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的认识合集12篇

时间:2024-03-27 15:05:02

温室效应的认识

温室效应的认识篇1

科学研究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是以自然观作为预设前提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科学认识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实践方案,在“螺旋上升”的往复认识中逐步完善对自然现象和过程的系统认识。对水库温室气体效应的认识亦有赖于此。

设计客观合理的水库温室气体监测方案,需要充分认识水库生态系统特征及其碳循环特点,辨识在人类活动干涉下水库温室气体可能产生的途径与过程,提出关于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典型代表性时空区段的预判并开展跟踪观测。

对水库温室气体效应的跟踪观测,起始于上世纪70―80年代巴西、加拿大等国的早期研究。根据地表系统温室气体(CO2、CH4、N2O)通量的基本特征和近地层大气中气体传输机制,科学家们发展了各种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方法,主要有模型估算法(化学平衡法)、通量箱法、微气象法、遥感反演法等,并延伸发展了10余种界面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得到广泛运用。虽然方法的改进为人们更好地认识水库温室气体交换通量强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很显然,对特定水库温室气体效应的系统认识还需辅以适配于水库水文地理条件与生态特征的系统监测方案,在不断的科学修正中探究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特征的真实本质。

水库是人类高强度流域开发的产物,同湖泊千百年来自然缓慢演进与沉积相比,筑坝蓄水诱发的各种生态响应是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历史时期发生发展的,其环境本底状态同成库前的土地和水域利用情况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库温室气体强度的大小。譬如,在成库前有机质丰富的农田与贫瘠的土壤,其在受淹后所能够释放的温室气体强度存在显著差异,而成库前流动溪流与静止湖盆,它们形成水库后的温室气体效应也明显不同。另一方面,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的改变,与水库生态系统重建和完善过程息息相关,受水库利用方式与水域功能的发挥影响显著。

水库作为介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人工水体,在人类利用下往往可能表征出近似于河流的搬运型特点(如河道型的发电水库),也可能表征出类似湖泊的沉积型特点(如渔业用水库),其温室气体的产生途径与释放过程受人类利用方式的胁迫十分复杂,并具有不确定性。

合理的布设监测布点与科学的选择监测时空频次是水库温室气体监测方案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典型性与代表性通常是监测方案的两个基本要求。这不仅归因于在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投入下较快获取监测数据的现实要求,而且是保证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辩证统一的科学基础,犹如仅占体表万分之四却能影响各项生理机能的人体穴位。

而随着水库库龄的增加,水库生态系统演化的过程将可能影响温室气体强度的大小,甚至逆转温室气体的源汇特征。加拿大等国的经验表明,水库成库后15―20年,温室气体释放强度将恢复到天然河道的水平,但其经验是建立在其独特的水库水文地理背景和人类利用方式基础上,而在其他水域的情况则仍不确定。因此,设计客观合理的水库温室气体监测方案,需要充分认识水库生态系统特征及其碳循环特点,辨识在人类活动干涉下水库温室气体可能产生的途径与过程,提出关于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典型代表性时空区段的预判并开展跟踪观测。

合理的布设监测布点与科学的选择监测时空频次是水库温室气体监测方案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典型性与代表性通常是监测方案的两个基本要求。这不仅归因于在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投入下较快获取监测数据的现实要求,而且是保证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辩证统一的科学基础,犹如仅占体表万分之四却能影响各项生理机能的人体穴位。虽然野外监测提供了有限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的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特征,但却需要系统表征出水库全水域的温室气体效应。

当现有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持连续跟踪观测时,在全天或全年的哪一个时段实施监测能够客观反映温室气体通量特征是值得探究的。

对监测布点的合理分布与监测时空频次的优化分配需考虑众多对温室气体产生过程的潜在影响。例如在深水河道型水库中,入库后伴随河道纵向输移的颗粒物质在大坝拦蓄的条件下逐渐沉积,形成了“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的纵向梯度。

在连续的区段内,水动力等的物理背景差异使得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生态系统组成呈现较大差别,温室气体产生和界面释放呈现连续波动变化的特征。这使得在纵向的空间监测布点中,不仅需要考虑水库物理背景改变导致生境条件差异而在各区段呈现的典型特征,而且在同一监测区段内的具体点位布设亦需要予以充分考虑,局部的空间点位显然不足以代表温室气体产生及其通量过程。另一方面,当现有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持连续跟踪观测时,在全天或全年的哪一个时段实施监测能够客观反映温室气体通量特征是值得探究的。

