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新能源的好处合集12篇

时间:2024-01-03 14:39:21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篇1

桂西资源富集区包括河池、百色、崇左3市,集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大石山区和水库库区于一体,具有资源富集、生态脆弱、沿边开放、扶贫开发等鲜明特点,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支持建设的8个资源富集区之一,是我区“两区一带”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桂西资源富集区加快发展意义重大。

桂西资源富集区地处我国珠江源头,是滇桂黔石漠化综合防治核心区,在我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肩负特殊重任。区内特别是河池大部分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地区,在全区更多承担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和确保农产品供给的功能。

桂西资源富集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树立新的开发理念,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明确五个发展导向。处理好四个关系就是:

一是处理好限制开发与促进发展的关系。限制开发不等于限制发展,主体功能区战略把一些不具备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条件、维护生态系统以及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安全具有重要地位的地区作为限制开发区,主要是限制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使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的政策集中地落实到限制开发地区,更好地保护其生态产品和农产品生产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发展,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延伸。同时,在确保主体功能发挥的前提下,鼓励限制开发区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

二是处理好限制开发与资源开发的关系。桂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生态地位重要,大部分地区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将一些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列为限制开发区,并不是限制其资源开发,而是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实行“点状开发,面上保护”,更好地集约高效利用矿产资源,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是处理好重点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的关系。桂西地区重点开发区比例不到20%,主体功能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提供工业和服务产品,集聚人口和经济,这是一种宝贵资源,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把桂西地区的产业、经济集中布局到重点开发区。鼓励人口由限制开发区向重点开发区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既提高重点开发区的效率,促进桂西地区加快发展,又减轻限制开发区的人口和产业压力,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四是处理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桂西地区之所以发展滞后,根本原因在于产业落后、发展水平低。促进产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是桂西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必须把产业转型升级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紧密结合,通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优势产业,以更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布局,以更好地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明确五个发展导向就是:

一是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必须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不能简单地复制发达地区的模式,以主体功能区为倒逼机制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二是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桂西地区生态优势,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绿色增长,建设绿色经济区。

三是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资源富集区。

四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发展之路。桂西地区深处内陆,更需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扩大开放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发展。要充分利用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尤其是河池市要紧紧抓住自治区实施柳来河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五是坚定不移地走和谐发展之路。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探索一条资源开发式扶贫富民新路子。通过资源开发带动扶贫开发,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和库区群众脱贫致富。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篇2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气候变暖使人们越来关注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前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各个国家在立法时也对此理念进行了确认和实践,这也对能源立法产生了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既要实现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不能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也要解决好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类问题。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主要依靠法律。对我国的能源立法体系进行完善,确定能源立法的目的,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处理好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当前能源立法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现行能源立法体系评鉴

(一)现行的能源立法概念

在立法领域,关于能源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能源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模式的选择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在解决以上争议时,要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的立法实际,在实践中修改和完善立法。我国的能源立法现状反映了能源法的现行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解决一系列的能源法实际情况是处理我国能源立法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我国的能源法主要有《矿产资源法》《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这是我国已制定出台并实施的能源法规。其中《矿产资源法》是制定最早的能源法,于1986年制定,《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制定较晚,其中《可再生能源法》于2005年制定,2009年进行二次修订,这是最新的能源法规。这些立法行为调整和规范了各个能源领域的社会关系,但是相互能源关系之间的联系较少,关联性较差,有的立法制定后未进行及时的修订,与现在迅速变化的社会形势相去甚远,同时在石油天然气、核能、原子能等方面尚没有相关的法律文件,制定一部涵盖所有能源立法的综合性立法体系刻不容缓,我国正在酝酿制定的《能源法》是一部能源法领域的综合法律。未来我国的能源法体系要以《能源法》为中心,各类能源种类的部门立法为辅,如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再生资源、核能等,并健全能源利用的相关立法。

(二)对《能源法(草案)》的分析

《能源法(草案)》从制度上对能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最新的修订稿包括能源规划、开发、使用、节约与环保、科技进步、农村能源、能源战略储备、应急能源、监督与保障等方面,这些方面包含了能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些条文的描述过于抽象,不够具体,相关的实施细则较少,概括性的条文较多,这也反映出《能源法》是一部具有指导性的能源大法。各种能源都有不同的特性,其开发利用自然也不尽相同,能源不同具体的立法规定也要有所区别,所以不能要求《能源法》可以像具体部门法一样可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详细地规定。《能源法》是能源利用中社会关系的纲领性文件,相对应的部门法要对实施细则进行详细补充。《能源法》作为能源行业的指导性立法,要对其条文进行详细的研究,如果制度制定不严谨就会影响其他能源部门法的立法,也会影响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制定能源基本法时,要处理好《能源法》和其他能源立法的效力位阶问题。如果《能源法》与其他立法的相关规定有冲突,要坚持怎样的原则?如果坚持“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要选择适用《能源法》,如果坚持“特殊优于一般”的原则,要适用其他立法。《能源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所以是能源领域的综合大法,必须要重视《能源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如果《能源法》与其他立法的相关规定出现了冲突,要以《能源法》中的规定为准。

二、国内外能源立法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比较

(一)能源和相关概念

每种能源都具有独特的性质,能源的特性决定了各个能源行业差别很大,各个能源行业的立法目的、选择的价值取向也各有特点。能源可大体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具有自我恢复性,可以被持续利用,对于环境的污染较小,常见的可再生资源主要有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风能等,要对可再生资源进行正确地利用,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相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的,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它们的衍生物,是古化石沉积而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对人体和地球环境也产生较大的危害,现在已濒临枯竭。人们经常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相提并论,两者的包含范围有相同之处,如生物质能、核能等,但是新能源采用的是新的能源获取和利用方式,如果新能源出现后进行扩大应用,就会变成传统能源。一般来说新能源都是可再生资源,可以进行循环和长期的利用,常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需要注意的是,可再生资源并不是一定全是新能源。

(二)我国现行能源立法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每项立法都要有一个着力点,这便是立法的目的和价值导向,目的和价值导向是对条文的指导。例如民事立法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刑法立法则是为了保持社会关系的稳定,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要制定法律条文,通过立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一种法律强调原则和目的是对具体规则的权威性指导,《能源法》的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是对具体条款的指导。目前地球环境不断恶化,能源枯竭严重,各个国家都在推行低碳环保,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开发低碳新能源。能源分类不同,立法也不同。我国现有的能源立法大部分都未进行修订,不适应现实的发展需要。例如《矿产资源法》规定的立法目的是“发展矿业,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需要”,《煤炭法》规定的立法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对煤炭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规范,促进煤炭行业的发展”。譹訛这些立法目的强调的是在保证能源基本供应的基础上,注重环境保护,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三)国外能源立法目的概述

国外的能源立法相对健全,可以作为我国能源立法的参考。如德国《能源经济法》的立法目的阐述为“提供安全的、优惠的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能源,保证能源供给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再生资源的电能供应”,譺訛日本《合理利用能源法》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工业项目提供能源,要合理的利用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满足国内外经济环境的能源需要”,美国《能源政策法案》规定“要保证未来可以获取安全、可支付以及可靠的资源”,此外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也在能源立法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各个国家都有本国的能源储备现状,在能源立法上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处理好能源利用效益与环境的关系是能源立法中的难题所在。

三、对我国的能源立法目的及价值取向的建议

(一)处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源法(草案)》中明确规定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能源利用的前提,但不是立法着力点,由于《能源法》是能源基本法,环境保护制度、措施仅是在《能源法》中有一章的阐述,其他立法要对环保进行明确。《能源法》的着力点是能源的高效利用,保证能源安全,能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能源开采中的生态破坏,在能源立法是作为次级问题来规制的,我国环境立法最终要实现国际化,要着力与治理地球环境相契合。能源立法中的环保规定,不能是一个国家的国内立法,而应与气候变化的国际化形势相结合。《能源法》中倡导对能源进行科技研发,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是对环保的有力推动。我国的《能源法(草案)》的立法目的,体现了能源行业中进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有的资源利用都要贯穿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理念,作为能源行业的基本大法,是对其他部门法的统一规定,要对能源供应、能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定。

(二)化石能源的立法目的以及处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确定化石能源的立法目的,前提是能源活动要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能源的有限利用和无限利用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化石能源来说,要在基本供应的基础上进行高效开发利用,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护生态环境,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来降低环境污染,以此作为化石能源立法的目的,使我国的化石能源可以实现持续开发利用,并且与环境友好相处。

(三)新能源立法目的及处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篇3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为目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以优化布局为重点,加快推进矿产资源整合,提升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安全生产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全面查处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年至年矿业权转让情况进行全面清查,严肃查处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市场秩序。对圈而不探、以采代探、炒卖矿权的矿业权人,特别是年度探矿权年检不合格的30个勘查项目,要依法收回其探矿权,把资源向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集中,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严肃查处超越批准矿区范围采矿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采矿权人的开采活动。严肃查处污染破坏矿山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关闭在各类保护区的禁采区内进行开采的矿山企业。对污染破坏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矿山企业,要责令其停产整顿,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二)加快推进县市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对整合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落实整合矿种、整合矿区、参与整合的矿业权名单和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年年底基本完成整合任务。

(三)全力推进煤电、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整合煤炭资源,支持新汶集团、国司、开滦集团、山西潞安等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尽快将伊犁建设成为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煤电、煤化工产业基地。抓紧做好新汶集团伊犁1号矿井项目核准工作,确保矿井顺利建设;全力推进新汶集团煤化工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尼勒克县煤焦化工业园建设,尽快形成300万吨焦炭产能,延伸产业链。

(四)加快钢铁产业开发。整合铁矿资源,全力支持伊犁钢铁公司和兴源钢铁公司加快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确保伊犁钢铁公司、兴源钢铁公司炼钢和轧钢建设项目对铁矿石的需求,力争到2010年在新源形成215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加快尼勒克县松湖铁矿年产50万吨铁精粉和特克斯县阔拉萨依铁矿年产30万吨铁精粉采选厂建设,确保投产达效,把伊犁建设成为全疆第二大钢铁生产基地。

(五)加快黄金勘探开发。鼓励阿希金矿开发深部资源,扩大黄金产能。支持金川公司加快地质勘探和黄金开发步伐,年争取完成矿山建设前期立项工作。

(六)加快有色金属勘探开发。集中力量加快铜、铅、锌、锰、钨等有色金属矿产勘探开发,年争取2--3个多金属选厂开工建设,尽快实现工业性开采的突破。

(七)加快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依托南岗、金龙公司整合伊犁河谷水泥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硅生产,促进硅产业在伊东工业园区聚集发展。

(八)加强进出口矿产品加工与贸易。充分利用丰富的能源和区位优势,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加速州直矿产资源转换的同时,做好中亚地区矿产品原材料的进口和冶炼加工贸易,建立一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高载能大型企业。

三、整合的重点矿种

资源整合的重点矿种:煤、铁、铜、石灰岩等。推进有色金属勘查开发,煤矿单矿年生产能力不低于9万吨(其它矿产最低开采规模参照自治区规定标准)。各县市根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矿产资源整合工作。

四、具体工作安排

各县市要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整顿规范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媒体披露、群众举报的重点问题,认真开展对矿产资源违纪违规行为的全面清查。对清查出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要及时处理到位。对无证勘查开采的,要当场予以取缔;对符合立案标准的,要坚决立案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各县市要对清查处理和整合工作进展情况统一登记填表,并于5月30日前向州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州国土资源局)报送前一阶段清查处理和整合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阶段(年5月30日--10月31日)。各县市根据已经审定的工作方案组织推进资源整合工作,积极采取投资入股、企业兼并、企业收购、联合重组等形式对矿山企业进行重新整合,组建新的符合规定条件和规模的矿山企业,依法设立采矿权,办理转让变更有关证照手续。依法关闭破坏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矿山。对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开采规模与矿区资源储量规模不适应、浪费资源的矿山责令限期停产整顿并进行资源整合,对应停不停、停而不整、整合达不到要求或应整合而不进行资源整合的,坚决予以关闭。

(三)检查验收阶段(年11月1日--11月10日)。由州国土资源局、发展计划委、公安局、监察局、财政局、经贸委、工商局、环保局、安监局、煤炭局等部门组成检查验收组,分赴各县市,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各县市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市人民政府是整顿规范工作的责任主体,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回头看”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整顿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要按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篇4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建设钢铁强市为目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增长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促进钢铁生产所需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生产高效、环境清洁的钢铁生产体系,实现全市钢铁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原则: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坚持重点示范与普遍推进相结合。

(三)发展目标:在全市钢铁行业初步建立起物质循环、能源循环及废弃物再资源化的生产体系,全面推进节能、节水、降耗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污染物排放指标等方面,生产规模1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达到国内同类企业先进水平。具体目标是:

