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认识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6 14:42:49
碳中和的认识篇1

能源约束和气候变化这两大主导因素的影响,使得低碳转型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这不仅要求产业经济的低碳化,还意味着要充分发掘生活领域低碳的巨大潜力,引导社会公众加入节能减排队伍,即社会生活的低碳化。本课题组选取杭州为例,对500位市民进行调查,主要研究市民目前的低碳意识及日常行为状况,全方位分析杭州市民的低碳意识和行为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提高杭州市民的低碳意识及改善低碳行为,构建低碳城市提出有效措施。

一、低碳城市的基础——市民的低碳意识

在全国都呼吁发展“低碳”以来,杭州市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经过大量的宣传普及与长期的积累,杭州人“熟悉”了低碳,初步接受了基本的低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低碳意识,但对低碳内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1.低碳认知程度

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是由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共同构成的。前者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所了解的知识范围,而后者则是认知事物时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笔者将从低碳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两个维度对杭州市民的低碳认知程度进行剖析。

(1)低碳认知的深度。

通过调查市民对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名词的了解情况,八到九成的市民对这些名词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认知程度有待加强。

(2)低碳的认知广度。

在笔者本次的研究中,杭州市民在低碳相关知识的认知上,呈现出认知广度相对较高、认知深度相对较低的特点。

2.低碳认知渠道

不同的人群由于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获取低碳相关知识及信息的渠道存在着差异。

从杭州市市民获得低碳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来看,报纸、杂志、图书为杭州市民获取低碳知识和信息最多的渠道,比例到达83.2%。电视、电影和互联网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在网络普及化的杭州,互联网应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3.市民参与意向

笔者认为,低碳参与意识是指在具备了较高的低碳认知后,指导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加入低碳生活的观念与想法。杭州市民已经在具备了一定的低碳认知责任和意识。同时采用逆向思维考虑适时地做“减法”,倡导市民减少能产生二氧化碳的不必要行为或减少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为的实行。

二、社会生活低碳化进程

1.杭州市民低碳行为的现状

总体而言,一方面目前杭州市民虽然具有了一定水平的低碳认知,但一定程度上并未转化为行动;另一方面,杭州市民许多低碳行为并非是低碳意识指导下的作为,而更多的是基于不增加生活支出的经济考量或基于自身的健康考量所作出的低碳行为。

2.杭州市民低碳行为中存在的不足

(1)低碳行为以经济利益驱动为主。

我们将上述各项市民低碳行为归纳分成四种类型,即:资源节约型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中以节约资源的方式进行的低碳行为)。环保辅助消费型(即在消费过程中,对于辅消费过程所采取的低碳行为)、环保产品消费型(即在消费过程中,将低碳产品作为消费选择的低碳行为)、健康促进型(即以促进自身健康和环境健康的低碳行为)。

(2)节能产品使用的不均衡。

使用节能产品对低碳生活的开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目前在杭州市民使用的环保节能型产品中节能灯的使用率最高,为92.8%。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率相对较低,仅为42.8%。同时,如充电电池等可循环利用产品的使用率也相对较低,仅为24.0%,远低于一次性电池的使用率70.4%。由此可以看出,杭州市民在使用节能产品中出现不均衡的状况。

(3)一次性产品使用的过量。

一次性物品使用的巨额数量导致产生了相当庞大的碳排放量。本次调查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为例。调查发现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达到六成以上,还有将近三成的受访者持无所谓,视情况而定的态度,只有9.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一次性筷子不环保,不会使用。

(4)家电使用时间过长。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每天使用一小时电视,一年将排放38.4千克的二氧化碳;每天增加3分钟的冰箱开启时间,一年将多排放二氧化碳30千克;平均每开一天车,一年将排放二氧化碳98千克。

三、提高市民低碳意识及改善低碳行为的对策

市民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是发展低碳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杭州市民的现状尚处于较低层次,无法适应杭州市的低碳发展目标需要。要全面加强市民的低碳意识和改善低碳行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市民的参与作用。

1.加强低碳宣传,倡导低碳理念

加强低碳宣传,把“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市民对“低碳”认知的重要手段,以宣传营造节能减排与自身的相关性与重要性。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通过制定长短期的低碳发展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高碳”产业的限制与控制,确定短期、中期、长期所要到达的低碳目标及各自的发展路径,协调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以现有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结构创新推动“低碳”发展,降低GDP的碳强度。

3.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低碳产品的应用

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调查中有42.0%的被调查者表示应该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产品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发绿色建筑,创造低碳居住空间;探索城市“绿波智能交通灯”技术,创建低碳交通系统。

4.完善相关低碳制度,健全各项低碳机制

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体,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引导低碳发展,做好低碳经济发展和传统经济之间的合理地过渡工作。完善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制度,健全各种低碳发展的机制,搭建发展低碳的平台。构建稳定的低碳产业政策体系,促进新型低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筑完善的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推广“碳预算”、“碳足迹”等低碳指标技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碳中和的认识篇2

一、低碳城市的基础——市民的低碳意识

在全国都呼吁发展“低碳”以来,杭州市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经过大量的宣传普及与长期的积累,杭州人“熟悉”了低碳,初步接受了基本的低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低碳意识,但对低碳内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1.低碳认知程度

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是由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共同构成的。前者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所了解的知识范围,而后者则是认知事物时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笔者将从低碳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两个维度对杭州市民的低碳认知程度进行剖析。

(1)低碳认知的深度。

通过调查市民对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名词的了解情况,八到九成的市民对这些名词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认知程度有待加强。

(2)低碳的认知广度。

在笔者本次的研究中,杭州市民在低碳相关知识的认知上,呈现出认知广度相对较高、认知深度相对较低的特点。。

2.低碳认知渠道

不同的人群由于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获取低碳相关知识及信息的渠道存在着差异。

从杭州市市民获得低碳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来看,报纸、杂志、图书为杭州市民获取低碳知识和信息最多的渠道,比例到达83.2%。电视、电影和互联网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在网络普及化的杭州,互联网应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3.市民参与意向

笔者认为,低碳参与意识是指在具备了较高的低碳认知后,指导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加入低碳生活的观念与想法。杭州市民已经在具备了一定的低碳认知责任和意识。同时采用逆向思维考虑适时地做“减法”,倡导市民减少能产生二氧化碳的不必要行为或减少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为的实行。

二、社会生活低碳化进程

1.杭州市民低碳行为的现状

总体而言,一方面目前杭州市民虽然具有了一定水平的低碳认知,但一定程度上并未转化为行动;另一方面,杭州市民许多低碳行为并非是低碳意识指导下的作为,而更多的是基于不增加生活支出的经济考量或基于自身的健康考量所作出的低碳行为。

2.杭州市民低碳行为中存在的不足

(1)低碳行为以经济利益驱动为主。

我们将上述各项市民低碳行为归纳分成四种类型,即:资源节约型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中以节约资源的方式进行的低碳行为)。环保辅助消费型(即在消费过程中,对于辅消费过程所采取的低碳行为)、环保产品消费型(即在消费过程中,将低碳产品作为消费选择的低碳行为)、健康促进型(即以促进自身健康和环境健康的低碳行为)。

(2)节能产品使用的不均衡。

使用节能产品对低碳生活的开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目前在杭州市民使用的环保节能型产品中节能灯的使用率最高,为92.8%。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率相对较低,仅为42.8%。同时,如充电电池等可循环利用产品的使用率也相对较低,仅为24.0%,远低于一次性电池的使用率70.4%。由此可以看出,杭州市民在使用节能产品中出现不均衡的状况。

(3)一次性产品使用的过量。

一次性物品使用的巨额数量导致产生了相当庞大的碳排放量。本次调查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为例。调查发现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达到六成以上,还有将近三成的受访者持无所谓,视情况而定的态度,只有9.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一次性筷子不环保,不会使用。

(4)家电使用时间过长。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每天使用一小时电视,一年将排放38.4千克的二氧化碳;每天增加3分钟的冰箱开启时间,一年将多排放二氧化碳30千克;平均每开一天车,一年将排放二氧化碳98千克。

三、提高市民低碳意识及改善低碳行为的对策

市民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是发展低碳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杭州市民的现状尚处于较低层次,无法适应杭州市的低碳发展目标需要。要全面加强市民的低碳意识和改善低碳行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市民的参与作用。

1.加强低碳宣传,倡导低碳理念

加强低碳宣传,把“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市民对“低碳”认知的重要手段,以宣传营造节能减排与自身的相关性与重要性。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通过制定长短期的低碳发展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高碳”产业的限制与控制,确定短期、中期、长期所要到达的低碳目标及各自的发展路径,协调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以现有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结构创新推动“低碳”发展,降低GDP的碳强度。

3.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低碳产品的应用

碳中和的认识篇3

一、碳标签的国际发展趋势

(一)碳足迹标签的发展

一些在碳足迹测量标准上走在前列的国家,如英国和日本,其碳标签为统一化的碳足迹标签,即标签上显示产品具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数值。其中,英国是最早推出碳足迹标签的国家,其标签上显示的信息也最多,以T恤衫为例,除了告知具体数值之外,还配以文字告知消费者洗涤温度的选择、避免甩干和熨烫以及循环利用产品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使用中的碳足迹(见图1)。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参考英日标准以及ISO的相关环境标准,紧随其后纷纷采用碳足迹标签,如法国、台湾等。美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国家,碳标签的发展也最为多样性,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殊需求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碳标签,碳足迹标签是其认证机构出具的其中一种碳标签,但也说明碳足迹标签在美国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韩国和泰国,其碳标签有碳足迹标签和碳减排标签两种类型。在韩国,这两种碳标签代表发展的两个阶段,首先推出的是碳减排标签,强调产品达到规定的减排目标,在企业达标的基础上推出的碳足迹标签则用以强化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在泰国,两种碳标签同时使用,国内一般采用的是碳减排标签,但是,近段时间以来,泰国的碳标签发展大有在国内也推行碳足迹标签的趋势。

(二)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发展

目前,产品碳足迹评价较为知名的是英国的PAS 2050和日本的TS Q0010两个国家标准。以英国的PAS 2050为例,其产品碳足迹评估结果只是碳排放清单,一般只适用于企业的内部披露,但是,PAS 2050规定,如果企业的对外披露必须经由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碳认证问题由此产生。碳认证的结果就是推行PAS 2050标准的企业要求供应商在产品上加贴第三方机构予以披露碳足迹信息的碳标签。尽管碳标签在发达国家起源于企业的自发行为,企业自行设计的碳标签也非常流行,但随着碳足迹标准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碳认证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权威性,这使得碳标签大有从自愿型碳标签向强制型碳标签发展的趋势。英、法、德等国家正在起草有关行政强制碳认证标签应用于工业产品的相关法案,美国、日本、韩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对此积极呼应。2008年,ISO开始拟定《产品碳足迹量化及交流的要求和导则》(ISO 14067),包括量化计算和沟通标识两大部分,会采纳和完善目前的这两种国家标准,计划于2014年4月15日正式出版。虽然至今还未有其确切出版的信息,但可以明确的是ISO 14067标准具有国际权威性,一旦通过,很可能被纳入WTO框架,成为各成员国都必须遵守的国际通行标准规则。

