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4-03-01 16:12:32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篇1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为了把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好,首先,我们必须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与理解。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但是,由

于各国的国情条件、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状态的诸多差异,各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与理解也略有不同。我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我国把现代农业定义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构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现代农业的特点。与以往的农业发展形态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农业经济方向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而且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已经不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第二,产业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现代农业则在保障必要的数量平衡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效益,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经营一体化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第四,生产要素投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比如,资金、技术、土地、装备、管理等,以此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粗放型农业主要是以增加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主,其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第五,生产动力从人力、自然力向科技力方向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整个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用现代农业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它在生产、加工、运销等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普遍实现了机械化,而且部分实现了现代化。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动力

通过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本质上讲,现代农业就是一种高科技产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才是现代农业的真正动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使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据此,笔者认为 :

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应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采取综合措施,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努力提高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能力。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向基地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2.建设农业信息化工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意义深远。当前,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多种实用技术。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篇2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就会迅速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就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对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以科技化、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辩证观点分析研判,可以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与矛盾问题并存,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农业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继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繁重。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粮棉油、瓜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又要看到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难度明显加大。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5元,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6:1,但同时看到,在连续四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令人堪忧。

(三)既要看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又要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尽管随着各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落后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没过关,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既要看到农业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又要看到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传统农业比重依然偏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既要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明显提升,又要看到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90余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带动基地450万亩、养殖规模1.5亿头只、农户100万户,但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档次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艰巨。

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开展,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入重点和重要取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些都为下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坚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立足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畜牧业,壮大做强淡水渔业,发展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延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现代农业的正确选择。

我市已基本具备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产业基础:从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对农业结构实施深度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深度培植开发,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加强,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全省位置看:我市农业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地方名优品种众多,常年产值和肉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10;渔业,我市拥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种植业,粮食、棉花产量占全省1/10。从所处区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态建设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总之,我市拥有建设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可靠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构想:(特色现代农业的模样)大力开发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地方畜禽良种,尽快形成品种资源充分开发、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突出、加工体系健全、质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淡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努力做大做强微山湖系列品牌,尽快形成宜渔资源充分利用、产品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健全、品牌优势突出、产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的淡水渔业强市。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前提、现代科技为支撑、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尽快建成农业标准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出效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名市。通过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和生态农业名市建设的推进,带动提高全市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本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特色畜牧大市建设,以开发保护九大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四畜两禽”,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肉鸭、蛋鸭。建设“三区一带”,即西部牛羊产业区、中部肉鸭产业区、东部生猪产业区和沿湖蛋鸭产业带。培植“六大品牌”,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绿源肉鸭、微山麻鸭。淡水渔业强市建设,着力构筑养殖、加工、流通三大龙头企业集群,打造湖区、库区、采煤塌陷区、池塘养殖区和沿黄开发区五大高标准健康养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水产品质量监管、渔业环境监测、水产苗种检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政执法管理、渔业风险救助七大支撑体系,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法制化、生态化、设施化、规模化九化渔业发展格局。生态农业名市建设,通过实施“两减三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植被绿化与水土保持、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过程清洁、生态技术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遵循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原则。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着眼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畜牧业、淡水渔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三)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多种功能。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功能已由单纯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延伸。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篇3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部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篇4

党的十特别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实现现代化则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之所在。王国敏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最终成果《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近期正式出版,专门就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是一部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研究领域的最新力作。该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和研究特色。

对象的聚焦性。全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问题展开,以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为战略目标,高度聚焦于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区域实现”两大基本问题,突出分析了约束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人地矛盾紧张、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严重短缺等“关键瓶颈”,并立足于不同地区受瓶颈约束的现实状况,深入查找农业现代化“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分析适合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道路“梯度推进”和“差异化发展”的具体实现模式。

指向的实践性。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制约我国现代化实现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该书从历史探源视角,在系统梳理和认真研究了农业现代化的经典理论、进行了必要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把研究重点紧紧指向如何立足国情、农情,在我国农业面临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重压力下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问题。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着力分析了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有利因素和制约瓶颈,分别针对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不同条件,研究归纳了现代化实现的不同模式和具体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

内容的系统性。全书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环环相扣,逻辑层层递进,结构浑然一体。该书首先从阐释经典作家对农业现代化的论述和国外农业现代化经验入手,系统研究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现实状况以及制约因素,特色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主要目标、基本方略、责任主体和主要手段,接着突出分析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农业发展区域导向和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状况,科学构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实现模式,最后从整体上研究了确保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保障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观点的创新性。书中第一次在理论界科学界定了“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农业现代化模式”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提出农业现代化模式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可以在走同一条道路的前提下实施不同的模式。指出农业现代化道路侧重于“性质”问题,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方向,而农业现代化模式强调农业发展的具体方式及发展形式上的规律性,更具现实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提炼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六大特色”。科学分析了约束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关键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农业主体功能区”相统一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区域差异化实现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篇5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开发和化石资源投入的增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品,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消失的问题、土壤板结造成的自然肥力退化问题、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

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创造了用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同时,农业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消耗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巨大资源的浪费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一位副司长说:“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增长方式相当粗放。据调查,目前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占世界总量的30%,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和4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单位面积用种量大大高于国外水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

节能减排、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农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的唯一出路。

一、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的弊端

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三种发展形态,目前正在向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形态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是一种介于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之间,并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形态。

传统农业本身也是一种循环农业,也是最早的一种循环经济形态,它以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基础,利用动植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自然循环来保持产业内的生态平衡,很少从外部投入物质和能量。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循环农业经济因为效率低下,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十分有限,如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农产品需求,始终是我国农业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显然,低效率的传统农业是很难承担起这一重任的,因此,传统的循环农业经济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随着现代化学工业和机械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逐步用石油农业取代了传统农业,并在农业效率提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以大量的石油资源和化学物品的投入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在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农业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现;资源数量有限与质量下降,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质量退化,又反过来更加剧了这种供需矛盾等等。显然,这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无论是纯粹的传统农业,还是现代石油农业,都不是理想的农业形态,均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我国面临的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二、现代循环农业经济

(一)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概念

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有别于传统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将传统农业中的循环经济特点和现代农业中高效率的特点有机融合在一起,既体现循环经济以资源减量化、循环利用为特点,以尽可能少的外界资源投入,实现既定的产出目标,同时,又体现现代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和以现代管理理念管理农业、实现高效农业的特点。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既可解决现代石油农业中化学物质高投入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同时,又克服了传统农业中的低效率缺陷,是一种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经济。

(二)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特点

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与传统循环农业经济相比,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的一个特点:

1、现代循环农业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将现代最新的良种技术、生产技术、机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运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是一种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

2、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以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产业化为特点,克服了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缺点。

3、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以产业间、区域间的大循环为特点,实现资源在产业、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化配置。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循环,实现产业间“产业A废弃物-产业B原料-产业B产品-产业A资源”、“产业B废弃物-产业C原料-产业C产品-产业B原料”等产业间的互相循环利用,这里的A、B、C均可以是无数个企业、无数个产品。

4、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既定的产出目标,因而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并且,通过产业间或产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将环境污染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5、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其为子孙后代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6、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物质资源的循环。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跨越了产前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能源生产部门、产中的各种服务和生产部门、产后的加工、销售环节、最终到消费者,在消费环节实现其价值,同时也将在此领域产生各类废弃物和有机垃圾。

因此,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绝对不仅仅是某个产业内、某个环节的循环,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各环节、各部门、各产业、各个群体的一种社会大循环。农业服务的是整个社会,社会从农业内部不断索取的物质,最终将尽可能的返还到农业系统中,以实现真正的循环。

