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作用合集12篇

时间:2024-03-04 14:42:06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篇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景观生态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型园林的发展,植物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担负着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城市防护体系,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只是植物带来的直接作用。只有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即“植物造景”,才能挖掘出植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更深层次的作用和意义。

1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1.1 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1.2 特点

1.2.1 城市是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百万人口的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密度大,形成具有城市特点的生态系统环境。在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各种动物应占一定的位置。人均绿化面积的增加,是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1.2.2 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城市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是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包括气候、地形、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由于城市是工业集中地区,加之人口和建筑物密集,影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城市居住密度的日益提高,自然环境越来越失去本身的自然特征:如空地和绿地面积减少,土壤渗水和生长植物能力降低,野生动物也失去最佳生活环境。“热岛效应”就是其典型的表现。

1.2.3 城市生态系统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系统

处于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太阳能和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信息传递作用下,能维持各种生物生存,其形态和营养结构处于协调状态。城市生态系统则不然,大量人口集聚在城市,首先要有大量的消费品供给。人口增多使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尤其在超过百万、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对各种消费品需求更始急剧扩大,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城市绿色活动空间。

1.2.4 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为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人类对被自己破坏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人工调节、修复、维持。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就是为了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必须制定规则,限制自己非理,人类对自己行为进行驯化,是人类理性的驱使。植物造景就是人类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一种方法。

2 在城市中植物造景的原则

2.1 原则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当先”的原则。城市是以人类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对立统一的系统。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因此在城市绿化设计中应以人为主,科学、合理的进行人性化设计,来满足和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使人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其次,以选择乡土树种为主,遵循“适树适地”的原则。植物是园林四大要素之一,被称为“软景”。植物造景,即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我国地域辽阔,故植物品种丰富,种类多样,树种地区差异较大,因此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因素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植物品种,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树种,合理布局,塑造出观形、赏色、闻香的植物景观。

第三,强调植物多样性,在自然状态下平衡生态系统的原则。在植物造景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持植被连通性,建立树木廊道为原则,通过巧妙利用各种植物,使园林景观逐渐由城市化向自然过渡。植物品种选择上主要以抗性强、易成活、形态优美的乡土树种为主,组建相对稳定的乔灌草、乔草、乔灌等多种复层混交种植结构的植物群落,有效提高生态效益达到科学的乔灌比和常落比,有效地调节城市生态系统。

最后,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园林绿化不同于植树造林,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的同时,更要兼顾到每个植物材料各自的生长习性、色彩、株形等,考虑到整体与个体的统一。

3 植物造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1 生态效益

3.1.1 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在园林植物造景中,植物本身有一个合理,科学,符合植物的生长习性的配置模式,呈现的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不同特点;根据植物的生命周期,不同的植物种植在同一个地方,不同季节产生不同的季相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官和视觉冲击力,在植物配置中园林其他三要素(小品、假山、水景)作为点缀和补充,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变化,从而形成理想的自然景观,成为城市的亮点,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园林植物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叶面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达到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

3.1.2 建立城市防护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界中的太阳能转化和巩固为动力,通过个体循环将土壤中的养分吸收转化为氧气等物质,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为城市提供氧气,调节温度和湿度,吸尘降噪,净化水源,补给地下水,降解废物,防治病虫害。城市的各种防护林体系,不但可以很好的保护城市绿地系统,也使城市绿地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形成了城郊绿地系统,可以更大程度把郊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城市,从而提高了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西安十二五规划提出生态体系规划的目标为以秦岭和渭河干支流为依托,以自然保护区、林地、大遗址为基本要素的“一廊、两带、多水系”的区域生态体系。利用市区周边的长安八水为基础,规划城市周边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导入生态的观点,更加科学有效地支持城市生态化。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植物造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建立城市生态景观就要更注重植物造景的质量。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植物造景既能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观赏环境,又能保护人民的基本生存环境。

3.2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

植物造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的合理配置可调节周边的环境,使小范围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当小范围的绿地逐渐增多,与城市道路、其他城市绿地连成一张绿网,形成整个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合理、科学的植物造景有利于绿化效果的快速形成,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有助于减少噪音,降低污染,还可以节约部分成本,开辟更多的城市绿地。

3.3 经济效益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篇2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based o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urban green spa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of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Key word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生态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保护和生态营建成为组织城市空间景象艺术和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科学生态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城市化背景条件下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本文提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概念,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囿于城市内部绿地系统的研究上,没有能够跳出城市的范围,没有从区域生态的角度来建立科学的规划生态观;改变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停留在城市绿化种植、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以及改善城市居民物质生活质量的层面上,忽视对人精神心理环境的关怀和环境文化的塑造。

1相关概念界定

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象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笔者认为城市绿地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一种绿色公共开放空间,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以绿化种植面积占主体的城市建设用地(或水面)。城市绿地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一种生活场所,它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只有处于生活状态(相对于生存状态)的人才有能力营建和享用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发展过程,城市绿地系统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拓展,这是对其功能特质和真实内涵不断认识的结果。笔者认为,城市绿地系统是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城市绿地有机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复合功能。

