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5 14:59:52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

二、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培养特色不突出。为了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和杰出中华文化传播事业的顺利实施,解决优秀汉语国际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3月公布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增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简称MTCS0L,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学生。于2009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又下达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出适应并胜任海外汉语推广工作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其培养目标指向清晰,可操作性强,也更符合当今对外汉语教师师资的需求。但是因为很多学校都同时设有三年制的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和两年制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各校对学术型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而对于开设时间比较短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就出现了二者在整个培养模式上的混淆不清的问题,甚至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致使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明显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应用型专业教学人才,而对外汉语研究生是培养学术型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二者都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前者强调具有较高的教学实践能力,后者强调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也就是说,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和强调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更应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和传播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凸显其自身的专业特色,否则就违反了设立此专业学位的意义。

第二,实践环节监管不利。目前一些学校对学生最后的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尤其是在监督管理方面缺乏明确有效的措施、手段来保障实习效果。对于集中安排实习的学生,还比较容易做到较为全面的指导和监管,但是对于以分散形式进行实习的学生,基本流于形式。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实践环节,同时也要对整个实践过程给予正确的指导、监督、管理和评鉴,才能让实习达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注意不能让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出现失联的状态。应该任用那些真正具有海外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并且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监管体制。

三、实践环节运作模式上的探索

技能培养部分。其一,国内实践环节。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周期短,此环节一般应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就要进行。课堂实践环节可以采用“三段式”模式。即教学观摩、模拟操练、互评、改进三个阶段。教学观摩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基础阶段,在此期间,主要以听和看为主,让学生深入课堂,认知和感知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步骤、教学环节、课堂气氛和整体教学环境。当前的海外汉语教学面临的是多元化的教学层次和教学环境,这相应的也带来了多元化学习目的和需求,多元化的学习目的和需求带来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因此,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典型的校内对外汉语课堂资源,正如赵金铭先生说的:“观摩教学应选取具有典型的教师和班次;照顾到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各种课型的汉语教学”。也就是说,要精心安排见习计划,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的观摩能基本涉猎各种不同课型,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的汉语教学。如汉字教学、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不同类型的教学以及听力课、口语课、阅读写作课、中国文化课等不同的课型,乃至零起点、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等不同的层次。另外,也可以穿插观看教学实况影像资料,如国家汉办就发行一套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实况光盘资料。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可参照模版,为他们下一步的实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观摩结束后,还应以观摩记录和教研活动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反馈。此后,就要尝试独立完成不同课型的课堂设计,并走上讲台,进行模拟操练。最后,学生们根据自己平时所学理论知识和前期的优质课课堂观摩,在比照模拟训练,师生一起进行讨论,总结优点与不足。然后再次进行模拟操练。经过这样的反复过程,以达到改进教学,获得较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完成上述课堂实践环节基础之上,在第三学期,学生就可以在校内进行小范围的实践。一般设有此专业的学校都有留学生教育,但是,因为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秩序,大多很难让实习生真正的进行留学生正规教学。那也可以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可以从“一对一”过渡到“一对多”的业余汉语辅导模式,让学生逐步入手,同时也提供了跟外国学生交流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可以安排他们给留学生授课的教师当助教,让他们协助并参与到真正的留学生教学活动中去,为他们下一步的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提供搜集语料的机会。最后,让他们组织安排一些为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实践活动,比如汉语角、中国传统手工制作、传统武术学习、中国书法、绘画班、中国荼艺学习等,这样既给他们创造了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和文化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水平;其二,国外实践环节。根据“09培养方案”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第二年都要派往海外进行实习。同对外汉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相比,汉语国际专业硕士的海外实习机会较多,而且主要是通过国家公派或者国内外校际友好合作来实现的。目前,国家汉办掌握着最全面的海外汉语教师需求信息,在派出项目上汉办会优先考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同时,各培养院校也都积极努力开拓海外实习基地,甚至通过访学和交换生等途径,使学生真正从国内走向国际舞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实习机会,还原培养目标本位。但是,由于海外实习地域分散,时间、地域跨度都较大,就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精心安排、设计和严格管理:

首先,要做好培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国家汉办派出前的选拔面试,如面试技巧、着装、礼仪、心理、、外语、综合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等各个方面,这种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培训,不仅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考核效果,也会增加被派出的机会。另一部分是针对出国前的准备的。如思想动员,使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海外实习的意义以及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根据学生实习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实习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宗教、习惯以及外事纪律等等;短期目的语国家语言的日常用语培训,以方便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海外实习期间,要由培养院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国家汉办(如果是国家汉办派出的)共同进行监控和管理。要在不同层面经常与实习单位保持沟通联系,有时候安排指导教师去实习国家进行巡视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真实准确地了解实习学生的教学情况、生活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以保证实习有序进行和最佳效果,同时也为下一届学实生的实习指导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建立网络平台,进行校际之间、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实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及时了解实习动态,做到有效沟通和指导。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每个周末要提交下一周教学活动计划和教案,通过指导教师审核,才能实施。并提交上一周的教学活动记录和总结(包括授课类型、授课对象情况、课堂环节设计、教学特色手段、学生反馈意见和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最后指导教师给出评鉴意见。最后,建立多维度的评鉴体系。

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实习材料(包括活动计划书、教案、课堂影像资料、实习日志等)、实习报告、实习所在国家或地区或学校的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方面的调研报告、实习单位的综合评价表、指导教师评价意见表,组织实习汇报会,实习学生之间进行“互评”通过这样多维度的评鉴体系,能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做出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公正的评判。

第二,综合能力培养部分。根据“09培养方案”的要求,要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培养成“能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复合型”的人才,也就是说,不仅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汉语知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还要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技能、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此外,也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及管理能力(包括汉语国际推广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外事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这也凸显了本专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目的性。

这个环节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是难度较大、最具有挑战性,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个环节主要是跟政府或学校的外事部门合作,通过志愿者的身份,让学生协助参与各类外事活动以及校内留学生的管理和文化活动策划、组织等。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结束后,学生要对每一项活动提交总结报告,然后由对方单位和培养单位以及指导教师共同做出综合评定。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篇2

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自1985年在国内四所高校首次设置以来,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由稚嫩的萌芽发展为受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凸显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满足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已成为目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英语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等问题逐渐显现。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和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不强。为了更好地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国际汉语教育的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笔者根据调查和分析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英语课程结构应进行优化,增设基于内容依托(CBI)和专门用途英语理论(ESP)指导下的专业英语运用于与实践课程。

1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世界范围的“汉语热”,对汉语师资从数量到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却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尤其是英语课程设置表现出某种“随意性、缺乏针对性”。根据调查发现普遍的做法是选取高校英语专业部分主干必修或选修课程,如开设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口语、翻译、写作、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英语课程。

以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外语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本专业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英语课程有:大学英语综合(1-4)、英语语音、口语(1-4)、英汉翻译、跨文化交际等。我们对本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实施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各班级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过级率最高达50%。但随着专业的逐步发展,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其次,在调查中,学生们普遍反映英语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其汉语教学的效果。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生活方面与外国人交流存在语言问题;第二,用英语向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存在语言困难;第三,在阅读对外汉语专业的英文论文时存在理解困难。第四,在教学中因未储备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表达,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存在问题。第五,学生还反映,这样的课程设置需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 用有限的精力学习近于中文和英语两个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导致他们出现了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不如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情况。