我国在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产生了一批循环农业经济的典范。

例如湛江农垦将甘蔗做成六大产业,过去亏本的甘蔗种植行业,如今已经形成了糖、碎粒板、发电、酒精、有机肥、造纸等六大产业,该产业链主链条分别是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碎粒板或燃烧发电;制糖产生的废糖蜜酒精;滤泥有机肥甘蔗生产。这一产业链是纵向闭合的,由甘蔗发展出糖、纸、酒精等主要产品的生产,最后废物利用产生的有机生物肥又回到了蔗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与此类似的还有菠萝、剑麻等产业。如剑麻循环经济产业链主链条是剑麻叶片纤维剑麻制品(地毯、麻绳、抛光布等),此外将麻渣用来提炼剑麻皂素,残余物做有机肥回田,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菠萝循环经济产业链主链条是菠萝加工成菠萝罐头或菠萝浓缩汁,菠萝皮可用于制作有机生物肥回田。

湛江农垦的有机肥的生产是通过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生物菌技术,通过工厂化生产,将以上各个农业产业的废弃物、以及畜牧业产生的畜粪肥等收集在一起进行发酵,年产五万吨的有机肥,对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品质均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使得湛江农垦5年扭亏,增盈过亿,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率,而用有机肥生产的其它有机或绿色农产品用于出口,市场前景可观。

可见,现代循环农业不仅仅是某个产业内部的循环,而且是各个产业间的大循环。然而,我国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困境的有效出路

1、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发展生态经济,使人类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供需矛盾,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子孙后代的生存生活资源得以延续。农业是一个多副产品的行业,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将原有的副产品进行有效开发,使农业产出价值得到极大提升,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

2、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可以减少各种农业污染。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实施“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因此没有或很少有废弃物,不仅可以减少农业污染,还可以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向生态型转化,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功能的转型。

3、实施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可以尽可能减少外界的资源投入,特别是减少化学物品的投入,促进我国农业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建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无公害的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通过产业间的循环,延伸农业产业链,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农业附加值。

三、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农业就是要使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农业得到持续发展。以循环经济来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境是使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的试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更是一条必由之路。

(一)建立国家现代循环农业经济试点省

国家现代循环农业经济试点省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探索有效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其他省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示范点,促进我国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因为我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所处的环境信息比较闭塞,加之农民的文化素质有限,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很模糊,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因此,需要政府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示范引导。

(二)建立政策和体制保障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政策。

2、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平衡。

(三)转变人们的经济增长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1、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转变人们的经济增长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等,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

1、继续完善并推广实施沼气工程,保障农业的物质循环。

2、开发生物肥料及有机农药等,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品的投入,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

3、发展节能型的现代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现代节水技术、节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篇6

近年来,东营市高度重视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加大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合理布局,积极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促进了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园区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1年12月,东营市已建成和在建规模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5个,规划建设总面积90万亩,累计总投资103.4亿元;共有黄河入海口生态农业观光园等76家农业园区被认定为首批“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其中华林庄园等28家农业园区被认定为首批“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优秀示范园区”。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山东大地乳业万头奶牛示范场、1200吨/年海产品加工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落户示范区。同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如山东华林庄园有限公司投资1.61亿元建设了山东华林庄园休闲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山东福源花卉苗木有限公司投资3.3亿元建设山东福源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东营市里重点推进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三大示范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成效进一步显现。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其海参育苗场基地项目已竣工投产,商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蓝镇骨干道路路基土方工程已完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实施了有机蔬菜、苗木种植创新基地、现代农业开发投资平台等“十大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呈现出了许多新亮点、新特色;现代畜牧示范区在抓好总体规划、加快基础配套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已与六合集团、万得福集团达成合作意向。

二、东营市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1.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园区发展规划。本着“规划先行、适度超前、有序推进”的原则,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十二五”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要内容,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互衔接,确保园区内产业功能布局合理、发展空间富余。比如,东营区研究制定了《2009-2012年全区新型城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利用3~5年时间,建设以南二路为中轴的近郊生态旅游观光带和广蒲河流域高效农业产业带。河口区聘请中国海洋大学对海洋经济产业园建设进行了近、中、远期的规划,聘请山东农业大学对全区农业产业园区进行了规划细分。

2.坚持品牌立农,积极创建优势品牌。以扶持和培育生态农业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打造“黄河口”绿色生态品牌。东营区大力发展高品质瓜果、蔬菜,积极发展桑蚕、经济林、苗木、花卉等休闲观光农业,全面打造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河口区大力实施“百千万”黄河口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了冬枣、海参、大闸蟹三大特色基地,规划建设了百亩标准化精品园10个,千亩高产示范方10个,万亩特优生产基地3个,总面积约4.5万亩。广饶县目前已认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55万亩,认证农产品194个,重点培育了凯银、驰中、半球、华誉、黄河口鳖等一大批全国、全省知名品牌。

3.坚持龙头带动,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园区建设。各县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依托农业园区的土地、配套设施、人才、交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入园办场。比如,东营区2009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万泉花卉苗木培育基地、王营放心蔬菜基地、麻湾西瓜基地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麻湾西瓜被评为“无公害产品”和“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名牌产品”,万泉花卉苗木培育基地已成为东营最大的花卉苗木培育、交易集散区;广饶县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已达53家,初步形成了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大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齐头并进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化格局。

4.坚持特色兴农,逐步实现专业化规划、区域化布局。各县区立足特色和实际,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生态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河口区目前已发展杏、桃、葡萄、苹果等特色林果7000余亩,黑花生2500亩,紫薯1000亩;扶持发展新户镇香椿、莲藕、食用菌,义和镇草莓、葡萄等特色产业百亩精品园10个。利津县畜牧业已逐步向专业化规划,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肉鸡、肉鸭、肉牛、肉羊四大特色生产基地,建设畜牧合作组织30家。

三、东营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东营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差距还很明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园区基础设施水平仍较低,沟渠路配套不尽完善,生产设施装备水平较低,新品种、新技术储备不足,机械化水平低,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不相称;二是园区规模小而散,产业化水平不高,科技支撑和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园区功能还比较单一,部分园区是以单项产业园为主,且大部分园区局限于农产品生产功能,缺乏加工、销售、科技培训、休闲旅游和示范带动等功能;四是有的园区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行政化特征还较明显,园区发展后劲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要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把加强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出成效。

四、东营市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思路、重点和措施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篇7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牧交错区是环境变化敏感、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也是国家农业发展和治理的重点区域。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简称土右旗)是典型的农牧地区。通过对土右旗基础现状的分析,总结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提出土右旗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进而归纳出农牧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思路,为中国农牧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土默特右旗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7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1642);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考察”(2014FY210100)。

第一作者简介:程昊,女,1985 年出生,吉林吉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通信地址: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505室,E-mail:chenghao0011@163.com。

通讯作者:李世峰,女,1968 年出生,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城市边缘区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甲38号金码大厦A座1004室,E-mail:lsf_68@126.com。

收稿日期:2014-8-18,修回日期:2014-9-18。

0 引言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1]。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2]。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三农”问题。2004—2014 年,中央连续十年下发有关农业的1 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实行新时期、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举措,加快以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3]。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经验农业技术长期停滞不变的局面;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局限性;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过程完全依赖自然条件的约束;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改变了传统农业粗放型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拉长农业产业链,将大大扩大农民就业的空间,有利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5- 6]。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阴山以东,丰镇、张家口、围场、赤峰以北地区,是承接内蒙古牧区与华北农区的狭长地带[7],是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8],具有半干旱的气候,土地利用农牧交错且时农时牧,生态环境退化,农业生产条件严酷等基本特征[9]。“内蒙中部半农半牧区”是北方农牧交错区的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也是国家农业发展和治理的重点类型区[10]。探索典型农牧交错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思路,以传统农业中滋生出来的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和战略重点,改造传统农业,实现特色农业现代化,为中国农牧地区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1 土默特右旗农业基础

1.1 土默特右旗的基础现状

土默特右旗(简称土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隶属包头市管辖,地处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和煤都——鄂尔多斯市之间的“金三角”腹地。总人口34.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1 万人。土右旗地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现代农业”与“现代牧业”在此交融共通,和谐发展(见图1)。

