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基础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4 15:45:28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篇1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山西移动通信生产基地山西移动通信生产基地项目位于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地下车库和1#、2#楼组成。基础筏板长120.8米,宽106.7米,厚度分别为3.5米、2.95米。其中,后浇带宽为0.8米,将该基础分为五块,截面尺寸及厚度分别为120.8×11.6×1.1m;9.6×51.6×1.1m;120.8×26.7×1.1m;58.1×51.6×2.95m;48.3×51.6×2.95m。这五块基础中,前两块基础分别为南、东侧地下车库,第三块为2#楼及地下车库,第四、第五块分别为1#楼的西、东侧塔楼基础。在1#楼的基础筏板中,电梯基坑深3.55m。基础筏板混凝土使用强度等级C45,抗渗等级P8,整个筏板基础混凝土约20000m3。

2、工程特点及难点

1)底板厚度大、混凝土强度等级高、施工技术难度大,属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对于底板厚度达到3.5m。混凝土强度达到C30,如何有效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控制混凝土的水化温升、延缓降 温率、减小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 改善约束条件和设计构造等,是底板混凝土施工的技术难点。

2)混凝土一次浇筑量大,现场场地狭窄,施工组织难度大。本工程底板厚度大、面积大,底板混凝土总量25000m3。

3、材料选用及配合比确定

3.1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按标准养护60d达到普通混凝土标准养护28d等效强度进行配合比设计和强度评定。混凝土配合比中 加大粉煤灰的掺量,以减少水泥用量,并掺入减水剂、 膨胀剂等外加剂,配制高性能混凝土,降低水泥水化放热量、延缓水化热释放速度。并提前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抗渗性能 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2原材料要求及配合比选择

3.2.1原材料要求

(1)水泥:选用北白水泥厂P.S.A32.5级散装水泥。

(2)掺合料:采用太原二电厂生产的Ⅱ级粉煤灰。

(3)砂:采用忻州豆罗中砂,含泥量≤3%,泥块含量≤1.0%。

(4)石子:镇城机碎石,粒径0.5~2.5cm,含泥量≤1%,泥块含量≤0.5%,针、片状颗粒总含量≤10%。

(5)外加剂:太原市恒盛达建材有限公司的MNC-P高效减水剂,太原建科砼外加剂厂的UEA-T膨胀剂。

(6)水:自来水。

3.2.2配合比确定

(1)经反复试配,优选配合比,下表所示。

(2)砼坍落度:坍落度180±30mm。

(3)砼初凝时间≥7h,终凝时间≤14h。

4、大体积砼施工操作要点

4.1施工区域划分及浇筑顺序

由于基础底板平面尺寸比较大,基础底板设有后浇带。后浇带将底板划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为一个自然施工段。即一、二、三、四、五区,混凝土浇筑顺序为三区、四区、二区、一区、五区。

4.2砼连续浇筑

4.2.1砼自搅拌站到现场,加等候时间总计不超过2h。

4.2.2现场布置两台砼输送泵同时浇筑,搅拌运输车及时供应,运输和间歇时间之和小于砼初凝时间,满足基础底板砼连续浇筑,不会出现冷缝。

4.2.3混凝土浇筑时采用“分区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的浇筑工艺,根据泵车布料管的长度,划定浇筑区域,每台泵车负责本区域的混凝土浇筑。浇筑时在一个部位进行,直至达到设计标高,混凝土形成扇形向前流动,然后在其坡面上继续浇筑,循序渐进,这种浇筑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使每车混凝土均浇筑在前一车混凝土形成的坡面上,可以确保上层混凝土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毕,同时也便于浇筑完的部位进行覆盖塑料薄膜。

4.3混凝土的泌水处理

泵送混凝土在浇筑、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顺混凝土坡面下流到坑底。我们可在侧模底部预留排水孔,将泌水排出;另外,随着混凝土浇筑向前推进,泌水被赶至基坑顶部,当混凝土大坡面接近顶端时,改变混凝土浇筑方向,即从顶部往回浇筑,与原斜坡相交成一集水坑,这样集水坑逐步在中间缩小成水潭,用污水泵及时排除泌水。

4.4后浇带施工

4.4.1本工程施工后浇带在结构砼浇筑完后2个月浇筑,沉降后浇带在主体结构封顶后14d浇筑,后浇带采用比原砼高一个等级微膨胀砼浇筑。

4.4.2由于后浇带搁置时间较长,为防止钢筋锈蚀影响其受力性能,采用在钢筋上刷水泥浆保护;底板后浇带两侧砌筑两皮砖,并覆盖竹胶板和塑料薄膜,防止垃圾、雨水、施工用水进入。

4.5砼养护

为了避免由于水化热而产生的温差引起裂缝,待砼终凝前抹压最后一遍,随压随盖塑料布和草帘子进行保湿、保温养护,草帘子叠缝、骑马铺放,严密覆盖。控制砼中心温度与底部温度、中心温度与上部温度、上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以及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的温差均不得大于25℃,砼的降温速率小于1.5~2℃/d。

4.6砼测温控制

4.6.1测温采用TDC~2型测温仪自动显示,测温导线绑固在钢筋上(三根不等长导线代表上中下三点),然后插绑在底板钢筋上,导线一端(带插头)外露底板面150mm,端头用纸胶带包裹,以防因粘上砂浆和水泥等杂物而影响测温质量。

4.6.2测温监控:每段底板布置测温点10个。

4.6.3砼终凝后即进行测温工作,一周内每4h测温1次,以后每天测温二次,主要观察升温变化和温度达到最高且进入恒温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降温情况,尤其降温阶段的测温工作更为重要,用以指导养护工作、控制温差和降温速率。根据实测情况,及时调整保温、养护措施,使砼的温度梯度不致过大,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9.结语

山西移动通信生产基地基础大体积砼底板完全按计划顺利完成,混凝土在狭窄的施工场地 一次性整体连接浇筑成功,底板未出现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得到了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保证了 浇筑施工整体连续进行,为今后同类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2-03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教学内容面临重大变革,对相应的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移动通信实验教学要注重所讲授内容的基础性。实验教学中应将移动通信领域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移动通信实验教学要注重所讲授内容的应用性[1,2]。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对当前正在采用的技术产品以及标准规范有明确的认知;最后,移动通信实验教学要注意所讲授内容的前瞻性。实验教学中应该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对很有发展前景但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新技术、新成果给予关注[3-5]。但与理论课程教学相比,移动通信实验往往学时有限,实践环节简单。这就使得移动通信实验教学成为通信类专业课实验教学矛盾的突出体现者[5-7]。在立足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我们结合多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建立了一种开放式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新体系。该体系以关键技术和系统教学为基础,融合基本理论学习、关键(新型)技术仿真、通信系统实验、实用技术实训,逐步强化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工程意识和实际操作的工程技能。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内容及现状

