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6 16:15:25

通货膨胀特点

通货膨胀特点篇1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逐渐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虽然我国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将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有效的缓解,经济发展速度稳中有进,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卓越表现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广泛赞誉。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通货膨胀就是屹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然而,依然能够听到人们说“物价飞涨”“工资不涨”“钱越来越不值钱”等话题,而所谓的物价不断增长则是通货膨胀在人们生活当中最为明显的体现,也因此,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适当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出口,然而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之间找到最适合的平衡点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头等大事。

一、通货膨胀的特点

1.通货膨胀概念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俗讲指国家生产的货币过多,导致货币降低本来的价值,使得物价上涨,或者说由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现阶段,普遍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物价上涨,工资却不涨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最集中的体现。

2.通货膨胀率衡量

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而由于商品性质不同,物质指数一般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消费价格指数(CPI),这是一个反映居民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它同人们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经济分析、决策、价格总水平加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而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第二,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请康的重要经济指标,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价格这算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也叫通货膨胀率。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1.食品类价格不断上涨

反映食品类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指标是消费品价格指数,即CPI,根据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2月份的CPI指数同比涨幅仅为0.8%,跌破1%,创五年来新低,是通货膨胀率不断缩小,经济发展健康状态不断转好的重要指标。然而,数据上的指数只能从整体上反映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真实的社会物价水平却并没有下降,反而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居高不下,国内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加上去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更对我国的粮食储备造成了严重的打击,造成粮食及其周边副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这也是人们认为工资不涨,物价飞涨,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2.资产类价格上涨

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我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导致我国资产类价格不断上涨,这对房地产企业和生产加工制造型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货膨胀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动,大宗商品的价格开始不断上升,导致很多加工企业的生产成品不断增加,以河北省衡水地区的丝网加工行业为例,大宗商品价格例如钢材价格的猛涨,使得这些地区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危机,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了订单的大量流失,使得本就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中小型企业面临倒闭、破产的危机。另外,通货膨胀也导致产地产行业的不断扩张,房地产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各种能源、原材料等诸多产品的需求,导致这些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出现价格持续走高的现象,这种经济泡沫的存在也成为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3.流动性

资产膨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使人民币对外币不断升值,导致我国出口压力过大,国内产能过剩,而国外资产不断流入,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另外,为了稳定和增加外汇,我国的外汇储备占用了大量的储备金额,而央行为了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就需要印发大量的人民地,这也是造成国内资金流动过剩的主要原因。资产流动过剩使人们口袋里的钱不断增加,购买力却不断下降,为了能够进一步占得市场先机,人们开始对货币是否贬值进行预期,而预期的结果往往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内在动力,成为我国CPI指数一直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建议

1.及时关注通货膨胀的细微表现而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能够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进行修复,而超出一般水平的通货膨胀就必须要将政府宏观调控“有形的手”与市场自我调节“无形的手”紧密的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中需要进行紧密监控的经济现象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对市场上的敏感商品进行补贴

我国通货膨胀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是粮食产品价格的波动式上升,粮食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其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久而久之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粮食产品的物价进行有效的调控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中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不断对食品领域进行商品价格补贴,来阻止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稳定民心,减缓CPI的增长趋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通货膨胀对我国人民基本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

3.对市场上热钱流动过快现象进采取适当的约束机制

我国通货膨胀最明显的特点是市场上热钱流动过快,资产不断流动,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看似繁荣的经济现状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面对资产的过快流动,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加以控制,对房地产市场的开发运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抑制人们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倒把行为,防止部分人搅乱我国的市场经济。其次,建立健全投资管理机制,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对投资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投资主体对自我约束机制较弱,导致投资领域出现了不健康、不稳定的增长,而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突进,投资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不断减弱,因此,政府更应该在这一时期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抑制不良投资机制的出现,从而抑制投资市场上热钱的过度流动,降低通货膨胀率。

4.进一步完善汇率政策,深化汇率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增值预期明显,其在世界货币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了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给国内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人民币增值却也导致了我国外贸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外贸企业生存困难,举步维艰,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降低也使我国大量的美元储备不断缩水,为了转变我国的出口形势,提升外汇储备的安全性能,就应该进一步完善汇率政策,深化汇率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汇率机制,例如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实现汇率的弹性改革,使汇率能在适当的期间进行来回的波动,从而降低出口压力。

5.完善金融市场,缓解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中的压力

通货膨胀的出现,热钱流动过剩导致银行内资金不断增多,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困难,效益降低,资金融通越来越困难,银行内热钱过剩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关键的矛盾问题。因此,应该完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在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控制制度,同时降低对资信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刺激中小企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发展,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提升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小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也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而降低失业率也是调控通货膨胀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总结

世界性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在不断延续,后经济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的问题,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够有效缓解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人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这一过程是艰辛且漫长的,如何根据我国通货膨胀有的一些特点,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汇率体制的不断改革等,是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章含,严浩坤.我国当前时期通货膨胀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1.

通货膨胀特点篇2

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米尔顿?弗里德曼及Laidler和Parkin四家的观点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Laidler和Parkin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注:[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页。)。综合他们的论述,通货膨胀即通货供应量过度增加,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而恶性通货膨胀,则是一般通货膨胀在程度上的恶性发展。证诸政府1945~1949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我们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一)发行屡创天量。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页。),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2.6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0.22217公分,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年12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达83.2亿元,超过限额4倍多,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10.4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更猛增至679,458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33,972倍,如果以1∶300万的兑换率折合成法币,则数量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的天文数字,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额到1万元、10万元,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早在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法币已流通10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到"(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加上政府弥补巨额赤字完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决定了金圆券的命运只能以短命告终,并且加速通货制度的彻底崩溃。

(二)物价疯狂上涨。通货恶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疯狂上涨。抗战结束后,上海重新恢复了领导全国物价的地位,上海的物价走势较能代表战后物价的总趋势。与全国一样,战后上海的物价也经历了一个短暂回落又急剧上升的过程。1945年8月,上海的物价正处于疯狂上涨的顶峰,物价指数为8,640,000(1937年1~6月=100,下同)。8月中旬,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价突然下跌。同时,人们顾虑债务会在币制改革中吃亏,一改过去借债囤货、重物轻币的风气,纷纷脱货求现,甚至贬价求售,物价更急剧下泻,上海9月的物价指数较8月下跌36.4%,黄金价格由中储券1,400万元跌至230万元,跌幅达83.57%,许多股票价格跌去2/3。但是,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昙花一现,10月以后,上海的物价指数迅即回升,12月已达88,544,比9月上涨5倍。

步入1946年后,物价涨幅加大,12月物价指数为681,600,较上年涨6.7倍;黄金每10两市价从731,374元涨到3,164,680元,上涨3.33倍;美元从1,390元涨至7,600元,上涨4.47倍;大米每石从7,625元涨至62,333元,上涨7.17倍。1947年物价涨势更猛,特别是2月中旬黄金政策失败以后,物价上涨速度成倍提高,全年共发生6次大涨风,涨势一次比一次猛烈,两次涨风之间的间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价指数为10,063,000,比上年上涨13.76倍。至1948年,上海物价则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越来越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6月以后,整个物价已呈疯狂上涨的态势。至8月19日,物价指数已达564,570,000,比1947年底上涨了55.1倍。

1948年8月19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南京政府对物价、工资实行冻结,即"八?一九"限价。"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公开交易冷冷清清,黑市交易却十分火暴,黑市物价上涨约3-10倍。10月,上海突然刮起了抢购风,人们见货就抢,甚至连锡箔、棺材也在抢购之列。在抢购风潮期间,四大百货公司的存货被抢购去2/3~3/4;绸布店的呢绒存货被抢购一空,150万匹棉布只剩1/5。据估计,限价期间上海工商业的总损失约值金圆券(指初发行的金圆券价值)2亿元。继抢购风潮后,上海又发生了抢米风潮,"一天达27处之多",最后范围扩展到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注:千家驹编:《经济通讯》,1948年10月。)。强制执行了70天的限价政策,再也维持不下去了,11月1日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于是整个物价犹如决堤的水,一泻千里。11月中旬,米价已从限价时的每石20元9角,一度突破了2,000元大关,上涨近100倍。其他各类物品价格也平均超过限价20多倍。11月物价指数比10月上涨675%。1949年2月以后上海的物价已再现法币崩溃前疯狂上涨的状态,4、5月物价已是天天上涨和一天数涨,5月米价最高每石3亿元以上,金价每10两430亿元,美元8,000万元。物价总指数高达36,366×10[11]的天文数字。

(三)通货不断贬值。通货价值分对内、对外两种。对内价值指货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对外价值则通常以黄金、外汇来度量。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失去了国内实际购买力。100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买2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8月19日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每斤16两),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之2.45。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通货对内价值严重贬低,必然导致对外价值暴落。由于物价疯狂上涨,货币实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追逐黄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

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人们拿到纸币后,就象拿了烫手的红薯尽可能马上扔掉。"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上海市场大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至顶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二、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

回顾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恶梦,值得深思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战后通货膨胀恶性到如此的程度呢?

(一)财政赤字巨大,完全由发行弥补。恶性通货膨胀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货币发行超量。印刷大量纸币,应付政府用款,这是恶性通货膨胀的源泉。问题在于政府明知饮鸩止渴,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关键是财政收支无法平衡,赤字巨大。财政赤字对南京政府来说是个老问题,自其政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但抗战以前物价稳定,税收在总支出中占相当的比重,财政不足部分可以通过向上海金融界发行公债筹集,虽然不宽裕,但还能应付。1936年发行统一公债,等于宣布南京政府第二次债信破产,自此开始,政府已无法通过发行公债筹措军政费用,弥补财政赤字。于是政府便更多地倾向于向国家银行垫款。为应付政府垫款,中央银行便不得不大量增发纸币。1946年财政部长俞鸿钧就坦言,"从1月到5月……税收只2亿5千万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补足"。抗战后,随着内战的爆发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加剧,摧毁了政府平衡财政的可能,赤字呈几何级数上涨。1947年以后,政府财政赤字几乎完全由发行钞票来弥补。见下表:

(二)决策失误。抗战胜利之初,南京政府拥有黄金600万盎司,美元9亿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救济物资和美军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71页。),这些都为政府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是,政府的决策失误却丧失了这种机会。

第一,对中储券处置失当。1945年9月28日,政府宣布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比例为1∶200,这一兑换率的确定是极不合理的。当时的实际物价水平,上海仅比重庆高约50倍,与整个法币流通区域的物价相比,上海物价只高约35倍,可见,中储券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了,法币的购买力无形中增加了好几倍。于是后方头寸纷纷流往上海,其时重庆、昆明对申汇率每1000元高达1300元。后方游资涌向上海低价竞购物资,刺激一度下跌的物价又飞速上涨。政府还规定中储券限于4个月内兑换完成,每人最多兑换5万元法币,在兑换期截止以前,中储券仍准许在市上流通,因此持有低价伪币者在兑换期前也尽量套购货物,并把兑换限额外多余的伪币都用来抢购物资。不合理的兑换率、兑换期限过长及无根据的限额兑换等措施的出台,助长了抢购风的兴起,对战后上海乃至全国的物价很快由跌转升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第二,对战时压抑的购买力在战后喷发掉以轻心。在漫长的战争年月,由于物资严重匮乏,人们的消费需求受到很大的压抑,随着胜利的到来,国际贸易的次第恢复,战时长期积累下来的消费需求,在战后得到了总爆发,旺盛的消费需求拉动了通货膨胀。对此南京政府因过高估计了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和社会总供给能力,从而在决策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决定,对战时所采取的各项管制措施一律予以废除,从而使通货膨胀更加漫无限制。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尚未恢复常态以前,过早地放弃对物价、分配、资金等管制,事实证明是极为有害的,将使社会久久不能走出无序状态。

第三,不合理的汇率、进出口政策。1946年3月4日南京正式开放外汇市场,把法币的对外汇率定为1∶2020美元,中央银行奉命无限制买卖外汇。以当时国内的物价上涨程度来说,法币的对外价值是被严重高估了,加上巨额的延期购买构成的有效需求水平提高,外国货排山倒海般地涌入中国市场,出口因汇率高估,不敷成本,而处于完全停止状态,外汇有出无进,国际收支急剧恶化,外汇储备逐渐枯竭,外贸没能成为战胜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而在社会动荡背景下滋生的人们对外汇的偏好、资金外逃和外汇投机等,更加剧了国家外汇储备的消耗。政府不得不放弃维持固定汇率的政策,改为采用机动汇率。8月19日将官价汇率提高到3350元,上涨约60%,市场汇率也立即从2500元升至3700元,引起整个物价波动。为了防止官价汇率低于市场汇率,利于吸收侨汇和出口结售汇,1947年8月设立平准基金。但由于通货膨胀不断恶化,基金汇率频频提高,一方面直接刺激进出口物品价格提高,在比价效应的驱使下,一般物价水平也随之高涨,另一方面由于进口物资越来越少,国内物资供应更稀缺,更多的纸币追逐更少的商品,物价上涨更甚。因此汇率及进出口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成为促进物价飞涨的直接诱导因素。

(三)货币流通速率加快。从1945年底开始,上海的物价上涨指数大大高于通货发行量及其指数,以1937年6月的发行指数和物价指数都为100,1945年12月发行指数为73,200,上海的物价指数为88,500,物价指数是发行指数的1.21倍;1946年12月物价指数已是发行指数的2.16倍,1947年12月为3.56倍,1948年8月已增至10.47倍,1949年5月,更是达到25.16倍(注:各年的发行指数、物价指数见《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7、95页。)。同时,物价的上涨速率也越来越高于通货发行的增加速率,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大加速,增加了社会有效货币供应的数量,加速了物价的飞涨。

通货膨胀特点篇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has had been through repeatedly three time great inflations. oversized Total demand drawing causes which with the first two investment in the fixed assets scale is different, the inflation more characterized the cost-push has unfolded under the open economy condition , and has formed the big latent threat to our country economy long-term stable growth.From this, we proposed to enlarge “three agriculture”investment to safeguard the food security, and to develop the substitution energy and the strategic resources product reserve to sharpe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ixed price ability, and to strengthen positively monitoring the short term capital flowing to maintain the financial security and the economy stable. Through above measure, we may be supposed to deal with the current inflation.

