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健康教育教案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5 15:14:35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篇1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健康更为重要。

对于像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的初级中学而言,由于缺乏优质生源的带动作用,不少学生家境困难,家长迫于生计对子女疏于管教,且由于家长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良,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意识弱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问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我们尝试着在学校探索构建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个案研究。

二、“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的含义

按照近年来小升初的各初级中学学生来源分析,近几年,我市小升初招生采取的是以下程序:首先是“名校办民校”的初级中学设置考试招生;其次是第一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公办的、有特色的学校和省一级以上的中学;再次是第二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普通公办初中,而到普通公办初中的第二批电脑排位生还有20%左右较好的学生转学到第一、第二类型的学校,这里指的“非优质生源”就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留在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的学生。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生源按此分类就属“非优质生源”,也即通常所说的C类学校。

三、研究过程及初步成果

(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框架

学校在校长室的统筹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指导。

1.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架构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相关设施设备

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根据学校要求,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及目标,结合非优质生源的特点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实际情况,对三个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全面的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课时、师资等方面得到根本保障;同时,制定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心理咨询室软硬件的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合作,专门在我校开设心理C证班全员培训,目前,我校92名专任教师中有85人经过了C证班的培训,还有4人获得了B证;同时,政教处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主题班会评比、班会课教学设计评比,以赛代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们也纷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学科教师也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学校努力搭建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在课程上对初中三年进行全面规划,一是保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原则上初一、初二0.5节/周;同时,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专门设置“青春期心理卫生”等专题讲座或活动。初三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如“初三中考人生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考前心理调适”等。二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学校要求各科备组每学期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把教科书中可以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每学期提交至少一个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案。三是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学期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

2.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政教处对每周的班会课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段拟定相应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活动。例如:初一以“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为主线;初二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线;初三以“克服困难,向发展目标迈进”为主线,分别有“学会学习篇”“学会交往篇”“学会生活篇”“悦纳自我篇”四个专题,下设“驾驭中学的学习”“唱响自信之歌”“感恩教育”“画出人生彩虹”“心有他人天地宽”“战胜紧张、笑面人生”等几十个子标题,这样既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针对性地选择主题班会提供了指引和方便。

3.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政教处、校团委每年5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例如:2011年开展了“关注成长,呵护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的评比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的比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海报展,并定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每年11月份学校还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示个人的特长、才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开设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本校非优质生源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2009年5月,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校长直接领导,心理专职教师具体负责。随后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智为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系统提供了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预警、心理案例分析等功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软件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校从起始年级开始,逐步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制度化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适性和个案研究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但部分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有:讨厌做作业,怕教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以及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等;(2)人际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孤独感较强,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较多,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3)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敏感,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

2.团体心理辅导的状况分析

我校定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对学困生,级组及班主任会对他们进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情绪的相关辅导;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健康辅导;初三则进行以自信、健康、科学为主题的毕业生心理调节团体辅导,务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学校德育处教师何智锋和级长施捷骥对特殊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庭背景与特殊心理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特殊生现象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参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相关活动,如:2011年4月,我校初一级部分师生参加了由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承办的“雏鹰展翅,成长有我”的广场咨询活动。2011年11月19日,初一部分学生家长又参加了“同在蓝天下――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走进流花街社区大型心理活动日”活动。另外,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同志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例如:黄永波老校长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和“小升初心理调适”的专题讲座,同时也为家长进行“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升学问题”的专题教育,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和生活打下基础。学校积极通过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个别交流、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近几年,由于学校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在校都能开心地学习、生活,能正确面对各种问题,近年学校非正常辍学率、违法犯罪率等均为零,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好评。

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

在我校这样的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虽然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目前,本校只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而且,由于编制等方面的限制,还要承担思品学科的教学任务,真正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面对全体学生的工作难以大规模展开。而其他具有心理B、C证的教师同样要承担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能投入到专门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力相对较少,多数时间是通过学科教育渗透,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我校这一类的非优质生源学校,特殊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更显得教师力量的薄弱。所以,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在此类学校应多设置1~2个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给予心理教师应有的地位。

2.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与优质生源学校相比,非优质生源学校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对孩子缺乏关心、教育和心灵上的沟通。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还要继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互相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3.继续探讨特殊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篇2

1.调查方法——心理测验法

本调查采用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对青春期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本量表每个题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其中“1”表示自觉无该症状;“2”表示自觉有该症状,但对受测者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有一定影响;“4”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相当程度的影响;“5”表示自觉该症状十分严重,对受测者影响严重。自我评定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段时期”的实际感觉。

2.调查对象与调查结果分析①

(1)调查对象

以洛阳市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其中初中一年级713人,初中二年级701人,回收有效问卷一年级602份,二年级614份,有效率分别为84.4%和87.6%。

(2)调查结果分析

①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筛选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SCL-90的统计指标为总分和因子分。总分即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总体反映受检者心理健康情况。因子分共包括10个因子,每一类因子反映受检者某一方面的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受检者心理问题分布特点。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

表1初一、初二学生SCL-90各项目筛选人数统计表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初中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心理状况需要进一步筛查。其中,初一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6.39%,初二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60%。

第二,在筛选原因中,因为因子分超过2分而被筛查的比例最高。

第三,在筛选项目中,无论是哪种筛查,筛查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上升。

表2初一、初二学生SCL-90因子筛选人数统计表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初一和初二学生因子筛查排在前三位的均为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是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以及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好”等。敌对因子指思维、情感及行为表现出厌烦、摔物、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人际关系敏感指与人相处时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等。这与青春期学生自制力薄弱、情绪焦躁、交际能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基本吻合。

第二,无论哪种因子的筛选,初二的筛选比例都高出初一的筛选比例,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的趋势。

(2)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结果差异显著性检验及分析

表3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表现为:

第一,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都较好,SCL-90总分平均分均未超过160分,各因子平均分均未超过2分。

第二,所有因子上二年级得分都高于一年级,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其他、焦虑、躯体化、偏执、抑郁八个因子得分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其差异检验概率P值均小于0.001,仅在敌对和恐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值大于0.05)。

