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经济学原理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7 14:45:59

再生经济学原理

再生经济学原理篇1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10-0005-04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和哲学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它的提出为解决人类社会后发展中出现的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中国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开始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方针和法律制度,在许多地区进行了试点和经验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学术界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主要是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冯之浚(2004)从整体论、系统论、自组织理论和协同论的哲学高度进行了分析;张国连、栾贻信(2005)从一般知识论(认识论)和人的生存论(实践论)的哲学视角研究了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莲果、王淑芳(2005)研究了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学基础;此外,学者们还对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学基础、环境经济学基础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二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其包括基本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冯之浚(2004)、左铁镛(2006)、张英(2005)等。三是对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如冯之浚(2004)等。四是对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的研究,这方面的成果也较多,如汤天兹(2005)等。五是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的研究,张小兰(2005)研究了实行循环经济的制度,安福仁、周生军(2006)研究了有关税收问题。截至目前,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对循环经济的原则的扩展

循环经济是在全球资源紧张、环境质量逐渐变差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以后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9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中国在21世纪初,在政府的大力提倡下也开始了对循环经济的探索和理论研究,并把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2004年两会期间,循环经济正式被写入政府的重要文件《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其中正式提出“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对循环经济有着比较深入研究的全国人大资源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冯之浚提出: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中国国家经济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以上对循环经济的定义无疑是精辟和正确的,其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也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消耗量巨大的症结,对改变中国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效率、缓解资源瓶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该概念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对循环经济定义的理解应抓住循环经济的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三个方面。从循环经济的目标看,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中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看,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从循环经济的途径看,要实行清洁生产方式,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以减少污染。如上是从对资源的利用方式角度给出的循环经济的定义,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则考虑的较少。循环经济的完整内涵应当包括资源和环境的再生和保护。只有节约利用又加强保护,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鉴于中国资源人均拥有量少、耗费量大、环境破坏大及污染严重的现状,在发展循环经济时还应当加强资源与环境维护,即加大投资力度,恢复和保护既有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此,循环经济的原则中有必要增加“再生化”的原则;在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中应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投资,积极进行绿色投资。这样,循环经济的原则可以描述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生化”的“四化”原则。

1. 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是就生产或经济过程的输入端而言的,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进入生产或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减量化原则对于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日益短缺的人类生产活动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以来,工业生产活动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资源短缺日益困扰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扩大,而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又进一步掀起了开发利用资源的高潮,地球资源存量迅速减少,可供开采的资源难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据美国矿物局测算,世界黄金、水银、锡、铜、锌、铅的探明储量可开采的时间分别为24年、40年、28年、65年、40年、35年;石油、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可开采的时间分别是44年和63年。而中国的石油可采储量将维持30年。可见,实行减量化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为使这种增长具有可持续的与环境相容的特性,人们必须学会在生产源头的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约资源、提高单位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废物的产生,而不是把眼光放在产生废物后的治理上。减量化还要求人们放弃过度消费,实行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这些都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通过改变消费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2. 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要求人们对所购买的物品尽可能多次、多方式地使用,通过再利用,防止物品过早的成为垃圾,进入生活环境当中。对企业而言,在生产设计时,要对产品进行标准化设计,使产品可以反复利用,相互利用,减少废弃物。例如,按标准尺寸设计的零件,可使计算机、电视机和其他电子装置中的电路元件非常容易和便捷地更换,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在工业生产中,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行使用。西方国家在物质再利用方面做得比较好。例如在发达国家,二手市场发展很快,人们非常喜欢从一些慈善组织,如“好心会”或“救世军”那里购买二手货进行再使用。

3. 资源化原则。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废弃物质进行再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再生资源,再次进入市场和生产过程,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通常的做法是对固体废物分选、粉碎,变成生产中的原料,缓解垃圾填埋或焚烧的压力;对污水进行去污处理,实现中水回用;对废渣进行其他用途的再加工,生产出其他产品再次利用。概括起来,资源化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抛弃的物质处理后形成与原来物质相同的新产品,如废纸再生新纸,废水再生新水及废钢铁再生新钢铁等。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质处理后生产出与原来性质不相同的其他产品或原料再次使用,如将制糖厂产生的废渣制成造纸用的原料等。这种次级资源化使资源能够阶梯式利用,不仅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达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共赢。

4. 再生化原则。再生化原则指对资源和环境不断地进行投资,使其获得生长和更新。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部分,如森林、草原、水产等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进行投资维护以保证资源在消耗的同时获得再生培养,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不可再生资源,要增加替代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用新资源代替原来的正在耗尽的资源,例如用植物油替代石油,用太阳能代替矿物能源等。对于环境而言,要增加其净化能力,进行人工美化和人工维护。在环境不断被现代工业和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下,加强环境保护投资是使环境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的必要手段,而环境保护的投资就是绿色投资。因而,绿色投资是再生化的重要途径。

三、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的比较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是指物质和能量在经济活动中的流通和转换方式。在循环经济产生以前,从物质和能量的流转方式看,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是一种直线型的模式,即资源和能量进入生产过程后,经过加工处理和转化成为制成品后进入消费环节,再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从而构成了对环境的污染,用公式表示就是:生产―消费―废物(见图1)。这种经济模式是目前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运行模式,通常被称作传统经济模式。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模式则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转方式进行的。一个理想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的半开放系统,其能量流程是:能量―生态系统。这里的能量来自生态系统以外的地方,就目前而言,该来源就是太阳。生态系统在太阳能的推动下开始并进行自我循环,一切生产、消费和分解活动都在系统内部进行,人类社会的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仿照生态系统循环模式运行的。为了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实现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必须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实现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再生产者)三者功能的有机协调和配合,形成一种物质充分循环、能量高效利用及环境保持良好的经济生态循环系统。

