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的预防合集12篇

时间:2024-02-21 14:39:36

儿科学的预防

儿科学的预防篇1

【中图分类号】R473.72;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10-02

新生儿是指自母体娩出至生后28天内的小儿,这个阶段是人类生长和发育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生命体征最为脆弱的阶段,婴儿出生后开始适应外界环境,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各器官形体和功能不够完善,从母体获得的抗体不足及本身合成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病原体侵犯,若护理不当,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将会有直接影响。因此,对于此阶段的新生儿,医护人员应当进行适当的护理,并针对其可能出现的疾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证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从而保证其后续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分娩出生的186例新生儿,所有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均处于正常状态,未出现残疾。其中,男95例,年龄4―22 d,女91例,年龄5~25 d。新生儿的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2 保暖护理: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快,同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多,肌肉活动能力小等原因,易导致散热大于产热,从而出现体温低下,因此,自母体分娩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温措施:将患儿置于温暖柔软的棉被中包裹,室温>24℃,湿度50%-60% ;早产儿室温24℃-26 ℃,医护人员要尽量减少其暴露在外面的面积,以免丢失热量。新生儿由于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温护理措施,容易导致新生儿伤寒综合征,同时,气温过低,也会导致新生儿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甚至发展为肺炎,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娩出母体后就要采取相应的保温护理,以保证新生儿有足够的热量。

3 抚触护理

新生儿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有技巧地对新生儿进行抚触,通过抚触者对新生儿皮肤各部位进行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按摩,让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的操作方法抚触是对婴儿皮肤进行科学的、温和的刺激,可促进婴儿健康发育。室温在26℃~ 28℃下抚触,婴儿疲劳、烦躁时,不宜抚触。

4 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带残端是和血管相通的,是一个开放性的伤口,该处有丰富的血管供给,是病原菌轻易滋生的部位。若护理不当则引起致病菌侵入,轻者引起脐炎,重则致新生儿败血症,危及患儿生命。其护理主要是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避免排泄物污染。每日用消毒棉签蘸 2%的碘伏消毒 1-3 次,从脐根部呈螺旋状向四周擦拭,不可来回乱擦,以免将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带回根部,若脐部有脓性分泌物、或周围皮肤发红、渗血,发现有肉芽组织、红肿、臭味,应加强脐部护理,可用双氧水、龙胆子、2%的碘酊外涂,若渗血量多时,应从新消毒结扎。

5 皮肤护理

刚出生的新生儿,在身体表面,尤其在皮肤皱褶处有一层油性的胎脂,胎脂有保温和防止感染的作用,清除时可用消毒的植物油轻轻擦去,再用煮沸过的温水(36~37℃)为婴儿洗浴,在脐带脱落后体温稳定的新生儿可全身浸入浴盆中洗浴,每日1 次,减少皮肤菌群聚集,保持皮肤清洁。新生儿脐带在生后第1 天都是无菌的,以后逐渐有各种细菌集落生长,由於污染、护理不当,可出现脓性物质,脐周软组织发红而发生脐炎 (omphalitis),脐带残端应保持干燥、清洁,脱落后可用碘伏涂抹、暴露、干燥、防止感染。每次更换尿布时都应用温水清洗臀部,擦干后,涂摸少量油膏,防止出现臀红和尿布疹。对已发生皮肤湿烂、尿布疹者应加强护理,局部保持干燥、洁净,并用氧气吹患处或红外线灯照射,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6 喂养护理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约半个小时就可以吸吮母乳,吞咽和吸吮功能良好者可给予配方奶喂养,奶量根据所需热量和新生儿耐受情况计算,由小量逐渐递增,因母乳是婴儿最好、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营养丰富、容易被婴儿消化吸收,而且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病率低,母乳是最经济、方便、温度适宜、不易过敏,是任何乳类、食品不能取代的,母乳喂养还可加快母亲子宫复原,因此提倡母乳喂养。如果对新生儿的喂养不当,则可能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如呕吐等,从而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因此,当新生儿出现频繁的呕吐现象时,临床医生要考虑其是否出现咽下综合征或者是消化道畸形症等,并对新生儿进行及时治疗,以保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喂养完毕将婴儿抱直,轻拍其背,减少溢乳。两次喂奶之间,可喂点温开水。有些婴儿奶后常有溢奶现象,这时应将婴儿抱起头高位片刻,卧位时应侧卧,以防发生新生儿吸人性肺炎。

7 疾病预防

由于新生儿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肺炎、破伤风、细菌性败血症等,对于这些疾病,临床医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出现疾病的概率。新生儿由于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从而致细菌侵入血液中,引起细菌性败血症,因此,医护人员要指导新生儿家属对新生儿的居室进行严格的消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生儿发生此种疾病的概率对于肺炎,医护人员要保证新生儿的居住室保持经常通风,减少探视,与婴儿接触时,应先洗手,以避免将细菌带给新生儿,导致其出现感染。对于破伤风,在接生的过程中,医生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实行无菌操作,将新生儿发生破伤风的概率降到最低。

8 总结

经过精心的护理照顾,除3例新生儿出现新生儿肺炎,需要转新生儿科治疗外,其他新生儿都正常出院。结果提示,我们医护人员如果能对新生儿实行有效的护理和疾病预防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发生疾病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陈琳华. 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35): 68-68.