第三,初一、初二学生在SCL-90的总分上差异检验概率P值小于0.001,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比一年级学生差。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为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者与相关学校教师及决策者进行了访谈。总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对心理健康内涵认识模糊、干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模糊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有待商榷的观点。

其一,“没心理疾病不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讨论心理健康教育时,许多教师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认为如果研究对象不存在显性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那就是心理健康;既然心理健康,就没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美国医学研究所(1997)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健康的状态,以及在多变情境中应变的能力,包括处理压力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技巧,以及作出决定的能力等。”[1]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是惠及所有学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而是面对所有学生的。

其二,视外在原因引发的行为或情感问题为心理症状。对于青春期少年来说,多数行为和情感问题源于社会、文化甚至经济因素,但有些教师却急于界定这些学生是否是心理疾病患者,也常把这种问题描述成“症状”,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心理评估、治疗和干预,甚至采用精神疾病诊断方法进行处理。但往往由于缺乏信息,这种匆忙判断往往是“虚惊一场”。当然,这也不否认个别青春期少年的问题源于心理内部紊乱,只是相对而言,这类少年占比例较小。

其三,心理健康教育仅针对患病个体,忽视致病因子。在讨论心理健康时,大家过于聚焦患病学生,却忽视导致其心理疾病产生的因素,以及与这一疾病产生相关的角色。很明显,影响学生学习、导致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当学生把内外因导致的学习障碍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其心理问题会更加恶化。因此,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完善干预体系,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效果。

2.学校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不健全

在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中,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规章不完善、方法不周全、实施不系统等问题。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重视不够。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大多是补充性方案,或者被认为是个别教师的事务,被视为学校的枝节工作,忽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2]。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决策的边缘化地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存在随意性。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主要源于特殊案例。当学生心理健康演变为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暴力和自杀意念等)时,学校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才临时制定相关政策。因此,这些政策不仅是零散的,而且也常常被边缘化,以至于很少有人对其进行重构,或者与其他相关活动进行联结与整合。

学校、家庭、社会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老死不相往来”,这使得心理健康干预低效、重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的构建

要改变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学校应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

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时,决策者应关注制度的完善性、干预措施的完整连续性、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性、操作的灵活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等。具体表现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维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第二,学校应坚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选择身心健康、有献身精神、乐于承担责任的教师制定相关战略,负责实施与评估;第三,干预体系应该确保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确保每个参与者能够获得必要的资源,确保干预过程中的协调或整合,共同承担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专业界限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四,干预体系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预期,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高品质的服务;第五,干预体系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优势和资源,确保激励措施和资源的可利用性,确保学校和其他社会资源的链接和整合,凝聚所有力量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六,建立问责体系,确保每个人各司其职。

2.合理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应按一定的师生比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其承担工作主要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轻度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转诊前的干预,拟定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频率的计划;制定应对普发心理健康问题或严重心理疾病的策略;心理健康问题普查等。

在应对个别案例遇到困难时,学校应组建专题案例团队。这个团队应该由社会工作者、学校心理教师、精神科医生以及临床心理学专家等人士组成。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方法融汇了专业人员、教师、家庭的智慧,可以有效讨论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检讨前期干预的效果,重新思考战略并做可行的调节等。

3.社会医疗卫生组织及精神卫生服务部门的融入

很多学校所在社区医院有专门的心理健康门诊,拥有医疗卫生和精神卫生服务专业人员,以及相关诊断设施。学校应与这些服务机构建立联系,开展一些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咨询活动,参与规划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措施,开发一些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等。这种基于学校、多方参与的心理健康体系对健康知识普及以及一些特殊案例的处理非常有益。

4.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课程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策略。在目前,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使之融入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视之为教学的一部分;②邀请专业人员实施特定课程内容;③开发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通过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无缝”地融入到师生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3]。当然,仅仅依靠一门课程解决相关问题,其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整合学校课程计划,结合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形成全面的应对策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篇3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 4 道,选择题 24 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1-0020-03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 4 道,选择题 24 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4.规范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篇5

一、引言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的现实要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教育以其在学生人生成长、心理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竭力做好初中生技能和情操的培养工作。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但要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锻炼工作,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扮演好技能“传道者”的角色,还要做好学习群体健康情操的引导和培树工作,做好心理“理疗师”的角色。教育学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总追求、总方向,决定了教与学的实践进程及方式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内在追求之一,总是渗透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心理训练的有机结合,获得其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促进其良好学习品质的构建。

二、数学课堂内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途径

一是在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中,提振其乐观向上的心理。初中生群体处在青春发展期,心理活动丰富、情感发展特殊、情绪波动反复,易形成消极畏惧、厌学恶学的不良心理。而教育心理学指出,快乐情绪是人类有价值生活的一个基本取向,同时它也是确保课堂教学进程深入、效能提升的情感基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外部氛围或情境的创造,促使主体内心情感的变化,以此消除内心的悲观、厌学、畏难情感,秉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教学语言是最现实,也是最直接的调动手段,教师要强化渲染、鼓励、肯定等教学语言的运用,一方面要做好对教学内容及学习案例的展示工作,用生动、激趣的话语,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做好课堂良好环境的创建,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应用特性等,同时借助现代媒体及器材,对抽象知识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展示,由外而内,提振他们积极、乐观、向上心理。如“勾股定理”教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比西方国家要早1000多年的历史成就,以此激发起自豪感。如“一次函数图像性质”的讲解,教师通过电子白板、电脑及专业教学软件,在电子白板上呈现“某房地产销售人员的月工资y(元)与月销售量x(套)之间的关系”内容,特别是销售人员的场景氛围进行直观展示,并展示其关系图像内容,培养其乐学、愿学的积极情感。

