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合集12篇

时间:2024-02-01 17:03:34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篇1

乐东县交通方便,海南西线高速公路和西环铁路贯穿西北,海榆中线公路穿越东南,是运销农副产品的胜地。全县土地面积2765.5km2,海岸线长达62.65km,总人口51.61万人,有黎、苗、汉等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65%,其中农业人口37.39万人,非农业人口14.22万人,劳动力20万人[1]。全县辖11个镇,县境内有7个国营农场,1个省属国营尖峰岭林业公司,1个国营莺歌海盐场等单位。尖峰岭为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现有保护最好、国内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

1.2资源优势

乐东县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1800mm,常年气温23~26℃,年日照时数达2100~2600h,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全县可利用开发的土地28.78万hm2,其中宜农地6.36万hm2,宜胶地5.81万hm2,宜热作地3.14万hm2,宜林地11.96万hm2,宜牧地0.90万hm2,可利用滩涂0.43万hm2,淡养水面0.21万hm2。全县耕地总资源5.35万hm2,常年耕地面积3.09万hm2,其中水旱田1.73万hm2,旱地1.36万hm2。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2]。

1.3基础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乐东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积极组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2010年该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年农业生产总值达36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3.66亿元,加快了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促使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措施

2.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1.1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根据往年粮食单产和品质偏差的状况,把发展重点转移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质高效上来,减少常规品种种植面积,扩大杂优稻和其他优质高产品种的生产面积。抓好南繁制种工作,不仅可为县内外生产供应大批优良种子,而且大幅提高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全年建立南繁制种基地面积3333.33hm2,其中水稻制种面积2866.67hm2,玉米制种面积466.67hm2,生产高产优质稻种子1.3万t、玉米高产优质种子4200t。全县年种植优质稻1.33万hm2,总产量10万t,产值6.2亿元;种植优质玉米0.33万hm2,总产量3万t,产值1.3亿元。推进粮食生产向高效、优质和优价方向转移。

2.1.2调整瓜果菜生产结构,推出乐东县农业品牌。根据乐东县实际情况和市场要求,着重打好名特优、季节差、无公害3个品牌。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准确把握各品种最佳上市时间,发展名特优品种,如豆类的四季豆、夏宝豆;菜用津春4号黄瓜、琼1号苦瓜;鲜食无籽西瓜、小型西瓜、台湾蜜瓜状元、蜜世界、新疆哈密瓜金皇后、西域3号等大批优良品种。树立无公害意识,禁止在生产区域乱扔垃圾、生活废弃物等污染源。产地选择在远离城镇、工厂和乡村的区域,避免工业“三废”污染,禁止生产上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执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抓好九所镇熟田洋、利国镇荷秦洋和佛罗镇腰果场等3个无公害瓜果菜面积共5666.67hm2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地环境质量,扩大无公害生产面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乐东县山区各镇是瓜果菜生产新区域,其产品病虫害少、高产优质,生产布局上必将逐步向其倾斜,逐年扩大其瓜果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此外,着重推出具有乐东县特色的农业品牌,如大棚哈密瓜、无籽西瓜和豇豆等。全县年种植瓜菜2万hm2,总产量52.5万t,产值15.8亿元。

2.1.3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发展蓝色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民间集资造船,加快渔船网具更新改造,新造大吨位渔船,优化作业结构,做到一船兼多业[3]。主要经济鱼类:海水鱼有红鱼、石斑鱼、真鲷、黄鲷、海鲶、海鳗、西刀、黄泽、鲱鲤等逾30种;淡水鱼有鲤鱼、草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福寿鱼、塘虱、黄鳝等;甲壳类有斑节虾(角虾)、对虾、白虾、九虾、青蟹等,贝类有牡蛎、文蛤等,头足类有鱿鱼、墨鱼、章鱼等。此外,还有海马、海参、海螺、海龟等名贵海洋药物品种。自6月开始,每年实行2~3个月的伏季休渔,以增加鱼虾繁殖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高位池养虾,抓好低位池的更新改造。科学规划,选择优良品种如福寿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唐虱、黄鳝、鲤鱼、鳗鱼、草鱼等,搞好淡水养殖,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渔农经济收入,振兴蓝色农业经济。

2.1.4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千家镇、抱由镇、大安镇等乡镇的养牛养羊业和全县家庭圈养猪兔等业的发展,发动农民群众,大力发展鸡、鹅、鸭、猫、鸽子等养殖业,增加畜禽出栏量。乐东县的畜牧业种类:兽类有水牛、黄牛、猪、羊、狗、猫、家兔等;禽类有鸡、鹅、鸭、鸽等;虫类有蜜蜂等,还有多种野生动物和水生动物共128种。

2.1.5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创办高效种养项目及农副产品运销、包装、保鲜、加工等,建立香蕉、芒果、椰子、竹笋、槟榔等农产品加工厂,建设瓜果菜冷冻贮藏库、橡胶初加工厂和植物榨油厂、竹箩筐纺编织厂等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采取洋土结合的方法,实行内引外联的合资、独资等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2.2大力生产热带优质名果,提高农业产值

积极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优质名果生产,组织举办热带水果生产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赠送科技图书,进行技术咨询和实地操作示范,培养热带优质名果生产能手,大力推广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芒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热带优质名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选种、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合理密植、铺设喷带灌溉设施、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培土、综合防治病虫害、果实套袋和科学采收等一系列综合丰产技术。加强治安管理和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做好产品畅销服务,提高产值。全年种植香蕉8000hm2,总产量30t,产值9亿元;种植芒果4000hm2,总产量4.5万t,产值2亿元。

2.3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乐东县农村沼气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推广“猪—沼—果”生态能源高效示范技术,每年举办6期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达3000人次。年建造沼气池2000口,配套建造户厕和猪圈各2000个,养猪6000头,种果666.67hm2,充分利用农村能源造福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为循环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全县年种植面积达1.07万hm2的热作橡胶生产采取提高割胶技术、压青、合理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使橡胶生势强壮,产量和产值相应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国防事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4-5]。封山育林,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保证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有效灌溉面积2.65万hm2,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田、林、鸟、路的生态农业新局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提高生产效益

设施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因此必须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一是推广设施无公害瓜菜节本增效微喷、滴灌与作物喷带灌溉施肥等节水肥技术,保持水土,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发展大棚种植瓜菜特别是哈密瓜产业,年种植2333.33hm2,总产量12.3万t,产值4.92亿元。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产值。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县建成蓄水工程109宗,其中大型1宗,中型7宗,小型78宗,山塘23宗,总库容4.88亿m3。通过争取上级拨款、集资,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大中型水库和江河湖泊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存在的问题

乐东县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产品包装不规范和培育品牌不尽人意,尚未能更好地适应买方市场。二是产销衔接体系有待完善。三是农业投入资金缺乏,靠资金拉动农业增长的力度不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抵御旱涝等灾害的能力尚弱。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尚处于低水平,生产结构还需要合理调整[6]。六是渔船深海作业乏力,海洋经济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七是山区贫困面大,扶贫任务繁重,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4发展规划

4.1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依法治农目前,在建立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再建立乡镇农业行政执法站,加强县、乡两级农业乡镇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为三农服务。依法保护耕地、水利设施和森林资源;依法管理水资源、海洋资源。加强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

4.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2.1举办农业技术大培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充分调动全县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每年举办农技培训班80期,培训镇农、村干部和农民超过12000人次。编印发《早、晚造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今冬明春瓜果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000份和《各种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15000份,并全部发放到各镇。采取技术讲座、赠送科技图书、专家咨询、释疑与解决难题和现场技术操作示范等学教结合的教育培训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组织编印发《乐东农技推广》这一农业科技刊物,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在乐东县的推广应用。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采收、包装、保鲜等,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手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4.2.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机构,即县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个镇设有1个农业服务中心,每个村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小组,形成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大批农业科技骨干,健全科技体系,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通过转变职能,发挥技术优势,实行技术承包,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用科技武装农民群众头脑而发展生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2.3抓好早、晚造粮食生产工作。抓好全县全年2.67万hm2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管理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化学除草、配方施肥、旱育稀植、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农民群众利用坡园地、空闲地种植番薯、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抓好农田整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排灌条件,夺取粮食大丰收。