[2] 实用新生儿护理[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儿科学的预防篇2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所获得的营养不仅仅要维持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机体生长越快,需要的钙越多。所以,处于生长发育极为旺盛的婴幼儿则需要更多的钙。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营养学知识,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健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仍是婴幼儿期多见的营养缺乏症,也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2]。作者在多年从事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发现,很多家长在小儿佝偻病的预防中存在诸多误区,现分析如下。

        1.存在的误区

        1.1 孕期不注意补充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应从胎儿期开始,大多数女性怀孕后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高,饮食丰富,根本不会缺乏维生素D,因此不注意补充维生素D、钙和磷丰富的食物;而怀孕后的大部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妊娠反应,因而缺乏必要的户外活动,不能经常晒太阳,结果导致外源性和内源性维生素D的缺乏,为先天性佝偻病[3]埋下隐患。

        1.2 婴幼儿期未补充维生素D或补量不足:婴幼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特别是婴儿期。营养需要与成人显著不同,他们所获得的营养不仅仅要维持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家长虽然注意给小儿在食物中补充了外源性的维生素D,或有时晒太阳,但两者补充的量远远满足不了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量.从而导致小儿发生不同时期的佝偻病。

        1.3 只注意药补,忽略了食补:无论是城市和农村,现在的家庭只要是饮食多样,食物搭配合理,并在生长发育较快的婴儿期补给充足的维生素D和丰富的钙、磷食物,注意晒太阳,一般是不会患佝偻病的,一部分家长特别是城市的家长,不注意从食物中补充这些物质,而一味补充维生素D、钙剂等,而忽略了食补。快速发表论文

        1.4 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全面的认识:一些家长认为本病为“缺钙”,补钙就是预防佝偻病,这种认识虽然较过去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佝偻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缺钙”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当然,也有部分小儿是单纯摄钙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维生素D不足,摄钙不足,或两者兼有,都可导致佝偻病,而最常见的是维生素D不足,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

由于这样的误解,在没有医生指导下,一些家长十分重视补钙,给小儿吃各种各样的钙,而不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结果是无效补钙,相反,补钙过多,不能有效利用,从大便中排泄,不但浪费药源,还导致小儿便秘,影响胃肠道功能,造成小儿厌食。

        2.预防措施

        2.1 佝偻病是一种容易预防但经常被忽视的疾病,适当日照是预防佝偻病最有效、方便、经济的方法。由于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窗,所以冬天要开窗晒,夏季日照也应少穿衣,不能过分遮挡紫外线。日照应适当,以不损伤皮肤为度。佝偻病的预防要从胎儿期开始,孕妇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平时多晒太阳。多食用维生素D及钙、磷丰富的食物。如不能做到以上者,应在妊娠中、晚期每天补充维生素 D 400~800 IU,或每月一次给予维生素D 5~10万IU,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2.2 婴幼儿的预防:小儿出生后应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

        有研究显示,每周让母乳喂养的婴儿户外活动2小时,仅暴露面部和手部,可维持婴儿血25—(OH)D3浓度在正常范围的低值(>11ng/dI)。 但专家提示要注意日光的影响因素,如:季节、气候、空气污染、环境因素、生活方式、衣着、皮肤类型等;夏季要注意防晒伤。近年来研究发现日光照射可能导致过多儿童健康问题,故不主张过多日光浴及人工紫外线疗法。如不能晒太阳者,纯母乳喂养婴儿建议生后2周摄入维生素D 400 U/d至2岁,混合喂养婴儿可延长至满月后摄取维生素D 200-400U/d至2岁。人工喂养婴儿每日摄入500ml配方奶粉。可摄入维生素D 200 U/d,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进食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可酌情减少维生素D滴剂的补充量,甚至可不添加[4]。平时注意多从食物中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还是完全可以顶防的疾病。快速发表论文

        2.3 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多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 一l000 U/d,3个月后改为400U/d至2岁[5]。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维生素D(VitD)每日供给量:0~6岁儿童为400U/d,7岁以上为100U/d[6]。

        2.4 增强体质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和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及加强体质对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佝偻病是一种容易预防但经常被忽视的疾病,因此应该大力宣传防治佝偻病的知识,得到每个家长的充分合作是预防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沈晓明,王卫平,主编.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92.

[3]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557.

儿科学的预防篇3

【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46-01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所获得的营养不仅仅要维持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机体生长越快,需要的钙越多。所以,处于生长发育极为旺盛的婴幼儿则需要更多的钙。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营养学知识,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健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仍是婴幼儿期多见的营养缺乏症,也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2]。作者在多年从事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发现,很多家长在小儿佝偻病的预防中存在诸多误区,现分析如下。

1 存在的误区

1.1 孕期不注意补充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应从胎儿期开始,大多数女性怀孕后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高,饮食丰富,根本不会缺乏维生素D,因此不注意补充维生素D、钙和磷丰富的食物;而怀孕后的大部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妊娠反应,因而缺乏必要的户外活动,不能经常晒太阳,结果导致外源性和内源性维生素D的缺乏,为先天性佝偻病[3]埋下隐患。

1.2 婴幼儿期未补充维生素D或补量不足:婴幼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特别是婴儿期。营养需要与成人显著不同,他们所获得的营养不仅仅要维持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家长虽然注意给小儿在食物中补充了外源性的维生素D,或有时晒太阳,但两者补充的量远远满足不了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量.从而导致小儿发生不同时期的佝偻病。

1.3 只注意药补,忽略了食补:无论是城市和农村,现在的家庭只要是饮食多样,食物搭配合理,并在生长发育较快的婴儿期补给充足的维生素D和丰富的钙、磷食物,注意晒太阳,一般是不会患佝偻病的,一部分家长特别是城市的家长,不注意从食物中补充这些物质,而一味补充维生素D、钙剂等,而忽略了食补。