随着昼夜和季节变化,温室气体通量特征亦呈现出时间上的连续变化特征。日渐光照增强与水温、压强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温室气体在水一气、土一气界面间的交换特征,而伴随藻类光合作用进行,温室气体的交换通量受控于水生生物生长衰亡的影响而产生改变。虽然人们通常以每月一次或每月二次的监测频次开展野外跟踪观测以期反映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的全年特征,而采用日变化过程的24小时跟踪观测反映日变化下的温室气体通量特征,但明确水库监测时段的代表性,分析在某一时间内开展监测能够客观反映出所研究时间区段的水库温室气体特征并不容易。

水库温室气体监测工作开展的第三个关键环节是水库温室气体监测工作的长期性与持久性,以期能够在充足的历史序列上提供关于水库温室气体效应的系统认识。

不仅如此,水库温室气体监测工作开展的第三个关键环节是水库温室气体监测工作的长期性与持久性,以期能够在充足的历史序列上提供关于水库温室气体效应的系统认识。诚如前面提到,已有的研究经验表明在成库后的15―20年内,水库温室气体通量将恢复到成库前的水平,但问题在于水库对碳、氮等生源要素的转运或埋藏以及水库温室气体释放特征同水库流域内人类生产生活水平、水库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当水库生态系统长期受迫于人类活动干扰而呈现往复变动的特征时,是否这样的状态能否让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特征恢复到成库前的水平?长期持续的跟踪观测显然是回答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

温室效应的认识篇2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又要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

过去我们发展过日光温室产业,也发展过葡萄产业,这两个产业都没有做大。为什么又要发展,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比较复杂。我们的一些干部群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甚至我自己,起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到位。今年市上组织到新疆、重庆和武威考察,对我触动很大。吐鲁番近郊有一个乡镇,全镇的土地全打了温棚,面积近2万亩。武威凉州区过去历年共打了5万亩温棚,去年一年打了1万亩,武威市认为力度还不大,20*年又下达了4800亩的打建任务。凉州区计划要用3至5年时间打20万亩地的温棚,他们抓现代农业就抓温棚,目标非常明确。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我们重新启动日光温室产业是“胡折腾”,这也难怪,我们的一些同志出去看的不多,又没有认真学习,难免眼界不宽。我们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我们在座的都认为这个事情不好,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肯定形不成合力,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为什么又要发展日光温室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

1、我县农民增收面临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从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看,最近几年,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保持了良好的势头,2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29元,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我们丝毫也不能沾沾自喜,从前天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通报的情况来看,20*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50元,增长7.32%,在全市7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六位,在5个农业县市区中排名倒数第一。去年城乡居民人均存款敦煌达到3万多元,我们金塔只有7千多元,我们与敦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产业效益上有差距,敦煌有一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1万元,在全市是首例,这个村种的就是葡萄。由此可见,各县市区之间正在你追我赶地抓发展,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步伐,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从我县农业发展的内在潜力来看,近年来我县农民增收主要依靠棉花。虽然在培育新兴后续产业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目前我们培育的这些新兴后续产业或者规模小,或者效益低,或者市场波动大。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生产技术落后等因素,依靠棉花产业挖掘潜力,促进增收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要实现我县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民收入的大增加,使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调整思路,大力培育新兴后续产业。县上作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决策,提出了主攻万元田,扩大5000元田,普及2000元田,改造千元田的要求。如何主攻万元田,从市场前景、比较效益和我县实际看,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发展日光温室、葡萄产业和对外制种。各乡镇要给农民群众讲清楚这个道理,我们之所以要主攻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没有其它原因,就是因为这两大产业能实现万元田,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农民种什么是农民的自由,应当由市场来调节,由农民来选择。这种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先进的,其实是非常片面的。我国自20*年加入WTO到现在经过了五年时间,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有了很大发展。但完整严密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彻底形成,特别像我县农村,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农民在思想认识、生产技能、经营理念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推进我县农村经济市场化,还需要坚持“两手抓”,即市场这一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一只“有形的手”双管齐下。在一些高产高效新产业的发展上,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市场好,但农民不发展,这就要靠政府这个有形的手来组织、来引导。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就是这样,这两项产业一次性投入大,技术含量和市场化程度要求较高,只有科技助推,才能形成规模,只有形成规模,才能产生好的效益。靠农民自发地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的。当前农民群众的素质决定了发展重点产业必须由政府采取措施强力助推。各级干部必须认清这一点,自觉克服片面认识,把组织和带领群众打建日光温室、发展葡萄产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3、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是我县农业和农产品抢占市场的现实需要。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抢抓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机遇,抓紧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以求在市场上形成“先声夺人”的品牌效应。我们周边的武威、敦煌、新疆等地已经在这方面先行了一步,玉门市、肃州区也在这方面全力以赴地做工作。周边地区的日光温室产业和葡萄产业在我们之前已经发展起来了,已经在广大消费者心中初步形成品牌效应。我们发展这些产业的难度已经加大了,如果我们再不发展,等以后想发展的时候,根本无法自主地开拓市场。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广大农民深刻认识这一道理,积极行动起来艰苦创业,掀起一场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的新高潮。使我县的日光温室产和葡萄产业赶上周边地区发展的步伐,从而形成市场优势,占领酒嘉地区和两大部队基地的部分市场。

