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的缺点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6 16:15:25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篇1

一、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构建的价值分析

再生资源产业是目前全球蓬勃发展的绿色新兴产业,德国是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70%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也被重新利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废料工业是美国经济和环境生命的主要构成部分,据估计,废料工业每年销售产品价值至少为200亿美元。

2010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委先后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等。2011年,商务部研究建立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这些新政的出台,预示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在未来一个阶段迎来黄金发展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宏观形势,使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2011年浙江省供销社决定对全省系统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该次调查覆盖了全省11个地区,调查对象为供销社全资、控股、参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市场、加工园区、集散中心,情况汇总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供销社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规模一般,从业人员少,力量比较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回收利用的项目亟待增加,跨省项目的合作有待加强。这些企业的利润日趋下降,说明政府与社会对这个行业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不高,这些企业的生存存在一定的困难。

2、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影响因素。

(1)政府推动。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与环保事业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尤其是当政府在建立、推广可再生资源的新型回收利用体系时,对相应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固定门店以及加工企业予以必要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甚至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构建的重要条件。同时,政府应承担起监督、保护可再生资源体系正常运转的职责,保障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正常运转。

(2)制度促动。制定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的构建非常重要。通过法律规范,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和政策导向,打消相关企业的疑虑,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地政府尽快出台以促进可再生资源为中心内容,结合就业、财政补助、交通运输等相关内容的地方性法规,然后设立专门性的职能管理机构如浙江可再生资源领导小组和相应机构。

(3)项目驱动。可以根据本区域再生资源产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独立或联合投资、兴建废旧物资集散交易市场和特色园区。以金华市为例,各地区产业特点不一,如永康的小五金加工制造业、东阳的废塑料回收加工经营、浦江的水晶加工、兰溪的编织袋制造业等。

三、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构建存在的问题

1、缺乏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目前,再生资源利用大有可为、利国利民的观念还未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媒体,往往把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与假冒伪劣、污染环境画等号。

2、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不稳定。由于我国还没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其行为也得不到有效规范,不利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

3、网络体系不完善。再生资源行业社会认知度浅,进入门槛低,企业大多规模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低,再生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不完善。目前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往往只局限于回收一个环节,不能有效形成规模效应和连锁效应,从而使产品中的加工利用这一关键环节流于形式,导致产业链脱节。

(1)规模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大多数回收站点采取挂靠回收公司经营,以“夫妻店”形式简单买卖,表现为经营场地小,经营资金薄弱,加工设备简陋。

(2)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从事废旧物资回收人员大多自身素质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加上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加工操作不规范,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3)资源利用率低,二次浪费严重。由于网络体系不健全,回收经营者“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许多可以回收利用的品种,如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再生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4、市场竞争不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无序化。缺乏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企业各自为战,有的地区缺乏上规模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增加了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企业之间在国际市场上存在哄抬收购价格、竞相压低出口价格的无序竞争问题。

5、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布局不合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散乱化。网点分布情况有着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城乡结合部为主,极少数位于城市或城镇居民区附近;二是基本散落在各自然村居或城中村等城市急待改造的旧村区域;三是网点分布杂乱、不均衡,设置随意。

6、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以上虞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为例:商贸办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几乎没任何实质性管理权限,负责制定和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政策和回收行业发展规划;发改委负责研究发展政策、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公安局负责治安管理和对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实施经常性监督检查;工商局负责经营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环保局负责资源回收过程环境污染监管。

7、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弱向化。我国对再生资源利用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存在投入少、科技攻关及推广缺乏资金、发展缺乏后劲等一系列问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负担过重,特别是国家取消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政策后企业面临的困境,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四、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行业管理、规范和监督职能。政府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有效管理等有效途径,全力构建起覆盖全省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达到提升环境质量、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资源节约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的。

2、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在布局规划上,要整合规范原有站点,建设完善居民社区回收站点,建立功能齐全的集散交易市场,形成面向全县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在功能配套上,构建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对企事业单位即非居民区再生资源的回收,应采取回收企业(站点)定时、定点上门回收的方式,由统一标识、封闭式分类回收车运输至集散(交易)市场。以网络为媒介,建立虚实结合的网络交易新模式,就能实现电子交易、在线回收。

3、促进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的市场化运作。要保证新型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的正常运转,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为继,市场化运作必不可少,更何况可再生资源作为环保产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朝阳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过程中,除了政府提供一部分资金外,可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进入。

在产业链上游,成立多方投资的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然后筹建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主要承担集中堆放、整理、交易和加工的功能。在产业链下游,可以对可再生资源回收门店和流动人员进行规范,经营门店应具备一定的经营条件如场地、规模、资金、人员资质等,符合要求者可予以税收优惠或者提供建设补贴。

4、逐步恢复供销社在行业中的龙头作用。

(1)牵头成立行业协会,促进业内联合。在当地供销社指导下,由当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牵头,共同发起筹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通过协会的运作,将提升供销社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2)参与城市社区回收站点建设,打造形象工程。需要有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来承担当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供销社要积极参与,可以学习宁波市供销社社区回收站点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此举,可以打造企业品牌形象(统一店面、统一标识),美化城市社区环境,加强对流动回收人员的管理。

5、应通过长期有效的舆论宣传、政府奖励等手段,使得循环经济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离不开市民的自觉和自律,特别是在居民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时,首先要得到居民的密切配合,经过一定时间的推行之后,才能转化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应该说,只有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从整体上提高全民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意识,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才能真正建立并日渐完善。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篇2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源的充分、持续地供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浙江省常规能源匾乏,是典型的“无油、少煤、缺电”的省份。2008年,浙江省96.5%的能源消费依靠外省调入。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做好节能工作,还要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那些可以再生的,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它具有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和可再生性的特点。可再生能源既不存在枯竭问题,又不会对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

利用可再生能源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农村,要因地制宜的、视经济情况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

一、浙江农村可再生能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现状

所谓可再生能源的储量通常是指可再生能源的年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量。浙江省虽然在常规能源方面非常缺乏,但却拥有相当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其中,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小水电、生物质能储量折合标煤分别为10200万吨、3143万吨、1136万吨、143万吨、3340万吨,总计17962万吨,而浙江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5亿吨。因而,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对于缓解浙江的能源危机是大有裨益的。

截至2008年底,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如下:第一,风能利用。浙江省已建成投产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14.8万千瓦,风力发电量12768万千瓦时。第二,太阳能利用。太阳能光热利用从民用向工业等领域拓展,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约800万平方米。第三,垃圾焚烧发电。已有城镇垃圾及生物质焚烧发电企业21家,日焚烧处理城镇垃圾总能力12440吨。已建成投产垃圾焚烧发电机组装机容量28.7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3.3亿千瓦时。全省垃圾焚烧年供热能力约597万吉焦,实际供热344万吉焦,城镇垃圾及生物质焚烧处理利用能力明显提高。第四,农村生物质能。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能中,秸秆消费折合标准煤81.6万吨。薪柴消费折合标准煤95.5万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折合标准煤43.3万吨,沼气用户13.8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4438处,总容积68.5万立方米,年产沼气12543万立方米,折合标准煤9万吨。此外,2008年,在畜禽规模化养殖中,养殖排泄物资源量约1655万吨,年可产沼气23.3亿立方米,相当于可替代常规能源166万吨标准煤。浙江省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65%。

二、可再生能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始投资较高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初始投资普遍偏高。一位水电方面的专家表示,水电每千瓦装机容量的投资额可介于5000元与上万元之间,而燃煤机组的每千瓦投资只需4000元。建一个8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费用需要2000元-3000元,适用于一家一户使用的气化炉投资约1000元左右,而农户买一个一般的煤气灶只需200元-300元。太阳能热水器的购买成本也普遍比燃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高。节能但不省钱,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对农业灌溉起到很大作用的水锤泵的投资也极大,就浙江的地理及水利条件来说,一台420型号的水锤泵一般需要投资2000元-3000元,这是其在农村(特别是较落后的山区农村)广泛推广的重大障碍。

(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资金缺乏

目前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资金筹集可以有农民集资、政府投入、金融机构融资以及非政府组织机构赠予等四种方式。显然,我们不能依靠非政府组织的赠予来彻底解决农村能源建设的问题,只能是作为辅助作用。但是就当前农村情况来看,其可再生能源建设存在严重的资金问题。

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相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投资,其资金短缺矛盾则显得非常的突出。但是,政府并没有因为如此而增加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相对比重。浙江省虽然从2003年开始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能源项目补助,但仅仅用于部分项目示范补助,多数地方政府还未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能源建设投入。因而,投入不足制约着浙江农村能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乏政策保障