2 预防措施

2.1 佝偻病是一种容易预防但经常被忽视的疾病,适当日照是预防佝偻病最有效、方便、经济的方法。由于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窗,所以冬天要开窗晒,夏季日照也应少穿衣,不能过分遮挡紫外线。日照应适当,以不损伤皮肤为度。佝偻病的预防要从胎儿期开始,孕妇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平时多晒太阳。多食用维生素D及钙、磷丰富的食物。如不能做到以上者,应在妊娠中、晚期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800 IU,或每月一次给予维生素D 5~10万IU,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2.2 婴幼儿的预防:小儿出生后应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 有研究显示,每周让母乳喂养的婴儿户外活动2小时,仅暴露面部和手部,可维持婴儿血25-(OH)D3浓度在正常范围的低值(>11ng/dI)。 但专家提示要注意日光的影响因素,如:季节、气候、空气污染、环境因素、生活方式、衣着、皮肤类型等;夏季要注意防晒伤。近年来研究发现日光照射可能导致过多儿童健康问题,故不主张过多日光浴及人工紫外线疗法。如不能晒太阳者,纯母乳喂养婴儿建议生后2周摄入维生素D 400 U/d至2岁,混合喂养婴儿可延长至满月后摄取维生素D 200-400U/d至2岁。人工喂养婴儿每日摄入500ml配方奶粉。可摄入维生素D 200 U/d,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进食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可酌情减少维生素D滴剂的补充量,甚至可不添加[4]。平时注意多从食物中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还是完全可以顶防的疾病。

2.3 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多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一l000 U/d,3个月后改为400U/d至2岁[5]。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维生素D(VitD)每日供给量:0~6岁儿童为400U/d,7岁以上为100U/d[6]。

2.4 增强体质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和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及加强体质对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佝偻病是一种容易预防但经常被忽视的疾病,因此应该大力宣传防治佝偻病的知识,得到每个家长的充分合作是预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主编.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

[2]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92

儿科学的预防篇4

结果 经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压疮发生率为4.90%(5/1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18/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 患儿由于年龄较小,身体抵抗力差及术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压疮,评估患儿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全面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儿压疮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 小儿手术;压疮;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5.05.021

压疮是压力或者压力合并摩擦力、剪切力等导致的皮肤或者皮下组织局部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所致的组织溃烂坏死,多发生在骨隆突处,而手术患者受各项原因影响容易发生急性压疮[1]。患儿由于年龄较小、身体抵抗力较弱等因素,手术中更容易发生压疮。因此,了解患儿术中压疮发生因素非常重要,可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降低压疮发生率,利于患儿恢复健康[2]。诸多学者[3~5]对患儿术中压疮发生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采取有效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明显降低患儿压疮发生率,受到临床高度关注。本研究选取我院102例手术患儿,通过分析影响压疮发生的相关因素,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取得一定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4月住院的204例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神经外科55例,心胸外科102例,骨科33例,普外科14例。患儿手术时间2.8~8.9 h,平均为(4.5±1.2)h。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2例。对照组患儿年龄5个月~13岁,平均(5.4±2.1)岁,男性51例,女性51例;实验组患儿年龄4个月~15岁,平均(5.5±2.0)岁,男性52例,女性50例。两组患儿年龄、平均手术时间、性别比例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手术护理干预,实验组患儿实施压疮预防措施护理干预,具体预防措施如下:①加强沟通,由于手术时间较长,手术特殊,且术中不能改变等原因,患儿受压部位皮肤容易被压红甚至出现水泡,手术前与家属充分沟通极为重要。②皮肤护理,术中应当加强对患儿受压部位皮肤的观察,尽可能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每2 h帮助患儿放松约束带,并定时减压按摩,减轻患儿局部受压,促进其血液循环。术中护理人员动作应轻柔,避免拖拽等动作造成受压部位皮肤损伤。③体温护理,患儿应保持正常体温,手术室内温度应当控制在22℃~25℃,并使用毛毯或棉被等遮盖保持患儿体温,冲洗患儿胸腔时采用温热冲洗液,有效保证患儿血液循环,减少压疮发生率[6]。④减少摩擦,手术床上铺海绵,同时在使用约束带时加衬垫,保证约束带松紧适宜,可有效减轻患儿皮肤与手术床单及约束带间的摩擦,防止压疮发生。⑤按摩护理,术后患儿受压部分由于缺血、缺氧状态转变为快速充血,可能造成组织再灌注损伤,因而在术后应及时对患儿受压部位进行减压按摩[7]。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术中压疮发生率,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程度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护理人员态度、仪表、护理方法、护理内容及护理效果等。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录入SPSS 18.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 果

2.1 术中两组压疮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术中发生压疮18例,发生率为17.65%,实验组患儿术中发生压疮5例,发生率为4.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11,P

2.2 两组患儿家属对术中压疮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家属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由于手术患者长时间固定以及体温降低、物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压疮发生,因而对于护理人员来说,预防术中压疮的发生不仅能保证患者安全,也能直接体现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8]。患儿由于年龄较小等特殊原因,在手术中更容易发生压疮,影响患儿康复,因而对患儿术中压疮发生因素的评估及预防十分重要[9]。目前公认的影响压疮发生的因素包括剪切力、压力、摩擦与潮湿。随着医学的发展,手术范围的扩大,术中发生压疮的概率也不断增加[10]。本研究分析发现,影响患儿术中发生压疮的因素很多,如手术、物、改变手术床角度、小儿皮肤及体重、潮湿等。由于患儿不主动配合手术,需采取全身麻醉,而麻醉时间太长则使患儿受压部位时间延长,易导致患儿血液循环不畅通,可能造成组织不可逆损害。而物有阻滞作用,患儿受阻滞平面以下的血流变慢,血管扩张,且物导致患儿反应迟钝,暂时丧失对身体某些部位的控制。小儿由于皮下血管丰富,汗腺分泌旺盛,手术中溢出体液及血液、冲洗液等可能造成受压部位皮肤潮湿,削弱患儿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造成患儿局部皮肤水肿,导致细菌繁殖,使患儿皮肤更容易受损而引起压疮。

术中患儿一旦发生压疮将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康复,给临床医师及患儿均带来极大困扰。良好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儿术中压疮发生概率,更利于手术效果及患儿术后康复。全面护理干预以患儿为中心,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交流,保证患儿术中体温,保护好患儿皮肤,减少摩擦,以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分析患儿术中影响压疮的发生因素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儿术中压疮发生,患儿家属满意度高,可明显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患儿痛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何文勤.泡沫敷料在小儿脑外科手术中预防压疮的运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2):3426.

