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趋势合集12篇

时间:2024-02-19 15:22:08

旅游产业的趋势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1

潜山地处安徽省西南部,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古皖文化内蕴丰厚。有一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风景区,一个省级旅游渡假区,县域以北还有一处省级森林公园――金紫山森林公园、一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板仓自然保护区,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禅宗之地、黄梅之乡”的美誉。面对世界旅游发展新趋势、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潜山旅游业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仍需要认真研究。

一、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一种环形的价值链,是基于特定区域范围内各个产业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互间联系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组成应该是包括若干个旅游景区的主体,还有提供互补的实体,主要包括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交通营运、酒店、餐馆、医疗等。

一般我们将旅游产业集群的各种成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主要对应于旅游产业的六个主要消费环节食、住、行、游、购、娱。潜山旅游产业的核心层主要在于它独特的景区资源,和一些相当数量酒店、旅馆、餐馆、KTV、商务会所、购物中心等配套资源,潜山在这方面可适当地扩大规模,或者形成一些自身的特色来吸引游客;第二层是紧密层,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主要包括有文化、房地产、工业、农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医疗保健等行业,这些行业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需要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潜山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上面还比较欠缺,潜山县应该促进这些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第三个层次是相关层,它在旅游产业集群中所起的是一种支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园林绿化、教育培训等行业,它为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潜山应该在发展核心层和紧密层的同时注重相关层的发展,使得产业集聚的效应更加明显。

二、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

现代旅游业的竞争不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体现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竞争力,潜山的旅游只有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应对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建自身品牌的需要

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可以更好利用旅游资源树立起区域旅游的品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群的特征,会使众多相关企业和产品聚集,潜山旅游“天柱山”是其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产业集群的开发就是以现有的资源为主导,整合其他旅游资源,对其他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新包装,挖掘潜力形成相配套的系列产品,形成独特性的、垄断性的品牌,增加旅游的竞争力。

2.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或者相关产业的需要

潜山旅游业发展已经初见规模了,一些旅游设施也在逐步地完善,潜山还有没有形成以旅游为中心的产业群体,没有发挥好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延长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并且第一、第二产业对旅游产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也不够充分。

3.提升旅游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目前,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许多地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潜山的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布局,在现代旅游产业激烈竞争下,旅游产业需要重新整合的过程,而产业集群在优化内部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

1.资源整合

潜山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需要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以旅游产业自身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结构为核心,以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有竞争实力的企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提升产业的整理竞争力。需要整合的资源包括旅行社资源、旅游饭店资源、旅游购物业的资源、旅游餐饮业的资源等。

2.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

潜山应当完善旅游人才的培训机制,着重培养一批对潜山的历史文物、风土人情等非常熟悉的优秀的导游人才,以及具有很强推广、营销、和管理等业务能力的管理经营人才。旅游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制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宽松的制度环境,在实践中培养中高能力、经验丰富的旅游人才,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

3.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联合发展

旅游业与工业。旅游景区环境非常重要,发展工业要谨慎,主要发展一些绿色环保型旅游工业,重点发展中药材深加工、旅游工艺品、旅行食品、生态养生保健品、旅游食品制造等特色旅游工业项目,还可以将工业发展与工业旅游观光相结合,让游客对旅游工业产品制作工艺过程进行观光参与,提高游客的兴趣和产品质量的信任度和购买力。

旅游业与农业。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对有特色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提高其附加值,使其作为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业与文化、卫生、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开展保健,健身,文化旅游。现代人们城市生活压力大,选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可推动旅游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晏钢 杨伟:云南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 滇缅和谐发展德宏论坛文集

[2]丁艳平: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年4月

[3]尹贻梅 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11月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2

以供应链管理为视角进行旅游业相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虽然这一研究视野仅仅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时间,但目前成果已经较为丰厚。供应链管理思想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对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指导价值已经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认可。

本文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角度,分析总结旅游业发展环境演变过程中旅游业供应链模式的嬗变,并结合学术界的探索及当下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对旅游业供应链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和预测。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单一旅游业供应链模式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发初期,国家面临重大的发展使命,为使社会主义体制得到世界的接纳和认可、更多的国外友人了解我国的实际情况,旅游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此时,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主要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主,国内旅游仅有小规模的差旅和公务活动,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出境旅游,旅游市场格局单一而薄弱,接待设施和交通条件极为有限,能接待外国旅游者的仅有中国国际旅行社和中国旅行社两家,旅游产品以单一的全包价团队观光旅游为主。因此,此时期内的旅游供需体系是围绕旅行社为核心运作的,旅行社是当时旅游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负责组织和提供全程旅游活动所涉及到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其模式如图1所示。

改革开放至今:多种旅游业供应链模式

(一)传统模式的延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旅游业的作用逐渐显现,国家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经过了宏观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巨大增长,国内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快速崛起并加速发展;我国公民出境旅游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蓬勃兴起,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客源输出国。旅游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从产品上看,旅游目的地接待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旅游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旅游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助旅游、公务商务、会展奖励、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等旅游类型的比重越来越大。

但在此阶段发展的前期,由于产业发展尚不完善、产品供给不足、信息流通不畅等诸多因素影响,旅游活动的开展仍是以团队旅游为主,旅行社仍然在整个旅游产业的运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因此旅游业供应链的模式仍然与前一阶段相同。

(二)新结构模式的诞生

经过了短暂的发展时间,我国旅游产业迅速走向成熟,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旅游者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旅行社的安排旅游,而在自身多元化的需求和动机下,开始实践自助旅游,于是散客旅游者群体日益膨胀起来。依据他们的消费方式,这一群体的旅游供应链模式可如图2所示。

这部分旅游者有的从旅行社购买部分单体产品,还有许多旅游者直接越过了旅行社自行购买组合所有产品,所以在图2中旅行社业的供给箭线用虚线表示。这部分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多,根据目前的数据显示(见表1),旅行社所组织的团队旅游者人数比例已经很小,而散客已经占据了我国旅游业消费群体的绝大比例,而且正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这一模式也是我国旅游业目前主要的供应链模式。

(三)信息化时展的另一种模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者在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容易收集到需要的信息。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在经济条件、交通条件、旅游产品供给,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支持下,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并且越来越有充当重要纽带的趋势,如携程、艺龙、芒果等众多企业。他们从主要提供航空交通、住宿等中介交易业务,已经逐渐扩展到更多的旅游产品中介服务(以携程旅行网为例,如图3所示),形成了巨大的在线旅游交易市场。据艾瑞咨询公司的预测,这一市场仍将不断扩大,如图4所示。这一发展趋势的出现,为我国旅游业供应链营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如图5所示。

学术界的争论与探索

国内学术界对旅游业供应链模式的研究存在较大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以旅行社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应继续延续并不断强化,旅行社应构筑在供应链上的核心地位,现有供应链模式中旅行社的地位和作用非但不能弱化,而且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另一部分学者则倡导我国的旅游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在供应链管理思维下,以旅游景区为核心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新型的旅游产品供应链模式,他们认为构建以旅游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业供应链可以避免传统模式给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问题(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

旅游业供应链发展趋势的研判

客观地说,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业供应链模式在产业发展的诸多态势下愈发显现出诸多的不适性。根据现代供应链理论,旅游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性质:是旅游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旅游流和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资金的结算中心和统筹规划的协调中心;同时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融合力。然而,愈来愈膨胀的散客群体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进行信息交流,愈来愈壮大的旅游电子交易市场执行旅游流和物流的调度及资金的结算,使得旅行社在旅游产业链上的影响力正逐渐弱化,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发生中的一个事实。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虽然以旅游景区为核心构建旅游业供应链模式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但目前在我国却还很难实现。一方面,整体来看我国目前景区多是单一化经营,实力和规模都不足以承担核心企业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国景区传统的政府管理和经营体制限制了其参与市场化前提下的供应链运作,虽然现在已经在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式经营转变,不过相信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可以说,在目前我国旅游业客观存在多种供应链模式的发展状态下,任何一种情况都是有可能的。旅游供应体系中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参观、游览部门的任何企业都有可能成长为核心企业,究竟是哪一个企业成长为核心企业,归根结底是由企业掌控的资源决定的,有可能是饭店企业、交通企业,还有可能是旅行社或者是旅游景点。但从旅游业现实所反映的一些趋向来分析,结合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理论来推理判断,似乎旅游业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正逐渐明朗。

首先,从现实来看,散客时代已经到来,旅游者越来越要求旅游产品的供给能满足他们繁杂多样的个性化需求,个性化的定制旅游产品势将取代同一化的批量旅游产品,灵活的单体旅游产品组合方式将是旅游者的优化选择。而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种产品通过现代信息网络与旅游者的距离已缩短至极限,在线电子交易的便捷、灵活性使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

其次,从理论上分析,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影响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正越来越趋向于避免机构肿胀、制度僵化、沟通协调困难等诸多“大企业病”。在诸多行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中,正流行于转向强化自身竞争优势的新型网络组织结构。这也是现代供应链理论所提倡的内部强化核心功能、外部整合利用资源的策略目标。