1、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到2007年和2010年,高炉入炉矿综合品位分别达到58%和60%,炼钢钢铁料消耗低于1085公斤/吨钢和1075公斤/吨钢,轧钢综合成材率分别达到97.5%以上和98.5%以上。

2、能源消耗显著降低。到2007年和2010年,吨钢综合能耗分别降到680公斤标准煤以下和660公斤标准煤以下,高炉入炉焦比分别降到400公斤/吨铁以下和380公斤/吨铁以下,高炉喷煤比分别达到120公斤/吨铁以上和145公斤/吨铁以上(其中2000立方米以上高炉达到180公斤以上)。

3、水资源利用取得突破。钢铁企业全部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到2007年和2010年,水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98%,吨钢耗新水分别降到8立方米以下和6立方米以下。

4、生产环境大幅度改善。到2010年,全市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排尘工序,全部配建除尘设施;高炉全部配建煤气回收设施;450立方米以上高炉全部安装压差发电设施;30吨以上转炉全部配建回收装置;钢铁冶炼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二、重点内容和技术措施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抓好钢铁生产中各类资源的小、中、大循环。“小循环”是在企业内部广泛应用节能、节水、节材工艺技术,优化工艺配置,建立紧凑、连续、循环、高效的钢铁生产流程,通过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形成节约型钢铁生产模式。“中循环”是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核心,聚集相关配套产业,形成闭合型产业链条,使上游产业的废料、余能成为下游产业的原料和动力,实现各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循环”是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和再利用,使钢铁厂成为社会大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中心。按照上述三个层次,全市钢铁工业主要从提高铁素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循环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发展循环经济。

(一)铁素资源循环。减少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量和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采取多用废钢和提高各生产环节金属收得率的措施,用较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出更多市场需要的高性能、高附加值钢铁产品。

开展矿区深部和近找矿,做好低品位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的开发利用;推广高效采矿、高效选矿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金属收得率和精矿品位;搞好大型矿产资源保护性开采和综合利用。

把烧结工序作为有效处理含铁废物的重要环节,将钢铁生产中产生的返矿、瓦斯灰、转炉尘泥、氧化铁皮等含氧废弃物,返回烧结工序循环利用;重点推广小球烧结、厚料层烧结和高碱度烧结矿技术,改善烧结矿质量,提高成品率。

优化高炉炉料结构,提高入炉矿品位,减少渣量和金属损耗;推广采用铁水预处理、活性石灰炼钢、顶底复合吹炼、炼钢计算机控制、钢水炉外精炼等技术,降低炼钢钢铁料消耗;增加废钢使用量,使炼钢工序成为废旧钢铁处理的中心环节。

发展高效加热技术,降低钢坯氧化烧损;采用连铸连轧、钢坯焊接轧制,控轧控冷等先进技术,减少废品损失,提高轧钢成材率。

大力发展洁净钢、细晶粒钢生产,开发生产Ⅲ级以上高等级钢筋、耐腐蚀钢材、经济断面型钢、冷加工钢材、复合钢材、涂镀层钢材,提高钢材使用性能,延长产品寿命周期。

(二)能源循环利用。充分回收利用各生产工序产生的余热、余能,优化钢铁生产用能结构,减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

开发应用大破碎比矿石破碎设备,推广高效节能型磨矿、分级新技术,降低矿石选别能耗。

推广干熄焦(CDQ)技术,充分回收红热焦炭显热;搞好焦炉煤气回收利用,将其用于工业炉窑、化肥生产、基础化工原料制造和城市生活等领域;做好煤焦油回收与深加工,发展焦化副产品。

发展高风温冶炼和富氧喷煤技术,降低入炉焦比;推广高炉压差发电(TRT)、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CCPP)和高炉煤气发电技术,充分回收高炉余压、余能;引进开发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炼铁技术,缩短炼铁工艺流程,降低能源消耗。

发展转炉高供氧强度冶炼,建设转炉煤气回收及余热锅炉设施,推广转炉煤气在混铁炉保温、钢包烧烤及轧钢加热炉上的应用,实现负能炼钢;发展氧-电复合电炉强化冶炼,推广电炉节电技术;开发高效连铸和近终型连铸技术,提高无缺陷连铸坯热装热送率。

淘汰二火成材工艺,降低轧钢能耗;推广多段蓄热式加热炉技术,扩大低热值能源在轧钢加热炉上的应用;发展与近终型连铸相匹配的钢材高效轧制技术,降低轧制过程能源消耗。

合理调整各工序用能结构,以二次能源代替一次能源,以低质能源代替优质能源,降低钢铁生产综合能耗和用能费用。

(三)水循环利用。采用低消耗、低污染和高循环、高利用率的用水模式,减少外排废水,降低新水消耗。

应用铁精粉、尾矿脱水过滤新工艺,发展高浓度、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充分利用选矿厂二次水资源。

推广干法熄焦、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和高效空气冷却、干式除尘、高炉渣干法粒化、滚筒法液态钢渣处理和转炉、电炉、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及连铸二次水雾冷却等高效用水、节水技术,从源头降低各工序用水量。

建立高效的钢铁企业污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回用系统,推广串级供水和一水多用等重复用水技术,实行浊清分流、循环利用,避免直供直排,减少新水消耗量和外排污水量。

研究采用矿井输干水、城市中水等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技术,鼓励沿海钢铁企业开发海水冷却和海水淡化技术,开辟钢铁工业新水源。

(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发推广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固体废弃物再资源化。

加强矿山排岩场、尾矿库综合治理,做好矿山采空区回填及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开辟尾矿制作建筑材料、农用磁化肥料等资源利用新途径。

推广高炉渣超细粉和烧结工序钢渣回用技术,鼓励利用钢渣生产建筑砌块、便道砖或作为筑路材料、回填材料。

开发高炉和焦炉喷吹、添加废旧塑料和轮胎颗粒技术,使钢铁生产成为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

(五)环境保护。按照国家有关总量控制、清洁生产和环保达标排放的要求,有效控制钢铁生产中的各种污染源,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产生与排放,实现钢铁生产与周边环境兼容。

采用电除尘、布袋除尘等高效环保除尘设施,加强出焦、出铁、出钢过程中无组织烟尘排放的综合治理。

开发应用焦炉煤气和烧结、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减少SO2排放量;开发冶金废气中CO2回收利用技术,减少温室效应。

做好焦化废水、轧钢含油废水等难处理废水的综合冶理,开发冷轧酸洗过程废酸液再生处理技术,推广采用高效环保的水稳定和水处理药剂,不断提高水处理系统自动化水平。

三、工作保障机制

(一)转变钢铁工业发展理念。摒弃传统钢铁工业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建立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进一步扩展钢铁企业的社会功能,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钢铁材料生产中心、高效的能源和资源转化中心及社会大宗废弃物消纳处理中心。

(二)加快建立地方性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明确全市钢铁行业用能、取水定额标准,在资源开采与消耗、再生资源产生与利用、废弃物形成与处置、废旧产品回收与利用和社会消费行为等环节采取约束性措施,规范企业和社会公众行为。同时,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专项检查,促进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工作深入开展。

(三)发挥规划的指导、引导作用。钢铁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一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市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深入开展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重点围绕节能、节水、降耗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等方面,谋划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投资对金融贷款和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对循环经济重大示范项目,通过市级技改贴息、资源节约、科技三项经费等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执行用水、用电差别对待政策和依法征收超标排放企业排污费,调节落后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促其尽快改造升级或退出市场。对钢铁企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税收减免上给予支持;对企业利用余压和煤气发电,在机组并网上给予支持。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篇5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北京地区水资源的特征是淡水资源不足。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年降雨量不足六百毫米,但降雨不均匀,多集中在夏季,而年季的变化又相当大,据实际资料记载,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四倍之多。

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十五分之一,在世界一百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或主要城市中居百位之后。北京市年需水总量约四十二亿立米,而可供开采的水量只有32~35亿立米,亏水达七~十亿立米,碰到枯水年份,水就更加紧张了。

其次是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北京地区地面径流分布的特征是东部地区水量较多,西部地区较少,而地下水分布的特征,亦是东部平原地区及近郊中心区为富水区,西南部地区为贫水区。

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功能,无论是工农业,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水,水是宝中之宝,常言道摘要: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喝水!可见水之重要。但是人们对取之则来,随手可得的所谓“自来水”,并不重视,总是错误地把水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便随意加以浪费。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今后北京地区的需水量将会成倍增加。需水量增加和水源的不足将成为今后首都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问题,如何开源节流,寻找水资源及合理利用,是北京的首要任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必须当作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1 城市污水资源化(污水回用)是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

北京市领导为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的严重新问题,曾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并且还有个说法;“假如北京缺水的新问题解决不了,要考虑首都迁址的新问题”,新问题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不外乎开源(引新水源)和节流(使用和管理)。在开源上人们往往只想到寻找新水源,从很远的地方去引水,如北京梦想了多年的“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之水调入北京,谈何轻易!这要花费多么大的投资和人力物力呵!人们盼望等了多年,但实现还十分渺茫,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城市污水是一种水资源,往往被人们遗忘,和自来水量几乎相等的城市污水每年约有8亿立米左右,这部分水中只有0.1%污染物质(比海水3.5%少得多),其余的绝大部分是以水源的形式存在,成为城市的第二种水源,如能回用,将大大节省自来水的供给量,还能减轻排入河湖水体的污染,既解决了供水紧张,又改善了环境,真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拿北京最大的污水处理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来说,国家花了十几个亿的投资建成了一座天天能处理100万m3/d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其二级出水的污染物质只有0.001%,和河水对比相差无几,对这样的水稍加处理再花少量的钱,就可以满足某些工业用水的要求,回用于那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而且用量又大的工业、冷却、冲洗以及市政绿化等。假如天天有50~100万立米的水回用,这就意味着天天可以减少50~100万立米的自来水(相当于一座大型水源厂),将大大减轻城市供水的负担,让出好水供居民生活饮用,那么北京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即可望得到改善。此外城市污水就近可得,不受枯水旱季的影响,经二级处理的城市污水,再稍加深度处理,即可回用,基建投资和处理成本相对比自来水低得多,比“南水北调”不知要低多少倍。假如经处理的二级出水不加利用,让其白白流走,岂不弃之可惜!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在国外已有很长时间,规模也很大,并收到了相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资料调查,美国有300多个城市实现了污水处理后再利用,其中用于农业占58.3%,回用量为3.0亿m3/a; 回用于工业占40.5%,回用量为2.0亿m3/a。城市污水处理后用于工业和冷却用水,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

前苏联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他们的污水回用也有相当的规模,莫斯科市东南地区设有专用的工业水系统,有将近40家工厂使用处理后的污水,天天回用量达55.5万m3。闻名的库里扬诺夫污水厂出水36.5万m3/d,回用于工厂企业,获年利润超过300万卢布,并颁布了利用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做工业用水的规程及污水处理后应达到的卫生化学指标。

日本早在60年代就开始利用城市污水作为工业冷却用水的实践,建立中水系统,用于公共建筑的冲厕及洗涤用水。建立系统供给工业区的工业水厂有摘要:东京都江东地区水道,即是利用三河岛处理厂的二级出水经补充处理后供工业用水,水量为16.7万m3/d。川崎市工业水道,水量为18.8万m3/d,名古屋市工业水道,水量为3万m3/d。三菱化成黑崎工厂引城市1万m3/d,用作工业用水。此外,在南部非洲的纳米比亚,利用城市污水经处理后用于给水系统的补充水源。

我国的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起步较晚,从80年代以来进展较快。从中心领导到专家学者一再强调水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万里同志曾指出摘要:“水资源保护利用,在当代我们这个地球上很重要,在我们国家,也是个重大的国策。水资源是我国考虑新问题的出发点之一,无论做计划、办工业,搞其他事业,办什么事情都要考虑这个新问题。”建设部将城市污水回用列为“六五”和“七五”科研攻关课题,受到了足够重视。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和中国土木学会给排水专业委员会多次召开污水回用技术专题交流会,把污水资源化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开展了污水回用课题的试验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由东北给排水院和大连市建委合作进行的大连市春柳河污水处理厂出水回用于工业的示范工程,解决了深度处理流程、水质标准、腐蚀性试验,微生物结垢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建立了供化工厂冷却用水系统,水量为4万m3/d。

武汉建材学院和青岛市政工程局 ,完成了污水回用于洗涤海带、市政、建筑工地用水等,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北京市政设计探究院从80年代以来,对污水回用开展了从小试到中试,到示范工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首先是对首都机场的污水处理,进行了回用水的处理试验,水质指标达到了日本杂用水的中水水质标准。在方庄污水处理厂工程中,设计建造了4万m3/d规模的回用水系统(提供电厂回用水3.5万m3/d、住宅小区用于冲厕、绿化0.5万m3/d)。

