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0 10:14:29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篇1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而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毫无疑问,当前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反思阶段。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做好教学反思。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我觉得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面向应用、注意实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不能照搬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要简化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专业学习和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结反思,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前的反思准备

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但学生当中实际水平又有差异。有的学生有电脑,某些知识早已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对电脑了解甚少。这不像其他的公共课程,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所以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能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上课前,要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的反思策略

1、科学指导学生调整心态。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讲明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先根据实际给自己定好位,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再调整好心态,朝着目标去学习。例如:对信心不足的同学讲:既然其他同学能学好它,那就说明我们这个水平是能学好的。对比较自信的同学也则是要多敲警钟,告诫计算机知识内容丰富,就是能把word里包含所有的工具学会,也需要多下功夫。

2、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把完整的教材体系,分割出条条框框抽出一个个知识点,不顾学生的实际,硬塞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是学生想要的,所以,课堂上出现了"教师上自己的课,学生睡自己的觉"这一尴尬现象。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而且"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边教学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兴趣;要引发他们的强烈兴趣,懂得激发其积极思考和发掘其不可忽略的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学生,若对于学习的目的性以及实用性并不太清楚,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目标,培养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潜能,能够大胆求真和创新。

三、教学后的总结反思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总结教学中的精彩场面。课堂教学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进入"角色",往往"灵感"顿生,创造出成功的教例。因而教师在课后教学情感还没有从头脑中消退之时,应立即进行反思,思考精彩场面的主观原因,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再创精彩场面等。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篇2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一)利用计算机技术积累数学知识,优化认知结构

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技术知识,并能系统化、条理化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结构与方法。但是,由于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探究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知识的概念十分抽象,严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直观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把数学知识中抽象概念,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适应学生的认知基础,便于学生学习与深入理解,优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结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圆柱、圆锥以及圆台的侧面积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圆柱、圆锥以及圆台三者的侧面积转化为三者之间的图形关系,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圆柱向圆台在向圆锥转变的过程进行演示,让学生分析出三者之间的面积关系。这种教学的情境,将抽象问题变得具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积累数学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一些数学关系可视化,便且能够形象地展示出数学关系的演变过程,快速反馈验证的结果,缩短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体验时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长时间的保持,从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3]。例如,在空间坐标轴的数学问题上,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立体的空间坐标轴,然后根据问题的需要,创设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反射、对称等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减少了学生对水平数学知识演算的时间,让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中,教师要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它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工具。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篇3

一、引言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各个学科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改变了人们对计算与计算机的认知。新时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仅仅掌握几项具体的应用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计算及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形式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加强对计算思维的严格培养,才能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具有良好的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理念,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学研究的焦点和改革的突破点。随着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及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领域产生并发展了新的教学理念――混合式学习。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本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解决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化教学效果。

二、混合式学习及计算思维

(一)混合式学习。

随着E-learning在教育领域的扩展和作用延伸,推动了教育理念的革新,思想的变革与发展。基于E-learning的理念,教育领域产生并发展了新的教学理念――混合式学习[1]。混合式学习就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2],它借助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重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在国内教育技术界,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3]。

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在短期趋势中也提出了混合学习的广泛应用[4]。“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混合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借助面授与网络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学习活动,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计算思维。

2006年3月,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美国基金会(MSP)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与工程部(CISE)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刊物《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首次系统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5]。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我国各界的广泛关注,计算思维的思想迅速在科技界与教育界蔓延开来,改变着当今社会广泛认同的一些理论和认识。

三、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不断普及与深化,学校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大学教育阶段,充分整合各类平台与资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教学,为混合式学习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大学阶段的学生在智慧、情感、认知等方面都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比较充分的学习经历,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较好地把握学习进度,为混合式学习的实现提供保障。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通过教师对各种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优化,对学习活动的组织、监督及对学习过程的帮助,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知识与方法的获得、知识内容的拓展迁移与内化的学习过程模式。它以计算思维理念为指导,综合运用计算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并最终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新型学习模式。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以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和教师连接起来,结合计算思维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直接的指导、监控和评价,辅助和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与内化过程。通过一系列计算思维方法,如递归、关注点的分离、启发式推理、仿真解决抽象问题、抽象解决分离任务、简约任务、转换任务等,在设计好的问题和混合式学习的立体化环境中,达到高效率的明确任务并完成任务,达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最终获得计算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施

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整个学习过程主要由学习准备、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共享交流和能力提升等环节构成。与此相对应的,教师的辅助环节主要围绕组织和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包括教学准备、设计并呈现任务、实施任务及总结评价等。

(一)学习准备,明确任务。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学生应首先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教师应熟悉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同时要保证学习环境的友好、优秀,学习资源的有效、优质。学生与教师共同对问题进行提炼。

我们以排序算法为例。学习排序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排序,进而了解排序中所涉及的关键动作,这些关键动作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等。这样反复地启发式推进,逐步得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即比较与交换是排序算法中的关键。

在上述问题提炼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计算思维的启发式推进、关注点分离等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收集整理的学习资源,一步一步地自我启发,循序渐进,最终得到排序问题解决的关键。

(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该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继续补充、整理和分析学习材料,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协作,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

我们以“十个不同随机自然数的从小到大排序”这一问题的解决为例。上一环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到排序算法的关键是比较和交换的正确完成。这一环节运用计算思维中递归思想和关注点分离的方法,我们对十个不同随机自然数的排序问题进行分解。关注点先由十个不同随机数的比较排序转换为两个不同随机自然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问题,进而拓展最基本的排序算法至十个不同随机自然数的从小到大排列,完成―趟排序使十个自然数中最大的一个排至数据列的最末端。按照相同的方法,将十个不同自然数中第二大的数交换至倒数第二个,以此类推,第三大的数交换至倒数第三个,直到完成十个不同自然数的排序。学生按照相同的原理最终获得十个不同随机自然数的从小到大排序过程的流程图。