当前阶段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①移动通信信道特性:主要涉及到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及衰落特征、移动信道的传播损耗及传播模型、抗衰落技术。②移动通信中的基本调制技术:例如,数字频率调制、数字相位调制、正交振幅调制等。③移动通信组网技术:主要有多址技术、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网络结构、信令、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等问题。④现行的移动通信网络标准:时分多址数字蜂窝系统、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3G技术标准等;⑤移动及无线通信中的新技术[8,9]。由于高校实际情况限制,所开设的移动通信实验课很难全面涵盖这些内容,尤其是涉及到移动通信网络的内容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在有限学时内就导致实验内容只能侧重于基本调制技术、信道特性等基础简单实验,即便是开设GSM/CDMA的相关实验,也只是停留在相应模块的功能应用上,很难有深层次的提高[11-13]。这就使得学生反映移动通信理论课程很精彩,实验课程很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思路,创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开放体系

新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将先修课学习、工业实习、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开展、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从基础理论仿真到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等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通信类先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对移动通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明确的定位[14,15]。相应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更为实验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移动通信理论课程的讲授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平台。工业实习安排在移动通信实验课开设前一学期开展,实习内容是到各通信运营商公司和设备厂家进行跟岗实习,涉及到的内容有: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建设与维护;交换与传输系统管理和维护;光纤传输设施维护;移动终端制造与维修;3G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工业实习使学生对当前移动通信所涉及到具体问题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这对之后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移动网络方面实训的进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的开展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基础理论仿真是利用MATLAB软件实现:QPSK调制及解调;MSK、GMSK调制及相干解调;QAM调制及解调;OFDM调制解调;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数字锁相环载波恢复;Rake接收机仿真实验。例如,OFDM调制解调实验,按照图2OFDM仿真结构图,利用MATLAB程序实现图2中不同测试点处的信号波形。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篇3

中图分类号:TN929.53;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技术集成基础

(一)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技术是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集成的基础之一,同时也被称为空间接口,即是通过介质来连接用户端和网络节点,达到用户与网络间信息传递的目的。无线通信的关键在于无线接入技术,通过无线接入技术用户无需通过网线或电缆便能实现与网络间的信息传递。基于局域网接入技术和基于蜂窝接入技术是现目前无线接入技术的两种常用技术。现目前GPRS技术、GSM技术、CDMA技术以及EDGE技术都是基于蜂窝的无线接入技术。其中GPRS技术采用的是分组交换技术,保证用户的上网不受断线影响的同时保证了极快的上网速率,满足用户轻松接入互联网的需求。GSM技术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都相对较强,在一个射频内允许8组通话同时进行,且能够有效保证通话稳定和音质清晰。CDMA技术采用的是展频技术,隐秘性和安全也相对较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CDMA技术也日益成熟。

(二)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

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即是将互联网上相关内容以及服务传到移动终端上。现目前,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主要有WAP、SMS以及i-Mode,其中WAP技术主要采用的是标记语言方式的WML来处理WAP网页,SMS能够存取包括CDMA、GSM以及iDEN等在内的各个网络系统数据,i-Mode在处理页面时使用的是cHTML,并采用PDC-P传输机制在PDC网上进行数据传输。

二、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应用

(一)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集成的必要性

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提供了不竭动力,推动了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一方面移动产品的本身需求推动了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通讯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加上移动通讯产品的不断普及,人们对移动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移动产品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移动通信内容需求推动了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移动通讯产品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移动通讯产品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移动通讯产品的功能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现目前,移动通讯都在朝3G时代迈进,各种导航技术、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应用在移动通讯产品中,这也是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集成的重要体现。

(二)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集成的可行性

近年来,无线接入技术、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空间数据管理技术、空间数据引擎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创造了可行性。

(三)空间信息移动通信集成的基本模式

现目前,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集成的基本模式有以下几种:(1)空间数据的压缩以及解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目前能够使用时频分析能力以及变焦效能优良的小波技术来进行空间数据的压缩及解压,有效解决了移动数据的传输和储存问题。(2)基于WAP技术的空间数据浏览。WAP又被称为无线通信协议,是在移动电话、计算机应用以及因特网间进行通信的全球性标准。服务器空间数据的组织模型是WAP技术的核心,扩展性、交互性、兼容性以及是否满足客户端的要求是影响WAP性能的关键因素。(3)基于GPRS技术的智能交通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地理信息采集和更新技术以及空间定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大幅度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状况。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定位技术、通讯技术等相关技术来为人们的出行构造最优方案,有效优化交通资源的配置。现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成为空间信息和移动通信集成的典范应用。(4)实时空间数据双向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空间信息和移动通信集成的其中一项应用便是实时空间数据双向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最具代表的便是蓝牙、短信以及无线数传电台,有效解决了多通道问题,用户能够轻松实现数据传输。

三、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为空间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集成提供了必要性,加上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空间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集成创造了可行性。现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集成,在各个行业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在为人们提供便捷和优质服务的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空间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有着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煜,李岩石.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应用[J].硅谷,2011(22):30-30.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篇4

所谓的OFDM技术指的是将信道分成许多个正交的旁枝信道,从而对高速数据的信号实施转换,变成低速的子数据流,以便信息的传输。总的来说,OFDM技术的频谱利用率较高,相比于串行系统有很大的优势;同时,OFDM技术具有较强的抗衰落能力,并通过多个子载波来传输信息的形式,降低对脉冲噪声的抵抗。OFDM技术采用的是高速数据传输的形式,通过不同的调制机制和信道加载算法来实现信息的高速传播。除此之外,OFDM技术通过循环前缀的方式减少了码间的阻碍,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1.2SA(智能天线)技术

通常来说,4G移动通信中的SA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这种技术在4G移动通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3SDR(软件无线电)技术

4G移动通信技术的微电子技术是建立在软件无线电的基础之上的,为移动通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方便的通用硬件平台。正是这种优势,吸引了更多的运营方加入进来。

1.4IPv6技术

所谓的IPv6技术指的是在巨大的网络地址中,通过自动配置为设备提供一个全球唯一地址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超高的服务质量,并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系统。同时,这种技术的移动性较强,很多移动通信设备通过此项技术达到了位置变化的同时而不改变质量的效果。

二、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交互干扰抑制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展是4G移动通信技术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它通过交互的方式降低了移动通信设备之间的阻力,从而提高了通信质量。

2.2多用户识别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加大基站的方式扩大了移动电话的覆盖范围和容量,在保证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