[2] 韩晓梅.小儿术中压疮发生原因与预防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6):9091.

[3] 张俏霞,吴卫娟.聚氨酯凝胶头圈在预防小儿神经外科侧卧位手术中患儿面部皮肤急性压疮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8):106107.

[4] 黄家诚.循证护理在心脏直视手术后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2012,7(5):563564.

[5] 赵宏波.手术全期压疮护理理念在手术患儿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3(5):135136.

[6] 梁显华,陈春梅.压疮高危人群照顾者预防压疮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右江医学,2012,40(2):228229.

[7] 李连枝.局部穴位按摩预防压疮在骨伤科卧床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4,7(7):193194.

[8] 余新颖.压疮预防管理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601602.

儿科学的预防篇5

一、幼教事故的原因和基本特点

(一)幼教事故的原因

幼教事故的发生可以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体制原因。自教育部门提出了“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措施以后,专业幼教人员和机构的不足,同时数量巨大的幼教儿童对幼儿园的预防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预防不当导致的事故多发。2)管理原因。许多新建的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都不在其当地的教育部门管理之下,相关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幼儿园自身的管理缺陷是导致幼教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3)社会原因。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而来带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和矛盾日益复杂,各种利己主义和坑蒙拐骗等违法行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这给幼儿园的安全稳定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二)幼教事故的基本特点

幼教事故的首要特点就是复杂性,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复杂性:首先因各种预防管理不当而诱发的幼教事故发生时间的出现复杂不确定的,即可能是在常规的幼儿园教育时段,同时可能发生在非常规幼教时间段,例如户外活动和上放学途中。其次,幼教事故可以是各个层面上,可以是身体、财产的客观实际存在,同时亦可以是心理和声誉等非客观实在性的,其概念是十分复杂而宽泛的。再次,导致幼教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可以是幼儿园的制度管理的不当,同时与有关主体幼师的临时处理措施不当或者是幼儿身心特点有关系。

幼教事故第二大特点就是伤害性一旦发生,所有相关人员以机构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首当其冲的就是幼儿自身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其次作为监护人的父母等家长同样受到巨大的心理伤害。同时幼师作为当事人负有主要责任,其次幼儿园等管理机构也会受到社会以及法律的惩戒。

二、加强幼教预防管理的措施

综合分析上述幼教事故发生的原因,并结合其特点,我们从预防管理方面着手,加强幼教预防管理水平,提高幼儿园人员预防管理能力,为保障幼教事业的安全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主要从下建设预防管理部门、建立预防管理制度、提高预防意识水平、加强社会协调管理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预防管理,为幼教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一)建立预防管理部门

为了有效保证及时安全的应对幼教事故,必须在幼儿园成立专业的预防管理部门,健全预防管理机构,完善预防管理措施。预防管理部门应对幼儿园管理层以及参与幼教的教师定期展开预防管理知识学习培训大会,切实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预防管理水平,增强他们的对因预防不足而出现的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并定期对参与培训教育的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对因预防管理水平能力低而出现预防不足进而导致的幼教事故教师进行批评和责任追究。

(二)加强预防管理制度建设

预防管理需要人力的实施,但更为重要的是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管理制度。在科学制度的引导之下,预防管理必定会更加科学有效。科学有效的幼教预防管理制度首先要依据国家和当地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其次预防管理制度应该明确参与幼教活动的有关人员在预防管理过程中间的各项具体职责和行为规范。科学有效的制度可以为预防管理在执行力和效率方面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便于幼儿员工作人员学习理解并实际掌握和应用在日常的预防管理中。从制度层面加强预防管理可以强制保证各项预防管理措施的实施,全面提高预防管理能力。

(三)提高预防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优秀的预防管理水平和能力必然需要根深蒂固的预防意识,因此,提高幼儿园工作人员的预防意识对于建设高水平高能力的预防管理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因为预防具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因素有许多,幼教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程度是复杂和未知的,这种不确定性对工作人员的预防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树立了居安思危的预防思想和意识,才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幼教过程中潜在的不确定性的安全隐患,进而做好预防管理,避免幼教事故的发生。此外,预防意识的加强不仅在于幼儿园工作人员,其他在幼儿教育的相关从业人员也要有一定的预防意识,如此,在合理的预防管理下,幼教事故的发生必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四)加强社会协调管理

高水平的幼教预防管理必定是多方面各层次的有机结合和全社会的协调管理。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安全有效的幼教预防管理不仅是幼儿园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层面的积极配合协调管理。加强预防管理,树立幼教安全屏障,首先在预防管理的工作中,上与幼儿园周围所在的医院、消防、公安等周边重要单位协调合作管理,保障幼儿园周围良好的治安条件和防控措施。在事故高发时间段合理调用各方面资源保证幼儿安全,如在幼教过程中举行的浓重活动,需要公安和消防的出动,预防险情的出现。此外,日常的预防管理工作中可以邀请幼儿父母等监护人参与预防管理,与监护人持续交流沟通,使其严格遵守幼儿园接送等规章制度,同时要求父母共同学习预防管理知识,并在幼儿的家庭生活中及时普及和教育,提高幼儿预防意识。