从90年代以后在全国最大的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中,建造了一座处理规模1万m3/d的回用水处理系统,为厂区提供污泥脱水机冲洗滤布、检修、喷洒、浇洒绿地、洗车用水水源。并进一步将处理后的二级出水,提供四周电厂的冷却补充用水,天天将达到8万m3/d。目前,我院正将在进行50万m3/d的中水回用于工业和城市绿化的设计,不久将付诸实现。这将是一个不小的节水数字。

另外,据了解天津纪庄子污水厂和东郊污水厂亦开展了工业回用水的试验和探究,为天津工业区提供冷却用水和洗涤用水。

总之,国内近几年在城市污水资源化方面,已形成一股趋向,但目前多处于试验探究阶段,发展缓慢,真正用于工程实践尚有一定距离,但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和沿海城市严重缺水的形势下,如何促进回用工程的尽早实现,克服熟悉上、管理上和物质条件上的种种阻力,是有关领导机关和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下面就我在多年工作中的心得,谈谈对当前存在的新问题以及解决策略的个人见解,作为一个给排水工作者对北京缺水的焦虑和对节水的非凡关注,提请有关部门重视,把污水资源化的新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尽快落实到工程实践中去,保证首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污水资源化的策略

2.1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该建立一个统一规划管理的机构

目前北京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地面水主要由水利部门来管理,为农业浇灌和城市工业生产服务,但水利部门又不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要求,而城市、工业的发展,却很少考虑开辟水源工程的投资,并不考虑生产负荷量增加对原有供水设备的可能性。一些部门的建设和扩建,往往是在水源不太落实的情况下进行的,轻易发生工农业用水之争,顾此失彼。

地下水资源也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目前状况是规划局管,节水办管,水文地质部门管,水利部门也管,形成“多龙治水”的局面,结果可想而知,谁也没有管好。

至于城市污水的回收利用更没有专门的机构去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实施。我个人认为应当建立一个象英国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那样的机构——“全市水资源委员会”“一龙治水”,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城市污水的处理和回用等方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组织上来保证协调各种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2 要确立污水回用在水资源中的地位

过去人们在寻找水源时,总是优先选择地下水,次之是地面水,就近没地面水,就长距离引水。但一般都不把污水回用和这几种水资源平等对待,在规划水资源时,往往把污水不看作是资源,是废水。我认为客观评价水资源的顺序,应是地下水、地面水、城市回用污水,最后才是长距离引水。建议规划部门今后在规划评价工程建设的同时,对水资源部分应加上城市污水回用的可能性,否则是不完善的。对像北京市最大的华能热电厂的建设地点,就考虑了其污水回用的因素,在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四周,这样高碑店处理厂就有可能考虑天天向电厂源源不断地提供约10万立米的循环冷却补充水,否则将要花去向阳闸长距离引水的巨额投资。如遇枯水年份,将无水可供。

2.3 加强污水处理和回用的科研和技术交流

污水回用是个复杂的技术课题,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及各种工业污水处理涉及技术新问题也十分复杂,对设备腐蚀新问题、微生物结垢新问题……,为了减少技术事故的发生,维护回用水的声誉,必须深入开展回用水技术课题的试验探究,建立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污水回用协会,在有关学会专业委员会领导之下,进行学术交流,技术经济政策分析,参和各大城市的水资源规划,协调科研设计任务,搞好国内外技术情报交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4 有关污水回用的运营费用和收费政策

一般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的费用,按照传统的活性污泥法计算,处理成本为摘要:0.33元/m3水(不计折旧)。如作为工业冷却水的水源,尚需再作补充处理,按照一般的常规处理,混凝沉淀(石灰法)、过滤、消毒,处理成本为0.13元/m3水(不计折旧)。则最后1立方米回用水的总价为0.46元,比目前自来水售价1.5元/m3(居民用水,工业用水价格更高)低一些。但是还有一种计算方法,二级处理的费用0.33元/m3,不向工厂收取,只收后一段补充处理的费用,只有0.13元/m3,这对工厂有更大的吸引力,其价格政策起到了鼓励回用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对城市污水处理实行国家财政扶助政策。

城市污水本来应该进行处理,这部分费用不应分担在回用的工厂身上,而应该实行排污收费的办法,目前各大城市都收取了排污费,但仍然偏低,只有0.3元/m3,根据价格的提高,假如对每排1立米污水的价格适当提高,此部分费用足以维持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费用。

另外,对于用户(即使用污水厂出水的工厂)来说,为了使用这部分新水源,厂内要建立双管路系统,甚至要改建、增建一些构筑物,这笔投资也不小,只有在水费明显有利的情况下,工厂才乐于接受。搞好污水回用发挥用户的积极性十分必要,单靠行政命令是办不成事的。目前我国的污水回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用户还顾虑重重,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大局出发,应该实行低水费制,不能一下子让污水厂过度到以卖水为盈利,这就要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污水处理厂仍是公益事业,还是应该由政府部门进行财政补贴。相反的对那些确实能用回用水而不愿意用却用好水,指标超标的单位,要狠狠的罚,甚至到停止供给他们好水。

2.5 建立地方水资源法

为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不受破坏和污染,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北京地区水资源管理统一法规(包括污水回用),制定各工业部门的用水消耗定额标准,出水排放指标,使各部门有法可依。

2.6 有关污水处理厂的名称改革新问题

污水处理厂,非凡是将出水供工厂作水源的污水厂的名称有值得推敲的必要。污水一直被人们和社会所厌恶,甚至有的在污水厂工作的小青年连找对象都成新问题,一听说在污水处理厂工作,人们心理上就接受不了。目前上海、深圳一些污水厂更名为“水质净化厂”,或“复新水厂”,“再生水厂”……,以改变职工的社会形象。希望这个新问题,在全国应该有一个统一规定为好。名称新问题,其实反映的是污水处理厂的方向新问题。只有所有污水厂都明确地以污水回用为方 向,“复新”、“再生”才能名符其实,实至名归。

2.7 工业回用和市政杂用水应用前景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篇6

下面,我就贯彻全省和*市国土资源工作会及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20*年国土资源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为核心,强化服务抓资源保障,严格执法抓资源保护,推进改革抓国土资源市场建设,依法行政抓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全面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做到了“六严格六确保”,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严格耕地保护,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耕地保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强措施、抓落实、严把关,全市耕地总面积稳中有增。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基本农田保护措施落实到位。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的要求,将保护措施落实到农户、到地块,加强了对全市耕地,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市与乡、乡与村、村与组和农户逐级签定了耕地保护责任书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确保了全市191.7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有余。一是完成九个县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工程施工和验收入库,项目总规模10*0.2亩,总投资1363.4892万元,新增耕地6235.4亩;二是完成了总规模15000亩、总投资2023万元的热水部级基本农田整理项目,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495亩,现正在进行工程量核实和验收准备工作;三是将倘塘旧堡村通南铺等四个项目申报为20*年*市级土地整理项目;四是确定了西宁、得禄等九个乡(镇、街道)共11个项目为20*年县(市)级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项目总面积14429.35亩,总投资3457.87万元,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8832.84亩。11个项目现正在抓紧组织实施中。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为确保我市今后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提供了占补平衡保障。

(二)严格执行招拍挂制度,确保市场优化配置国土资源

我们把严格执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作为培育和规范土地、矿产资源市场的关键环节来抓,进一步加大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力度,确保了市场优化配置国土资源。一是认真做好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工作。以挂牌方式供地3宗面积1015.01亩,收取土地出让金6531.9万元;以拍卖方式供地1宗面积面积30.47亩,收取土地出让金3960万元。二是加大监管力度,矿业权市场有序发展,矿业权有偿使用稳步推进。全年上报审批煤矿采矿权延续12个,新立非煤矿山采矿权11个。变更2个,延续登记3个;以挂牌方式出让采矿权11个,收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费1*58万元(含省厅代收488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1863.253万元,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征收任务;同时对446个采矿权进行了年检,“年检”合格率达100%。

(三)严格执法,确保形成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

一是根据省、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总体部署,编制上报了*市矿产资源整合总体方案和省级重点矿区煤炭资源整合专项实施方案,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目标;二是加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全面落实国土资源巡查制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案件。共发现并查处土地违法案件36件,面积141.35亩,均全部查处结案,查处率达100%。对32个有证煤矿进行了抽查检查,依法查处了10件超层越界开采违法案件;关闭非法井口118口(次),没收非法开采设备70台(件),没收煤焦产品153.3吨,行政处罚94人;四是开展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组织开展了“三月法规宣传月”、“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8·29”测绘日等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同时,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六部门共同开展了两期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各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共700余人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干部的国土资源法律意识,为国土资源管理营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

(四)严格规划管理,确保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我局在严格依法行政、正确处理好保护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多方协调,确保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一是为500千伏昭通送出线工程、500千伏*变电所新建工程、小干河水库、万家口子水电站、泥猪河水电站、国道326线*市过境联络线公路、*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工程8个项目用地进行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修改规划面积9413.98亩;二是完成了500千伏昭通送出线工程、500千伏*变电所新建工程、小干河水库、万家口子水电站、国道326线*市过境联络线公路工程5个项目建设用地预审工作,预审面积9284.78亩;三是在今年上级下达我市525亩农转征用地指标的情况下,通过多方协调和努力,报批了行政中心及美奂山公园、海岱小集镇、市文化体育中心等三个批次城镇建设用地647.419亩,为市委政府各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用地保障。

(五)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1、积极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一是结合我市土地利用现状和今后发展的实际,对上级下达的规划指标进行了分解,制定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规划参考指标分解方案》;二是根据*市国土资源局《关于上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草图等资料的通知》要求,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规划修编工作草图及编制说明,经市委政府会议讨论同意,上报*市国土资源局。

2、完成了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调查任务。根据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要求,对全市26个乡(镇、街道)工矿、空心村、砖瓦窑废弃地情况进行了调查,全市废弃地共有194处,面积5872.9亩,其中:空心村73处面积1272.3亩,工矿废弃地111处面积42*.6亩,砖瓦窑10块面积397亩。

3、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基准地价更新及闲置土地管理处置工作。一是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有序进行。*市城区及14个建制镇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已顺利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市政府已批准公布实施;二是启动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三是闲置土地清查处置工作全部结束。通过对全市20*年以来批准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进行清理,共清理出3宗闲置土地,面积3*.74亩。针对闲置情况,已依法进行了处置。

4、狠抓地籍测绘管理工作。一是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1975宗,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1870宗,他项权利登记175宗;二是完成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调查成果通过省级组织的专家验收;三是及时启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制定了《*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宣传方案》,以招投标方式确定了具体作业的单位,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正扎实、有序开展;四是办理转让登记419宗,收缴土地出让金272.0182万元,土地增值费117.6442万元,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178宗。

5、认真做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和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一是购置配齐了硬件设备,委托市信息产业办建成*市国土资源局网站,开通了内部局域网,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网国土资源子网站,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公开工作进展顺利。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二是认真做好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23件,其中来信45件,来访78件,均已全部办结,结案率100%;受理土地权属争议16件,调处13件,调处率达81%。

6、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明显

一是加强对全市243处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在汛期安排了专人值班监测,明确监测负责人,发放《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3500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工作明白卡》600余份;二是结合*实际,编制了《20*年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并报市人民政府实施;三是对海岱镇、乐丰乡、西泽乡、杨柳乡等乡镇24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实地踏勘,明确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四是启动了田坝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勘测设计和工程招标工作已结束,正抓紧组织实施。由于工作扎实,措施有力,我市全年未出现重大地质灾害,切实维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严格执行有关纪律规定,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工作中,我们坚持不懈抓作风建设,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政策教育,促使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防线。同时,教育干部职工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严于律已、勤政廉政,充分认识腐败带来的各种危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一是按照市委政府的总体要求,认真开展以“*科学发展靠什么,我为*科学发展做什么”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进取意识;二是及时召开了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对全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了安排部署,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三是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及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认真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缴等专项清理工作;四是按照市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软环境建设,全面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收费项目,规范审批程序,公开审批事项和职能职责,实行挂牌上岗,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是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四项制度。把推行“四项制度”作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当前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制定了实施方案,完善了相关制度,制作了上岗证和相关制度牌,细化了各项工作任务。通过落实“四项制度”,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洁意识。

