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合集12篇

时间:2024-01-03 14:39:21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1

对目前中医药学术交流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认识

目前,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现状是国内外的各种学术团体和相关机构每年都在不定期举办各种不同规模和主题的学术会议, 这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主题分散,规模不一,缺乏品牌运作意识,大多数没有形成品牌。随着形势的发展,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在不断发生变化。广大中医药从业者对低水平、主题重复、没有品牌形象的学术会议的兴趣和需求越来越小,他们期盼有较高学术水平、能解决实际需求、具有较高层次的品牌学术会议,以满足他们学科分化和多学科合作的实际需求。

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品牌化发展将是未来学术会议的发展趋势。一些学者认为,从经营角度看,社会经济形态可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品牌社会。在目前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形态已进入了品牌社会,品牌成为了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品牌构建成为事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中医药国际发展事业,必须依托品牌建设;构建世界中联学术会议品牌,是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举措。

世界中联学术会议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世界中联自2003成立以来,一直十分注重通过学术会议建设推动学术发展。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我们根据中医药国际发展的需求,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资源,逐步形成了三个层次、四种规格的学术会议产品系列,即国际学术大会、国际区域性学术会议、各种专业性学术会议和世界中联理事会,构成了世界中联学术会议体系。其特点分别是:

1.国际学术大会的特点是学术主题明确,议题实用,内容丰富,广泛参与。以中医药国际发展为主题,以当前中医药发展中的热点学术问题为议题,议题内容丰富,全球性参与会议;主题演讲者经过专家认真挑选,学术水平高;会议规格高,影响力大,会议所在国家的卫生部部长甚至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有较大的影响力;举办国家或地区经过严格程序挑选,每年在世界各地具有较好中医药发展基础的国家举办,促进和带动周边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参会人数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大会附设展览会,将学术交流与合作洽谈融为一体,提升了学术会议的价值。

2.国际区域性学术会议的特点是区域化,本土化。世界中联分别在各大洲中医药发展的重点城市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学术会议,搭建交流平台,就中医药在本区域本地的发展和学术问题进行研讨,统一使用世界中联标识,突出世界中联的品牌形象,促进中医药区域性发展。

3.专业性学术会议的特点是专科化,细分化。世界中联的31个专业委员会每年就本专业发展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举办的专科学术会议,其作用是促进学科分化和专业化发展。

以上是世界中联三个层级的学术会议。另外一个是世界中联理事会。每年3~4月在中国不同城市举办,参会人员主要是世界中联的各国副主席,常务理事和理事。这是来自世界各地中医药业内有影响的人物,大多数经营着中医药方面的贸易、教育、医疗等业务并取得了较大成功,他们带来了各国中医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市场需求信息,可为中国中医药管理部门,企业和医疗,教育及科研部门提供中医药国际发展的政策建议和信息咨询服务。因此,国内各地企业和管理部门竞相争取该会的承办权。

以学术会议品牌建设

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

世界中联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国际学术大会、国际区域性学术会议、各种专业性学术会议和世界中联理事会等三个层次、四种规格的学术会议产品系列,构成了世界中联学术会议体系,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2008年,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学术会议品牌建设,完善学术会议的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以学术质量和服务水平来提升世界中联的会议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地位,通过品牌战略,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2

采访一开始,司富春教授即兴奋地谈起了他之所以对“中医药文化建设”这个宏大话题如此执着的原因。他首先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了一些“背景资料”,并由此导入了我们谈论的话题。

司富春教授说:“中医药文化建设,可以说是处于‘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大好时机,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即明确了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早在2009年,国务院还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也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并强调:‘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因此,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研究的‘业内人士’,无疑对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些举措,感到由衷的高兴。”

随后,司富春教授又向记者谈及了他本人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他告诉记者:“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此,司富春教授认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将对中华文化的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内在的文化驱动力,将会促进中医药事业为人类健康服务。”

同时,司富春教授还认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还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和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沉舟侧畔千帆过

司富春教授兴之所至,滔滔不绝:“说到我们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想起了刘禹锡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用来形容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文化目前面临的发展契机,十分贴切。由于种种原因,以前,我们错失了许多大好时机,但现在,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兴旺发达的盛世,一个国家的强盛,首先要建立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只有文化的厚土,才能承载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脚步。因此,鉴于我刚才提到的诸多和风惠雨,我认为,就目前而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关系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关系到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的重要问题。对此,我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曾经做过详细的梳理和总结……”

随后,司富春教授详细介绍了他“梳理和总结”的结果,他先伸出了右手的食指,接着才开口说:“首先,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通过国外民众介绍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加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力度,中医药文化才能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培养外国人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不断扩大中医药文化在世界世界上的影响力,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

“其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还是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司富春教授又伸出一根手指继续说,“因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尤其是以我国历代名医、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研究,为中医的继承、传播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助推我国中医药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讲到这里,司富春教授伸出了第三根手指说继续说:“再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更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因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弘扬中医药文化,有利于推动应用中医药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特色诊疗技术,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其‘上工治未病’的思想理念,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继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让中医药的特色和精髓惠及更多的群众。”

“最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也是中医药产业化的需要。”司富春教授把一直蜷着的小手指伸出来,与右手的其他手指并在一起说:“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化和对中医本质的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保健方术越来越为人们喜闻乐见和身体力行,因此,中医药文化具有产业化的核心元素和社会基础。应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创造中医药文化新价值。”

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然,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司富春教授并不仅仅是在就“中医药文化建设”这一话题,解说意义,空发感慨。其参政议政的职责,驱使他不但能阐释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和其必要性意义,他肯定还会向“两会”提出一名长期沉醉于中医药文化海洋的学者的建议。

果然,他谈完如上话题后随即说道:“你刚才也看到了,我在提案中,很详细地罗列了我经过长时间、大量的调研工作后,所提出的几项建议。”接着,司富春教授又从重新攥起的拳头里伸出了食指,“首先我认为,国家应投入专项资金,分地区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建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第一可以形象地展示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使之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教育场所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第二呢,是能够加强中医药文物保护,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传习条件,从而更加深入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产业,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第三,能够统一建设中医名家学术研究室或者工作室,系统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成长之路,以记录和保存著名中医的学术资料,发掘和保护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技术,为后世人员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可以使中医文化走进全民,升化其在民众中的文化认同感,向全民展示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风采和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从而使人们对祖国中医学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推广中医药,打造世界中医药文化品牌。”

