区的十分之一,高级职称的比例就更低了。改革开放后,由于西部经济落后,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差,而东部经济发展的带来的 物质诱惑力,使西部的一些大学生、科技人才纷纷东进、南下,造成西部经济建设、高科技人才更加短缺。而通过移植教育,国内知名高校落户西部,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门类齐全的品牌优势专业,可以很快为西部地区培养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各类高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等,大大改变西部高科技、高层次管理人才短缺的现状,改变西部的产业结构,促进西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提升。

4.使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换成生产力。国内名牌大学都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而且他们研究的范围广、涉及的领域多,并且都是处于科技的前沿。他们扎根西部,可利用其强大的科研力量,针对西部地域经济的特点,展开多种科研课题的研究。如:西部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畜牧业资源等非常丰富,各名牌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分别对西部的这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进行深入地科学研究,把科研迅速转化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这些资源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得到最大的产出,获取最大的效益。

发展西部教育,刻不容缓,西部的经济腾飞,依托教育。在发展西部教育问题上,我们要敢于创新,敢于改革。对于移植教育,我们应该大胆地进行尝试和摸索。尽管在尝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困难,碰到很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心系西部,按科学规律办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移植教育工程作为全国一盘棋,上下一致,东西携手,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会在移植教育的尝试中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来。

参考文献:

[1]马佳宏:《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教育优先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01.12。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8

经历30多年的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取得持续发展,特殊教育发展形成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特殊教育框架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陕西省地处大西部,资源匮乏、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升等阻碍因素,难以发挥整体优势,严重影响陕西特殊教育发展的效果。因此,要想有效整合陕西省的特殊教育资源并合理利用,只有针对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从中找到一条符合陕西实际的特殊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之路。

 

一、整合陕西省特殊教育资源的意义和作用

 

特殊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特殊教育发生和保障特殊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是特殊教育各项事业得以高效运行的各类资源的总和。特殊教育因其自身的特点,教育对象特殊,且规模较小,所以对其进行资源整合是存在可能性的,重点就在于以何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

 

首先,从理论上讲,由于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比较短,关于特殊教育的认识水平并不高,再加上关于特殊教育的科研经费少,这方面研究的科研成果比较少,可以借鉴和推广的特殊教育的实践经验也比较少。同时,由于重视程度亟需提升,研究特殊教育的学者比较少,相关文献也比较少。随着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陕西省地方政府逐渐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各项投入,极大的推动了省内特殊教育的发展。针对陕西省的情况,本文制定出特殊教育资源整合方案,推动陕西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特殊教育办学模式,促进陕西现代化教育体系构建。

 

其次,从现实性上讲,陕西省特殊教育资源的整合,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对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整体发展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陕西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整合经验,将其与自身实际问题相结合,完善相关理论,摸索出一条优化整合特殊教育资源的有效路径,对国内其他各省份以及我国整体的教育事业而言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特殊教育资源整合就是将盲教育、聋教育、启智教育、肢残教育、自闭症教育等各种特殊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实现最大化的作用。

 

特殊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各项资源进行叠加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实现创新。本文中所提及的资源整合,其关键就在于“合”,把现阶段散乱的各项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实现“1+1>2”的作用。

 

二、陕西省特殊教育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特殊教育事业在这几十年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殊教育体系逐渐成型,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干,地市办盲校、县区办聋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对于残障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起步较早,建校最早的为 1949年建校的西安市盲哑学校,最晚的为2008年12月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西安市启智学校。2014年陕西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52所,比上年增加2所;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662人,在校达到3188人,比上年增加418人。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起步较早,但是在特殊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现有管理体制,制约特殊教育发展。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有的是地市一级设立,有的是县级设立。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市八所特殊教育学校,均按属地关系管理,西安市启智学校、西安市盲哑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由西安市教育局管理,市财政部门负责各项经费的支出。与之相应的,西安市下属的各县区也是实行的教育部门管理、财政部门负责经费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在于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相应的特殊教育投入也就不一致,地区发展极为不平衡,且各地方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导致特殊教育的发展滞后。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由于长安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因此政府全额划拨了该区域2012年度所有的1248万元经费,但是周至、蓝田等区域却连每年一二十万元的经费都难以拿到,这样的结果就是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无论是师资力量、办学程度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距。

 