回顾20*年的工作,总的来看,市委政府对国土资源工作更加重视,保护耕地的措施更加扎实,依法合理用地更加规范,社会各界对土地调控和资源维权更加关注。我们深切体会到,要做好国土资源工作,关键要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积极主动服务与严格规范管理的关系。既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工作效率,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国土资源保障和优质服务,又要强化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二是要处理好改革创新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既要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又要严格管理、制度为本、依法行政,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不依法办事。三是要解决好能力水平与新形势要求的关系。在履行职责中提升业务水平和行政执行力,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在提高能力中切实履行严格监管的职能。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篇7

攀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强调企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把节能减排作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任务,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立节能减排的战略思路和工作措施,建立“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监督、人人行动的良好局面。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节能减排的战略思路。一是确立了节能减排的战略地位。攀西资源的特性和攀钢发展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攀西地区的矿产资源绝大部分是结构致密的钒钛磁铁矿,采选、冶炼和金属回收难度大,曾被外国专家判定为无法利用的“呆矿”,且矿石硫含量相对较高,在目前世界钢铁领域还未找到冶炼系统烟气脱硫最佳办法的情况下,攀钢冶炼系统烟气脱硫工作难度则更大;攀钢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建设起来的钢铁企业,环保历史欠账较重。为此,攀钢将节能减排作为发展的硬约束,并纳入企业“做大钒钛、做精钢铁、做好资源、做强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始终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发展道路,以实现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二是确立了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攀钢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攀西资源特点和自身发展实际,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制定攀钢“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实施源头消减、过程控制、排污监控、末端资源化治理等配套措施,推动企业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管理创新、科技进步、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努力把攀钢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三是确立了节能减排的重点内容。攀钢坚持以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节能减排,基本思路是:从管理节能、结构节能、系统节能和技术节能着手,持续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从老污染源治理和新建项目环保配套设施建设着手,持续推动清洁生产;从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三废”资源循环使用着手,建立起物质循环、能源循环及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的生产体系。

2、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战略措施。一是领导体制。攀钢及各下属单位先后成立了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级领导小组定期专题研究节能减排工作,指导部署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推动并督促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同时建立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了节能减排工作群策群力的合力。二是责任机制。狠抓制度建设,制定完善了《环境保护管理标准》、《能源介质管理标准》、《攀钢“三废”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标准》等系列制度;建立了重大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承包责任制、重大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效果承包责任制、重点单位全年无环境污染事故承包责任制等,形成了“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的责任体系。三是监督机制。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监督检查小组,制定完善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对节能减排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办,重点是检查各单位节能减排和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整改处理意见,对整改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四是考核机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把能源消耗指标考核体系、环境保护指标考核体系、“三废”资源综合利用利润指标纳入奖惩考评体系,把节能减排作为硬指标、硬约束,并与领导干部任职业绩、薪酬和任免考核挂钩。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高起点、高投入,实施关键和重点环节改造,全面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攀钢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关键和薄弱环节人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狠抓老污染源治理和新建项目环保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企业能源消耗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1、坚持高投入,着力解决环保历史遗留问题。攀钢重点针对一期建设的历史欠账,加快环保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和研发,积极抓好攀枝花地区炼钢转炉系统烟尘治理、废气回收,炼铁高炉系统废气粉尘治理,焦化系统生化废水、焦炉粉尘治理,轧钢系统废水处理,钛白粉废酸、废水治理,尾矿治理以及攀成钢高炉、转炉区域粉尘治理,攀长钢冶炼区域烟尘治理等一批重点污染治理项目,认真解决遗留的老污染治理欠帐,企业环保指标水平进一步提高。攀钢每年认真按照省、市政府提出的限期治理要求,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促进重点污染源治理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十五”以来共投资25.76亿元,实施环保项目建设150余项,仅2005-2007年,攀钢先后完成了包括省、市政府限期治理项目在内的污染治理项目达45余项。

2、坚持环保“三同时”,狠抓新建项目环保配套设施建设。攀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环保跟踪、监管和控制,切实抓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所有新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方案、施工设计都进行了环保审查,在项目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全面跟踪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认真执行项目申报、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等办事程序,确保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部通过上级环保部门组织的评审和批复后才动工建设,并严格做到新建项目的配套环保设施与主体设备同步设计、施工、运行,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有效杜绝了新污染源的

产生。其中,投资17350万元用于煤化工厂新1、2号焦炉干熄焦和推焦除尘等环保配套设施建设,每年节约4万吨标准煤,减少烟粉尘排放600吨;新钢钒投资6500万元用于新1、2号转炉煤气回收,每年可节约4.28万吨标准煤;攀成钢投资30398万元用于特管厂搬迁改造的节能配套工程,每年可节约17万吨标准煤。

3、坚持以零排放为目标,加快废液综合治理步伐。攀钢工业废弃液体主要是废水和废酸。废水治理方面,“十五”以来攀钢用于水污染防治的投资达2.04亿元,完成水污染防治项目33项,重点项目有:矿业公司尾矿系统单系列过江改造、热电厂一、二期灰渣水深度处理后回收利用、发电厂冲渣水深度处理后回收利用、热轧板厂浊环水系统改造、攀成钢轧管新区10000t/h的废水综合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攀宏钒制品厂工艺废水处理系统改造、钛业分公司钛白粉厂工艺废水处理系统改造、矿业公司选矿厂控制尾矿废水入江整治等。目前攀钢每年重复用水量为17.8亿m3左右,重复利用率达到93.56%以上,比2005年提高了4.86百分点。其中,投资1173万元用于热轧板厂浊环水系统改造,年节约新水130万立方米;投资300万元建设发电厂锅炉灰渣水深度处理设施,年节约新水306.6万立方米;投资4770万元建设攀成钢废水集中处理站,使攀成钢基本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废酸治理方面,目前已全部实现循环使用。其中,投资4800万元建成和冷轧厂两条盐酸再生线,年回收盐酸3万多吨、铁红4000多吨;钛白粉厂与四川攀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年处理能力16万吨的废酸浓缩装置,实现了废硫酸的闭路循环利用。

4、坚持以节能减排为核心,抓好废气治理项目建设。攀钢工业废气治理主要是粉尘治理、烟气脱硫和煤气、蒸汽回收利用。“十五”以来,攀钢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达16.72亿元,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100余项,其中,新钢钒投资21637万元对炼铁厂1-3号高炉除尘系统进行改造,年减少烟粉尘排放量达到22202吨;投资24570万元对提钒炼钢厂3座老转炉除尘系统进行改造,年减少烟粉尘排放2845吨;攀成钢投资3800万元,对冶炼系统进行除尘改造,年减少烟粉尘排放5500吨;攀长钢投资3400万元进行4座电炉烟尘治理,年减少烟粉尘排放3200吨。2007年,新钢钒提钒炼钢厂首次实现负能炼钢;攀钢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82642.79吨,同比降低4335.59吨。

5、坚持以循环利用为根本,狠抓固体废弃物治理。攀钢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主要是炉渣、尘泥和尾矿。炉渣利用方面,2001年组建攀枝花环业公司,专门从事冶金废渣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年处理高炉渣480万吨的能力,实现了炉渣全部回收利用,使“死渣场”变成了“活渣场”,目前已累计处理废渣1330万吨。尘泥回收利用方面,含铁尘泥通过返回烧结工艺或炼钢工艺,焦化尘泥通过返回焦炉配煤,全部实现循环使用。尾矿综合利用方面,通过从废弃尾矿中提取钛精矿,攀钢成为全国最大的钛原料生产基地。

6、坚持以清洁生产为宗旨,搞好噪音等其他污染源治理。一是加强噪音治理。近年来投资2640万元,对炼铁厂、动力厂和氧气厂等设备采取了隔声和消声治理措施,使噪声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二是强化项目绿化配套。对新白马公司、攀成钢新区、新钢钒热电厂55MW发电机组、新钢钒动力厂煤气柜、新钢钒提钒炼钢厂新1、2号转炉等建设区域进行绿化配套建设,实现视野区荒山绿化2678亩、矿山植被复垦320亩,每年植树都达到15万株以上。

三、依靠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和技术创新,加强源头控制,促进节能减排不断迈上新台阶

攀钢坚持把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工艺装备技术改造,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积极研发和推广运用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优化技术经济指标,不断从源头和根本上控制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抓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提升节能减排水平。攀钢认真落实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积极实施工艺技术和产品结构调整,在产业升级中实现节能减排。一是积极淘汰能耗物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的落后产能。近年来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包括:攀枝花本部的模铸生产线、初轧生产线、40万吨三火成材的线材生产线;攀成钢30吨小电炉、216、318钢管生产机组;攀长钢1号、2号5吨小电炉。二是大力实施“材变精品”的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攀钢经过近几年持续的技术改造,主要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部分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攀枝花本部先后建设新1号、2号焦炉、新3号高炉、新1号、2号转炉,全连铸生产线、轨梁万能轧机生产线、冷轧酸轧联机改造和镀锌线、钒氮合金生产线、微细粒级钛精矿回收生产线、高钛渣生产线等。其中,全连铸技术改造以后使钢材成材率提高了12.5%以上;25000KVA钛渣炉为亚洲最大的高钛渣生产线,其产品代替钛精矿作为钛白粉生产原料,可大幅度减少钛白粉生产的环境污染。攀成钢建成340连轧管机组、159机组和508机组,促使钢管生产工序能耗下降了30%以上,成材率提升了10%以上。三是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双高”产品。开发出时速350公里100米长尺钢轨、热轧汽车大梁板、限制有害物质家电板、大口径无缝钢管、钒氮合金、氯化钛白、高钛渣等钢铁钒钛新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了高产值、低消耗。其中,攀钢自主开发的PD3钢轨,比原用U71Mn钢轨使用寿命提高一半,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生产使用PD3钢轨400万吨,相当于累计节约钢轨用量200万吨、经济价值80亿元;攀钢最新开发的PG4高强耐磨钢轨进一步使钢轨使用寿命提高到原U71Mn钢轨的1倍以上,如果国内铁路全部采用PG4高强耐磨钢轨,按现在年需求量180万吨计算,每年只需100万吨左右,可节约钢轨80万吨、32亿元。限制有害物质家电板率先通过欧盟“ROHS”证书,成为国内第一家完全满足欧盟家电用板环保要求的生产企业。同时,立足钒加入钢中可节约15%钢材的特性,开发出钒氮合金、五氧化二钒、高钒铁等新型钒制品,扩大了钒制品生产规模,并致力研发推广含钒钢轨、含钒钢筋等绿色环保产品,倡导和实践节能环保的消费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依靠科技创新持续降低消耗和减少污染。攀钢高度重视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组建了专门的能源环保研究所,积极研发推广节能减排的先进适用技术,为攀钢实现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一是加强节能减排工艺技术研发。针对冶炼和轧钢等各工序能耗指标及入炉焦比、钢材综合成材率

等指标关键开展技术攻关,开发和应用高效、低耗、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技术,确保从根源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比如,加强余能余热回收利用、水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气治理等技术研究与应用,有效控制了污染源点;攻克了微细粒级钛铁矿回收的世界性难题,技术和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有效回收微细粒级钛铁矿(粒度0.019-0.074毫米)。二是推广实施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并运用具有攀钢特色的溅渣护炉工艺,使攀钢转炉炉龄稳定提高,大幅度降低了炼钢用耐火材料消耗。新钢钒按照“三干一闭路”(干式除尘、干熄焦、干式TRT和工业水闭路循环)思路,实施了1、2号焦炉干熄焦工程、高炉TRT机组建设、转炉煤气回收和炼钢、热轧、钒制品加工等系统废水循环使用等技术改造,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攀成钢实施工业废水、煤气、余热蒸汽和固体废弃物“四大闭路循环”技术改造工程,在产量不断创造历史新高的情况下,总能耗持续下降。攀宏钒制品厂采取蒸氨一浓缩工艺处理沉钒废水、煤化工厂采取高效微生物菌种处理生化废水等新工艺,工业废水实现了“零排放”。三是充分引进社会专业力量开展节能减排。新钢钒将部分环保设施委托给钢城企业总公司负责管理,钛业公司与攀枝花攀化公司开展了废酸专业化处理的战略合作,攀成钢与川化签订循环经济框架协议,实现了资源能源社会大循环。