为了整合城市绿地系统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以及赋予城市绿地系统真实内涵,笔者拟用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概念来弥补城市绿地系统概念的研究空间上的不足,其目的不是否定城市绿地系统,而是试图从概念上统一其应有的园艺、生态及空间的真实内涵。为了保持与国家标准的衔接,从而使之更具应用价值。在英文译名上与国标名称保持一致,即“Urban Green Space System”而非“Urban Greenland System”,以体现其生态空间的涵义。在此思想指导下,将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作如下界定:狭义上,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指在城市区域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空间景象艺术和居民休闲娱乐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市郊农田、森林及绿色通道(Greenway)和自然的水域;广义上,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指对大自然生态平衡有积极作用、在人居环境中发挥平衡功能、对城市生态有直接影响,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所有绿色生态空间和自然的水域。

2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层级结构及其功能特质

2.1 空间层级结构

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系统性必须以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为基础,我们以往形成的误区在于每个城市构想自己的城市绿地系统,却忽视了城市是在大自然中的这一基本事实。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城市网络中的基质,而不是单个城市的留白。因此,划分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层级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能使我们能够更加明晰各个空间层级规划的工作重点,也能使我们更加清晰认知各个层级的功能特质和生态内涵。

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应分为三个层级:宏观——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中观——城市绿地系统、微观——城市绿地。宏观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针对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大自然生态平衡和生物圈保护而言的;其规划的界域应突破传统的以地区行政界域来确定规划界域的方法,应以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安全保护系统为原则,按照区域生态域的实际状况、城镇空间分布、自然地貌空间特征等进行合理的界定;因此,不同的区域生态域,其规划的界域是不尽相同的;其功能特质主要是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区域生态平衡、提供农业经济生产、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输入以及为城市居民提供郊野游憩功能需要,它也是城市生态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中观的城市绿地系统是针对城市自身生态而言的,其研究范围应该是城市市域及影响城市生态的周边地域的绿地系统。其功能特质应该是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功能的复合。微观的城市绿地主要是城市公共和住区的绿地,其功能特质是市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精神心理健康的环境保证以及环境文化的塑造。从城市生态的物质层面上来看,中观的城市绿地系统和微观的城市绿地不可能解决城市生态的本质问题,城市的生态主要靠周边地域生态系统乃至区域的生态系统来完成。宏观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研究才是解决城市生态本质问题的关键。

2.2 功能特质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通过对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层面结构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已经不是单纯的土地、植物两大要素,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层面不是单纯的城市范围,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复合系统。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的认识其功能特质才能指导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建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也必然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全方位的功能。

3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三者之间的关系

3.1 空间范围

笔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和传统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地的空间范围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空间范围的确定,即规划界域的确定应突破传统的以地区行政界域来确定规划界域的方法,应以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安全保护系统为原则,依据依照区域生态域的实际状况、城镇空间分布、自然地貌空间特征等进行合理的界定。因此,不同的区域生态域,其规划的界域是不尽相同的。

传统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范围的确定,即规划界域的确定是按城市行政界域来确定的,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区域生态域的整体结构,对城市生态不利。城市绿地的空间范围一般按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地块的划分来确定,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用见缝插针的布局形式,大规模成系统的城市绿地建设尚属少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绿地系统整体的生态服务效益。

根据城市生态的理论研究,我们必须考虑城市生态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的整体耦合和生态协调。因此,考虑到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界域的弊端,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范围理论上是包含城市绿地系统空间范围,笔者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地归结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中观和微观层级,一并纳入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研究之中。

3.2 针对主体

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的针对主体是有所侧重的,一共构筑了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三个层级——宏观、中观、微观。城市绿化空间系统针对的主体是城市的区域生态环境,其目的是追求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大自然生态平衡,乃至生物圈保护。城市绿地系统针对的主体是城市自身,其目的是追求城市自身物质空间环境的生态。城市绿地针对的主体是人,其目的是追求居民精神心理健康和环境文化的塑造。

3.3 功能侧重

宏观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中观的城市绿地系统、微观的城市绿地三者的功能侧重是不同的。从城市生态的意义上来说,宏观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和中观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物质生态上,强调对大自然和城市生态的作用;微观城市绿地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精神生态上,强调对人的作用。

4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特质及其生态建构

4.1 生态特质

基于前文关于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理论的层面结构的界定以及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层级结构和功能特质的认识,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生态特质是功能特质在空间层级上的反映。即宏观上针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中观上针对城市生态的作用,微观上针对人的作用。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实现具有与城市生态实现相类似的特征,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对象,其生态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是不尽相同的。

