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思想合集12篇

时间:2024-03-01 14:47:17

行政管理思想

行政管理思想篇1

2行政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区别

2.1方式方法不同。行政管理是运用公司的权威,采取行政令、指示、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发挥作用的,具有强制性,更多的是限制、规范员工的行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教育说服的方法,转化人的思想认识.达到员工自觉自愿接受教育、接受管理的效果,它是着重从人的内在精神因素来调节人的行为。所以,公司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密切配合,起到了促使外在规范内化的作用。把员工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外化为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行动,进而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行为。

2.2工作途径不同。首先,行下管理工作是依照企业或行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它不会依照被管理的思想意识而更改或变化,也就是说被管理者无论是否从思想上真正的接受这此规范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都要遵照执行,如果背道而驰,就可能会受到批评或者是处罚。然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本,主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上、道德上使人们有所改变,依照着好的方向去发展,从而使这项管理工作湛透到日常的经营、生产和管理等环节中去。

2.3发挥出的作用不同。

(1)思想政治工作在公司行政管理工作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公司行政管理工作是希望通过统一的管理,让整个公司能够更好更快的运转,实现更大的发展。

(2)虽然,我们说行政管理工作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不可能完全都采取强制的方法,在这此行政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必须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作,稳定员工的情况与人际关系,调节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构造出更为和谐的劳资关系。

(3)思想政治工作在公司行政管理工作中起着保障的作用。公司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行政管理制度的保障,而如果仅仅是靠制度去保证一个企业的发展那也是很不可靠的,必须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4)思想政治工作起着激励和鼓舞士气的作用。公司员工在被动的接受着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的同时,思想上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抵制的,此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使员工真正的接受这些制度,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及道德规范,使员工与企业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增强相互间的凝聚力。

3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融合途径

3.1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的目标统一起来要想实现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首先要将两者的目标统一起来。企业实行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在企业今后的运行中,我们要将这两者的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使其全部为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3.2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应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指明灯。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指明灯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该以教育活动为基础,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影响,通过积极学习企业文化知识等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还有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去,并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精神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进而支配他们自觉地遵守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维护企业内部的安定和团结。

3.3以行政管理为基础,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进行完善。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一方面,企业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另一方面,企业应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参与感。

4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的相结合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的结合,须处理好党政关系问题。要处理好这一矛盾关系,就需要我们的党政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对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果只从单一的一个方面出发,都会使企业管理这个天平失衡,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党政领导具有全局观念,做到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其次,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同管理工作的结合,不能脱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这就如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样,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是以经济效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的,因此两者必须做到目标的整齐化一,如果出现偏差,就会使得这两项工作无果而终,没有起到应有的、为生产经营服务的作用。也是企业领导更是广大职工所不愿看到的。最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同管理工作的结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行政管理思想篇2

行政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和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1]”。另一个理论基础来自韦伯的官僚制,韦伯提出了官僚制的特点: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明确合理的职能分工、明确可行的规章制度、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等。这些特点赋予了官僚制比其他组织更高的效率。第三个来源是20世纪的科学管理思想。这种思想认为认为企业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而非公平)。泰罗(FredrickW.Tailor)指出,“在科学管理上,劳资双方的思想要发生大的革命,这就是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的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要把注意力转向盈利增加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变的不必要。通过共同努力就能创造比过去大得多的盈余[2]”。这种以效率为核心科学管理的精神和意图也渗透到公共行政中来,构成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之一。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曾经长期主导西方公共行政,并被誉为是主流的传统公共行政思想,遭到新的社会环境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构成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包括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和韦伯科层管理理,论均无法解决当时政府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难以为继、机构日益臃肿、政府行动效率低下等,一时间“政府失败”论开始出现。新公共管理作为管理主义的第二个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和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为基础,新公共管理是以现代经济学、管理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两者以不同的方式追求同样的目的(经济和效率),都可以被纳入管理主义范畴。新公共管理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概念或统一明确的模式,它可以被认为是对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新信条和新举措的一种概括。在宽泛的意义上,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政府治理理论,又指一种不同于传统官僚制的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进行的政府改革运动[3]。具体来说,新公共管理思想具有如下内涵。①以市场为导向,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基于公私部门管理共通性的假设,在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②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③由注重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④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⑤将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现职业化管理。⑥放松规制,强化政府的使命感。⑦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电子化政府。⑧政治中立原则受到挑战。

2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

由于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国家长期盛行,并且新公共管理对解决西方国家行政困难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些学者把新公共管理视为解决我国行政问题的灵丹妙药,把其视为行政改革的方向。但对于新公共管理在我国的应用性,我们要从两个方面辩证地认识。

2.1新公共管理对我国的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

2.1.1在政府职责方面,重塑政府与社会、市场间的关系在我国传统的政治生活中,在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政府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政府代替社会和市场履行了职能。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以政治职能为重心,用政治手段履行经济、文化职能。另外政府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公民的私人生活进行全面管制。行政体系严格控制着社会、企业,造成我国企业缺乏自,市场发育很不规范。社会组织发展也很落后。这种体系长期延续,一方面造成我国社会组织发育的迟滞,另一方面造成政府职能扩张,进而政府机构膨胀。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重塑政府和企业、社会的关系。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有责任的“管理人员”。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制定各项政策而不是亲自参与到向社会提供服务中来。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提供竞争,打破垄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政府财政困难。另外,通过广泛采用分权和授权的方式,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有利于社会发挥的职能交给社会组织去完成,不仅可以对迅速变化的社会迅速做出反应,也有利于解决政府部门因为职能过多不断膨胀的问题。

2.1.2引入新的管理方式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这并不意味公共服务要全部由政府提供。政府应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采用多样的供给方式。①宪法规定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同时没有竞争者,应由政府承担,如国防、规则制定等;②宪法规定的政府职能,但有许多竞争者。政府可以采用招标、合同出租、政府购买等方式,将其交给其他公营部门或私营机构来经营,以提高效率、减低成本。但政府要加强多方面监管;③宪法没有规定是政府职责,同时又有许多竞争者,此类活动完全交给市场去承担;④宪法没有规定是政府职责,同时没有竞争者,这种情况下,政府积极培育市场。

2.1.3从注重投入转为注重产出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在某些情况下,效果越差,得到的投入反而越多。例如,当治安工作不利,犯罪率上升时,通常会得到更多的拨款。与传统公共行政不同,新公共管理不仅仅重视投入,更注重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更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的服务和质量[4]。应能够主动对外界情况的变化做出有效地反映。对公共服务的提供可以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有效地节约财政预算。

2.2新公共管理与我国国情不适应之处

2.2.1“经济人”假设的简单化

新公共管理以“经济人”假设、经济学和管理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以经济和效率为问题的核心,分析的起点是“经济人”假设:包括公共行政人员在内的各类人员基本行为动机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经济人”假设建立在完全自利的基础上,否认公共伦理,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项行政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实践。都要体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唯一出发点。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6]。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指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首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6]。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国的绝大部分行政官员都具备以公共价值观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文化,其行为的出发点是强制性和志愿性的利他,而不是新公共管理所谓的志愿性利己。