在教师的辅助指导下,学生之间需要进一步的交流协作,充分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深入分析问题,分别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质疑并校验,最终获得十个不同随机自然数的排序问题的精确解决方法。学生通过运用计算思维进行问题分解、构建数学模型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优化学习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思维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共享交流,知识拓展。

为了使学生拓展知识范围,进一步掌握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巩固练习、交流共享研究型学习成果,通过学习其他解决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该环节的关键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协助和指导下,更深层次地分析问题,挖掘学习资源及其他相关信息巩固学习成果,并与其他学生共享,最终达到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计算思维能力。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课程学习网站了解所有人的问题解决策略及方法,教师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协作和成果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在对排序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深入学习探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排序方法,涉及简单选择排序、冒泡排序、简单插入排序等多种排序算法。

通过学生的巩固练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不仅能够很好地掌握自己发现的解决排序问题的方法,而且能了解其他有效解决排序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空间,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四)反思评价,能力提升。

该环节中,学生与教师就整个学与教的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对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总结性概括,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过程和教师有效的教学辅助提供指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构建有特色的一套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达到知识内化并能够熟练应用于解决实践问题,获得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可以回归学习网站自主监控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评价结果。学生可参考教师的实时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及出现的问题,发扬优点,及时解决问题,为今后学习过程的高效展开提供指导。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学习各个关键环节的学习信息的提取分析和总结评价,反思整个教学指导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指导过程有效地展开提供参考。

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资源的主要选择、重组和优化者,是学习环境高效性的主要维持者,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监督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收集、选择、重组和优化各类学习资源,并深入学习和交流,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和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使知识能够被熟练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总结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梳理知识内容,构建或完善具有个体特色的学习模式。

五、结语

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指导下展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等,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深化立体化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曾苗苗.基于混合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式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1):57-59.

[2]Graham,C.R.Blended learning systems:definition,currenttrends,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 Perspectives,Local Designs[M].edited by C. J.Bonk and C. R. Graham,San Francisco,CA:Pfeiffer Publishing,2006:3-21.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1-6.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篇4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不断重视和对基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长,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已基本覆盖到农村中小学课堂、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好多教师对它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为他们的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我深信计算机将进入教学的主流;但我到过很多农村中学参观学习,我又对目前我所看到的许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试验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其中大多数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它们有的是本末倒置,有的是兼收并蓄,模糊教学的重点难点,无法与新的教育理论相结合,还有的老师根本不会做课件却确堂而皇之用“自己的”课件在上多媒体课。总之,不能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长处来。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呢?本人认为在运用对媒体辅助教学时是否应注意如下几点事项:

一、注意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真实的背景

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它反映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方法,它要求考虑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并从中进行探索,以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在计算机教学中,往往在课堂枯燥的讲授,学生毫无兴趣,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同我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二、注意在设计多媒体程序时考虑与学生的合作过程和反思过程

多媒体教学的过程是一种情景之下教与学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学,应该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解决,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许多多媒体程序在设计时忽略了留给学生必要的反思时间,这是一个失误。实际上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对整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通过对比自己和老师、同学解决问题的不同点进行反思,学会思考和运用,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情景学习理论强调清晰表述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清晰的表述促进知识的抽象和系统化,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从而纳入认知结构。因此我们还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辩论问题,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

三、注意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节约了操作时间。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四、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不同的形式和不同内容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都应有所不同。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强调分层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法和不同的练习、考试、评价方法,这也是多媒体大有作为的一个方面,也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软件和多媒体工具,同一软件也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类型,包括:不同基础和能力,不同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不同学习兴趣和方法。

五、注意在多媒体教学时注入评价元素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篇5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1]。这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以人本价值为落脚点的表述。毋庸置疑,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培养对象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可以看到教学活动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人的本位,强化原本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计算思维的意义和作用[2],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本质也是为了人的本性和本能的自然发展,提升人的内在价值和地位。

计算思维的发展使得人类文明和生产力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了仅靠逻辑思维和实证思维无法企及的高度。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旨就在于关注学习者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思维特征,而不是计算机的思维,也不是教师的思维。计算思维的主体是人,是学习者。其能力培养活动是一种把人的发展作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尊重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尽管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成长的提法已为老生常谈,但近期的研究反映的问题是: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关注知识、关注操作、关注结果、关注任务的完成,而知识结构中关键节点的思维特征、操作技能中的智能要点、思维路径上的歧途误区以及学习任务设置的思维训练的根本意图之所在是否得到足够的关注?简言之,教与学活动中教的各个环节得到足够的重视,有过之;而学的各个环节的关注,尚不足。教师致力于教书环节,却忽视了育人本质。

一、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学观念的惯性

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全面开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开端。在第三届世界计算机大会上提出了“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力图在编写和调试程序中强化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形成的计算机课程观的文化性主题曾经广泛且深入地影响着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而后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则从实用主义出发给予了工具论的导向,课程从程序设计语言的训练转化为计算机的工具应用,从对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内在文化性关注转向外部表象[3]。高校包括文科类在内的所有学科门类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各类课程,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以及后来发展演化最为迅速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在那个时期的短短数年中大学计算机课程从仅有少数学生可以接受和学以致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繁衍成为所有大学生都要求学习的实用内容,成为公共必修课,随后的二十多年中一如既往。我们项目研究的多所院校的现实情况反映:在这个发展沿革过程中相当一些高校,尤其是文科类学科门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逐渐形成了一些惯性倾向。具体表现为:

随着技术迅猛发展,技术门槛降低形成了新技术新产品更新周期变短,功能趋于智能化,技术实现趋于简单化、傻瓜化,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可以用极其简单的操作来实现。学习者根本不必过问加工过程,只关心“怎么做”,而不必去关心其后的“为什么这样做”,久而只知其然却不究其所以然。对此,教师逐渐适应,并习以为常,而学生受其影响原本思维中潜在的理性、探究性逐渐退化。

