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困境合集12篇

时间:2024-01-26 15:54:25

企业财务困境

企业财务困境篇1

当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时,这种转嫁风险的动机将更加强烈。因为企业面临着财务失败,股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会增加新的投资,因此,冒险的股东可能会违背与债权人签订的契约,将企业所能控制的现有资源投入到风险更高的项目中去:一旦成功,会摆脱困境并分享较高的盈余;一旦失败,则宣告破产。而保守的股东可能会倾其所能转移企业的资产,比如变卖企业有价值的资产。在极端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通过非法手段粉饰企业财务报表,封锁消息,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诱使外部股东或债权人进行投资,以向新的股东或债权人转嫁风险。这一系列的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二、运用企业战略学理论分析

企业战略学理论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探求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直接原因。这一方面的研究一般根据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强调竞争对手进入和替代的威胁以及与客户或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等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后就可以确认企业在降低成本、产品差异化、市场竞争策略上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导致企业财务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此,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其目的就是找出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共同因素。

Argenti将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所面临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五种管理失误,即首席执行官权力过大、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职位没有分离、财务总监没有相应的权力、董事会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而且态度消极、董事会这一层以下缺乏管理深度。②三种财会体制弱点,即预算控制能力不足、现金预测不足、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认识不足或能力缺乏。③公司对其经营环境感觉不灵敏,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④存在一些常常能导致公司经营失败的错误。

1991年,Pratten将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四点:①商业环境的变化,如竞争、技术发展的变化。②经济环境的变化,如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的变化。③公司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资金不足。④管理失败,如战略制定的失误。另外,Pratten还结合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所出现的新情况,总结了一些新的影响因素,如经济全球化、管制的放松及技术进步的加快造成国际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等等。

三、运用非均衡理论分析

非均衡理论,如混沌理论和灾害理论,主要是描述性的,即它们发现了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前的某些征兆,但没有找到能够解释引起财务困境的真正原因。

混沌理论主要从考察一个乃至其后一系列由其产生的微弱干扰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入手,指出当这一系列微弱干扰对系统的非均衡影响逐步累加时,最终会导致整个系统偏离原来的均衡状态。混沌理论认为这些搅动都是外生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控性,比如自然灾害、政府政策等。

灾害理论主要关注系统中的几个潜在均衡点,着重分析在一些逐渐平缓发生的变化后出现的突然的、不连续的变化对整个系统的影响。Ho和Saunders(1980)首次将灾害理论应用于破产研究领域,他们使用灾害理论研究美国的银行管制,发现银行的破产不是因为逐步衰落而引起的,而是一种由管制机构行为引起的突然倒闭。另外一些研究则将破产与具体的经济原因联系在一起,如消费者偏好、企业生产函数的变化、市场结构、行业特征、公司的成长特点、资本结构特征及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等等。

四、运用规范性理论分析

Scott于1981年将企业破产定义为权益价值小于零或资不抵债,并总结出由四种财务模型组成的解释公司破产的规范性理论。

第一个模型是期权定价模型。该模型将负债经营的企业看成是被债权人持有的证券,而股东持有一个以该证券为标的物的看涨期权,只有在企业的总市场价值(MV)高于债务价值(D)时,股东才会行使该看涨期权。在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和期权的价值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而期权价值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MV与D差的期望和MV方差的比值。所以企业破产的概率由企业的MV及D共同决定。

企业财务困境篇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154-02

1 引言

财务困境是指企业丧失支付能力,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以及出现资不抵债的经济现象。对于财务困境的具体界定,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认识。绝大多数国外学者认为如果企业失败,就陷入财务困境。Beaver、Deakin、Blum分别将失败定义为:没有支付优先股股利,不能到期偿付债务,债券违约,透支银行账户,破产等等。还有学者认为财务困境应包含三种不同状态的困境事项,严重亏损以及现金流量严重不足;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无偿债能力、资不抵债I破产;这三者分别构成三种严重程度不同的困境状态(李秉成2004)。本文采用最后一种观点,其中一项困境事项发生了都标志着财务困境的发生。三鹿集团破产清算小组已于2008年12月进驻三鹿集团,因此三鹿集团属于财务困境企业。

2 案例介绍

2.1 三鹿简短发展史

三鹿集团(以下简称“三鹿”)总部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39号,成立于1956年2月16号,前身是“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当时“45名社员,32头奶牛,170只奶羊”是它的全部家底。经过几年的发展,幸福乳业合作社不论在奶牛的饲养还是人才的培养方面都积累了经验,1973年成功研制了完整的喷粉生产线,更名为“石家庄牛奶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家庄牛奶厂抢抓发展机遇,1980年试制生产的强化麦乳精成功畅销全国20多个城市,“三鹿”成为全国关注的品牌,更名为“石家庄市乳业公司”。1986年,以石家庄乳业公司为龙头的横向经济联合组织“石家庄冀中乳业联合总公司”成立,并创造性的推广“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城乡联合模式,使三鹿的发展实现了第一次飞跃。1993年,三鹿奶粉的产销量已跃居全国第一位,之后企业先后对多家经营困难、缺乏规模的企业进行联合,扩大生产规模,1995年组建了企业集团,1996年,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按照《公司法》规定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并跻身全国乳品行业之首。2003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奶粉事件后,三鹿仅仅抓住中国农村奶粉市场暂时出现的“真空”,运用低成本的扩张战略,快速抢占农村市场。仅2004年三鹿集团就再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2.3万个乡镇销售点。2005年,拥有全世界最好最大的乳品研究所和全世界奶制品同行中30%的市场贸易的新西兰恒天然入股三鹿,注资8.64亿元人民币,认购43%的股份。到2008年初,三鹿集团已是全国三业集团之一,是我国乳品企业中干乳制品,谷物食品、液体乳、酸牛乳、乳饮料五大类产品齐全、子品种多、子系列多,并能大规模生产的龙头企业。自“七五”以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

2.2 三鹿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资产运营,有效的盘活现有资产。

1987年,三鹿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偿还新上项目450万元的高息贷款。当时三鹿还谈不上知名品牌,也没有规模,再加上没有国有企业的背景,贷款难成了不争的事实,三鹿作为集体企业,也基本不可能进行财政融资。

在这种情况下,三鹿想出了另一条盘活资产的路径:通过“奶牛身价租赁”这一“资产”运营方式实施“奶牛下乡,牛奶进城”,有效解决了奶源匮乏的难题,建立起三鹿稳固的奶源基地。三鹿管理层与周边地区的农民签订合同,将奶牛租赁或出售给农民,3年或5年还清牛款,并且让利30%,在农民饲养过程中,辅之以原料和技术支持。其结果,企业饲养奶牛的1亿成本转化为零,而农民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企业的奶源供应又有了新的保证。养牛厂不用建了;员工不用增加了;流动资金随着农民牛款的归还也源源不断地有了;质量、流的鲜奶原料的供应也彻底解决了。

第二步:实现融资新途径――品牌运营。

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企业主导产品市场缺口较人的状况,制订了“实施品牌运营”的方案,解决三鹿奶粉“有名无量”的问题。

1993年,三鹿奶粉的产销量已跃居全国第一位,但是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向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鹿核心管理层大胆创新,以品牌为旗帜,积极实施资本运营和集团化战略的运作,先后对多家经营困难、缺乏规模的企业进行联合,扩大生产规模,树立三鹿品牌形象,自1995年起连续4年获消费者“心目中的理想品牌”、“实际购买品牌”、“购买首选品牌”奶粉类三项第一。

第三步: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新渠道。

1997年三鹿正式开始A股上市前运作,因为三鹿当时是集体企业申请上市,这一政策使三鹿的上市时间推辞到1999年。不料,到了2000年,银监会出台一个新文件,凡申请上市企业,其上市辅导期必须1年,后来又恰逢中国股市从牛市变成熊市的惨烈现实,三鹿不得不延缓了上市计划。

2001年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找到三鹿,希望能够入股三鹿,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此时的三鹿,企业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他们也希望能够与恒天然实现强强联合,加速自己在市场的扩张速度。然而,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的合资谈判,一走就是4年。在这四年中,三鹿高效率地完成了对国内10家企业的控股并购和8家企业的合作。最终,三鹿以57%的控股比例和10倍市盈率交易定价拿下了这场谈判。

3 困境原因分析

3.1 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方面制度的缺失

与欧美国家相比,它们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而且西方基督教为善的信仰也会减少一些不法行为的发生。而中国的信仰约束力相对较弱,这就更需要制度的完善和强有力的监管来制约不法行为。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不法分子的惩罚力度,同时也应该追查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刑事责任,这样才能使相关负责人从切身利害出发,真正重视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我国的监管体系一直存在着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弊端。责任划分不明确带来的交叉、重复的检查不仅给企业带去了沉重负担,也给了相关部门相互推卸责任的机会。

3.2 国家出台价格管制政策

今年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规定对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重要商品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制度,企业若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最高罚款100万元。

成品奶的价格被国家限制,生产企业的办法就是向奶农们压价。在三鹿事件中,企业和农户并没有站在同一个利益方向上,在价格管制的前提下,部分企业没有把精力放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提高生产效率上,而是向奶农压低价格。这样一味的压低价格,压低成本,使得奶源的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障,以至于需要加那么多的三聚氰胺,来保证一般乳品的蛋白质含量。显然,这次被揭露出来的其他乳制品企业也同样含有三聚氰胺就说明了国家的价格管制虽然不是造成三鹿事件的主要原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发生。

