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合集12篇

时间:2024-01-03 16:49:02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1

江问渔(1885~1961),名恒源,别号补斋,江苏灌云县人。1928年7月,他受聘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后任总干事、评议会评议长、副理事长,同时兼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2~1950年间,先后任中华职业教育学校校长、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校长、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校长、比乐中学校长等职;1938年任重庆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参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并任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49年9月,作为教育界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务委员。作为近代职业教育界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员,他和黄炎培、杨卫玉并称中华职教社的“三老”①,同心协力,共同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了33年,为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对职业教育的理解

江问渔所理解的职业教育不仅指学校开展的一种职业技术培训,而是由“以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

职业指导三件来构成的,可以说这三件是职业教育的三大骨干,如鼎有三足,缺一不可。以往一般人,多以为职业学校就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以外,即无职业教育可言。对于职业教育是绝对看不起,对于职业指导更是漠不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一种偏见吧”。②除了这三大骨干之外,他还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两大台柱。他说:“再说办职业教育的目的吧!有一技以谋生,可用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一句话固然是不错的,但本社所主张的职业教育,决不是这样狭义的谋生主义”,“要青年训练好生产知能,同时也要青年训练好公民品格,服务道德,民族精神”,“可以说中华职业教育社对于全部职业教育,皆是以生产技能的训练和品行道德的修养为两大台柱,认为这两大台柱,恰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无论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指导,任何种类;无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任何方式;无论都市、乡村,任何方面;无论青年男女老幼,任何对象,皆是一致如此。”③ 概括起来,江问渔所理解的职业教育就是三大骨干和两大台柱,这共同构成了他的职业教育观。他提出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为职业教育的三大骨干,主要缘于当时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学校教育,存在把职业教育狭隘化的现象。同时,当时职业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在就业方面出现了“学职业不能就业”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把学校教育与职业补习教育及职业指导三者结合起来。同时,提倡职业补习教育也是当时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是突进教育普及化和识字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他强调“两大台柱”基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教育来说,教育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才,还要关注学生的“成人”,把学生培养成有精神文化的、有鲜明的个性的人;另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整个国家陷入了民族危亡的阶段,扩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就非常必要。

二、对职业补习教育的极大关注

江问渔对职业补习教育非常关注,认为职业补习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他看来,职业补习教育具有十种重要性:

其一,“有了职业补习教育,便可来为一般受过小学教育(或初级或高级)预备入职业界或已入职业界的青年,供给他适宜的训练。”④

其二,主张把职业补习教育和识字教育结合起来。“在文字中加入之职业的材料,在文字处要有职业的练习。如此则大多数失业青年和成人如何教育的问题,皆可拿职业补习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他了。”⑤

其三,职业补习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昂贵,农民子弟无钱上学以及学后无业可就的问题。“子弟小学毕业,不必一定升学,尽可送入职业界。虽然农场、商店、工厂,学不到什么新知识,但是有了职业补习学校以应其需要,白天做事,早晨或晚上入学,所学的一部分是职业课程,一部分是文化课程,学一点,得一点,和升学所得的是一样,或者还要切实些,而父兄忙学费之苦,青年忧虑学费不给之苦,完全没有了。”⑥

其四,职业补习教育可以解决青少年继续深造的问题,通过职业补习学校分别入高一级的补校读书。这样“个人升学的目的达了,职业知能也特别增进了,同时职业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了,所有社会青年懑闷不平之气,也完全消灭了。” ⑦

其五,对于中学毕业和大学毕业的学生,如若没有工作,那么可以提供相应的职业补习教育,便可解决学生出路的问题。

其六,就教育政策来说,国家办教育,希望改良社会,而职业补习教育可以“使整个职业届的青年和成人,人人皆得着适当的训练,使他们增加生产知能啊!”⑧

其七,“就教育效用上说,固应认定职业补习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就是就改进全国产业,增加全国富力来说,也不能不特别谋职业补习教育的推广。”⑨

其八,职业补习教育可以弥补职业教育不足之处,促进教育的普及。

其九,职业补习教育可以给一般职工中有天才出众的人接受更进一步的选练的机会,使他们“蔚成大器”。

其十,就教育经费来说,职业补习学校可以借用已有的校舍、仪器标本,不必另有设备,而教育目的已达,这样便可以节约教育经费。江问渔关于职业补习教育重要性的论述实际上更多的是强调职业教育的作用,确立补习教育具有正确合理性,可以解决很多学校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他的论述也把职业补习教育的功能扩大化了,是不是职业补习教育真的能解决那么多的问题,这值得商榷。但是他的这些观点在我们提倡职业教育的今天,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职业教育中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

江问渔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也与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很大关系。首先,开展职业教育要有师资准备,而师资从哪里来,这就需要师范教育。其次,在江问渔看来,任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一种职业教育,“无论何种教育都是职业的预备”⑩,那么师范教育自然也就纳入了职业教育的范畴。江问渔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认为师范教育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师范生实习问题

“师范生在终了一学期,一定要带小学实习,实习时间大约一千分到二千分钟,为期不过数星期。所实习的有国文、算术、史地、自然等科。同时并实习教务、训育、事务等。实习时有本校各教师批判指导。如国文教师指导教国文;算术教师指导教算术;而附小或实小的主任、校长、教员指导实习教务、训育及事务。”但是他在调查的基础上认为此种实习不但牺牲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使学校蒙受了经济损失。针对解决的方案,江问渔认为,“就是把高中师范分作两段,前二年为修养时期,后一年为实习时期。在实习时期内,让他们实地去办小学教育。假定一班四十人,便可分二十组,每组二人,在学校周围附近,择定古庙或商店民屋为施教地点,由此两人亲到各地调查学龄儿童多少,拟定办学计划。学校如何设备,如何编制,如何教育,请学校当局加以指导。”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实地去做,可以得着真经验,养成真能力。因为这样做去,不是纸上谈兵,乃是躬行实践,可说是真正的实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普及教育”。 但是他也提醒大家这样办实习必须注意两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联络当地的县教育局,另定课程。

(二)师范生毕业后的指导和待遇问题

1.指导问题。“普通中学生毕业和本校毫无关系。师范生毕业后,因为有介绍位置的责任,比较上稍有联络,稍有感情。但师何以不进一步呢?每校的毕业生,往往就在他所领导的教育区去服务,本校负责指导的责任。每年母校可派两位教师出去且实际指导。这个办法的好处很多:(1)调和冲突。省立师范毕业生和本地形立师范毕业生往往存有门户之见,互相排挤。省立师范的实小和本县小学,城市的小学和乡村的小学往往发生隔膜,不能融成一片。地方小学认为实小的理想太高,不容易采纳;而实小方面,因为本地有了这种观念,就不去和他们联络。这种情形,指导教师都可以负调和的责任。(2)弥补行政之不足。指导教师所到的地方,可以随时做社会调查的工作,与师范生共谋改良的方法。如何转移风俗习惯,如何利用正当娱乐,这些都是应负的责任。”

2.待遇问题。“师范生初入社会,对于小学教育都是兴高采烈。隔了几年以后,往往冷淡起来,竟至改换职业。这是因为小学教员的月薪,不过三十元左右,不能和其他职业相比。起初对于教育事业兴趣尚有自己研究学问的志向;后来这兴趣和志向则渐渐地消失了,就不免有责任很重、酬报很轻的感想,因此就灰心起来。在这种情形之下,我想出了几个办法:(1)精神方面。师范生毕业以后,学校方面宜随时随地和他们联络,用赞助的方式,鼓励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勇于进取,毫不灰心,这就是我上面所提出的指导教师的办法。(2)物质方面。我们有一个建议,最好由省每年提出十万元,做奖励小学教师的款子,优良的教员,到学期终了的时候,酌量奖给。当局应当提出一笔款子,做他们(小学教师)子女入中学大学的费用。如此不是对于他们很大的安慰吗?在养老金和年功加俸外,同时还应奖励储蓄。其奖励办法,可用私九公一,即每人能月储九元,公家则添储一元。每年能储九十元,公家则添助十元。如此便可安心乐业了。”江问渔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还是比较全面的,他关于师范生实习的见解可谓立意颇新,为师范生实习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其关于师范毕业生的指导问题和待遇问题,对我们今天的师范毕业生以及非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都有莫大的启示。他主张对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他的针对提高教师待遇的几项主张在今天都可以看到其痕迹,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向鼓励都给师范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帮助。

四、江问渔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江问渔的教育思想虽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但他的观点和主张对我国今天的职业教育仍具有借鉴价值。

(一)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职业技术,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

江问渔关于职业教育的两大台柱问题,即“成才”和“成人”的观点,给今天的职业教育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追求一种绩效主义,在教育层面上一味追求职业技术的培养,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关注不够,致使职业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才无德”或者道德水准低下。因此,职业教育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必须在关注学生技术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教育者不仅要传授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公德教育以及起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受道德教育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成人”中“成才”。

(二)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对职业教育的补充作用

江问渔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解具有全面性和创新性。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层面的职业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在职的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是一种单纯的学校教育,对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关注不够。特别是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就业日趋紧张化的今天,单独一种职业技术知识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这就要求人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职业所需的技术,为谋得新的职业做准备。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的辅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两者机构的设置是我国职业教育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各个地区应当设立职业补习所性质的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指导服务中心,为缺乏职业技术知识的人们提供一种再就业所需的生存本领,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点,指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师范职业的实习、指导和待遇对我国当前师范教育的借鉴意义

江问渔的职业教育观包含的范围很大。在他看来,师范也是一种职业,这类似于黄炎培的“大职业主义”。师范生就业前必须要有一个实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准教师们初步感受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状态,掌握做好教师所必须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为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在实习和就业的过程中又需要学校的指导,给学生一个指引,为他们就业起到一个方向标的作用。此外,教师待遇问题也是师范教育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整体上来看,教师职业的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如何防止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江问渔认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纬度来鼓励教师比较合理,可以为教师全心投入教育事业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源泉。

总之,江问渔的职业教育思想和主张比较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他关于职业教育含义、职业补习教育的论述都是在当时整个乡村教育运动背景下提出的,有其合理性。他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切合当时的实际状况,也为当时的师范教育提供了理论的建设性贡献,即便在当今也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三老”之一的江问渔对当时的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缺少的一页。

[注释]

①尚丁.黄炎培[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6.