4.2.4加强香蕉生产管理。认真抓好全县8000hm2香蕉生产管理,提高香蕉产量品质。推广香蕉喷带灌溉、施肥、抹花、断蕾、疏果、套袋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推广田头保鲜和改进采收与包装技术,提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使香蕉产品不仅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而且能打入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提高生产效益。

4.2.5加快发展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生产。根据乐东县的实际和市场需求,做好冬春瓜菜生产准备,生产面积扩大至1.33万hm2。一是抓好种植期调整。争取最佳上市时间,避免与广东、广西等省区的瓜菜上市时间相同,争取市场份额。二是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品种如赣豆、四季豆、夏宝豆、无籽西瓜、小型西瓜、菜用瓜(琼1号苦瓜、津春4号青瓜)、椒类(湘5、湘9)、茄类(长紫茄)等种植面积。三是抓好无公害瓜菜生产。抓好巩固佛罗镇腰果场、九所镇熟田洋和利国镇荷秦田洋等共5666.67hm2无公害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无公害瓜果菜生产规模。禁止在生产区域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禁止向生产区域倾倒垃圾和生活废弃物,避免工业三废等污染源,创造乐东县无公害瓜菜品牌,发挥乐东县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的最大效益。

4.2.6大力推广果树优良品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的农民群众调整优化果树品种结构,扩大推广巴西蕉组培面积5333.33hm2、台农芒面积3333.33hm2、杞子笑荔枝面积800hm2、储良龙眼面积533.33hm2等,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效益。

4.2.7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金钱树、兰花和槟榔市场前景广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门路。乐东县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的胜地,兰花喜阴凉,应将培育兰花和种植槟榔相结合,在大龄槟榔树下培育兰花是科学之举。因此,应积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等经济作物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2.8抓好畜牧业生产。按照围绕市场、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总体思想,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抓好山区养牛、养羊和沿海地区的养猪工作。引进优良种源,改善本地传统品种,抓好畜禽无公害生产。预防控制禽流感等病害,生产优质产品,保障人们健康安全,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4.2.9积极发展渔业产业,搞活蓝色农业经济。全面推广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研究解决高位池养虾中出现的抗生素超标问题,养殖龙虾、对虾、白虾和草虾等,使高位池生产的虾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改造更新渔船网具和低位养虾池,增强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能力。继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和“海养海捕,淡养淡捕”的原则,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4.3拓宽流通渠道,搞好流通服务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篇2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28-02

一、概述

高陂镇位于梅州市大埔县南部,地处韩江中游,全镇总面积309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8.6万(非农人口约1.7万),有耕地2610.94公顷,林地24190.01公顷。2012年,全镇的农村经济收入达8.8亿元,人均收入6408元。我镇是农业主产区,以种植水稻、茶叶、蜜柚为主,半瓷半农是我镇显著特点。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目标,结合乡情,因势利导,典型带动,区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当前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党委、政府始终将农业作为立镇之根本,着眼于“强农惠农富农”,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产业基地谋划等方面入手,不断加速增收富民力度,逐步形成了全镇“中菜、东茶果、南药、西果养殖”的农业发展格局。全镇水果面积22145亩,其中蜜柚10252亩,青榄3050亩,茶叶11183亩。蔬菜16335亩,玉米3980亩,渔业 2890亩。2013年我镇农业总产值27823万元

1.粮食种植。粮食种植为我镇传统产业,主要品种为水稻、玉米、花生、番薯等,种植区域多集中在村基本农田保护区,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4.4万亩,总产量1.44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4万亩,总产1.19万吨

2.蔬菜种植。我镇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品种有生菜、芥菜、甘蓝、芹菜、大白菜、菜花、胡萝卜、西葫芦、青椒、韭菜等,主要分布在中部村,包括:乌槎、黄塘、陂村、陂寨、埔田等城郊区村,素有高陂“好咸菜”美称,“咸菜”等蔬菜不但能满足本地居民的需要,还远销深圳、广州等特区,现蔬菜种植面积1.6万亩,2013年总产量2.1万吨,为农户增收逾1500万元。

3.养殖。我镇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主要品种为牛、猪、鸡鸭等,现养殖户多集中在镇区中部地带,牛存栏量1998头,生猪存栏量17013头,能繁母猪1500头,羊存栏量3.5万只,各类家禽存栏量13.1万只。近年来,为助推养殖业发展,我镇积极强化项目引领作用: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集养殖―屠宰―分割―加工一条龙,全力提升畜牧产品附加值,带动我镇乃至全县鸡、牛、羊等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4.特色产业。全镇果树种植面积22145亩,2012年总产量9686吨,主要以蜜柚、青榄等为主,面积各有10252亩、3050亩。主要分布在城区周围平原片、古片各村。茶叶产业在市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镇内茶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镇有茶叶11183亩,总产896吨。在产业发展上,我镇积极推进“农户+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成立了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大埔县金山茶业有限公司、梅州市绿源麟农业高新发展有限公司、大埔县金奥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了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300余户,有效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推动我镇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在各产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同时,我镇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蔬菜林果面积不大。目前,我镇蔬菜林果实有面积不足4万亩,并且仍有递减趋势。

2.设施化水平较低,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全镇有17个村处在韩江两岸,受洪水影响极大,保护地蔬菜生产面积较少,如遇上灾害较多的年份,基本上是大面积减产,甚至失收。

3.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主要为一家一户的自由种植,随意性大、有组织的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很少,生产效率不高,同时农户依标生产意识不强,蔬菜连茬、重茬现象普遍,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农药、化肥过量施用现象仍然存在。

4.产业一体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加工销售企业;流通环节的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相对滞后,蔬菜.林果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四、今后我镇农业经济发展思路

1.2020年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1.1结合全镇实际,确定2020年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为:按照“中菜、东茶果、南药、西果养殖”的农业发展格局,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着力推进三个片区、三个产业、三个基地的全面建设。

1.2中部以蔬菜业为主,建成以3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保障城区全年蔬菜的供应,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农业、新农村。

1.3东、南部以茶果业为主,紧紧依托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大埔县金山茶业有限公司、大埔县金奥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及大埔县双喜红肉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持续增强共闯市场、共御风险、共同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大埔南部地区光温条件,大力发展蜜柚、茶叶产业,至2020年镇内蜜柚、红肉蜜柚种植面积1.8万亩,茶叶面积达1.5万亩,实现经济产值达 5000万元。

1.4西部地区以养殖业为主,保障城区菜蓝子供应,实现牛年出栏量2500头,猪年出栏量18000头。

2.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法措施

2.1为推动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我镇拟采取的主要方法措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按照上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从基础环境建设、项目环境建设、科技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四方面入手,举全镇之力,造发展之势,全面加速传统农业升级转型步伐,努力实现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持续推动泥井农业的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2.2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开发等项目资金,打井、修路、上电等,持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尽早启动排水沟渠治理修建工作,全面增强泄洪排涝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3是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积极构筑农业科技支撑。以优质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推进种养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统一供种、统一防治、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为手段,提升科技含量,推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进程;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规模化发展效益;建立健全镇村两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持续加速农民知识化、农业科技化进程。

五、持续推进生态化进程

“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化环境,是我们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更是我镇吸纳生产要素的大名片与硬王牌。为此,结合自身实际,我镇把“抓好循环农业,做足绿色文章,倡导整洁乡风,打造生态泥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①抓好循环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种养资源,在秸秆饲料加工、养殖业、生物有机肥、种植业四者之间形成有机的循环产业连;②做足绿色文章,因地制宜,见缝插绿,依托项目,绿色无害化生产,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发展基地,尝试启动休闲观光农业,向绿色和生态要效益;③倡导整洁乡风,推进饮水改造,加强环境整治,倡导乡风文明,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频共振与和谐共赢。