3.3 激烈的外部竞每

河北省是产值仅次于内蒙古的奶业大省,蒙牛、伊利、旺旺等乳业巨头也纷纷涌进河北省市场,奶源市场就越来越紧张了,2003下半年以后三鹿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奶源形势。河北省行唐县算得上是奶牛大县,据石家庄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5年该市的奶牛数量是46万头,河北省通过质监部门QS认证(市场准入)的乳类企业有161家,所有这些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是1万吨,而河北省2005年牛奶总产量340万吨,实际日供能力不足8000吨,再这种情况下,牛奶加工能力30%的增幅要高于牛奶供给21%的增幅,乳品企业奶源之争无可避开。

在这种严峻的奶源恶性竞争下,奶源之争的有效秩序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石家庄奶业协会一直对牛奶收购秩序维护方面无能为力,因为旺旺、伊利、蒙牛等企业不是该协会的会员。由于奶源竞争激烈,恶性强奶事件频发,导致奶价一直高企不下。面临这种局面,三鹿明知到原奶里加入过量的三聚氰胺,还是会照实收购,以保障固定的奶源供应。

3.4 危机管理能力不足

三鹿集团的危机预警系统启动缓慢,事实上,从2008年3月起,就陆陆续续有消费者投诉三鹿集团的奶粉存在问题,这些投诉其实是危机前的征兆。而直到全国各地多名婴儿查出肾结石后才启动危机公关程序。这说明企业缺乏危机的敏感性,对危机存在侥幸心理,没有防微杜渐的危机意识。与此同时,三鹿还采用了蹩脚的推卸责任言论。三鹿在事发之后,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因为产品召回损失了6亿元,此次事件的赔偿应由不法奶农赔偿。一切责任在奶家身上。然而。这种转移视线的公关手段并不高明。对于分散的奶农来说,要进行700吨奶粉原料造假无疑是很有难度的,何况在卖奶给三鹿集团时,奶农并不清楚那些奶液将用于哪种配方的奶粉,而恰恰是三鹿集团18元的低端婴幼儿奶粉出了问题,其他高价位产品暂时没有检出含三聚氮胺。三鹿这样简单的推卸责任言论很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将事故责任和赔偿责任推到处于弱势地位的奶农身上,这一举动对危机的解决无益,更加大失民心。

企业财务困境篇3

【abstract】these years, more and more cases of bankruptcy and manger make enterprise’s managers and economist considering finance management much more important.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civil and foraging experience about finance management, and analyzing enterprise finance distress,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safe model for enterprise's fina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models, which can solve the finance distress.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finance distress ;safe model of finance

【文献综述】

一.财务困境研究的背景:

pp

财务困境(financial distress)又称财务危机(financial crisis)。最严重的财务困境是企业破产(bankruptcy)。自从二战以来,国际兼的兼并与购并不断增加。出现了许多巨型跨国集团,而这些庞然大物却在常常突然死亡,让人十分不解。在蹊跷的背后是企业财务困境问题在作祟。近几十年来,财务管理变得日益突出和重要。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尚且如此,规模小,资金少的中小企业又应该如何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呢?企业因财务困境导致破产实际上是一种违约行为,所以财务困境又可称为“违约风险”(default risk)。企业在经营中由于多种原因常常会陷入财务困境,面临破产压力。如何预防,摆脱财务困境,使企业能良好发展是经济界近几十年来探究的问题。

二.国外学者的实证理论研究:

国外的不少学者试图用实证模型来预测和预防企业财务困境的发生。他们应用剖面分析和单变量判定分析,研究财务困境前5年内,出现了财务困境的公司和没有财务困境的公司的10-20多个财务指标的差异,最后选定几个或全选作为预测指标,应用fisher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建立了几种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

1.单变量分析法

最早运用统计方法研究公司失败问题的是美国的比佛(beaver,1966),对于财务失败,他不仅仅狭义地界定为破产,还包括“债券拖欠不履行、银行超支、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等”。他首先以单变量分析法发展出财务危机预测模型,使用5个财务比率分别作为变量对79家经营未失败公司和79家经营失败公司进行一元判定预测,发现(现金流量/总负债)财务预测的效果最好,(净利润/总资产)次之,在失败前5年可达70%以上的预测能力,失败前1年更可达87%的正确区别率。其中,“现金流量”来自“现金流量表”的三种现金流量之和,除现金外还充分考虑了资产变现力,同时结合了企业销售和利润的实现及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分析,这个比率用总负债作为基数,是考虑到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的转化关系,但是总负债只考虑了负债规模,而没有考虑负债的流动性,即企业的债务结构,因此对一些因短期偿债能力不足而出现危机的企业存在很大的误判性。“总资产”这一指标没有结合资产的构成要素,因为不同的资产项目在企业盈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这不利于预测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增长态势。单变量分析法虽然简单,但却因不同财务比率的预测方向与能力经常有相当大的差距,有时会产生对于同一公司使用不同比率预测出不同结果的现象,因此招致了许多批评,而逐渐被多变量方法所替代。

2.z分数模型

最早运用多变量区别分析法探讨公司财务危机预测问题的是另一类美国学者奥曼(altlan,1968)。他将若干变量合并入一个函数方程:

z=0.012x1+0.014x2+0.033x3+0 006x4+0.999x5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其中:

x1为营运资本/资产总额,反映了企业资产的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营运资本是企业的劳动对象,具有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项目繁多,性质复杂,获利能力高,投资风险小等特点。一个企业营运资本的持续减少,往往预示着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出现短期偿债危机。

x2反映了企业的累积获利能力。期末留存收益是由企业累积税后利润而成,对于上市公司,留存收益是指净利润减去全部股利的余额。一般说来,新企业资产与收益较少,因此相对于老企业x2较小,而财务失败的风险较大。

x3即ebit/资产总额,可称为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而我们通常所用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为ebit/平均资产总额,分母间的区别在于平均资产总额避免了期末大量购进资产时使x3降低,不能客观反映一年中资产的获利能力。ebit是指扣除债务利息与所得税之前的正常业务利润(包括对外投资收益),不包括非正常项目、中断营业和特别项目及会计原则变更的累积前期影响而产生的收支净额。原因在于:由负债与资本支持的项目一般属于正常业务范围,因此,计算总资产利润率时以正常业务经营的息税前利润为基础,有利于考核债权人及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益。该指标主要是从企业各种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角度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的,通常是反映企业财务失败的最有力依据之一。

x4测定的是财务结构,分母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的账面价值之和;分子以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取代了贴面价值,因而对公认的、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产权比率进行了修正,使分子能客观地反映公司价值的大小。对于上市公司,分子应该是:“末流通的股票账面价值+流通股票期末市价。股份数”。x4的分子是一个较难确定的参数,尤其对于股权结构较复杂的企业。而目前及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非上市公司仍占我国公司总数的大部分,要确定非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市价,我们可以采用资产评估方法中的预期收益法,具体表示为:

企业资产市价=企业预期实现的年利润额/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

x4=(企业资产的市价/负债总额)-1

但此法仍有缺陷,因为我国宏观价格体系尚未完全理顺,行业资金利润率受客观因素影响而有波动,难以完全符合实际。

x5为总资产周转率,企业总资产的营运能力集中反映在总资产的经营水平上,因此,总资产周转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如果企业总资产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成果好,效率高;反之,如果总资产周转率低,则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成果差,效率低,最终将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如果总资产周转率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企业就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程度,对那些确实无法提高利用率的多余、闲置资产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加速资产周转速度。x5的分子“本期销售收入”应该为销售收入净额,指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折扣、销售折让、销售退回等后的金额。

z分数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折现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推动了财务预警的发展。奥曼教授通过对z分数模型的研究分析得出:z值越小,该企业遭受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美国企业的z值的临界值为1.8,具体判断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1 z分数模型具体判断标准

z≥3.0

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很小 财务不失败组

2.8≤z≤2.9

有财务失败可能

1.81≤z≤2.7  财务失败可能性很大

z≤1.8

财务失败可能性非常大 财务失败组

奥曼教授选择了1968年尚在持续经营的33家美国企业进行预测,其准确率令人满意,而且分析根据的资料越新,准确率越高。如依据临近财务失败的报表资料预测其准确率为96%,依据财务失败前一年的报表预翻难确率为72%。但无论怎样,都必须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为前提。近年来,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爱尔兰、日本和荷兰都进行了类似的分析。尽管z值的判断标准在各国间有相当的差异,但各国“财务失败组”的z值的平均值都低于临界值1.8。

3.f分数模型由于z分数模式在建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的变动等方面的情况,因而具有一定的的局限性。为此,有学者拟对z分数模式加以改造,并建立其财务危机预测的新模式-f分数模式(failure score model)。f分数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f分数模式加入现金流量这一预测自变量。许多专家证实现金流量比率是预测公司破产的有效变量,因而它弥补了z分数模式的不足。

(2)本模式考虑到了现代化司财务状况的发展及其有关标准的更新。比如公司所应有财务比率标准已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现金管理技术的应用,已使公司所应维持的必要的流动比率大为降低。

(3)本模式使用的样本更加扩大。其使用了compustat pc plus会计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的4160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检查;而z分数模型的样本仅为66家(3家破产公司及33家非破产公司)。三.我国的相关研究:

上述模型中所用的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等评价指标都是根据公开的财务报告信息计算出来的。但是,我国目前企业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的弹性,往往不能真正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只有根据中国证券市场和中国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才能完善财务预警模型。现有的预警模型都是外国学者根据本国上市公司的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得出的,虽然在许多国家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仍存在种种局限。随着市场上功能日益增强的统计软件的开发与会计资料库的建立,财务管理决策或监测当局可以建立更适用于本公司或本行业的财务预警模型,并根据自身情况对评价指标加以改进,及时预测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推动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国内的研究中,吴世农、黄世忠(1986)曾介绍企业的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陈静(1999)以1998年的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使用了1995—199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二类线性判定分析,在单变量判定分析中,发现在负债比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4个财务指标中,流动比率与负债比率的误判率最低;在多元线性判定分析中,发现由负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营运资本/总资产、总资产周转率6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在st发生的前3年能较好地预测st。张玲(2000)以120家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其中60家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二类线性判别模型,并使用另外60家公司进行模型检验,发现模型具有超前4年的预测结果。这些研究在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对预测模型作出了改进和创新,使之更符合中国企业的情况,更能准确的预测中国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

四.研究财务困境与财务稳健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光靠预警,而不能提出解决实际办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财务预警只能被动地解决企业将要出现的财务困境或危机,这样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再好的预警系统也只能是减少企业的损失,或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要是能防患于未然岂不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研究财务困境与财务稳健模式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较为弱小的中小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研究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壮大有着莫大的利益。

五.研究思路:

作者借《中小企业财务困境与财务稳健》一文中提出不能光靠财务预警预测来被动地摆脱企业财务困境,而应主动地实施企业经营,财务运营的稳健模式,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障。该文先对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定义及发生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叙述,并介绍了国内外一些财务困境预测预警的方法及后果,从而提出财务稳健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及实施方法,并进一步说明了财务稳健模式的实施有一定的必要环境。在这特定的环境支持下企业的财务稳健模式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本文为解决企业财务困境,健康发展提出了一条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英] p.s.萨德沙纳姆著,兼并与收购 ,中信出版社 ,1998.7, 24-26

2.[美] 大卫.伯格汉姆 ﹑路易斯加洛斯基合著,美国中级财务,中国展望出版社 ,1990.3,218﹑367

4.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编 ,高级财务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3.11, 79-81

5.丁振华著 ,论现代企业的财务分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7, 47

6.胡玉明编著,西方财务会计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6, 3-4

7.徐渚缨等著 ,企业理财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5.8, 217

8.夏新平著,公司财务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7, 173

企业财务困境篇4

一、财务困境研究的背景

财务困境(Financial distress)又称财务危机(Financial crisis)。最严重的财务困境是企业破产(Bankruptcy)。自从二战以来,国际兼的兼并与购并不断增加。出现了许多巨型跨国集团,而这些庞然大物却在常常突然死亡,让人十分不解。在蹊跷的背后是企业财务困境问题在作祟。近几十年来,财务管理变得日益突出和重要。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尚且如此,规模小,资金少的中小企业又应该如何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呢?企业因财务困境导致破产实际上是一种违约行为,所以财务困境又可称为“违约风险”(Default risk)。企业在经营中由于多种原因常常会陷入财务困境,面临破产压力。如何预防,摆脱财务困境,使企业能良好发展是经济界近几十年来探究的问题。

二、国外学者的实证理论研究

国外的不少学者试图用实证模型来预测和预防企业财务困境的发生。他们应用剖面分析和单变量判定分析,研究财务困境前5年内,出现了财务困境的公司和没有财务困境的公司的10~20多个财务指标的差异,最后选定几个或全选作为预测指标,应用Fisher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建立了几种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

1.单变量分析法

最早运用统计方法研究公司失败问题的是美国的比佛(Beaver,1966),对于财务失败,他不仅仅狭义地界定为破产,还包括“债券拖欠不履行、银行超支、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等”。他首先以单变量分析法发展出财务危机预测模型,使用5个财务比率分别作为变量对79家经营未失败公司和79家经营失败公司进行一元判定预测,发现(现金流量/总负债)财务预测的效果最好,(净利润/总资产)次之,在失败前5年可达70%以上的预测能力,失败前1年更可达87%的正确区别率。其中,“现金流量”来自“现金流量表”的三种现金流量之和,除现金外还充分考虑了资产变现力,同时结合了企业销售和利润的实现及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分析,这个比率用总负债作为基数,是考虑到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的转化关系,但是总负债只考虑了负债规模,而没有考虑负债的流动性,即企业的债务结构,因此对一些因短期偿债能力不足而出现危机的企业存在很大的误判性。“总资产”这一指标没有结合资产的构成要素,因为不同的资产项目在企业盈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这不利于预测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增长态势。单变量分析法虽然简单,但却因不同财务比率的预测方向与能力经常有相当大的差距,有时会产生对于同一公司使用不同比率预测出不同结果的现象,因此招致了许多批评,而逐渐被多变量方法所替代。

2.Z分数模型

最早运用多变量区别分析法探讨公司财务危机预测问题的是另一类美国学者奥曼(Altlan,1968)。他将若干变量合并入一个函数方程:

Z=0.012X1+0.014X2+0.033X3+0 006X4+0.999X5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其中:

X1为营运资本/资产总额,反映了企业资产的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营运资本是企业的劳动对象,具有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项目繁多,性质复杂,获利能力高,投资风险小等特点。一个企业营运资本的持续减少,往往预示着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出现短期偿债危机。

X2反映了企业的累积获利能力。期末留存收益是由企业累积税后利润而成,对于上市公司,留存收益是指净利润减去全部股利的余额。一般说来,新企业资产与收益较少,因此相对于老企业X2较小,而财务失败的风险较大。

X3即EBIT/资产总额,可称为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而我们通常所用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为EBIT/平均资产总额,分母间的区别在于平均资产总额避免了期末大量购进资产时使X3降低,不能客观反映一年中资产的获利能力。EBIT是指扣除债务利息与所得税之前的正常业务利润(包括对外投资收益),不包括非正常项目、中断营业和特别项目及会计原则变更的累积前期影响而产生的收支净额。原因在于:由负债与资本支持的项目一般属于正常业务范围,因此,计算总资产利润率时以正常业务经营的息税前利润为基础,有利于考核债权人及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益。该指标主要是从企业各种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角度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的,通常是反映企业财务失败的最有力依据之一。

X4测定的是财务结构,分母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的账面价值之和;分子以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取代了贴面价值,因而对公认的、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产权比率进行了修正,使分子能客观地反映公司价值的大小。对于上市公司,分子应该是:“末流通的股票账面价值+流通股票期末市价。股份数”。X4的分子是一个较难确定的参数,尤其对于股权结构较复杂的企业。而目前及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非上市公司仍占我国公司总数的大部分,要确定非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市价,我们可以采用资产评估方法中的预期收益法,具体表示为:企业资产市价=企业预期实现的年利润额/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

X4=(企业资产的市价/负债总额)-1

但此法仍有缺陷,因为我国宏观价格体系尚未完全理顺,行业资金利润率受客观因素影响而有波动,难以完全符合实际。

X5为总资产周转率,企业总资产的营运能力集中反映在总资产的经营水平上,因此,总资产周转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如果企业总资产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成果好,效率高;反之,如果总资产周转率低,则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成果差,效率低,最终将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如果总资产周转率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企业就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程度,对那些确实无法提高利用率的多余、闲置资产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加速资产周转速度。X5的分子“本期销售收入”应该为销售收入净额,指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折扣、销售折让、销售退回等后的金额。

Z分数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折现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推动了财务预警的发展。奥曼教授通过对Z分数模型的研究分析得出:Z值越小,该企业遭受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美国企业的Z值的临界值为1.8,具体判断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1Z分数模型具体判断标准

Z≥3.0 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很小财务不失败组

2.8≤Z≤2.9 有财务失败可能

1.81≤Z≤2.7 财务失败可能性很大

Z≤1.8 财务失败可能性非常大财务失败组

奥曼教授选择了1968年尚在持续经营的33家美国企业进行预测,其准确率令人满意,而且分析根据的资料越新,准确率越高。如依据临近财务失败的报表资料预测其准确率为96%,依据财务失败前一年的报表预翻难确率为72%。但无论怎样,都必须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为前提。近年来,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爱尔兰、日本和荷兰都进行了类似的分析。尽管Z值的判断标准在各国间有相当的差异,但各国“财务失败组”的Z值的平均值都低于临界值1.8。

3.F分数模型由于Z分数模式在建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的变动等方面的情况,因而具有一定的的局限性。为此,有学者拟对Z分数模式加以改造,并建立其财务危机预测的新模式-F分数模式(Failure Score Model)。F分数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F分数模式加入现金流量这一预测自变量。许多专家证实现金流量比率是预测公司破产的有效变量,因而它弥补了Z分数模式的不足。

(2)本模式考虑到了现代化司财务状况的发展及其有关标准的更新。比如公司所应有财务比率标准已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现金管理技术的应用,已使公司所应维持的必要的流动比率大为降低。

(3)本模式使用的样本更加扩大。其使用了Compustat PC Plus会计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的4160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检查;而Z分数模型的样本仅为66家(3家破产公司及33家非破产公司)。三.我国的相关研究:

上述模型中所用的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等评价指标都是根据公开的财务报告信息计算出来的。但是,我国目前企业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的弹性,往往不能真正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只有根据中国证券市场和中国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才能完善财务预警模型。现有的预警模型都是外国学者根据本国上市公司的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得出的,虽然在许多国家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仍存在种种局限。随着市场上功能日益增强的统计软件的开发与会计资料库的建立,财务管理决策或监测当局可以建立更适用于本公司或本行业的财务预警模型,并根据自身情况对评价指标加以改进,及时预测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推动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国内的研究中,吴世农、黄世忠(1986)曾介绍企业的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陈静(1999)以1998年的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使用了1995~199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二类线性判定分析,在单变量判定分析中,发现在负债比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4个财务指标中,流动比率与负债比率的误判率最低;在多元线性判定分析中,发现由负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营运资本/总资产、总资产周转率6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在ST发生的前3年能较好地预测ST。张玲(2000)以120家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其中60家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二类线性判别模型,并使用另外60家公司进行模型检验,发现模型具有超前4年的预测结果。这些研究在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对预测模型作出了改进和创新,使之更符合中国企业的情况,更能准确的预测中国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

四、研究财务困境与财务稳健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光靠预警,而不能提出解决实际办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财务预警只能被动地解决企业将要出现的财务困境或危机,这样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再好的预警系统也只能是减少企业的损失,或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要是能防患于未然岂不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研究财务困境与财务稳健模式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较为弱小的中小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研究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壮大有着莫大的利益。

五、研究思路

作者借《中小企业财务困境与财务稳健》一文中提出不能光靠财务预警预测来被动地摆脱企业财务困境,而应主动地实施企业经营,财务运营的稳健模式,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障。该文先对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定义及发生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叙述,并介绍了国内外一些财务困境预测预警的方法及后果,从而提出财务稳健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及实施方法,并进一步说明了财务稳健模式的实施有一定的必要环境。在这特定的环境支持下企业的财务稳健模式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本文为解决企业财务困境,健康发展提出了一条重要思路。

参 考 文 献

[1][英] P.S.萨德沙纳姆著,兼并与收购 ,中信出版社 ,1998.7, 24~26.

[2][美] 大卫.伯格汉姆 .路易斯加洛斯基合著,美国中级财务,中国展望出版社 ,1990.3,218.367.

[3]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编 ,高级财务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3.11, 79~81.

[4]丁振华著 ,论现代企业的财务分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7, 47.

[5]胡玉明编著,西方财务会计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6, 3~4.

[6]徐渚缨等著 ,企业理财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5.8, 217.

[7]夏新平著,公司财务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7, 173.

企业财务困境篇5

中小企业占到了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虽多,但是企业竞争实力普遍不强,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比较薄弱,这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威胁,调查发现超过80%的中小企业经营倒闭导火索都是财务困境。伴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全面升级,中小企业财务困境有增无减,这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对于客观存在的各种财务困境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好这一问题,从而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一、中小企业财务困境概述

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其危害是巨大的,对于财务困境的表现以及危害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更好的来开展这一工作。

1.中小企业财务困境表现

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宏观层面来看表现为企业财务风险攀升、财务管理粗放,从微观层面来看,则表现为企业资金链紧张、财务成本较高等等。财务风险是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最主要表现,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其所面临各种风险将会急剧攀升,企业正常经营受损。企业资金链紧张、财务成本攀升这也是当前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主要表现,这些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意味着资金供给以及需求之间的失衡、财务收益与财务支出之间的不匹配。

2.中小企业财务困境危害

财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一个方面,良好的财务管理将会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财务管理与企业发展不匹配则会导致企业经营收到很大的影响。财务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用意味着财务困境对于中小企业的危害很大,轻则会导致中小企业财务成本攀升,让企业财务健康受损,重则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成为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推手。正是因为财务困境的巨大危害,需要企业高度重视财务困境的解决,尽力减少财务困境所带来各种损失。

二、中小企业财务困境

当前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现象非常普遍,总结梳理当前中小企业的财务困境,可以归纳如下:

1.筹资风险较大

筹资难、筹资成本高一直都是中小企业主要的财务困境之一,这直接拉升了企业的筹资风险,导致企业很容易就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筹资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筹资渠道是否多元、筹资成本是否可以承受、筹资周期安排是否科学,这些都是企业筹资的主要风险来源,目前中小企业在上述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从而使得企业的筹资风险快速增加,威胁到了企业财务健康。举例而言,筹资成本高使得企业背负了巨大的财务成本压力,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收益水平。

2.投资决策盲目

投资是中小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手段,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更大的收益,目前中小企业在投资方面比较盲目,往往没有进行项目的可行分析以及发展前景,就盲目的进行项目投资,结果却是投资难以获得良好的收益,巨大的投资成本成为了中小企业的不可承受之重,导致企业出现了财务困境。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对于一些热点项目比较敏感,这是中小企业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中小企业看到一些盈利良好的项目,往往就会一窝蜂的涌上,很快就导致所介入的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投资收益。

3.内部控制薄弱

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去管控财务风险,减少财务困境出现的可能性。中小企业目前在内部控制方面比较薄弱,没有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举例而言,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应对措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这使得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拖累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效果。

4.现金流管理落后

现金流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现金流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现金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左右企业财务风险。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财务困境,很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现金流管理的落后,中小企业存在现金流管理理念不正确,现金流入管理以及流出管理粗放的问题,结果导致企业现金流要么就是超过企业正常运转的需要,导致现金资源的浪费,要么就是现金流短缺,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竞争运转,从而给企业带来了财务困境。

三、中小企业财务困境解决策略

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解决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积极借鉴优秀企业在财务困境解决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而较好的解决企业困境。

1.科学进行筹资安排

中小企业要正视筹资难的客观现实,科学进行筹资安排,积极探索不同的筹资渠道,实现筹资风险的分散以及整体筹资成本的可控。举例而言,除了外部筹资手段之外,还需要用好内部筹资手段,从而实现筹资渠道的更加多元。中小企业在筹资安排方面,还需要重点在筹资成本、债务周期安排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企业要评估自身债务成本的承受能力,要合理安排还款期限,不能因为还款周期过于集中而损害到企业的正常运转。

2.注意进行投资风险分析

在财务投资方面,建议中小企业要做好投资风险分析工作,投资风险分析的重点就是要对于投资项目的盈利前景进行一个尽量精准的预测,切忌对于一些特点投资项目进行盲目跟风,而是要做好可行性分析。企业管理者在投资分析中需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成本、长期投入、长期受益、投资收益折现率等等,通过这些指标的全面精准分析,来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如果长期投资收益难以弥补成本支出则投资项目不具有可行性,反之则可以进行投资。在投资风险分析方面,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集中进行讨论,甚至可以邀请外部专家的介入,较好的来分析投资风险的大小。

3.加强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解决需要利用好你不控制这一手段,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较好的对于导致企业财务困境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处理,降低财务困境出现的可能性。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方面,重点就是要在内部控制环境、信息沟通反馈、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来不断的进行调整优化,实现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从而能够做到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良好管控。

4.加强现金流管理

针对现金流危机这一财务困境,建议中小企业高度重视现金流管理工作的开展,树立起来正确的现金流管理理念,完善现金流管理的制度,提升现金流入管理、流出管理的规范性,确保现金流稳定。企业现金流管理要强调企业经营中现金流量的合理,既要满足正常经营需要,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较好的应付经营的波动。现金流管理中要尽量做到量入为出,合理预算,对于年度内总的现金流指标进行科学预算,在预算指标下来开展现金流管理工作。

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资金实力不够,竞争实力不强,加上市场竞争的激化,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小企业必须要在财务困境解决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综合做好筹资、投资、现金流管理、内部控制等重要工作,从而较好的解决财务困境,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的财务保障。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困境篇6

至2012年,ST上市公司约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7.06%,ST公司一般是财务状况或其他情况异常的公司,应给予更多的监控和关注。ST公司为财务困境公司,学者大量以案例和实证方式从财务困境预警等角度分析研究ST成因,公司摘帽、脱困手段及对公司的影响。本文认为,大多数企业财务困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应关注企业财务困境的形成路径。本文结合德棉股份的案例,从财务困境的形成路径出发,从企业风险角度分析企业财务困境成因,在分析公司治理、企业风险和财务困境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企业风险对企业财务困境的预警作用,并分析了企业财务困境形成的直接原因及其深层次原因。

一、公司治理、企业风险与财务困境

(一)财务困境成因探析 Wruck(1990)认为财务困境是由经济低迷、行业进入衰退期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的,可以将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区分为内因和外因。赵国忠认为内因包括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其中非财务因素是诱发财务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财务因素受企业战略及经营管理决策影响,是企业决策的后果,而非财务因素往往代表企业的决策行为和决策过程,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翟金花指出,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都存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公司治理机制失效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决策过程及运营过程,甚至导致企业财务困境。结合吴轶伦和任浩的分析思路,通过对公司治理、企业风险及财务困境三者间关系分析,本文得到财务困境路径,如图(1)所示。公司治理是企业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的基础,公司治理决定企业战略和运营管理系统的良性运转,其中,战略管理主要负责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和资本预算决策,二者决定了企业对于筹资性以及经营性固定成本的投入,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杠杆大小,经营杠杆系数越大,企业总风险越大。风险可能引致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当企业风险在企业风险承受范围以内,杠杆效应能够带来良好的业绩和提升企业价值;但是当企业风险超出其承受水平,杠杆负效应很可能使企业出现业绩亏损,导致企业价值下降,最终面临财务困境。因此,公司治理失败是引致企业财务困境的根源,而企业风险管理失败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直接原因。企业风险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当期投资所期望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距。企业面临的风险划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计量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杠杆系数和相关变量的方差、均方差和变异系数对企业风险进行计量,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本文分析角度等因素考虑,本文认为对企业风险衡量可以息税前利润(EBIT)为起点,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联系起来,以杠杆理论为工具,对企业困境进行分析。