2.2.2忽视了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

新公共管理受管理主义传统的影响,将经济、效率和效能作为价值基础,强调企业价值的优先性和工具理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政府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过分强调对经济和效率的追求,使公共行为执行与管理的工具,日益忽略对目的本身的关切。在工具理性下的种种行动,使公共行政越来越远离社会价值的体现,很可能会只是计较于行政成本的减少。针对新公共管理在效率追求上的片面性,英格拉姆指出:“对许多公共组织来说,效率不是追求的唯一目的,还存在其他目标[7]。”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追求经济和效率是必须的,但政府不能把经济和效率作为唯一追求目标,不能忽视政府本身应该追求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在我国,从2000年开始,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以每年0.1%速度递增。在2006年就已达到0.49[8],跨入收入差距悬殊的国家行列。在当前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要加强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否则,政府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和挑战。

2.2.3新公共管理中“顾客”隐喻的不当

新公共管理把公共服务接受者的公民看成顾客,主张为顾客提供及时的服务。出发点是好的,但把公民比喻为顾客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首先,顾客和企业是基于市场交换的平等关系,而公民与政府是主人与仆人的关系。把公民视为顾客就降低了公民的权力和法律地位。其次,政府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规制者,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必须限制公民的某些需求以保证公共利益的存在,而不是一味的提供服务。再次,对于政府来说,公众具有彼此冲突的双重角色,他们既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服务,同时又抱怨纳税太多。

行政管理思想篇3

1.1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思想基础

高校在制定和实施行政管理措施时,都是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来作为指导的。行政管理的目的是用规章制度来对高校师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所以行政管理活动具备强制性的特点。行政管理规范被管理者的行为,但是无法实现对被管理者的思想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即使高校的师生不认同学校的某些制度,但是为了不受到处分,也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如果要让师生认可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且能够自觉地执行,就需要在思想上对师生进行教育,让被管理者对制度的制定能够真正地理解,在思想层面上认可该制度,这样学校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意义的。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行政管理活动的思想基础,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成果,才能为学校的行政管理减小实施的阻力。

1.2行政管理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行政管理的强制性措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且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巩固高校教育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保证学生的行为能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然而单纯的教育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有限的,对一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其作用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这就需要运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行政管理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规章制度,强制学生必须按照制度来执行,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行政处分。所以强制性的行政管理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约束那些自制力差的学生。

1.3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素质、三观端正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两者在其中起到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柔软性的行政管理,而行政管理就是强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础,那么就会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适得其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行政管理作为执行手段,那么就会丧失强制力,对学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行政管理的思想保障,而行政管理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强制性措施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行政管理通过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所以两者都是为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进行引导。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有机结合的具体做法

2.1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推动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学校的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学校要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来加强思想教育。学校要培养工作人员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利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学校工作人员的参与意识调动起来,加强学校管理人员和被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减少因为不能理解管理者的意图和对策而引起的不满情绪,为工作人员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二,对激励体系进行完善,以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工作人员的参与。在以往激励制度的基础上,对管理者的行为激励以及关怀激励和支持激励等激励制度进行不断地改进。第三,强化培训,开展多渠道和多元化模式的业务知识和文化教育,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2.2提升行政管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要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关键是要具备一支具有高政治素质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行政管理干部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才华,怀抱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服务精神,能够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能够认真努力地完成工作任务。除此之外,行政管理干部还要具有良好的知识构架,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只有道德和才能都具备,才能强化高校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所以行政管理干部需要三观端正,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的有效结合。3结语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和深入,各高校的办学规模也不断加大,这也使得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对高校行政管理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的关系密切,高校在实施行政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地提高高校管理的有效性。

作者:罗蓝燕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侯凯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行政管理中有效性的发挥[J].神州(中旬刊),2014(08):106-107.

行政管理思想篇4

随着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行政管理必将逐渐走向依法行政的轨道,但是行政管理活动并不是一个简单地照章办事的过程,构成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这就决定了在行政管理中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的积极行政意识,提高行政效率。

一、行政管理文化建设需要思想政治工作

现在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为了形成良好的行政管理文化,保持行政机构的活力,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管理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在社会行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包括人们对行政体系的态度、感情、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习惯和传统习性等等。这就决定了行政文化受到社会文化与行政活动的双重影响。良好的行政管理文化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从良好的社会文化建设的角度努力,同时更需要从行政管理活动中,从提高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角度来实现。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于提高行政活动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因此行政系统在推进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中国的行政文化由伦理型向法理型、由权威型向参与型、由管束型向服务型、由扩张型向自律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化,能够克服不良的内耗现象,使行政文化建设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典范。

二、从行政道德与行政法制的关系的角度来看,需要加强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行政管理的法制意识与服务意识。党的十五大就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们的治国方略与目标;“依法治国必先依法行政”也已经成为行政管理领域人们的共识。即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离不开行政管理活动的法治化,行政管理活动的法治化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的努力。而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刚刚起步,行政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这就决定了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法制意识亟待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行政意识,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而这种服务意识实质上就是行政道德的范畴。道德与法律历来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两者是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行政道德作为人类道德现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产生于各级行政机构和行政主体对社会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于行政主体从事行政活动的全过程。它作为调控行政行为的重要手段,一经产生,就作为判断行政行为的一种善恶标准。依法行政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将行政道德的基本要求、原则和规范加以定型化、条文化,成为能够约束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准则。依法行政不可能脱离主体意识而独立存在,必然要受到主体意识高低、强弱的影响,如现实生活当中,有的行政人员有、权钱交易等行为以及在具体的行政事务中的办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责任心差等现象,都与行政道德水平低下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依法行政的执行主体是人,具体地说是各级行政官员,依法行政如果不是从根本上提高行政主体的行政道德水平,就只是一句流于形式的空话而已。当然行政道德与依法行政的作用与方式是不同的,依法行政是运用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去调整人们的行政行为规范,而行政道德不是通过这种外在的强制的方式,而具有内在的自觉性。这就决定了行政道德更能对行政管理人员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没有违反行政法律规定的

行为,就不是依法行政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行政道德所能调整的内容。可见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在于通过对行政管理人员行政道德观的培养,通过舆论导向、榜样感化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来形成行政主体的内心的善恶标准、情感与信念,从而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能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三、行政沟通的良性循环要求行政领导要会做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般人的行为,而是领导者的行为,是领导者调动下属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行政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行政主体的努力,而不是某个行政领导自己就能完成的。而行政工作也绝不是简单地下命令就能奏效的工作。在一定的行政环境中建立一个和谐的良好的环境,要求行政领导必须善于沟通,注重行政实施中的一些协调,包括工作的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下属思想动态的把握等,这样才能避免不应该有的内耗现象,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最大的合力,这对于提高行政效率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四、结束语

总之,做好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能提高工作人员的行政意识,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其它事业单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惠刚.企业行政管理干部也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下功夫[J]. 思想工作论坛,2002,(01) .

[2]金绍美,马嘉凯.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J].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8,(02) .

[3]祝建兵,陈丽琴. 行政道德责任:理论定位与实现机制[J]. 行政论坛,2003,(03) .

[4]胡滨. 对政德、官德、行政道德的历史向度的考察[J]. 学习与探索,2003,(02) .

[5]许耀桐.邓小平行政管理现代化思想探析[J].新视野,1998,(03).

[6]雷天寿.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及其理论特色[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02) .

[7]赵德智.谈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相结合[J]. 中国石化 , 2000,(08).