(三)碳足迹标签推进碳关税的发展

如果碳关税的征收标准是根据出口国生产该产品的平均排放量,或者根据进口国内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来测度,则由进口国搜集相关信息并设定标准来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那么,碳关税只与出口国或者进口国的平均碳足迹有关,无需出具碳排放清单,其实就是无需提供产品的碳足迹认证标签,但此类征收碳关税的做法容易招致出口国的反对。目前,碳关税以进口产品的实际碳排放为标准进行征收被认为是最为合理,但需要测算进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量,如果所有出口到碳关税实行国的产品都加贴碳足迹标签,碳关税便可依据进口产品碳足迹标签上所标识的CO2排放量进行征收,则碳关税与碳标签便具有关联,而二者的实施如果都是通过权威的碳评价技术标准和第三方机构来实施,则碳关税作为碳的边境调整措施,其征收就更为合理。现在由于碳足迹的国际标准还未出台,导致碳足迹标签对于出口企业而言虽有压力,但还没有被强制加贴,也导致国际贸易中还不能根据碳足迹标签所显示的产品碳足迹来征收碳关税。而ISO 14067 一旦确定碳足迹的统一规则,碳足迹标签的强制加贴就会解决碳关税的征收技术难题,增强碳关税的可实施性。

(四)碳中和标签的发展

碳中和,又称碳平衡或碳补偿,是指企业和消费者通过付款给专门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造林或其他环保项目的方式来抵消掉其所有减排努力都穷尽之后仍然存在的碳排放。2010年5月,英国标准协会(BSI)推出独立的碳中和规范——PAS 2060:2010,被认为是BSI从碳足迹走向碳中和的标志。所谓的碳中和标签就是将产品碳中和的情况在产品标签上标示出来,代表该产品的碳足迹显著减少,减少的方式是通过碳中和将多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完全抵消。跨国间使用碳中和标签,被中和的多余排放量相当于内化碳排放成本于产品之中,提高了产品的出口价格,可以视作碳关税的变形形式,而且是出口企业主动将碳成本加于出口产品价格之上。碳中和标签与碳关税的不同点在于,碳中和的款项留在了出口国,尽管增加了出口企业的产品成本,但是,并没有使出口国利益受到损失,这也是近年来这种碳中和标签发展并没有受到类似碳足迹标签和碳关税那种担忧的原因,甚至被看作是突破碳壁垒的一种方式。如果今后发达国家强行征收碳关税,并不排除发展中大国使用碳中和标签来减轻其影响。碳中和标签的发展与国内外是否实施碳足迹标签无太大关联,仅是欧盟现有的erp指令等生态环保标准,就能促进国内企业为达到该标准所规定的限定排放量而加贴这种碳中和标签。

二、中国碳标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08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CNIS)与英国标准协会(BSI)成功申请英国大使馆战略方案基金(SPF)项目资金,用于将PAS 2050的碳足迹评价方法引入中国,并在水泥和PVC制造业进行试点。2009年6月,CNIS和BSI在北京共同主办PAS 2050中文版发布会。2010年5月底,环保部4类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标准的编制工作完成,并于同年9月对外发布,企业可以自愿申请认证。2010年9月,CNIS和BSI又将碳中和标准引入中国。2010年11月,首批11家企业的292种型号的产品通过该认证,并获得认证标识(见图2)。该标识图案为太阳、青山和绿水,将CO2的文字简化成大写字母C,与国外的碳标签几乎无共性特征。2011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中国产品碳足迹制度的研究课题,参与该课题的多家部级认证机构积极研发各个行业的标准。2011年4月,中国产品质量协会发布了中国企业绿色低碳承诺产品标志(见图3),对签订绿色低碳承诺合同的企业予以该标志并对其承诺的产品进行评估。该协会推出的碳标签有了一些改进,如标签上明确标示CO2字样,采用向下箭头代表该产品在二氧化碳减排上所做的努力,但与其他国家的碳标签相比,该标签文字太多,不利于消费者快速识别和记忆,且将绿色与低碳多种主题放在一起,模糊化了消费者对碳标签的认识。2012年9月,中国低碳产品信息化推进委员会成立,协助政府部门提升低碳产品信息化水平以及帮助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对低碳产品认证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并建立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实行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认证证书以及认证标识(见图4)。该标识仅设低碳一个主题,且大大简化了前两种碳标签,与国际上一些国家所实施的碳减排标签有类似之处,但没有泰国等国那么丰富的减碳比例含义,而且,ABCDE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认证机构,而消费者认识这些认证机构的差别性必然存在障碍。

中国碳标签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是同一时间起步,仅以亚太地区来说,日本、韩国、台湾、泰国等国家或地区均是在2009年就已完成从碳标准、碳认证以及碳足迹标签的实施工作。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碳标签各项工作的推进相当迟缓,直到今天只完成了韩国碳标签的第一步,也就是只推出了碳减排标签。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碳标签问题上存在两种思维,一是充分认识到碳标签对于引发低碳消费乃至整个产业链的低碳革命的作用;二是也十分忧虑碳足迹标签的实施会加速碳壁垒的形成,也就是说,碳标签的实施,使得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有了国际比较,中国产品所标注的碳排放量若大的话,添加这类数值的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上进行销售,会因欧美消费者的低碳选择而被排斥在购买意愿之外,确实会给中国带来不必要的出口市场份额损失,也会便利于发达国家单边向我国产品征收碳关税。就目前中国推出的碳标签而言,则是这两种思维的折中,也就是既采用碳标签,也规避其真实碳排放数值的披露,然而,这种碳标签对于低碳消费的引领作用,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消费者普遍对于此类标签缺乏认识,并没有引起如能效标签那样的消费者关注。碳标签的问题也影响到其他一些市场自发型低碳措施效用的发挥,如自愿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产品碳标签上的碳足迹信息缺失,使得消费者无法对自身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碳足迹进行准确估计,这些消费者进入碳交易市场去进行碳中和的意愿就很低,继而也无法带动企业进行自愿碳交易,自愿碳交易市场在中国一直处于萧条的状态。

三、碳足迹标签发展的正确认识

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强制实施目前还只是一个可能的发展趋势,在ISO 14067没有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之前,以及在碳中和标签降低碳关税壁垒性的情况下,碳足迹标签对我国来讲应该是进一步调和碳标签低碳革命性与碳壁垒性的发展方向。

(一) 碳足迹标签给予外贸企业发展新机遇

目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是优质低价,在这种贸易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的外贸发展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恶性竞争,各个外贸企业拼价格使得很多出口业务几乎无利可图,甚至一些外贸单子仅以出口退税来维持盈利。欧美市场上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使得低碳成为其选择消费品除价格与质量之外的又一尺度,国外标注碳足迹标签的产品市场价格可以更高,也更受消费者欢迎。如果我国企业重视欧美消费市场的这一变化,积极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加贴碳足迹标签,就可以摆脱在欧美市场上低价销售的厄运,赢得国外低碳消费市场的更多份额。既使我国的产品目前达不到低碳排放的标准,仅从一些公司加贴碳中和标签就能赢得欧美市场的事例来看,如广州万信达科技制品有限公司近年来海外展会上其碳中和标签成为该企业最为亮眼的标志,如果企业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改善生产过程中较多碳排放环节的同时,通过碳标签来赢得环保美誉和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认可,就能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和更多的市场份额,碳标签已被一些具有先进理念的外贸企业视为寻求低碳机会的最佳方式。既使中国国内不推出碳足迹标签,碳足迹标签以及碳中和标签也会在外贸企业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二)规避碳足迹标签阻挡不住碳壁垒的实施

在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尚未发布,而碳标签还处于自愿实施的阶段,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积极通过制定更为严格的强制性碳技术标准来达到相同的目的。2007年8月,欧盟颁布的《制定耗能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框架指令》(简称EuP指令)率先对产品耗能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的环保进行强制性约束,进入欧洲市场的几乎所有耗能产品(除车辆以外)都必须加贴CE(Conformity With European Demand, 符合欧洲要求)标志。2009年10月,欧盟又公布了《所有能耗相关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nergy-related Products,2009/125/EC,简称ErP指令),耗能产品范围从直接扩展到间接,相应地我国受该指令限制的出口产品也从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到高新技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为了不失去原有的欧洲市场份额,只能积极配合客户要求,加贴符合规定的标签,如2011年华中第一起自愿碳交易缘起于湖北金利源(集团)纺织服装有限公司与德国公司签订的合同条款要求所用面料必须符合欧盟生态环保标准,而当时的金利源公司产品暂时达不到该标准,形势所迫其采用碳中和的方式来化解难题,之后又委托联合国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碳盘查,获得服装“低碳”证明,也就是碳中和标签,从而使得产品能够顺利进入欧盟市场。可以看出,碳壁垒的实施只是因为碳足迹标签的存在而更为直接,即使没有出口国的碳标签制度,也不阻碍发达国家对外构筑碳壁垒。我国规避碳标签的做法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意味着对外的成本损失更大,为加贴碳足迹标签或者碳中和标签,目前外贸企业在缺少国家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需要自己去寻求国际认证机构的帮助。

(三)碳足迹标签成为中国低碳发展的新思路

碳足迹认证标签还未被强制实施阶段,碳足迹标签对我国低碳消费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要远远大于碳壁垒的负面作用。目前,各国使用的碳足迹测量标准不一以及碳标签的种类繁多,为碳标签的国际比较设置了障碍,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多样性来缓解碳标签的壁垒性。而这种标示有碳排放数值的标签加贴在国内销售的产品上,辅之以低碳消费以及碳中和的宣传,必然会引发消费者的普遍关注。消费者可以更为便利地计算自身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量,激发其低碳消费和进行碳中和的热情,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产业链低碳革新,较之与目前自上而下的低碳发展思路而言,碳标签涉及消费者,也就是涉及企业关心的市场问题,而不是来自于上级政府管理部门的行政命令,必然会激发企业低碳发展的动力,使得企业自发低碳发展转型变得更为顺利,而我国的自愿碳排放市场也会因主动购买碳减排额的消费者和企业增多而重新焕发生机。这一切如果在碳足迹认证标签被强制实施阶段来临之前实现的话,即使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要求加贴碳标签,加贴碳标签的我国产品也会因为有了低碳竞争力而不再是碳壁垒。

四、我国碳足迹标签发展的策略选择

基于对碳足迹标签的新认识,在国外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强制实施之前,只要我国能够在碳足迹标签发展上策略有方,必然能够达到国内低碳发展与跨越国际碳壁垒的双重效果。

(一)加快推出碳足迹标签

ISO14067的即将发布对我国碳足迹标签的推进工作有影响,因为标准改变意味着一切工作又需要重新再来,不如等待标准出台后再推进碳足迹和碳标签的相关工作。但是,需要明确的是,ISO 14067的推出本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如果该标准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发布,这一等待的时间成本就非常高,因为国际社会留给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2020年之后中国的碳减排国际压力会很大。即使ISO 14067能够及时推出,各国对此进行调整、发达国家调整后国家标准之间的互认以及这些标准用于强制性碳标签都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完全可以在发展中观望ISO 14067在各国的进展情况,并根据国际压力的强度来协调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

(二)确立碳标签的管理机构

各国在发展碳足迹标签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权威的碳足迹认证机构,如英国的碳信托公司、美国三大专门的标准公司、日本经济产业省管理各民间机构认证等。我国在碳标签的发展上有类似日本的做法,都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推行,但是,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全权负责并联合环境省、农林水产省和国土交通省共同推进碳足迹标签的做法不同,我国碳标签开始由环保部在全力推进,其推出的低碳产品标签与包括日本、德国等在内的8个国家已在标签上达成了互认。之后发改委则为规范民间自发的低碳产品认证活动,也推出其低碳认证标识。为保证碳足迹标签的良好发展,可以仿照日本做法,由国家发改委全权负责碳足迹标签的推进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联合各个部委来进行,以其对市场的监管能力来有效规范各类认证机构的认证工作。