土右旗总面积2323.65 km2,人均土地面积0.67 hm2。在全旗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18.24 万hm2,占总用地的78.49%,其中:耕地11.17 万hm2,占农用地的61.27% ;园地0.15 万hm2,占农用地的0.82%,林地3.41 万hm2,占农用地的18.71%;牧草地2.44 万hm2,占农用地的13.38%。全旗土地综合利用率为88.5%,土地垦殖率48.72%,人均耕地面积0.32 hm2。

1.2 土默特右旗农业发展状况

土右旗地处河套平原东部,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甜菜、葵花、中药材等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奶牛、肉羊和生猪为主。

(1)四大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基地基本建成,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以粮饲为主的种植业规模发展:土右旗是国家优质产粮大县,2009年粮饲经种植面积分别为81988、5288、22481 hm2,粮食总产量744854 t,油料产量18563 t,甜菜产量104611 t。粮饲种植业存在耕作方式传统、耕作技术及管理模式有待创新等问题。蔬菜产业潜力巨大:积极发展保护地蔬菜项目,初步形成以合作组织和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生产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支撑不足、品种结构单一、资金支撑力度不足等问题。奶牛产业发展迅速:土右旗是全国牛奶生产强旗,以伊利、蒙牛和乳泉等乳制品龙头企业为牵引,截至2009 年建成养殖小区(牧场)96个,规模化养殖率达58%。奶牛产业发展主要面临环境承载力制约,奶业生产、乳品加工和乳品消费市场不协调,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初级向成熟转变的问题。肉羊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土右旗地处内蒙古农区肉羊养殖生产核心带,截止2009 年建成肉羊养殖园区2 个,肉羊养殖小区6 个,肉羊养殖场27 个,肉羊养殖示范户860 户,年出栏肉羊160 万只。肉羊产业发展主要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以及自身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生产组织方式的问题。

(2)农业生活功能开发得到重视,休闲观光农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土右旗北倚阴山,南临黄河,中间是一望无际的敕勒川大平原,近年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以敕勒川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丰富历史人文资源和沟门大杏、金杏、紫李子等特色果品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家乐和水果采摘为主要内容的旅游观光休闲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精品。

(3)农业生态功能基础良好,生态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土右旗以良好的山水生态优势为支撑,加快生态环境治理进程,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23%,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为土右旗发展生态和循环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农牧业产业化基础雄厚。土右旗先后引进了华资实业、小尾羊公司、旺旺食品、明旺乳业、天喔食品、福禾豆业、巨丰番茄加工等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宏丰、成信、奶联、华旺、长春生物科技、大地创业、大漠林深乳业等一批规模种养企业,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99 个,农民经济人380人,实现销售收入4.02 亿元,带动农户1 万多户。初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农副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65%。

2 土默特右旗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2.1 现代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1 优势(1)区位交通优势:土右旗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沿黄经济带区域、呼包银重点经济区,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塞,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对外联系多元化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成为现代农业的龙头总部,提高精品农业的品牌影响。(2)组织优势:具备“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优势基地、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特色村镇”的组织体系基础,可以构建“市场驱动龙头、龙头依托园区、园区借助合作组织带动基地、基地联接农户、特色村镇作为功能拓展和服务支撑节点”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3)产业优势:土右旗粮饲、乳、肉、果蔬四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专业化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牧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4)科技优势:土右旗与内蒙古大学建立了地校共建的科技合作体系,形成了专家与农牧业项目、专业学院与种养加基地和园区“一对一”合作指导关系,实现了农科教、产学研的有机结合。2.1.2 机遇(1)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带来的政策集成利用机遇。内蒙古呼包鄂地区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成效显著的重点经济圈,而土右旗作为呼包鄂地区腹地经济中心,将在招商引资,产业对接等方面拥有宝贵的发展机遇。(2)呼包鄂区域新型中等城市建设带来的农业发展机遇。土右旗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现代农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呼包鄂区域新型中等城市的总目标,全力打造包头市现代农业发展带、新兴产业承载地和城市功能拓展区。(3)包头市“北薯南菜”发展战略带来的设施农业发展机遇。“北薯南菜”发展战略是包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战略,即在山南地区大力发展以保护地为主的蔬菜产业,在山北地区大力发展以马铃薯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

2.1.3 劣势(1)土右旗种养业规模化发展刚刚起步,经营主体少、规模小,农牧业园区功能有待继续完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优势产业尚未完全形成;农业机械化、精细化程度不高,集约化水平较低;种养业基地分散,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有限,产业化水平低。(2)土右旗为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数量少,组织和管理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户-企业-市场间的利益链接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3)土右旗由于科技人员不足和经费限制,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农牧业科技人员队伍老化、知识结构老化,农技推广队伍经常性的业务技术提升培训机制没有形成,服务队伍整体水平低,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2.1.4 挑战(1)工业发展引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人力资本争夺挑战。土右旗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经济得以蓬勃发展,2009 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5.9∶44.4∶39.7。未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加快建设新兴产业承载地,由此引致的环境污染将不利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同时,工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和转移,将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从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2)自然风险、国内外要素和产品市场风险带来的挑战。受国内外市场原料市场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通货膨胀、供给需求错位等因素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并呈现周期性涨跌的趋势,农业产业时刻面临着产业链传导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带来的挑战。

2.2 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

2.2.1 要素统筹问题 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环境可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是一定的。当前土右旗耕地面积、畜禽数量、牧草供给量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要进一步发展畜牧养殖业,需要对种植和养殖业进行合理规划。同时,现代农业发展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环境设施的需求提高,土右旗的公共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地区不均衡、网络不发达的制约会进一步加大。另外,对于土地流转的需求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逐步增加,由此引致价值认识冲突和利益不公矛盾将明显加剧。

2.2.2 重点强化的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竞争优势突显和特色禀赋开发要求提高,已有的自下而上的偏自然态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功能空间布局会出现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另外,土右旗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区域之间农业竞争优势差异不足的制约,以及区域内强企带动和集群增效弱的问题,需要依靠做强区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做大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加以突破。

2.2.3 产业升级的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工程规模、投入影响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已有的功能单一、体系化不强的农业技术保障和项目支撑所产生的制约明显增大。同时,由于能人型科技应用人才和经营型管理领导人才稀缺,土右旗现代农业功能拓展和产业升级的人才制约越来越大。另外,大市场、大流通企业不足引致的结构调优、产业升级障碍影响变大。

2.2.4 管理增效的问题“条块分割、城乡分离”的组织管理体制将成为制约,伴随着土地和人力机会成本的剧增,传统的农业比较优势会逐步丧失。另外,已有的体系性不强的政策导向和组织激励在许多方面都会出现适应差的问题,需要政府与涉农组织合作健全能够提高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绩效评估、考核、激励体系和风险防控机制加以解决。

3 土默特右旗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3.1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国家战略”和“建设呼包鄂区域新型中等城市发展战略”,将“立足土右旗、示范旗周边、服务呼包鄂、引领内蒙古、影响大西北”做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度拓展五大产业,围绕现代农业“一廊三心两圈”的空间框架、“五区九园两带”的空间布局,持续放大农业的资源集聚、先行示范、模式引领、辐射带动的效应。以构建土右旗现代农业的产业示范体系和功能示范体系为重点,建设三类重点工程,实施四类政策措施,突破土地流转、人力平衡、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资金融通、政策保障等方面问题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农牧结合型等现代农业运行模式,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发展,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农业产业,加速推进内蒙古乃至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形成融产业、功能、环境价值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平台。

3.2 产业构建

依据土右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发展定位要求,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确立五大主导产业,包括标准化循环型畜牧养殖业、集约化高产型粮饲种植业、优质化高效型蔬菜种植业、绿色环保型农产品深加工与物流业、特色化低碳型现代林果业(见图2)。

3.2.1 标准化循环型畜牧养殖业 畜牧养殖业是土右旗的核心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以奶牛、肉羊、肉牛和生猪养殖为主导,禽类、渔业、野猪、肉獭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原生态保护等体系,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园区+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运营模式;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见图3)。

