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业发展史合集12篇

时间:2024-02-28 15:58:42

航天事业发展史

航天事业发展史篇1

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8年来,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一路追赶、并跑、超越: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我们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先后把11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成功率100%,创造了发射“0失误”和回收“10环打靶”的优异成绩。如今,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第三个把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也是一个已经全面迈入“空间站时代”的国家。

十年磨一剑,奋斗铸辉煌。中国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的厚实基础、离不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飞速发展,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根本保证。我国航天事业是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成长起来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听党话、跟党走的奋斗史,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航天事业高度重视,给予亲切关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展什么样的航天事业、怎样发展航天事业等重要时代命题,描绘了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新时期新阶段的前进方向和根本任务。正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才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航天事业发展史篇2

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大、最为复杂、涉及面最广的科技事业。面对如此浩繁的生活层面和人物事件,如何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充分展现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真实状态,还不能流于表面,变成大事记和流水账,其写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大到宏观的尖端设计、高层决策,小到人物的性格、形象、心理、情感、故事、细节,这对作家对这一题材领域生活的熟悉程度和素材、写作资源的积累都是重大的考验,是否真正沉入载人航天事业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处,是否真正深入到中国航天人的生命、情感、精神,能否形象、深入、生动地展现出中国航天人的豪情和本质是作品成败的根本所在。从《千古一梦》中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是强烈的现场感,是与中国航天事业近距离接触的心灵碰撞。这当然缘于李鸣生当兵入伍就在发射场,对于军人而言这种血统的承继是最为核心而坚实的精神资源。成为作家后的李鸣生,航天题材是融入了他生命情感与文学激情的最重要的生活场域,他对航天人生命情感的准确细腻的把握,对航天人形象、性格的生动塑造也因此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李鸣生采取典型化的艺术处理方式,从浩瀚的素材中提取最有典型性的人物、事件,构成这部宏大作品的骨架;又选取了许多极富人情味的故事与细节,以及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解密,精心描写成作品的血肉,使得这部作品在史诗的品格中内蕴着丰富的诗意。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不仅有范剑锋、王永志、戚发轫等科学家,还有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等航天员的成长历程的感人呈现。作者对他们家属的细腻描写并不是闲笔,尤其是翟志刚母亲为了供儿子上学而在雪天卖瓜子的细节,戚发轫老伴临终前与丈夫的诀别,还有范剑锋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细心照顾老伴五年,等等,既体现了航天人的性格,又给人一种温暖的人情味。作品的现场感极强,大量的人物对话,不但让读者身临其境,而且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千古一梦》无疑是极具生活质感的一部佳作。

航天事业发展史篇3

江西航空精神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和内涵,以新中国成立为分水岭,分别形成了航空救国和航空强国两种具体内涵。

(一)“航空救国”精神的发展

1931年开始的航空救国运动是中国近代航空业的开端,在这场抗日救亡运动中,政府大力宣传,广大爱国仁人志士纷纷慷慨解囊,捐献飞机,并成立了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和中国航空协会,创办了多所航空学校,为抗日战争前的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间1935年在南昌成立意式飞机训练班,同年与意大利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是当时中国三大飞机制造厂之一;1936年在南昌成立航空机械学校,奠定了南昌作为中国航空重地的历史地位。

1935年,在中意合办的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制造出了当时中国第一架双发动机的大飞机,在我国的航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两个机场和一个飞机制造厂的南昌是中国空军的重要基地,也是抗战爆发后日军空袭的主要目标。1938年2月25日南昌空战中,中日双方均出动大规模的兵力,战况异常惨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空战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艰苦奋斗,倾力救国”的航空救国精神,成功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对于抗战时期的航空发展、人才培养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航空强国”精神的发扬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便积极培养航空人才,派遣多名技术人员赴苏联学习航空知识与技术。1946年,中共中央决定于东北组建航校,东北航校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

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孤立,中国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自主探索航空产业发展的道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江西省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航空工业和航空教育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塑造了江西特色的航空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建立完整航空工业体系亟需人才的培养。南昌航空大学和江西航空学院作为江西省两所航空特色明显的高等院校,为航空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和研究人员。他们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国防,瞄准航空科工领域,与多家航空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在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同时也培育和发扬了“航空报国,服务国防”的航空精神,为地方航空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早期,航空工业尚未形成独立体系。1954年7月,南昌飞机制造厂所制造的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雅克-18(初教5)试飞成功,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江西揭开发展的序幕。