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的关键是在现有的经济系统或生产消费环节增加分解者,以保证系统的废弃物质及时、充分地获得化解,成为系统的有益物质而不是有害物。其运行模式可用图2表示。

在循环经济中,物质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的经济系统后,经过一系列的生产和消费,一部分转化成为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并被使用,另一部分成为废弃物质,分解者进行处理加工后,变成有用的资源再次进入生产或消费环节,最终只有极少的物质能进入人类生活环境。因而,循环经济是一种对资源和环境具有保护作用的经济模式。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思路

1. 大力发展企业层次的循环经济。企业是在生产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个体,是资源减量化、再利用的主要载体。循环经济模式的运行方式是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的一种有效的连接,要使两者统一起来,其关键环节是使经济系统输出的废弃物减少。减少废弃物的途径,一是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然后反复投入到生产中;二是按照减量化原则,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投入,从废弃物的生产源头入手。这就要求企业采用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生产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联合国提倡的清洁生产就是在企业层次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政策持续运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之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清洁生产是在企业层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首先,清洁生产的实施从源头上削减了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流量,主动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其次,清洁生产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工艺对生产环节中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即企业主动地对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解、处理并循环利用,进一步减少了企业所产生的废物,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再次,清洁生产以新的思维来设计产品,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延长,延缓了废弃物污染人类生活环境的时间。

2. 建立产业集群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是由一些在生产中具有一定联系的企业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一定区域的产业组合,又称作企业集群,其代表形式是工业生态园区。产业集群具有很多优势:集聚分布的企业可以在信息方面实现共享,节约了信息收寻成本;在资源上共享,比如道路、通讯设施、库房、交通等可以分享既有的设施;一个企业在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可能是其他企业的生产原料。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产业集群建立后就形成了工业生态群落,不同种群即各行业部门之间存在“工业代谢”的关系,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将是另一个企业的生产原料,废弃物不再是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而是经过处理被其他企业或自己所利用,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以在不同的企业那里得到分解。

3. 构筑社会层次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目的是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对企业提出了要求,而且也对社会所有成员提出了要求。生产出的产品最终要进入消费领域,在消费过程中必将产生因使用不当、消费不了及不需使用的废弃物,这是除开展生产之外又一个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废弃物产生的来源。为此,一方面要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及开展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层面要大力增加分解者,对此类废弃物进行综合回收和循环利用,并对不能再生循环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

发展社会层次的循环经济,国外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这对于保证社会层次的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建立社会层次的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企业从生产、流通、销售和废物回收利用方面贯彻循环经济原则,而且要求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组织以及家庭,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地贯彻循环经济原则。为此,政府应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律、制度和实施细则,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开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循环经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环境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小兰.论实行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J].经济问题,2005,(2).

[5]孟耀,马秀岩.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绿色投资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5,(9).

再生经济学原理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47-02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现状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界称之为现代经济学或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经济学以理论抽象、模型复杂、术语深奥、逻辑性强、假设条件多、流派多、相互冲突甚至矛盾的观点多等特点成为理解和讲授的重大障碍。目前国内研究型高校的经济学讲授偏重模型和逻辑性的公式推理,而以教学型为主的国内高校的经济学讲授偏重模型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学教学向来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笔者认为模型和逻辑性的分析应该放在中级和高级经济学来学习,而对于大专及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思想方面。

目前国内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研究成果颇多:周怀峰(2009)的《普通本科案例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当中强调案例对于枯燥的理论进行过渡,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博昭(2008)的《关于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思考》当中额外强调采用小论文的方式加强学生主动式学习。陈晓芳(2007)的《经济学教学的几种操作模式》详细介绍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具体步骤。以上学者大都围绕案例教学谈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没有意识到经济思想对于经济学初学者来说的重要性,现在大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容易照搬经济思想,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正是与此,应该注重经济学基本原理及经济思想发展规律这二个部分的教学。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新尝试

笔者从事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三年多以来发现目前本科大多学生对于抽象的经济学原理不易理解,如再添加晦涩模型数据便更难以接受,于是有必要调整初级经济学的学习重点,由原先重视模型化到向经济学原理及思想方面转变,透过经济史讲解经济原理及其思想。这即是本文提出的先原理、再思想、后模型的新教学模式。

1.先原理、再思想、后模型的基本教学模式。目前来看,本科学生已经适应“先原理,再思想,后模型”的教学模式。具体是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原理的讲述,结合原理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以及经济学发展思想变迁,引出东西方经济思想的差异性,再结合基础模型总结经济学内在规律。

现在就按照“先原理,再思想,后模型”的顺序具体讲解这种教学思维。初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应该是系统性、完整的一个整体。学习微观经济学应该从原理入手,把握西方经济发展脉络和思想变更以及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先原理意思就是注重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诠释。首先原理要精炼,围绕作为“理性人”从事经济活动作出的经济行为探讨交替关系、机会成本、边际量以及对激励作出反应;然后探讨“理性人”之间如何进行交易,比如贸易可以改善生活、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最后探讨宏观经济如何运行,包括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率、物价与货币发行存在关系、通货膨胀与失业存在短期交替关系。

以上几大原理指导着经济学方方面面的具体研究方向。学生学习经济学应该从最基本的原理入手,掌握其内在实质和基本定义,比如像理性人、机会成本、边际量这些最基本的经济学定义。

再思想就是通过学习经济思想掌握基本原理。经济学发展速度最快的近三百年中,经济学发生了几次革命,经济学的革命对于我们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和正确把握适应中国的经济学路线有很大帮助,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曾经担心国内高校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转而放弃了或者是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站在一个高度看待主流经济学流派之间的矛盾与观点的区别,介绍各流派观点形成原因。

这个部分的教学其实是有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部分高校却没有重视这部分教学,只是作为选修课来设置;另外担心学生能否吸收这部分内容。笔者个人认为这个部分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如果采用图表归纳相关基本知识,相信学生可以接受。