第二,生源萎缩,办学规模小,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笔者通过对西安市各特殊教育学校的走访和调查发现,生源不足、学校规模小是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有部分学校因为这些问题已经无法再维持办学。现罗列一组数据如下:第一,在校生总人数过少。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共8所,在校学生共计1343人,平均每所学校160.7人,其中有428人是盲聋学生,平均每所学校53.5人。然而实际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校并没有这么多学生,一些学校为了更多的经费而虚报名额;第二,班额过小。根据西安市特教系统在校学生(聋)分布显示,有的班级甚至只有3名学生。不能正常编班和实施教学给老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多困扰。针对这种现状,部分学校采用并班上课的方式教学;第三,年级断档现象明显,生源越来越少;第四,教学资源被闲置,办学效益无法实现。以西安市为例,2012年全市1343名特殊教育学生,政府划拨的事业经费为5000多万元,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50万元,均摊的每个学生的话,每人次将近8000元,但是如果划分到全市8所特殊教育学校,要维持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这些经费就有些不足了。另外就是全市8所特殊教育学校除市特校外其余7所都是聋哑义务教育,这种办学模式的重复,无疑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办学效益的提升。

 

第三,教育经费不足,特教相关的教科研事业发展受阻。据相关资料显示,西安市的8所特校三年时间总共只投入了24万元科研经费,每所学校年均投入一万元的科研经费。这样的教育经费投入直接导致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匮乏、科研成果缺乏、图书资源稀缺、特殊教育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根据不同群体采取更加切合的教育教学方案,严重影响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没有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结构,学前和职业教育发展缓慢。陕西省幼儿阶段残疾学生生源很少,办学成本太高。通过走访实地调查发现,针对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在陕西省内并未开设,结束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职业教育也起步较晚,尚在发展摸索之中。学前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对特殊儿童而言,意义重大,但是从全市的整体情况来看,8所学校并未开展这两种教育模式相关的工作。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8所特殊教育学校受自身经费、师资、校舍等因素影响,虽有心但无力。

 

三、陕西省特殊教育资源整合的基本策略

 

第一,完善政策法规,为整合特殊教育资源提供政策保障。陕西省各层级地方政府要积极牵头,配合特殊教育的相关机构,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整合方案,通过正向、积极的态度引导陕西特殊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全省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按照“一校制”模式,整合到地市一级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随着陕西农村地区适龄学生减少,不少学校应该撤销并合并,解决农村办学成本高、教育质量难以提升的问题,建设以学区为中心校区,教学点为辅助站。通过这种模式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资源的跨级合并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合并难度较大。

 

第三,陕西省特殊教育事业经费投入应加大,开拓多元化的筹资渠道,解决发展经费不足的问题。通过各项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兑现政策规定,坚持特教特办,确保特殊教育事业经费的足额、合理、按时拨入;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要从教育费附加、救济金、福彩、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项收入中拿出国家规定的比例用于残疾人教育事业;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筹措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并广泛组织社会力量捐资,保证特殊教育发展的经费充足。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9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其他类型教育的一般属性,又有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等特殊属性,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独特性。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把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搞好,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性。目前,虽然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诸如目标定位不准、吸引力不足、感染力不强以及实效性不够等问题。深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符合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特点、具有时代特征、适合地区特点的工作意识。

一、本土意识

我这里所说的本土意识就是教育工作者要从实际出发展,正确认识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意识,在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旗帜的指引下,西部地区的政治思想工作者要坚定地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让学热爱西部,努力为家乡工作。要看到西部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及后发优势。千方百计让学生在本地就业,为本地发展服务。要让学生清楚和明白中央对西部的各项方针政策,让他们坚定西部开发的信心和决心,也成为西部招商引资的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思想问题指导行动,如果在思想方面能让学生对西部光辉的前景有个清醒的认知,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所以本土意识是西部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思想意识。

二、学习意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种知识日新月异,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掌握和了解,获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工作方法,才能高瞻远瞩,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强化学习意识,这是时展的要求。

目前,随着东西经济发展的差距的不断缩小,职业学校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品质、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许多新特点,他们都有一个回乡创业或本地就业的思想。长期在外打工,给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但西部本地又不好就业或待遇低,他们内心的这种矛盾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心理,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学习了解才能掌握,才能满足学生深层次发展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