结合现实和理论分析,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恰恰具备了优势条件,顺应了现实趋势的发展和理论规律的发展方向。它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功效,与旅游者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并作为旅游流和物流的调度中心,以及资金结算中心为旅游者提供灵活、便捷的产品和服务。虽然从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内容来看,尚未涵盖所有的旅游者所需产品,但从我国现在有代表性的几家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趋势看,他们正逐步向各类旅游产品渗透,并且势态迅速稳定。从这种发展势态看,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必将拥有整合旅游供应链上所有产品的能力,并提供给旅游者灵活、丰富的产品组合选择,从而极大地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综上分析,旅游业供应链正朝向一个新的模式发展,如图6所示。

旅游业供应链发展趋势的前提假设及论证

对于这一新的趋势模式的研判,首先是基于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未来的旅游业产品和服务交易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交易为主导这样一个假设,对于该假设的建立,本文主要基于以下事实和分析。

第一,全球在线旅游市场趋势持续升温。自旅游业迈入21世纪起,持续至今的全球在线旅游连年快速增长,在全球旅游业收入中占据比例逐年增大,形成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第二,我国在线旅游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2011年,艾瑞咨询一份报告称,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672.9亿元,较2010年的1037.4亿增长了61.3%;2012年,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的《201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2530亿元,在线旅游的份额达到约10%,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旅游市场研究咨询机构劲旅咨询《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旅游市场总交易额约为29475亿元,其中在线旅行市场交易额约为2522亿元,市场在线渗透率为8.6%。

第三,发达国家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经验启示。以美国为例,它具有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消费群体,1999年时在线旅游业收入为65亿美元,到2004年年市场规模扩大到480亿美元,到2009年美国在线旅游行业的销售额达900多亿美元,占美国整体旅游销售额的三分之一,而近年来在线旅游在美国的渗透率则超过50%。这一数值在欧洲旅游强国平均达到45%。

第四,总结分析。从信息化时代的趋势,以及全球和我国在线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和规模增长来看,在线旅游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的市场经验也证明了在线旅游将越来越具有主导倾向的地位。在我国互联网正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加之移动互联的快速覆盖的催化,我国的在线旅游在如此优势的发展平台上必将逐步走向主导旅游业供应链运营的核心位置。综上事实分析,本文研究的前提假设具有合理性。

旅游业供应链发展趋势的权变讨论

在以上假设下尚有许多不可确定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讨论说明:

第一,从本文所构建的这一新模式可以看出,本文更倾向于看好属于分销渠道层面的、常被称为第三方在线交易企业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或称为在线旅游,OTA),即类似于携程、艺龙、芒果等。因为一方面从理论上进行思考,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告诉我们,在企业规模愈加扩大及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下,企业更趋向于强化自身核心功能,而整合借用外界资源来完成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造。在旅游业来说,第三方在线交易企业恰是这一身份的代表,他们专注于旅游产品分销服务的经营,正在顺应这一理论的规律趋势。另一方面,从旅游产品供给的现实来看,虽然旅游业各构成行业内部企业多有自身在线直销系统,尤其一些较大型的酒店集团、航空公司等,在在线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但在比例上则与第三方企业具有较大差距,这是因其提品和服务单一而限制了其面对消费者的数量和范围所决定的。在不进行多元化扩张发展的前提下,其并不具备充当旅游业供应链连接纽带的发展作用。但也不能忽略这一现实的业务行为,因此在图6中将其以与第三方企业的界线重叠予以显示。

但是也不能否定这样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即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在其在线直销核心产品和服务的业务基础上,凭借自身在一定区域内部的影响力而整合区域内旅游业各组成行业资源,有可能形成以其为核心的整体旅游供应链系统中的单独子系统。这种可能性在此不详细讨论,留待现实的发展去验证和日后研究探讨。

第二,传统旅行社业也在逐步重视发展自身的电子商务业务,尤其国外旅行社行业巨头的加入,使这一发展趋势正快速优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强大的资金实力将有力扭转传统旅行社行业在供应链上的地位,使其具有利用在线交易重回旅游业供应链核心的可能。

但同时也要看到,第三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资本的追捧,我国携程等企业的上市融资的良好发展势态,以及国外众多此类企业不断吸引资金注入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发展方向的巨大潜力,如在美国仅2011年的上半年就有3.7亿美元风险投资进入了各色模式新颖的在线旅游公司。

第三,从我国旅游业历史的发展和长期展望来看,除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这一宏观背景的作用下,我国旅游业供应链经历了一段单一化的运营模式,在大部分时间以及未来都不会再有这种单一化的运营模式,多种旅游业供应链结构的并存将是现实必然。这一方面决定于旅游业的供给主体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组成,并且因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以各部分的均衡发展为前提,不大可能出现一类供给企业独大具有绝对影响力的局面;另一方面,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千变万化,各种供应链结构模式都是对这种多元化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仅是以本研究来看,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旅游业供应链模式是旅游业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也将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

旅游业供应链发展趋势研究的意义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看,对旅游业供应链发展趋势进行科学明晰的研判,有助于各级政府在宏观调控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方面具有清晰的指向。

其次,从旅游企业层面来看,认识旅游业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其深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再次,从旅游者层面来看,认识到这种旅游业供应链发展趋势,一方面,有助于其充分利用该模式为自身组合更加优质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该模式提供的信息双向交流功能的重要作用,对消费体验进行及时、充分的反馈,有助于各旅游企业和机构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万立,燕浩鹏,李平.关于旅游供应链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兼与路科同志商榷[J].旅游学刊,2007(9)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3

以上数据显示,10年来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在总体上是保持增长的,各种复杂因素并没有动摇旅游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全球国际旅游的迅速发展也是休闲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该阶段,全球国际旅游的发展可以视为较为稳定的。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4

三、旅游业电子商务以增值服务为目标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5

关键词:

金融危机;旅游本底趋势;旅游经济;入境旅游;北京旅游业

旅游业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如经济因素中的通货膨胀[1],政治因素中的国际关系变化[2,3],自然因素中的灾害[4]等,均影响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本底趋势线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天然而稳定的趋势和时间规律,并发现了本底趋势线的"晴雨表"功能和预测功能[5];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验证和应用[6,7]。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深远影响,尤其是国际旅游受到严峻挑战。旅游业已成为北京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北京旅游业增加值1448.7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市GDP比重7.43%。然而,作为世界旅游城市,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旅游业也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尤其是入境旅游至今仍然还在下降,难以恢复。但是金融危机具体在哪些方面对北京旅游业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又如何,这些尚未见报道。鉴于旅游业在北京的重要地位,分析金融危机对北京旅游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拟构建北京旅游本底趋势模型,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两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对北京旅游业的影响。研究成果旨在为我国旅游城市与旅游管理部门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

1材料与研究方法

1.1理论基础旅游本底线可用"趋势项+周期项"的时域组合模型进行模拟,两者结合可准确描述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旅游本底趋势线可分析与评估突发事件(危机或庆典)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8]。基于旅游发展本底趋势的存在,当旅游危机发生时,旅游经济受危机事件影响的损失量就应该是旅游统计值(S)和旅游本底值(B)进行比较,两者的差额(R=B-S)就是旅游经济的真实损失。运用旅游本底线需要对统计数据的修订,文中采用趋势线分析基础上的直线内插法。1)采用原始统计数据作出长期变化的趋势线;2)根据目视观察法,从统计线上找出需进行订正的时间区段,并确定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站(na)和终止站(nb);3)用内插方程Yn=Ya+(n-na)×d,修补订正异常区统计数据。上述内插方程中,Yn表示第n年客流量订正数值,Ya代表内插起始点客流量统计数值,n代表所要订正的年份,d为进行直线内插的公差值,计算式为d=(Yb-Ya)/(nb-na)。从对入境旅游者、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收入4个数据序列16年变化趋势线分析,得到这4个数据序列的内插区段、内插方程和内插订正后的数据。研究方法为:分别用Excel、SPSS统计软件的多种方法、多种模型进行预测,相互比较、印证本底趋势线,以找出旅游及经济发展实际的本底趋势,然后从中剥离出金融危机的影响。指标包括:北京的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总人数、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业总收入。

1.2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基本形式旅游业有其自身的本底趋势线,作为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型,有如下4种基本形式[9]:直线增长模型:方程为yyt=at+b;指数增长模型:方程yt=y0ert;逻辑增长模型:方程为yt=K/(1+e(a-rt));周期振荡模型:方程为yt=qsin(ωt+φ)。直线(或指数线)增长基础上周期性波动(包括生命周期性或正弦周期性)可能是旅游业发展更基本的规律。为揭示这种基本趋势线,需将直线模型、指数模型与逻辑模型、周期模型进行组合,为此提出如下3种数学模型以补充上述模型的不足。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利用电子表格软件Lotus1-2-3forWindows5.0的"模拟求解器"功能,进行数据建模和最优拟合。该软件具有数据库管理、电子表格计算和数据作图"三位一体"的集成功能,其中表格数据与统计图型的动态链接,为计算机模拟与用户对话提供直观的窗口,可实现科学家的直观判断、经验分析与计算机的快速模拟、精确计算有机结合,很适合这类问题数据模拟和建模。

