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定义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7 14:45:59

免疫学定义

免疫学定义篇1

0 引言

胸腹腔积液是常见的临床征象,病因复杂. 对积液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可以判定疾病的性质,但普通染色片有时对高分化腺癌和增生性间皮细胞不易鉴别.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对积液中脱落细胞进行标记,并结合细胞形态学定量分析,在二者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2]. 我们对我院近年来良恶性胸腹水各30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标记和计算机形态学定量分析,探讨免疫细胞化学和形态学观察在胸腹腔积液细胞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良性组(A组)30例,其中18例结核性胸水,胸部CT检查诊断为结核,痰中结核杆菌阳性;12例肝硬化腹水,腹部B超诊断为肝硬化,肝功谷草转氨酶升高,乙肝系列表面抗原阳性.男15例,女15例,年龄18~71(平均45.4)岁.恶性组(B组)30例,其中15例血性胸水,支气管镜或胸膜活检病理证实为肺腺癌;15例腹水,胃镜或B超诊断为胃癌或卵巢癌.男21例,女9例,年龄39~79(平均59.7)岁.

1.2方法

新鲜胸腹水沉淀5 min后,留取沉淀部分约10 mL,在自动涂片离心机(日本樱花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产品)离心10 min (2100 r/min),弃上清液,将沉淀在载玻片上的细胞均匀涂在常规HE染色的玻片,每例一张,在抹有APES载玻片上涂片,每例3张,稍干后,一张常规涂片放入950 mL/L乙醇中固定15 min,HE染色. 对其所示细胞在CMIAS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北京航天大学图像中心与空军总医院图像开发组产品,CMIAS型,WINDOW98软件)下测细胞核、浆的面积,核浆比例,细胞周长,平均直径,圆度,形状因子.置于40倍镜下观察,选择细胞密集重叠较少的区域采图,分割,编辑,统计,获得脱落细胞形态学原始数据. 对重叠细胞、红细胞或淋巴细胞予以弃除. 在同一制片、同种染色及光照条件下,每例测定分析细胞50个,校正因子1.1. 抹有APES的涂片稍干后,即放入乙醚乙醇液(1∶1)中固定15 min,水洗. 固定后的涂片先用蒸馏水冲洗,再用PBS冲洗3次后,滴加A液(50 mL/L正常羊血清)适量,在室温、湿盒内各封闭10 min,37℃孵育1 h,PBS冲洗,每次5 min,再依次滴加BC液(二抗及SP液),室温放置30 min.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采用SP法,一抗及其工作浓度分别为CEA(1∶350),EMA (1∶150),vimentin(1∶40)(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 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已知阳性胸腹水涂片作阳性对照. 结果按照每张涂片的阳性细胞比例及着色深浅计分进行判定分析. 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判断,无着色0分,1/3以下着色为1分,1/3~2/3为2分,2/3以上为3分. 阳性强度,无着色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 2项相乘0分为-,1~3分为+,4~6分为2+,7~9分为3+;将-视为阴性、+视为弱阳性、2+视为阳性、3+视为强阳性.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统计学分析均用SPSS8.0软件完成.

2结果

A组涂片中以增生性间皮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间皮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片排列,大小略不一致,细胞核呈圆或卵圆形、多居中,核膜清楚,染色质匀细,有小核仁,胞质丰富,淡伊红色. B组涂片,癌细胞呈团、腺样、乳头样或散在(图1),细胞大小不一,互相拥挤,核大,大小形状不一致,核膜厚,染色质粗且分布不均匀,核仁明显,胞质较少,内可见空泡. 可有病理性核分裂像.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A,B两组有差别(图2,3,表1), A,B两组细胞形态学定量分析测定结果也有差别(表2).表1良性和恶性两组免疫细胞化学SP法阳性表达(略)表2良性和恶性两组细胞形态学定量分析(略)

3讨论

癌胚抗原(CEA)是一组酸性糖蛋白. 广泛存在于各种上皮源性肿瘤,尤其是各种腺癌细胞中表达阳性,体腔间皮细胞中不含CEA,因而是鉴别腺癌和增生性间皮细胞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3-4]. 上皮膜抗原(EMA)在腺癌中呈阳性表达,间皮细胞呈弱阳性可配合其他指标鉴别诊断. 波形蛋白(vimentin)是间叶源性肿瘤标记物,绝大多数上皮源性肿瘤为阴性表达,间皮细胞为阳性. 因而可区分腺癌与增生性间皮细胞. 我们的实验结果与文献报告一致[5]. 说明选用一组组织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表达,在胸腹水中腺癌细胞和增生性间皮细胞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 新近研究认为[6],CEA蛋白在胸腹水鉴别诊断的价值有差异,对良、恶性胸水鉴别有重要价值,而对良、恶性腹水鉴别价值较低. 其中原因可能有:①恶性腹水多由肝癌、卵巢癌等引起,而CEA在这些肿瘤中表达较低. ②部分恶性腹水是因静脉或淋巴回流受阻以及肿瘤而引起的低蛋白血症,而无肿瘤细胞浸润腹腔. 本文B组15例恶性胸水和15例恶性腹水中癌细胞对CEA表达均为阳性,其阳性率高于文献报道[5-6],可能因观察例数较少. vimentin在间皮细胞中表达率较低,可能与离心等对细胞质影响有关. EMA在腺癌中呈阳性表达,而间皮细胞则为弱阳性,因此,免疫细胞化学用于良、恶性胸腹水的鉴别诊断,提高了阳性诊断率.

传统细胞学诊断主要依据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细胞的产物(如粘液)等. 恶性细胞有细胞核的改变(如核增大、深染、核浆比失调,染色质分布不均匀等),细胞互相拥挤等. 有一定的主观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细胞学诊断的数字化客观评价提供了可能. 本研究以胸腹水中脱落细胞为对象,定量测定其中细胞的核面积、浆面积、核浆比、细胞周长、平均直径和形状因子,发现恶性胸腹水中腺癌细胞明显高于良性胸腹水中的增生性间皮细胞,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图像预处理(如分割等),灰度等原因有关.由于高分化腺癌与增生性间皮细胞的形态学参数阈值缺乏统一标准,尚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图像分析对良恶性胸腹水的鉴别仅提供参考,仍需结合光镜下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免疫细胞化学结果. 总之,免疫细胞化学在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形态学定量分析可提供参考,二者综合分析对鉴别腺癌和增生性间皮细胞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胸腹水阳性诊断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Gong Y, Sun X, Michael CW, et al.Immunocytochemistry of serous effusion speeimens: A comparison of Thinprep vs cell block[J].Diagn Cytopathol,2003,28(1):1-5.

[2]徐炜. 形态学定量分析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5):311-312.

[3]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2004,4(20):374-375.