三、人本意识

以人为本在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一切以学生的特点及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和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其次,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有步骤地循循教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及文明礼貌习惯,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再次,要正确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既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不足,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自尊、自信和希望。最后,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学生发展无小事”的思想,克服传统的“管理者”思想,变管理为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四、职业意识

职业学校普遍比较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面对这种现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增强自身的“职业责任感”,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有利条件,树立信心,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正确认识和看待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才能寻找到工作的不竭动力。

另外,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意识表现在工作对象的“职业性”特征上。就业是职业学校学生最关注的问题,要做好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就业。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未来的职业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职业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用化、实效化的过程。这样,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充实、更丰富,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青睐。

五、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由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对象所决定的。党的十八对如何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西部欠发达的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思想状况复杂。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部分内容,承载机制和完成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这一新的要求。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一要思路创新。要正确处理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关系,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改进和创新中提高。二要理念创新。要改变以往职业教育只重视“技能”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放在首位。三要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应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落后的内容,增加一些与时代合拍、与学生需要贴近的内容。四要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应以灵活多样、注重实效为宗旨。五要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就必须创新机制,建立一个各部分良性互动、协调运转、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满喜,杨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J\].前沿,2009,(7).

\[2\]钟建宁.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10

0 引言

 

当前,高等教育转型是我国的社会热点,国家通过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解决当前“大学生过剩”与“市场需求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今年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院校进行转型,转向应用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侧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西安翻译学院作为民办普通高校中的领头军,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转型趋势,经过科学研判和认真分析、研讨,认识到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探索促进自身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快推进学院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步伐,同时规划了一批示范特色专业进行转型试点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其中之一。

 

1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关键在于师资,经过认真和广泛调研了解到当前陕西省乃至全国各类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如下: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学前教育需求与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推算,目前陕西省幼儿数量3年增长47%,幼教缺口近7.5万人,到2020年我省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达到12-15万人。①当前陕西省各类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的幼儿教师比例很大,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不足,幼儿园及家长对目前的幼儿教师满意度低,社会上渴求有爱心、技能全面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通过调研获知陕西省部属的陕师大到第二批次本科的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榆林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等具有师范属性的院校在省内成星罗棋布状态,学前教育均为上述院校的院级重点专业,在区域内是中坚力量,影响着我省的幼教专业的发展水平。他们严格执行着招生计划,严格控制着生源规模与师资结构,实验实训设施完备。在师资师生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实践教学等都保持着优势且发展型水平。

 

西安翻译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2012年经教育厅审批的新专业,主要是培养幼儿园、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虽为西译新增专业,但目前在校生已有近2000人左右。西安翻译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目前与上述院校差距较大,暂不具备明显竞争力,但西译(西安翻译学院简称)极大地发挥着民办教育灵活的办学机制,实施着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以良好的学风校风吸引着来自祖国各地的广大学子前来学子学习,他们生源素质高,求知若渴,可塑性极强。因此如何利用学院转型发展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探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途径,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学院专业品牌效益颇为重要。同时作为新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才刚刚开始,如何区别于其他同类专业院校,凝练自己的特色,产教融合找到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路径也是本专业发展的根本之路。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抓住转型改革发展的机遇,改革创新,探索西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发展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新思路,新举措。

 

2.1 明确专业特色建设目标,强调学生的多元化成长和复合型培养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①学前教育专业应紧扣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设置既能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又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方向。依托西译外语优势和学院历史积淀,以大平台多方向的思路,整合现有优势教学资源,在确保幼儿教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开设双语教学、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育婴早教等专业选修方向,强化具有不同专业特长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培养多能一专幼儿教师,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高人一筹的就业竞争力。

 

②以市场需求、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途径。西译始终坚持“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和“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种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元化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又被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新含义,学前教育专业要在这模式下注重深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高规格、创新性、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专业,又懂外语,还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工作后上手快,实用强,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大大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并为后续毕业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③注重探索依靠行业企业的办学体制,深化落实“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大平台,多方向”,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本专业与北师大紫禁长安学前教育集团、阳光雨露国际教育集团、陕西新荷学前教育集团等多家单位开展了校企合作,前期本专业教育实习的学生受到了合作单位的高度评价,并有多所单位提前来预订本专业的毕业生。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结合、坚持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这也着实促进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2 突出特色性德育模式,以职业道德和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①教育的原点是爱,幼儿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是奠定人一生的教育。现代幼儿教育越来越强调对于孩子的培养重点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应该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个体思维方式、创新意识等。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未来幼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育儿教育理念,更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儿童,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胜任幼儿教育的重要使命,满足目前行业和家长越来越高的心理预期。