3.2.2 集约化高产型粮饲种植业 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稳定粮饲种植面积,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三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即6.67 万hm2高产玉米基地、1.33 万hm2优质小麦基地和0.67 万hm2饲草种植基地,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运营模式。调整品种结构,改良农产品品质,主要农作物全部实现良种化,种植业全部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粮食生产基地成为现代农业的科技先行地和示范地。快速组建规模较大的绿色粮饲作物生产基地,形成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结构,突出培植龙头企业,推进耕作方式变革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种植业提质增效。

3.2.3 特色化高效型蔬菜种植业 发展以保护地蔬菜为主的特色高效型蔬菜种植,建成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大型蔬菜生产基地,使蔬菜种植业成为区域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建立功能完善的蔬菜产业市场营销网络,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培育产业化龙头,提高企业化运作比重,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逐步形成“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运营模式。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对蔬菜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旗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及乡镇蔬菜检测点,扩大蔬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的覆盖。

3.2.4 绿色环保型农产品深加工与物流业 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与物流业,形成基地建设与农产品加工物流协同配套的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具有市内、区内领先水平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全方位扩大国内外市场,创名牌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打造优质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制定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标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建立农产品物流全程监控与可追溯系统。构筑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平台,摒弃传统的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发展农产品物流信息化。

3.2.5 生态化低碳型现代林果业 依托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和黄河湿地天然保护林地,建设现代林果业。改良林果品种,发展山区林果产业,做大特色林果种植业。要充分利用林木与农作物的“空间差、时间差和生态位”,发展林下经济,推广多种功能、多层次的立体开发。依托现有林地资源,发展碳汇产业,积极开展林草碳汇产业贸易的研究,极搭建林草碳汇产业碳汇贸易平台,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推广多层次复合模式生态休闲旅游业。结合九峰山自然保护区、黄河湿地等自然环境优势,敕勒川文化、美岱召等人文景观,实施生态休闲农业镶嵌链接农业特色旅游村镇、精品采摘园和自然生态景观的独特发展战略。培育创新运作型生态休闲农业,支持建设以创意农业为主题背景的多功能型、综合服务性休闲度假中心和园区网络,搭建展示观摩、示范推广、会展培训平台,加大对创意农产品、创意产业文化、创意活动、品牌营销的支持力度,打造旅游观光农业的引领示范和品牌展示窗口。

3.3 空间部署

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动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大西北现代农业发展为中心,以示范推广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农业工业化管理模式、科学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多功能性和生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为主线,综合考虑土右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功能诉求、产业发展领域和各乡镇农牧业布局现状,对全旗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空间布局进行统筹规划。

土右旗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廊联通,三心驱动,两圈共赢”(见图4)。“一廊联通”指沿110 国道的农业科技服务走廊,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强化其科技服务功能,将沿110 国道两侧的科技园区及企业联合起来,形成现代农业科技走廊,辐射带动旗域南北的现代农业,使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得以交融。“三心驱动”指分别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物流园区和加工园区为核心,建设农牧业科技交流服务中心、农产品物流信息中心和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运用“借外力、提内力”的思想方法推动三大中心互促,实现三大中心内外部的动态均衡和运行效果螺旋式上升。形成农业引领带动与现代化农牧业提升支撑的“三力”交错平衡体系,辐射驱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两圈共赢”是指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圈,即在110国道以南,展规模化种植、养殖,融合工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功能性农业拓展圈,即在110 国道以北,依托九峰山风景区,以大青山生态保护及农业功能开发为重点,拓展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成为土右旗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农业景观带和功能开发带。

4 农牧区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思路

从土默特右旗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由若干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环节构成的完整体系。这一过程综合考虑区域的基础现状、战略问题等,归纳起来,农牧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思路框架可概括为4 个层次的内容,即综合基础现状整理、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分析、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思路、现代农业发展进度管理(见图5)。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应根据地域实际状况,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分析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合理制定发展目标,确立发展定位,构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等均衡配置的产业体系,统筹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部署,最终实现现代农业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成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8(3):4-9.

[2]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特征与模式[J].三农问题研究,2007,23(3):504-507.

[3] 孙颔.现代农业的本质与发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3):221-225.

[4] 聂华林,杨敬宇.特色现代农业是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513-518.

[5] 周应恒,耿献辉“. 现代农业”再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4):399-403.

[6] 曾福生,匡远配.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科技与经济,2010,23(4):55-59.

[7] 张立峰.北方农牧区环境资源障碍与持续农业发展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17(4):64-68.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篇8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成要素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综合性体系,涵盖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领域,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特别提到的农村和农业发展重点工程,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关键。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当前的我国农业产业实现了横向与纵向的有机统一,形成了涵盖整体产业发展链条各环节的综合系统。具体分为以下四个系统:(一)农产品产业系统。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农产品产业系统是整个体系的基础,并始终处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地位。我国的涉农相关部门构成了了农产品产业系统,农产品产业在农产品产业系统中具备整体性、多层次和动态性的特点,同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客观条件的影响,整体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走向[1]。(二)现代农业多功能系统。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现代农业多功能系统承担着整个体系的持续拓展,实现农业产业体系功能的进一步外延,实现农业产业体系功能的多元化作用。现代农业多功能系统在保证农业商品的基本功能外,同时还具备非商品的其他功能。具体体现为农产品除了进行市场化经营之外,一些农业的非物质产品同样也可以实现市场化的经营,并长期实现市场的共享和社会的公益,比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农村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把整合农村产业链条、实现农业产业延伸和农村产业功能转变作为基本职能。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中,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根本,通过积极有效的现代管理方式与经营方式,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实现农业农村资源的合理科学配置,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创新机制、协作机制和产业融合服务机制能够有效促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四)农业生产性服务系统。在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农业生产性服务系统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农业生产性服务系统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服务产业,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各环节提供必要的服务,通过把技术、资金、人力以及市场信息等服务,很好的契合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并时刻满足整体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需求,保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服务链条的完整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全新思路和方向。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总体发展目标,保证我国现代农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运行,这也是党的对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一)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动态发展特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上世纪70-8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目标表现为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和生产管理的现代化;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按照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进入到本世纪以来,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内容,就是要把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把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丰富为广泛的、综合的具备时展特征的伟大工程。所以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具有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明显特征。(二)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地域性发展特征。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化,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地域性发展特征。我国的农业产局布局大体分为中东部、西部和沿海地区三种类别。各自地域的不同,带来了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的明显不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明显偏低;中东部地区开发较早,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农业产业化体系较为健全;沿海地区是中国目前经济最为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规模超前,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这些差异直接决定了我国各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明显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三)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市场化发展特征。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具备了市场化发展的特征。从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来看,已经具备了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市场化发展的特征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整个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并直接推动了农业企业的升级、转型,全面提升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2]。(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集约化发展的特征。农业产业的市场化细分使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集约化发展的特征愈发明显。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农业产业从业者更加专注某个核心领域和产品,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样的集约化发展,客观上刺激了农业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加快了农业产业新技术的推广,提升了农业产业全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而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专业化为节点形成了适应时展的全新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更适应了当前农业整体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考验,坚持做到了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努力适应时展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今后农村和农业的整体发展目标,通过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新格局。但就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还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业获得空前发展,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丰收,形成了粮食丰产、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到良好局面。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农业生产形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愈加突出,实现农业生产产量的进一步提升难度加大[3]。现有的部分农业生产粗放型管理现象还依然突出,耕地质量下降、城市工业污染以及农业自身生产污染问题明显。因此积极推进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保护迫在眉睫。(二)现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增大。我国农业产业的整体失衡已经是不变的事实,特别是随着国际市场的导向影响,使我国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农业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不能与当地的客观实际条件相匹配,降低了我国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也成为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的市场风险。主要体现为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农业产业体系不够健全,部分优良农产品推广滞后,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产生的影响和风险是长期的,必须给予重点解决。(三)农业科技革新压力增大。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支撑。我国虽然目前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升,以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和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但是在新装备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整体农业从业者的科技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另外,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持续投入,但我国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明显不足,核心技术的发展还继续加强。在农业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层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才能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四)农村产业融合压力增大。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受到我国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的客观条件制约,各产业融合压力相对还比较大。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为引领的产业还需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布局中种养结合型、链条延伸型、农业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和复合型融合发展的多种模式还不够健全,各产业在发展融合中瓶颈期还没有度过,各种突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五)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撑压力增大。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继续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包括提供整个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农资良种、农机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科技推广、流通营销和物流、信息和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但目前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管理不够规范,以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还相对明显。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通过服务质量提升来满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