Key wordThe inflation;cost-push;exchange rate

我国新时期通货膨胀自2003年开始以来愈演愈烈,进入 2007年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在高位运行。七月份突破5%大关后,出现节节攀升的态势,全年上涨4.8%。2008年二月更是达到8.7%,创下12年以来的最高值。为了控制CPI指数的上涨,中国的货币当局频繁使用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等紧缩的货币政策。但从近期CPI的表现来看,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当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但是主要的原因是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全新的特点。造成新时期通货膨胀的原因不仅仅是流动性过剩,国际输入性因素的作用明显,制定针对新时期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充分考虑这些来自国际的因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物价波动

通货膨胀一直是萦绕在我国经济上空的一个梦魇,如下图一所示,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84-85年、87-89年、93-95年有过三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并且各次上涨的幅度不断的攀升,90年代前期的一波物价上涨峰值曾经超过20%。

图1 改革开放以来CPI增长率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984-1985年CPI增幅一度超过9%,1985年更是达到9.3%。此阶段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另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增长过快,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引起成本上升。成本推动伴随着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为了抑制高通胀,国务院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措施。

1987-1989年是经济扩张的时期,物价指数持续走高,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社会需求不断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发行超标,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在居民不确定性心理预期的作用下,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党在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

1993-1995年,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过大,金融持续混乱。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国际收支恶化。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与国际收支恶化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1993年,中央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二、新时期通货膨胀的特点

95年-02年我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通货紧缩,之后物价水平在2003年中期开始上涨,预示着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到来。与上面分析的历次通货膨胀相比,新一轮通货膨胀表现了全新的特点。首先本轮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的并且具有国际输入性的特点,在国际贸易与金融互动关系日益加深的国际背景下,国际能源、原材料与粮食价格的上涨通过价格渠道输入我国,推动我国物价水平不断走高。而且新时期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同在,国际游资疯狂涌入我国,再加上产业资本流入与贸易顺差的作用,外汇储备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强化。另外,本轮物价上涨还具有结构性的特点,在物价变动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结构性差异。

1.成本推动性特点

如下图二所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开始不断降息,美元持续走低,加上国际游资的炒作,以美元标价的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石油是工业“血液”,属于重要的上游资源性产品,其价格上升首先带动国际能源、基本金属、贵金属及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如下图三所示),接着推高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加大整个工业生产成本,然后逐步传导至下游的加工工业和消费品,进而推动物价全面上升。

图2 2006-2008年油价和汇率走势图(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3 国际能源与金属上涨趋势(数据来源:CRB)

油价的上涨与能源的紧张给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欧美国家不断开发与创造新的替代能源,近年来不断地消耗粮食,转化为生物燃料,造成了粮食供求缺口不断加大,全球粮食价格不断攀升。以玉米为例,如下图四所示,近年来全球玉米的产量都保持上升趋势,然而消费量也在不断加大,而且库存量逐年减少,供求缺口不断加大,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美国利用玉米制造乙醇这个事实。

图4全球玉米产销库存图(数据来源:中钢期货)

燃料乙醇的生产耗费了大量的玉米,这是近年来玉米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2006年美国燃料乙醇产量超过50亿加仑,按1加仑=3.785升、酒精密度0.8克/CM3计算,至少消耗玉米4996万吨,占玉米总产量18%,2010年,预计美国燃料乙醇玉米消耗量达到1亿吨,相当于美国现有玉米产量的30% 。(如下图五所示)

图5 1990-2010年美国燃料乙醇生产所需玉米量(数据来源:USDA)

生物燃料的生产是世界粮食危机形成的重要原因。首先,生产生物燃料必须占据人类的口粮。2006年,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相当于1.3亿人一年的口粮,而到了2010年,按照测算,这个数目将翻倍。同时种植生物燃料用的粮食要耗费大量的土地,这便减少了其他粮食的种植与供给,粮食供求矛盾更加剧烈,再加上近年来饲料加工用粮需求以及食品加工用粮需求的不断增长,全球粮食价格出现普遍上涨。如下图六所示,近年来,世界上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都保持上升趋势。粮食价格是食品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上涨直接导致食品价格的上涨,而食品价格对新时期物价上涨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图6 2003-2007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受需求强劲、美元贬值以及国际游资炒作的影响,国际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上涨趋势。以国际钢材为例,如下图七所示,近年来国际钢材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带动我国国内钢材价格上涨。而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推动工业品价格指数的上涨,最后会传递到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来。

图7国内外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走势(数据来源:中华商务网)

上面所述的国际能源、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形成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最终会通过国际贸易途径传导到我国,造成我国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如下图八所示,由于受到国际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原材料、燃料特别是食品价格指数出现大幅上涨趋势,推动国内CPI也不断上行。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新时期通货膨胀具有输入性的成本推动型特点。

图807-08年价格指数月份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输入性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与外资流入两种渠道不断冲击我国国内市场,从而使我国新时期的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国际输入性特点。上文已经说到,国际石油、钢铁以及粮食等大宗资源性产品的价格飙升带动我国进口生产资料上涨,造成我国输入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同时,外国商品价格的上涨促使我国企业减少进口,转向国内市场,从而加大内需,增大通胀压力。另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国内生产要素低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作用下,流入我国的国际游资不断增多,这几大因素促使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猛。外汇储备的增多会造成外汇占款的增多,从而增大货币供应量,加大社会总需求,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

图9 新增外汇储备的构成(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结构性特点

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农村经济比较脆弱,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工业的高速增长与农业低速增长形成尖锐矛盾。农产品的供给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可能成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初始冲击。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一般加工业发展迅猛,基础工业和能源、交通等发展滞后。

上述经济结构特点决定了本轮通货膨胀也具有结构性的特点。以2007年为例,在这一年里,我国CPI上涨4.8%;PPI上涨3.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2%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8%;RPI上涨4.4%。三大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出现明显差距。价格指数内部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通过计算求得07年6月至08年5月CPI各类构成指数的平均值,绘成如下图十,发现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和居住等价格指数上涨(大于10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最明显。而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则持续下降(小于100),CPI内部构成出现不协调,甚至是分化。生产价格中初级产品价格和中间产品价格涨幅高于最终产品,购进价格高于出厂价格,生产资料价格高于消费资料价格。

图10 07年6月-08年5月CPI构成分类平均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外,本轮通胀的城乡和区域差别比较大,如下图十一所示,近年来存在于农村的通货膨胀压力比城市大,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缺乏产品库存机制,产品价格对供给缺口更加敏感,需求的加大就更能拉动物价的上涨。同时农村也缺乏对外部价格冲击的缓冲机制,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能力更加脆弱,更能受到国际物价上涨的影响。在全国各地区之间,物价的上涨也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从全国范围来看,CPI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一般是粮食主要生产区,资源、能源输出大省;而经济发达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11城乡CPI比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新时期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

本轮通货膨胀进入2007年后不断加剧,人民币对内贬值严重。但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对外升值态势强劲(如下图十二所示)。这一经济现象阻碍国内外市场的有机衔接,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诱发国际游资的冲击,造成我国经济发展不稳定。同时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一起拉动国内企业生产成本,造成企业开工不足,产量减少,经济衰退,从而有可能把我国经济发展拉入“滞胀”状态。

图12近年来CPI增长与汇率变动比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新时期通货膨胀有可能发展为“滞胀”

所谓“滞胀”,是指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这是经济中最为可怕的现象。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着潜在涨价、人民币升值与产能过剩三大压力,这三大压力相互助长,构成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巨大威胁。

(1)国内潜在涨价压力大

当前国际一些涨价因素是国内无法控制的,国际石油价格失控式上升引起国内油价上涨;国际粮食价格暴涨引起国内粮价飙升。我国长期内对产品价格的形成都实行干预,造成价格人为地压低,这种潜在的反弹压力迟早会爆发出来。另外,我国要素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受到扭曲,劳动力、土地与资本等要素价格偏低,长期内这种扭曲机制肯定会得到矫正,要素价格肯定会涨,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全面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在急剧增大。

(2)人民币升值过快

人民币升值过快将导致热钱大举进入,外汇储备随着增加,从而形成外汇占款导致货币发行量增大,通胀压力也加大。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也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会造成出口企业经营急转直下,甚至出现亏损或者倒闭。出口企业是我国吸收劳动就业的主力军,其倒闭必然会加大就业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出口减少会使经济增长由于缺少外需的拉动而速度减慢, 大大削弱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

(3)国民经济存在产能过剩

目前官方公布的11个主要行业(钢铁、电解铝、汽车、铁合金、焦炭、煤炭、电石、铜冶炼、水泥、电力、纺织)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此外,房地产这个重要的行业也出现了“过剩”, 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不断加大。由于2008年会进入产能集中释放阶段,供给增长会愈加明显,经济增长率会明显低于2007年。

由上面三点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存在着通货膨胀压力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共存,而且国民经济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三大压力相互作用,一方面推动我国物价指数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使我国企业成本增加,出口受挫,失业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受阻。另外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经济减速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消费下降,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架马车―出口需求也随着出现急剧下滑,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中国经济在CPI持续高位运行,全面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同时,实际GDP增长减速的迹象正在显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如下图十三所示)

图13实际GDP与物价指数增长比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08年为1-6月份)

2.新时期通货膨胀有可能危及经济安全稳定

新时期通货膨胀是属于输入型通货膨胀,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作用下,国际游资疯狂涌入我国资本市场,一方面增加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冲击我国货币体系,严重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安全,给我国经济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近年来涌入我国境内的热钱迅猛增长,至2008年6月已经达到1.75万亿美元。热钱为了追求汇率变动利益而进行投机,这种投机既不创造就业,也不提供服务,具有极大的虚拟性、投机性和破坏性。由于此种投机性资金常自有贬值倾向货币转换成有升值倾向的货币,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热钱短期内在一国市场中的流入和流出,会增加该市场的波动性,对一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损害。具体到我国来讲,热钱的主要影响有:

(1)助推通货膨胀

热钱流入使我国被动增发货币,造成流动性过剩,加剧了通货膨胀。2004年全年基础货币投放达到6600多亿元人民币,按照测算大约1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就有8000多亿元人民币,因此,仅仅热钱流入就超过了全年的基础货币投放额。可想而知,这对通货膨胀的推动力有多大。

(2)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难度

为了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稳定汇率非常重要,但热钱流入加快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升值步伐,加大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难度。中央银行要适当控制升值速度,就必须投入基础货币收购外汇,而外汇占款的增加又会导致货币供给相应增长,增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3)加剧国内资产价格的波动

热钱不断涌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了这些市场的价格虚高。在获利了决之后,热钱流出又会使市场价格下跌,短时间内价格暴涨暴跌加剧了市场波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热钱在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不断寻找套利机会,最明显的是房地产市场。最近两年多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20%以上,甚至达到50%。

(4)对经济结构的冲击

过度的游资投机行为会误导资源的流向,吸引更多的国内资本转化为投机资本,导致低效率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与产业结构的失衡。首先,既定的资金用于投机多了,就必然会致使能源、交通、农业、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等基础产业资金短缺、发展滞后,影响到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其次,国际游资的投机行为可能助长国内投资的短期化倾向,致使高新技术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扶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最后,国际游资的误导作用还可能导致政府的产业政策发生偏差,使经济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总之,这种产业结构上的畸型发展是会大大削弱我国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国际投机热钱疯狂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加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强化通货膨胀压力。国际游资过度投机破坏国际收支平衡,冲击我国的货币体系,制造市场虚假繁荣,破坏价格均衡机制,引起外汇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与金融体系产生冲击,从而给宏观政策与经济稳定带来严峻挑战。

四、新时期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建议

开放条件下,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成本推动是本次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治理新时期通货膨胀必须把重心放在降低成本上,关键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国内资源供给、资源替代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而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国际输入。国际因素对国内物价波动的影响与日俱增,这为分析与应对通胀压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我国物价波动的研判必须放在全球经济供求平衡背景下,物价调控也须充分考虑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1.由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是近年来CPI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拉动力量。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①要增加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进步率,扩大播种面积及提高单位产量;②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③要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价格上涨形势,树立对宏观调控的信心,稳定通胀预期。

2.必须增强对全球资源性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参与力度,提高我国资源性产品的生产能力与国际市场定价能力。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规模持续扩大,但国内储量有限,国内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持续提高。再加上其他新兴国家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是长期趋势。必须增强我国对全球资源性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参与力度,确保满足我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需要。要利用我国在国际大宗资源性产品的主要买主地位,提高我国在国际资源性产品市场的定价能力。可以利用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变部分外汇储备为股权储备,投资参股世界上大能源公司与钢铁等大原材料公司,增大我国在大宗资源性产品定价上的话语权。同时我国必须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原材料类产品的利用率,努力寻求和制造替代产品,以降低此类产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减少国际价格对我国价格的影响。必须建立石油、钢铁等重要基础产品的战略储备制度,以便在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调节物价,控制物价的上涨。

另外,开放性带来的通货膨胀冲击是难以规避的,①要积极防范贸易途径的“输入型”通货膨胀,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基础货币过度投放这一问题。努力促使进出口贸易地理方向的多元化,降低对个别国家的依存度,要积极开拓低成本国家进口市场,降低我国进口成本。②必须加强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监控,控制人民币升值幅度,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基于人民币升值套利的投机活动,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与经济稳定。

3.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出口企业的发展,例如可以结构性地提高我国出口退税率以及适当增加一些企业的出口补贴,降低企业出口成本。要适当减少政策转换的频率,扩大政策适用期,从而增强出口企业的适应力。要鼓励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要提醒出口企业重视国内市场,鼓励部分出口产品转为内销。这样,出口企业的成本降低,需求加大,倒闭的可能性就大为减少。出口企业倒闭减少,就业就增多,国家经济增长就有动力,“滞胀”的压力就可以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余珊萍.论开放经济下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J].东南大学学报,2002(5):45-53.

[2]范志勇、向弟海.汇率和国际市场价格冲击对国内价格波动的影响[J].金融研究, 2006(2):36-43.

[3]方先明、裴平、张谊浩.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和货币冲消政策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6(7):13-21.

[4] 郭新华、韩继云.防治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对策建议[J].管理现代化,2005(3):45-47.

[5]卢孔标. 开放背景下国际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影响[J]. 广西金融研究,2008(1):26-29.

[6]乔海曙、邓婷.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与中国样品[J]. 宁夏大学学报2007(2):112-118.

[7]马晓莹、刘晓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通货膨胀解析[J].经济与管理,2008(2):61-64.

[8]张海平.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内外原因及政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4-5.

[9] 孙婉洁、臧旭恒.试析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5(9):60-66.

[10]陈全功、程蹊.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2):51-56.

[11]HELMUT F. Theories of inflati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17-135.

[12]N.Gregory Mankiw. Macroeconomics (Fourth Edition)[M].Worth Publishers,2002:186-2002.