2.3可重构性自愈网络技术

一般说来,4G移动通信网络借助智能化的处理器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而通过这种技术能够及时纠正和发现4G移动通信技术中存在的错误,避免网络故障的发生。

2.4微无线电接收器技术

这种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减少了能源损耗。微无线电接收器技术采用的是嵌入式无线电,自CDMA进入中国之后,对无线设备的频率以及对身体的危害等已经逐渐地被国人所知,所以打开市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微无线电接收器技术是否成熟:一方面要能够高效的收到信号实现信息传输,另一方面能够做到工作频率较小,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微无线电接收器技术的发展是推动4G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篇5

4G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次技术革命,它能够提供更为快捷的传输速度、更为稳定的传输效率、更优质的通话质量和高强的保密性等,将为人们提供更为人性化的用户体验。

一、4G和3G的主要技术参数比较

目前公认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有CDMA2000、TD-SCDMA和WCDMA三种,其主要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无法提供动态范围内的多种速率业务;无法完成多业务环境、多频段的无缝漫游;传输速率仍然较低。4G移动通信技术虽是对3G技术系统的升级,其主要技术参数方面与3G系统技术相比较仍有很多不同[1]。 二、4G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1)更好地灵活性。4G移动通信系统利用强大的智能技术可以自适应完成信息资源的有效分配,能够根据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在不同信道条件下和各种复杂环境中进行正常发送和接受信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智能性和灵活性。(2)数字宽带技术。4G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信号多采用毫米波的传输波段,其产生的较小的蜂窝小区可以大幅度提升用户容量,不过由此也会引发一连串技术难题。(3)多业务融合。4G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支持会议电视、高清晰图像处理、虚拟现实业务等更为多样的移动业务,可以保证用户在任何位置都能享受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同时其综合广播、信息系统、个人通信、娱乐等领域,可以更方便、安全的提供给用户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服务。(4)更快捷的传输速度。相比于3G通信系统的2Mb/s传输速度,4G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多层次的高速率信息传输:步行或室内的低速移动用户可获得的数据传输速率一般在100Mb/s;中速移动用户可获得的数据传输速率一般在20Mb/s;高速移动用户可获得数据传输速率一般在2Mb/s。(5)更高的组织性和适应性。4G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和适应能力的网络,其能够实现对结构的自我管理,可以提高用户在容量和业务等方面的满足程度[2]。

三、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

1、以IP为基础的核心网。3G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基础不是IP,如WCDMA是以GSM-MAP为基础;CDMA2000是以ANSI-41为基础。而4G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个全面以IP为基础的核心网络,能够完成端点之间的IP业务传输,能够同已经存在的PSTN和核心网共存,主要优势有:低成本的集成网络特点;完成不同网络间的无缝连接。其主要解决的难点有:要建立扩展性较高的网络结构,以满足多样接口接入核心网的要求;合理的计费;及时把控制、业务和传输等功能分离。

2、编码和调制。为了确保在较低Eb/N0状态下继续保持优良的性能,4G移动通信系统一般采用级联码、Turbo码和LDPC等较高级的信道编码方案,NTT DoCoMo状态下的4G实现系统通常会采用Turbo码的信号编码方式[3]。4G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多载波调制技术,其分为两种:一种是正交频分复用时分多址(OFDM-TDMA),另一种是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A)。通常情况下,OFDM-TDMA其调制方式为高电平式,而MC-CDMA其调制方式多为QPSK式。高电平式以M-QAM为主要典型,其设计中经常采用自适应调制,会根据适应需要的参数确定符号速率和电平数,以此不断加强系统性能。

3、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为基础的BS或移动终端会采用由ADC/DAC模块、天线模块、DSP模块、LNA模块、多媒体模块和功率放大器模快等构成的模块化集成结构,其基带器件和RF都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编程。软件无线电技术拥有更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其能够支持多种接口方式的基站和多模式手机的连接,能够支持多种应用的可变化QoS,并能够顺利融合多种系统和标准,其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范围有:终端移动过程中的自动配置,如移动终端在移动到不同类型标准的移动系统中时,终端可依照该系统标准进行自动配置以完成服务;以软件无线电技术为基础的基站可以实现多个网络间的同时服务。

4、多址方案和无线接入方式。4G移动通信系统在CDMA、FDMA、OFDM、TDMA等多址方式中最有可能选择OFDM的多址类型,其主要优势包括:相邻小区和用户间不会发生干扰;不同信号间无干扰;可以完成较低成本的单波段接收;不受多普勒频移和多径衰落问题影响等。较低的功率效率是OFDM的主要缺陷。近年来日本首次采用了VSF-OFCDM的无线接入方式,其属于多载波CDMA类型,具有对多径干扰不敏感和高频谱利用率等优点。另外VSF-OFCDM采用了可变性扩频因子,可以在一般业务区和高密业务区范围内重复使用。

5、高性能接受机。4G移动通信系统对接受机的要求较高。Shannon定理为我们指出了在带宽固定的信道中要完成容量为C的可靠性传输所需的最小的SNR数值,因此,在3G系统中如果带宽为5MHz,数据传输速度为2Mbps,那么所要求的SNR要达到1.2dB;而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要在同等带宽上完成20Mbps的数据传输速度,则SNR值至少为12dB,由此可以看出,4G移动通信系统需要更高性能的接收机[4]。

6、MIMO和智能天线技术。4G移动通信系统利用MIMO和智能天线技术进行空间分集,可以有效降低多址的干扰影响。MIMO天线系统同时采用4个天线来完成接收和发射分集,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智能天线中的基站可以在不同用户间构成一个定向波束,这可以提有效减弱基站发射功率标准,同时还可以减少小区内其他用户的多址影响。

四、结束语

4G移动通信系统相比于3G系统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在现代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因此,移动通信技术开发和研究人员应当充分发挥4G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和特色,在系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更高的突破,以满足更高的用户需求和体验。

参 考 文 献

[1] 谢景贤. 4G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 信息通信. 2012,05(35):57-58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篇6

一、前言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问世,它标志着世界领域内移动通信技术的诞生与发展,自此,移动通信产业开始了迅猛的发展,该产业也成为了整个全球经济发展体系当中的核心要素与推动力。

移动通信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新技术正日新月异出现在世界相关产业领域之内,技术也不在是独立的个体,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会与其他技术形成互动关系,并在紧密的联系当中相互促进发展,技术成本也伴随着这种互动性增加,且一项技术的寿命长度也越来越短。

因此,一项技术的生存规律与生存条件类似于自然界当中有机生命体,蕴含着一套自身的特有的“生存机制”,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以生态学视角为研究切入点,将技术生态作为研究模板,对移动通信技术的演变做深入的探析。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技术生态

