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的好处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5 14:59:52

水产养殖的好处

水产养殖的好处篇1

了解水产养殖废水与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区别是有效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前提,同时还应考虑水产养殖区生物种群的类别和生理特性,水产养殖区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联系等,科学排废,循环利用,注重生态,变废为宝,是生态水产养殖工程废水处理的理想状态。

一、水产养殖废水的来源和危害分析

一般理论认为,水产养殖过程中,所谓的废水主要来源于大量的动物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饵料残渣、渔用肥料,以及消毒剂、杀菌剂、杀寄生虫剂等药物进入水体后,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氨等大量积累,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其主要危害是恶化养殖水体,毒害鱼类,引起病毒爆发及流行,导致鱼类和虾类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另有水产养殖专家认为,养殖水域污染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富营养化主要来自养殖过程中的氮、磷等有机物的积累,这点与传统理论是一致的。但针对一些缓流浅水草型湖泊的沿湖养殖区,在生活污水和渔业自身污染的共同作用下,由污染物所滋生的种类繁多的致病微生物已经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近几年来发现并流行的暴发性鱼虾病害,不仅给水产养殖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通过食物链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严重隐患。另外我国水产养殖以直接排污的池塘养殖为主,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在养殖过程中频遭破坏,残饵、排泄物、死亡残体等大量有机物失去了被其它生物利用的机会,养殖水域生态功能退化,病害日趋严重。如不对养殖废水进行生态处理和循环利用,那么以消耗自然资源(水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水产养殖业,在今后生态文明生产浪潮的冲击下是难以立足的。传统水产养殖模式的高消耗、高污染,使得水产养殖须转向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的水产养殖模式。

回归水产养殖废水本身,水产养殖水污染有其独特的特点,即潜在污染物含量低、一次排水量大、与常见陆源污水存在差异,处理难度大大增加。养殖废水中氮磷营养成分、溶解性有机物、悬浮物和病原体是处理的重点。

二、多种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思路和方法简介

目前广泛流行的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思路大致分三个方向,分别是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方法在特定的环境下皆有所发挥。

常规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过滤、中和、吸附、沉淀、曝气等处理方法,是废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去除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悬浮物(TSS)和部分化学耗氧量(COD)、BOD,但对可溶性有机物、无机物及总N、P等的去除效果不佳。处理后出水的污染物粒径一般小于50纳米,对于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外排和循环利用处理、机械过滤和泡沫分离技术处理效果较好。由于养殖废水中的剩余残饵和养殖生物排泄物等大部分以悬浮态大颗粒形式存在,因此采用物理过滤技术去除是最为快捷、经济的方法。常用的过滤设备有机械过滤器、压力过滤器、砂滤器等。在实际处理工程中,机械过滤器(微滤机)是应用较多、过滤效果较好的方式。用砂滤器能很好地去除TSS,但是去除N和P效果不佳。沸石石英砂反应器,兼有过滤和吸附功能,利用沸石的吸附作用,除去多种污染物;生物过滤器,采用在沸石上生长反硝化细菌,对海水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尤其对海水养殖废水中的粪便及残饵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化学方法处理水产养殖废水主要采用凝聚、中和、络合和消毒的思路。具体来讲,凝聚是使用一些化学试剂,使水中微小颗粒及胶体凝聚成较大絮凝体,加速沉淀,净化水质。通常凝絮剂对海水的处理效果较差,对内陆淡水湖泊水体效果较好。中和是通过改变水体过高或过低的pH值,利用常用生石灰等调节水体的pH值,使水呈中性或弱碱性,还能增加水中的钙含量,改良水质,杀灭病原体。新砌的水泥池往往水中pH值过高,不利于水产动物的生长,常用草酸、醋酸、稀盐酸等弱酸中合处理。络合最常用的是EDTA-Na2,可清除水体中含量过高的重金属离子。对于一些重金敏感的鱼、虾等,其苗种培育用水必须经EDTA-Na2预 处理后方可使用。最后,应用化学消毒剂与水中有毒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降低或消除其毒性,杀灭有害微生物。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消毒剂是卤素制剂、臭氧、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季铵盐等。

自然界存在大量以有机物为食物的微生物。它们具有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的巨大能力。养殖用水和废水的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这种能力来处理水中的有机物,因此必须为微生物在水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微生物在这个环境中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从而使水得到净化。这是生物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原理。具体的方法中,最典型的应该是植物吸附,植物主要通过其茎、叶和根系吸收利用、富集、吸附和固定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物, 以及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来实现消除或降低养殖水体的污染,比如藻类,藻类细胞壁是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脂肪组成的网状结构,带一定的负电荷,且有较大的表面积与粘性。藻类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富集和吸收大量的有机物、无机物和重金属,并在富积有机物的同时发生代谢降解。大型海藻具有食用、药用、易采集的特点而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处理。另外,光和细菌、人工湿地也是常见的生物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生物方法,篇幅所限,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结语

面对现在越来越规模化、集约化和高密度化的水产养殖现状,针对养殖区实际情况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才是最科学的废水处理方案。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输出国和消费国,对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方法的研发和创造是大势所趋,同时也需要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刘鹰. 高密度水产养殖生态工程设计及循环水流转机理研究[D]. 浙江大学 2001.

水产养殖的好处篇2

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开始迅速发展[1]。至今为止,我国水产养殖业已经在规模和产量上有了巨大的飞跃。然而,在经济利益发展和生活便利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水产养殖所排放的废水日渐增多,养殖密度过高、饵料投喂过量、药物投加等问题使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越来越高,排放之后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高级氧化技术是近年来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已经被广泛用于饮用水消毒和各种不同水质的污废水处理。高级氧化工艺是在传统水处理技术上演变而来的,是能将水中污染物转化成CO2和H2O以及无机物的化学反应过程[2],主要有电化学氧化、光催化氧化、臭氧氧化等,具有氧化高效、彻底、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运用范围广等优点[3]。现在,已经有多位学者将高级氧化技术应用于处理水产养殖废水,并在该领域不断创新和探究。

1水产养殖废水

1.1水产养殖废水的污染来源

水产养殖废水的污染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物理污染、化学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1]。物理污染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投入了大量的饵料,饵料残渣与水生物的排泄物和尸体非常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提高水质浊度,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4]。化学污染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提高水产品的效益和防止鱼类疾病会添加一些激素药物或杀菌剂[5],这些物质会在水中溶解破坏水环境平衡,严重影响水质。水产养殖废水中还会有生活污水的掺杂,甚至附近工厂企业工业废水的掺杂。

1.2水产养殖废水的危害

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有NH4+-N、磷、亚硝酸盐、悬浮颗粒物、有机物等[6]。这些污染物的长期存在会影响水生物生长和水环境平衡。有些养殖户在养殖水体中加入的药物也会影响水生物的正常生长[7],其中某些药物所含的重金属和水中的亚硝酸盐在水产品中积累,人类食用之后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甚至中毒死亡[5]。水产养殖废水的排放量大、污染浓度低、影响范围广,因此处理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是水处理领域的一个难点问题。

1.3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及现状

我国的水产行业发展迅速,水产养殖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水产捕捞量。据统计,2016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已经达到了5142万t[5],占全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到2018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到了全世界水产养殖量的77.29%。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排放的水产养殖废水已经远超3亿m,对我国水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据统计,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七大水系有50%的水体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8],海洋污染也十分严重。水环境的污染如果不及时控制会严重阻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养殖废水

2.1电化学氧化法

电化学氧化法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电解反应,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等强氧化性物质有效的处理水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还能起到很好的杀灭细菌的效果[9]。电化学氧化法具有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设备体积小的优点,目前已经被很多国内外的学者研究和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中。殷小亚等[10]采用DAS电极,研究电化学氧化技术对海水工厂化养殖尾水的杀菌作用。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中,电化学氧化技术都表现出很高的杀菌作用,对弧菌的灭菌率最高可达百分之百,并且还具有能耗低的特点。Lang等[11]验证了电化学氧化法对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氨氮、NO2--N、磷、COD和抗生素的处理效果。结果证明,该工艺对氨氮和NO2--N的去除率都达到了90%以上,磷去除率为72%,COD去除率为48%,同时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对于试验中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和莫诺氟沙星)的去除率也达到了100%。

2.2臭氧氧化法

臭氧作为一种氧化性仅次于氟的气体,具有很高的氧化性能[12]。臭氧能够快速地和有机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难降解有机物分解为毒性较低或无毒性的小分子物质。臭氧氧化法分为臭氧直接反应和臭氧间接反应两种,臭氧氧化法具有提高水体可生化性,不产生二次污染,易于控制,占地面积小,适用范围广的特点[9]。同时也存在氧化能力不足,臭氧利用率低,能耗大的问题。因此,研究者们通过使用催化剂促进臭氧更多、更快地产生羟基自由基,从而提高臭氧的氧化效率,也就形成了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凌威[13]研究了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对某海参育苗基地废水中抗生素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在试验设定条件下,对氟苯尼考的去除率达到100%,对四环素的去除率达到86.2%,同时对氨氮也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处理后的水质符合海参育苗水质的安全要求。李啸林[14]研究了臭氧对于封闭式循环养殖水体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显示,臭氧的加入使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Mn等污染物含量都有明显的下降。其中亚硝酸盐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试验环境最佳的一组杀菌率达到了99.6%。