“其次,我认为,国家还要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专项资金,研究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自身规律,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实质和核心价值观。”司富春教授接着说,“因为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是保持中医优势和特色、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我认为具体应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要加强中医药文化源流及内涵研究。中医药的文化源流与我国传统古代哲学文化密切相关,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梳理中医药文化源流脉络,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为搭建中医药理论构架提供资源和依据;第二,要继续加强开展中医药文献、文物、古迹资源普查工作,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加大资金投入,在国际上加强我国的中医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三,要加强系统研究中医药典籍、古今名医、各流派的学术思想及其文化素养,传承好中医药四大学术经典著作独特的学术思想,并不断创新和发展。”

司富春教授沿着他的话题接下来介绍说:“再次呢,我认为,国家还要加紧培养中医药文化专业人员,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中医药文化名家大师。因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专员,要培养中医药文化名家大师,‘以文化人’,是根本,用中医药文化‘铸魂化人’,培养真信、真懂、真用中医的临床人才,让中医药事业‘有人信、有人干 、有人管’。政府机构应当激发中医药文化人才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工作者潜心研究的政策和制度,对高水平中医药文化创新团队和个人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国家中医药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制度,表彰在中医药文化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员的培养,为文化传承和优秀人才培养搭建重要平台。”

“最后一点,我建议,”司富春教授再次把小手指伸出来,由拳头并成手掌说,“国家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建立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富有特色的生态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和中医药文化品牌。首先一步,可以汇集古代中医药文化精华,融合当代科学文化和中医药学术最新成果,通过创作包括图书、影视、电子读物、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专题文化精品,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和中医药文化品牌。接下来,各地政府还要组建中医药文化传媒公司,使之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同时深入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之类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人力资源优势,开展‘中医文化大讲堂’,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长效机制。这样,不仅能够宣传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中药影响,普遍提升群众对祖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而且能够促进全社会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谈到这里,司富春教授长舒了一口气继续说:“以上这些,就是我今年‘两会’最重要的建议。我们光认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不行,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措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下,作为具有五千多年璀璨历史的中医药文化,一定会有它‘大发展、大繁荣’的那一天!”

向阳花木易为春

在采访中,我们的话题还触及了司富春教授另一个与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密切相关的提案――“建议国家优先考虑中医学院更名大学,促进中医高等教育发展”。

提及这一话题,司富春教授首先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发展史上,中医药以其独特的诊疗方法、确切的疗效、低廉的费用以及用药的安全性等优势,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并于2009年4月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并出现高度综合、高度分化的趋势下,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等的改变,出现了人才需求多样化,学生就业多元化,职业更换经常化的现象。如何适应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成为中医院校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古语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论语・子路》中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我认为,中医学院更名大学,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助推中医药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有利于完善中医高等教育结构,促进中医教育发展。”

随后,司富春教授向记者谈了他提出这一建议的理由。他说:“首先,中医学院更名大学,是提升和保障全国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前面我们聊到,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自主创立和不断创新的生命科学,且‘简便廉验’的中医诊疗和康复保健技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颁布了‘国发22号文件’,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学院更名大学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吸纳优秀学生,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至关重要,是努力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的迫切需要。其次,更名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需要。我们都知道,中医药是中国具有原创优势的重要科技资源,也是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之一。更名大学有利于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有利于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三,更名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既然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更名大学,将有力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四,更名还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国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为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和全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优势,得天独厚的中草药资源,疗效独特的专科技术,在国内外影响深远。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世界各国对中医药认识的深化,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合作日趋活跃,所以说,更名大学有利于助推中医药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最后一点,更名更是完善中医高等教育结构,促进中医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全国范围来看,建校较早的中医学院除‘河南中医学院’外,其他均已完成更名。更名后大学院校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充分发挥大学学科综合,人才荟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的优势,扩大了办学影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对以上理由,司富春建议:“首先,国家要加大对中医院校的投入力度,完善其软件和硬件建设,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鉴于中医院校的特殊性及中医药专业的特殊性,建议国家在大学更名上考虑有利于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标准和条件,给予政策上倾斜,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院校,促使我们的国粹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3

--在2005年全县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同志们:

在全国“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在卫生局中医药管理股和县中医院的大力协助和积极筹备下,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县卫生局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地欢迎!向工作在中医药战线上的各位专家和学者致以崇高地敬意!

中医药学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今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也非常关心中医药事业,给予了许多支持和扶助,使我县的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依法、持续、稳步发展的轨道,全县的中医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次会议旨在以继承、发展、创新为主线,拓展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学术发展、科技进步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进步,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县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任重而道远。各医疗卫生单位及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还需各尽其责,加倍努力,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为我县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县中医院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在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方面,特别是骨伤、针灸专科两方面,措施有力,成绩斐然。此外在人才培养、信息网络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县广大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会议收到论文116篇,不少文章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在开展新技术交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适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今后的学术探讨和工作实践中,积极开创我县中医药科研、学术、临床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二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这次会议之后,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落实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工作指标。

第一、加强中医药学会组织机构建设。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是开展学术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要以县中医院为主体和依托,按照改革、创新、服务、管理、经营的办会理念,注重把那些在学术上有造诣,热爱学会工作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推荐和选拔到学会的领导岗位上来,以保证学术优势和学会工作的连续性。在加强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学会常务理事的作用,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做好会员的发展工作。要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医药工作者和中西结合工作者全部吸收到这一块阵地中来,共同为繁荣全县中医药学术科研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二、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只有在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疑难病症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中医药发展才具有强大内在动力。例如,在今年防治“非典”的斗争中,中医药发挥了温病学在防治传染病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做出了重大贡献,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我们始终把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作为核心任务来抓。县中医院要充分发挥其人才集中,知识密集的优势,按照全国、全省中医药工作计划和防病治病的重点,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着力落实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目标任务。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今年六月二日,以民政发(2003)80号文件转了我局制定的《民勤县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行动方案》,该方案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为依据,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是整个创建活动的行动指南。今天在座的有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和中医药骨干,希望大家回去后,以这次培训班、学术交流和适宜技术推广三大活动为动力,对照各自的工作目标责任和单位实际,认真查漏补缺,特别是对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要尽快建成合格达标,今年十一月份,我局将邀请县人大的领导和人民代表视察创建工作,哪个单位的工作滞后,由哪个单位的负责人和中医药骨干共同负责。