免疫学定义篇2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11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疫情严重的国家, 我国人口中约有1/10为乙肝病毒携带者[1]。乙肝病毒标志物是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同时, 可通过监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观察患者病情、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目前, 临床常用的乙肝病毒标志物监测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随着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检测上的应用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且在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中应用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传染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门诊疑似乙型肝炎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 男108例, 女92例, 年龄19~68岁, 平均年龄(38.1±12.8)岁, 患者经基础检查, 无其他传染性疾病及肝脏器质性病变。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空腹采用静脉采血方式, 抽取适量血液。室温下离心分离15 min, 分离血清以备检测。 

1. 2. 1 仪器及试剂选择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选择实验仪器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LUMO半自动分析仪, 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试剂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试剂盒, 选择实验仪器为芬兰生产的W-k3酶标仪。 

1. 2. 2 检测方法 对采集的200份血清标本分别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每次以定值参比血清作为质控, 检测方法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手工添加样品, 检测结果根据酶标仪结果显示判定为阳性或阴性;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采用全自动加样器添加样品, 用LUMO半自动分析仪定量检测结果。 

另取1.0 ng/ml HBsAg定值参比血清, 两倍稀释后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检测方法检验, 测定两种检验方法的最低浓度。 

1. 3 判定标准[2] 检测结果大于参考值的上限为阳性, 5项检测指标的上限标准分别为HBsAg:0.2 ng/ml, HBeAg:0.05 NCU/ml, HBeAb:2.0 NCU/ml, HBcAb:1.5 NCU/ml, HBsAb:10.0 mIU/ml。对单独一项为阳性或弱阳性或双阳性标本设置双空复查, 结果仍为阳性的则判定为阳性。分别统计各检测指标阳性、阴性的例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种方法检测5种乙肝标志物阳性结果比较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HBsAg及HBeAb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P<0.05);两种方法对HBeAg、 HBcAb、HBsAb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灵敏度检测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12 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4 ng/ml。化学免疫酶免疫分析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3 讨论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2]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标志, 基于我国严峻的乙型肝炎疫情与不断增加的乙型肝炎患者, 采用有效的病原标志物检测方法对乙肝的早期防治与乙肝药物治疗效果的评定具有重要意义。 

酶联免疫吸附法[3]是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采用人工加样, 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的检测优势。但通过临床研究发现[4], 乙肝病毒测定结果为弱阳性患者在复查中也容易出现时阴时阳的情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复查, 结果的重复性较差, 说明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性不高, 对临界结果的检测效率低。同时, 酶联免疫吸附法容易受试剂盒质量、仪器校准、工艺差别等众多原因的影响, 其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稳定性较差。随着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在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中逐步展现了其较高的应用价值。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是借助发光底物自身的发光强度进行测定的分析技术, 相比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度较高。本次调查结果对200份血清样本分别进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 结果显示,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对HBsAg的检出率为60.0%, 对HBeAb的检出率为24.0%, 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54.5%、17.5%(P<0.05);另经灵敏度检测,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12 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4 ng/ml,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综上所述, 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优势, 但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可有效检测出病毒标志物中的假阴性情况, 检测结果稳定性高、重复率高, 对准确显示乙肝病毒的感染进程、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测定效果, 临床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更准确, 可有效减少漏检、误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 廖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比较.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0):48-49. 

免疫学定义篇3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4-0063-02

doi:10.14033/ki.cfmr.2015.04.031

手足口病(HFMD)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及EV71引起,大多会自然痊愈,极少数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1]。通过检测HFMD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的浓度变化,以了解HFMD患儿体内的免疫状态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7月笔者所在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HFMD患儿共150例为HFMD患儿组,其中男78例,女72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2.1岁。HFMD的诊断标准依据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2]。排除病例:病毒感染、结核、肿瘤等引起免疫功能异常的疾病,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增强剂等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的儿童。对照组为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健康体检的儿童150例,男67例,女83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2.9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150例儿童体检当天采取静脉血2 ml置入2%EDTANa的促凝管送检。HFMD患儿组在入院确诊后抽取静脉血2 ml置入2%EDTANa的促凝管,以3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保存于-20 ℃冰箱中待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测定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仪器为日立7600-020,试剂购自北京利德曼公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HFMD患儿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浓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婴幼儿时期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成人差,因此对肠道病毒最为敏感易感,尤其3岁以下儿童最为明显。在肠道病毒感染中,体液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与防御病毒感染的作用,是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3]。

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其主要作用是与抗原起免疫反应,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断病原体对机体的危害,使病原体失去致病作用。IgM是初次体液免疫反应早期阶段产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半衰期很短(5 d),其在血中很短时间内消失[4]。本研究结果显示HFMD患儿组与对照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M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手足口病毒主要影响儿童体液免疫功能与补体系统关系不大。杨晓泉等[6]应用免疫酶法测定手足口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发现HFMD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病毒清除延迟,形成持续炎症反应。也说明了补体系统在手足口病的进展中无重要作用,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临床上,手足口病患儿易并发神经系统症状,危重病例要及时采取控制颅内压,应用激素及其他对症治疗措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7-8]。总之,手足口病患儿存在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在诊疗过程中,要及时监测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并联合检测其他免疫学指标,重视免疫调节治疗,改善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汉先,温素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28-1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S].2010:4.

[3]周海兰,李华东.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体液免疫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5(2):208-211.

[4]韦海春.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5):103-104.

[5]方跃华,王安平,陈如花.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在感染肠道病毒71手足口病患儿中的临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3):329-330.

[6]杨晓泉,叶晓明,农少云,等.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功能[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2):1764-1768.

免疫学定义篇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非常鲜明的典型性,发病时可使机体的多个器官受累,通常起病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异常病变,患者多可见自身抗体功能异常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异常[1]。本研究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西平县中医院收治的80例活动期患者、80例非活动期SLE患者以及80例健康受检者,比较其在IgG、IgA和IgM、C3、C4等免疫系统联合检测中的不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于西平县中医院就诊的160例SLE患者,全部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SLE诊断标准,按照是否处于活动期分为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各80例;择取同期接受免疫学检查的8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非活动期组男38例,女42例;年龄29~69岁,平均(4923±1154)岁。活动期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28~70岁,平均(4919±1146)岁。对照组男34例,女46例;年龄30~68岁,平均(4931±1166)岁。3组受检者年龄和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所有受检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离心处理,分离血清血浆,取上层血清进行相关免疫指标检查。所涉及的免疫学指标有两大类,IgG、IgA和IgM为免疫球蛋白,C3、C4为补体,以上指标均使用免疫比浊法与荧光显微镜进行检测[2]。1.3观察指标比较3组受检者在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补体C3、C4上的不同,其中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的比较,可以清晰反映免疫学指标与SLE病情轻重之间的密切联系;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可以用于进行SLE的鉴别。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定量资料采用(珋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IgG、IgA和IgM3项免疫学指标比较,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对照组C3、C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活动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免疫学定义篇5

邢台市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发病率呈现大幅下降,但距离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加速控制麻疹流行,必须提高麻疹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我市制定了《邢台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逐级进行了培训,建立了以乡接种门诊为主体,以村接种室为基础的疫苗接种体系。与教育部门协调,合理组织安排在校学生的接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指导。2007年4月16至25日,我市对8月龄~14岁儿童实施了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从19个县(市、区)中随机抽取2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随机抽2个乡,每个乡随机抽2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8月龄~、1~、3~、5~、7~14岁5个年龄组各25人,采集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的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

1.2 检验试剂

试剂购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结果判定

麻疹血清igg抗体滴度分为1∶200、1∶800、1∶3200、1∶12 800;<1∶200为阴性,≥1∶200为阳性。免疫前为抗体阴性或低水平抗体,免疫后抗体阳转或≥4倍增长为免疫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强化免疫接种率