因上述英语课程设置和内容与本专业未来从事的职业联系不够密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的更多的只是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有效地提升学习者在未来目标情景中,灵活自如地进行交流活动所需具备的专业外语水平。所以,汉语国际教育英语课程设置应当进行改革,应着重解决“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如何培养有效地沟通和交际能力”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2 专门用途英语(ESP)和以内容依托的英语(CBI)

2.1 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界定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等。国外从事ESP研究的知名学者Hutchinson和Waters在其ESP著作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把ESP分成了学术英语(EAP)和行业英语(EOP),前者主要是学习学术技能,后者是为职业目的。Strevens最早阐述了ESP的四个主要特征: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内容与特定学科专业和职业相关;语言适合这些专业和职业的句法、词汇和语篇;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同时他还提出了两个可变特点:ESP可以只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如阅读技能、口语交际技能等;可以根据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如交际法等。

2.2 以内容依托的英语(CBI)的界定

从广义上讲,CBI既包涵一定的哲学思想,语言与内容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也是一个方法体系,语言与内容的结合可能带来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通过某种程度的结合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也作为语言教学领域的新概念,带来整个教育体制的变革。狭义的CBI仍属语言教学范畴,但是由于专业内容的引入,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双重甚至多重功效。即传播语言知识,强化专业功能,改善学习策略等。

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构建

3.1 增设以内容为依托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深汉语言文化功底,熟练掌握英语,日后能在国内外从事汉语国际教学的后备教师,或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实用型专门人才。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能简单地等于“外语+汉语”,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性,即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由于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外语,来解释一些汉语问题。可以说,英语是国际汉语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工具。

为了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课程的实效性,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内容为依托、专门用途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的增设势在必行。我们知道,一切教学活动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要对学习者的目标需求进行分析(target need analysis)。只有清楚地认识学习者未来将要面对的语言应用情景,才能准确有效地确立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组织开展教学工作。除了指导教学活动以外,目标需求分析还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学习动机在语言教育与学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教材构想

津桥学院外语系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专业)成立于2007年,根据本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及未来职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本专业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与创新,在2011版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对外汉语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开设专业英语这一举措,在全国尚属首创,且无现成的教材可使用。在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教材的编写将弥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材这一空缺,为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学生提供较好的专业英语储备,同时提升其专业英语素养,实现在专业范围内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教材应在内容依托(CBI)和专门用途英语(ESP)理论指导下,以专业阅读和口头交际能力训练为主线,采用主题型(theme-related)编写思路,选材应广泛,内容涉及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知识,如,英汉语言的特点、汉英语言的称呼、汉英语言的成语和俗语、饮食与语言、忌讳与委婉、奇妙的数字、色彩词和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体态语、地名的奥秘、比喻的民族差异、民俗与交际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纯的语言知识(knowledge)教学并不足以帮助学习者完成实际的语言任务,只有切实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技能与策略,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competence),才能最终改善其语言应用表现(performance)。本教材应融专业内容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于一体,帮助学生快捷积累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英语知识,迅速提高读和说两种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3.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构想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习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学习者则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除此以外,教学方式过于强调语言输入的作用,忽视了输出训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根据语言输出假说的相关理论,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输入的内容,增强学习者语言应用的流利性,还能使学习者发现语言应用问题并进行改正。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

运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及认知语言学说的教学理念,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有意识地加强语言输出训练,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和TBL(task-based learning)教学法。依靠内容依托教学在方法上的灵活性,通过问题驱动、输出驱动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提升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本文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即英语课程虽占很大比例,但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课程和内容改革势在必行。建立以内容为依托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念,设置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方法的构建也应同步进行。毕竟,这只是国际汉语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其效果还有待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A].In M. Tickoo(ed.)ESP: State of the Art[C].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1988:1-13.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篇3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35-02

2005年7月,“汉语国际推广”在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上被正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框架。截至2013年5月,中国与世界上113个国家合作设立了420所孔子学院,591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注册学员达到50万人,加上在私人机构学习汉语的学院,全球学习汉语的人超过了4000万。可以说,汉语国际推广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在美国,汉语成为继英语、西班牙语之后的美国第三大语言,过去三十年间,美国使用汉语的人数增加近360%。长此以往,我们可以期望,终有一天汉语能如英语一样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但是,汉语国际推广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一、当代世界环境的变化制约着汉语国际推广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得最广的语言,有七十多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英语之所以遍布全世界,一方面的原因是早先英语的推广主要是通过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实现的,英国曾经侵略过全世界多达90%的国家。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大多使用英语,它们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环境下,中国坚决不主张也不会通过侵略来推广汉语,只能通过和平手段进行推广。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官方的汉语国际推广还容易使国外政府产生误解,以至于“黄祸论”、“中国文化”死灰复燃。英语在各国的推广有有关国家政府的支持,汉语在其他国家的推广并没有受到国外政府相应的重视。虽然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在急速提升、国际政治影响在迅速扩展,但在世界格局力量对比总体上还是西强东弱的背景下推广汉语仍是步履维艰。

二、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存在问题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与任务》一文中指出,在汉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遇到了两个瓶颈,一个瓶颈是教材,一个瓶颈是教师。在教材的问题上,教材种类过于单一,我国专用教材正式出版的有几百种,但是模式比较单一,都是从中国传统式教学的角度进行编写,缺少面向大学、中学、小学以及社会自学者的分层次教材,以至于有的教师在使用过几种教材之后,干脆自己编写了一本手写教材进行教学。其次,教材的形式也相对单调,大多以纸质的为主,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进行汉语推广时,可以考虑教材的发展向网络多媒体教材倾斜。在现有实际对外教学教材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网络多媒体教材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第三,教材的功能比较单一,专业教材虽多,但缺少辅教材。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这种辅教材的缺少显然属于“短板效应”,制约着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及辅助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为主体,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做好本土化教材与普适性教材的协调与互补,这是我国教材编写上仍需努力的。

在教师的问题上,第一个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资源短缺。国际汉语教学迅速发展,而相应的师资力量却跟不上,汉语教师缺口随之扩大。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世界汉语大会”上指出,目前汉语的国际推广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难以满足国外汉语学习的师资要求。目前,东南亚地区的印尼就缺少十万名汉语教师,马来西亚也缺少九万名,其他各地也同样存在缺乏汉语教师的现象。据2007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有近四千万名,而全球从事汉语对外教学的教师不足四万名,师生比例为1:1 000。持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目前仅有五千余人。