二是在体验实践喜悦成功中,培养其克难求进的心理。有一种努力,叫做知“难”而后勇。教育发展学认为,课堂教学包含了运动、探索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初中生的进取精神、克难情感有着极大的促动作用。同时,数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深入推进,有助于初中生克服畏难情绪、保持上进心。教师要提供初中生数学实践的有效空间和时机,对让他们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知、数学案例的研析等自主与协作相结合的实践形式,感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劳动所传递的“喜悦”,使初中生个体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更充满自信,切实增强其克难求进的健康心理,达到增进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如“如图,在ABC和DCB中,AB=DC,AC=DB,AC与DB交于点M.求证:ABC≌DCB;如果过点C作CN∥BD,过点B作BN∥AC,CN与BN交于点N,试判断线段BN与CN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案例教学环节,教者采用先探后教、讲练相合的形式,初中生个体自主探究题意,初步认识案例意图:“主要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判定定理的运用能力考查。”结合案例要求,进行思考判断,得到解题思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SSS判定定理;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菱形的相关性质进行求证。”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相关内容时及时强调。初中生小组协作交流心得,归纳完善,展示解题过程(过程略),教师组织他们进行综合辨析,提炼解题策略。最后,教师进行肯定评价,表扬案例解题表现,让初中生产生兴奋感和荣誉感,深切体会探究实践的意义和真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其提供初中生探究实践及讲解指点等进程中,还需要切实用好评价教学这一手段的杠杆功效,肯定评判、科学评析,以此增添探究喜悦的“分量”,增强克难求进健康心理的“魅力”。

三是在感受团队智慧力量中,树立其团结协作的心理。学生是人类群体的重要“水滴”。人类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和群体属性,需要良好而又积极的社交能力。由于初中生个体之间的学习不平衡性及不对等性,导致个体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这就对合作学习、小组协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规范,并成为重要教学手段。因此,教者应切实强化集体性、团体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推进,围绕某一突出问题、某一重要论断、某一疑难困惑,改变座位排列,组建合作团队,促进深思,深入交流,扬长补短,获取科学认知,逐步培养起团结协作的健康心理。如“菱形的性质”新知讲授环节,教师发挥小组学习的集体力量,围绕菱形的性质内容,将他们分成几个探究小组,开展专题性的探究研析活动。教者一方面用投影仪展示合作探析的任务内容,保证小组合作探究的目标“不偏离”。另一方面走进学生中间实时指点。初中生个体在其自我探析及合作探讨等双向集体活动中,取长补短,对认知进一步充实和优化,感受到团队协作力量,保持团结协作心理,增强良好社会交往品质。

三、结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根本任务和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渗透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挖掘数学体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效融合,深入实施,科学引导,培养技能水平和情操品质双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篇6

一、营造一种氛围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社区的共同参与。所以,我们在推进实验过程中,要求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员参与和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对顺利开展园区实验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是行之有效的。

二、把握两条主线

园区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是: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地摆脱烦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推进园区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抓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预防性心理辅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补救性心理辅导两条主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促进学生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最终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做到三个落实

1.组织落实

(1)园区成立上虞中学校长为组长、学区负责人和百官镇教办主任为副组长、务实验学校校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园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负责园区实验的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

(2)成立学区负责人为组长、务实验学校分管领导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工作小组,负责园区实验方案的制订、实施和考评,具体指导园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园区日常管理工作。

(3)园区各中小学建立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学校实验工作小组,建立校长领导的、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2.计划落实

2000年年初,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市教体委的工作思路,我们制订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我们又制订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中,我们对园区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教育途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与步骤、保障机制和研究成果作了充分的说明和论证。园区各单位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认真研究,并积极创造条件稳步组织实施,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订了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

3、措施落实

(1)在推进园区工作中注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科研先导、经验引路。我们首先确定8所中小学为园区实验学校,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为龙头,要求8个实验校都进行课题研究,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边推进边研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2)抓住关键,选准切入口,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机制。我们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来抓。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口。我们先后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优秀论文评比和心理辅导现场会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掘学校每项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3)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纵横联动、相互促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序列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学段、各年级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小学、初中、高中加强纵向联合,同时各学段的学校之间也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研究,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园区坚持每月一次在各实验学校轮流召开实验工作小组例会制度,会上认真交流各校工作,及时总结。

四、加强四个渗透

1.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

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缺乏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由班主任老师承担的。园区各中小学始终把班主任当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一方面给班主任压担子,规定每周一天的晨会课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月一节班队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初每位班主任制订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另一方面通过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组织评选“最佳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报告”、“最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等手段,引导班主任不断提高心理辅导水平。

2.渗透到少先队、共青团活动中

各实验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班队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模式运作过程中,学校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对各班主任进行全面的培训,对以班队活动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全面推进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举行纪念革命烈士的团队活动中,学习革命先辈,增强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意识;在开展“干部轮换”的团队活动中,进行“对待落选的心理调适”、“干部轮换与人际关

系”的专题辅导,让干部们积极参与,培养竞争意识,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围绕以下六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1)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2)以问题为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4)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5)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6)以自身为榜样,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4.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务实验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紧紧依靠园区内各居委会、村委会,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广泛渗透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通过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途径,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五、达到五个结合

1、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结合。

2、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全体教师结合。

3、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4、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团队活动、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5、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

六、抓好六个环节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目前,园区各中小学都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的设在晨会课,有的设在班队活动,也有的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但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将所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为全面推进园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前后举办了三次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全市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市教体委在暑期也组织了由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的辅导报告。除此之外,各校也纷纷邀请专家给师生作辅导报告,这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开展小型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为主的系列活动

学校经常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小型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为主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各校开展的“悦纳他人,悦纳自我,自信地笑对每一天”和“与父母的心灵沟通”等系列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现在,园区许多中小学开设了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热线电话的开通和心理信箱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交流。

5.建立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加强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主要侧重于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通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务实验学校进一步加强了辅导的针对性,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更加深入。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篇7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一

按照教育局本学期教育工作的要点的要求提出的,学校要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本学期的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再上新台阶,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限度地发挥各种心育阵地作用,扎实开展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心育保障。

二、工作目标

1、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工作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四、工作措施

1、健全并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用严谨和健全的制度规范我们的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工作职责》、《学生隐私保密制度》《心理教育工作是制度》等严格执行。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心育意识

一是加强对目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二是通过校本通识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普及好心育知识,为全员抓心育奠定基础。