后模型是指通过原理的讲解和经济思想的理顺再利用最简单而又有效的模型来解读经济学原理。模型这个部分的讲解尤为重要,它是进入中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学习必须使用到的一种分析工具,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掌握基本分析工具,如生产可能性边界、预算线等。像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还有市场理论等等都可以利用模型来解决问题。

在初级经济学的学习中,以上三个部分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原理和思想的教学时间,这对于初学者而言,是必要的。模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它是将原理和经济学思想归于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这种过渡为更高一级经济学学习打下基础。

2.探索新教学模式的原因分析。鉴于目前刚进门的大学生无法很好掌握经济学知识,入门无道的现实,作为教员来说,当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入手,提纲挈领,总领经济学基本原理下的基本概念,以及背后默认的基本假设;然后在简单回顾西方经济学上千年的发展的同时着重讲述三百年来经济学快速发展过程。主要讲述各个阶段的经济思想,揭露经济学思想背后的利益链条。作为学生应该掌握近代以来各主要经济学流派经济思想;作为教员应该负责任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制度选择,并非盲目崇拜西方经济理论。选择这种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学习目标可以更加明确。自引入国外教材后很多学经济学的学生无法解释最基本的问题,学习不能致用。这主要是西方功利主义经济学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相容性导致的,我国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在2005年7月15日发表题为《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告戒青年学子必须学会取西方经济学之精华,去西方经济学之糟粕。故而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主流西方经济学的功利性,学习经济思想史可以加深对经济学的认识,更能够开拓经济学视野,在比较过程中学习和研究,进一步促进适应自身的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制定的预期目标有三个:首先必须熟练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能够举例说明原理和概念。然后针对思想能够简单说明历史当中重要的几次经济学革命内容以及观点。最后能够根据模型说出经济学意义,并能够简单作图。从实施效果来看发现很多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对于经济思想对抗很感兴趣,喜欢经济学流派之间的不同观点。

第三,案例教学的使用更能够突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案例教学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国内学者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很好的见解。作为先原理再思想后模型的教学模式来说,案例教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个部分当中原理和模型都需要案例教学的辅助,学生才能够正确理解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以及对模型的正确的理解。

消费者理论具备典型特征:通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和预算线比较讲解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的区别。首先是边际效用的定义;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定义;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定义;这些定义都可以用模型来讲解,而且可以举例进一步讲解这些曲线推导出替代率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还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这些规律都不易理解,但采取举例说明,就可以很好解决。

三、总结

通过经济思想史角度下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我们发现,初级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原理、思想、模型三个典型部分。在原有基础上注重第二个部分即思想部分的教学,达到学生有“思想”地去鉴别西方经济学的能力,同时应用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吸收原理和模型,以巩固整个知识整体。

参考文献:

1.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

2.周怀峰.普通本科案例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博昭.关于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22)

4.陈晓芳.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种操作模式[J].高教高职研究,2007(22)

5.赵红梅.关于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教学体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1)

6.张淑云.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再生经济学原理篇3

2适用于化工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在传统粗放型管理体制下,针对化学工业所带来的污染与危害,一般在处理上都是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从而通过强化监管来确保对行业行为的合理性。但是这种方式在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就显得治标不治本,一时的管控结合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有别于其他行业,所以其他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化学工业来讲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照做。而这一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可以根据行业自身所存在的特点,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特殊化学反应程序,以在实现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推进实际生产的顺利开展。比如:在化纤和毛纺原材料的加工中,针对所产生的污水,可以通过酸碱综合处理来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处理,实现相应副产品的再利用,为化学工业生产园区的构建奠定基础。

3化工行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途径

3.1以3R原则中的减量化为推行途径之一

在3R原则中,关于减量化这一原则的实质是通过原材料以及能源使用上的减量,实现原定的生产目标,从而在实现既定经济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减量化这一途径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的创新、清洁生产方式的使用。在具体落实上:(1)化学工业生产企业。从企业方面,需要以减量化原则为切入点,实现技术层面的创新。生产技术的创新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基础,只有实现生产技术的突破,才能确保在减少原材料与能源使用的基础上,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进而才能真正地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产量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在当今时代技术的创新是生产企业获得发展的动力,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以技术的创新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才能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进而获得立足于市场的资本。(2)化学工业园区。实现化学工业园区的有效规划,能够为化学工业企业实现现代管理奠定基础,进而从管理上突破当前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一难题。而从化学工业园区的整体上看,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要想通过化学工业园区的规模化来实现整个园区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就需要在构建园区之初就从整体上实现对园区的科学规划,制定可行性战略,以确保各企业间的经济利益能够在统一协调的目标下进行生产。而要想实现以上战略的落实,就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即要在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型理念下,实现各种资源以及循环资源的有效共享,并要对这一循环利用的资源进行实时的监测,这样才能确保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处于可行的计划当中,从而为整个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以3R中的再利用原则来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

要想实现这一原则的有效落实,就需要化学工业实现相应产品包装的循环利用,在设计之初就需要将可循环理念考虑到其中,避免因为反复淘汰所产生的固体废物的污染,而这一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核心原则为避免使用一次性包装产品。从而通过减少浪费来实现再利用原则的落实。比如:在化纤、毛纺产品生产中,如果存在不合格的产品,可以实现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在包装上采用可溶解的塑料制品,这样在实现成本节约的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3以3R中的再循环原则来深化这一模式的发展

再循环原则指的是要将所生产出的物品实现回收再利用,进而实现对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再循环不仅包括了成品的回收再利用,同时也包括了初级产品的原料转化,也就是将初级产品中不合格的产品再转换成生产原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而针对化工行业中化纤与毛纺的生产,实现初级产品的循环利用将是其主要采用的形式。从化工企业角度来讲,需要针对生产中所产生的副产品来实现原材料的转化再利用,进而在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并为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成功奠定基础。从工业园区层面看,需要实现内部循环模式的构建,进而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分工明确,有效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