3、深入开展“对标挖潜”,不断优化经济技术指标。攀钢坚持与国内同行先进企业对标,开展“对标挖潜”活动,采取成立科技攻关队、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等措施,加强生产全过程预测、监控和管理,进一步优化经济技术指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一是调整原燃料结构促进指标优化。以优化高炉炉料结构为重点,调整原燃料结构,合理搭配贫富矿,加大喷吹煤使用力度,降低焦炭使用量;以煤气、蒸汽回收利用为重点,利用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发电,利用余热蒸汽建设溴化锂中央空调,大幅度降低电耗;以水资源循环使用为重点,在焦化、轨梁、热轧、冷轧等系统建设废水循环使用处理装置,新水消耗逐年下降。二是抓好生产顺行促进指标优化,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始终坚持以高效、低耗为原则,优化生产组织,抓好设备检修、动力供应和质量控制,确保生产均衡稳定,攀钢综合成材率、合格率和等级品率稳步提高。三是加强资源能源管理促进指标优化。攀钢实行资源能源标准化管理,倡导和鼓励节约,完善能耗指标定额考核体系,对水、电实行超耗加价政策,推行违章用能举报制度和施工用能计量收费制度,持续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向管理要节能减排效果。四是开展群众性的节能减排革新活动和劳动竞赛促进指标优化。深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金、银、铜”点子评选活动和“我为攀钢节能减排献一策、十万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活动等,引导全体职工针对工艺技术装备提高、产品品种质量改进、能耗指标下降等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解决制约生产、影响能耗的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从模式上积极创新,探索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攀钢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落脚点,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再用、循环”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艺,正逐步探索出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篇8

2.强化预警应急监测。环保、水利、建设、气象、卫生等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切实落实工作职责,增加监测频次,对湖体,特别是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测,做到早预测、早预报、早预警突发安全事件。建立应急处置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环保、水利、气象、建设、卫生等部门的信息,科学判断蓝藻变化趋势,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建设局、卫生局、华衍水务公司)。

3.抓紧捞藻除藻各项准备。在蓝藻暴发的情况下,按照“打捞、拦截、稀释、沉淀”的思路,全力组织打捞蓝藻,努力做到“日产日清”。沿、、三镇要做好打捞人员和船只的准备工作,确保5月15日前全部到位。建设部门要督促华衍水务公司抓紧做好高锰酸钾、活性碳等物资的储备。扩大饮用水源地蓝藻隔离范围,采取措施对蓝藻暴发区进行稀释,必要时运用综合技术手段进行沉淀,减轻对水体的污染(镇、镇、镇、水利局、水产局、科技局、交通局、建设局、华衍水务公司)。

4.提高应急供水能力。抓紧规划建设备用水源和应急水源地,落实备用水源地和应急水源地与庙港净水厂之间原水输水管道连接方案的设计等工作。环保、水利、建设、卫生、华衍水务公司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备用水源地和应急水源地水质监测,督促制供水企业在应急期间对自来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应急制供水设备的启动运行。开展城市间供水管网互联互备工作,建设与中区供水管网互通工程。加快推进区域供水二期扩建工程,确保在6月底前全面建成供水(建设局、环保局、水利局、卫生局、华衍水务公司)。

5.全力做好自来水应急处理工作。加快建设庙港净水厂取水口水质自动监测站,加强动态监测。强化自来水深度处理,完善各制水厂应急投加药剂设备,保证出厂水质达标,必要时采取限水、停水、减压供水、改路供水等特殊处理措施,优先确保全市人民的饮用水安全(建设局、环保局、卫生局、华衍水务公司)。

6.坚持铁腕治理污染。按时按质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强化环境执法,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狠抓喷水织机废水专项整治,尤其要加大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喷水织机企业废水的接管整治力度。加强工业点源治理,组织力量对沿岸所有污染源进行拉网式检查,将重点企业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切实做好污水处理厂、庙港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沿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营和污水处理提标工作。沿地区实施高密度环境监测,加大夜间突击监察频次,从严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对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不能完成污染物年度减排任务和存在严重环境问题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各镇、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环保局、发改委、经贸委、外经局)。

7.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做好行政交界断面水质监测工作,实行行政交界断面水质控制管理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落实奖惩措施。全面推行“河长制”,列入国家、省和市考核范围的断面水质全部达到考核目标。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水环境质量确保“两个率先”环境目标实现的意见》,实行行政交界上下游断面水质达标责任制,市辖区内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不劣于入境断面水质(各镇、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监察局、环保局、水利局)。

8.加大重点地区环境治理力度。继续加强等重点地区的环境保护,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严格环保监管执法,加快实施印染企业搬迁,加强《江浙交界断面水质控制应急预案》建设,确保江浙交界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镇、发改委、经贸委、环保局、建设局、国土局、供电局)。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9.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清洁产业和环保产业,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节约、环保、高效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新建循环经济企业4家。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原材料、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成3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并向社会公布企业名单和审核结果。(发改委、经贸委、环保局、外经局、科技局)。

10.狠抓污染物减排和提标工作。贯彻《市污染物减排工作实施意见》,严格落实总量削减任务,加快推进年度减排、提标实事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1月1日起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纺织染整、化工、造纸、钢铁、电镀、食品(味精和啤酒)行业实施《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其他行业全面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或相应行业一级排放标准。年6月5日开始实施新修订的《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在规定时间内仍不能稳定达标的,坚决予以关停(环保局、经贸委、建设局、质监局、工商局、供电局、法制办)。

11.加强区域环评和项目环评工作。认真贯彻环保优先方针,环保规划编制优先于各类发展规划的编制,发挥环保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约束性、指导。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排污总量已超过控制指标的镇(区),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对已建成投运的项目,环保部门要及时组织“三同时”验收(发改委、经贸委、环保局、水利局、国土局、建设局)。

12.严格执行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认真贯彻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和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年本)》,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全面禁止新上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增加氮磷污染的项目。对于产业政策限制类项目,现有生产能力需改造升级的,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必须通过老企业减排两倍的总量来平衡,实施“减二增一”;对于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量也必须通过老企业等量减排予以平衡,实施“减一增一”(发改委、经贸委、外经局、环保局)。

13.开展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全面完成化工行业专项整治任务,年内再关闭23家小化工生产企业,全市化工企业整治达标率达100%。淘汰所有年产5万吨以下废纸造纸、年加工80万张(折牛皮标张)以下的制革、年产1万吨以下的酒精和淀粉生产线。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完成20家重点企业的挂牌督办任务。对不能按时完成淘汰落后能力的镇(区),实行新建项目“区域限批”(发改委、经贸委、外经局、安监局、环保局)。

14.规范复垦用地管理。对淘汰的企业用地进行复垦,对复垦后增加耕地的,实行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政策(国土局)。

15.加快生态工业园建设进度。引导、督促各级各类开发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经济开发区按已编制的省级生态工业园规划,抓紧各项创建措施的落实工作,确保明年创建成功。经济开发区完成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编制工作(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发改委、经贸委、环保局、外经局)。

三、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16.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年底前,各镇(区)按环保目标责任状的要求开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配套建设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网。加快新建城南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污水处理厂(2.5万吨/日)、庙港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2万吨/日)和扩建污水处理厂三期(5万吨/日)、桃源污水处理厂二期(1万吨/日)、震泽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平望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等8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任务,确保各镇生活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75%,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各镇、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建设局、环保局)。

17.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综合处理能力。所有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一律配套除磷脱氮工艺,执行国家城镇污水处理一级A排放标准和相应地方污染排放标准。全面开工1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除磷脱氮改造工程,年内基本完成改造任务,实现总磷、总氮排放量分别下降5%左右的目标。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重点启动地区及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工程(建设局、环保局)。

18.全面禁用含磷洗涤用品。在地区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达标率100%(工商局、质监局、环保局)。

19.完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体制。对工业企业排水户安装计量装置,实施按水量和浓度收费。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年内要全部改制成独立企业法人,实行社会化运行,实现“管办”分离(各镇、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水利局、法制办、环保局、建设局)。

四、抓好农业面源、水产养殖污染治理

20.开展畜禽养殖综合整治。取缔沿1公里范围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1-5公里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实现零排放,辖区内其余畜禽养殖场污水全部做到达标排放。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新建规模养殖场。归并缩减生猪定点屠宰场,到年,原则上每镇(区)暂保留1个屠宰场。加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年内基本完成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确保做到达标排放(各镇、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经贸委、农林局、环保局)。

21.积极推行农业综合防治技术。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到年底,农药、氮肥使用量比上年分别削减5%、3%以上。推广秸秆还田、氨化、微贮、食用菌生产、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农林局)。

22.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调整压缩网围养殖面积,年内完成上级下达的东网围养殖整治任务。

23.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在新建或改造后的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比例达40%。完成4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任务。分散居住居民点的生活污水全部实行三格式以上处理(各镇、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建设局、爱卫办、环保局)。

24.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市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达标率100%。积极探索污泥处置的途径和方法,强化对污泥的规范化、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减少土地占用和二次污染。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30座,年内完成垃圾焚烧发电厂土建工程,确保明年上半年投入运行。建立完善垃圾收集体系,加快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年底前全部实现集中收集、集中处置(各镇、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爱卫办、城管局、环保局)。

五、严格控制船舶污染

25.加强东船舶污染防治监管。严把入湖船舶签证关,年内完成向途径东流域的运输船舶免费发放垃圾桶900只和垃圾袋5000只。完成东水域境内油船、危化船、客船(游览船)油水分离器和GPS安装工作,东水域境内客船(游览船)垃圾、油废水和生活污水基本实现零排放(交通局)。

六、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管理

26.加强对沿船菜的整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沿船菜的治理,确保整治到位,确保社会稳定(镇、镇、镇、工商局、环保局、水利局、供电局、公安局、法制办、局)。

27.规范对水源地的管理。年底前,饮用水源地要按新标准要求,确定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并重新设定落实明确的界限标志。完成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编制任务,并抓好组织实施。对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区全面实施生态隔离、防护等工程措施,防止蓝藻集聚污染。对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进行排查整顿,取缔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制定东沿岸、京杭大运河段、太浦河段等重点区域水环境整治达标方案,确保在“十一五”期间达到治理要求(水利局、环保局、建设局)。

28.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抓好节水减排工作,重点在印染、喷织等高耗水行业开展节水行动,年创建5个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5个省级节水型小区,扶持一批重大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全市中水回用量不低于2万吨/日,全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4%。开展节水型示范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加强开发区循环用水,采用水网络集成技术,实施园区内厂际串联用水、污水资源化和非传统水源利用。完成部级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水利局、建设局、经贸委、科技局、环保局)。

七、全面开展东水环境综合整治

29.落实东整治项目。制定东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抓紧落实东综合整治项目,做好项目的上报审批工作。按照流域治理省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申报要求,督促符合条件的单位和部门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准备,5月份完成一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工作。组织一批有利于降低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和修复生态系统的项目,申请列入国家规划或“省流域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暨专项规划”。努力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专项补助资金扶持的同时,加大和国家开发银行的协调力度,争取东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得到开行的信贷支持,争取年内动工建设部分项目(发改委、东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财政局、环保局、水利局、建设局、农林局、水产局、国土局)。

30.实施河湖疏浚清淤工程。对东实施泄洪道疏浚和对污染严重的底泥进行生态清淤,完成疏浚清淤泄洪通道24公里,疏浚清淤分通道13公里,生态清淤14平方公里,清淤总土方3350万方。对沿大堤47公里滨湖区200-500米范围内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完成疏浚村庄河道287条、325公里。

31.开展退耕还湖工程建设。在一级保护区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建设生态隔离带。先在沿湖1公里、主要水源保护区周边2公里、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两侧各500米等重点区域进行试点。其他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建立湿地农业高效生态示范区,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32.加快东湿地保护建设。年内完成在东沿线1公里范围内营造生态林6800亩,其中建设林业生态园面积600亩,林果基地面积700亩;道路林网、河道林网、农渔林网全面配套;多点开展村庄绿化建设。开展东湿地保护、湿地恢复等工程项目,重点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恢复示范、湖滨带生态恢复、太浦河水源保护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保护和恢复东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结构和功能,提高污染物净化和生物生产能力。

八、引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污染综合防治能力

33.开展污染治理课题研究与应用。开展蓝藻防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城镇污水氮磷深度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开展蓝藻治理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研究。积极开展蓝藻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运用(科技局、环保局、水利局、建设局、水产局)。

34.推广使用先进的科技治污技术。加强化工、印染、酿造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工业废水处理与排污监控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水平。建设化工集中区工业废水综合治理、湖泊水体生态修复等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中水回用、尾水生态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局、经贸委、建设局、环保局、农林局、水利局)。

35.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推广精准施肥、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清洁技术,提高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水平。研究并推广水产养殖水净化及循环利用技术,把镇作为该工程的示范区,实施“镇流域池塘养殖水净化与循环利用工程”项目研究,并进行推广。

36.开展制水工艺科技研究与攻关。重点进行水源地水质突变情况下水质应急处理工艺研究,确保饮用水水质符合要求。加强水污染监测和预警技术研究,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科技局、建设局、卫生局)。

九、推进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创新

37.适时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适时调整污水处理费,对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开征氨氮、总磷超标排污费(物价局、财政局、环保局、建设局)。