3、做好心理辅导室工作

(1)安排好咨询室的值班工作。

(2)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好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鼓励学生有问题时能轻松走进咨询室。

(3)热情接待好每一位来访者,并做好详细的相关记录和档案工作。在保证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及时与有问题的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4、抓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1)办好专门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广播栏目,对教师和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拟每周广播一至二次)。

(2)办好校园网站上的“心理健康”专栏。

5、不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一是通过校本心理健康的通识培训讲座,加强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辅导,引导老师要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中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努力、快乐的工作,保护好学生的心灵,把握学生的思想波动;二是通过聘请专职心理教师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学生当中,逐步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6、重视课堂主渠道建设。重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式的集体教育,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主题班会课。各班辅导员及各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主阵地,积极配合学校进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7、做好心理健康档案的积累和整理工作

及时做好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档案,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档案的整理工作,通过规范档案的管理,为提高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及教育内容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中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及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教育对象:以全体学生为主,重点任务是发展性任务和预防性任务。

2、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德育规划,与德育工作保持密切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互相替代。

3、关于心理测试,严格遵循学生自愿原则和保密原则。

4、本计划的制订,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二、实施途径

(一)主要途径:学校教育

1、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向全体师生开放。

2、设“心理咨询信箱”,由心健教师专人管理,定期开箱,本着尊重、信任、保密的原则,及时回信,并可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帮助回信。

3、物色、培养一批有能力、有热情的学生骨干,每个班级2名(男女生各一名),帮助本班学生进行心理自我保健,及时发现个别心理问题,汇报给心健教师或班主任,并帮助解决。

4、定期进行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心健知识的培训,使全体教师都能够重视心健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和各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有机结合心健教育。

5、利用学校的电视机和影碟机,不定期向全体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播放心理健康教育的影视资料。

6、图书室、阅览室增购有关心健教育的书籍,向全体师生开放。

7、每学期组织一次心健主题班会活动,或团队开展一次专题活动。

8、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或周记的习惯,及时找到引起自己不良反映的当前事件,冷静分析自己的态度并及时调整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情绪。

9、鼓励学生至少有一项正当、有益的兴趣爱好,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让学生体味到快乐、成功、满足,形成心理良性循环,保持良好心态。

(二)次要途径:社区、家庭教育

1、家长学校: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人格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超过了学校环境。通过家长学校活动,使家长认识到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到孩子一生,保持友好的亲子关系,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主动询问、关心孩子的情绪、爱好、交友情况等等,努力营造尊重、民主、亲密、信任、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通过德育基地等社区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尽量避免初中阶段即“第二危险期”的负面影响,如自我封闭、青春期逆反等等。

(三)辅助途径:教师自我教育

已有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较其他行业存在着更多的心理问题,所以,教师本人也应该进行自我保健、自我教育。教师平和开朗的心态,自信自强的人格魅力,会极大的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况,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其效果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1、有关资料表明,不少教师的职业病是偏执型人格,教师应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警惕不良情绪、性格给学生带来伤害。

2、转变观念,尽量与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3、身体健康往往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之一,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学校行政、工会等各部门定期开放篮球场、足球场、乒乓室、舞厅、健身房等,定期到医院体检,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

4、学校各级领导密切关心教师的工作和学习,组织各种活动丰富教师生活,帮助教师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做广大教师的贴心人,为教师营造一个舒心愉快的工作环境。

三、教育主题

(一)七年级

1、新生适应:引导学生主动适应学校环境,熟悉新老师新同学新课程,找到自己在新集体中的位置。预防冷漠、厌学情绪。

2、认识学习是自己的权利,中学阶段是自己成长的关键时期。珍惜大好学习时光,培养认真、勤奋、刻苦的学习品质;强化求知欲,增强自信心。

3、认识中学学习特点,适应中学学习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案。重视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悦纳自己,做个好男(女)孩。与异性保持正常、健康交往,学习调节情绪、排除烦恼的方法。

5、关心自我形象,认识和区别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6、正确认识与等待金钱,在消费方面不攀比。

7、合理安排作息,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远离毒品,识别美丑、善恶,过文明、健康的课外生活。

8、上网后,学会管好自己,自觉识别、抵制反动、黄色、封建迷信的信息。

(二)八年级

1、学会关心自己,包括自己的健康、学业和品德。

2、关心同学、老师、父母;助人我乐,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习与成人交往,预防偏执、孤僻。

3、提高学习自信心,发挥学习潜能,努力获取成功或取得进步;预防成绩下降。

4、学习中培养自己抽象思维能力,学习初步的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勇于置疑,勇于探索。

5、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习处理和调节自我烦恼和焦虑的方式,初步掌握应对挫折的技能,保持健康的情绪。预防克服各种“学校病”,各种“情感障碍”,如冲动、情绪低落、脆弱等。

6、参加一定的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爱护公共财物,不浪费。

7、预防“早恋”,正确对待同性及异性朋友。

(三)九年级

1、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力,包括培养自我教育愿望,掌握自我教育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2、重视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日常社会和劳动实践,培养自己热爱劳动的品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3、正确认识当前各种社会现象,正确认识和对待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处理好个人需要、兴趣与人生发展任务的关系。认识自我价值;预防xx人格或悲观情绪。

4、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做好择业或升学的心理准备。

5、发展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正确处理好男女学生的友谊;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促进健康、独立人格的形成。

6、考试焦虑的调整及就业观的选择。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三

初中阶段是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飞速期,并且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思维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有些是困惑甚至问题,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着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了解自己,积极有效的和同学、老师、家长进行沟通,不断地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指导思想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的适应过渡时期,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学目标

总体上,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地对待考试问题;尝试与人相处,能有效的和同学老师家长进行沟通;可以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变化,了解自己;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还未能从小学的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中转换出来,压力不断的开始增多,来到新学校遇到新同学新老师,一切都是相对陌生的环境,适应成了的挑战。