我国于2005年初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国家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支持。在可再生能源法中确定了可再生能源电力不参加竞价上网的原则,并且要求电网企业无条件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因收购其高电价电能带来的成本增加在全网用户中分摊。但是可再生能源产品大多缺乏系统的技术标准规范,质量监督和检测体系尚未建立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可再生能源产品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但产品没有形成系列,质量参差不齐,又由于大多数厂商规模小、资金不足,原材料来源不稳定,使用一些低质的替代性材料,再加上缺少必要的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系统,使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信心,产品规范化、系列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对策研究

(一)制定符合浙江实际的农村能源规划

浙江省应立足“经济大省、资源小省”这个基本省情,“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地制定浙江省农村能源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开发重点。

根据浙江省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区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浙江的农村能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大类来规划,即山区、平原半山区和海岛。

山区主要包括丽水地区各市县以及开化、泰顺等31个市县,这些市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生活用能以薪柴为主,因用能设备落后,热效率低,资源浪费较大,森林的过度砍伐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这些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重点应为:有条件的发展以沼气为载体的猪-沼-作物模式;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户用秸秆气化炉的示范及推广;推广水锤泵等无动力设施的提水设备改善灌溉条件等。

平原半山区主要是指嘉兴市各市县及萧山、绍兴、诸暨、义乌等33个市县,这些市县经济发达或相对较为发达,城镇建设发展较快,规模式样畜牧场较多,农村能源以液化石油气为主。对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其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开发重点应为: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开展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的示范;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等。

海岛主要是指舟山市各县及洞头、嵊泗等5个市县,这些市县生物质能并不丰富,且电力不足,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相对丰富,农村用能主要以液化石油气、型煤为主。针对这一区的农村可再生能源的重点开发方向应为: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有条件的建设风力发电站等。

(二)完善并落实经济激励政策

经济激励政策可以分为强制性经济激励政策和优惠性经济激励政策两大类。这里主要强调各种补贴措施、价格政策、优惠性税收政策、低息贷款政策等优惠性经济激励政策。

补贴政策。目前,以生产过程为划分依据,补贴主要有3种形式:投资补贴、产出补贴和消费者补贴。投资补贴即对投资者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有利于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但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无关,不能起到刺激更新技术、降低成本的作用。产出补贴即根据可再生能源设备的产品产时进行补贴,有利于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消费者补贴是对用户进行补贴,在推广太阳能设备、微型风力发电设备、户用沼气池以及秸秆气化等技术试点示范中都得到广泛的采用,能够调动广大农民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

优惠性税收政策。包括减免关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能源环境税收机制,对于能效低、环境污染大的技术征收能源环境税,对于能效高环境污染小的技术实行减免税,而对于可再生能源和没有污染排放的技术进行补贴。在这一税制环境下,鼓励各种技术进行竞争,优胜劣汰,将那些真正有效的节能环保技术发展起来。

价格政策。在不考虑常规能源的环境成本的前提下,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成本一般高于常规能源产品,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对其价格实行优惠的政策。在美国的《能源政策法》中规定,公用电力公司必须以避免成本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而我国颁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中规定了较为优惠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价制定办法。国外经验说明,价格优惠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激励措施,各类价格政策只要应用得当,就可以起到促进技术进步、市场发展和降低成本的作用。

低息贷款政策。目前,低息或者贴息贷款等金融政策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它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政府需要筹集一定的资金以支持贴息或减息,贷款数量越大,需要筹集的资金也越多。因此,资金供应状况是影响这一政策持续进行的关键性因素。除了对企业进行信贷扶持,对农户进行信贷扶持也是必要的。农民的支付能力较低,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往往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因而我省可以对农户开展小额低息或者贴息贷款,促进农民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

(三)增加研发投入,降低初始投资

迄今为止,我国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和计划。由于投入太少,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开发和研究。不少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导致产业化、商业化程度低,发展缓慢。建议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产业发展和科研攻关计划,增加投入,并纳入财政预算;设立农村可再生能源专项发展基金,由省、市级农村能源办统一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基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国际合作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国际合作空间也会越来越广阔。浙江省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和国外非政府组织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浙江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中来,从资金、技术和人才方

面争取国际合作和援助,从而推动浙江省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a Chi,Diemer P.Overall Potential Study of the Hydraulic Ram Application in the Zhejiang Province P.R.of China[M].Bremen:Bremen Overse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1996.

2、陈甲斌.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J].可再生能源,2003(3).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篇3

1经济学角度上认识水资源

在资源经济学分析框架里,经济学家们往往依赖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计算,定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例如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建立所考虑的资源的“年获取量”与“总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获取量保持不变但总存量随时间逐渐递减,就说该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否则,就是“可再生”的。于是得到诸如水、空气、鱼群、森林这类资源,为“可再生资源”,而诸如矿产、能源、资本品此类为“不可再生资源”。然后,再根据资源的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提供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定价准则。

但是这样一种基于工程学的资源分类方法,不仅不符合经济学原则,而且不适应目前我们遇到的资源经济学问题。事实上,中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表明:水,正在从“可再生资源”转化为“不可再生资源”。说起来,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却占了97.2%,陆地淡水仅占2.8%,而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又仅占淡水储量的0.34%。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数量极有限的淡水,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据科学界估计,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目前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水,世界已有将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我国人均淡水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

2水资源的稀缺性及特点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而且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水资源每年在递减。从淡水资源看,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2900立方米,我国仅2695立方米,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同时,我国的水资源污染也十分严重,并已成为世界上肝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农村被污染的水资源。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万人正在饮用高氟水。除了健康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还让中国经济付出代价。来自政府的信息表明,水资源短缺每年给中国工业带来的损失达250亿美元,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达190亿美元。中科院的一位教授计算过,若把污染的代价算在内,中国1980年到200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应该为6.8%,而不是官方公布的9.6%。

为何水资源变得如此岌岌可危?我国水资源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全国降水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极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别悬殊,历史上水旱灾害极为频繁,北方有的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水丰富的南方却常常发生季节性干旱;②缺乏科学的用水定额和管理,生产耗水量大,水的浪费相当普遍,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有45%,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25%至40%;③水资源的再生性不是永远都有保障的,特别是地下水,地下水的再生性是有条件的,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使可再生的资源变为不可再生。我国目前污水排放量大,但处理率很低,全国年排污水363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水质性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

3水资源危机的成因

在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之后,我们用经济学理论从更深层次来思考产生水资源危机的成因。价格理论告诉我们,当某种资源的价格严重低于一般均衡水平时,便会发生资源的浪费。只要资源浪费的速率足够高,这种资源就会从“可再生的”转化为“不可再生的”。在农业时代,我们知道,“免费”程度最高的物品,典型如“空气”,价格长期保持为零。可是,在工业时代,当汽车和其他类型的污染达到足够高的速率之后,在任何都市地区,新鲜空气都不再是免费的了,它正在被耗尽。

另外,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是公有的,那么,只要维护公有产权的费用足够高并且私人在这一公共领域内“追租”的费用足够低,就总会发生类似“公地悲剧”的那种掠夺效应,最终,足以把该资源的经济价值完全耗尽。眼下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种“公地悲剧”,是私人停车位对小区人行道和绿地的随意侵占,而只有极少数的小区管理者懂得把停车位的价格(即土地资源的“获取”价格)提高到足以抑制“公地悲剧”的水平。象现在的大专院校里,这样的“公地悲剧”就相当严重,由于不用按月交水费,很多学生在洗衣服、拖地时都长时间打开水笼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4解决措施

综上所述,解决水资源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怎样管理。从一个大的范围来看,是不会存在任何资源的危机问题的。因为按照经济学的道理,任何一种产品都是可替代的,水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可以用节水的技术、工艺以及各式各样的方法来代替水;而且,在经济学上讲,向来是物以稀为贵的,贵了以后就不缺了,所以经济学里不存在缺的问题,只有贵贱的问题。水不够就应该涨价,通过价格调节使其达到供需均衡,价格一涨,自然供应增加,需求减少,人们就会想办法节约用水。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什么就搞什么,缺水就修水坝,建引水工程,各式各样的办法,而不问其代价有多高,用同样的代价有没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解决办法,同样能达到目的。现在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高明就在于它不是单纯地说缺什么就搞什么,因为这样往往导致不经济的做法。