行政管理思想篇5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是以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获取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且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修改和补充,使之日趋完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过程,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必然要求企业要加强科学管理,不断健全与完善各项条例和规章制度,制定这些制度是为了让企业员工遵守,所以制定规章制度时必须坚持思想领先,体现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让企业员工充分发表意见,自觉为企业的管理制定规章制度,执行起来才会成为自觉行为。

在日常管理中,制度制定得再好,再完善,也要靠人的身体力行,自觉遵守,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企业职工提高思想觉悟,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克服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非正确思想,才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如果脱离思想政治工作,单纯抓制度落实是一句空话,只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建立健全和落实规章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顺利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

二、执行纪律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企业职工进行耐心说服,热情正确地引导,使其提高思想觉悟,做遵守纪律的模范。执行纪律则是要对违反纪律的职工实施恰当的批评教育和行政处罚。执行纪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维护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也是为了教育违纪者。一般讲,单位内多数发生的违纪现象,诸如迟到、早退、出工不出力、脱岗、私自外出兼职等等是可以通过说服、批评教育解决的,不需要强制办法。但是,由于各类人员的思想水平不一,认识能力有差异,有的犯了错误,严重违反规章制度造成不良后果而又不接受规劝、教育,则必须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通过处罚从外部施加压力促使其思想转变,这本身也是一种思想教育。这样不仅能增强教育的效果,也能促使违纪者改正错误。因此,执行纪律首先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一定要掌握好政策界线,做到公平、公正,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避免滥施惩罚。行政处罚是人事行政管理中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运用得当就会使当事人在接受处罚中受到思想教育,达到认清是非,改正缺点之目的。我们在日常人事管理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职工违反了规章制度,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就要给予纪律处分,但在实施处罚时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严格掌握处分条件,公平、公正地执行纪律,绝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随便给人纪律处分,不能以主观意志和感情作标准,要以纪律条例的规定为标准,所以,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和执行纪律相结合的原则时,特别要注意以教育为主,不可滥施惩罚。

要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执行纪律的全过程。实施惩处是教育企业职工的手段,但在实施惩处时,思想政治工作更难做。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在执行纪律过程中,耐心做好疏导教育,使犯了错误受到处罚的企业职工,把处分变为改正错误,继续前进的动力,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做到执行纪律坚持实事求是。执行纪律是我们人事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执行纪律必须认真、严格,对该给予纪律处罚的绝对不能迁就,但是,要做到严中有理,符合事实,要使被处罚的人心服口服,才能起到处罚的积极作用。三、搞好工资管理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

工资管理是人事行政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加强工资管理,运用效益工资这一经济杠杆,就能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多年来工资管理的弊端较多,造成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保守,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平均分配,因此干多干少一个样,激发不了职工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状况,就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企业职工转变观念,单位领导将效益工资的发放作为一种激励奖惩机制,以发挥其调控作用。但是,为了充分发挥效益工资的积极作用,只有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企业职工转变思想观念,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效益工资的发放,必须坚持严格的考核,按照实际工作完成质量、数量,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使效益工资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二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职工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反对“向钱看,为钱干”,把企业职工的政治荣誉和物质利益同其对国家的贡献密切联系起来,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教育企业职工顾全大局,使效益工资的分配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对有特殊贡献的人,要给予重奖,以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经济杠杆和经济手段的作用,必须依靠坚强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经济手段就要失去其应有的作用,甚至走上邪路,两者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

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只有依靠思想政治工作,人事行政管理才能有效地进行,只有开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才能推动人事行政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行政管理思想篇6

二、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情况

1.更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

我们要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象就是广大群众,因此,我们需要将群众与思政教育的关系纳入研究范围内,并针对群众的实际生活、实际思想问题等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重新审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逐渐走向与现实生活互动的世界。随着两者关系的复杂,研究一定要根据群众眼中的思想、行为特征,如何在中构建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要注重研究对象的明确,重新走向对象并审视和研究对象,以深刻把握和明确对象,从而实现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上面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教育人以及关心和帮助人,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我们要关注到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主动关心和帮助受教育者,坚持思想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的共同解决和处理,办实事,办好事,做到倾听群众意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和思想,全面发挥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

2.传统思政工作与新媒体思政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的掀起,促生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而新媒体的诞生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凭借着便捷的分享方式和丰富的资源特点,使得新媒体很快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新媒体在不断扩张的同时,这也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来自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融入同类人群中,以刺激其好奇心,从而更好的起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例如:微博的信息传递功能也是微博最大的存在优势,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微博的功能随时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通过微博的另一些功能与用户直接进行交流,这种交流隔着一定的屏障,对于用户来说,更容易接受。而且现代人都不愿意浏览长篇大论的信息,微博的字数限制也使得人们一眼就能浏览到关键的信息。另外,微博所拥有的话题讨论也是思政教育可以利用起来的一些资源,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3.心理与思想的双重教育结合

最后,我们可以借助心理教育等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起到给教育对象启发的作用。一方面,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传授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让受教育者对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标准有一个了解,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我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另一方面,适当的心理咨询不但能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能帮助思政工作者深入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实际需求来开展有效的思政工作,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行政管理思想篇7

二、公共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共管理的目标、方式、范围和主体都和行政管理有很多相似点,在分析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之间关系的时候,应该重视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产生背景。公共管理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和领域,该理论在产生的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是对政府管理进行研究,也是公共行政学。在相关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共管理发生了重要的转换,具体来说,从以往的公共行政向公共政策分析转变,再向公共管理转变,在公共管理中,重视效益、效率和经济。这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由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财政困难,使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等社会危机十分严重,因此,政府办事效率很低,使社会问题严重,导致了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第二,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因此,政府应该更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国民经济进行运转,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第三,由于信息革命的不断发展,政府不断向透明、高效和灵活的性质转变,政府为了和社会特点相适应,建设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第四,随着传媒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政府的需求不断增多,因此,政府产生了巨大的改革压力。在对新公共管理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学科结构、探究方式、探究主体和探究范围,成为政府管理的主流和趋势。一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执行政策而是制定政策,政府应该将市场和顾客作为服务的导向。政府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使用分权和授权的方式,政府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借鉴私营部门的经验和手段,应该转变传统的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控制,在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二是政府应该重视提供服务的质量、效果和效率,对相关的行政规则进行灵活的执行,对控制的目标有明确的认识,要提高政府在工作过程中的预见性,提高成本意识,增强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感。总之,西方国家对公共管理的改革体现了社会的新需求,也是社会科技、经济和政治不断发展的产物,虽然在实践和理论中都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但是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作用。公共管理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方式、对象和主体上的改革,转变公共管理的主体,重视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源于美国,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政府管理。行政学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即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和科学化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之中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方法、内容和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管理的主体也不断增多,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也不断发展。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本质来看,公共管理随着社会实践的产生而产生,是科学化的公共管理活动。我国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中介组织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公共管理主体、管理的方式和对象也不断发展,因此,我国不断加速行政管理的变革,使政府职能进行转变,探索出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模式。随着公共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行政管理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认识公共管理对行政管理借鉴意义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两个原则。第一,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结合。第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应该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相关理念,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应该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对社会环境进行考虑,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充分反映出我国的社会特色。在学科设置的过程中,应该设计公共管理为一级学科,其下设的几个学科中包含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是我国目前行政管理的新发展趋势。在管理的内涵上,方式、手段、范围、内容、对象和主体都是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更新、扩展和延伸。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政府管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在管理的方法、方式和范围上的改变,并不是政府职能的丧失,众多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也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之下进行,因此,应该在我国的国情之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界定。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公共管理将政府组织、政府管理的规律和第三部门的管理作为研究内容,而在行政管理中,研究的内容较前者来说,比较狭窄,二者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公共管理研究公共部门及其在管理过程中的规律等问题,但是行政管理将公共部门的管理规律和管理方式作为研究对象,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第三,在公共管理研究的过程中,将工商企业和政府组织视为统一的整体,只是二者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性质不同,但是,公共管理着重于对公共部门的管理,而行政管理的内容是社会公共事务。在权利的角度上,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因此,很容易将这种权力看作为无限的,应该对整个社会生活负责。但是,在政府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政府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结合,提供公共服务,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