全市应接种儿童1 021 398名,实际接种儿童1 006 243名,接种率为98.52%。市级对各县(市、区)进行接种率的快速评估,共调查适龄儿童1 890名,接种儿童1 857名,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快速评估接种率98.25%。

2.2 mv强化免疫前后人群的免疫水平

mv强化免疫前人群总的抗体阳性率为88.8%,其中8月龄组抗体阳性率为85%,7岁组抗体阳性率为77%,强化免疫后总体抗体阳性率升至99.2%,其中除8月龄组升至99%,7岁组升至96.9%外,其余的年龄组均为100%。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由1∶831.47 miu/ml升至1∶6 451.43 miu/ml。免疫前各年龄组间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2,p<0.01),免疫后各年龄组间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80,p>0.05),免疫前后总体免疫成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3,p<0.01)。见表1。表1 邢台市8月龄~14岁人群mv强化免疫前后血清 igg抗体水平结果

3 讨论

本次mv强化免疫前后血清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观察结果显示,强化免疫前麻疹抗体阳性率虽然达88.8%,但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不高,提示即使mv初免和复种均接种的前提下,人群平均免疫水平并太高。2006年邢台市共报告麻疹病例900例,发病率为13.2/10万。2007年邢台市共报告麻疹病例297例,发病率为4.36/10万。实施强化后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较实施前的2006年发病率下降了66.97%。因此,邢台市mv强化免疫效果显著,提示在保证mv质量的情况下,通过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达到高接种率(>95%),可提高人群抗体水平,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是迅速控制麻疹流行,降低麻疹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之一[1]。但麻疹的强化免疫只是应急接种,要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必须加强mv初免和18月龄的mv复种,及时进行查漏补种,最大限度的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2,3],加强麻疹监测,切实提高易感人群的抗体水平,为进一步实施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免疫学定义篇6

[摘要] 目的 分析抗核抗体定量、体液免疫指标与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该院接受ANA、体液免疫与肝功能检查的患者100例,依据ANA检测结果 将ANA浓度为55~250 U/mL患者分为A组,ANA浓度为251~500 U/mL患者分为B组,ANA浓度为>500 U/Ml患者分为C组,比较并分析其各项体液检测指标及肝功能异常指标。结果 B、C两组患者的IgG水平、IgA水平、AST>40 U/L与A/G<1.1检出率比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补体C3水平、C4水平、ALT>40 U/L与TP<64 g/L检出率比A、B两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抗核抗体定量的浓度与IgG、IgA、AST、G水平均呈正相关,与补体C3及C4水平呈负相关,且抗核抗体在高浓度时预示免疫功能减弱与肝脏损伤严重程度的作用更显著,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关键词 抗核抗体;体液免疫;肝功能;异常;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44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178-02

[作者简介] 瞿新(1971-),男,湖北十堰人,本科,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免疫学检验与临床。

[通讯作者] 颜敏(1974.3-),女,湖北十堰人,本科,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免疫学检验与临床。

为探讨不同抗核抗体(ANA)水平浓度与自身免疫性肝病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早期确诊率,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对症治疗并评估相关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制定相应的预后评价标准。该研究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接受ANA,体液免疫与肝功能检查100例,主要对ANA定量、体液免疫指标以及肝功能异常三者之间的联系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ANA、体液免疫与肝功能检查的100例,依据ANA检测结果,将ANA浓度为55~250 U/mL患者分为A组,ANA浓度为251~500 U/mL患者分为B组,ANA浓度为>500U/Ml患者分为C组;A组男女比例为18:12,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49.36±5.27)岁;B组男女比例为20:16,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9.63±5.17)岁;C组男女比例为18:16,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48.92±5.37)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行以下3种检验项目:ANA检验、体液免疫检验与肝功能化验;均签署检验项目知情同意书[1]。排除标准:血清ANA浓度ANA<55 U/mL者[2]。

1.3 仪器与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ANA定量(检测试剂均由德国欧蒙公司提供);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体液免疫指标(IMG800特种蛋白分析仪,BECKMAN-COULTER试剂),包括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肝功能化验仪器选用日本奥林帕斯生产的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速率法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r-谷氨酰转移酶(GGT);采用双缩脲法检验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3-4]。

1.4 观察指标

体液免疫检查指标参考值:IgG:7.51~13.60 g/L;IgA:0.82-4.53 g/L ;IgM:0.46-3.04 g/L;补体C3:0.80~1.20 g/L;补体C4:0.1~0.4 g/L[5]。以下五项中至少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出现异常即诊断为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参考值:ALT>40 U/L;AST>40 U/L;GGT>74 U/L;TP<64 g/L;A/G<1.1[6]。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3种不同ANA浓度患者体液免疫检测的各项指标水平情况

B、C两组患者的IgG与IgA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C组患者的补体C3与C4水平均明显低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3组患者的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种不同ANA浓度患者肝功能异常指标的检出率

B、C两组的AST>40 U/L与A/G<1.1检出率均明显高于A组,C组的ALT>40 U/L与TP<64 g/L检出率均显著高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3组患者的GGT>74U/L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疾病指的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害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原发性免疫疾病,肝脏作为人体合成多种蛋白质的重要免疫器官,易受到自身抗原侵犯的器官进导致患者出现自身免疫性肝病[7]。相关研究表明,ANA作为可与多种细胞核抗原反应的自身抗体,通过参与机体的发病机制,增强机体的免疫答应,进而导致机体的免疫性病理损伤或功能障碍,同时指出ANA水平呈阳性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混合结缔组织病(MTCD)、干燥症(SS)、全身性硬皮病(PSS)等系统免疫性疾病有紧密关系[8]。该研究主要对患者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的IgG、含量第二的IgA以及最早接受体液免疫应答的IgM的水平予以检测,有效反应出体内B淋巴细胞的活性,进而了解体液免疫功能情况。补体作为人类血清与组织液中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通过辅助与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免疫系统溶菌,临床研究证实补体中的C3、C4水平的高低与肝脏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密切关系。

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患者的3种不同ANA浓度下各项体液免疫指标水平,发现B、C两组患者的IgG与IgA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C组患者的补体C3与补体C4水平均明显低于A、B两组,表明患者的IgG与IgA水平与ANA浓度呈正相关,即ANA浓度增加其IgG与IgA水平亦相应增高,高浓度ANA水平与补体C3与C4水平呈负相关。该研究中ANA浓度与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与文献研究成果类似,进一步证实ANA呈阳性后的不同浓度能够较直观准确地反应体液的免疫功能状态,评估患者肝功能损伤情况,可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早期诊断标准。

通过对比分析患者的3种不同ANA浓度下各项肝功能指标异常检出率, B、C两组的AST>40 U/L与A/G<1.1检出率均明显高于A组, C组的ALT>40 U/L与TP<64 g/L检出率均显著高于A、B两组,说明ANA浓度越高,肝脏的酶代谢功能与排泄功能的损害程度也越大,并且抗核抗体在高浓度时,其预示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更具有准确性与诊断价值。关于不同ANA浓度下的IgM与GGT水平在免疫与肝脏功能的确切预示价值,需要以后临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和验证。

综上所述,抗核抗体定量的浓度与体液免疫检测指标中IgG与IgA水平、肝功能异常检测指标中AST、A/G水平均呈正相关,与体液免疫检测指标中补体C3与C4水平呈负相关,且抗核抗体在高浓度时,其预示免疫功能减弱与肝脏损伤严重程度的作用更准确,均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预后标准。

参考文献

[1] 刘红丽.自身免疫肝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35(2):1134-1136.