结束语:发展农业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科学规,更需要政策指导、资金扶持,本人只是通过本文发表个人看法。相信高陂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高陂镇2020年前的农业发展规划蓝图一定能够描绘得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王德霞. 农业乡镇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篇3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指导,规划目标要全面反映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规划内容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把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体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农村改革的战略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增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等方面要求,编制出能科学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以发展为主题,做好“五个坚持”:

——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抓住重要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绿色增长持续发展。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生态恢复建设和环境保护并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城市与农村、“一圈”与“两翼”、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内陆开放与扩大内需、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使各方利益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用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在开放大格局中思考未来发展,坚持走内陆开放型道路,以开放促发展。

——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目的从促进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围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满足百姓需求、实现百姓利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适广大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二、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

继承以往五年规划成果和经验,“”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在理念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内容上要改革创新,在规划体系上要科学务实。

(一)规划内容要体现“四大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向“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目标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将增长作为手段,发展作为目的,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向“时空型”规划转变。既要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更要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规划任务的科学落地。三是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规划转变。把城市、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由“城乡分割”规划,到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四是更加注重向“方案型”规划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将规划作为宏观蓝图而束之高阁的现象,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

(二)规划体系要科学合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按行政层次分为市级规划和区县(自治县)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四个层级。市级“”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由1个总体规划、12个重点行业规划、3个重点专题规划构成,形成“1+12+3”规划体系。

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特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具有综合性和纲领性的特性。它以宏观战略指导为主,明确五年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相应的建设重点,是制定农业政策,编制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题规划和农业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2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期5年,从年至2015年,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市农委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编制,报市政府审定和实施。

2、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规划是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某一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策划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的依据。如粮油、经济作物、蔬菜、畜牧、渔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等行业和兽医、农机、农村能源、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及农村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农村经营管理、饲料工业等领域编制的五年规划。重点行业“”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自行编制,送市发改委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内某种功能或产业的保护与开发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它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空间细化和落实,是引导社会资源在空间合理配置的政策手段,与行业规划处于同一层级。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规划等。

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专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如三峡水库天然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奶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等。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重点规划分别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4、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是指以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指导,围绕规划中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内容,以公益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建设为内容编制的规划,是争取和安排中央、市级投资,推进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依据。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等。

“”期间,需编制的其他专项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根据工作情况另行安排。区县(自治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区县(自治县)农委(农办)牵头编制,报审程序参照市级规划执行。

三、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前,必须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要在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三农”问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二)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人心、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规划起草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和参与制度。涉及农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划,牵头单位应主动征求意见,有条件的应允许他们参与规划编制。

(三)加强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行业规划、专题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规划衔接工作由市农委统筹协调,各区县(自治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四)实施评估调整。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规划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对规划执行效果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做出分析评价,并针对环境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对调整和修改规划提出意见。评估分为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评估,在市里统一安排下进行。

四、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市乡企局、市气象局、市供销社、市农机办、市农综办、市教委、市交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文广局等部门参加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发展计划处。

(二)成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成立规划专家咨询组。市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大学、市社科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院校研究“三农”问题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规划的咨询、论证、评估等。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听取规划专家咨询组的意见,规划初稿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三)成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专家小组。从委直属事业单位抽派专家,组成不同专业结构的规划编制小组,在规划编制期内相对集中办公。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篇4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指导,规划目标要全面反映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规划内容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把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体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农村改革的战略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增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等方面要求,编制出能科学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以发展为主题,做好“五个坚持”:

——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抓住重要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绿色增长持续发展。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生态恢复建设和环境保护并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城市与农村、“一圈”与“两翼”、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内陆开放与扩大内需、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使各方利益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用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在开放大格局中思考未来发展,坚持走内陆开放型道路,以开放促发展。

——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目的从促进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围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满足百姓需求、实现百姓利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适广大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二、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

继承以往五年规划成果和经验,“”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在理念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内容上要改革创新,在规划体系上要科学务实。

(一)规划内容要体现“四大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向“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目标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将增长作为手段,发展作为目的,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向“时空型”规划转变。既要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更要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规划任务的科学落地。三是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规划转变。把城市、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由“城乡分割”规划,到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四是更加注重向“方案型”规划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将规划作为宏观蓝图而束之高阁的现象,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

(二)规划体系要科学合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按行政层次分为市级规划和区县(自治县)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四个层级。市级“”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由1个总体规划、12个重点行业规划、3个重点专题规划构成,形成“1+12+3”规划体系。

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特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具有综合性和纲领性的特性。它以宏观战略指导为主,明确五年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相应的建设重点,是制定农业政策,编制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题规划和农业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2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期5年,从2011年至2015年,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市农委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编制,报市政府审定和实施。

2、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规划是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某一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策划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的依据。如粮油、经济作物、蔬菜、畜牧、渔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等行业和兽医、农机、农村能源、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及农村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农村经营管理、饲料工业等领域编制的五年规划。重点行业“”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自行编制,送市发改委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内某种功能或产业的保护与开发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它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空间细化和落实,是引导社会资源在空间合理配置的政策手段,与行业规划处于同一层级。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规划等。

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专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如三峡水库天然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奶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等。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重点规划分别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4、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是指以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指导,围绕规划中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内容,以公益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建设为内容编制的规划,是争取和安排中央、市级投资,推进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依据。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等。

“”期间,需编制的其他专项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根据工作情况另行安排。区县(自治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区县(自治县)农委(农办)牵头编制,报审程序参照市级规划执行。

三、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前,必须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要在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三农”问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二)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人心、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规划起草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和参与制度。涉及农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划,牵头单位应主动征求意见,有条件的应允许他们参与规划编制。

(三)加强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行业规划、专题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规划衔接工作由市农委统筹协调,各区县(自治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四)实施评估调整。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规划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对规划执行效果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做出分析评价,并针对环境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对调整和修改规划提出意见。评估分为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评估,在市里统一安排下进行。

四、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市乡企局、市气象局、市供销社、市农机办、市农综办、市教委、市交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文广局等部门参加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发展计划处。

(二)成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成立规划专家咨询组。市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大学、市社科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院校研究“三农”问题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规划的咨询、论证、评估等。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听取规划专家咨询组的意见,规划初稿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三)成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专家小组。从委直属事业单位抽派专家,组成不同专业结构的规划编制小组,在规划编制期内相对集中办公。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篇5

一、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指导,规划目标要全面反映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规划内容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把确保粮食平安、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体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农村改革的战略性推进、农业可继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增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等方面要求,编制出能科学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做好“五个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抓住重要机遇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掌握发展的科学内涵,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坚持绿色增长继续发展。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恢复建设和环境维护并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妥善处置乡村与农村、一圈”与“两翼”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内陆开放与扩大内需、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使各方利益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更加注重用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在开放大格局中思考未来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坚持走内陆开放型道路,以开放促发展。

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动身点和归宿,坚持发展效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规划目的从促进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围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满足百姓需求、实现百姓利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适广大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效果。

二、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在理念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继承以往五年规划效果和经验。规划内容上要改革创新,规划体系上要科学务实。

(一)规划内容要体现“四大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向“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目标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发展作为目的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向“时空型”规划转变。既要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更要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规划任务的科学落地。三是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规划转变。把城市、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由“城乡分割”规划,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四是更加注重向“方案型”规划转变。改变临时以来将规划作为宏观蓝图而束之高阁的现象,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

(二)规划体系要科学合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四个层级。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由1个总体规划、12个重点行业规划、3个重点专题规划构成,形成“1+12+3规划体系。

具有综合性和纲领性的特性。以宏观战略指导为主,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特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明确五年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相应的建设重点,制定农业政策,编制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题规划和农业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2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期5年,从2011年至2015年,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市农委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编制,报市政府审定和实施。