第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医药事业由此将走上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条例》,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条例》,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条例》,依法管理和发展全县中医药事业。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紧紧围绕促进我县中医药改革与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中医药服务为中心目标,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使中医药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4

【关键词】

SWOT分析法;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0 引言

作为一项新兴起的医疗科学类产业,中医药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为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医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了支撑我国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产业。放眼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市场,中医药产业已经呈现出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初步具备一定发展规模、中医药生产中心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等发展特点。重庆市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研究对策,笔者将通过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得出促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 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是一项国际兴起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具体是指通过将研究对象置于具体环境下,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就内部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条件两点进行较为统筹全面的分析结论,以科学系统的眼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为详实全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研究分析,并将所研究对象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外界的机遇、威胁等进行列举并绘制成矩阵排列,从而使研究对象从自身角度的缺点与优势、外界角度缺点与优势较为具体地展现在研究者的眼前,从而加强人们对所研究事物的具体了解,既然得出相应的结论,进一步制定出相关发展决策。

2 基于SWOT分析法的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可在SWOT分析法下得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同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从而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2.1 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优势

重庆处在高原地区,地势较不平坦,同时气候利于多种中药植物资源的生长种植。重庆所含的中医药资源品种丰富,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经济上也占有一定份额。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地道性还体现在特色中医药材料上。多种特色中药材都生长在重庆。

2.2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重庆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做的不是太精,这就是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同时重庆中医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产出中药材料质量不稳定。因此部分质量较差的中医药资源材料流入市场,造成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重庆没有将中医药的生产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对中医药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将新型科技运用于中医药的生产上,中医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没有开创出一套摆脱传统的创新型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2.3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国家政策对于重庆的中医药发挥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是有利于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家加大了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刺激重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中医药产品的进口贸易总额得到了增长,为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国际合作项目增多,为重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2.4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面对着其他省市的竞争,如辽宁、广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先进,在国内市场上一定程度下挤压了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威胁着重庆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除了国内的中医药企业的威胁,国际上也出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医药生产制造企业,给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3 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决策建议

3.1 对重庆内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重庆还有国内中医药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重庆的分段式地理环境更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的中医药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于不同的分层日照、分层气候,从而使重庆的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泛。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著名药材生长,比如中低山区域的黄连、党参、杜仲、天麻、金银花、八角莲等职务中医药资源。再往海拔低处,则有丹皮、青蒿、木瓜等中医药资源生长。而浅秋地带则生长着使君子、花椒等中医药材。优良的自身发展优势,再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3.2 重庆中医药产业面对外部机遇相关建议

政府部门应鼓励重庆相关中医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文化氛围浓厚。相关企业应积极促进市场消费能力提高,鼓励重庆市民经常性选择中医药来进行治病、预防等,从而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相关企业应当注重中药的质量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医药企业形象,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扩大。

3.3 针对外部威胁的发展决策建议

对于外部的发展优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企业应当把握住市场拓宽的大好机遇,提高中医药制作质量,将中医药贸易推向更深远的国际市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利润率,进一步积极向国际市场寻求对口企业,从而实现中医药产品的对接。针对目前国际以及省外的中医药发展威胁,重庆中医药产业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4 结语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相关企业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中医药企业的建设力度,扩大重庆中医药企业贸易市场,加强中医药企业集群间的联系,从而加强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杨东梅.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07-08

[2]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05-01

[3]田庆爱.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西南大学.2013-05-20

[4]李春光.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中医药制造业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2010-03-01

[5]刘红宁.时洪洋.薛铁瑛.江西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0-10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5

中医药学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今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也非常关心中医药事业,给予了许多支持和扶助,使我县的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依法、持续、稳步发展的轨道,全县的中医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次会议旨在以继承、发展、创新为主线,拓展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学术发展、科技进步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进步,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县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任重而道远。各医疗卫生单位及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还需各尽其责,加倍努力,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为我县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县中医院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在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方面,特别是骨伤、针灸专科两方面,措施有力,成绩斐然。此外在人才培养、信息网络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县广大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会议收到论文116篇,不少文章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在开展新技术交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适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今后的学术探讨和工作实践中,积极开创我县中医药科研、学术、临床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二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这次会议之后,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落实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工作指标。

第一、加强中医药学会组织机构建设。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是开展学术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要以县中医院为主体和依托,按照改革、创新、服务、管理、经营的办会理念,注重把那些在学术上有造诣,热爱学会工作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推荐和选拔到学会的领导岗位上来,以保证学术优势和学会工作的连续性。在加强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学会常务理事的作用,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做好会员的发展工作。要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医药工作者和中西结合工作者全部吸收到这一块阵地中来,共同为繁荣全县中医药学术科研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二、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只有在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疑难病症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中医药发展才具有强大内在动力。例如,在今年防治“非典”的斗争中,中医药发挥了温病学在防治传染病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做出了重大贡献,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我们始终把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作为核心任务来抓。县中医院要充分发挥其人才集中,知识密集的优势,按照全国、全省中医药工作计划和防病治病的重点,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着力落实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目标任务。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今年六月二日,以民政发*号文件转了我局制定的《民勤县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行动方案》,该方案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为依据,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是整个创建活动的行动指南。今天在座的有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和中医药骨干,希望大家回去后,以这次培训班、学术交流和适宜技术推广三大活动为动力,对照各自的工作目标责任和单位实际,认真查漏补缺,特别是对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要尽快建成合格达标,今年十一月份,我局将邀请县人大的领导和人民代表视察创建工作,哪个单位的工作滞后,由哪个单位的负责人和中医药骨干共同负责。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6

现状:医药创新行业增值税税负高于房地产行业,有的高达14%

丁列明表示,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2012年,国务院将医药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在“十一五” “十二五”期间投入约130亿元,用于支持创新药物的研发,培养了一批以埃克替尼、阿帕替尼等为代表的创新药物。