4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

当前,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正朝着工业园区建设的方向而努力,通过化学工业园区的建立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落实。实现此种工业发展模式的优势集中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实现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进而实现整个化学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构建,并实现污染的集中处理,进而在节约成本投入的基础上,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第二,工业园区的建立能够实现成熟的产业链,进而减少中间成本的投入,提高整个工业产业的生产效益;第三,减少运输环节,进而避免化学工业品的安全隐患,同时降低运输消耗,实现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确保生产的安全。

再生经济学原理篇4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一、“循环经济”之沿革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被看作是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豍而至于“循环经济”一词,则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P.K.Tuner在其 《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豎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量多少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共识和政策上的举措。直至20世纪90年代,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才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并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

二、“循环经济”之定义

我国学术与实务界对循环经济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看法,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两种:生态经济论和经济发展模式论。生态经济论认为,“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豏经济发展模式论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豐经济发展模式论将循环经济界定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或者产业增长方式

’三、“循环经济”之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将经济活动纳入到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不断循环反复的系统中,尽可能以多种方式多次使用资源,减少资源的使用量,以实现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与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豑即推崇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化方式,并以此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简称“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针对的是环境资源利用的输入端,是指在产品生产经营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采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通过减少环境和资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即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重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经营阶段,减量化原则具体要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改革旧的技术工艺,减少产品的原料使用量,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豒

再利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尽可能延长产品和包装物的资源利用时间,提高其资源利用率,避免过早的转化为废弃物,以节约资源消耗。

再循环原则(Recycle)是输出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减少最终废弃物处理处置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综合利用。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化成为其他类型的产品原料,再生产出不同类型的新产品。

上述三大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发展思路,然而循环经济不是简单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三大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序依次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其中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决定着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日本在《落实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的指导性意见》中首次将“优先顺序”法规化,将“3R”原则扩展到五步来实行(见上图)。强调“减量化”对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意义:德国、日本处于后工业化时代,资源利用效率已经很高,前端减量化的潜力相对比较小,因此,这些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规范侧重于资源再生利用;而我国现阶段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严重,减量化的潜力巨大,“减量化”原则必须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考虑遵循的首要原则。

(作者单位:宁波麟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注释:

豍叶华.循环经济国内外立法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3期.

豎吕冀平,徐健.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1期.

豏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年第6期.

再生经济学原理篇5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再生经济学原理篇6

中图分类号:F2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一、前言

现行的会计体系是针对传统经济社会的,其构建也是为了对传统经济的合算,对现在的循环经济的合算并不算完整,在资源、环境、循环成本等方面没有充分反映出其信息,不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现实环境中的责任,也不能预测出企业将面临的环境方面的责任与风险。所以说,在现代的循环经济中,构建一套循环经济会计体系是十分迫切的。但是如何在循环经济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困扰中国的问题,本文就目前研究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对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试图建构一个会计体系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二、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德国出现的。德国于1996年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在这项法案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一词。从对这项法案的解读中,我们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说成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也可以说成是资源循环经济,主要的思想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利用融合在一起,自觉遵守和应用自然生体系统中的生态规律,对资源实行循环利用,对污染实行零排放,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①。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在资源输入上要求尽量减少,最好能够可持续发展;在污染物的排泄上,要做到最小化。就是要在生产生活中达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2.循环经济的原则

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的理解,可知,在本质上循环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经济,然而,并不是传统中那种对排泄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这么简单。不仅要考虑生态的平衡,还要考虑资源的是否再生。因此,为了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一个闭环的物质流动经济是整个地球的生存发展之道。因此,循环经济遵循着三个基本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减量化原则实际上指的是在产品生产和消耗两个方面,在生产方面要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或者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资源;在产品消耗过程中,要减少废弃物的产出和排放。要想走可持续发展,只从末端治理,而不事前控制是不能够行之有效的。

再利用原则指的是在实际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企业或者生产者在产品、包装等方面要承担起义务,通过多次的使用物品,达到对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利用率,避免废弃物的产生提前化,这样一来对资源的节约就大为有利。

再循环原则指的是,一个生产出的产品,在履行完其作为产品的功能后,可以作为资源,再次被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作为废弃物或者排泄物而遗弃,也就是我们平时能够见到的废物利用或者回收利用。

通过这三个原则,基本上就可以为循环经济构建起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或排泄物――再利用资源”这样一个闭环循环体系。

三、循环经济会计

1.循环经济会计的概念

要想使企业在资源的利用能够进行循环利用,并且降低成本费用和排泄物、废弃物的处理费用,循环经济会计便应运而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采用循环经济会计可以帮助企业长久的生存与发展,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所谓的循环经济会计,指的是@样的一种会计系统,它以能够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基本目的为目标,能够满足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基本原则,以企业的循环资源作为活动研究对象,能够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进行确认、计算、记录、反映和管理的会计系统②。

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中的与资源循环利用有关的一切资金运动。

2.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会计是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兴起的,它的本质核心就是考虑如何资源再利用,做到资源循环,使人们能够在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有限利用、废弃物化废为宝等方面进行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是不谋而合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经济活动能够做到资源消耗低速率、资源再生高效率,环境污染做到最小化;并且,最为人性化的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要考虑现在的公平和以后的公平。因此,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循环经济会计的一个支撑理论。

循环经济会计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我们可以认定为自然资本理论。自然资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人造资本而言的,是指诸如用来制造机器、建设厂房、设施建设、产品生产等这些人造资本要运用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空气、环境、生态系统,等等。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核心就是减少资源浪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企业能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自然资本理论强调的也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要素,两者都是要在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本和在对生态系统的补偿方面强调动态平衡。因此,自然资本理论无疑成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另一个理论支撑。