1.3数据来源文中选取接待的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与外汇收入(以美元为单位)作为入境旅游业的研究对象,选择国内旅游者人次和旅游收入(元)作为国内旅游业的研究对象。选取1996~2011年共计16年统计数据,数据来自北京市统计年鉴。

1.4北京旅游本底线方程的建立(1)入境旅游人次模拟的本底趋势线。选取1996~2011年共计16年统计数据(其中,1998、2003、2004、2008、2009年为直线内插值),模式识别之后,采用计算机进行最优拟合,得到16年入境旅游者来北京旅游客流量动态方程,即:y=21.01x+172.6+12.96×sin(1.703x-31.96),其中:x为时间变量,从1996年开始依次取x=1,2,3…,且相关系数r=0.9967,可看出入境旅游者来北京旅游呈现直线增长趋势上的正弦波动。(2)入境旅游收入模拟的本底趋势线。依上同理,得出16年北京入境旅游收入动态方程,即:y=20.27×e(0.061x)+0.6274×sin(3.155x-19.16),其中:相关系数r=0.9984,可看出北京入境旅游收入呈现指数增长趋势上的正弦波动。(3)国内旅游人次模拟的本底趋势线。依上同理,得出16年国内旅游者来北京旅游客流量动态方程,即:y=571.8x+7195+0.02983e(0.7499x),其中:相关系数r=0.9973,可看出国内旅游者来北京旅游呈现线性-指数复合函数增长趋势。(4)国内旅游收入模拟的本底趋势线。依上同理,得出北京国内旅游收入动态方程,即:y=315.2×e(0.1384x)+50.96×sin(-1.241x+10.58),其中:相关系数r=0.9971,可看出北京国内旅游收入呈现线性-指数复合函数增长趋势。

1.5内插后处理数据表2为内插后处理的金融危机效应趋势线评估的内插值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对入境旅游业的影响(1)对游客规模的影响。从图1可看出,2003年非典危机、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入境的游客规模旅游人次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入境游客规模的冲击和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到2008年入境游客规模受到的影响最大,入境游客损失量达71.73万人次,年客流损失率达15.91%,其次为2009年,分别为41.72万人次与9.18%。(2)对旅游经济规模的影响。与对游客规模的影响一样,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经济规模的冲击和影响最大的时间是2008-2010年,直到2011年入境旅游经济才呈现恢复态势(图2);入境旅游经济规模的年收入损失量(率)为:2008年0.29亿美元(0.65%)、2009年3.97亿美元(8.35%),2010年0.23亿美元(0.45%)。(3)客源空间变化。从表3可看出:1)2008年呈现萎缩状态,78.57%的客源国(地区)到访北京游客绝大部分均呈现0.4%-33.1%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部分国家和地区来北京的游客量呈现3.4%-79.6%的增长率。具体而言,2008年,北京入境游客量达379万人次,同比下降12.97%,其澳台下降18.15%,外国游客下降12.26%。2)2009年整体上呈现逐步恢复状态。虽然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在2009年仍保持下降趋势,但大部分的亚洲客源市场已逐渐呈增长态势,其澳台快速增长,比上年增长了60.74%,外国游客量增长速度较慢,比上年增长仅2.14%。3)2010-2011年呈现全面恢复状态,欧美客源市场得到恢复,而部分亚洲市场呈现萎缩状态。2010年,外国游客量比上年增长了22.95%,港澳台游客量比上年降低了1.58%。2011年,外国游客量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增幅为6.12%,港澳台游客量比上年增长了6.57%。

2.2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1)对游客规模的影响。从图3可看出,2003年非典危机对北京国内旅游人次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但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国内旅游业的冲击和影响较小,仅在2008年国内旅游人次出现下降。根据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分析结果,2008、2009、2010、2011年国内旅游市场年客流损失量(率)为:0.11亿人次(7.53%)、0.03亿人次(1.73%)、0.01亿人次(0.34%)、0.02亿人次(0.90%)。(2)对旅游经济规模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国内旅游经济规模的冲击和影响较小,2008-2011年间,国内旅游收入的绝对损失量较大,但是其损失率较小,均低于2%。其形成的原因不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是由于本底趋势线预测时考虑到了2003年非典危机的影响。

2.3对旅游业综合影响1996-2011年的16年中,对北京旅游业综合影响较大的事件主要有:2003年非典危机、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1)对游客规模的影响:从图4可看出,2003年非典危机的影响远超过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游客规模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损失客流量(率)为0.12亿人次(7.63%),2009年客流损失量(率)为300万人次(2.01%),2010年客流损失量(率)为50万人次(0.26%),2011年回升至200万人次(0.98%)。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旅游人次增长的制约已逐渐减弱,而北京奥运会对旅游业的影响已由管制负效应转为奥运正效应。到2010年以后,北京旅游业的国内市场飞速增长,而入境旅游市场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对旅游经济规模的影响:由于国内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旅游经济的整体影响相当有限。然而这正是北京旅游业当前面临的困境,"国内大、入境小"的旅游经济空间格局将长期存在。从时间序列看,2008-2010年旅游经济均受到的较小影响:年经济收入损失量(率)分别为:2008年32.03亿元(1.42%)、2009年45.86亿元(1.84%),2010年37.97亿元(1.35%),2011年11.45亿元(0.35%),如图5所示。这些损失量可能是由于旅游本底趋势线考虑到了2003年非典危机的影响而出现。

3讨论

旅游产业受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发展波动等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产业脆弱性。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保持快速稳定增长,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等措施有效化解了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北京奥运后效应和北京市政府大力拉动旅游内需的政策影响下,国内旅游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仅略低于国内旅游经济本底趋势线,其形成的原因不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是由于本底趋势线预测时考虑到了2003年非典危机的影响。然而受欧美经济发展大格局影响,金融危机对北京市旅游客源国的影响却难以消除,这种影响也对全国入境旅游市场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目的地旅游环境恶化(如北京雾霾)的影响,受旅游产业历史数据的难以获取以及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影响和制约,运用采用本底趋势线来分析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依然是基于现实条件的较优选择[6]。

4结论

文中通过构建北京旅游本底趋势模型,系统分析金融危机对北京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表明:1)金融危机对北京入境游客规模与经济规模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其中2008年与2009年的入境游客规模受到的影响最大(年客流损失率分别为15.91%与9.18%),2009年入境旅游经济规模的年收入损失率最大(8.35%),入境旅游客源空间2008年呈现萎缩状态,但2009年以后逐渐恢复。2)金融危机对北京国内旅游业的冲击和影响并不明显。3)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北京游客总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损失客流量为1200万人次,至2011年旅游人次开始回升;2008-2010年旅游经济规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通过宏观政策调控可有效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负面影响。然而金融危机对于区域入境旅游业的影响却难以通过国内相关措施来缓解,主要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旅游客源国尚未从金融危机影响中走出来、目的地国与客源国间汇率变化、新兴目的地的发展等。

参考文献

[1]OkumusF,AltinayM,ArasliH.TheimpactofTurkeys'economiccrisisofFebruary2001onthetourismindustryinNorthernCyprus[J].TourismManagement,2005,26(1):95-104.

[2]ClementsMA,GeorgiouA.Theimpactofpoliticalinstabilityonafragiletourismproduct[J].TourismManagement,1998,19(3):283~288.

[3]HendersonJC.SoutheastTourismandthefinancialcrisis:IndonesiaandThailandcompared[J].CurrentIssuesinTourism,1999,2(4):294~203.

[4]HuangJH,MinJCH.Earthquakedevastationandrecoveryintourism:theTaiwancase[J].TourismManagement,2002,23:145~154.

[5]孙根年.我国境外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科学意义[J].地理科学,1998,18(5):442-448.

[6]王松茂,方良彦,海米提•依米提.20年来重大事件对新疆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基于本底趋势线方法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5):194-198.