企业财务困境篇7

财务困境分析和研究,已经成为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领域中研究中核心内容,不仅影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还对企业所有者与债权人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造成了影响。因此一种科学的财务困境预测方法,对企业长期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同时还可以给市场提供较精确的决策理论。

一、财务困境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划分,可以将财务理论分为规范理论和实证理论。规范性理论的研究重点是企业走向破产的原因,实证性理论主要利用经验数据对企业破产进行分析。规范性理论可划分成四类。

第一类为平衡理论,主要借助外来力量冲击了解公司破产。经过对美国银行管制的研究发现,银行破产主要原因是管制机构行为不当;另外一些企业的破产与经济原因如生产及资本结构等相关。

第二类规范性理论存在始终财务模型。第一种期权定价模型,可以将负债企业作为债权证券,股东使用看涨期权,一般当企业市场总价值超过债务价值后,股东才能形成看涨期权。企业破产与期权价值具有很大关系。然而,企业市场价值与负债差期望及总市场价值方差比值有关。因此,企业破产主要由企业市场价值和负债差影响。第二种表示不存在外部资本条件下赌徒破产模型。此模型不能精确了解企业市场筹集资本,只能利用概率得到负现金流,一般得不到负现金流概率。企业破产主要与现金流、企业净资产清算加机现金流方差影响。第三模型主要由第二模型与其余假设得到,可以将其理解为外部资本市场条件所产生的赌徒破产模型。此种条件下,企业破产主要由企业现金流与总资产及期望现金流方差比率决定。一般当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时,就会形成赌徒破产模型。该模型考虑融资成本、其他市场条件等因素,此时是企业清算价值与持续经营价值存在的差距较大,一般将流动性指标作为企业破产的因素。

第三类规范性理论主要表示企业战略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此种理论主要从一系列破产案例中得出结论。例如Porter竞争优势理论,主要从竞争对手、进入与替代威胁接客户及供应商的讨价及还价等因素,对企业成本及产品差异体现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目前众多管理学者均根据该项理论得出了相关理论。例如将管理失误作为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会计控制不栏癫生经营多元化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规范性理论的实施,主要借助实证检验或对公司模型预测产生的解释变量,可以利用各项收据和统计手段预测公司财务问题,进而构成困境主体。

借助公司财务报道数据了解公司业绩已经成为财务状况的主要传统方式,使用单个财务比率可以将样本划分为非破产与破产两种,可以利用不同样本反映公司财务特征,进而了解公司破产前几年预测力,判断营运资本流/负债比,以及净利润/总资产比。

自从Beaver研究后,专门单变量研究较少,多数人员主要利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分析。虽然单变量预测模型与多变量预测模型在模型预测能力及样本构造检验方面没有较大差异,但是组合变量方法较多,表示形式为Z=a+bX,假设预测变量均呈现多元联合动态分布形式,非破产与破产公司的变量来源于不同整体。可以利用贝叶斯,利用评估样本估计b,然后计算临界点Z,再了解公司财务状况。

现阶段,很多财务困境均采用逻辑或概率模型进行操作,此种模型的盘判别力并未提升,逻辑与概率模型均低于线性判别分析,当其在理论研究上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二、我国当前研究进展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刚起步,市场发展不成熟,产生了严重的财务困境问题,主要受行政机构及非市场行为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才刚建立,很多上市公司发展时间较短暂,目前实施的独立审计机制很难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同时 证监会对上市资格控制力度较大,导致上市公司处于破产边缘。因此我国与西部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市场上破产事件较多,导致企业财务研究存在较大空白。

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破产和陷入困境现象越来越严重,提高了参与者对营业绩的关注,财务困境预测能力所有提升。学术界已经开始对我国财务困境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可结合上市公司实际情况,或者年报数据建立两形判别模型。但是此种操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检测模型正确率的样本为估计模型样本,两种方式判别正确率较类似。

为了系统详细的说明问题,可以将ST作为财务困境,并不断加强研究。因此,可以将之前财务信息作为评定当前企业的处理方式,了解公司之后的ST与非ST情况。完成以上操作后再根据特别处理公司及行业资产规模,选择37家非ST公司作为对照。经过分析发现,ST公司与非ST在财务指标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上述操作的基础上,可以利用逻辑判别模型预测公司情况。选择逻辑模型的主要特点是该模型的判别能力较强,符合ST公司各项分布。为了充分的发挥有效样本的利用,可以在实际用利用交互方法检查样本,之后利用剩下的一对公司对模型判别能力进行检验,提高模型总体判别能力。选择变量组合时,一般可以从资产流动性、财务杠杆、盈利回报等指标中进行预测。下表1中详细给出了最优变脸组合与其在公司被特别处理对样本判别的矩阵,经过比对分析发现,变量组合对样本盘判断准确率较高。表1给出的逻辑回归结果体现了逻辑回归方程具有显效的作用。

三、企业财务困境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虽然财务困境预测模型还没有形成较丰富的经济理论基础,而且在方法选择上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是由于其对实际经济活动据测具有较好的辅佐作用,因此已经得到了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各方面状况还不完善,不能提高财务报表模型预测精确度。但是随着ST公司与PT公司推出机制的完善,扩展了股票市场,导致公司壳资源不断减少,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必须精确预测ST公司。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得到了发展,研究学者将得到较多、质量较高的财务数据,所以企业财务在今后发展中将得到众多人员的重视。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财务困境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应用进行分析,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存在的问题较多,增加了企业财务困境预测难度,但是采用合理的方法了解企业财务困境,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给相关学者提供借鉴,促进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慧.企业财务困境理论与财务困境预测[J].长江大学,2014,(05)

[2]王耀.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2016,(04)

企业财务困境篇8

一、企业财务困境的成因分析

1、经营管理上的失误。经营管理是企业的命脉,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好的经营决策,能够让一个奄奄一息的企业重整旗鼓,而坏的经营策略则可能导致勃勃生机的企业毁于一旦。我国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失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大量举债,偿债风险过高。适度的负债经营,可以使公司获取财务杠杆效应带来的收益,但过度的负债则会使公司的支付能力变的极为脆弱,甚至出现支付危机。其二,“三费”过高,资金匮乏。许多公司“三费”高的惊人,使企业不堪重负。

2、经济政策和国家法规的影响。企业并非生活在真空环境中,世界各国、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各个方面,进而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生存与否。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工商管理政策、产业政策、证券监管政策以及破产相关法律法规都是财务困境原因分析的重要因素。

3、丧失核心竞争能力的多元化投资。企业只有具备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点来说,企业应首先拥有一个具有竞争能力的核心产品。然后围绕其核心产品、核心竞争能力再考虑是否应该多元化经营。没有根植于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经营,又不能在外部扩张战略中培植新的核心竞争能力,结果就可能把原来的竞争优势也丧失殆尽,直接的表现就是新项目挤占优势主业的资金,但却不产生相应的效益反而拖垮优势主业,最终导致企业内部整体资金的匮乏。

4、经营杠杆的负效应。企业飞速发展时,经营者容易头脑发热,盲目追求高速,追求经营杠杆效应。高增长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有快速发展的条件,否则飞得越高,跌得越重。速度过快,会使企业永远处于资金短缺之中,还会造成企业管理理念的缺失和管理人才的匮乏。然而,经营杠杆也存在负效应。过高的固定成本必然带来过高的折旧以及过高的管理费用,在企业无法保证销售量的前提下,巨额的固定成本会导致高的经营风险。譬如,st幸福,公司2003年固定资产占总资产74%,固化比率相当之高,然而公司主营收入却急剧下降,从1998年的7亿下降到2003年的2亿左右,经营杠杆的负效应导致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二、解决企业财务困境的途径分析

1、利用信托业务。进入wto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方位、多形式的企业改革不断深入。2001年4月我国颁布了《信托法》,给中国企业的财产管理提供了一片新的空间。开展真正的信托业务能够提高公司资本的流动能力,增强经营稳健性。信托机构是拥有庞大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既可以做一般贷款,也可做股权性融资。当企业需要资金时,除了找银行,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是信托公司,它不但可以像银行一样发放贷款,而且还可以作为股东直接向企业投资。当企业需要购置大型机器设备而资金不足时,可由信托公司给设备制造商出具“受益凭证”,制造商据此从银行取得借款进行生产,生产出设备归企业使用,企业完全付清款项后设备归企业所有。《信托法》公布后,这种业务会在我国逐步开展。在企业遇到财务困境时,表决权信托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财务问题渡过难关,避免破产。一般地说,在企业遇到财务困境时,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往往要求企业还款。