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2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规划是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某一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指导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谋划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的依据。如粮油、经济作物、蔬菜、畜牧、渔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等行业和兽医、农机、农村能源、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及农村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平安、国际合作、农村经营管理、饲料工业等领域编制的五年规划。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自行编制,送市发改委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引导社会资源在空间合理配置的政策手段,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内某种功能或产业的维护与开发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空间细化和落实。与行业规划处于同一层级。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野生动植物维护区规划等。

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如水库天然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奶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等。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十二五”重点规划分别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专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围绕规划中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内容,4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是指以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指导。以公益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建设为内容编制的规划,争取和安排中央、市级投资,推进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依据。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等。

需编制的其他专项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根据工作情况另行布置。区县(自治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区县(自治县)农委(农办)牵头编制,报审顺序参照市级规划执行。

三、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前。研究“三农”问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二)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和参与制度。涉及农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划,牵头单位应主动征求意见,有条件的应允许他参与规划编制。

(三)加强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形成合力。行业规划、专题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规划衔接工作由市农委统筹协调,各区县(自治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四)实施评估调整。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规划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并针对环境变化和存在问题,对调整和修改规划提出意见。评估分为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评估,市里统一安排下进行。

四、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农委牵头。就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发展计划处。

(二)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成立规划专家咨询组。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大学、市社科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院校研究“三农”问题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规划的咨询、论证、评估等。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听取规划专家咨询组的意见,规划初稿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篇6

一、基本观点

(一)品质经济的定义

品质经济是指适应人们食饮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实现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中更健康、和谐、愉悦生活的经济形态。通过文化传媒、体育等渠道建立的人与人交流、健身强体等方式也是品质生活方式,这种品质生活方式,更偏向于心灵沟通和健康快乐。本文强调的品质经济,偏重于从人与自然交流,或基于自然的平台进行的人与人的交流及健康快乐的角度,进行相关分析。

(二)基本判断

发达国家已整体进入品质时代,具体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对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的要求高;热爱体育,群众体育普及;热爱各种形式户外旅行。供给方式:农业科技发达,支撑物种开发、生产出安全、高品质的食品;文体业发达、娱乐方式样化;互联网业发达;心理咨询业发达等。而中国城市不同程度走进品质生活时代且有各具特色。因此,中国城乡经济中的农村经济发展应顺应品质经济时代潮流,抓住时代机遇,发展新型农村经济。这既有发展前景,也是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社会经济意义

品质经济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共同构成和谐完美的经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是从供给角度中的产业属性和产业链的环节角度看社会生产现象,形成的提法。假设成都市未来实现微笑曲线,从初次分配角度看,受益的主要是高端科技与服务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和政府。而普通劳动者并不能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微笑经济”,以获得微笑。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品质经济才能通过服务分享微笑经济直接受益者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样,在人力资源溢出的趋势下,人力资源也只有通过品质生活的泛化而找到其发挥能量的市场。因此,从社会福利广泛分享的社会诉求来看,品质经济才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

(四)品质经济的特点

一是发展条件是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绿色生活的文化在大众中普及,交通与信息网络发达,有消费者认可的开发资源及配套的服务管理方式与水平,有适合消费者自身消费水平的选择空间。二是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经济,也就是自然资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可被综合利用、深度开发的经济。三是通过文化发掘使自然资源增殖或通过创意投资、美化自然就可使资源点石成金的经济。四是普通劳动者可以迅速适应的经济。五是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及技能的经济。六是物种资源充分发挥潜能的经济。

二、成都市发展品质经济的条件

第一,自然资源精华浓缩。即地貌与气候在小区域的多样性,为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有发达的文化与产业支撑。成都市文化底蕴深厚,成都及周边不但有历史积淀的深厚、独特的文化,还有敢消费、会消费、爱消费的区域民俗文化,并养壮了发达、有竞争优势的餐饮产业及文化。

第三,城乡统筹改革先行,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六年改革中,进行的农村产权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等,为新型经济发展、新市场繁荣、新城镇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超前的有效的制度基础,同时,也为成都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

成都市应根据品质经济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自身优势,以农业科技优势和引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为责任,在一区一主业的主导下,把成都平原建设成为土特农产品、畜牧、家禽、鱼类产品的生产基地,装点现代城市的花卉苗木的生产研发基地,涉农旅游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区域,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山区、部分自然条件好的农区的房地产业)适度发展的区域,高级稻米与油菜生产的基地。总之,是满足城镇居民多种现代、绿色需求的经济发展区。

三、成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不足之处

(一)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应是生产与分配适当结合的规划

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而言,此前,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制订规划主要是“生产性”的规划。现阶段,我国强调发展与和谐并重,因此,规划应是“生产性”、“分配性”内容都有所反映,从而体现产业、经济发展是手段,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目标的指导思想。

在对成都市总体规划及子规划学习考察中感受到,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在总体规划的“十二字方针”中体现的比较明确,但在展开中体现的不充分,而相关的子规划中体现的更不明显。如果就业与收入仅仅被视为是社会指标,由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制订,它最终也应分解到产业上来,因此,产业部门不直接定出这些指标,落实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就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成都市农委虽然在实践中广泛地实践着品质经济,但没有理论抽象出品质经济内核

第一,从子规划与总规划及其他子规划的关系看,该规划如其他规划一样,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首先,“全域成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全域成都”规划的核心,应该是人的社会发展规划。应根据城镇化发展的可能,明确制订未来农村人口须转变社会身份的规划,并制订城镇与新农村发展规划,农业、非农业发展规划,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投资等规划,才能相互适应。其次,该规划就是一个目标、方向、原则的制订与说明,而对实现目标的投资、土地流转规模、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劳动者培训等没有配套规划,内容不充分。

第二,对品质时代的预见性不够,对未来可能出现一些产业,没有在规划中提出设想性内容,或数据订的可能偏保守。就前者而言,从规划的各类产业数据可见,规划是对现实的延续,这就把可能出现的新产业排除在外,如基于品质经济的视角,未来的居民对“土”猪、“土”禽、竹笋等真正的绿色食品的需求可能会快速增长,而成都的三圈层农区又具有发展这些产业的条件,但在规划中有所述及,但不系统,如对生态养殖区及工业式规模养殖区缺乏规划;对土鸡提出了发展的鸡名与区域,但对鸭、鹅、兔、野味等没有规划;对农业劳动者没有进行有针对性培训的规划。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人数、休闲观光实现接待人数、休闲农业旅游收入这三个指标分2015年、2020年提出的规划数据,2015数据肯定更“准确”,而2020年的数据可能比较保守。因为,国家未来十年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大幅提高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应地,品质生活将在更大的消费群体中展开,以上三个指标都可能进入快速增长期。

四、推动成都市品质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以品质经济的视角,全面审视修订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要制订出能有效推动品质经济在成都全面、有序展开的规划。规划是一个系统,由核心规划与子规划体系构成。核心规划是人的社会身份转变的规划,逻辑递推出成都市的功能区发展规划,进而延伸出城镇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其中,最重要且有新意的是体现品质经济的农业旅游服务业、资源服务增殖业等)的发展规划,终端就是政府与民间的投资规划、就业培训与社会保障规划、收入增长与消费增长的规划等。联系成都自然与历史形成的资源优势,笔者建议,沿山、沿水、沿路,充分发掘自然与文化的资源,全力打造农业旅游服务区;同样,依靠资源,引入房地产等服务业,促使资源增殖的品质生活休闲服务区在更广阔区域的分布。

(二)以完善政策为保障,推动品质产业与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

这一政策的取向就是鼓励农民进入城镇,推动农村土地要素高效流转,支撑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派生的观光业、休闲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全面联动;配套解决农民进城务工的廉租房问题,保障劳动要素的充分流动;完善政府向农区公共投资及鼓励民间向农区品质产业投资政策,刺激各类投资为品质经济的形成、壮大提供不竭动力。

(三)政府公共服务重点和投资应进行战略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

政府应紧紧围绕三、二圈层打造“品质生活休闲区――真正的生态土特产区、绿色生活区、乡村文化创意区”的大目标进行规划及加大投资。进而打通城市与农村互动的通道,实现两个市场的无缝对接。在这里强调一点,所谓战略转移是指,政府投资的占比应有较大变化,以引导社会投资向三、二圈层集中,消化成都市过高的居民存款,疏通富裕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建立全新的品质经济。