我国医药税收政策虽然在不断改进,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丁列明分析,一方面,与国家产业政策中其他同类产业相比,医药创新领域的税收政策优惠力度明显偏弱;另一方面,医药创新领域的各项税收政策不能符合其行业特点,削弱了政策支持的有效性,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增值税政策。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调控手段,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丁列明表示,以美国为例,作为生物医药创新领域领先的国家,同时也作为医药大国,在对研发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外,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还提供税收减免政策,以激励企业创新,这些政策包括研发抵扣(税收减免和增量抵扣)、生物技术工资税减免、生物技术消费和使用税退税、加速折旧等。

“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造成医药创新领域增值税税负过高的现象,制约着该领域的持续创新动力。”丁列明说,与其他行业不同,医药创新行业的普遍特征是前期研发投入巨大,相应的产品研发和销售推广支出比重非常高,而生产制造成本却相对低。医药创新企业除税基过大问题外,其技术开发、市场推广、专利技术和特许准入等支出,虽然已通过财政部2016年“营改增”改革,逐步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从而增加进项抵扣降低税负,但由于其仍以3%~6%增值税税率为主,存在进销项税率差异悬殊问题,从而导致医药创新行业实际增值税税负仍然远高于房地产等行业。

丁列明介绍,有些以创新药为主的药企,其实际增值税税负率达到或超过14%,严重遏制了创新型医药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建议:参照软件行业调整创新药税收政策

“通过税收政策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尤其是加大对重大新药企业的优惠力度,更好地鼓詈屯贫医药产业发展,也积极地体现国家科技先行的产业政策理念,振兴民族医药事业。”丁列明说。

如何解决创新药企业的包袱过重问题?丁列明认为,创新型医药企业销售自研创新品种与软件开发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业务类型相似,但税负差别巨大,难以体现税收公平。因此,建议对医药企业该等业务参照软件行业3%即征即退的税收支持政策。

“为避免该政策对国家财政收入造成较大冲击,同时又能有效地激励医药创新,可制定创新药的评估标准,建议以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药物评审中心审核批准的1.1类新药证书为唯一标志。”丁列明进一步阐释,根据国家药审中心过去10年批准的1.1类新药数据,我国每年正式批准上市的1.1类新药品种不超过5个,该政策对国家财政收入影响甚微,但却将极大地激励医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和产品的产业化以及广泛推广应用,进一步优化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有力地刺激和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提醒:有关方面须重视药品“二次议价”问题

除了创新药企感觉负担重,用药的老百姓也感觉药太贵,甚至有些常用的低廉药品也不见了。其中一个原因是部分医疗机构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价的基础上又对中标药品开展“二次议价”,严重挤压了药品利润,导致一些企业不愿生产。“药品‘二次议价’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丁列明说。

在现实中,部分医院的“二次议价”,是希望进一步降低药价,惠及患者。但也有一些医院将“二次议价”的差价上缴财政,再以奖励或补偿的方式返还医院,还有少数医院进行“二次议价”是为了牟取回扣。如何杜绝这些行为发生?

对此,丁列明建议,要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规范药品的招标投标行为,实行量价挂钩、带量定价 、预算采购、统一配送,从制度上杜绝“二次议价”现象的出现。同时,全面推行医药信息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统一的跨部门价格信息平台,促进药品市场价格信息透明。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行为的监管,防止暗箱操作,加大对“二次议价”行为的处罚力度,不断规范药品流通和医疗机构药品购销活动,既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又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话丁列明:

“应为重点创新药企开设审批绿色通道”

《中国经济周刊》:您被称为“国内靶向抗癌新药第一人”,也一直为创新药的发展奔走呼吁。今年您提交了《关于优化遗传资源审批流程的建议》,为什么会聚焦这个领域?

丁列明:在当今以分子生物学为指导的创新药物研发背景下,遗传资源及相关信息的采集和收集,贯穿了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时间是创新药研发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国内外企业和国家药品审评机构为缩短研发周期、加快药物上市做了很多努力,效率有了一定的提升。然而,遗传资源审批流程却要耗费数月,影响创新药的研发。

如何兼顾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创新药研发审批效率,成为国内新药研发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适当加大审评力量,加速审批流程,并将部分审批权下放至地方相应机构,通过探索不再采取分阶段的批准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对遗传资源出境与非出境采取分别管理的制度,对于遗传资源出境应加强管理,严格审批把控,对于非出境的遗传资源则可采取备案制。在此基础上,可以设立企业白名单,对于一些创新能力强、企业信誉好、处于我国医药创新行业领先地位的重点企业,在引进境外医药创新项目涉及遗传资源审批时,简化审批手续或者开设审批绿色通道。

《中国经济周刊》:一般新药,尤其是靶向治疗新药都很贵,让患者望而却步。我们看到,最近贝达的治癌新药凯美纳被选入全国医保目录,凯美纳去年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于这一创新药品,贝达是如何定价的?

丁列明:在我们自主研发的肿瘤靶向治疗新药埃克替尼上市定价时,尽管我们的产品比同类进口药具有更加明显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但是考虑到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我们最终把价格定为进口药的60%~70%,让更多的患者用得上、用得起。

由于靶向药物研发成本高,即使降低了价格,其总体治疗费用对于中国百姓而言依然是不小的经济负担。为了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在埃克替尼上市初期我们就和中国药促会联合开展了后续免费用项目,即对于购买埃克替尼满6个月、经临床评估继续有效的肺癌患者,后续的用药全由我们免费提供直至疾病进展。

在创新药后续免费使用方面,我们也建议有关部门结合我国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创新药后续免费使用有关增值税政策,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把真真切切的实惠带给患者。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7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药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部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8

【摘要】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涉及到民生的各个方面。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为发展云南省特色健康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我省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资为云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 健康服务业;民族医药;云南;对策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012-02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1]明确提出,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探索体制创新。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为发展云南省特色健康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我省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资为云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我省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