但是经济学的方法往往离不开价格,可能大家会顾虑,水价上升以后低收入的人承受不起。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别的办法来解决它。比如说,现在城市里有低保政策,有最低生活保障,那么就可以在水价提高的同时增加低保水平。因为水价的补贴是穷人富人一块儿受到好处,而富人没有必要补贴他,所以应该把水价提起来,另外单独通过其他政策保障来优惠穷人。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面对“水荒”,我们的政府应当拓宽思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下面针对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目前,必须转变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水利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时就考虑环境治理保护问题,在水资源治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水资源城乡一体化管理,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②积极稳步推进工程管理单位改革.在事业费逐步削减的情况下,必须探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对水管单位分类改革,供水、水电等水管单位要逐步走向市场,当然,其前提条件是水价改革,使之能完全达到成本水价,从而使水管单位具有自我造血能力;③对水权改革进行探讨.在国家对水资源拥有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逐步放开使用经营权,可以先进行试点,选择部分地区,允许进行水权交易,就如同现在推行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一样.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篇4

1、我国水资源管理将进行战略性转变

我国水资源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相当尖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等四方面的严峻挑战。(1)坚持以人为本,保障饮水安全。着力解决群众饮水水质不达标、供水保证率低、水性地方病等问题,抓紧制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及2005至2020年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规划,逐步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中国治水理念重大调整的核心和关键。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维持生态基本需水量;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抓紧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推进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节约型转变,力争在2020年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4)以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设为重点,创新用水管理制度。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节水防污。

1.1 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节约能源资源,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切实提高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好节约工作,十分必要。

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限的水资源和严峻的环境约束将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出路,应该依靠自律型的方式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力节水。

节水的核心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仍低于很多经济发达国家,具体表现为单位取用水量产生的GDP(美元/立方米)相对较低。

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把大中型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列为重大战略工程计划,全面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提高灌溉保证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农艺措施等。总之,建设节水型农业,需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技措施,积极推进农业节水的机制改革。

近年来,我国工业用水量受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积极影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仍然偏高,一般工业用水重复率约为60%―65%,比发达国家低10%―15%,节水的空间还很大。在生活用水方面,据专家预测,未来20年人均家庭用水量增长将逐渐变缓并趋于稳定,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压力更多来自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厉行节水,这关系到未来我们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因此,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开发推广雨洪利用技术等都势在必行。城市节水的一个重点是降低我国城市供水损失率。数字表明,我国供水损失率是欧洲发达国家的4倍左右。所以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是城市节水的当务之急。

1.2 污水资源化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水资源的合理使用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污水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化既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又能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水问题的必选策略。

污水处理是污水再生利用的基础,也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前提。据有关资料统计,城市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的再生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这意味着通过污水回用,可以在现有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城市的可用水量至少增加50%以上,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城市污水就近易得,水量稳定,易于收集,具有量大、集中、水质可控性好的特点。污水再生利用作为第二水源,与开发其他水源相比:①比远距离引水便宜;②比海水淡化经济;③能够节约大量的排污费用,改善生态环境;④还能从污水中回收价值不菲的有用物质。城市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可替代优质水,主要可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景观、市政绿化、建筑施工用水、冲洗汽车、街道厕所用水和补充地表水等方面。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实现污水资源化,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

1.2.1 中水回用是城市污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在水的社会循环中,污水的再生与回用是关键的环节。将大部分的废水经过再生处理后回用,一方面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局面,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同时又减少了排放至自然水体的污染物总量,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因此,水的再生与回用是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的主要途径,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水问题的必选策略。

按处理方法,中水处理工艺一般分为3种类型:

1.物理处理法--膜滤法,适用于水质变化大的情况。采用这种流程的特点是:装置紧凑,容易操作,以及受负荷变动的影响小。

膜滤法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分离的溶液以一定的流速沿着滤膜表面流动,溶液中溶剂和低分子量物质、无机离子从高压侧透过滤膜进入低压侧,并作为滤液而排出;而溶液中高分子物质、胶体微粒及微生物等被超滤膜截留,溶液被浓缩并以浓缩形式排出。

2.物理化学法--适用于生活污水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砂滤、活性炭吸附、浮选、混凝沉淀等。这种流程的特点是:采用中空纤维超滤器进行处理,技术先进,结构紧凑,占地少,系统间歇运行,管理简单。

3.生物处理法--适用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生活污水。一般采用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等生物处理方法。或是单独使用,或是几种生物处理方法组合使用,如接触氧化+生物滤池;生物滤池+活性炭吸附;转盘十砂滤等流程。这种流程具有适应水力负荷变动能力强、产生污泥量少、维护管理容易等优点。

中水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是目前解决节水治污两大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当今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2、实施城市污水资源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城市污水资源化存在的问题

城市污水资源化既可减少污染又能缓解城市供水的紧张状况,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然而,由于在建设资金、管理体制、人们传统观念、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城市污水资源化工作没有得到推广。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篇5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existence, water is indispensable, it exists in a certain extent to the promo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simply of recycled water by using the engineering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do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oice of the fundamental process water engineering principle,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some of the water shortage region, so as to put forward valuable opinion.

Keywords: resources; Social economy; The price system; normative

中图分类号:TQ1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由始至终,水都是国民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生物资源。中国一直都是淡水资源比较匮乏欠缺的国家,由此可知,积极开发最新的再生水资源,合理、科学创建城市化的水资源环境,高效地回收污水进行再利用是可以最大化解决我国在水资源的欠缺问题,是解决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s所以将污水深度彻底地进行处理,变得更加资源化、效率化,目前早己成为国际性的全球公认的专门节约用水的一种有效策略, 同时被称作是“ 城市以及周边区域的第二大水利用资源” 。本来,那些进过污水处理后的城市再生水就是一种可用的水资源,并且水量极大,且集中性高,水资源质量也相对稳定、安全、可饮用。另一方面,也很少被气候条件影响到,保证的效率较高,可实行污水的综合性运用。污水再生不单单可以节约一定的水资源,进而让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得以缓解、解决,同时更加能获取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现阶段,对于污水资源的回用再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着全球各地区政府的重点关注,各国家的国务院强制要求对城市供水需求力度进行加强,做好节水工作,并积极避免水的再次污染,对此应做好防治、护理作业。我国在策划、设计、创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时, 还需要设立污水回收再利用的基本设备,强化污水处理的力度,使得回收再利用水的基本设施可以正常运营、监控。

二、简单介绍再生水利用工程项目的基本特征

总而言之,再生水利用项目工程的实施、确立跟施工地点的环境气候、水文水利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具备一定的基本特征:就比如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文文化、技术发展前景。我国很多地区里都缺少水资源,根本就满足不了现代化社会的生活发展需要,所以急需开发新的再生水资源。想要更容易地接受新鲜事物,就必须强化社会公众环保的力度,增加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标准水平。我国社会经济基础实力雄厚,所以各项技术水平普遍成熟、优秀。简单介绍项目工程的建设特点:

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 改善生态环境, 获取新的经济利益。

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通常就是指那些在城市条件下,做与水资源、气候环境有关的一些企业单位,具备类似的项目工程、科学技术的经验水准,大部分都是投资形式的企业单位。

工程项目重点的服务对象:水资源再生利用的主角基本包含的范围很广,直接涵括国家整个城市的污水、杂用水。而那些再生水用到的地方也很多:城市植物绿化、日常家庭冲厕、城市道路的清理、打扫、大部分车辆的简单冲洗、施工建筑等等以及工业用水。总而言之,分类成各种水资源冷却的工艺、自然环境用水以及农林业、渔业方面的用水、各类水源的补充、填补。现阶段,在我国工程建设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当地的政府部门、工业企业单位、市政各园林规划单位、物业公司以及最为普通的居民、郊区农村之类的。

􀀁􀀁工程项目常用的服务模式:换句话讲,再生水比较常用的服务模式基本都是按照其规模大小进行划分的,通常分为两种:大规模地集中式回收利用跟局部性的分散式回收利用,而如果按照传输的模式来划分,就可以分成管道式、河道式以及水车等之类的传输方法。

􀀁工程项目服务范围:集中起来回收利用的再生水服务范围较广,一般包括城乡新建的住宅区、工业区及城市周边的绿化区域、农牧业区域等。分散回收利用的再生水服务范围一般是大型的工业企业或者单位以及一些大型的社区或者写字楼、酒店宾馆等。

􀀁􀀁工程项目技术含量:再生水就意味着反复利用水源,使水资源浪费降到最低。然而,再生水循环利用这样的工程介于污水处理与供水之间。相比较其他两个技术而言,再生水的建设、运用涉及的技术面很广,技术含量较高,这个就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再生技术的实用性:水再生技术及工程在全球范围内的实用性出奇的高。全球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水资源短缺是比较严重也引起各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因此,随着工业化扩大,污水越排越多,食用淡水越来越少,水再生技术在全球范围备受关注。