2.3光催化氧化法

水产养殖的好处篇3

1.1定义

世界粮食农业组织(FAO)撰文《2020年全球渔业展望》指出:在未来20年,养殖业在发展中国家将全面增长,这些国家对鱼类和海产品的消费量将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7%,其产量将占世界总产量的79%[1]。然而,养殖业在满足消费的同时,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污染。大规模的海水养殖,已引起了近岸海水水质的恶性变化[1]。目前公认的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开展多营养级综合养殖(IMTA),这一理论已在一些海水养殖实例中应用来减缓由于单一品种养殖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增加了养殖产量和效益[1]。IMTA是基于多个物种形成的多营养级综合养殖系统。该系统将鱼类、浮游和底栖动物、海藻等物种适当混养,以利于把高营养级养殖物种排放的废弃物质转化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低营养级养殖物种产品。这将会显著提高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生态、社会和环境效益[2],其优点来自于各个营养级的不同养殖品种组成了一个基础食物链,通过水环境将营养和能量相互转化并充分利用。在该养殖系统中,主要养殖品种将伴随与它相邻营养级的品种的生长而生长,于是某一养殖品种的副产品(传统意义上为废弃物)被重新利用而成为另一品种的营养物(肥料、食物)。IMTA是实现了对养殖资源(饲料、空间、劳动量)的合理利用,达到了降低养殖对环境影响的一种可持续方法[1,3]。该理论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与混养的区别

IMTA系统是一种新兴的水产养殖模式,它和混养有一定的共同点,但并不相同:IMTA中包含的多个养殖品种是在一个系统中处于不同的营养级,而混养则不一定,它以经济效益来选择品种,有可能是相同营养级上的多个品种的混养,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内的养殖品种利用相同的资源,不会有互相促进的效果。

1.3IMTA

系统架构图1简单说明了IMTA系统中三大要素间如何互相促进,互相受益。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根据水体悬浮颗粒的大小和吸收能力来选择适合的养殖品种组建成复杂的综合养殖系统,达到上述系统的功能。

1.4IMTA的工作原理

传统的单养系统,养殖生物仅摄食部分人工投喂的饲料,相当部分都进入水体形成残饵。而被摄食的饲料也要有相当大部分用来维持新陈代谢,转化为废弃物通过鳃和肾等排泄到水中,固体有机废物则以粪便形式排放。大规模海水养殖,水体超负荷运载,使得残饵、粪便及排泄物等代谢废物在养殖区大量积累,导致水体中无机N、P等营养盐及耗氧有机物含量增加,加速了养殖水域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4]。因此,传统单养模式经营中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水质变坏,水体富营养化,氧含量降低,病害肆虐等。在该养殖系统中,可以加入某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海藻。海藻可以吸收转化动物养殖产生的“营养废水”,促进自身生长的同时可解决污染问题。在该系统中,还可加入更多的经济养殖品种,如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或棘皮动物等,来吸收消化系统中未被食用的饲料和鱼类固体排泄物。而养殖系统的经济效益也会进一步提升,环境污染则会进一步降低。

1.5构建理想的IMTA步骤

1.5.1了解养殖场所必须要先了解养殖地的特性,包括环境参数,如温度、盐度、pH值、含氧量和地表径流率等因素。除此之外,养殖品种对于当地环境的适应程度,环境变化导致养殖方法的微观调整等都是需要了解的。掌握这些才可以在下一步养殖品种选择上做出更好的决定,养殖才能成功。1.5.2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构建一个IMTA系统,合适的养殖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要考虑能够适合当地地理环境和当下技术的养殖品种。其次,应选择能补充营养级的物种,如选择可以利用别的营养级的养殖品种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资源的物种,以降低养殖过程的水质恶化风险,且可使养殖品种能更好地生长。最后,选择具有较好经济价值的品种,以增加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

2生态水文学理论

养殖活动导致许多水环境(尤其是淡水环境)生态系统退化,系统养殖容量在不断缩减。探索一种可持续的养殖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办法势在必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生态水文学理论是一种可解决这种矛盾的可行方法。

2.1定义

生态水文学是一个用于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概念,着重于协调水文、养殖生态环境和其中的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①逐渐恢复并维持水循环和营养循环系统;②建立阻止人类活动影响的机制,加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③通过生态系统本身管理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条件下,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2.2工作原理

生态水文学通过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的时空耦合来管理水资源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运行[5-6]。可以用下述三要素解释,见图2。基于上述三要素,生态水文学理论内含三个原理,见图3。生态水文学理论在上述三大原理下,通过生态管理改变传统的养殖方法,放大有利条件,减少污染,降低自然灾害(干旱、洪灾等)的发生概率,达到:①降低水体富营养化,促进水生生物健康生长;②改善水环境生物多样性问题,实现养殖产物多样化;③水循环、物质循环正常化;④提升养殖生物产量。

2.3生态水文学应用举例———孟加拉国对虾养殖业

孟加拉国的潜在水域面积为158万hm2,内陆水域面积283万hm2,海岸线480km。内陆和近海水域的鱼、虾养殖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过去20年该国沿海岸生态系统却因为养虾业在快速退化,对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毁灭性打击,该国养殖业饱受批评的同时,被要求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图4展示了养殖产业造成的生态影响。2012年,IslamSohe和HedayetUllah提出了基于养虾业的生态水文管理方法,用以保持孟国沿海岸的生态环境。针对进水、养殖、废水处理、处理后用水等不同环节进行不同程度的规划。根据生态水文学理论三原则,进水前在池塘里引入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等,去除悬浮颗粒有机物和营养盐;合理化养殖对虾,增加对虾营养吸收,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养殖产生的废水排入湿地,反硝化作用降解有机质,消除病原体,分解有毒有机物;建立喜盐植物缓冲带,吸收处理后废水中的盐分,消除废水对淡水水源和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在生态水文学理论的指导下,整合集约化和半集约化对虾养殖产业,合理安排养殖区、净水区和缓冲区地带,引入生物治理方法调整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以达到调控与改良水质的目的。

3以低咸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例国内可持续养殖体系的探索

3.1低盐度南美白对虾养殖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不断发展,沿海省市开展了低盐度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试验,并获得成功[7]。但以当前的养殖技术和方式,低盐度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不可避免地对沿海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3.1.1养殖废水氮磷超标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过剩营养物流失随着对虾生物量增加,有机碎屑、残饵剧增,水体中氨氮含量也急剧增加,后期水体营养盐含量最高可达1.021mg/L。养殖水体的肆意排放导致养殖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加重。一些海湾的水质监测也发现,对虾养殖区海域无机氮无机磷超标,甚至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有机体污染严重,部分严重的有富营养化趋势[8]。3.1.2集约化对虾养殖导致病害加剧近年来养殖户不断增大南美白对虾养殖密度,随着饵料投喂量逐渐加大,因饵料不充分利用形成残余,并且带来其他沉淀积累,如残存饵料、虾排泄物、有机碎屑等。这为某些细菌和寄生虫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繁殖环境,致使水质调控的难度逐渐加大,造成病害发生[7]。3.1.3废水不合理排放导致内河淡水污染采取低盐度对虾养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虾养殖的地域性,但是养殖废水的不合理排放也影响了淡水河道的生态环境。因缺乏合理的废水排放管理条例而导致淡水污染问题,直接改变淡水水体的环境成分。由上述养殖问题的衍生,导致养殖经济低下,生态群落改变,环境失调,土壤侵蚀,陆地作物产量降低等问题,最终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应用生态水文学和IMTA原理来指导该养殖产业。在大的规划方面,采用生态水文学原理开展综合规划与设计,使得水文、养殖生态环境和其中的生物群落间和谐相处;在局部的养殖池塘区域内采用IMTA方法,减少污染排放与对环境影响。

3.2生态养殖方法的尝试

根据生态水文学理论,优先合理地安排养殖水体的处理排放,同时通过IMTA理论设计养殖模式,达到减少污染排放,增产增收的目的。下述为目前较为普遍的低盐度对虾生态养殖方法。对虾养殖用水经过物化沉淀、过滤处理,养殖后废水排入废水渠在生物处理情况下,废水悬浮颗粒和富营养物质含量下降,再用于虾与软体动物(如珍珠贝)混养,混养后废水进行二次生物过滤,排入环境(图5)。在IMTA占主导作用下的对虾养殖,主要以图6为例的阶梯型白对虾养殖模型。在该模式下,白对虾以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为主要特点,从外部取水进行一系列净水处理后,进入养殖塘用于白对虾低盐养殖,养殖后废水排入生物净化池,根据实际养殖废水量,通过IMTA指导选择养殖其他合适经济品种进行搭配。从上述两种养殖模式都可以发现,在综合管理中,生态水文学理论合理安排养殖区域;在细化养殖中,用多营养级综合养殖系统(IMTA)进行指导,探索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的好处篇4