②李益生.江问渔的职业教育观[J].教育与职业,1995(11):20-21.

③荒原.江恒源的职业教育思想[J].教育与职业,1996(4):38-39.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2

[论文摘要]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兴起了一场职业教育运动,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三老”之一的江问渔也同样做出了他的贡献。江问渔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他对职业教育含义的理解、对职业补习教育的认识及其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

一、对职业教育的理解

江问渔所理解的职业教育不仅指学校开展的一种职业技术培训,而是由“以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

职业指导三件来构成的,可以说这三件是职业教育的三大骨干,如鼎有三足,缺一不可。以往一般人,多以为职业学校就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以外,即无职业教育可言。对于职业教育是绝对看不起,对于职业指导更是漠不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一种偏见吧”。②除了这三大骨干之外,他还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两大台柱。他说:“再说办职业教育的目的吧!有一技以谋生,可用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一句话固然是不错的,但本社所主张的职业教育,决不是这样狭义的谋生主义”,“要青年训练好生产知能,同时也要青年训练好公民品格,服务道德,民族精神”,“可以说中华职业教育社对于全部职业教育,皆是以生产技能的训练和品行道德的修养为两大台柱,认为这两大台柱,恰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无论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指导,任何种类;无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任何方式;无论都市、乡村,任何方面;无论青年男女老幼,任何对象,皆是一致如此。”③ 概括起来,江问渔所理解的职业教育就是三大骨干和两大台柱,这共同构成了他的职业教育观。他提出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为职业教育的三大骨干,主要缘于当时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学校教育,存在把职业教育狭隘化的现象。同时,当时职业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在就业方面出现了“学职业不能就业”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把学校教育与职业补习教育及职业指导三者结合起来。同时,提倡职业补习教育也是当时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是突进教育普及化和识字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他强调“两大台柱”基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教育来说,教育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才,还要关注学生的“成人”,把学生培养成有精神文化的、有鲜明的个性的人;另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整个国家陷入了民族危亡的阶段,扩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就非常必要。

二、对职业补习教育的极大关注

江问渔对职业补习教育非常关注,认为职业补习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他看来,职业补习教育具有十种重要性:

其一,“有了职业补习教育,便可来为一般受过小学教育(或初级或高级)预备入职业界或已入职业界的青年,供给他适宜的训练。”④

其二,主张把职业补习教育和识字教育结合起来。“在文字中加入之职业的材料,在文字处要有职业的练习。如此则大多数失业青年和成人如何教育的问题,皆可拿职业补习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他了。”⑤"

其三,职业补习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昂贵,农民子弟无钱上学以及学后无业可就的问题。“子弟小学毕业,不必一定升学,尽可送入职业界。虽然农场、商店、工厂,学不到什么新知识,但是有了职业补习学校以应其需要,白天做事,早晨或晚上入学,所学的一部分是职业课程,一部分是文化课程,学一点,得一点,和升学所得的是一样,或者还要切实些,而父兄忙学费之苦,青年忧虑学费不给之苦,完全没有了。”⑥

其四,职业补习教育可以解决青少年继续深造的问题,通过职业补习学校分别入高一级的补校读书。这样“个人升学的目的达了,职业知能也特别增进了,同时职业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了,所有社会青年懑闷不平之气,也完全消灭了。” ⑦

其五,对于中学毕业和大学毕业的学生,如若没有工作,那么可以提供相应的职业补习教育,便可解决学生出路的问题。

其六,就教育政策来说,国家办教育,希望改良社会,而职业补习教育可以“使整个职业届的青年和成人,人人皆得着适当的训练,使他们增加生产知能啊!”⑧

其七,“就教育效用上说,固应认定职业补习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就是就改进全国产业,增加全国富力来说,也不能不特别谋职业补习教育的推广。”⑨

其八,职业补习教育可以弥补职业教育不足之处,促进教育的普及。

其九,职业补习教育可以给一般职工中有天才出众的人接受更进一步的选练的机会,使他们“蔚成大器”。

其十,就教育经费来说,职业补习学校可以借用已有的校舍、仪器标本,不必另有设备,而教育目的已达,这样便可以节约教育经费。江问渔关于职业补习教育重要性的论述实际上更多的是强调职业教育的作用,确立补习教育具有正确合理性,可以解决很多学校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他的论述也把职业补习教育的功能扩大化了,是不是职业补习教育真的能解决那么多的问题,这值得商榷。但是他的这些观点在我们提倡职业教育的今天,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职业教育中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

江问渔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也与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很大关系。首先,开展职业教育要有师资准备,而师资从哪里来,这就需要师范教育。其次,在江问渔看来,任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一种职业教育,“无论何种教育都是职业的预备”⑩,那么师范教育自然也就纳入了职业教育的范畴。江问渔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认为师范教育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师范生实习问题

“师范生在终了一学期,一定要带小学实习,实习时间大约一千分到二千分钟,为期不过数星期。所实习的有国文、算术、史地、自然等科。同时并实习教务、训育、事务等。实习时有本校各教师批判指导。如国文教师指导教国文;算术教师指导教算术;而附小或实小的主任、校长、教员指导实习教务、训育及事务。”但是他在调查的基础上认为此种实习不但牺牲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使学校蒙受了经济损失。针对解决的方案,江问渔认为,“就是把高中师范分作两段,前二年为修养时期,后一年为实习时期。在实习时期内,让他们实地去办小学教育。假定一班四十人,便可分二十组,每组二人,在学校周围附近,择定古庙或商店民屋为施教地点,由此两人亲到各地调查学龄儿童多少,拟定办学计划。学校如何设备,如何编制,如何教育,请学校当局加以指导。”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实地去做,可以得着真经验,养成真能力。因为这样做去,不是纸上谈兵,乃是躬行实践,可说是真正的实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普及教育”。 但是他也提醒大家这样办实习必须注意两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联络当地的县教育局,另定课程。

(二)师范生毕业后的指导和待遇问题 2.待遇问题。“师范生初入社会,对于小学教育都是兴高采烈。隔了几年以后,往往冷淡起来,竟至改换职业。这是因为小学教员的月薪,不过三十元左右,不能和其他职业相比。起初对于教育事业兴趣尚有自己研究学问的志向;后来这兴趣和志向则渐渐地消失了,就不免有责任很重、酬报很轻的感想,因此就灰心起来。在这种情形之下,我想出了几个办法:(1)精神方面。师范生毕业以后,学校方面宜随时随地和他们联络,用赞助的方式,鼓励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勇于进取,毫不灰心,这就是我上面所提出的指导教师的办法。(2)物质方面。我们有一个建议,最好由省每年提出十万元,做奖励小学教师的款子,优良的教员,到学期终了的时候,酌量奖给。当局应当提出一笔款子,做他们(小学教师)子女入中学大学的费用。如此不是对于他们很大的安慰吗?在养老金和年功加俸外,同时还应奖励储蓄。其奖励办法,可用私九公一,即每人能月储九元,公家则添储一元。每年能储九十元,公家则添助十元。如此便可安心乐业了。”江问渔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还是比较全面的,他关于师范生实习的见解可谓立意颇新,为师范生实习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其关于师范毕业生的指导问题和待遇问题,对我们今天的师范毕业生以及非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都有莫大的启示。他主张对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他的针对提高教师待遇的几项主张在今天都可以看到其痕迹,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向鼓励都给师范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帮助。

四、江问渔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江问渔的教育思想虽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但他的观点和主张对我国今天的职业教育仍具有借鉴价值。

(一)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职业技术,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

江问渔关于职业教育的两大台柱问题,即“成才”和“成人”的观点,给今天的职业教育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追求一种绩效主义,在教育层面上一味追求职业技术的培养,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关注不够,致使职业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才无德”或者道德水准低下。因此,职业教育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必须在关注学生技术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教育者不仅要传授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公德教育以及起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受道德教育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成人”中“成才”。

(二)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对职业教育的补充作用

江问渔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解具有全面性和创新性。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层面的职业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在职的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是一种单纯的学校教育,对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关注不够。特别是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就业日趋紧张化的今天,单独一种职业技术知识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这就要求人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职业所需的技术,为谋得新的职业做准备。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的辅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两者机构的设置是我国职业教育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各个地区应当设立职业补习所性质的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指导服务中心,为缺乏职业技术知识的人们提供一种再就业所需的生存本领,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点,指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师范职业的实习、指导和待遇对我国当前师范教育的借鉴意义

江问渔的职业教育观包含的范围很大。在他看来,师范也是一种职业,这类似于黄炎培的“大职业主义”。师范生就业前必须要有一个实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准教师们初步感受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状态,掌握做好教师所必须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为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在实习和就业的过程中又需要学校的指导,给学生一个指引,为他们就业起到一个方向标的作用。此外,教师待遇问题也是师范教育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整体上来看,教师职业的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如何防止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江问渔认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纬度来鼓励教师比较合理,可以为教师全心投入教育事业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源泉。

总之,江问渔的职业教育思想和主张比较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他关于职业教育含义、职业补习教育的论述都是在当时整个乡村教育运动背景下提出的,有其合理性。他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切合当时的实际状况,也为当时的师范教育提供了理论的建设性贡献,即便在当今也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三老”之一的江问渔对当时的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缺少的一页。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3

然而, 当前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效果不甚理想, 这其中既有高校方面的原因, 也有学生方面的问题。因此, 切实增强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将对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调查与分析

为全面了解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笔者编制了调查问卷, 并于2012年3月面向广州八所高校的2011级本科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本次调研涉及综合、 理工、 农林、 医药、 师范、 语言、 财经等各类高校, 共发放问卷2 000份, 回收问卷1 860份, 其中有效问卷1 790份, 有效率为96.24%, 样本分布如性别、 专业、 生源地等比较合理, 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分析:

(一)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

关于对自己的价值观、 兴趣、 能力和性格的了解, 多达64.48%的同学只是“有一些了解”, 仅有30.88%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 还有同学“一点也不了解”。同样, 关于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了解, 多达67.20%的同学只是“有一些了解”, 仅有27.52%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 还有同学“一点也不了解”。然而, 对于是否接受过职业价值观、 职业兴趣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测评, 仅有四成同学表示“接受过”, 其余同学则“从未接受”。可见, 在自我认识方面, 尽管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自认为自己了解自己, 但实际上对自身缺乏科学、 系统、 全面的认知。

对于是否了解所学专业的对口职业, 仅有18.16%的同学表示“很清楚”, 近一成同学表示“一点也不知道”。而且, 只有12.32%的同学主动且深入地了解过所学专业的对口职业, 15.60%的同学则“从来没有关注过”。对于是否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 以及是否了解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均有超过一成的同学表示“一点也不了解”, 七成同学则表示“有一些了解”, 仅有极少数同学表示“非常了解”。关于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规划, 14.72%的同学表示“已经有了完整的规划”, 16.96%的同学表示“比较迷茫, 根本没想过”, 其余同学则“正在规划中”。可见, 在专业认识方面, 大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和素质要求缺乏主动且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还没有明确的目标, 尚无确切的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行为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 57.68%的同学表示“听说过, 并且有一些了解”, 超过两成的同学表示“听说过, 但没有去了解”, 仅有16.96%的同学“非常熟悉”, 还有极少数同学“没有听说过, 感到很陌生”。有近一成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新生“不怎么重要”或“一点都不重要”, 超过五成同学表示“比较重要”, 39.44%的同学则表示“非常重要”。关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 分别有23.44%和55.68%的同学表示“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 两成同学则表示“不怎么感兴趣”或“一点也不感兴趣”。

对于是否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仅有13.04%的同学表示“已经有完整的规划”, 而“正在规划中”的同学多达66.88%, 另有两成同学表示“比较迷茫, 根本没想过”。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17.76%的同学表示“一点也不了解”, 41.60%的同学表示“有一点了解”, “有比较多的了解”的同学接近三成, 而“非常熟悉”的同学仅占一成。关于是否主动向老师、 学长或专业人士请教过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近五成同学表示“从未请教过”, 44.24%的同学只是“偶尔有过几次请教”,“ 有过很多次请教”的同学不足一成。对于是否思考过自己喜欢哪些职业、 不喜欢哪些职业, 半数同学表示“正在思考中”, 39.12%的同学表示“很清楚”, 近一成同学则“还没有想过”。对于是否确定了自己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方向, 仅两成同学表示“已经确定”, 逾七成同学表示“正在考虑, 但没有确定”, 其余同学则“还没有想过”。

可见, 尽管大部分同学具有较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已经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并对其表示出兴趣, 但很多同学却没有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满意度

关于高校是否应该针对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 近四成同学表示“非常有必要开展”, 56.40%的同学也表示“应该适当开展”。然而,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获取途径, 仅有31.66%的同学表示来自“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另有29.68%的同学表示来自“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其他同学则是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此类知识; 对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仅有10.96%的同学表示“接触很多”, 而逾五成同学表示“从未接触”。关于是否对学校开展的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到满意, 仅有一成同学表示“非常满意”, 四成同学表示“比较满意”, 其余同学则表示“不怎么满意”或者“一点也不满意”。可见,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并采取有力的针对性措施扩大教育覆盖面, 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性。

三、增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实效性的对策

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 教育部随后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提倡“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本文基于全过程育人、 全员化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基本理念, 尝试从高校视角出发来挖掘增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重视、 成立机构、 建设队伍、 健全机制, 确保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加强重视。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引起学校领导及老师、 学生、 家长的高度重视。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 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 切实做好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形成学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生主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家长热情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良好局面。

成立机构。各高校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加强领导, 成立学校、 学院两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门机构。在学校层面, 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领导小组, 负责统筹安排全校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组长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 成员从学生工作和就业指导等部门中抽调。在学院层面, 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小组, 负责具体落实本院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成员由负责学生工作的院长和党委书记、 专兼职辅导员及班主任组成。

建设队伍。负责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教师, 在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擅长的教育方式上存在差异, 则必然导致教育效果相差甚远。为此, 各高校要着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 专兼结合、 高素质、 专业化、 职业化的教师队伍, 鼓励自主学习, 倡导知识共享, 加强业务培训, 增进内部交流, 重视理论研究, 打造学习型团队, 营造全员化育人良好氛围, 全力保障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健全机制。各高校要建立和健全资金保障、 教师激励、 评价反馈、 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机制。要安排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项经费, 用于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和内、 外部交流, 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材编写和相关理论研究。要制定激励指导教师的保障制度, 对参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 除承认其工作量之外, 还应给予学校教学人员的相应待遇。要定期开展相关评比评优, 对工作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 并在职称评定、 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要注重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开拓并维护全社会支持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良好局面。

(二)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前期教育与后期教育相衔接, 增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效性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完整的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由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两个部分共同构成, 二者功能互补、 缺一不可。

课堂教育侧重于共性教育, 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 专业导论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等。其中, 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主要向新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方法; 专业导论课程主要向新生介绍专业的基本知识、 历史与前沿、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就业状况等; 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主要是教授和学术带头人讲解学科特点、 专业概况及就业前景, 知名校友讲解自己的学习经历、 职业历程和工作现状, 行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经理讲解本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招录标准。

课外教育偏向于个性教育, 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 旨在帮助新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 更好地进行专业认知和行业认知, 增强专业学习的方向性。课外教育主要包括面向新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 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题网站, 组织新生参观专业实验室, 参观行业知名用人单位, 鼓励新生参加学生会、 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 参与科技、 文化、 体育、 艺术等方面的校园活动, 诸如行业调研及就业状况调研、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高年级学长交流会等。

前期教育与后期教育相衔接。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应遵循全过程育人的原则, 系统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由于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不断提高, 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自我认知、 职业认知以及职业目标也将随之改变和调整。职业目标的动态性与发展性决定了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树立, 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掌握, 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而不仅是职业生涯目标的初步设定。

作为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前期教育, 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与后期教育有效衔接, 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顺利成才、 走向成功的最终目的。后期教育主要是指: 在大学二、 三年级开展素质拓展教育, 以培养基本能力、 拓宽知识领域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 并引导学生在重新认识自己、 深入认知行业的基础上适时修正职业生涯目标, 拟定新的实施计划; 在大学四年级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就业程序、 就业心理、 面试方法、 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 主要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活动。

(三)注意厘清几种关系, 实现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效性

厘清入学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系。新生入学教育不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但二者的长远目标一致, 且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性较强, 一般来说短则一周, 长至一月, 主要包括校史校纪教育、 校风学风教育、 校园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 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等几个部分, 主要目的是解决大学新生在学习适应、 生活适应、 心理适应、 环境适应、 人际关系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协助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和身份过渡, 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同时开始, 但延续时间较久, 一般长达一年。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新生学会探索自我、 认知专业、 规划人生, 将有助于新生调整心态, 及早适应大学环境, 有效促进入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厘清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学业生涯规划是对大学四年学业的整体规划, 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对一生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 二者虽有不同, 但紧密联系。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它为学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 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制定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 学业目标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决定职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大学新生应该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 设计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涯规划, 将就业压力成功转化为学习动力, 实现学业与职业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兰亚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 (9): 92-95.

[2] 楼仁功, 赵启泉. 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2, (6): 87-88.

[3] 金国雄, 于娜娜.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8):50-52.

[4] 黄林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初探[J].江苏高教, 2008, (3): 125-127.

[5] 吴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 教师教育研究, 2009, 21(5): 35-39.

[6] 张莉萍, 陈宪庚. 对高校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0(6): 143-144.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4

在目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较少,存在过多的案例内容。学习者对于会计行业的案例了解较多,但对于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却缺少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缺乏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材而造成的。对于会计专业的学习,学生注重的是各种会计证的考取,教师的教育业偏向于考试。这就造成学校较多的注重对有关会计专业知识、公共德育的教育,对于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这方面的教材也就偏少。多数情况下,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也将存在某种程度的违法行为,这些都是职业道德知识缺乏,法律知识欠缺的表现。

(二)教学方式、模式的落后

在当前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教育中,对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多数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职业道德模式和思想道德教育,将应试教育作为重点,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职业修养。在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大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为理论依据,以考试为导向,对于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道德问题涉及较少。在教学模式方面,缺少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传统的知识灌输为教学方式,局限于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的理解不全面,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思考不充分。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的培养

现在的高等教育中,普遍的缺少实践环节。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实践环节的缺少导致课堂教授的知识不形象生动,对于学生而言,所学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偏离较大,不能使学生直接、深刻的理解、思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几节课堂、几本教材的学习就能养成的,对其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中,学生缺乏会计实践,对会计行业的现状不了解,对于违背职业道德的危害的认知不足,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计行业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及财产安全等。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的改善

(一)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对于会计工作者而言,诚信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品质,在专业教育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中,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将案例与职业道德相联系,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结合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于行业的发展状况,人员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榜样在道德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便是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会计职业道德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学习提升对会计行业的认识。还可组织教师、学生听会计专业人员的典型诚信案例讲解,增强师生对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德认识。

(二)完善课程结构

由于当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单一、内容简单,职业道德的课程主要是《会计法规》及一些会计考试所规定的法规课程,且这些课程的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教学的目的也是以考试为主,教师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的介绍、背诵等。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就需要对课程的改革,需要在教学中确立职业道德课程的地位,以提高教师、学生对其的重视。应将部分职业道德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加大讲解的内容,还应增加有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以职业道德的提升为教学目标,合理的开展课程,调节课程结构。

(三)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学生具有专业的判断能力和业务能力。对于初入会计行业的人员而言,往往会因为业务能力不强、判断能力不足而在工作中出现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因此,高等院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提升其职业判断能力。例如,学校可安排学生去银行进行实习,熟悉结算方法,了解有银行业务的办理程序,对银行的出纳等工作职责进行学习。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税务局学习,让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有关纳税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偷税”“避税”的危害。在学校内,可组织开展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5

[作者简介]叶东(1973-),男,江台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兼党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工商管理。(江苏无锡214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以集团化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4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08-03