其次,还存在着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和需要培养本土化教师两方面问题。在汉语国际推广之初,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很多非专业的教师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出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由于对国外教学方式和教法的不熟悉,教师和学生的反响都不是很好。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初级阶段的教学通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对于从小在中国长大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可是对于国外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最不擅长的,很容易导致学习进度落后。而且,中国早期派遣的教师也容易沿袭中国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家庭作业、课堂规则、考试方法等各方面做出不适合外国学生学习的要求,导致学生汉语学习热情下降,生源大量流失。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师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等,使得对外汉语教师队伍逐渐正规化专业化。但是鉴于发展时间较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会存在难以适应中国与所在国思维的差异、教学过程中“重语言、轻文化”导致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教师偏向于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而学生更对当代中国文化感兴趣,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也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理解所在国的历史文化、教育方式、运用什么样的教法,这都是对教师的考验,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拥有像国外传教士的传教热情般的教学热情,才能进行好对外汉语教学。但是,部分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及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由于个人发展、评职等条件的制约不愿意花费时间出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希望出国的执教的,又由于派遣时间一般为任职1~2年而并不是长期任职、具有流动性而放弃。基于以上原因,汉语国际推广客观上要求我国多发展本土化教师。本土化教师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适应当地的教育培养方式,可以拉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距离,在汉语推广教学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优势,又可以缓解各国汉语教师的紧缺状况,但如何培养标准的符合要求的本土化教师,什么样的标准才算是当地的对外汉语教师的标准,是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问题。

三、教学对象存在不稳定因素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存在着功利性因素。在一些国家,孔子学院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小至儿童,大至老年人,不同年龄层面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尽相同。儿童学习者主要是因为家长的因素或者自身对汉语感兴趣因素前来学习,但上学以后忙于功课,一周只在休息日才来学习,很多学生由于时间分配的原因会逐渐放弃学习。青年学习者大多是因为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意识到学习汉语可以作为一技之长,对未来的就业有帮助或者因为自己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或商贸活动,需要用汉语进行沟通,因而来学习汉语,这些学习者达到学习目的后就会放弃学习。只有一部分真正喜爱中国文化的青年人和老年人,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才会坚持学习。针对以上目的,如何保持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如何引导学习者真正持久的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而不是仅停留在满足学习者单纯学习目的这个层面,保持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后劲,是汉语推广过程中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现有的汉语国际推广机构的数量仍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孔子学院经过一段跳跃式发展后,到了一个平缓发展的阶段,学生人数不再像以前那样每期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新闻报道关注的都是孔子学院的揭牌仪式和建立数量,很少有人持续关注这些建立起来的孔子学院的后期发展,须知建校容易,发展壮大难。招生数量能否保持并继续扩大是汉语国际推广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学习机构混乱、管理不到位

很多国外的中文课堂早在孔子学院之前就已经建立,其中政府组织的、民间团体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免鱼龙混杂。例如在韩国,就有一百多所大学设立了中文系,全国也有无数的中文补课班,这些补课班的合法性不能一一考证,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而且受当地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经费等各方面的影响,容易产生较大波动。国外汉语学习机构没有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存在着混乱现象。另有一些汉语推广机构刚刚建立,师资紧缺,人员有限,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例如乌克兰卢甘斯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在创办之初,乌克兰卢甘斯克大学的行政副院长承担着该校外语学院的教学及孔子学院汉语文化培训班的翻译工作,日常行政工作大都落在了中方副院长身上。孔子学院的三名工作人员既要完成日常的汉语工作,又要接待来访者、对外联络、推广文化工作,工作者疲于奔波,管理方面根本无暇顾及。管理不到位现象还表现在缺乏熟悉中国文化的管理人才。汉语国际推广机构的管理者必须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熟悉中国的国情,掌握熟练的中文,具有与岗位工作相称的管理工作经验,有较强的公共关系和市场开拓能力。国内向国外派遣的行政工作人员有限,这就需要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管理人才来参与。

五、来华留学生招生机制有待完善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我国实现了由“走进来”政策到“走出去”战略的转变。但是“走进来”的政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中国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也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一种途径。在招收来华留学生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高校考试门槛不高、形同虚设,来华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此外,一些学校招收来华留学生是为了建设跨文化、国际化大学,增加创收,与汉语国际推广的目的相偏离。

综上所述,鉴于世界大环境的改变以及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汉语国际推广不会一帆风顺。法语联盟是1883年建立的,英国文化委员会是1934年建立的,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是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战略的,语言的推广时间相对较短,制约因素也大多是因经验相对不足造成的,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问题,借鉴他国经验,寻找解决问题之道,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篇4

1.地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开展汉语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国家对的地区的汉语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开展民族语文教育的同时加大了对于汉语语文教育的力度,但是在地区开展语文教育依旧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1地区小学语文教育中使用的教材不合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地区的语文教学水平总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地区的小学办学规模扩大,教学资源也在逐渐的丰富,但是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依旧不太理想,首要的因素就是少数地区选择的小学语文教材并不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当下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章文体混杂,缺少知识的侧重点,选择的小学语文教材忽视了文化的参与,导致当地的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脱离了自身的实际。

因此在地区合理的小学语文教材应当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科体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这三个要求,但是当下使用的小学语文汉语教材多是翻译汉文教材,使得小学生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也影响了地区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1.2地区学校的教育设施落后

在地区,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乡镇学校,办学的规模小,教育的水平差导致小学语文的汉语教学水平一直比较底下,尤其是小学语文在开展汉语教学的时候设备落后、教学策略简陋,缺少教学课件以及教学资源,并且地理环境偏差,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树立的分布集中且数量较少,学校的教育过程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缺乏一些课外汉语资料的支持,导致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缺少日常的实践与练习,汉语语文学习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1.3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多数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素养以及综合素质都不高,且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往往不高,讲授给学生的汉语知识也是比较老旧的,多数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缺少主动学习以及研究汉语的积极性,学校为教师提供的自主学习的条件也不高,在复式教学的模式之下,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缺乏的时间观念,导使得地区的教师队伍的素质不稳定,教学条件也相对较差,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不安心在基层承担汉语教学的任务,使得地区的汉语教学师资质量不能满足学生的汉语学习实际。

2.解决地区小学语文汉语教学问题的策略

2.1政府应当重视小学语文汉语教学

为了提高地区的汉语教学质量,政府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扮演好相应的角色,为此,政府应当加大对于地区的汉语教育的重视,在偏远的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汉语教育的投入。在小学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改变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汉语的态度,使得地区的孩子以及教育者不断的提高受教育的意识,改变以往汉语教育中出现的狭隘的教育局限。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地区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认知水平,使得他们不断地重视汉语语文教育,使得在地区开展汉语语文教育变得更加的简单、高效。

2.2完善地区小学汉语教育使用的课本

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在不同的地区开展汉语语文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创造性的使用小学的语文教材,使得小学生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汉语知识。

在开展小学语文汉语教育的时候,地区的语文教师应当普遍的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关注汉语语文的考察以及普遍的准则,不再局限的关注汉语知识的形成,而要在知识点以及汉语文章的选择上满足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合理的使用及运用地方性的语文教材,根据的学习实际、民族特色适当的调整以及使用语文教材,并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向学生讲解汉语课文。

2.3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意挖掘、开发和利用的语文资源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地区的语文教师应当在注意开发生活中存在的汉语语文资源,增强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意识,在地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也是比较丰富的, 例如电影汉语资源、电视汉语资源、广播汉语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演讲等等,在日常的汉语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存在的汉语学习资源,并使得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养成发掘汉语学习资源的习惯,丰富汉语学习的方式,提高汉语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4对地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素质培训