四、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篇9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40-02

引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要求,提出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青岛市在山东省的经济地位突出,协调产业结构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健性。青岛市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的目标(2015年2月青岛市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破解青岛市农业发展的困境和面临的问题,将会激发青岛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协调产业布局,推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青岛市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4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在较高水平。2014年青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4%,增速明显(2014年青岛市市长张新起在青岛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青岛市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360.21亿元。粮食生产的总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的同时,总产量出现下降趋势,2009―2014年的青岛市粮食总产量逐渐减少,由2009年的353.91万吨减少到2014年的323万吨。目前,青岛市在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村城镇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片面性,缺乏长期性

青岛市出台2015年一号文件关于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的目标,但是,主要是在农业发展的定位上进行确认,在具体的发展措施、发展规划、发展短期长期目标上仍然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保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

(二)都市农业投入机制尚不完善

在关系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与市场调节等方面的关系尚未理顺。目前,青岛市对于都市现代农业的投入主要是直接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如何通过发挥企业和个人的自主性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迫切和紧急的。通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来吸引民间资本和个人资本的投入便可大大提高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三)都市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

虽然在青岛市的部分地区已经有特色农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化发展趋势,但是在尚未进行土地流转的时期,个人型的农业生产发展不具有规模化趋势。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社给规模化生产、建设提供了条件。在新常态下的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只有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青岛市在都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青岛市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一)发展特色都市现代农业

根据不同地区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打造青岛市农业发展的品牌。目前,青岛市已有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10个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和30个青岛市名特优农产品。以品牌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条件。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在新常态下的青岛市都是现代农业发展更应该强调科技创新的作用,积极对农产品进行培育研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水利灌溉工程,倡导无土栽培、滴灌技术等新型农业发展手段。同时,加大资金对于先进农业生产科技转化的投入力度,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劳动生产力。

(三)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青岛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试点城市,海洋特色鲜明,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村旅游、海岛旅游、农家乐等农业发展新方式,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能力和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做好农业生态的保护力度,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关于新形势下发展都市现代农业[J].新农业,2014,(11).

[2] 王丽彬,孙瑞艳,黄国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3,(5).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篇10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开发和化石资源投入的增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品,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消失的问题、土壤板结造成的自然肥力退化问题、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创造了用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同时,农业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消耗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巨大资源的浪费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一位副司长说:“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增长方式相当粗放。据调查,目前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占世界总量的30%,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和4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单位面积用种量大大高于国外水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节能减排、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农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的唯一出路。 一、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的弊端 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三种发展形态,目前正在向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形态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是一种介于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之间,并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形态。传统农业本身也是一种循环农业,也是最早的一种循环经济形态,它以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基础,利用动植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自然循环来保持产业内的生态平衡,很少从外部投入物质和能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循环农业经济因为效率低下,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十分有限,如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农产品需求,始终是我国农业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显然,低效率的传统农业是很难承担起这一重任的,因此,传统的循环农业经济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随着现代化学工业和机械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逐步用石油农业取代了传统农业,并在农业效率提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以大量的石油资源和化学物品的投入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在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农业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现;资源数量有限与质量下降,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质量退化,又反过来更加剧了这种供需矛盾等等。显然,这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无论是纯粹的传统农业,还是现代石油农业,都不是理想的农业形态,均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我国面临的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二、现代循环农业经济 (一)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概念 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有别于传统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将传统农业中的循环经济特点和现代农业中高效率的特点有机融合在一起,既体现循环经济以资源减量化、循环利用为特点,以尽可能少的外界资源投入,实现既定的产出目标,同时,又体现现代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和以现代管理理念管理农业、实现高效农业的特点。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既可解决现代石油农业中化学物质高投入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同时,又克服了传统农业中的低效率缺陷,是一种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经济。 (二)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特点 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与传统循环农业经济相比,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的一个特点:1、现代循环农业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将现代最新的良种技术、生产技术、机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运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是一种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2、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以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产业化为特点,克服了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缺点。3、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以产业间、区域间的大循环为特点,实现资源在产业、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化配置。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循环,实现产业间“产业A废弃物-产业B原料-产业B产品-产业A资源”、“产业B废弃物-产业C原料-产业C产品-产业B原料”等产业间的互相循环利用,这里的A、B、C均可以是无数个企业、无数个产品。4、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既定的产出目标,因而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并且,通过产业间或产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将环境污染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5、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其为子孙后代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6、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物质资源的循环。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跨越了产前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能源生产部门、产中的各种服务和生产部门、产后的加工、销售环节、最终到消费者,在消费环节实现其价值,同时也将在此领域产生各类废弃物和有机垃圾。 因此,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绝对不仅仅是某个产业内、某个环节的循环,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各环节、各部门、各产业、各个群体的一种社会大循环。农业服务的是整个社会,社会从农业内部不断索取的物质,最终将尽可能的返还到农业系统中,以实现真正的循环。我国在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产生了一批循环农业经济的典范。例如湛江农垦将甘蔗做成六大产业,过去亏本的甘蔗种植行业,如今已经形成了糖、碎粒板、发电、酒精、有机肥、造纸等六大产业,该产业链主链条分别是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碎粒板或燃烧发电;制糖产生的废糖蜜→酒精;滤泥→有机肥→甘蔗生产。这一产业链是纵向闭合的,由甘蔗发展出糖、纸、酒精等主要产品的生产,最后废物利用产生的有机生物肥又回到了蔗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此类似的还有菠萝、剑麻等产业。如剑麻循环经济产业链主链条是剑麻叶片→纤维→剑麻制品(地毯、麻绳、抛光布等),此外将麻渣用来提炼剑麻皂素,残余物做有机肥回田,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菠萝循环经济产业链主链条是菠萝→加工成菠萝罐头或菠萝浓缩汁,菠萝皮可用于制作有机生物肥回田。#p#分页标题#e# 湛江农垦的有机肥的生产是通过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生物菌技术,通过工厂化生产,将以上各个农业产业的废弃物、以及畜牧业产生的畜粪肥等收集在一起进行发酵,年产五万吨的有机肥,对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品质均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使得湛江农垦5年扭亏,增盈过亿,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率,而用有机肥生产的其它有机或绿色农产品用于出口,市场前景可观。可见,现代循环农业不仅仅是某个产业内部的循环,而且是各个产业间的大循环。然而,我国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困境的有效出路 1、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发展生态经济,使人类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供需矛盾,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子孙后代的生存生活资源得以延续。农业是一个多副产品的行业,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将原有的副产品进行有效开发,使农业产出价值得到极大提升,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2、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可以减少各种农业污染。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实施“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因此没有或很少有废弃物,不仅可以减少农业污染,还可以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向生态型转化,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功能的转型。3、实施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可以尽可能减少外界的资源投入,特别是减少化学物品的投入,促进我国农业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建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无公害的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4、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通过产业间的循环,延伸农业产业链,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农业附加值。 三、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农业就是要使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农业得到持续发展。以循环经济来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境是使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的试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更是一条必由之路。 (一)建立国家现代循环农业经济试点省 国家现代循环农业经济试点省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探索有效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其他省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示范点,促进我国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因为我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所处的环境信息比较闭塞,加之农民的文化素质有限,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很模糊,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因此,需要政府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示范引导。 (二)建立政策和体制保障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政策。2、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平衡。 (三)转变人们的经济增长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1、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转变人们的经济增长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观。2、通过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等,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 1、继续完善并推广实施沼气工程,保障农业的物质循环。2、开发生物肥料及有机农药等,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品的投入,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3、发展节能型的现代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现代节水技术、节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篇11