4.2 生态建构

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建构首先应遵循城市科学生态的理念,在建设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时应坚持城市生态的原则。其次,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建构必须从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三个层级:宏观——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中观——城市绿地系统、微观——城市绿地来研究具体的生态建构途径,从而实现城市的“科学生态”。

(1)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针对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大自然生态平衡和地球生物圈保护而言的,它是城市生态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宏观层面的绿地生态中,城市内部的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城市需要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支持,这决定了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大小影响整个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城市用地属于生态消费型,而区域的自然环境则属于生态生产性,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周边的区域自然环境共同组成了遵循“生态学金字塔”规律的生态系统。从宏观层级上分析,城市用地应科学紧凑,保持城市用地面积在整个区域生态系统中占有尽量小的空间比例,同时必须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小用地规模,不应盲目的扩大城市用地面积,给城市周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过重的负荷,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或者全球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此外,还应加强区域和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用地整合,进行区域生态空间管制。

(2)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是针对城市自身生态而言的,除研究市域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构筑和生态保护外,主要研究城市内部的城市绿地系统。在中观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中,城市绿化用地的合理比例要讲究生态科学性。在以往的绿地生态研究中,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生态功能的发挥,很多人认为城市绿地整体数量越大,城市生态环境越好。笔者认为一定规模范围内的绿地可以改善和调节城市气候,增加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但是过量城市绿化用地会导致城市规模的相应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不足,对城市经济发展不利,这同样会给宏观层级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造成影响。此外,人为干扰因素作用下的城市绿地远比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绿地生态效率低。坚持城市绿化用地规模的合理科学性不仅能够对城市生态有益,更有益于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

(3)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城市绿地主要是针对城市公共和住区的绿地,其功能特质除一定生态功能之外,主要是市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精神心理健康的环境保证和环境文化的塑造。城市绿地的生态建设分为物质生态建设和精神生态建设以及相对意义上的环境文化生态建设。物质生态建设为城市公共和住区绿地对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作用,精神生态建设则是城市公共和住区绿地对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和精神心理健康的功能,并从环境文化的塑造上,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和城市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开拓。

总之,在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中,城市绿地的物质生态环境建设与精神生态环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站在城市规划的专业角度和人文精神的情怀,我们应该对城市绿地的精神和文化生态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加强绿地的游憩功能,为城市居民塑造更多的户外游憩和交往的绿色空间。

5结语

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建构必须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三个层面入手,针对不同的研究层面,其研究的主体对象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宏观上应强调城市用地的科学节约和紧凑;中观上应强调城市绿地规模的科学合理和城市绿地的连续有机;微观上应强调城市绿地的精神生态建设,注重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和精神心理的健康,并从环境文化的塑造上体现城市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篇3

1.1人类居主导地位

城市本身是人类改造自然、追求进步的结果,从古代的游牧业到农业生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工业化社会,人类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得非常强大,而城市化程度正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自然意义上说,城市居民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城市人口的生物量甚至超过绿色植物的生物量,因而城市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自给自足维持,呈现植物多,动物少的金字塔,它必须通过系统补充物质和能量,由人工物质系统和环境系统资源提供人类基本的生活物质。

1.2人工物质系统极度发达

人工物质系统包括公共建筑物、道路设施、工厂、交通运输设备、通讯设备、市政管网设备以及燃料食品等在城市中,人工物质系统极度发达,高楼林立,混凝土沥青覆盖地面,燃料原料和食品大量消耗等等。这些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精神条件,也因此使城市成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但是,人工物质系统在为城市居民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充填于整个生态系统中,这些污染物质,一部分扩散到系统外,大部分在城市生态内流动积聚,使城市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严重危害到居民健康,对环境资源系统和生物系统造成破坏,严重时使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崩溃。

1.3环境资源有限,污染严重

城市区域较小,人密集,充满着人工物质,使环境资源变得极为有限,环境效法的缺乏,会对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工物质系统和生物系统的发展造成限制,从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污染物大量排放,集聚超过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城市土壤因污水、固体废弃的排放而受到污染,重金属有机化合多超过卫生标准,再加上大气污染物的危害,使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枯死,环境效法的普遍污染,大大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给城市居民和生物系统带来极大危害,也会使人工物质系统受到破坏。

1.4生物系统脆弱,有增加负熵的作用

生物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体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趋向于使整个城市生态处于平衡稳定中,生物系统增加负熵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降温增湿、吸收有毒气体、降尘杀菌、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防风防燥,固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实现。因此,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系统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它起着积极的作用。生物系统以环境资源系统为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但是城市环境有限,特别是城市用地多被人工物质和居民占据,而绿地极少,植物、动物生存空间窄小,导致城市生物数量少,生物系统极不发达,此外,城市生态环境也远较自然地域恶劣,如城市热岛效应,干岛效应,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城市生物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极易受到破坏。