[13]于志慧.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2008(230):29-34.

[14]陈雁云.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当代财经.2005(4):49-54.

[15]卢孔标.开放条件下我国物价波动中的国际因素[J].广西金融研究.2001(9):55-59.

[16]艾洪德,范立夫.货币银行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89―304.

[1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07-620.

[18]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省略);世界银行网站(省略);中钢期货网站( 省略) ;美国农业部网站(usda.gov);中华商务网网站(省略 );美国商品研究网站(省略 ).

通货膨胀特点篇4

2008年的宏观经济如一场好莱坞大片,有太多的戏剧性变化,上半年,压通胀,防过热,力保经济“又快又好”话音未落:下半年,防紧缩,保增长,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雷厉风行。进人2009年以来,在全球经济仍在衰退泥潭挣扎的时候,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但在局面

转好的同时,一些有远虑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担心扩张的货币政策已埋下了通胀的种子(周其仁,2009)。2010年,汽油柴油涨价,糖涨价,食用油涨价,一连串的涨价。2011年1月份我国CPI上涨比率达到4.9%,2月份保持居高不下,反映通货膨胀已经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抑制通货膨胀也是目前宏观调控的重头戏。

一、我国此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出现过的几次通胀相比,这次通货膨胀有以下特点:

其一,全面性。这次通货膨胀不仅仅是粮食和石油大幅度涨价,而是以这两种基础产品为中心的大多数商品同时全面涨价。事实表明,其中既有实体产品的涨价,又有虚拟产品的涨价。目前我国面临粮价、油价、房价、股价、汇价五大价格问题,且纵横交错、异常复杂。

其二,食品价格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而且食品价格涨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10月份食品类价格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高出5.7个百分点,而在食品类价格中,蔬菜价格的涨幅又远远高于其他食品价格的涨幅,10月份鲜菜价格的同比上涨率达到31%,鲜果价格的上涨率达到17.7%。

其三,本次通货膨胀是在资产价格飞涨之后发生的。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高速上涨,其中从2009年年初到年末,北京的房价几乎翻了一番,而政府的房价调控措施收效甚微。玉石、文物、古董、字画等可以储藏的商品价格也大幅上升。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全球化视角下的通胀变动机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是最近3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四国”和新兴市场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行列,世界经济格局和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伴随着这些变化,全球化对各国商品价格、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也在不断地动态演进。全球化通过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和工资抑制效应、增大全球总供给和形成主要经济体低通胀目标偏好等渠道,压低了全球通胀水平,使得世界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这正是过去30年所发生的情况。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分化,全球化对通胀的作用方向逐步逆转。下面,我们将构建一个基于全球化视角的逻辑框架。

世界经济逐步呈现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过度消费增长模式与以中国为代表的过度投资增长模式间的“二元”格局。在这种经济格局下,美国政府、居民和企业借助现代金融制度安排,无节制地放大消费需求,而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则以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为代价不断加快投资速度以谋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两者相互强化,通胀压力随着正产出缺口的持续而开始日趋加大。此外,又由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因此,全球主要经济体均进入同步的通货膨胀上涨周期。作为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且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的我国,通胀更是具有鲜明的全球化特征。

2.当前物价上涨的基本动力来自于流动性过剩:按照货币学派的观点,物价上涨是货币现象,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关于引起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从外部影响因素看,外汇流入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尤其在2000年以后增长进一步加快。2009年4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额就已突破了2万亿美元,2010年已经达到2.9万亿美元的新高值。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货币供应量上升,进而引起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

从内部影响因素看,我国近十年来货币发行量及增速,无论是与国内同期GDP纵比还是与外国情况横比,都显示货币发行过快,导致流动性过剩。十多年来,我国货币量和实体经济规模间的距离在拉大,且这一状况自2009年开始加剧。从M2/GDP的比率也可以看出,进入2000年后,该比率长期在150%-200%之间波动,2010年更是接近200%,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这说明我国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伴随着巨量的货币扩张。且具后续效应。

本轮物价上涨是近十年货币被动超发的累积结果,而宽松的信贷条件、长期的低利率则起到助燃的作用。“货币超发一房价上涨一物价上涨”的逻辑是合理的。土地和地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工资就开始倒逼着涨。务工成本上涨意味着务农机会成本涨,反过来又会牵引着农产品价格上涨。这是货币向CPI传递的通道。

3.资产价格对通胀预期的强化。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土地供给的单一垄断性,我国房地产价格存在长期上涨的必然趋势。在通胀预期背景下,国内外大量资金就会流向房地产市场,推动房地产价格加速上升,而房价上升又会增强通胀预期,驱动更多的资金不断进入,进而在房价和通胀预期之间形成相互联动的自我强化循环。

三、抑制通胀的策略选择

通货膨胀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应综合运用金融、财政和税收等多种手段,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量化紧缩:(1)加强对国际热钱流入的监管。建立健全以央行为主体、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结构为补充的热钱防控体系,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严格规制。此外,在国际投资资金审批上应注意阶段性,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外商投资项目资金一次性或短期流入利用汇差和利差进行套利或进入房地产、股市等领域进行投机:(2)鼓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对外投资有助于消化掉目前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化解通胀的压力。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之后,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金规模等都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对外投资的条件;而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又迫使我国通过这一领域的对外投资来保证我国的资源安全。

2.供给扩张:(1)实施减少企业税收的政策,以抵消成本上涨的因素,防止物价上涨;(2)改善企业管理、深化改革,以降低成本;(3)加强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此外,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这样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其政策意旨是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公共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服务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

3.继续密切关注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扬。股市、楼市的过度活跃,一方面挤占实体经济的可用资金,另一方面大大强化通胀预期。因此,必须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管,控制信贷资金流入楼市、股市。同时,应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打击囤地行为等措施平抑房价,防止热钱大量涌入并进一步助推通胀预期。

4.努力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一旦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粮食减产,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将不可避免地触发通胀。为此,应当从气象服务、农资生产等多方面支持农户以尽可能保持粮食稳产势头。同时,继续运用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及粮食储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供应。

5.控制通货膨胀要加强对预期的引导。预期在通货膨胀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低通货膨胀时,其预期是收敛的,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引导预期,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而当通货膨胀高涨,发展到高通胀时,其预期是发散的,一旦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便难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通货膨胀或者说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效用大大降低。因此,央行既要考虑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也要考虑预期的作用。当前,稳定预期就成为我国央行调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稳定预期又对央行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央行要不断提升自身公信力,加强对舆论的引导,稳定公众预期,防止因预期不稳而导致通胀出现螺旋上升。

总之,我国目前治理通货膨胀并非一件易事,正如总理所说,“放虎容易关虎难”,而且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自然灾害的发生。国际油价的上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因此还需要审时度势,据实调整策略。

参考文献:

[1]韩剑,全球化、全球产出缺口与国内的通货变动[J]世界经济研究,2009,(6)

通货膨胀特点篇5

    同样,国内学者也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运动特征展开了研究,但也都是孤立地考察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变化或非线性。其中,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结构性变化的研究较少:刘金全等(2006)运用参数稳定性检验法,发现我国通货膨胀序列自1984年以来出现了两次高通货膨胀区间。张成思(2008)运用结构断点检验法考察了1981-2007年我国月度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我国的通货膨胀路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而关于非线性研究的文献有:龙如银等(2005)运用Markov机制转换模型揭示出我国通货膨胀率存在两个区间,即高通货膨胀率区间和低通货膨胀率区间。赵留彦、王一鸣和蔡婧(2006)运用改进的Markov机制转换模型发现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间存在非线性性。王少平和彭方平(2006)运用ESTAR模型也发现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间存在非线性指数转换特征。张屹山和张代强(2008)在TAR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是局部单位根的门槛自回归过程,在高通货膨胀下,通货膨胀率是平稳自回归过程;在低通货膨胀下,通货膨胀率是单位根过程。

    如果通货膨胀的动态过程中确实存在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调整这两种特征,只孤立地考察通货膨胀运动的某一特征将不能很好地揭示通货膨胀的真正本质。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样本数据来内生地判定通货膨胀路径中是否同时存在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这两种特征,或者只存在其中一种特征,或者两种特征都不存在,这样就能避免模型的误设问题。Lundbergh等(2003)提出的时变平滑转换自回归(TV-STAR)模型能够很好地用来解决上述问题。该模型不仅能同时考察经济变量的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调整,并且能通过模型设定检验来区分这两种不同特征。另外,许多宏观经济变量的机制变化是逐步过程,Markov机制转换以及TAR模型等均假设机制间的转换较突然,因而不能描述机制的渐进变化过程。TV-STAR模型由于能通过转换参数来控制转换速度的大小,所以不仅能够刻画较突然的机制变化,也能刻画渐进形式的机制变化。正因为TV-STAR模型具有以上许多优良性质,因此被广泛用于研究经济、金融变量的运动特征,如Franses和Dijk(2005)比较了各类线性与非线性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TV-STAR模型在长期中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其他模型。Sollis(2008)使用TV-STAR模型检验了17个以美元为基础的经济发达国家汇率变动特征,发现一些国家的汇率变动中以结构性变化为主,而另一些国家的汇率变动中同时存在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调整。Hasanov等(2010)对土耳其的通货膨胀与产出间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表明,两者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调整。

    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引入TV-STAR模型来考察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在统一框架下探索我国通货膨胀中的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调整。基于该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政策意义: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否同时存在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如果的确存在这两种特征,那么结构性变化发生的时间点在哪里,在结构性变化前后,通货膨胀的非线性特征是否也发生了变化?不同状态和结构下的我国通货膨胀持久性有何不同?正、负向外来冲击的影响也呈现非对称性吗?另外,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间的临界值是多少?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通货膨胀本质的了解,从而为治理通货膨胀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将基于TV-STAR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来回答上述问题。余下部分安排为:第二部分为数据与模型;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数据性质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性质与平稳性检验

    本文使用商品零售价格同比指数增长率的月度数据来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率的特征,样本范围从1983年1月至2011年3月,共计339个样本,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①。由于我们采用同比增长率,通货膨胀序列中已消除了季节因素的影响。图1给出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路径图。总体来讲,从1983年1月至2011年3月的这段时间内,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呈现两种不同态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经济运行极不稳定,通货膨胀的波动较大。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1998年之前的通货膨胀无论从均值、标准差、最大值以及一、二阶自相关系数上,都明显要相对高于1998年之后的通货膨胀,并分别在1985年底、1989年初以及1994年底出现三次较大的峰值,后两次的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了25%。在90年代中后期,由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的波动区间也开始减小。但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随着各经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缓解市场流动性、刺激经济,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已经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明显 增强。我国政府也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其结果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一路攀升,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指数升至5.0%,治理通货膨胀再次成为全年经济的重中之重。

    

    

    许多基于ADF单位根的检验结果对我国通货膨胀率是否具有平稳性存在较大分歧,如赵留彦等(2005)发现我国通货膨胀率在某一时域内具有平稳性,而在另一时域内具有非平稳性;王少平和彭方平(2006)发现我国通货膨胀率是平稳的;而刘金全和隋建利(2010)发现我国通货膨胀率是非平稳的。出现上述分歧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线性模型的ADF单位根检验法由于存在功效(power)问题,会过度地接受原假设,从而使得检验结果不可靠(Taylor,2001)。另外,我国通货膨胀的持久性中可能存在非线性特征,传统检验法很难在线性单位根与非线性平稳序列间作出判别。为此,我们引入Kapetanios等(2003)提出的KSS非线性单位根检验法,该方法比ADF检验法更具有稳健性,并能检测出所有线性与非线性单位根过程:

    

    这时,可通过构造统计量来检验:δ=0以及:δ<0,从而判断通货膨胀序列中是存在单位根还是具有非线性平稳特征。表2同时给出了ADF以及KSS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考虑到数据生成过程的各种可能,我们分别使用带常数以及带趋势的单位根检验。为了使得检验结果稳健,滞后阶数分别取4、8、12三个不同数值。KSS检验中10%和5%的渐近临界值摘自于Kapetanios等(2003),其分别为-2.66和-2.93。表2显示ADF检验的结果取决于滞后长度以及模型的具体设定形式,不能一致地判断我国通货膨胀率是否存在单位根;而KSS检验的所有结果均在5%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ADF检验由于线性假设以及较低的功效,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单位根的检验是无能为力的。而KSS检验能得出一致的检验结果。本质上我国通货膨胀率是平稳的非线性均值回归过程。

    

    (二)模型设定与检验

    TV-STAR模型是两机制STAR模型的一种推广,为了更好地了解TV-STAR模型的性质,我们首先介绍STAR模型。自从Terasvirta(1994)提出STAR模型以来,该模型就被广泛地用于研究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量的非线性动态特征,两机制STAR模型可描述为:

    

    

    1.确定AR(p)模型中的滞后阶数p,以及确定STAR、TV-STAR模型中的延迟参数d。

    

    由于上述建模步骤中涉及不可识别参数与,将使得假设检验变得复杂。处理这类问题的通常做法是,在原假设下对平滑转换函数进行一阶泰勒展开:

    

    (三)非线性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另外,我们可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通货膨胀运动在外来冲击下的反应特征。传统脉冲响应函数不依赖于过去历史信息,在同等幅度的正负向冲击下具有对称性。但STAR、TV-STAR等非线性模型明显地依赖于过去历史路径,并且在不同机制状态下,其运动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非线性模型中使用传统脉冲响应函数将产生偏差。为此,Koop等(1996)提出了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其脉冲响应不仅取决于历史状态、现期冲击的大小、正负方向还取决于未来时期的冲击。该函数以历史信息为条件,是包括初始冲击δ与不包括初始冲击δ的两期望值之差:

    

    三、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基于线性AR(p)模型对通货膨胀率进行建模。通过自相关、偏自相关图以及结合AIC信息准则,我们选择AR(2)模型来刻画通货膨胀差分序列的动态过程。表3(见下页)显示,基于AR(2)模型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残差部分具有非正态尖峰、厚尾等性质。另外,基于滞后4、8阶的Lung-Box检验虽未发现残差中存在自相关,但怀特检验发现残差中存在异方差效应。因此,从残差的诊断结果来看,AR(2)模型不是最优的,这可能是线性自回归模型不能捕捉通货膨胀中的非线性与结构性变化。

    