“技术生态”首先是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以Hannah与Freeman为代表,它们认为技术之间是以共存的模式为基本状态,在此过程中协同演化,单一的技术发展是离不开其他具有相关性的技术的影响,并且各种技术之间的生存环境是相互作用的[1]。

技术生态,是以生态学视角为核心,从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技术分析视角,所以将技术生态学看作是利用基础生态学理论的方法论,来分析技术系统的内外部互动关系的理论视角。

(二)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技术从萌芽到发展,直至今天的成就可以总结为经历了生命周期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中已经相对成熟。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整个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其成熟期,即所谓的S曲线的成熟阶段;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该项技术已经开始进入到了第四个发展阶段,即4G阶段,并在该领域内开始尝试与应用。

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是在3G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的新技术,这项技术中包括OFDM技术、IPv6技术、MIMO技术等等,并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2]。

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相关领域研究,也经历上述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第一代时,技术落后,需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供给,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有了自主研发的萌芽,第三代,在原来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自主研发的相关技术,并开始对4G技术进行尝试并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民众生活的必备品,将来它会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将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技术存在,移动通信技术也将会伴随着国家相关科技的发展,推动技术生态系统的发展。

(三)技术生态系统

技术生态系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技术之间存在竞争、互惠共存以及寄生等复杂多变的关系。

技术生态系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多个组成部分,以技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为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核心技术与辅助技术;根据辅助技术与核心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其中的辅助技术划分为竞争与共生技术,其中竞争技术是指,与核心与共生技术相竞争的技术,共生技术则是指与核心技术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辅助技术。

技术生态系统的内部构成并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复杂与紧密的联系,技术生态系统是一个内部存在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移动通信技术分析

(一)演化路径分析

导致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内部作用力,另一种是外部作用力。

内部作用力是在竞争技术的的刺激与共生技术的促进下所产生的内部推动力量;外部作用力是在市场条件的要求下,其中还包括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多个外部因素的推动下所产生的作用力[3]。以内外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为研究界点,移动通信技术的演化路径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以核心技术元为核心,到核心技术的演变,再到共生技术出现,最后形成完整的技术生态系统,即组成核心技术的技术元,从产生到改进,不断的更新前进,组成核心技术,各个核心技术无法单独在技术环境当中长时间存在,由此单独的核心技术开始相互吸引形成共生技术与相应改进的核心技术相互兼容,以便更好的辅助新型核心技术,从而影响整个技术生态环境。

第二,以竞争技术为开端,形成核心技术,并在不断吸引的过程中形成共生技术,并组成整体技术生态系统,即核心技术为了不使自身在竞争技术的激烈作用下而被取代,会不断的升级或改变,以此来提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出现共生技术,并对生态技术系统产生影响。

第三,以共生技术为出发点,衍生出核心技术,将核心技术作为整个技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相应的生态系统。即共生技术在演化时,核心技术为了适应共生技术,以更好的相互协调,自身也会不断的革新,由此影响整个技术生态系统的完善与演化。

(二)演化过程分析

首先,识别相关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将多址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分析该项技术的整个演化过程,再分析技术生态系统的相应演化过程以及核心技术对共生及竞争技术的影响。

其次,识别竞争技术是以识别相关共生技术为基础,此技术是提供类似服务与功能的他种类型技术。

最后,识别共生技术,此项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共生技术实现相应的功能发挥,或在此基础上增加相关的用户增加价值的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初期使用频分多址技术,但因其本身缺点,包括业务种类有限、无高速业务等限制,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分多址以及码分多址技术取代。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分多址与码分多址共存技术阶段,但其在通信的速度性、智能性等多个方也表现出了众多不足。虽然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可以解决先前技术的不足,但是其本身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4G技术还需要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多加考量与更新,以实现新的技术生态环境形成。

四、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本身的生存机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相似,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相应技术的进步,内部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与融合。

“技术生态”理论的应用是在现有技术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相应技术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技术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篇7

1 宽带化

 

1978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不到40年,移动通信从1G到4G,从窄带到宽带,从话音通信走向移动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改变了世界。

 

移动通信40年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78—1996年的20年,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2G,从模拟到数字,移动通信走向个人化、数字化、小型化、公众化,移动通信开始全球普及。这阶段可称为移动通信个人化时代,它奠定了移动通信的基础技术和产业,1G、2G建立的以集中控制为核心的蜂窝网络结构和以广域移动为核心的传输技术架构至今并没有大的改变。

 

(2)1996年以宽带化为特征的3G标准开始制订,开始了移动通信宽带化的进程,20年来,移动通信技术从3G到4G,传输速率大幅度提高,移动通信走向宽带化、多媒体化、IP化、多层接入化,移动通信成为了移动互联网。这阶段可称为移动通信宽带化时代,这阶段技术发展目标明确,提高无线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成为了3G、4G技术的核心目标,无线传输速率的提升成为了3G、4G划代的核心标志。

 

今天,我们开始了发展5G的进程,5G是新时代的开始还是老时代的延续?何谓5G?5G的标志又是什么?

 

2 移动通信将走进智能化时代

 

移动通信从话音的应用走向移动互联网应用,未来移动互联网应用要求新一代移动通信要有海量数据容量、更高信息传输速率、海量的连接、高能效、高可靠短时延等,要满足这样的需求,移动通信从网络到无线传输都需要大的变革。移动通信发展到4G,无线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己逼近香农极限,再大幅提升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已很难,已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蜂窝网络一体化的体系结构,也越来越难以承载未来的需求,移动通信必须要建立新架构,开始新变革。

 

新架构和新变革的核心是移动通信需从宽带化走向智能化。

 

智能化就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从蜂窝网络走向协同异构智能融合网络,即以智能业务分流为目标,建立多种移动、无线接入与有线网的统一架构和新型结构,建立统一智能接入协议,从多种接入网络协同、异构演进到接入网络融合统一,建立新型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小区体系结构,建立Licensed和免Licensed两种频谱管理模式的混合组网结构。

 

智能化就是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从提高传输速率走向提高传输能力,从针对比特传输走向针对业务传输,实现智能化传输与控制。系统能针对不同业务自适应地采用不同的传输技术,将传输技术与业务需求高度结合,实现业务与自适应传输的跨层智能化,大幅度提高系统信息有效传输能力和系统容量。

 

智能化就是要实现移动通信技术与智能计算、云存贮、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实现结构性的系统创新,终端、基站、网络设备高度软件化、可配置、可重构、自组织、自适应。

 

3 5G开启移动通信智能化时代

 

经过了近3年5G愿景、需求、潜在技术的研究,中国在2015年发表了《5G无线和网络架构白皮书》,明确了5G发展的技术目标和路径。2016年,5G将启动标准化进程,5G将开启移动通信智能化时代[1-2]。