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江西航空工业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建立了中航工业旗下洪都、昌飞、中国直升机研究所602所等一系列航空企业和科研院所,在研发制造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却有所统一的企业文化。无论是“献身航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洪都精神,还是602中国直升机研究所的“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宗旨和“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昌河精神,都是江西航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航空精神独具地域特色,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的红色精神在江西航空产业发展中起到了支撑作用。在中国航空业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江西航空精神的特点

江西航空精神是江西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西省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独特的区域特点和历史发展影响,江西航空精神有其独有的特点。

首先,江西航空精神与中国航空航天精神具有一致性。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涌现了一批批为航空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航空人,他们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融合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为了民族解放、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

其次,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井冈山精神”的发源地。2001年同志在江西视察时,将“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江西航空精神是对“井冈山精神”的发展和创新,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具体实践和航空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对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江西航空精神是中国航空航天精神和江西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除了具有民族性、科学性等社会主义文化的共性外,更具有丰富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对江西航空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现实价值。

三、江西航空精神的现实价值

江西航空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在江西航空产业的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江西航空精神是江西航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党和国家积极倡导的先进文化的内容,体现了人们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首先,江西航空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江西航空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航空企业员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成果。江西航空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实践中不断扩展和深化的成果。作为各大航空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贡献,有利于充分发展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

航天事业发展史篇4

大家下午好!

去年我用“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作为开学典礼的头一句话。今年我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我深深地感到;在这个秋日里“春天”到来了,中国低空开放,是通用航空产业的“春天”;所以,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日子里,我感到了春潮涌动,我看到了通航产业在这个春天里万物复苏,让我们共同为这个来之不易的春天一起欢呼吧!

同学们:今天是一个月满团圆的日子。

首先谨让我代表xx衷心感谢出席今天开学典礼的各位领导嘉宾!衷心祝愿:全体师生中秋节快乐!

今天更是家校情牵难忘的日子。在这个万家团圆的特殊时刻,自然牵动着我们的血肉亲情。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此时此刻也一定和我们一样,围坐在温馨的月光下,为我们祝福!在这里,我代表xx全体师生,向他乡异地的亲人们,送去一片温馨。祝他们身体健康,中秋愉快!

同学们,新学期,新开始,新机遇,新征程,孕育着新的希望和美好愿景,xx以特色鲜明、专业前瞻、校企合作而独领风骚!一年来,xx和同学们一起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迎接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蒲城——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园基地、一个不起眼的漫泉河、一个不一样的141团部,破旧的营房,狭小的空间,却拉开了我们在中国通用航空城放飞梦想的序幕。

这里没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环境,确有通用航空朝阳产业的缕缕曙光;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确有飞向蓝天的平台;这里没有宽敞的校园,确有家一般温馨小屋;这里没有浪漫咖啡厅,确有着绿色军营的铿锵玫瑰;这里不是黄埔军校,这里却更像延安的抗大。

这是xx人的正确选择。更是历史给xx的一次机遇。

xx,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小城,以内府机场为核心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基地,为这片古老的土地书写出崭新的历史篇章,大西安计划更是把蒲城的历史解开了崭新的一页。

xx——“中国通用航空城”给我们xx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国务院、xx关于《xx》的正式。“开着自己的飞机,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上”已不是梦想。未来几年,中国4000米以下的空域将逐步放开。xx在这个大背景下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中国航空学会、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的通用飞机市场预测,到2020年中国通用飞机市场需求量将超过1万架,未来十年国内通用飞机需求总价值将达1200亿元以上。从而带动上下游产业将超万亿的市场规模。我们将借助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把xx打造西部第一,全国知名的通用航空产业技能型人才孵化基地。

低空开放对航空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极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器制造、人员培训、运营和后续的飞机维护等相关产业链将呈现出井喷式发展。陕西有着较强校企合作的研发能力,有着工学结合的集成创新力量,而这一点在同类航空院校里都不具备。作为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陕西也在全国走在了前面。陕西的航空材料、航空电子、冶金、能源、科研等等,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重大项目来带动,而通用航空产业将会是一个龙头。这给广大航空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