行政管理思想篇8

一、引言

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而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动作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行政管理激励机制中,思想激励体制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的思想工作,在组织团体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基础上,也需精神上的满足,那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激励”。它能起到鼓舞振奋人的精神,调动和发挥个体在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自身价值,满足高层次需要的作用。

二、行政管理中思想激励机制的内涵

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企业只有通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要实现企业的这些目标,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通过实践和总结,使制度不断完善。提升企业规章制度的科学性,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化程度相应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更加的要求企业提升科学管理的水平,建立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提升企业制度的有效性,需要坚持员工思想发展领先,构建企业民主管理体制,让企业的员工有发表意见的空间,提升遵守制度的自觉性,提升企业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制度自觉性,才能体现现代管理的成效。通过对员工进行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升企业员工思想觉悟和责任,摒弃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想。在行政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思想政治工作作保障,制度落实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只有落实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够顺利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

三、行政管理中思想激励的原则

1.注重目标,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发挥行政管理的激励作用,一定要参照职工的需要,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因此,行政管理激励的动机需要从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出发。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象,是所有的群众,在进行思想激励制度构建的时候,需要第一步理清群众的需求,即探寻思想激励的动因,然后才能进行目标的设置。设置目标一方面不能定得太高,以避免目标与行为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目标设置不能太空,目标太空则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2.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在管理的过程中,团队精神是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团队管理,借助科学的组织形态,发挥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可获得强大的集体力量。但是,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存在明显的差异。集体主义更为强调共性,而团队精神则更加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主动性。团队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良好的团队为各成员提供了展示能力、发挥聪明才智,实现工作价值的平台。因此,在新时期行政管理思想激励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个人的团队意识,发挥团队对员工的引领和影响。

3.科学进行个人激励和集体激励

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激励,指的是对个体的思想、行为等进行有效的激发与奖励。个人激励能够有效的体现思想激励的层次性,对于提升思想激励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个人绩效的准确界定与评价,能够较好地实现对个人薪酬激励计划的落实。在运用激励方法的过程中,要做好员工差异的分析,最大程度上对每个员工进行合适的定位,挖掘每个员工的亮点,进行及时的激励。团队激励可能是一个团队、也可能是某个单位的一个部门,或许是一个企业为团队。虽然团队的范围有差异,但是其概念是一致的,就是在遵循一定标准的条件下,构建起员工认可的薪酬标准。在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员工的收益分享计划,作为一种团队激励计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成为思想激励运用最多的一种途径。直观地讲,在企业等团队激励计划实施时,员工可以通过努力参与企业收益的分享。从企业的经营性质来看这种分享与利润分享是有差异的,虽然有一部分是以利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大部分感到他们对社会所能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小,而高层领导人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思想激励机制发展的新形式

1.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所谓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过全体或绝大多数职工共同信守的企业理想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系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质上就是企业的管理文化模式。从结构上来看,企业文化由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基本层面整合而成。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所构成,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位于中间层面的制度文化具有规范性和操作性特征,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与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2.经营者激励机制

对经营者的激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的重点。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当然应该服从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在以人力竞争为显著特征的21世纪,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在高新技术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企业为了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吸引优秀的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的核心人员,他们掌握企业大量的资源、信息与经营权力,这部分人毫无疑问是激励的重点。

结语

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激励体制是肯定某一种思想观念和观点是进步的,从而把这种思想观念和观点强化、发展的运作体制,在行政管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行政管理中思想激励机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期望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激励机制,期望人们认识到如果脱离思想激励制度,仅仅依靠抓制度落实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才能构建科学的管理规章与制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行政管理的各项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新庚.思想政治新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11).

[2]查有梁.教育建摸[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3]冯虹.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11).

[4]叶奕乾,何存道.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行政管理思想篇9

法家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管仲、李悝,发展于战国的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由韩非集其大成。它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的集权统治。法家当中所包含的行政管理等治国思想对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前期法家各有侧重的管理思想

(一)李悝

1.法治管理思想。李悝在法制上的最大成就就是编撰制定了我国的第一部封建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法典――《法经》。李悝通过立法,进一步否定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将法从作为礼的补充提升到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核心。

2.“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的人事管理原则。“使有能”是李悝所言的“因能而授官”。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人事管理原则。“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使人才得到了重用,促进了魏国的富强。

(二)慎到

1.“贵势”的行政管理原则。慎到十分强调势,认为“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i。一个平凡的君主可以“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

2.“尚法贵公”的行政管理办法。慎到将“遵道、因人情”作为立法原则,在君主臣下权力的较量中主张 “尚法而不尚贤”,通过“以法制臣”,进而达到“君无事,臣有事”的管理目的,实现统治。

(三)申不害

申不害认为,法术势三者中,权术对于君主专制的统治最为重要。专制君主之所以需要用术来驾驭臣下,主要原因在于,对君主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人民、敌国,而是来自于群臣。君主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必须运用权术来使臣下畏服。

二、《商君书》行政管理思想

1.依法治国的行政管理原则。以法治国是商鞅学派乃至先秦法家理论的核心。《商君书》中将“明分”作为法的本质,主张通过法来稳定统治秩序。在商鞍学派的法治理论中,已重视到“术”和“势”的作用,指出只有法还不足以治国。主张将法与权术、权势相结合,进而实现有效的统治。

2.重视“农战”、富国强兵的经济管理主张。《商君书》中提出在“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的竞争时期,只有“强国”才能生存;而要“强国”,所需的不仅仅是兵力,还包括财力、物力;处在农耕时期,财力物力则主要源自于农业。因此,一个国家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重视“农战”。

3.刑赏的管理办法。《商君书》中将刑赏作为实行法治的要领,实行刑赏,最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实施统治。《商君书》指出“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认为新道德风尚的形成是实行刑罚和法治的结果。

三、《管子》法家行政管理思想

1.以法治国的行政原则。《管子》全书以齐法家政治思想为主导。齐法家认为人的性情普遍是“好利恶害”,因此立法布令要以人民物质利益为基础。同时法令政策的实施要伴随重赏、严罚的手段。通过法来明确、维护等级秩序,从而维护统治。

2.“尊贤授德,察能授官”的人事管理原则。在人事管理方面,《管子》当中提出了新的人才选拔原则――选贤任能。与旧贵族领主的世卿世禄制不同,主张新的官员要由君主依其才能来选拔、任免。通过“贵其爵服,重其禄赏”,来建立官员等级制度。

3.重农辟地,富国富民的民本思想。在经济上,《管子》中主张以农业为根本,重农辟地,富国富民,积极发展生产力。在政治上,主张治国要以民为本,政顺民心,尽其民力,依靠人民的支持,从而富国强兵。

四、韩非行政管理思想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成果,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理论。

1.尊君的行政管理原则。韩非认为政治的唯一目的是尊君。他将法的主要内容“赏罚”称之为“二柄”。君主操纵“二柄”驾驭臣下和统治人民。同时主张立法是自上而下的活动,最高和最初的立法者应为君主。法令作为统治的标准,为了保证其权威性,应当由君主来确定。