(三)选择特定行业试点碳足迹标签

对于我国而言,统一的碳足迹标签方法并不可取,可以采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同时采用碳减排标签和碳足迹标签这两种形式的碳标签。对于碳足迹标签,可以在特定行业全力推进,如食品和服装纺织业。选择食品行业和服装纺织业,从国内来讲,衣食已渗透到每一个家庭的日常消费之中,对于低碳消费的引导作用最大,从国外来讲,这些行业本就属于在欧美国家严格标准下打入市场的进口产品,即使没有碳标签,欧美国家也会采取其他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对其构筑碳壁垒。而且,碳标签在这些行业已有较高的意识,如碳标签在纺织业界的认同度高,更多企业即使不加贴国内碳标签,也会出于海外市场的考虑加贴国外机构认定的碳标签。

(四)促进碳减排标签向碳足迹标签转化

对于还未适应高标准要求的行业企业,可以先推进碳减排标签的加贴,给予生产企业调整提高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为碳减排标签设置减排不同程度的标识,颜色选择可以从红到绿,以代表该产品在碳减排上所做的努力。这种颜色变换的标签,消费者即使不通晓其所代表的真正减排数值,仅从颜色的判断就能大致区分各种产品的减排程。通过消费者监督的方式可以激励企业不断加大减排力度,而一旦企业减排具有成效,也就是产品的碳足迹已不高,那么,披露碳足迹就是该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就应该积极促进该产品从碳减排标签向碳足迹标签转化,以帮助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竞争力。

(五)大力宣传碳标签

统一化的碳标签推出后,仅仅通过认证机构宣传使得企业主动进行认证还不够,应考虑面向消费者去扩大碳足迹标签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力度。这种宣传可以结合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节能环保等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向消费者说明低碳消费对于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普及生活中的直接和间接碳足迹的来源知识,教会消费者测量自身排放碳足迹的方法,推出碳中和的时尚环保理念等,而且要做到这些宣传最终都落脚到碳标签上,达到碳标签在国内商品上加贴之前就让消费者有所熟悉和认同,从而真正引导消费者购物时关注这两类碳标签、并激发其优先选择加贴碳标签产品的热情。

(六)积极协调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

在我国没有统一的碳足迹认证以及碳足迹标签,而企业又不具备如跨国公司那样自行开发碳标签的实力的情况下,应国外客商要求需要加贴碳足迹标签的出口企业往往寻求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如瑞士通用公证行SGS等测量碳足迹并加贴该机构认证的碳足迹标签。我国的碳足迹标签推出后,应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进中国碳足迹标签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认工作,使得我国企业对外出口时只要加贴本国的碳足迹标签,就能够符合对方市场的环保低碳要求。这样做,为我国出口企业加贴碳标签省去较大费用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相应发展,促进这些机构更为务实地服务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加强与国际同类机构的沟通与交流,把握更为先进的评估技术,促进我国碳足迹标签的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郭莉,崔强,陆敏.低碳生活的新工具——碳标签[J].生态经济,2011(7).

碳中和的认识篇4

基金项目:[F]天津市01重点调研课题“天津市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现状调查及实现路径研究”(14);天津市0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天津制造型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建设的战略选择与运营模式研究”(JL103)

作者简介:[F]丹,女,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张英华,男,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03606收稿日期:[F]0130

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是指在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组织在确保其主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策略组合,不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收益(包括经济和社会收益)的过程[1](P548-570)。从内涵来看,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既包括企业直接的碳减排活一、文献评述

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焦点问题有两个:一是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二是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如何实现。

[JP3]对于第一个问题,lassen等早在1999年就提出低碳技术包括环境保护技术(如产品和工艺的低碳化)和污染控制技术(如末端处理技术)对企业生产绩效及环保效果的重要推动作用[5](P599-613)。itazawa等指出积极引进ISO14001项目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管理[6](P5-84)。Markard等认为减少气候变化需要社会技术系统的转换,这就需要低碳技术创新[7](P506-615)。Batisti等发现政府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是企业采取低碳相关生产行为的重要驱动力[8](P-31)。Frantzeskaki等进一步指出企业低碳化运营是社会规制、规范及认知等深层假设的反映,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及各种节能减排的强制性规定,企业低碳化运营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企业适应社会情境的能力[3](P84-98)。综上,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已有研究缺乏就其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理的探究。

对于第二个问题,Corbett等认为企业运营的着眼点应从客户端延至利益相关者,并指出基于低碳理念的生产流程全周期设计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实现十分重要[9](P68-83)。Parrish等发现利用新能源等低碳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植入企业战略,就能使企业在低碳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P47-61)。Engau等在指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不确定性的主要方法是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最大程度地增加企业战略的灵活性[10](P766-777)。Butner等认为企业应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和废弃回收各个环节实行低碳化,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11](P1-16)。张英华等提出线状发展模式、网状发展模式及环状发展模式等,认为企业应通过内部自我调节、内部多元化扩展及内部治理等实现低碳化运营[1](P7-78)。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丹,等: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

从现有研究来看, 虽然很多文献与企业低碳化相关(如生态友好, 循环经济,绿色消费,能源保护等),但专门研究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文献较少,对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拟针对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探索其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的作用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实现企业低碳化运营提供思路。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由于衡量企业低碳化标准的缺失,目前没有成熟的变量范畴和理论假设来界定企业低碳化运营。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步骤如下:(1)确定分析单位,常用的分析单位一般有关键词、主题;(2)抽取分析样本;(3)统计分析,通过常用的统计指标如频次、百分比、平均数等对某种分析单位出现的频次进行计量;(4)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和推断可能的结论与关系[13](P41-76)。

通过发放“制造型企业低碳化运营”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制造型企业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在随机抽取的196家企业中,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布数量如下:小型企业(0-99人)79家,占抽样总数的4031%;中等规模的企业(300-999人)58家,占抽样总数的959%;大型规模(1 000人以上)的企业59家,占抽样总数的301%[ZW(][BF][JP]调查问卷按企业人数将企业规模分为五个层次。其中,0-99人为小型企业,300-999人为中型企业,其他的三个规模范围(1 000-1 999人、 000-4 999人及5 000人以上)都属于大型企业。[JP][BFQ][ZW)]。问卷填写人员主要是制造企业中负责具体环境工作的管理者(如果企业没有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员,那么其中高层管理者是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因为这部分人员了解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态度及具体实施情况,又对国家政策规定有一定程度了解,可以保证问卷的信度。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11份,回收率为844%。其中有效问卷数共计196份,问卷有效率99%。

在问卷处理中,首先使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借助统计软件提供的频数和百分比分析,汇总企业在低碳化运营方面的基本信息,获得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因素的层次和分布特征;然后,依据统计分析结果,对调查问卷中出现频次最高的陈述语句进行筛选和讨论,得到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初始概念;第三,提炼各影响因素并构建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整合模型;最后,探求各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及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机制。

三、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出主要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四个层面:企业层面、政府层面、企业间层面和消费者层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就每一类别下面的相关条目节选部分呈现:

企业层面:企业的低碳化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实施,企业的低碳理念、企业内部的管理支持、可行的技术和方法、知识型人才、明确的环境标准等都对低碳化运营的实现产生影响。企业层面上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JP]

从统计结果来看,税收减免及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对企业低碳化运营作用较明显。在列出的6种政府约束企业高碳行为的管制政策中,被调查企业认为设置高碳处罚标准对约束企业行为最为重要,其次是设立市场准入机制。

3企业间层面:企业间合作是企业低碳化转型可以采取的一种方式。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密切的联系建立一个“碳网”,通过这个网络每个企业可以实现其诉求,达到“多赢”。企业间的合作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如表3所示。

已经采取企业间合作形式发展低碳环保的企业只有64家,占抽样总数的37%。可见,大多数企业还没有采取企业间合作的形式来开展低碳运营。

4消费者层面:随着消费者低碳意识的逐步增强,其购物行为会发生变化,而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又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因此企业应该更加关注消费者向低碳产品转型的消费倾向。消费者层面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如表4所示。

表4消费者层面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被调查企业是否因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而感到低碳转型的压力非常有压力,必须马上进行低碳转型有一定压力,但可暂缓实行低碳转型不确定没有压力,短时间内不用实行低碳转型完全没有压力合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消费者的低碳消费倾向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有184家企业认为消费者低碳意识的提升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占总数的94%;仅有1家企业认为没有压力。

(二)初始概念分类与归纳

依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对调查问卷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陈述语句进行筛选和反复讨论,得到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初始概念。由于问卷中的陈述句数量庞杂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经筛选和反复讨论,最后得出34条描述性统计分析中频次较高的陈述句(如表5所示)。

依据上述陈述句的基本语义,对其进行归纳和分类,得到以下初始概念:低碳概念认知、低碳建设意愿、低碳意识培训;行业内形象、社会公认度;成本预期、效益预期;制度建设、技术建设;政府推动力、政府约束力、公众期望。

(三)影响要素的提炼及模型构建

对以上初始概念进行系统整合,提炼出影响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五大因素:低碳心理意识、企业形象预期、成本效益预期、制度技术情景和社会公众引导。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低碳心理意识、成本效益预期、企业形象预期和制度技术情境这四个因素,本研究采取对问卷数据分析的方法来发掘它们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作用;而对于社会公众引导三个因子,则是从文献中加以提取和归纳,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解释该因子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作用。

低碳心理意识属意识范畴。制造企业实现低碳化运营,首先需要有低碳理念上的认知。只有企业对低碳理念认同,形成一种特定的企业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低碳化运营。企业形象预期、成本效益预期则属于行动范畴。通过行动才能将认知转化为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度技术情境和社会公众引导属于环境范畴。环境既为认知和活动提供发生的背景,同时也对其产生影响。依据意识—环境—行动之间的联结关系,构建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

丹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整合模型

根据归因理论,把行动的产生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认知、态度、努力、能力等,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环境、气氛等。内部原因具有稳定性,可导致行为的产生;而外部环境属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对行为起调节作用。由此进一步挖掘模型中各影响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作用机制。

低碳心理意识(由对低碳概念的认知、低碳建设意愿和低碳意识培训等因子决定),是企业产生低碳化运营动机的内部因素并促使低碳活动的发生,因此在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中是诱导因素。低碳心理意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环保宣传,包括视听、图片、宣传册等对环保概念的认知;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低碳管理方面的培训,包括低碳技术的使用、日常管理的低碳意识等;三是企业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拥有的低碳建设意愿。这三个因子在低碳心理意识中所占比例的强弱会影响从意识到活动的一致性。当出于社会责任考虑的低碳建设意愿居于主导时,低碳心理意识对企业低碳化运营效果有显著影响;反之,企业的低碳心理意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图片、视听等概念的认知,会降低其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效果。

成本效益预期(由成本预期和效益预期等因子决定)与企业形象预期(行业内形象和社会公认度等因子决定)是企业低碳化运营实现的内部因素,决定着企业低碳化运营能否实现,属于活动范畴。只有将低碳心理意愿付诸行动,才可使其外在化进而实现企业低碳化运营。

制度技术情境(由制度建设和技术建设等因子决定)和社会公众引导(由政府推动力、政府约束力和公众期望等因子决定)是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外部因素,在从低碳心理意识到低碳活动的关系中,起到强化或减弱的作用。当企业低碳化运营模活动主要受低碳心理意识中低碳意愿或社会责任的影响时,意识与行动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结关系,那么上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微弱;而当企业低碳心理意识仅是停留在对低碳概念的认知时,意识与行动之间的联结关系较弱,则上述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就会大大增强。因此可以得出:外部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的调节效果与低碳意识有关,当企业的低碳意识较强时,外部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的影响较强,反之较弱。[J]