 

3.1 5G无线技术的架构和发展路径

 

5G无线技术的架构和发展路径如下 :

 

(1)5G空口技术路线可由5G新空口和4G演进两部分组成。5G空口技术框架应当具有统一、灵活、可配置的技术特性,通过关键技术和参数的灵活配置形成相应的优化技术方案,来满足5G典型场景差异化的性能需求。

 

(2)4G演进将在保证后向兼容的前提下,以长期演进(LTE)/LTE-Advanced技术框架为基础,在传统移动通信频段引入增强技术,进一步提升4G系统的速率、容量、连接数、时延等空口性能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5G技术需求。

 

(3)5G新空口由工作在6 GHz以下频段的低频新空口以及工作在6 GHz以上频段的高频新空口组成。5G低频新空口将采用全新的空口设计,有效满足广覆盖、局部热点、大连接及高速等场景下体验速率、时延、连接数以及能效等指标要求。

 

(4)5G高频新空口需要考虑高频信道和射频器件的影响,针对波形、调制编码、天线技术等进行相应的优化,满足极高容量和极高用户体验速率需求。

 

3.2 5G网络技术的架构和发展路径

 

5G网络技术的架构和发展路径如下:

 

(1)5G网络是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的更加灵活、智能和开放的网络系统。5G网络将呈现出“一个逻辑架构、多种组网架构”的形态。

 

(2)5G网络架构包括接入平面、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5G网络的部署包括边缘接入网、城域汇聚网和骨干网3个部分。

 

(3)在基础设施平台方面,5G网络将通过引入互联网和虚拟化技术,设计实现基于通用硬件的新型基础设施平台,从而解决基础设施平台成本高、资源配置能力不强等问题。

 

(4)在网络架构方面,基于控制转发分离和控制功能重构的技术设计新型网络架构,提高接入网在面向5G复杂场景下的整体接入性能。简化核心网结构,提供灵活高效的控制转发功能,支持高智能运营,开放网络能力,提升全网整体服务水平。

 

4 5G是智能移动通信1.0

 

移动通信己是巨系统,且庞大无比。巨系统的变革和演进是长期的过程,移动通信智能化的进程仍将建立在个人化和宽带化的基础上,驱动力源于需求与技术双驱动。移动通信实现高度智能化将比实现宽带化复杂无数倍,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5G是移动通信智能化迈出的第一步,是智能移动通信的1.0。

 

5G若能在无线空口技术上实现按需自适应统一、灵活、可配置,满足5G典型场景差异化的性能需求;在网络架构上实现更加灵活、智能、高效和开放,呈现出“一个逻辑架构、多种组网架构”的形态, 则5G将在移动通信智能化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开启移动通信智能化的新时代。

 

5G的愿景很宏伟,当2020年5G商用时,仅是移动通信实现高度智能化迈出的第一步,5G以后还有6G、7G等,智能移动通信1.0后还有2.0、3.0、4.0 ,智能化的进程会比前两个20年更长。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篇8

一、移动通信4G技术的定义

现今,对移动通信4G技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通常都是根据功能性的描述对移动通信4G技术进行定义。移动通信4G技术能突破任何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顺利地接入通信网络;用户可以自由选择通信业务、应用以及网络;4G技术还能帮助用户实现各种业务的综合;移动通信4G技术能很好地适应其他网络、系统以及体系,实现物联网业务。总之,在未来移动通信4G技术将会成为一种多功能、高速率、高便捷的通信技术。

二、移动通信4G技术的要点

(一)SA技术。移动通信4G技术中的SA技术功能较多,如自动跟踪功能、抑制信号干扰功能、数字波束调节功能等,是移动通信4G技术里的关键技术。(二)SDR技术。SDR技术是移动通信4G技术的微电子技术基础,以开放性、便捷性、重配置性共同创建了一个具有标准性、科学性、模块性、通用性的硬件平台,能接纳多方运营的介入。(三)IPv6技术。IPv6技术有很大的网络地址空间,能给所有通信网络设备提供全世界具有唯一性的地址;这种技术要实现自动配置很便捷,还能取得全世界具有唯一性的路由地址;这种技术的服务质量也比IPv4高,容易构成基于服务层次的系统;这种技术还具有移动性,将其应用到移动通信设备里还能确保通信质量不会因为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四)OFDM技术。OFDM技术就是把信道划分为多个正交子信道,实现高速数据信号到并行低速子数据流的转变,调节并控制在所有子信道上传递。频谱利用率高是OFDM技术的显著优势,高出串行系统频谱效率接近一倍;抗衰弱能力强是OPDM技术的又一显著优势,OPDM技术借助多子载波传输方式强化了抵抗脉冲噪声的能力,有效控制了信道衰弱的速度。OPDM技术适用于高速数据的传递,利用适应调节机制改变调制方式、通信信道以及加载的算法,有效提升信息的传输效率。此外,OPSM技术还有较强的抗码间干扰能力,主要利用循环前缀的方法干扰抗码间。

三、移动通信4G技术的未来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3G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都体验到了3G技术带来的便捷和高效,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认识到了3G技术还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也正是因为3G技术还存在的不足和广大用户对通信技术的更高需求,使得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换句话说,这些也就成为了推动移动通信4G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在未来的发展中,移动通信4G技术将会成为通信领域的主导技术,成为全面满足人们需求、获得人们高度支持和认可的通信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具体而言,移动通信4G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一下几种技术形式:

第一,多用户识别技术。这种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拓展基站与移动电话系统的覆盖面积与容量的方式,减少移动通信网络所有基础设备的建和部署同,进而确保通信服务的高质量。第二,交互干扰抑制技术。这种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是移动通信4G技术的重要基础。这种技术的原理就是利用交互的方式削弱各个通信设施之间的干扰,确保通信信号的质量和通信的质量。第三,可重构性自愈网络技术。移动通信4G网络主要借助智能处理器对各个节点出现的故障问题或是基站的超载问题进行智能化处理,自身各个部分就使用基于问答装置,便于第一时间纠正错误,进而实现自动排除各种网络故障问题的目的。第四,微型无线电接收器技术。移动通信4G技术对各种移动设备的节能情况都有较高的关注度,微型无线电接收器是属于嵌入式的技术,使用这种技术能有效减少功耗,只占现有技术功耗的1/10-1/100。使用这种技术,移动通信4G技术就能有效实现通信的节能环保。第五,无线接入网技术。移动通信4G技术具有高效率、高容量、低成本等优点,其无线接入网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将会是电路交换逐渐发展为基于IP分组交换、设备分集逐渐发展为网络分集。这种依靠IP技术为网络架构的技术,能够实现3G网络、4G网络、W-LAN网络以及固定网络之间的漫游,还能为下一代因特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移动通信4G技术是未来通信的主要发展技术,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清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加大对移动通信4G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制定出与之匹配的应用规定与技术标准,以此强化国际通信领域的竞争能力,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通信技术。同时,还能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提供更多便捷,提升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篇9