怎么才能迅速的适应到初中的学习生活,课程增多,作业量增大;陌生的环境中认识结交新朋友,让自己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前行,不在孤独;还未能摆脱小学的宽松的学习习惯,现在如何养成,学习的重担时时在他们心头;课业压力增大的同时,如何兼顾他们的娱乐休闲等等共同形成了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障碍性问题和发展性而难题。前者在学校中一般较少见,后者的主要表现为适应不良或者不适应。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初一入学适应不良

刚进入初中,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但初中学习生活和小学时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新环境新同学老师,一切都是很陌生的,在承受着课业压力增大的同时,人际相处从零开始,容易出现厌学情绪,不与人相处,或者孤傲的情绪。长期这样的话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朦胧的自我认识萌芽

初一阶段,有部分学生发展的较早些已经进入青春期了,青春期的特征开始明显起来,幼稚的成人感突出,对于我的思考开始出现,“我是谁”、“我是怎么了”开始在他们内心掀起波澜,困惑不已。

3.学习适应不良产生苦恼

学习课业好多,怎么学,方法好像总是不对路;别人怎么就成绩那么好,我这么差,有压力,出现自卑了;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这么烦,没有目标和动力了;怎么天天都有考试啊,这无穷无尽的考试什么时候是个头,讨厌考试„„这些都是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学生为此苦恼不已。

4.和家长或老师间的沟通不良而苦恼

家长们怎么这么唠叨,不断的碎碎念,动不动的私自翻我的东西,我的空间,我的秘密,什么时候能还给我;老师为什么都看不到我的存在啊?偏心还是对我有意见,还是我不行。

5.不能恰当的控制休闲时间,自制力较弱,过分沉溺于网络、游戏。

四、教学内容

在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生对这一块的内容还是比较好奇,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正确是观念,因此需要在课堂上简单地渗透正确的心理观念,通过在活动中结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对学生产生影响,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

这学期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开始了解自己,学会与人相处以及学会学习等方面的内容。

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环境,认识新同学老师;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让自己更加自信;学会与人相处,有效合适的与人交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面与技巧,正确的对待考试,能轻松应考。一切为了培养更好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教学措施

1.在初一段每个班开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间周一次。

2.个别一对一的咨询与辅导,根据学生的自愿预约以及各个科任老师的提醒。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21-01

人体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务院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技校生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至二十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一些学者甚至把技校生所处的这个年龄段称为“暴风骤雨”的时期,认为这个年龄的学生极容易产生各种犯罪或情绪的问题。由此可见,对技校生开展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我校组织相关教师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在校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22份。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有28.2%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11.5%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有2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敏感。

在分析问卷中,我发现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问题与自我意识的认识上,比如学习上的挫败感导致自卑与厌学。其次是自控能力较差,道德意识薄弱。

技校生大多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被冷落的弱势群体,部分学生有一些模糊的道德认识,如“不受纪律约束才自由实惠”“小节无害,文明吃亏”“打不服别人要受欺”等等;有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自控能力较弱,常受个人欲求的驱使,很少考虑自我和集体需要之间的协调;受个人情感的驱使,常常忘记道德准则;有自制的愿望,但又缺乏坚忍的自制力。行为上常以吸烟、乱花钱、逃课、迷恋网络来掩盖其自信心不足,用违反校规甚至用的行为来补偿内心的失落感。

为此我们制定对策,在全体师生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1)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

我们组建了由2名优秀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学团队,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目前,多名教师获得了心理咨询专业证书。我们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心理健康教师和部分班主任老师参加心理专题培训班的学习。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在全校所有在校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所有班级中,开展以班主任为心理导师,面向全班学生的,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班级心理教育。并且开展专题个案讨论式学习,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组织教学。

(3)开展主题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安排如下:一月:召开心理研讨会。二月:各班设心理委员,召开心理委员培训班。三月:制定心理键康教育学年计划,召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四月:学生心理调查、心理健康教育月、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班、成人宣誓、青春期教育。五月:心理咨询室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六月:心理健康案例征集。七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八月: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九月:新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印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教材。十月:聘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十一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十二月:心理健康教育年终总结。

(4)建设“心理健康教育QQ群”。选择班级、年级有侧重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QQ群”的应用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班级、学科、教师、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

(5)创建心理博客。我们设置了“训练目标”“焦点新闻”“心灵之约”“心理课堂”“心理档案创新版”“听你倾诉”“七彩青春”“与你共享”“生理健康”等九个栏目。

(6)在校园网内开设每人一个的教师电子信箱,设立“师生论坛”,用于学生与班主任、学科教师的心理交流。

(7)创办“家长心理教育学校”。

(8)拓展网络内外的心理对话通道――开设“悄悄话热线”“心理氧吧”。网络内外的心理对话深受学生的欢迎,有些毕业生到了矿上,遇到心理困惑,半夜三更还发短信给我们负责“听你倾诉”的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初步创设了“对话―生态”式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在这样的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第一,我们强调将学习的时间、地点、进度控制权交给学生,在主动、交互式的学习中,真正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系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潜能与学习热情,促进其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篇9

1、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系统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的主要途径。本学期我校在初一二每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课,初三间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充分利用了《新版中小学心理健康实验教材》,并将教师学到的心理团辅技术运用到课堂,房树人绘画、OH卡牌故事接龙,催眠的花园,拍卖会等,使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同时,由心理健康教师讲授《生命的意义》《生命之旅》两次校级公开课,课上,学生在生命的抉择时潸然泪下,感悟颇深,得到听课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2、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

本学期在全体班主任的配合下,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一共进行了四次。各班任在认真学习心理团辅和《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操作指南》基础上认真指导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起到了全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目的。

3、加强学习培训

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的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一项工作做好必须有一名好先锋,政教主任看充分意识到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真学习,自身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尤其是在近两年来积极自费学习OH卡牌辅导、绘画艺术治疗、GPRS行为模式测试等心理诊断、咨询、辅导技术,之后积极对中层领导和班主任教师进行培训,采取传帮带等形式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了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尤其是学校购置沙盘以后,政教主任兼心理健康教师,有时在时间上会影响沙盘活动的开展,他主动承担了心理沙盘培训课程,使得各班主任均可起到个体沙盘创建的陪伴者作用。