随着应用领域泛化,专业特征淡化造成教师认为“应知应会”的知识越来越多,且越多越好,只要有一点儿可能将来会用到的都要列入课程要求。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边界无休止地被突破,最后变为只要是用计算机操作来完成的事物都是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领域知识。计算机学科专业特征趋于模糊,学科思维特征不鲜明。学生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特定思维规律的感悟及其能力生成被日新月异的功能所淹没了。

培养目标发生了漂移,实用主义工具论的观念羁绊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智慧的生成。鼠标菜单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活动偏离了教学中主体自主活动的本质,学生被开发商制造的软件操作规则所牵引甚至奴役,成为被控制、被制约和被审查的对象,冲淡了知识学习中自我生成的成分。学习活动被教学程序编排得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学习者的自主性、建构性无施展的空间。

上述惯性倾向不一而足,却造成学习者在人本需求方面饥馑荐臻。理性、探究性是出于学习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最初认知兴趣和动机,思维活动是学习者认知过程的主要智力活动,自主建构是学习者认知活动的必要条件。20世纪70-80年展起来的动机研究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把人格整合进好奇和探究行为理论中,指出:理性和自主性构成了内在动机的基础[4],成为主体活动的基本需求。事实上,一些学科沿革的思维定式形成的惯性恰恰抑制了这些人本需求,教书的同时却忽略了育人。

二、大学计算机课程人本位价值取向的主旨

教育的人本位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尊重人的生命本真、个体差异,挖掘人的发展潜能。反对将人功能化或拘囿于局部技能,而要求人首先能表现其真实面目,强调内悟,厚德修身,学习者各得其心,并进而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体。正如燕京大学校训所云: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亦即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

教育的社会使命和功能是通过培养人才得以实现的,现实中的教育除了内在的目的性价值以外同样也存在其他各种外在的工具性价值。但是,一切外在的工具性价值必须建立在人的内在的目的性价值的基础之上,两种不同的价值在教育价值体系中的错位,是造成当今教育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5]。

就人的认知活动规律来说,注意、感知、思维、记忆、语言等认知行为总是以前面曾论及的理性探究、思维活动、自主建构等心理活动为承载的。人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究欲望是人的本性,并非外部强加于人的,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原始内部动机就是出于探究欲望。而各种类型的思维是使探究这一认知过程得以延续的基本驱动,是在各种思维训练的实践中生成的内部构造。这种构造必定是自主实现的,不可省略和替代,更不存在跨越。故人的认知活动是一种人本位的活动,这在心理学学习理论中是有充分的论证和实验支持的。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宗旨和规律也概莫能外,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教学中人的整体全面发展。2012年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立项批准的“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项目,明确提出要推动“以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6]。作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理性探究、思维活动和自主建构是其人本位体现。

1.理性探究的人本位理解

人的学习缘于对意义的追求,意义之于人,是理性探究的追求目标和原动力。奥苏伯尔针对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划分为有意义的学习和机械学习[7],而前者是可以实现知识建构的,成为学习者知识和能力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学习者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而并不明确其意义,具体的讲就是忽视学习者自己的生活、价值追求和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有一种“被驱赶”的感受,就无法实现其意义,就难以完成建构,难以形成学习者探究的理性。

从人本位角度来理解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应当尊重学习者对意义的追求。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由于人类可以运用计算思维求解问题、管理工作和日常生活[8],所有欲求解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工作和生活蕴含了探究的意义,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行动目标,同时也是其内在驱动力。毋庸讳言,我们司空见惯的教学中按照某软件命令菜单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介绍功能,就很少体谅学习者对这种缺乏逻辑和理性的说教的苦衷。突出理性探究的意义,将学习者送上理性探究的轨道是整个能力培养活动的开端,也是基本保障。

2.思维活动的人本位理解

陈国良院士指出:科学思维(简称思维)一般指的是理性认识及其过程,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9]。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0]。任何学科的形成皆有其形式逻辑规律和规则,对其学科本质规律探究的智力活动就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需要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活动实现对学科本质和规律的理解、感悟、归纳和提升,最终形成的不仅仅是概念和技巧,而是结构化的知识和内化的能力。能力是思维的高级产物,而概念却不是。当一个学科在飞速发展时期,学科的边界却由于其应用领域的扩张而不断向外延伸,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其基本规律却是稳定的,本质上没有改变。处于该学科的学习者最需要认识的就是其本质规律以及其思维逻辑。而这一思维加工过程是不可以用行为操作替换、混淆的。学习者此时处于高级认知活动中,很容易被现象所迷惑,被非本质的事物掩盖本质规律。

从人本位角度来理解就是要尊重学习者认识和思维的规律,要留给学习者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学科的本质规律。在高教司课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二十多所(师范类)高校的课程大纲和教材的分析反映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概念、操作、任务和练习基本填满了全部课程教学。而所谓课后练习和思考题既不合理,也不具备落实意义,对学科的理性思维活动基本处于悬挂状态。需要呼吁的是: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和尊重学习者在课程中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规律,这是形成对学科基本规律认识的必要条件。尽管思维是隐性的学习行为,但肯定是认知活动的核心成分,决定性的成分。

3.自主建构的人本位理解

思维活动的主体是学习者,学习者根据其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征运用自己恰当的方法去分析和推理。其中自主性是学习者进行该活动的前提条件,自主性包括了学习者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解释为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亦即“活动”决定了发展[11]。与学习者本身相对应的学习材料、学习工具甚至教师都属于“周围环境”,决定学习行为(这里主要指的是智力活动)的应当是主体,而不是环境。自主建构过程中经历了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学习者的新知识获得了意义,旧知识也产生了新的意义,这就是意义学习。全部过程中学习者对自主和自由具有本能的需求。