(四)政府应加快市场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市场监管的效率,维护品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政府鼓励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政府把可商业化的大项目与有关公共设施的投入招标捆绑,同时,政府配套投入土地整理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及信贷担保等优惠,吸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二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并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市场化进程。如政府可以在农产品基地建立政府出资并管理的农民低缴费的多功能仓储设施,同时,在农产品物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中心,慰平农业供求的季节冲击,减少农民的现实损失,增强农民创新的信心和对市场风险的控制能力。三是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进而加强对行业的监管,推动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精细化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农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区域产业、产品品牌的市场信誉,增加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渠道和空间。

(五)政府应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中发挥引领作用

品质时代的生活需求是精神与物质世界的高度和谐的统一,为未来新的产业、新的市场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也为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永恒的动力,特别是为高附加值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如对进一步美化成都山水,以增加其旅游业及农业(林业)服务业资源品位及吸引力的具体措施中,在品质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就创意出“泼墨山河”的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能,发挥人的文化创意能动性,仅用不同颜色的树种,就可生态重染山河。这使林农从种树的低附加值的瓶颈中跳出,仅因文化助力,就可让林产增殖。如何防范物种移植中的侵入问题,又如何陪育出新树种等等问题,就要求政府调查山水资源,制定美化山水规划,林业科研、畜牧业科研等等方面也应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品质经济所依托的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利用价值。

(六)政府应全方位为品质生活方式造势,以消费需求的扩张刺激品质经济的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有舆论宣传的制度优势,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媒工具,调动全社会的科研与宣传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质生活的宣传推广活动,是推广普及品质生活方式的必要行为。英国的宫廷生活方式从贵族流向民间,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中,时尚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推介品质生活的方式与资源,扩大品质生活市场信息的范围和提高舆论导向的效率。这方面,四川省的电视媒体已做得很好,遗憾的是成都市真正的品质资源还不够。

五、对农委完善“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第一,旗帜鲜明,以品质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丰富、完善已编制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基本原则是“在资源开发与保护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一区一主业的选择中创核心竞争力;在规模中要效益,在生态中找品质,在复合中寻共赢。”

第二,重在落实,对自身配套与部门衔接的规划反复沟通、完善。

第三,加强规划落实过程中的社会宣传。主要就是舆论导向、资源与市场信息,推动品质经济早日落户成都。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篇7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境内的大江大河流域水利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各个地方也都相继编制了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农村安全饮水、农田灌溉排涝配套措施、农田节水灌溉等相关的规划,但是由于存在多方管理、投资比较分散、群众的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影响到了投资效益发挥。

一、新型农村条件下的农田水利规划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速度越来越快,在新型农村的发展条件下,农业的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状况又是农业是否能否发展的好的一个基本保证。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要想加快实现,不仅要求我们及时的调整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观念,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规模经营,同时也要求我们加大力气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增加农产品的总产和品种的丰富。

那么,在如今现代化的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并协调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对于我们非常重视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来说,主要是要考虑以下这样四个要求:

1、在农村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

目前,我国的农村现代化改革逐渐深化,农业生产中所出现的一定程度上的规模性经营已经成了商品粮生产的必然要求,也逐渐成为了现代农业的基本保证。所以,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传统的经营产业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以前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农田的水利规划建设也必须要适应这样的改革发展要求。

2、农田水利规划还要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安全生产

我们都知道,现在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乡村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在此基础上,很多的外向型的经济以及第三产业经济体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样也使得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固定资产不断的增多,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对于灌溉水资源的安全保障的要求也必然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农村的水利规划建设必须要提供更好的服务。

3、农田水利规划还必须要满足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一个国家人民生存的根本,这是自古以来农业生产的一个大问题,那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一旦粮食供应量不足,就必然会引起物价的上涨,人心就会不稳定。

4、农田水利规划建设还满足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

由于农民的经济条件逐渐转好,所以广大的农民群众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田的水利规划建设就必须要考虑到农民对于生活更加富裕的要求,在可能的程度上,尽量的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最终可以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新农村形式下的农田水利规划特点

我们在上面介绍了一些农村的水利规划和建设的基本要求,那么根据这些要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使得农村的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农田水利规划的基本思路是要坚持“三个面向”:即要使农田水利的规划面向农业经济,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面向农村的工业,使发展朝有利于农村的工业发展的方向;面向农村的社会发展,最终要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朝着有利于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在管理上,要实现“三个综合”:即综合治理、综合利用以及提高综合效益。

水利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命脉和基础性的产业,那么,新农村形式下的农田水利规划就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田水利规划要适应当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农村的水利建设应按照能防洪水、能排涝、能灌溉、能除盐渍的要求,并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比较高标准。

这要求在制定规划时要按照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保证安全,另外,还要通过加强农村的骨干性水利工程的建设,来全面的改善城乡河道的水体环境,推进农田的园林化进程,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使水利工程的规划能够更好地发挥起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作用。

2、农田的水利规划还要有能够适应城乡一体化要求

农田的水利规划除了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之外,同时也要尽量的满足乡镇企业的供排水要求,再结合当地的交通、航运情况,争取可以实现统一的规划,使得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所以,如果农村的水利规划与村镇的企业发展规划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再加上当地有关部门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商业、交通、运输、文教设施等的统筹规划,必然会使得乡镇的发展呈现更为合理的布局,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

在如今城乡一体化推进逐渐加速的情况下,水利工程在标准、形式、工艺上也必须要有新的变化。其主要的表现是在堤防的标准化、沟渠的永久化,降渍的管道化、道路的规格化、泵站的高效化等等,从而可以体现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保土、省地的特点。

3、农田的水利规划要建立合理的农业灌溉、排水系统

对于目前来说,我国农村的农业规模经营在不断的扩大,机械作业也基本得到了普及,而且在此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就更要从布局和标准上来逐渐的调整和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同时还要布设必要的沟渠和相应的闸站桥涵等配套设施,从而可以适应更大的生产的需要。

4、农田水利规划还要适应高效的农田工程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农田的水利工程也逐渐形成了沟渠纵横、水系成网、闸站配套以及机电排灌等工程标准。而且经过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实践,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有这两种模式:

(1)农田灌水渠道的两暗一明:即采用地下暗渠灌水,暗管降水,并利用明沟进行排水。

(2)农田的三暗工程:即用地下的暗渠灌水,地下的暗管排水以及地下的暗管降水。

结束语

农田的水利的规划决定着农田水利建设的用地以及农业生态用地的构成格局。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安全是否能保证的重要一环,在建设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农田水利工程的各项要求,并了解其特点,才能让修建之后的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篇8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农牧业连年增产、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牧区经济呈现了平衡较快发展的好趋势,“十一五”制定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任务和目标如完成,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在落实“十二五”规划中,既要看到当前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向好的发展形势,也要清醒地认识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困难。就农牧业生产看,当前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各种复杂因素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强,有些影响甚至已经成为常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将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压力和挑战。一是我区农牧业生产“十二五”期间要在目前粮食总产430.64亿斤、牲畜存栏头数1.08亿头只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10%的高基础上继续前行难度加大;二是农畜产品供给和市场价格要在国际国内多种影响叠加交织的高变数中保持稳定困难增加;三是农牧业作为基础产业,要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高要求下继续延续向好势头压力和挑战加重。这些新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在落实“十二五”规划中,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增强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应变能力,扎实有效地落实好“十二五”规划,如期实现规划中提出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目标。

二、抓好农牧业生产,努力实现农牧业增产增效对落实“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农牧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双重意义