    为此,我们按照“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来选择最优模型。基于TV-STAR模型,我们首先进行线性假设检验,即检验在TV-STAR模型与AR(2)模型之间,哪个能更好地描述我国通货膨胀率的运动过程。由于在模型的构建中,我们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引起的异方差效应,其结果是,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在异方差下将可能过度拒绝或接受原假设。因此,我们同时给出了Wooldridge(1990)的具有异方差稳健性的LM检验统计量。通过使用普通的与稳健的LM检验将使得模型的估计和选择结果更加可靠。这里选取作为平滑转换变量的备选变量。对于选择上述不同的转换变量,所有普通与稳健的检验的p值都较小,并且在时取得最小值,其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模型的线性假设。

    虽然上述检验明显地拒绝了我国通货膨胀运动的线性假设,但我们仍不确定其运动过程是表现为非线性还是结构性变化,或是兼具两者特征。因此,我们开始在TV-STAR模型框架内检验我国通货膨胀的运动中是否只存在结构性变化而不存在非线性,即检验TV-AR模型是否能完全刻画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路径。TV-AR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见表3),我国通货膨胀率约在1994年底至1995年初期间发生了较大的结构性变化。相对于线性模型,其标准差下降了5.9%,另外,偏度、峰度以及正态性也都有所改善,但异方差效应没有任何减少。从AIC和BIC信息准则上来看,TV-AR模型的拟合效果显然优于线性AR(2)模型。同样,基于普通与稳健的模型设定性检验也在5%的水平上拒绝了TV-AR模型。因此,只单独考察我国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变化是不合适的。

    我们再考察通货膨胀中是否只存在非线性变化而不存在结构性变化,即检验STAR模型是否能完全刻画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特征。在的原假设下,可得两机制的STAR回归方程。两机制STAR模型由于假设不同机制下通货膨胀具有不同的运动特征,从而大大增加了模型的灵活性。STAR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我国通货膨胀呈现明显的两机制运动特征,在高机制(≥5.653)下,通货膨胀具有均值回归特征;而在低机制(<5.653)下,通货膨胀呈现局部单位根特征。最优转换变量中的d=3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的调整发生在滞后3期,其调整的主要依据取决于通货膨胀是否过高或过低,并且调整的影响在三个月后起作用。相对于线性AR(2)模型来说,STAR模型的标准差降低了15.1%,从AIC与BIC两信息准则上来看,模型的拟合能力比起TV-AR模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异方差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仍旧不能消除 。另外,基于偏度、峰度以及正态性检验的统计值也都有所改善。但表4的模型设定性检验显示,相对于TV-STAR模型,在5%的显著水平上无论是普通的还是稳健的LM统计检验量都拒绝了STAR模型。这表明,STAR模型不能很好地描述我国通货膨胀的运动特征,只单独考察我国通货膨胀中的非线性也是不合适的。

    上述和的检验结果显示,TV-AR模型和STAR模型都不能很好地描述我国通货膨胀的运动特征,忽略通货膨胀运动中的结构性变化或非线性都不合理。因此,我们开始在TV-STAR模型的框架内来同时考察我国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运动特征。基于残差检验结果以及AIC和BIC信息准则来看,TV-STAR模型明显优于AR(2)、TV-AR以及STAR模型。特别是在TV-STAR模型下,回归残差的异方差效应已基本消失(见表5)。在转换函数G(,,)中,=21.131表明我国通货膨胀运动具有较快的非线性调整速度,另外,=4.091是我国发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临界水平值,这也反映在图2(b)中。相对于STAR模型而言,转换函数中的有所上升,而有所下降,这可能是STAR模型由于未考虑结构变化而使得估计结果存在偏差的原因。由于为单调递增函数,在极端情形下,和分别对应着通货膨胀周期中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因此,也刻画了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间的非线性调整特征,图2(a)明显地反映了我国通货膨胀运动的这一动态调整路径。结构性变化函数中的=342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变化较突然,并且该结构性变化点约在=0.423左右,其对应的整个结构性变化样本时间范围约从1994年6月至1995年5月,历时1年左右,这从图2(c)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结构性变化后通货膨胀的波动幅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该结构性变化与20世纪中期的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成功调整相一致,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改变了模型参数的特征,并最终反映在通货膨胀运动路径的变化上。该发现也与张成思(2008)的结构变化检验法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刻画我国通货膨胀的运动特征时,需同时考虑非线性以及结构性变化。

    

    

    

    通货膨胀的持久性反映了通货膨胀的运动惯性特征,其强弱一般是由自回归滞后系数的大小所决定,然而由于TV-STAR中的最大滞后阶数为2,即的最大滞后阶数为3。在滞后阶数大于1时,通货膨胀的持久是由最大特征根决定。因此通过计算不同机制状态下的最大特征根,可用来比较通货膨胀的持久性特征。借助于TV-STAR模型,我们给出四个主要机制状态下的特征根,而通货膨胀的具体运动特征可视为在这四种状态下的转换组合。通过对最大特征根的比较不难发现,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我国通货膨胀的运动路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1995年之前处在通货紧缩机制下即时,最大特征根为0.804,这时通货紧缩的发生只是短期现象,会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而1995年之前发生通货膨胀即时,最大特征根为0.929,该状态下的通货膨胀持久性要强于通货紧缩下的持久性,但影响仍旧会随时间而消去。与上述特征相反的是,在通货膨胀发生结构性变化之后,无论是处于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机制下,持久性较结构性变化前都出现了上升。特别是当处于通货紧缩机制下即时,最大特征根为1.013,这时πt基本表现为一单位根过程,通货紧缩具有非常强的持久性,甚至呈爆炸式扩张;而发生通货膨胀即时,最大特征根为0.932,此时的通货膨胀虽也表现出较强的持久特征,但该状态仍属于平稳状态,通货膨胀率会以较慢速度恢复至正常水平。总之,虽然结构变化后的通货膨胀的变动范围有较大下降,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持久性却明显上升。

    上述我国通货膨胀运动特征的这一变化也可通过进一步考察TV-STAR的确定性主干部分(不考虑随机冲击影响)来更深刻认识。如果模型确定性主干的外推开始于结构性变化之前(G(t/T,,)=0),在初始值≤4.091时,该模型将收敛于均衡点2.949;在初始值>4.091时,该模型将收敛于均衡点13.985。这表明结构性变化之前的通货膨胀虽具有全局稳定性,但具有局部非稳定性。相对而言,处于低均衡点2.949附近的运动基本不存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压力,即使出现通货紧缩压力,也很快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处于高均衡点13.985附近的运动,很难恢复至低均衡点,一旦处在高均衡点,通货膨胀将会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这也是1995年之前通货膨胀持续走高的原因。另外,如果模型确定性主干的外推开始于结构性变化之后(G(t/T,,)=1),无论初始值开始于何点,该模型都将最终收敛于全局唯一均衡点4.185,即收敛于临界值附近,这与稳健货币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央政府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强化了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导向作用,从而使得通货膨胀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下降。

    我们借助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并基于结构性变化之前(G(t/T,,)=0)、结构性变化之中(G(t/T,,)=0.5)以及结构性变化之后(G(t/T,,)=1)的三个STAR模型来分别考察处于通货膨胀机制为主(G(,,)>0.5)和通货紧缩机制为主(G(,,)<0.5)时的我国通货膨胀运动对外来冲击的反应。这里冲击初始值设定为一单位的标准差即,冲击期长h=1,2,…,40,基于历史信息和初始冲击的GIRF值可通过(6)式计算而得,期望值通过5000次的重复抽样计算而得。图3中的横坐标表示h,纵坐标表示。通过对比图3的(a)、(b)与(c),不难发现以下特征:首先,与结构性变化之前相比,结构性变化后的冲击影响幅度降低。当π处于通货膨胀机制下时,冲击效应几乎降低了50%之多,相对而言,当处于通货紧缩机制下,冲击效应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同时,冲击的传导效率上升。在通货膨胀机制下,冲击的最大反应期由结构变化前的第8期提前至第3期;而在紧缩机制时,变化最大的是负向冲击,其最大反应期由第15期提前至第2期。这种传导效率的极大提高从某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成功和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成功,使得各种来自于需求、供给以及货币的冲击能很快反映到价格的变化上来。由于传导效率的提高,任何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迹象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反映到作为市场信号的价格变化上,从而使得我国政府能依据价格信号对将要发生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依据通货膨胀或通 货紧缩的发展态势,综合应用汇率、利率以及其他货币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因此的波动幅度也明显降低。其次,正向、负向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在多数情况下,正向冲击的影响更大,也更持久。而且通货膨胀机制下的冲击影响在短期内要明显强于通货紧缩机制下同等冲击的影响,但从长期来开,通货紧缩机制下的冲击效应更持久。在结构性变化之后,这种非对称效应也更加显著。这意味着我国更容易发生通货膨胀现象,即使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但由于通货紧缩机制下的正向冲击更持久,而且作用也较强,因此,只要适当刺激经济,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通货紧缩将很快消失。当在通货膨胀机制下,由于负向冲击的作用较小,而且持续时间较短,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即使采取与通货紧缩机制下相反的同等强度的政策措施,但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不如通货紧缩机制下摆脱通货紧缩的效果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这种非对称性特点使得治理通货膨胀的成本要远高于治理通货紧缩的成本。

    

    基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临界值=4.091,可以看出从2010年10月开始,我国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此时通货膨胀机制下的最大特征根为0.932,因此高通货膨胀率将持续一段时间。此次通货膨胀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通货膨胀均不同,其特点是:资产价格与普通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而且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而造成的。这些因素包括货币供应量过大而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房价的泡沫化、能源价格、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从图3(c)可知,由于通货膨胀机制下的正向冲击效应明显强于负向冲击,这也就是说,如果目前治理通货膨胀的力度不足,那么反通货膨胀的各种政策很可能被来自正向冲击如石油价格上涨、房价上涨等各种外部冲击效应抵消,而且由于同等的正向冲击效应更强也更持久,那么要降低当前的物价水平就非常困难。因此,我国政府在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需提防其他外来冲击而引发的对冲效应。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TV-STAR模型在统一框架内同时考察了我国通货膨胀的非线性调整与结构性变化,研究发现:

    首先,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转换,其临界水平为4.091,这种非线性调整具有非对称性,在不同的机制状态下具有不同的调整速度。由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经济体制转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也相应地经历了转变,这些调整使得我国的通货膨胀的路径在1994年下半年至1995年上半年间发生了结构性改变,结构性变化后的通货膨胀的波动幅度虽有较大幅度下降,但通货膨胀的持久性明显上升。

    其次,在结构变化前的通货膨胀路径中,存在高低两个局部均衡点,分别为13.985与2.949。当初始值>4.091时,该模型将收敛于高均衡点;而当初始值<4.091,该模型收敛于低均衡点。一旦通货膨胀的运动处于高通货膨胀机制下,通货膨胀将会在高均衡点附近运动,从而通货膨胀一直会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就解释了1995年之前持续发生高通货膨胀的原因。而结构性变化之后的通货膨胀路径中只存在唯一均衡点4.185,这就意味着1995年之后不再会发生持久的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通货膨胀变得更具有温和性,但持久性比结构变化前要更强。

    最后,结构性变化之后,通货膨胀的运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幅度下降,但对冲击的反应速度上升,在某种程度也说明了市场的信息传递效率上升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更加有效性。另外,在不同的机制下,同等程度的正负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在多数情况下,正向冲击要比负向冲击的影响更强、更持久。结构性变化之后,这种冲击的非对称效应也更明显。冲击的非对称效应使得治理通货膨胀的成本要高于治理通货紧缩的成本。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又处于高通货膨胀机制下,由于通货膨胀的持久性较强,而且来自石油价格上升、房价泡沫化以及美元快速贬值等压力的不确定性冲击,治理通货膨胀的难度较以往更大。因此,一方面我国要继续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并严厉控制热钱的流入、逐步对人民币升值、扭转贸易顺差局面;另一方面,要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保障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逐步降低各种税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与投资成本。

    感谢匿名审稿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文责自负。

通货膨胀特点篇6

1990年3月,新西兰成为第一个正式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自第一次石油冲击以来,新西兰在大部分时间中经历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累积通货膨胀(以CPI为基础的)在1974年到1988年(包括1988年)之间为480%。因此,通货膨胀预期深深地扎根于新西兰社会之中(NichollandArcher,1992),社会危机促成了1989年12月《新西兰储备银行法》(RBA)的通过,该法案要求新西兰储备银行“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以实现与维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为经济目标”(在储备银行行长的任期5年内保持0-2%)。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的第一个《政策目标协议》(PTA)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具体数字目标和这些目标将要实现的日期,在开始时,价格稳定的目标被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在0-2%之间。在1996年底,区域从0-2%扩大到0-3%。

新西兰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政策目标协议》(PTA);(2)通货膨胀目标制只是在反通货膨胀将要成功地完成之后才开始采用的;(3)价格指数是“基底通货膨胀率”,剔除了利率变化、贸易条件变动、能源与商品价格变化、政府收费与间接税的变化以及由一些其他有较重要影响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第一轮冲击;(4)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独特特征是中央银行的责任在不断增强,新西兰政府与中央银行就制度政策目标签订了正式协议,如果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目标,政府有权撤销储备银行行长的职位;(5)通货膨胀目标是一个较窄的区域目标而不是点目标;(6)操作工具为隔夜现金利率(1999年3月以前为拆借利率);(7)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除年度报告以外,新西兰储备银行还出版《新西兰储备银行公报》(包括重要的讲话、官方声明和专题文章,大多数文章是署名的)。

新西兰的成功反映了“边干边学”的愿望,以及当局政策调整的成功。使趋势通货膨胀下降,并维持一个低的通货膨胀预期要比把通货膨胀运行紧紧控制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内更加容易,对一个开放的小国尤为如此。

(二)加拿大

1991年2月,加拿大银行(BOC)和联邦政府联合宣布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明确承诺降低通货膨胀。促使加拿大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是:政府债务与对外负债的急剧增长、政治不确定、货币政策的信誉问题以及间接税的增加所触发的工资-价格螺旋上涨。

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不是正式立法的结果,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体制也就具有了官方的性质,通货膨胀目标是由政府与中央银行联合决定和公布的;(2)加拿大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负全部责任;(3)同新西兰一样,加拿大是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实质性进展已经很明显时开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4)因为它所具有的“整体”性质,由加拿大统计局测量的CPI成为加拿大官方的主要目标变量,同时还应用和公布“核心CPI"(剔除产品、能源和间接税费的影响);(5)通货膨胀目标被认为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目标,中期通货膨胀的目标被确定为逐渐地趋同于长期目标;(6)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加拿大中央银行运用所谓的“货币条件指数”,即汇率与短期利率的加权平均数,作为信息变量与短期目标;(7)操作工具为隔夜拆借利率区间的中间值;(8)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强了加拿大银行对价格稳定的承诺,加拿大银行增加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努力帮助公众正确地区分价格水平的一次性冲击和趋势通货膨胀,减少了经历一次性冲击传递的风险。通胀目标制可能减弱了而不是增强了商业周期,因为目标区的下限和上限一样受到了重视。