[7]李振亭,马耀峰,李创新,等.基于出游率的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及预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4):155-159.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6

一、旅游地产的定义、分类及特征

(一)旅游地产的定义

旅游地产这一概念尚未在学术界形成统一定义,然而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有自己不同的定义[2]。徐向阳定义了旅游地产是指以旅游活动为服务对象的一系列建筑物及关联空间[3]。祝晔和黄震方通过研究提出,以旅游景观为依托,以房地产开发为经营手段具有旅游、休闲、度假功能的旅游产品和物业形态[4]。宋丁则将旅游地产的概念阐述为是在特定的土地上开发的、与某类旅游区域在内外空间方面和主题内涵方面具有明确关联性的地产项目[5]。

虽然不同领域的学者阐述定义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但是都有共同的对旅游地产的认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都与旅游景点相关联,以旅游景观为依托;第二,都是为满足旅游者各种目的为目标;第三,都以房地产开发做为其经营手段。

(二)旅游地产的分类

旅游地产的分类也如其定义一样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因此列举今年来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宋丁将旅游地产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旅游景点地产,主要是旅游景点内为服务游客而建设的这种地上建筑物和相关的部分;第二类是旅游商务地产,是指在景区内或者旁边建造的相关的服务设施,例如商店、酒店、娱乐场所、游客服务中心、展览馆等;第三类是旅游度假地产,例如度假酒店、度假村、产权式酒店等;第四类是旅游住宅地产[6]。然而在业内一般将旅游地产划分为五种类型:景区住宅、度假别墅、主题公园、康体娱乐区、商业游憩区五大类。

(三)旅游地产的特征

旅游房地产特征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概念。通过邱守明的概括之后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环境特征:旅游地产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要求,即旅游房地产必须是在旅游风景区、度假旅游地或附近;二是功能特征:旅游房地产具有特殊的功能,即满足人们度假旅游的特殊需要;三是经营特征:旅游房地产的经营模式不同于一般住宅和传统经营性旅游住宿设施,如宾馆、饭店的经营模式,它具有特殊的开发和营销模式[7]。

二、国内旅游地产的发展历程

旅游地产作为房地产产品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基本相同,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起步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为了改变旅游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国际旅游业需求的状况,大量引进外资、合资企业,建设符合要求的酒店设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②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旅游房地产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房地产业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投入量大、占地规模大、经济影响力大的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③转变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相关房地产新政的实施,政府严格地限制大型的旅游地产项目,如旅游休闲酒店、游乐设施、旅游购物中心、度假别墅等的开发,中国旅游房地产乃至整个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低谷;[8]④稳定阶段。进入新世纪,中国房地产业迎来了新的曙光,房地产业在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下,健康有序地发展。旅游房地产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9]。

三、我国旅游地产的发展趋势

(一)旅游地产将成为投资热点产业

目前,在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的政策背景下,旅游地产的投资开发趋势表现为从一线旅游城市转向二、三线旅游城市。何红光曾经指出,国内旅游地产年增长率为10%-15%,未来5年的增长率将会达到20%,增长速度将会超过住宅或商业地产[10]。同时随着房地产开发竞争加剧,利润压缩,风险加大,更多开发商即将会转而投资旅游地产,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昆明等开工的旅游房地产项目达到近百个。

(二)旅游地产将受到国际化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旅游地产要有更好地发展,经营管理更趋向国际化。最后,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是最便捷有效地手段,通过网络化,旅游地产的产品划分更加细致,目标客户更明确,营销服务水平、产业分工体系会随着管理政策法规的不断健全。

(三)旅游地产将转变发展理念

旅游开发理念是决定旅游地产成败的主导因素,然后将旅游地产和产业地产优势相结合的大型度假项目能够得到更好地效果,而且还能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下面我们以综合旅游地产和产业地产有两大典型代表为例,分别说明旅游地产发展理念的作用与转变。

①20世纪中期,在丰富的创意文化基础上,迪斯尼顺应了“电视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发展重心为内容生产而不是渠道运营。迪斯尼是以期望上游产业影视娱乐的出色表现来带动媒体网络等其他延伸产业的进步,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产生了迪斯尼乐园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旅游地产。

②20世纪末,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华侨城抓住“地产黄金时代”的有利机遇,逐步实施横向的产业拓展,由主题公园启动区域开发,再借以主题公园开发房地产、增加赢利渠道。这种多元化横向产业的关联发展模式,使得综合旅游地产与产业地产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展了发展领域。

(五)旅游地产将着重发展大城市地区

通过对近年来中国旅游地产的发展趋势研究可知,大城市的生态空间地区是旅游地产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带。由于现在大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深入到城市周边的郊区等空间,车程在1~2小时之间的大城市生态地带,由于没有受到工业化污染等的影响,为大城市将来的生态产业发展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生态型休闲度假旅游的角度看,大城市1~2小时车程的生态地带无疑是以休闲度假旅游为号召,以高尚型休闲产品和旅游居住产品为重点的中国旅游地产正在规模化形成主战场。

(四)旅游地产未来的发展主体将是主题休闲社区

休闲旅游度假社区是近些年来部分开发商对旅游地产发展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围绕旅游资源而量身打造的,有一定主体概念的休息旅游度假社区,集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四位一体。与居住性房产来比,更加突出专业性、人文性,整个社区基本上是以休闲、度假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综合旅游服务体系,这种形态将是中国未来旅游地产的发展趋势。

(五)旅游地产将重点进行分时度假发展

分时度假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美国以来就得到迅速发展,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在全球已日渐趋于成熟。可以说分时度假已发展成为美国旅游休闲产业中发展状况最好的部分,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整体上已经显现出四大趋势:美国主打市场趋势、酒店品牌增加的趋势、全球化趋势和行业兼并趋势。分时度假自1996年前后进入中国以来,逐渐被大家所认知接受。根据研究显示,在我国的法定假期内实行分时度假,将会直接拉动50~70亿元,间接拉动200~300亿元内需,并直接增加2~3万人的就业机会,间接上增加10万个就业机会。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分时度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的可观。

四、旅游地产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阅读和对比大量参考文献,有关旅游地产方面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更多更实际的案例方法相对较少。虽然近几年旅游地产的发展处于上升期,然而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理念,引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培养自己的开发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地产沿着房地产市场前进的道路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鉴于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受宏观调控和金融政策的影响较为明显,政府也加大了基础建设的各项投入,同时由于交通便捷度越来越高,汽车在家庭的使用与普及、城际列车高速发展,航空产品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等,这些都是旅游地产得以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我相信在这些因素的促进下,我国未来的旅游地产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徐向阳.对我国旅游地产发展前景的一点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6,(9):146.

[2]祝晔,黄震方.旅游景区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21):5675~5677.

[3]宋丁.关于旅游住宅地产的十点提示[J].特区经济,2003,(3):3~40.

[4]宋丁.大城市旅游地产发展动向分析[J].特区经济,2006,(9):15.

[5]邱守明.旅游地产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2012,(5):130~131.

[6]曹振良,高哓慧,陈多长,等.房地产经济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27.

[7]尹罡,张.旅游地产的开发[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13(1):64~67.

[8]Hoesli,M.,J.Lekander,W.Witkiewiez.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Real Estateas a Portfolio Diversifier[J].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2004(2):161-206.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7

中国旅游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出现这么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游客想进行低价高质的旅游,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想获得高价的回报。而目前的现状却是游客花了高价的钱获得了低质的服务,进而产生各种矛盾。这种现象在旅行社上面体现的尤为明显。结合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高价理应成为旅行社发展的新思路。

一、旅行社发展现状

(1)同质化、易模仿

旅行社产品是具有消费需求个性化、层次化、多样化等特征的经验商品,旅行社要在充分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顾客的不同需求开发出不同特色与档次的产品,形成种类齐全、差异化明显的产品体系来满意顾客的需求。我国旅行社由于经营实力不强,没有能力长期进行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另外,旅行社产品组装性很强,新产品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又得不到专利的保护。因此,我国旅行社产品差异化不明显,同质化问题十分突出。我国众多的旅行社都是以同样的产品竞争同一消费者群体,形成了市场上以产品价格而不是产品价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现状。

显然,旅行社在组合式的产品形式上想要不被模仿是有困难的。想要不被轻易模仿,只有将更多的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方面。

(2)价格竞争

面对日益下降的市场份额,旅行社会试图通过降低成本、降低价格而取得在市场上的领导者地位。旅行社“零费用”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推行“零费用”旅游的旅行社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生存下去,以“零团费”为诱饵吸引游客,然后带着游客到处购物,或采用降低餐饮标准,减少旅游景点,压缩游览时间用到购物店拿回扣等经营方式来保证利润。这种过度杀价竞争方法虽换来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却是极不稳定的,因为它很容易被竞争对手的再次降价吸引而流失掉,而由众多新客户组成的极不稳定的市场会导致旅行社效益下降。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旅行社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易模仿等特点,导致旅行社之间将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价格上,而不是进行其他易被模仿的创新,这样就间接加剧了创新的成本,最终造成恶性价格竞争不断的局面。

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现代旅游业发展迅速,并且逐渐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趋势。

(1)大众化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新技术带动下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使得居民假日逐渐增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旅游乃至多次旅游的需求,旅游的人数更是逐年增加。2011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就达到了26.4亿人次,也就是说,国内居民人均出游近两次,由此可见,旅游大众化的趋势越加明显。

(2)散客化

一方面,散客比例越来越大、自驾游成为新的旅游方式。据权威统计显示,中国游客团队游数量已由89年的70%下降至10年的30%,散客数量增加迅速。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增幅迅猛,2011年,中国私家车保有量就已经逼近8000万,加上公路的建设逐渐完善,使得自驾游逐渐成为新的旅游方式。

另一方面,散客化带来的新形式就是追求旅游时的深度体验。随着游客对旅游认识的逐渐加深,旅游心理更加理性和成熟。他们希望深度体验旅游地的生活和文化,从而获得精神上更深层次的满足。