4、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市委对这项工作也提出了很高的目标要求。昨天市上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会上李沛文书记及朱维繁副书记、王喜成副市长分别作了讲话,并与县市区签定了责任书。根据这次会议精神,20*年农村工作突出的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二是统筹城乡发展。这里我重点通报三个方面情况:第一,20*年责任书考核的情况。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签定的责任书考核共有五项,其中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我县是第二名,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是第四名,水利工作第三名,林业生产建设第四名,农村公路建设第三名。这说明20*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是扎实有效的,但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第二,市上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要求。市上要求今后要继续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品种布局上要以附加值高的产业为主,积极发展高效田,力争达到户均1亩万元田,人均一亩3000元田的目标。今年全市要发展以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制种为主的万元田1万亩。第三,20*年市县责任书的主要内容。农业增加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这两个数字均比我们人代会确定的目标要高。现代农业发展上,新建日光温室800亩,葡萄产业发展2000亩,发展规模养殖户1700户,新增滴灌节水3500亩,其中农业节水1000亩,生态节水2500亩,安装智能水表200台,完成8100人的安全用水改造任务。植树造林1.1万亩,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830人,劳务输转1.75万人,其中有组织输转7300人。硬化居民街道30个,26公里。新建和改造居民点2000户,新建沼气池500户。县上作出打建日光温室、发展葡萄产业的决定,不是别出心裁,而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当前,农民增收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是我们农业和农村工作最大的大局。各级干部都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推进这项工作。广大农民要从改变生活现状、建设全面小康生活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把发展日光温室产和葡萄产业变成自觉行动。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推进困难

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是高产高效、造福群众的产业,但是为什么推进起来难度较大,我想主要原因是资本投入高,穷人干不起;技术要求高,愚人干不起;市场品位高,没知识的人干不起。最根本的还是思想认识问题。因此,发展这两项产业,必须首先推进思想解放,促进观念转变。当前要重点克服“四怕一靠”的不良倾向:

1、克服怕失败的思想。日光温室产业和葡萄产业我县以前都搞过,但始终没有真正搞起来。特别是前些年成片的日光温室被推倒,造成了一些债务纠纷,引起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在一些干部群众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探究以前我县日光温室产业受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权不清。在过去打建日光温室的过程中,政府在投入上大包大揽,温棚建成后交给农民经营,经营者对温棚的态度是“别人的娃娃不心疼”。种好了,就收一把,种不好,与自己也没有多大利益关系,缺乏经营管理的责任感,导致了这一产业的不景气。二是机制不顺。温棚虽然打起来了,但土地经营权还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上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土地承包者就要提出收回土地的要求,而温棚经营户也因为土地经营权不是自己的而对温棚的经营缺乏长远打算,致使产业的发展缺乏根本性动力。三是技术跟不上。许多农户因为不会选择品种、不能熟练运用种植技术、不能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致使温棚种植效益低下,因此在近些年棉花价格上涨后,纷纷把精力转到了棉花产业上。四是干部的问题。日光温室建成后,服务工作不到位,温棚效益上不去,经营惨淡,把费了千辛万苦打起来的温棚又推倒了,这主要是我们的一些干部目光不够长远,没有一届接着一届干的耐性。从今年起,要认真吸取教训,一要明确产权,二要搞好土地流转,三要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效益,四要适度向种植能手集中,切实让温棚种植户吃上“定心丸”,取得好收益。各级干部群众应当敢于正视现实,认真从过去发展温棚的教训和成功典型中总结经验,找准症结,制定对策,以新思路、新举措来推动日光温室产业的新发展。不能过去出现了波折,就采取躲避的态度。过去没搞好,现在纠正过来,这是我们各级干部起码的勇气。