4、举办心理讲座

我校积极利用家长学校为老师、家长、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初三学生毕业之际,我们为初三学生举行了两次考前放松的讲座,使学生在考试之前拥有好心情,轻松上考场。本学期我校在家长学校期间各班都安排了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之后由政教主任做了《跨越人生的栏杆》的心理教育讲座,赢得了师生的认可,积极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进行。

5、建立、完善心理档案

本学期我们首先建立初一新生建立心理健康基本情况档案,使班主任、心理老师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重点关注筛查出的问题学生,帮助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调适。同时完善了初二、初三年级的心理档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尤其是初一二每个学生均进行了十二份心理健康测试,从不同层面了解学生,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并予以追踪调研,确定了调研主题《榆次北梁初中单亲学生心理状况研究》。

7、继续开展心理咨询

我校心理咨询室在午休、活动时间和晚餐对学生开放,每天不少于2.5小时,我们严格按照咨询流程进行咨询,使学生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今年我们为我校学生及家长做了大约13次的心理咨询,内容涉及学习困惑、交友疑虑、青春期成长困扰、行为不良、厌学等,例如我校初一某班一学生不愿来学校上学,周一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周二孩子就打电话告诉父母,要求来学校接回家,并威胁家长如果不来接就离家出走,心理健康教师通过“房树人”绘画技术与该生交流,发现其性格上具有非常热心的特点,使其认识到只要主动交流可以交到许多朋友,通过不到半小时的沟通,该生愿意留下来,心理沟通起到了效果。一名女生由于考试焦虑影响了学习,通过OH卡牌抽取使问题得到解决,第一张抽取是存在的问题、第二张牌是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三张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面谈咨询、沙游辅导、催眠等方式,及时调整了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维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预防了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8、进行心理图书漂流活动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拥有藏书300多册 ,我们利用阅读课、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心理书籍阅读,到目前为止,全校所有班级已全部进行了轮流阅读,部分图书还在借阅中。通过阅读,不仅广泛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促使同学们掌握了大量的有关心理调试的技巧和方法,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9、开发心理信箱

由学生信任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予以及时解答,并为学生保密,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消除了学校一些安全隐患,做到了为学校规范化办学保驾护航的作用。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篇10

要想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意识,就要让他们先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往往和心境密切相关,人的情绪会影响人的行为和生活状态,积极的心态能让人充满活力,从而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良好的情绪对于取得成功也是很重要的,人在愤怒时往往会失去理智,而很难判断正确的人生方向,反过来,拥有良好的情绪会让人心境豁然开朗和清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理智的判断正误,找到解决方案并努力解决。另一方面,情绪能影响周围的人,一个拥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往往有广泛的交际圈,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这样人生的道路就更广阔了。

例如,体育教育可以分为室内教育和室外教育,室外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身体机能的训练,而室内教育则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学。教师可以每周轮换一次教育方式,让学生身体、心理同时得到发展。在室内进行心理辅导时,教师可以给同学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如运动经验、兴趣爱好等,让学生充满兴趣,提高对体育课的上课欲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正确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播放一些有关于体育的运动资料,如奥运会比赛,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关于心理方面的真实纪录片和案例,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事迹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组织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强化教育

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志能控制人的行为,对人的选择有支配作用,体育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通过运动,能定期释放人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让人的全身细胞能得到放松状态,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满足。而且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做反复的运动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达到身体和心理全方面发展。

例如,组织学生训练,适合在室外课堂教育时使用。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进行拔河比赛,第三个小组在旁边加油助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提高了心理素质,对培养团结意识也有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个小组,在跑步的基础上,进行接力赛,这锻炼了学生的反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活动。

三、落实课堂“心理健康”内容――完善教育

在体育课上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丰富课堂内容,即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特点,从而自主地接受学习和体育锻炼,从而完善教育。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是指身体和心理都良好的健康状态。心理素质和身体状态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和基础;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又促进了心理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另外,一个人的团结意识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只有人的情绪呈良好的状态,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生活有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才乐意与周围的人相处和交往,才能主动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体育教师可以多培养学生的集体团结意识,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共享喜悦和成就。拔河运动是一个能锻炼学生集体思想和团结意识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拔河比赛,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信念,对于班级良好的集w意识和优良班风的创建有很大的帮助。有了团结意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篇11

一、初步研究探索阶段

辽源市教科所在1989年考察了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教育之后,决定以试点方式进行研究探索。20世纪90年初,我们在市十三中、市十七中、东丰县一面山中小学进行试点,并在1991年明确提出“心理卫生教育研究”,以发展型咨询辅导为突破口。截止到1996年末,试点工作正式结束并取得重要进展。

(一)制定实验方案,正式立题研究

经过充分的准备,市教科所于1991年初形成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验方案,经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正式立题,市县两级教科所紧密配合,先后在直属中学、西安区、龙山区、东辽县、东丰县进行了5次大型集中辅导,培训学校领导和教师1500多人次。下发了《课题指南》,确立了先行实验的县(区)和实验点校,建立了市、县(区)、校三级课题组织网络。

(二)明确研究方向,确定实验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一项科学严谨、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实验初期,我们把理论探索的重点放在确定研究方向和实验内容上。在广泛研究基础上,确定预防和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方向。

根据心理教育目标,确立了预防、辅导、培养三个方面的内容。预防方面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心理卫生、教学心理卫生、家庭教育心理卫生、优化班级心理环境。心理辅导方面主要内容是:学习心理辅导、交往心理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择业心理辅导、考试心理辅导;矫治轻、中度心理障碍,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品行障碍。心理素质培养方面主要内容是:培养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后者重点培养情绪调控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积极健康的兴趣、良好的自我意识,以及自信、自强、自立、自律等心理品质。

(三)开展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

为科学、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我们对实验点校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主要内容是智力、气质类型、性格发展水平、性格特征、学习适应性、心理需求、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为多所学校建立了科学、规范、实用的心理档案。