三、旅行社的高价路

旅行社的出路在于高价一方面是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大趋势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的结果,他们使旅行社的高价策略具备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由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决定的。旅行社业存在诸多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既定价格下企业利润和游客满意度之间难以达到双赢,这为旅行社的高价策略提供了历史必然性。

(1)现实可能性

西方经济学对市场需求的解释为: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劳动产品。借鉴至旅游业或可将旅游需求定义为:旅游者愿意并且能够够买的旅游产品。高价是旅行社的新出路一方面是由于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是旅游者能够购买高价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旅游者渐趋理性和成熟的心理又使他们愿意购买高价旅游产品。

1、居民经济收入的提升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三十多年年均GDP增速过10%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消息显示:2011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471564亿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并且,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1年中国已经迈入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而我国的几个主要发达城市(如上海)2011年的人均GDP甚至已经达到82560元,居全国第一,已经迈入世界高收入国家行列标准。

居民经济收入的大幅上涨,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升,为旅行社的高价提供了最坚实的现实可能性。

2、旅游者渐趋理性和成熟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社会整体消费水平、认识水平等个要素的全面提升,大多数旅游者对价格没有以前那么敏感,不会再盲目选择低价旅游产品,而开始注重的是服务质量。从上述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也能看出,旅游者的旅游逐渐趋于理性,消费心理也更加成熟。他们花的钱比之前简单的报一个团更多,但是他们游玩的更尽兴,对获得的旅游体验更加满意,所以不会太在乎多支付的部分。这为旅行社推出高价产品奠定基础,使高价旅游市场备受青睐。

(2)历史必然性

在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而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而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现代旅游业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在我国的发展实践中展示了巨大的活力以及生命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问题依旧大量存在。旅行社行业中的大量问题,就严重影响了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了这个新事物的发展。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合时宜的、旧的、阻碍新事物发展的因素必然会淘汰在新事物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所以,国家对旅游业的调控、旅游业自身的审视调整都是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而笔者认为,高价显然是其中的突破口。

1、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2009年国发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要求中,要把“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41号文件作为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纲领性文件,提出这一思想是颇为审时度势的。降低整个旅游行业的投诉率,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必然成为了各分支行业单位、机构的首要目标。

一方面,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龙头;另一方面,旅行社业正是整个旅游行业中投诉率较高,满意度较低的部分。为此,在提高游客满意度,建立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过程中,旅行社必须主动调整,发挥其龙头作用。

2、消除强制购物的必然选择

虽然目前国家明令禁止导游不能强制游客购物,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这种现象依旧大量直接存在,或者是变相存在。诚然,这也是导游的无奈之举,因为很多旅行社将团交给地接导游时是零团费或负团费的,导游只能将的收入的集中于购物的回扣上。这样的结果是,导游接团时就带着一份拿回扣的预期,自始至终就会想方设法增加购物环节时间,最终导致游客的不满意。此外,带团时间稍长的导游会在不断的对比接待前后旅行团之间的收入差距,一旦回扣收入达不到一定数量或者相应的预期,导游服务就开始急剧下降。这些都是造成满意度低得重要原因。

而高价后,可以将合理的导游服务费用摊于各单项服务中,或者明码标价给出较高的导游费,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并规范导游的合法收入,使导游能够安心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更加便于顾客的监督反馈,进而通过优胜劣汰机制,引导高素质人才(导游)的流入,低素质人才(导游)的流出。这样还能部分解决旅游业高学历人才就不了业或不想就这行业,而市场又急需这部分人才的重大结构性矛盾。进而有利于帮助实现旅游服务的转型升级。

从游客角度上看,每一项(服务)价格公开,能让游客消费的明明白白;一次性缴纳较高的包括所有消费项目的消费金额,中间绝对不加收任何费用。这种做法在缴费之初就进行了初次筛选,能接受较高价格的消费者才会选择这些产品,这样就能减少双方在旅游价格上的分歧;中途又不会增加其他的交费项目,大大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3、价格是影响国内游客满意度的敏感因素

2012年7月12日,中国旅游研究院的《2012年第二季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研究成果》中指出:从近三年调查结果看,旅游行业管理、旅行社、旅游价格是调查发现的三大突出旅游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价格和旅行社因素就占据敏感因素中的两席。此外,它还进一步论证了价格是影响国内游客满意度的敏感因素:2012年二季度国内游客满意度处于82.36的“满意”水平,与上季度相比下降1.48。主要原因是国内游客对旅游价格和性价比的满意程度有大幅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投诉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价格上和游客对旅游价格的需求弹性下降是不冲突的。上述调研成果中强调的是价格和性价比的满意度,也就是说游客在意的是满意度。高价下能较好的筛选出优质的旅游服务人员,进而带来优质的旅游服务。这样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价格性价比的满意度,降低价格对游客满意度的敏感度。

4、旅游业各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旅行社迎接旅游业各大发展趋势的核心理念可以是“高价更有利于保证高质”,高出的部分就是保质的部分。

旅游大众化趋势下,游客的数

四、需要指出的几点认识

首先,由于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旅行社作为市场的一个组成单元,很可能会带来外部不经济而忽略整体的理性,一味的任由市场调控显然无法将行业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更多的工作仍然需要政府部门持之以恒的正确调控。

其次,高价有利于高质,但不一定能带来高质,如何将多出的价格部分顺利转化为更高质量的服务,仍然需要旅游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一旦实行了高价,就应该重点保证高价下的高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高价应该有两种理解:一是绝对数额上的高价,即高端旅游;二是相对目前报价上的高价,可以理解为一次性(高)报价的旅游。

参考文献: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8

二、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形式及建模方法

旅游本底趋势线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简单的模型,有直线、曲线、指数、逻辑、正弦等5种类型,一类是较复杂的模型,有直线—逻辑、直线—指数、直线—正弦、指数—逻辑、指数—正弦、逻辑—正弦、曲线—正弦等7种类型[6-7]。在选配具体模型时,主要根据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而定。1较简单的本底线模型2、较复杂的本底线模型建模方法:选取1996—2010年共15年的数据,作趋势线统计图;观测统计图,选择合适的模型;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数据的最优拟合,确定相关参数,建立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本底趋势线。

三、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

以下本底趋势线方程中,t为时间变量,从1996年开始依次取t=1、2,3,…。

(一)云南省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总人次本底趋势线

从1996年,云南省累计接待口岸入境旅游人数313676万人次,用逻辑—正弦复合模型进行模式识别,得到云南省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方程为:Y=372871/[1+exp(3089-0536t)]-132804sin(0307t+4547)相关系数R2=09994,说明上述模拟相关性显著,符合高精度预测要求。

(二)德宏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

德宏州为云南最早开展边境旅游的地区。1996—2010年,德宏州累计接待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120412万人,占云南省总数的384%。为云南省边境口岸入境游的重要区域。用逻辑—正弦复合模型进行模式识别,得到德宏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方程为:Y=157769/[1+exp(3935-0593t)]+53892sin(0300t+1156)相关系数R2=09985,说明上述模拟相关性显著,符合高精度预测要求。

(三)红河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

红河州为云南边境旅游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1996—2010年,红河州累计接待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87294万人,占云南省总数的278%。2005年以来,红河州边境旅游发展迅猛,与云南其他边境州市相比,旅游人数几乎未出现大的波动,渐与德宏州形成并驾齐驱之势。用曲线—正弦复合模型进行模式识别,得到红河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方程为:Y=0657t2-6188t+54907-7036sin(11882t-4368)相关系数R2=09968,说明上述模拟相关性显著,符合高精度预测要求。

(四)西双版纳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

与德宏州、红河州两州相比较,西双版纳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波动性较大,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但稳定性逐步增强。1996—2010年,西双版纳州累计接待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28802万人,占云南省总数的92%。特别是2009年以来,西双版纳州边境口岸境游客数量稳居云南省边境8州市第3位。用逻辑—正弦复合模型进行模式识别,得到西双版纳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方程为:Y=31677/[1+exp(6832-2789t)]+23102sin(0286t+2177)相关系数R2=09887,说明上述模拟相关性显著,符合高精度预测要求。

四、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分析

旅游业易受到各类自然、社会等重大事件的影响,但每种事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则存在着较大差异。下面以云南省1996年以来几个突出事件为例,对云南边境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肇始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世界旅游业发展脚步放缓,使亚洲旅游业受到影响。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与上年相比也呈下降趋势,但云南各地情况有所不同,德宏州影响最大,持续时间也最长为3年,其次为红河州,持续时间1年,西双版纳州受影响较小,口岸入境一日游基本未受到影响。3个州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所表现出的差异与各自的旅游客源市场有关,德宏州主要以缅甸游客为主,红河州以越南游客为主,西双版纳州以老挝、缅甸游客为主。危机期间,缅甸经济形势恶化,汇率下跌,外汇短缺,通货膨胀上升;越南同样也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再加之1998年越南农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越南农业生产受到重大损失,因此以越南为市场的红河州1998年边境旅游损失率达到231%。西双版纳州面对老挝、缅甸两个市场,因老挝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由此受危机影响最小。