 

②以爱为前提,严为保障的全封闭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西安翻译学院一直坚持“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管理”,传承丁祖诒教授“把学生放在眼皮子底下管理,让家长和社会都放心”的管理理念,学生进校时就明确提出“十不准”的要求,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专门学管部门进行常态化检查和督促。这种管理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学前教育专业在全院的管理模式下,进一步推进了“以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目标、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德育模式。学生入校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贯穿“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每学年一个系列主题,由分院、系部、班级、各社团等共同配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活动。例如:长期在各教学楼内设置诚信购买区,学生购买日常学习用品,没有销售员,看清物品价格标注,直接投币到诚信箱即可,社团学生定期核对款项明细,对外进行公布;这项活动实施初期,确实出现了入不敷出现象,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每次对外公布的账目都能一一对应,并且学生还把这里当做了拾金不昧的平台,谁拾到书本、饭卡、钥匙等也会自觉放在诚信区,等待失主来认领。本专业的社团还积极与西安义工组织联合,长期服务社会上的空巢老人和残障儿童,言传身教带动了大批学生成为义工组织一员,无私奉献自己的爱心,并在义工服务中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践。这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注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高尚品行、心理健康、感恩心态,弘扬和传递正能量,为培育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为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健康的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夯实了基础,使学生就业时备受社会和行业的青睐,突显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③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把工作技能的培养落到实处。经过长期调研和行业反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更好的提升就业竞争力,在以下的工作技能上要充分重视和落实,工作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生活技能。专业技能就是弹唱、舞蹈、美术等五大领域,学生应在工作之前把专业技能练好,并使自身在某方面最擅长,成为自己的亮点,同时在技能培养上要打破长期的模仿观念,注重打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审美能力,老师没有创新性如何培养孩子有创新啊;教学技能有别于专业技能,常常受到忽视,但是作为幼师培养必须要重视把教学技能融入到专业技能课中,例如舞蹈与舞蹈教学是两回事,有很多跳舞好的毕业生,却不懂得如何进行舞蹈教学,这就是教学技能的缺失;生活技能是现在独生子女非常欠缺的,我们的学生往往不缺知识,但是缺乏常识,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年轻的幼师们是照顾孩子日常一切的小父母,如果自己在生活上都没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如何更好地照顾孩子们呢?所以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实际工作的调研和行业反馈的意见不容忽视,这样才能培养出实用强、上手快,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11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大幅度提高,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但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尽管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不断提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上课满堂灌、只管知识传授不管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靠死记硬背、加班加点来追求分数、提高成绩的方式还十分普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依然十分流行。

第二,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不足,城乡教师素质差异较大。由于城乡差距的扩大,造成全国大部分地方城市教师超编,部分地方甚至严重超编,而农村学校教师则数量不足;城市教师素质较高,而农村教师素质较低。

第三,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师资队伍差距进一步拉大。随着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再加上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进一步导致东西部地区之间师资队伍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既有教师素质、教师水平的差距,也有教师待遇、教师专业发展的差距。目前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大都是本科学历,城市中小学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已达到20%以上,而西部地区还有约50万名代课教师。近年来,相当一部分西部地区中小学优秀教师都流动到了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流动到了西部的城市中小学,从而使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恶化。

第四,教师培训经费短缺,体制不顺,导致教师培训实效不大。教师培训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教师培训没有法律和制度保障,使得教师培训的经费难以保障,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由于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和培训内容不能保证,培训效果不好,部分地区教师参加培训还要自己“埋单”,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教师培训都是由县市教师进修学校、省市教育学院来承担。县市教师进修学校、省市教育学院在当地教师严重短缺、教师学历合格率较低时,开展学历补偿教育是完全可以的。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教师培训重在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就难以承担这项任务了。应将教师培训的任务逐步转向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和高水平的综合大学,教师水平的提升应以教育硕士的培养和各种短期专题研修为主。