[2] 包金.HBV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31(6):21-23.

[3] 鲜胜.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542-543.

[4] 贾艳芳.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不同类型肝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7(11):106-107.

[5] 莫宝妹.自身抗体检测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J].海南医学,2011,21(20):1234-1236.

[6] 周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3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J].肝脏,2013, 13(10):345-347.

免疫学定义篇7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cy of pcDNA3gtfB on Japan’s Longeared rabbits by intranasal immunization, and observe the appreciate gene vaccine dose in rabbit immunization.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s two parts. Part one: 30 Japan’s Longeared rabbi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5 groups(each group 6) as follows: 200 μg, 400 μg, 600 μg pcDNA3gtfB plasmid group,400 μg pcDNA3 group,inactivated wholecell vaccine positive control group.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 the rabbits were immunized twice,and plasmid groups and wholecell group were coupled Freund’s adjuvant with 1∶1 ratio.Part two:The specific IgG and SIgA in blood and saliva were detected by indirect ELISA method.Results ①The peak time of the antibodies appeared between 810 weeks after the first immunization.②The specific antibodies IgG and SIgA could be detected 12 week after immunization.③The level of salivary specific SIgA and serum specific IgG of pcDNA3gtf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egative groups (P

【Key words】 gene vaccine,dental caries,streptococcus mutans,glucosyltransferase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S.mutans)是公认的重要致龋微生物之一[1],而其葡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 GTF)是与粘附作用有关的重要毒力因子。GTF能利用蔗糖合成葡聚糖,介导细菌的蔗糖依赖性粘附及细菌之间的聚集[2]。其中GTFI合成的水不溶性葡聚糖对细菌粘附尤为重要而备受重视[3]。杨锦波等[4]利用S.mutans葡糖基转移酶抗原表位基因gtfB构建pcDNA3gtfB,并进行了基因疫苗的动物免疫研究。杨德琴等[5]则证明了应用该核酸疫苗经颌下腺区注射可以诱导大鼠产生特异型抗体IgG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SIgA),并具有防龋功能。本研究旨在应用重组质粒pcDNAgtfB经鼻腔黏膜免疫日本长耳大白兔,观察其免疫反应性;并且以三个不同剂量重组质粒pcDNAgtfB免疫长耳大白兔,以期摸索免疫的较佳剂量,为该基因疫苗的防龋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质粒和菌种:重组质粒pcDNA3gtfB的E.coliJM109(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龋病研究室提供);真核质粒pcDNA3的E.coliJM103(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提供)。UA159(S.mutans血清c型,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龋病实验室提供)。主要试剂:羊抗兔HRPIgG(Amresco公司,美国),羊抗兔HRPIgA(Genetex公司,美国),弗氏佐剂(Sigma公司,美国),重组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GTF,为本研究小组前期分离纯化),QIAGEN Plasmid Giga Kit(Qiagen公司,美国)。

1.2 方法

1.2.1 质粒的制备:将含重组质粒pcDNA3gtfB或空质粒pcDNA3的E.coliJM109、E.coliJM103接种于含氨苄青霉素的LBAmpr液体培养基中, 于37℃恒温空气摇床剧烈振摇12 h,按QIAGEN试剂盒步骤大量抽提和纯化质粒。

1.2.2 灭活全菌体疫苗的制备:复苏变链菌UA159(血清c型)接种于TPY培养基中37°C恒温箱中,18h培养。挑取典型菌落革兰染色,常规镜下形态学鉴定。过夜培养和大体积培养。6 000 g离心10 min,0.5%福尔马林生理盐水液(v/v)灭活。0.1%福尔马林生理盐水液制成混悬液,使菌液浓度达8×108CFU/ml。

1.2.3 实验动物及分组:将购于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动物室的30只1.5 kg左右日本长耳大白兔,根据完全随机设计分组原则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①pcDNA3gtfB 200 μg组;②pcDNA3gtfB 400 μg组;③pcDNA3gtfB 600 μg组;④空白组:pcDNA3 400 μg组;⑤阳性对照组:灭活全菌疫苗组。

1.2.4 免疫方法:采用经鼻腔黏膜途径免疫动物,首次免疫后间隔4周加强1次。采用弗氏佐剂为免疫佐剂,首次免疫时,全菌组、疫苗组均以1∶1比例添加完全弗氏佐剂,加强免疫时则用不完全弗氏佐剂。

1.2.5 唾液和血清的收集:分别于首次免疫前1 d和免疫后第1、2、3、4、6、8、10、12、14、15周采集静脉血、唾液样品。采集唾液时,用2%盐酸毛果芸香碱(0.2 mg/100 g)先行颈部皮下注射,而后收集唾液约2 ml,10 000 g离心10 min,弃杂质沉淀,-80°C保存。耳缘静脉采血,标本室温放置数小时,将血凝块挑出,4°C条件下5 000 g离心10 min,收集上清,-80°C保存。

1.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ELISA法)检测血液、唾液中特异性IgG、SIgA:首先应用交叉连续稀释分析法[6]确定抗原包被的最佳浓度、酶标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及待测样品最佳稀释浓度。将GTF稀释至10 μg/ml包被96孔板,3%牛血清白蛋白封闭,滴加100 μl待测血清( PBST 1∶10 稀释) 和唾液样本( PBST 1∶1 稀释),37°C温育2 h,分别加入100 μl (1∶1 000)羊抗兔HRPIgG和羊抗兔HRPIgA(1∶5 000)。TMB底物显色,酶联检测仪测OD450值。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用x±s表示两种抗体的各时间点OD值水平,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法。P

2 结果

2.1 唾液中SIgA型抗GTF抗体水平的观察 随时间变化各实验组兔唾液中SIgA型抗GTF抗体OD450值结果见表1。表1 各实验组不同时点兔唾液中SIgA型抗GTF抗体 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8.19,P

随时间变化见图1。各质粒组在初始免疫后第8~10周出现抗体峰值,600 μg质粒组抗体效价较免疫前高2倍以上,阴性组免疫前后唾液中特异性抗体效价无显著性变化。图1 唾液中SIgA型抗GTF抗体浓度(OD450)变化趋势图

不同时间点组间SIgA型抗GTF抗体OD450值比较,各组同阴性组比较:从首次免疫后第3周开始,全菌组与阴性组相同时点之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为P

2.2 血液中IgG型抗GTF抗体水平的观察 随时间变化各实验组兔血液中IgG型抗GTF抗体OD450值,结果见表2。 表2 各实验组不同时点兔血液中IgG型抗GTF抗体OD450值

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2.36,P

随时间变化见图2。各质粒组在初始免疫后第8~10周出现抗体峰值,600 μg质粒组抗体效价较免疫前高2倍以上,阴性组免疫前后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无显著性变化。

图2 血液中IgG型抗GTF抗体浓度(OD450)变化趋势图

各组同阴性组IgG型抗GTF抗体OD450值比较:从首次免疫后第1~2周开始,阴性组与全菌组和质粒组相同时点之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葡糖基转移酶是变形链球菌的重要制龋毒力因子,自针对该酶的基因疫苗pcDNA3gtfB被构建成功以来,已有将此种重组质粒经颌下腺周注射免疫小鼠和大鼠的研究报告[4,5],但是用此种质粒免疫兔的实验报告却鲜见。