从人本位角度来理解自主建构就是在主客体互动的思维活动中,自主和自由是人的本体需要,同时也是产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条件。当这些得不到满足时,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就是被动的、受制约的、没有真正发生的。在与高教司课改项目实验校的一线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就学生自主知识建构问题的交流反映出部分教师对此的理解有一定的偏颇。例如将课前预习、课中分组讨论和课后练习认为是自主学习。很多教师倾向于在认为非重点、非难点的知识处允许学生自主,而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点一律采取教师讲授或演示操作。但在涉及学生自主思维问题时却基本无暇顾及。教师们也有自己的难处:课时紧、内容多、任务重、考试要求高,故只能教师包办。在一些以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为目标的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采用教师强灌和针对性做题。在学生调查方面也多反映大学计算机课程只教会操作,其他什么都不用想。上述问题实际距离教育部关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相差太远。必须认识到,要放权,把自主建构权还给学习者。学生可以做的事情教师就放手,尽可能给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时间,该学生自己想的问题还得让其自己想。

三、大学计算机课程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人本位回归实践

2013年初高教司课题立项启动后,项目组在最初的现状调研中发现了本文前述的那些倾向。一直就大学计算机课程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人本位回归的思路而探索有效的途径。通过不懈努力,尽管在某些方面还差强人意,但还是做了一些令人欢欣鼓舞的尝试。实施的途径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尝试、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评价及考试方式改革。这四个方面的改革最终还是围绕着学习者理性探究、思维活动和自主建构的人本位回归价值取向展开的。

1.关于学习者理性探究的人本位支持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属于非零起点、非同起点的学习。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体系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兴趣是不一样的,因此动机强度也不尽相同。教学第一步不是要学习者处于同一起点,也不是要强化学习动机,而是要使学习者在总体知识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从而确定学习意义。教学内容要重构,不能是分立的碎片式堆砌,而要有结构,结构中体现其意义。例如:文字处理知识的讲授中,设定一个学术论文格式编辑的总体任务,将加注释、标题设置、封面生成、分节、建立目录、建立页眉页脚等若干知识点合成一个学术论文格式编辑的总体活动[12]。学习者在总体任务中可以了解到这将是今后编写学术论文的主要操作技能,而自己在哪些方面还不熟练,可以从哪个点切入。与其相对应的是教材在每章的起始都提供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对知识点之间、知识单元之间以及知识领域之间的关联,对上下位关系、并列关系以及网络关系有一定的领悟,厘清其关系中的因果性、共存性、共通性、互动性等。为了使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都可以成为学习者选择性学习的对象,我们录制了屏幕操作讲授的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及网页开发技术”和“程序设计语言”三门课程共计297段(累计121小时)。这些内容可以选择性的在课上使用,而多数情况下是介绍给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观看。此外,作为课程的评价环节最为普遍有效的就是考试。我们利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开设平时自评自测,学习者对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可以随时测试,抽的题接近考试难度,真做真判。学习者无论出于练习的目的还是出于考试演练的目的,都可以随时使用评测系统。为此对评测系统做了大规模试题库,客观题超过2000道题,主观题接近500道。

上述仅为学习者理性探究的必要条件,为创设一个氛围使学习者参与探究,教师和助教还通过课程平台的论坛组织了专题讨论区,很多学习者从最初的偶尔浏览,到经常性的“潜水”,到后来的真正有问题请教和主动为别人答疑解惑。主持一个专题版块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对学习的意义的理解逐渐提升,从知识技能到情感态度的升华是带有根本性的改变,贯穿其中的是学习者人本位价值的体现和尊崇。

2.关于学习者思维活动的人本位支持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究其本质还是要突出其智力活动中的特定属性的思维――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特征反映在对研究对象的形式化、程序化和机械化的抽象表示,是大量自然现象中的计算科学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必须经过思维活动,这是学习活动的核心。从所学习的知识中抽象出更加规律性的特征属性,这些属性源于概念,高于概念,可以指导和统整概念。例如在“多媒体及网页开发技术”课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网站的总体设计、数据流量、处理响应、存储、检索、负载均衡与瓶颈、反应时间等方面对计算与策略进行分析与评估、归纳与总结。使教学从知识传授、操作训练等陈述性知识层面延展到策略性知识层面。其中涉及的思维活动就具有可以在其他场合运用的迁移特征属性了。在此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点拨,而大多数思维活动还是由学习者自己完成,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注重给学习者一定的时间和思维空间余地,从而避免由教师设计一系列的操作任务,学习者只有依次完成,无暇思虑其引申价值。在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发掘课程知识的内隐价值,帮助学生体验课程知识的内在规律性价值,而不仅是对课程知识的技术化传递,导致简单、机械的功利化价值取向的教学。

尊重学习者的思维规律不单纯是给予其一定的包括时间和适当任务及其问题的思考机会,更重要的是应当营造一个尊重学习者人本位的知识观氛围,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互动采取容错性知识建构观[13]。应当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排斥与教科书或标准答案不相符合的意见、观点和想法,所缔除的不仅仅是与其相异的“错误”,实际上是屏蔽了学习者进一步思维探究的实践活动。容错性知识建构的观点就是对知识进行高层次统整和全局性建构的基础上,容忍各种有共性、互补性、启发性和局部合理性的观点共存的建构活动。

3.关于学习者自主建构的人本位支持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篇6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计算机多媒体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运用和课件的设计运行来实现的。电教媒体生动形象,易被感知,吸引学生,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具有人机交互,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和高效性。一般来说,在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地方介入电教媒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但若使用不当,则画蛇添足,效果往往适得其反。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和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呢?