人类在进行水产养殖中,尤其是一些池塘养殖,水产养殖生物的营养能量来源是人工投饵,但不可避免的是人类投饵的食物并不能完全被养殖生物所吸收,就会导致无法被养殖生物所食的饵料排泄物及分泌物溶解出来的营养盐和有机质污染环境,这些有机物在淡水中进行分解转化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直接引起鱼虾贝类生长受抑、饵料系数降低,严重的还会出现窒息死亡。有机物的氨化作用会产生氨,氨会转变成亚硝酸盐,这是导致水产动物发生疾病的重要因素,比如一定数量的分子氨会直接损失鱼鳃表皮细胞,降低鱼类的免疫力。

1.2化学农药、抗生素、饲料添加剂

在淡水水产养殖中,人类为了加快促进生物的生长,维持水体的环境相对稳定性,防治病害的发生,会使用一些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这些是现代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人为主观原因,导致了化学农药和抗生素的滥用,加上没有合理和使用搭配饲料添加剂,也会导致是残留和积累的水产品在水域中。

2治理措施

2.1科学规划水产养殖面积

我国集约化水产养殖主要采取集约化形式是多余的饲料的一个主要原因,饲料大量过量的水远远超过他们的纯化,污染水环境,因此科学合理的养殖区规划。水产养殖部门可以根据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科学规划养殖水面。充分考虑水水产养殖和水承载能力的负载能力等重要因素,在保护海洋环境没有污染,水产养殖面积的科学规划,制定合理的饲养密度的前提。

2.2提高水产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净化厂工程,工程技术,鱼菜共生,贝类养殖处理污水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以及生物净化工程技术。治理水域环境的重大举措是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它的特点是投资少、没有二次污染,保证了水产养殖的良好水环境,市场发展前景较大,是获得良好水环境的重要保证,其市场与发展前景广阔,是治理养殖污染水体价值较高的生物工程技术。

2.3加强水产养殖管理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水产养殖虽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水域环境,养殖管理手段违背了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观,人类必须要树立只有在保护水域环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实施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才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水产品规范养殖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现阶段我国缺乏完善的水产养殖法律法规,对水产养殖监督不够,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快制定相关水产养殖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步伐,制定相关奖惩措施,严格管理机水产养殖业。

2.4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法律法规

依据我国国情,参考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水产养殖方面的管理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科学合理规划水产养殖面积及养殖品种,建立渔业用药限制和养殖废水排放标准,加强监管渔药使用和养殖废水排放,加大对渔药滥用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近几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5提高水产养殖人员素质

现阶段我国从事水产养殖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水产养殖技术方面及总体受教育程度上,这些人员缺乏保护环境和保护水域的意识,这样就认为的导致了水域环境污染较严重。要提高水产养殖人员的素质,政府可以通过地方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举办培训班或讲座,将最新养殖技术和环境政策法规分步骤传授给渔民,提高渔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2.6净化水体处理方法

2.6.1物理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是一种比较初级的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法的原理是根据水体和相关污染物的理化性质,通过机械的方法净化水体,该方法普及度相对较高。现阶段人类比较常用的有沉淀法、过滤法、泡沫分离法、吸附法、逆渗透法、曝气法等对于悬浮颗粒物较多的水质,可采用沉淀法、过滤法、泡沫分离法进行处理;如果如水,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可使用吸附法利用多孔固相物质除去吸附的有毒物质,常用的多孔性固相物质包括活性炭、硅胶、沸石、浮石粉等;水,如果有害气体,如氨和氯的存在,可使用水,曝气方法来改变曝气,去除有害气体。

2.6.2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主要效果是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离子,常用方法有凝聚法、氧化处理法、离子交换法、络和法以及中和法、消毒杀菌剂法等等,其中以氧化处理法的应用最为普遍,该方法利用各种氧化剂氧化水体中的化学物质,氧化剂有臭氧、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其中臭氧的应用范围最广、处理效果最好。氧化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氧化剂不仅可以消毒、杀菌,而且其本身所具备的氧化性还可以与有机物、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反应,去除有害离子。

水产养殖的好处篇5

    水产养殖废水问题困扰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有效地净化水产养殖废水成为了焦点。早在1957年,有专家就提出利用藻类来处理废水,可见,藻类净化废水已经具有比较长的历史。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它在净化水产养殖废水上发挥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藻类也是水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净化水质与水环境修复上起着重要的作用2 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藻种筛选

水产养殖的好处篇6

畜禽养殖业在我国发展由来已久,由原来的“鸡蛋换盐”的“小农经济”模式发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同时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农村畜禽养殖业在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很多经济发达地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较快,有的地方已经上升到工业化管理模式,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以农村养殖为主,目前,我国畜禽养殖水平参差不齐,管理能力还处于雏形阶段,规模化程度还不高,养殖合作社、私营养殖企业、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等多种养殖方式并存,分析总结我国农村养殖情况和存在的现状,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全面推进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

一、农村养殖存在的现状

1.散养占有相当比例。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了很多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和大型养殖企业,原来的散养户也逐步转型升级,但是农村散养还占有相当比例,据调查统计,目前散养畜禽存出栏量还占有40%-60%,在中西部地区可能还会更高,散养养殖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畜禽舍相对简陋,保温和散热效果不好,配套设施不完善,直接影畜禽健康生长。

2.畜禽养殖结构还不够合理。近几年加快了畜牧业结构调整,畜禽养殖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但个别地方仍然存在着重猪鸡轻牛羊、重常规轻特种、重数量轻质量、重舍饲轻放牧的现象,虽然牛羊养殖发展速度快,但规模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还达不到猪鸡养殖水平;特种养殖利润高风险大,很多养殖场户想染指饲养又怕遇风险造成损失,所以出现特种养殖发展缓慢;舍饲养殖业发展快于放牧养殖,增加了人畜挣粮的矛盾,秸秆和饲草利用率偏低。

3.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下。虽然加大了标准化示范创建力度,扩大了养殖规模,但是实际养殖量与养殖场畜禽位还有差距,存在着畜位多养殖量小的问题,个别地方空舍空圈依然存在,“有钱建场没钱养殖”,远远达不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要求,标准化水坪不高,设施建设、饲养管理、饲料使用、养殖用水、兽药使用等达不到规范化,距离“五化”要求还相差甚远。

4.养殖场规划设计不科学。大部分养殖场规划设计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有的养殖场利用自然形成的地形建设,低洼不平不规则,畜禽舍之间相隔距离较近,净污道不分,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不能严格分开,有的混在一起,不符合养殖场一般要求,更谈不上标准化建设,有的养殖场只有饲养舍,缺少饲料房、消毒室、兽医室、配种室、隔离室等配套设施,有的养殖场距离居民区、水源地或交通要道较近,不符合动物卫生条件要求。

5.饲养管理还比较落后。养殖场科学配方饲养比较少,存在着“有啥喂啥”、饲料单一、饲喂方式简单等现象,直接影响畜禽生长。畜禽饮水不卫生、不充足,有时出现缺水少料现象;管理方式比较粗放简单,畜禽舍卫生条件较差,奶牛养殖存在着人工挤奶现象,即浪费人力又不卫生;养殖场频繁更换饲养管理人员,养殖场所不安静、噪音大,给畜禽造成应激反应。

6.产业化水平较低。畜禽养殖场综合养殖效益比较低下,养殖产业链较短,产-供-销-加脱节,从事养殖的养殖场效益低,而从事加工销售的却有高利润,产业化水平还很低,有的养殖场不懂得产业化经营,缺乏拉长产业链、增加畜禽养殖综合效益理念。

7.应对风险能力低。畜牧养殖业发展本身就是波浪式,有高峰期也有低谷期,养殖场高峰时期发展迅速,低谷期严重亏损,缺乏应对市场风险、行业风险、疫病风险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小型养殖场会出现低谷期“血本无归”或倒闭关门现象,以养殖合作组织运行的企业基础薄弱,缺乏低谷运行资本,合作社社员出现退社撤资现象,不能自行应对市场和行业风险。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畜牧业市场风险尤为严重,风险频率和风险影响较大。

8.养殖记录不完善。小型养殖场户养殖生产记录、养殖档案不规范、不完善,有的养殖场没有养殖档案,养殖场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防疫消毒、饲料兽药购置使用、生产销售等制度缺失,生产管理混乱,产品销售追溯体系不健全,生产资料来源不明确,给养殖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9.养殖环境污染依然存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养殖环境污染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个别地方仍然存在着“污水遍地流、粪便到处见、臭味熏满天”的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中小型养殖场虽然对粪污进行了治理,建设了污水池和贮粪场,但是在处理上没有达到无害化、规范化,个别地方存在着畜禽所产粪便远远超过当地的土地消纳量。