四、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实现路径

通过探索低碳心理意识、企业形象预期、成本效益预期、制度技术情境以及社会公众引导等五大影响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作用机制,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企业间层面、消费者层面提出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具体实现路径。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出台企业低碳转型的激励管制政策,对低碳企业实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组建环境监察组织,对企业实施碳评估,碳审计和碳披露,量化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由于低碳技术的开发、低碳产品的生产、新能源的利用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可通过组建融资担保机构为低碳转型企业担保申请贷款并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资源,为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二)企业层面

企业的首要职责是将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使其在企业长期的生产或服务中逐渐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制造型企业要努力实现原材料采购方式的低碳化和原材料选择的低碳化,在生产环节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减少不必要的销售费用和能源消耗,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另外,在日常管理中也要贯彻低碳理念,比如采用目标管理思想,实现低碳节能的具体化;应用细节管理思想,实现低碳管理的细节化; 应用5S管理思想,实现低碳运营的习惯化;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实现低碳管理的全面化。

(三)企业间层面

企业间层面的低碳实现路径可以通过构筑行业联盟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来实现。借助行业联盟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企业间不仅可以实现低碳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还能够实现低碳技术合作、低碳项目研究、低碳产品的协同开发,同时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所间的联盟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和信息交流,为低碳技术的开发提供知识援助,形成有效的价值网络体系。

(四)消费者层面

提倡低碳消费与提高公民低碳意识是建立低碳发展模式、推进企业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企业产品最终必须在市场上接受消费者的挑选,公民低碳意识的提高必将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内容包括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多方位开展低碳教育活动;实行企业低碳标识化,引导消费行为等。

参考文献:

[1] [Z(#]Andersson,LM,SBatemanIndividu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Championing natural environment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000,(4)

[2]Parrish,BD,JFoxonSustain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equitable transitions to a lowcarbon economy[J]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006,(2)

[3] Frantzeskaki,N,JSlinger,Vreugdenhil,et al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governance:From paradigm to management approach,nature and culture[J]Berghahn Journals,010,(1)

[4] Fremeth,AR,BRichterProfiting from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uncertainty:Integrated strateg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011,(1)

[5] lassen,RD,DCWhybark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

[6] itazawa,S,JSarkis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O 14001 and continuous source reduction programs[J]Production Management,000,(2)

[7] Markard,J,Bruffer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 oward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J]Research Policy,008,(4)

[8] Battisti,Innovations and the economics of new technology spreading within and across users:aps and way forward[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008,(1)

[9] Corbett,CJ,JNPan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using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techniqu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00,(1)

[10]Engau,C,VoffomannEffects of regulatory uncertainty on corporate strategy—An analysis of firms responses to uncertainty about postyoto policy[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009,(1)

[11]Butner,,Deuder,JitterMastering carbon management:Balancing tradeoffs to optimize supply chain efficiencies[Z]New York:IBM lobal Business Services,008

碳中和的认识篇5

【基金】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在哥本哈根召开会议,决定2012―2020年全球减排协议,中美作为世界两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成为会议焦点。此后,国内低碳话题日趋热烈,“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主张应运而生,低碳研究领域也正经历着一次次的突破与变革。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是“低碳社会(low-carbon society)”呼声的高涨。故而人们的日常消费也必须建立低碳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文明的低碳消费理念;通过消费“低碳消费品”来创建低碳生活物质基础,激励“低碳消费品的创新与发展”;并通过消费把关,淘汰掉“非低碳消费品”。由此观之,倡导并践行“低碳消费”,形成具有低碳消费意识的“橄榄形”公平社会是“低碳社会”建设的必要路径。

一、大学生C- E -B低碳消费策略的提出和构成

1. C- E -B低碳消费策略的提出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理应率先践行低碳消费。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低碳消费意识虽然已经普遍出现萌芽,但总体来讲大学生的低碳消费习惯尚未形成,没有完整的低碳消费策略来指导消费行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和家庭给予低碳方面的教育较为缺乏,同时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大众传媒的错误诱导,非理性消费越来越多,加之目前进行低碳消费机会成本较大,而大学生受限于其经济能力,通常很少选择进行低碳消费。

基于大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大学生“C-E-B”低碳消费策略。“C”代表认知(cognizance),“E”代表体验(experience),“B”代表行为(behavior)。通过消费行为中认知、体验、行为三个阶段,对低碳消费行为的认识由感性至理性,进而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从而使大学生为主体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趋于低碳化。

2. C- E -B低碳消费策略的构成

“C”代表认知,这里指大学生对低碳消费有一个认识和了解的过程。消费者进行消费时,首先对自己消费的产品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过程,这样才能放心满意地去进行消费。大学生进行低碳消费时,对低碳产品的认知过程包括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电视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对低碳消费概念的理解、学校举办相关低碳知识的讲座与宣传将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及生产厂商在校园推广低碳理念等。通过对低碳消费的认识和了解,大学生才能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进行低碳消费,有意识地购买低碳产品。

“E”代表体验,既包括以往低碳消费的经验,又包括对低碳消费的切实体验。由可得性偏向理论可知,以往的消费经验会对消费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回忆是影响判断的重要因素。体验是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当体验展示者的工作消失时,体验的价值却弥留延续。消费者在购买一种产品之前,如果对该产品不够了解,通常会先询问其用法并试用,试用时产品的性能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短暂的体验,可以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体验之于低碳消费,是一种必要的促进方式。

“B”代表行为,这里指大学生通过对低碳消费的体验继续进行低碳消费的行为以及大学生通过践行低碳消费的行为去影响其他人消费的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和氛围。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是在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来实现的,通过大学生自身低碳消费的实践,可以更好地履行两型社会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和循环利用,带动身边其他同学进行低碳消费的积极性,实现校园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大学生进行低碳消费的行为是大学生消费决策模式的终点,也是实现校园“低碳经济”的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试图从认知、体验、行为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低碳消费决策进行分析,构建适合长株潭大学生的“C―E―B”低碳消费策略。

二、C- E -B低碳消费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1.长株潭城市群具备较为优越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社会”建设项目给大学生的低碳教育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物质基础,长株潭地区的公共低碳投资也能对大学生的低碳消费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比如,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大学生而言,2011年2月2日起,株洲市区的公交车费不分空调与否,均统一票价为1元,这无疑将引导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公交出行这一低碳方式,此外,自行车自动租赁于2011年5月1日在株洲市正式隆重拉开帷幕,鼓励市民低碳出行,这势必也会对大学生的低碳出行产生不小的影响。而不论是公交票价下调还是自行车租赁制的推广都是以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社会”建设为经济基础的。

2.大学校园为大学生低碳消费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大学是新思想传播的前沿阵地,理应率先接受低碳理念。大学校园是一个小型社会,高校有丰富的资源,比如利用各种社团开展低碳推广的宣传活动,邀相关人士开展低碳讲座,课堂上的低碳教育,以及校园本身可以利用某些规章制度约束来引导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充分学习了解低碳知识并践行低碳消费。

3.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大学生低碳消费提供了物质条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低碳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进入大规模的生产阶段,越来越多的低碳产品涌现出来。而随着低碳的理念流行开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转而生产低碳产品以追赶潮流,低碳产品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概念产品,而是市场上实实在在的消耗品和耐用品,这就为大学生进行消费活动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大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低碳产品进行消费。

三、C- E -B低碳消费策略的执行策略

1. C- E -B低碳消费策略的运行思路

2. C- E -B低碳消费策略的具体对策

(1)改变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消费普遍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因此学校和社团应传播和宣传合理的消费方式,将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深入每个学生心中,改变大学生们以往的非理性消费方式,把节约用水、用电的理念落实到餐饮等日常生活中,建立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构建“两型社会”的低碳校园。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教育科研教学的优势,将低碳消费的理念纳入学生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2)大力开展高校碳足迹计算的活动,体验低碳生活

低碳消费是一个新鲜词汇,大学生在进行消费时往往缺乏低碳环保的意识,开展高校大学生碳足迹计算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平时生活中有哪些是可以低碳消费的,让大学生切实体验到低碳消费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低碳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碳足迹计算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平时消费的用品进行碳排放量的量化,培养大学生形成低碳的消费习惯。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本文整理出了个人碳足迹计算中的一些实例,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告诉大学生如何在生活中体验低碳消费,节约资源和减少碳排量。

(3)践行低碳理念,共建低碳校园

①成立以低碳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课题小组,让低碳消费理念在大学生中深入人心

如前所述,大学生对于低碳消费理念的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低碳消费的认知(cognizance)还不够,因此,建立大学生低碳消费研究课题小组可以促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低碳消费,同时通过研究小组的建立还可以加强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及课题指导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形成低碳消费知识纵向和横向的交流和融汇,从而使得大学生对低碳消费有更加透彻的了解。

②学校可以从课程开设、图书借阅等方面来为学生低碳消费意识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获取最新的低碳消费研究成果需要有必要的途径,然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学校,同时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以及大量的图书资源,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以及购入大量关于低碳消费研究的书籍供大学生借阅,以此来向大学生传播低碳消费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研究发现的丰富有趣的低碳消费知识,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低碳消费的研究热情,进而促使大学生对实践低碳消费行为产生浓厚兴趣。

③可以成立大学生低碳环保志愿者小组,开展一系列低碳消费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大学生低碳环保志愿者小组是指由一群有低碳消费意识的大学生自愿组成的以开展低碳消费知识宣传为主要工作,同时利用网络,广告以及课外活动的途径来进行宣传低碳消费理念的学生团体组织。志愿者小组需要由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学生组成,比如可以由具有网络技术的学生来建立一个关于低碳消费的网站,在这个网站中可以载入低碳消费的知识、低碳消费的最新发展动向、低碳消费的研究成果以及向大学生推荐适合大学生消费的低碳产品,另外,志愿者小组在学校内部可以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关于低碳消费的课外活动,从活动的趣味性方面来吸引足够多的大学生参与,同时还可以可利用举行活动的契机来加强低碳消费网站的宣传。

四、C- E -B低碳消费策略的展望

C- E -B低碳消费策略是一种动态的策略,对现实消费行为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以后也会是社会的领导力量,如果能够以C- E -B低碳消费策略为指导进行低碳消费,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C- E -B低碳消费策略在长期都是具有指导价值的,当然,随着低碳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的低碳概念的出现,C- E -B低碳消费策略将会被赋予更多的科学内涵,得到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唐姨军.我国低碳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2]李国强.试析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对消费的引导[J].消费经济,2010(06):86-89.

[3]闫铭,王伟.低碳校园建设研究――西南大学为个案的考察[J].理论观察,2010(06):126-127.

[4]杨志军.大学生低碳消费意识教育与低碳消费行为引导[J].大家,2010(20):170-171.

[5]靳元.大学生节能意识与能力调查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3):230.

[6]Friedl B. ,M.Getzner.Determinants of C02 emission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J].Ecological Economics(45).

[7]Schulze P. C. I=PBAT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0).