(三)英国

1992年10月,即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ERM)一个月后,英国财政大臣宣布以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英格兰银行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其目的是要提供一个新的名义锚和恢复可信度。《英格兰银行法》确立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定财政部对物价稳定作出定义(Rodgers,1998)。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以来,英国还没有突破过目标。

英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机选择是很成功的,英国经济在1990年、1991年和1992年上半年出现衰退后刚刚开始反弹;(2)价格指数为零售价格指数(RPIX)剔除抵押利息支出,负责计算价格指数的机构(国家统计办公室)与评估通货膨胀目标是否实现的机构(英格兰银行)不是同一个;(3)英国原来采用的是一个通货膨胀的目标范围,但1997年5月后,通货膨胀目标开始用一点来表示,两边都设“限”,如果通货膨胀突破目标界限(2.5%+/-1%),那么英格兰银行必须向政府提供正式的解释;(4)目标由财政部设定;(5)操作工具为短期回购利率;(6)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没有公众的支持,中央银行最终将无法实现目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中央银行,非常努力地向公众传达币政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信息,并解释货币政策操作的原理和策略。《通货膨胀报告》(季刊)首先在英国出现,如今,几乎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采纳了这一形式,它以清晰易懂和图文并茂的风格提供有关通货膨胀前景、中央银行的计划和目标的全面信息。英格兰银行在《通货膨胀报告》(分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和利率、需求和供给、劳动力市场、定价行为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几个部分)中详细说明英国经济在过去的表现,通货膨胀预测用不确定区间("扇形图”)来表示,并对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从而找出通货膨胀偏差的原因;英格兰银行还向公众独立地就与财政部工作人员和财政大臣的常规会议进行通报。英格兰银行的交流方式还包括会议后立即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议,会议两周后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和投票情况,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解释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经济性的讲话。为加强责任追究制,一旦通货膨胀偏离点目标1个百分点以上,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就必须公开致函财政大臣,解释目前偏离的原因,计划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预计回到目标路径的时间本论文由整理提供(Rodgers,1998)。此外,季度公告还政策性的讲话和相关研究文章。

1997年5月前,英格兰银行缺乏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财政大臣控制政策工具),只有通过其作出的分析及对公众的规劝来对政策施加影响的,以及设计出与公众交流的独创方法,特别是通过《通货膨胀报告》进行交流。英格兰银行还采用公开论坛和其他途径,来传达其预测、分析,甚至明确的货币政策建议,并规定:英格兰银行只有在报告的内容已经定稿并刊印之后才送交财政部,因而,财政部不会有机会对报告进行编辑或甚至提出修改的建议,从而增加政府反对英格兰银行评估的成本,有助于物价稳定。

(四)瑞典

在放弃瑞典克朗钉住欧洲货币单位(ECU)8周后,1993年1月15日,瑞典中央银行宣布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其主要特征:把整体通货膨胀而非核心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增加了瑞典银行向公众提供货币政策解释的负担,同时,还带来了工具不稳定的可能性。瑞典通货膨胀目标由瑞典银行设定,操作工具为回购利率,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在1997年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中,瑞典中央银行首次公布了数量化的通货膨胀预测。从1999年6月起,瑞典中央银行开始运用为期24个月的“扇形图”表示通货膨胀预测的不确定性。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瑞典中央银行将其通货膨胀目标制划分为三个阶段(Berg,1999):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1993~1995年)、公布显式的通货膨胀预测(1996~1997年)和引入分布预测目标制(1998年至今)。1999年初,瑞典中央银行还宣布:若因短期因素影响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瑞典中央银行将事先公之于众(Heikenstein,1999)。通过对瑞典中央银行法的修正(1999年1月开始生效),瑞典中央银行从政治干预中获得了独立性。新法律将保持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瑞典中央银行不受政府的控制,新成立的执行委员会作为中央银行新的执行部门(Heikenstein、Vredin,1998)。通过公布执行委员会会议纪要(6~8周的时滞)以及一年至少两次向议会常务委员会提交货币政策的书面报告,进一步加强了瑞典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和责任追究制。

在短期内,灵活性与透明度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从长期来看,灵活性与透明度趋于互相增强。而瑞典银行认为:公众了解得越少越有利于维持货币政策灵活性。瑞典银行定期发表《通货膨胀报告》,该报告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印发的广泛与经济理念随时间的发展而稳定增长。该报告为瑞典银行向财政政策制定者施加控制财政赤字的压力提供了极好的讲台。

(五)以色列

1985年,由于黎巴嫩战争的大量开支和庞大的社会保障费用给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以色列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的边缘。1991年12月,以色列在宣布爬行汇率浮动幅度的同时,开始向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转变,并于1997年6月当汇率浮动幅度扩大到28%时,实行完全的通货膨胀目标框架。以色列是在成功地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3位数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20%后开始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头3个年度通货膨胀目标是由财政部和以色列银行共同宣布的,后来由作为政府代表的财政部长在咨询以色列银行之后宣布通货膨胀目标,并由中央银行负责实现目标。在个别情况下,以色列银行认为目标不合适而公开表示保留意见。在最初的3年里,为稳定预期,公布的目标区间非常窄或者只是一个点目标。1994年通货膨胀率高出目标6个百分点后,点目标被2个或3个百分点宽的目标区间所代替。1999年,财政部宣布2000年和2001年两年的目标为3%~4%。以色列是唯一一个在当期通货膨胀率处于两位数时开始确定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

以色列货币当局在定义通货膨胀目标时选择使用所有项目CPI,水果和蔬菜这类波动性项目的价格没有从该指数中剔除,抵押贷款利率成本和公寓价格也未剔除。其原理是,价格波动性项目约占消费物价指数的40%,财务和工资合约按所有项目CPI进行指数化仍很普遍。以色列货币当局的操作工具为短期利率。

1998年3月,以色列银行第一次公布通货膨胀报告,但是,报告没有明确的通货膨胀数值预测。每季出版的“近期经济动态”完全是回顾式的,其内容包括重大进展、主要行业、劳动力市场、外贸和国际收支、价格、政府财政以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色列银行享有高度的独立性,特别是在政策的日常执行中更是如此。行长任期5年,可连任(联合政府的最长选举周期只有4年)。从1998年8月起,以色列银行行长被要求公开解释预期的通货膨胀偏离目标超过1个百分点的情形。

以色列通货膨胀目标的经验是成功的,通货膨胀率从1991年末的18%下降至1999年末的约1%;到1998年,以色列完成了从1985年以稳定性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度向更灵活的、更具前瞻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转变。

(六)澳大利亚

经历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以及长时间的通货膨胀治理(通货膨胀率降低至2%以下)之后,1993年4月,澳大利亚宣布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此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为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名义“锚”,因为,自1985年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放弃货币目标后,这个“锚”就消失了。

通货膨胀目标由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设定,并须经政府认可,通货膨胀目标被定义为整个经济周期内平均基本通货膨胀率达到2%~3%。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明确地定义“基底消费物价指数”目标,并剔除了很多项目(水果和蔬菜、汽油、按揭贷款利息、公共部门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他波动较大的商品的价格”)。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操作工具为现金利率。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通常对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并不敏感,它认为澳大利亚是出口导向型的,汇率的很多(虽然不是全部)变动反映了贸易条件(即澳大利亚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而不是通货膨胀预期或商业周期的变动。

自1997年5月起,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提供《关于货币政策的半年声明》。经济状况通报、行长和副行长讲话,以及偶尔发表的研究文章主要来自于储备银行的每月公告。除报告之外,公告中发表的所有文章都是不署名的。

澳大利亚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后,实现了历史上较低的通货膨胀。

(七)西班牙

经历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以及长时间的通货膨胀治理之后,1994年11月28日,西班牙银行的行长在西班牙议会经济事务委员会的讲话中,宣布从1995年1月起实行通货膨胀制度,在1999年1月加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之前一直按此框架运作,这一宣布是根据《西班牙银行自法》(遵循《1993年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制定的)进行的。《西班牙银行自法》确定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赋予西班牙银行运用政策工具的独立性,禁止对政府支出融资,并制定了加强透明度和责任追究制的具体措施。

通货膨胀目标由西班牙银行设定,价格指数为消费物价指数。西班牙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还包括责任追究机制和交流工具。中央银行行长对货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政策负有责任,西班牙银行应定期向议会和政府汇报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描述下一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并视情况报告它所遇到的维持价格稳定的障碍。行长的年度讲话在西班牙银行的每月《经济公报》的1月刊上转载(英文版《经济公报》为季刊)。西班牙银行从1995年3月起每6个月(同时用西班牙和英语)一次《通货膨胀报告》(其内容包括概述、消费物价指数、总供求情况以及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展望),该报告没有包括任何有关通货膨胀的数量预测,原因是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经过4年的实践,西班牙通货膨胀降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西班牙银行没有规定例外条款,并于1996年宣布了3.5%~4%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1997年和1998年的目标分别降至2.5%和2%。

(八)巴西

1999年6月,巴西中央银行(BCB)把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其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巴西得到了其他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技术援助。

巴西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还包括若干确保责任追究制和透明度的措施,这与英格兰银行的做法颇为相似。如果目标被突破,巴西中央银行行长应公开致函财政部长,解释突破的原因与采用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生效需要的时间。巴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议在例会后立即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每五周举行一次例会),并在会后一星期公布会议纪要。另外,巴西中央银行还季度通货膨胀报告,详细说明过去通货膨胀情况和有关政策决定,以及对未来通货膨胀前景的分析,包括用“扇形图”说明通货膨胀预测。

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所使用的沟通方式见表1。

[@图头@]表1: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所使用的沟通方式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效果

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均实现了低通货膨胀和低通货膨胀预期。(Corbo和Hebbel(2001)从一个广阔的视角分析了拉美5国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和结果,他们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拉美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均大幅降低,其中运用时间最长的智利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一种长期均衡的低水平2%~4%,巴西也基本维持在6%~8%。这些国家较少地受价格水平冲击向通货膨胀率转嫁的影响;同时,低通货膨胀预期也使得这些国家通常享有较低的名义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增加了决策者的责任心,并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增进约束的“名义锚”。所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新兴市场国家越来越多,表明这个框架优于货币和汇率锚框架。

回顾这些中央银行的经历,毫无疑问,这一策略是成功的。这一点尤其可以从那些经历过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中得到印证。货币政策的滞后意味着需要前瞻性的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助于引导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确定货币政策的方向。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低通货膨胀国家如英国、瑞典和加拿大的实践也是成功的(奥特马·伊森,2004)。建构良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尽管不是万能药,也不是决策智慧的替代品,但是它给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实施效果见表2。

[@图头@]表2: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2001年)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通货膨胀目标写入法律中,并明确规定由一个政治独立的中央银行来对它负责,通货膨胀目标制正在取代货币供应量目标和汇率目标,成为22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另外,Stone(2002)认为,欧洲中央银行(ECB)和美联储虽然没有明确宣布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但实际上都把通货膨胀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具有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主要特点,是隐含的通货膨胀目标制。Humphrey-Hawkins法案已经为联储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责任,该法案要求美联储主席一年两次就货币政策的表现在国会作证。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政策的透明度更高,会使美联储按照民主社会中适当的方式接受更严格的公众监督。

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使之成为最近十多年来西方货币经济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传统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供应量目标(MonetaryTargeting)和以稳定汇率为主的汇率目标(Exchange-Rate-Targeting)到明确公布通货膨胀目标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世界金融领域一个重大的变化,毫无疑问,通货膨胀目标制无论是对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还是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

(一)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信度并确保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初步成功非常重要

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大多是在通货膨胀处于较低和下降时期,而不是在通货膨胀处于上升并可能失控时期引入的,目的在于“锁定”早期反通货膨胀的收益,避免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特别是在处于一次性通货膨胀冲击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等到通货膨胀抬头才采取行动,就已经为时已晚。一旦容忍通货膨胀积聚能量,等到高通货膨胀预期被纳入到各类合同和价格协议中,就很难控制。加拿大是惟一的例外。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是为了降低征收新间接税对通货膨胀的潜在影响。

(二)政府应当保持目标独立性,而中央银行应当保持工具独立性

Debelle和Fischer(1994)提出区分中央银行的目标独立性和工具独立性。政府应当保持目标独立性的理由是:民主制度中的政策目标最终必须反映民意,所以,目标应由选举产生的官员确定;而且,当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中央银行实现目标的记录比较清楚地向公众显示时,中央银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执行与社会利益不一致的政策。中央银行应当保持工具独立性的理由是:因为中央银行对于怎样进行实现政策目标的工作具有最佳的信息和专门知识,此外,如果不给予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控制权,它就不能为实现通货膨胀目标负责,工具独立性可使短期政治干预最小化和中央银行的责任最大化。事实上,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增加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趋势,这一趋势得到这样一种理论的支持:就是独立的中央银行比受制于政府的中央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和实际变量,如产出和就业(AlesinaandSummers,1993)。

(三)把达标的职责(权力在中央银行)与计量目标变量的职责(权力在统计部门)分开

尽管允许中央银行计量和调整目标变量可能会增加灵活性,但会降低透明度和公众对制度完整性的信心。

(四)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长期价格稳定,这并不是指价格稳定是惟一目标,但其他目标必须与通货膨胀目标相一致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没有使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低通货膨胀而放弃对其他经

济目标的关注,如汇率水平或经济增长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具体说明了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的长期目标,但也规定了要关注其他重要的经济目标,只要这些目标与长期价格稳定相协调。弗里德曼和卡特纳(FriedmanandKuttner,1996)强调:把通货膨胀作为惟一的关注焦点,在发生强大的供给冲击,如不时打击世界经济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经济高度的不稳定。一个设计良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很好地应对供给冲击。实际上,还没有证据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长期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加拿大和瑞典在内的国家把初始通货膨胀目标产生效果的时滞定得较长,以避免给产出和就业等带来不必要的短期成本。一个普遍的惯例是区分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和短期通货膨胀目标,使后者逐渐向前者靠拢。通过调整接近长期目标的速度(或者目标时限),决策者能够降低通货膨胀的实际成本,也减少产出波动,同时,保持对长期价格稳定的承诺。Svensson(1997)认为,对中期通货膨胀目标向着长期目标的连续调整,对于既关注产出波动又关注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的政策制定者是最优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极有前景的货币政策策略,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和政府理解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好处之日,也就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成为一个标准方式之时。