免疫途径对免疫效果至关重要,在各种免疫途径中,黏膜途径已经成为基因免疫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共识。随着对黏膜免疫系统研究的深入,目前已明确唾液中的分泌性SIgA抗体对防龋起主要作用。唾液SIgA抗体对抗致龋菌的机制包括干扰细菌对牙面的蔗糖非依赖性和蔗糖依赖性黏附,干扰细菌在牙面的聚集以及可能抑制细菌的代谢活动。因此通过黏膜免疫刺激共同黏膜免疫系统(common mucosal immune system, CMIS),诱导唾液SIgA抗体是更为有效的免疫防龋途径,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安全[7]。与肠道黏膜途径相比,鼻黏膜免疫可以避免抗原暴露在胃肠道恶劣的环境中,包括酸性环境,降解酶等;与生殖道黏膜途径相比,鼻黏膜途径更文明,更容易操作,更容易被接受。

本研究结果表明,从免疫后第1~3周开始兔的血清和唾液中开始出现特异性IgG和SIgA。直到本实验结束时,在接近12~14周的时间内,各质粒组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pcDNA3gtfB不仅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而且能够在体内存在一定时间。本研究采用了200 μg、400 μg、600 μg三种不同剂量的pcDNA3gtfB基因疫苗进行免疫效果的研究,以期发现较佳的免疫剂量。从ELISA的结果来看,200 μg、400 μg和600 μg均可以刺激出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异的抗体。

对于龋病这样一个多因素疾病,时间是致龋的一个重要因素,较长时间高水平的抗体效价更有防龋意义。在一定范围内,外源基因在体内的表达呈剂量相关性,但当质粒注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出现了饱和现象,即再继续增加DNA的注射量,蛋白表达也不会增加[8]。本研究数据显示,400 μg、600 μg的效价优于200 μg组,但是pcDNA3gtfB 400 μg组和600 μg组血液和唾液中抗体效价多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许可以从抗原结构对免疫反应的影响解释:抗原具有成百上千的位点和抗原决定簇,但暴露于抗原表面并决定其是否具有感染或是可以被免疫抗体所抑制的位点通常只有数个,而此结构是最终决定免疫反应有效性的关键[9]。

综上所述,基因疫苗pcDNA3gtfB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鼻黏膜免疫途径是一种方便有效的免疫途径。200~600 μg的pcDNA3gtfB基因疫苗对于1.5 kg左右、约8周龄的兔都是有效的免疫剂量,可以诱导出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异性抗体,且400 μg、600 μg质粒组效价优于200 μg组。

【参考文献】

[1] MatsumotoNakano M, Fujita K,Ooshima T. Comparison of glucanbinding proteins in cariogenicity of Streptococcus mutans[J]. Oral Microbiol Immunol,2007,22(1):305.

[2] Smith DJ, Taubman MA, King WF.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ynthetic peptide associated with a catalytic domain of mutans streptococcal glucosyltransferase[J]. Infect Immun, 1994, 62(12):54706.

[3] 樊明文.口腔生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38247.

[4] 杨锦波. 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抗原表位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免疫动物实验研究[D]. 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 2001.

[5] 杨德琴, 刘天佳, 曹福娴, 等.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疫苗免疫防龋实验研究:唾液和血清抗体水平测定[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3, 21(5): 396399.

[6] 巴德年.当代免疫学技术与应用[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 3970.

免疫学定义篇8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a)-002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coplasma pneumonia infec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our hospital 100 case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selected 100 healthy children as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immune factors i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in th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statistics. Results The average cont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gG, IgM, IgA, complement C3, C4, immune complex rosette, C3b receptor rosette, immune adhesion promoting factor, immune adherence inhibition factor respectively(1.25±0.08), (1.09±0.22), (10.35±2.13), (1.02±0.32), (0.29±0.07), (5.32±1.13), (10.36±1.08), (52.65±5.23),(30.22±2.31)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 of each index (1.66±0.13), (1.36±0.17),(13.02±2.64) (1.51±0.33). (0.54±0.09), (7.86±1.23), (14±0.98), (71.02±5.64), (21.08±2.19), each index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Mycoplasma pneumonia; Humoral immunity; Cellular immunity; Immune function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对儿童健康成长极不利,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部分学者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密切相关[1]。当患儿发生感染时,其体内的免疫状体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因而调节患儿的免疫状态可改善疾病状态。该组研究通过检测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该院儿科收治的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免疫状态,针对免疫状态的变化情况,给予合理治疗,提高患儿的抵抗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儿科收治的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患儿55例,女性患儿45例;患儿的年龄在1.6~13.3岁,平均年龄为(6.0±2.5)岁;病程2.1~8.5 d,平均病程(3.9±1.5)d;急性期感染62例,恢复期感染38例。患儿临床表现:发烧65例,咳嗽56例,喘息56例,肺部听诊湿音33例,胸片检查显示肺部呈斑片状、点网状阴影,入组的患儿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另选同期100名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52名,女48名;患儿的年龄在2.2~13.4岁,平均年龄为(6.6±2.1)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和疾病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对两组小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红细胞免疫等指标进行比较,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试剂盒均购自上海工硕生物技术公司,包括人免疫球蛋白A(IgA)ELISA试剂盒、人免疫球蛋白M (IgM)ELISA试剂盒、人免疫球蛋白G(IgG)ELISA检测试剂盒、补体C3ELISA试剂盒及人补体C4ELISA检测试剂盒[2]。全部患者均在凌晨采取空腹静脉血5 mL,送往实验室检测体内的IgA、IgM、IgG、补体C3、补体C4等指标,实验操作均严格遵循试剂盒说明书。全部患儿的红细胞免疫检测采用酵母花环法,分别测定和计算其免疫复合物花环率、C3b受体花环率,免疫黏附促进因子,其中免疫黏附抑制因子通过计算得到。

1.3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小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其补体水平比较

观察组的IgG、IgM、IgA、补体C3、补体C4等指标在患儿体内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急性期时差异较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小儿红细胞免疫状态比较

免疫学定义篇9

1.1 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幼儿组(1岁~)、小学生组(7岁~)、中学生组(12岁~)3个年龄组人群。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各乡镇随机抽取幼儿园、小学、中学各1所,各学校随机抽取3 4个班级开展调查采样,调查单位的确定采用等距抽样方法。

1.2 质量控制

调查前按设计的调查表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及采样标准。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疫苗免疫史等。在现场调查的同时,无菌采集4mL血液,分离血清冻存。

1.3 实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血清标本送江苏省疾控中心,统一检测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水平。所有检测方法和操作试剂均按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麻疹IgG抗体,采用ELISA方法测定,≥1:200为阳性;风疹HI抗体,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1:8为阳性;腮腺炎HI抗体,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1:5为阳性。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录入Excel后,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分类资料(率的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采集血清标本1 086份,有效检测血清标本1 086份。人群中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9.54%,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为2.40IU/mL;风疹抗体阳性率为48.34%,GMC为55.54IU/mL;腮腺炎抗体阳性率为72.93%,GMC为0.45IU/mL。