2、建立长期的企业经理人激励制度。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对企业经理人只注重当期业绩的报酬激励制度造成了对企业经理人的长期激励不足,导致了企业经理人在履行契约过程中的目标行为短期化。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长期激励制度,将经理人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发展业绩或某一长期财务指标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股票期权制度由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代理人激励约束相容问题,被认为是一种优化激励机制效应较好的制度安排,因而值得借鉴与推广。目前,在美国前500强企业中,80%的企业实行了股票期权计划,在上市公司中,有90%的企业采用这种激励方式。通过实施股票期权,就可以使企业持续发展和价值最大化成为股东和企业经理人的共同目标,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3、大胆尝试股权融资。欧美许多国家都在主板市场之外设立了第二板市场,其上市条件较主板市场低,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多是风险高、规模小的企业,难以进入国内的股票市场,需要设立第二板市场来解决上市难的问题。在国内第二板市场设立之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可借助国外的第二板市场为自身的发展融资。另外,还可考虑设立中小企业产权交易柜台,提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产权转让的场所,同时,还可引导并规范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出让、利用外资等方式进行改组改造,增加中小企业的自有资本,提高其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国平:“论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成因”,《审计与理财》,2005.12

[2] 金添:“企业财务困境的成因与思考”,《农业经济》,2006.4

[3] 刘静:“中外企业财务困境成因之比较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4

企业财务困境篇9

一、引言

财务困境通常是指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债权人(本文所讨论的债权人主要指银行)为企业提供了大量资源,作为企业资本重要的提供者,在各项财务困境实例中却总是处于不利地位,最终蒙受极大损失。如2000年猴王集团破产案中,其最大债权人华融公司不知道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的召开时间,也不知道法院受理破产案件的时间,最终损失惨重。1998年黑龙江阿城糖厂破产后,糖厂变现资产全部用来安置职工,不足部分由哈尔滨政府补齐,糖厂原有的7亿多元债务全部核销,一般债权人没有拿到一分钱。1994年天津渤海啤酒厂破产后,经法院认定的有效债权为18246.3万元,一般债权人最终只分到9%。

理论上,由于债权人要承担本息到期无法收回或不能全部收回的风险,因此在公司治理上债权人和股东一样有权对企业行使监督权,并在非常情况下拥有控制权。因此,债务和股份不仅应被看作不同的融资工具,还应被看作是企业不同的治理结构(Williamson,1988)。现实中,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是通过受法律保护的破产程序进行的,包括清算和重组两种处理方式。清算是把企业的资产拆开卖掉,收益按照债权的优先序列分配;重组是由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提出方案,如果重组的价值大于清算的价值,破产企业可能被重组。我国《破产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债权人在客户企业遭受财务困境的境况下,享有对财务困境企业较为优先的控制权。但这种针对财务困境已经发生的事后赔付机制,在债权人和客户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债权人所处获赔序列实况以及客户企业所在地方政府的地域保护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并不能使债权人有效地享有相关权益。而在公司治理中引入债权人治理机制,从事后的权益索取延伸到事前和事中对企业财务困境予以防范,有利于实现并维护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制衡机制,完善企业的财务治理,极大地保障债权人在企业应享有的各项权益。

二、债权人治理的国际实践及启示

债权人治理的重点是让债权人参与企业财务管理,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债权人和经营者、股东都有平等机会分享企业财务控制权,最终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和企业效率的提升(苏正建等,2006)。债权人治理机制在国外的实践早已有所发展,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主银行制和相机治理机制。

1、主银行制。即主要银行往来制,这曾经是日本银行制度和企业融资制度的一大特色。主银行有以下特征:主银行是客户企业的大股东;向客户企业提供系列贷款;向客户企业派遣董事或经理;管理客户企业的结算账户。主银行几乎都是所属企业的结算银行,由主银行负责企业的账户管理、现金支付和结算。银企资本联系使得主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十分突出。总的看来,主银行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关系:企业与其主银行之间依赖与监控,主银行之间相互委托监控,管理当局与银行之间委托监控与接受监督。随着银行资金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增加,股本融资逐渐减少,由主银行建立的监督系统得到确立。作为企业的主要债权人,主银行替代了原先的监督者(即市场和雇员),成为客户企业最重要的监督人。主银行通过将其执行人员派到客户企业,在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督其客户企业,同时保留大股东的身份监督高级管理人员,实现了主银行参与客户企业的公司治理。

2、相机治理机制。相机治理机制的实质在于企业控制权的转移,目前有两种典型的实践,分别是美国银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参与方式和德国的全能银行方式。

美国的相机治理机制的特点是银行与企业互派兼职董事,但兼职董事一般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和财务决策。即当企业经营正常、财务状况良好且具有履行债务的能力时,作为最大债权人的银行对公司的活动不加干预;当作为债务人的公司出现财务危机而不能按约履行其债务时,债权人就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接管公司。这种债权人(尤其是银行)要求参与公司治理的愿望,主要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和放松管制带来的贷款人道德风险加重。

德国的银行是全能银行的典型。作为最大债权人的银行除了经营一切金融服务以外,在企业中一般都占有较大比例的股权,因而会积极参与公司内部治理,向公司派出监事,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决策、管理者的任免等都具有较大的发言权。德国银行对公司治理的这种参与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向企业提供短、中、长期贷款而形成对公司财务压力,并及时进行相机治理;一方面作为大股东通过持有大量股份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行使投票权,影响或直接参与公司决策活动。另外,德国银行掌握着股票代理控制权,从而更有力地参与公司治理。因此,德国银行的相机治理机制主要是通过强大的债权人地位和对公司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同时配合其掌握的股票代理权而进行的(吕玉芹,2006)。

可以看出,相对于美国银行的单一债权人身份,日本的主银行和德国的全能银行对公司治理的参与都是基于银行同时作为客户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而实现的。相机治理机制是美国资本主义市场高度发达的结果,它在债权人治理中的运用可以避免银行在企业遭遇财务危机时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损失,并且通过及时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对财务困境采取积极有效的解救措施,使银行能迅速从财务不佳的企业中脱身,减少银行风险。股权和债权的参与使得银行对客户企业同时存在内外部制约,更能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管理层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可能性,从而避免企业因管理层激进的经营策略增加经营风险,带来财务危机。特别是日本银行作为客户企业的结算银行,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已极大程度地参与企业财务决策,直接管理和监督企业的财务往来。

三、债权人治理与企业财务困境的防范

1、债权人治理对企业财务困境防范的理论基础。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管理层、股东、债权人、员工、监管机构、供销商、消费者等群体)缔结的一组合约,公司治理的本质应该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关系的有机整合,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都应有平等的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杨瑞龙、周业安,2000)。然而,现实中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公司治理并不是可以轻易实现的,相互间存在博弈策略,最终的博弈结果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各利益相关者的谈判能力;各利益相关者对谈判破裂的担心程度(利益相关度);利益相关者对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评价。苏正建等(2006)通过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公众投资者、企业供货商、消费者等利益主体因其利益相关度或谈判能力或对谈判成本的承受能力不足,处于博弈的弱势地位,在无法建立弱势群体博弈机制的情况下,他们参与公司治理是不现实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选择是以银行为主体的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

转贴于

债权人作为公司借入资本即债权的所有者,可以通过给予或拒绝贷款、信贷合同条款安排、信用资金使用限制以及参与债务人公司董事会等方式对客户企业施加影响,从而缓解企业内部的某些利益冲突,克服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代理问题,尤其是激励和约束企业经理人员。一方面,激发经理人员的积极性,使经理层的利益与股东利益及债权人利益趋于一致;另一方面,债权人给予的还本付息压力可以减少企业可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量,防止管理层采取道德风险行为,抑制那些不利于企业价值增长的过度投资或风险投资,防止财务困境。

2、我国债权人治理现状分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债权人治理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中仍然亟待完善。由于不存在银行对企业所有权的状态依存机制,作为主要债权人的银行对客户企业的监控十分薄弱,并且银行和客户企业之间缺乏人事结合机制,使得银行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其本应在企业享受的各项利益得不到保障,承担了巨大的经营风险。这种现状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两点。

(1)有关法律法规的限制。根据现行有关法律的规定,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因此即便企业所欠债务的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该部分债权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仍无法转为股权,作为债权人的银行除了按照贷款协议扣押其抵押担保外,根本无法干涉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尽管银行是企业主要的债权人,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一般缺乏银行的代表,管理层作出重大决策时一般也没有银行代表的列席,加上我国的信用机制不健全,造成了银行债务的软预算约束,使本应分享贷款企业控制权的银行,基于收回贷款本息的考虑实际上反被贷款企业所控制。

(2)政府的干预。我国银行仍然不同程度地受到有关政府机构的干预,尤其是在贷款的发放上。对那些信誉和财务状况不良企业的贷款,有些地方政府往往从地方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给银行施加压力,从而影响银行选择贷款对象的市场化程度,使得银企之间很难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债权债务关系,银行对客户企业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

3、我国债权人治理对企业财务困境防范的实现途径。为防范企业财务困境,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强化我国的债权人治理机制。

(1)确立债权人对企业的全程监控机制。债权人作为企业借入资本的所有者,承担着本息到期无法收回或不能全部收回的风险,因此债权人应该和股东一样,在公司治理上有权对企业行使监控权。为了有效地防范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银行应当遵循全程监控的原则:即确立形成债务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体监控机制。