一是我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农牧业丰收对保障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农牧业增产增收是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农牧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0%以上,“十二五”期间只有保持农牧业连年增长增收,才能保证农牧民持续增收。因此落实好“十二五”规划制定和提出的农牧业各项重大建设工程、重大措施,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划化和集约化,不断强化和完善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政策、科技、人才、装备、体制和机制的支撑,对稳定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落实好《规划》中提出的主功能区战略,下大力气抓好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品产区,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区和草原生态区的建设,在项目、资金、科技等方面重点给予支持,使这些主产区、优势产区、核心区、重点区率先实现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率先推进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还要强化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持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这些重大问题都应在“十二五”时期予以高度重视和解决。

三、做好2011年的农牧业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篇9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34-02

作为我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社区发展关系到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科学合理的新农村社区规划则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合理布局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缺少必要的规划意识、科学观念,再加之建设资金短缺、建设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新农村其普遍存在着建设无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建筑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影响到了乡村产业发展,也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从地域文化、社会伦理、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农地利用、资源节约等多角度分析,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乡村的主人――农民的眼前及长远需求为核心,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只有当乡村的主人――农民成为实际受益者时,新农村社区规划才算做到位,后续的设施完善配套,地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才有了民众基础。

一、依据农村区域的现状,分析促使其发展的因素,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新农村社区规划者,应该首先弄清楚农村社区的固有传统、已有特点,充分了解农村地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特征,要尽量使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本地域及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只有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才能较好地发挥农村社区的已有优势并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通过制定新农村村域规划(即社区规划),可以促进新农村社区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整合农村社区的区位、资源、环境、交通等优势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统筹规划农村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它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密切相关,绝不仅仅是建设乡村房舍与乡村道路,而是影响到乡村向哪里发展的大事。新农村社区规划关系到农村否能稳定发展,关系到构建的新社区未来的经济活力与经济价值。尤其是在那些移动搬迁的村落中,由于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村庄原先存在的既有生产和生活格局,因而在重新规划时务必要考虑周详,要保障未来的新农村社区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协协调。

通过实施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要考虑到农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还要考虑到农业经营的便利性和农民就近就业等问题。只有为农村生产提了供便利条件,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农村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尤为重要。在做新农村社区空间规划之前,需要先分析当地(或本区域)的产业发展前景,包括第一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前景、第二产业(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手工技艺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和第三产业(交通、物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通过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要实现全面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目标,这是规划根本目标。一方面,要在确定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来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这样就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确定大方向,并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新农村住宅设计规划中,应该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经营如何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如果这两者协调的好,就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并促进农户实现增收。

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在设计农村住宅时,就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农户的住宅面积,来满足农户家庭未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需求。如果能预留出休闲农业发展用房的空间,就能增加农村庭院的产业发展功能,未来就能更好地带动农户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

规划人员在制定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农村产业发展的走向,比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比如由于土地转包而产生的土地规模经营,比如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等。必须要使乡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传统手艺的传承、乡土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比如乡村要预留出开展公共活动的空间、土地规模经营以后农业机械的放置场所、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的会议场所等。另外,为了保障乡村产业的长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修建标准要适当提高,以保障未来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基础设施不需要重新修建而只需要适度扩建。

三、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以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为基本宗旨

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就要考虑到农村社区的土地价值。在新村社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土地之间存在的质量差异,要促使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并尽量提高土地的价值和土地利用率。

对于农民宅基地的占地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尽量实现集约有效的利用农村已有宅基地,不宜盲目扩大农村宅基地的占地规模。要调整农村土地功能的,尽可能提高农村已有土地的价值。通过调整乡村土地的空间布局,实现乡村土地更加科学与合理地利用。“迁村并点”就是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调整的路径之一。通过这种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的调整,实现居住集中化,这有利于乡村生活设施(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的基础条件的改善,也能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比如,通过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可以减少民居用地,这有利于集中建设农村产业园,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集中建设休闲农业设施和相关商业设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以提高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促进农业综合经营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用地,也要区分不同的土地质量和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规划利用。

四、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保留原有的乡村地域特色,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保留村庄原有的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要使原有的地方建筑特色和乡村风貌得以传承,要使自然山水环境与新农村社区融为一体,要使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民宅、老建筑、古村落相映成辉,同时,还要有利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

现在,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建筑风格已经日益趋向于大同小异,这种发展不利于城市保留各地独特的传统文化,这是前车之鉴。因此,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务必要突出地域特色和村庄既有的特点。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因此,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乡村传统文化,要把新农村社区作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前,应详细查阅村庄的历史资料,并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乡土文化做仔细研究,并将这些传统文化要素落实到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之中,使之体现在空间布局中、生活场所中、生产场所中、乡村民居建筑风格中。要使新农村社区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同时,也要促使地域乡土文化能够不断传承。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保持传统村落原有的自然特色和地域特色。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如果一定搬迁村庄,那一定要选定一个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丰厚的村庄为建设基础,要保留这个村庄在原址不动,并保留其完整性,而迁移其他村庄靠近这个村庄。当其他几个村庄迁入这个村庄时,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原来村落的完整性,要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同时,要让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以整体完善。

规划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结合,要有利于保持农户之间的日常联系与交往。比如,当地农户如果大多都从事果树种植,那么就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树种和合理布局果园,让这些果树种在发挥其生产功能的同时也起美化乡村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休闲农业设计,使这些果园更加便于人们来赏花和采摘果实。如果当地保留有某项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庙会、秧歌赛等),那就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促进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季节,要为外来的游客提供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空间和便利。

乡村传统产业的经营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增加乡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为村民拓展了新的收入来源;在增加乡村文化自信和乡村凝聚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宣传了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更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五、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农村生产活动相结合

农村生产发展是农村保持经济活力的基础。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该与农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社区,既是乡村农户的生活场所,也是乡村发展农业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与乡村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第一,对于那些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村落,在制定规划时,应该考虑到新农村的地理位置与村庄耕地之间的距离,要保证两者之间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的可行性。同时,还要合理配置新农村的产业发展空间。特别要注意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性问题,农村各类资源之间的有效循环利用问题等。

第二,由于农村的社区人口规模有限,在制定规划时,就应充分考虑到为农户提供较为充足的生产活动空间,并提供较多的混合空间。这里所说的混合空间,是指那些可以有多种用途综合空间。比如,传统上乡村农民的居住空间与生产活动空间就是混合在一起的,这可以变现为作物种植空间与生活居住空间混合在一起,生产经营空间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的混合在一起等。

第三,在交通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要考虑农业规模经营以后的农业机械的存放场所和空间,要做到既便于农机具的使用,也便于农机具的保养与存放,还不应与农户的日常生活有所冲突。另外,随着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社区规划中也应该考虑到农户家用汽车的发展需求。在乡村宅基地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生活与庭院经营功能的结合,要考虑到家庭生活生产用房舍与经营活动开展的便利性等方面的需求。

六、新农村社区规划要注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尊重自然和文化传统,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社区选址时,要考虑到建筑密度、容积率、日照间距系数等,社区建筑规划与布局要讲究科学,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选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另外,还要注重社区建设中的资源节约问题以及环境友好问题,要发展太阳能的乡村利用技术、秸秆气化燃料利用技术、农村沼气燃气利用技术等,要实现乡村能源的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

要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宗旨,来提高社区建设的效率和社区运营的效率。在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要考虑到降低碳排放的问题,要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要考虑农村社区的环境承载力问题,要实现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尽可能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要科学选址,尽量避免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选址。在选择地形方面,应当注意避免选择极端地形,要尽量减少村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合理地规划乡村居住地,构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存乡村的人文与自然风貌,使规划设计更加符合乡村的生活习惯与乡村住宅的传统风格。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不能按照城市居民的高层建筑进行设计,应该站在乡村的主体――农民的角度,满足他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体现乡村地域的独特景观与文化,满足当地农民对新住宅多方面需求(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发展休闲农业的需求等)。还要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技术手段与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支出,以达到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

总之,对新农村社区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建设乡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相关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立足于长远,设计出农村老百姓认同的实用、便利、节约的满意工程。规划者要充分考虑到乡村的经济发展需求、农民致富需求、乡村传统文化发展需求、村容整洁和环境友好需求、乡村社会和谐发展需求等,努力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把握好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韶英.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问题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侯立白,李新然.农村发展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贾安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5] 李晓,林正雨,何鹏等.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3)