2.2 麻疹抗体水平

2.2.1 年龄分布 3个年龄组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54%(430/432)、99.65%(287/288)和99.45%(364/366),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0,P>0.05)。

2.2.2 免疫史 本次调查的1 086人中979人有明确的麻疹疫苗接种史,麻疹疫苗平均接种率为90.15%。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的979人中有974人检出麻疹抗体阳性,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9.49%;无麻疹疫苗接种史或接种史不详者共107人,麻疹抗体检测均为阳性,抗体阳性率为100.0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学检验,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风疹抗体水平

2.3.1 年龄分布 3个年龄组的风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5.65%(154/432)、53.82%(155/288)和59.02%(216/366)。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34,P<0.05);幼儿组的风疹抗体阳性率低于小学生组和中学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91,P<0.05);小学生组和中学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0,P>0.05)。

2.3.2 免疫史 本次调查的1 086人中688人有明确的风疹疫苗接种史,风疹疫苗平均接种率为63.35%。有风疹疫苗接种史、无风疹疫苗接种史、接种史不详的3组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74%(356/688)、37.55%(86/229)和49.11%(83/169),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00,P<0.05);有明确风疹疫苗接种史的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风疹疫苗接种史的人群,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55,P<0.05)。

2.4 腮腺炎抗体水平

2.4.1 年龄分布 3个年龄组的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04%(268/472)、79.51%(229/288)和80.60%(295/366),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687,P<0.05);幼儿组的腮腺炎抗体阳性率低于小学生组和中学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596,P<0.05);小学生组和中学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0,P>0.05)。

2.4.2 免疫史 本次调查的1086人中353人有明确的腮腺炎疫苗接种史,腮腺炎疫苗平均接种率为32.50%。有腮腺炎疫苗接种史、无腮腺炎疫苗接种史、接种史不详的3组人群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6.49%(270/353)、71.25%(409/574)和71.07%(113/159),3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X2=3.358,P>0.05)。

3 讨论

麻疹、风疹、腮腺炎是好发于儿童的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传染性强,严重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这3种疾病都为疫苗可控制疾病。国家免疫规划以及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使儿童中疫苗可预防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并保持逐年下降趋势,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疫苗接种也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疫苗的广泛应用,其流行病学特点有所改变,尤其是年龄分布较未使用疫苗前变化较大,这与人群抗体水平变化有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绵竹市中小学生和托幼儿童麻疹抗体水平比较高,可以预测,绵竹市近年不会出现大面积麻疹流行,但在有易感人群存在的情况下,一旦有传染源侵入,麻疹散发或局部爆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对其防治工作仍不可掉以轻心。本次调查对象均为在校学生及托幼儿童,不能代表绵竹市全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建议关注重点应放在散居儿童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的麻疹接种,必要时在成人中开展查漏补种。如此可将未种、漏种或免疫无效的个体减少至最低,尽量减少易感人群,以维持人群有较高的抗体水平。

免疫学定义篇10

Application and Clinical Analysis of Autoantibodies in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ZHENG Fu-la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4):038-041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autoantibodies in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then provide a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Method:32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s the test group and 32 patients with viral hepatitis autoantibodies a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detected,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m were analysed. Result:The antibody positive rate of ANA,SMA, AMA-M2,SLA/LP,LKM-1,gp210,Sp100 and LC-1 of the tes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utoantibodies;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Dia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Jinzhou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Jinzhou 12100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4.012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肝胆系统损伤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可以分为以肝炎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以胆管损害和胆汁淤积为主型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兼具上述两组特征的重叠综合征[1-2]。研究自身抗体谱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应用,对于疾病的诊断、分型是十分有利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确诊的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为试验组,其中男7例,女25例;年龄19~67岁,平均(45.6±18.3)岁;自身免疫性肝炎有17例(53.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10例(31.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有5(15.6%)。另外,再随机选取同时段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

3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5~77岁,平均(52.1±22.7)岁。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符合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的诊断标准及积分系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符合2003年美国肝病学会指导建议,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参考文献标准[3-6]。

1.2 方法 在治疗上,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长期应用泼尼松或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使用熊去氧胆酸以及免疫抑制类药物环孢素A、氨甲蝶呤或硫唑嘌呤等,对两组的自身抗体均进行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抗体有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M2);采用免疫印迹检测的抗体有: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LKM-1)、抗核膜糖蛋白抗体(gp210)、抗可溶性酸性白抗体(Sp100)、抗肝细胞浆I型抗原抗体(LC-1)。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检测结果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试验组中男7例(21.9%),女25例(78.1%);对照组中男15例(46.9%),女17例(53.1%)。试验组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的抗体检出率比较 试验组ANA抗体阳性率17例(53.1%)显著高于对照组4例(12.5%),试验组SMA、AMA-M2、SLA/LP、LKM-1、gp210、Sp100和LC-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6%、25.0%、15.6%、6.3%、9.4%、6.3%和9.4%,而对照组均没有检出这些抗体,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抗体检出率比较 在检测的几种抗体中,试验组均检测到了,但是试验组有不同的分型,分析不同类型的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将有助于疾病类型的确定。试验组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有1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10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有5例。经自身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NA抗体阳性率为76.5%,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慢性肝炎患者以病毒性肝炎为多,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可能呈上升趋势[7]。因此,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人们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认识水平和检查手段不断提高,但由于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时常会将自身免疫性肝病误诊为其他类肝炎或肝硬化等病症,尤其是误诊为病毒性肝炎。一部分患者起病初期有乏力、皮肤瘙痒、纳差、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及体征,但一部分患者无任何自觉不适,仅因常规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而就诊,极个别患者初次起病来院时已进展至肝硬化。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患者,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应高度警惕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加强随访,直至确定或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8]。

目前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这就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发病机制常见的主要有感染与分子模拟学说、自身免疫紊乱、遗传易感性等几种学说[9]。由于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自身抗体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每种自身免疫性肝病都具有特征性自身抗体,因此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检测也已逐步成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实验室诊断的常用指标[10-11]。

在此次研究中,笔者选取了本院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与3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自身抗体谱,比较分析阳性率的差别,将对疾病的诊断以及分型有一定帮助。笔者检测的自身抗体有以下几种: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M2)、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LKM-1)、抗核膜糖蛋白抗体(gp210)、抗可溶性酸性白抗体(Sp100)、抗肝细胞浆I型抗原抗体(LC-1)。这些抗体的选取是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与查阅相关文献而选取的疾病相关自身抗体谱,首先,笔者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试验组中女患者较多(78.1%),男患者较少(21.9%),而对照组基本上是男女平均,可以看出此病好发于女性,两组平均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文献[12]报道,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以中老年为好发年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主要影响男性,这与笔者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好发于女性;但是此次在好发年龄方面并没有发现特点,这可能是由于样本地区分布不同造成的,因为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可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样本会造成结果的不一致。虽然如此,但是笔者试验组平均年龄为(45.6±18.3)岁,可以看出也是偏向于中老年的。