38.切实加强水资源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管理。确保水资源费足额征收、规范使用。适时启动居民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逐步建立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垃圾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水利局、建设局、财政局、监察局、物价局、审计局、城管局)。

39.增加污染治理财政投入。市、镇(区)两级财政要将新增财力的10%-20%专项用于污染治理,重点支持调水引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监测预警等重点工程建设(各镇、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财政局、审计局)。

40.制定实施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污染治理设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COD排污权有偿取得机制,探索形成有序的排污权交易市场。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允许用污水、垃圾处理收费许可进行质押贷款,并给予贷款利率方面的优惠(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局、地税局、物价局、环保局、各金融机构)。

十、建立完善监测、统计、考核体系

41.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完成规划确定的饮用水源地、出湖口、国控、省控、市界断面处等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任务,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测。重点企业全部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由环保部门负责验收并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实施第三方管理,运行和监测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环保局、水利局、建设局、财政局)。

42.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制定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方案,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建设饮用水水质在线监测网络,加强华衍水务有限公司中心化验室对水质的日常监测工作(建设局、卫生局、华衍水务公司)。

43.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源普查工作。年内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源调查。年底前建立先进、科学、准确的水污染监测数据共享平台,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农林局、环保局、财政局、水利局、水产局、统计局)。

44.提高污染物减排标准。健全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除继续执行COD、SO2减排约束性计划外,将氨氮和总氮、总磷排放指标列入约束性减排计划,把减排任务和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基层及重点排污单位(环保局、经贸委、农林局、建设局)。

45、建立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实施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的监测、统计制度,加强统计调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向社会公布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治污工程完成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统计局、环保局、建设局、农林局)。

46.建立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地区重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重大的环境违法案件实行挂牌督办。环保部门全面实行重点污染源监管责任制,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建立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坚决予以查处,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负责人的责任(组织部、监察局、环保局)。

十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篇9

二、总体目标

到**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达到和优于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地表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城市气化率达90%以上。

到2015年,初步建成“六大体系”,即: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体系、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科学完备的管理决策体系和保障有力的生态支撑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展示世界一流的精品景区

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实施环境(资源)整体保护战略,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文物资源保护。

1、加强生态资源和文物资源保护。重点抓好景区森林防火、古树名木及珍稀动植物物种保护、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自然资源安全;开展景区文物古迹普查建档工作,及时抢救修复濒危文物,进一步挖掘恢复文化遗迹,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旅游产品。

2、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所有污水进入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切实加强对酸雨的监测预报。综合整治餐饮油烟,确保宾馆饭店和职工食堂的油烟净化设施正常运行。景区内实行“禁鸣”,严格控制交通和旅游噪声。加快固废处置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进程。对可再利用的固废进行分类回收,禁止在景区内焚烧、填埋垃圾。

3、抓好饮用水源管理。加强景区水源地保护和水库水质安全管理,根据饮用水源保护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竖立水源地保护标牌。制定和完善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监测水源水质并备案,依法查处影响景区水环境的违法行为。

4、提升管理科技水平。进一步加强景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维护,不断提高体系运行水平。加快构建以遥感技术、GPS全覆盖系统为核心的景区数字化体系,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古树名木保护等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的科技水平。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实施景区污水处理提升工程,加快温泉、天海和玉屏楼污水处理设施新、扩、改建工程建设,提高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和达标率。

二是实施景区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转运网络工程,完善垃圾分拣房、游步道两侧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实现建筑垃圾及固体生活垃圾下山,取缔核心景区内生活垃圾焚烧点。积极推广生物降解处理技术,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水平。

三是实施景区资源保护提升工程,加强景区古树名木保护,加快松材线虫病防控设施、森林防火设施、核心景区防火水网、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建设,不断提升景区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

(二)加强**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展示母亲河秀美风采

坚持开发式保护原则,在重点抓好**江中心城区段、**江山水画廊、月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流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方面工作,保护好母亲河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水质。

1、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提高污水纳管率。加快在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收集转运系统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

2、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园区内排污管网、集中治污、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污水集中治理。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格执行“环评”及环保“三同时”制度,把好新建项目环保准入关。

3、加强水资源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加快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用水调蓄功能,确保流域生态用水安全。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实施有效的河道监管,严禁非法采砂,加快河道生态恢复。加强各类水库、水塘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快实施三江口至花山16公里、总投资120亿的**江延伸综合开发工程,建设湖边水利枢纽和花山坝工程,建设码头,营造景观水面,实现河道通航,带动两岸综合开发;拓宽疏浚河道,兴建防洪堤岸,使防洪标准近期达到25年一遇;同步建设发电、污水处理、供水等设施。

二是2009年底前,完善中心城区和休宁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处理负荷大于70%。建成歙县─徽州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并投入运行。完成黟县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建设。**年底前,各区县全部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垃圾转运系统,并投入正常运行。

三是加快实施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到**年底,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7平方公里。

四是加快歙县南源口至深渡镇10公里的**江山水画廊开发工程建设。全力加强山水画廊沿线环境综合治理、旅游资源整合、特色景点开发。

(三)加强森林、水资源保护,展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

坚持把保护好自然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在有序开发利用的同时,全力抓好生态功能修复和提升,维护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

1、发挥林业生态主体功能。以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实施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珍稀树种栽培、速生丰产林等生态林业项目建设为抓手,稳步提高森林质量,改善林种、林分结构,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到**年,各类经济林面积达140万亩,用材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4.6立方米/亩,林业产值超过50亿元,林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建设,坚决阻止松材线虫病侵入我市。加快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区域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等防火工程建设,将全市森林火灾灾害率始终控制在0.4‰以下。加强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林地、湿地的保护管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严格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合理划定城乡饮用水源地,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完善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原则,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4、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开发强度,控制基本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复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科学制定矿产开采规划,划定矿产资源可采区和限采区、禁采区。从严审批矿产权,禁止在地质灾害重发区、易发区和环境敏感区开采矿产资源,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对已造成生态破坏和发生严重地区灾害的矿山实行限期整治。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快实施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监测预警、检疫御灾、控灾减灾、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

二是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全面巩固和提升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全市540万亩重点公益林的保护、监测工作。

三是**年底前,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60处,解决1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四)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展示绚丽的城市魅力

坚持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文明素质。

1、提高城市建设品位。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着力抓好城市建筑、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景观亮化等设施建设,确保城市整体风貌与**的自然山水、厚重文化和优美环境相协调、相融合,彰显精巧、雅致、徽韵、生态的城市特色。

2、强化城市大气环境监管。继续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合理规划餐饮布局,规范建设油烟排放通道。加强城市建筑及道路运输土石抛洒管理,降低扬尘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交通沿线等环境敏感区的工业烟尘及二氧化硫排放实施专项治理,督促重点企业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机动车污染排放监管,继续开展并完善机动车尾气检测。确保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

3、加强城市水体景观保护。对流经城镇的河道及水体实施专项环境整治,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取缔沿河排污口,定期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清理打捞,合理控制城市景观水体水位,严厉查处影响城市水体景观的违法行为。

4、严格城市噪声污染管理。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申报、审批、公示制度,组织开展噪声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活动。加大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以及生活噪声的查处整治力度,进一步巩固城市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达标成果,确保城市良好的声环境质量。

5、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以文明城市创建促生态文明宣传,培育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观,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创建,弘扬绿色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质,使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巩固城市园林绿化成果,完善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亮化美化水平。在城市景观照明、道路照明及户外显示屏中推广应用新型高效节能照明设备。在餐饮、工业等行业积极推广使用液化气,不断提高城市气化率。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整治城市脏、乱、差现象,严厉查处损害城市文明形象的违法行为。

三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及时查处城市居民反映的烟尘和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切实保障居民的环境权益。

(五)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展示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

坚持以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为抓手,全面提高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逐步建立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乡)中转、市(区)处理”的四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运转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农村秸秆焚烧的监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切实加强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监管,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推进养殖业废弃物利用,重点推广农村沼气,建立农牧循环模式,加快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利用。有效控制大型畜禽养殖场(区)环境污染。新、扩、改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

3、切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肥料面源污染,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加快实施病虫绿色无害化防控和专业化防治工程,大力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及其技术。

4、加强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示范点的典型示范作用,逐步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转和处置网络建设。到**年,50个乡镇因地制宜建设完成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及镇域范围内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150个行政村建立垃圾收集转运系统。

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到**年,力争创建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0个、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村50个。

三是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加工基地建设。到**年,建成3.8万口农村户用沼气设施、5个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30处农村养殖大户中小型沼气工程。新建、扩建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探索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新途径。

(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展示科学发展新态势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

1、加快建立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市经济园区和主导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及工艺,减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坚持以天然气、太阳能、沼气、水电、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积极发展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大力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信息、金融、文化、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促进经济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方向转变。

2、大力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加快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各区县经济园区为支撑的经济园区建设。以推进**市循环经济园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依托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构建集中度大、关联性强、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体系;引导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特色文化、新型印刷包装、新型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茧丝绸服装、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茶叶、竹木业、油茶、蚕桑、果蔬、中药材和养殖业等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和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推动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升。加快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改项目的实施,培育和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4、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推动乡村旅游为重点,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管理模式,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进一步突出乡村旅游在生态旅游中的地位,巩固和发展业已形成的环**乡村旅游圈、沿**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三大板块和景区依托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四大类型,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市旅游经济的新亮点、新卖点和新增长点。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结合环境资源容量和经济发展需求,研究制定我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二是加快**市循环经济园建设,配套完善园区排污管网、集中治污等环保基础设施。

三是积极推进茶叶经济“双十工程”项目建设,依托十大龙头企业,建设十万亩高效生态茶园。

四是积极开展以优秀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不断壮大乡村旅游规模和提升乡村旅游档次。

(七)加强交通干线生态屏障建设,展示**交通生命线的勃勃生机

着力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国省道等交通干线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使其成为展示我市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窗口。

1、加强交通干线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已建成的交通干线以及乡村公路的绿色生态建设,在沿线可视范围内,实施严格的自然生态管护。严禁在25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开荒毁林。建设沿线生态护坡及复绿工程,积极美化、绿化沿线两侧的荒山、丘陵及山体,沿线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2、加强在建交通项目环境监管。对在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配套建设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绿化工程未达标的工程,不得验收。

3、规范沿线城镇及乡村建设。加强沿线城镇、村建设规划,规范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突出地方特色,以徽派建筑为主逐步统一建筑风格,严格道路两侧的建筑规划管理和控制,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的农民新村。落实沿线城镇及农村居民垃圾处置措施,减少沿线城镇及乡村垃圾污染,杜绝产生“白色污染带”现象。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强已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的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严格执行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措施,消灭沿线荒山和山体。

二是切实加强在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的生态保护,将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是加强对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工业烟尘排放和秸秆焚烧的监督管理,确保交通干线环境优美。

(八)加强西递、宏村等景区景点环境综合整治,展示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新水平

持续开展全市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景区景点环境管理秩序,确保合理开发利用。

1、科学编制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本着突出地方特色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抓好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规划。

2、加快景点景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严禁废水直接排入景区河道;禁止乱堆乱倒生活垃圾,确保垃圾定期收集、统一运出景区,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环境监管。加强景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旅游开发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防止和控制项目开发对景区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旅游景区的开发,应保持原有自然风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或擅自开发旅游资源。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强太平湖景区开发与保护,在推进中心湖区、乌石湿地景区、黄金群岛景区、平湖三峡景区、太平史韵景区等5大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景区范围内森林植被资源、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以牯牛降、齐云山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型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二是加强以西递、宏村、屯溪老街等为代表的古村落(街)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古村落(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实施古村落生态水系整修和水口园林恢复工程,使之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和水口园林景观。