【作者简介】王蒙(湖南商学院 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

碳中和的认识篇6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129-02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剧,几乎历届世界气候大会都在呼吁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而不是能力[1]。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要树立低碳生活意识,这既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责任,也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应尽的义务。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理念是党关于政治生态、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文化和绿色社会“五位一体”的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绿水青山既是生产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动力;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三是绿色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四是不仅当前甚至今后任何一个时期都将坚持绿色发展,因为这是为适应未来发展方式转变而提出的;五是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人化自然”的思想,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新的发展理念。

新时期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但由于其自身认识水平、实践能力的局限,应在大学阶段就树立低碳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观念,立足眼下,展望未来。低碳生活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提,更是未来坚持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因此,调查和研究新时期大学生低碳生活观念就显得非要重要而且必要。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2017年3月中旬对成都大学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放问卷350分,回收问卷312分,回收率89.14%;对24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主要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程度,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低碳生活以及低碳意识应如何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听取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议。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1.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意识有较强的认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非常了解,48.96%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了解不够深,1.04%的大学生不了解低碳生活。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认知度较高。

2.低碳生活对生活有利。从问卷调查结果看,100%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有利。显然,当代大学生认为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生活更加有利。

3.低碳生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你认为低碳生活在哪些方面可以采取行动”结果中,85.42%的学生认为从交通工具的选择入手,53.13%认为应注重家庭用水用电,42.71%认为应从餐饮方面着手,41.67%认为要采购环保的家庭用品,30.21%要注重废弃物的排放。总而言之,低碳生活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4.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践行有待提高。问卷结果显示,96.88%的大学生在生活中未完全做到低碳生活,1.04%的学生完全做到低碳生活,只有2.08%的学生从未做到低碳生活。所以,低碳生活还需要加以行动和落实。

5.低碳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倡导。结合调查数据,71.88%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积极倡导、个人自觉履行结合起来,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应从单方面来落实。

三、低碳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含义的理解。宣扬低碳生活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绿色低碳的认识,增强节约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从意识上影响大学生,让正确的意识去指导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

2.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不仅能使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标准提高,更能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应坚持低碳理念,践行“3R”[3](即削减碳排放Reduce、物品再利用Reuse、废品回收再利用Recycle)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践行低碳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觀、价值观和世界观。

4.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节约资源、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打造绿色低碳社会积极奋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自己。

5.低碳生活方式能减轻大学生经济压力。低碳生活和节约有莫大的联系,在很多方面,低碳生活和节约几乎可以画等号,节俭的生活方式能降低大学生生活成本。总而言之,大学生坚持低碳生活理念,能减轻经济压力。

(二)负面影响

当然,低碳生活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可能会花费更多时间,给出行带来不便;低碳生活的践行对自身的日常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会提高生活的成本;对低碳生活的要求使得许多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减小规模,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可能会造成资源的闲置等。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负面影响都是可以克服和转化的。

四、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困境

第一,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参与度不高。学校、班级和社团经常有举行低碳生活倡议、团日活动等,但大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学生有低碳环保的意识,但没有与切身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消息等关注较少,通过课堂和新闻被动了解较多,主动了解低碳环保知识较少。

第二,日常生活中低碳生活的践行力度不够。当前的大学生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应该说,大学生都知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但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两张皮”,比如使用电脑后不立即关机,用水后不关水龙头,离开教室后不关灯,甚至少数同学完全没有节约意识。

第三,就餐依赖外卖,不仅造成精神颓废,更是低碳意识淡薄。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外卖”送货上门,不仅缺乏运动而造成精神愈发颓废,而且也增加了一次性餐盒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些都是白色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在食堂就餐也未做到节约粮食,践行光盘行动。在平常人际交往中,聚餐聚会奢侈浪费,少有打包行为。

第四,当代大学生喜欢购物,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缺乏低碳意识。一是喜欢网购。根据2016年天猫对双11网购的全国高校统计报告显示,武汉6所高校的大学生总花费达1.1亿元,其中武汉大学达到3374万元[3]。网购会产生大量塑料袋和纸箱等垃圾。二是实体店购物。大学生购物总会购买一次性塑料口袋,少有同学自带环保购物布袋。三是促销活动购买大量不必要的商品,造成闲置浪费。

第五,交通工具的选择,缺乏环保意识。在选择出行交通工具时,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滴滴、优步或出租车出行,只有部分低碳意识较强的同学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校内上下课会选择校园巴士,少有学生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对教学楼有电梯的,很多同学倾向于乘坐电梯。

五、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校应帮助和教育大学生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低碳生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而普及低碳知识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和教育大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1.大力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宣传党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我国环保的成就;举办低碳生活知识讲座,介绍低碳知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以及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认清当今世界环保的严峻形势;举行团日活动、“光盘行动”等,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理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生活宣传教育活動,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校园文化构成中的一个隐性成分,建立低碳绿色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前提。高校环境育人的最高境界是悄然无息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应注重低碳绿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形成低碳、绿色、生态等多方面理念,从而使大学生在高校低碳绿色文化的氛围中养成低碳意识。

3.丰富大学生低碳生活实践活动。实践是培养低碳生活理念的主要手段。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要倾向于实际操作。比如培养自觉节能习惯,提倡简约生活,做到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低碳生活的好处,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在低碳生活上的主动性,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最终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学生应主动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1.交通出行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绿色出行并不是难事。但随着中国家庭的收入也随之增长,大多数家庭拥有私家车,家长接送变得普遍。同时,随着滴滴、优步等新型行业的发展,大学生对这类工具的使用量也陡然增加。这些交通工具不仅造成污染废气的排放、路况的拥堵,也增加大学生出行成本。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内交通工具,共享单车也进入了校园,自行车的使用变得格外简单。大学生应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地铁等,即使选择滴滴、优步等打车软件时,也可以选择顺风车或者拼车降低污染。

2.生活方面。对电器的使用。大学生应做到随时关闭电源,并拔掉插头。因为插头依旧会浪费电能,同时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对垃圾处理而言,应将垃圾分类处理,一是减少环卫工人工作难度;二是能减少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风险;三是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对用餐而言,当前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问题,应尽量在食堂就餐,并减少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以及塑料袋的使用,同时做到光盘行动。在用水方面,我国水资源极不丰富,且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受季节、地域的影响很大。大学生应该节约用水,必要情况下应进行水的多次利用。

3.购物方面。近年来,由于低碳经济的兴起,低碳之风在各大商家、商场兴起。作为消费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应当选择环保用品、低碳食品、绿色饮料、节能电器等物件,养成自备购物袋、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习惯。如今电商与网购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一个重要的购物方式。大学生在网购时应注意包装袋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美梅. “低碳生活”是一种责任和态度[N].通辽日报,2010-05-01.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碳中和的认识篇7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26-05

一、低碳消费的内涵

对于低碳消费的概念,陈晓春等人(2009)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广义的定义:一是“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即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即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1]。张浩等(2010)则通过对比分析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后指出,低碳消费的内涵与外延比“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要大,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其目的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2]。刘敏则从消费者个人角度指出,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是消费结构低碳化,低碳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实现低碳消费数量与质量相结合[3]。

二、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

关于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其的阐述基本集中人口统计变量、心理意识、制度政策变量方面。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一些学者认为性别、收入、年龄、教育水平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些人口统计变量与低碳消费行为不相关甚至是负相关。在心理意识方面,胡晓(2008)、刘庆强(2007)、杨敬书(2010)、于伟(2009)认为从众心理是影响低碳消费的重要变量,但不必然导致非低碳消费行为的产生[4~7];刘志梅(2009)、袁少锋(2009)则认为炫耀性消费会影响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8~9]。对于低碳环保意识的认知水平,Arbuthnot(1975)、Marguerat(2004)、Hoch(1989)、高维忠(2003)指出低碳环保认知水平对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有一定影响[10~13]。在社会责任意识及制度政策方面,对此研究的学者基本上都认为这两方面直接影响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

三、低碳环境下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1.问卷设计

问卷共设置24个问题,选择低碳消费行为作为因变量,针对因变量指标及结合城市居民日常的生活习惯设计了11个题目并按照李克特五级量表制,根据城市居民消费行为是否低碳进行赋值,低碳程度越高,数值越大:5代表是,4代表经常,3代表有时,2代表偶尔,1代表从不。在自变量的选择中选取环境变化认知水平、低碳环保认知水平、社会责任意识、制度政策作为自变量,共设置了13个题目(见下页表1)。在人口统计因素中,选取了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人均月收入(税后)进行调查。

2.数据来源

调查主要在温州市进行,样本来源为温州单个居民,调查地点为五马街、大南门、小南门、温州图书馆、江滨路、学校、居民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900份,剔除信息不完整问卷18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7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0%。

四、城市居民低碳行为调查总体分析

问卷总体分析显示,男性受访者340人(47.2%),女性受访者380人(52.8%),男女比例接近1:1;25~54岁的受访者为530人(73.6%);初中文化程度以下140人(19.45%),研究生及以上60人(8.3%);职业分布也较为合理,基本覆盖常见职业;收入在1 500元以下130人(18.1%),8 000元及以上0人(见下页表2)。

从居民对环境变化认知水平角度进行分析,一直关注气候变暖问题(A1)的共有26%,44%的人认为气候变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A2);27%的人感觉气候变暖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影响(A3);而关于导致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A4),28%的表示知道;而对于如何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A5),22%的受访者能够列举出至少一种方法。与之相反的,对“环境变化认知水平”变量持完全反向意见的(即回答否或者不知道)的所占比例较少,只有13% 的受访者从来没有关注过气候变暖问题(A1),3% 的人认为气候变暖不严重(A2),9%的人表示气候变暖没有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A3),10%的受访者不知道温室气体(A4)。另外,7% 的人不知道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A5)。

受访者经常通过新闻或者其他渠道获得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将导致严重后果的信息,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在他们身边很明显的凸显或者已经出现了其获得信息中的严重后果。因此,有可能受访者认为,虽然全球正在变暖并且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给个人生活造成明显的不便,因此没有特别关注。对环境变化的认知处于是和否之间的受访者都超过了50%,原因可能是,这些受访者并没有真正关注过气候变暖对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只是在各种渠道中较为频繁地获取国家乃至居住地政府倡导保护环境、低碳生活以及绿色出行等信息,这种反复的信息刺激使得他们形成条件反射,直觉地认为应当重视这个问题,但是具体措施以及所涉及到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关注或者进行深入了解。

从对低碳环保认知水平分析看出(见下页表4),20%的人能够区分低碳产品和高碳产品(B1),45%的人支持低碳消费(B2),仅有1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中国市民具有较好的低碳环保意识(B3)。结合环境变化认知水平变量(A)进行分析,这个结果比较符合逻辑,有28%的人知道什么是温室气体(A1),22%的人知道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A5),而20%的人则能够区分低碳产品和高碳产品(B1)。关于是否支持低碳消费(B2),虽然支持的受访者占43%,但是当进一步问道“低碳消费”的具体内涵时,多数受访者表示不是很清楚或者仅仅有很少的了解。大部分受访者指出虽然“低碳消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具体内容不是很了解并且不好判断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否属于“低碳消费”。与之相对应的“认为目前中国市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好吗”(B3),超过一半以上(58%)的受访者持不确定的态度,因为除了公众都认可或者熟知的行为外,受访者对于某些行为是否属于环保很难判断。

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2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倡导并开始低碳经济与生活(C1),认为低碳生活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占43%。这两个比例相差较大,因为“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类似,其内涵比较复杂,受访者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或者接触到的行为或者产品,只代表了其内涵一部分,不能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构成全面的解释,并且对该问题认识的内部差异性也较小,仅仅为0.854。同样,当问及“如果让您为低碳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您是否愿意”(C3)时,58%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因为获得相关知识有限,使得受访者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为低碳事业做一些事情(见表5)。