整个电视的发展从机械电视时代到彩色电视时代,直至现在过渡到数字电视时代,电视清晰度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电视的信号和清晰度等诸多方面的品质都在不断提高。因此,本文以数字电视信号为基础,对传输技术进行系统分析。

1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基本概念

数字信号实质上指的是对流数据的一种传输方式,数据流大部分是由0和1两种类型的数字组成的。电视信息就是由这些数字通过不同排列信息而形成的。所有的数据流在与电视线路进行传输前,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编码和系统复合生成,之后再生成对应的传输码,与其他类型信号的传输特点不一样,数字电视信号本身就可以被称作媒介,也可以被称作一种传输信道[1]。规定好的参数会被进行相应数据处理,之后再被转换成一定类型的数据流,这种数据流被称作为编码,这样的编码可以让数据流以一种非常合适的形式流进行相应传输。从当前角度来看,传输的信道主要包括有线数字电视传输、卫星数字电视传输和地面数字电视传输。

2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不同类型

2.1以移动蜂窝网络为基础的数字电视信号传输

移动电视业务早就在我国取得了很大发展,在整体的移动电视业务中,数字信号的传输都是通过一种无线传输的方式进行的,它们的基础都是移动蜂窝技术。中国移动业务在我国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有的数字传输信号都是以GPRS网络为基础的。目前,GPRS网络是中国移动常用的移动蜂窝网络。在以蜂窝移动网络为基础进行数字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媒体流技术是最常用的。很多移动电视在使用过程中,一定需要有很多类型的移动蜂窝网络技术作为基础。此外,在以移动蜂窝网络技术为基础进行数字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流媒体技术为基础,然后以专业的多媒体软件为基础来接收电视信号,最后播放出来。在进行信号连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多媒体软件与之连接,可以向用户发送相关的数据信号来提高整个电视节目的质量。以蜂窝移动网络为基础来实现数字信号的传输需要消耗相当多的资源。在所有的数字信号中,视频所传输出来的数据量非常大,但这种传输方式唯一的缺点是成本太高,因此,针对用户的收费也很高[2]。

2.2以地面的数字广播为基础实现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

在以数字广播为方式实现电视信号传输的过程中,相关用户一定要采用具有对应信号的终端设备,然后用户才能直接获得地面数字广播基站得来的电视信号。这种类型的传输方式能够为整体电视信号传输提供更加宽广的信道,只要用户在其信号覆盖范围内,无论用户数量如何,都不会对用户信号的传输造成巨大影响。在平时如果采用地面数字广播信号的传输方式,那么整体信号的传输速度和质量都会变得更好,用户在观看过程中也能获得更好的体验。

2.3以卫星广播为基础的数字电视信号传输

这种模式的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方式比较常用。一般用户只要安装固定的卫星信号模块,就能获得多媒体数据。像一些城市大广场中央用的比较多的大屏幕就是这种类型。在某些偏远地区,卫星还没有办法完全对其进行覆盖,这时,中转站的建立就显得格外重要。很多地区的用户都是通过中转站的形式来获得电视信号的。

3移动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优势

移动数字电视可以较快的速度在相关终端进行传输。中间只要采用相关的软件进行相应处理,用户观看起来就会很轻松。相比传统的电视,当前比较流行的移动电视能够包含更大的信息量,且整个辐射范围会非常广泛。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很方便地观看电视节目。而且,现阶段移动数字的传输技术已经变得相当纯熟,各地区的用户都可以连续观看非常优质的节目。这个过程并不会因为地点的变化而导致节目质量下降。

4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地广泛发展,通信网络、地面广播和其他网络资源都更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这让数字信号的传输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整个信号的传输不仅更稳定,而且传输速度更高。随着相关技术越来越成熟,数字电视信号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篇10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mobile resale standardiz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resale business and the urgent needs of standard system in China. A standardization system should start from top-level design. Reserving sufficient space for future business development is also important. Currently,the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working standards, which are urgently demanded by developing the ability opening of mobile resale service, are the focus. With reference to the mature communication industry standard system, a sound perfect mobile resale standard system will be buil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obile resale; standardization; interconnection; service ability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1]精神,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工信部于2012年6月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工信部通[2012]293号)[2],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信行业的重点领域,其中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位于领域之首。

2013年5月17日工信部公布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简称《试点方案》)[3],这标志着中国移动转售业务进入电信业的时代到来。《试点方案》后,工信部于2013年12月26日起,先后向42家民营企业颁发了移动通信试点企业批文。2014年5月,首批移动转售企业正式对外放号开展业务,自此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正式步入了中国通信行业的舞台。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正式开展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但发展情况与前期各界的预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忙于解决业务运营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是阻碍移动转售业务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传统电信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规范的体系流程,无论在网络技术以及业务规划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移动转售企业来自于各行各业,作为新晋的移动业务运营者,要实现长期健康、有序、可持续的业务发展和技术演进,需要借鉴传统电信企业的技术演进管理机制,从自身领域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出发,对行业发展中面临的相关业务和技术进行规范,从而形成一套移动转售领域的标准化机制。

1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能力

开放面临的问题

截止2015年6月底,已有20余家转售企业正式面向市场开展业务,累计发展用户超过700万户,转售业务基本覆盖全国各省的主要城市。中国联通领跑移动转售业务,用户发展呈加速趋势,到2015年6月中国联通全网移动转售用户规模已经超过600万,进入2015年更是以每月超百万的速度增长。作为移动转售企业的领头羊,苏州蜗牛在2015年3月25日对外宣布,其170用户数已经突破100万大关。进入2015年后,移动转售业务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用户规模和市场收入均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看到,移动转售在互联互通、业务能力提供方面还面临一些发展“瓶颈”。

1.1 企业同时签约多家运营商,互联

互通难度增加

《试点方案》中对移动转售业务定义为:移动转售企业从拥有移动网络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购买移动通信服务,重新包装成自有品牌并销售给最终用户的移动通信服务。移动通信转售企业不自建无线网、核心网、传输网等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必须建立客服系统,可依据需要建立业务管理平台以及计费、营账等业务支撑系统。

根据试点方案的要求,移动转售企业需要通过与基础电信企业的业务平台、网元设施等进行互联对接,才具备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的能力。