2.园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1)园林生态系统具调节气象和气候条件、净化空气、防毒除尘、降低噪音、防风固堤、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效应,园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功能与园林植物的类型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以园林树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其功能最为显著,据研究,当园林植物覆盖率达50%时,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保持在正常浓度,园林植物覆盖率增加10%,可使城市气温下降2.6%,园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增湿效应,增加相对温度约8%-24%,生长茂盛的草地减少可达59%,并不易发生次扬尘和二次污染,因此,园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重视。

(2)园林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其美学、文化教育、养神修性的功能表现在:

1)美化市容。园林生态系统在美化市容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以树木的绿色为基调的五颜六色为城市增添自然美。二是森林和树木有丰富的线条,艺术讲究曲线美,城市树木是曲线美的构成,因此,它们是构成城市美的主要内容。三是园是植物打破了建筑僵硬的棱角,烘托建筑物的美,从而展示城市美。

2)园林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游览、健身、社交场所,人们愿意到有植物群落的环境去旅游,欣赏自然美,去锻炼、去陶冶情操,城市园林植物环境还为不同年龄的人提供活动和社交场所,增进友谊。此外,优美、安静的园林植物环境,对人们的脉搏跳动、血压、智力波动等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3)园林生态系统是座宝库,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为、数理化、文体等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如,有各种的植物、鸟类、兽类、昆虫、不同形式特性、生态习性艺术效果以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足够各方面、各层次的人士学习研究和探索。

4)园林生态系统中,园林植物还能疏导交通。城市道路树种选用得当,可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如利用乔灌草组成的快慢车道和人们行道绿色隔离带,一条道路用1到2种树做为主要树种,当树种变了路也变了,提醒司机和行人有效地疏导交通,用以森林为主体建成绿色带,作为城市分区的标识,可以建成城市森林的特殊景观。

3.城市园林绿化的思路和措施

(1)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制,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彻城市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型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篇4

[7]刘孝富,舒俭民,张林波.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厦门为例[J].生态学报,2010,30(2):421-428.

[8]俞孔坚,叶正,李迪华,段铁武.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J].城市规划,1998,22(4):14-17.

[9]从艳国,魏国华,周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21(9):88-91.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篇5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人们逐渐提出了“生态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说明城市中的园林绿地不仅供观赏、旅游、休憩,而且是维持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肺”,具有调节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它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功能。为使绿地系统更好的发挥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生态规划,以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1. 以生态为中心的绿地系统规划理念

城市是个复杂的、综合的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园林植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植物才能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碳水化合物和氧气,给人和动物提供能源、食物和生产原料,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基本的生产者,离开了植物,城市生态环境就无法达到平衡。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的理论模拟再现自然园林景观,重视园林绿地对城市环境所起的作用,突出强调环境质量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从改善生存环境着手,规划建设城市绿地系统。

2.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建设的原则

2.1 首先采用生态规划设计手法

城市环境的生态规划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3 保护植物多样性,合理建设植物群落的生态网络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绿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

2.4坚持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3.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的措施与方法

3.1城市绿地系统应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环网式的布局

景观生态学指出,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因此,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环绕城区;建设与道路、河道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绿带,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基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连续的绿色景观生态休闲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的绿地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绿地斑块是大绿地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并通过廊道连接,使绿地斑块均匀化、立体化分布,构成“公园--小游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的绿地斑块层次结构。

3.2利用植物造景形成生态绿化的自然美

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及其轮廓线变化等。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

3.3 充分利用自然因素

城市绿地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重视城市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

3.4 城市绿地系统城区周边建设防护林带

城区内建筑物密集,人口稠密,环境污染严重,极易形成“热岛效应”,给整个城区提高环境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人们建康受到很大的威胁,消除这种威胁最好的办法是在城区周边种植大面积的树林,这样能为市区输送新鲜空气、防风固沙、减少噪音,达到美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3.5发展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对于建筑密度大,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来说,发展垂直绿化无疑是一个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垂直绿化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量大等优点,不仅能够弥补平地绿化之不足,丰富绿化层次,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而且可以增加城市及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使之与环境更加协调统一、生动活泼。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垂直园林景观。

4.结束语

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生态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格局,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让市民亲近绿地,生存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地系统中。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篇6

将土地生态规划定位在城市,便是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以城市土地为对象,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城市土地区位背景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对土地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

2.城市范围内各土地组成要素之间及各土地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物流、能量流与价值流的传输与量化。

3.土地生态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发展趋势,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

4.城市土地生态区的划分原则、类型、结构及其功能。

5.土地生态规划方案的编制模式和方法,实施规划方案的途径与措施。

6.城市土地生态设计的原理及方法。

显然,编制和实施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核心是明确了解城市土地生态系统本身,即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状况、特点。城市土地生态系统兼有土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如净化、承载、物质交换等,其本身又具有敏感性、自我调节能力差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特别脆弱,若不持续保护维持平衡,很容易出现系统紊乱,引发环境问题。