(五)用来定义通货膨胀目标的价格指数是核心CPI,食品、能源和其他特别具有波动性的项目已从中剔除

与其他指数相比,核心CPI可能对货币政策来讲是一个较好的向导,因为它度量了持久的基底通货膨胀而不是对价格水平的暂时性影响。使用CPI而不是其他价格指数(如GDP缩减指数)的论据是,它与消费者的生活水平直接相关,是公众最好理解的价格指数,并且是媒体报道最广泛的指数。与其他主要价格指数相比,它的计算更为频繁,且较少延迟计算。最后,这一指数的度量误差比其他可供选择的指数能更好地被经济学家理解。

(六)由于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存在着较长的时滞和不确定性,中央银行要及时提供有关整体经济、央行货币政策及其意图的信息(包括实现或未能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对已经改变或偏离目标的原因作出解释)

中央银行为了与公众沟通可以利用各种场合,包括演讲、记者招待会、在立法机关作证、统计数据和不定期的出版物。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通常新闻公告反映达成共识的观点或一系列没有署名的观点,这样,能促进对货币政策决策更自由和更坦诚的讨论。而英国官员认为公布投票记录有利于建立更透明的政策程序,鼓励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更独立的思考,因为他们知道公众要他们为投票负责(Allen,1999)。多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如加拿大、瑞典,以及最近的新西兰中央银行)所运用的一个信息变量的例子是所谓的“货币状况指数”,是一种利率和汇率的加权指数组合,可以有助于中央银行确定未来可能的通货膨胀路径。中央银行为了避免其时机的选择是受到政治驱动这样的怀疑,因而,定期发表正式报告应成为中央银行信息宣传的一个特征。这样,通货膨胀目标制明显地增强了中央银行对公众和推选出的官员的责任,促进了决策者和公众之间的沟通。

中央银行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还提供评估通货膨胀目标执行情况的方法,若达不到通货膨胀目标需要中央银行采取明确措施。以英国为例,若通货膨胀偏离2.5%的目标值1个百分点,英格兰银行行长就会被责成向财政部长提交一封公开信解释偏离的原因,并提出回到目标值的应对措施和时间表。

一旦通货膨胀目标向社会公布,并为实现目标而采取了一些措施,继任的政府除了延续该政策以外,几乎没有什么选择。因此,通货膨胀目标的宣布似乎能够给公众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影响,而无论哪个政党执政。

(七)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通货膨胀预测占有关键的地位,对从管制转向政策制定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此外,尽管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建立模型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已经完成了模型建立工作,但它们的职员在运用前瞻性通货膨胀模型,判断通货膨胀前景与适当货币政策反应等方面仍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数据缺陷,经济结构仍在变化和它们的经济对冲击所表现出的脆弱性,新兴市场国家较少依赖统计模型来预测通货膨胀。

(八)通货膨胀的实际治理成本关键取决于通货膨胀下降的速度、经济的名义刚性以及信誉度

降低通货膨胀率需要长期的过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要通过中央银行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而逐步建立,而信任的建立会降低通货膨胀预期,有助于目标实现。那些想将高通货膨胀水平大幅降低的国家是否适合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仍然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通货膨胀率超过30%的国家开始向通货膨胀目标过渡。

通货膨胀特点篇7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

(一)新西兰

1990年3月,新西兰成为第一个正式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自第一次石油冲击以来,新西兰在大部分时间中经历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累积通货膨胀(以cpi为基础的)在1974年到1988年(包括1988年)之间为480%。因此,通货膨胀预期深深地扎根于新西兰社会之中(nicholl and archer,1992),社会危机促成了1989年12月《新西兰储备银行法》(rba)的通过,该法案要求新西兰储备银行“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以实现与维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为经济目标”(在储备银行行长的任期5年内保持0-2%)。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的第一个《政策目标协议》(pta)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具体数字目标和这些目标将要实现的日期,在开始时,价格稳定的目标被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在0-2%之间。在1996年底,区域从0-2%扩大到0-3%。

新西兰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政策目标协议》(pta);(2)通货膨胀目标制只是在反通货膨胀将要成功地完成之后才开始采用的;(3)价格指数是“基底通货膨胀率”,剔除了利率变化、贸易条件变动、能源与商品价格变化、政府收费与间接税的变化以及由一些其他有较重要影响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第一轮冲击;(4)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独特特征是中央银行的责任在不断增强,新西兰政府与中央银行就制度政策目标签订了正式协议,如果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目标,政府有权撤销储备银行行长的职位;(5)通货膨胀目标是一个较窄的区域目标而不是点目标;(6)操作工具为隔夜现金利率(1999年3月以前为拆借利率);(7)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除年度报告以外,新西兰储备银行还出版《新西兰储备银行公报》(包括重要的讲话、官方声明和专题文章,大多数文章是署名的)。

新西兰的成功反映了“边干边学”的愿望,以及当局政策调整的成功。使趋势通货膨胀下降,并维持一个低的通货膨胀预期要比把通货膨胀运行紧紧控制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内更加容易,对一个开放的小国尤为如此。

(二)加拿大

1991年2月,加拿大银行(boc)和联邦政府联合宣布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明确承诺降低通货膨胀。促使加拿大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是:政府债务与对外负债的急剧增长、政治不确定、货币政策的信誉问题以及间接税的增加所触发的工资-价格螺旋上涨。

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不是正式立法的结果,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体制也就具有了官方的性质,通货膨胀目标是由政府与中央银行联合决定和公布的;(2)加拿大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负全部责任;(3)同新西兰一样,加拿大是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实质性进展已经很明显时开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4)因为它所具有的“整体”性质,由加拿大统计局测量的cpi成为加拿大官方的主要目标变量,同时还应用和公布“核心cpi"(剔除产品、能源和间接税费的影响);(5)通货膨胀目标被认为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目标,中期通货膨胀的目标被确定为逐渐地趋同于长期目标;(6)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加拿大中央银行运用所谓的“货币条件指数”,即汇率与短期利率的加权平均数,作为信息变量与短期目标;(7)操作工具为隔夜拆借利率区间的中间值;(8)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强了加拿大银行对价格稳定的承诺,加拿大银行增加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努力帮助公众正确地区分价格水平的一次性冲击和趋势通货膨胀,减少了经历一次性冲击传递的风险。通胀目标制可能减弱了而不是增强了商业周期,因为目标区的下限和上限一样受到了重视。

(三)英国

1992年10月,即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erm)一个月后,英国财政大臣宣布以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英格兰银行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其目的是要提供一个新的名义锚和恢复可信度。《英格兰银行法》确立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定财政部对物价稳定作出定义(rodgers,1998)。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以来,英国还没有突破过目标。

英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机选择是很成功的,英国经济在1990年、1991年和1992年上半年出现衰退后刚刚开始反弹;(2)价格指数为零售价格指数(rpix)剔除抵押利息支出,负责计算价格指数的机构(国家统计办公室)与评估通货膨胀目标是否实现的机构(英格兰银行)不是同一个;(3)英国原来采用的是一个通货膨胀的目标范围,但1997年5月后,通货膨胀目标开始用一点来表示,两边都设“限”,如果通货膨胀突破目标界限(2.5%+/-1%),那么英格兰银行必须向政府提供正式的解释;(4)目标由财政部设定;(5)操作工具为短期回购利率;(6)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没有公众的支持,中央银行最终将无法实现目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中央银行,非常努力地向公众传达币政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信息,并解释货币政策操作的原理和策略。《通货膨胀报告》(季刊)首先在英国出现,如今,几乎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采纳了这一形式,它以清晰易懂和图文并茂的风格提供有关通货膨胀前景、中央银行的计划和目标的全面信息。英格兰银行在《通货膨胀报告》(分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和利率、需求和供给、劳动力市场、定价行为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几个部分)中详细说明英国经济在过去的表现,通货膨胀预测用不确定区间("扇形图”)来表示,并对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从而找出通货膨胀偏差的原因;英格兰银行还向公众独立地就与财政部工作人员和财政大臣的常规会议进行通报。英格兰银行的交流方式还包括会议后立即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议,会议两周后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和投票情况,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解释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经济性的讲话。为加强责任追究制,一旦通货膨胀偏离点目标1个百分点以上,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就必须公开致函财政大臣,解释目前偏离的原因,计划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预计回到目标路径的时间(rodgers,1998)。此外,季度公告还政策性的讲话和相关研究文章。

1997年5月前,英格兰银行缺乏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财政大臣控制政策工具),只有通过其作出的分析及对公众的规劝来对政策施加影响的,以及设计出与公众交流的独创方法,特别是通过《通货膨胀报告》进行交流。英格兰银行还采用公开论坛和其他途径,来传达其预测、分析,甚至明确的货币政策建议,并规定:英格兰银行只有在报告的内容已经定稿并刊印之后才送交财政部,因而,财政部不会有机会对报告进行编辑或甚至提出修改的建议,从而增加政府反对英格兰银行评估的成本,有助于物价稳定。

(四)瑞典

在放弃瑞典克朗钉住欧洲货币单位(ecu)8周后,1993年1月15日,瑞典中央银行宣布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其主要特征:把整体通货膨胀而非核心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增加了瑞典银行向公众提供货币政策解释的负担,同时,还带来了工具不稳定的可能性。瑞典通货膨胀目标由瑞典银行设定,操作工具为回购利率,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在1997年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中,瑞典中央银行首次公布了数量化的通货膨胀预测。从1999年6月起,瑞典中央银行开始运用为期24个月的“扇形图”表示通货膨胀预测的不确定性。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瑞典中央银行将其通货膨胀目标制划分为三个阶段(berg,1999):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1993~1995年)、公布显式的通货膨胀预测(1996~1997年)和引入分布预测目标制(1998年至今)。1999年初,瑞典中央银行还宣布:若因短期因素影响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瑞典中央银行将事先公之于众(heikenstein,1999)。通过对瑞典中央银行法的修正(1999年1月开始生效),瑞典中央银行从政治干预中获得了独立性。新法律将保持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瑞典中央银行不受政府的控制,新成立的执行委员会作为中央银行新的执行部门(heikenstein、vredin,1998)。通过公布执行委员会会议纪要(6~8周的时滞)以及一年至少两次向议会常务委员会提交货币政策的书面报告,进一步加强了瑞典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和责任追究制。

在短期内,灵活性与透明度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从长期来看,灵活性与透明度趋于互相增强。而瑞典银行认为:公众了解得越少越有利于维持货币政策灵活性。瑞典银行定期发表《通货膨胀报告》,该报告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印发的广泛与经济理念随时间的发展而稳定增长。该报告为瑞典银行向财政政策制定者施加控制财政赤字的压力提供了极好的讲台。

(五)以色列

1985年,由于黎巴嫩战争的大量开支和庞大的社会保障费用给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以色列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的边缘。1991年12月,以色列在宣布爬行汇率浮动幅度的同时,开始向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转变,并于1997年6月当汇率浮动幅度扩大到28%时,实行完全的通货膨胀目标框架。以色列是在成功地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3位数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20%后开始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头3个年度通货膨胀目标是由财政部和以色列银行共同宣布的,后来由作为政府代表的财政部长在咨询以色列银行之后宣布通货膨胀目标,并由中央银行负责实现目标。在个别情况下,以色列银行认为目标不合适而公开表示保留意见。在最初的3年里,为稳定预期,公布的目标区间非常窄或者只是一个点目标。1994年通货膨胀率高出目标6个百分点后,点目标被2个或3个百分点宽的目标区间所代替。1999年,财政部宣布2000年和2001年两年的目标为3%~4%。以色列是唯一一个在当期通货膨胀率处于两位数时开始确定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

以色列货币当局在定义通货膨胀目标时选择使用所有项目cpi,水果和蔬菜这类波动性项目的价格没有从该指数中剔除,抵押贷款利率成本和公寓价格也未剔除。其原理是,价格波动性项目约占消费物价指数的40%,财务和工资合约按所有项目cpi进行指数化仍很普遍。以色列货币当局的操作工具为短期利率。

1998年3月,以色列银行第一次公布通货膨胀报告,但是,报告没有明确的通货膨胀数值预测。每季出版的“近期经济动态”完全是回顾式的,其内容包括重大进展、主要行业、劳动力市场、外贸和国际收支、价格、政府财政以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色列银行享有高度的独立性,特别是在政策的日常执行中更是如此。行长任期5年,可连任(联合政府的最长选举周期只有4年)。从1998年8月起,以色列银行行长被要求公开解释预期的通货膨胀偏离目标超过1个百分点的情形。

以色列通货膨胀目标的经验是成功的,通货膨胀率从1991年末的18%下降至1999年末的约1%;到1998年,以色列完成了从1985年以稳定性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度向更灵活的、更具前瞻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转变。

(六)澳大利亚

经历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以及长时间的通货膨胀治理(通货膨胀率降低至2%以下)之后,1993年4月,澳大利亚宣布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此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为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名义“锚”,因为,自1985年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放弃货币目标后,这个“锚”就消失了。

通货膨胀目标由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设定,并须经政府认可,通货膨胀目标被定义为整个经济周期内平均基本通货膨胀率达到2%~3%。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明确地定义“基底消费物价指数”目标,并剔除了很多项目(水果和蔬菜、汽油、按揭贷款利息、公共部门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他波动较大的商品的价格”)。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操作工具为现金利率。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通常对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并不敏感,它认为澳大利亚是出口导向型的,汇率的很多(虽然不是全部)变动反映了贸易条件(即澳大利亚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而不是通货膨胀预期或商业周期的变动。

自1997年5月起,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提供《关于货币政策的半年声明》。经济状况通报、行长和副行长讲话,以及偶尔发表的研究文章主要来自于储备银行的每月公告。除报告之外,公告中发表的所有文章都是不署名的。

澳大利亚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后,实现了历史上较低的通货膨胀。

(七)西班牙

经历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以及长时间的通货膨胀治理之后,1994年11月28日,西班牙银行的行长在西班牙议会经济事务委员会的讲话中,宣布从1995年1月起实行通货膨胀制度,在1999年1月加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之前一直按此框架运作,这一宣布是根据《西班牙银行自法》(遵循《1993年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制定的)进行的。《西班牙银行自法》确定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赋予西班牙银行运用政策工具的独立性,禁止对政府支出融资,并制定了加强透明度和责任追究制的具体措施。