三是到**年,各旅游景点景区内淘汰、禁用以原煤为燃料的锅炉、茶炉及大灶,全面使用太阳能、电能、液化气、沼气等清洁燃料。

四、保障措施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篇10

从水务发展面临的难点和任务看,水务体制改革后,水务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水务发展改革的任务更为繁重。一是水务发展难题亟待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在2014年南水北调通水以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难度很大,城市排水体系不完善,城市水系离兴国市长“水清、水满、水流动”的要求相距甚远,城市水源地保护亟需加强,水务发展特别是排水设施改造还需迫切解决投入不足难题,这些都是水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问题就是下步工作的着力点,困难就是攻坚的突破点,只要我们坚信危中有机、事在人为,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坏事就能变成好事,困难就能转化为机遇,水务体制改革新成效、新优势就会得到充分体现,我们的辛苦就没有白付出。二是建设任务更加繁重。今年,中央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水利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同时我们还要大幅度增加城市排水、供水、水环境治理的投入。这为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水务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前期工作、施工组织、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和干部安全提出了挑战。三是治水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尽本文来自快理清污水处理、污河治理、再生水回用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抓紧实施,抓出成效。可以说,担负起全市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重任,做好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这篇大文章,考验着我们协调各方、统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在确保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整合,缩短工作磨合,促进行业融合,努力开创水务工作新局面。四是管理任务不断拓展。水务局的成立,标志着水务管理的对象、范围、方式、区域都发生了变化,城市水务更多地涉及民计民生,协调任务重、管理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对水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总的来看,新的一年水务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拼搏勇气,坚持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抓住发展机遇,勇于迎接挑战,高标准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全力做好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够开创*水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水务发展的指导思想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在圆满完成水务发展“十一五”规划任务的基础上,抓住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契机,认真谋划“十二五”水务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编制出适应时展要求、符合水务发展实际、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不懈努力,不断推进*水务事业科学、和谐、率先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水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市情水情,充分发挥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三位一体”的水务体制新优势,以“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循环水务”为总目标,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力构筑供水安全、防汛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农村水务和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六大体系”,努力实现城乡供水体系形成新格局、防汛减灾能力得到新提升、城乡水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农村水务建设实现新突破、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再上新水平,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保障和良好服务。

在水务工作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循环水务,以水循环利用为核心,以治理水环境污染为重点,通过河道水环境提升改造、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用等措施,促进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努力实现城乡水系“水清、水满、水流动”,显著改善城乡水环境面貌。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气力解决关系民计民生的供水、防洪、排水、防潮、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务发展格局,让全市人民共享水务发展成果。坚持统筹城乡,全面树立“大水务”观念,围绕三个层面协调联动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把提高水务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水务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坚持防洪抗旱并重、开源节流并举、建设管理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推动城乡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一体化发展。坚持人水和谐,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要维护水生态平衡,既要防御水旱灾害又要给洪水以出路,既要发挥水务工程作用又要兼顾生态修复功能,既要保障城市排水畅通又要注重改善城市水环境,既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要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好开发、节约与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改革创新,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水务投融资、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农村水务发展等各项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水务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务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水务事业全面发展。

(三)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水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两个安全,抓好两个提升,实现两个改善,发挥两个作用。

第一,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加强引滦水源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现有水源作用。坚持工程、资源、环境管理并重,达到引滦输水工程安全运行无事故、输水损失率进一步降低、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的目标。加强引滦水资源保护,继续积极推动与水利部和河北省联合治理引滦上游水污染;加大与蓟县政府合作力度,编制于桥水库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实施于桥水库周边污染源近期治理和*河道整治示范工程,努力构筑水库流域“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开展于桥水库水域纳污能力分析,提出限制上游污染物排放总量意见。加强于桥、*水库富营养化、蓝藻监测及治理措施研究,进一步加大整治暗渠占压、水库旅游、*尾矿渣排放和隧洞采矿等执法力度,确保引滦水环境状况不恶化、于桥水库水质不下降。

加强引黄输水调度和管理,尽量争取多调黄河水并延长供水时间。加快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将淡化海水足额配置到各用水户。加大再生水回用力度,尽量节约淡水资源。着眼中长期供水安全,制定2010年城市供需水平衡方案和供水预案。本文来自

加强城市供水管理,着手建立城市供水行业安全监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建设全市供水行业水质、水压在线监测系统一期工程,实行二次供水水质抽查公示制度,全市自来水出厂水、管网水综合合格率分别达到98%和96%以上,管网漏损率比去年降低1个百分点,供水行业服务达标合格率达到90%以上,区县供水市场监管覆盖率达到100%。

第二,要全面提升防汛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防汛排水安全。立足防大汛、抗大旱、御大潮,把确保城市防洪安全、水库不垮坝和市区少淹泡作为防汛工作重点,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各项防汛准备工作。以建立快速反应预警响应机制为基础,修订完善《防汛预警应急响应规程》,制定《市区防汛、排涝工作联动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市防汛整体联动机制,确保责任清晰、任务明确、人员落实、措施到位,切实提高防汛减灾应急处置和实战能力。统筹各部门防汛、防潮和排涝工作,建立城乡防汛一体化调度流程管理制度,形成全市防汛一盘棋。编制分河系防洪调度规程,编印行洪河道资料汇编。加强水文测报业务培训和技术演练。采取跨河系调度措施,努力实现雨洪水资源化。

加强城市排水工作,开展排水泵站检修、管道疏通汛前会战,完成市区防汛调度指挥中心二期提升改造工程,启动市区排水泵站控制中心建设,完成泵站远程监测设备安装,增加配备无线视频车,引进移动式泵站、小型挖掘机等专用设备,加强泵站维修养护,为市区防汛做好准备。充分履行排水行业主管部门职能,督促业主加快排水工程建设力度,落实在建工程防汛措施和责任,努力做到中小雨不积水、大雨退水快。制订《城市排水设施移交细则》,搞好排水泵站和排水管道的验收,确保按时移交、功能完好,及时发挥效益。

加强防潮工作,建立风暴潮灾风险评估模型,编制风暴潮灾风险图。启动海堤口门维修加固工程,完成海堤土地确权勘界工作。编制完成《滨海新区防潮规划》,建设防潮调度中心,完成防潮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

第三,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水务保障能力。加快防洪工程建设,*新河治理一期、*河防潮闸重建、蓄滞洪区撤离路、应急度汛和行洪河道除险加固等工程汛前完成并发挥效益。继续实施*河治理和海堤加固工程,建设*分区滞洪围堤和州河、?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建成南水北调干线*境内工程和市内配套中心城区供水工程、*水库至*水厂供水工程,开工建设滨海新区供水一期工程,启动西河原水枢纽泵站、西河泵站至宜兴埠泵站原水管线和王庆坨水库工程。

加快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400公里,完成6万户居民户内自来水管道和400处老旧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民心工程,实施自来水入村入户民心工程。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功能,启动排水设施建设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9处旧有管网、3片积水点和23座排水泵站改造工程。

第四,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制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决定,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着眼我市空间发展布局和资源特点,按照“生活、生产、生态并重”的原则,以‘水研究中心’为载体,加强水生态修复功能区划、生态水量保障、水资源风险管理等水资源宏观战略研究,向各区县、各用水区域制定并下达2010年引滦(引黄)用水和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并严格落实取水许可管理制度,推进重大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保障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要。

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巩固国家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成果,开展节水型区县达标考核活动。以水务一体化管理为契机,建立供水、节水联动机制,突破节水“三同时”管理瓶颈。严格计划用水考核,逐步实现全市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加强园林绿化、公共生活、公共供水等高耗水行业节水管理,建立重大水事决策听证制度和节水巡查工作机制,加大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新建节水型企业50个、节水型小区2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40个。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新水量维持在1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计划用水考核率达到95%以上,节水型器具普及率再有新提高。

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明确部级和市级考核的水功能区,定期通报水功能区监测结果,分解落实污染物限排总量意见。对入河量超过分解指标的区域,禁止新增入河排污口。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完善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程序,加强入河排污口监测,落实排水许可制度。建设城市排水在线监测信息系统,严格控制超标污水排放。

第五,要大力发展循环水务,继续改善水环境面貌。加快截污治污工程建设,60座污水处理厂新建改造、798公里新建配套管网民心工程全部竣工发挥效益,使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0万吨/日,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一级标准。延伸排水服务,强化对全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运行管理,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实行严格的水质检查和监督考核,并落实相应奖惩措施。利用再生水改善城乡结合部水环境质量,启动纪庄子再生水厂回用西青农业生态示范工程。

加快水循环工程建设,实施中心城区水循环改善工程,建设循环泵站和河道联通工程,努力实现中心城区水系“水清、水满、水流动”。全面完成环外29条河道三年综合治理任务,改善区县水环境面貌。以*新河、*河、新开河、*河等河道治理为重点,通过截污治污、污水达标排放、再生水回用生态和雨洪水资源调度等综合措施,逐步让河水变清,今年要有显著变化。

加强控制地面沉降管理,推动恢复市控沉工作领导小组,报批《*市控制地面沉降综合规划》,编制《*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市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实施方案》,出台区县控制地面沉降工作考核办法。启动控沉回灌试验工程,完成东疆保税港区和临港工业区地面沉降监测网二期建设。推动地面沉降严重区域为重点的地下水压采工作,全年压采地下水1200万立方米。

第六,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继续改善农村水务条件。贯彻落实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掀起农村水利建设新高潮,投入工日107万个,完成土石方2000万立方米,新建防渗渠道、低压管道1063公里,新建、改造扬水站点80座,改造中低产田21万亩,改善灌排面积18万亩,清淤农田沟渠580公里。推动老五县和西青区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民心工程,使全市农村居民饮水达标率和管网入户率均达到100%。大力推进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更新改造7座。完成东丽区新地河和蓟县5座山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动武清、宝坻完成100座农用桥闸涵维修改造任务。以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为重点,围绕服务设施农业建设,继续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使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87万亩。以于桥水库周边清洁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继续做好蓟县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平方公里,建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监管工作。争取市级专项资金渠道,启动农村水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对农村排水、坑塘整治、污水处理进行综合治理。

第七,要充分发挥水务新体制作用,担负起全市涉水事务管理重任。深化水务体制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市水务局“三定”方案,本着“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原则,积极稳妥完成局机关机构改革任务,科学设置机构,进一步明确机关处室和事业单位职能定位,理顺工作关系和流程,确保涉水事务统一管理职责有力、有序履行;强化行业管理职能,统筹协调城乡供排水、污水处理的建设和行业管理工作,做好服务,监管到位。推动各区县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努力把区县水务管理体制完全理顺,真正实现全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树立“大水务”的观念,整合水利、供水、排水各种资源,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发展规划、管理法规、定额标准、技术规范和服务标准。组建水务应急管理平台,整合完善水务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继续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强化督促检查,着力在提升机关办文、办事效率上下功夫。提高涉水事务行政许可服务质量和效率,做到“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水务行政许可服务满意率达到100%。

第八,要充分发挥政治保障作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伟大工程。大力加强思想建设。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市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为主线,以举办前沿理论报告会为载体,以局处级领导班子中心组为重点,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切实贯彻落实局处两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理论教育“三个一”工程,即: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局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专题报告会,半年进行一次处级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情况检查。

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探索推行决策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搞好副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推行差额选拔方式。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推进后备干部到局重点工程、重点岗位进行培养锻炼,注重在干中培养、考察、选拔和使用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局处两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思想和工作水平。加强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和监督,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监督和导向作用。

本文来自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篇11

中图分类号:P5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76-01

前言

进一步明确新疆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利用该方面的资源,目前在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所以明确这些不足的地方,采取更好的技术方法,明确它的发展方向,也是极为必要的工作。

1 我国有色金属矿藏总况

我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在华夏大地上均能找到世界上已发现的矿产资源种类,已探明的矿种就有148种,大大小小共计一万六千多处矿产地,是世界第三大矿产大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铅、锌、锑、镍、锡、镁、汞以及稀土等有色金属在质量、产量上有相对优势;部分有色金属矿藏则处于劣势,如铜铝资源量不足、质不好,开采出的有色金属不能满足冶炼的需要,因此我国每年的有色金属产品生产有四分之一需要依靠原材料的进口。

我国有色金属矿山的分布不均衡,中小型居多、大型矿少;贫矿多、富矿少;边远山区多、沿海地区少;矿产资源共生矿多、单一矿产少,这些资源的分布特征使得我国的矿业开采难度大。

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勘查开发现状

新疆国土面积166万km2,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八个国家接壤,地跨中亚、特提斯两大成矿域。与周边国家对比分析,在32个成矿区带中有16个延伸到新疆境内,成矿条件较为有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新疆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在天山造山带、准噶尔北缘等重点成矿区带开展了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查工作,获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成矿远景区、矿化点和物化探异常,在铜、镍、金等有色金属矿产找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先后发现并评价了喀拉通克铜镍矿、阿舍勒铜锌矿、可可塔勒铅锌矿、铁木尔特铜多金属矿等一批大中型矿床。