􀀁􀀁政策支持下的市场经济特性:再生水利用工程属于一种资源开发性的行业, 它所经营的资源是可替代、非垄断性的, 并且销售也是面向广大群众的,因此,再生水利用工程不受到政府的操控但是要受到政府的协助,发挥政府“无形的手”的力量。政府需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做好规划、建立好有效的价格体系,并支持以市场经济模式运作。

三、合理规划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落实相关以及制定相关法规的必要性

再生水利用工程的建设规模及其建设年限,以及工程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的发挥情况是与再生水利用的总体规划及用户落实是密切相关的。再生水利用工程的各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导致该项目在建设、经营的时候问题不断出现, 不确定因素太多,这就需要依靠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周密的用户落实工作来确保项目的规模的合理性,找准恰当的时机,制定适宜的厂址及管线路径。

再生水利用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受到了法律相当大的支持与保护,法律法规对于它的社会属性定位、经济属性定位、建设经营方式的规范和保护等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大力倡导水再生利用技术,保护国家资源。

四、选择水再生利用工程的依据

再生水利用工程的工艺选择灵活性很大, 其主要依据为:

(1)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工艺选择占据很大影响,这一点主要是处于对投资规模和程度方面的考虑。

(2)地方劳动力素质,专业水平以及其成本的高低主要是考虑到水再生利用的运行模式。也就是说,劳动力要有水再生利用方面的知识,才能安全运行模式。

(3)处于对建设和运行的成本考虑,做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地建筑材料和运行必须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主要是对于建设和运行成本的考虑。

(4)当地土地资源也非常重要, 这主要是考虑占地面积和分期建设等问题。

(5)当地水资源保护情况,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文献等。

(6)污水的来源以及污水处理,国家和当地再生水应用的相关水质标准。主要大用户的用途、水量、水质情况及发展预测。

(7)国家跟水资源所在地有关再生水资源应用情况的水质标准要求。

(8)比例所占较大的用户使用水资源的原因、水量大小、水质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期望等。

(9)重要工艺使用到的相关设备及其零配件等,跟损耗材料具体数值情况。

五、结论

污水再生利用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之初,它在未来是否能够发展到一定的市场规模,成为缓减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主要方法,将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而且还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密切相关。水再生利用对于我国这个缺水国家尤其是北方严重缺水地区是急切需要的, 其规划、建设、经营的规范性要求呼声也是相当高,可想而知,水再生利用技术管理对于国家水资源保护、循环利用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 兰峰,刘晓君. 再生水行业期望收益率的实证研究[A]. 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9 .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篇6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2603

1 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循环经济”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K.E.Boulding)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把地球比作一艘宇宙飞船,认为在不借助太空帮助情况下,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的多,地球寿命也很长,但也只有在对资源实行循环利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上述目标。K.波丁格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循环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

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增长的极限。1972年.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德尔.史密斯出版了《生态的蓝图》。1976年,日本经济学家坂本藤良出版了《生态经济学》等,标志着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入生态经济学阶段,把经济与生存系统相联系。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一章,探讨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再生、再循环。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发展局在发达国家中提高推广了3R原则。2005年3月26日~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思想者论坛”上,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8名学者共同提出了从3R向5R原则转变,从而也标志着人类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循环经济学阶段。此时新循环经济概念主要是以系统论理论为基础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

2 循环经济概念新解

新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和回收的全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性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1]。其主要是从社会角度而言的。从自然角度来讲,循环经济可以被定义为:人类的活动不影响自然循环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它主要强调的是人类开采资源不影响资源的再生性。

3 发展新概念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1 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

从社会角度讲,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经济活动“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资源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降低环境的负荷,所以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从自然角度讲,其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和谐,两者都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一样的[2]。

3.2 循环经济的开始点和落脚点是资源

不管是从自然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讲,循环经济都是在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开始的。最终也落脚到合理利用、保护资源,见图1。

图1 循环经济模式

3.3 流动性资源也存在灭绝的危险

流动性资源限定为那些在充分短暂的、与人类相关的时间间隔内可自然更新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大气、动物和植物、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流动性资源还可以再分为无临界带的流动性资源和绝对可更新资源;另一个类型是当使用不超过其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流动性资源,也可称为相对可更新资源。但是,有临界带的资源有可能被掠夺到灭绝的程度,如果使用的速率超过自然更新的速率,那么此类资源就不可能实际上再被开发,就像任何矿产资源一样。

3.4 我国自然资源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有限性的反应,但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又有区别,它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其原始的含义是指一个社会的资源有限性致使该社会不可能生产出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其衡量指标主要是通过稀缺度。稀缺度的计算公式为:

x=n/m.

式中x为某种资源的稀缺度;n为某种资源的需求量;m为某种的资源的拥有量。

图2 石油资源的稀缺度

图3 煤炭稀缺度

图4 天然气稀缺度

从图2、图3中可以看出,虽然石油的稀缺度在2005年之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我国3大主要能源的稀缺度总体上是呈先下降又上升的态势,与我国的经济、生产力的发展矛盾性更加突出,对经济的制约性增强。

3.5 “5R”原则的要求

新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建立新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体系GDP(绿色GDP),即:

GDP=Ind1+Ind2+Ind3+Ind4-Ip+Cu+If+Iei+Ep,

Ie=(Gp*A1)/Te*Pr*Rr.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Ind1为第一产业的增加值; Ind2为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Ind3 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Ind4为第四产业的增加值;Ip为进口总值;Cu为居民与政府的消费;If 为基本建设的投入;Iei为生态修复的投入;Ep为出口总值;Ie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G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1为人的享受程度系数(01);Te为有益于生态系统技术应用系数;Pr为稀缺资源评价;Rr为资源再生利用系数(01)[3]。从上述的式子可以看出,资源稀缺性的程度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成反比,稀缺性的程度与环境有强烈的相关性。

4 结语

新概念循环经济它强调的不是开发资源后,注意清洁生产,回收资源充分利用,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它是从自然资源自身角度而言,强调的是在资源开发这个过程中尽量不破坏自然的循环系统,使它处于良性的循环中。从社会角度来实行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从自然角度实行循环经济,它是社会发展所需资源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彭 秀,陈柏福.新循环经济的“绿色效率”及其实现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94~97.

[2] 刘 波.大兴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C].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2009.

[3] 何 青,翟绘景,龚子柱.循环经济理论新探析-5R理论的创新[J].现代情报,2007(10):32~34.

[4] 谢高地.自然资源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沈 镭.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J].资源科学,2005,27(1):32~38.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New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Li Leyi,Wang Weidong,Qin Jie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Xianning College,437100,China)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篇7

中图分类号:P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272-02

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政策、标准、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目前建设部正在组织相关研究与示范工作。与此同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不断完善。2002年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规范了污水再生利用设计工作,也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已经启动,国家和地方都开展了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一些城市和地区正在全面规划和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有的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例如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地积极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在制定地方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发展再生水用户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目前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为30%,2008年达到50%。在2008年前北京将新建再生水厂9座,敷设再生水管线400 KM,新增再生水处理能力40万M3/d。届时,清河、北苑、肖家河、北小河等再生水厂分别向北郊地区、西北郊地区、清河集团、望京地区提供再生水,并为清河、北小河提供景观用水;酒仙桥、东坝再生水厂分别向东北郊地区、酒仙桥地区、东坝集团提供再生水,为坝河、亮马河、水礁湖等城市河湖提供景观用水等等。在再生水厂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再生水管网。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城市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可替代优质水,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景观、市政绿化、生活杂用、地下水回灌和补充地表水等。应用先进的膜技术,可生产达到饮用水标准的再生水。澳大利亚、新加坡在这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应用,将优质再生水用作电路板加工过程中的超纯水,工业生产中的工艺用水和空调冷却水,也在尝试将部分再生水送人水库,对原水水源进行补充,有效地解决了缺水问题。

必须充分认识到,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城市补充水源,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措施。在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时,应当首先立足于本地自有水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再生利用,籍此增加可用水量,提高城市供水的可靠性。尽可能的降低对外部水源的依赖程度,减少或避免远距离调水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远距离调水除了经济成本外,还存在潜在的生态影响和工程控制成本问题。各地在制定城镇节约用水发展规划中,应该充分重视污水再生利用这一有效途径,将再生水作为水资源的组成部分,直接纳入城镇用水供需平衡中,实行综合管理。

2 污水再生利用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各地污水再生利用尚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小,利用范围窄。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受到重视,但总体进展缓慢,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是:

(1)污水处理率低,管网不配套,污水再生利用缺乏必要的条件。近年来,虽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速度加快,但仍然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已经建成537座污水处理厂,但污水处理率仅为40%左右,污水再生利用率更低。特别是一些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成后,由于难以落实配套管网的建设资金,造成设施闲置,而难以发挥投资效益。污水处理厂出水未经有效利用而排入水体,既浪费了水资源,又对水环境构成潜在的污染威胁,这种状况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极不相称。

(2)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污水再生利用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目前的水价调整是以补偿供水运营成本,减少财政补贴为目的,没有体现水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水价形成没有充分起到对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控作用,城市供水水价、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收费之间尚未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尚未形成有效的污水再生利用激励机制。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不高收费率低,不足以补偿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更谈不上落实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资金。

(3)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再生利用认识不足,污水再生利用缺乏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目前有些地区没有把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工作摆在重在的位置,特别是一些水资源目前比较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水的城市和地区需要节水,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和地区同样需要节水,也要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现在很多城市在解决缺水问题时,往往采用开发新水源、跨流域调水和开采地下水等传统的方式,对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城市补充水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缺乏促进污水再生利用和政策措施,结果一方面城市用水紧张,另一方面本可以使用再生水和园林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等却在大量使用十分紧缺的优质水源,出现了非常不合理的现象。

(4)要严格再生水水质管理,运行单位对正常运行的再生水设施需定期化验再生水水质,确保安全用水。改变再生水供水管网结构,提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再生水生产系统在设计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灵活性,配水系统要便于实现分质供水,以降低成本。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事业的发展必须紧密依靠科技进步,要有高新技术的保证和支持。必须重视和加强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5)宣传力度不足,公众的污水资源化意识有待加强。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对污水再生利用的宣传不够,公众对再生水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污水的再生利用工作的推进。

3 推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进程的任务和措施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制定城市水资源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明确污水再生利用是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处理和再生水设施建设是供水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要根据城市可用水源的特点和具体需要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统筹安排城市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发展污水再生利用,当务之急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污水收集管网能力,为污水资源化人为创造必要的条件。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以实现污水综合利用为目标,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处理规模和工艺方案,促进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和协同发展。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建在城市水域的下游,没有考虑日

后再生利用的发展需要,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许多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很大,污水收集管网很长,造成长距离输送,而处理后果的再生水需要重新敷设管网送至利用地,造成处理成本增加。所以应重新调整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规划。只要确保规划合理,就会确保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有机结合,将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发挥规模效应。随着水价的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污水资源化将成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为减少不必要的人为障碍,污水再生利用应尽早考虑,统筹规划。

(2)积极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污水再生利用。在城市污水和资源化的管理方面,政府有指导的义务和职能。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必然动力不足;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也必然难见成效。因此有必要充分考虑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的特点。既要靠市场推动,也要加强政府行为。今后城市污水和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建设,应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鼓励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参与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和建设,有必要通过政策引导、法律约束,促进污水处理及资源的市场化,把行业利润推向市场,形成健康市场化运行机制。

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产业化,实现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良性循环,就要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尽快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要充分发挥水价杠杆的需求调节、水资源配置和节水、污水再生方面的作用,促进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

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用水单位积极利用再生水资源,扩大再生水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市政、绿化、环卫和工业用水等方面要率先推荐使用再生水。

(3)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艺,推广使用符合标准的再生水。实施污水资源化,将城市污水处理的战略目标由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转变为以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的水的循环再用,相应地要调整污水处理技术路线。目前建设部正在组织研究制定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政策,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尽快提高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工艺技术水平。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篇8

一、引言

汽车作为现代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代表产品,不仅是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主要消耗者,而且也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祸首。汽车所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NOX(氮氧化物)、CO(一氧化碳)、PM(颗粒物)和HC(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对城市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解决汽车的环境污染和石油的短缺问题需要寻找可替代石油燃料的洁净能源或改变传统的内燃机技术。然而,由于方法众多,每一种方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众说纷纭,争执不下。究竟哪一种新能源适合我国汽车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呢?

我们认为,内燃机技术以及汽车产业在产业技术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从整个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分析现有的汽车各种替代能源的优缺点,分阶段实施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汽车代用能源的分类及特点

目前,可代替传统汽油和柴油的汽车代用能源有许多种,可将其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可再生能源,包括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基液体燃料、甲醇;第二类是可再生能源,包括乙醇、生物柴油、太阳能;第三类是性质不确定能源,其性质的归属取决于生产该能源的原料,包括燃料电池、电能和氢能。

1.不可再生能源

(1)液化石油气(LPG)。LPG分为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副产品和油田伴生气两种。

LPG的优点:①能效高。与汽油相比,LPG辛烷值较高;②减少污染。LPG可降低CO2排放25%、CH80%、SO270.5%、SO99.99%、Pb100%、CO89.72%、颗粒物41.67%、噪音40%;不需改变内燃机;石油废弃物利用,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LPG的缺点:能量密度低;车用LPG的质量要求较高,需要提纯处理;存在一定的爆燃危险性,安全性较差;仍然以石油资源为依托,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2)天然气(NG)。汽车使用的天然气按储存方式主要分:压缩天然气(CNG )、液化天然气(LNG)和吸附天然气(ANG)三种。

①压缩天然气(CNG)。CNG是将常态下的天然气以20MPa以上压力压缩在高压罐内供汽车使用。

CNG的优点:污染排放低。天然气汽车尾气中NOX及CO2排放量很低,且无PM固体微粒排放;工艺简单。供汽车使用的CNG是用压缩机将天然气压缩储存,燃烧时通过减压装置减压释放,工艺比较简单;天然气储量相对丰富。我国目前天然气资源量约为54万亿立方米,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资源探明率为7.2%。并且,天然气的勘探潜力很大,储量较石油丰富。

CNG的缺点:存储体积较大,能量密度低;汽车充气时间较长,一次行驶里程短;储气钢瓶因压力大,有一定的危险性;车用充气源受天然气管网限制;属不可再生资源。

②液化天然气(LNG)。LNG是将天然气在-161℃的低温下液化,并进行净化处理而成。

LNG的优点:更洁净环保。LNG燃尽后无灰渣和焦油,主要排放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NO2、CO2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极少;能量密度大。LNG液化后的体积仅是原气态体积的1/625,能量密度高于CNG三倍多;安全性能好。LNG无需高压,不易自燃自爆,安全性能好;车用充气源不受天然气管网限制;具有循环利用能源效应。LNG在汽化至常态过程中将释放出大量的冷能,可回收用于汽车空调或汽车冷藏。

LNG的缺点:生产与运输成本较高。LNG是在低温下液化、缩小体后装入特殊运输设备运送到目的地,并再次气化后方可使用。因此,LNG在中短途运输方面成本过高。属不可再生资源。

③吸附天然气(ANG)。吸附储气的原理是在储气容器中以特殊方法装填超级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利用吸附剂表面分子与气体之间的作用力吸附气体分子。

ANG的优点:储存压力低。ANG的压力一般只有4~6MPa,有利于安全;不必使用笨重的钢瓶,减少储气设备重量。

ANG缺点:能量密度低;ANG技术难度较大,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3)煤基液体燃料。煤基液体燃料是将煤炭通过直接或间接方法液化成液体燃料油,俗称“煤变油”。

煤基液体燃料的优点:我国富煤少油,利用煤变油技术可缓解石油紧张。

煤基液体燃料的缺点:煤变成液态燃料单位成本高;煤转化成液态燃料的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煤变油技术仅是将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符合能源发展方向;煤变成液体燃料只是将煤炭转变为汽油、柴油,依然不能降低环境污染。

(4)甲醇。甲醇是一种含氧化合物,溶解性强,可与汽油、柴油溶解混合为新型燃料。甲醇可从煤、天然气和油页岩中制取。

甲醇的优点:甲醇作为燃料具有辛烷值高、汽化潜热大、热值较低等特点;作为车用燃料,甲醇的CO、HC和NOx排放较汽油和柴油低,几乎无碳烟排放;溶解性好,可与汽油、柴油混合使用。

甲醇的缺点:对环境即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甲醇汽油可以减少尾气中CO、CH、NOx排放,但尾气中总醛排放增加;甲醇具有毒性。人摄入5~10毫升就会发生急性中毒,30毫升即可致死;甲醇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橡胶皮革有溶胀作用;制取甲醇要消耗不可再生资源。

2.可再生能源

(1)乙醇。乙醇是玉米、小麦、薯类、高粱、甘蔗、甜菜等经发酵、蒸馏、脱水后再在其中加入变性剂而成。车用乙醇汽油是将燃料乙醇和组分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而成。