发展具有云南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业是云南独特的区域位置和多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为特点的医药体系所决定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气候宜人,人文、生态环境友好,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同时还是植物王国,拥有中药资源6559种,居全国首位药用植物6157种、动物372种、矿物30种,民族药1300余种,天然药物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之首[2]。生息在这片热土上的25个少数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在不同的人文背景、气候环境中孕育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医药,形成了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彝族医药等多元一体的民族医药体系,具有“区域分明、和而不同、医文结合、医药结合”的特点。在这个民族医药体系中蕴含了丰富地各民族养生防病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健康服务业中具有医疗和保健等多方位的价值。民族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的需求,符合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总结梳理各民族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的方法,并且加以规范和进行推广,对于民族医药民间有效经验的保护和传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健康旅游中融入民族医药的防病、养生和治病方法是发展云南特色健康服务业必不可少的内容。旅游活动是展现文化的一种方法,而旅游者出游的目的是体验和感受一种异域的文化。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要展现的就是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而民族医药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中融入民族医药内容能更好得展现云南的特色。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民族养生的简便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播和发扬。

总之,“天时、地利、人和”兼具的民族医药优势资源,将在云南发展健康服务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景广阔。

2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建议

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是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省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多措并举发展我省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提出如下建议。

2 1加强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建设,提升预防、保健医疗服务能力

2 1 1建设我省民族医药医疗服务网络根据《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3]:“实现每个州、市均设有1所州市级中医(民族医)医院,且80%以上达到三级甲等中医(民族医)医院标准。”的要求,采取政府或社会投资等灵活方式建设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尽快建设各州市县民族医院,使得每一个州市县都有民族医院,每个州市县都能提供较高水平的民族医药服务。

2 1 2充分发挥民族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民族医药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和方法,很多方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适用于在基层医疗服务中推广应用。民族医药拥有丰富的民族药用资源,就地取材方便廉验;多样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特色方法,可以作为基层医药资源不足的重要补充。建议结合当地民族医药资源特色,在当地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卫生室增设民族医药服务项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民族医药资源中的食疗方法也可以推广和普及,建议在当地卫生医疗机构中设立民族医药“食疗中心”,在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配餐方案,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以傣族医药为例,傣医具有“天人合一、体质相异、整体恒动”的养生观,傣族根据季节不同,进行饮食调养,达到机体四塔的平衡,如傣族认为冷季是人体“四塔”偏衰的季节,在饮食上要选择甜味和辣味的食物[4]。所以,在此季节中,应该配餐中适当多加一些甜味和辣味的食物,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

2 2建立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与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建议由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关于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建设与管理机制的研究,明确养生保健机构准入、设置条件,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二是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三是建立健全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2 3加快民族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文化 支持民族医药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民族医药健康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民族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方法,鼓励开办专门的民族医药健康节目或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风气。

整合、完善名老民族医典型案例共享数据库和民族医药传统知识文献数据库,推动基层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重点专科、民族医药文化科普等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 4利用民族区域特点,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旅游整合我省优势民族医药医疗资源、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医药保健养生旅游、民族医药医疗旅游。初步设想,在省内打造以滇西北、滇南、滇中为主的健康旅游路线,从民族养生、保健、食疗、文化各方面体现民族医药特色,具体路线如下:①滇西北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德宏—腾冲,该路线包括了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保护区,沿线有白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怒江流域(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等)医药、迪庆藏医药。②滇南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思茅—红河—文山—版纳,沿线有傣族医药、壮族医药、哈尼族医药等。③滇中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昆明—楚雄—玉溪,沿线有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著名医家兰茂故居、云南白药集团、彝族医药等。

2 5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我省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和旅游产品。我省具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可以发挥相关学会、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种植有关中药材,研发保健酒、保健菜肴食品(如漆油鸡汤、天麻鸡、石斛菜系)等。

2 6建立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聚集区针对本省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发挥民族医药养生保健作用,依托我省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和医疗机构建设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聚集区,在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中融入民族医药内容,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做大做强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例如,以傣医药、彝医药、白族医药、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为试点,建设基于不同地区、民族的养老观念、风俗和特点的“省—县—村”三级养老服务模式。

2 7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民族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以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为契机,鼓励和扶持我省优势民族医医疗资源,如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德宏州中医医院到境外、国外拓展业务。可先采取在境外或国外合作开办中医药(民族医药)诊所、治疗中心的方式,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医院。这些诊所、治疗中心、医院,除在当地提供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外,还可辅助开展民族医药医疗旅游工作,组织客源到云南来进行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旅游。

总之,我省在民族医药优势资源基础上发展健康服务业既可以彰显云南健康服务业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可促进民族医药养生、防病知识的传播,对云南民族医药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S].2013.

[2]郑进,张超,马伟光,等.云南民族医药是天然药物发现性研究的摇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0):70-72.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9

战略合作协议范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一、协议签定的背景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战略合作协议书范本。中药是人类防治疾病和保健的重要手段,是独具我国民族特色和发展优势的领域。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是一件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为了促进我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国家先后批准筹建九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及一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在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及政府的关心文持下,各基地在探索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我国已加入WTO,中医药事业逆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非常严唆的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重新审视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现状,整合各地中医药方面的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资源,强强联合,实现优势集成,增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二、协议的宗旨

加强我国中药现代化工作整体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协议各方的信息交流,集成多方资源,形成协调一致、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为共同推进我国中药产业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显著提高我国中药国际地位、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申药产业携手进

三、协议各方合作厚则

1、政府引导和以企业为主体共同推进的原则:实现中药现代化是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政府将通过制定国家战略目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宏观引导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企业则是实施中药现代化的主体。企业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围绕国家战略目标;不断创新。"官产学研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中药现代化。

2、总体布局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总体布局,同时根据杏地区实际情况,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配合西部大开发战咯的实施,通过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促进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西部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3、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中药联合研究开发、药材生产、中药制药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药产业发展。

4、科技创新原则:加强中药新药及制药新技术、新工艺的联合研究开发,利用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药企业。

5、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特别要注意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修复和再生,防止流失、返化和灭绝,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10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后,我省结合省情提出了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问题,用较低的费用维护城乡居民健康,走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甘肃医改之路。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的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中医药的全面发展,在控制单病种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方面成效显著,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国家医改办和中医药局的充分肯定,省卫生厅先后几次在全国中医药相关会议和全国医改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去年4月,王国强副部长亲临全省中医药进基层现场会指导工作,指出甘肃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中医药参与医改在全国独具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和甘肃省一道,把这种经验作为深化医改的有益探索,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去年9月,国家中医药局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关于支持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41号),明确提出要把甘肃作为全国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进行建设。一会儿,省政府将和国家中医药局签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