二、主要对策

1.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养殖场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抓住政策倾斜的有利时机,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入股经营、合作经营、联合经营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养殖业,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小额信贷、“四位一体”贴息补助等形式,加大对畜牧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畜牧业社会影响力和支持力。

2.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场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和生态养殖要求,科学设计,合理布局,规模养殖场净道污道严格分开,生产区、生活办公区、粪污处理区自然分开,畜禽养殖圈舍中间间隔一定距离,粪污处理区要建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生活办公区要建在生产区的上风向。

3.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各地可根据实际,及时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牛羊业,猪、牛、羊、禽平衡发展,注重发展奶牛养殖,肉、蛋、奶比例协调,在保证常规养殖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考察适当发展特种养殖。

水产养殖的好处篇7

中图分类号:S965.9.0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16-04

Current Situation and Healthy Culture Proposals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YU Zhen-hai,CHEN You-guang,JING Ying

(Fresh Water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13, 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d water fish, including area, yield, species and culture mode and the technique problem in culture, was investigated by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healthy culture might develop from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fry breeding, disease prevention and feed nutrition according to data analysis for Shandong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cold water fish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It was also proposed carefully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hybrid sturgeon, persisting in thefish culture and reserved broodstock cultivation should be persisted, using the advanced culture mode of ‘company, base and peasant household’ and greatly enhancing the scale of deeply processing to form the industry chain of ‘culture-process-sale’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Key words: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current situation; proposal; Shandong province

冷水性鱼类是指生活于冷水水域中、栖息适温在20 ℃以下、繁殖适温在15 ℃以下的喜冷性鱼类和冷温性鱼类[1]。通常我们将以鲟鱼(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为代表的亚冷水性鱼类也称为冷水性鱼类[2]。冷水性鱼类多生活在清凉、流动、无污染的水域中,并且其除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外,还含有丰富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而且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可食比率大,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比较高的优质鱼类[3,4]。冷水性鱼类具有生长快、抗病强、饵料易于解决、饲养技术简单等优点,发展冷水性鱼类的养殖前景在业内非常看好[4]。

目前全球冷水性鱼类的年需求量约为5×106 t,但年产量只有1×106 t;而国内的冷水性鱼类年需求量约为1.3×105 t,但年产量约为6×104 t[5]。国内冷水性鱼类的养殖地域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东省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淡水养殖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每年对冷水性鱼类的需求量将以35%~40%的速度递增[6],市场供需缺口大,但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因此从市场需求来看,冷水性鱼类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7]。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和市场前景的利好,使冷水性鱼类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特色水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现代渔业养殖结构的调整中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在对全省冷水性鱼类养殖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山东省目前的冷水性鱼类养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有关建议,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1 山东省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自然条件

1.1 资源条件

山东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11~14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710 mm。但山东省属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水资源具有地区分布不平衡、年际年内变化大等特点[7]。不过鲁中南山区及周边山前平原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冷水资源,该地区的冷水资源主要为地下泉水和水库底层水,泰沂山脉周围的临朐县冶源镇和泗水县泉林镇都是山东省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著名的部级风景区老龙湾和泉林泉群就分布于此,其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水温稳定在18 ℃左右,是开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优质水源。

1.2 区域分布

山东省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冷水性鱼类的养殖,但规模不大,基本上处于试养阶段。直到近几年随着养殖技术的积累和经济能力的提高,冷水性鱼类养殖才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青睐。加之政府的引导、科研院所在养殖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冷水性鱼类养殖新技术的普及宣传也深入养殖户中,使许多冷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养殖。从地理位置来看,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地多集中于冷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鲁中南地区,目前养殖规模比较大的地区主要有潍坊、临沂、济宁、淄博等市。

2 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发展现状

2.1 面积与产量

调查结果显示(表1),2010年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面积超过3×105 m2,商品鱼年总产量近7×103 t,年产苗种超过7×106粒(尾)。随着养殖效益和市场前景的利好,冷水性鱼类的养殖面积和产量正逐年提高。许多适合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地区,正在把发展冷水性鱼类产业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如潍坊市正在大力推进“山东半岛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临沂市也在规划集养殖、试验示范、加工贸易及休闲渔业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园。潍坊市的临朐县、临沂市的罗庄区和河东区等地依托政府的支持和凭借冷水资源的优势,已成为山东省鲟鱼养殖的“领头羊”。

水源的流量是决定养殖产量的关键,由于流水养鱼,养殖水不再循环使用,又受水源流量所限,导致有些养殖场养殖面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产量达不到设计产量,养殖密度较低。临沂市冷水性鱼类养殖的水源主要为地下井水,平均流量仅为0.4 m3/s,平均养殖单产仅为6.95 kg/m2。潍坊市养殖水源则为泉水,尤其是临朐县老龙湾的平均流量达到20 m3/s,潍坊市的平均养殖单产达到39.32 kg/m2,远高于其他地区。

2.2 生产方式

2.2.1 流水池塘养殖 流水池塘养殖设施以“源水预处理+进水管渠+砖混鱼池+排水渠”为代表模式,流水池塘设施的养殖产量占水产养殖总量的比例虽然很低,但却是高价值鱼类的主要生产方式[8]。流水池塘养殖是山东省冷水性鱼类主要的养殖模式,冷水性鱼类养殖设施多为山泉水和地下水加露天的砖混结构鱼池,其苗种繁育和成鱼养殖对水资源和地域环境条件依赖性较大,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①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可控程度低。冷水性鱼类养殖主要依赖流量和水温,源水流量是养殖生产成败的关键。没有一定的流量很难采用有效的措施保证高密度养殖用水质量和高饲料利用率的要求,且养殖池塘大多采用串联模式,一旦发生病害,传播极为迅速。②用水量大,养殖排放处理困难。采用流水池塘养殖模式,每生产1 t鱼的用水量达到180~270 m3,是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用水量的10倍以上,相比循环水养殖模式用水量更是超过1 000倍,而且养殖排放易造成水域环境的二次污染。由于养殖流量较大,采用设备处理养殖用水,显然使能源消耗剧增;生物处理是节能降耗处理养殖用水的有效方法,但关于耐低温的微生物、藻类和水生生物进行水处理的研究成果较少[9],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还未见报道。

2.2.2 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设施是一种见效快的集约化养殖技术集成,是内陆湖泊、水库和沿海内湾养殖的重要养殖设施。与流水池塘养殖相比,网箱养殖具有养殖密度大、产量高、生产周期较短的优点,但是山东省多数水库水温较高,库底水难以达到冷水性鱼类养殖的水温要求。因受水质、水温等因素的制约,山东省仅有少数地区使用网箱养殖适温性较强的鲟鱼,养殖面积和产量都没上规模,冷水性鱼类发展有限。

2.3 养殖种类及苗种繁育

2.3.1 鲑鳟鱼 山东省最早于1981年在临朐县引进朝鲜品系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随后虹鳟的养殖技术开始在全省推广。1983年由山东海洋学院率先引进道尔逊氏虹鳟(道氏虹鳟),与朝鲜品系虹鳟相比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单产高的特点,是目前省内主养品系。此后,又先后引进培育了三倍体虹鳟、全雌虹鳟、金鳟等鲑鳟鱼类。在2005~2006年,又从黑龙江省引进哲罗鱼(Hucho taimen Pallas)进行养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目前山东省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养殖量,仅济宁市泗水县一地,养殖产量就占全国养殖产量的17%左右。哲罗鱼虽然产量较低、养殖成本较高,但营养价值高、市场紧俏。此外山东省还有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太平洋鲑(Oncorhynchus spp.)等鱼种,但没有形成生产规模,产量不高。虹鳟鱼、哲罗鱼等冷水性鱼类繁殖对水质水温要求苛刻,培育亲鱼的温度为4~13 ℃,最适产卵温度在8~12 ℃,山东省境内的冷水水温一般在14~18 ℃,达不到繁育水温的要求,如进行人工干预,则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因此山东省尚没有鲑鳟鱼的繁殖企业,苗种主要从黑龙江、甘肃等省引进,经过长途运输,成活率较低,尤其是哲罗鱼鱼苗,成活率仅为30%~50%。