四、循环经济会计现行的核算体系

第一,我国的企业还并没有完全的将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环境等方面内容纳入到合算的体系中。这方面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核算的不够全面,因为,企业在进行核算时,对环境问题的支出和收益纳入到了的会计核算的体系中。循环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不仅要求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业务,也要反映出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为在企业的环保方面的资金进行核算,将会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环境保护资金的运转情况,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一个企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以货币为计量方式无法对环境的因素做出反映。大家都知道,会计核算主要采用的是货币计量为主要的计量方式,可是,在循环经济下,强调的是资源的可循环性,在环保和生态平衡,不再单纯地是利益的追求,因此,不能够对环境因素做一个有质量的收集,不能够分析环境状况,如污染的面积有多大,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破坏的因素等不能合理测量。这就会影响循环经济会计体系的建构。

第三,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能够包含全面的信息。传统的会计报表公布企业的经营信息,是采用图表加文字说明这种方式。循环经济背景下,环境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并且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同时,若是能够将环境、生态等信息编入其中,将会使领导者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加了解,知道在环境中企业如何做能够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五、循环经济会计体系构建的初探

主要是根据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相应的,构建出对应的会计体系,即减量化物料流转与资源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再循环会计。

1.资源会计与物料流庄会计

所谓的资源会计,就是在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上提出来的。顾名思义,就是对资源经济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因为这个可以对资源的投入做一个有效的统计,得出在投入的资源与得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中的准确预算,这个可以为企业领导者提供资源的利用、开发及加工的全面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根据减量化原则,同样能够提出一个物料流转成本会计。这个会计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原材料、其他生产资料和产出产品的过程中进行流动的跟踪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核算。这样就可以结合物料成本合算与环境成本核算,对物流流动和使用进行准确记录,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益双赢。

2.废物再利用会计

这里的废物再利用会计,主要的是能够对废物的再利用过程中,对财务的信息数据有一个全方位的跟踪和反映。在废物再利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对环境的影响这方面的财务情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价值,都是其合算的主要内容。在对废弃物的再利用进行会计核算,也可以是企业领导者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有个非常好的经济依据,并且,在于其他成本核算进行分开进行的情况下,更能为企业决策做出科学的判断。

3.再循环会计

再循环会计,也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会计,是一个整合了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的会计体系。它所反映的是经济多动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影响是有多大的程度,在进行计量之后,将得到的信息报送给财务主管,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分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能够对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六、结语

在现今社会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循环经济会计的体系,将会更加有利于会计全面、准确、系统的分析经济活动,达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同时,依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构建出资源会计、物料流转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再循环可持续发展会计等会计体系,这样就可以全面反映循环经济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互动的分析,保障环境与生态的平衡,进而实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

注释:

①王克强,赵凯,刘红梅.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123.

②殷勤凡.循环经济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35-45.

参考文献:

[1]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合算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再生经济学原理篇7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再生经济学原理篇8

一、前言

现行的会计体系是针对传统经济社会的,其构建也是为了对传统经济的合算,对现在的循环经济的合算并不算完整,在资源、环境、循环成本等方面没有充分反映出其信息,不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现实环境中的责任,也不能预测出企业将面临的环境方面的责任与风险。所以说,在现代的循环经济中,构建一套循环经济会计体系是十分迫切的。但是如何在循环经济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困扰中国的问题,本文就目前研究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对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试图建构一个会计体系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二、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德国出现的。德国于1996年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在这项法案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一词。从对这项法案的解读中,我们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说成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也可以说成是资源循环经济,主要的思想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利用融合在一起,自觉遵守和应用自然生体系统中的生态规律,对资源实行循环利用,对污染实行零排放,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①。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在资源输入上要求尽量减少,最好能够可持续发展;在污染物的排泄上,要做到最小化。就是要在生产生活中达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2.循环经济的原则

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的理解,可知,在本质上循环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经济,然而,并不是传统中那种对排泄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这么简单。不仅要考虑生态的平衡,还要考虑资源的是否再生。因此,为了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一个闭环的物质流动经济是整个地球的生存发展之道。因此,循环经济遵循着三个基本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减量化原则实际上指的是在产品生产和消耗两个方面,在生产方面要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或者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资源;在产品消耗过程中,要减少废弃物的产出和排放。要想走可持续发展,只从末端治理,而不事前控制是不能够行之有效的。再利用原则指的是在实际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企业或者生产者在产品、包装等方面要承担起义务,通过多次的使用物品,达到对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利用率,避免废弃物的产生提前化,这样一来对资源的节约就大为有利。再循环原则指的是,一个生产出的产品,在履行完其作为产品的功能后,可以作为资源,再次被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作为废弃物或者排泄物而遗弃,也就是我们平时能够见到的废物利用或者回收利用。通过这三个原则,基本上就可以为循环经济构建起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或排泄物——再利用资源”这样一个闭环循环体系。

三、循环经济会计

1.循环经济会计的概念

要想使企业在资源的利用能够进行循环利用,并且降低成本费用和排泄物、废弃物的处理费用,循环经济会计便应运而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采用循环经济会计可以帮助企业长久的生存与发展,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所谓的循环经济会计,指的是这样的一种会计系统,它以能够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基本目的为目标,能够满足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基本原则,以企业的循环资源作为活动研究对象,能够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进行确认、计算、记录、反映和管理的会计系统②。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中的与资源循环利用有关的一切资金运动。