事前监控主要是信贷筛选机制。在放贷对象的选择方面,银行应当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尽量不受地方政府的干预,对企业的借款申请、资金用途及借款资格等进行严格的贷前审查,以保障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避免资金流向那些本身财务状况不好、经营风险高的企业。

事中监控即常规监督机制,银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完成。一是在信贷合同中明确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在提供贷款时,银行应该就债务协议的有关内容与企业达成一致意见,尤其是应在信贷合同中清楚地标示自身在企业可以享有的各项权利,如获取作为贷款抵押物资产、对财务困境企业进行清算、对企业进行重组投票、对企业进行必要的审计、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甚至在非常情况之下撤换企业管理者的权利。二是向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派遣银行代表。这些代表以外部监控者的独立身份行使对企业的监控权,如:检查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监督银行借贷资金的使用动向,对公司主要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过程中过于激进或保守的行为以及违反信贷协议或公司章程等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纠正,列席企业董事会议和监事会议等。

事后监控则是相机控制机制,即破产程序的实施。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银行应根据法律程序接管企业,对企业实施控制权。

(2)重构债权人会议。债权人集合的形式就是债权人会议。在目前的实践中,债权人会议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后在破产程序中为方便全体债权人参与破产程序、行使债权人权利、维护全体债权人共同利益,由经过债权申报而登记在册的全体债权人组成的,表达债权人意志、统一债权人行动的议事机构或集会活动。其实质仍然是一种单一的事后处理机制,只有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情况下才会成立。应从全程监控机制出发重构债权人会议,将其建成一个类似于企业董事会的机构。即在企业正常运行阶段,银行以主要债权人的身份召集企业的全体债权人各自推选一定的人选组建债权人会议,代表各债权人监督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参与企业治理。

(3)强化债权人的知情权。债权人知情权主要指债权人有权获得企业涉及自己切身重大利益的企业资讯,企业及其管理层有义务及时通知和提供相关资讯(徐胜强,2002)。债权人作为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内部控制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内部控制者占有信息,比外部的债权人更了解什么样的决策对自己有利,往往利用占有私有信息的优势采取机会主义或道德风险行为谋求个人利益,选择有利于增进自身效用而不利于债权人的各种行为。因此,知情权是债权人权利实现的前提,是债权人利益得以保障的重要方式。

原则上,债权人知情权包括被告知权和查阅权两项内容。被告知权要求企业尽到告知义务,在作出有关资产重组、所有权变更、战略调整等重大决策时应及时以有效的方式通知债权人。查阅权要求债权人应主动关心企业的经营活动现状,定期或不定期地翻阅客户企业相关文件,了解其近期的经营动向。

参考文献

[1] 吕玉芹:论公司的债权人治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6).

[2] 苏正建、牛成喆:债权人财务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7).

[3] 徐胜强:论股份有限公司债权人知情权[J].法学,2002(9).

企业财务困境篇10

茶叶企业的财务管理只有通过准确掌握企业的经营信息,才能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然而当前茶叶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面临了各种问题,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

1茶叶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1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茶叶企业的最大经营特点在于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茶叶产品的开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这些与企业经营情况有最直接关系的管理任务往往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特别关注,企业员工也同样的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这些事务的管理上。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而言,由于其与茶叶企业的经营发展不存在直接影响,所以往往大部分茶叶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都极其淡薄。茶叶企业的生产者一般也担任着经营者的职责,其长期从事茶叶的生产工作,对财务管理的专业认识明显不足,同样也意识不到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所以当前茶叶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意识的淡薄。

1.2财务监管力度不足

财务监管从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来看,由于茶叶企业处于农业生产行业,因此受农业有关部门的管理更加直接,相关部门对其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生产行为的关注度也更高,故而将更多的监管力度放在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的企业管理环节,专门的财务监管力度明显不足。茶叶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不足,一方面是由其自身对财务管理的忽视造成的,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力度较弱也成为了财务管理工作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加大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才能促进茶叶企业实现工作上的优化、增加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1.3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茶叶企业由于将更多的人力资源用于与产品和经营直接相关的工作上,因此在财务人员的选配方面有所忽视,大部分财务人员缺乏专业性财务管理知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会计人员培训,整体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另外,在财务人员的配备上也存在着诸多漏洞,如会计、出纳择一人担任这种现象,在茶叶企业中屡见不鲜。

1.4财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制度主要是与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决定着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条理、规范。目前茶叶企业针对财务制度方面的关注度较低,大部分企业尚未对自身的财务制度进行系统整理与规划,因此大部分财务管理工作都是会计人员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与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展开的。这种财务工作状态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必然是不利的,各种制度上的不健全会使得会计基本工作都无法正常有效的完成。例如在单据的记录与制作上,会计凭证的记录、留存上,这些工作中的问题都直接导致了财务管理的最基础性会计信息出现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1.5公司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在当前茶叶企业中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茶叶企业要扩大生产、拓展业务都要依赖于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通过多渠道的融资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大极为常见,同时也是有效缓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财务管理困境的重要手段。然而虽然茶叶企业的财务管理困境急需有效的融资手段进行缓解,但却由于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水平有限,无法开发出有效的融资渠道,进而使企业所面临的财务管理困境更加严重。

2财务管理在茶叶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2.1财务管理为企业经营状况的准确评价提供依据

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掌握当前的企业经营信息,而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各种信息正是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信息。对于这种需求来说,如果企业没有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就会使企业经营评价无法准确有效的反映出真正的经营状态,进而也无法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准确决策。财务管理工作中涉及企业的基本资金流动情况,涉及企业经营的各项基本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计算、分析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企业在财务方面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只有准确掌握了这些能力,企业才能针对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说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2.2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寻找自身的发展弱势

茶叶企业在当前市场化的背景下同样面临着各种激烈的竞争,要寻求更加长远的发展了解竞争形势与自身的发展弱势极为必要。企业只有在了解到自身的弱势与不足,并通过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才能掌握自身需要调整和提高的方向。财务管理所涉及的经济效益管理、企业经营资料等,都是反映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准确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企业可以挖掘出具有较大可开发空间的市场潜力,同时也有效强化发展薄弱环节,实现企业最终的发展强盛。

2.3帮助企业实现理财目标

茶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基本的经营管理之外,采用一定的理财手段,也是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其经营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理财手段在企业经营中来看,是需要以财务管理作为主要手段方可实现。企业理财要依赖于财务管理的基本账务状况分析,通过与同行业的发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差距,为企业制定出合理的理财目标,并且根据企业现有资源制定合理的理财规划,最终通过财务管理的手段来落实。

3茶叶企业财务管理困境的突破策略

3.1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茶叶企业作为一种生产型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其管理水平直接相关。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明确,其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当前财务管理发展困境的有效改善,只有通过大力宣传,使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管理相关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地位深入到每一位职工与领导意识中,并且对各部门和领导提出相应的要求,所有的工作都要加强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更加强大的支持,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具体来说,应当明确在实施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中的意识正确性。首先,应当明确财务管理只有在规范化、法制化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其对企业管理及发展的最大化作用。其次,要将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基本作用有正确认识,了解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手段,其作用的发挥和实现应当符合基本条件。最后要明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任务,使财务管理工作实现准确化、全面化、规范化、条理化的运行状态。

3.2加大政府相关部门的财务监管力度

财务监管力度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茶叶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薄弱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能够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监管极其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是否能够与本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同步。一方面,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各茶叶企业建立起适合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机制,但同时也要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在茶叶企业的财务监管工作中发挥出主导作用,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发提供有效支持。例如,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新的财务管理工作机制,或者在财务监管工作上进行大力创新,根据茶叶企业的特殊发展情况,以及财务管理发展的困境,实施有效的指导帮助,以及有力的监管。

3.3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支撑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与提高的动力,在茶叶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对于人员培养,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建立起科学的规划。首先应当保证财务人员从专业财务知识上进行全面培训,使其专业水平得到保证。其次结合茶叶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在财务工作中进行专门性会计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明确茶叶行业与其它行业在财务工作上的主要差别。再次,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使财务人员拥有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增加财务工作的责任心,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促进。最后,提高财务管理中财务监督管理人员的监管水平,以专业的财务知识达到公正、客观的财务监管成效。

3.4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茶叶企业自身的财务工作特点与其它行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对于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账、钱、物管理权交叉、人员聘用机制有效性差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与财务工作及工作人员安排的各个方面,按照财务工作规范标准,做到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首先要保证各项财务工作流程的合理、规范。其次要全面控制财务工作中审批工作的标准化。最后要制定一定的财务公开管理制度,实现企业财务工作的民主管理目标。此外,还应当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实现企业融资水平的提升,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市场化经济环境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这样一项重要的工作,几乎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成败。茶叶企业所处行业的传统性使得其财务管理工作也充满着各种传统特点,而这些特点却恰恰成为影响其管理水平及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只有从财务管理制度、态度、人员素质、监管力度、融资等多方面实施改进,才能推动茶叶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林佩瑶.四川省雅安市茶叶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

企业财务困境篇11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本法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每年GDP指标的增长都跻身于世界前列。在国民经济指标构成中,中小企业的贡献占有很大的比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说,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取决于中小企业的如何发展。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遇到了财务管理的难题,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理念简单,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意识不强,导致银行信贷或资本市场的歧视进中小企业,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和融资渠道也越来越狭窄,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社会一个热点问题。