2.3.2 鲟鱼 山东省最早于1993年在济南市虹鳟鱼养殖场开始一定规模的鲟鱼试养,由于鲟鱼是亚冷水性鱼类,适应性比较强,适温范围比较广,并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所以养殖面积较鲑鳟鱼大,产量也高,经济效益更好。山东省于1998年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养殖,并且有一部分的养殖户已经从鲑鳟鱼养殖转为鲟鱼养殖。目前,全省鲟鱼养殖种类繁多,主养种类有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 Brandt)、俄罗斯鲟(A. gueldenstaedti Brandt)、小体鲟(A. ruthanus Linuaeus)、史氏鲟(A. schrencki Brandt)以及杂交鲟等。与鲟鱼纯种相比,杂交鲟因生长速度快、适应范围广、抗病强等优点,引起养殖业界的重视[10],现在全省有许多养殖企业已开展了杂交鲟养殖生产。鲟鱼繁殖温度因种而异,山东省主要鲟鱼种类繁殖温度约在9~18℃。鲟鱼的性成熟年龄长,一般在8~10年,且多数鲟鱼种类不是每年产卵而是隔年产卵,在秋冬季繁殖,所以亲鱼养殖的投入很大,省内仅有少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养殖企业开展了培育亲鱼和苗种繁育工作。近年来,由于鲟鱼市场供不应求,促使许多养殖企业开始培育亲鱼,开展鲟鱼的苗种繁育准备工作。如临沂市等地养殖企业已开始鲟鱼的自繁自育,并进行苗种生产。

3 山东省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存在的问题

3.1 苗种繁育与病害防治

原种引种工作滞后,养殖种类单一。山东省的鲑鳟鱼类养殖所需鱼苗基本依靠从外省直接引进苗种或者发眼卵进行孵化,缺少鲑鳟鱼苗种繁育企业。鲟鱼的繁殖情况相对较好,但由于鲟鱼性成熟周期较长,培育鲟鱼亲本需较大的投入以及培育环境受诸多可变因素的影响,使鲟鱼的苗种生产也受到限制。此外,当前杂交鲟种类繁多、良莠不齐,性状相对稳定且被广泛认可的种类较少,一些企业自行实施鲟鱼杂交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偶然性,选育目标也不明确,缺乏系统繁育理论的引导。冷水性鱼类最初进行人工养殖时,疾病相对比较单一,且发病率也较低。经过长期养殖后,冷水性鱼类所发生的疾病已从病菌性疾病发展到原生虫类疾病,现在已出现了病毒性疾病,并且在诊断与治疗上都非常困难,发病也比较频繁[11]。在病害防治过程中,不少养殖户还存在着停药期执行不到位、药理认识不清的问题,少数养殖户还出现误用违禁药物的事例。

3.2 销售与加工

目前山东省尚无冷水性鱼类深加工企业,冷水性鱼类产业产后服务落后于生产发展的水平和市场的需求,冷水性鱼类上市方式绝大多数为鲜鱼批发,也有极少部分小规模养殖户采取直销酒店的形式销售;冷水性鱼类产业还没有形成养殖、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加之冷水性鱼类销售还处于千家万户、自由买卖的局面,存在着不良竞争、竞相压价的现象;并且一些养殖户受眼前利益驱动盲目上马冷水性鱼类项目,缺乏科学指导,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扰乱了市场。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鲟鱼属大型鱼类,有很大的生长潜力,但苗种培育处于食性转化阶段,成活率低,1龄后抗逆性逐渐增强,成活率提高,因此养殖大鱼的相对成本较低[12]。鲟鱼全身都是宝,利用率极高,鱼肉、鱼皮、鱼骨、鱼卵都可以制成高级食品、鱼胶、皮具等,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尤其是鱼卵制成的鱼子酱被称为“黑色黄金”。目前湖北、浙江等省鲟鱼深加工企业的效益可观,带动了全国的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形成了朝阳产业。山东省因受饮食习惯的影响,鲟鱼养殖到0.6~1.0 kg就作为商品鱼销售,在资源有限、苗种来源紧张的背景下,显然存在着认识的误区,这种生产和消费方式是极不合理的。

4 山东省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建议

4.1 开展健康养殖,挖掘发展潜力

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着力研究节能环保、循环水养殖在冷水性鱼类养殖中的应用技术,并针对养殖过程中的苗种繁育、病害防治、饲料营养等关键技术展开技术攻关,开展冷水性鱼类健康养殖[13]技术探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水产品品质的提高。开展健康养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现有循环水养殖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应用耐低温的微生物、藻类和水生生物等生物处理养殖用水技术是开展节水、节能、高效的冷水性鱼类循环水养殖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二是对现有养殖鱼种提纯复壮,加大冷水性鱼类新种类的引进、培育、繁殖力度,需要注意的是鲟鱼杂交研究开展较晚,大量的基础工作尚未完成,盲目开展鲟鱼杂交可能会造成物种的生存危机[11],因此对于杂交鲟的研究与推广要持谨慎态度;三是利用中草药和绿色生物制剂防治鱼病,减少药物残留,降低养殖风险,生产无公害产品;四是规范冷水性鱼类饲料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营养学的角度生产适合不同鱼种的全价配合饲料。

4.2 发展深加工,形成产业链

借鉴浙江、湖北等省的成功经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点带面,在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集中的地区,引进鱼肉、鱼胶、鱼子酱等的深加工技术,促使鲟鱼商品鱼以小规格鱼为主的现状转变为养殖成鱼为主,并逐年选留和不断扩大后备亲鱼群体数量,加强现有后备亲鱼的培育,充分挖掘鲟鱼的经济价值。逐步形成“繁养-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冷水性鱼类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快速高效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崇智,李怀明,牟振波. 中国淡水冷水性鱼类[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3.

[2] 王 冲.贵州冷水鱼养殖现状及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6):116-117.

[3] 孙中武,尹洪滨. 六种冷水鱼肌肉营养组成分析与评价[J]. 营养学报,2004,26(5):386-392.

[4] 孙大江,王炳谦.鲑科鱼类及其养殖状况[J].水产学杂志,2010, 23(2):56-62.

[5] 王庆文,朱 未,肖文芳,等. 利用山涧溪水养殖冷水鱼[J]. 黑龙江水产,2006(6):23-25.

[6] 杜 军.四川冷水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07(10):5-6.

[7] 孙艳军.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问题与对策[J]. 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2,23(3):22-27.

[8] 徐 皓,倪 琦,刘 晃. 我国水产养殖设施模式发展研究[J]. 渔业现代化,2007,34(6):1-6.

[9] 陈中祥,曹广斌,刘 永,等. 低温工厂化养殖水体氨氮处理微生物的初步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8):132-136.

[10] 王念民,彭 涛,孙大江,等. 鲟鱼杂交优势的利用及问题[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2):21,38.

水产养殖的好处篇8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按照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移交问题整改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抓好问题整改,着力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实现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友好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优化存量、控制增量、严防变量”的原则,对全县所有从事水产经营性养殖业主的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养殖档案建立、养殖尾水排放和治理、环境卫生整治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实现用药减量行动推广点全覆盖,有效遏制过度用药、滥用抗生素、违反休药期规定等问题。

(二)有效控制水产养殖污染。常态化开展水产品执法监管和联合执法,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加强死鱼无害化规范处置,全县水产养殖固体污染物回收率达90%以上。到2021年底,全县水产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明显改善,全年无渔业污染事故发生。

(三)争创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管理和治理,池塘养殖水域的监管责任,确保全县水产养殖尾水排放“一包一”监管率达90%以上;推行健康养殖、设施渔业新模式,建成“大改小、底排污、桶圈养、零排放、内循环”示范场2个,争创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三、整改措施

(一)2021年5月底前,对全县5亩以上养殖基地、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养殖户等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

(二)2021年2月底前,印发《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常态化开展水产养殖培训,指导规范使用兽药、饲料等渔用投入品。(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三)2021年11月底前,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填写养殖记录、用药记录、销售记录,要求养殖业主履行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义务,产品销售自觉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完善溯源追究制度。(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四)2021年6月底前,完成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水产品自检中心建设。(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五)2021年12月底前,完成10类以上24批次水产品抽样检测,加大对不合格农产品生产者的处罚力度。(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六)2021年6月底前,规范鱼用药品废弃物管理,设置水产养殖户包装废弃物回收设备及暂存场所;无害化规范处置死鱼。(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七)2021年6月底前,进一步探索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新技术、新模式和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完成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试点项目,完成1个“零排放”圈养模式项目、1个高低位池底排污模式项目,推进“鱼稻共生”技术养殖水面1000亩以上,促进水产健康养殖。(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八)常态化开展水产品执法监管,严格落实水产品质量企业主体责任,严厉打击水产养殖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县公安局、县水务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四、整改时限

第一阶段:问题排查。2021年3月1日前,县级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会议、标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引导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各镇(街道)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机构,召开部署会,明确职责、目标和任务,全面负责整改本辖区水产养殖不规范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

第二阶段:集中整改。2021年5月31日前,各镇(街道)组织工作专班督促养殖企业(业主)对照水产养殖七项标准(附件1)开展问题整改销号,对拒不整改的,实施严厉处罚,确保问题清零。