存在问题

现行城市土地规划内容片面,忽视城市土地生态系统演进的两面性。

土地生态系统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而目前城市土地利用大多是在建设用地的经济概念下进行的,强调了土地的社会属性,忽视了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内在的生态作用,将“城市”看作独立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外的人工环境,强调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种理念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空间需求作为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依据,忽视了城市土地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然生产功能,以及由这些功能所衍生的其他生态与环境效益,致使城市土地开发损害了其自然特性,“人为控制”大于“自然作用”,加速了城市土地的生态破坏。

现行规划对土地资源综合生态效率的相关规律认识不足。

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建设基本规律之一就是追求城市生态系统运作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但由于某些生态与文化效益的发挥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而现行相关规划则常常被“显而易见”的直接经济效益目标所主导,因而自然成为片面短视的规划。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仍以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公共设施及公共绿地不足,这无疑影响了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环境。

城市土地评价标准和分区类型片面。

我国现行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被称为“建设用地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地基承载等内容,大多属于“土地建设经济性”范畴,针对重点是建设活动本身的经济性,这就忽视了环境生态等相关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目前多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只做了城市土地功能分区,如居住区、工业区、仓储区等,对城市土地生态分区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强调城市土地的社会经济功能远远多于生态功能,直接导致规划无法符合城市生态系统运作规律。

企业迁移不能解决生态问题。

常见的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方法是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迁移到郊区,事实上迁至郊区的污染企业依然能污染城市土地。因为大气、水污染可以扩散渗透,而对郊区的土壤污染又造成更大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将来城市扩展用及此地,必然是一个已经被破坏了的城市土地生态系统。

一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致力于实现城市土地的有效、合理、可持续、高效集约利用,相关费用的计算也应将生态成本包括在内。但现实中土地利用费用只计算征地费用、投资费用、人力投入等经济成本,往往不计生态环境成本,这样不符合现在大力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追求三个效益高度统一的策略。

实施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建议

进行“生态阳光”规划,探索土地生态分区。

所谓城市土地生态阳光规划就是让城市土地减少过强过重的负荷,规划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与密度,缓解城市土地压力。在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中,土地适宜度分析和土地承载能力分析分别涉及了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同侧面,应该把两者串联使用。只有将这两种分析串联运用,才能使城市土地达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利用。进行城市土地生态分区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各类用地之间的矛盾,限制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行为,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符合生态学原则,创造既合乎人类理想又符合自然规律的土地利用方式。

保护城市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土地生态设计,建立水土保持工程。

不断优化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加强城市污染的综合防治,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根本保证。在城市土地生态系统中,城市绿地水域及其动植物可提高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商业、住宅、工业等其他城市土地系统,具有经济、社会功能,但常常会降低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要通过合理配置城市绿地、水域与商业、住宅、工业等用地系统,来提高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如可以将地表全封闭的行人路面改为网格路面,在格子中植草,既增加了绿地面积,又保护土壤、促进水循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

扩展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篇7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1.生态城市规划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5.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人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篇8

城市林业建设基于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需求,同时要与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体系保持一致。现代林业建设“三大体系”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建设林业生态体系、维护生态安全是其他两项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林业产业体系则是现代林业的重要支柱和发展动力;林业生态文化建立在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体系之上,但它却是从意识形态领域保障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生态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三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城市林业建设以生态林为主体,以林业产业发展为依托,通过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市民的生态素养,提升城市林业的品质。

1城市林业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

城市林业与非城市区域的林业有共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处于城市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特殊的生态体系之中。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式及途径被人为改变,失去了原有的自我调节机制而处于非平衡态[2],本身是不稳定的。作为开放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主要依靠系统外部输入,超出城市生态系统自我净化能力的废弃物需要输出,因此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护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管理者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调控能力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处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城市林业,其建设过程同样也面临许多复杂的人为影响因素,城市林业建设成效如何,取决于人们拟定的建设目标、方法和建设模式。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人们对城市森林寄予很高的期望,对城市林业建设的管理体系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分类归纳,对城市林业建设及其管理体系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城市林业建设应具有系统性。城市林业建设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系统的本质:其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其二是系统由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其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和环境相互发生作用[3]。城市林业建设体系的系统性体现在:城市林业的建设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城市林业的投入、生产、管理、受益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多个主体、多个客体,各要素之间又存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必须使城市林业的各个组成要素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城市林业建设的本质就是构建和维护好符合生态城市要求的城市森林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括城市的绿地、森林,也包括城市森林的建设、管理部门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系统性”决定了城市林业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城市林业建设需要一个管理体系,由若干个与之相关的部门在不同阶段、不同范围内担当主体作用,共同完成城市林业的建设,这其中也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

(2)城市林业建设应具有持续性。城市林业的持续性源于林业自身的特点,植被的生长周期长,对其进行资源投入以及管理、研究工作具有长期性,林业生态功效的发挥具有持续性;另一方面,城市生态体系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系统,城市林业需要与之共同发展,因此对城市林业的建设和管理也必然是长期性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从城市林业的持续性可知,城市林业建设并不是政府某个阶段的行为,而应该转变为以相关部门的职能、制度和管理程序为基础,国家政策法规为保障,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共同维护,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格局,进而形成完整的城市林业建设体系,而城市林业的管理体系必须适合于这种建设模式。