中国低空空域开放将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未来5年中国将有数百个飞机4s店和数百个小型机场投入建设。航空服务及航空管理人才将出现历史以来最大的缺口。缺口就是我们xx学子的机会。希望全体学子抓住历史机遇,刻苦学习,充分理解和认识通用航空这一新产业。并立志成为通航产业的优秀人才。

xx现代产业开发区,是国家航空产业重点开发区,按照总体规划开发区将“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集群、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物流业中心和特色旅游集聚区”。使开发区不仅成为陕西航空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一个宏伟蓝图下,卤阳湖开发区将以发展通用飞机设计、制造、试飞、培训和航空旅游博览等产业综合性现代航空产业园区。所以,xx抓住历史赋予航空类院校的机遇,我校的率先进入蒲城成为人才培养基地,为开发区注入新的活力,让xx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学们,xx是不一样的xx,xx人在尝试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xx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式,根据教育部“教高[xx]16号”文件提出的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我校不失时机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书”教育的有关政策,进一步贯彻“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的,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的精神,探索性的拓展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充分利用通用航空产业园和内府机场的地域优势,实践着职业教育为通用航空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探索改变职业教育低端化的局面,践行着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我们不仅能做好职业教育,我们有能力同我国知名高校,国内知名航空企业联合办学,我们将打造出全新的“学历教育+技能教育+预备役国防教育”的“三加”教育模式。让每位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取得我国重点大学学历文凭,同时提升预备役国防教育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创新思维,因材施教,实现“让兴趣催生梦想,把爱好变成事业”培养出德才兼备,动手动脑的通用航空产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这个美好的秋天里“一鹤凌云”,那凌云的鹤,不仅载着诗人的情怀,更载着xx学子的梦想一同遨游在蓝天白云之上。虽然,是“清空一鹤”但,这是xx一枝独秀! 这是xx在通航产业独领风骚,展翅飞翔!

“xx年放飞,1xx年梦想”xx必将三到五年内办为省内一流的、国内知名的通用航空职业技术院校。“让兴趣催生梦想,把爱好变成事业”。

尊敬的各位嘉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伴随xx成长!

航天事业发展史篇5

近日,中国航海学会第六届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汉召开,本刊特编选一组航海文化的研究文章,敬请读者关注。

大连海事大学 王祖温

唤醒“蓝色基因” 助力“海洋强国”

什么是真正的海洋“强”国?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强大的海权、海军、海防,更需要国家、民族、社会乃至每一个华人强大的“海洋之心”,航母重要,“人心航母”更重要,如此,才能凝聚力量,才能不断为建设海洋强国注入精神动力。

唤醒沉睡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蓝色基因,走黄土文化与蓝色文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这是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海洋发展使命的需要,海事的发展才更有拓展的空间、更有时代的意义、更有历史的价值。1909年至今,大连海事大学已经走过103个春夏秋冬。学校承载着宣传海洋文化、弘扬航海文化,唤醒人们心中蓝色基因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以物化文、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坚持“弘扬海大文化,建设文化海大”,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学校高度重视海大文化品牌的建设工作,把海大文化建设当作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着“统一部署、总体推进、过程监督”的原则,把海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2011年,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大连海事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传承海大精神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加强航海文化和半军事管理文化建设,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发挥海大特色校园文化的助推和引领作用,增强海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为弘扬蓝色文化、海洋文化,学校举办了“热爱海洋,热爱海运,热爱海员”为主题的蓝色文化节,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每年开展船舶海洋文化节、航运文化节等普及航海教育、海洋教育;开展“船长引航”工程、“卓越轮机人”培养工程,深入挖掘、发挥校友的指导作用,培育学生专业素养。

海洋强国下的海事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海洋精神和大洋气魄,具有强悍的精神的“渔人”!大连海事大学将致力于唤醒蓝色基因,助力海洋强国,成就中国梦想。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 黄强

文化强航展神韵 以史鉴今创辉煌

“十一五”以来,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的统一部署,长江航务管理局大力推进文化强航战略,着力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有力推进了长江航运科学发展。

文化强航展神韵。按照交通运输部“构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实施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的部署,长航局党委大力推进文化强航战略,瞄准“135”目标,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六大工程。“135”目标就是在长江航运全行业打造10大深受群众喜爱、享誉长江航运、能够走向全国交通的特色文化品牌,创建30家综合实力强、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长江航运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在长江航运从业人员中选拔培养50名高素质的行业时代楷模。