为了尽快的提高地区小学语文汉语教学的水平,应当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的培训,加快完善教师资格的认证,实施优胜劣汰的教师竞争机制,做到全面的提高语文教师素质水平。并在地区,对教师的教育理论以及教育科研等进行培训,进一步的提高地区小学语文教师不断的开展汉语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汉语教学的实践能力,使得小学的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汉语语文学习的方法。只有小学语文教师将汉语教学的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指导,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认知语文知识、认识语文知识的习惯于意识,改正不良的汉语学习习惯,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汉语知识的重要性,提高汉语学习的水平。

3.总结

为了总体的提高地区的汉语学习水平,本文针对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的分析,结合地区的文化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践,提出了几点改善地区汉语学习效率的措施,期望能够改善乡镇学生接受汉语教育的方式,增强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求知欲,使得我国的地区的汉语学习水平普遍的提高,汉语语文知识的传播更加的普遍,我国的国民素质也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篇5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国际上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很多学校都开始设立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专业。但是这些专业所学习的汉语语法与实际教导外国人的汉语语法却不同。本文就立足我国部分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状况,探讨目前各高校在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语法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作者简介:王希月(1989.04.21—),女,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兼职教师,2013年攻读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法。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语法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一般从教学对象上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另一类是针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的。目前随着国际上对汉语的广泛关注,汉语语法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目前针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都偏重于外国留学生的语法教学方法,而对于高校的汉语语法教学研究却比较少。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对外汉语专业建立的语法教学体系

目前各高校所建立的对外汉语专业在进行语法教学时主要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主要基础。这一专业主要面向即将成为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所以在教学时更偏重与汉语基础以及汉语语法教学。因此,高校在设立汉语语法课程时,要细致的安排汉语语法体系,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设置课程。通常来说,汉语语法体系中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汉语词汇语法、短语语法、句子语法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要针对汉语语法体系的特点设立课程,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存在的特点,设立语音课程,将汉语的语言、词汇、短语和句子融入到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汉语语法的教学方式,为培养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建立完善的语法教学体系。

2 对外汉语语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汉语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对外汉语专业,这一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优秀的汉语教师。由于对外汉语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教师也要进行全面的考虑,不仅需要让专业汉语教师了解现代汉语基础知识,还要了解目前留学生对汉语的偏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专业汉语教师了解如何解决留学生对于汉语学习中存在的偏误,并且掌握教导留学生汉语的基本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针对语法教学以及教学语法这两个概念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比如卢福波就认为,教学语法需要结合语言学习者自身学习目的来选择课程的内容,然后再将教与学的方法和规律设置在课程之中。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设置对外汉语教师的课程时必须要严格区分好语法教学和教学语法之间的关系和概念。所以,高校在设立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方案时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掌握的知识。为了更好地适应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汉语语法理论,此外还需要掌握传授汉语语法的基本教学方式,要考虑汉语语法所具有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通常来说,教学语法指的是语法的内容,是语法现象所存在的问题。而语法教学指的是方法,就是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方式和策略。所以,高校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特别是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计时要重视语法教学,但是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必须要以教学语法为基础,保证学生自身能够理解汉语语法的真谛,再学习传授语法的方式。

3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对外汉语专业教师的学习效果。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学习热情。到目前为止,本科院校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多为以下几种:一是教师对汉语语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进行笔记,即归纳法;二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并依此类推,即演绎法;三是将以上两种方式进行结合。这三种方式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有”字句式时,教师将“有”字做谓语构成的句子形式作出展示:“存在”的“有”和“领有”的“有”,归纳总结出每一种句式的特点,据此特点让学生进行记忆和运用;或者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归纳法适合于儿童,演绎法适合于成年人。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已经趋向于成年人,因此在对他们的实际教学与训练中,不应忽视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在高校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应该有所提高,除了对学生进行初步归纳及进一步演绎之外,还应从教学方法上着手,比如我们可以从比较和框架展示的层面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对语法进一步展示。高校必须要不断优化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以使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语法知识,提高其教学能力。

4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对于对外汉语语法学习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我国高校“对外汉语”或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法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包括以下几种:齐沪扬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彭小川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陆庆和的《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这些教材对汉语语法的分类及分析是十分到位的,列举了大量的留学生的偏误句,并对此类偏误句进行了详解,这有助于“对外汉语”或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汉语教师系统而细致地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但是教材中对出现此类偏误的原因、解决此类偏误的方法及课堂教学方法并未作出阐述。对外汉语教学法针对语言和词汇的教学总结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但是对语法教学来说,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文本语法教学授课的同时,强调课本之外的语法教学方法的展示和实际操练。

5 结束语

与其他科目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等。所以在设置这一专业的课程时必须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除了理论知识教学以外,还应该注重学习教学方法的培养。作为对外汉语的主要科目,在开设汉语语法教学时也要将理论教学与教法教学紧密结合,合理设置语法教学课程,让汉语教师能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易于融入实际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郑圆圆,陆湘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的探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2]程书秋.关于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科学衔接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篇6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9年之前,英语专业就业率排名一直居各专业前10位。但从2010年开始,英语专业却连续登上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排行榜。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从英语专业内部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践环节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另一方面,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迅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缺口极大。因此,本文试图将目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引入英语专业的就业视角,挖掘出能够有效地提升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能力的可行性途径。

作者通过对沈阳大学在读的两届(2015级、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的促进程度在0-10之间),收集他们在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方面的相关数据,试图洞悉英语背景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优势和劣势。首先,在课程方面,研究对象的本科课程设置与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融合。根据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五个方面的能力。调查问卷显示,研究对象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与“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相关的课程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从业帮助较大的是口语(7.2)、语法(6.3)和翻译(5.8)。“文化与交际”类课程中的中国文化(8.3)、中西文化对比(7.5)和英美社会文化课程(6.4)促进度较高。“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类课程中帮助较大的是二外(7.1)。教学方法类课程数据差异较大,曾学习教学法等相关课程的学生反映其促进作用极大,部分学生则完全没有接受过类似的课程学习。最后,实习环节(6.4)和计算机基础课程(5.9)对于研究生阶段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作用较高。

另外,在学生自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习优劣势选项(本部分为单选,按百分比统计数据)中,他们表示英语专业背景带来的优势最集中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38.7%)、英语语言能力(26.8%)和西方文化知识(19.6%)三个方面,劣势则突出体现为缺乏汉语本体知识(44.2%)、缺乏实际教学经验(26.7%)和缺乏中国文化知识(18.9%)三个方面。从这部分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的学习背景为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语言条件和交际能力,但汉语本体知识的薄弱也使得其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为了能够提前帮助学生在今年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减少劣势提升优势,在本科阶段适当增加相关课程、讲座或者教学实践活动尤为必要。首先,加大汉语本体知识学习力度。学生们的汉语言本体知识系统薄弱,配合已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开展一系列相关讲座,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其次,增加教学实践环节的侧重。在大四的实习阶段,鼓励有意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参加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实践,同时邀请回国归来的志愿者以兼职教师的身份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124―07