一、注意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真实的背景

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它反映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方法,它要求考虑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并从中进行探索,以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在计算机教学中,对课堂枯燥的讲授,学生毫无兴趣,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同我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二、多媒体程序要设计学生的合作过程、反思过程和表述

过程

情景学习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对于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应该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解决,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许多多媒体程序在设计时忽略了留给学生必要的反思时间,这是一个失误。实际上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对整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通过对比自己和老师、同学解决问题的不同点进行反思,学会思考和运用,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升华。情景学习理论强调清晰表述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清晰的表述促进知识的抽象和系统化,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从而纳入认知结构。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辩论问题,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

三、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节约了操作时间。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四、多媒体教学应注意针对性

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形式、内容、时间安排都应有所不同,这一点我们已形成共识。但是,有一点似乎被许多多媒体程序设计者所忽略,那就是分层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法和不同的练习、考试、评价方法,这也是多媒体大有作为的一个方面,也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软件和多媒体工具,同一软件也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类型,包括:不同基础和能力,不同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不同学习兴趣和方法。这种思想早已提出,只是到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才有了实现的可能。目前有这种教学思想的软件还很少,有赖于我们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学习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应该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牢牢树立“学科为主”的观念,即多媒体的选择运用要围绕学科实验教学特点进行,把握“适时”和“适度”,不能追求“为用而用”,切记多媒体永远是辅助教学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沛.谈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与运用[J].科技信息,2007.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篇7

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思想能够被人们用于管理日常生活,解决各领域问题,并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具备计算思维的人能够通过比较、分类、类比等方法,将计算机科学中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迁移到其他事物之中,以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准确程度,同时,能够善于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通过规范的方式将复杂问题转化为若干简单事物加以解决,并及时调整方式方法以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在教学领域,计算思维也能够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对所有学科的教学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要求

“大数据”不是单指技术形态,而是针对日益增长的信息量和数据种类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同样面临“大数据”的时代冲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被充分地数字化和网络化。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何实践活动,都伴随相应数据的产生,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实质上就是计算,这就是计算思维的用武之地。

(二)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的主观诉求

计算思维为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提供了理解自然、社会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新视角,同时也为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强调了创造知识而非简单使用信息,提高了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创造和创新能力[1]。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领悟计算思维的思维方式,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为科技的发展创新提供准备。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基于计算思维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其掌握基于计算思维的问题求解方法,为未来利用计算手段进行学科创新研究奠定基础。基于计算思维进行教学课程改革,重点要进行的是用计算机语言表述形式来进行现实问题的转化,而不是单一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技巧[2]。

二、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三四三”模式

(一)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焦点。设计一个融入计算思维理念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需要考虑将计算思维各特征点多视角、宽领域、立体化地融入到课程体系设计中。引入计算思维将会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并进行新的剪裁和增删。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从实例出发,紧紧围绕各学科学生在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系列课程进行相关专业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和高级管理[3]。一方面,要带领学生熟悉和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并自觉运用抽象、约简、转化等方法,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成计算机世界的描述方式;另一方面,要借助计算机高级语言实现计算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自动化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思维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现实情景描述,即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实际应用背景,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激发学生发现并描述问题的潜能[4]。二是概括问题,也就是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和抽象,提炼出要素并转化成信息世界的描述方式,培养学生抽象、约简和归纳的计算思维能力。三是处理过程,即运用基础知识对上一阶段中抽象到的问题进行求解,细化处理步骤,确定问题的处理模式。四是确定课程体系的过程,对上述每个阶段中细化得到的处理过程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结构表示出来,设计一个包括主干课程和分级课程的树形课程体系结构。

(二)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内容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基于计算思维确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以计算思维的引导、培养和锻炼为目标,从适应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总体上确定三个方面内容: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计算机实践课程。

1.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主要是针对思维方式和主观意识的培养训练,利用计算机计算速度高、存储量大和智能化强等优点,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将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在思维与认知方面进行等量转换,在现实中自觉运用这种转换思维的能力就是计算思维意识课程培养的目标[5]。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编程的思维和理论来描述并界定人类的自然语言,同时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为人类解决问题就是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的课程内容。

2.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以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教育,应是面向各个领域的应用,而不只是面向计算机学科。在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

3.计算机实践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并体现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合多种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式设计实验过程和步骤。设计基于关注点分离的层次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法

1.双向互动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从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转向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可灵活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构建主义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并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样性及重构性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抽象、求解思路及方法的探讨中导出计算机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思想及方法,以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和计算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法。融合多种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构建实验教学的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具有开放性,教师负责给出参考步骤和引导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

3.反馈递进法。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递归的思想,把复杂的问题变为与原问题相似的简单问题,减少重复计算,学生利用并行处理和逆向思维,对问题进行描述,反馈给教师,师生双向沟通,进一步设计并确定求解问题的方案。

4.二维教学法。既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广度,又注重其深度。广度教学是指从自然、社会中的广义计算拓展到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将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映射到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并进行概念抽象。深度教学是指基于学生深度理解与思维相关的理论与概念,进一步探讨思维本质和应用,进而强化思维的作用和价值。将广度教学与深度教学有效结合,从广度教学延展到深度教学,形成二维教学法。

(四)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

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包括三个环节,即评价、反馈和优化。

1.评价是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量化考核,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教学效果。在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强对学生探索发现并构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求解及系统设计中计算思维能力程度的考核,加大实践成绩权重,重点检测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上的思维能力。

2.反馈是通过教学评价,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计算思维引导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只有通过反馈信息调节教学行为,及时调控课程计划,才能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3.优化是在评价与反馈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而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遵循教学规律,合理确定优化教学的标准,开展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寻求合理的教学结构,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一三四三”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提升教师认识与素质

计算思维对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基础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在工作、教学和生活中都在潜移默化地应用,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或者作为一个系统的理念提出来,并传授给学生[6]。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的讲解、案例的设计的实施最终都将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在本轮改革中将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培训、自身学习、同行之间的讨论交流,在认识、方法上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通过集思广益和研讨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要实现在有限的学时内既使学生的应用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又要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中融入计算思维的要素,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意识,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更新。在教学内容上,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信息素养,进而形成问题求解能力。通过上机的实践教学,在讲练结合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从学生的实际应用出发,既要有通识知识,又要符合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另外,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内容的设置和案例的设计方面要有针对性,确保学生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递进式的知识的提高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

(三)有效融合教学过程思维培养与应用能力培养

很多高校过去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目标,但新的教学改革是在这个目标上更进一步的提升,最终实现思维培养与应用能力培养要融合。“计算思维”应体现出既能感知又能实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方式,科学融合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渗透“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并在课程内容编排和体系结构设计方面体现具有“计算思维”特征的创新性。课程内容体系贯穿理解计算机的知识、应用、方法等三个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查找资料、购买东西等,但是学生只是会简单地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而一些高级的搜索技巧几乎都不会。在学生的信息查询的教学中,要将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应用(信息检索的技巧和高级检索方式)、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进行融合,不仅是具体应用,还要举一反三,归纳分析,总结规律,上升为思维。

参考文献:

[1]耿国华.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12-15.