从表6可以看出60%的受访者对于“认为目前政府对低碳的宣传工作或提供的咨询服务是否到位”(D1)所持态度较为模糊并且65%的受访者认为社区中对于低碳环保的宣传似乎有,但是具体内容记不清楚。综合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现在低碳环保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基本上每位受访者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有关低碳的话题。但是,经过深入访谈,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现在低碳环保是热门话题,基本上天天通过各种渠道能够接触到,但是很少有深入的了解或者能够有渠道让其进行深入了解。

五、城市居民低碳行为调查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表7的模型检验结果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水平为0,该模型具有显著地统计意义,容差值和VIF值体现该模型中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影响城市居民低碳行为的因素依次是受教育程度、社会责任意识、年龄、环境变化认知、政策制度。

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越注意日常行为以及对低碳环保话题和知识的关注和更新;反之则相对较差。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强,平时越关注环境变化及低碳知识方面的状况,对于相对复杂的概念理解较快;同时,其掌握知识越多就越懂得何种行为符合低碳和环保的内容,更加倾向于日常行为低碳化。

城市居民社会责任意识的高低,决定了其日常生活行为低碳化的多少,居民社会责任意识越强,其日常生活会不自觉地遵守低碳要求,反之则趋向于自由化。社会责任意识也会对居民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一半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低碳生活与自己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在这些受访者心中,低碳行为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义务。这种心理较为普遍的存在应得到更好的引导。

年龄对城市居民低碳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的行为会日益倾向于低碳化。随着年龄的增加,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会更加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对于“面子”消费意识逐渐淡薄,花费在娱乐项目、手机、服装、KTV、咖啡吧等处较少。年长者一般在生活中较年轻人更为节约,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温室气体”、“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等专业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一些行为无意中充分利用了资源,达到了低碳的目的。

大部分受访者对于环境变化及其造成的影响有所感知,说明大部分受访者已经意识到了环境的变化不再是理论问题,已经影响到实际生活。如果能够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强化,丰富他们的低碳知识,则其行为将会逐渐趋向低碳化。

政策制度对于城市居民的影响也占较大的比重。受访者表示相关部门对于普及低碳知识有所作为但是作为不够,针对日常行为的具体措施较少,感觉低碳环保的概念仍旧存在于政策面,较为宏观;而关于低碳、环保、温室气体等话题多见于新闻以及深度访谈节目,即使有较为通俗的科普形式也显得相对单一,内容更新较慢,缺乏吸引力。

六、促进城市居民低碳行为的对策建议

1.强化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消费行为的意识

加强城市居民低碳行为的意识,有助于进行自我监督,促进行为由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变。除了多渠道灌输相关知识外,还应该建立并实施对城市居民低碳行为的激励和奖惩措施,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低碳行为反馈制度,对社区内居民的低碳行为进行反馈并结合结果进行奖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城市居民的低碳行为的改变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促进城市居民低碳行为责任意识的增长和由无意识或低意识到社会贡献观甚至义务观的转变。

2.加强对年轻人的低碳消费行为引导

营造低碳行为氛围,通过文化传播、社会媒体等对低碳行为进行宣传,对年轻人热衷的消费项目进行适度引导。培养年轻人使用低碳产品的意识,政府可督促生产厂家强化环保标志,并对低耗能、轻污染的产品进行适度补贴。以社区为单位,定期对年轻人进行低碳消费行为指导,并对其节能行为(合理使用电器、科学用车、照明节能)、低碳消费行为(购买低耗能电器、汽车、建筑装修材料)、减少高碳消费行为(少买新衣、少开车、尽量不要浪费食物、尽量杜绝一次性塑料制品、杜绝复杂装修等)进行评价,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激励。

3.加强低碳消费行为教育及进行多样化的知识普及

除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外,还需要组织环保组织、专家、居委会等专业机构或人士深入社区进行普及性、公益性的讲座,培养消费者树立科学、合理、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印制通俗易懂的宣传品发放到户,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知识宣传和普及,提高低碳消费意识和能力;及时听取企业和消费者在技术革新、降低能耗以及日常消费中实践低碳消费方面的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制订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消费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9-04.

[2]张浩,王永贵.低碳偏好机理及其引导路径[J].消费经济,2010,(7).

[3]刘敏,刘焕新.湖南发展低碳消费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0,(4).

[4]胡晓,邓正华.西部居民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探析[J].市场调研,2008,(10).

[5]刘庆强,温剑锋,山枫,蔡邦成,陆根法,马妍.个人行为改善与减缓气候变暖研究[J].四川环境,2007,(8).

[6]杨敬舒.中国居民攀比性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0,(1).

[7]于伟.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形成机理分析―基于群体压力和环境认知的视角[J].消费经济,2009,(4).

[8]刘志梅.对广东奢侈品消费的现实思考[J].消费经济,2009,(7).

[9]袁少锋,高英,郑玉香.面子消费、地位消费倾向与炫耀性消费行为――基于理论关系模型及实证检验[J].财经丛论,2009,(9).

[10]Arbuthnot,J.,&Lingg,S.,A Comparison of French and American Environmental Behavior:knowledge and Attitu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75,10(4):275-281.

[11]Marguerat D.and G.Cestre.Determining Ecology-related Purchase and Post-purchase Behavior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s.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IUMI),Workingpaper(2004).

[12] Hoch,S.J.and Deighton,J.Managing what consumers learn from experi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53(1):1-20.

[13]高维忠.中国生态旅游消费发展障碍与对策探讨[J].消费经济,2003,(5):39-42.[责任编辑 王晓燕]

碳中和的认识篇8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019 — 02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发展低碳经济仅有技术的支撑还不够,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低碳生活”是一种简约、绿色、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作为实行低碳的最小单元,其低碳意识决定了社会低碳的效率及践行情况, 为了了解城市居民低碳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现状,我们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城市居民为样本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城市居民有效样本312名,其中男性112名,女性200名,居民年龄构成18-35岁占42.7%,36-45岁占41.0%,46岁以上占16.2%;。涉及的职业类型有政府工作人员、工商业管理者及服务人员、教师、在校大学生以及其他人员。收回问卷303份,其中有效问卷2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7%。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自编的城市居民低碳意识觉知状态的调查问卷,从城市居民低碳认知程度、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行为三个内容进行调查。

2.3 数据统计

采用EXCEL2003、SPSS12.0进行数据输入与统计分析。除了对每一个题目进行单独统计分析外,还对题目之间进行了数据的交叉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对低碳概念内涵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清楚”低碳内涵的占被调查者的18.53%,“听说过但不太了解”的占68.64%,“不知道低碳”的占12.83%。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低碳理念的认知中18-40岁年龄阶段的人群对于低碳内涵的了解比50岁以上人群所占的比例要大。对于居民对低碳的了解途径,调查显示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电视、网络和杂志,所占比例为71%,其次为朋友、同学、邻里之间的传播,所占比例为14.6%。

3.2 对低碳生活理念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低碳生活就是要过苦日子”的看法,57%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低碳经济只要能坚持“度”同样能过的舒适。关于“是否愿意践行低碳生活”的看法,20.63%的被调查者“考虑并坚持低碳生活”,51.57%的被调查者“考虑过但很难做到”,23.49%的被调查者“没考虑,但想了解”,4.31%的被调查者“不考虑”。关于“对我国倡导低碳生活”的看法,过半数人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是顺应国际社会发展形式变化的需求,是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思考。对于低碳生活能否成为潮流的看法,62%的人认为低碳生活在未来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潮流,8%的人认为不会,还有30%的人认为不确定。

3.3 对低碳产品的认知情况

关于“是否使用低碳产品”的态度中,52%的人“看好并有兴趣尝试”,20%的人认为它与一般产品差异不大,“视情况而定”,18%的人选择“随大流”,而10%的人“不太看好低碳产品”。关于“哪些因素影响了你对于低碳产品的使用”中,认为是“价格因素”的占45.63%,认为是“质量因素”的占27.69%,可见价格和产品质量是制约节能产品推广的主要因素。

3.4 对低碳行为的认知和践行情况

关于“低碳生活中最重要的行为”的看法中,58.63%的被调查者认为拒绝使用塑料袋、远离一次性餐具和节约水、电、气被认为是低碳生活中最重要的行为。关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低碳行为”中,能够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餐具,二次使用自来水,选购太阳能热水器,家用电器闲置时会完全关闭电源,出门乘坐公交车的占被调查者的24.36%。关于“当前推广低碳生活最紧要的任务”看法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被认为是最紧要的任务,此外,转变消费观念、加强宣传和科学有效的引导也是当前紧要的任务。

4 分析与讨论

4.1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认知程度不理想

随着党和政府近几年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的宣传教育,“低碳”已经深入城市居民的心中,但是对于低碳的内涵---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非常清楚的人所占的比例较少。了解程度不足,认识上存在偏差,大部分人知道“低碳”是关于含碳物质的排放,但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降低“所有”有害的含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因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是不影响经济的发展。可见,“低碳”一词虽已初步普及,但是对于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内涵认知还不够深刻,关注度不高,日常生活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的人群有限。

碳中和的认识篇9

碳标识与低碳经济

碳标识是指产品的碳足迹标志,即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和产品碳足迹(Product Carbon Footprint,PCF)的计算方法学,将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弃置各个阶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以标签的形式予以表述,是对产品导致气候变化的环境性能的声明。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很多国家都在探索寻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英国是较早研究和实施碳标识的国家,英国碳标识包括碳足迹标识和碳消减标识,前者是向消费者告知产品的碳足迹或碳排放量,后者是指那些参与了产品碳足迹标识实践且成功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由英国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授权在商品包装上标明其已消减温室气体的一种标志②。除英国外,其他发达国家也正在加强碳标识制度的研究和应用,并正在将其扩展到国际范围。

我国实行碳标识制度的障碍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总理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碳减排目标,标志着我国的绿色低碳经济即将进入一个长期加速发展的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的碳标识制度也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实行碳标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政府对碳标识制度的政策支持不足。碳标识产品不仅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需要达到相关的认证标准。显然这加大了对企业的技术要求,也必将提高其生产成本,要企业主动迈出第一步还比较有难度,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经济刺激政策促使企业向低碳生产转型。2010年11月25日,在北京举行了首批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获证企业颁证仪式,但这种表彰与奖励仅仅是一种精神鼓励,对企业的促进作用很有限。

法律保障缺失。目前,我国碳标识制度运行的主要指导性文件是环保部环境认证中心制定的《环境认证中心开展低碳产品认证》的发展规划,该规划将低碳产品认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阶段、产品碳足迹标志阶段和产品碳等级标志阶段。另外,环保部认证中心在2011年颁布了《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标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也是目前我国碳标识制度的基本依据。显然,对于一项法律制度而言,上述规定过于单薄,法律保障处于严重缺失状态。

公众环保意识普遍不高,对碳标识的认识不足。表现为三方面原因:其一,我国大多数公众的收入水平不高,因此公众对消费品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仍然是产品的性价比,而非是否具备低碳性。其二,政府对碳标识的宣传范围和宣传程度都非常有限,公众对什么是碳标识、碳标识的意义等并不了解。其三,我国公众对环境危机的严重性和实施环境保护的意义缺乏深刻认识。

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环保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很难达到申请获得碳标识产品的标准,使碳标识制度成为无源之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出口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五分之二的出口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每年我国受技术贸易壁垒所造成的贸易损失达200亿美元左右。这充分表明我国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