行业文化体系日趋丰厚。《长江航运文化》专著作为全国交通运输文化系列丛书正式出版,形成了包括行业宗旨、愿景、使命、精神、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在内的完整的长江航运文化体系。以“绿色航道、畅通服务”、“人和忧乐坚韧”、“畅行三峡一路阳光”、“110报警联动服务”、长航集团“求新求进、唯实唯优”、民生公司“服务社会、富民强国”等文化品牌不断完善。“智创卓越、行畅江海”、“三峡卫士、安保尖兵”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品牌精彩纷呈。

以史为鉴创辉煌。新中国成立61周年之际,按照交通运输部和中国航海学会的部署,长江航务管理局主持编写了“大江神韵—— 当代长江航运发展史丛书”,再现当代长江航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总结当代长江航运的辉煌成就和发展规律,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大系放异彩。为提升长江文化影响力,推进中华文化大发展,促进流域经济新跨越,长江航务管理局举长江航运之力,集社会各界之智,全力以赴、担纲编撰中华长江文化大系。大系共8编64卷,计2000余万字、万余幅图片,上下五千年,涵盖全流域。《大江经纬》是大系开篇之作,以长江流域的纵横水网为骨架,以“六分自然、四分人文”为原则,为读者展现一条奔腾不息的万古长江,奉献一部千秋弥香的人文历史,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美丽长江歌万里。《长江万里歌》组诗由8大部分、 102首独立诗歌组成。该组诗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叙事宏大,气象雄浑。《长江组诗》、《长江组歌》秉华夏灵性,展大江神韵,承千古文脉,续文化新篇,堪称长江文化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双子星座、并蒂莲花。

东方风来满目春,大江文化展神韵。长江航运科学发展的黄金十年已经展开,长江航运文化繁荣的春天已经走来,长江儿女将同舟共济、扬帆奋进,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共同谱写中国梦长江篇,为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海事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文化是人类文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沉淀的精髓。随着华夏民族的发展壮大,人类活动范围东进至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中华文化中亦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元素,以人命安全为核心内容的海事文化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作为专属文化的一种,海事文化蕴含了人类在航海过程中人命安全和水域环境保护的关注,并通过具体的行为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事文化建设大体经历了探索起步、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化的三个阶段。尤其是1998年水监体制改革以来,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成果涌现的新时期,海事文化建设已从表层到深层、从自发到自觉、从物质到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突出在以下几点:注重文化建设内涵与时展要求相融合。在海事管理和服务中,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寻文化成长规律,追求和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海事特色,基本形成了以文化认同为途径、队伍建设为依托、形象标识为标志、文化作品为载体、发展愿景为目标的文化建设思路,构建了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为浅层、物质文化为表层的文化建设格局;注重文化建设成果与海事发展需求相协调。立足于海事中心工作,将继承、汲取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提炼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浓郁特色性的海事新价值体系框架;注重文化建设方法与文化成长规律相吻合,在海事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形象文化得到了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坚持以优化机制助推文化发展,《海事文化建设纲要》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建设措施和实施步骤,成为海事文化建设的指导纲领。

作为“软实力”的组成,海事文化建设促进了海事精神风貌、内部管理、对外形象的全面进步,促进了海事监管模式、组织制度、价值理念的与时俱进,为海事中心工作提供了充沛持久的精神动力。今后海事文化建设的方向:着眼于中心工作,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工作内涵,使文化建设围绕中心、服务中心、促进中心;着眼于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在海事队伍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着眼于塑造形象,主动作为,发挥专业优势,构建规范统一、公正廉洁、文明高效、服务优质的海事服务文化,赢得社会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经历民族“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警醒,依托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事文化的发展将不仅是海事发展历程的印记和反映,更将提升到服务海洋经济、国家富强的高度,继续引领海事人奋勇向前、拼搏进取。

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马智宏

航海文化与企业文化

什么是航海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两种文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如何在继承、创新和发展航海文化及企业文化,真正实现文化强企、文化强国,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

所谓航海文化是航海者在漫长曲折和充满风险的航海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航海文化的发展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继承性和交融性。