2.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会计是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兴起的,它的本质核心就是考虑如何资源再利用,做到资源循环,使人们能够在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有限利用、废弃物化废为宝等方面进行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是不谋而合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经济活动能够做到资源消耗低速率、资源再生高效率,环境污染做到最小化;并且,最为人性化的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要考虑现在的公平和以后的公平。因此,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循环经济会计的一个支撑理论。循环经济会计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我们可以认定为自然资本理论。自然资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人造资本而言的,是指诸如用来制造机器、建设厂房、设施建设、产品生产等这些人造资本要运用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空气、环境、生态系统,等等。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核心就是减少资源浪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企业能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自然资本理论强调的也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要素,两者都是要在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本和在对生态系统的补偿方面强调动态平衡。因此,自然资本理论无疑成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另一个理论支撑。

四、循环经济会计现行的核算体系

第一,我国的企业还并没有完全的将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环境等方面内容纳入到合算的体系中。这方面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核算的不够全面,因为,企业在进行核算时,对环境问题的支出和收益纳入到了的会计核算的体系中。循环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不仅要求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业务,也要反映出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为在企业的环保方面的资金进行核算,将会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环境保护资金的运转情况,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一个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第二,以货币为计量方式无法对环境的因素做出反映。大家都知道,会计核算主要采用的是货币计量为主要的计量方式,可是,在循环经济下,强调的是资源的可循环性,在环保和生态平衡,不再单纯地是利益的追求,因此,不能够对环境因素做一个有质量的收集,不能够分析环境状况,如污染的面积有多大,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破坏的因素等不能合理测量。这就会影响循环经济会计体系的建构。第三,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能够包含全面的信息。传统的会计报表公布企业的经营信息,是采用图表加文字说明这种方式。循环经济背景下,环境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并且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同时,若是能够将环境、生态等信息编入其中,将会使领导者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加了解,知道在环境中企业如何做能够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五、循环经济会计体系构建的初探

主要是根据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相应的,构建出对应的会计体系,即减量化物料流转与资源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再循环会计。

1.资源会计与物料流庄会计

所谓的资源会计,就是在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上提出来的。顾名思义,就是对资源经济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因为这个可以对资源的投入做一个有效的统计,得出在投入的资源与得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中的准确预算,这个可以为企业领导者提供资源的利用、开发及加工的全面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根据减量化原则,同样能够提出一个物料流转成本会计。这个会计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原材料、其他生产资料和产出产品的过程中进行流动的跟踪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核算。这样就可以结合物料成本合算与环境成本核算,对物流流动和使用进行准确记录,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益双赢。

2.废物再利用会计

这里的废物再利用会计,主要的是能够对废物的再利用过程中,对财务的信息数据有一个全方位的跟踪和反映。在废物再利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对环境的影响这方面的财务情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价值,都是其合算的主要内容。在对废弃物的再利用进行会计核算,也可以是企业领导者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有个非常好的经济依据,并且,在于其他成本核算进行分开进行的情况下,更能为企业决策做出科学的判断。

3.再循环会计

再循环会计,也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会计,是一个整合了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的会计体系。它所反映的是经济多动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影响是有多大的程度,在进行计量之后,将得到的信息报送给财务主管,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分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能够对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六、结语

在现今社会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循环经济会计的体系,将会更加有利于会计全面、准确、系统的分析经济活动,达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同时,依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构建出资源会计、物料流转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再循环可持续发展会计等会计体系,这样就可以全面反映循环经济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互动的分析,保障环境与生态的平衡,进而实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董希莲 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合算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再生经济学原理篇9

一、循环经济观在水资源中的应用

生态本身就有自己的循环系统,人们在打破环境的生态链后会影响城市状态和国民经济健康,因此人们要提高自我警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所谓循环经济观是在人们广泛接受循环经济的思想后对经济发展的再认识,其实质是在经济发展实践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水资源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不但是人类生存的命脉,也是现代工业农业的生命线。厉无畏认为,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1]贵阳市作为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市,颁布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领域的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水资源丰富的浙江以“鱼米之乡”为名,为浙江省带来了经济效益;海岛的试点工作,在管理规划、法律法规、开发秩序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不断加深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全面推进,促进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各个城市提倡循环经济观的发展观念,得到更好的支持与保护。

二、循环经济观的特点

在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条件下,把水资源看作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去衡量发展质量和水平,大范围保护水资源、控制污染要害。经济观思想的转变。重点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运用生态学规律,以有效管理和决策来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维持水资源现状。生产观的提升。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在水领域中,“减量化”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再利用”原则主要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各种方式加大使用效率;“再循环”原则通过循环使用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促使生态环境的循环净化。生产与消费适度原则。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利用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在水资源不断开发进行产品出售的情况下,抑制过多生产与消费,并根据需求决定消费。

三、循环经济观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支撑点

1.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观促进水资源发展的技术作支撑,其主要载体有资源的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利用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循环资源化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

2.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业支撑

再循环经济的思维框架中构建一个包括生产和消费在内的整体配套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对于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是倡导大力发展生态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二是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市场和资源再利用,使之与健康生产相互衔接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这种体系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从而减轻了水资源的供应压力,极大地增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支撑

资源管理层面,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力,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管理。审视我国资源经济的基本结构,可通过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调节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在实现客观规律的过程中,为资源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相关理论和现实依据。

四、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

1.强调循环发展观,用理念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要长远考虑生态的平衡发展。树立循环经济观,在水资源领域中推行理念,坚持发展目标,深入规划资源利用率,通过循环经济理念人们在社会上能最终达到资源节约的行动力量。

2.从资源本身认识经济发展,构建资源循环机制

自然界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也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水资源的物质相对质量关系的组成情况是健康环境的真实反映,所以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是量化的体现,并有助于今后发展循环经济。

3.优化水资源管理支撑体系,推进水资源的和谐论策略

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辅助系统是水资源管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将其纳入市场中,必须要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因此,支撑体系的强化,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健康、和谐相处。

4.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刺激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保护水资源的过程中,如何控制水污染排放量,如何在各方利益参与者之间合理分配控制的污染排放量非常重要。正确处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关系,通过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对水资源管理制定合理法规。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陈志恺.21世纪中国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问题[M].中国工程科学,2000,2(3).