职教集团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组织创新,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元素。当前,我国职教集团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①并将此列为待组织实施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大项目之一。《纲要》同时要求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重大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②由此,职教集团建设纳入国家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对职教集团建设中的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厘清相关认 识,将有利于职教集团明确发展走向及建设重点,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制定推动职教集团建设发展的系列政策,合理设计支持职教集团建设发展的路线图,提高示范性职教集团的建设成效。

一、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的提出

1.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的逻辑起点。职教集团建设迫切需要我们正确回答三个问题,即职教集团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职教集团以何种方式解决上述问题?示范性职教集团学校建设与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差异性何在?这三个问题逻辑上具有关联性,第一个问题更具根本性,后两个问题相对而言具有从属性和派生性。对第一个问题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着其他两个问题的回答走向。由此,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的逻辑起点即职教集团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2.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的历史起点。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应解决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院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精品课程及规划教材的遴选、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一系列政策组合,着力推进解决这些问题。在相关计划推进实施过程中,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推动下的职业院校的努力,更需要市场运行中行业企业的有效参与。这由职业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本质规定性所决定的。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参与质量直接决定着上述建设的成效,直接决定着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职教集团以行业企业组织化参与职业教育为显著特征,致力于解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因此成为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的历史起点。

3.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的现实起点。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面临着从联系走向对接的新任务,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根据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调整职业人才培养结构,大力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能力、管理素养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迫切需要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结构、规模和素养的新要求;迫切需要调整现有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力;迫切需要适应产业企业和岗位信息化对人才信息素养的客观需求。由此,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也需随之进行新调整。调整需要体制创新,对接需要组织依托。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逐步加快、企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及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分离问题日益突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的、有效的制度性联系缺失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切实提高和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成为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的现实起点。

二、职教集团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构成

职教集团拟推动解决的根本问题包括以下三大问题:

1.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常态联系和互动发展。职业教育与行业的有效联系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在政府职能调整时,对不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办教育的功能加以分离,原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管辖的行业职业院校大多转归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原有的职业教育与行业间的组织联系从体制上被切断。政府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这一调整对职业教育影响深远。不少职业院校直面体制调整的现实,按照职教发展规律要求,在与行业有效对接、持续对话,与企业常态联系、互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职教集团这一组织形式。我国行业性职教集团的产生和发展以行业背景为特色,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对职业教育与行业间联系的重建。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联系的重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恢复性重建,职教集团建立的行业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与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以行政命令形式指令性配置资源有着本质差别。它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着眼各自发展目标、自愿加以组织,双方均能获益的有机联系。

从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经验看,国际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均不遗余力地解决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常态联系和互动发展问题,分别探索出符合各自国情的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联系形式,如德国依赖强大的行业组织建立的“双元制”,澳大利亚构建了国家资格框架(Australia Qualification Framework,AQF),新加坡依赖经济发展局。我国由于系行政主导型社会,行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加之教育内向发展的体制惯性和运行态势,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国际经验可供直接参照。职教集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常态联系和互动发展组织,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尽管现阶段职教集团的发展存在组织内聚力不足、师生有效参与不够、治理结构及运作成本分担不尽合理、效能亟待提升③等一系列问题,但职教集团旺盛的生命力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常态联系和互动发展将使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从业人员间联系趋于稳定,职业院校教师在有效参与行业企业运作的过程中专业技能趋于精湛。由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将会得到根本改进,其他职业教育内部的相关问题均能借此得到有效解决。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常态联系和互动发展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总纲。现阶段,适时跳出职业院校,着眼社会多元办职教,从“单兵突进”走向“集团运作”,从“要素”改革走向“要素组合”改革,从“分散推进”走向“整体解决”,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务实推进职教集团建设,将有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切实提高。

2.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问题。在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方面,职教集团可以发挥推动“中高职衔接”和高职内部“专本衔接”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相同,只不过教育的层次不同。相同的教育类型决定了相同的发展任务,不同的教育层次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分工。由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去长期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不同内设机构分条线推动,导致一定程度出现割裂现象,“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 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④,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将中高职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动,但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工作显然不适宜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服务同一行业的一个或几个高职院校与一批中职学校以专业为纽带组成的、有大量行业内骨干(龙头)企业参加的职教集团,为有效完成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工作提供了理想的组织实施平台。由于职教集团内部具有中高职院校间合作的组织优势和长期业务联系的便利条件,在集团范围内推动中高职院校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等方面延续衔接和共建共享,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更大的成功可能。教育主管部门依托职教集团推进中高职衔接,既有利于提高职教集团的内聚力,发挥集团内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又有利于中职学校有效解决普遍面临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校内实训基地缺乏、学生后续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方便各级政府更好地进行统筹协调,落实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政府责任。

第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本衔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先进地区原有的以专科层次为主的高职教育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不适应性。高职教育迫切需要积极回应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提档升级的需求,提升办学层次,探索并逐步扩大举办高职本科,以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有高职教育上升通道(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中本科教育职教特色不够鲜明、职教体系不够一贯,高职专科毕业生“转本”只能转到民办高校就读本科专业,学生的学历层次固然得以提升,但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路向严重偏移;“专升本”使高职专科毕业生能就读成人教育本科,但成教本科的学历教育特性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可能空间;“专接本”属于特色自考性质,使高职专科学生通过修学学术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考核合格后取得学术型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同样存在较大缺陷,职教特色并未接续延伸。建立高职专本衔接“直通车”更符合高职学生成长规律,更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使高职教育上升通道多元化,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由于职教集团具有强大的组织化推动校企合作的功能,优质企业资源丰富,加之不少职教集团还有一定的学术性名牌本科院校的优质专业资源,在集团范围内,整合资源,由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术型名牌本科院校强强联合,合作举办高职本科,实现优势叠加、行业企业与相关院校共探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之道,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外部正效应进一步集成凸显和集中溢出,使职教集团助推职教发展,全面服务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延伸至本科教育领域,提升职业教育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力和服务水平。由此,职教集团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方面,可以将推动高职“专本衔接”,发展高职本科,作为职教集团建设的重要方面。

3.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问题。职业教育需要主动服务国家的国际竞争,主动服务国家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任务仍显艰巨。对职教集团在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及可能作为,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显不足。“职教集团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这一论域尚未形成,职教集团研究的相关文献鲜有触及。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主要还是以职业院校为实践主体,较少职教集团的身影。职教集团在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发展方面独特的“抱团”优势亟待发挥。

与仅仅依靠职业院校去完成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任务相比较,依靠职教集团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有更多的便利条件,可以充分发挥集团行业成员、企业成员和国际成员的优势,通过职业院校依托职教集团借力,形成国际发展合力,主动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服务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海外业务扩张,加强与境外职教机构合作,有效开展技术培训,满足企业国际发展需要和高技能人才输出需要。

职教集团在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发展方面的作为空间初探如下:(1)职教集团发挥行业组织成员优势,推广行业国际标准,以行业国际标准带动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建设,与集团院校成员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制,提高职业教育水准,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2)集团内职业院校可依托集团内大型企业集团,借船出海,境外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3)从成员的类型构成上,职教集团可充实国际成员,⑤推动职业院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集团内实现留学生互派,课程学分互认,国际师资互聘,国际项目合作,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的海外直通车,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

综上,职教集团拟推动解决的三大根本问题,决定了职教集团建设发展的三个重要指向:一是通过行业合作做“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促“双赢”,推动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常态联系和互动发展关系,增强服务产业转型的支撑力,解决教育与职业的分离问题,建立教育与职业的新型关系,实现校企互动发展。二是通过校校合作做“衔接”,推动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要求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互相衔接、有效贯通,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专本衔接、上升顺畅的现代职教体系,使中、高等职业教育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衔接贯通、互为补充。三是通过国际合作做“出海”,推动解决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问题,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制,适应集团企业海外拓展需要,推动职业院校境外办学,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

[注释]

①②人民出版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1,114.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6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15-01

目前,各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感到就业难,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现象突出。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不论是对国家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源头来看,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就业指导教育。这就是本文对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影响力进行分析阐述的根由。

1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总体向好。一是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认识,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把就业指导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是就业指导教育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就业指导教育的方式不断创新,许多职业院校采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三是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得到不断完善,已由过去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并得到不断完善,不少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KAB创业教育。同时,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就业指导教育乏力

各职业院校开设的就业指导教育课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就业知识、竞争技巧。这不仅是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职业导向,也是为了给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一种支持。但是,根据笔者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

1.2 就业指导教育导向模糊

开设就业指导教育课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更好地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符合实际规划和设计,不至于盲目地定位和定向。然而,目前我们就业指导教育在这方面尚未完全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1.3 就业指导教育地位不突出

目前,就业指导教育的作用、目的、意义及其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尚未被学校和学生广为认识。笔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一地将就业指导教育看成是职业生涯策划和设计,更不是在学生行将步入社会时的空泛教育。而应将其纳入职业院校的教政、教育和教学管理,以生涯教育为核心,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全程化,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1.4 就业指导教育的含义被曲解

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接受就业指导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决定着一生命运和前途,这是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很多学校只是对学生进行几堂就业指导教育课或是举办几场招聘会就作罢,就完成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情况显然是对就业指导教育的作用、目的、意义及影响力的片面认识和曲解。

1.5 就业指导教育社会参与度不够

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就业指导教育上滞后。因此,我们要从社会资源中吸取有用的成分,加强课程建设,丰富就业指导教育内容,改革创新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实现开放互动的就业指导形式,提升就业指导教育效果,强化就业指导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2 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2.1 有助于学生清醒面对就业形势的挑战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业形势教育、现代择业观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形成,还能够帮助学生廓清思路、端正心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2.2 有助于对学生全面了解职场情况

就业指导教育另一重要作用是让学生对职业知识、职场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在心理上、潜意识上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同时,要将就业指导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道德观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理念和择业理念,为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打下基础。

2.3 有助于对学生拓宽思路

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更加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根据自己的职业需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自身需要与社会需要深度融合,减少择业就业中的盲动性。

3 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影响力

笔者通过长时间的考查和摸底,对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进行了归纳,主要有以下四点。

3.1 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客观思考

就业指导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对人生目标、抱负理想、未来职业等进行系统、客观思考;对社会、对自我进行全面审视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铺就职业道路。