三、结语

幼儿教育关乎国家未来。切实贯彻执行国家政府有关幼教安全问题的方针政策,同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建设和完善幼教预防管理制度,加强社会协调合作管理,从各方面努力加强幼教预防管理,确保适龄幼儿幼教安全,为祖国未来花朵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儿科学的预防篇6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儿科学的预防篇7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儿科学的预防篇8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儿科学的预防篇9

1 案例简述

2008年4月中旬,金东区东孝街道某小学一班级共有7位学生先后发生水痘,经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后得到确诊。接此疫情报告后的第一时间,东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立即派出卫生防疫专业人员开展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调查,并指导学校师生做好消毒、防控工作。

经查实,最先发病的一位学生来自贵州山区,父母在东孝街道一个私企业内上班。该儿童在当地办理过预防接种证,但外出时没有随身携带,导致预防接种史无法核实和确认。该儿童自2006年3月随父母来到金东区东孝街道并就读于该小学。由于是中途转学,校方在入学时并未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且两年多来未接种过任何疫苗。调查结果说明该学生应为第一代病例,其他6名学生随后发病,综合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范围等因素判断为二代病例。7位学生全部实行居家隔离,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症治疗一周后全部康复返校学习。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2%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该病潜伏期为14~15日左右,其有效的防控办法是接种水痘疫苗[2]。

2 思考

2.1该事件的发生,充分暴露了流动儿童父母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缺乏。这与他们的经济基础、生活条件、受教育程度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有些流动儿童的父母忙于打工赚钱,不愿意请假陪护儿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免疫规划的咨询、办证和接种服务。也很少有机会参加诸如现场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培训,使得获取免疫规划知识的途径匮乏。

2.2入学时校方未严格开展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对查验预防接种证这项工作流于形式,疏于管理,未严格掌握查验标准或不按卫生部门要求配合,导致“免疫空白”现象的出现[3]。暴露出学校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等卫生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

2.3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管理整体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外来流动人员给城市和社区的免疫规划工作形成了新情况、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起水痘突发疫情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所幸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细心检查和诊治下,及时确诊并采取了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没有造成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3 建议

3.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为切实加强在校在园学生的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少年儿童疫苗免疫接种率,防止疫苗针对传染病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建立入学新生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3]。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3.2提高认识,措施到位。建议托幼机构和学校成立免疫规划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落实开展入学新生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3.3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预防接种知识,提高公众的知晓水平。针对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因地制宜地探索有效宣传方法,注重实效,提高全社会参与预防接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规范化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促进该制度的不断完善。

认真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提高免疫接种率,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是传染病防控的基础和关键,对保证在校在园学生的身体健康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儿科学的预防篇10

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发达国家医学界陆续制定各类指南[14],规范各级医生医疗行为,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修改,使儿科医生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指南的制定以科学研究为依据,以儿童健康为核心。如美国儿科学会(AAP)制定了涉及婴儿喂养、人乳喂养、佝偻病诊治[5]、缺铁性贫血诊治[6]以及儿童的运动方式、运动量等各种指南。2000年AAP制定婴幼儿游泳方案,要求儿童4岁学习游泳[7],甚至有关于儿科果汁应用的指南[8]。美国国立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NICHD)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高危新生儿的随访是新生儿科、神经科、心理科、发育儿科共同完成,1月龄(早产儿矫正年龄后)进行MRI与神经系统检查以预测2岁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结局;6月龄时进行肌张力、感官功能、运动、语言、认知评价(DDST);12月龄进行语言、认知评价;18~24月龄再评价;6岁评价最终神经发育状态[9]。在我国现代儿科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上,近30年是我国儿科学与儿童保健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迫切需要规范儿童保健工作的流程和内容。我国儿科学与儿童保健学工作者也作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婴幼儿喂养临床经验,现在制定中国关于儿童营养建议的时机基本成熟。《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参照国际相关指南与相关文献,邀请有关儿童保健、营养、新生儿等专业的专家撰写了供我国儿科医生、儿童保健医生使用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10]、《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11]和《婴幼儿喂养建议》[12]。本文简介与《建议》相关内容。

1 关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内容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withnutritionalVitamin D deficiency)是儿科常见病。1986年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制定了我国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规范了我国佝偻病防治工作。为更好地认识与处理儿童VitD缺乏性佝偻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问题,《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07年9月邀请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以及国内有关专家对儿童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对认识、规范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我国儿科临床诊断与治疗佝偻病中主观成分较多,使佝偻病防治仍存在一些误区。

长期以来,儿科临床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标准存在争论,或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儿童期钙营养不足两个不同概念混同,或诊断“晚发性佝偻病”的主要原因是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不够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本质是机体为维持血钙基本水平,甲状旁腺代偿性功能亢进[13],导致钙、磷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初期的血钙下降致甲状旁腺功能代偿性亢进,使血钙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磷显著下降,继而产生特征性的骨骼病变。虽然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涉及钙磷代谢问题,但绝不能将佝偻病等同于“缺钙”。