2、克服怕受苦的思想。几千年以来,金塔农民过惯了半年忙、半年闲的日子。现在形势变了,但一些农民的这种传统习惯没有变。特别到了冬季农闲时节,仍然热衷于“老婆孩子热坑头”,习惯于在家中享清福。他们觉得打日光温室,搞反季节生产太苦太累,没有浪门子、晒墙头、打扑克舒服。他们觉得种植日光温室,搞精耕细作太麻烦,很“熬人”,不如大田种植,大水漫灌,粗放式生产来得省事。这种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如果这种思想不及时改变,我们农民的生活条件肯定会出现倒退。各乡镇应当组织开展一些评比竞赛活动,树立一批勤劳致富、兴家立业的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搜集一些贪图清闲、不思进取的典型进行鞭策和教育,特别注意发挥广大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勤劳致富为荣,贪图安逸为耻的浓厚氛围。

3、克服怕顾不过来的思想。当前,我县多数耕地种植棉花,棉花采摘的时候,正是种植日光温室的时候,棉花产业和日光温室产业之间争夺劳力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干部群众怕日光温室打建成了以后,既要采摘棉花,又要经营温室,时间和精力顾不过来。这种担心是合情合理的。一家两三口人,种了温棚,就种不了棉花。但只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问题还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各乡镇要多做工作,引导农民突破思维定势,以更加灵活地办法解决这一冲突。积极引导打建了温室的农户,把其他耕地租赁出去,腾出精力和时间来经营管理日光温室。以1亩日光温室7000元的收入计算,经营好两亩日光温室,就可实现10亩棉花的收入,加上租赁土地所得的收入,总收入远远高于单种棉花的收入。这样既发展了日光温室产业专业化生产,又促进了土地流转。对于土地流转的问题各级要高度重视,积极进行组织引导,搞好服务,帮助农民建立合法手续,促使依法合理流转。

4、克服怕“造病”的思想。一些群众认为,温棚中温度高、湿度大,在里面劳动久了会得皮肤病、关节炎。这种担心是没有充分的科学道理的。从县外看,新疆、武威、肃州、玉门和我们气候干湿条件差不多,但这里的群众就没有这种担心,发展日光温室的积极性很高。从我县看,许多种温棚的群众并没有得上皮肤病、关节炎,而没有种温棚得上皮肤病、关节炎的群众却不少。医疗卫生部门要做专门调查,准确了解种温棚得了病的有多少,没得病的有多少,分别占多大比例,用事实来对群众进行正确引导,讲明科学道理,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同时,认真总结一些好的预防办法,教会农民如何在温棚种植过程中科学保健。

5、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从我们金塔农业发展的历史看,以前的农民是“只要自己奉献,不要政府投入”。近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许多农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了“只要政府投入,不要自己奉献”。对于发展问题,特别是一些新产业、新项目,抱着“你不投入,我不建设;你不扶持,我不发展”的消极态度。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今年打建日光温室,政府投入是少不了的,但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大包大揽。并且这种投入政策也不可能长期存在,在日光温室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我们就会逐步减少投入比例甚至完全取消投入政策。各乡镇要引导广大农民朋友抢抓政策机遇,自觉克服等靠思想,及时享受政府财政补贴的阳光,及早把自己的优势产业发展起来,为进一步发家致富打好基础。

第三个问题:如何推动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温室效应的认识篇3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56

1基本情况

从全市的蔬菜生产主要技术应用情况调查结果来看,长春市目前蔬菜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各种实用技术大体上有20项,棚室应用的技术较多。

日光温室自动卷帘应用技术:该项技术应用比较普遍,长春市40%的日光温室安装使用了卷帘机。日光温室卷帘机的应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延长了温室的采光时间和保温被的使用寿命。在日光温室卷帘机的应用中存在着安装不规范、无统一的技术标准、用材不达标等问题。

日光温室反光幕应用技术:该项技术在冬季果菜育苗期和冬末果菜生长前期有部分温室应用。

日光温室新型保温被应用技术:该项技术应用比较普遍,尤其是近几年新建日光温室选用新型保温被的较多,但由于其一次性投入较大,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日光温室新型保温墙体应用技术:该项技术应用比较普遍,得到了菜农的认可。大多数的新建日光温室采用了墙体中间夹苯板的保温形式,保温效果较好。