[3]王先述.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

再生经济学原理篇10

在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现实中有些经济现象单纯用原理中的理论无法解释或解释不清楚。所以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避开这些问题,只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这就使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疑问不能得到解答,从而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困惑。下面结合原理教学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一、应将《资本论》的研究目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马克思作为已经成熟、壮大了的无产阶级的代表,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的。他写作《资本论》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二是揭示雇佣工人受剥削受压迫的事实以唤起广大无产者起来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1]。因此,其研究目的始终贯穿他全部经济理论的阐述中。

 

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科书大都是以《资本论》的理论作为主要内容,在阐述上也基本上保持了原著的逻辑思路和顺序。自然,《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就应该成为原理教学中理论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原著的研究目的贯穿其中,使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的研究目的与理论分析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其理论的精髓。具体地说,可讲解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讲授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后,教师应指出马克思写作的目的是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为以后的理论奠定基础。第二,在学习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时,应使学生明白,马克思的研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存在,并且为了揭示问题的实质,假定资本家是不参加生产过程的。第三,学习了资本积累理论后,要明确指出,马克思的写作目的在于从再生产的角度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质,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矛盾不但是不可调和的,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日益尖锐,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的灭亡。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第四,在讲授了资本流通理论之后,要让学生了解,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顺利连续运动所需的条件和客观存在的规律,只是一般的规定性,而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客观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致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经常受到阻碍,从而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第五,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揭示出,工人不仅受他所在的那一个企业、部门的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着全体资本家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整个无产阶级同整个资产阶级相对立。无产阶级要求得自身的解放,必须团结起来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第六,学习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时,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目的在于揭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和伴侣,要消除经济危机,就必然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具有历史必然性。

 

在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中,我们只有将原著的研究目的贯穿到各部分的理论分析之中,才能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特征,掌握其理论的精髓。

 

二、应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实际,完整地分析理论

 

马克思为了揭示出问题的实质,排除非本质的干扰因素,往往假定一些理论分析的前提,并且又根据他所经历的资本主义的现实,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原理的教学中,在学生疑问较大的时候,进一步将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再分析,充分论证,从而使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

 

譬如,在分析了剩余价值理论之后,仅告知学生马克思在此假定资本家是不参加生产过程的还不够。因为不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初,还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许多资本家都是参与生产管理的。这样,学生就会有疑问:既然资本家也参加了生产过程,剥削是否存在?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是否成立?为此,教师应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参与生产过程的价值形成过程。现在的情况是,工人和资本家都参加生产过程,且劳动都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那么,在生产过程结束后,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c+v1+v2+m1+m2

 

其中,c是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v1是工人的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2是资本家的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m1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m2是资本家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在产品实现以后,如果资本家只占有他应得到的c、v2和m2,v1和m1全部归工人,剥削当然不存在。但事实上,资本家不仅占有他应得的,而且还无偿地全部或部分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m1。这样的话,无论资本家把m1投入扩大再生产还是用于个人消费,结论都一样,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存在的。因为,m1如若投入再生产则其所有权自然归资本家;如若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则是显而易见的剥夺。由此可见,不管资本家参加生产过程与否,只要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m1,剥削就存在。

 

再譬如,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写的资本积累理论中就指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这样一种情况,即“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2]。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至今日,资本主义还没有灭亡。在此,学习了理论之后,教师应联系实际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在不影响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基础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国有经济成分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状况,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到现在还没有灭亡。当然,还要强调指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要求是客观的,它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生产关系迟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和程度是有限的,其生产关系早晚又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适应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最终替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3]。

 

第三,学习了经济危机理论后,应当进一步向学生指出,马克思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历史意义,是依据他所经历的那一时期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然而,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调整生产关系,建立国有经济,等等。这些变化使得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所带来的影响,如对生产力的破坏程度、对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等都远没有那一时期严重,所以这样的破坏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至少现在还不会导致马克思所揭示的必然结果的出现。

 

三、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全面地分析理论

 

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商品经济与正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多元结构,非公有经济成分占了一定比重,发展速度也比较快,所以马克思所分析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些经济现象在社会主义现阶段仍然会存在。另外,在目前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一般都不论述原理中所论述过的内容。这样,教师在原理教学中就应当联系社会主义的现实。不联系现实,就不能打消学生中存在的许多疑问;不联系现实,就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科学性。为此,教师应该在原理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实作进一步分析。具体地说:

 

第一,当讲授剩余价值产生的理论之后,应当指出,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公有制企业工人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也创造价值增殖。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增殖不归哪一个人所有而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且,现实中的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目的也是为了追求更多的价值增殖额即盈利最大化。

 

第二,在学习了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和周转以及剩余价值分割等理论后,应当让学生明白,这些理论的一般原理(一般规定性)对于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理论,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中客观存在着的基本比例和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它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正确处理好比例、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搞好宏观调控,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三,学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后,应让学生了解经济危机理论的一般原理即国民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只要是商品经济社会,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是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因为,现阶段除了国控部门和企业的生产资料,其余生产资料大都由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占有和支配。这样,有着各自物质利益的企业,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的所决定,在生产上必然趋利避害,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容易产生一定的盲目性,这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客观比例关系的失调,经济发展就会出现周期性波动。事实上,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存在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独立的企业,其本身就蕴涵着经济发展失衡导致波动的可能性。当然,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波动的产生。

 

再生经济学原理篇11

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各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各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铜陵市委市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较低的资源投入,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铜陵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必须尽快脱离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铜陵。

一、循环经济

(一)内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施原则

“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生产装备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以减少处理负荷。