我国实行碳标识制度的对策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推动下,鉴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如何更好地实行碳标识制度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加强政府职能的实现。在实行碳标识制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碳标识制度发展的初期,政府的引导和促进相当重要。

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发展碳标识制度。碳标识将是未来国际的潮流,尽管其推行之初有可能会遭遇一定的障碍,但政府的态度应该明确,那就是迎难而上。尤其是我国目前面临的境况是:西方国家推行碳标识规范虽然打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旗,但是其背后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幽灵却始终挥之不去。③碳标识制度的实施会对贸易产生影响,碳标识认证要求会对某些国家的产品出口造成障碍,因为为获得碳标识认证付出高昂的费用或履行复杂的手续的要求,会对贸易构成变相的限制。④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笼罩下一定会在国际贸易领域遭遇巨大损失。与其这样,我们不如反客为主,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在国内发展碳标识制度。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很多问题都是由大国、发达国家在发挥引导作用,并且也是在向着有利于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方向引导,因而发展中国家很多时候总是处于滞后的被迫应对状态。而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和加剧,积极发展碳标识制度是政府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将来的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一是决策:对碳标识制度的实施目标、实施人员、实施方式、实施程序等作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制度实行之初进行规划和安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设置预案,这样才能做到从容不迫。二是引导:采取价格、投资、税收、信贷等经济刺激手段引导企业积极生产低碳产品。有刺激才有动力,对企业的刺激主要体现于对其各种优惠政策上。三是示范:向社会公众树立环保榜样,倡导绿色采购。政府采购是通行的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优先对获得碳标识的产品进行采购能充分体现出政府的示范作用,引导整个社会向绿色消费方向发展,从而最终促成社会发展的低碳化。四是强制:对违反相关强制性法律义务的企业和人员采取强制性措施。这是法的威慑力所在,是法具有权威性的体现。

提供对碳标识制度的法律保障。我国碳标识制度的立法现状明显无法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管是从立法层级上来说,还是从具体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上来说,都显得太过简陋,因此有必要进行完善。首先,提高碳标识制度的立法层级。法的层级越高,其效力等级越高。对于关系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而言,部门规章的效力显然是不够的,应当提高其立法层级。其次,完善碳标识制度的规则体系。在目前现有的几个简单文件中,很多制度都没有涉及到,比如说因碳标识所引起的侵权纠纷等。因此我们要对碳标识制度进行充实完善。再次,进行一定的预先立法。中国的立法在很多情况下都略显滞后,习惯于当现有法律规范已经不足以对社会现实进行调整时,才会出台新的法律或进行法的修改,这种滞后性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考虑在碳标识制度实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予以预先立法。最后,注意国内制度与国际制度的协调性。当前是全球化的时代,反映在法的领域,法也逐渐呈现出国际化特征。因此我们在设计国内制度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与国际制度接轨,切忌闭门造车。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我们应当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信息获得渠道,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提高宣传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例如,针对学生而言,由于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可以将关于碳标识的内容纳入教材范围;针对城镇居民而言,信息渠道比较多,可以采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针对农民而言,应当主动送法下乡,发放相关材料,讲解有关碳标识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发挥环保NGO的力量,利用各种组织展开宣传攻势。

加强环保低碳技术的研发。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应当从各个方面加强环保低碳技术的研发。第一,加大投入,包括资金投入、人员投入等方面,有投入才有产出。第二,提高现有环保技术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这是技术力量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生代还没有完全成熟时,如何充分发挥出现有力量为更重要。第三,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注释】

①杜群,王兆平:“国外碳标识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②冯相昭,赖晓涛,田春秀:“关注低碳标准发展新动向—英国PAS2050碳足迹标准”,《环境保护》,2010年第3期。

碳中和的认识篇10

低碳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家于新春在2009年底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主要是将“低碳生活”的内容和“低耗、高效、优质”的低碳理念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作为与环境最为相关的化学学科,中学化学教育还承担着加强环保教育的责任,让学生从接触化学开始就形成低碳与环保的意识。目前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将“低碳理念”真正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中学生学习化学后低碳意识是否增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本文通过化学学科教育对中学师生低碳生活影响的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能给中学化学教师和学生带来帮助,也为教育主管部门对化学新教材的改编和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与形式

本次调查以粤北地区8所城乡中学九年级、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有2所省、市重点中学,2所区重点中学和4所普通乡镇中学,调查对象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主要以现场问卷和网络问卷为主,个别交谈采访为辅。现场调查向中学领导和教师发放问卷41份,全部回收;向九年级学生发放问卷19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向高一、高二的学生发放问卷198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网络调查回收中学领导和教师问卷64份,学生问卷121份。此调查在不记名的方式下由师生独立完成,不对调查对象作任何提示,只要求他们实事求是回答,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2.调查内容与结果

调查内容与结果见表1、表2。

3.调查结果分析

3.1中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从表1可知,高达93.9%的学生表示对“低碳生活”这一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低碳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只有23.0%的初中学生是通过化学课堂了解低碳生活,而高中学生只占11.9%,说明化学课堂上的低碳生活教育还相当缺乏。仅有66.4%的中学生对提倡“低碳生活”的做法表示会积极响应,随大流和与我无关态度的学生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与学生认为考试更重要的观念有关。91.5%的学生表示学习化学对低碳生活有较大的影响,但对有关“碳足迹”、“碳汇”等具体的低碳知识却不了解。只有9.2%的学生表示不会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低碳问题,觉得学不学习化学,对践行低碳生活没有影响。有12.9%的高中生表示化学知识对解决家庭低碳生活没有帮助,而初中生只占4.3%,66.9%的学生表示,只有当试卷上出现了有关“低碳生活”的试题时,老师才会对“低碳”知识进行讲解,这种现象在高中更为明显。84.1%的学生表示化学教学中一般不会主动讨论低碳,只有谈及环境保护时老师才会讨论,还有16.2%的学生认为从没有讨论,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在课堂上对低碳生活的讨论次数越来越少。当问及“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辩论赛”等对低碳生活的影响时,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认为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践行低碳生活。91.6%的学生表示对有关低碳生活的新闻越来越关心,说明低碳环保教育成效初步显现。

从表2可知,购买衣服时首选化纤的只有10.7%,说明如今的中学生大都比较享受生活。选购食品和用品包装时首选简易包装的只占22.1%,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注重外表,具体到自己践行低碳生活时缺乏行动。还有13.8%的学生从没使用过淘米水等近天然清洁剂;主动将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的也只占50.9%;从不使用一次性杯子和餐具的只占14.6%;循环利用处理派发传单的只占37.7%;每次都能随手关灯、电脑、水龙头等的只占46.4%;经常对用过的水进行二次利用的只占53.4%;在生活中重复使用塑料袋等再生资源的也只占59.3%,所有这些都说明当今的中学生对低碳生活的具体践行还远远不够,在化学教学中增加低碳环保生活知识,特别是具体落实到如何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的教育还任重道远。

3.2中学化学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从表3可知,所有的化学教师都对低碳生活等环保政策表示赞同,同时认为化学教学与践行低碳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掌握化学知识对实际践行低碳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这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一致。65.4%的教师认为低碳生活对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上,这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关,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只有6.6%的教师表示没有好好把握有关环保活动进行低碳教育。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都会结合如节能降耗、微型实验、循环利用等进行低碳教育。在开展低碳教育活动的形式方面,高中教师多采取辩论赛、模拟实验、课外参观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而初中教师选择模拟实验的高达75.0%。有33.3%的高中教师认为有关“低碳生活”试题与教材的知识匹配不合理,说明有关低碳生活的试题与教材的结合还有差距。只有44.9%的教师认为化学教材中关于低碳生活的内容适合,而71.4%的高中教师认为化学教材中关于低碳生活的内容太少,这为教育部门改编新教材提供了参考。还有不少老教师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平时极少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学生很难真正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4.几点建议

4.1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建议

当今中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让低碳环保教育形同虚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将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在高考和中考等重要考试中适当增加有关低碳生活的试题,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更加重视低碳环保教育。建议解决目前低碳教育责任不够明确的问题,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低碳教材体系,使低碳教育内容更明确和系统化,开发出更多更好有低碳特色的化学教材。建议建立新的低碳教育考核评比制度和激励监督机制,同时加强教师低碳环保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自身具有科学的低碳生活理念。加强低碳教育先进教师的培养,推广低碳教育先进典范的经验和做法,使低碳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得到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必须营造浓厚的校园低碳氛围,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进行低碳教育活动,开展如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等节约资源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节能低碳环保意识;组织学生举行低碳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进行低碳宣传教育活动。

4.2对中学化学教师的建议

碳中和的认识篇11

二、中职教育渗透低碳生活意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层面

1.低碳生活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低碳生活氛围不浓

当被问到“学校在低碳生活方面是否有宣传时”,20.8%的教师回答有,而且经常给教师、学生宣传低碳生活理念;有68.2%的教师表示,学校会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宣传低碳生活,而其他时间段则没有;还有11%的教师表示学校并没有在低碳生活教育方面作过相应的宣传。访谈过程中,多位学校管理者也表示,在上级有明确要求时才作宣传,其他时段宣传较少。

2.低碳生活配套设施落后,学生低碳生活教育与低碳生活必备设施不同步

在访谈中,多名管理者反映了中职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资金短缺。这就造成了学校低碳生活配套设施落后,缺少诸如反映低碳生活的音频视频、垃圾细化分类的垃圾桶、公用自行车等,使得学校难以真正开展低碳生活教育工作。

3.缺乏低碳生活教育配套制度,没有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被调查学校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就缺乏低碳生活教育方面的制度,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年度考核目标中,并没有体现节能减排这块内容。学校有成本预算,但在学校整体的运行过程中,水费、电费、资料印刷费等方面的开支,尚未建立相关制度,致使学校出现浪费现象严重,教职员工低碳意识不强,学生低碳生活行为难以形成,建设低碳型校园往往成为口号。

(二)教师层面

1.观念有待改变,低碳生活教育意识有待加强

在回答“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时,43.2%的教师表示非常有必要,38.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还有18.4%的教师则表示中职学生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专业课教师居多。在回答“你在课堂教学中会渗透低碳生活知识吗”时,50.26%的教师表示会,21.74%的教师表示在有时间的前提下会,还有28%的教师表示上课时间仅够完成教学目标,低碳属于课外内容,不会涉及相关内容。在对待学校推行低碳行动的问题上,68.9%的教师表示非常赞同,24.5%的教师表示赞同,还有6.6%的教师表示不赞同。

2.低碳教育内容缺乏新颖性,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当被问及“你在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哪些内容(多选)”时,有44.45%的教师仅仅选择一项内容,有40.87%的教师选择两项内容,还有12.28%的教师选择三项内容,仅有2.4%的教师选择三项以上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时,内容比较单调,缺乏新颖性。当被问及“你在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时,有30.25%的教师选择一项,有48.84%的教师选择两项,还有12.84%的教师选择三项,仅有8.43%的教师选择三项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进行低碳生活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呆板,影响了低碳环保教学的效果,对学生低碳生活行为的养成作用不太明显。

3.低碳教育周期较短,缺乏持续性

在被问及“你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时间通常持续多久”时,有50.32%的教师选择一个星期,有28.78%的教师选择一个月,有12.36%的教师选择一个学期,仅有8.54%的教师选择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整体看来,教师对于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集中在某个阶段,缺乏延续性和持续性。

(三)学生层面

1.低碳生活认知有偏差,低碳生活认同感不强

在被问及“你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吗”的问题时,有14.45%的学生很了解低碳生活,有70.86%的学生较了解低碳生活,还有14.69%的学生不了解低碳生活。在被问及“你认为学生有必要学习低碳生活方式吗”时,有15.6%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非常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有60.6%的同学也认为有必要了解低碳生活方式,另外还有15.6%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低碳生活方式。