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管理工具中超越组织架构、制度、流程等有形工具的终极管理支撑。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果一种文化仅仅是自成体系,而缺乏与其他性质文化的交融,那这种文化的生命力便令人怀疑。而航海文化作为一种外向型的文化,其与企业文化特别是航运企业文化的交融渗透更是全面体现在多个方面:航运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丰富了航海文化建设的内容,如我国航运业界的两支骨干船队——中远集团、中国海运,他们的企业文化各具特性,这些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使航海文化建设充满活力和生机,从而不断扩大了航海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航运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促进了航海文化建设的交流;航运企业文化的创造性,推动了航海文化建设的发展,就拿中远集团旗下的大型造修船企业中远船务集团来说,近年来,中远船务结合海工、造船、修船三业并举的实际,特别是鉴于海工产业先发优势和发展成果,不断挖掘、丰富和深化企业文化内涵,在融合中创新,不失时机地将“敢为人先”列入企业精神范畴,并通过工作会、党代会等多种契机,使“激情、实干、创新、敢为人先”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固化,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建设世界一流航运企业,既要继承郑和航海精神,又要有国际视野,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积极转变观念,自觉、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积极吸收世界先进的航运管理理念,“走出去,引进来”,不断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国有企业应该勇担先进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在航运市场风云变幻和艰巨繁重的企业改革发展中,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精神,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企业软实力,为建设世界一流航运企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招商局

中国近代航海文化之源

郑和作为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航海活动,使当时的世界航海事业达到顶峰。从1433年结束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439年,即1872年12月26日(清同治十一年),中国第一个民族轮运企业,第一只商船队宣告成立,招商局购置的第一艘蒸汽动力商轮──伊敦伦航行南洋航线,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进入了蒸汽动力时代。招商局在郑和下西洋460多年之后,以“通五州航,招天下商”的理想和“无远不屈”的气概,突破外海(南北洋),横渡太平洋、大西洋,走出国门,开航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英国、美国等地。

航天事业发展史篇6

过去58年来,他们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凝聚团队精神,通过打造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责任,通过提供卓越服务助推区域经济发展,铸就了一只“善于开拓、勇于奉献、敢打硬仗”的专业技术队伍,成就了“万里海疆,探路先锋”的品牌,也成为了我国海事测量事业中的一个标杆。

这是一个具有专业精神和技术过硬的实品牌。多年来,他们充分发挥海洋测绘信息和航运信息优势,制作了大量专题电子海图,满足船舶引航、船舶监控、航道整治、渔业开发等方面的需要,为海洋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保障。

这是一个具有服务精神和敢打硬仗的硬品牌。海难事故的应急抢险测绘,是海测人在海事测绘领域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最能反映海事测绘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特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总能第一时间果断出击、应对考验,迅速扫测确定沉船、沉物位置,及时开展搜救打捞和事故调查处理,尽最大努力排除险情,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挽回损失,为海上船舶航行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这是一个具有团队精神和共担使命的好品牌。海事测绘是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长期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中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他们以“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展现出了一支老牌甲级测绘资质单位所应有的精湛技术、优良作风和优质服务。一个个星级测量班组、一段段感人故事、一个个鲜活人物,在航海安全保障过程中不断诠释出“精测海疆,使命必达”的海测精神,也为海测人成长孕育了美好的精神家园。

航天事业发展史篇7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197-02

随着口述档案发展,尤其是它的价值及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航天一院十八所是从事中国航天伺服专业,它创立于1958年航天一院一部三室的舵机组和舵机试验组,先后经历了舵机研究设计室(一部六室)、伺服机构研究室,到1995年5月成立一院十八所,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史,不仅开创了中国航天伺服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伺服专业,使其专业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五十多年创业历程,是怎样走过的、这支队伍又是如何一点点壮大的?怎样完整记录这段历史,填补一些历史空白?解决这个问题,最佳的答案就是建立口述档案。口述档案既可以填补档案文字中没有记载下来的历史,又可以弥补过去档案里没有对百姓历史研究与保存的遗憾。下面以笔者编写《航天伺服发展史――上部(1958~1995年)》为例,谈谈对建立口述档案资源,完善企业发展史的认识。

1 口述档案的概述和价值

在《档案术语词典》中,对口述档案是这样描述的:“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形式”[1]。档案作为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现已成为人类重要的历史遗产和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口述档案作为古老的原始记忆,也已成为补充完善历史,传承文化遗产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口述档案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填补历史空白以及印证、鉴别历史;2)改善或完善馆藏结构;3)为史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料;4)挽救国家文化遗产;5)编写名人传记或影视改编;6)提炼文化精神,开展宣传教育。目前,我国的口述档案工作与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为此,加强口述档案的建设,积极进行珍贵史料“活历史”、“活档案”的抢救工作,开展口述档案的研究,是我们当前首要和重要的任务。

2 建立口述档案

建立口述档案包括多个过程,具体内容有: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确定口述档案的主题;再根据主题,确定采访对象;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针对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按照采访提纲进行采访;最后对收集到口述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档,编制目录。