第三阶段:转型升级。2021年7月31日前,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政策扶持”的原则,完成纯复镇、宝五镇、周坡镇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试点,建成集益镇、纯复镇“大改小、底排污、桶圈养、零排放、内循环”示范场2个,召开现场会互学互鉴,示范推广,促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

第四阶段:总结推广。2021年12月30日前,落实塘长制监管责任,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实施老旧池塘改造升级,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工程等,建立符合实际的“强监管、重改造、抓治理、促转型”污染防治新模式,及时总结推广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和绿色健康养殖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树立示范标杆。

五、工作要求

水产养殖的好处篇9

在水产养殖产业过程中,通常使用淡水养殖的模式,传统的人工养殖方式虽可扩大养殖规模及数量,但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等。在传统养殖技术的影响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极为普遍。需响应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实施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为水产品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优化水产品产业结构,合理控制养殖管理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改善产业发展模式[1]。在淡水养殖发展过程中,使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转变养殖工作策略,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优化养殖管理计划及方案,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升淡水养殖工作效率。

2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应用措施

在淡水养殖工作过程中,需探索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价值,提前做好决策管理工作,各个阶段的规划管理工作需立足于实践,在实地考察及规划管理后完善相关措施,优化技术方案,保证养殖工作顺利进行。

2.1明确绿色生态养殖工作要点

养殖户要具备生态环境意识,在保障水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探索提升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方法。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创建良好的生态养殖环境,提升养殖质量,提升水产品免疫能力,以便能更好地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响,生产出健康、无公害的水产品。

2.2养殖池选建

按照水产品生长需要,在养殖池选建过程中,要确保水资源质量达标,保证后期进排水工作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在养殖池投放光合细菌、活性酵母等生物,采用人工处理的方式在水体中培育有益生物以吸附有机物,降低技术处理的危害性,抑制有害生物数量,保障水体质量。养殖池内的水体活性需较强,水质需与自然界河水相似。例如甲鱼、河蟹、草鱼等比较喜欢在水草环境中生长,可在养殖池中种植浮萍、细绿萍、水葫芦等,需有效控制水草地面积,提供适量的青饲料,避免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其他天敌的侵害。使用脱壳繁殖的技术方案,可提高池水溶氧量,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2.3菌类的投放与管理

养殖户需根据技术应用要求,做好菌类的投放与管理工作,选择适宜的菌类与水产品共生,不仅要给水产品营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还要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菌类数量,避免菌类投放量太多,导致养殖池水体环境均衡性受到影响。

2.4科学选择养殖品种

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及种苗,可显著提升养殖效益。根据不同水产品的生长特性,提升种苗的抗病能力。选择水产种苗时,可先从天然水域中调用,以保障种苗的健康性。也可从正规苗场中选择人工种苗。在正式投入养殖池前,要提前做好检验工作,确保水产种苗安全健康,避免在养殖过程中感染各种疾病。

2.5合理选择饲料

为保障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在日常工作中,需控制水体成分,避免添加激素或抗生素等物质,可使用生物性营养物质,例如维生素、酸菜碱、肉毒碱、几丁聚糖等饲料添加剂。根据水产品生物特点,尽量选择仿天然饲料。

2.6病虫害防治

需控制好淡水质量,避免水产品感染疾病而死亡,影响经济效益。应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根据种苗生长情况,实施科学的疾病防治策略,具体技术处理方案如下:

2.6.1共生性

在应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过程中,需分析水产品疾病防控要点,保障养殖池中各类生物能实现共生。根据生物链原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养殖环境中构建良好的管理体系,集中处理水产品病害问题。目前,水产品病害主要由细菌感染导致,细菌的主要来源是食物残渣或粪便,需从源头上控制细菌滋生。分析植物的生长情况,需要对水产品粪便进行及时处理,为植物生长提供基础条件。

2.6.2混养性

为避免水产品出现健康问题,可采用混养模式,分析水产品发病率,确定水产品病害种类,饲养一定数量的天敌,保障水产品存活率。在实践工作阶段,需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保障水产品活力,避免出现大规模病害。

2.6.3无公害性

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严禁使用抗菌素药剂,禁止长期添加抗菌药物。在应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过程中,需贯彻健康养殖管理理念,采用免疫疫苗、有益微生物制剂等技术方案。如必须使用抗菌素药物,则需根据水产品生长情况、病害特点,使用对致病病菌有专一性的抗菌素土霉素、新诺明等安全且环保的抗菌素。严格控制药物残留量,提升水产品质量。在应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过程中,需建立完善的管控计划,控制水体整体质量,根据水产品的生长习性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控制饲料投放及菌类投放数量,保障生态环境的均衡性发展。在养殖过程中,遵循混养与共生、无公害的产业发展目标,提前做好各种水产品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提升水产品产量及质量,扩大水产品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的好处篇10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72-0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对动物制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畜禽养殖产业迅速发展开来。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畜禽产业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同时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弃物处理不当,给当地的水源、空气和土壤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畜禽养殖场主要污染

1.大气污染

畜禽养殖过程中,其排泄产生的粪便和尿液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发酵,并产生氨气、硫化氢气体以及甲胺和挥发性的有机酸气体,这些随意排放到周围的大气中会对环境和控制产生严重的影响,人类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之下会对人的呼吸道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严重影响到养殖场周围群众的身体健康。

2.水污染

畜禽的尿液和粪便不经处理和收集随意排放到江河之后,会造成书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中的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氧,导致水体发黑发臭,使水中的生物缺氧死亡。同时河流中富营养化还会使水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对人的饮用水造成影响,引起人饮用水中毒。此外,畜禽粪便中还含有较多的抗生素、化学农药、重金属残留物以及有机物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之后,被鱼虾摄取,供应到人的餐桌上给群众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有害物质还会威胁到地下饮用水,造成水体重金属和有机物含量超标。

3.传播疾病

目前,畜禽中的传染疾病变异之后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最近几年的禽流感病毒就是其中一个,动物养殖过程中代谢的各种物质、尿液和粪便,其中可能含有某种病毒和细菌,如果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就有可能将病毒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给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二、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对策

1.加强宣传,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

积极的组织环保、农业和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定期的举办养殖技术专业识讲座,定时的召开现场会议,向养殖户积极的宣传畜禽养殖场污染的类型和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向养殖户积极的宣传相应的环境保护法规和制度,提高养殖户对养殖场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积极的引导和督促养殖户及时、合理、科学的开展无害化养殖,对养殖场的粪便、尿液、废水、无处做无害化处理,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做到尽量不污染周围的环境。实现养殖的环保和科学。

2.推广应用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

畜禽养殖过程中清洁生产主要是将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质应用到畜牧生产的全过程,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首先,在动物饲养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的进行饲料配比,通过生物制剂、饲料颗粒化等技术对饲料进行处理,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利用效率。尤其是要提高饲料中对氮的利用效率,并抑制其转化为排泄物种的有害气体和物质;其次,应用科学的饲养场施工技术,建设完善饲养场所,做到生产、销售、污染处理一体化。降低污水的产量和污水中氮元素的含量;最后,科学合理的利用废物。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尿液等污染物可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与当地饲料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对污染物的利用,并将其转化为养殖场另一种经济收入。

3.大力发展循环生态畜牧养殖业

积极的引导广大的养殖户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减少散养的数量,积极的开展规模化养殖,并积极的推广生态化和标准化养殖方式,建立养殖示范区,扶持养殖大户积极开展规模化养殖示范。农村养殖产业发展应该以农户为对象,以庭院为依据,建立完善的污染物利用系统,以沼气开发,有机肥料生产为产业化的生态化的养殖方式,集中处理好畜禽的粪便和尿液污染问题,减少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向发展,不断坚持走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路子,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4.加大污染执法力度

要认真的贯彻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各个部门要认真贯彻和落实,积极配合,加大对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充分利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加大对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正确的处理好畜牧养殖业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的开展生态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对治污成绩突出和示范作用明显的养殖项目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力度。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农村社会资金和群众参与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中来,促进畜禽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斌,蔡树美,辛静,郎莎莎,罗娟,李昌贵,钱晓晴. 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与防治[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01)

[2]高洪磊. 畜禽养殖业中存在的立体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1)

水产养殖的好处篇11

目前全球冷水性鱼类的年需求量约为5×106 t,但年产量只有1×106 t;而国内的冷水性鱼类年需求量约为1.3×105 t,但年产量约为6×104 t[5]。国内冷水性鱼类的养殖地域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东省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淡水养殖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每年对冷水性鱼类的需求量将以35%~40%的速度递增[6],市场供需缺口大,但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因此从市场需求来看,冷水性鱼类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7]。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和市场前景的利好,使冷水性鱼类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特色水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现代渔业养殖结构的调整中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在对全省冷水性鱼类养殖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山东省目前的冷水性鱼类养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有关建议,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1 山东省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自然条件