1 中小企业财务困难的主要成因

1.1 企业外部的原因

(1)国家政策导致小企业地位低下。虽然小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从我国总体经济结构来看还是国有企业占领主导地位。国家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中指出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发展模式,所以国家提出“抓大放小”的政策方针,使得社会资源都流向大企业。使得中小企业在争取社会资源时陷入不利地位。

(2)自身特点导致社会认同感较弱。企业规模较大,资产雄厚,效益稳步增长,就会很快得到同行业的认可与信任。而小企业在人,财,物各个方面都显得很薄弱,尽管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但仍然在短时间内得到认可。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银行对不同融资者的态度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国的银行贷款偏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中小企业要想争取到想要的贷款额度可就是难上加难了。

(3)不同级别同场竞技,使得中小企业无力竞争。由于中小企业创建初期投入少, 在人,财,物方面都比较缺乏。中小企业在市场中主要起到弥补市场空缺的作用,往往缺乏满足企业发展相应的技术人才,使得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一旦想做大就会受到同行业企业的激烈排挤,导致中小企业在同大企业竞争市场时常常陷入财务困境、甚至面临破产或被吞并的处境。

1.2 企业内部的原因

(1)缺乏资金融通渠道。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他们经营具有灵活性,能及时抓住市场为自己谋求利润。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积蓄或家庭集资,极少通过正规渠道获得信贷和其他财政支持。大部分中小企业遵循的理念是“船小好掉头”,不断变换经营业务,企业发展使缺乏连续性。这种经营理念也使得中小企业在筹资、融资上总是困难重重。

(2)中小企业对资金运作的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大多数家族式管理,缺乏民主性,更谈不上现代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严重不足,例如:缺乏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在库存管理和交易结算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随意性较大,对“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了解,使得中小企业总是占用企业的投资资金,导致中小企业缺乏科技创新和合理营运资金的能力的实力。所以当遇到问题时,中小企业不可避免的将面临财务困境。所以中小企业应学会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己手里的现有的资金。

(3)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普遍不真实。这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认定很高,认为中小企业贷款很难偿还,融资出现了较大的困难。另外,中小企业与投资人沟通很少,投资人了不解企业真实情况,很难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所以中小企业应加快改进自身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和沟通渠道。

2 解决中小企业财务问题的主要方法

2.1 应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要想通过上市融资还是有一定难度,但是可以考虑发行短期债券进行融资。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信誉和知名度,同时还可以降低融资成本。短期融资债券可以不对社会公众发行,只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人发行。短期融资债券的信息透明度要比银行的短期贷款高。企业的任何的违约行为都会被披露。并且短期融资债券的投资人是各金融机构,中小民营企业若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提高本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企业的知名度。

首先,中小企业应大胆的进行改革,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建立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在财务管理上的投入,改善企业落后的人力资本格局。诚信是现代金融市场的基础,中小民营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的一条途径是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加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对客户信息的有效管理和资信调查。

2.2 加强沟通途径,让投资人放心投资

中小民营企业要解决资金调控风险就要改善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银行在企业借贷前能够比较容易的了解到中小民营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在企业借贷后能够掌握企业对贷款的使用和控制能力,从而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企业在对外投资时能够解决投资者与资金运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能够消除企业管理者在投资活动中的盲目投资,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增强企业的资金运用能力,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增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融资难。

2.3 优化宏观环境

企业财务困境篇12

第一,石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有助于企业制定明确管理层级责任目标。石油施工企业通常为大型企业,企业内部具有多层次的管理层级,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成本控制工作也可以达到预期效果,资金周转率高,创造可观经济效益[1]。同时,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来帮助企业分析施工项目的潜在价值,如是否需要加大投入等。第二,推动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体系。当前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代表着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能够承担自身职责,快速完成工作任务[2]。第三,石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提高企业综合实力,防范潜在风险。石油行业经营风险性较强,石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进程中,前期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购买材料、设备以及人力等成本,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企业是否能够按时收回经济效益仍然具有不稳定性,财务管理制度则通过财务信息分析,及时察觉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解决问题的对策,并且提高自身实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第四,能够为企业决策过程提供信息。石油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市场变化形势有深入了解,同时也要掌握自身财务信息、经营状况,从而才能够制定发展决策,确定承建项目的具体施工计划等,而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正是承担了这一任务,为企业制定发展决策提供数据参考[3]。

2石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

2.1缺少健全内部监管机制,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就目前来看,国内石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正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其中缺少健全的内部监管机制、风险防范意识缺乏的问题尤为严重,使企业资金运作不稳定。一方面,由于石油施工企业的层级制度较为繁杂,项目工程的财务管理权力被下放到基层单位,而基层单位内部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预算资金被分割使用,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展开[4]。另一方面,项目经理部缺少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意识到资金运作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更加之以不同管理层级之间的职责界定较为模糊,各个部门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职责没有清晰划分,造成主观认识不到位、客观监管约束力度不足的现象,在此作用下,石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基层。

2.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发展滞后

石油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发展滞后、与现代化社会整体环境不符是其面临的难题之一。市场经济环境下,石油施工企业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尤其是石油行业受到国际石油市场的重大影响,在这一情况下,石油施工企业必须要建立更加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并不断自我调整,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但目前石油施工企业的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的内容重合,财务工作的重点也往往集中在会计核算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是面向这一方面而制定。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环境内,石油施工企业的财务工作需要处理的内容包括财务预算、战略规划、资源配置,显而易见的是,石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与市场经济环境脱节[5]。

2.3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弱

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相对较弱是当前石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石油施工企业通常为大型企业,工作岗位的稳定性相对较强,而这也导致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员工缺乏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没有主动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石油施工企业的发展变幻速度极快,如果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长期保持这一状态,则必然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会致使企业面临潜的财务风险,造成经济损失[6]。例如,石油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门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过程,能够及时察觉施工项目的潜在风险,进而及时实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但由于目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差,专业素养不足,无法精准把握正确的投资、资金使用时机。

2.4资本运营效率不高

石油施工企业面临着资本运作不合理,资金运营效率不高的困境。石油施工企业项目工程往往规模较大,前期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设备、原材料等成本,涉及资金运作规模大,为了保证工程项目顺利竣工,要求必须为其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而实际上石油施工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科学性不足,资金运行效率较低,对工程施工阶段的资金使用造成不利影响[7]。此外,有一部分石油施工企业将资金下放给各个项目部门,从全局上对资金运行的整体情况进行掌控,但对于各个项目部门资金运作的具体情况却缺少详细的了解以及具体规划,资金运作率不高。

3石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出路

3.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树立科学财务管理理念

为了解决先前石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难题,走出发展困境,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首先,企业需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石油企业而言,传统的以审计作为出发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因此需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对内部控制体系适当进行调整。石油施工企业的基层单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且能够创造出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此财务决策权力被下放至基层单位,而针对这一情况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强财务控制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同时优化财务操作流程,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管理下,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落到基层部门。其次,石油施工企业要改变传统思想,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增强风险意识。尤其对石油行业而言受到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要时刻保持注意,关注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并且要认识到通过财务管理制度能够防范潜在的经营风险[8]。

3.2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石油施工企业应当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如果石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过于单一,则必然无法满足实际经营管理需求,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内部环境。首先企业要跟随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展开内部财务制度改革,使财务管理、财务组织体系能够顺应市场经济变化趋势。其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应当贯穿项目工程施工全程,不仅仅包括会计核算内容,而是要将项目预算、资金使用、结算等全部工程内容纳入到管理系统中,接受财务制度的监督与管理[9]。

3.3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养

石油施工企业应当要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否能够落实到实处、是否能够在企业基层得到执行,都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企业需要财务多种措施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为在职员工提供进修、定期培训的机会,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开拓员工眼界,累积专业知识,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其次,积极引进外界人才,吸收更多优秀人才到企业就职,提升财务部门整体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此外,加大对员工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竞争、风险意识,主动学习财务管理领域内最先进的理念,使员工具备财务管理风险防范能力以及高度敏锐的风险洞察力,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4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石油施工企业应当要不断完善资金运作模式,提高资本运作效率。石油行业风险系数高,技术性与专业性强,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回报率相对较高,基于这一特点,资金运作过程必须要具有高度规范性,资金使用过程必须要接受严格监督,并且按照流程有序展开,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资金使用符合财务预算,同时要具备时效性,在工程项目进展过程中,及时满足资金使用需求,保证施工进度。项目施工前应当展开充分、全面的财务分析,从财务管理的视角出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及时察觉潜在的财务风险,降低资金使用风险,使资金投入能按时回收经济效益,避免企业遭受资金链条中断、资金运转不及时的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制度不仅仅是现代化企业经营发展的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财务管理制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对石油施工企业而言,由于行业具有一定特殊性,企业项目资金规模大,对财务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但就现阶段来看,石油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甚至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困境,不利于企业长久稳定发展,基于这一情况,石油施工企业应当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资金运作效率,从而才能推动石油施工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获取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朝定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朱君.探析我国石油企业财务集中管理与控制的新模式构建[J].时代金融,2017,04(11).

[2]刘国庆,李唯滨.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对策和建议[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1(10).

[3]葛敏超.石油工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时代金融,2017,14(2).

[4]戴芳.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探析[J].财会学习,2016,06(4).

[5]吴珊珊.大型矿产资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践与经验——以石油企业为例[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6,12(2).

[6]胡广垠.基于风险管理的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6,1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