第五,教师可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课程资源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忽视,以及“应试教育”的痼疾,使得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相反,出版单位、教研系统和部分学校则热衷于开发教辅,各种练习册,并不惜一切手段予以推销。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及西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适应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特别是适应农村中小学需要的网络资源、电子音像资源、多媒体资源严重短缺,制约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大,支持力量不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中外部的专业支持是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支持主要依靠的是各地教研室。但由于教研室是一个半行政、半学术的机构,而且还要承担其他工作,教研员的理论水平良莠不齐,再加上时间、人员数量等因素,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对专业支持力量的需求更多。

二、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化。教师职业普遍被认为是一个特殊专业,因此教师资格证制度全面实施,有关教师的能力标准、素质标准、课程标准等在逐步制定。

第二,开放化。教师的培养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专利,综合性大学也开始涉足教师教育,纷纷开展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第三,综合化。教师既要有专门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许多大学都成立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要求学生在修读一定的学科专业的同时,再修读教育学科。

第四,本科化。目前全国大多数省都已经从三级师范教育体系过渡到两级师范教育体系。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成为今后的主流。教育硕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但我们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教师教育也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专业化并没有带来教师专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由于缺乏有效力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证的获得既缺乏统一的标准,又缺乏专业权威,一些地方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委托一些不具备教师教育资格和条件的单位或教育水平不高的机构进行,考试方法也以背诵和记忆为主,导致许多人虽然拿到了资格证,但实际上是不合格或者是低水平的教师,这也降低了教师资格证的权威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制度和政策的限制,修读时间的未能延长即“4+1”、“4+2”模式未能普遍实行(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实行的“4+1”、“4+2”模式,还只是小范围的试点,是使用免试保送指标进行的),使得未来的教师在4年时间里既要修读学科专业知识,还要修读教育学科知识,时间远远不够,难以达到高水平。

第二,开放化没有带来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教育的开放化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是发展趋势,在国际上也是普遍的做法。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标准,导致许多并不具备条件的高校也来培养教师,开展教师教育。由于制度和政策的原因,目前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还没有涉足真正的学科专业教育之后的教师专业教育。

第三,本科化也没有带来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尽管中小学教师逐步本科化了,但这些教师一部分是通过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手段提高的学历,另外一部分则是通过学校升格来获取的。近年来许多中专学校升大专、专科学校升本科,而且升格学校都在大幅度扩招,甚至连许多高职学校也办了师范专业,大量培养教师。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培养了大批本科学历的教师,既缓解了本科学历教师的数量不足问题,又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但导致的是表面的本科学历,实际上的低水平现象。这进一步导致了教师专业水平的降低和教师社会声誉的下降。

三、优先发展教师教育的若干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的建设步伐,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应尽快制定教师的专业标准,指导教师教育机构,确保新培养的教师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还要尽快制定教师教育机构的质量标准,指导各个教师教育机构按照资质标准加强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

第二,重点建设若干所师范大学,使之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行列,确保教师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尽管综合性大学也参与教师教育,但从总体来看,综合性大学更多地是教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而不是大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师范大学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主体,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主体,是我国教师培训和职后教育的主体。为了确保未来中小学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应优先发展教师教育,教育部应重点建设若干所师范大学,使之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的行列,这些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不仅直接培养高水平的中小学教师,也对其他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机构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国教师教育的发展。

第三,重点支持若干所西部地区师范院校,使之成为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服务基地。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由于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等原因,东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很少愿意到西部农村中小学任教。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以及教师的培训和提高都必须依靠当地的师范院校,立足于当地教师教育机构。因此,无论从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角度,还是从发展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角度,或者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角度,都应该重点支持若干所西部地区的师范院校,优先发展西部地区的教师教育,以促进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四,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推广“4+1”、“4+2”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是一种混合式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4年期间,既要学习学科知识,还要学习教师专业知识,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往往是学科知识不如综合大学的学生,教师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学好,因为课时的原因大都只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因此学生的从教能力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4+1”或“4+2”模式,即大学4年学习学科知识,达到综合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再用1年的时间进行教师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进入教师行列。目前,发达国家更多的情况是4年大学学习结束后再用2年的时间进行教师专业学习和训练,然后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近年来也进行了“4+2”模式的试点,效果较好,但进一步推广尚需政策支持。建议教育部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教师教育中实行“4+1”或“4+2”模式,真正体现优先发展教师教育的战略。

第五,建立若干农村师资培训中心,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支持,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为解决师资这一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建议教育部在西部地区甚至中部地区设立并建设若干个农村师资培训中心,并给予一定支持。农村师资培训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培训高水平的师资,开展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建立农村基础教育实验基地等。