(二)2003年SARS危机

发生于2003年初,止于2003年7月的SARS疫情,使世界旅游业受到重创。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云南边境旅游在非典期间表现基本平稳,旅游本底趋势线未形成明显“凹型谷”,仅有微小波动,这一方面与云南“非典”期间正面阳光的旅游形象有关,即云南未发现非典疑似病例,另一方面也与云南省所采取的营销措施有关,2003年7月“非典”疫情刚一解除,“皇马昆明行”的宣传报道无疑给正处彷徨期的旅游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从而在当年月度旅游接待人次曲线上呈现出年头、年尾高,中间低的总体趋势。

(三)2004边贸政策调整影响

2004年云南边境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边贸发展有关政策,边境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省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52407万美元,同比增长25%,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30876万美元,增长221%,首次突破3亿美元;进口21531万美元,增长293%,首次突破2亿美元。边境贸易的红火引起边境旅游大发展。2004年云南省边境贸易总额524亿美元,其中德宏州290亿美元,占当年云南省全省边境贸易额的553%,因此在图1和图2上形成两个比较明显的“凸型峰”。

(四)2005年边境禁赌风暴

为了打击出境,2004年,云南省旅游局根据中央精神下发了《关于暂停开展边境一日游异地办证的紧急通知》,从2005年9月30日起,各口岸出入境旅游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一日游游客量下降了70%,每天约400人下降为每天90余人;16家旅行社,5家注销,3家歇业,尚存8家经营异常艰难;170多家宾馆年平均住宿率由原来的70%降为50%,旅游饭店、景点景区、旅游商店业务量均下滑40%;万名旅游从业人员中1/3转岗、分流和失业”[8]。这是2005年9月云南停止办理边境旅游异地办证后的一组数据。尽管是从出境的角度统计的数字,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放映了入境一日游的严峻形势。边境禁赌对云南三州市边境一日游所施加的影响略有不同。受影响最突出的是德宏州,从2004年底到2009年约4年的时间边境口岸一日游才基本得以恢复;其次为西双版纳州,影响时间为1年;影响最小的为红河州。

五、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未来预测

判断一个理论合理性的准则有二:一是解释功能。是否可以对过去观测到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以此而论,本底线与统计线比较的“晴雨表”功能具有这种品质;二是预测功能。是否可以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由于本底趋势线反应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本底线的自然延伸当然具有这样的预测功能,它可预测一个地区未来几年的客流量发展趋势。利用上述4条本底趋势线方程,对云南未来4年的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4。从最新获得的2011年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数据,对2011年的数据进行验证比对:可以看出(表5),除西双版纳外,本底趋势线方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误差约在4%以下。西双版纳的预测值比统计值略小,估计与2011年西双版纳州有效的旅游开发和促销策略有关。未来是黑色的,无法完全预知未来。但只要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找到合适的检验预测方法,使现实中的现象能如价格围绕价值般上下波动得到合理科学解释,在相关理论研究领域则为可喜之事。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间的频繁沟通与交流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新兴产业,旅游产业结构间的协调也已经成为影响和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2000年,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将在所难免地遇到旅游产业结构非优化的矛盾”。如何有效调和矛盾,推进旅游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成为当今人们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明确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差异是一大重要前提。

二、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一)区位熵分析

区位熵用于衡量某一区域内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用于反映产业部门的集中度及某区域相较于高层次区域的作用及地位。结合我国多个省份旅行社区位熵数据来看,较高数值的集中在北、上、广、浙、苏等东部省市,在、宁夏、甘肃等西部省市较低。由此可见,旅行社区位熵的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东部最高,中部居中,西部稍低,由东到西呈梯度递减的格局。笔者引用2000-2009年我国旅行社的区位熵结合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区位熵下降的省份明显多于上升的省份,旅行社总体集中度面临下降的趋势;从区域角度而言,东西部省份大幅变化,中部相较稳定;从总趋势而言,西部省份上升明显,以重庆、四川、湖南增幅最为明显,东部正呈下降趋势,而中部小幅上升。不过,总的来说,我国旅行社区位熵仍处于均衡化发展状态。

从各省市景区区位熵来看(如图2所示),除却部分数据空缺状况,2009年四川、江西、广东、江苏、新疆、北京相对较高,青海、、天津等省份较低,这些省份区位熵特征没有体现出明确的区域集中性。但绝大部分景区省份区位熵都呈上升的趋势,以新疆、四川、江西、河南增幅最为显著。总体来说,我国各省份景区的区位熵也处于均衡化发展趋势中。

(二)集中指数分析

产业集中指数反映的是某一区域内,各个不同行业的集中程度。对于旅游业这种综合性产业而言,考虑到各行业的互补性,过于集中的区域发展并不利于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根据旅游产业集中度指数而言(如表1所示),整体集中指数约0.138 2,但有77.4%的省份高于该平均值,其中较高地区包括青海、山东、安徽、上海等省份,而湖北、辽宁、黑龙江、广西等省份集中指数较低,这说明我国的产业集中指数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从各省市旅游核心产业区的集中指数趋势来看,这十年间全国的总体变化幅度并不是太大,大体呈下降趋势,旅游核心产业在全国层面上已基本实现了一个区域平衡。从区域角度来看,增幅较大的省市集中在山东、江西、广东、湖南等一些中东部的省市,增幅超过了0.1;下降指数波动较大的包括、湖北、辽宁、河南等中西部地区,降幅超过0.05,大体呈现出一副东增西降的局面。

(三)产业机构变化指数分析

产业结构变化指数能够反映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区域某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大小。从2000-2009年的产业机构变化指数来看(如表2所示),我国旅游核心产业结构的整体变化相对较小,总体得分为1.126 4。通过省市对比,发现:约61%的省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在这十年间的旅游核心产业结构变动不太突出,可能是因为我国在这段时间里,旅游产业的宏观发展形势较为稳定。从区域角度来分析,我国的旅游核心产业机构变化指数有着明显的抵御特征,即北大南小,东、西部大,中不小。其中西部的赏析、新疆、贵州、广西、四川,东部的辽宁、广东、黑龙江、河北,中部的湖北、护板、河南等地的旅游核心产业结构变化指数都比国家平均值稿;而东南部省市,除了广东、广西两省外,其他省份均抵御国家的均值。

三、我国旅行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状况

我国在区域旅游行业的区位熵方面反映出一种东高西低呈梯状递减的格局,这体现出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高度重叠性质,原因是:旅游作为一种经济产业,与各区域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有较大的关系。总体来说,我国的旅游行业总收入在区位熵方面呈均衡发展的势态,折射出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事实。

从旅游核心产业的集中度来看,在这方面没有凸显出明确的区域性特征。但可以发现:如青海、这些旅游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和资源开发的相对滞后,对当地景区和旅行社的贡献较小。而对于上海、广东、山东这些省份而言,便利的交通、相对发达的商贸经济,导致这些省份旅游产业的集中指数相对较高。总体来说,我国的旅游产业集中指数呈下降走势,我国核心旅游产业间的空间差异已基本趋于平衡化发展。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1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关键的战略提升期,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使旅游产业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就必须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只有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制定出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和产业政策,有利于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凸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而指导和促进旅游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运用旅游产业经济理论研究旅游产业内在规律,就是要研究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与国民经济体系内其他相关产业之间运行规律以及旅游产业内部各种产业要素的运行规律。本文着重研究旅游产业内部各产业活动要素的运行规律,即侧重于对旅游产业结构及其演进规律进行研究。

一、 旅游产业特性与旅游产业结构

1.旅游产业的形成特性

旅游产业是由绝大多数原来已经存在的独立行业围绕旅游活动重新组合起来的新的集合体,这些行业之所以成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尽管这些行业在旅游产业运行中承担的作用及各自的功能有所不同,但却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共同职能(张辉,2002)。由此可以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其组成包括了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行业和企业。所以,旅游产业是一个依托性和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依托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存在着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会受到其他产业的制约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与其他产业相互协调才能相互促进。

2.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综合性产业。要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的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首先必须加强对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所谓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的构成,是旅游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张辉,2002,唐留雄,2001)。旅游产业结构主要有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空间结构、生产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等诸多方面。

二、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趋势

1.产业结构层次划分

综合国内外有关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于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获得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从旅游者的消费角度,对应于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将旅游产业大体划分为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游购物业、旅游游览业和旅游娱乐业等基本产业。这些产业按照各自的职能与分工共同构造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链,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基本旅游需求(在此是指狭义的旅游行业结构,广义的旅游行业结构还应包括一切为旅游需要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和部门―--作者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与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层次。国内有学者按照这个理论、将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形成的6个基本产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之为基础层次产业,包括为满足旅游者的食、宿、行等基本生理需要、使旅游活动得以发生的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和旅游交通业;第二层次包括旅游购物业,因为旅游者的购物行为具有二重性,既有为满足生理需要的购物,如购买日用消费品等,也有为纪念和欣赏的购物,这是精神层次的需要。由于这个层次的旅游消费兼有两重性,所以称之为中间层次产业;第三层次包括旅游游览业和旅游娱乐业,因为游览和娱乐有着求知和审美的特征,满足的是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它们也是旅游得以发生的核心之所在,所以,称其为核心层次产业(张立生,2005)。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研究