2.“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统一”的行政管理办法。韩非的行政管理思想以“法治”为核心,目的在于建立中央集权政权,实行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以法为本”,法、势、术相统一的“法治”思想体系,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3.“重参验”的人事管理思想。韩非主张轻先王,行参验之术,“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他要求在“参验”的过程中采取客观态度,进行全面的比较、考核,而不可偏听偏信。将参验作为官吏考察和奖赏的根据,真正做到有功必赏, 有过必罚,功过有等, 赏罚有度。

4.“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韩非认为应该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徭役少则民安”(《韩非子・备内》),“民有余食,使以栗出,爵必以其力,则震不怠”(《韩非子・饬令》)。抑制工商的发展:“夫明君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韩非子・五蠹》)。

5.文化领域推行专制。韩非主张推行君主专制,而君主专制走向极端必然是彻底的文化、思想专制。韩非的文化专制主张后由李斯重新提出,由秦始皇推行,于是历史上有了“焚书坑儒”的惨剧。

法家学说以其尊君、集权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几千年帝制的统治学说,至今仍影响着中国政治、行政管理的走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通过对先秦法家行政管理思想的了解、学习,对当前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i 转引自王叔岷.先秦道法家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190页。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2]胡家聪.管子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行政管理思想篇10

邓小平的行政管理理论源于他丰富的行政管理实践。我们通过尽可能地把握邓小平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期杰出的行政管理实践, 来全面深入地认识他的行政管理思想体系。

(一)革命战争时期(1929-194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邓小平领导了白色起义 、龙州起义 , 起义后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邓小平在这片根据地管理100 多万人口, 20 多个县, 并在这里开始了对革命根据地进行行政管理的历程。1931 年8 月, 邓小平担任中央苏区瑞金县县委书记和会昌中心县委书记, 负责全县党政军的全面工作, 是战时行政管理的组织者、指挥者。抗战期间, 作为晋冀鲁豫区党委第一书记的邓小平, 领导了该地区所有政治、军事和行政机构, 从创建行政管理机构, 到探索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方法, 都做出了重要贡献。1941 年,邓小平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开始从理论上探索党领导政府的方式方法问题;1943 年, 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总结并介绍了太行区政府战时行政管理经验。1948 年, 邓小平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执行`中央土改与整党工作指示的指示 , 全面总结了新解放区党政工作的经验教训, 这个文件对解放区人民政府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解放后至文革前(1950-1965)

邓小平是新中国行政管理的开拓者之一, 建国以来在行政管理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50 年代初, 作为西南局第一书记, 邓小平提出进入城市后会有很多复杂的问题, 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去解决, 要注意团结大多数, 在政府机构要有1/3 乃至一半的位置给非党人士。在西南财经会议上提出要搞好现金管理, 抓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在中央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议建立和加强政府监察委员会, 作为监督行政工作的重要措施。1954 年在全国财政厅长会议上, 邓小平提出财政工作六条方针。60 年代初,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遇到很大困难, 在邓小平的参与和主持下, 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在这一阶段, 邓小平的行政管理实践和思想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1978-1992)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 邓小平开始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 对行政管理工作中具有全面性、原则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如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等各方面行政管理体制。

二、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党政分开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原则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 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组织形式或工作方式也不同。应当改革党的领导制度, 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

(二)权力下放。1980 年,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讲到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 在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的关系上, 权力过分集中在各级党委手中;二是, 在政府与社会上的关系上, 尤其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政府;三是,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 权力过分集中在中央, 地方缺乏必要的自由权, 积极性难以发挥;四是, 在党内关系上, 集体领导制常常不能保证, 党内民主生活不稳定。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 必须靠权力下放。

权力下放的总原则是: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 都应由下面决定和执行。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 要在保证全国政令统一的前提下, 逐步划清中央和地方的职责, 作到地方的事情地方管, 中央的职责是提出大政方针和进行监督。在政府同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上, 按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原则将经营管理权下放到企事业单位, 逐步做到各单位的事情由各单位自己管,政府的职责是按照法规政策为企业服务并进行监督。在党和政府同群众组织的关系上, 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 逐步做到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

三、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

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内容丰富, 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全局性。行政的意义不仅在于微观枝节, 而且在于宏观视野, 只有站得高才看得远, 在确保全局的背景下解决细节问题。邓小平指出:治理国家, 这是一个大道理, 要管许多小道理。其行政思想的全局观念不仅体现在中国国家发展大的方面, 而且体现在行政管理的各个具体方面。如从观念解放和制度改革入手, 把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起来, 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后来居上。

(二)创新性。行政的发展与创新是行政工作获得持久生命力的基本保证。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中的创新观体现为两个方面, 即行政机构要增强活力, 具体工作要敢于试、大胆试。如各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 废除终身制, 建立正常的干部选拔和退休制度;把精简机构视为一场革命;提出建立一个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

(三)民主性。早在改革之初, 邓小平就强调行政机关必须始终将民主程度的高低作为行政管理改革成败的标尺。他认为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 , 民主并不单指人民当家作主, 更多地应体现在具体的制度上, 用制度确定下来, 来保证人民权利得以实现, 而且用法律来保障人民权利不受侵犯。

(四)法制性。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实行依法治国, 建立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加强行政法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其行政管理思想中依法行政的内容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五)人民性。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中最显著、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其深厚的人民性, 主要包括:1 、高度尊重国家的人民主人地位;2 、强调人民的国家人民管理;3 、强调人民群众在重大决策中的重要作用;4 、人民群众是行政管理成绩好坏的评价者和判断者;5 、人民群众实行民主管理需要共产党的领导;6 、必须坚决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

四、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对中国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

对于入世后的中国来说, 要回应各种挑战关键是如何把中国特色 与国际惯例 接轨, 建立高效、透明、精干的政府, 实现小政府, 大社会 的目标, 最终实现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中国的行政改革, 必须以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为指导,尤其是其哲学基础对于推进世纪行政发展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对待群众, 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群众观,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 是邓小平行政理论的最突出特点。理顺党组织和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做到各司其职, 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根据这个原则, 中央、地方、基层单位应针对不同的情况, 确定党政分开的具体方

(二)正确处理政治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性问题

1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 正确处理行政改革中的重大关系。例如,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发展是硬道理, 而政治和社会环境的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是压倒一切的大道理。在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上,邓小平也强调民主和法制, 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 民主要坚持下去, 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象两只手, 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

2 、行政改革一方面要处理好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 另一方面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 尤其是处理好党政关系、政企关系、干群关系;对于改革中已经取得的成就, 必须及时用法制加以巩固, 而且我们的行政改革必须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

(三)准确分析国情,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1 、我国的行政改革, 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实际 , 也是我们行政改革的前提条件。

行政管理思想篇11

孙中山的思想渊源有着明显的中西融合色彩,最大特色在于:它是一种处于时代和社会的实践中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三民主义正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其中蕴含的主要行政思想内容包括:

一、关于政治一行政、行政职能之间的关系。

孙中山认为“政”就是人民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人民的事便是“政治”。这种看法形成了孙中山的独特行政观点。在他的“权能分立”思想中,把国家权力划分成人民管理政府的政权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治权两种。政权包括人民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即“直接民权,’;治权包括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五权,即“五权分立”。