第六,建立若干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心,研究、开发适合中小学教师需要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或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教育系统为全国各行各业开发了诸多重要的技术和资源,更应该为自己开发先进的资源。因此,建议教育部在全国建立若干个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心,开发一批适合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优质课程资源。

第七,高度重视远程教育资源开发,满足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需要。近年来,为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特别是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教育部实施了西部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李嘉诚西部地区远程教育工程等。目前,西部农村地区80%的中小学均可以通过天网或地网进行教育资源的接收,但突出的问题是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学校的设备难以发挥作用。建议建立若干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中心,专门开发适合西部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中心可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规格和模式进行建立和建设。

第八,采取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优秀教师安心教师职业、广大教师乐于在农村任教的政策,为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使得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对优秀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奖励。要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和改进管理、提高教师水平等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等学校要建立鼓励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对到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应免去助学贷款或给予学费补偿。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激励他们安心工作,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12

一、高校和谐社区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认清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才能正确的引领当前的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本文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当前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社区大学生主体、社区管理人员、社区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身心特点。

当代大学生作为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其心理特征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与其他阶段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他们好奇心极强,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同时,他们又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敢于运用思想理论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敢于与国际上关系国家民族尊严的事件做抗争。在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时,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鉴别力等方面并未完全成熟,就容易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容易被社会思潮的一些内容所驾驭和利用,从而产生思想的混乱,做出冲动的社区行为。大学生群体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影响着和谐社区的构建。

(二)高校社区思政教育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作用,社区教育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承担、组织、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难以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就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模式来看,辅导员及思政课的教师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前线,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渠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社区文化工作缺乏系统性。然而,就辅导员在社区的工作现状来看,当前高校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薄弱。多数社区辅导员及管理人员跟不上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对社区内存在的一些西方思潮关注较少。

(三)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一部分人崇拜西方的文化、政治制度;喜欢过西方的节日;看西方的影视剧等。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崇尚西方的民主政治甚至对一些西方的垃圾文化也是情有独钟。许多社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认同并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日益渗透到社区大学生的心里,得到社区大学生广泛的认可和赞同。

社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不仅使之抛弃了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歪曲解误,没有学习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只是专捡西方的垃圾文化,从而成为文化上和精神上的亡国奴。社会上以大众媒体为主要传播方式对西方文明制度和现代化发展进行大肆渲染的报道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社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信息以其高速、快捷的特点已经成为社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他们了解世界、交流思想的重要窗口。网络媒体对西方的过度渲染也催化了崇拜西方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和流行。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在网上散播有关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思想及利用游戏、影视等网络软件渗透其价值观念,利用大学生的弱点腐化他们的思想,造成了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想在社区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与流行。

二、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发展从理论到实际的最好诠释,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时代的最好体现??,本部分本文将利用受教育接受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原理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四个方面探讨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教育者的外在引导作用外,归跟到底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结果。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

转贴于论文联盟

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这个过程的表现形式就是“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交往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的循环往复运动。显然,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主体的内在运动,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不会发生,就不会有后期的内化的阶段。正如学者王礼湛所说的那样“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课题,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达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的心理过程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过程,教育的内容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因此,应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社区文化建设应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主人。

(二)社区文化工作者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论文联盟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的重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工作者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社区教育者的素质对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师资队伍建设就是,通过提高社区文化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从而达到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此外,社区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由社区内高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学生社团组织等共同参与建设。本文建议,学生社区应成立一个由党委和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领导,党员代表、社区负责人、大学生代表、社区服务人员等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负责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工作重点便是关注国家大的政治方针,关注学校发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及时地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各样问题,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指出“适应新形式要求,思想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采取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进行。”??针对当前社区学生对网络使用频繁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网络建设。这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用。二是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1、网络手段在社区文化中的引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各自的优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实际工作中,社区文化建设者完全可以利用如qq群、email邮箱、网络视频等现代媒体进行社区意见的反馈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宣传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根据网络以及人们在网络领域与行为的特点,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 它所指的内容“不是某一个或某几种方法,而是一个方法体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符合大学生心理接受特点,并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的局面,因此,高校社区组织和领导部门要网上网下联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大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差,面对西方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监督。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当前社区学生的主流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也是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应坚持的主要方向。针对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模糊的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具体使用中应注意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来引领社区主流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