以上所划分的旅游产业的三个层次产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演变规律?有学者曾对1995-2002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考察我国国际旅游总体消费中这三个层次产业的构成变化情况。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变化,旅游者对各个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数量都在增加,如基础产业、中间产业、核心产业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从1995年的57.9亿美元、16.40亿美元、15.87亿美元,分别增强到2002年的103.67亿美元、42.11亿美元、29.56亿美元;而同时期旅游者对各个产业消费的比重变化却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从1995年到2002年,对基础产业的消费从72.21%下降到59.13%,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中间产业的消费从20.47%上升到24.02%,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而对核心产业的消费从7.32%增强到16.86%,呈十分迅速的上升趋势。同时,通过对国内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结构变化情况的考察,其演变的情况与国际旅游业结构演变态势基本相似。(张立生,2005)

促使这些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首先,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先进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生产活动中,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不仅使人们从繁忙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而且也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这两个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外出旅游的愿望大大增加,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经常性消费方式。带动了旅游消费迅速增加,旅游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旅游产业三个层次的消费在绝对数量上的不断变化。

其次,旅游者在旅游产业三个层次产业消费相对量的不同变化,同样与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对于基础层次各产业而言,消费绝对量的增加应该是旅游活动普及、旅游者数量增加产生的结果。科技进步使得交通等方面的基本消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相对或绝对地降低,在旅游总体消费不断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种降低必然会导致该层次产业在旅游总体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减少。对于核心层次产业而言,其消费相对比重的增加是由旅游者出游目的决定的:因为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这种满足是以旅游者对游览和娱乐的消费为实现的手段。但是,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者在这方面的消费量是不同的:在旅游发展刚刚兴起的初期阶段,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技术条件不太先进等因素的影响,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及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数量和旅游接待水平均受到限制,从而制约了旅游者在核心层次产业方面的消费量;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条件的逐渐完善,制约旅游者消费的因素在逐渐减少,旅游者在这方面的消费必然会迅速地增长,从而直接导致了核心层次产业消费的相对量迅速增加。对于中间层次而言,由于其消费的二重性,因此,旅游者对该层次产业的消费会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在绝对量上会稳步增加,而在相对量上可能会平缓地略有增加,也可能变化不大(张立生,2005)。这其中,旅游商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科学技术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中的运用程度等因素,将会起到较大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旅游产业中三个层次产业的演变规律表述如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量都是增加的;而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相对量,即消费比重的变化却不尽相同: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中间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而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因此,旅游产业各层次产业消费比重变化如同人的需求层次变化一样,也呈现出由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的演变趋势。

3.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产业三个层次产业按照上述规律的不断演变,必然会影响旅游产业结构随着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地从低级结构模式向高级结构模式演进。其趋势为:在区域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旅游者对旅游产业更高层次产业的消费受到限制,因而基础层次产业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占有较大比例,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很少。而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不断平稳地减少,核心层次产业的比重不断快速地增加,而中间层次的产业比重缓慢地增加,到一定阶段,三层次产业的比重可能会大体相当。

三、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趋势

1.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在各地区的配置状况以及在全国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的区域由于旅游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种要素的分布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不同区域各不相同的空间结构。纵观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老牌的著名旅游景区,这些地区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实力,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优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旅游产业比较发达,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体。而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旅游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这种现状对于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成为我国旅游产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近年又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

按照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地域空间上也有一个演进过程: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是先从一些点上开始,然后在各点之间沿着一定的轴线发展,并且相互交织成经济网络。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区域空间组织结构(朱丽萌 刘镇,2001)。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集聚意义的增长极――发展条件优越的城市或城镇。而且各点之间不是孤立的,由线状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干线连接在一起,成为极点分布的轴,并相互交织形成经济网络。该理论在我国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印记:我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阶段,主要是进行旅游景区的开发,形成了客源集散地加旅游景区的发展模式,即在空间上集聚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点”;随着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沿着东部沿海轴线发展,形成了东部沿海旅游带;到了本世纪初,珠三角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西南旅游区、中部旅游区等的突破性发展,使得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向着较为均衡、协调的方向发展。从而清晰地印证了我国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发展趋势: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是遵循着由“点――线――面”的规律进行的。旅游城市作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首先使地区经济极化,形成聚集经济,而后通过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因此,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大大加快,区域旅游的发展会形成一个新格局,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格局(魏小安,2003)。通过抓旅游城市的建设,强化和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使城市不仅成为客流集散中心和中转地,而且城市本身成为旅游的终极目的地。依靠旅游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拉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最终形成整个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 结束语

在旅游产业结构中,行业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空间结构是行业结构的空间形式。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又会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旅游系,河南省旅游发展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198-201.

[2]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26-31.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11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中国旅游业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一起成长起来的行业从建国之初的第一家旅行社,历经60年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旅游服务大国。近年来国际旅游业越发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与发展前景的服务贸易行业。目前中国出境旅游趋势明显,据UNCTAD统计,2016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额高达6615亿美元,其中贸易逆差2445亿美元。近年来由于交通的便利与政策的放宽,国民纷纷热衷于“国外游”使得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拉大。2016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1.38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5%,国际旅游收入12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出境(进口)旅游花费10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总体来说,旅游服务贸易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日本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较好,2016年日本服务贸易总额3585.32亿美元,其中旅游服务贸易493.13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13.75%,日本的旅游服务贸易在其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并不高。2015年之前,日本的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但与中国不同,2012年開始,日本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出递减趋势,直至2015年,日本旅游服务贸易首次出现顺差,说明日本的入境旅游不断增多。2016年,日本旅游服务贸易总额约493.13亿美元,顺差121.89亿美元,自2012年之后日本已逐步摆脱了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

(三)韩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韩国旅游服务业起步较早,有着完善的法律政策支撑,特别是“韩流”的兴起更加带动其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近十年韩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期间有少许年份逆差增大,但其占世界旅游服务贸易比重一直处于1.5%~1.8%之间,发展相对稳定。2016年韩国服务贸易总额2032.64亿美元,其中旅游服务贸易约438.52亿美元,占比21.57%,相比日本,韩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其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在自然资源要素相对稀缺的情况下,韩国政府通过与文化特色相融合的形式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二、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一国旅游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旅游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其值越大说明该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越强。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韩国。2009—2016年中日旅游服务国际市场占有率波动比较频繁,可能是受2008国际金融危机和2014年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总体来看,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日本上升趋势较大,韩国上升平缓。中国在旅游出口市场比

日韩两国稍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正在逐年减小,中国有被日本赶超的危机。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TC指数用来考察中日韩三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状况,TC=(出口-进口)/(出口+进口)。TC指数的取值范围在[-1,1]之间,当TC指数取值接近0时,说明其竞争优势水平接近于平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越接近1代表竞争力越强;反之,代表竞争力越弱。

2005—2016年,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TC指数逐渐由正转负,且越来越接近-1,竞争力由强变弱,并且弱化趋势明显。2005—2008年,中國旅游服务贸易TC指数维持在0—0.2之间,稍有优势但不显著。2009年,TC指数首次跌落至0以下,可见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优势消失。2010—2016年,贸易逆差进一步拉大,出境旅游比例持续上升。日本近10年来TC指数呈现稳定增长,由-0.5增长至0.25,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逐渐由弱转至中等偏上水平,原先的进口劣势逐步消失,并在2015年首次实现顺差。韩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近10年虽然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但是逆差逐渐缓和,2014年逆差达到近十年最小值-0.13,虽然期间略有波动,但总体来看,韩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呈逐步改善的发展态势。截至2016年中日韩三国数据,日本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强于中韩两国,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韩国也优于中国。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本文RCA指数用于表示一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对于该国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之比。计算RCA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额。若RCA指数大于2.5,说明该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大于1.25小于2.5,则该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强;若RCA指数小于0.8时,则该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

2005—2016年,中国RCA指数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0.7逐渐下降至2016年的0.35,并且一直低于0.8,说明中国旅游服务国际竞争力较弱。日本在这期间的RCA指数呈增长趋势,从0.34升至0.65,虽然增长缓慢且有少许下降年份,但总体保持上升趋势。从RCA指数来看,韩国的RCA趋势和日本类似,处于缓慢增长趋势,但总体竞争力弱于日本。从旅游资源与国土面积来看,中国远超日韩两国,但是旅游服务国际竞争力却不如日韩两国说明中国虽然是个旅游大国却不是旅游强国。

三、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服务监管不到位

中国现行的旅游法律法规仍是2013年10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仍存在一定法律漏洞,一些不法人员在旅游市场里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比如部分旅游公司存在违规经营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旅游市场的公正性,使得游客利益受损。另外,中国部分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有限,未能达到入境游客的期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旅游服务的国际形象。