在已经批准的42家试点企业与3家基础运营商之间为多对多的合作关系,其中签约的转售企业,中国电信26家,联通签约25家,移动签约17家。同一家转售企业可以同多家基础运营商签约,转售企业在获取批文后还可以与其他的基础运营商合作,目前转售企业与基础企业签约情况统计如图1所示。

基础运营商虽然针对移动转售业务,面向转售企业提供了对接平台,但也存在一家基础企业面对几十家转售企业,一家转售企业面对3家基础企业展开互联互通的局面。与以往传统的3家基础企业间的互联互通相比,协调和推动的难度增大。

1.2 增值业务开展缓慢,推动协调

工作复杂

目前移动转售企业提供的各类产品套餐,主要是基于语音、短信、数据三大基础业务进行的重新设计组合,而对于彩铃、位置服务、定向流量等基础企业网内发展较为成熟或已有实际应用的业务,移动转售用户还未全面享受到。根据对基础企业与转售企业的调研了解到,对于增值和扩展服务未面向转售用户提供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原因:

首先,基础企业增值业务大多通过基地或者独立的公司进行运营,在集团提供的移动转售一点接入平台中并没有包括增值业务的对接互联功能。移动转售企业如需开通增值服务,需要自行与基础企业增值服务基地或运营公司进行一对一协商,并根据需求确定对接方式。

其次,基础企业网内还处于试验摸索阶段,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流程。因此,暂时也未向移动转售用户开放。

综上,目前移动转售业务能力开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业务对接互联过程中的沟通、开发、部署、测试工作都是每家单独进行,造成工作骤重复,增加成本消耗,并且未来的扩展性差。而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移动转售企业与基础企业之间的业务能力互联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要加快业务能力开放进程,降低移动转售企业和基础企业在互联互通工作中的投入,迫切需要对移动转售所设计的业务、技术领域推行标准化体系建设。

2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标准化

现状

工信部业务主管部门高度关注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的发展情况,针对业务能力互联互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协调解决。2014年2月18日,在移动通信转售试点工作第一次例会上,工信部通信发展司闻库司长指出“业务系统对接工作需要规范化,在此前的工作基础上,求同存异,形成一套统一的接口标准”。为落实第一次工作例会的会议精神,以标准规范保障移动通信转售的顺利开展,促进转售企业与基础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原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龚双瑾教授负责,3家基础电信企业和获得批准的各家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参加,共同组建移动通信转售技术标准工作研究小组,启动研制移动转售业务试点需要的业务开通、计费结算、网络服务质量等互联互通技术规范工作。

移动转售技术标准研究组于2014年3月启动工作,本着“结合实际,急用先行”的原则,从移动转售业务开通最基础的互联业务功能和互联业务接口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相关标准的研制。这两项标准经过编制、征求意见和审查,于2014年12月在工信部网站进行公示。

移动通信转售标准中首先明确了双方业务支撑系统的互联架构,移动通信转售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通过双方的互联网关平台进行对接,实现业务流程的扭转及业务信息的交互。双方之间的网元、系统和业务平台不直接进行对接互联架构如图2所示。

标准中仅是对转售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提出要求,而对于各自企业互联网关平台与本企业内部系统平台之间的数据信息交互方式均由各企业自行确定。

《移动转售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互联业务功能要求》[4]是移动通信转售系列标准中的最基础的规范,该标准覆盖移动转售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各类业务功能要求,包括业务运营、计费结算、服务保障、卡号资源四大方面。

业务运营分为基础业务运营和扩展服务,其中基础服务包括开户、销户、停复机、补换卡、远程写卡、业务变更、业务状态查询、网络状态查询等确保基本移动通信服务的业务能力;扩展服务包括增值服务订购、位置信息服务开通/取消/变更、用户位置信息查询、集团虚拟专网设置、Wi-Fi转售等。由于移动转售企业对扩展服务的需求以及3家基础电信企业网络支持力度的不同,在移动转售业务开展前期,扩展服务为可选服务项,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协议提供。互联业务功能标准中针对上述业务运营的每个具体业务场景的互联功能、互联信息内容等进行了明确的相关规定。

计费结算主要是基础企业传递给移动转售企业的话单文件的传递,标准中对话单文件的内容以及话单文件的生成发送时间间隔进行了明确规定。

服务保障对基础企业提供给转售企业的网络及业务支撑系统层面的保障方式进行了约束,分为主动保障和被动保障。其中主动保障是在基础企业发生网络割接或故障中主动通知转售企业;被动保障指转售企业发起故障申告,基础企业进行申告处理的过程。标准中对故障通知及申告处理的方式和交互的信息内容进行了规定。

卡号资源指基础企业向转售企业分配具体的号码资源,根据试点政策工信部向3家基础企业分配移动转售专用号段,转售企业根据业务需要向基础企业申请用户号码资源。双方之间的用户号码资源以及制卡数据也需要进行交互。标准中对于交互的卡号资源的时机以及交互的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

《移动转售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互联业务接口技术要求》[5]是以《移动转售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互联业务功能要求》技术标准中规定的各类互联业务功能为基础,明确了具体的互联接口方式。根据各类业务场景传送的数据内容和要求的不同,互联网关之间的接口包括实时调用接口和文件传送两类。实时调用接口主要针对时效要求高的业务处理,考虑到接口规范及安全等因素,标准规定实时接口采用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1.2版本协议。文件接口主要针对实时性要求低的大数据量交互,标准规定文件接口采用安全文件传送协议(SFTP),通过二进制传输方式上传/下载文本。

标准中针对每个实时业务接口场景定义了具体的接口业务说明、接口消息命令码、接口提供方式、接口调用方式、接口业务流程以及接口消息字段内容及类型要求;针对每类文件接口,定义了接口的具体描述、文件类型、文件命名方式、文件内容格式以及文件传递周期等要求。

移动转售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系列标准的制订,既满足了移动转售业务互联业务的发展需求,又兼顾现有产业发展现状,使基础电信企业、移动转售企业在实现移动转售业务互联互通的工作上,最大程度地减少建设成本,节约资源,对中国移动转售企业在试点初期实现快速业务开通起到了有效地推动作用。

3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标准化

发展规划

在国际上,欧、美等虚拟运营业务开展较早。根据各国对虚拟运营业务的定义,虚拟运营商对网络业务的涉入程度不同,导致不同开放政策下虚拟运营商与协议基础运营商的互联互通的层面也不同。而且相比于中国试点期间移动转售企业直接与协议基础运营商实现互联对接的情况不同,国际上虚拟运营商有很大一部分是采用通过移动虚拟网络提供商(MVNE)实现与基础企业的对接,互联互通的工作全部交给MVNE与基础运营商去解决,而虚拟运营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品牌和市场的经营上。MVNE多出身于电信行业,大部分还是基础运营商的子公司,因此国际上的相关业务能力对接相对简单,因此也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化的标准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开展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保障业务顺利、健康开展,要以急需的技术标准和合理的评价测试标准为抓手,从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开始,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需要,整合资源、构建架构层次分明的标准体系。移动通信转售标准体系的建设遵循急用先行、逐步完善的原则,最终实现与现有通信产业标准的有机融合。