几十年来,儿科临床对佝偻病的诊断仍停留在依据“经验”判断或推断,结果常有将某些疾病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重叠的症状、体征,甚至将正常的生理现象误诊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临床实验技术以及临床思维培训,如医院、甚至大城市医院普遍缺乏佝偻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而无法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通过科学育儿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佝偻病完全可以控制。《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重点描述预防,包括综合防治措施、系统管理、加强护理、母亲孕期预防和婴幼儿预防。健康人群只要保证摄入适当量的VitD,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因此,《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与各国相关指南一样重视的是VitD预防量的摄入。建议婴儿(包括纯人乳喂养儿)生后2周开始VitD摄入量每天400 IU(10 μg)至2岁(包括各种强化食品)。乳制品强化VitD是儿童和婴儿饮食VitD重要的来源,每天摄入VitD强化牛奶500 mL即能摄入约200 IU VitD。除外VitD强化乳制品,VitD也可在谷物、饮料和鱼肝油中强化。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开始补充VitD 800~1 000 IU/d(20~25 μg/d),3个月后改预防量400 IU/d(10 μg/d)。佝偻病的诊断需要首先考虑有无VitD缺乏的高危因素(胎儿期贮存不足、缺少日光照射、摄入不足),佝偻病临床表现有非特异性症状、骨骼特征性改变和其他系统改变,诊断VitD缺乏性佝偻病需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与其他非VitD缺乏性佝偻病、内分泌、骨代谢性疾病等鉴别。VitD治疗目的为防止骨骼畸形,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VitD制剂选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单次或多次用药、给药途径(口服或肌注)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强调个体化给药。

总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可预防的疾病,诊断除考虑高危因素外,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仅仅依靠临床表现不仅难以与其他疾病鉴别,还可能扩大诊断与治疗。

2 关于《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内容

发生铁缺乏(iron deficiency,ID)的原因较多,难以通过调整食物结构或强化食物预防。如食物、身体因素可影响铁的生物活性和铁的吸收,故铁的摄入往往不能代表机体铁营养状况。铁缺乏的预防成为世界范围重要的卫生健康问题之一[14]。我国7~12个月婴儿铁缺乏为41.6%~52.0%(农村60.2%~75.25%、城市33.6%~42.0%),是比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4]。

近年国内外的研究[1618]已证实婴儿出生时足月、体重和血红蛋白正常并不能确保婴儿期铁营养正常,母亲妊娠期贫血的婴儿2~3个月龄时易发生铁缺乏,提示胎儿期体内铁贮存不足,且可影响至幼儿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52%的妊娠妇女有不同程度贫血。国内的一项前瞻性研究[19]结果显示,母亲妊娠中期、妊娠晚期轻度铁缺乏(检出率分别为29.92%、39.37%)的婴儿4~5月龄时约2/3出现铁缺乏,占此期婴儿铁缺乏的92.31%。因此,我国婴幼儿总体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的患病率没有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妊娠期母亲铁缺乏,预防母亲妊娠期铁缺乏是预防婴儿贫血的关键。此外,多年来从基层医院、保健机构、大城市医院至教学医院均未重视常规筛查和常规补充铁营养,家长的治疗依从性较差以及不了解铁缺乏对儿童认知功能和行为发育损害[13]是我国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的患病率没有明显下降的种种原因。鉴于此,《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在1982年、1988年制定“小儿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和防治建议”的基础上描述了基本概念和定义、缺铁诊断标准,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主要有明确的缺铁原因、Hb降低(符合WHO儿童贫血诊断标准,即6个月~ 6岁低于110 g/L、6~14岁低于120 g/L以及铁剂治疗有效(铁剂治疗4周后Hb应上升20 g/L以上),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尽可能开展铁代谢指标检查明确诊断;强调儿童铁缺乏症病因是先天储铁不足、铁摄入量不足、肠道铁吸收障碍、生长发育过快和铁丢失增加;明确高危人群主要是6~24个月的婴幼儿和青春期儿童;强调缺铁和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包括健康教育,母亲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口服补充元素铁60 mg/d与叶酸(400 ng/d),纯人乳喂养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2~4周龄开始补铁1~2 mg/(kg·d)元素铁至1岁,足月儿纯人乳喂养至4~6个月龄补充元素铁1 mg/(kg·d),铁强化配方乳喂养儿一般无需额外补铁;推荐间歇性小剂量铁剂治疗,疗程2~3个月,恢复机体储存铁水平。

3 关于《婴幼儿喂养建议》内容

2001年Shrimpton等[20]分析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加勒比海3个地区39个国家的1987~1997年儿童生长资料显示,世界范围的儿童生长下降年龄为3月龄~3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分析“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中5岁以下儿童体格测量资料的结果也显示儿童发生低体重、生长迟缓的高危年龄期是1~3岁[21]。国内儿童临床调查资料[22]的结果显示40.7% 9~12月龄婴儿和36.6%幼儿体重增长不足。因此,《婴幼儿喂养建议》中重点关注的是0~36个月儿童的营养问题。

《婴幼儿喂养建议》描述了婴幼儿期食物的选择、喂养方式、喂养实施、其他食物的引入、进食安排以及营养素需求。《建议》提出乳类(人乳或配方乳)是婴幼儿能量与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因乳类适应婴幼儿消化道成熟状况、提供较高能量密度。目前我国对婴儿营养的研究多为引入食物的年龄、种类的流行病学调查[23],客观上使基层儿童保健工作者或家长重视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龄、量,误以为引入其他食物的时间越早越好,或越多越好,而忽略了乳类。婴儿转换食物的过程中乳类的减少是6月龄后生长速度减缓的重要原因。WHO建议发展中国家婴儿6月龄后摄入乳类与总能量有一定比例[24],即提示婴儿摄入其他食物后乳类仍是重要营养来源。美国等国家推荐4~12月龄的婴儿奶量为800 mL左右(720~960 mL或28~32盎司) [2526]。国内一跟踪研究[27]结果证实,4~12月龄婴儿摄入乳类为750~900 mL/d时,能量密度可达0.6~0.8 kcal/g,能满足婴儿大部分能量、蛋白质需要,婴儿生长正常。因此《建议》提出婴儿总奶量为800 mL/d左右。