收稿日期:2013-01-05

作者简介:李卫国(1964-),男,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副教授。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汉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机制、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是学界讨论的重点和热点。崔希亮指出,教师、教材和教学法这三个问题仍然是国内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本问题,其中,教师问题是核心。

迄今为止,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型”培养模式,培养对外汉语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另一种是“应用型”培养模式,这一模式通过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来培养汉语教学师资。

在学界,对国际汉语教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构建,包括培养理念、培养方式、预期目标、实施方案等方面。吕必松(1989)、张德鑫(2001)等在讨论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时,虽有不同侧重,但他们均认为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较系统的汉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应了解和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

应用型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出现的时间较晚,正处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规划和试点实施阶段,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这一培养模式刚一实施,学界就开展了学理分析和数据验证,例如,徐彩华、程伟民(2007)通过对比定量研究,对应用型培养模式中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然而,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中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例如,陈红梅(2010)指出,应用型培养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特色不鲜明的缺陷,没有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这两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仍满足不了当前海内外汉语教学对师资队伍的需求。所以,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汉语教学规模的高速扩大对师资的大量需求与事实上师资培养产能较低之间的不相适应。为了突破这一制约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稳定、顺利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整合海内外汉语教学资源,提高师资培养效能,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这既是学科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笔者紧紧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性强这一特点,通过分析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2007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的规定,对在不同环境下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描述;立足于学科建设讨论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构建以影像和文字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

二、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海内外汉语教学规模的快速拓展,引发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认识到人才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也难以靠宣传、动员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只有将外部的人才需求问题放到学科内部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全面考察和解决当前师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新形势下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研究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可能性,方能使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走上科学、合理、有效的轨道。无疑,这一过程就是对学科建设问题的审视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反思和解决学科内部问题的过程。

(一)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只有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的国际汉语教学性质和新的教师角色定位,需要新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支撑。

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转折点,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有关部委,审议通过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该《方案》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也是为了培养胜任汉语这一第二语言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一专业的设置,是通过学科建设提升师资培养效能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汉语师资的培养方向已经从理论研究型阶段转移到实际应用型阶段。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可以称作“应用型”培养模式。

上述《方案》强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为主”,专业的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这种模式的构建是以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应用性特点为基础的。

目前,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描述的纲领性文件,是2007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借鉴了TESOL等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研究的新成果,吸取了以往国际汉语教师教育实践的经验,反映了国际汉语教学的特点,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和规范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标准和体系,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该《标准》采取模块建构的方法,以五大模块统领十个一级标准,一级标准中共包括五十四个二级标准(简示如表1)。

《标准》仅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静态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先后顺序、轻重次序如何却付之阙如。有的学者曾尝试采用对比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此加以说明,例如,徐彩华、程伟民的研究显示,新手教师首先必须学习组织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技巧和教学法;其次必须学习语言本体知识和语法知识。江新、郝丽霞将新手和熟手国际汉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频率最高的是一般教学知识和语言教学知识,而不是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知识;事实上,国际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学知识,包括一般的教学知识和有关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学观念等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和获得。

从总体来看,以《标准》为基础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用型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培养效能,缩短了汉语教师培养周期,但其师资培养效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培养周期仍然较长,无法兼顾国际汉语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其次,应用型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面面俱到,形成了简单的“汉语+外语+教育类课程”的学科“拼盘”,课程特色不鲜明,没有体现出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再次,应用型培养模式,既没有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培养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也没有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作方式。以课堂为主的汉语教学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定位是,教师应是由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升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转化的指导者。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这一核心定位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对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不变。在此基础上观察,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但目前《标准》中的规定和对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探讨,均有不同程度的分析过度、综合不足之弊。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未理清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更未对其间的运作过程进行说明。《标准》中各模块所描述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均等的,没有轻重、多少的差别。事实上,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些知识和能力既有先后顺序,也有轻重多少的差异,并不是均等的;在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中,也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的研究,例如,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一般教育教学知识是适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的,是处于较高层级的知识,或者说是属于基础性的知识,不应将其与语言知识、语言教学知识放在一个平面进行比较。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教学工作、投身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主线,就是通过语言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教师的素质、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文化和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围绕这一主线,并与这一主线加以整合,这种关系类似于圆心和弧面的关系,而非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因此,不结合语言项目训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抽象的、无应用价值的,仅有语言项目训练而无其他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训练是贫乏的,甚至是无法进行的。

(二)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整合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换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更应掌握能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实践性知识,即掌握与课堂情景相关的知识。实践性知识隐含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在更多情况下,实践性知识要与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教师情景性的、个体化的知识,它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和完善。

鉴于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实践在师资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我提出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由于案例展示的是真实的教学情景,具有整体性特点,同一个案例可以适用于说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问题。因此,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弥补当前应用型培养模式之不足。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反思理性”,其培养目标是要求并训练学生成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因此,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既具有起于实践,最终又落实于实践的特征,又具有兼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培养理念。这一理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目标的实用性、案例的真实性、定位的明确性、文化的兼容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我们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是具有反思意识的跨文化实践者,也就是说,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既应掌握汉语本体性知识、中华文化知识、第二语言教学技巧,又应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培养模式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实践性,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以全面的、系统的、真实的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为枢纽,以专题的方式将汉语国际教育可能涉及的教、学等各方面的训练项目全面展示出来,说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应的运作方式。

(一)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标准》所涵盖的五大模块的分类标准,对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分类;如何以案例为核心,将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整合起来。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搜集海内外不同层次、阶段、课程、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案例,以及汉语教学交流的影像和文字资料,按照案例所展现的情景和所在的区域、国别加以整理分类,并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以《标准》规定的五大模块为主轴,将案例库分为五个一级子库,即“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库、“文化与交际”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库、“教学方法”库和“教师综合素质”库,加强国内高校与海外孔子学院的联系,创建服务于教学和研究的案例库网络系统,为实施“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搭建平台。

其次,参照《标准》规定的一级和二级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深入、仔细比对和研究案例中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和交流情景中,是否准确地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技能。采取任课教师自评与其他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将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逐一细化,并从语言、文化、教学和技术四个维度加以记录,建立二级子案例库。

案例库的建立,尤其是二级子库的建立应逐一厘定国际汉语教师各类知识和能力所占的比重及其具体细目。但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标准》中各模块及其下设一级、二级标准的价值和作用不是均等的,所以,收集到的案例不可能也没必要照单全收。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充分体现案例的典型性,二级子库的建立应围绕实际教学中涉及较多的项目进行编排,并根据初、中、高三个教学阶段之间的差异作出必要的遴选。

再次,在建立案例库时,还应编制对案例库进行说明和解释的纲要文本。纲要文本包括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细则、案例库应用指南等内容。其中,培养细则是文本的主体,它是对国际汉语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技术等维度上应具备的结构性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细化、解释。案例库应用指南是对案例库的案例所在的国家、情景、层次的类型和范围的具体描述,也是对案例主要涵盖的问题,以及在教学和研究中如何查询、运用案例库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与案例库不同的是,纲要文本应围绕案例和课堂的实际情景,系统、全面地对《标准》的条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阐述。

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是围绕直观、真实的案例编排起来的,所以,它具有相当高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实现培养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的目标。因此,这一培养模式可以兼顾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二)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