孙中山认为人民通过“直接民权”可以对政府行使有效的控制,而政府管理活动应围绕“民众的事”出发,实际上这里蕴含了他“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必须服从‘政治在于人民’的全民政治”的观点。他还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的六部衙门管理体制早已不合时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能分工的趋势是势在必行,“现在欧美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专门家,……对于政治也要用专门家”Lll(Pio9>。他认为人民虽然是有权管理国家政府的人,但是他们不一定有能力从事管理工作,这样的话,就必须组成“专家政府”。通过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职能分工,选择具有职能业务专长的专家,才能建立一个高效的民国政府。他指出,民权和国家政治相关,而政府的管理却应该赋予有专门能力的人。如何处理好专家政府和人民政治的关系呢?就是要在确认这些专家是忠心为国家办事的基石出上,“我们就应该把国家的大权托付于他们,不限制它们的行动,事事有他们自由去做,然后国家才可以进步”C17(Plo9)。此处清晰表明了孙中山关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应该相对独立于人民政治之外”的观点。

概而评之,虽然由于中国战乱时局的限制,使得孙中山无法对政府行政研究做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但他在政治与行政上的基本思想,已经相当接近于当时美国威尔逊、古德诺提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理论境界了。

二、关于行政组织和行政民主化的思想。

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分立、适度地方自治的思想,被誉为“达到了中国早期行政组织思想的最高水平,并已具有中西融合的色彩。”C2}(1’74)最初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就仿效西方的“三权分立”,通过《临时约法》规定国家机构“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政府的组织形式被确立为责任内阁制。

1916年袁世凯死后,孙中山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五权分立”和“直接民权”等颇具国情特色的思想。他在仔细考察欧美各国的政治状况后,发现西方“三权分立”有着诸多弊端,如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造成政治上人事腐败,议会由于掌握了监察大权出现了“议会专制”的现象,于是他主张要在原来“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分立出“考试权”和“监察权”。前者用于人事管理,以保证公平合理的选拔管理人才;后者用于监督议会与国家政治,以保证政府运行廉洁有效。而在“五权宪法”下,全国各县选举代表一人组成国民大会,负责制宪和裁理失职官员。大会通过投票选举总统,产生行政院;选举士者组成立法院;总统征求立法院同意后可以任命其他三院院长;而五院均需向国民大会负责。监察院可弹幼各院失职者,监察院人员则由国民大会弹幼罢黝。国民大会、五院官员和全国大小官吏的任职资格,全部归考试院锉选而定。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即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

“五权分立”思想成为了后来组织政府的重要理论依据。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就是据此以国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组织选举产生了五院制政府体系。

除了提倡在中央机构实施五权制衡政府的思想外,孙中山还就地方组织及其和中央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论述。早在武昌起义前,他就主张“于各省设一自治政府,以资分理”[3](卷1P193);乃至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又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公告“今者各省联合,互谋自治,此后行政期于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系,调剂得宜,大纲既挚,条目自举。”可见,孙中山很早就有浓厚的地方自治思想萌芽。但那时候他还没有看到人民自身的力量,实施单纯希望在组建地方政权上,依靠法律约束和议会监督,使地方军政府成为代表人民利益的自治机构。到了1916年,孙中山已经进一步意识到:地方自治是建国基础,而这个基础又必须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上。

鉴于此,他参照当时美国的地方自治状况,提出了“直接民权”思想。首先,孙中山扩大了国民参政权范围,从单一的选举权发展到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他指出这四个民权概念相应管理政府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和监察权,这样才能处理好人民和政府的关系,才是一个真正的民主政府。其次,孙中山把直接民权的行使范围限定为县,主张县自治,人民对县长、县议会有选举权和罢免权,对它们的法令规定有创制权和复决权。他认为,如果这一思想得到实施,那么民权就能真正得到实现。这里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在扩大行政参与和实现行政民主化方面的思想精要。

三、关于民主的思想。

创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所从未有过的创举,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也是基本符合当时国情的,所以才能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孙中山崇尚“国家之本,在于人民”[3](卷2P1)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又接受了在民的西方民主思想,明确指出中华民国政府的行政权力是来自人民的,必须对人民负责,实现才是真正的实现了民主共和。但他同时也认为,在中国实现民主,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著名的“建国三时期论”—即军政、训政、三阶段—便因此而提出来的。

在第一时期的军政阶段,实施的是“军法之治”。政府的行政事务由军政府管理,推行军事管制,以为革命的“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4](P370)。在第二时期的训政阶段,实施的是“约法之治”。这是向实现民主过渡的时期,要求军政府继续掌握中央政权,但通过具有宪法性质的“约法”,规定国家性质、政权机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公民权利义务关系,积极下放权力,各县实行地方自治,县级地方议会和行政官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借此提高人民自治的能力和管理地方政权的本领。在第三时期的阶段,最终实施“宪法之治”。这是属于真正“以法治国”的正规民主时期,要求结束军政府统治,解除包括兵权、行政权等权柄,召开国民大会制宪,确立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从此进人共和时代。

孙中山认为,在时期,民主法制将日益健全完善,政府依法行政,既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又要制裁违法行为,政府和公民的一切活动均应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只有这样,国家政治生活才算完全走上了民主共和的发展轨道。就历史来看,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在旧中国并没有实现独立的基础上、在现实的考验下显得似乎苍白无力,然而这一思想却代表了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时至今日,依然意义匪浅。

四、关于人事行政与行政道德的思想。

早在1894年的《上李鸿章书》中,孙中山就认为,欧美列强之根本不是晚清洋务派所以为的船坚炮利,而是“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而人才正是这实现富强的“四事”的第一位因素,如果要人尽其才的话,国家政府就要做到教养有道,鼓励以方,任使得法。所谓“人尽其才,百事俱举,则富强不须谋也!”。

辛亥革命成立了全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体后,极其重视人才问题的孙中山意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选拔管理制度,就会造成“不问其所学如何,群趋于官之一途”[1](P107)的误国误民之大局。然而中国的传统人事行政管理不适合实际,西方的所谓民主选举制度却也有其缺陷,难以产生国家需要的真正人才,因此必须引人“考试权”和“文官考试制度”的人事概念思想来合理锉选出有知识、有才干、有经验的贤能人才。

孙中山在其五权分立思想中,强调考试权要独立于行政权之外,并应设置专门机构管理。他主张政府所用官员一律需经过考试才能择优录用,以杜绝滥用、盲用私人的弊端,考试应该和选举互相补充,起“以考试矫选举之弊”的作用,从而达到澄清吏治、选拔贤能的目的。为了保证这一人事制度得以实现,孙中山将考试权独立原则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

孙中山还特别重视人才的学历文化和知识素质情况,他要求一般参加考试的人要有一定程度的学历证书或任职经历资格,并对文官考试的科目、类别、程序、方法、成绩、待遇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统一的标准化规定,这些对传统官僚制度的新式改革,在当时对社会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

此外,孙中山也一改传统上以“父母官”自居的中国官僚角色定位,反复强调官吏应该是国民公仆的观点。他说道:“民国如公司,国民如股东,官吏如公司之办事者,故总统、官吏皆国民之公仆也。”[3](卷6P55)而考试则正是为了选拔那些“有才、有德的人,终能当我们的公仆”[3](卷6P495一496)。从1917年一1918年,孙中山还写成《心理建设》一书,提出了“人心”的观念:“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一国之趋势,为万众之心理所造成”,他强调人心向背可以决定政府政策的方向乃至国家存亡,因此政府行政一定要注意人心问题。在这里,孙中山实际是进一步重申了政府官员需有这种良好的为人民服务、甘当公仆的行政道德风范和意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确实可以说是一种足以期搜传统思维的崭新行政观点。