(3)城市林业建设应具有高效性。城市林业的高效性体现在城市的每一块绿地都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与城市建设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城市林业也应采取集约内涵式发展,重视质量和功效,重视宏观控制和科技优先,而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城市林业理解成多搞几块绿地、多种几棵树。高效性对城市林业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诸如节能、节水、可循环利用、维护生态多样性等。特别是城市绿地规划、树种选育、城市林业价值评估指标等都要更加科学合理,要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实现高效林业,城市林业管理体系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作为支持和导向。

(4)城市林业建设应具有多样性。城市森林的功能多样性决定了城市林业形式的多样性。城市林业需要在统一规划下,因地制宜地在城市各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建设不同类型的森林群落,通过合理布局,使得防护林、景观林、经济林等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森林植被的生态、社会、经济效能,满足城市不同功能区对城市森林的需求,实现城市林业的整体综合效益最大化。由于这种多样性,使得城市林业的管理目标、管理方式必然也是多样化的,才能够促进城市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文化体系建设同步发展。2城市林业建设管理体系的构成城市林业的管理体系处于城市林业建设的核心位置,实现城市林业建设的持续性、高效性、系统性、多样性,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林业管理体系。城市林业建设管理体系的构建模式是通过建立城市林业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公共管理平台,将原来关系较为松散的部门联合办公模式转变为信息共享、决策联动、紧密耦合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各个部门的相关职能进行合理配置,并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整个城市林业建设的管理体系高效运作。

2.1城市林业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

一切有效的管理都离不开信息的管理。对城市林业的建设发展实施有效的控制,必须依靠来自城市林业管理体系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管理要求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现代信息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城市林业建设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人—机系统,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方法,它是集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GP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数字林业信息平台。除了能够实现城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自动化管理外,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还能够作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公共政务管理平台,为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提高各方在城市林业建设方面的参与程度。城市林业建设管理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开放系统,按照管理的客体不同可分成几个子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规划系统、组织系统、投资系统、工程建设系统、法规系统、监督系统等。这些子系统需要借助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达到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及时沟通、科学决策、效益最佳的目标。#p#分页标题#e#

要建立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准确把握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整体与局部、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城市林业建设的系统性决定了其管理方法应采用系统方法,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模式是在城市林业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实现反馈控制。其控制过程的一般步骤是:①收集资料,确定问题;②系统分析;③提出决策方案;④实施方案计划。各种信息在这个控制过程里被收集、处理、输出、反馈,再处理、再输出……,通过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进行调整、控制,管理中的反馈控制得以实现[3],最终使实际结果达到最优。

2.2城市林业建设体系的职能配置与管理制度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篇9

引言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2.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2.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3.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3.1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的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3.2规划模式的配置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利用生态定位理论,营造多种模式的城市生态配置类型,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视线诱导、遮光、缓冲的基础上,注重生态隔离、噪音隔离、抗污染、抗灰尘等生态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导功能、隔离主导功能、美观主导功能、文化主导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的城市生态交通环境。

应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措施

3.1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 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3.2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篇10

北京市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以万米单元网格为基础,将东城区25.38km2划分成10个街道、137个社区、1593个网格单元。该系统将城市管理内容详细划分为六大类56种城市管理部件和七大类33种城市事件;并由350名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开放了公众参与电话平台、短信平台和网上平台,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环境管理。该系统集成基础地理、单元网格、部件和事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管理[16]。该模式对城市管理空间、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主体进行了科学详细的划分,创新了城市管理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手段,不仅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提高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效率与城市管理水平,也实现了对市民的意见、心声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反馈[17]。东城区城市市政监管系统从2003年建立至今,积累了海量数据,从微观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17]。

1.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用于分析和挖掘的数据资源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表1)。(1)城市综合监管系统监测数据本文工作主要依托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中的部件问题数据库开展。城市管理部件是指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的各项设施,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等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18]。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所涵盖的城市管理内容,包括对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养护与维修(包括城市道路、桥涵、排水设施、照明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等);以及对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与管理[19]。一般来说,该监管系统所获取的上报条目包含以下5个方面的信息:a)问题基本信息:问题编号、上报时间、上报人员、问题来源;b)问题描述:详细描述、问题状态、问题类型;c)问题位置:问题所在城区,街道,社区、地理坐标;d)责任区划与处理部门:单元与责任网格、派遣处理人员、处理部门、举报人信息、是否需要专业部门;e)问题核查、处置与反馈:问题延期时长、核查反馈。(2)东城区综合监管系统的空间数据基础为将2009年的市政综合监管系统所监测的属性数据匹配到相应的空间位置,本文采用原东城区(尚未与崇文区合并)的行政边界数据与相关地形图,将所有监管系统条目所涉及的地理坐标全部转换成矢量数据并制作成图。(3)实地调查和复核数据为准确分析城市综合监管信息条目中所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发生的现场场景,及其与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对应关系,本研究于2011年6—10月间在研究区域内对随机抽取的200多个相关条目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复核,对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了调查,以便就某一具体城市管理部件与事件的生态学意义进行分析。