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借鉴发达县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以科学化为核心,以商品化为特征,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一批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力争在产业化发展上有新突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精而美的各类特色农产品种植,力争在特色种植方面有新发展;依托突出特色优势,力争在畜牧养殖产业的规模和档次上有新提高;坚持以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基础,力争在为“三农”服务机制上有新创新。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固镇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规划:

1、以市场为导向,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调整为5∶3∶2。以高西沟村为主,建设100亩农作物良种实验示范繁育基地,1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心;以对岔村为主,建设300亩以小杂粮生产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2、在高渠、印斗、石沟建设三个肉羊、绒羊良种繁育场,引进扩繁优良品种,全县羊只存栏保持在20万只,年饲养量达到40万只;在桃镇、十里铺、印斗建设三个良种猪繁育场,全县猪存栏稳定在3万头以上,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大户突破100户。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体系,推行人工受精技术,引导保障农户联户建立养殖小区,鼓励农户发展养鸡、养牛、养兔或其他特种养殖项目,支持农户使用机械化养殖,减轻劳动强度。推广秸杆青贮、氨化等粉碎加工处理技术,每年新增优质牧草1万亩,总量稳定在28万亩,柠条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4、80%的青年农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掌握1-2门致富本领,40%的青年农民获得部级专业技能证书。每个乡镇培植3-5个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组建完善小杂粮协会、养猪协会、养羊协会和果品生产协会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若干分会。

5、银州镇孟岔村和桃镇后王坪村各建1个红枣加工厂,高西沟和对岔村各建1个小杂粮加工厂,新建生猪屠宰厂、薯类加工厂、饲草加工厂各1个。石沟镇柳家洼村成立农产品贸易站,取代现在卧羊寺的马路交易市场。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100个农村连锁超市。

二、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做法

一是抓规划编制,突出试点示范建设。我县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要求,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米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米脂县发展现代农业组织机构,坚持按照规划与村情、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与社会公益事业结合的“四结合”原则,统筹考虑农村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把产业项目放在第一位,突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以建设特色产业和产业链的延伸为重点,不断完善编制了全县以及各乡镇和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我们坚持按照“典型引路”的原则突出抓试点村建设。在试点村的选择上,根据不同的区域位置和产业特点,县上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抓17个试点村,乡镇一级抓13个。县上的17个村分别由县委书记、县长等17位县级领导包扶指导,并安排了17个部门帮助建设。我们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双百”工程,即在全县抽调了106个部门和号召选择了106个中小企业挂钩结对共同帮扶106新农村试点村,要求每个部门抽调一名科级领导和一名普通干部,每个企业至少选派两名员工长期驻村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去年以来,包村部门、企业已为群众办实事近150件,慰问贫困户300多户,进村宣讲、调研250余次。市级新农村建设“十村样板”高西沟、柳家洼村目前正分别极力开发建设养殖产业、峡谷旅游及特色果品产业。在试点村的综合管理方面,把试点村的推进与建设“一面红旗十朵花”示范村相结合。对“一面红旗十朵花”进行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制。对被评选为“红旗村”、“红花村”的村子在项目、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优先安排为新农村试点村。

二是抓资金整合,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加大部门协调力度,在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方面,实行项目资金捆绑运作、整体推进,解决农村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目前,全县农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公路通村率已达到61%,油路、水泥路进村率突破26%;已建成使用沼气池9000口,四分之一的村受益;111个村的村级阵地完成了建设、改造任务。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是抓“一村一品”,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我们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助动力,一是大力支持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一村一品”,涌现出了孟岔村红枣产业、巩家沟村“红地球”葡萄生产、惠家沟村白绒山羊养殖、陈家沟村劳务输出、牛沟村养猪等典型。银州镇孟岔村“回乡创业”带头人孟浩海,整合土地规模发展红枣产业,打造出了享誉全市的“孟岔模式”,市场前景看好,效益可观;二是引导帮助非试点乡村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目前李村圪崂村的粉条、刘渠村的红葱、马家铺的桃园等也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全县80%的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同时,龙头企业有效地拉动了全县小杂粮种植业的发展。“米脂县兴德贡米有限责任公司”、“榆林市王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等6个龙头企业年加工小米等小杂粮1000吨,年产值达610万元,年纯收入100多万元。

四是抓科技服务,突出农业科技含量。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方面,先后引进新品种玉米榆玉9号、登海9号,新品种晋谷21号、29号,横山大明绿豆,引进洋芋新品种脱毒紫花白3代、克新6号、津引8号,新品种“红地球”葡萄。畜牧业上引进辽宁盖县白绒山羊600余只。林果业上引进GS-58、2001富士、信农红等苹果新品种及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新技术。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市、县科技特派员,农、林、园艺等方面的科技人员,组成下乡小分队深入全县各乡镇和科技示范村,开展“科技进村、服务三农”活动。出动科技人员83人次,以到村到户示范推广、田间地头讲座、解答、演示、发送技术资料及播放影像光碟等为培训手段,共散发科技资料、农民务工常识、实用农业技术资料等多种宣传资料2000余份,接受现场咨询600多人次,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8次。今年,累计培训24场次,培训人次达1300人。建立了标准化小杂粮种植基地、特色果品示范园、畜禽良种繁育基地、红枣节水灌溉科技示范园区。在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工程方面,选聘11名(市派3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科技人员,通过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累计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20多项,为1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10项,抓科技致富典型示范户400个,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和新兴劳动者2000人次。

五是抓基层制度,突出构建和谐农村。我们把建设新农村的担子扛在农村支部班子的肩上,积极开展农村党风廉政教育和村务公开,实行村级财务监督制度。每年有组织地对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进行培训,并把相关内容纳入了考核评比范围,由县委农工部牵头,纪检、组织部门参与,半年检查督促,年终考核评比。据统计去年以来我们共有组织的培训村干部8期206人。通过考核评比、培训,村干部的素质和带领能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主要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培育农业示范典型。这几年来我县农村评选和树立“一面红旗十朵花”活动,以及抓新农村试点村的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效应作用,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培育和打造了像柳家洼村农家园林休闲观光农业、巩家沟村山地葡萄农业等一大批特色农业发展典型。

二是全面推广实用技术。我县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一目标,依靠县职教中心、部门集中培训、印发实用技术手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农民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观念,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全面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努力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三是积极引进改良品种。我县积极发挥“果、杂、薯、羊”四大主导产业的品质优势、传统优势、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引进改良品种上大做文章,先后引进谷、果、薯类等优良品种20余种,引进了道赛特、白绒山羊、小尾寒羊等优良羊子品种,改革了传统饲喂方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科技示范点,由点到面,进行推广。

四是建立政府扶持机制。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把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扶持农业发展机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头戏。除国家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外,积极扶持发展种、养、加工大户,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在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扶持服务。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途径和模式,不断构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体系。

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能人带动。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县大部分农民难以适应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农民整体文化程度较低,熟练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的种养大户、能工巧匠、经营能人较少,部分农民缺乏必要的农业科技常识、就业技能、干事创业精神以及市场意识,真正“有知识、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带动能人很少。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篇12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100-06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内涵,全面正确认识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像甘肃省这样一些欠发达地区,如何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力求在关键环节有所突破,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1.消除发展现代农业认识上的三个误局