2.1 建立相关的制度

我国开展口述档案工作刚刚起步不久,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不多,而且关于口述档案怎样保管、怎样利用的标准也不健全,因此,有必要对口述档案的管理和利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尤其是对接收的口述档案的范围、文件采用的格式、保存载体、鉴定的标准、归档的内容、明确整理的方法、编目的要求、保管期限、开发利用的原则等进行详细的规范,制定各个方面的制度或标准。这样既能保证口述档案的规范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又能大大提高使用的效率,还能实现档案资料的共享。同时,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标准体系,可以进一步促使口述档案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有序化的快速发展之路。

2.2 按需求确定建档专题

确定口述调查主题是建立口述档案的起点。首先,可以根据各单位的需求,选取具有一定历史意义或对企业发展有影响的事件,分别建立不同的口述调查专题。如企业发展史口述调查专题、名人传记口述调查专题、历次火箭发射经历口述调查专题。其次,根据口述档案的特殊性,选定口述调查的专题要便于实施可操作,也就是要找到与专题有关的当事人,且当事人要有一定的行为能力、能比较真实地还原历史情景。

2.3 分专题建立口述档案

建档专题确定后,根据各个不同的专题,确定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收集口述资料,建立口述档案。每份口述档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1)原始录音材料或录像带;2)根据录音整理的不同版本的文字稿;3)主述人及收集人的签字、现场笔记及文字说明;4)与专题相关的照片、介绍等资料和主述人对材料的处理意见;5)与主述人有关背景材料及各种报道;6)主述人发表的著作、论文等;7)所有光盘资料;8)该项目的工作总结。

2.4 整理资料按要求归档

根据所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首先对收集到的口述档案,按照不同专题进行分类。其次,将音频、视频的资料转成文档文件时,要求尽量尊重被访者的原意,保留口述档案的原始性,不要以记录者的语言去概括或删除。再者,每份口述档案都要对采访的时间、地点、收集人及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必要时请主述人校对口述资料,并可做适当的注解。最后,按不同受访者为建档单位,将每位受访者与本次访谈相关的档案资料集中归集在同一卷内,并编制好卷内目录,以方便使用者利用口述档案。总之,在收集整理口述档案时,要做到完整准确地将音频的文件处理成文档文件,且尽量保留主述人的原意;为便于其他人利用,应对收集的每份口述资料档案,标注准确的采访时间、地点、现场记录以及收集人的研究目标和必要的相关说明。

3 利用口述档案,完善企业历史

建立口述档案,最终的目的就是在于研究利用,用它完善历史、弥补历史空白。

3.1 查阅现有档案,确定所缺内容

目前航天一院十八所档案室保存着包括文书档案、经营档案、航天产品档案、科技研究档案、特殊载体档案等十一个门类的档案以及内部资料。在这些上万册的档案中,没有一本详细记录航天伺服(十八所)发展的历史,有的只是某个门类档案反映该门类档案记录的历史。笔者通过查阅各门类的档案,大致梳理出航天伺服从两个组创立、到成立伺服机构研究室、及成立十八所的脉络,但有的档案缺少时间、有的资料缺少事件的具体内容、有的材料缺少产品研制的情况等。根据所缺材料的具体情况,笔者确定了口述资料征集的内容和主题,制订了采访提纲。

3.2 确定采访对象,征集口述资料

按照征集口述调查的主题,确定访谈对象。在确定访谈对象时,注意采访对象要有一定的数量和不同层次,以确保采访具有普遍性,使采访工作顺利进行,收集的资料质量有保障。如笔者在进行航天伺服发展史口述采访时,把采访人员按年龄分为老、中、青年不同时期的群体,又按产品研制分为不同型号研制人员群体,随后在各个群体中确定若干访谈对象,通过多人的采访,抵消个体间的差异。在采访中有七八十岁的第一代伺服创始人,有五六十岁的第二代伺服创业者,有三四十岁第三代伺服继承发展者,还有各个年代的室领导、研制的骨干人员等。每个人的工作经历,抒写了不同的一段历史,这些口述历史,不断丰富了航天伺服发展历史的