《协议》是建设试点示范省的纲领性文件,紧紧围绕“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医药的主要工作,确定了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成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个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并对尚未达标县级中医医院进行标准化建设。到年底,县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疾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实现全覆盖。二是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累计建成22个个部级、100个省级、200个市级和300个县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为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每市州建成3个以上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6个以上的有中医药特色的乡镇卫生院。三是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由国家投入专项经费,支持甘肃举办“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研究生班,大力开展西学中医活动和五级师承教育。四是积极开发甘肃中医药优势资源。国家在甘肃开展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进一步研究敦煌医学和甘肃民间方药,支持定西等地区开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生态园建设,扶持陇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五是打造甘肃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4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4个左右中医药生态旅游区,创排3部以上中医药文艺作品。六是加强民族医药和对外交流。立项建设民族地区中藏医医院,支持甘肃制药企业开展中成药欧盟国际合作研究与开发,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国外建立中医药服务平台。这些都是试点示范省建设的核心内容,各级卫生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

二、争先创优,推进试点示范省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今年6月,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创建活动,印发了《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方案》,对创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要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覆盖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市州、县市区中医医院基础建设,配备必要的中医药诊疗设备和现代医学设备。支持10万人以上的县市区设置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县级以上综合医院门诊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设置不少于总床位数5%的中医病床。建立西医临床科室中医药业务考核评价机制和工作促进激励机制。第二,要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基层。在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导并扶持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服务。第三,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做好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工作。加强各级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药人员配备,合理补充基层中医药人员。不断强化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第四,要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市级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以上评审。建设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调剂符合条件的中药院内制剂在全省统一使用。鼓励乡村利用地产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第五,要加强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成立中医科,在卫生监督所成立中医监督科。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科学制定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推动中医药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第六,要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发〔〕8号),开展地产中药材资源调查,积极开展中药材人工种植和加工研究。支持有关企业和机构开发院内中药制剂,研发中医诊疗新设备和中药新药、保健产品。建设中医药生态旅游区和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这些都是创建中医药先进示范市县的基本要求,必须做实做细。

按照省政府建设先进示范市县方案的要求,最近,省卫生厅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和建设标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做好工作。今天的会议之后,省卫生厅将按方案要求,开始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申报工作,希望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汇报、多沟通,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各地可以根据当地中医药的工作基础、近年发展情况与建设标准进行对照自评,若达到标准,可直接申请评审。若达不到要求和标准,市县要按方案要求制订规划积极创建。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评审验收合格者,将以省政府名义命名并给予经费补助。

三、突出重点,统筹做好全年其他中医药工作

在积极开展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创建活的同时,要切实抓好今年的重点中医药工作。

一是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是近一个时期指导全省中医药的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要认真贯彻落实。部分市州已经出台了当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希望没有出台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积极争取尽快出台。要抓好省政府实施意见中一些刚性扶持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内部中医管理机构,设立发展中医专项经费,财政补偿向中医机构倾斜,使公立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达到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并适时合理调整中医诊疗服务收费标准。

二是要认真落实省卫生厅、省人社厅《关于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运用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诊疗疾病工作的通知》。各级卫生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医保部门,将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要落实好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额报销政策。要依托当地医学院校建立市级培训基地,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达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至少有5名中医执业医师,乡村和社区卫生机构至少有1名中医全科医师。

三是要开展好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要按照省委组织部和省卫生厅、财政厅、人社厅《关于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日常监管,严格量化考核,确保教育质量。各地要继续办好“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培训班,择优推荐一批优秀学员参加省上“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培养一批高级中医药人才。

四是继续认真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7月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进行中医医院管理年督导,各市州要指导中医医院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尤其是要抓好中医护理和中医治未病工作,保证管理年活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以管理年活动为契机,狠抓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目前我省已建成国家重点专科12个,省级重点专科56个。今年,省卫生厅将修订《甘肃省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标准》,将重点专科建设范围扩大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并建立动态准入与退出机制。5月份,省卫生厅已对原有和建设期满的国家和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进行了考核,合格者重新命名,不达标予以撤销。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11

初级卫生保健是社区内的个人和家庭能够普遍获得的基本卫生保健,是人人都应享有的基本人权,也是国家卫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传统医学作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全民健康覆盖”目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60年代末,WHO开始关注传统医学在初级卫生保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至今,WHO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传统医学发挥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作用。我国在利用中医药发挥初级卫生保健作用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好中医药资源,回归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笔者通过对WHO相关决议的回顾总结,为我国在新时期如何将中医药这一宝贵资源融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及“全民健康覆盖”等相关计划的战略研究提供借鉴。

1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回归初级卫生保健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刚刚获得独立,对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大大提高,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农村大部分医疗服务是由教会医院、诊所或由城市医院提供的巡回医疗服务承担,大部分人口仍然依靠传统疗法[1]。此时,WHO开始关注传统医学的发展。1969年,主题为“发展中国家药品生产建设”的第2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WHA22.54决议,认识到传统医药在很多国家被广泛使用,该领域有可能研发出很有价值的医药产品。此后,中国、坦桑尼亚、苏丹和委内瑞拉向WHO提供了本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农村贫困人口的成功案例[2-3]。1975年,WHO联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9个发展中国家采用传统医学满足基本卫生保健的成功案例进行了调查,并发表了研究报告《替代方法来满足发展中国家基本健康需求》[4],第一次提出了初级卫生保健。

1977年5月,针对各国面临的卫生问题,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WHO第30.43号决议,提出了“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Thestrategyofhealthforallby2000)这一全球性战略目标。该届大会还通过了WHA30.49决议――推广和发展传统医学的培训和研究,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远远不能满足人民需求,有必要有效利用传统医学这一重要的卫生资源。敦促成员国政府对本国传统医学的应用给予足够重视,并根据各自卫生系统情况,对其采取适当管理。1978年9月,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召开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通过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明确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卫生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确定了初级卫生保健4个工作目标,即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合理治疗及社区康复。《阿拉木图宣言》强调,人人都有权享受初级卫生保健,也有义务参与卫生保健;并说明初级卫生保健所依靠卫生工作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助产士、助理人员、社区卫生人员及传统医学从业人员,首次倡导将传统医学纳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1987年5月,第4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WHA40.33决议,主题为“传统医学”,认识到传统医学在预防、健康促进及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并敦促各成员国在初级卫生保健中,尽可能适当使用传统医学。