笔者对两组的自身抗体阳性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对照组只检出了ANA抗体,阳性率12.5%,其余均未检出。试验组每种抗体均检出阳性,并且每种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笔者对试验组内3种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阳性率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能找出特异性的抗体,为临床上疾病的分型提供一定参考意义。试验组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有17例(53.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10例(31.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有5例(15.6%)。经自身抗体检测,ANA抗体阳性存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且自身免疫性肝炎较高。SLA/LP抗体、LKM-1抗体、LC-1抗体阳性只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检出,是其较为特异的抗体;AMA-M2抗体、gp210抗体、Sp100抗体只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检出,是这种类型较为特异的抗体;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没有检出任何一种抗体,表明这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缺乏抗体特异性,在临床上是比较难诊断的一种疾病。

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谱的检测,已经有许多学者做了相关研究。李晔等[13]对北京石景山医院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自身抗体谱进行了研究,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自身抗体AMA、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分别对其确诊和预后有重要意义,而SLA/LP是自身免疫性肝炎最特异的指标,这与笔者所得结果大致一致,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作者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未检出LKM-1抗体,而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检出阳性,笔者却认为LKM-1抗体是自身免疫性肝炎较为特异的一个抗体。黄加权等[14]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LC-1与LKM-1抗体检出率普遍较低,与笔者的结果又有出入,而AMA-M2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最具特异性这点笔者也有验证。还有的学者除了应用自身抗体检测,还加用了生化检测,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的分析将更加全面[15]。

综上所述,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断治疗比较困难的一种疾病。有些患者救治时已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对其早期诊断与鉴别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很大帮助。每种类型疾病的自身抗体谱不一样,找出其特征对于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十分有意义。经过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肝炎较为特异的抗体是SLA/LP抗体、LKM-1抗体、LC-1抗体,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较为特异的抗体是AMA-M2抗体、gp210抗体、Sp100抗体,而对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没有检测到其抗体谱,这方面还有待遇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翔,王绮夏,马雄.2014年自身免疫性肝病诊疗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1):15-19.

[2] Sulz M C,Gerlach T J.Autoimmune hepatitis[J].Ther Umsch,2011,68(4):189-194.

[3] Manns M P,Czaja A J,Gorham J D,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J].Hepatology,2010,51(6):2193-2213.

[4] Bogerg K M,Chapman R W,Hirschfield G M,et al.Overlap syndromes:The International Autoimmune Hepatitis Group(IAIHG) position statement on a controversial issue[J].J Hepatol,2011,54(2):374-385.

[5] Alvarez F,Berg P A,Bianchi F B,et al.International Autoimmune Hepatitis Group Report:review of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autoimmune hepatitis[J].J Hepatol,1999,31(5):929-938.

[6] Leuschne U.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J].Clin Liver Dis,2003,7(4):741-758.

[7]杨玉芹,张迎梅,王兵.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11):1545-1546.

[8]张思敏,周海东,袁小凌,等.2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J].肝脏,2014,23(12):937-939.

[9]李英仆.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与研究进展[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3):190-191.

[10]李繁,廖存章,李远.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3,12(6):33.

[11]唐拢卢洁,闫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的检测和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5):2544-2550.

[12]何玮,何颖,罗双庆,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自身抗体谱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2602-2604.

[13]李晔,刘兵兵,刘旭,等.ANA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4):64-65.

免疫学定义篇11

免疫规划通常是指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对人群免疫状况及特定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制定有效的计划与策略,并有组织、有计划的利用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免疫接种,以达到防控传染病、提高人均免疫水平、消灭疾病的目的[1]。儿童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程度密切相关。为了探讨对儿童家长实施护理告知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中的临床价值,特选取在本辖区内常住或流动共208名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12月~2015年8月在本辖区内常住或流动共208名儿童家长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护理告知。儿童家长年龄在26~38岁,平均年龄为(32.08±1.27)岁;病程为8~18个月,平均病程为(10.13±0.43)月。入选标准:①儿童年龄均在0~7岁。②所有家长均自愿参与该项调查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度较高。排除标准:儿童家长曾接受过相关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本身具备一定医学知识或自身为医务工作者。

1.2方法 首先由相关医护人员共同配合,根据相关临床资料制定一份计划免疫知识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①基本资料: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年龄、居住环境、家庭经济情况等;②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包括预防接种疫苗的程序、通过接种疫苗可预防哪些疾病、接种疫苗前后相关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后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如何有效处理、家长从何种途径了解计划免疫相关知识、儿童家长对二类疫苗接种的态度等。儿童家长应现场进行作答,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根据问卷结果,对儿童家长实施护理告知:①在指定场所定期开展讲座,以重点讲解与普遍宣教相结合的方式,为家长介绍建证、建卡的相关程序及重要性,以便其更好的了解免疫计划的相关内容。②将儿童家长聚集在一起,互相探讨各自经验,并着重为其讲解监护人首要履行的责任,如需明确儿童的健康情况,及时反应给接种者等。③告知家长疫苗接种的相关程序、注意事项及禁忌症等,强化其接种疫苗的意识,鼓励家长积极发言,及时针对其提出的问题,耐心准确的给予对应答案。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为家长讲解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现场演练当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时,家长紧急处理的方法。⑤当儿童由于接种禁忌症而不被允许接种某种疫苗时,应耐心解释原因,并提醒家长在儿童身体好转时,及时补上未接种的疫苗。实施护理告知后,再次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护理告知前后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相关信息(包括预防接种疫苗程序、接种疫苗可预防哪些疾病、接种疫苗前后相关注意事项、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疫苗后多久可以产生免疫力、是否学习过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率及疫苗覆盖合格率,并作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应当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2.1对比实施前后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相关信息的知晓率。实施护理告知后,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相关信息知晓率明显优于实施前,统计学上有意义(P

2.2对比实施前后疫苗覆盖合格率 实施后,疫苗覆盖合格率(99.04%)明显高于实施疫苗覆盖合格率(62.50%),统计学上有意义(P

3 讨论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但同时也是其抵抗力最弱的时期,在该阶段儿童极易感染各种传染病,若按照规定定期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2]。因此,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预防保健工作,首要条件是提高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度。

预防接种是我国一项最直接、有效的常见传播病控制方法,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计划免疫的重要性[3]。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行计划免疫,以便更好的维护儿童健康。有研究显示,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信息的知晓程度[4]。在本次研究中,对儿童家长实施护理告知,通过相关医护人员的共同协作,建立一份调查问卷,分析儿童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根据问卷内容及儿童与家长的基本资料,定期开展讲座,告知儿童家长建证、建卡的程序与重要性,让儿童家长了解我国的免疫政策,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认识到免疫规划对儿童的重要性;为儿童家长讲解接种疫苗的相关知识,为其讲述相关接种程序及注意事项等,以帮助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接种疫苗意识。结果说明,护理告知具有科学性、全程性、服务性及技巧性,可有针对性的为儿童家长进行护理服务,使其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能够更快速的掌握疫苗接种的相关内容,正确认识到传染病对婴幼儿的危害性,使其明白计划免疫的重要性,能够准确的树立起疾病防控意识;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提高后,疫苗接种率也随之增加,传染病发生率显著降低,大大提高了婴幼儿的生活质量[5]。

综上,实施护理告知后,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明显提高,保证了儿童能够定期、及时的进行预防接种,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丽娜,窦靖,唐静,等.护理干预对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259-260.

[2]梁玉琴.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248-1249.