(二)入境游客来源单一

近年来,跨境旅游服务越来越受到国家的支持,入境旅游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国内入境旅游人数6950万人次,其中外国人仅占1425万人次,港澳台地区的游客是中国入境游主要来源,入境的外国人中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极少数来自欧美。一方面,地缘相近导致以上国家存在天然的文化相似性,另一方面,旅游服务层次差异及模式多样化限制了欧美国家的入境需求。相对单一的入境游客来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服务吸引力不足

旅游服务吸引力不足也是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旅游资源丰富,但多以自然风光游和历史文化遗产观光游为主,对比日本和韩国,虽然二者在资源禀赋上不占有优势,但其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却不断提升。日本和韩国服务贸易相对比较发达,尤其在文化贸易方面,日本的动漫及周边产业吸引了大批入境游客,韩国的韩流文化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量文化爱好者前去观光。在中国的旅游资源中,诸如此类的品牌效应和文化附加值相对稀少,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在旅游区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少。因此,目前中国旅游服务吸引力是不足的,未能足够开发更多目标客户群体,无法满足国际游客的多层次需求,而这将是今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转型的方向。

四、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强化监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业绝只仅是单纯的经济事业,它在带动外汇流入的同时也在传递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文明。首先,政府应该提高对旅游立法的重视程度,对现有规则予以补充、修缮,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其二,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把关。增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牢固树立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同时,旅游服务的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资源开发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在资源可承载能力范围内,拓展并开发多元化的旅游服务和项目,最大化契合旅游服务消费者的需求。

(二)创新多元化旅游项目

近年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始终存在外来客源单一问题,不利于旅游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针对这一问题应当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根据目标群体推陈出新,创新旅游模式,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不断提升区域文化认同,即“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民心相通,解决跨文化沟通障碍之后,贸易自然更加畅通,使中国的服务贸易客源不再局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而是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全部区域。在旅游项目上,要增加创新元素与特色元素,针对不同区域特色开发旅游项目,满足各层次客户需求。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将旅游市场的国际竞争由价格和质量竞争转变为品牌和特色竞争。

(三)产业融合推动特色旅游

目前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缺乏特色,未能与周边产业形成合力以增强旅游服务吸引力。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和产业融合效应,各产业也未能通过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良好的前期宣传有助于打开国外旅游市场大门,深入的产业融合有助于拓展特色旅游。如中国的汉文化,将人文资源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不仅能增加旅游服务的附加值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将旅游与医疗相结合,国外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体验中医养生文化,提高了游客对中国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转型和融合已成为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不断转型升级中国医疗旅游业也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 徐文月, 刘敏.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7, 10(5):41-55.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12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促进。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农牧业在近年来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好成绩。自2000年以来,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牧业经济呈现同向变化趋势。这一变化通过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来反映。1.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对比分析2000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总体上均出现增长的趋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1年的7.50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6.4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8.08%。以2001年为基期,农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37.47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80.41亿元,年均涨幅为4.17%。总的来看,2001年到2012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都表现为上升趋势。2.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的增幅对比分析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幅度)表现出阶段性。旅游产业是敏感性产业,受2003年的SARS和2008年3·1影响,2003年与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都出现低谷。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后,旅游综合收入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2006至2007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增速为59.15%,比11年间的平均增速高出21.07个百分点。2008年3·1之后,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每年成增长态势。2001至2005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4.05%,与2001-2012年的年均涨幅4.17%比较接近。2006至2008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5.5%,比平均值高出1.33个百分点。2009至2012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3.3%,比平均值低0.8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旅游业的波动性较明显,农牧业发展情况较平缓。

(二)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趋势的定性分析

乡村旅游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业景观、农牧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且部分农牧业生产要素本身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业同样可以反哺农牧业,乡村旅游业能够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牧业收入、促销农产品。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已经不言而喻,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政策扶持与产业融合就而言,200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开发活动开始在区内遍地开花。2012年,自治区出台了十二五期间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五大主题品牌,分别是“雪峰乡村”“高原林村”“高原牧歌”“神奇乡井”“屋脊农庄”[10]。乡村旅游已经与传统的农牧业以及新兴的高原净土产业相融合,依托农牧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农牧业产品供给以及农牧业原有的人力资本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经济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共同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即产业融合吸纳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接待的积极性,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率。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农牧业经济效益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相比,虽然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高原农牧业生态景观及农产品、高原特色奶、肉制品等均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农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创新,促进了农牧业结构创新发展。反过来,农牧业的转型与发展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样丰富和发展着乡村旅游经济。2.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佐证课题组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昌都地区半农半牧县芒康县为例,该县处于滇藏线与川藏线的交界处,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该县境内沿214国道有一条旅游观光线,观光线周边分布着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包括纳西民族乡(又称“盐井”)、曲孜卡温泉度假村等。其中,纳西民族乡的千年古盐田景观及当地农牧民制盐晒盐的劳作方式成为了吸引沿途观光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而旅游经济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保护了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由于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旅游产业链与农业相衔接,拓展了农牧产品的销售和经营渠道;农牧业的生产要素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与保障。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与农牧业联系地研究已经有了较好地积累。但是,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发现,以实证研究范式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内在联系的文献不多。在研究对象方面,以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尚未出现。综合上述论述,结合2000年以来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数据,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已经开始融合,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

二、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VAR和脉冲响应分析

产业融合与产业关联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认为:产业耦合是对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在物理学方面的形容。研究人员将“耦合”这一概念引入产业经济研究当中,用来解释经济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之间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现象。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耦合、产业关联的研究报道,可以看出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辨析、机理剖析等方面,过渡到以定量测度为主且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的研究层面。涉及旅游研究方面,旅游乘数效应研究是产业耦合与产业关联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研究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已经出现的研究报道中,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工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联动、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研究均有表现。其中,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前期的研究文献中出现的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融合动力、融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实证论述,尚未对于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较为精确地探究。因此,为了探究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验证本文上述研究假设方向的合理性,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方法,选取2001~2012年的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变量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是以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影响分析来了解经济系统的动态特征和冲击传导机制,它通常使用最少的经济理论假设[11]。本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是两列时间序列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缺乏经济理论支撑,故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适用于本研究。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常被运用于定量测量两种具有内在关联的事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在城镇化研究(郭志义、张耀东,2012)[12]、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协整发展研究(张占涛等,2012)[13]、经济增长与相关问题研究(刘乃全等,2006;李天国,2013)[14-15]、旅游乘数效应研究(胡春林,2007;向延平、蒋才芳,2013)[16-17]等方面。该模型与其他测评方法相结合的运用均有体现。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从深层次角度能够较好地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揭示。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来分析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通常假定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部分,来保证OLS得到的估计量是一致性和具有渐近正态分布的性质。然而,实际中通常遇到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如果利用经典的模型进行分析则会出现“伪回归”现象[18]。协整分析把非平稳变量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平稳性检验是协整分析的前提。本文以旅游综合收入来作为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指标,记为T;以农牧业增加值的变化来衡量农牧业经济增长情况,记为A。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T和A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T,lnA,进一步对两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5%的条件下,lnA与lnT的ADF统计量均小于其相应临界值,且D-W检验结果数值接近2,故不存在单位根,认为lnA与lnT的序列是平稳的。

(二)VAR模型估计和脉冲响应分析

VAR模型所依托的理论假设较少。在进行短期预测预防与分析方面非常方便,尤其是在对外生变量预测较为困难或者短期内对某些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利用VAR模型具备较强的便利性[19]。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个一次性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比较直现地描述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根据由模型的AIC和SC最小值来判断变量的滞后期,通过Eviews3.0软件可以得到模型的滞后期为2,进一步得出了VAR(2)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以LNA和LNT为解释变量的两回归函数的D-W值分别为1.8323和1.7646,可以认为,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性。可决系数结果表明第一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不如第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高。在实际应用中,VAR模型的主要用处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views3.0来分析旅游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和差分分解结果如图1、图2、表3、表4所示。图2与图3描绘出了分别给两变量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所带来的动态影响。图2显示,农牧业增加值的冲击对于旅游综合收入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本期给农牧业增加值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从第二期开始,旅游综合收入开始正向变动,并达到峰值4.21%;在第3期到第10期之间出现平稳趋势。在方差分解中,农牧业增加值对旅游收入波动的贡献小幅波动后逐渐呈平稳趋势,最大贡献值为60.58%。表明当农牧业增加值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通过市场传递给旅游业,给旅游收入带来同向的冲击,即农牧业增加值对于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对旅游综合收入给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在当期农牧业经济增长便开始正向变动,增加了约0.4%。随后2期达到峰值1.4%,第4期下降到最低点1.0%,在以后几期逐渐趋于平稳。在10期内,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于农牧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在长期逐渐趋于平稳。从方差分解的数值可以看出,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影响的最大贡献值为89.68%。研究结论表明:当旅游综合收入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给农牧业增加值带来同向的变动,并且这种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