目前各国喂养指南中建议婴儿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龄各不相同,没有严格的规定。婴儿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龄应有个体差异[28 ],即与婴儿发育成熟水平有关。应综合评价婴儿的表现确定婴儿是否已经逐渐接受引入其他食物,而不要仅仅根据月龄判断。如4~6月龄婴儿进食时间已规律,夜间不再喂哺,婴儿体重多超过6.5~7.0 kg,每日奶量达800 mL以上,提示消化功能较成熟;婴儿可控制头在需要时转向食物(勺)或吃饱后把头转开,显示婴儿动作发育较成熟等。《婴幼儿喂养建议》中我国婴儿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龄为4~6月龄,按照年龄范围给出建议正是因为存在个体差异。6月龄以下引入其他食物不增加总能量摄入,亦不改变儿童生长速度,只是补充人乳中的重要成分[29]。

参考文献

1]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Policy statement of 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 [J]. Pediatrics, 2005, 115: 496506.

[2]Foote KD, Marriott LD. Weaning of infants [J]. Arch Dis Child, 2003, 88: 488492.

[3]Australian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ietar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Australia

[S]. nhmrc.gov.au/publications/synopses/_files/n34.pdf. 20030410.[20090407].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strategy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 [S]. who.int/nutrition/publications/gs_infant_feeding_text_eng.pdf. 20030410.[20090407].

[5]Carol L, Wagner MD, Frank R, et al. Prevention of rickets and Vitamin D feficiency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guidance for the clinician in rendering pediatric care [J]. Pediatrics, 2008, 122: 11421152.

[6]KohliKumar M. Screening for Anemia in Children: AAP RecommendationsA Critique [J]. Pediatrics, 2001, 108: e56.

[7]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wimming program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Committee on Sports Medicine and Fitness and Committee on Injury and Poison Prevention [J]. Pediatrics, 2000, 105: 868870.

[8]Committee on Nutrition.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he use and misuse of fruit juice in pediatrics [J]. Pediatrics, 2001, 107: 12101213.

[9]Committee on Nutrition.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Followup Care of HighRisk Infants [J]. Pediatrics, 2004, 114: 13771397.

[10]《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3): 190191.

[11]《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7): 502504.

[1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婴幼儿喂养建议》[J]. 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7): 504507.

[13]Lindsay H Allen, Stuart R. Gillespie: What Works? A Review of the 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Nutrition Interventions [C]. United Nations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on Coordination SubCommittee on Nutrition (ACC/SCN). 2001: 43.

[14]中国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 中国7个月~7岁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12): 886891.

[15]Michael F Holick. Vitamin D Deficiency [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7, 357(3): 266268.

[16]Strauss MB. Anemia of infancy from maternal iron deficiency in pregnancy [J]. J Clin Invest, 1993, 8: 345353.

[17]Colomer J, Colomer C, Gutierrez, at al. Anaemia during pregnancy as a risk factor for infant iron deficiency: report from the Valencia Infant Anaemia Cohort (VIAC) study [J]. Paediatr Perinat Epidemiol, 1990, 4: 196204.

[18]Kilbride J Baker, TG Parapia, et al. Anaemia during pregnancy as a risk factor for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in infancy: a casecontrol study in Jordan [J]. Int J Epidemiol, 1999, 28: 461468.

[19]侯雪勤. 妊娠期中期母亲铁营养对婴儿早期铁营养状况影响的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4): 291295.

[20]Roger Shrimpton, et al. “The Worldwide Timing of Growth Faltering: Implications for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J]. Pediatrics, 2001, 107(5): e75.

[21]李楠. 当前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5, 13(1): 6264.

[22] 叶祎, 黎海芪. 重庆地区0~18岁儿童营养问题调查[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 16: 558579.

[23] 刘玉琳, 林良明, 张新利. 2000年中国婴儿辅食添加的调查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0, 8: 144146.

[24]PAHO/WHO. Guiding principles for complementary feeding of the breastfed child, pision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food and nutrition program [S]. whqlibdoc.who.int/paho/2004/a85622.pdf. 2003. [20090407].

[25]Feeding Guide for the First Year [S]. lpch.org/DiseaseHealthInfo/HealthLibrary/growth/fdgd.html.[20090407].

[26]Kannan S, Carruth BR, Skinner J. Infant Feeding Practices of Anglo American and Asian Indian American Mothers [J]. J Am Coll Nutr, 1999, 18: 279286.

儿科学的预防篇11

优生优育政策实施,每个孩子出生后进行相应计划免疫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有效减少小儿患病几率使他们可以健康成长[2]。这是种花费较少却效果显著的措施,保证着广大小儿具有疾病防预的重要手段。我国在法律上是有防预接种制度的给予每个儿童这种权利。根据多年小儿临床经验总结,有效安全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以保证儿童健康地成长。故从我院预防保健科从2012年2月~8月进行预防接种的120例儿童进行不同护理观察。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预防保健科于2012年2月~8月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1个月~9岁,平均年龄〔6.48±3.26〕所有儿童父母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护理干预理措施〕。接种疫苗类型:卡介苗、骨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国家规定疫苗〕两组儿童一般资料差异具有可比性[3],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给所有小儿进行常规体检,并建立相应档案。详细记录小儿身体各项指标。询问家长及小儿有无过敏史,及禁忌症等。给家长进行较为全面预防接种知识宣教。接种时让父母给予陪同与鼓励,减少小儿恐惧紧张情绪,以便疫苗接种成功[4]。