1998年,东南亚地区卫生部长会议倡导在该地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实践中更有效使用传统医学。1997年和1999年西太区域卫生部长会议再次重申了对更广泛使用和发展传统医学以改善卫生状况的支持。

2008年正值《阿拉木图宣言》发表30周年,也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一年。2008年5月24日,第6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WHA61.21决议,主题为“公共卫生、创新和知识产权全球战略和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应通力合作,加强创新能力,鼓励技术转让,运用知识产权刺激创新并改善公共卫生,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以及建立监测和报告体系等框架。同年10月14日,为纪念《阿拉木图宣言》,WHO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了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初级卫生保健:过去重要,现在更重要》,报告显示当前卫生保健机会的不公平严重程度远远超过1978年水平,而卫生保健机会不公平又会危及社会稳定,呼吁卫生系统回归30年前正式发起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认为初级卫生保健成本更低,效益更高,是应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迅速城市化及人口老龄化等影响21世纪生活质量三大顽疾的最佳方式,并认为在目前初级卫生保健的方法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适用。

2“全民健康覆盖”总体目标的提出

2000年9月,联合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千年首脑会议,189个成员国与会并通过了《千年宣言》,承认卫生具有推动人类发展的巨大潜力,并确定8项“千年发展目标”,其中包括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孕产妇保健,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以及在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负担的基本药物等多个与卫生相关的重要目标。为到2015年能达到卫生相关的“千年发展目标”,增进健康作为一种减贫战略,就要确保重要干预措施能够覆盖贫困人口,2005年4月7日,以《世卫组织组织法》和《阿拉木图宣言》为基础,WHO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全民健康覆盖”,并将其定义为“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所需的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康复和姑息卫生服务,这些卫生服务应质量合格并有效,同时还应确保人们不会因使用这些服务而陷入经济困难”[5]。此后,WHO又2次发表关于全民健康覆盖的世界卫生报告,分别为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筹资:实现全民覆盖的道路》及2013年世界卫生报告《全民健康覆盖研究》,在新的研究结果基础上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提供行动纲领,强调科学研究证据在推动全民健康覆盖取得进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呼吁要加强卫生研究。2012年第6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总干事指出“普及卫生服务是巩固前一个十年期间所取得收益的最佳方式”。此外,WHO在2014-2019年第十二个工作总规划中把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确定为总体目标之一[6]。

3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传统医学纳入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以促进全民健康覆盖

目前,WHO已根据全球传统医学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别于2003年和2013年了2个传统医学全球战略,将促进传统医学发挥初级卫生保健作用及全民健康覆盖作为重要战略目标。

2003年5月28日,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WHA56.31决议,主题为“传统医学”,历史上第一个传统医学全球战略在本届世界卫生大会上获得通过,即《世卫组织2002-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该战略将制定政策,提高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提高可及性,以及促进合理使用确定为4项主要目标。提出了要修改传统医学从业者的培训规划,以使其包含初级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的基本内容。该战略还敦促成员国实施WHO传统医学战略;酌情制定国家政策法规,根据本国情况将其纳入国家卫生保健系统;根据国情将传统医学从业者作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资源;要求总干事帮助成员国制定关于传统医药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促进各国之间传统医药政策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

2008年11月7-9日,WHO首次就传统医学召开了全球性大会――WHO传统医学大会。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确认传统医学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其中一项资源,可以增进初级卫生保健的普及性和可负担性,并有助于联合国卫生相关“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呼吁成员国制定国家政策,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系统。

2009年5月22日,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WHA62.13决议,主题为“传统医学”,确认传统医学是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资源,应确保传统医学的适当使用,将其作为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以及联合国与卫生相关的“千年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敦促成员国考虑通过和实施《北京宣言》;在有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方面证据的情况下,制定国家政策、法规和标准,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系统;要求总干事就如何将传统医学纳入卫生系统,尤其促进将传统医学用于初级卫生保健(包括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继续向各国提供政策指导。

2013年12月,WHO根据2002年以来全球传统医学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以《北京宣言》�榛�础,出版了《世界卫生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对传统医学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了更新,明确了今后10年指导传统医学部门进一步发展和前进的相关战略方向和战略行动。认为把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保健和初级卫生保健,尤其确认和评价相关的战略和标准,仍然是传统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将“把传统和补充医学服务纳入卫生系统,尤其是初级卫生保健,以促进全民健康覆盖”列为未来三大战略目标之一。2014年1月23日,WHO第134届执行委员会通过EB134.R9决议,主题为“传统医学”,注意到传统医学如何纳入卫生保健服务仍是其面临的挑战之一;敦促成员国将《世界卫生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作为国家传统和补充医学规划或工作计划的基础。要求总干事协助促进该战略的实施并继续向成员国提供政策指导,并说明如何把传统和补充医学服务纳入国家卫生保健系统。

4我国中医药发挥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作用的进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首次提出我国到2020年的卫生发展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7],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世界上实施全民保健的国家行列。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同时指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2011年7月1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确定全国73个试点地区探索将中医药服务逐步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完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卫计生发〔2013〕26号)首次增加了中医药项目。自此,中医药正式参与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12

1建国以来党的中医药政策发展历程

1.1“中医学习西医”阶段(1949年-1954年)。建国初期,我国卫生事业百废待兴,当时全国只有2万多名西医和30万名左右中医,药品供应非常匮乏,针对这种状况,在接见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代表时说:“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发挥中医力量,才能负担起几亿人口的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根据的指示,1950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会议提出“提高中医,团结中西医”,这成为当时卫生工作的主旋律。预防医学讲习班和中医进修学校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办,中医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以帮助中医师运用现代科技和西医设施来提高诊疗水平。但由于当时卫生部门负责人对中医认识存在局限性,“中医学习西医”实际上逐渐演变成中医“西医化”,一些中医遭受不公正待遇,中医诊疗被加以限制,引起广大中医的不满。