乙醇的优点:减少污染。使用乙醇汽油的汽车尾气中CO降低30%,NOX减少10%,苯系物质、氮氧化物、酮类等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属可再生能源。

乙醇的缺点:乙醇需要与汽油混合使用,不能成为汽油的完全替代品;燃烧乙醇会产生悬浮颗粒,不是完全的绿色燃料;消耗大量土地资源。

(2)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采用动物或植物油脂与甲醇(或乙醇)经酯交换反应而得到的脂肪酸甲(乙)酯,是一种可以替代石油柴油的可再生清洁燃料。

生物柴油的优点:环保特性优良。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使用生物柴油可降低90%的空气毒性,二氧化碳排放要比柴油减少60%;车辆成本低。使用生物柴油的汽车与普通柴油车相同,车辆无须任何修改;安全性好。生物柴油的闪火点较高,毒性较低;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再生燃料。

生物柴油的缺点:燃烧效果差。生物柴油的粘度约为#2石化柴油的12倍,影响喷射时程,导致喷射效果不佳。由于生物柴油的低挥发性,造成燃烧不完全,影响汽车燃烧效率;制取生物柴油的成本较高;消耗大量耕地资源。

(3)太阳能。太阳能资源丰富,随处可得,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是未来汽车能源的发展方向。

目前,制约太阳能汽车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是汽车的动力常受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影响;二是太阳能的采集与转换效率难以满足汽车高速行驶所需要的足够动力;三是太阳能电池板造价昂贵。

3.性质不确定能源

(1)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燃料电池常用的燃料有氢、天然气、甲醇等,常用的氧化剂有氧气、空气。

燃料电池的优点:洁净、污染低。纯氢和氧结合的燃料电池,可实现零放排。以甲醇、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造成的大气污染仅为内燃机汽车的5%;燃料电池能量转换效率较高;噪音低。燃料电池属于静态能量转换装置,除了空气压缩机和冷却系统以外无其他运动部件,噪音小;燃料多样化。燃料电池所使用的燃料可以是氢、甲醇、天然气,也可以是丙烷、汽油、柴油、煤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生物制氢、水制氢的燃料电池可实现能源再生化。

燃料电池的缺点:成本高。质子交换膜电池中的膜材料和催化剂均十分昂贵;燃料的质量不过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必须使用没污染的氢燃料,而目前纯净氢的制取技术还存在困难。

(2)电能。以电能为动力的汽车分为三种: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V)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蓄电池为电源,用电动机驱动的车(本文中的电动汽车指的是纯电动汽车)。

电能是一种洁净能源,电动汽车完全可以实现零排放、无污染,但是,目前的电能还不属于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因为电能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煤炭、石油等化石类能源转换而来。

电动汽车的优点:洁净无污染。目前,只有电动汽车完全符合零排放,而且电动汽车噪音很低;电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果用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发电,电能可永续使用;电能的利用技术成熟。人类利用电能已有很长一段历史,遍布全国的电网可为电动汽车的充电带来极大的方便;电动汽车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电动汽车的不足:电池性能还无法满足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要求。目前,电动汽车的蓄电池主要有:铅酸蓄电池、镍镉蓄电池、镍氢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等。铅酸蓄电池比能量低,质量和体积太大,一次充电行驶里程较短,且寿命短,污染严重;镍镉蓄电池中的重金属镉对环境有污染;镍氢蓄电池有高温使用电荷量急剧下降的缺点;锂离子的问题是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大功率锂电池存在技术难度;价格昂贵。蓄电池的价格是目前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障碍;电池充电时间长,蓄电能力有限;动力性差;电能还没有解决完全可再生和无污染问题。电能的生产还大量依赖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此外,汽车废弃蓄电池还有污染问题。

(3)氢能。氢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物形态出现,主要贮存于水,特别是海水中富含大量的氢,石油、天然气、煤炭、动植物体也含氢。氢的发热值是所有燃料中最高的,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是十分优质的二次能源。以氢气为能源驱动汽车,主要有三种方法:汽车携带贮氢罐,以氢气在发动机中直接燃烧产生动力;汽车电池放电电解出氢作燃料;以氢作燃料电池的燃料,用电力驱动汽车。

氢能的优点:氢是洁净能源。氢燃烧非常清洁,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其他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氢是高效燃料。每公斤氢燃烧产生的能量为33.6kW・h,是汽油的2.8倍;不需要对现有的技术装备作重大的改造。现在的内燃机稍加改装即可使用氢。

氢能的缺点:廉价的制氢方法是氢能利用的一大障碍。目前,氢的制取需要大量能量,而且制氢效率很低;氢的安全性能差。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而且着火界限宽、着火能低、燃烧速度快,容易引发火灾及爆炸。此外,氢特别容易泄漏,加油站、管道和纯化工厂很难完全消除泄漏隐患。

三、发展我国汽车新能源的思路

汽车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整个工业的发展方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还需要从产业技术体系角度考虑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战略。

产业技术体系是指在工业生产部门各个产业领域所使用的各种产业技术,因其生产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而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产业技术因其在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中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不同而分为源技术、主干技术、旁支技术三个层次。其中,源技术是最核心的、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它决定整个工业部门产业技术体系的性质和本质特征,决定了工业部门内部其他产业部门核心技术的产生、变革和地位。而主干技术是在源技术之下,直接与源技术配套的工业部门内部各产业技术,它们只是对一个或几个工业部门有重大作用。而旁支技术则是为主干技术服务的、处于次要地位的各产业技术。

人类历史上的历次产业技术革命都因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源技术发生重大变革,推动产业技术体系中各层次的产业技术逐步改变,最终导致整个产业技术体系发生变革。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正是因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人类生产的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由于内燃机和电力技术的发明,使人类生产走上了重化工业道路,也导致今天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并没有改变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所奠定的重化工业技术体系性质,却使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的重化工业技术体系加速发展。今天,人类经济社会面临的生存危机,在本质上是产业技术体系性质造成的,是迄今为止历次产业技术革命都在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上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导致产业技术体系各层次的产业技术都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排放污染环境的废弃物造成的。

当前的产业技术体系还属于重化工业技术体系。重化工业技术体系中的源技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具有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环境的性质,带动了汽车、钢铁、能源、化工、机械加工等主干技术以及旁支技术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从根本上针对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源技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进行革命。

传统的内燃机是直接建立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结构上的工业动力,是现代大工业各种产品生产的母机。汽车发动机是内燃机最突出的代表。汽车不仅是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消耗者,也是城市环境恶化的主要元凶,此外,汽车产业更是在整个产业技术体系中关联最多的产业。因此,汽车洁净能源的开发应朝着改变传统的内燃机技术,使其由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向使用可再生资源、对环境无害的方向发展,以推动整个产业技术体系向生态化变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未来汽车的新能源应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新能源必须是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枯竭,用较丰富资源替代紧张资源只能作为短期权宜之计。

第二,新能源必须是洁净的。新能源不应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应完全实现零排放。

第三,新能源有利于变革传统的内燃机技术。变革传统的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内燃机技术不仅对于汽车产业发展有利,也会推动整个产业技术体系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

四、我国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电能是汽车未来最佳的能源。但是,用电动机取代目前广为使用的传统内燃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战略还需要分阶段实施。

1.用电动机取代使用化石类能源的传统内燃机可作为远期终极目标

选择电能作为汽车未来能源的理由是:第一,电能是完全洁净的能源,电动汽车完全可以实现零排放;第二,电能完全有可能转变为可再生能源。尽管目前电能还不是可再生能源,但是随着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发电等的普及,电能会迅速转变成可再生能源;第三,有利于产业技术体系变革。传统内燃机被电动机取代,将导致化工、石油、煤炭等行业逐步萎缩,而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层层推进,可推动整体产业技术体系发生变革,有望改变重化工业技术体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的本质。

2.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是中期目标

将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中期发展目标的理由是:第一,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已相当成熟,极有可能先于电动汽车进入市场。近几年,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纷纷推出以氢或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第二,燃料电池汽车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省能源。氢燃料电池可实现零排放,即使使用其他燃料(如甲醇)的燃料电池汽车也是常规汽车排放的30%。另外,燃料电池能效高有利于节省能源;第三,燃料电池完全可能实现由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化。水解氢燃料电池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因为氢与氧的燃烧产物就是水,水可以循环使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外,可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实现能源可再生化。目前,制约燃料电池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是水解氢的制取技术,但是,甲醇等燃料电池技术的使用与推广,可为氢燃料电池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是传统内燃机的变革,可为电动机最终取代传统内燃机提供经验。