1.1 资源条件

山东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11~14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710 mm。但山东省属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水资源具有地区分布不平衡、年际年内变化大等特点[7]。不过鲁中南山区及周边山前平原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冷水资源,该地区的冷水资源主要为地下泉水和水库底层水,泰沂山脉周围的临朐县冶源镇和泗水县泉林镇都是山东省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著名的部级风景区老龙湾和泉林泉群就分布于此,其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水温稳定在18 ℃左右,是开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优质水源。

1.2 区域分布

山东省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冷水性鱼类的养殖,但规模不大,基本上处于试养阶段。直到近几年随着养殖技术的积累和经济能力的提高,冷水性鱼类养殖才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青睐。加之政府的引导、科研院所在养殖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冷水性鱼类养殖新技术的普及宣传也深入养殖户中,使许多冷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养殖。从地理位置来看,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地多集中于冷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鲁中南地区,目前养殖规模比较大的地区主要有潍坊、临沂、济宁、淄博等市。

2 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发展现状 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

2.1 面积与产量

调查结果显示(表1),2010年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面积超过3×105 m2,商品鱼年总产量近7×103 t,年产苗种超过7×106粒(尾)。随着养殖效益和市场前景的利好,冷水性鱼类的养殖面积和产量正逐年提高。许多适合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地区,正在把发展冷水性鱼类产业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如潍坊市正在大力推进“山东半岛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临沂市也在规划集养殖、试验示范、加工贸易及休闲渔业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园。潍坊市的临朐县、临沂市的罗庄区和河东区等地依托政府的支持和凭借冷水资源的优势,已成为山东省鲟鱼养殖的“领头羊”。

水源的流量是决定养殖产量的关键,由于流水养鱼,养殖水不再循环使用,又受水源流量所限,导致有些养殖场养殖面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产量达不到设计产量,养殖密度较低。临沂市冷水性鱼类养殖的水源主要为地下井水,平均流量仅为0.4 m3/s,平均养殖单产仅为6.95 kg/m2。潍坊市养殖水源则为泉水,尤其是临朐县老龙湾的平均流量达到20 m3/s,潍坊市的平均养殖单产达到39.32 kg/m2,远高于其他地区。

2.2 生产方式

2.2.1 流水池塘养殖 流水池塘养殖设施以“源水预处理+进水管渠+砖混鱼池+排水渠”为代表模式,流水池塘设施的养殖产量占水产养殖总量的比例虽然很低,但却是高价值鱼类的主要生产方式[8]。流水池塘养殖是山东省冷水性鱼类主要的养殖模式,冷水性鱼类养殖设施多为山泉水和地下水加露天的砖混结构鱼池,其苗种繁育和成鱼养殖对水资源和地域环境条件依赖性较大,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①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可控程度低。冷水性鱼类养殖主要依赖流量和水温,源水流量是养殖生产成败的关键。没有一定的流量很难采用有效的措施保证高密度养殖用水质量和高饲料利用率的要求,且养殖池塘大多采用串联模式,一旦发生病害,传播极为迅速。②用水量大,养殖排放处理困难。采用流水池塘养殖模式,每生产1 t鱼的用水量达到180~270 m3,是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用水量的10倍以上,相比循环水养殖模式用水量更是超过1 000倍,而且养殖排放易造成水域环境的二次污染。由于养殖流量较大,采用设备处理养殖用水,显然使能源消耗剧增;生物处理是节能降耗处理养殖用水的有效方法,但关于耐低温的微生物、藻类和水生生物进行水处理的研究成果较少[9],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还未见报道。

2.2.2 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设施是一种见效快的集约化养殖技术集成,是内陆湖泊、水库和沿海内湾养殖的重要养殖设施。与流水池塘养殖相比,网箱养殖具有养殖密度大、产量高、生产周期较短的优点,但是山东省多数水库水温较高,库底水难以达到冷水性鱼类养殖的水温要求。因受水质、水温等因素的制约,山东省仅有少数地区使用网箱养殖适温性较强的鲟鱼,养殖面积和产量都没上规模,冷水性鱼类发展有限。

2.3 养殖种类及苗种繁育

2.3.1 鲑鳟鱼 山东省最早于1981年在临朐县引进朝鲜品系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随后虹鳟的养殖技术开始在全省推广。1983年由山东海洋学院率先引进道尔逊氏虹鳟(道氏虹鳟),与朝鲜品系虹鳟相比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单产高的特点,是目前省内主养品系。此后,又先后引进培育了三倍体虹鳟、全雌虹鳟、金鳟等鲑鳟鱼类。在2005~2006年,又从黑龙江省引进哲罗鱼(hucho taimen pallas)进行养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目前山东省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养殖量,仅济宁市泗水县一地,养殖产量就占全国养殖产量的17%左右。哲罗鱼虽然产量较低、养殖成本较高,但营养价值高、市场紧俏。此外山东省还有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太平洋鲑(oncorhynchus spp.)等鱼种,但没有形成生产规模,产量不高。虹鳟鱼、哲罗鱼等冷水性鱼类繁殖对水质水温要求苛刻,培育亲鱼的温度为4~13 ℃,最适产卵温度在8~12 ℃,山东省境内的冷水水温一般在14~18 ℃,达不到繁育水温的要求,如进行人工干预,则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因此山东省尚没有鲑鳟鱼的繁殖企业,苗种主要从黑龙江、甘肃等省引进,经过长途运输,成活率较低,尤其是哲罗鱼鱼苗,成活率仅为30%~50%。

2.3.2 鲟鱼 山东省最早于1993年在济南市虹鳟鱼养殖场开始一定规模的鲟鱼试养,由于鲟鱼是亚冷水性鱼类,适应性比较强,适温范围比较广,并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所以养殖面积较鲑鳟鱼大,产量也高,经济效益更好。山东省于1998年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养殖,并且有一部分的养殖户已经从鲑鳟鱼养殖转为

鲟鱼养殖。目前,全省鲟鱼养殖种类繁多,主养种类有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 brandt)、俄罗斯鲟(a. gueldenstaedti brandt)、小体鲟(a. ruthanus linuaeus)、史氏鲟(a. schrencki brandt)以及杂交鲟等。与鲟鱼纯种相比,杂交鲟因生长速度快、适应范围广、抗病强等优点,引起养殖业界的重视[10],现在全省有许多养殖企业已开展了杂交鲟养殖生产。鲟鱼繁殖温度因种而异,山东省主要鲟鱼种类繁殖温度约在9~18℃。鲟鱼的性成熟年龄长,一般在8~10年,且多数鲟鱼种类不是每年产卵而是隔年产卵,在秋冬季繁殖,所以亲鱼养殖的投入很大,省内仅有少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养殖企业开展了培育亲鱼和苗种繁育工作。近年来,由于鲟鱼市场供不应求,促使许多养殖企业开始培育亲鱼,开展鲟鱼的苗种繁育准备工作。如临沂市等地养殖企业已开始鲟鱼的自繁自育,并进行苗种生产。

3 山东省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存在的问题

3.1 苗种繁育与病害防治

原种引种工作滞后,养殖种类单一。山东省的鲑鳟鱼类养殖所需鱼苗基本依靠从外省直接引进苗种或者发眼卵进行孵化,缺少鲑鳟鱼苗种繁育企业。鲟鱼的繁殖情况相对较好,但由于鲟鱼性成熟周期较长,培育鲟鱼亲本需较大的投入以及培育环境受诸多可变因素的影响,使鲟鱼的苗种生产也受到限制。此外,当前杂交鲟种类繁多、良莠不齐,性状相对稳定且被广泛认可的种类较少,一些企业自行实施鲟鱼杂交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偶然性,选育目标也不明确,缺乏系统繁育理论的引导。冷水性鱼类最初进行人工养殖时,疾病相对比较单一,且发病率也较低。经过长期养殖后,冷水性鱼类所发生的疾病已从病菌性疾病发展到原生虫类疾病,现在已出现了病毒性疾病,并且在诊断与治疗上都非常困难,发病也比较频繁[11]。在病害防治过程中,不少养殖户还存在着停药期执行不到位、药理认识不清的问题,少数养殖户还出现误用违禁药物的事例。

3.2 销售与加工

目前山东省尚无冷水性鱼类深加工企业,冷水性鱼类产业产后服务落后于生产发展的水平和市场的需求,冷水性鱼类上市方式绝大多数为鲜鱼批发,也有极少部分小规模养殖户采取直销酒店的形式销售;冷水性鱼类产业还没有形成养殖、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加之冷水性鱼类销售还处于千家万户、自由买卖的局面,存在着不良竞争、竞相压价的现象;并且一些养殖户受眼前利益驱动盲目上马冷水性鱼类项目,缺乏科学指导,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扰乱了市场。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鲟鱼属大型鱼类,有很大的生长潜力,但苗种培育处于食性转化阶段,成活率低,1龄后抗逆性逐渐增强,成活率提高,因此养殖大鱼的相对成本较低[12]。鲟鱼全身都是宝,利用率极高,鱼肉、鱼皮、鱼骨、鱼卵都可以制成高级食品、鱼胶、皮具等,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尤其是鱼卵制成的鱼子酱被称为“黑色黄金”。目前湖北、浙江等省鲟鱼深加工企业的效益可观,带动了全国的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形成了朝阳产业。山东省因受饮食习惯的影响,鲟鱼养殖到0.6~1.0 kg就作为商品鱼销售,在资源有限、苗种来源紧张的背景下,显然存在着认识的误区,这种生产和消费方式是极不合理的。