3.2 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奋发向上

就业指导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做出正确的规划、选择和定位。目标一旦明确,学生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3 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包含职业认识、职业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职业观念也是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导思想,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会因为职业观念的不同,出现不同的职业选择方向和选择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职业成就。

3.4 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当前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环境复杂。如果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就业准备,就很难立足于社、立足于职场。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度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参与竞争。

4 结语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广为学校和社会关注。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妥善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疏通就业渠道,开设或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引导职业院校的广大学生在更高层次、更高早点认识自我,认识职场,设计自我,设计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7

本文尝试对职业教育知识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从知识论的角度为目前职业教育学论研究打开“缺口”。诚如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所言.“为了把教育学从令人不快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我们需要对教育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检验。竹fI】事实上,对职业教育知识的认识关系到职业教育学科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解决。

一、职业教育知识的内涵(一)职业教育知识是什么从目前情况看.理论界对“职业教育知识”的研究并不多见.即便如此却已出现了语义的歧乱。以“职业教育知识”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相关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仅发现相关学术论文三篇:张成玉的《技术知识——职业教育知识论基础》(载《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李根东的《技工学校职业教育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载《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8期)和杨艳的《论普通教育知识和职业教育知识的区别与联系》(载《职教通讯》,2005年第2期)。

从这三篇论文的内容看.很明显,相关论者混淆了“教育”与“课程”两个基本概念.他们所论述的实际内容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即职业教育课程知识,而非“职业教育知识”。那么。职业教育知识到底是什么呢?从词义分析看.简单地讲,“职业教育知识”即有关职业教育的知识.在表达方式上近似于“职业教育理论”的说法。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其知识是一种实践的智慧。它主要是职业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的知识.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人文取向的品性。从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主体看.既有专业的①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又有兼职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前者主要指官方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高校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以及民间职业教育学术团体为主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后者则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部分管理人员、职业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教师等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

需要明确的是,在提倡校本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以及大力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的教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队伍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从职业教育知识的生产过程看.它首先是专业职业教育生产主体进行严格科学研究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也可能是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而言.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过程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以个体为主的行动研究或以群体进行的校本研究等.也可能是纯粹的无意识的“顿悟”。知识成果的呈现可能仅是~种经验的总结。从不同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各自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概括出职业教育知识的基本内涵.这一界定包括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指职业教育教师(包括行政人员)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获得的有关职业教育的经验和行为能力:第二层涵义指人们在职业教育活动和职业教育研究中.运用科学思维和相关研究方法获得的对职业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此外,从发展的观点看,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将存在一部分以职业教育知识或理论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它从逻辑和方法论的角度对职业教育知识进行考察.可以称为元职业教育知识.这町以作为职业教育知识的第三层涵义。以上三层涵义构成了对职业教育知识的完整理解.可以认为这是对职业知识内涵的广义界定。而根据哲学知识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②.以及职业教育知识研究的现状.我们应对职业教育进行狭义的理解.即仅从第二层涵义上对职业教育知识进行理解。(二)职业教育知识与职业教育学科广义上讲.学科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学科知识内部的“规范体系”:二是指学科为构筑内部知识体系,界定研究边界而进行的外部“制度建设”. 核心期刊征稿或称为“学科建制”。狭义上的学科。仅指其第一层涵义,即学科是学问、知识的分科。狭义上讲的学科与知识有着天然的联系,如《新牛津英汉词典》中对“Discipline”的解释是“A branch of knowledge.typically one studied in higher education”121 f知识的分支,尤其指高等教育中学习的知识分支)。《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对“学科”的解释均是与知识相关的:“1.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2.学校教学的科目:3.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区别于‘术科’)”。

131当然.学科与知识也有着根本的区别。“学科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观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它具有创造知识、系统管理和全面育人的功能和价值。⋯14t‘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任何一门学科领域形成的初始原因并不是建立学科体系的需要”四.学科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知识生产和教育的需要。一门学科是在该学科知识足够丰富的基础上.为了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结果.狭义的职业教育学科指涉职业教育的知识领域,它是在职业教育知识不断丰富的基础上.为了使人们有序和整体地把握职业教育知识.对其进行系统化、符号化和社会化的结果。或者简单地讲.职业教育学是学科化的职业教育知识。根据职业教育知识的成熟状态.其需要经历无形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形的个人理论和有形的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三种状态。职业教育学从无到有是一个“自在”到“自LILUN JINGWEI理论经纬为”的过程.一旦职业教育学可以以一门学科的身份进入人类知识总库的殿堂.职业教育知识的生产便逐步进入到了规范化、学科化和自觉化时期。而后.随着学科意识的不断增强.还会出现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元研究.这种元研究是有关职业教育学科的知识。其不断系统化和逻辑化.最终发展成为元职业教育学,即反思的职业教育学,而元职业教育学的形成.可以认为是职业教育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二、职业教育知识的分类职业教育知识的分类是与职业教育知识的内涵紧密相关的问题。其实质是解决职业教育知识这一概念的外延问题.即通过对职业教育知识的分类回答职业教育知识包括哪些内容。(一)个体职业教育知识与公共职业教育知识根据社会化或公共化的程度.可以把职业教育知识划分为个体职业教育知识和公共职业教育知识。个体职业教育知识是未社会化的,处于个体世界之中的职业教育知识。个体职业教育知识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一方面,不同的职业教育研究者或工作者因其面对的对象及个人的经历不同而使他们所产生的个体职业教育知识具有独特性: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每个个体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和同一个社会中。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的相似性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交往.使个体职业教育知识又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个体职业教育知识的相似性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可以相互交流、协同工作的前提。公共职业教育知识是相对于个体职业教育知识而畜的.从个体知识向公共知识的转化需要经过“社会化之筛”和“科学化之筛”的筛选.嘲个体职业教育知识通过社会化和科学化的层层检验而处于公共状态.这时个体职业教育知识便转化为公共职业教育知识.公共职业教育知识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全体成员智慧的结晶.它的物化形式表现为各种职业教育类教材、专著。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处于职业教育教科书及辞书中的公共知识.很大一部分已经作为职业教育“公理”而沉淀下来.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正确的和可接受程度比较高的.它们可以被看作是高级层次的公共知识。

低层次的公共职业教育知识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学术期刊中的学术论文以及职业教育专著中的知识。各类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期刊是职业教育思想交流的平台.其中的学术论文是公共职业教育知识的增长点.职业教育专著是职业教育研究者个人或研究团体职业教育思想或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书面化的表达。之所以把这两者作为较低层次的公共职业教育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的通用性、可接受性、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和解释的有效性有待于职业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低层次的公共职业教育知识并不意味着较低的有效性或较低的应用价值。而只是说这种知识的公共化程度相对较低而已。(二)经验的职业教育知识与理论的职业教育知识按照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程度.可以把职业教育知识分为经验的职业教育知识和理论的职业教育知识。(D经验的职业教育知识是指存在于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非正式的、未经理论建构的职业教育知识。理论的职业教育知识即职业教育理论,是用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④根据经验的特征.又可把经验的职业教育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教育经验:另一类是职业教育常识。职业教育经验以职业教育工作者个体的经历、体验为前提。是从职业教育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和技术。职业教育经验是初级形态的职业教育知识.由于其不能挖掘职业教育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本质与规律.缺乏系统性和有力的逻辑论证和说明。

其普适性是较差的。职业教育常识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朴素的共同经验。这些经验是普通的、平常的,但可以持久地、经常地对职业教育工作者起“指导”作用。未被职业教育理论占有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往往生活在职业教育常识之中.他们运用经验水平的职业教育概念和现象层次的职业教育原理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描述、解释和评价.职业教育常识是大多数职业教育工作者“可靠的”认识工具.理论的职业教育知识是经验的职业教育知识科学抽象的结果.或者是一般哲学、科学与技术哲学以及教育哲学等理论思辨、演绎的结果。借鉴布列钦卡的观点@.理论的职业教育知识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职业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职业教育哲学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实践理论知识。职业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主要采用描述性的命题体系对职业教育事实进行客观描述和阐释.回答“职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职业教育哲学理论知识采用规范性命题体系阐述与职业教育活动有关的价值和规范问题,回答“职业教育应该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职业教育实践理论知识采用规范性、描述性和程序性命题相结合的体系指导职业教育实践.回答“职6职教论坛12010.16业教育怎样办”的问题。但是.对于“描述的、批判的和规范的”关于职业教育的“陈述系统”的理论知识,即元职业教育知识,本文认为其应归入理论的职业教育知识。由此,可以构建起职业教育知识的基本分类结构图(见图1)。圈墨哩雯塑囵{篆等嘉翥图1 职业教育知识分类结构图三、职业教育知识的性质(一)学科分类与知识性质知识的性质与知识领域的分类(即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同的学科分类体系,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把知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领域以表征其特征的。因此借助一些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工具.正确定位学科。以澄清不同学科的知识性质特征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职业教育知识的种类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这里仅就职业教育知识的主体.即狭义职业教育知识的性质进行探讨。比格兰(A.Big|an)和科尔布(D.A.Kolb)采用现象学的分析方法。

把学科种类分为硬科学/软科学、纯科学/应用科学。硬科学与软科学的区分表明了严密知识领域和非严密知识领域的对立.其分类的依据是“范式存在的程度”。而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分类标准则是依“对应用的关注程度”确立的。这种学科分类所对应的知识特征详见表1。④托尼.比彻(T.Beeher)认为。这种划分比较细致,而且简单易行.并且能够把关注点引向学术领域的认识特征以及学术领域和研究群体的社会特征。比彻结合这丽个范畴。提出了包含四个领域的知识(学科)分类框架:I纯硬科学、Ⅱ应用硬科学、Ⅲ应用软科学、Ⅳ纯软科学r如图2所示)。在此基础上.比彻总结出了每个学科类别的基本知识特征(见表2)。厂,,‘、\ 网引幽网引幽万方数据表1 科尔布、比格兰的学科种类与知识特征比较表学科种类知识特征属干严密知识,知识范围比较清晰,研究问题比较确定和狭窄:注重定量研究;知识逐硬科学步积累,呈线性发展:在提出新见解时一般不需要大量解释性导言;在方法论上.往往(按范武存在所选择的方法决定问题的选择的程度分) 研究范围比较宽泛,界限不清,f,--j题的定义不是特别严格,理论结构相对不确定;注重软科学定性和特殊性分析:在提出论点时往往需要大量辅助性督科:在方法论上。往往是研究问题决定方法(按对应用的纯科学受知识本身发展逻辑影响大.易于受到方法论漂移的影响.基本是自我调节的关注程度分)应用受外部实践驱动.偶尔会有学术漂移,本质科学上更易受到外部影响应用科学胖Ⅱ ILlrl Ⅳ纯科学图2比彻的学科(知识)分类框架表2比彻的学科群体与知识特征比较表学科群体知识特征纯硬科学:知识发展具有累积性和线性特征.知识结构类似晶体或埘型:注重普遍睦.用量化方法。注重印纯科学.如物理简洁:强调客观性、价值无涉.有清晰的正误标学准;对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达成共识:成果表现为某种发现或解释。纯软科学:知识发展具有重复性.知识结构呈现有机与整指人文学科f如历体的结构.