免疫学定义篇12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5-0113-03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又被称为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测定法,国际上通称为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即CLIA。该方法通过磁场将抗原、抗体沉淀部分与游离部分进行分离,从而达到定量或定性检测的目的,广泛应用于临床病毒、肿瘤标志物、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心脏疾病的诊治过程。本次研究以甲状腺肿瘤为主要研究方向,选取本院58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就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测定法与放射免疫分析法在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并结合文献调研与临床经验,对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在其他疾病临检确诊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58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按抛硬币法将其分为检测组和放射组各290例,其中检测组男142例,女148例,年龄7~85岁,平均(46.2±7.5)岁,病程1~6年,平均(3.2±1.3)年;放射组男151例,女139例,年龄9~83岁,平均(47.3±4.2)岁,病程1.5~8年,平均(4.3±1.7)年。本次研究在取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认证通过的前提下进行,所有患者均与我院签署《调查研究知情同意书》,符合《甲状腺病理诊断》(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版)中的临床标准,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特殊情况过敏、肾功能严重障碍以及有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的患者。检测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与放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各组人员进行编号并分别抽取3 mL静脉血,将患者血液中加入适量肝素(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国药准字J20090006)抗凝,离心分离,3500 r/min,取血浆冻存,检测患者甲状腺球蛋白,检测时间控制在4 h以内。

放射组患者采取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使用FJ-20003/50P型γ全自动双探头放射免疫计数仪(西安国营二六二厂提供)对患者甲状腺球蛋白进行检测。

检测组患者采取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检测。MAGLUMI-4000型分析仪与配套化学发光试剂盒(深圳新产生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甲状腺球蛋白检验,采用雅培i2000仪器与配套试剂(美国雅培公司)进行第三方验证。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各组甲状腺球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假阳性和假阴性检出率为依据,对两种检测方法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比较。放射免疫法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正常水平为11.45~20.25 ng/mL,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正常水平为0.73~84 ng/mL。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0%,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0%,符合率=(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0%。

1.4 统计学处理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13.0中输入,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结果比较

检测组实际阳性143例,阴性147例,检测出真阳性142例,真阴性142例。放射组实际阳性146例,阴性144例,检测出真阳性125例,真阴性118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的检测组检测甲状腺球蛋白灵敏度、符合率、特异性等数据明显高于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法的放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比较

检测组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为(690.8±89.1)ng/mL,放射组为(631.2±51.3)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72,P

3 讨论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最早应用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只作为示踪信号,且灵敏度与发光时间明显不足,局限了应用领域。随着医学仪器技术发展,到80年代中期,出现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技术,大大提高了信号强度,延长了发光时间,解决了测定技术难题。化学发光通常被分为3大类型:第一种为发光酶免疫测定,即LEIA;第二种为发光物免疫测定,即LIA;第三种为发光辅助因子免疫测定,即LEIA。化学发光类型虽然各异,但其内在原理却能通用,化学发光均为通过化学发光物质通过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光辐射[1]。本次研究所讨论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方法与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二者都可以用Ag-L+CRlight进行标示(Ag-L代表发光物;CR代表协同反应物)[2]。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用途十分广范,在医学领域中,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常见于肿瘤测定过程之中,凭借其特有的光辐射,能对CA153、CA242、CEA、NES、AFP、PSA等十多种肿瘤进行测定。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对甲状腺球蛋白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灵敏度、符合率、特异性均明显高于放射免疫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此外,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还广泛应用于临床生化检验中,包括病毒检测、心脏疾病检测等。具体内容如:(1)梅毒螺旋体检测。临床常用方法为对患者体内非密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之后再进行确证检测,根据结果才能确诊,常用的人工检测方法效率低且耗时长,操作复杂,无法满足临床要求,在何惠[3]等的研究中,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则可利用全自动分析仪,通过两步法进行定性检测,能有效降低假阳性率,提高临床检出准确率。(2)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传统检测过程中多采用ELISA法进行定性检测,无法满足临床定量的需求,由于目前多以HBsAg作为病毒感染的判断标志物,因此可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对乙肝HBsAg抗原进行测定,达到定量与定性的双重标准,灵敏度可达100%,符合率和特异性分别可达97.61%,98.74%,且各检测指标均符合临床诊疗需求,在较大范围内线性良好。(3)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存在与细胞和组织当中,包括蛋白质、酶、激素等,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通过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肿瘤标志物,对肿瘤患者早期诊断和术后检测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指标,例如张国军等[4]人以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发对血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以及cy-fra21-1浓度进行测定,从而实现了对食管癌的有效诊断和病情观察,效果良好。(4)心脏疾病检测。陈丽珠等[5]对心脏病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和肌红蛋白间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三者间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在心脏疾病临检过程中可利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能实现对心脏疾病患者及时、准确、有效的诊断和临床症状监护。

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能有效满足疾病标记的抗原毕竟占少数,因此还需对检测方法进行充分优化,具体表现为:(1)有效提升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提高分析结果放大倍数,延长检验下限,扩大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的应用范围,使其发挥更大的临床价值[6-9];(2)提高分析仪器的准确性,以促进仪器小型化、智能化转变为发展方向[10-12];(3)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对发光物的生成和催化剂效果依赖较大,为有效扩大应用范围,提升检测灵敏度,还需研发出新型发光物和催化剂,同时还需修饰和增强化学发光反应效果,进一步探讨新型分析方法, 提升检验准确性[13-18]。

综上,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具有较高灵敏度与准确性,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对准确诊断出患者病情意义重大,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勇进.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在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海峡药学,2015,27(9):82-83.

[2] 张然星,刘建彬,谭延国,等. 几种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测定血清胰岛素和C-肽临床效果的评估[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0):1608-1611.

[3] 何惠,周迎春,刘基铎,等.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临床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3):1469-1470,1473.

[4] 张国军,谭延国,张然星,等. 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胰岛素的现状分析[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4(4):545-549.

[5] 陈丽珠,孙淑艳,郑玉云,等.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男性CHD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意义[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24(2):200-203.

[6] 王燕,尹秋霞,窦恒利,等. 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作为筛选试验测定丙肝抗体的评价[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20(4):246-250.

[7] 邵芳. HCV抗原、HCV抗体及HCV-RNA联合检测与ALT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2):80-82.

[8] 孙宝琴. 影响生化检验质量因素的分析与探讨[J]. 河北医学,2014,21(9):1580-1582.

[9] 刘亚普.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6):1874-1875.

[10] 汪晨,吴洁,宗晨,等.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与应用进展[J]. 分析化学,2012,40(1):3-10.

[11] 薛盼,章竹君,张晓明,等.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人血清中的癌胚抗原[J]. 分析化学,2011,39(1):95-98.

[12] 肖勤,林金明.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J]. 分析化学,2015,43(6):929-938.

[13] 陆云,李鼎,刘兴党,等.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CLIA法与RIA法的比较探讨[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2):115-117.

[14] Ruping Liu,Cheng Wang,Quan Jiang et al. Magnetic-particle-based,ultra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 for free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J].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13,751(801):91-96.

[15] Songcheng Yu,Fei Yu,Hongquan Zhang,et al. Optimization of condition for conjugation of enrofloxacin to enzymes in 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J]. Spectrochimica Acta,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2014,116(127A):47-51.

[16] Yang JY,Zhang Y,Lei HT,et al. Development of an ultra-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iethylstilbestrol in seafood[J]. Analytical Letters,2013,46(13/15):2189-22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