到2000年底,全区已发现有色金属矿产13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铜、铅、锌、铝、镍、钴、铋、钼、锡等,探明有储量的矿产地80处。铜、镍是新疆有色金属矿产中的优势矿产,其次是铅、锌、锑等。自20世纪80年代阿舍勒铜矿、喀拉通克及黄山铜镍矿床发现后,新疆铜矿产地大大增加,已发现铜矿床、矿点和矿化点271处,包括大中型矿产地8处、小型矿床30处,探明铜储量近500万t,是我国北方铜保有储量超过百万吨的三个省区之一,阿舍勒铜矿是国内罕见的大型富铜矿。正在进行勘查的东天山土屋、延东等地铜矿床控制资源量在700万t以上,预计全疆铜矿潜在资源量接近6000万t,居全国第一。新疆已探明镍矿储量120万t,仅次于甘肃,居全国第二位,已发现矿床8处,包括超大型矿床1处,大中型矿床4处。预计全疆镍矿潜在资源量达1750ft。新疆铅锌矿自80年代中期相继发现可可塔勒铅锌矿、阿舍勒铜锌矿等一批大中型矿床后,目前已控制储量600多万t,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南缘、西南天山、西昆仑北缘3个成矿带上。由于新疆铅锌矿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潜力尚未查清,从已有资料分析,铅锌矿成矿条件好,有大的找矿远景。新疆的铜、镍、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具有矿点多、分布广、成矿条件好,成矿类型齐全的特点,已圈出了部分成矿带和成矿远景区,但目前探明储量只要潜在资源量极少的一部分。矿产勘查和开发利用前景较为广阔。

3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提升装备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加大技术装备研发投入,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及资源赋存条件的采矿装备、采矿过程控制设备、安全监控检测装备及信息化管理系统,淘汰一批落后的采矿装备,使采矿装备机械化、自动化和大型化,矿山规划管理动态化、信息化、专业化,矿山安全监测监控智能化、日常化,进而提高矿山旷工劳动生产率。

3.2 实行分级分层次管理

针对我国有色矿山大型矿山少,小型矿山多的现状,建议实行分层次管理,提出不同要求及政策。对大型矿山要尽快实行信息化、自动化建设,保障资源供给;对资源禀赋较好的中型矿山,要鼓励其向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对其他中小型矿山,要进一步推进整合重组步伐,实现集中化管理,同时鼓励科研单位、矿业装备研发机构,为这些矿山量身定制切实可行、投入较少的信息化、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

3.3 建立完备的评价管控体系

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应制定相应的指标门槛。目前“三率”指标、能耗指标等标准体系正在建立,该工作非常重要,有必要进一步补充使其更加完善(如可补充贫化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根据矿山规模、资源禀赋进行分级分层次管理,提出不同要求,同时应与环保、安全等其他指标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判,融入到项目审批、建设、年审、后评价等全过程,实现对资源利用全过程、矿山寿命全周期的全程管控,同时建立与指标配套的奖惩机制。

3.4 进一步推动科研攻关工作

应进一步推动难采资源、特殊环境资源开采的技术装备研究工作,鼓励科研院所对残矿资源、低品位资源、深井资源及高海拔高寒地区资源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复杂环境下的高效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开发绿色、清洁的无废害采矿工艺技术,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扩大可利用资源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明确了新疆有色金属矿产开采的技术状况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更好的技术方法,并对技术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才能够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工作带来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开发新能源的好处篇12

2、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理论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依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围绕破解难题解放思想。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举全局之力,科学谋划新思路、新举措,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魄,来破解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创新能力、发展环境等重点难点问题。围绕创新机制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不断研究建立方便、快捷、高效的工作机制。主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增强对经济发展的预见性,建立必要的应急保障机制和预测预警机制,保证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主动研究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通过对电、煤炭、矿石等生产要素的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围绕提高能力解放思想。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在提高科学分析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提高抓决策落实能力、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上下功夫,适应岗位职责需要,服务基层企业,提升全局形象。

3、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在深入学习、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理念。强化发展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努力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推动工作。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珍惜岗位,珍重责任,保持高昂的斗志,思想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切实增强锐意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靠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增强创新意识,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珍惜岗位,珍重责任,保持高昂的斗志,思想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切实增强锐意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靠创新推动工作的自觉性。提高发展能力,引导机关干部职工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履行好职责,保持“事事争高、处处争好”的标准,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新问题、新规律,总结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和模式,做到靠新思路解难题,向新办法要效能。(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部门:产业政策处、机关党委)

二、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4、建设钢铁产业科学发展模式。依据“品种、质量、整合”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加大钢铁企业整合重组改造提升力度,以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产品结构、工艺装备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

5、建设工业经济运行调控与监管模式。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加强预警预测分析,协调煤电油运保障,建立目标管理、强化责任追究,采取督导检查、应急反应、要素调控和落后产能退出等机制。

6、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模式。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以钢铁、水泥等行业为重点,实施技术改造工程,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以淘汰落后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

7、建设绿色矿山科学发展模式,遵照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坚持疏堵结合,科学制定冶金矿山发展规划,实现合理布局、规模办矿、集约发展,改善我市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8、建设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模式,以鼓励全民创业的宗旨,按照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搭建以创业辅导、技术支持、融资担保、信用服务和综合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

三、进一步推进五大工程,努力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9、大力实施结构优化工程。一是以培育主导产业链为核心,提升产业结构。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配套为途径,着力打造七大钢铁生产基地,培育十大特色耗钢产业基地,建设三大化工生产基地(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徐树成、胡晓钢;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高技术产业处、国外资金利用处)。二是以发展终端产品为目标,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抓好首钢京唐钢、津西系列H型钢等精品钢项目,确保今年精品钢比重提高到50%。抓好冀东水泥新建马头山、马蹄山,冀东三友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的投产达产,确保今年新型干法水泥提高到55%以上(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徐树成、陈建国;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高技术产业处、工业服务处)。三是以资产和资源为纽带,加快整合重组。整合地方钢铁资源,积极谋划以国丰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地方钢铁企业集团。加快地方水泥资源整合步伐,力争年底前水泥前十强企业生产集中度提高到40%。积极推进钢铁与矿山企业、矿山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保障优势产业健康发展。四是以建设园区和集群为抓手,调整产业布局。按照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向园区聚集思路,支持曹妃甸工业区建设,支持丰南沿海、乐亭临港、迁西精密等一批重点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引导各类产业和企业向园区集聚,迅速形成规模效益。培育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力争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650亿元,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责任处室:高新技术产业处)。五是以项目谋划引进为切入点,抓好产业对接。进一步完善产业对接信息数据库,打通对接信息通道,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10、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一是加强节能监督考核,建立工业企业节能考核制度,着力推进“10100”工程,对重点县区和重点耗能企业实行问责制,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组织开展对全市重点耗能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制定完成我市工业企业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实施方案(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责任处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二是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在钢铁、水泥、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30项新技术。引导企业谋划实施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积极帮助申请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落实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节能企业落实奖励政策(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责任处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淘汰钢铁、水泥、造纸、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确保到2010年底前,全部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全部淘汰机立窑水泥生产能力。抓好节能减排安全整顿检查验收,加强对关停淘汰取缔企业的巡回检查,确保攻坚行动取得最终胜利。(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陈建国;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工业服务处)。四是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支持发展综合利用电厂和热电联产机组,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责任处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

11、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一是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制定完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引入战略投资者,不断完善世界500强和中国电子百强信息库和信息产业招商项目库,重点抓好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院、保密手机、超导工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支持玉田、高新、南堡等三大信息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培育扶持软件龙头企业,抓好“双软认定”,确保2008年全行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牵头落实领导:李技;责任处室:电子信息产业处)。二是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着力抓好三友等大型骨干企业信息化升级改造,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作试点,加速实施县域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力争中小企业信息化达到50%以上。继续培育县域经济特色网站和行业应用特色网站,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社区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工程和专项建设,做大做强我市信息服务业(牵头落实领导:李技;责任处室:电子信息产业处)。三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全年完成重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50项。大力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构建产学研联合平台,努力形成以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责任处室:高新技术产业处)。

12、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一是创优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全市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职能,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做好帮助和指导,打造良好的生产环境,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和谐创业的良好氛围(牵头落实领导:胡晓钢;责任处室:民营经济处、中小企业处)。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引导民营资本向重点区域聚集,围绕“四点一带”、“四城功能区”的开发建设进行投资置业。引导民营企业与重点区域、优势企业实现对接,重点抓好与曹妃甸的对接、与各开发区的对接、与规模以上优势企业对接。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发展,鼓励民营企业之间整合重组,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有大型企业产业链延伸,发展耗钢产业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牵头落实领导:胡晓钢;责任处室:民营经济处、中小企业处、国外资金利用处)。三是加快改制步伐。成立改制协调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分包,进驻企业,摸清底数,帮助研究制定改制方案,加大资产管理,全力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确保今年完成第一服装厂、塑料总厂等4家集体企业改制任务。继续做好已改制企业的后续工作,防止发生集体上访事件(牵头落实领导:胡晓钢;责任处室:民营经济处)。四是抓好事业单位资产监管。加强对局属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抓好事业单位安全生产,妥善解决现有资产,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理,及时启动事业单位改革,探寻发展新出路(牵头落实领导:刘庆勋;责任处室:监察室)。

13、大力实施要素保障工程。围绕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加强协调,为企业搞好服务,保障重点企业正常生产。一是加强电力供应,重点加强电网建设和用电管理,保证发电机组在用电高峰季节和时段正常发电,提高供电保证率;按照“缺多少、错多少”、“先错峰、后避峰、再限电”的原则,组织企业有序用电、科学用电、节约用电,积极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二是加强电煤供应。把保证电网安全运行放在第一位,调动一切力量,广开渠道,增加电煤供应,在紧急状态下,优先保障主力发电厂的电煤供应,尽可能把资源多向骨干电厂、库存水平偏低电厂倾斜,坚决避免因缺煤停机或降出力,保证电厂发电正常、电网安全运行(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三是加强运输保障。以电煤等生产要素供应为重点,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充分利用运力资源,全力确保各项生产要素运输畅通

四、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促进经济科学发展

14、制定出台三大行业发展规划(完成时限:8月底之前)。一是钢铁工业科学发展规划。把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结合起来,建立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钢铁业科学发展(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二是信息产业发展意见。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牵头落实领导:李技;责任处室:电子信息产业处)。三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坚持把技术创新、自主开发能力的增强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鼓励集群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15、制定和完善四大领域指导政策(完成时限:8月底之前完成)。一是鼓励全民创业意见,引导创业者投身到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上来,支持发展一、二、三产业(牵头落实领导:胡晓钢;责任处室:中小企业处)。二是淘汰落后,促进产业升级意见,通过必要的政策推动,引导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三是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和监管意见,通过生产要素的调节和使用,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通过政策的支持,找出破解问题的办法,规范和促进行业发展(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四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创优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营造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16、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保障机制(完成时限:12月底之前)。一是科学发展机制,研究提高钢铁、水泥、冶金矿山、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条件,加强准入管理,限制“双高”行业盲目发展(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工业服务处、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二是重点行业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和经营行为,积极推进矿山企业的重组、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巩固治污减排攻坚成果;强化电力行政执法,规范用电秩序(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陈建国;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工业服务处、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三是中小企业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创业辅导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整合资源,完善功能,逐步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企业的发展氛围;扩大市县两级信用担保规模,加快银企保对接;以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为核心,充实、完善科技成果和项目库;积极搭建市、县和企业三级培训网络平台;谋划建立信用监督体系,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四是经济运行调控机制。建立对钢铁、铁矿石、电力、煤炭等行业的预测预警体系,把握运行走势;加强对电、水、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调控,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利用差别政策,引导资本、要素向下游产业集中,对符合产业链发展要求的项目,优先进行核准或备案,优先保证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供应,优先在差别电价、水价以及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五、进一步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努力创建科学发展示范机关

(一)加强班子自身建设

17、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抓好政治理论的学习、抓好业务知识的学习、抓好政策法规的学习,特别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深对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切实做到入脑入心、真信真用。

18、加强班子调查研究。局领导班子成员每月至少安排三分之二的时间深入到基层、到企业调研,了解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对集体企业改制、煤电运等生产要素协调等重大问题,坚持做到及时研究,及时部署,努力做到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让企业满意。

19、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对重大资金使用、干部人事任免、重点项目审批等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20、坚持廉洁自律。班子成员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中央、省、市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搞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克己奉公、廉洁从政、遵守党纪,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二)加强队伍建设

21、提高工作效能。以开展“效率年”活动为契机,转变工作职能,加强作风教育,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日全日对外办公,工作人员无缺位。广泛开展“一创双争”活动,即创建科学发展示范机关,争做践行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争当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排头兵,大力营造想干事、比贡献的舆论氛围,不断增强党员干部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22、完善工作制度。认真执行《绩效考核制度》等机关工作制度,把诸如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不高等方面问题的投诉作为受理重点,认真开展调查,属于一般问题,立即纠正。

23、落实公开承诺。设立公开举报电话,主动提高服务标准,审批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并积极稳妥探索实行网上审批。

24、建立协调机制。在涉及全局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民营经济等重点工作上,各处室之间加强协作配合,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优化资源配置,举全局之力切实抓实抓好。

25、坚持从严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质量低劣、污染环境的企业,坚持公开严肃查处,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并予以曝光,净化市场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