可以比作连续流淌的河流:注重特史学)和纯社会科殊性、质量和复杂性;具有个人色彩.价值观影响明显:知识的正误标准存在争议:对所要解学(如人类学) 决的f,3题缺乏共识.成果表现为理解或阐释。知识发展目的性强,注重实用性.一般通过硬应用硬科学: 性知识获得实际技能:注重对物质环境的把指技术学科.如机握;采用启发式探究法;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械工程合;判断知识的标准具有目的性和功能性;成果以产品或技术形式呈现。应用软科学: 知识强调功能性、功利性,通过软性知识获得指应用社会学.以技能.关注专业(或半专业的)实践,大量使用法学、教育学、行政案例研究和案例法则:成果形式为条约草案或管理学为代表程序步骤。(二)职业教育知识的四种属性比格兰等人的学科分类方法为认-iP,职业教育知识的性质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分析工具。从表2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其明显应归属于应用软科学(即应用社会科学)的队列。那么根据比格兰和比彻等人的理论.职业教育知识应该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1.本质属性的实践应用性。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职业教育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甚至是功利性。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职业院校以及培训机构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实践活动。LILUN JINGWEI理论经纬应用导向性是职业教育知识的主要特征。检验职业教育知识有效性的标准是看其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和解释力。“为知识而知识”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职业教育研究.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其最终日的都应该是为了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有效发展。从职业教育知识的不同种类看.在许多人看来.职业教育哲学理论知识可能是离职业教育实践最远的职业教育知识类型.

职业教育哲学理论知识好像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文字游戏”.职业教育哲学理论知识的生产者最爱坐而论道.做不切实际的思考。不可否认.目前的职业教育哲学理论知识生产的确存在由空泛文字拼装而成的成果.但我们不能拿“实然”的知识生产状况否定职业教育哲学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性的“应然”特征。职业教育哲学理论知识是“超验”的.是对职业教育实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同时.也是对相关哲学知识的演绎和推理.具有思辨性的性质.但职业教育哲学理论知识提供根本观点和方法.对职业教育实践具有最宏观的指导价值.是职业教育实践者思维和行动的基本前提。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人们对职业教育哲学理论知识的误解.一方面源自于职业教育哲学知识生产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职业教育实践工作者过于功利的目的造成的。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经验”的,现实中他们存在着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功能理解的狭隘化.从而导致了“经验”与“超验”的“断裂”.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可脱离职业教育实践.但也不可陷入到实践中不能自拔,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一种“张力”,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才能既发挥职业教育哲学理论知识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功能。又发挥对职业教育现实的反思与批判功能。总之.职业教育知识归根到底是为职业教育实践服务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不能仅满足予“步”职业教育实践的“后尘”.而忘却了其审视和批判的使命.实践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知识的本质属性。2.知识结构的不确定性。作为一门软科学,职业教育知识具有非严密性的特征.有关职业教育的所有新观点、新知识不能像严密知识领域的学科那样.可以毫厘不爽地嵌入整个知识框架的某个固定位置。那么职业教育知识的结构必然是松散的。此外.由于职业教育知识的实践导向性.

这种松散的知识框架的发展是非线性的.它随着社会变迁、实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必然造成职业教育知识理论框架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各国不同的职业教育研究传统就是明证。因此,职业教育知识的理论体职教论坛/20lO.16 7万方数据理论经纬LILUN JINGWEI系不是唯一的、万能真理性体系。而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释框架。构建学科体系只是为了规范和约束学科自身的研究.使人们清晰地认知当前的研究活动.发现未研究的领域。对学科的划分不存在对与不对的问题。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人们的出发点不同或视角不同,对职业教育知识(学科)体系的划分也不同.3.研究范式的多样性。对统一研究范式的追求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始终是一个美丽的梦。“规范科学”这样的说法对于职业教育学而言也始终是过于牵强的。“范式”自身的局限在上文中已有所论述。作为一门软科学.职业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决定了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研究的问题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这样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的研究范式和研究传统。所以,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着不止一种的替代或者潜在研究范式.或者会出现多种范式共存的状况。职业教育研究范式的更迭或者范式的共存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内部的结构特征。当社会结构变迁或出现社会转型,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发生改变时.职称论文投稿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当职业教育学术共同体存在多个独立而成熟的学派时.范式共存是必然的;否则,学术上的霸权,必然导致“范式”的霸权。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而畜,不是范式更迭和共存的问题.而是如何培育起成熟范式的问题.当然这种范式可以是多元的。4.知识生产的社会性。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社会性是职业教育知识本质的应用性和理论体系的不确定性特征的延伸。作为一门软科学,职业教育知识理论结构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决定其更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于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来自于职业教育的知识生产者(即职业教育学术共同体)所形成的权力关系。知识生产者的学科背景,以及他们进行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目的和动机等。这一点使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体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呈现出明显的临摹性(普通教育学的翻版)、经验性(即经验体系的职业教育学)和片面性(即学校职业教育学.存在着x,-J-企业培训以及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形式的忽视)。这与大多数职业教育研究者的人文社会学科背景出身、研究态度的急功近利是直接相关的。四、职业教育知识研究视角的选择就研究的视角看。总体而言.对知识论的探讨主要有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视角。

而历史学视角的研究又往往蕴含在其他视角中.所以对知识论8职教论坛/2010.16的研究主要有哲学和社会学两大传统.前者集中在对知识内部逻辑结构的纯理论研究.后者则是针对知识存在因素的社会学分析。结合职业教育知识的性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哲学知识论视角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而社会学视角则与职业教育知识有着内在的契合.(一)哲学知识论视角的局限性从哲学知识论发展的脉络看.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划界问题,即知识论研究与其他研究的区分;2.方法问题,即知识产生时应遵循哪些方法;3.知识构成的条件;4.知识确证的性质、结构和标准;5.知识与实在的关系。相对于古德曼、奎宁、女性主义等“非正统的知识论”,“正统知识论”表现出如下特征:一是静态地、非历史(a-historicallv)地研究知识。传统哲学知识论站在知识之上运用超历史的元知识概念揭示知识的程序、结构,解释知识的逻辑,其基本前提是知识存在着超历史的结构和方法论规则。

二是对知识仅进行纯粹的理性重建.主张排除非理性因素.将知识高度逻辑化、形式化。将逻辑理性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三是对知识的研究仅局限在认识论范围中。完全忽略了社会因素,仅把求知理解为人类的本性.未深入反恩人类求知的真正动因。嘲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写道:“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向神秘主义方向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一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唧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知识与人类生存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归根到底。传统知识论的缺陷,是把知识与人类生存实践的基础割裂开来.忽视了知识的实践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特征。从传统哲学知识论的主要问题领域及特征进行分析.这一视角对于职业教育知识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职业教育知识的应用性要求,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不能脱离社会对其运用效果的要求。而社会是发展的、是实践的。职业教育知识必须进行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况.这与哲学知识论静态的、非历史的观点存在明显的冲突;第二。传统的知识论哲学纯粹用逻辑和理性将知识论建构成类似物理学那样的精密知识.完全排除了社会、历史和心理等因素.

【lq这显然与职业教育知识理论结构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相违背:第三。随着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社会性要求必须考虑职业教育学术共同体的结构、学术背景及生产动机等因素。但在传统哲学知识论下。知识生产被简化为“主体——客体”的二元结构。忽略了认万方数据识主体的差异性以及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回避了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忽视了知识的产生与确证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共同体的事业、个人的行为要受社会目标以及丰十会规范影响的事实。I“】(二)知识研究的社会学视角的契合性随着传统哲学认识论研究视角局限性的凸显.20世纪中叶之后.哲学认识论的研究视角出现了新的变化.对知识的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方兴未艾。知识研究的社会学视角的近代源头应归于19世纪德国思想上的三大发展.即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与历史主义。其自身经历了由知识社会学向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知识研究的社会学视角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普遍性的认识规范及知识的真理性。而是主要探讨知识、思想或观念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分析思想、观念的社会联系。知识研究的社会学视角。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知识的外部.研究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导致什么样的知识生产.从而使知识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8

2.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成功的人生是科学规划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如何使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站稳脚跟,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使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尤为必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创业观教育的过程。只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身的条件,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才能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了解自己并理性择业,可以树立积极的心态,顺利踏入社会,走上职业岗位,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

3.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入学教育的目的是让新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转变观念,转变学习方法,确立今后自身的发展目标。对新生来说,专业思想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要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培养目标以及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等,帮助新生端正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好专业课的信心。可以通过入学教育的专业思想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再结合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就读学校的概况,所学专业的课程、学习要求、就业方向以及专业发展的前景,让新生一入学就有了职业生涯的目标。同时,再以专业就业的前景为教育的切入口,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热爱,明确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定位,教育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

(2)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部分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后,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掌握专业技能不强。同时,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择业时比较盲目,挑三拣四,定位过高,使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加大了自身的就业难度。针对这种现象,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定位,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现实的社会环境,才能够准确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3)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的重视,中职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中职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中职毕业生就业压力随之加大。同时,在目前就业难的形势下,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吃苦耐劳的农民工都在与中职毕业生抢饭碗,加剧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如何保证中职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顺利就业和创业,学校必须利用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课堂教学,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站、宣传橱窗、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能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学好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提高自身就业的竞争力。