资料。

3.3 考证核实档案,确保准确有效

由于,口述档案是人们对过去一种回忆式的档案资料,所以它不同于纸质档案或文献资料,在利用前,要对口述档案进行考证和核实。随着时间的久远,当事人的记忆难免会出现疏失、模糊和错位,因此在利用口述档案之前,需要采取审慎的态度,进行多方面的考证和多途径的核实。笔者对收集的口述档案,一方面要与档案室保存的文书、航天产品、科技研究等档案以及文献资料进行一一核对;另一方面,还要与采访不同人员收集的资料,进行多种渠道的核实,通过众人的回忆,可以弥补个别人的失忆现象,以确保口述档案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力争还原历史原貌。

3.4 链接各类档案,弥补空白历史

得到经过考证和核实的口述档案,依据档案室保存的档案,按照航天伺服发展的脉络,笔者首先编写了“十八所组织沿革”,并绘制了各个年代组织机构图,细化到各个工程组及时任的正副组长。这部分正是根据口述档案补充完成的,如果没有收集到这些口述历史资料,在已有的档案中,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段历史。随后,笔者以十八所组织沿革为主线,一边查档案室各门类的档案,一边依据口述档案,完成了2万多字的一部六室(十八所前身)大事记(1958~1995年)。

有人说“送走一位老人,就等于送走了一段历史”,这句话听了让人伤感,但现实确是这样的,这句话同样也证明了,口述档案在众多门类档案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笔者也正是依据收集到的口述档案,将现有的档案一点一点的链接、整理、编研,完成了“航天伺服发展历史(1958~1995年)”。

通过收集口述历史,建立口述档案,利用这些档案资源进行开发,不仅能补充完善航天伺服发展的历史,对编写发展史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航天伺服专业遗产得以保护,同时对宣传航天伺服文化、传承和发展航天伺服精神起到了推动作用,加快提升伺服专业发展软实力,从而促进十八所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晶,柳旭.口述档案管理方法探究[J].黑龙江档案,2012(1).

[2]薛鹤禅.论口述档案发展的合理性[J].大众文艺,

2009(19).

[3]马俊,古玉艳.口述档案初探[J].黑龙江档案,

2009(6).

[4]张玉凤.浅谈如何做好口述档案[J].黑龙江档案,

2012(5).

航天事业发展史篇8

显然,“航天军工概念股”目前大都已经出现大幅上涨,整个板块上涨幅度已经超过50%。依照惯例,资本的本性决定其再次将“航天军工概念股”的炒作推入又一个高潮。但是,历史上神舟飞船发射时航天板块的表现表明,神舟飞船发射前10个交易日,航天板块的表现受事件刺激优于大盘的概率较大,而在发射当天和发射后的10个交易日内,航天板块下跌幅度超过大盘的概率较大。

所以,炒作与真正的利好并不能改变现实。就在今年的1月17日,航天军工概念大部分股票大幅下跌,全天收盘中10只概念股跌停。细推究,其中很多的概念股缺乏业绩支撑。归根结底,其原因在于军工板块最大的特点是盘子小,这样,相关概念股就容易被炒作。

事实上,涨跌之间再次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发射事件的催化剂作用过去后,航天板块中的个股走势出现分化,对股价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其基本面情况,而一次次的炒作高潮已带来航天军工股重大的发展机遇和资本运作的巨大空间,由于航天军工行业的发展具有长周期的特点,所以,航天军工股还有相当长一段行情可走。

种种迹象则表明,我国航天军工生产目前已经进入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期。虽然大军工集团涉及行业广泛,但市场水平不一,且集团内部资产整合难度不一,因此,其证券化进程并不一致。

与此对应的是,军工资产证券化是中国国防工业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军工企业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实现提高企业效率、技术水平、综合竞争力的最终目标。因此,军工资产证券化会越来越深化。

航天事业发展史篇9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从1999年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进行了11次飞行任务,先后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个飞行器飞行到两个航天器交会对接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取得了圆满成功。

航天事业发展史篇10

从多次出舱和登月过程中的月面活动看来,太空行走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其近期的意义与作用是完成太空作业。例如,修复载人航天器或其它航天器上的受损部件。美国人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天空实验室”、“太阳峰年卫星”和“哈勃”空间望远镜。组建空间站。苏联航天员则通过太空行走修复过礼炮号空间站和组装、维修和平号空间站。当前正在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更是需要航天员进行多次出舱活动,才能在轨组装建成。登月活动更是体现了航天员在太空行走和太空作业的巨大作用,为人类进入外层空间和其它星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2008年9月25日夜之前,或许没有多少中国人关心这个问题。这一天晚上,神舟七号成功升空之后,一名航天员将要出舱执行外太空行走任务。在我们头顶遥远的星空,当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脚“太空步”的时候,我们用什么单位来衡量他的步长?