五、关子行政监,的思想。

孙中山先后提出了法律监督、政党监督和人民监督以及监察监督等四种对政府活动的监督。早在他将临时大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的时候,就修改《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试图通过法律来制约袁氏,对于地方政府,他也要求它们遵守法律的约束,而在北洋军阀政权抛弃《临时约法》后,他更是不惜发动“护法战争”以维护约法;当宋教仁从事组党活动时,他也积极支持,甚至希望中国实现两党制。他认为,要讲人民,就不能没有政党。多数票政党才可以组阁执政,政党得票多少就是民意的不断体现过程,而政党之间互相监督扶助,“或处于行政地位,或处于监督地位”,政府好就拥护,不好就它;1916年,孙中山开始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和觉悟,故在自己提出的“直接民权”思想中又设置了人民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张通过人民对县级政府、议会直接行使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在内的四大参政权,这样“对于政府之中的一切官吏,一面可以放出去,一面可以调回来,来来去去都可以从人民的自由”[4](P373)。此后,在他提出的“五权宪法”中,进一步补充详述了监察监督的思想,即设立监察院监督政府;而通过立法院的设立则完善了以前的法律监督和人民监督思想,五院互相实现权力制衡,真正确保民权永远无恙。不过这时候的孙中山,在完善发展法律监督、人民监督和监察监督等思想的同时,却逐渐抛弃了多党竞争来监督政府的思想,主张以一党主政的方式实行政党对政府的监督。

六、关千甸.决策与行政法治的思想。

孙中山从“二次革命”的失败中总结经脸教训,认为原因在于革命党人心涣散,不肯听从他的缘故。故在1914年建立的中华革命党组织领导原则上,推行绝对权威型的个人集权领导体制和独断决策,要求所有党员无条件服从他个人。在这里,孙中山意识到了加强组织纪律、建立领导核心和领导权威的重要性。显然,无论做任何事,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及权威,就无法整合多元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实现理想。当然,在刚开始,孙中山采取了比较过激的方式,如让党员签字画押、宜哲效忠他个人的行为就不是正确的做法。这也引起了其他原同盟会老会员们的不满,到后来他纠正了这一错误做法。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后,孙中山向苏联学习了“以党治国”、“领袖政党”的理论,在党内改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领导决策体制,并据此指导作为一个政党政府.的行政活动。

孙中山非常重视法制建设,认为维护民权需要有法律的保障,他一再强调宪法是民主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国应创建合乎本国国情的宪法及法律,并积极主张要“以法治国”、“以法治党”。在南京临时政府期间,他就指示司法部要对清末遗留的各种法律进行整理和重拟,“以为临时适用法律,傅司法者有根据。”[3](卷2P276)从《临时约法》的出台,到后来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的一系列法令条文的颁布和实施,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了根据,这些措施无不体现了孙中山注重“依法办事”的原则,也体现了他追求建立一个“法治政府”的努力。同样,孙中山也指出,不光政府要守法,人民也应该守法。人民不能滥用自由民力,造成“攀民政治”,所谓“平等自由,法为之界”。人民和政府都守法,才是真正的“法治”。

七、关于比较行政研究的思想。

追溯孙中山著名的“五权分立”思想,足可堪称是其比较行政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正是他通过对西方三权分立和国内官僚政治传统的比较分析后,才得出“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3](卷1P319)的思想精华。

除上例外,孙中山还曾把太平天国时期的“圣库”制度和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制度进行比较;把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比较;等等。他在1897年初就说过;“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我们有自己的文明,但是,因为无法进行比较、选择而得不到发展,它也就停滞不前了。”[3](卷1P$6)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我们现将外国的规制和本国的规制融合起来”[3](卷SP392),“作成一个中西合璧的中国”[3](卷4P332)o

由此可见,孙中山的确特别借得和善于比较中西方之异同、古代和近代之异同,堪算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比较研究之先河的第一人。或者还可以这样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正是在不断的进行中外比较与古今比较中,逐步得到发展完善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搞“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一直是他在比较研究西方和中国传统方面的指导思想。

Jl、关于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思想。

在国家与社会的宏观管理方面,孙中山主张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管理要互相结合,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应该采取以国家干预为主的办法来管理。

a)农业和土地。农业的关键是土地,早先的孙中山颇为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主张实行“平均地权”,以“土地国有”的赎买途径来试图解决土地问题。他主张依靠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手段,先对天下所有土地核定地价,政府再按照地价征收土地税,而土地涨价超过原来核定的地价部分,一律归国家所有。他希望这样可以限制和打破旧中国大地主阶级垄断土地的状况。后期的孙中山又在此思想基础上加人了保证“耕者有其田”的农村政策,但他同时也要求既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又不能损害地主的利益,这反映了孙中山在土地问题上的阶级调和思想。

在农业生产上,孙中山认为我国一贯是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却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国家应该实行农业立法,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认真搞好土地普查、地质勘探等工作,设立农业作业区,使得“地尽其利”,发展现代农业;制造机械化农业器具,提高生产力,对传统优势农业作物例如茶叶、大豆、丝织品等进行科学加工改造,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等等。

b)工业化。孙中山积极倡导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现国家工业化。为此他认为关键要发展实业,首先要发展交通。在《实业计划》一书中,孙中山提出建立一个以港口、铁路建设为重点的宏大交通运输网,该网覆盖了全国各重大地区,确保货杨流通。这里集中表达了孙中山关于发展交通促进国家工业化的战略思想,至今令后人感叹其眼光之卓越不凡。孙中山还清楚意识到中国基础工业十分薄弱,因此孙中山把钢铁、煤炭、石油、电力等重工业部门发展置于了显著地位,同时他也主张轻工业部门要按产区划分,合理布局。

在对工业企业的管理上,孙中山确定所有’制体制分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两种.其中国企是工业化支柱。他主张实现工业化需要以国家资本为中心、由国家进行统一规划指导,根据行业性质,私人经营合适的就由交给私人,国家经营合适的由国家经营。国有企业要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命脉行业,对于私营企业则采取立法保护.国家奖励的政策,为了“节制资本”,限制垄断,还要按照累进税制征收其所得税和遗产税等予以调节。

,,)对外经济关系。在一方面,孙中山认为国际通商应遵循平等互利原则,他主张实行对外开放,反对闭关锁国,并认为积极引进外资可以弥补中国建设资金不足;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力量可以为中国培养和形成建设人才队伍。但另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不能被外人操纵,亦不能陷人对外国的依赖中。孙中山对此旗帜鲜明地表达了独立自主的原则:“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5](P136)

d)教育政策。孙中山很早就有“人尽其才”的思想,所以他一直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他认为要真正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来,首先要改革教育制度,废除传统的书院私塾,创办新式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培养一批把爱国主义思想和实际工作能力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读书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平民谋幸福,为国家图富强”[5](P180)。再次要倡导专业教育。他要求模仿西方设置各种专业课程,合理分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国家服务。

行政管理思想篇12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132-02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通经史,多政治统治的权谋与智慧,而且有男人般的刚毅,她的行政管理思想有许多独特之处,这与她出身低微、经历坎坷的生长环境有紧密的联系,也与她的女性统治者的身分有关。武则天的行政管理思想是典型的个性化思想,在付诸实践之后具有很高的效率,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一、皇帝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思想:紧握刑赏二柄