4 山东省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建议

4.1 开展健康养殖,挖掘发展潜力

水产养殖的好处篇12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市养殖业工作会议精神,突出抓好生态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养殖业现代化步伐,以防检夯基础,以执法树形象,以项目出精品,以作风促转变,全面推进我市养殖业的提质改造,全力打造养殖业升级版。

二、发展目标

2014年全市力争实现出栏生猪105万头以上,增长幅度5.6%,肉牛4万头,增长幅度14.3%;出栏山羊4.92万只,增长幅度5.3%;出笼家禽435.4万羽,增长幅度6.5%;渔业总产量达3万吨,增长幅度3.1%。确保全市全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不发生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工作措施

重点围绕抓好产业促发展,抓好执法促规范,抓好质量促健康,做好2014年养殖业这篇文章。总体工作思路是“突出一个主题,抓好‘四个二’工作”。即要突出推进养殖业现代化发展主题,坚守两条安全防线,加强两项行政执法,做好两个基础产业,壮大东江鱼两大特色品牌。

(一)突出养殖业现代化发展主题,全面深化转型。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整体部署,把养殖业转型作为今年工作重心。

1、转变养殖方式,提高产业化程度。要加快转变养殖发展方式,增强规模发展能力,提升产业档次。一是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抓好2013年度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生猪良种补贴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项目的实施,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确保四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2400头种猪场9月底正式生产,推动全市48个现代生猪育肥场建设,带动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做强肉类加工、鱼加工企业,推动养殖业产业化经营、多环节增效。鼓励养殖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多形式发展标准化生产,使加工企业与养殖基地形成共同发展的产业整体。做好地理标识认证,加快发展我市优势品种。加强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加快养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良繁体系和品改网络建设,加强我市两个种公猪站和肉牛品改站监督管理,加快水产良种场升级改造,提高畜禽水产品良种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进一步规范种畜禽场生产经营秩序,完善种畜禽场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草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制度,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实施草食动物品改工程,加大草食动物发展力度。

2、提升工作素质,提高服务能力。一是要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大局意识。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充分认识、理解、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当前要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无害化处理补贴、燃油补贴等各项利民惠民政策落实工作。二是熟悉业务知识,提高服务能力。要精通疫病防治、免疫注射、采血采样等岗位技能,确保我市养殖业不断稳步发展。塑造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的畜牧兽医水产队伍,全力服务于养殖业发展。三是服务广大养殖户,提升养殖从业人员素质。采取联合办学、培训学习、实地指导等形式,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等,提升养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养殖工作者与广大养殖户形成养殖业发展共同体,推进全市养殖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3、正确舆论引导,促进产业发展。重视舆论监督,切实加强行业宣传,重点宣传我市养殖业创新发展、服务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我市养殖业创业故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宣传树立养殖业在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市场供应、维护社会稳定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要增加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增强应对媒体的能力,学会善用媒体、善待媒体,借助媒体推进工作,促进我市养殖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坚守两条安全防线,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要继续坚持做好动物防疫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确保全市无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确保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肉”、“放心鱼”、“放心奶”等安全食品。

1、牢抓动物免疫。在做好春秋两季动物防疫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常年免疫,做到应免尽免,确保不因免疫不到位而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强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大型交易市场等重点防疫工作的责任,明确行政和技术责任人。强化免疫档案管理,切实做到免疫台帐登记规范、免疫证发放到位。加强对规模养殖场自主免疫的督导和免疫效果监测,防止免疫漏洞。在做好动物疫病免疫的同时,注重抓好H7N9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控工作,确保全市无疫情发生,严防死守将疫情堵在市外。

2、狠抓安全监管。保障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农业部“五不放过”的工作要求,通过加强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指导养殖户建立养殖生产和投入品使用档案、坚持开展生猪尿样“瘦肉精”检测等措施,继续坚持每天按照屠宰生猪6%以上的比例抽检。确保全市无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保障全市肉品质量安全。

3、加强检疫监督。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全面开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工作。加强和规范检疫申报、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引种调运等各项工作。对跨省引进非乳用、非种用和跨市州调运种用、乳用动物,建立县级备案和隔离观察制度。进一步强化从畜禽饲养、运输、屠宰、加工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重点做好城区、兴宁、黄草三个定点屠宰场监管工作。

4、强化疫情监测。进一步健全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规模场四级动物疫情测报网络,推进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密集区、活畜禽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力度。强化对布病、结核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进一步完善疫情应急预案和各种应急措施,储备防疫物资,培训应急队伍,坚持值班制度。加大疫情报告和举报核查力度,依照法规及时准确报告动物疫情。一旦发生疫情,按照“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小范围”要求,果断处置,坚决把疫情扑灭在疫点上,并及时做好善后工作。

(三)加强两项行政执法,树立执法形象。围绕2014年“行政综合执法年”主题,强力推进畜牧兽医和渔业渔政综合执法。

1、整合资源建设队伍。通过积极整合养殖业整体执法资源,进一步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装备,不断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推进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执法工作制度,加强执法监督管理,有效促进养殖业法治化建设,逐步达到“以法促检,以检促防”的基本要求。通过开展综合执法,让广大人们群众心目中形成“畜牧兽医110,食品安全守护神”的新概念。

2、依法行政提高效能。一是按照《省政府服务规定》的要求,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增强服务意识,做到依法服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能,严格按照办理程序限时办结。二是扎实推进畜牧兽医和渔政综合执法,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严禁以罚代法、越权执法、索拿卡要等不法行为。动物检疫监督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六条禁令”,一定要严格执行同步抽检,坚决杜绝买卖票证等违纪违法行为。要改善执法条件,重点加强质量检验检测系统、动物防疫体系、渔政执法体系和兽医实验室建设,着力建设标准化基层动物防疫站、动物检疫申报点。继续加强渔政信息指挥体系建设,改善渔政执法条件,提升安全监管应急处置能力。

3、加大力度确保安全。一是落实监督责任。依托养殖业综合执法大队,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实行举报有奖制度,发挥社会力量,增强执法行动的针对性、有效性。落实执法责任制,完善监督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二是监管与整治相结合。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严厉打击逃避检疫和经营销售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三聚氰胺、瘦肉精、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违禁物的行为,确保市民吃上安全畜禽水产品。三是提升渔政管理水平。层层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在我市辖区流域和珠江流域全面推行禁渔期制度,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有效保护渔业资源。

(四)做好两个基础产业,加快转变步伐。保障全市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抓好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基础工作。

1、要加快畜牧业现展步伐。一是要继续壮大生猪产业。通过扶持市四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种猪场现代养殖企业的建设,引导全市养殖大户发展现代养殖,推动今年在我市现代生猪育肥场跨越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生猪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继续做好生猪调出大县基础工作。二是加强草食动物开发力度。以养殖户为投资主体,政府采用以奖的方式推动草食动物养殖业发展。2014年按照种草养畜、圈养育肥的养殖模式,计划新建常年存栏50头种牛、年出栏肉牛200头以上的标准化牛场2个,常年存栏250只的种羊场2户,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牛羊健康养殖示范场。

2、要高起点谋划养殖业发展方向。严格按照养殖区域规划发展养殖业,严禁在禁养区新建养殖场,推动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场向宜养区转移。2014年重点抓好江白公路沿线生猪养殖场的关停或搬迁工作,促进养殖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做到选址合理、人畜分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与污道分离、隔离屏障良好、防疫设施配套、粪污无害化处理到位。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要做到场内排灌设施和水处理系统良好,塘坝湖泊等基础设施完善,水质环境优良,管理制度完善。出台《生猪规模养殖场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将生猪生产、防疫检疫、质量安全、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加大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监管力度。大力推广“猪-沼-果(鱼、林)”等生态养殖模式和高床水泡粪等先进养殖技术,大力倡导发展林下养殖业和休闲渔业,推广利用粪污生产有机菌肥的新工艺,加快推进市养殖业粪污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养殖业粪污“零排放”。

3、要夯实渔业产业基础。要进一步推动渔业产业提升,在巩固“四大家鱼”繁育场建设的同时,重点要抓好三文鱼、鲟鱼等种苗特种孵化场的建设,解决制约我市三文鱼和鲟鱼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苗种供应问题。开展流域东江河段春、夏、冬三季人工增殖放流鱼苗鱼种的组织与管理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确保今年内放流鱼苗鱼种1000万尾,人工放流资金不低于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