[6]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7] 徐涞.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8] 周灿芳.我国区域农业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

[9] 朱朝枝主编.农村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0] 周广生,渠丽萍.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篇10

二、土地规划的必要性

土地规划是政府重视和坚持下,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规划和充分合理的利用。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政府对土地的合理规划不仅关系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还关系到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长治久安,可以说土地规划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人民生存的关键资源。

1、土地合理规划关系到我国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状况不佳并且土地资源的浪费情况十分严重。土地作为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国对土地的利用的不合理情况十分明显,在利用的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及保护方案使我国的土地资源效率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种情况下,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国民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长远规划,所以它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和依据。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长期处于无规划的盲目状态,这使得我国土地沙漠化、盐渍化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突出,耕地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3、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

国家按照土地规划合理规划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三、土地规划与利用的方法和内容

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大致可以分为地方、省、国家三个层次。在不同的层次上,所采用的规划方法也不尽相同。地方级的土地规划主要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村庄为单位,在对村庄规划的内容上主要参照当地群民的意愿,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更多的尊重公民的权利。在省级土地规划中,主要是关于项目发展的规划,对土地的规划叫地方规划上升一个层次,通过分析土地的多样性和适宜性,在落实国家级规划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地方经济做出的合理调整,在农田灌溉,土地多样性和适宜性方面做出了合理的规划。

四、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不足

对土地进行规划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可以有效的保护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化建设的用地需求的合理布局。土地规划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其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有序的土地规划是保证土地开发利用、建设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制约,再加上其本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使得土地规划利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现行土地规划的种类较多,分工不明确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地方规划、省级规划、国家级规划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控制指标和口径基本一致,土地规划体系在层次上叫完整。但是我国现行土地规划只能分工不明确,部分内容雷同较多,土地规划大多是宏观上进行规划,而具体到微观层面过于粗略,相关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开展不是很好。

2、土地规划编制公开性较弱

国家土地规划大多是由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编制,公众参与力度较低,缺乏一定的公开性,有些地区的土地规划基本是是由领导组织进行编制,土地规划跟着领导的编制意愿进行,使得土地规划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规划实施存在不合理]。

3、土地利用规划缺少权威性

土地规划缺少专门的法律进行保证,当前面对一些地区对土地进行随意开发占用的现行,土地规划却不能进行相应的管理,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约束,土地管理的权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使得土地利用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

五、完善土地规划和利用的相关建议

1、积极展开土地整理相关工作

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是针对农村土地土地整理,就是指通过土地分割合并、土地开更、土地家欢、地雷转换以及区域性是和内容的变更,采用填海造田、排水造田,对道路、渠道、堤塘、畦畔、蓄水池等改造,达到增进土地在农业上应用的目的。

2、协调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三效统一

土地资源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通过对土地的整治,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土壤肥力退化、土地污染等问题,达到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协调土地生态环境可以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强化土地土地资源综合管理

完善土地规划和利用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解决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气候变化的问题,这就要求强化对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非农建设用地数量不断扩大,使得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结合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防止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加剧,完善土地利用的相关机制,保证土地资源得到持续利用。

总之,完善我国土地利用和规划,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的决策,积极吸取民众的意愿,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的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取缔非法占有土地。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性

1、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中国目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指导性原则或战略,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从重庆开始了新一年轮的国内考察。在考察期间,总书记首次在讲话中对每一个“理念”均增添了动词,即“崇尚创新、注重協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进一步丰富了五大发展理念。新的五大发展理念,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十三五”发展的“风向标”。

2、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坚持崇尚创新发展,就是把大力鼓励创新,改善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了三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依托中国的人口红利,后发优势,面对复杂的形式,需要依靠创新动力带动经济发展,解决经济发展的“天花板困境”。

坚持注重协调发展,就是实现整体发展、辩证发展,避免经济发展失衡。多年以来,中国城镇的经济飞速发展,但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一直相对缓慢,农村有大量的贫困人口积累,消费水平难以有明显提升。注重协调发展,就是要摒弃单一发展战略,协调统一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突破产业依赖。

坚持倡导绿色发展,指的是在中国发起一次生态发展的变革,缓和人与自然矛盾问题。不管是环境的承载能力,还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权利方面,都需要国家践行新的发展理念,重视产业经济的绿色发展。

坚持厚植开放发展,随着国内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不断加强,外界一直对中国是否坚持对外开放心存质疑。因此,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在“十三五”规划建议里,明确指出“开放发展”理念,就是要告诉全世界,中国会继续保持三十多年以来奉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现在所面对的不是是否对外开放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开放,提高开放质量,扩大开放维度,增强开放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坚持推进共享发展,就是提高人民幸福感,增进人民福祉。而且服务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现在所面对的是“蛋糕”怎么分的问题,更应该重视解决阶层收入不平等,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坚持共享发展和中国的深化改革,都是以打破阻碍中国公平正义的体制和利益集团团体为目的的,以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五大理念”对三农问题的破解

1、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崇尚创新发展。

继续执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改善中国的经济增长驱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才会给中国的经济不断地注入经济活力。人口红利消失了,重新定位,寻找政策红利,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最大程度上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潜力。在经营体制上、经营方式和农业技术上不断创新,提高农业效率,解决河北省农业产业不发达,效率低下等问题,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步伐,以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

2、坚持农业的产业结构改革,坚持注重协调发展

增强对农的支持力度,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有条件也有理由让工业反哺农业,让农业优先发展,农业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补足产业的短板。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不平衡,阻碍农业的发展。政府应该主动干预,通过政策或者其他市场化的手段,增加对农业农村的资源配置,增加农业农村的要素流动渠道,让城镇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加速农业农村的发展。

3、用理念引领农业发展方向,坚持倡导绿色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地区性农作物,减少河北省的土地利用效率不够高的问题。同时,鼓励支持农业相关企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力发展规模化农业,引入新技术新设备,用科学技术加速农业的发展。通过新技术,或者新品种,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并且更好的处理掉农业作物秸秆等,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拓展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坚持厚植开放发展。

所谓的开放发展,一个是国内市场,一个是国外市场,包括两个层面的市场。在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应该坚持开放的理念,利用两个市场,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的空间,实现农村各环节发展的优势互补,加强农业、农业、农民之间的互动共赢,实现三农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要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适度进口、确保产能、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互动,实现农民增收,优化农村发展,以一带一路为重要抓手,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5、坚持推进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当前,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上仍有明显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树立共享发展理念,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力度,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增进农民福祉。

【参考文献】

[1]吴宏耀,罗丹.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之一用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6(03)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篇11

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途径,可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多种选择,但总体导向与制度基础不可或缺。

(一)健全农村区域政策体系

建国以来,国家制定与实施的区域政策,一般均以地理区域为范畴。如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沿边开放、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等。尽管各项政策惠及不同地区的农村,但总体而言,城市往往是政策的真正受益主体。主要原因是:转移支付资金主要被用于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工资、福利等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面,农村居民获益较少。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公共设施与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县以下地方财政,在现有的财政体系中,乡镇地方财政薄弱。除了东部沿海等少数地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外,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乡镇财政非常困难。靠他们的力量根本无法为农村地区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实际上城乡在公共资源供给与服务领域的差距程度要远大于此,而且影响更为深远。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业的改造、农村环境的优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不可能全部依靠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而是在相应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民间资本等其他资本陆续跟进才能完成。但是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公共财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的供需缺口非常大,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公共财政力量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而公共服务产品主要体现社会效益,完全市场化运作存在障碍。

(二)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在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这些规划的重点主要落脚在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领域,涉及农村地区的部分既少又粗,针对农村地区发展制定的规划更是十分欠缺。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的规划统筹。新农村发展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人口规划

人口数量的变化和结构的调整将是未来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农村地区而言,需要明确根据当地的资源、产业与经济发展情况,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有多少人需要转移出去,如何转移,以及转移后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怎样等。另外,还需要对留在农村地区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结构,以及从业结构等进行研究与合理的规划。