尽管,目前的甲醇燃料电池、通过煤或天然气制取氢的燃料电池与我们所倡导的能源的可再生化发展方向违背。但是,只要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发电技术、水解氢技术一旦成熟,燃料电池实现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就十分容易。因此,我们将燃料电池作为中期发展目标。

3.液化天然气汽车可作为短期发展目标

液化天然气(LNG)属不可再生资源,不符合能源的发展方向,也与我们的倡导的终极目标相悖。我们将其作为短期发展目标的理由是:第一,液化天然气有助于解决汽车尾气的严重污染问题。液化天然气与汽油、柴油相比,更洁净环保;第二,液化天然气有助于解决目前的石油紧张问题。我国的天然气储量较石油丰富,而且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在不断增加。此外,使用液化天然气不受天然气管网限制,可充分利用世界天然气资源,这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有利;第三,液化天然气使用技术与现存的内燃机技术衔接较好。

但是,天然气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长期过量开发与使用将会导致与石油资源一样的命运。因此,发展液化天然气汽车只可作为短期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赵学伟:关于我国发展燃气汽车的几点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5(7):46

[2]李丹:我国能源问题解析:煤炭、石油与天然气[J].中国科技财富,2005(8):42~46

[3]李昌珠蒋丽娟程树棋:生物柴油研究现状与商业化应用前景.中国生物质能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太阳能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2002

[5]赵儒煜杨振凯:从破坏到共生――东北产业技术体系变革道路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80页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篇9

中国正在积极开发水电、核电,鼓励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和海洋能。据中国新能源网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从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2035~2040年,这一比重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

二、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

1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由2001年27.6%、2002年24.62%下降到2003年23.36%、2004年22.26%、2005年21.60%、2006年21.1%,天然气所占比例由2001年2.96%、2002年2.71%下降到2003年2.50%、2004年2.53%,继而上升至2005年2.8%和2006年3.0%,所占比例仍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一般水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竟达70%,远远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28%),而且,今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相对油气资源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且,相对工业国家我国过去对使用高污染的煤炭几乎没有环保的政策限制和外部成本合算。

2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行业的介定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氧气等。

(2)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政策及激励机制欠缺

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条件下,除了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高,再加上资源分散、规模小、生产不连续等特点,在现行市场规则下缺乏竞争力,需要政策扶持和激励。目前,国家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政策的稳定性差,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②市场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无法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致使我国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发展缓慢。

③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

除水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沼气外,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和设备生产较多依靠进口,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

3 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展望

(1)水电

今后水电建设的重点是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黄河上游和怒江等重点流域,同时,在水能资源丰富地区,结合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需要,加快开发小水电资源。到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1.2亿千瓦,小水电50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2000万千瓦;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2.25亿千瓦,小水电7500万千瓦。

(2)生物质能

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液体燃料。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

(3)风电

①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三北”地区,建设30个左右10万千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形成江苏、河北、内蒙古3个100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建成1~2个1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试点项目。

②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在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地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成若干个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大省。建成新疆达坂城、甘肃玉门、苏沪沿海、内蒙古辉腾锡勒、河北张北和吉林白城等6个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并建成100万千瓦海上风电。

(4)太阳能

发挥太阳能光伏发电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在偏远地区推广使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解决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在城市的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扩大城市可荐生能源的利用量,并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必要的市场规模。为促进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做好太阳能技术的战略储备,建设若干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

(5)其它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篇10

 

关键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技术

中图分类号:F123;F205

21世纪头10年,有两件大事是涉及到全球几乎所有国家、所有人的。一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尖锐地摆在了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面前,怎么看待、应对与解决它,目前还争论不休。二是金融危机。一件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一件和环境和生活密切相关。这两件大事的爆发触发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秩序的深刻变革,这个变革实际上就是一场绿色经济的变革。

 

一、绿色经济的概念

首先,笔者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三者的关系角度出发,对绿色经济及绿色发展的概念进行说明与辨析。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议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的问题。一是如何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因为化石能源要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二是要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三是要节约能源。有些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要充分利用它。低碳经济主要是围绕能源的使用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主要是针对资源来说的。环保常常有句话,“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中国最早把从事“环保”工作称为“三废”,1973年成立了“三废”办公室。当时很多专家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认为实际上是一种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如何使这些资源能够循环再利用,是循环经济需要解决和研究的课题。既包括可再生的,也包括不可再生的资源。笔者认为,循环经济重点解决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各种矿产资源,但是能源不在此列。能源一般不讨论循环问题。它只能接替利用,不能循环。循环主要针对资源来说。特点是不可更新的资源。为什么这些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呢,各种矿物资源,虽然矿产可能开发殆尽,铁矿价格越来越高,铝矿、铜矿,稀土等等,但物质是不灭的,铁矿开采完了,拿废钢铁炼钢。现在发达国家,把废钢铁回炉再利用比例已经相当高了,已经超过了用铁矿石消耗来制造钢铁。

 

(三)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个更综合的概念,较前二者而言,低碳经济是主要针对能源的,绿色经济主要是针对资源的,而绿色经济是一个总的概念。如何理解绿色经济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1年了一个报告,对绿色经济的定义是: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绿色经济本身还是经济,对经济有增长、有促进,同时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在这个条件下,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从这方面来理解,经济发展的模式使财富的实现不一定以环境风险、生态稀缺和社会分化日益加剧为代价。在经济发展中如果不加以注意的话,GDP即使增长了,财政收入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但是环境在恶化,收入差距在扩大。如何能够在环境生态不恶化、收入差距又不扩大的情况下来发展经济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可以视为发展绿色经济的简称。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本文更侧重讨论经济的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一方面要求发展绿色化,另一方面绿色要创造发展。下文从这两个角度来理解绿色发展。

 

1.经济发展的绿色化

发展的绿色化是指现有的各个经济部门、行业在发展中要把环境要求和资源消耗作为一种刚性的约束,做到低污染甚至无污染,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达到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消耗的增长和环境恶化脱钩。即经济在增长,但污染物的排放没有增加,维持稳定,有的甚至还在减少,经济呈上升趋势,环境恶化呈减缓趋势。同时也要求把投资放在恢复自然资本的存量上,即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修复和促进增长进行投资,在发展中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系统的目标。这一点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

 

2.绿色创造发展

绿色创造发展是指一切用于改善环境、治理污染和节约资源的投资和资源资本的合理利用,又将推动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达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社会经济目标。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解决环境问题的这些措施,对自然资本进行投资,反过来我们合理利用它,又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比如我国环保产业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实际上它对经济是拉动的,对就业、对消除困难都有积极作用。例如,自然环境非常好,生态保护不错,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绿色经济产生的背景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篇11

中图分类号:U664.9+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缺水困扰,水资源紧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按人均水资源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4,在世界排行第109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处在缺水的状态。海河、淮河、辽河、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水资源紧缺问题已制约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时间上夏天为降雨的高峰期而冬天则降雨非常的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已日渐突出。据统计,全国669个城市中,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106m3,年缺水量6.0×108m3。在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现象却十分严重,而对这种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状况,曾有人提出提高水费等行政手段进行控制,但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此方法效果并不显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进入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期,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水资源紧缺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了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因而研究城市水资源利用及水资源开发势在必行,这对城市用水健康循环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实现污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目前我国国内污水再生利用情况

在行业标准中出台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水质标准》。“十五”期间再生水利用被写入“十五”纲要 ,并出台了国标《建筑中水设计规范》,《污水回用设计规范》。在“21世纪国际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建设部在会上指出“中国将全面启动污水资源化工程,并在此领域广泛加强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表明中国在未来的几年城市对再生水利用的投资与需求将迅速升温。再生水用于城市杂用的具体用途有:绿化用水、冲洗车辆用水、浇洒道路用水、厕所冲洗水、建筑施工和消防用水。市政杂用的再生水与人体接触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已成为某些郊区农田(包括菜田、稻田和麦田等)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水分和肥分,导致作物增产,平均每一立方米生活污水,可以增产小麦或稻谷约0.5kg。但是污水灌溉也体现了一些缺点,部分农田,由于用有毒有害的工业废水灌溉而导致农田恶化和农业减产,地下水、土壤和农产品受污染。农业用水需求量大,水质要求一般也不高,是污水再生利用产业的主要需求者之一。一般经二级处理的城市污水出水水质都能达到或超过农业灌溉用水标准。工业对再生水的需求量很大,对水质的要求也多种多样。再生水可用于量大面广的冷却水、洗涤冲洗用水及其它工艺低质用水,因此它最适合冶金、电力、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利用。