1.2.2 接种疫苗均是合格有效疫苗,接种前需核实有效期及生产期。确保每支疫苗都是安全可用的。注射时鼓励安抚小儿,达到配合。选取适当部位进行疫苗接种,一人一用,无菌操作技术,三查八对规章安全可行[5]。

1.2.3 接种后,让小儿勿挠勿抓注射部位,以免造成感染或者假特异性反应。疫苗注射后让家长看护好小儿,避免剧烈运动。注射部位尽可能避面冷热刺激且保持洁净,避免感染。若疫苗接种后出现呕吐、高烧、红疹、腹泻等应及时返院就医。两组小儿在常规护理下进行疫苗接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临床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两组小儿在不同护理措施下进行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及小儿父母对接种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预防接种是一种对小儿实施机体防御保护手段。孩子从出生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免疫球蛋白渐渐减少不足以保护小儿不受疾病感染。小儿因为抵抗力弱,体质较成年人差故是疾病易感人群,需要受到适当防护措施进行保护。根据法律规定每个儿童在出生之后都具有育苗接种的权利。这也是国际上所提倡方法,用较少费用安全有效对儿童进行育苗接种保护儿童健康[6]。

大多农村父母对于疫苗接种意识度差,与对防疫接种不重视。导致很多孩子错过最佳接种时间,造成儿童健康不同程度影响。孩子因为年级小,害怕打针吃药,哭闹拒绝接种疫苗,家长因为心疼往往选择不打疫苗又因疫苗接种次数较多,时间又因疫苗类型不同大相径庭。又因工作忙碌造成疏忽,往往错过最佳接种时间。造成儿童疾病感染率增高。给家庭带来困扰及经济损失。因此,防预接种人员应配合护理人员做好免疫接种宣传,从儿童出生之前就对儿童父母进行接种意识灌输,强调接种育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原理切实告知接种疫苗的优点及未按时接种疫苗会对小儿带来危害及影响。从根本上让国家政策落到实处。让每个孩子享受接种育苗的权利。提高小儿防预接种率,降低小儿患病几率,对临床护理防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7]。

从我院防预控制中心这120例儿童在预防接种中根据不同护理方法进行比较后得出,加强知识宣教及预防接种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实施中能安全有效为儿童提高疾病防预能力减少疾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成杰.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766-767.

[2]陈雪平,李志慧.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 ,2013,(32):293-293,294.

[3]门朝霞.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57-58.

[4]韩顺惠.小儿预防接种全程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2012,25(1):58-59.

儿科学的预防篇1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99―01

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发展快速,对护理工作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儿科病房由于多种原因时常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1]。本文探讨了儿科护理差错事故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科室在2013年1月到6月住院治疗的换了125例,其中出现护理差错的事件39例,患儿年龄在1岁到8岁,平均年龄6.18岁。39例患儿中严重差错2例,一般差错30例和轻度差错7例。

1.2方法

依据相关医学专著,对我院所发生的39例儿科护理差错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明确记录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地点、经过、程度和结果以及分析制定相关解决办法,对于儿科护理差错事件我院护理部会定期组织讨论会,分析讨论造成差错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根据儿科护理差错发生的严重程度,原因、时间及发生时相关责任人员等分类设计记录表格。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由统计数据显示,儿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和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2]表现在:(1)护士责任心不强,职业素质差。护士没严格执行对查制度。例如忘记给患儿测生命体征等。(2)年轻护士有时不安心做本职工作,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无视规章。(3)有的护士心情低落上班思想很难集中,导致差错发生。(4)有的护士遇到该处理的事情不动脑筋,凭经验办事。(5)少数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水平差,对已经出现过的缺点和小差错缺乏全面认识,经常找客观原因,回避主观原因。(6) 因为护理人员工作中工作量非常大,而且要时刻和患儿还有患儿家长打交道,面对各种突况。没有积极乐观的心态,长时间下来会导致护理工作者自我感觉压力很大,经常会出现厌倦和冷漠的情绪状态。另外,护理工作人员的薪金也不高,这都是导致其负面反应出现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极易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

其中不能忽视的原因还有家长的不配合和无理取闹。其中有些患儿的亲属想要对患儿分散注意力,故擅自带着着患儿离开病房,到其他地方玩耍甚至进行输液;或因为害怕患儿看到护士,所以不让对护士进行巡护等;部分家属自认为为“减轻”患儿的痛苦而没有护理人员同意的情况下放开活塞以达到尽快结束输液,上述这些现象都会致差错事故发生;有些护士在患儿亲属做得不对的地方不予理会,这种责任心不强也导致差错事故发生;有时对一些儿童突发事件,医护人员因经验不足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而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医护患沟通不到位,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操作和药物的应用及用药前后生命体征监测中预防差错事故显得非常重要,预防差错事故是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预防儿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不仅需要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还需要患儿亲属的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应做到:转变观念,提高防范意识,发扬传统护理观念中重视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因此,护士应增强“三个意识”(法律意识、防范意识和证据意识),执业过程中努力做到不断学习;遵守职业道德,儿科护士要做到把患儿的健康和患者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主动服务患儿,用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来取得病人及亲属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做到建立相互尊重、体谅、理解和平等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要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作为护理工作的管理者,工作中应做到“三预”(预想、预防和预查),“四抓”(抓易出错的人员、易出现的时间、易出错的操作、易发生的种类)。患者的亲属应做到信任医护人员,按医护人员的安排照顾患儿,不擅自做自认为正确的决定。医护人员和患儿亲属的共同努力将会降低儿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