1.3数据分析方法

1.3.1基本思路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不但受制于这一系统,也对其组成和功能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虽然市政监管信息着眼于对市政管理,但其服务的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人。因此,本研究假设海量的城市综合监管数据,能从微观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体现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系统间的相互摩擦的焦灼点(表现在各类部件、事件问题),而各独立、微观的部件、事件问题通过逐步累积和放大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涌现;反之,如果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要素处于科学配置、和谐运行状态,则城市趋于其可持续发展和运行模式(图1)。北京市东城区市政监管系统从2003年运行至今,积累了海量数据,每一条上报信息均带有详细的问题描述、空间地理坐标、管理责任者、处理时长等信息,隐含着大量该区域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信息,能有效支持对东城区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和规律性的研究。

1.3.2归类分析法

结合市政监管信息每一条上报条目的详细属性,深入挖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复杂性、管理部件的复杂性、以及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复杂性。采用归类分析法并将其划分为七大类:水、土、气、声、视觉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绿地系统退化,并结合所发生城市管理部件与事件的场景和东城区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特点进行分析。

1.3.3空间关联关系分析

在ERDAS2011软件平台下对北京市东城区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配准、裁切等,遥感影像主要作为背景图直观反映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所处的空间位置与绿地系统和水系的关系。同时,在ArcGIS10.0平台下,导入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数据自身所带的地理坐标信息,将其与转化为矢量数据,并与地形图、专题图和预处理后的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分析,以探讨东城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

2结果与分析

2.1城市管理部件发生问题的规律性

数据统计表明,2009年6月1日至11月30日的183d时间内,北京市东城区共发生部件问题5028起,每天约27起,每天每平方公里约发生1起。其内容也涵盖了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和房屋土地类5个大类、54个亚类(表2)。这五大类城市管理部件中,有以下特点:(1)公用设施类产生问题的数量占54%,远高于其他4类部件,其中各类电力、雨水、污水、通讯井盖的缺失占45%。我国城市中很多市政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如其中雨水箅子堵塞问题占了22%,这一问题更直接反映了城市水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的根源;(2)市容环境类部件问题数量约占总数量的20%,种类集中在垃圾收集设施和公厕等,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来看包括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水外溢、异味,及对景观环境视觉污染等影响,间接体现出能量流和物质流过程中的不通畅;(3)园林绿化类的部件问题占总数量的17.1%,涉及的问题包括植被枯死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枝条断落产生的安全隐患,从某一侧面反映城市绿地系统所面临的风险和退化问题;(4)道路交通类的部件产生的问题占8.38%,但其亚类型较多,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在城市景观视觉方面,以及少量污水外溢等环境问题;(5)房屋土地类部件产生的问题最少,且只涉及一种管理部件,反映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宣传栏破损、脱落等对城市景观环境视觉的破坏。

2.2城市管理部件异常所影射的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

2.2.1城市管理问题类型的多样化源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城市生态系统在人类高度控制下,其结构、过程与功能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极为强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系统中每一条微观的、与城市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部件问题,都可视作“城市病”的症状,为根治城市环境问题病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例如,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可由城市部件中自然或人工河流、湖泊的清洁度,有无发臭水体,有无水华等现象反映出来;城市洪涝问题多源于雨水箅子、污水井盖的堵塞,可由平时或雨后雨水箅子是否堵塞、街面是否有积水现象反映,同时城市绿地可以起到滞洪的作用;园林绿化部件中的行道树能有效滞尘,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并有效减弱交通噪声;城市固体废弃物问题的严重性可由垃圾箱数量、满溢程度、是否能及时清理等体现;城市光污染问题可由公用设施部件中路灯、景观灯、地灯等部件反映;城市景观视觉污染主要来自破损的市政设施,如宣传栏、垃圾箱、以及堵塞的化粪池等。按照这种规则,本文归类了东城区综合监管信息所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系统中有44.95%的部件问题直接涉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这里将其初步划分为水、土、气、噪声、光污染或视觉污染、固体废弃物和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七大类要素。而进一步通过上报条目的内容描述,或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职能部门来看,其他问题也全部间接涉及到城市自然、社会和经济这三个子系统的关键要素。图2直观描述了东城区2009年6—11月间,5028条城市部件问题中2260条所直接映射的上述七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对应关系,这种相似的比例关系,体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类型的多样化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2.2.2城市管理部件的复杂关联关系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复杂化