中国移动转售标准体系的建立借鉴现有基础通信行业的标准体系,可分为“网络设备”、“互联互通”、“服务支撑”、“终端设备”、“辅助支撑”等五大部分。标准体系规划如图3所示。

(1)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类为未来扩展类标准,主要是针对未来如向移动转售或虚拟运营服务者开放部分网络基础设施,则需要对开放设施的具体技术要求进行规范。

(2)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类标准是目前最为急需的标准系列,包括基础性的功能、接口标准以及具体的业务互联标准,如增值业务、号码携带业务等。未来,随着新业务以及新的服务提供者的出现,互联互通标准化的范围逐步扩展到转售与第三方服务商之间的互联互通。

(3)服务支撑

服务支撑类主要是针对移动通信转售中一些服务开展进行规范,包括客服号码、充值服务、服务提供商(SP)服务等。

(4)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类主要是针对转售企业对于移动终端别是智能终端,提出的一些区别于传统移动运营商的要求制订技术标准以及检测方法。

(5)辅助支撑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篇11

图1 4G 通信下的网络系统

1、4G通信特征。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为:①4G移动通信属于无线通信,构架在新频段基础上;②4G移动通信在分组数据信息(PI)下进行高速率传输;③4G移动通信集数字通信、数字音及视频接收还有网络接入为一体;④4G移动通信执行全球统一的标准。

2、无线局域网。无线局域网是在无线传输信道媒介基础上所形成的计算机局域网络,无线局域网在有线网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利用无线连接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并为网络内计算机提供相应服务。在无线局域网下,移动终端能够方便迅速地解决有线连接下网络信道不能连通的问题。未来4G通信技术下的无线局域网几乎为全IP的一个核心网络,此网络系统及卫星通讯技术,2G、3G技术,蓝牙技术,数字音频、视频技术,无线WALN技术为一体,(见图1),同3G通信网络相比较更为复杂,功能更为齐全,但同时对系统中的高新科技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4G通信下局域网建设的关键技术

1、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OFDM技术属于多载波调制技术,利用多载波进行信号的传输及接收,是4G局域网中的一个关键技术。此技术拥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可以使信道多径效应下频率选择性衰弱及编码间容易串扰的问题有效解决,从而使整个局域网性能得到有效提高。OFDM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相应配套技术(比如良好的放大器)作为基础,因为OFDM在应用中所释放出的子信号会经常出现叠加,信号瞬功率大,因此发射机中放大器必须拥有良好线性,才能满足需求。可以说OFDM技术在无线局域网中的设计思路主要为:固定频段中,系统对所设置的信道进行细致划分,分成多个正交子通道,并利用窄带调制这一技术,使高速串行数据的传输速率得到降低,并转化为低速子数据流,并将转化后信号利用子载波进行进一步调制转换,最终让他们实现正交关系,得以传输。

2、智能天线技术。我们所说的智能天线属于一种安装在基地现场的双向天线,在固定天线单元设置有能够编程的电子相位关系,可以在此基础上获得基地及各个移动塔台间链路的方向。4G局域网中,无线电信号向用户发出空间的定向波束,在天线阵元信号加权相位下,利用幅度变化使阵列方向波形改变,并将这种天线的阵列方向图的主瓣同用户信号接收方向对准,抵抗侧向多径凋零,抑制干扰信号,是信号信噪比有效提高,能够将不同射方向下的反射波及直射波都能识别出来,是整个局域网通信性能获得整体改善提升。

3、IPv6技术。IPV6 技术属于一项编址技术,对IPV4编址技术下空间资源浪费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IPV6技术下,地址长度为128位,是IPV4的4倍,可以为系统提供足够IP地址,使网络更为安全,服务质量更高,认证私密性好,报文格式简化,在较小路由表下加强组播及对流,系统使用效率高,通信性能稳定。  

4、多出多入(MIMO)技术。MIMO技术是在基站设置多个天线,为整个局域网系统提供空间上的复用及分集。能够在多个不同子信道上发射信号,天线的数量越多,空间传播多径分量越大,容量线性也就越强。同时在分集发射及接收下,空时码可以讲编码及分集增益实现,使无线信道容量增加,范围扩大,性能获得了有效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移动通信在发展上继承性强,未来无线局域网势必会从4G基础上所演化,这种4G通信下的局域网建设发展前景广阔,在4G局域网下,信息处理会更加便捷,这种技术应用对全球通信技术来讲意义深远,能使人们生活速度及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篇12

电信产业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在电信产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电信产业技术 发展 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

随着电信技术、 计算 机技术和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技术渗透和技术融合,在单一 网络 上传送多种形式信息的多媒体通信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方向。另外,以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个人通信以其在信息传送的快捷性和方便性方面的突出优点亦成为世界通信发展的潮流。因此,多媒体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就成为电信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与此相关,通信网络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以及其 经济 实现方式构成了电信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1)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为多媒体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与格式,是网络综合化的前提条件。信息源的数字压缩和还原技术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2)宽带通信技术。通信网的宽带化为多媒体信息提供通畅的传输通道,其核心技术是光纤通信技术。大容量光纤为多媒体通信提供了必要的带宽,是实现多媒体通信的基础。其关键技术包括充分利用光纤带宽资源的波分复用技术、建立在光纤网络基础上的sdh技术、atm技术、光交换技术以及光纤接入网技术等。

(3)ip技术。无论电信运营商们是否愿意,以ip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以其技术新、容量大、成本低的显著优点参与到对传统电信产业的替代竞争已成为世界通信发展的趋势。ip技术所面临的难题是:ip通信的安全性、实时性及其信息的传输质量问题。可行的技术解决路径有:在高速光纤网络的基础上,通过ip技术与atm技术以及ip技术与sdh技术的结合来克服ip通信的固有缺陷。如果在技术难题上实现突破,其前途将不可限量。

(4)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个人化的基础,而能够承载多媒体信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是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其关键问题是从第二代网络和第三代网络的过渡技术方案,其中包括网络技术与无线传输技术的过渡。将无线网络过渡技术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体现了技术选择服从于经济性的原则。近年来,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相关通信设备市场的旺盛需求,设备市场前景可观。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相对落后,移动通信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只有少量部件由国内提供。国内应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开发投入,抓住良好的市场机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