2、产业规划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产业对农村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全新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将引领未来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需要思考如何使农业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如何增强农业企业的发展活力,如何合理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3、空间规划

为了提高效率,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应强化“三集中”的意识,做到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居住区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这就需要相应的空间规划来指导集中区的布局与协调。另外,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除了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小区、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外,农村生态保护区的界定与规划也应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中应包含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医疗卫生发展规划、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社会保障网络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三)建立农村经济、社会、环境良性发展机制

广大农村地区要真正改变落后面貌,还需要建立起一套促进经济、社会、环境良性发展的机制,以提供内在的、持续的发展动力。

1、市场建设机制

重点在于建立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市场机制和农村土地流转、征用等方面的市场机制。其中,农业市场化机制建设具体包括:提高农村、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培育农村金融市场,促进传统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农村经济与市场接轨,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水平;提高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等。农村土地市场机制建设具体包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新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保证耕地资源向有利于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集中;加强农村土地征用程序规范、制定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建立失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制度和集体土地收益增值及分配制度,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持续发展问题,保护耕地资源。

2、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机制

重点在于树立现代化的农村管理与服务理念,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管理机制。具体包括:改革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制度,注重提高农村地区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启动以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配套改革,实现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管理人员的职能转型;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公共事业发展方面的管理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民主监督与环境保护机制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的监督机制很不健全。农民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农村地域广阔,机构分散,不便于集中管理;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多,分发落实滋生腐败与使用效率低下等特点又决定了监督制度在农村地区具有非常强烈而急切的需求。另外,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资金投入非常有限,技术落后,近年来我国农业污染、农村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与保护机制。

二、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当前,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速农民转移

长期发展历程证明,农民数量多既分摊了有限的资源,又分割了有效的资源。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需要把人口从生产效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分离出去,从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农村地区分离出去,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

美国每个农业工人可以供给150个非农业人口的农产品消费。在我国农村现有形势下,分流农村人口,把有限的耕地和资源向少数能人手里集中,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和经营,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总量与效率,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也是促进城镇及其他非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速城乡与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

我国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长期分割,农业生产经营与工业、服务业领域联系薄弱,农民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与城市居民截然不同,导致农村地区的发展始终停留徘徊在自我循环、自我封闭的状态下,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格格不入。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是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在全社会宏观发展的背景中去解决“三农问题”。

加速农村与城市、农业与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提升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农村与城市的融合,包括城乡之间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和社会交流,具体如产品交换、信息流通、人员往来、文化合作等。农业与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一方面包括城市非农产业部门为农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如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优质的化肥、种子、农业机械等农用物资;为农业企业提供金融、物流、咨询、销售等配套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培训输送更多的专业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包括拓展农业发展思路,把农产品深加工与现代工业结合起来,把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价值,提升产品档次。

(三)培育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现念

从人的因素方面,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三个主体:一是农村基层干部,二是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者,三是广大农民。过去,农村基层干部的职责主要是传达、落实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其中收取农业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等是许多农村基层干部的核心工作内容。由于农业各户分散经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基层干部在组织农业生产、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责任较少。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者也由于企业规模小、生产程序简单、产品结构单一、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与现代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民更是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和人畜共处的生活环境中。新农村建设需要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具体反映在上述三个主体需要树立起新的思路与观念。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篇12

1.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简称,其主要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构成,达到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利用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便是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其基本行为准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而循环经济在我国诸多地区成功应用到了农业生态园中,出现了诸多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态园。

1.2农业生态园

所谓农业生态园指的就是以生态园模式来实现对观光原来农业的生产以及布局,其主要是将农业活动、环境保护、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科技示范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案例分析

2.1研究概况简介

该市研究概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环境,该市地形南低北高,西南方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四季鲜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在753.2mm之间,一条河流由北向南穿过该市。由此可见,该是自然环境极为适合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种植。②交通优势情况,该市交通具有明显的优势,有三条国家一级公路贯穿全境,六条省级公路在该市交汇,同时在市中央建设了国际机场,该市在交通上的优势能为现代农业以及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③蔬菜品种优良,该市在发展蔬菜种植,克服了自然条件以及生产障碍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改革创新培养出具有高产、抗倒等优势的品种。④该市已基本实现了农业发展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例如粮油作物的播种、收获以及管理等实现了全程机械化。⑤该市具备了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在该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新型的栽培方法达到30多种。图1为该市区土里利用规划图。

2.2该市农业生态园的不足

2.2.1客源渠道较为单一

因为受到旅游产品创意欠缺、产品类型单一、文化性和体验性欠缺、形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该市农业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很难在短期内提升游客量。除此之外,虽然该市农业生态园区采取了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方式,但是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不具备相关的生态知识,其服务质量达不到相关的标准,管理上出现了混乱。

2.2.2前期规划设计存在较大漏洞

循环型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主要是对生态示范以及拓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建设。打开有机农场前期规划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循环型生态园区建设的内容,最终导致不能深入发掘生态园区的资源,园区功能分区模糊、产品结构单调、不合理的旅游线路等问题[1]。

3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规划思路

3.1指导思想简析

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同时树立了建设高端循环农业生态园的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合理统一规划的发展原则。同时对农业生态园区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入的发掘,提升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将废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合理程度内。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2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

上文中我们对循环经济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分析,在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之中融入循环经济的思想,真正的实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目的。更进一步而言,在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要求之一,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当代农业生态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需求。3.3规划设计原则简析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原则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协调发展原则。②统一规划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产业化发展原则[2]。

4规划设计总体规划以及分区的规划

4.1总体规划

该市农业生态园区总体规划是分为八个区位,并以这八个区为整体规划的核心,同时建设了两栋规模较大的农业生态体验馆,如图2所示。

4.2分区规划

而在该市农业生态园区的分区规划设计中,其农业生态园区分成了八个区,其主题是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区域、特色养殖示范区域、珍稀绿化苗木种植区域、特色水产养殖区域、特色休闲果品区域、农耕体验区域、植物区域。在此八个区域中,种植了种类多样植物蔬菜等等,例如在植物区便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共种植了1万m2韩国无土植物,建设出规模浩大的无土栽培植物园。而在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区域中,建立了农家乐一条街,在该区域设置了咸菜坊、磨坊、豆腐坊、油坊等,在这条街中出售的商品一般都是从该农业园区中生产的小麦花生黄豆等制作成的,其手法古老,味道纯正。还有在珍稀绿化苗木种植区域中,生产了大量中小苗植株,其主要采用了现代林业苗木繁殖培育技术,培育了大量珍稀苗木,珍稀苗木的培育不仅仅能够成为农业园区的绿色景观,同时也能够为农业生态园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在农耕体验区域之中,在都市之中生活到人们可以在其中尽情体验工艺活动、农业活动,从而实现对古老农耕文明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接受现代文明的孩子而言,农耕区域的存在能够使他们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场所。综上而言,该市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将循环经济主导思想融入到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之中,实现了农业生态园多样化、持续化发展的目的,促使其真正成为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态园。不仅仅带动了该市的经济发展,也成功的为该市树立了良好的发展形象。

5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

5.1实现协调发展

在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统一。从本质来讲,农业生态园区开发中的观光旅游经济收入仅仅是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的发展和提高了科技水平,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高水平、高素质。”因此,农业生态园的相关管理者在发展农业生态园区的过程中,必须具备长远的目光,不能过分的追求农业生态园区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增长等等。而是在现有基础之上,不去刻意的改变农业生态园区的自然生态。同时必须和乡村的诸多特点进行一定的结合,将农业生产作为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基础,构建农业生态的特色,同时融入当地地域文化,以此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对环境管理方面必须要得到加强,实现文化、经济、自然环境这三者之间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5.2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有关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有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对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加以引导。总体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此才能真正的促使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3]。

6结语

综合全文来说,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的发展是新型经济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将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其中,才能真正的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园区。

作者:刘能星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