市政综合监管信息能综合体现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上的多层次性、时空上的多尺度性、控制参量的复杂性和作用过程的多样性特点。如城市水务系统的市政管理中,不仅涉及原有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也涉及排污河道、水闸等人工生态系统,还需综合考虑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系统,甚至是随供排水一起铺设的各类电力、通讯、热力等地下管线,以及化粪池等。城市内涝问题的产生,不仅源于不透水地表增加,绿地系统减少,更源于雨水篦子的堵塞和管网系统的老化等。又如城市绿地系统管理中,市政监管信息多反映的是行道树部件的树枝阻碍交通、遮挡信号灯等负面效应,无法将其滞尘作用、减小大气污染和降低交通噪音的正面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列为管理目标。从市政监管信息中对行道树部件的问题认识,充分体现了城市生态系统要素在城市市政管理工作中的多义性和复杂性。

2.2.3城市管理部件问题的空间分布差异性体现其生态系统复杂性

城市景观格局影响城市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也导致各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的空间异质性。东城区城市环境管理部件问题在空间上分布虽较为杂乱,但仍然体现出一些与东城区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的规律性(图3),这些特点通过空间叠加与目视分析,表现出如下特点:(1)从整体来看,城市管理部件问题呈现沿交通网络分布扩散的趋势,使得城市生态系统也呈现复杂的线状网络。如在东华门街道办,管理部件问题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南北向和东西向道路上。从我国目前城市结构来看,道路网络承载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大部分功能,包括交通运输、给水排水、供气供热、电力电信等线性公共设施多集中在交通网络上,所以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问题也呈线状特征集中分布在交通网络上,这使得多种生态环境因素复合叠加、高强度地聚集在某一脆弱地带,继而造成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与脆弱性并存的现象。(2)城市管理问题呈聚集效应,且在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区表现不同,这种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体现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格局。如东华门街道办西边为天安门和故宫博物馆所在地,虽然白天游人流动强度极大,但由于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和夜间实际居住人口密度较低,使其相对管理部件问题较少。而在重要商业中心王府井所在地,人流、物流高度集中,产生了大量部件问题,与之对应的是该地区透水地表面积较少,热岛现象也十分明显。同样在朝阳门街道办,因娱乐、餐饮业较为集中,绿地系统配置较少,产生了较多噪声污染、光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但在香河园街道办事处辖区,因有地坛公园、青年湖公园、柳荫公园等大量绿地和成熟社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管理部件问题相对较少。这些现象表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与发挥不同城市功能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行政区、绿化区和公共活动区有着密切关系。虽然影响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的空间因素复杂多样,也受历史、经济、社会、城市规划管理措施等思想的影响。但通过东城区城市管理部件的空间分布特点来看,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被深层次的体现在城市管理与运行的监管系统之中,也就是说,城市管理问题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篇11

1城市林业生态建设与园林的关系

城市林业生态建设与经营是指建造、经营和利用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它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城市林业生态系统。城市林业生态系统广泛参与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系统的自我调节。城市园林主要是以建造经营公园、花园为主,并经管街头绿地和行道树,以造景供观赏和游览,取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林业则是从人类生存、生活的高度出发,以稳定城市生态系统为宗旨,全面规划设计林种、景区、景点及各种植物群落,在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尽量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城市林业是林业与园林的融合、扩大、提高和升华,其表现是由以生产产品为主发展到改善生态、美化城市环境为主,由粗放经营变为集约经营,由山地、平原扩展到城市庭园。在城市林业生态体系设计和建设中,充分利用林业学科优势,取园林艺术之精华,使林业与园林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综合利用,既可创造在城市发展林业的良好空间,又可达到建立完美的城市林业生态系统,实现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

2城市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

(1)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必须系统化。城市林业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林业的系统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林业生态系统的作用。首先,我们应把城市林业建设做为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行业和重要景观资源纳入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去,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纳入到市区、郊区、山川、河流、土地建设中去,利用城市植被的功能功效,通过规划、建设和管理,发挥城市林业在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其次,要从分析物资、能源消耗和人口流动入手,跟踪污染源,分析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针对改善城市自然条件,发展城市经济和城市社会活动的需要,将防治污染、减弱噪音、调节气候、防风治沙、维护堤防、保持水土、美化城市、保护名胜古迹、建设游览风景区等统一纳入城市规划中,合理安排行道树建设,做好景区、景点、绿地和城市森林林种的规划,保持环境协调、一林多用、一景多用、一地多用,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质量,将城市林业中的各地段绿地建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的生物生态系统。

(2)城市林业生态建设要求各具特色。城市林业生态建设要求根据城市所处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围绕维护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因地制宜地设计景区、景点、绿地和森林景观,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材料,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将城市建设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林业生态类型,充分发扬城市的优良特性。

3城市林业生态系统发挥的主要效益

城市生态系统作用篇12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引言引出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必要性,在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下,澄清它与“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的区别和不同。以厦门和青岛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城市绿地规划的范畴和具体内容。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参考书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