2.低碳生活的态度不明显,参与低碳生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在被问及“你对学校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持哪种态度”时,有21.6%的学生大力支持,他们认为低碳不仅关乎自己,而且关乎学校甚至国家的发展,还有68.21%的学生表示中立,不支持也不反对,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内容很多,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拉倒,还有10.19%的学生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低碳生活是企业家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而非是学校或学生,跟学生没什么关系。当被问及“当学校要求你们参加低碳活动时,你如何反应”时,50.78%的学生表示积极响应,低碳应该从自我做起,有36.42%的学生表示暂时应付,活动结束以后就解放了,还有12.8%的学生表示逃避或拒绝参加,他们认为低碳生活就是自讨苦吃。可见,在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部分学生对于学校倡导的低碳生活理念、学校组织的低碳生活活动有所抗拒,态度有待改变。

3.低碳生活意识不强,不良行为增多

在被问及“去超市购物,你会自己带购物袋吗”时,有10.94%的学生一直都是自己携带购物袋,有56.64%的学生有时候会带,有时候不带,另外还有32.42%的学生完全不会自己携带,认为超市里面有塑料袋购买,不需要自己携带,而且价位不高。由此可见,多数学生还尚未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对低碳生活养成从自身做起的意识还不到位。在被问及“平常你是如何处理送到你手上的传单”时,有50.78%的学生选择随手一扔,环保人员会来处理的,有25%的学生选择收集起来,集中出售,还有24.22%的学生选择拿回家里,循环利用。由此可见,学生日常的行为活动更多地是以自我为中心,然后才考虑是否低碳环保,还有少部分学生甚至破坏环境,一些行为有待纠正,低碳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及建议

(一)学校层面

1.加大校园低碳生活宣传力度,营造低碳生活氛围

学校应利用网络媒体、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加大低碳生活理念宣传。组织学生开展节水、节粮、节油、节电、节气、节碳等节约资源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低碳环保理念。邀请专业低碳环保专家或技术人员,开展低碳节能环保讲座。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特定节日对学生进行低碳宣传教育。通过下发文件、倡议书,倡导教职员工采用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步行等方式低碳文明出行。

2.构建低碳型校园,完善低碳生活设施设备

学校应努力建设低碳交通,即在教学区与生活区合理划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上班期间校园内禁止行驶机动车,配备公共自行车或电动车供师生免费使用。改善校园照明系统,使用节能灯,按照天气变化及作息时间对校园照明进行整体控制。配备节水、净水设备,收集校园内废水、雨水,经过处理后用于树木灌溉、冲洗厕所等。配备专门处理垃圾的设备,将垃圾细化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食物垃圾和其他垃圾,根据其不同用途进行处理,提高垃圾的利用率,朝着校园垃圾零填埋的目标细化分类,减少能源消耗。各分类资源要在全校设置专门区域进行集中整合,视资源的性能、数量定期向社会相关集散点输送。

3.建立低碳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学校低碳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学校要将低碳教育纳入发展目标,建立低碳教育考核评比制度和激励监督制度,有效促使教职员工低碳生活行为的养成,有效提高教师在课堂中渗透低碳生活意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学校低碳生活教育的积极性。

(二)教师层面

1.转变教育理念,课堂中渗透低碳教育内容

学生低碳行为的养成并非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这个漫长的转化过程。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将低碳教育贯穿所有学科,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低碳生活教育。例如化学课教师在做实验时,应教授学生对废弃药品、针管、液体进行有效分类回收,根据一些化学物品的性质特点,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物理课教师在讲“力的原理”时,可以在教授学生如何省力的同时,倡议学生少坐电梯,用步行代替。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购买实用产品、绿色产品,提高设备使用率的方法,提倡回收可用材料进行再次利用。

2.更新与拓展低碳教育内容,创新低碳教育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拓展低碳教育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四观”教育入手。节约环保观:引导学生从节约环保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水、节粮、节油、节电、节气和节碳。绿色消费观:包含理性消费意识和绿色食品意识,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警惕盲目消费,同时在购买商品时,尽量选择绿色无公害、无污染食品。生态生活观:要教育学生学会生态生活,提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要尽量少用手机、电脑,要戒烟酒,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新型健康观:鼓励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为更好地学习、工作打下基础。3.有效利用激励原理,促使学生养成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班主任应将学生低碳行为纳入到学生操行评定体系当中,对于在低碳环保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应加操行分,以对此行为表示肯定,并加以精神鼓励。同时,可以抽取部分班费作为奖励经费,每学期评选1—2名环保先进者,并在班级内张榜公布,配备物质奖励,为学生树立榜样,强化学生的低碳环保行为。

碳中和的认识篇12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6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2013年11月2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初中化学“名师课堂”研讨活动,活动中展示了我的录像课《二氧化碳的功与过》,活动现场的点评专家和参与活动的很多老师都提出了“为什么开设这样的一节课?”、“开设这样一节课是基于什么考虑?”的问题,现将本人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的思路与同行们交流,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进步。

一、教学设计

《奇妙的二氧化碳》是沪教版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教材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的角度带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奇妙之处。实际上学生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已有认识,其中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已涉及到利用小苏打和食醋产生二氧化碳、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向阶梯小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在初二生物中,学生也通过学习知道了二氧化碳是参与光合作用,并在呼吸作用中产生,用澄清的石灰水可以证明它。

本节课是在教材中已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备后展开的一节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拓展与联系,一方面是在已学知识的回顾的基础上进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应用,另一方面是从二氧化碳与自然、社会的角度进行不同话题的讨论与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再认识,了解二氧化碳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对人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通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小结物质的用途,学会由物质的性质小结归纳出用途的方法和能力;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再认识,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二氧化碳的多与少的分析,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平衡观点,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人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与原来相比有什么不同点;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本节课主要以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流程如下:

以视屏引入,视屏中展示出关于干冰的两个有趣实验,学生从梦幻变化中很快地能猜出相关的物质为干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带着问题很快进入到课堂中来。

教师抛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二氧化碳的相关应用呢?你能知道哪些二氧化碳的应用是对我们有利的呢?即哪些是二氧化碳的功?哪些是二氧化碳的过呢?本环节中给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已然知识,二氧化碳也是同学们比较喜欢谈论的话题,因此在给定时间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始终很兴奋,也很有话题。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想在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二氧化碳的知识的拓展,同时也想通过问题的讨论来实现课堂教学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正因为同学们的积极讨论,因此在后续的学生汇报中很快地提出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等。

在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话题中,同学们从光合作用的原理上分析出该变化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问题:“你觉得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的意义有哪些呢?”,设计意图是想从同学们的已然知识进行迁移,进入同学们的未然知识,学会从能量、粮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并形成人与自然的平衡观。

在二氧化碳用于灭火的话题中,同学们都很活跃,能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教师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角度给出新的问题,即“现代焊接”,同学们从二氧化碳的性质上来分析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的原理,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并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更加坚定化学是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接着给出话题二氧化碳用于储存粮食,由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带学生分析小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设计意图是通过已知的知识中分析出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抵制呼吸作用,达到保存粮食的目的,再由呼吸作用引出二氧化碳的增加,给我们的生活等方面带来的过,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生活观。并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介绍二氧化碳的增加给人体体质的影响,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由学习过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分析出二氧化碳在体内排出不畅时,酸性体质对人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面几个话题的讨论,我们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并带着学生由物质的性质分析物质的用途,逐渐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内在联系观。

由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生成物,向同学们提出:人吸入的气体与人呼出的气体相比,哪些成分的含量发生了变化?如何变化?设计意图是引导同学们通过讨论,利用呼吸作用的原理解决问题,并提出其中可能发生变化的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同时能就提出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即用学习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环节中设计了用简单实验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含量变化,设计意图是用真实的实验让同学们体验出其中的变化和不同点。也进一步诠释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等,更多地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体验实验”,在“做科学”中获取知识并提高能力。

同学们对实验进行小结与汇报后,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有一个更准确一点的实验来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究竟增加了多少呢?”,在同学们都觉得困惑时,向同学们介绍二氧化碳传感器,并请一位同学完成测定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实验,实验中同学们能从屏幕中清晰地看出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能看出上升到最高点时其浓度是原来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几十倍,设计本实验的意图是通过敏感程度高的数字化实验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模糊知识更加具体化和准确化,同时也让同学们认识到化学实验中很多的实验将来可以通过数字化实验来进行,也坚定了同学们学习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实验中我们还根据实验中的现象,结合辅助实验的同学吹过气体后要深呼吸的动作引导同学们分析,为什么人工呼吸时给病人吹入的二氧化碳较大时,病人反而能自主呼吸呢?并适时地给出问题,即二氧化碳的浓度是越大越好吗?设计意图是由问题的讨论引导同学们去分析与思考,二氧化碳的增加给我们的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有功也有过,培养学生客观地、辩证地看待物质,形成认识物质的唯物观和量变引起质变的变化观。

在对二氧化碳进行功与过的讨论中,学生必然会提出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我们再给出与温室效应有关的几个问题,即温室效应会带来哪些危害?温室效应如何来缓解?温室效应就是二氧化碳的过吗?设计意图是带学生用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中给出二氧化碳并不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些科学家提出的有关温室效应的其它观点,即认识物质不能只看它的功或只谈它的过,我们在将来的学习中认识物质或变化都要分析并注意它的两面性,人类只有利用好它们,它们才能真正地为人类所用。也只有这样,化学才能真正地走出今天这种尴尬的境界,而成为人类科学发展的工具。

二、选择本课题是基于这样几点认识

1. 民众对化学的误解

在各地中考分值的调整中,部分地区将化学分值降低了,有些地区化学与物理的分值比为6∶9,有些地区变为7∶8,也有一些地区变为6∶10,这些都使得身边很多不懂化学的人更加误解,很多人会提出化学不就是从“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到“工业明胶”事件吗?甚至于有人提出,化学除了给人类带来危害,还能带来什么呢?身边的很多人对化学是害怕、怀疑、否定的态度。我始终认为,化学之所以有着现在这样的被误解,那是因为身边的人们不懂得化学,某些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将这些明令禁止的物质添加进食品中,也是抓住人们不懂化学的软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怎样来改变目前的状况呢?我们不能去一一监督所有的食品加工厂,我们不能去一一研究每一种食品中的所有物质,我们不能一一去教给民众所有的化学知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力量去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去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了解常见的食品添加物质、读懂食品中的营养物质,辨别化学在我们身边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人们会逐渐地了解化学,用好化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化学以及化学带来的功与过。

2. 基于学生化学前概念的认识

化学分值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时间的减少,我们考虑能否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因为时间的减少,很多化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性和目的性很明确,中考考什么我就讲什么!甚至有老师向教研员提出,你能不能具体地讲一下哪些是中考不要的,哪些是要重点讲的?重点讲的内容我们要达到什么度?我想如果化学教学真的变成这样的话,我们何以去发展学生的能力呢?何以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呢?我们的教育谈何明天?

3. 为二氧化碳鸣不平

二氧化碳是身边的常见物质,但更多人对它的认识都停留它是温室效应的元凶,环境恶化都是二氧化碳的错,人们感觉越来越不适也都是二氧化碳的原因。实质上二氧化碳对于我们的生活、生产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节课旨在基于学生化学知识前概念的基础上,对二氧化碳公正、客观的再认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