[2]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4):4-8.

[3]罗芳,杨长兴.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9):83-85,89.

[4]葛欣,席景科,等.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5(1):159-160.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136-03

高等教育的一项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课群的教学在当前信息社会背景下实现这一目标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4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其中,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问题求解能力恰好反映了大学教育中对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的要求。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实现培养计算思维就是希望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大学生能运用所学,结合自己的数学知识,按照工程化的方法如何用算法和计算机的软硬件手段去解Q。在计算思维指导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经过分析,抽取问题的共性来建立数学模型,针对于数据模型给出合适的优化算法,然后借助恰当的程序设计语言编码实现,进行反复调试和修改后最终运行给出可行的结果。同济大学的龚沛曾教授等将计算思维培养进一步细分为计算思维意识、计算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3个维度,这一思想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

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基础课群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课,不仅包含入门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大量包含和体现了计算思维的算法理念、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对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理解和兴趣至关重要,不仅能为学生的编程学习和应用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养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然而,虽然C语言普遍面向全校非文科学生开设,但因其开设时间都安排在专业课开始前的第一学年,即面向的主体是大一新生。因此,理解计算思维的核心――抽象和自动化、进而培养计算思维,对于还处在计算机学习起点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如何将计算思维通过C语言为代表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渗透到学生的日常中,培养其利用数学、工程性的思想借助计算机手段去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计算思维带来的实用性、重要性、高效性应成为计算机语言教学工作者应积极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首要问题。

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普遍现状

中国大多数高校都针对新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以在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之前尽量缩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距。其普遍采用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加程序设计语言或多媒体应用的组合,且教学模式仍然依赖教师上课时按照自己的备课教案、逐步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随后实验课上再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上机训练。对于案例型教学、任务型实践渗透甚少,因而很难让学生对大数据环境和技术有深刻认识和掌握,自主研究性学习和探索难以实现,大大削弱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现状下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感觉课程听讲不难,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弱,即被动接受、理解不深且不能将知识点综合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授课方式依赖教师讲学生听,无疑会使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均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由于课程教学侧重于语法知识,且教学进度安排死按章节分布。学生死记语法规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教学效果欠佳。

(2)计算机类课程课时频频遭减,但为保证完成必要的教学内容,无疑会为了追求进度而放弃深度和引导学生自行思考解决的课时,学生来不及理解消化所学内容。

(3)过度强化等级考试。为提高考试通过率,会以考点作为教学目标,通过大量习题巩固,为了学而学,造成题库型、应试型学习模式,学完课程后不知道如何用程序设计方法解决专业问题。

(4)由于中学时的教学差异,入校时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组织无法顾及学生个体差异。

2 课程改革方向

C语言本身基本内容比较简单,但是需要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系统工作方式有一定的认识。整体教学内容深度可谓浅入深出。因此要求教学面向全局,既考虑章节知识点引入的合理性,更要将C语言深邃的内涵渗透进各教学部分。例如,C语言的数据类型丰富灵活,然而,这章通常在编程的逻辑结构之前介绍,容易枯燥且脱离应用不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因此,应改变死板按照教材的章节分布来教学的模式,应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根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运用知识点的思维过程,结合任务型的实例来展开课堂教学。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可以充分使用案例串联课程各章节内容,并配以深入浅形式多样的讲解,自然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落到实处。由于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作为计算机通识基础课程,只有充分引入各行业案例,深入结合专业需要和实际,才能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且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解决分析的能力。

C程序设计知识点看似简单却灵活复杂、且概念抽象,因此翻转课堂形式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非常适合。利用翻转课堂,在学习视频中即安排预习的课程内容尽兴课堂教学的预热,还可以将C语言中难于理解的语法、程序构建和程序分步执行过程录制成视频,以便学生反复观看。更可以针对任务型实验进行提问式或比赛式的实时互动,充分引入学生自主讨论机制,必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索和探索的兴趣,在实践中验证所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体会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如何使用C语言中的符号来描述系统。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命令、数据类型实际是一种建模元素,每种类型有着其特别的抽象描述能力。特别地,在C语言程序的环境中,借助于Visual C++ 6.0 平台的单步调试功能,可以形象地演示上述C语言程序的自动化过程。让学生对计算思维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转化为使用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的实际操作,立体地、具体地在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中感受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强大。程序设计教学应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多种解决方案各种解决方案对比实现解决方案作为授课思路,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仅仅是程序设计员。

3 考核与评价

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分纸质试卷测试和上机考试系统测试两种主要类型。辅以平时的实验成绩作为参考,题型及考察方式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评价非常弱,如果不改革考核和评价方式无异于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热情的打击。因此,应大比例增加随堂测试、实验环节和课后分组任务完成的系数比例,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在实际中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的能力。

随堂测验要求学生课前指定的时间内按要求编写程序,经过交换批改评价,能按照模拟机器环境的检测步骤依次指出程序中的语法和逻辑错误,并总结原因和给出改正的结果,强化程序设计能力。另外,在讨论了程序的正确性的同时,应鼓励讲出最初的算法设计、数据结构设计,以及多种算法思路的实现,予以加分。在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算法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问题求解能力。在设计实验内容时,鼓励学生编写各种程序来实现同一个计算任务,鼓励改写别人编写的程序,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倡导算法多样化同时,还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反思 和进一步探索,从而达到简化并优化算法的目标,对于每一次教学都是分必要。

教师根据课堂检查情况和课后的微课平台互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成绩系数应随时根据课堂讨论和线上讨论的活跃度来调整设定。学生最终成绩由上述成绩综合评定,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对于每一个题目都要严格上机操作规范,基本按如下步骤进行:

(1)分析题目,思考算法思路确定解决方案;

(2)根据软、硬件和算法确定所需的数据结构;

(3)定义参与运算的变量并赋初值;

(4)综合基本逻辑结构,确定解决问题的主要结构;

(5)确定输出方式;

(6)绘制 N-S流程图;

(7)基于N-S流程图编写源代码;

(8)准备测试程序的数据和预判结果;

(9)上机调试;

(10)修改并继续调试直至最终正确;

(11)归纳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12)思考有否其他算法方案。

教育学生重视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与反思,这是训练计算思维、在实践中学习、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反思的内容,包括对上机实验结果的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程序编写、程序执行过程的反思,对本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反思等。另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组间互评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效果,通过相互的信息交换和积累,学习毫无疑问必事倍功半,在反复的实践反思和信息交流过程中,计算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4展望

社会生活与工作对计算思维的需要无处不在,但人们的计算思维活动却仍停留在无意识状态。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要通过契合的案例教学训练将这种无意识转变成系统的、有意识的计算思维,将知识传授转变为基于知识的思维传授。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渗透计算思维这一培养要求,以考查语言的语法知识为主的考核方式应转变为以考查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和系统建模能力为主。从培养编程人员转变为培养能系统思考解决方案、能综合运用综合能力设计算法,并最终借助可达到的计算设备来实现算法的综合性跨学科思维人才。培养学生从计算机的角度去抽象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主动用计算思维去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应用在结合专业领域问题处理中。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比较、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战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241.

[2] 万立,郑霞,刘清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实现研究[J].计算机辅助程,2005(2):68-74.

[3] 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5):51-54.

[4] 魏妮妮,潘天恒,张倩.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6,12(1):26-30.

[5] 吕俊,陆淑娟.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软件导刊,2016,15(8):213-215.

[6] 刘洋,邹汪平.计算思S导向下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讨[J].无限互联科技,2016(9):89-91.

[7] 汪红兵,姚琳,武航星,张敏.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计算思维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9):59-62.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篇9

中学地理cai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1.模拟演示

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于计算机,演示动态地理过程,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在这 一过程中,计算机只是做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和计算机之间并无交互作用。

有的cai专家认为,课堂上单纯的模拟演示不是真正的cai教学,因为没有发挥cai交互性、个别化等最独特 的特点。但是,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我国中学计算机硬件条件的限制,我们认为应该提倡地理教师在教学中 使用计算机演示动态地理过程,尤其是那些用其它教学媒体很难或无法表示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感知,理 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由于市场上现售的软件并不能完全适合教学的需要,所以,地理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这并不是可 望不可及的事情。北京市的一些中学教师,利用软件工具盘、动画机等软硬件设备,制作了课堂教学需要的课 件,在教学中进行演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会话教学

学生主要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知识,计算机既是教材,也是教师,在教学课件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指 导思想,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这种会话式 教学对教学硬件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较快,具有较强而迅速的交互功能,如果计算机之间 实现联网,还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并且教师能通过计算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反馈信息 。或者说,在较好的硬件条件下,课件的设计可以更周密、更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

现有的会话式地理教学软件中,在结构设计上主要是出于程序教学的刺激-反应-强化的指导思想:先展示 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刺激),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反应),确认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展示正确内容(强化) 。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再重新演示教学内容并出示和前面水平相当的题目,要求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已经达到了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将进入下一单元的内容,这些教学软件,比较重视知识的条理化、系 统化、图形化,但知识的启发性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 展。

随着认知理论、人工智能理论等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cai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cai教学软件的设 计,从单纯的程序教学法逐步发展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启发式教学、体现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较好地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发展了cai的教学优势。

3.复习与练习

教师教授完某段教学内容后,采取cai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 技能。这类教学软件,一般先呈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图形、文字、声音的刺激,强化学生对所学内 容的理解。然后,进入练习状态,通过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除以上几种基本教学模式外,cai还可以用于教学的其它环节,如在课外小组活动中,通过游戏,增强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利用计算机,研究工厂选址和乡镇规划等,使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利用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处理信息的功能,教师可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建立 题库、资料库,备课、编制练习题等。

三、中学地理cai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cai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它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如何发挥cai教学优势,使 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cai教学的关键。在中学地理cai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指导下开展cai教学,明确开展cai教学不 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 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cai设计时要力图 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篇10

计算机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相关研究文献也相当丰富。Stieff[23]以ConnectedChemistry为例,总结出计算机模型在化学课堂中的几种应用方式:(a)作为可视化工具用于教师演示和讨论;(b)作为实验仿真让学生进行实验;(c)作为反馈工具,用于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学和问题解决;(d)模型修改、建模活动。PhET项目组所开发的仿真科学实验大量运用于实验室实验、家庭作业、可视化辅助、小组活动及演示中。Khan[24]以化学平衡为例,提出了基于模型教学的五个原理:(a)基于已有心智模型对化学平衡作出预测;(b)在两个变量间建立关系;(c)提供背后机理的解释;(d)运用类比支持关于模型的解释;(e)评估初始模型;(f)修改模型。Price[25]等运用计算机模型于学生讨论活动,从“交际法”、“基于模型的共同建构法”两种理论视角提出了系列教学策略:现象观察计算机仿真极端案例状态图形。每一策略包含若干“驱动”方式,如计算机仿真涉及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模型所代表的意义、使学生专注于计算机模型(如情境化、预测、强调、批判)。研究发现讨论和仿真的协同作用能提升学生的参与、促进理解以及思维推理。此外,Ozmen[12]实证了计算机模型与概念转变学习材料相互整合的教学方法;Liu[27]强调计算机模型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比单一教学(计算机模型或实验)更有效。Wei[26]、Liu[28]提出了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形成性评价教学策略。