案例库内部是有序的。这首先是由于在客观上,国际汉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层级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有序的。参照《标准》,当国际汉语教师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转化作为核心任务时,他们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可以表示为图1。

这一图示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观察:

方向一,自上而下观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从外到内起作用的,教师应具有并能运用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并能运用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知识。

方向二,自下而上观察:为了有效完成某一语言点的教学任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是从内到外逐级递减的。也就是说,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最高,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次之,教师综合素质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最低。

方向三,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同教学阶段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对案例的分类整理是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级别,即按照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阶段编排的。同时,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实践对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首先,汉语教学从初、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所涉及的语音、语法项目逐步减少,而词语用法和文化要素则逐步增加。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中级阶段是打基础的,语言材料服务于系统的语法习得,其规范性和实用性较强,课程内部前后衔接、课程之间关联密切。所涉及语言点不仅要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而且对语言点之间的转换关系也应当详细解释,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之间的变换,当句中既有宾语又有时量补语时,重动句和话题句之间的转换等就应当详细解释。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汉语语言学知识。因此,在建立初、中级教学阶段的案例库时,应以建立一级子库“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以建立三级子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四级子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为辅。

其次,汉语学习到了高级阶段,句法规则已习得完毕,转为以词语用法和篇章学习为主,所涉及的文化要素、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逐步增多,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应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因此,在建立高级教学阶段的案例库时,应以建立二级子库“文化与交际”为主,以建立三级、四级子库为辅。

再次,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理论上的有序运作,以及案例库的分阶段编排,充分保证了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素质与语言项目训练结合起来转化为能力,例如,选取案例库中的“上星期我画了一幅竹子”这句话,就“竹子”一词来说,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句法结构时,教师仅出示竹子的图片或将竹子与熊猫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说明即可,无须涉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到了中级阶段,学生学习复句构造时,教师就可以加以拓展,将文化知识注入其中,对“为什么此处提及的是竹子,而不是其他植物?”“竹子作为文化符号,有什么象征意义?”等问题作出解释;在高级阶段,学生学习章法问题时,不仅可以解答句子中修饰“竹子”的量词为何没有用“根”、“个”而用了“幅”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介绍修辞中的借代手法或转喻等知识。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扩展,不能停留在只对单个文化元素的说明上,而应适当深入介绍多个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结构的层面,从竹子引出梅花、兰花、,说明“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文化内涵,将教材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

(三)新模式下教师的定位

任何一种师资培养模式都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预期的培养目标下,如何对教师的角色定位给予准确的描述?笔者提出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强调教师应具有反思意识,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所设定的师资培养目标和案例库的主线,将国际汉语教师定位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在案例库建设中,应着重突出“教师综合素质”库和“文化与交际”库中二级子库的建设。

首先,反思性是指国际汉语教师对教学方面的反思,教师应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教师的成长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对案例中的主要观点、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或多角度分析,给出详细、深入的解释,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另一方面,在案例库建设中,应重视教师所做的反思记录。在学校、合作教师和研究者等外部力量支持下,可以将国际汉语教师采用日记、课堂观摩、集体讨论和行动研究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作的反思,以及教师所建立的自身成长的档案进行收集,并将其收录到“教师综合素质”库的“反思记录”重点子库中。

其次,反思性还包括国际汉语教师对课堂内外工作中遇到的涉外交流问题进行反思,这就涉及跨文化交际问题。国际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还是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其自身就是跨文化交际者。在国内教学时,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因而,国际汉语教师必须了解多国文化知识、具有多元文化视野,具有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能力,具有鉴别和处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问题的能力。仅就课堂教学而言,国际汉语教师应当理解和适应课堂上学生的文化多样性,能针对学生的文化的多样性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上加以调整。江新、郝丽霞的研究显示,新手与熟手教师比较明显的不同就表现在跨文化交际知识上,熟手教师比新手教师运用了更多的跨文化知识。这表明,具有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是熟手教师区别于新手教师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时,不仅要具有异域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与国外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国际汉语教师”中的“国际”一词的含义作进一步解释:国际汉语教师是公共外交的一员,是国家外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的任务。这一解释增强了国际汉语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与交际”案例库建设中,应将“跨文化交际”作为重点二级子库来建设,通过搜集课堂内外的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案例,系统分析其中的知识重点,采取讲解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汉语教师进行能力训练。

(四)新模式下的教学过程

案例的采集、整理,以及对案例的分析和解释,对国际汉语教师实施情景性课堂教育奠定了基础。实践型培养模式有四个维度,即语言维度、教学维度、文化维度和技术维度。国际汉语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结构素质与综合能力分化在这四个维度的训练和提升过程中。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培养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描述,它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情感和态度,重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要素的整合,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外汉语教学是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把国际汉语教师能力培养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尽量为他们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在交际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国际汉语教师为中心的交际型学习理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本培养模式的设计符合“五阶段学习过程”理论,即符合从完全依赖、逐渐摆脱依赖、功能性独立、选择性独立到完全独立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五个阶段的认知心理,顺势利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可以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接受的是学历教育还是短期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学习时,就应当逐一地、有条理地、有层次地将知识从案例中分解出来;当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时,就应当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让学生逐渐理解理论和概念,让他们自己试着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使他们慢慢摆脱依赖的过程,模拟练习就是让他们试着走向独立,当他们能够独立完成课件或教案的编排时,他们已进入一个较为独立的阶段。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教学过程与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的过程是一致的。微格教学是建立在交际型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的,系统培训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师资培训的有效模式。笔者提出的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由真实的案例触发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模拟训练,在模拟训练中,让国际汉语教师有身临其境的体验:首先,使学员对教学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在对他们的教学进行分析、评价时,发现其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促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质的飞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的案例均为海内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例子,教学活动的选择原则,是看所选案例对学员的学习有多大作用、能提供什么样的真实场景,然后,以互动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并让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案例的讲解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这里的“点”指的是重点和难点,既指能够衔接、串联多个训练项目的语言点,也指能够将不同或多种知识和能力整合起来的语例,还指任课教师应关注而事实上却忽略了的教学问题等;这里的“面”,是指由“点”拓展开去,进行横向开拓的语言知识和教学项目。

(五)新模式对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

由于案例库包括了海内外的真实的教学案例,因而,以此为主的培养模式应倡导文化的兼容性。一方面,是指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包容;另一方面,则是指对中国地域文化资源的熟悉和认同。前者是教师定位的原因、基础,这已在本文中讨论过,所以,这里需要探讨的是如何解决地域文化资源的问题。

地域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在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进一步推广和介绍中国文化,加强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案例库的建设应突出区域特色。在“文化与交际”库的建设中,除了建立通用的、核心的、基本的“中国文化”二级子库之外,各高校还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建立拓展性的“中国地域文化”子库,只有这样,国际汉语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传播中华文化。

笔者以河南省为例对此稍加阐释。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众多的古都名城,星罗棋布的各类文物景点,繁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等,使河南成为文化大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河南省的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应充分发挥河南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通过开设“河南文化”案例子库,将河南典型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体系之中。

(六)新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实践型培养模式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应用于学历生的培养和进修师资的培训。其中,学历生的培养主要涉及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国内学生和留学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课程,以及涉及本科生层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

在尝试应用阶段,新的培养模式可以首先在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中实施,在听取专家、学者、师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调整,进一步扩大案例库、细化纲要文本。在培养模式的推广阶段,在我国,可以依托各校及其合作的相关院校试用新的培养模式;在海外,可以向与我国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及公派到其他国家的国际汉语教师进行介绍,推广新模式,扩大应用范围。

由于案例库对《标准》所规定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简化处理,缩短了培养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养难度,简化了培养程序,为海外本土师资的培训,尤其是为面向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互联网的汉语教师的培训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培训团队的建设及培训方式的多样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篇8

How break national minorit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 yi gu li •kou hu er han

【Abstract】The key which enhance race a student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ecognize pure situation, change idea, enlargement education reform strength.