通货膨胀目标由西班牙银行设定,价格指数为消费物价指数。西班牙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还包括责任追究机制和交流工具。中央银行行长对货币政策负有责任,西班牙银行应定期向议会和政府汇报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描述下一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并视情况报告它所遇到的维持价格稳定的障碍。行长的年度讲话在西班牙银行的每月《经济公报》的1月刊上转载(英文版《经济公报》为季刊)。西班牙银行从1995年3月起每6个月(同时用西班牙和英语)一次《通货膨胀报告》(其内容包括概述、消费物价指数、总供求情况以及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展望),该报告没有包括任何有关通货膨胀的数量预测,原因是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经过4年的实践,西班牙通货膨胀降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西班牙银行没有规定例外条款,并于1996年宣布了3.5%~4%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1997年和1998年的目标分别降至2.5%和2%。

(八)巴西

1999年6月,巴西中央银行(bcb)把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其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巴西得到了其他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技术援助。

巴西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还包括若干确保责任追究制和透明度的措施,这与英格兰银行的做法颇为相似。如果目标被突破,巴西中央银行行长应公开致函财政部长,解释突破的原因与采用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生效需要的时间。巴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议在例会后立即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每五周举行一次例会),并在会后一星期公布会议纪要。另外,巴西中央银行还季度通货膨胀报告,详细说明过去通货膨胀情况和有关政策决定,以及对未来通货膨胀前景的分析,包括用“扇形图”说明通货膨胀预测。

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所使用的沟通方式见表1。

[@图头@]表1: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所使用的沟通方式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效果

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均实现了低通货膨胀和低通货膨胀预期。(corbo和hebbel(2001)从一个广阔的视角分析了拉美5国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和结果,他们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拉美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均大幅降低,其中运用时间最长的智利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一种长期均衡的低水平2%~4%,巴西也基本维持在6%~8%。这些国家较少地受价格水平冲击向通货膨胀率转嫁的影响;同时,低通货膨胀预期也使得这些国家通常享有较低的名义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增加了决策者的责任心,并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增进约束的“名义锚”。所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新兴市场国家越来越多,表明这个框架优于货币和汇率锚框架。

回顾这些中央银行的经历,毫无疑问,这一策略是成功的。这一点尤其可以从那些经历过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中得到印证。货币政策的滞后意味着需要前瞻性的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助于引导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确定货币政策的方向。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低通货膨胀国家如英国、瑞典和加拿大的实践也是成功的(奥特马·伊森,2004)。建构良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尽管不是万能药,也不是决策智慧的替代品,但是它给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实施效果见表2。

[@图头@]表2: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2001年)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通货膨胀目标写入法律中,并明确规定由一个政治独立的中央银行来对它负责,通货膨胀目标制正在取代货币供应量目标和汇率目标,成为22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另外,stone(2002)认为,欧洲中央银行(ecb)和美联储虽然没有明确宣布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但实际上都把通货膨胀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具有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主要特点,是隐含的通货膨胀目标制。humphrey-hawkins法案已经为联储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责任,该法案要求美联储主席一年两次就货币政策的表现在国会作证。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政策的透明度更高,会使美联储按照民主社会中适当的方式接受更严格的公众监督。

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使之成为最近十多年来西方货币经济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传统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供应量目标(monetary targeting)和以稳定汇率为主的汇率目标(exchange-rate-targeting)到明确公布通货膨胀目标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世界金融领域一个重大的变化,毫无疑问,通货膨胀目标制无论是对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还是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

(一)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信度并确保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初步成功非常重要

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大多是在通货膨胀处于较低和下降时期,而不是在通货膨胀处于上升并可能失控时期引入的,目的在于“锁定”早期反通货膨胀的收益,避免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特别是在处于一次性通货膨胀冲击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等到通货膨胀抬头才采取行动,就已经为时已晚。一旦容忍通货膨胀积聚能量,等到高通货膨胀预期被纳入到各类合同和价格协议中,就很难控制。加拿大是惟一的例外。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是为了降低征收新间接税对通货膨胀的潜在影响。

(二)政府应当保持目标独立性,而中央银行应当保持工具独立性

debelle和fischer(1994)提出区分中央银行的目标独立性和工具独立性。政府应当保持目标独立性的理由是:民主制度中的政策目标最终必须反映民意,所以,目标应由选举产生的官员确定;而且,当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中央银行实现目标的记录比较清楚地向公众显示时,中央银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执行与社会利益不一致的政策。中央银行应当保持工具独立性的理由是:因为中央银行对于怎样进行实现政策目标的工作具有最佳的信息和专门知识,此外,如果不给予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控制权,它就不能为实现通货膨胀目标负责,工具独立性可使短期政治干预最小化和中央银行的责任最大化。事实上,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增加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趋势,这一趋势得到这样一种理论的支持:就是独立的中央银行比受制于政府的中央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和实际变量,如产出和就业(alesina and summers,1993)。

(三)把达标的职责(权力在中央银行)与计量目标变量的职责(权力在统计部门)分开

尽管允许中央银行计量和调整目标变量可能会增加灵活性,但会降低透明度和公众对制度完整性的信心。

(四)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长期价格稳定,这并不是指价格稳定是惟一目标,但其他目标必须与通货膨胀目标相一致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没有使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低通货膨胀而放弃对其他经济目标的关注,如汇率水平或经济增长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具体说明了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的长期目标,但也规定了要关注其他重要的经济目标,只要这些目标与长期价格稳定相协调。弗里德曼和卡特纳(friedman and kuttner,1996)强调:把通货膨胀作为惟一的关注焦点,在发生强大的供给冲击,如不时打击世界经济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经济高度的不稳定。一个设计良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很好地应对供给冲击。实际上,还没有证据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长期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加拿大和瑞典在内的国家把初始通货膨胀目标产生效果的时滞定得较长,以避免给产出和就业等带来不必要的短期成本。一个普遍的惯例是区分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和短期通货膨胀目标,使后者逐渐向前者靠拢。通过调整接近长期目标的速度(或者目标时限),决策者能够降低通货膨胀的实际成本,也减少产出波动,同时,保持对长期价格稳定的承诺。svensson(1997)认为,对中期通货膨胀目标向着长期目标的连续调整,对于既关注产出波动又关注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的政策制定者是最优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极有前景的货币政策策略,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和政府理解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好处之日,也就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成为一个标准方式之时。

(五)用来定义通货膨胀目标的价格指数是核心cpi,食品、能源和其他特别具有波动性的项目已从中剔除

与其他指数相比,核心cpi可能对货币政策来讲是一个较好的向导,因为它度量了持久的基底通货膨胀而不是对价格水平的暂时性影响。使用cpi而不是其他价格指数(如gdp缩减指数)的论据是,它与消费者的生活水平直接相关,是公众最好理解的价格指数,并且是媒体报道最广泛的指数。与其他主要价格指数相比,它的计算更为频繁,且较少延迟计算。最后,这一指数的度量误差比其他可供选择的指数能更好地被经济学家理解。

(六)由于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存在着较长的时滞和不确定性,中央银行要及时提供有关整体经济、央行货币政策及其意图的信息(包括实现或未能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对已经改变或偏离目标的原因作出解释)

中央银行为了与公众沟通可以利用各种场合,包括演讲、记者招待会、在立法机关作证、统计数据和不定期的出版物。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通常新闻公告反映达成共识的观点或一系列没有署名的观点,这样,能促进对货币政策决策更自由和更坦诚的讨论。而英国官员认为公布投票记录有利于建立更透明的政策程序,鼓励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更独立的思考,因为他们知道公众要他们为投票负责(allen,1999)。多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如加拿大、瑞典,以及最近的新西兰中央银行)所运用的一个信息变量的例子是所谓的“货币状况指数”,是一种利率和汇率的加权指数组合,可以有助于中央银行确定未来可能的通货膨胀路径。中央银行为了避免其时机的选择是受到政治驱动这样的怀疑,因而,定期发表正式报告应成为中央银行信息宣传的一个特征。这样,通货膨胀目标制明显地增强了中央银行对公众和推选出的官员的责任,促进了决策者和公众之间的沟通。

中央银行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还提供评估通货膨胀目标执行情况的方法,若达不到通货膨胀目标需要中央银行采取明确措施。以英国为例,若通货膨胀偏离2.5%的目标值1个百分点,英格兰银行行长就会被责成向财政部长提交一封公开信解释偏离的原因,并提出回到目标值的应对措施和时间表。

一旦通货膨胀目标向社会公布,并为实现目标而采取了一些措施,继任的政府除了延续该政策以外,几乎没有什么选择。因此,通货膨胀目标的宣布似乎能够给公众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影响,而无论哪个政党执政。

(七)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通货膨胀预测占有关键的地位,对从管制转向政策制定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此外,尽管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建立模型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已经完成了模型建立工作,但它们的职员在运用前瞻性通货膨胀模型,判断通货膨胀前景与适当货币政策反应等方面仍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数据缺陷,经济结构仍在变化和它们的经济对冲击所表现出的脆弱性,新兴市场国家较少依赖统计模型来预测通货膨胀。

(八)通货膨胀的实际治理成本关键取决于通货膨胀下降的速度、经济的名义刚性以及信誉度

降低通货膨胀率需要长期的过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要通过中央银行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而逐步建立,而信任的建立会降低通货膨胀预期,有助于目标实现。那些想将高通货膨胀水平大幅降低的国家是否适合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仍然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通货膨胀率超过30%的国家开始向通货膨胀目标过渡。

通货膨胀特点篇8

众所周知,反映经济增长情况的基本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反映通货膨胀情况的基本指标是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就是不变价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则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表示,一个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另一个是GDP缩减指数。前一个指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用于居民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变动,后一个指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全部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动。这里的最终产品包括用于居民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用于政府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用于投资的货物和服务,以及用于出口和进口的货物和服务。显然,前一个指标所涉及的货物和服务的范围窄,后一个指标所涉及的货物和服务的范围宽。这两个指标侧重点不同,但都被认为是反映通货膨胀情况最重要的指标。

(一)年均和累积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

表1给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和累计经济增长率以及分别用CPI和GDP缩减指数表示的年均和累计通货膨胀率数据。

本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的GDP和CPI历史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2009年1月22日的2008年GDP和CPI数据计算。

从表中可以看出,1979-2008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8%,年均CPI上涨率和年均GDP缩减指数上涨率分别为5.7%和5.5%,前者比后者分别高4.1和4.3个百分点;经济累积增长15.5倍,CPI和GDP缩减指数累计分别上涨4.2和4.0倍。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用CPI和用GDP缩减指数衡量的年均和累计通货膨胀率比较接近,年均和累计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年均和累计通货膨胀率。

(二)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国际比较

表2给出了中国等4个新兴经济大国和美国等6个发达国家1979-2007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以及分别用CPI和GDP缩减指数表示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可以看出,中国在实现年均9.8%的高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远低于经济增长率;日本在实现2.4%的年均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德国在实现2.0%的年均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基本持平;其他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都低于年均通货膨胀率。其中,英国和巴西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不足通货膨胀率的一半,意大利不足1/3、俄罗斯更加突出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0.1%,年均通货表2

CPI上涨率为1992-2007年平均数;巴西和俄罗斯的年均

CPI上涨率和年均CDP缩减指数上涨率为1996-2007年平均数;俄罗斯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990--2007年平均数。膨胀率高达20%以上。显然,与上述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处于比较好的状态。

(三)改革开放以我国CPI上涨率与GDP缩减指数上涨率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图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CPI和GDP缩减指数之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GDP缩减指数上涨率与CPI上涨率的变动趋势相同:CPI上涨率上升,GDP缩减指数上涨率也上升,EPI上涨率回落,GDP缩减指数上涨率也回落。2、GDP缩减指数上涨率与CPI上涨率的变动幅度有所不同,相对来说,CPI上涨率波动性更大些:1979-2008年,CPI上涨率最大值为24.1%,最小值为-1.4%,两者之间相差25.5个百分点;同期GDP缩减指数上涨率的最大值为20.6%,最小值为-1.3%,两者之间相差21.9个百分点。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

下面,我们用经济增长率数据和用CPI表示的通货膨胀率数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周期和通货膨胀周期。

表3和图1给出了1979-2008年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数据。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周期

从历史数据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明显地表现为三个周期。1981-1990年为第一轮周期:1981年经济增长处于周期的波谷,谷值为5.2%;1984年达到周期的波峰,峰值为15.2%,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率的最大值;1990年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为3.8%,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率的最小值。1990-1999年为第二轮周期:这轮周期从1990年经济增长处于波谷开始,1992年达到周期的波峰,峰值为14.2%,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率的次最大值;1999年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为7.6%。1999年进入第三轮周期,这轮周期从1999年经济增长处于波谷开始,2007年达到周期的波峰,峰值为13.0%,2008年进入回落期,当年回落到9%,回落的幅度十分明显。到目前为止,这轮周期还没有结束。

第一轮周期经济增长从波谷到波峰只用了3年时间,从波峰回落到波谷用了6年时间;第二轮周期从波谷到波峰只用了2年时间,从波峰回落到波谷用了7年时间。这两个周期的经济增长都表现出陡起平落的特点。两轮周期的时间长度相同,都是9年。

与前两轮周期不同,第三个周期经济增长从波谷达到波峰用了8年时间,从波峰回落到谷底,估计所用时间不会太长,这轮周期表现出平起陡落的特点。估计这轮周期的时间长度为10年,比前两个周期多一年。

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第一轮周期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最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第二轮周期次之,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10.4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第三轮周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最好,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只相差5.4个百分点。

从季度来看,在第二轮周期中,经济增长率在1992年第四季度达到波峰,峰值为16.5%;随后连续6个季度回落,1994年第二季度回落到12%,回落了4.5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回落0.75个百分点;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在波动中回落,到1999年第四季度回落到6.6%。从这轮周期的季度波峰到波谷,经济增长率回落了接近10个百分点。

在本轮周期中,经济增长率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波峰,峰值为13.8%,随后连续六个季度回落,2008年第四季度回落到6.8%,回落了7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回落近1.2个百分点。从近六个季度数据看,显然,本轮周期经济增长率从峰降回落的幅度远大于前一轮周期。

本轮周期经济增长率从峰值回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包括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因素,也包括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因素。但是,经济增长率回落的如此之快,国际金融危机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周期