二、再生水利用的可行性

1、污水作为水源的优势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得到重视,城市的污水再生利用与开发其他水源相比具有以下优势: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基本不受洪枯水文年变化的影响,只要人们生活水平不发生急剧的变化,排放的污水量就相当稳定;污水作为再生利用水源与污水的产生基本上可以同步发生,就是说只要城市污水产生,就有可靠的再生水源;污水处理厂就是再生水源地,与城市再生水用户相对距离较近供水比较方便。污水的再生利用规模灵活,既可集中在城市边缘建设大型再生水厂,也可以在各个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内建设小型再生水厂或一体化处理设备,其规模可大可小,因此制宜。

2、技术可行性

在技术方面,再生水在城市中的利用不存在任何技术难题,目前的水处理技术完全可以将污水处理到人们所需要的水质标准。城市污水所含杂质少于0.1%,采用的常规污水深度处理,例如滤料过滤、微滤、纳滤、反渗透等技术。经过预处理,滤料过滤处理系统出水可以满足生活杂用水,包括房屋冲厕、浇洒绿地、冲洗道路和一般工业冷却水等用水要求。微滤膜处理系统出水可满足景观水体用水要求。反渗透处理系统出水水质远远好于自来水水质指标。

国内外大量污水再生回用工程的成功实例,也说明了污水再生回用于城市、工业、农业、环境娱乐和回灌地下水等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3、经济可行性

城市污水采取分区集中回收处理后再用,比远距离引水经济,城市污水资源化就是将污水进行二级处理后,再经深度处理作为再生资源再次利用,由于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用户距离一般比较近,所以基建投资远比远距离引水经济,据资料显示,将城市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到可以回用作杂用水的程度,基建投资相当于从30公里外引水,若处理到回用作高要求的工艺用水,其投资相当于从40~60公里外引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调水量100多亿 m3,主体工程投资超过1000亿元,其单位投资约3500~4000元/t,而再生水深度处理的单位投资仅约500~600元/t。因此许多国家都将城市中水利用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选择方案之一,从经济方面分析来看是很有价值的。比海水经济,城市污水中所含的杂质小于0.1%,而且可用深度处理方法加以去除,而海水中含有3.5%的溶解盐和大量有机物,其杂质含量为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35倍以上,需要采用复杂的预处理和反渗透或闪蒸等昂贵的处理技术,因此无论基建费或单位成本,海水淡化都高于再生水利用。国际上海水淡化的产水成本大多在每吨1.1美元至2.5美元之间,与其消费水价相当。中国的海水淡化成本已降至5元左右,如建造大型设施更可能降至3.7元左右。即便如此,价格也远远高于再生水不足一元的回用价格。

再生水的处理实现技术突破前景仍然非常广阔,随着工艺的进步、设备和材料的不断革新,再生水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会不断提高,处理成本也必将日趋降低。

三、环境效益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篇12

【中图分类号】TU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87-01

一、 城市水现状与相关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其中城市人口已经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城市也是这世界的主要生产线,在城市这个大型的生态系统中,能源的消耗与配给,成为了环境学家重点研究的问题领域。随着全球用水的日益紧缺,在这个城市系统中,为满足城市用水需要,城市水资源面临着紧缺的压力,地下水超采以及地表水断流现象将这个问题加深到了瓶颈,在这个用水紧缺的情况下,市民用水与工业生产用水的合理分配,也是当今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环境污染中伴随着水污染,工业生产中污水的大量排放在城市这个生态系统中很难得到进化,也存在污染城市周围水资源的问题隐患,城市内部绿化面积小会影响城市的降雨量,导致地下水循环受阻,更严重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在对未来城市污水再生技术的发展规划中,我们应该集中在新技术,新法规和新系统三个方面,在满足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通过衡量处理成本与处理质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来达到使污水处理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关键主导方式。在排水系统进行分析、设计、构建的同时需要总结实践经验,通过衡量计算各数据如:水资源浪费方式、污染排放渠道、污染方式等加强对水循环系统的规划管理,改善当前所存在的弊端。在建立水系统构建来加强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过程中,要考虑城市自身的特点,初步形成污水再生利用系统框架大体框架可总结为:城市水系统体系、再生利用模式体系、回用途径体系、系统评价和约束体系四个方面。

城市污水系统可分为集中式系统与分散式系统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对城市污水处理起不同的作用,集中式以处理大量污水为主,能有效提高污水再生率和回用规模;而分散式系统主要着重分别处理各个渠道的污水,达到以点成面,有着广泛的处理覆盖度,结合这两种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规划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配给,达到“优水优用,水尽其用,点面结合,优势互补”的最小排放,最大利用的目的。

二、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必要性

近十几年来,随着各个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的加大,与环境保护呼声的普及,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重要的能源问题之一,据有关数据表明,全球有25%的人口面临着缺水问题,这引起了全球各个专家的注意,为了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水资源确保能成为全球环境系统中可持续使用的资源,是当今自然学家、经济学家、与政府部门共同奋斗的目标。在面临水资源紧缺的同时,水污染也随着工业与科技发展日益加重,成为了困扰我们的几大问题之一,来自于城市污水厂,城市径流和农业灌溉的水体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水资源排名世界第六,但是人均占有量却排在第110位,我国降雨量有着地域性现象,有些地方降雨量稀少,这导致有些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解决水资源问题迫在眉睫。

城市排污是造成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也给城市水资源循环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国每年城市排水量高达200亿m3,这给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水污染事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威胁,同时更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会间接制约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

污水在城市中排放量大比较稳定,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污水的处理成本逐渐降低,处理周期也缩短了很多,经过处理后达标的污水可以进行水资源再利用,从而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污水处理增加了城市水循环功能,加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壮性。

三、 解决城市水现状的方法

解决城市水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开发新水源,开展动员城市节水,科学水资源利用等。其中的新水源开发可以采用地下水以及调水这两种方法,由于有些地区地下水位较低,如果不规划好进行盲目开采,会造成地面塌陷,引起更多的经济损失,而针对调水这种方法,会因为调水距离增加而增加开发成本。城市节水是通过将城市用水设施进行改进,以科学化的方法,即达到工业生产要求,又满足节能节水需求,推广节能节水器械,达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整个社会的结构大幅度调成才能起到明显的节水效果,所以这种解决缺水的方法有待时间的考验,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水资源利用的规划也是解决水资源稀缺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分为雨水利用,污水利用和海水利用这三种,而对于雨水利用受季节性的限制,海水利用受地域性限制,所以当今城市水资源再利用问题集中到了污水再利用这个方向。

四、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构建的基本方案

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大体为:“格栅+沉砂+一级处理+除磷脱氮活性污泥处理+加氯(紫外)消毒”。但经这种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出水主要应用为农作物灌溉。污水处理流程可以划分为预处理、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强化营养物去除的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和深度处理。由于处理技术与用水途经,以及再生水水质密切关联,所关系到的用水途径也与水质量标准密切相关,不同的处理方法会直接关系到水质处理效果,为了满足特定用水途径对再生水质的要求,多级处理方法往往得到广泛的应用。

可持续城市水环境系统建设以及水资源管理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发展方向。我们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将污水处理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使污水处理达到净化指标,充分利用成熟的新技术,向高效率,短流程,低成本的方向发展。确定新的水资源法规,促使新技术的形成,对病原菌、化学物质和痕量污染物的去除法规和标准的提出并完善。并将膜处理等短流程处理技术进行改进并采用,同时完善城市水务管理法规。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构建要素有以下几点:

1) 确保连续的水量

城市供水需求一般都是比较稳定的,如果能确保连续的供水量可以解决水源稀缺问题,而污水的排量在城市系统中也是比较稳定的,如果能将污水处理成再利用水资源,作为城市供水资源,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对环境保护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水质稳定

污染水中主要的污染物有三大种:悬浮固体(SS)、有机物(COD或BOD)和营养物(磷和氮),这些污染物是在净化污水到再生水资源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因素,现在的城市污水处理一般采用一级处理+二级处理的流程来进行净化。

3) 低廉的成本

自各个国家对环境问题重视以来,解决环境问题一直占有国家支出的一定比例,这一现象表明,在污水处理的技术选择方法中,确保再生水产量与成本之间的调节,能有效在提供符合标准的再生水,并节省了成本。

4) 灵活的扩展性

在构建城市水资源系统的过程中,要注意回用尺度、回用位置、回用水质、回用途径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五、 小结

从当代整体发展战略上看,城市污水的开发利用具有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双重属性,再生水利用不仅可以增加城市供水量,缓解城市用水紧缺,降低了水用户成本,对环境进行了改善,增加了能源利用率。所以,城市用水系统的改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待于开发更新的技术与方法,来完善城市用水规划,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西安市水务局. 西安市国际化大都市水资源保障研究报告. 2010(09):1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