基于计算机模型的评价研究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第一作者曾以Rasch测量理论为指导,开发了基于NetLogo模型的物质概念理解测验量表,包含3个理解水平,由15道选择题、3道开放题组成,这些题目针对作者基于NetLogo设计的“化学反应”模型。例如,“程序界面右侧的图形中,曲线的变化意味着。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温度变化”(选择题)、“请用相应的文字及图画描述本活动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开放题)。学生先用10~15分钟操作计算机模型,然后独立回答问题,测试数据运用Rasch模型进行建模和分析[3][26]。Liu等[28]开发了10套计算机模型形成性评价量表,每个量表涉及三个维度(物质、能量、模型),包含24道等级选择题(即备选项高低不同的理解水平而非对错)、1道开放题。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有效揭示学生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学习特征与发展规律。

基于计算机模型的教师研究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篇11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涉及方方面面,社会生产、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熟悉计算机,并学会应用是一项基本的素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而培养的专业人才,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加强计算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计算机教学重点强调的问题。

一、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应从学生兴趣入手

兴趣是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因此,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应从学生兴趣入手、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

二、中职学校要创建和谐的教学气氛

和谐的教学气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气氛和谐的课堂上,师生之间配合默契,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教学活动开展顺利,教学效率高;反之,当教学气氛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课堂教学显得僵硬、死板。教师教得不顺心,学生学得不开心,师生之间的关系都非常被动,导致教学事倍功半。创建和谐的教学气氛,师生关系是关键。由于中职生是从初中考上来的,年龄还比较小,正处于青春年少的阶段,自我意识较强,思维活跃,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教师严厉的教育和批评,让学生的叛逆心理加重,从心底不接受教师的说法。甚至于对所有教师缺乏基本的好感,看似在学习上满不在乎,实际上自尊心极强,非常好面子。很难想象,对一个不喜欢的教师所讲的知识学生能接受多少。因此,教师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如何才能被他们接受,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只有把师生关系处理好了,师生之间友好相处,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 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

四、运用“发现式”教学法,注重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我们根据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认为将“发现式”教学法运用与计算机教学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探究问题的能力。因为,传统的先学后练教法易使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对于新的问题,不少学生缺少积极探索的精神,而是在等待老师讲解之后去死板地记忆。这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是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的。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但要使学生“学会”,更应让学生“会学”,应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运用“发现式”教学法,努力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在发现、质疑、解决问题中进步,在合作、探究、互助中培养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中职计算机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才能够最终实现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全面变革,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只要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舞他们投身到计算机实践中,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鲜明的印象,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篇12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基础课的开设已经有近15个年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计算机教师,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也有近10年了,我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也有了比较深的体会,在此,我简单谈谈以下的看法。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的变化

计算机在10年前的2003年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础知识,中英文录入,WINDOWS操作,WORD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十年后的2013年,增加计算机硬件知识,病毒的防治方法和网络操作知识。这些变化体现了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更加拓展的本质。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对比和改进

在以前的教学,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练的形式。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简单,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住了,造成了学生的思想僵化,创新思维无从培养,能力训练几乎为零。

课程改革实行后,计算机应用课改的新思想、新方法也已经逐渐被认识、接受和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来。我具体阐述一下在教学中我是如何应用课改的思维方法,进行任务驱动、公司化运作、评价机制的建立的。

任务驱动是课程改革的灵魂

在进行教学之前,我将本门课的教学设置为一个总体的大任务,介绍给学生,再将任务细化,分成了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又能干什么,所以,使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再盲目的学习。

公司化运作是课程改革实现的有效技巧

在班级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组:即公司化运作,将班级重组为一家公司,成立各个部门,每个部门都由负责人员和员工组成。布置任务的时候,都是以投标形式进行的,效果出奇的好,不但出色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让同学们了解了公司内部的运行机制,拉近了学生和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员工的距离。

评价机制的建立

计算机应用课改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作品摆在大家面前,每个人都有权利进行评价,教师可以评价,同学可以评价,自己也可以评价,评价并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变成了大家的任务和分享时刻。学生和我都十分享受这个收获的时刻!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

(一)、教师撑着船,学生们用浆将船划向前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这样形容教学的过程:课堂好比一艘船,教师撑着船,学生们努力用浆将船划向前方!教师是搭建这个舞台的人,而不是演员。这种角色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地位!教师的任务更重了,不单单要把知识熟练的掌握,而且,要将知识熟练的运用,和实际相结合,并且要巧妙的设计课堂的具体实施步骤,为学生搭建好这个舞台!

课堂角色的转换,实际上是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思想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和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人,教育思想自然要成为教师的第一素养。

(二)、教学过程涌动着活力、充满了竞争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只有设计了合理巧妙的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隐形转换。其核心的要点就是要符合人的认知过程。

在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基于心理学认知过程的课堂教学过程,具体可以概括为如下思维引导法:

将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人的思维是从疑难情景趋向于确定情景的过程,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质疑的不断摆脱。

本着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我所使用的“创造性思维引导法”就是通过:

从而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课改成功要软件硬件两手抓

《计算机应用》课改的实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对其认识也在进步,但是离真正的成熟的教学体系的建立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但在软件上有待提中,在教学环境,教学场所这样的硬件上的差距更大。软件方面: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的变革已经成为事实。然而在新旧教学思想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活”而不“实”的倾向:

软件方面:传统的提问是:老师设置了一个问题的“套子”,学生来回答,问题没有启发性,更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感染力。新课改后的问题,不是不可以提,而是要改成学生提,教师设计出学生能提出问题的“圈套”,学生提问后,教师引导学生来解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自己来解答。

硬件方面:学校应该加大实训室的设置,比如设置大教室,小教室,不要一律的统一每个机房配备50台电脑,可以有30台的小机房,60台的大机房,小机房适用于小组合作,大机房适用于分工操作。

四、结束语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程改革的思想,我想了很多,感触也很深,计算机应用课改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使规划水平很高,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前进过程中难以预知的具体问题。没有问题,就不是计算机应用课改。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师的反思。

这些问题反映的正是教师在计算机应用课改中的追求和困惑,是教师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必须以反思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行动研究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应用课改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