(4)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笔者在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的教学中,采取了讲授与案例分析以及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首先,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和重点给学生进行讲课,使学生初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了解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确定发展目标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其次,通过与学生分析教材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要求和自己的个性特点,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和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知道,发展目标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每个人都有许多人生目标。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的人生目标合理吗?”“如何确定合理的、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了解个人的特点、了解社会的需要,立足本人实际,把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自信心。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9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对于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育的基地,开展旅游专业可以为旅游业储备优秀的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开展,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首先,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旅游专业有着很好的就业空间,职业院校开展旅游专业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专业的未来发展,了解旅游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努力学习自身专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更好地满足岗位的需求。其次,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规划,明确了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可方便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并努力朝着职业目标而奋斗。最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要求学生结合职业发展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发展意愿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学生会对自己进行剖析,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兴趣和优势等,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独立起来,在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做好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完善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更为完善。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专业的盲目选择

高中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前身。高中教育中,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学生毕业后选择高职院校,主要原因在于未取得好的成绩,属于被动地接受高职教育,对于高职教育专业的选择缺乏了解,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往往是由家长指定或者咨询他人意见;在高职专业的选择上缺乏盲目性,对于职业未来的发展以及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学生对职业目标定位过高

通过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都存在定位过高的情况,导致职业生涯规划不切实际。例如,多数学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都会选择大城市,而不愿意选择小的地县级市,这主要是被大城市的待遇和基础设施所吸引。学生对于工作的期望较高,对于基础工作的接受意愿较小,导致理想工作与现实工作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学生对工作的环境、工作待遇、休假情况等过于看重,忽视了职业本身给自己带来的发展空间。

(三)学生自我认识不全面

自我认识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认识自身的情况,清楚自己的优势,才能做好职业的定位和发展规划。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自身认识不够全面,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优势不够了解,无法做到精准定位。甚至还有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长处,自信程度不足,存在焦虑和自卑的心理,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以及对自己的职业规划。

(四)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缺乏热情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旅游专业学生存在对专业缺乏热情的情况,由于在最初选择专业时,并非学生自己选择,而是听取家长或者他人的建议选择旅游专业,自己对于旅游专业不感兴趣,以至于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其他与旅游无关的专业。此外,旅游专业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无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的必要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做好职业发展的定位,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避免学生毕业之后出现盲目择业的情况。

(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目标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对当前旅游就业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旅游业的人才需求、旅游业的岗位分布和需求、旅游业的薪资待遇、旅游业的职业定位等内容,让学生不要盲目追求薪资和待遇,更多的是注重工作中自我的提升以及未来发展的空间等,帮助学生摆正自己盲目冒进的心理,合理地进行职业目标的定位。

(三)合理设置旅游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梯度

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认识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在学校期间做好职业规划很有必要。高职院校应通过合理设置旅游职业规划教育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认识自己,做到精准定位。例如,高职教育有三年的教育时间,在第一年的教育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专业和认识自我。第二年的教育阶段,让学生进行实践,校企合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第三年的教育阶段,依靠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实践,来自我定位和规划。这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阶段性地让学生逐步认识专业、认识自己,最后做出职业规划。

(四)完善旅游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化和发展,我国的国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全国各地各种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院校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蓬勃发展,每年都有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大批次职业教育毕业人才,投身于各种行业各类企业的国民经济主战场,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层就业大军和产业职工的新生力量。但是,伴随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伴随新时期新形势的迅速发展和变化,职业教育体系本身现存的一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最新发展要求的机制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特别是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重大影响,一些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职业需求困境问题和上千万农民工失业下岗急需职业安排的迫切问题,也都要求职业教育本身必须围绕解决现实问题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均衡角度,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全面运行持续发展的机制。因此,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全面落实和实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科学化现代化机制,就成为现在职业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

在完成了天津市3所职教院校和10余家就业企业单位总共涉及的240多人次的职业教育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科学化现代化机制,提出了如下4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和完善国民职业教育体系的法律机制

全面贯彻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法》,是改革和完善国民职业教育体系法律机制的法律基础和关键环节。只有全面贯彻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法》,在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下,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层面和地方乃至院校微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各类规章制度机制,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才能有基本的法规保障和制度保障。

必须在实施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法》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最新政策精神,结合不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不同客观实际,科学地制定地方各自的《职业教育规定条例》。要结合不同职业院校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要求的客观实际,结合院校自身的条件特点和学生特点,科学地制定职业院校各自的《职业教育院校规章制度》,并要在这些地方条例和院校制度的贯彻落实中,不断地加以改革完善和调整,使职业教育的法规机制建设走上动态平衡良性循环的健康轨道,为全民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提供日趋完备持续完善的法制条件和法治环境。

二、改革和完善国民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办学机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教育办学教学方针,是改革和完善国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办学教学机制的前提条件。

首先,必须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和办学方向,即首先必须实现职业教育社会效益和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平衡统一;这就是确立兴办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前提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就业需要和为国家培养各种类型各种层次职业人才的不同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来实现兴办职业院校的利润收入等经济效益,来实现院校自身的建设目标和发展目标。

其次,必须实现职业教育职业人才培养和职业院校学术专业发展的平衡统一;这就是在兴办职业院校和选择专业设置、录取职业学生之时,必须要以迎合市场的职业需要、企业的就业需求以及学生的择业观念、人才培养的职业目标为先决条件,不能脱开这些先决条件的客观要求而主观的兴办脱离实际的职业院校和选择不适应需求的专业设置。

再次,必须实现职业教育院校建设和管理之中硬件建设条件和软件建设条件的平衡统一;这就是不仅要建设好、管理好教学楼、教学装备、设备等等物质的硬件条件,同时还要建设好和管理好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环境、文明环境等等精神的软件条件。

在职业教育的具体办学教学实践中,还必须解决好和处理好思想观念素质教育同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这就是在教育教学方针中明确不管是培养什么专业要求什么素质要求的学生,首要的关键是教育和教学还是要先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素质,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企业对家庭的有德之才,其次在注重职业专业的教育教学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培养综合目标。

必须解决好和处理好培养专业知识素质教育同系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这就是在要求学生重点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和掌握与专业知识相关相邻的系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必须解决好和处理好专业操作能力素质教育同专业知识理论素质教育的关系。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之一,就在于专业理论素质和专业操作技能的统一,必须防止目前一些职业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两种片面倾向,即由于硬件教学操作装备等的薄弱片面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操作能力培养的倾向,以及迎合一些学生的厌学心理过于强调操作能力培养而轻视理论知识把握的倾向。

必须解决好和处理好专业企业本职工作能力教育同自主创业经营竞争能力教育的关系。在目前的职教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中,存在相当的比例是先就业后创业,这说明今后的学生择业要求,自主创业经营竞争是人生规划发展方向之一。为了适应学生的这一客观需求,这就要求职业教学环节之中应有对应的安排,在加大企业工作运营等知识教学力度同时,再增加自主创新创业、市场经营竞争的知识教学内容。

通过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体制、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院校,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内部办学教学机制,才能培养和造就大批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服务发展要求、符合企业就业和专业能力要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和优秀人才。

三、改革和完善国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环境机制

职业教育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事关全国、全社会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且特别在当前既要解决国家大规模人力资源需求,又要解决过大就业压力要求的重大经济和社会矛盾的关键过程中,职业教育就更有既是人力资源培养江河湖海源泉,又是就业压力洪水蓄放闸门的双重调节和平衡作用,这就要求全国家全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必须给予大力支持和外部声援。

必须要改革和建立完善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体制机制,包括全社会的职业教育舆论信息环境和办学教学建设环境,有关职业教育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和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就业鼓励、创业鼓励等政策环境,以及涉及职业教育的其他各项制度环境。

例如,就业上岗的职业级层资质认证颁证制度,据资料介绍,近年来,我国总计有将近1000万人次,获得过各级各类职业级层资质认证颁证,这表明就业上岗的职业级层资质认证颁证制度,对于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和职业人才的上岗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具有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性质的城市职业在职再就业培训制度解决了大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涉及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就业及在职培训、深造再培训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功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作用范畴。特别是目前有些地方开办的所谓“学士后就业试职在职培训”项目,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一个缓解和过渡的办法。

涉及返乡农民工、乡村农民的农业科技和其他职业的教育培训制度,这些为急迫解决上千万因金融风暴影响而失业返乡的农民工问题,以及解决建设新农村的长期人才需求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应急举措和长久之计。

涉及新兴行业职业的职业培养、职业认证、职业宣传、职业中介和就业执业教育培训制度,这些适应市场发展的行业开拓和职业创新的举措,将为缓和就业压力的过大矛盾和适应人力资源的新鲜需求,以及职业教育新专业的设置和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甚至还涉及鼓励职业教育涉外招生、涉外办学、涉外交流、涉外就业等的有关制度规定机制举措等等。这些还会为扩大改革开放和对外合作交流程度,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做出积极贡献。

四、改革和完善国民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环节机制

在国民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化现代化机制规划改革中,如何优化和完善职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学环节机制又是其关键的关键,重点的重点。国家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教学。各种科学化现代化职业教育机制的改革建设和完善,最终要靠职业教育的教学环节来浓缩、结晶、体现、检验。职业教育机制运行的可靠和循环,最后要看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来评价和验证。

必须加大职业教育院校综合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内部资金投入,重点改善综合教学和专业教学的硬件装备条件和软件教学条件,加大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学力度和培训力度。

还可以通过与相关高等院校、对口大中型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以外部力量和外部支持来加强改善职教院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能力,开展和进行综合教学和专业教学的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和实训交流,一方面来提高专业教学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来组织学生进行院校之间和校企之间的教育学术培训和实习见习培训,以切实改进和提高职业教育综合教学和专业教学的教育效果和质量水平。

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职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学环节机制,才能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和企业不断提升的职业就业要求,才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培养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毕业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企业产业人力资源队伍。

参考文献:

1、戴振瑞,马元威.《关于职业教育在校生及就业者情况调查》的调研报告[R].中国地名,2008(11).