(三)运作模式

循环经济在实践中从企业和社会两个层次上展开。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在制造企业中进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单个企业进行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包装、循环利用副产品以及在企业内部处理废物的企业内部制造系统循环;其二是多个企业之间形成生态工业园,使得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能源或生产原料,从而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在社会层次上,循环经济贯通了生产、物流和消费,结合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形成资源的社会大循环体系,其中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是可再生资源的回收物流业、再加工、资源化产业、最终废弃物处置的环保产业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沟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铜陵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铜陵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其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

铜陵虽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是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重工业中采掘冶炼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几年,铜陵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明显,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资源储备的现状不能满足铜陵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与资源约束已成为制约铜陵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资源利用方式总体上仍然是粗放的

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资源难以为继,而且环境不堪重负。多年来铜陵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

(一)铜陵循环经济发展中应遵循基本原则

1、节约为本,效率优先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

2、依靠科技,优化结构原则。依靠技术进步,重视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贡献率。

3、最低消耗,适度消费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在消费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学消费,推广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服务,反对奢侈浪费。

4、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原则。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在各级政府的统一组织和推动下,发动广大企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工作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建设等领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料、节地节矿等各个方面重点工作,并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抓好资源开采、资源利用、社会消费三个环节。

1、资源开采。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开发煤、油、气、地热等能源资源和铁、铝、金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

2、资源利用。努力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降低原材物料消耗强度;实现能量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推广节能建筑技术,综合利用建筑、筑路垃圾;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广工业节水、农业节水技术和早作农业技术,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资源化。

3、社会消费。树立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念;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包装废弃物、废纸与旧课本、废旧轮胎、废塑料、报废机动车、废旧家电、废电池、电子垃圾、废弃农地膜及其他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发展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四、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认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彻底扭转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大、轻内涵发展,重眼前、轻长远等倾向,坚决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二)加快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大调整

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组织推广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适用技术。

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连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农业及生活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农业节水、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和项目,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产业体系。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优化产品设计,积极采用可再生材料和零部件。交通工具强调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发展天然气公交车。

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物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人员较多、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产业,加快循环经济类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开发。

(三)加快法制建设,强化执法监督

逐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制度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法规规章,适时制订促进报废汽车、电子垃圾、废旧轮胎、建筑废弃物、包装废弃物资源化的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资源节约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等违法行为,在整个铜陵形成有利于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法制氛围。

(四)加大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机制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关扶持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加大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清洁生产等事业的支持力度。

要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合理确定资源综合利用电厂上网电价,实施峰谷电价。

积极组织和支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有关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信息交流。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服务。

建立和完善城乡建设集约用地标准,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化规划设计方案,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否则,不予批复立项,不予办理城市规划手续,不予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土地使用者节约用地的自我约束机制。制定完善主要耗能、耗水行业、产品能耗限额和取水定额、再生资源有关技术标准等标准体系。

(五)搞好市情民情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参与资源节约的意识和自觉性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工作的决策能力;开展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的业务能力。铜陵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需要设立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等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

要广泛开展市情民情教育。充分发挥铜陵电视台、《铜陵日报》报社、铜陵人民广播电台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公众投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倡节俭消费、适度消费、科学消费,自觉节约能源、水资源及各种资源,抵制过度包装,积极回收再生资源,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要公开曝光,让市民充分认识铜陵的资源形势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冬梅.对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7(3).

2、潘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循环经济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4).

3、董春辉.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陈彬.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初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再生经济学原理篇12

一、循环经济3R原则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循环经济及3R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即“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1)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2)再使用原则:再使用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二原则,属于控制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3)再循环原则: 再循环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三原则,属于终端控制方法,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1)缓解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巨大压力。近几年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仍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为代价实现的,促进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是必须的。(2)发展新农村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这对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利举措。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紧迫任务。

二、将3R原则应用于奶牛业的发展模式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现将3R原则应用在奶牛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合理将其推广开来(如图 )。

1.减量化原则:秸秆奶牛。玉米秸秆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宝贵的粗饲料资源,也是可再生利用的物质能源。秸秆的利用率由30%可提高到90%以上,牛爱吃,还可增体重。在冬天的时候,秸秆被制成“草罐头”,既有效地避免过去焚烧秋季秸秆污染环境的弊端,又能解决牲畜冬天饲料不足的难题。

2.再利用原则:奶牛牛粪秸秆。奶牛产生的牛粪也是宝,牛粪可以作为肥料直接灌溉农作物。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牛粪还可加工成沼渣和沼气,沼渣沼气可直接作为化肥,而沼液加工后还可以喂牲畜,是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节能减排体系的有效途径。

3.再循环原则:牛粪沼气工程、蚯蚓养殖、培育双孢菇等。牛粪可以产生有机化肥;粪水则进入沼气池发酵;目前还开发出新型的培养基材料,采用牛粪拌麦秸、草碳土发酵,用这种培养基种出的食用菌市场需求量逐步扩大;以牛粪为原料生产的双孢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效果;;此外,对奶牛粪便进行干湿分离,利用干牛粪养殖蚯蚓。所以,充分开发利用粪便等这些再生资源,不但可以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而且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图 循环经济3R原则应用于奶牛业的发展模式

三、提升模型应用效率策略

1.理清思路,让奶牛业进入快车道。在充分考察和分析市场和产业走势的基础上,应壮大基地培育龙楼头企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逐步改善养户分散、凌乱的现象。提高农户思想意识,普及循环经济理念。

2.依靠科技,促进奶畜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政府引导,派专业技术员指导并成立了农业信息网站, 建立健全城、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 积极实施奶农培训计划,实施奶牛良种繁育工程。同时,政府应积极鼓励在养殖场配套建设大中型废物处理企业,以“以奖”的方式给予补贴。

3.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实现畜禽养殖场合理有效节能减排。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发展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循环经济,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节能减排体系。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