1.1 消除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设施农业,就是规模化生产的误局

现代农业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1)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它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正是由于这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的增长和发展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2)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3)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要取向,是相对封闭的农业,而现代农业是开放的,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4)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因而现代农业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5)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高产出的内涵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好。所以说,建设现代农业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就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现代农业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而不是其外在特征。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不能偏离正确的大方向。当然由于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农业发展的外在特征特点各不相同。但是在总体目标上,都是相同的。可见,发展现代农业不只是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只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一种手段。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这是坚持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不矛盾的。从国内外经验看,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也都是建立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的。一些国家如北美和欧盟,农业的经营规模比较大,但是,其农民所经营的土地,并不都是自己的,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承租的。应当承认,现行的超小型的农户经营规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常不利的约束条件,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经营规模扩大的实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农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农户也可以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也可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当前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跨区收割等农业服务体系等等,都是适合小农户特点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有效实现方式。所以说发展现代农业与家庭承包经营的规模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1.2 消除欠发达地区不能发展现代农业的误局

从发展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目标来看,发展现代农业没有什么限制因素,无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何,无论各地农业发展的现有水平如何,都可以有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都需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只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也很不同,这就决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是各有侧重点的。就甘肃省来说,河西走廊、中部干旱地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陇南山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农业自然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农业的结构特点也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发展的形式和特点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标和总体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大有可为的。现代农业没有绝对标准,只要是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质量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就是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甘肃省的农业基础脆弱、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有关数据显示,甘肃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到2亩,且大部分是山旱地和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农民受教育时间短,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仅相当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约束将更加突出;农业承担着农民增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任务。面对诸多挑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因此,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使农民通过农业产业本身增加收入,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对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1.3 消除对农业认识的误局

现代农业的提出,对农业概念的认识是个飞跃,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为它对农业赋予了新的内涵、功能和定位。从内涵看,现代农业就是“大农业”。所谓“大农业”,不仅是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产后,实际上贯串了一、二、三产业。现代农业是市场配置的农业、是商品经济的农业,与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和前些年计划经济的农业,都有着根本区别。中共中央2007年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第一次明确界定了农业的六大功能,既强化农业的产品供给功能;重视农业的劳动力转出与吸纳功能;强化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功能;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我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形成了相对成熟、具有鲜明特色的农耕文化,创造了多样性的农业形态。各地由于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各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依照不同区域的要素资源状况,搞好功能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功能区域的比较优势。过去强调农业就是保障供给,尤其是粮食生产。那是适应温饱的需求。现在也强调供给,但是要适应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安全、符合营养要求;不仅要穿得暖,还要得体、卫生,包括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农业对生产、生活、生态都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生态,生态问题主要与动植物有关,所以生态与农业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农业是基础,毫无疑问,不仅仅是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人文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办任何事情,没有农村的发展,都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现代农业”这一新理念,对“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都赋有新的内容,全面正确认识“农业”,意义不同一般。我们过去更多看到的是食品保障功能,顶多看到了原料供给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三个功能相对看得不够。生态保护,以前我们更多看到了农业对自然索取的一面,现在如果农业搞好了,思路对了,农业也有涵养生态、保护生态的一面。今后就是要更多地发挥涵养、保护生态的一面。观光休闲最直观的就是“农家乐”,吃农家饭,也有层次高的,开发采摘,去体验农业生产。这方面今后发展的潜力非常大。文化传承,我国是一个古老农耕文明的国家,我们有很多物质和非物质的文明和文化,它们的传承载体就是农业,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载体也是来自农业农村。提出农业的多种功能,最大的意义是,它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会下降,但是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而下降,因为人总要吃饭,这是一个意思。但将来科学发展了,吃饭可以通过别的办法解决,这句话还能否成立?提出农业多种功能后,这个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就是说,食品保障功能、包括产业发展功能可能会下降,但别的功能随着经济发展会逐步增强。随着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对支持“三农”的重要性和自觉性也就会增强。农业的多功能性,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且有内在、密切的关系,大家都会自觉支持农业发展。

2.抓住发展现代农业三大“重点”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全面领现代农业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工作着力点,切实抓住三个重点。

2.1 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

先进的物质装备和良好的设施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像甘肃省这样一些欠发达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农业的物质装备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与先前的传统农业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化肥、农药、农膜等现入品的使用量有了长足的发展,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有很大提高,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发展改变了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较差,农业抗灾能力不强,每年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损失严重,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主要农作物机械作业率依然很低等。可见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任重道远。必须下决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梯田建设,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提高耕地内在质量。积极发展新型肥料、新型低毒高效农药、可降解农膜、新型多功能农机及经济实用的设施农业装备。

加强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建设,需要大量投入。除农业生产者自己投入外,还需要外部投入,特别是制度化的外部投入。这几年国家在建立制度化的农业投入渠道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尽管如此,制度化的农业投入渠道仍不成熟。应当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并逐步建立稳定增长机制。

2.2 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把农业发展方式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是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整合优化农业科研资源,切实提高农业科研的创新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措施,鼓励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研究,力争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快推广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扩大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精量播种、栽培等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经营者,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农户。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内部分工程度较低,要求农业从业人员会多种作业形式,既要会开拖拉机、维修农业机械,又要会诊断一般病虫害,还要会经营、会上网找信息、会看期货市场走势、会与批发市场联系。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鼓励农村青年人要学习农业,从事农业,立功农业。

2.3 尽快健全农业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总体框架和合理内核不能变。但要与时俱进地赋予新的含义。“统”,不应局限于原来的“统”;“分”,也不应局限于原来的“分”。早期讲的“统”,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行为,早期讲的“分”,是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现在讲的“统”,应更多地表现为社会化服务,表现为农民自愿基础上的合作;现在讲的“分”,越来越多的是土地流转和规模扩大后的专业农户经营,虽然家家继续包地,但却不再户户种田。新的“分”加新的“统”构成新的双层经营体制,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我国农业的现代经营体制。 塑造这种新的双层经营体制,要从促进新的“分”与新的“统”两方面努力。促进新的“分”,就是要注重培育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专业农户。促进新的“统”,就是要倡导产业化经营和发展专业合作社。应当引导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产权纽带实现初级产品生产环节的资源整合,扩大初级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使龙头企业在新的“统”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合作制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合作社在实现新的“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应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增加组织化收益、提高对农民的吸引力,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关键在于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坚持农地农有、农地农用,以防止发生大规模土地兼并、改变农地用途。

3.实现三个突破

3.1 要在建立现代农业制度上有突破

现代农业制度就是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及经营管理制度。从农业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层次看,现代农业制度是用现代工业成果和科学技术装备的农业制度,是运用当代管理科学指导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因此,机械化、信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现代化,农业结构优化等都是题中应有之意。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系上看,现代农业制度是能够同步推进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的和谐发展制度。农业经营产业化、规模化,农产品商品化,农村服务社会化,农民组织化,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从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上看,现代农业制度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相协调的农业制度,必须是农业功能充分拓展,是乡村工业化、村落集镇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打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基本化解的制度。

建立现代农业制度总体上主要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现代农业制度是家庭经营制度、合作经营制度和现代农业公司制度三制并存、相互协调的制度,它是反映农业产业链条上各环节的生产组织形式及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个制度框架下:农村土地制度是核心和基础,土地制度决定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其他经营管理制度;农民合作社制度处于中间层次,它一方面通过产权契约关系及互助合作联系分散的农户,一方面通过要素和商品契约关系联系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处理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农村土地最适合于家庭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条件,是稳妥地解决当前我国农民的土地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民土地问题重新凸显,各种纠纷、摩擦甚至冲突不断,农村土地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已成当务之急。总的原则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长期承包经营、权益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制度。按“起点公平”的原则,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并将长期不变。同时增加农民承包土地继承权、抵押权和有限制的买卖权,用相关法律将农民“长期不变的土地使用权”,界定和规范为“农民私有财产权”,纳入私有财产保护范畴,从根本上屏蔽外来侵权。用合作经济制度改造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方面化解"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矛盾;另一方面化解小农户分散经营超小规模与市场对接困难的矛盾。公司制农业企业适用于农产品“产后经营业”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收购、储藏、保鲜、运销以及深加工,建立与农户或合作经济组织的契约关系,同时与国内外市场对接。