1.2“西医学习中医”阶段(1954年-1978年)。针对“中医学习西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1954年再次指示:“务必改进中医工作”,同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社论,指出党中央重新强调团结中西医方针的关键在于“西医向中医学习”。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积极改变过去歧视中医的现象,开始加强对中医的管理,狠抓“西医向中医学习”活动,纷纷举办各种西医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直到,虽然中医被视为封建迷信加以批判,但总体上中医工作和西医学习中医并没有间断,而且这一时期还召开了三次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为中西医结合方针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3“中西医结合”阶段(1978年-1991年)。1978年9月,中央批准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造就一支热心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骨干队伍。在党中央推动下,1980年5月,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报告》,提出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三支力量”的提出突破了此前仅只强调中西医结合,甚而以中西医结合取代中医的局面,为中医拥有独立行政权提供了依据。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中医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4“中西医并重”阶段(1991年-至今)。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首次提出“中西医并重”,并将其列为新时期卫生工作的五大方针之一,给中医和西医赋予同等重要的独立地位。此后,党和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中医药在我国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然而,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中医药市场萎缩、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等仍然困扰着中医药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在十七大、十报告中多次提出:“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并出台《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为促进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建国以来党的中医药政策发展特点

2.1中医药政策变化随着党对中医药认识的深化而不断调整。从“中医学习西医”到“中西医并重”,中医药政策的变化与我们党对中医药的认识密切相关。建国初期“团结中西医,提高中医”的政策之所以演变成后来的中医西医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当时对中医认识不清,一些人认为中医是“封建医”,应该被淘汰,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歧视甚至是限制中医发展,直到提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一局面才有所改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中医药事业发展。邓小平提出要为中医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无论从医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都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先行者。这些认识都推动了不同时期中医药政策的制定以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2中医药政策制定受社会偶然事件影响较大。中医药政策变化不仅受党对中医药认识的影响,也容易受社会偶然事件影响。1954年,我国一些地区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当时这种病的死亡率约在35%到50%之间,西医对此一直没有根本的特效疗法,而中医治疗却获得了成功。中医疗效的成功,加上中央对中医政策的重申,推动了社会各界对中医认识的转变。我国的中医药政策也相应变为“西医学习中医”。此后,2003年中医防治非典的成功,2006年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等在网上发起的“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活动等都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前者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神奇疗效,而后者引起的争议反而促使中央提出“中西医并重”等政策,加速了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制定。

2.3中医药政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影响呈高度正相关。建国初期,我国只有30万左右中医,没有正规的中医学校和医院,实行“西医学习中医”政策后,至1958年,全国中医约有近50万人,先后兴办了13所中医学院及数以百计的中医学校和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医院发展到300多所,建立了大批中医门诊部及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病房。进入90年代初,随着“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实行,全国中医医院发展到2300多所,病床20余万张,中医药科研机构170所,中医、民族医学院校31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7所,全国中医药行业人员超过百万大军。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同时,我国中医药事业开始注重内涵建设,我国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医师(含助理医师)达60余万人,中医医院3115所,中医院床位数达40余万张,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7所,中医药占整个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以上。对比这些数据可以发现,中医药事业发展与中医药政策变化呈高度正相关。

2.4中医药政策兼具保护性与模糊性特点。无论是建国初期的“西医学习中医”还是目前的“中西医并重”。我们制定中医药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建立在保护中医基础上的。这种政策导向一方面是出于中医药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面对西医的快速发展和抢占市场,中医药的发展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然而,这种保护性政策却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来加以落实,致使人们在中医发展上存在两种矛盾的说法,一种认为中医发展很快,特别是这十几年来是建国后中医发展最好的时期,另一种则认为中医发展缓慢,对中医的前途和命运担忧。造成这种矛盾的主因就在于保护性政策缺乏明确的政策措施。

当然,要重申的是,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圆桌会议的进程中要始终把握好“沟通、协调”这个中心,使圆桌沟通的话题、言行、情绪“既能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来”,避免出现“放而不收”以至矛盾更加激化的局面。

2.心理咨询与交往培训相结合。在单独沟通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除了收集宿舍矛盾产生、发展的信息外,常常会开展一定程度的心理咨询。这对于引导当事人更合理地看待矛盾的各环节、各方面乃至进行自我调适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前所述,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也是宿舍矛盾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考虑对当事人乃至广大学生进行适当的人际交往艺术的相关培训,使大学生掌握恰当的交往方式、人际礼节和沟通技巧,从而有助于他们在不断的交往实践中内化并增强和谐的交际之道。例如,引导大学生贴切地称呼他人,积极的问候,言行的诚恳一致,话语的文明分寸,等等。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客观地说,这种训练是在为青少年(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素质教育“补课”,但是在“唯分型”教育骤难改弦的形势下,这样的课又不得不补。

3.校内教育与沟通家长相结合。为了化解好大学生的宿舍矛盾,教育工作者需要一以贯之地开展主题教育、系列宣讲等工作,以培养、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和实践。例如,在平时或应对宿舍矛盾期间,有计划地开展“宿舍是我家”、“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主题班会或团体辅导;将高校“两课”紧密地联系大学生活实际,等等。与此同时,学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处理宿舍矛盾期间,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当事人的家庭环境、教育理念、亲子互动方式等信息,以备采取妥当的方式教育引导当事学生。例如,个案2中B同学的家长谈到孩子上大学前一直是接送读书,在外不擅长与人交流,在家则有父母的百般呵护,因此待人接物多以自我为中心。此时,教育工作者既要肯定父母的爱女之心,又需要倡导父母在“孩子成才”的目标下调整一些对待子女的方式,使子女在日常的互动中觉悟和习得新的、合乎社会规范的交往礼节、方式。二是在平时与家长保持信息沟通,以期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例如,有些高校的教师建立了家长QQ群、飞信群、微信等交流平台,适时通告高校教育形势与活动,以特定节日、时事、话题等为契机与学生家长交流观点,有效缩小了高校教育与多样的家庭教育之间的距离,为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华峰,鲍丙刚.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原因及对策浅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