2、宋昭.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和谐就业观的策略研究[J].消费导刊,2008(1).

3、杨东进.高职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初探[J].科技资讯,2008(19).

4、马继权,盘永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11

早期,父母是孩子职业生涯的启蒙者,他们要引导孩子自我觉察,探索职业群。当孩子进入到学校,职业生涯指导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要在教授学生获是有意义的工作及符合需要的工作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工作世界;在毕业后,还要具备提升技能与知识,获得想要的新工作。由此,台湾已经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学生各学习阶段的核心目标,并将生涯教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

总体而言,台湾职业生涯教育受到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影响,注重个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自我选择,强调以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模式来教育培养和评价学生。从本质上讲,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生涯教育的目标可以说是以个人的发展为中心。

2 台湾地区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的实践

台湾的技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得以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了以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主体构成的体系,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与之相应的,技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也形成了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较为成熟的体系。台湾各技职院校都设立有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心,全面指导学生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发展。笔者根据对台湾技职院校的考察,对台湾技职院校生涯教育的特点做如下归纳:

2.1 生涯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

生涯发展中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即在职业教育阶段以“适性就业”为核心价值,努力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加竞争力、加强适应力。生涯发展中心的工作目标是: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生涯顾问咨询制度;引导并协助学生收集就业相关信息,提高求职巧,做好就业或者创业的准备;倡导学生多元学习、终身学习;凝聚学生情感,使之感受学校关怀与照顾。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设定了完善的、具有连续性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某校职业生涯课程设计为例):

大一年级:以职业生涯关注辅导为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自我”和“认识工作”,前者主要是职业生涯性向测验、职业生涯性向咨询等测评,后者主要是生涯规划与热门行业分析讲座。

大二年级:主要开展自我管理能力辅导:通过职场礼仪与态度、校友职业生涯分析、职业生涯分析、校友生涯座谈、生活礼仪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对职场有初步的了解,称为“职场初探”;通过思考逻辑训练、个人EQ管理讲座等,增强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称为“增强能力”。

大三年级:以职业生涯辅导为主。包括咨询会、职场体验学习营、产业市况分析、企业导师请益、英文履历学习等丰富的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职场;通过工读实习进行“职场体验”。

大四年级:由于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根据他们毕业后的去向,职业生涯课程设计也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面向就业的准备辅导,二是面向升学、留学的辅导。

此外,还有帮助大学生求职或留学的内容,如校园征才、企业说明会、校园面试、留学咨询顾问、1对1履历指导、生活礼仪教室等详尽内容。

由上可见,技职院校生涯教育伴随着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随着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其内容从生涯教育的认知到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职业生涯学习到就业或者留学深造,循序渐进地接受相应的教育内容,整体设计极为细致地照顾到大学生的成长需要。

2.2 生涯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注重实际效用

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课程内容的出发点是从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规划三个方面展开的。其课程设计针对三个方面,根据每一方面包括多个相关的主题,并且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教育侧重点,但都是以实际效用为出发点的。

在自我觉察方面,采取了通过学生对自我总结的个人性格、兴趣、特长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同时,借助生涯测评量表、价值观拍卖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自己的兴趣、性向、人格特质、价值观的机会,以此评估个人职业生涯适合的方向。

在生涯觉察方面,以实践为主,安排学生参观访问就业单位或机关,了解职业和职业的分类;安排学生访问自己的亲友,了解他们所担任的工作角色;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不同工作角色的特性,并体验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怎样的工作状态。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在进行生涯觉察的同时,对工作世界有更深的认识。

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着重针对学生个人生涯的性向及学生对工作世界的认识,设计生涯相关技巧演练和讨论,养成学生在工作态度、遵守纪律、判断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良好能力,以及养成他们妥善运用与规划时间的能力等。

另外,运用相关活动,如举办生涯博览会、结合户外教学等学校重大活动、请家长到班级做工作的介绍、参观工厂、举办生涯辅导讲座、校友返校经验传承,以及生涯档案制作等也是台湾生涯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3 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不同于就业指导,生涯教育是要从关注学生如何从学校毕业找到工作,扩展到关注学生终身的发展,最终要解决的是将学校进行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化进行融合统一的问题,它要解决的是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其生命过程中的生存质量问题。台湾技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对已经比较成熟,他们以职业教育为基础,通过系统的 有序的职业生育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社会;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并逐步完成社会化,为学生走上社会、步入职业生涯做好积累与准备。

生涯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在选择符合个人能力、兴趣和意愿的职业,同时形成可持续的,不断提升的生涯发展过程。生涯教育所产生的现实效益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它同时具有社会性,能够对解决社会稳定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4 结语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12

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实施途径和课程体系的认识等方面?深入分析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今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作为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体现了鲜明的特色。在当代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以及世界教育改革小断深入的形势下再度审视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发展史上他是首位对职业教育概念给子明确界定的教育家。过去人们和和把职业理解为“仅仅和肉体相关的、为获得报酬或产品的操作活动”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把职业教育理解为工艺教育仅仅作为获得专门职业技术的手段从而将职业与文化修养对立了起来将职业教育视为“仅仅属于金钱性质”“具有狭隘的实用性质”。‘杜威在对狭隘的职业教育进行批判的同时结合经验论哲学和民主主义理论对职业和职业教育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首先杜威对“职业”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闸释。他认为“职业就是指任何形式的继续小断的活动这种活动既能为别人服务又能利用个人能力达到种种结果”其实质是人“智力和道德的生长”。WWW.133229.COM山此可以看出杜威对于职业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夕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ups视和排斥提高职业囚索在教育上的地位与作用。在杜威看来职业是一个全而、广泛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在反对狭隘的职业观的同时杜威也反对狭隘的职业教育理论。杜威强调指出“职业教育应该注重使人’r得实业工业所应知的科学力一法一力一而应用手足肢体发展的本能一力一而小能小注重知识知道科学的所以然。;2一个人如果只发展一种能力此外一无所有这个人“就是一个没有很好发展的人他是一个废物”。囚此“要预防这种倾向使科学研究工作者小仅是科学家教师小仅是教书匠牧师小仅是穿着牧师服装的人”。3可见杜威提倡的职业教育在本质上关注的是职业的社会意义和理智意义。

杜威特别强调指出职业教育小等于狭隘的职业训练。杜威认为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的问题小是要训练各个人从事与某种特别的职业而是要使他们对于必须进入的职业产生生动的和真诚的兴趣如果他们小愿成为社会寄生虫的话并}i_还要使他们知道关于哪种职业社会的和科学的态度。目的小是要训练养家糊日的人”。4杜威提倡的职业教育与只为“技能与实利”的目的而进行的随机的职业训练在本质上是小同的?他所关注的是职业训练的教育意义和培养“发展的人”。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不单是要培养具有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的熟练工作?更重要的是给儿童一些职业方面的实际情况和知识?从而使他具有做出最终的选择的标准。杜威反对传统理论将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对立的看法。他认为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是联系起来的。杜威认为?文化意味着对事物的深刻的洞见与理解?就它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而言?意味着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职业的内在价值与社会意义的理解?因为“工业方面的职业有了比过去多得无限的理智的内容和大得无限的文化修养的可能性。这就需要一种教育使工人了解他们职业的意义。现在这种教育的需要变得非常迫切。因为没有这种教育?工人就不可避免地降低到成为他们操作的机器的附属品的角色”。

在对职业和职业教育作出界定后?杜威提出对职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看法。在他看来?一种真正的、起解放作用的教育决不允许把职业教育在任何水平上同社会的、道德的和科学的事物分裂开来?因此“必须改革学校的课程体系?使普通教育与职业两类课程结合起来为上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同目标服务”。

鉴于此?他提出了广泛的学科内容?文、史、哲、农、工、商、军、政等?文化学科与实用实践学科并重、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兼顾。杜威认为?开设各种职业课程的目的是?“使儿童通过让他理解供给人们日常需要的各种职业的基本要素?认清他自己社会的生活脉络?而不是通过教给他某种精巧的技艺?让他局限于所在地区的某些工业上”。

关于职业教育的实施途径?杜威认为?应将教学、实验、工学交替制结合起来进行。因为“大规模社会改造的客观需要不仅深化了职业内涵的复杂性?而且也决定了其所运用方法的进一步更新?就如同当代世界农业教育的实施已趋向博采众长一样?职业教育若要单凭一种方法?不管这样方法多么有效?则肯定是不行的”。

除了课堂学习和实验室的学习外?采取“主动作业”的方法也是杜威提出的实施职业教育的又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作业进行的教育所结合进去的有利的因素比任何其他方法都要多。”

显然?“主动作业”实质上是杜威“从做中学”的方法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这种方法既有别于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有别于单纯为获得实际利益或仅仅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狭隘的职业训练的方法。

杜威认为?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指导应具有灵活性。他明确指出?“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醒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只有客观和仔细地了解儿童?才能进入儿童的生活?了解儿童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和进步?指导儿童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选择职业。教师应改变那种认为“职业指导会使人对职业做出确定的、无可改变的和完全的选择的观念?那么?教育和所选的职业都可能流于呆板?阻碍将来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保持审慎的同时?应务必使学生的职业准备能继续不断地确立目的与方法。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转变职业教育思想?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观。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许多封建思想至今仍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仍在无形中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崇尚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成为当前普遍的社会现象?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在人们头脑中还没有确立。众所周知?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水平。世纪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表示了相当的重视?曾先后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及《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备的教育必须要包含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个人立足社会、适应社会的、学会生存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增强全民职业教育意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职业的流动性必然增大?所以“这种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的时候有最适度流动性?便于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种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

因此?职业教育“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

2、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

杜威明确指出?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加以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社会的教育”。

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就是杜威思想的例证。这种趋势?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使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现代青年?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年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国际职业教育研讨会上?美国代表赖安指出?当今的职业教育对就业者的教育程度的要求比过去提高了?为了适应下个世纪的挑战?需要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加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的教育。

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意味着把职业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使学生不仅具备普遍文化的基础知识?又具有相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心理素质?从而具备适应未来生活必需的广泛的迁移能力。

3、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要?重视职业指导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