为便于教师查看心理测试结果,我们还对心理测试结果进行了研究开发:①绘制了爱德华个人偏好剖面图;②绘制了艾森克人格剖面图;③改进了心理健康诊断(SCL-90)的评定方法和结果查看方法;④改进了学习适应性的评定方法,并绘制了学习适应性剖面图。这些研制和开发大大提高了心理测评速度,便于教师查看心理测试结果,为这些量表广泛应用于团体测量打开了通道。

(四)开展实验培训,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1. 加强市课题组研究人员培训。先后到东北师大、华中师大、北京师大参加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培训共计300课时,5人次。参加全国学生心理辅导研讨会,丰富了理论知识和经验。

2. 加强实验教师系列培训。重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实验内容、实施方法途径、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心理辅导、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法、学生学习障碍及其矫治、心理教育案例、报告的撰写等集中讲座。

(五)创新载体,多渠道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我们在取得初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方案要求,组织各实验区和学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形式有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专项知识讲座、学科渗透、个案分析等。

二、区域推进阶段

1996年,辽源市教科所制定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九五”规划,确定在全市推广研究成果和经验,截止到2000年,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区域推进阶段。

(一)深入开展预防心理问题的理论研究

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对全市各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系列培训,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使教师能够较好地在教育教学中积极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开展了家庭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组织力量编写了《好家长》读物,指导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要点、原则,掌握科学方法。《好家长》作为我市家庭教育的主导教材,充实家长学校的内容。

(二)建立“两卡”,推动心理辅导

“两卡”即学生咨询卡、家长教育咨询卡。下发给实验班学生和家长,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填写,投入学校专门信箱。学校派专人收集“两卡”,并进行分类,分出集中问题和个别问题。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考试压力大、人际交往及青春期困扰,我们在市教育电视台进行了“顺利度过青春期”、“自我心理保护”等电视讲座,又深入一些学校进行“异往指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欢迎。

(三)开展个别的心理问题矫治专题研究

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市课题组同志深入各实验学校进行细致分析,帮助提出指导方案,面对面指导,并跟踪服务,最后教师进行理论总结。几年来,我们指导教师共成功地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百余例,在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第二届研讨会上交流案例33篇,第三届研讨会上交流案例28篇。

(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核心问题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我们结合课题研究成果,2000年编写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实验教材,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资源。各学校按照教材要求,广泛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单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挖掘学科教学渗透点,多方结合、共同施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

(五)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实验研究不断深入

开展了“四个一”评比活动,即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打造一节学科渗透课、开展一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承担一项研究课题等“四个一”评比活动,在全市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优秀成果、先进个人评比活动。1999年召开了辽源市第二届心理教育研讨会,并邀请东北师大心理系张嘉玮教授做了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活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六)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目前,全市已有44所学校,数百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近2万名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参加实验的学校既有重点高中,又有一般中小学乃至农村中小学。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相应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另外有28所中小学成为挂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三、全面实施阶段

“十五”期间,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市教科所依据两个文件要求,将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承担了省级规划课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及运行模式的研究”,同时又承担了东北地区“全国中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科学管理,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边研究边推广,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健康地发展。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领导

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学校领导的支持。我们聘请市教育局业务副局长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各县区教育行政领导亲自参加实验研究,各实验点校校长承担学校课题。市教育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下发了文件,有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写进了《2002辽源市教育发展纲要》等市政府文件中。为搞好课题研究和活动推广,我们组织对全市各级学校领导干部、后备干部进行了多期培训,为实验的整体推进奠定了组织和领导基础。

(二)建立全方位开放性科研体系

搞好课题研究必须广泛借助于各方面力量,建立开放的科研系统。为此,我们加强与专业院校联系,通过外出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等形式,先后与北京师大心理系、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华中师大心理系建立了联系,广泛获得信息资料。重点依靠我省专业院校的力量,先后与吉林师大心理系、东北师大心理系建立了协作关系。东北师大心理系张明教授、刘晓明教授、吉林省教科院徐向东所长多次来辽源指导工作,帮助培训教师,为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全面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十五”期间,辽源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纳入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总课题组系列,成为吉林省的首批实验区。在研究中取得了多项成果,先后承担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高二册(吉林人民出版社)的主编工作,参编了中小学两本教师指导用书,并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评为优秀实验区。市教科所将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全面运用于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在学校心理教育理论建设、教师培训、心理教育课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个案分析研究、心理咨询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训练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

四、功能整合阶段

“十一五”期间,辽源市教科所承担了“构建德育目标体系和方法途径的研究”省级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实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提高心理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从2006起,将工作重心转向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一)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关键是寻找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我们发现,中小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品德滑坡、行为习惯不良等现象,与虚荣心理、自卑心理等有直接关系。理论上也认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基础,道德品质是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外在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就不会取得实效。同理,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与德育相结合,就不能发挥其终极效应。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正是两者的关系,以此为突破口,就能将德育与心理教育很好地整合起来,发挥更大的功效。

初三健康教育教案篇12

关键词 独立院校体育课程 构建 实施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其前身是公办高等学校下设的民办二级学院,独立院校兴起于1998年,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已有266所。其学校的整体专业及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体育课程)的发展是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并逐渐完善和科学化的过程,在专业及公共基础课程的发展中出现诸多的问题,而焦点大多集中在学校办学条件与办学特色之类的问题上。

一、学校成立时期的体育课程设置及规范化阶段(2002年-2004年)

武汉工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它的前身是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2002年首批招收800名本科层次的学生,2003到2004两年期间学生人数迅猛增加接近8000人,并设有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2002-2003第一学年,由于学校初建,管理制度与专业及课程设置大多非常不完善,体育课程的模式和师资均引进其母体中南民族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方法。可由于当时办学条件极其有限,场地器材基本跟不上教学的要求,体育课程模式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003-2004建校的第二学年,学校依据此时的办学和师资状况对体育教学进行相应的规范,制定出能针对本校学生及教学条件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但还是谈不上系统的体育课程的构建。

二、改革阶段――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初期与探索阶段(2004年-2008年)

2004-2005学年,学校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需求成立了体育教研室,仅有专职教师10名和十多名来自中南民族大学本部的体育教师。当时体育教研室制定了改革学校体育课程的《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公共体育教学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此《方案》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阐述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方案》中对当时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改革实施方案,并编制了2004版《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整体结构:

(一)体育基础课(必修课)

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主要教学内容:田径――身体素质:速度、耐力、力量及灵敏素质(必学内容),选学内容:武术、垫上运动、大众健身操、篮球、排球、足球。由于当时体育教师半数以上为兼职教师,任课教师可根据自己专业选择一项健身类和一项球类(共两项)完成第一学期的体育教学任务。

(二)专项运动课(必修课)

专科第二学期(一个学期),本科第二至四学期(三个学期)开设,在此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项目上课(课程安排在原体育课程时间段)。该类型课程旨在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一至二项运动健身技能,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体育意识打下基础,以达到体育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开设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形体与瑜伽、健美操、网球、武术、健身健美、跆拳道、体育舞蹈十一个项目选项课,主要教学内容:各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但由于当时学校场地条件有限,大多数室内项目只能在室外进行教学。

(三)体育课程结构

首先,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实行自由选择体育项目的教学。其二,体育选项运动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从初级入门经过普及到提高三个阶段,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再则,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

三、完善及深化改革阶段(2009年-2013年)

2008年以后,学校由于发展的需要,在黄家湖大学城建立了新校区,占地800亩,配套建设了一个标准的400米塑胶田径场,多片篮球场和一个具室内乒乓球、健身操,体育舞蹈、跆拳道、器械健身七个多功能教室和十一片羽毛球场一体的体育运动中心,大大改善了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每年稳定于12000-13000之间,有预科、专科和本科三个层次。还成立了公共基础课部,将公共体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和数学基础课程划入该部门进行统一规范的教学与师资管理。体育专职教师也增加至17人,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主要由他们承担。学校的教学工作部门于2009-2010学年引进教务管理系统,教学排课、学生选课及成绩等教学常规化管理全部纳入网络化管理,体育课程根据在校学生的男女生人数比(男女生比例为4:6)以及逐步配套完善的体育场馆,对体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

完善调整体育课程设置:

学校建设和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制度管理等已趋于完善与规范。此时,必须对实施了近4年的《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公共体育教学实施方案》和2004版《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实行修改与调整,改进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科学合理的符合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和增强身体素质的需要。

(一)体育基础课(必修课)

大学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包括专科一年级)开设,主要教学内容为:第一学期女生武术(初级剑第一至二段)、排球(基本技术)、中长跑及身体素质等;男生武术(三路长拳第一至二段)、篮球(基本技术)及中长跑和身体素质等。第二学期女生武术(初级剑第三至四段)、篮球(基本技术)、短跑及身体素质等;男生武术(三路长拳第三至四段)、足球(基本技术)及短跑和身体素质等。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普及三大球基本技术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下一学年体育选项课打好基础。

(二)体育选项课(必修课)

本科二年级第三至四学期(共两学期)开设,在此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项目上课。该类型课旨在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一项运动健身技能,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体育意识打下基础,达到体育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开设项目优化为:篮球(男生)、足球(男生)、羽毛球(男女生)、网球(男女生)、跆拳道(男女生)、健身操(女生)、体育舞蹈(女生)七个运动项目选项课,主要教学内容:普及并掌握各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提高战术水平、学习了解基本理论知识、竞赛规则及裁判法等。

(三)公共选修课(选修课)

开设对象为在校一至四年级全体学生,开设课程有瑜伽与形体、舞蹈啦啦操、形体舞蹈,学时数为36学时,每学期进行选课,班级人数80-90人。每学期这三项公共选修课广受学生的喜爱,每到网上选课时,几乎都是被学生“秒选”,几分钟就满额。

四、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常规化工作管理

2002年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试行推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5年后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改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当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康的个体评价指标。根据国教育部、体育总局以及湖北省教育厅文件精神,落实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每年按时上报至湖北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学校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归入体育课程的常规化管理,使学校每年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成绩均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要求,并建立健全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档案。

五、深入探索发展阶段(2013年-2016年)

推出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方案:

2013-2014学年根据学校转型发展和进一步优化课程改革的需要,经过与同类院校比较和学习借鉴,根据学校现有体育课程师资(在校体育专职教师已增至21人)和场馆条件拟推出“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改革试行方案”(简称“方案”)。拟开设年级:大学二年级公共体育选项课,试点项目为健身类和小球类。“方案”推出后,由于涉及教务管理系统的选课、如何保证教学计划的实行、学生课堂管理及成绩考核管理等诸多尚未完善的问题,未能步入实施。

而后,此“方案”经过将近一年的调研与论证,于2015-2016学年在健身操选项课程进行试点,正处在实践探索阶段。

(一)俱乐部课程设置

健身操俱乐部课程(公共体育必修课)分类设置:有氧健身操、舞蹈啦啦操、健身街舞、有氧踏板(暂开设四类)。

(二)俱乐部课程管理

课程教学管理:录入学生指纹进行课堂考勤管理;教学时间段分为:09:00-10:00、10:30-11:30、14:30-15:30、16:00-17:00,四个时间段同时开设有氧健身操、舞蹈啦啦操、健身街舞、有氧踏板四类课程的教学班来供学生选择,每个教学班级20人为限,每个学生一周必须选择一项课程上课并进行一次指纹考勤,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及喜爱的任课教师多选多上,但必须参加一项俱乐部课程的考核作为学期体育成绩计入2个学分。

(三)俱乐部教学效果

由于健身操俱乐部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时间与教学手段灵活多样,锻炼参与性强,课程试点改革以来显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务部门和学生对此教学形式的评价很高,深受学生的广泛欢迎。

六、结论

武汉工商学院的体育课程改革,从2004年至今已历经了12年,其构建与实施的过程曲折而漫长。此间经历的各个不同阶段,始终遵循学校体育的基本原则,依据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和不同阶段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并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前提下,通过长时间不断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实践,努力学习与借鉴成熟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探寻出符合独立院校自身特点的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之路,为增强学生体质,引导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学习掌握好运动健身的技能与方法,主动自觉的参与体育运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当今时展的复合型人才,履行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关于实施的通知》.1990(5).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

[3]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