从神舟五号搭载杨利伟首次升空,到如今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的舱外活动,翟志刚的步长,其实也是中国航天的步长。就在过去的数年时间中,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静止到运动,从舱内到舱外的历史进程。尽管对于这项事业来说,我们或许等待得已经够长够久的了,但是近年来的连续突破,带给中国人的振奋与惊喜,却快得让人目不暇接。这一步有千里。从技术角度上来说,航天员出舱行走,将是中国人在外太空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技术保障。实现了这一步,也就为今后在外太空建造空间站,并且进行长期试验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宣告了中国航天事业零的终结,那么翟志刚三人就确立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航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我们在追梦的旅途中走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远。

航天事业发展史篇11

怀揣着“飞天”之梦的张天聪,他代表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飞天梦,要说中国人的飞天梦已经实现了,从神舟一号揭开中国人的飞天梦之后,神二、神三、神四,再到神五杨利伟,神六费俊龙、聂海胜。可到了神七又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并且这次和前次又不同的是航天员完成出舱活动任务,这又是第一步,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为“神七”航天员出征壮行时发表的简短讲话是说:“载人航天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任务的首次飞行”。

从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开始,中国人就充满了对太空梦境般的遐思。几千年来,玉兔与常娥,广寒宫与月桂树,成为中国人想象力的最佳延伸。而电影《飞天》恰恰圆了中国人千年的梦想,那遨游太空的飞船和太空舱,既是真实的,又有梦境般的幻觉,亦真亦幻,令人无不舒心惬意。当然,也鼓舞着地平线上所有抱有幻想的人们,激发他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显然,电影所展示的,不仅是主人公张天聪一个人的梦想终能实现,也是一个民族的梦想终于在一个新的时代得以实现的崇高境界。

航天事业发展史篇12

一、需要对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重新评价。

首先,“神七”升空,中国人开始以完全自主的方式在太空中漫步。此举标志着中国已经迈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其工业体系与技术装备已经基本齐备,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经有条件进入新的飞跃阶段。

尽管目前的中国,其经济结构还在调整中,产业结构还在升级中,但是,当中国人用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培养方式,独立自主地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时,接下来的发展,将是更高的标准、更多的自主创新、更大的社会进步,以及更加注重整体效率的经济增长。

这一点,可以从20世纪下半叶,凝聚着诸多高科技的航空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航天员踏上太空之后、航空航天技术广泛运用于老百姓的生活之后,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解放、人类社会的科技与文化有了长足进步,可以从这样的历史记载中,得到最好的证明。

有鉴于这样的历史参照,现在,有必要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与发展基础进行重估。而这样的重估,将会对现有的资本市场投资估值体系,产生全面影响。

其次,“神七”升空,中国人用自己的装备在太空中漫步。此举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技术与产业链已经延伸到当今世界的科技高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市场能量与潜在机会又有了新的拓展,中国不仅有条件在高科技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将在更广泛的市场上获得更多话语权。

现在,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航天产业每年平均投入上百亿元,其带动效应虽然还没有欧美那么大,但也可以产生5至6倍的辐射效果。据有关专家粗略估算,此前,通过“神五”、“神六”带来的产业价值已经超过1200亿元。也就是说,航天产业不只是象牙塔里的事,它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带动的产业链、释放的市场能量是巨大的。

由此来看,由中国人的太空漫步带来的潜在市场机会与市场效应,也需要人们换一种眼光,予以重估。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也值得重估。

因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GDP还没有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中国人能够在太空漫步,此举不仅意味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最近几十年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也表明,中国人采取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发展方式,自有它独到之处。

与其他自然发育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近30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在进行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活力,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近年来,仍保持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事实证明,在中国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过渡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对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实施科技赶超,还是行之有效的。

中国的实践表明,只有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道路,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当然,走到今天的中国,只有革除陋习,更加自主地改革开放,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与技术,不仅在科技上,而且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新的探索,才能实现新的历史飞跃。

汶川地震没有摧垮我们,却使中国人的自豪感、向心力迅速提升。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卓越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而神舟七号则是中国科技与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

从神一到神七,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都建立在技术实力和国力强盛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的勇于梦想、敢于创新之上。

奥运,使世界认识一个人文的体育的中国。神七,使世界认识一个经济的科技的中国。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