从历史数据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也明显地表现为三个周期。1982-1990年为第一轮周期:1982年通货膨胀率处于周期的波谷,谷值为2.0%;1988年通货膨张率处于周期的波峰,峰值为18.8%;1990年通货膨胀率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为3.1%。1990-1999年为第二轮周期:这轮周期从1990年通货膨胀率处于波谷开始,1994年达到周期的波峰,峰值为24.1%,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的最大值;1999年通货膨张率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方-1.4%,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的最小值。1999年开始进入第三轮周期,这轮周期从1999年通货膨胀率处于波谷开始,根据目前的变动趋势,2008年已经达到周期的波峰,峰值为5.9%,2009年进入回落期,到目前为止,这轮周期还没有结束。

第一轮周期通货膨胀率从波谷到波峰用了6年时间,从波峰回落到波谷用了2年时间,通货膨胀率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快速回落的特点;第二轮周期从波谷到波峰用了4年时间,从波峰回落到波谷用了5年时间,通货膨胀率呈现出从波谷缓慢上升然后加速上升,从峰值快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的特点;第三轮周期从波谷到波峰用了9年时间,通货膨胀率呈现出在波动中小幅上升的特点。三个周期中,第二轮周期通货膨胀的波动最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25.5个百分点;第一轮周期次之,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16.8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第三轮周期通货膨胀的稳定性最好,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只相差7.3个百分点。

从季度来看,在第二轮周期中,通货膨胀率在1994年第四季度达到波峰,峰值为26.9%;随后连续15个季度下降,1998年第三季度下降到-1.4%,下降了28.3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下降1.9个百分点;然后在小幅波动中下降,1999年第二季度下降到周期的波谷,谷值为-2.2%;从这轮周期的季度波峰到波谷,通货膨胀率下降了29.1个百分点。

在本轮周期中,通货膨胀率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波峰,峰值为8.0%,随后连续3个季度回落,2008年第四季度回落到2.5%,回落了5.5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回落近1.8个百分点。

显然,从季度数据看,到目前为止,本轮周期通货膨胀率变动幅度也远小于前一轮周期。

本轮周期通货膨胀率从峰值回落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因素导致世界经济增速减缓,从而导致需求下降,进而导致我国进出口产品价格下跌,也包括我国经济增长率周期性回落因素导致国内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国内产品价格下降。其中,国际金融危机是主要影响因素。

(三)经济增长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通货膨胀周期与经济增长周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通货膨胀峰值滞后于经济增长峰值。在第一轮周期,经济增长率在1984年达到周期峰值,通货膨胀率在1988年达到周期峰值,后者比前者滞后四年;在第二轮周期,经济增长率在1992年达到周期峰值,通货膨胀率在1994年达到周期峰值,后者比前者滞后两年;在第三轮周期,经济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周期峰值,根据目前CPI上涨率的变动趋势,通货膨胀率在2008年已经达到周期的峰值,后者比前者滞后一年。可见,在三个周期中,通货膨胀峰值都滞后于经济增长峰值。2、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同时回落到周期的谷底。第一轮周期经济增长在1990年回落到谷底,通货膨胀也在1990年下降到谷底;第二轮周期经济增长在1999年回落到谷底,通货膨胀也在1999年下降到谷底。到目前为止。第三轮周期,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都已进入回落期,很有可能两者在同一年到达谷底。

通货膨胀特点篇9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116-01

1 我国通货膨胀的基本现状

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过高并且压力越来越大,这种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先由两大资产(楼市与股市)价格上涨,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近7年的时间里,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从而使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进而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出路,抬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当股市开始发展与繁荣时,大量的资金又流向了股市,从而吹大股市的泡沫。

2 通货膨胀钉住制度

2.1 对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基本认识

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在中央银行具有高度独立性和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制度,在该制度框架内,要求货币当局对比较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予以承诺;当中央银行预期通货膨胀偏离通货膨胀目标时,需要对货币政策工具作出相应的调整,使通货膨胀重新回到通货膨胀目标上来。

2.2 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基本条件

第一,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基本前提:①货币政策的中长期作用是“中性”的这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仅对价格水平具有持久性的影响,而对产出和就业不会产生持久性的影响;②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③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着时滞,时滞的长短以及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存在着不确定性。

第二,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必要条件: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这是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所必须必备的必要条件之一;②名义利率的自由浮动,即利率市场化。将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市场化目的在于保证由基准利率到市场利率引导途径的畅通;③中央银行应放弃钉住其他的名义变量,如钉住汇率或货币供应量目标等。

3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

1990年3月,新西兰成为第一个正式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①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政策目标协议》;②通货膨胀目标制只是在反通货膨胀将要成功地完成之后才开始采用的;③价格指数是“基底通货膨胀率”;④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独特特征是中央银行的责任在不断增强;⑤通货膨胀目标是一个较窄的区域目标而不是点目标。新西兰的成功反映了“边干边学”的愿望,以及当局政策调整的成功。

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①通货膨胀目标制是由政府与中央银行联合决定和公布的;②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负全部责任;③是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实质性进展已经很明显时开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④统计局测量的CPI成为加拿大官方的主要目标变量,同时还应用和公布“核心CPI”(剔除产品、能源和间接税费的影响);⑤通货膨胀目标被认为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目标,中期通货膨胀的目标被确定为逐渐地趋同于长期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强了加拿大银行对价格稳定的承诺,加拿大银行增加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努力帮助公众正确地区分价格水平的一次性冲击和趋势通货膨胀,减少了经历一次性冲击传递的风险。

4 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

第一,尽管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但至少到目前为止,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政策效果。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基本前提是货币政策,最基本、最主要的目标是价格稳定。保持币值稳定即意味着保持价格稳定,并且保持价格稳定是核心。

第二,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水平与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所要求的中央银行具有高度的独立性水平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通货膨胀特点篇10

关键词:

外来冲击;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汇率波动;货币供应量;国际石油价格

文章编号:1003-6636(2013)03-0009-05

;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通货膨胀率作为反映宏观经济是否平稳运行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关注。2008年为了应对先后爆发的“次贷危机”和“债务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然而,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环比通胀率屡创新高,加剧了公众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忧。通货膨胀不仅破坏了价格作为配置资源的指示器作用从而导致经济主体消费和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而且较高的通货膨胀会使得我国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1]将通货膨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研究通货膨胀运动特征,对于把握中国通货膨胀未来变化趋势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对通货膨胀动态特点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设定的研究,如taylor(1980)[2]、calvo(1983)[3]的交错契约模型。其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对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进行拓展以尝试分析通货膨胀的解释能力与预测能力。此外,一些计量经济学家本着“让数据说话” 的理念采用时间序列如arma或者arma-garch以及协整的计量方法对通货膨胀的动态演进规律进行刻画。然而由于资讯解读的异质性、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等造成的套利空间以及政府干预和交错定价的存在,采用传统线性计量方法对通货膨胀动态演进规律进行刻画并不准确。

近年来,中国学者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非线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通货膨胀动态性进行研究。张凌翔、张晓峒(2011)[4]使用多区制平滑转换模型(multiple regime star,mrstar)将中国通货膨胀划分为四个区制并采用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生冲击对于中国通胀率系统不具有持久性影响,正向冲击与负向冲击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吴吉林、原鹏飞(2012)[5]分别构建了两、三以及四机制的c-star模型来分析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平滑转换,结果表明将中国通货膨胀机制划分为通缩、通胀适中、温和通胀以及高通胀的四阶段,能更好地拟合通货膨胀运动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然而以上文献侧重于从时间序列角度来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通货膨胀的非线性运动特征进行刻画,但对造成通货膨胀非线性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施建淮、傅雄广和许伟(2008)[6]采用var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汇率和国内价格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项后军、许磊(2011) [7]采用logistic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分析了汇率传递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汇率变化对于国内价格的传递方向与通货膨胀环境有关。郭其友、陈银忠、易小丽(2011)[8]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以及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在分析造成通货膨胀非线性运动的影响因素上,国内现有文献主要是从货币政策或者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影响,或者外来冲击与国内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并且由于计量方法和分析角度的差异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由于通货膨胀非线性运动的特点,因此在分析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的时候采用线性模型来反映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由于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价

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到供给和需求,而且会通过预期来改变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具有自我衍化的特点。因此,在考虑通货膨胀动态路径衍化的时候要考虑通货膨胀预期对于价格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特点篇11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任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张曙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

蔡昉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 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5.第五种观点是通过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提出当前形势除了密切注视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但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其提出对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类政策工具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仍将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同样尚长风、许煜、王成思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要控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降低总需求[13]。

6.第六种观点是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预期来抑制通货膨胀。张晓晶在《五大因素决定不会爆发全面通胀》中提出要治理通货膨胀,要从心理方面着手,影响公众的价格预期,从而达到通货膨胀的效果[14]。

参考文献:

[1] 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2] 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3] 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4] 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5] .cn/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3294.

[6] 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7] 易宪容.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j].国民经济管理,2008,(4):101.

[8] 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刘霞辉,张晓晶.

[9]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4.

[10] 蔡昉.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j].宏观经济研究,2008,(5):3.

[11] 林毅夫,等.2008:高速增长下的调控之道[j].新华文摘,2008,(10):46.

通货膨胀特点篇12

由于这一阶段正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经济运行及政策的制定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界的思想认识尚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因此,此阶段的文献具有非常浓烈的意识形态烙印,价值取向明显。厉以宁(1979)、陈观烈(1980 )、陈朝高(1986)等从不同侧面总结和介绍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历史、现状、原因、治理经验及对策等,对引进西方的通货膨胀理论起到了重要贡献。而同一时期,朱婉娟(1981 )、甘士杰(1982 )、李晏墅(1986 )等学者则着重介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

这一阶段,对于通货膨胀是否存在于社会主义中国引发了学术争论。王启人(1980)撰文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提出“通货膨胀问题既不是‘根本不存在’,也不是‘无法避免’的,而是存在着出现的可能性”;戴园晨(1981)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产生通货膨胀,是由于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 贾克诚(1981)得出结论:“从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际情况看,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不仅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而且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 ;对于通货膨胀的研究和争论使得理论界逐渐形成了共识:即通货膨胀问题不是制度选择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纸币流通的国家,不仅存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为我国通货膨胀理论研究解放了思想束缚,从此,通货膨胀问题研究进入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崭新阶段。

二、对我国通货膨胀现象初次探索(1987年至1991年)

理论界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客观存在性达成一致意见后,针对我国通胀问题的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1988年前后我国发生了显著的通货膨胀现象,更是将通胀问题的研究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可以说,1987年至1991年国内关于通货膨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总结是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理论认识逐渐深化并将通货膨胀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学术界针对当时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原因、对策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通货膨胀原因方面的研究。何道峰等(1987)认为我国近年发生的温和性通货膨胀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并提出了当前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是现存的企业制度问题;姜作培(1987)认为通货膨胀是多种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需求牵动式、成本推进式、结构影响式和累积突发式4种,而每一次的通货膨胀都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条件密不可分,他认为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由目前的体制模式转换造成;宋运肇(1989)则从企业、政府和银行的经济行为方面分析了当时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汪明(1989)尖锐地指出:“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失控,而根本原因除体制方面的问题外,主要是决策层的指导失误”;樊纲(1990)建立了简单的总量模型系统分析了当时国内通货膨胀三个方面的特殊原因及作用机理。

同一时期,理论界也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试图找到有效治理通胀的途径。有的学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实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则从国外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中寻求答案。胡运鸿(1987)认为,应该把抑制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并提出应以控制投资规模、压缩信用膨胀等作为主要措施;关梦觉(1988)和朱刚(1991)从价格机制方面探讨了对策,郭爱萍(1988)从经济环境治理方面进行了讨论;金妍祖(1988)和孟宪民(1988)则建议从利率杠杆方面对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调节,黄爱民(1989)和罗隆渭等(1989)认为要抑制我国通货膨胀,必须从经济诱因和非经济诱因“双管齐下”进行治理,必须“硬”“软”兼施。可见,国内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的认识逐渐从宏观定性方面向具体政策工具实施方面转变,研究成果的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而王赞桔(1987)、贾渠平(1989)、丁浩金(1991)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巴西、南斯拉夫、日本、南朝鲜、美国、台湾地区、苏联等国家和地区治理通胀的措施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三、通货膨胀问题引发的新一轮论争(1992年至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但同时也造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混乱的局面,从而最终导致了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虽然此次通胀随着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而告一段落,但学者围绕此次通胀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仅以中国期刊网文献为例,此间有关通货膨胀问题研究的文献超过了3000篇。国内经济学界众说纷纭,展开了新一轮关于通货膨胀的论争,争论焦点主要集中于:一、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二、通货膨胀是不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三、通货膨胀是不是不可避免?四、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五、抑制通货膨胀是不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通货膨胀原因的追究一直是学界热议的焦点。陈越(1994)、光(1995)等认为近期通货膨胀是供给方面成本推进型;樊纲(1993)、王利民(1993)等则认为此次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投资需求和公款消费需求膨胀;吴敬琏(1994)强调通货膨胀总是因为货币发行过多造成;刘迎秋(1994)认为我国通胀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经济体制问题。刘永生(1995)认为此轮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其他焦点问题的论争,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一种观点和主张认为,这次物价上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在经济发展时期通货膨胀难以避免,适度的通货膨胀能刺激经济,抑制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发展;另一种观点和主张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在经济发展时期通货膨胀并非不可避免,通货膨胀不能促进相反会阻碍经济发展,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应该说,对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对策等方面的论争较80年代有了明显的进步,学者不仅全面总结了80年代的通货膨胀现象(左大培,1992),也对最近两次通货膨胀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徐连东,1994);诸多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各种经济现象与通货膨胀的深层关系,如体制、外汇储备、农业、外资等与通胀的关系。关于通货膨胀理论的争论以及该理论在我国实践中应用的不同见解带动了我国理论界及决策层对于通货膨胀治理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通胀研究逐渐走向深化和实证化阶段(2001年至今)

通过前两次的理论研究,这一阶段的通货膨胀研究无论从研究的领域、内容、对策,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研究从过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认识基础上,加强了对通胀风险的防范。曾志刚(2001)、梁崧(2001)、庞莹(2002)等从不同角度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及其风险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黎春(2001)、黄燕(2004、2006)等则着重研究了通货膨胀的测试问题;在研究的方法上,多学科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技术的广泛运用是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高波等(2001)将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分析方法应用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张三(2002)从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实表现及其危害入手,分析了生态经济平衡的含义、基本要求及其失衡的原因和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生态经济大系统范围内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袁立华(2005)则在分析通货膨胀现象时运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他认为“因心理原因而产生的对物价上涨预期的偏离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提出“采取心理介入手段不失为预防和控制通货膨胀的一种有效选择”。由于计量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这一时期,我国理论界对于通货膨胀的研究也汲取了这一分析技术(龙如银,2005;赵振全,2006;黄新飞,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