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夺取了李唐王朝的政权,无疑是对古代中国整个传统行政价值体系的挑战,也是对整个儒家文化的挑战,因此,武则天统治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尽管武则天费尽心机,编造了许多诸如“自己做皇帝是上天的旨意”等谎言,但在她自己的心里,对自己所处的境遇是十分清楚的。正因为如此,在武则天的行政管理思想中,对权力极端看重。她认为没有权力,就不能统治天下。武则天的行政权力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即刑与赏,“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①

(一)严刑

1.严刑治仕的思想。在武则天看来,发现不称职的官吏,革职与杀戮是两种基本的处理办法。每任一官,不久便被杀戮,甚至被灭族,是时“法网严峻,故人……多陷刑戮”。②这种严酷对待官吏的思想,不是对吏制的贡献,而是对行政过程的严重破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有效的,但就长远来看,其后果将会造成整个吏制的败坏。也正因为如此,后世很少有对不称职官吏如此对待的个案了。并且在当时,官吏的称职与否,其标准并不明确,而是随心所欲,治吏多半成了武则天消灭威胁自己政敌的借口。

2.严刑对敌的思想。武则天对政敌具有高度的警觉,甚至过于敏感,因为她深知取代李唐王朝是对传统势力和李氏家族的挑战,消灭政敌就成为她当政后着手解决的首要大事。她任用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为首的二十三个酷吏,大开告密之门。在朝堂放置四个铜匦,其中一个专门收受告密文书,并派专人办理谋反案件。她屡次召见告密之人,并给予赏赐。唐宗室贵戚几百人就这样被武则天借以刑罚的名义除掉了,被杀戮的数百家大臣,包括刺史、郎将以下的官吏不计其数,使得整个行政体制内人人自危。

3.嫁祸于人以平民愤的思想。武则天的滥杀造成了国内的紧张局势,为了平民愤,她把受到自己重用的酷吏作为平民愤的工具,把一系列过错都推到他们身上,对他们进行严惩。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大酷吏最终都成了武则天无常行政思想的牺牲品,他们三人分别被给予流放岭南或杀头、灭族的处理。

(二)奖赏

1.包容谏者并赏之。对于一些批评自己的大臣、一些朝政的谏诤者包容,这是武则天行赏的一种情况。大臣朱敬针对武则天滥施威刑,建议“宜省刑尚宽”,“使天下苍生坦然大悦”,③武则天听了之后,对朱敬进行了奖励,“赐帛三百段”。武则天当政时,后宫生活,宠爱男妾,一次朱敬当面对此提出批评,武则天反夸朱敬“非卿不闻此言”,又赐给其“百段”。公元702年,大臣苏安恒两次上书,指责武则天代唐自立,建议她还政于李氏。上书中质问武则天不顾母子亲情,贪恋权势,将来以何颜见唐家宗庙,“臣愚以为,天意人事应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满则倾,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万乘之国哉”,④提出了还政于李的观点,武则天见后没有生气,还把苏安恒召到宫中赐给酒食。

2.奖励告密。武则天明令,对于进京告密之人,各州县必须按五品官员待遇对待。告密之人不分等级,一律接见,属实者奖励,告假者亦不追究。通过这个途径,武则天得到了一批酷吏,最有名的是周兴、来俊臣等,这些人为武则天行政权威的树立、皇位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3.奖赏有功之臣。对于取得战功、工作出色的官吏,武则天都给予大赏,以使这些大臣继续为自己效力,同时也激励其他官员发奋图强。

4.奖励农桑。在上元元年,即武则天还在辅助高宗处理国家政务之时,就提出了“劝农桑、薄赋徭”的主张。后来规定对荒地开垦多的州县、家中有余粮者都要实行奖赏。

二、人事行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爱才思想

武则天对支持自己的有才之士十分尊重,并委以重任。她前后任用的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边将如唐休武、娄师德、郭元振等,这些文臣武将皆是有功于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些人才的使用,使唐初兴盛的局面得以维持。

世人对狄仁杰有“狄公之贤,北斗之南,一人而已”的赞誉,武则天听说后,便委以宰相之重任。她对敌对势力中的人才也十分敬佩,并恨不能为己所用。武则天在执掌了唐王朝的大权之后,遭到了许多忠于李氏王朝人士的反对,除敬业在扬州起兵叛,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加入其中,并为之起草了《为徐敬业讨武檄》。檄文中对武则天专权,不择手段获取权力的行为进行揭露与批判,骂她“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最后,质问“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武则天竟然连夸文章雄伟气势,当得知是骆宾王之作时,责怪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对骆宾王之才气的爱惜溢于言表。镇压了徐敬业的反叛之后,则令天下寻找骆宾王未果,但此事从一定侧面反映了武则天爱才之心与政治家的气度。

(二)大力发展科举制思想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贡献主要有两点。

1.开皇帝亲自考核录取人才殿试贡生的先例。公元690年,“策问贡人于洛成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皇帝亲自考核官员,使天下贡生感受到皇恩浩荡,表现了武则天对人才的重视,与其说是爱才,不如说是她高超政治权谋思想的体现。她严刑杀戮,肃清政敌,又对她自己信任的人表现出亲和的一面,成功地化解了贡士们的反对情绪。通过此种途径,既可以选拔到符合自己人才标准的官吏,又体现出爱才和恩典,可以说一举多得。

2.开试武举。武则天是通过考试选拔武将的第一人,“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进行考试。公元702年,她开科武举,招考武官。设立的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这说明武则天行政管理思想的深化,她已经认识到国家行政领域中存在着文治之外的领域,把军事管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文官与武官的选择制度化,对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荐举与自荐相结合的多种途径选拔人才的思想

1.提倡荐举。公元683年,武则天令“京官六品以上清望官及诸州岳牧,各以已之职推让三人,并以名闻,随即升擢”。在她登基的第一年,就派专门官员十人到各道去搜荐人才,范围之广,前未有之。不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还是“下村教童蒙博士”,都是被搜罗的对象,这使许多落选的士人和乡村有知识者得到被荐举的机会。武则天要求狄仁杰荐举人才,狄仁杰便推荐张柬之,告诉武则天“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事后武则天逐渐提拔,张柬之终于做了宰相,并在武则天统治的末期对政治局势的走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嘉贞本为一个被免了职的小官吏,帮助张循宪处理了一件棘手的难题,被张循宪荐举给武则天。武则天召见后发现此人确有真才实学,任为监察御史,以后委以宰相的重任。

2.提倡自举。公元685年,武则天下令,“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令有才者咸得自言以求进用)”,即内外九品以上官及百姓,都可以举荐自己请求升官或做官。又实行试官制度,被举的人才一律试作某官,加以考察,称为试官,合格者,再命为正式官吏。试官制其实质是一种试用期制度的实行,在试用期内考核官吏是否称职,使行政人事制度增加弹性,有利于合理配备行政人员,减少用人上的失误。

荐举、自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未经考试的“寒门”、“卑微”之人,“起家自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者,不可胜数”。有一首歌谣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况:“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武则天多种途径选拔人才与严惩不称职的措施相互配合,对那些滥竽充数的平庸之辈,一经发现不称职,便废黜惩处,甚至有被杀头的。唐宰相陆贽对武则天的用人政策进行了概括:“开汲引之门,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人。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然而深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聚升。是以当代谓知之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对武则天选拔人才的政策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三、武则天其他行政管理思想

(一)重农思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