【Key words】Race education;Teacher's troops

对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使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断上台阶,就必须要使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少数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汉语教学是其突破口之一。然而,受思想观念、汉语教师素质。教材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的汉语教学开展的不是很好。近年来充分认识汉语教学工作在促进民族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汉语教学工作,大力推动双语实验示范教学,以“抓团结、促稳定,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通过汉语教师培训、汉语征文比赛、汉语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了广大师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1.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解决思想问题

我区汉语课从小学到高中,开了3000多课时,汉语水平还是提不高,除了历史原因造成的基础教育薄弱,师资、教材、设备等教学条件欠缺以外,还有主观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法律上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是一律平等的,但在实际使用程度上各民族语言文字却存在着范围大小、层次高低的差异。我们应认识到汉语不仅在事实上是我国各民族之间最重要的交际通用语言,而且还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具有广泛国内国际通用性,是我国各民族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的社会领先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为不懂汉语,或者汉语水平不高,直接制约着各种信息的获得,直接制约民族学生水平的提高已被数十年的教育事实所证明。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对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促进经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具有重要意义。各级领导,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院校,要站在各民族共同提高、共同繁荣、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的战略高度,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走出学习汉语认识的误区,充分认清汉语教学工作是自治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是提高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战略措施。要大力宣传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激发广大师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把汉语教学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创造良好条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把汉语教学工作抓紧、抓好。

2.抓教师教学水平是关键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之一在教师,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决定着学生由“机械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变的进程,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要培养合格人才,首先教师必须合格。毫无疑问,要实现学生“民汉兼通”,首先汉语教师必须“民汉兼通”。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民族教育发展迫在眉睫,汉语教学水平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后继人才培养,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开始加强教学调研,掌握汉语教学情况,分析问题,结合实际逐步摸索适应新时期汉语教学发展的新路子;另一方面对汉语教师进行严格考核,实行优胜劣汰。

前几年由于认识不到位,以及教学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汉语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汉语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部分教师学历、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二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传统,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是奖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教师教学积极性,工作责任感与主动性还不是很高等。

3.抓教学课程改革是重点

汉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汉语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突出位置,抓好抓实,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础。

首先从教学一线入手,切实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此,采用专题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把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经常性地组织汉语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教师不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而且还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设计好教和学的过程,打破“课本搬家”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各学校经常开展一些引起学生学习汉语积极性的活动,如,汉语演讲比赛、汉语文艺比赛、汉语征文比赛、汉字书法比赛,班内开展“汉语日”活动,学校设立“汉语角”等,鼓励学生加强汉语口语对话。

参考文献: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篇9

对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使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断上台阶,就必须要使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汉语教学是其突破口之一。然而,受思想观念、汉语教师素质。教材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的汉语教学开展的不是很好。近年来各民族学校充分认识汉语教学工作在促进民族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汉语教学工作,大力推动双语实验示范教学,以“抓团结、促稳定,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通过汉语教师培训、汉语征文比赛、汉语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了广大师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0

引言:

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是中国为帮助世界各国解决汉语师资短缺问题而专门设立的志愿服务项目,由中国教育部下属的非政府机构国家汉办负责组织实施。国家汉办下设 “志愿者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工作。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呈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之势。然而,笔者认为这个群体本身以及机制的运行尚存在一些问题。现从其选拔方面具体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对策。

一、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上存在的问题概述

刘珣先生认为,国内或海外的汉语教师,根据所担任的具体工作的要求,都应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下列业务素质:1.具有较系统的汉语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熟练的运用能力;2.熟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并具有将这些原则根据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到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能力;3.能尊重并正确地理解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背景知识,特别是与汉语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知识;4.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学习理论和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了解语言学习和习得的过程和规律,能结合教学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5.具有学习并获得某种第二语言及其相关文化最好是学生的母语和母文化或与之有一定联系的第二语言和文化的经历;6.热爱汉语教学工作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

1中华才艺

中华才艺展示是国家汉办要求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流程上的一环,各个面试官们似乎对此津津乐道,然而是否所有考生也像面试官们一样看好这一环节呢?刘珣先生在对汉语教师提出的业务素质中未明确列出这一项。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对象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即将为其考试做准备的本科学生。调查显示,有52%的人认为不应该设置这一环节;25%的人认为应该设置,12%的人认为可以设置,现学现卖就可以过关,11%的人认为可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但最好不设置。

从上述调查中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才艺的展示有一定的抵触心理。笔者总结了大家持这种态度的原因。首先,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也很重要,中华才艺固然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这是水滴和海洋的关系,通过文化传播汉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并不一定非要采用中华才艺这一种形式。其次,在当今中国的教育背景下,应试教育似乎独当一面,学校的教学过程都以“考试”这盏明灯为目标,尤其对于文科生而言,他们整天沉浸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之中。最后,中国人宁缺毋滥的意识浓厚,他们认为中华才艺如果不是炉火纯青,而去蹩脚地展示自己并不出色的才艺,反而会对中国文化起到一种反面宣传的效果。综上所述,中华才艺的展示环节不是一名汉语教师的必备素质且受学生抵触,其设置应有待商榷。

2普通话水平

汉语志愿者作为语言和文化的承载和传播者,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对汉语志愿者项目和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依刘珣先生所说:规范的汉语口语运用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质。毫无疑问,所谓的“规范的汉语口语”指的是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确实,普通话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汉语志愿者而言更是如此,他们作为语言的教授者,文化的传播者,必须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这代表了中国的形象。然而在对一些汉语志愿者的调查中发现,这一现象并不如想象中乐观。汉语志愿者的普通话素质偏低。

二、解决对策

1中华才艺

首先,学校应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相关的中华才艺的课程,从“娃娃”抓起。同时,致力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学生可以联合起来定期举办一些聚会或者中华才艺活动的演出,彼此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自身中华才艺水平。

其次,在以汉语教学为主的地区或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可以采取多种文化方式来宣传,比如举办专业的关于中华才艺的讲座,同时辅助以各种影像资

展示,对一些简单的例如剪纸编蝴蝶结这样的中华才艺汉语志愿者可以提前演练好到时候现场示范讲解。

最后,志愿者们还可以邀请当地华人华侨中的艺人参加学校讲座,或是组织学生去观看他们的演出。

2普通话水平

首先,国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加强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尤其对出国汉语教师的认证把好关,避免不合格的教师上岗就业的情况发生。

其次,国家汉办在选拔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时候,要把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予以考察,提高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素质。同时,对于有丰富教学经验但普通话水平较低的老师,相关部门要加强定期培训和考核,督促他们使用普通话。

最后,汉语教师志愿者要加强自身素质和修养,不断学习,严于律己,让国际友人从自己身上看到中国的良好形象。

结语:

事物都是一分无二的。我们在看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诸多优点的同时,也要认清它存在的一些弊端。我们应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完善这一项目,使它在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注释:

刘珣,关于汉语教师培训的几个问题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2期,101~102页

参考文献:

[1]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简介 http:∥ hanban. edu. cn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332.