建立现代农业制度一是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制度建设。包括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重大技术成果推广补贴制度建设、基层公益性技术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等,目标是建立起农业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二是农业投入制度建设。农业投入方面的制度建设包括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建设、国家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补助办法、对良种等现代要素投入的补贴制度、调动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激励机制、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机制等,目标是建立起农业的现代物质装备体系。三是农民培训制度建设。包括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建设、各种短期培训补贴制度建设等,目标是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农业流通制度建设。包括破除农产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制度、发展连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目标是建立起运转高效的农业现代流通网络。五是农业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包括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警机制、改进重大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害防范机制、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健全粮食棉花储备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改进农产品进出口和市场调控办法等,目标是建立起有效防范自然和市场两种风险的农业现代风险保障体系。

3.2 要在发展特色经济上有突破

特色农业充分利用一定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农业以“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具有更长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特色农业的特征是:(1)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就是要突出和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性,区域性独特的气候、水土和物种等自然条件,这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特色农业的地域性特征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特色农业是市场化的竞争农业,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性特色,是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竞争手段。自然条件的地域性差异,也就决定了特色农业的地域性。另一方面特色农业是生态农业,要突出绿色或无公害化的特点,客观上需要自然因子对农业生产发挥更大作用,即使相同的农产品品种,在不同区域也表现出较大的品质差异。如甘肃省的马铃薯、现代制种、酿酒原料、小杂粮、油橄榄、百合、黄花菜、红富士苹果等,其品种、品质就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2)产品的优质性特征。产品优质性是特色农业生产区域性的结果,也是目标赢利性的条件。只有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或特殊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才能使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这是特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甘肃岷县的“岷归”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养分而闻名,其药、食、美容保健价值颇高,已经在工商部门注册,不仅国内市场行情好,在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也成为备受推崇的药用和营养珍品。(3)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并存特征。因为特色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竞争力高,当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收益显著。特色农产品一般在其盛产区的收入中占有较大份额。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够兴业一地,富民一方。特色农业的三个基本特征共同构成特色农业存在的条件,它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品质优势强,经济效益高。从未来发展看,必须以科技为支持,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支持力,培育适生新品种,改善品质,精深加工,保持优势,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为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创造了巨大空间。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有很大的资源优势。一有物种资源优势。由于甘肃省地处西部,交通不便,开发晚、开发程度低,人口密度低,尤其是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造就了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物物种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高、经济利用价值高,但目前利用程度较低。丰富的物质物种资源为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自然资源优势。甘肃省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以土地为主的资源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农业立地条件复杂多样,对于以特殊的资源、气候、立地条件为基础的特色农业,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三是环境优势。甘肃省的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现代化的无机能源投入较少,工业发展相对更加滞后,工业污染相对较少。这都给甘肃省发展以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告别长期短缺,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大众农产品的饱和,既为甘肃这样一些数量扩张型农业生产亮起了红灯,也为其转轨准备了条件,使其不再承受不具优势的粮食生产之压力,并有了多层次需求的新市场空间,展现出特色农业的光明前途。再加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利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正是农业竞争力的途径。因此甘肃省要抓住资源优势和入世机遇的结合,发展特色产业,前景更为广阔。西部大开发也为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准备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促使西部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市场体系建设初步完成,这都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公众环保不断增强,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甘肃省这几年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以我国农业总体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契机,对农业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全省在玉米制种、马铃薯、酿酒原料、瓜果、无公害蔬菜、百合、油橄榄、牧草及畜牧业等特色农副产品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资源优势,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玉米淀粉、洋芋淀粉、干型葡萄酒、果汁饮料、番茄酱、啤酒大麦、啤酒花、油橄榄以及草畜乳等特色农畜产品的深加工,已经初步形成了体系,其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发展,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但是从总体上看,甘肃省的特色农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绿色农产品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的问题。特色农业就是绿色农业或无公害农业,提升特色农业的关键也在于此。如何形成绿色农产品发展的机制,使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必然采用绿色或无公害生产方式,屏弃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等现代要素的无机生产方式,是特色农业成功的关键。还有 “命令农业”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有些地方不是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而是政绩的需要,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行某一品种。甚至在资源相近的地方经常会出现,你发展什么我发展什么,你建设一个农产品市场,我建设相同的更大规模的市场的现象。这些做法,完全无视农民是农业生产主体的法律地位,不仅侵犯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还会由于对市场保护不准或者同业恶性竞争,而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造成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再有特色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难以准确把握。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特色农业的发展怎样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并肩,也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有一种误解,即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不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要素,就是完全采用或者尽可能采用世代相传的传统技术,一些地区在实际操作时也是这么做的。其结果就是产出效率极其低下,形成不了规模,从而也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特色农业应当是以丰富的特殊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为发展方向,以农业产业化为拉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的跨越性发展。发展特色农业,不仅要突出“特色农业”中“特色”的一般性,更重要的是必须突出“特色”的特殊性,要赋予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突出环境特色,发展绿色产品。甘肃省土地相比较污染轻,充足优越的大气、日光和土壤环境,决定了该省具有生产绿色产品的理想环境。在发展质量农业的背景下,品牌加绿标等于名牌的绿色产品,这要成为甘肃省今后农业在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拳头”。必须突出物种资源特色,发展真、野、稀、名、特产品。发展新兴的特种养殖业和种植业,以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产品的多样性,满足市场多样化要求;突出气候特色,发展土特产品。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发展反季节产品,利用气候特色发展气候与土地、日光共同形成独特品质的土产;突出民族特色,大力发展清真产品,突出草原特色,发展草牧产品,发展民族饮食产业。甘肃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比较多,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其食品及其独特的制作方法所蕴涵的文化有着潜在的商业价值,将其和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特别是食用清真食品的回族多,清真食品具有特色。从消费需求来看,东、中部地区的食品多样化需求中对清真食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

今后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1)特色种植业。主要是马铃薯、果菜、玉米制种、经济林果、中药材、优质牧草等。(2)特色畜牧业。加快发展肉牛和肉羊生产,把推广优良品种作为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主要措施,将区域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转变养殖方式,建设牛、羊规模化养殖基地,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3)中药材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中药材种植规范,扩展产业规模。要通过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扩大中药企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开发速效、方便和绿色中药,利用中药的优势大力发展营养保健品,要在市场的质量、包装等方面下功夫。(4)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饮料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要加快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实现与国际接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要鼓励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并力求有所突破,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性、强带动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群体,根据市场的需要,彻底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把产供销、贸工农结合起来,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要采取以“企业+农户”为主的产业化模式。农业产业化是保证农民按照绿色或无公害标准生产特色农产品的有效机制,也是使特色农产品上规模、上档次确保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二是加强实用技术的研制和推广。实用技术的研制和推广的重点是,实用无公害技术,包括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研究的方向是速效和廉价,既要农民用得起,又要使其效率不低于同类无机要素;特种种养技术,即适合甘肃省特定的自然条件、特种植物和畜禽种植和养殖技术;节水技术,主要运用于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农产品加工技术。三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根据区位特点和市场走向,确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不同对策,稳定本地市场,保证群众基本收入;拓宽国内市场并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投资风险,保护群众生产的积极性;瞄准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相近地区,扩大绿色产品、特色产品、高精细产品的出口,开发利用“绿色”、“生态”品牌效应,树立绿色农产品的形象和信誉。各级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市场、提高信息服务上,以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全方位扩大开放,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动力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外资、私人投资于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借助外力推进开发建设。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联合协作,抓住国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调整和各级换代的机遇,开展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对口支援与技术合作。加快政府推动,强化政策措施,努力吸引国内外强企业投资特色农业及相应的加工业项目。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合作,在环境保护、水土整治、自然灾害防治、可持续农牧业、环境控制、消除贫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建立全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3.3 要在区域发展上有突破

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因而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各具特色、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相互耦合而构成国民经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