[3]宗世海,王妍丹.当前印尼华文师资瓶颈问题解决对策[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2).

[4]李凌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6,(7).

[5]梁社会.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1

前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项教育项目,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然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课程教育存在理念不清,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要切实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研究探索,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新发展。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发展目标与现实意义

(1)发展目标

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发展需要教育的创新作为发展基石,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性管理体系,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实践。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一方面是为了树立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量的创新性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人才支撑。其次,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学校管理者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变陈旧的管理模式。

(2)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利益驱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备受学生的追捧,选择汉语言文学的学生越来越少,除此之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被高度重视,各跨国公司对员工英语的要求逐步提高,而对汉语言水平并没有要求,大部分人未在汉语言学习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忽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工作更为引起人们的关注。

除此之外,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意义还在于巩固汉语言文学在国际教育上的地位,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历史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文化之一,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我们应抓住经济全球化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的契机,将创新作为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心进行改革和实践,大力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开阔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空间,将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推向国际。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与其他专业相比来说,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创新性人才的缺失的问题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发展,还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进行,急需整改。以下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1)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问题

教师对汉语言教育创新理念缺乏深刻理解和体会,存在对创新型的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现象,有大一部分老师不能准确的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方向与核心,因此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执行力并不是很高,我国各高校应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理念,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有实质性的进展。

(2)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

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难以展开,所以,想要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结构,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程安排管理体系,实现课程优化安排,全面把握课程结构安排与创新工作的关系,提高课程安排为整体发展带来的效益,为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奠定基础。

(3)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者与实施者便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效率。不少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教育思想较为落后,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教学策略较为单一,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创新策略

(1)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十分重要。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便于将汉语言文学与创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

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是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平台的建立,方便了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独特新颖的想法的传播,大大调动了师生创新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

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是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有力措施之一。创新的意识与思维都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我们要重视师生的创新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力。

(4)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

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提供条件,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力量,我们要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加大硬件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质量,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总结: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经济全球化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创新,一方面是教育行业发展的方式,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从这个层面来说,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又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通过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分析研究,其重要性跃然纸上,我们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将创新作为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心进行改革和实践,大力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实践,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体系,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传统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将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推向世界。(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蓓.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2,21:254.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2

少数民族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习汉语还学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汉语课程的学习时间较短,受到教学上的种种限制,造成学生缺乏对汉语语言的实践,不能够有效掌握汉语语言的学习技能。因此,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能够对预科阶段的汉语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对少数民族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可以为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掌握了专业的汉语知识后,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能够快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对学习专业知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对整个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发展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倘若能够熟练掌握汉语知识,便能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整体水平,从而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汉语是少数民族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语言,在少数民族长期的汉语教学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教育发展的现阶段,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缺乏良好的系统性,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教学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少数民族汉语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

(一)汉语教学的目标与专业分离

汉语教学的目标与专业分离是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主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成绩,学生在进行汉语学习时,课程成绩是学生主要追求的目标,忽视了对汉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在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汉语的考察方式上都是为了应付考试,造成汉语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对汉语水平的过度重视,没有将学生本身的专业与汉语教学良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阻碍,缺乏学习上的自信心。在实际的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整个汉语教学的实践产生了阻碍的作用,需要在未来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存在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探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最佳模式,提高汉语专业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二)书本教材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对立

高校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选择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传统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过程中将对外汉语教材用来对学生进行教授,教材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脱轨。在该教材的传播体制下,学生积极性不高,给学生日常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部分高校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教材,对学生汉语能力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长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造成书本教材与实际的教学之间存在对立,对课堂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抑制作用。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汉语的书本教材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差异,造成学生无法从根本上掌握汉语基本能力。

(三)课堂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

汉语是少数民族学习的第二语言,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体积极性不高,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是汉语教学最有利的场所,能够拓展学生的汉语知识视野,从而增强少数民族整体的汉语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由于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造成汉语教学成为形式化,没有实际意义,教学的对象只是少数学生,对于部分对汉语言不感兴趣的学生采取放弃的态度,缺乏良好的时效性。此外,汉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课堂的利用效率较低,学生无法在课堂中进行汉语的有效训练,从而导致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学生在汉语整体水平上很难得到快速的提升。

三、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改良措施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在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效果,但同时仍存在诸多的发展问题,作为学校需要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用新的教学目标取代传统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进行汉语知识的学习,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的汉语综合能力,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此外,学校要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为学生展开汉语知识的教学。学校需要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向少数民族学生介绍汉语发展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整体的发展能力,促进未来的长远发展。学校需要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具体要求上的制定,保证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与专业知识上的统一。

(二)逐步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的汉语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材的把关,学校在进行汉语教材选定的时候需要符合国家少数民族教育的相关标准,保证教材的选用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逐步提高汉语的综合水平。因此,高校在进行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开设的同时,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汉语教学对整个少数民族产生的重要性,加强日常工作中对汉语教材的选择效率,为少数民族整体汉语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有着自身的发展目标,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进行汉语课程知识的传授,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能力水平保持一致,才能达到科学教学的要求。在汉语教材的选用上应该注重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能够达到整体知识结构上的有效衔接。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良好的作用,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需要加强对课堂氛围的营造,确保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汉语知识的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明确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学生汉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的确立对学生整体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作用。良好的课堂教学对少数民族整体语言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同时,提高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课堂效率,需要增强对自身水平的提高,使教师自身的汉语水平能够达到教学的相关要求。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中课堂是最主要的知识教授场所,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专业汉语知识的学习,为少数民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汉语教学的教师自身需要有较高的汉语水平,能够在日常教课的同时将书本中的知识详细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汉语专业知识,逐步提升自身的汉语水平,为其他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对学生汉语能力的关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发展中摸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汉语教学方式,逐步实现少数民族汉语能力与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共同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中能够提升整体的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少数民族的长远发展。

本文系喀什大学教研教改课题(《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词类教学方法优化研究――以喀什师范学院为例》编号KJFY1417)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骆惠珍,万维强.基于文化理解的双语教学――以新疆高校预科汉语教学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2]韦高安,张林华.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与留学生教育的对比、战略及展望――以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育与高校留学生汉语教育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3]骆惠珍,万维强.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师文化教学观念调查研究――对新疆六所高校133名教师的调查[J].昌吉学院学报,2013,(02).

[4]武秋莉,郝青云.“三少民族”预科生预科阶段的汉语教学策略――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5]乌兰格日乐,许良,肖田梅,金丽杰.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措施探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06).

[6]高立明.MHK三级考试模式下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