棚室蔬菜膜下暗灌技术:该项技术应用比较普遍,长春市70%以上的棚室果菜生产均采用了膜下暗灌技术。明显提高了地温,降低了棚室内的空气湿度,节约了用水量。

棚室长寿无滴膜覆盖技术:该项技术应用普遍,长春市95%的棚室设施覆膜使用了长寿无滴膜。

棚室蔬菜遮阳网使用技术:该项技术应用面积较小,只在夏季番茄育苗和夏季反季节耐寒叶菜生产中有应用。

棚室果菜大小行栽培技术:该项技术应用比较普遍,长春市50%的棚室果菜生产应用了大小行栽培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果菜行间的通风透光质量,减轻了病害的危害程度,方便了田间操作。

棚室蔬菜滴灌节水技术:该项技术应用面积较小,主要在棚室果菜上应用,节水、降湿、防病效果明显。该项技术应用面积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一次性投资较大,安装、维护保养等技术比较复杂。在棚室蔬菜滴灌节水技术的应用中还存在着配套技术方面的缺陷,如只注重灌水而忽视了同步施肥,只简单连接而忽视了灌溉水的过滤等,从而导致了滴灌设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棚室蔬菜多层覆盖生产技术:该项技术应用比较普遍,长春市90%以上的棚室应用了此项技术。日光温室在冬春季蔬菜生产上主要采取室外覆盖保温被,室内覆盖天幕、拱棚、地膜的技术措施;塑料大棚在早春蔬菜生产上主要采取围裙子、覆盖天幕、拱棚、地膜的技术措施。棚室蔬菜多层覆盖生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早了棚室蔬菜的定植期,为延长蔬菜生长期、多茬次生产提供了保障。

棚室蔬菜CO2施肥技术:该项技术应用面积较小,主要是因为生成CO2的手段单一而复杂,大多数菜农难以接受。

棚室悬挂黄板诱杀蚜虫技术:该项技术应用面积较小,大多数菜农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悬挂黄板诱杀蚜虫的优点。

蔬菜生物菌肥应用技术:该项技术应用面积较小,主要是因为很多菜农没有认识到生物菌肥的长期效果。

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该项技术应用比较普遍,长春市蔬菜应用80%以上。大多数菜农了解和认识到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在用肥和用药上基本按照规定使用。但也有部分菜农违规应用禁用农药,超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使部分蔬菜产品达不到无公害指标。

黄瓜嫁接技术:该项技术应用面积较小,主要因为黄瓜嫁接技术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嫁接的黄瓜品质较差等因素的影响。

茄子嫁接技术:该项技术应用面积较小,主要因为长春市棚室茄子的栽培面积较小,茄子嫁接技术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等因素的影响。

脱毒马铃薯应用技术:该项技术应用比较普遍,长春市40%以上的马铃薯生产面积应用了脱毒种薯,尤其是早熟马铃薯生产上应用的更多一些。

2存在的问题

长春市蔬菜生产实用技术总体应用规模比较小。从全市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蔬菜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各种实用技术大体上有20项,棚室应用的技术较多。但从总体上分析,应用面积比较大的实用技术比较少,只占总数的55%。其他实用技术应用面积较小,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部分蔬菜生产实用技术尚未得到菜农认可。除了目前蔬菜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实用技术之外,有些蔬菜生产实用技术尚未得到菜农认可。如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蔬菜防虫网生产技术、蔬菜无土栽培技术、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等。长春市外地引进蔬菜品种多,省内、市内自育品种少,而且品种不全,如黄瓜、番茄等蔬菜品种95%是从外省或国外引进的。另外蔬菜生产实用技术与新品种试验经费不足。

3应对措施

加大蔬菜技术推广力度。从外地蔬菜发展来看,蔬菜技术推广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高效蔬菜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蔬菜栽培技术已成为长春市蔬菜设施发展的当务之急。今后要重点引进示范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适合蔬菜生产实际的实用生产技术。

实施蔬菜良种工程。蔬菜品种、种苗是效益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蔬菜产业化的源头,所以长春市要加大对高产、抗病品种和优质、专用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以园区为基础,进行生产示范,加快品种更新步伐。

温室效应的认识篇4

从目前国际主流观点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近期全球气候的确存在变暖的趋势,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加速变暖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在由各国科学家和气候官员组成的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Cl1mate Change)的四次科学评价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

关于全球变暖的科学基础,还必须要追溯到2D0年以前。1827年,法国科学家Jean-BaDtlste Fourler就指出地球大气层存在与温室相似的热量保存机制,即所谓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s)。1860年,英国科学家通过测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认为地球出现冰期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的热辐射减少。1896年,瑞典科学家Svante Arrhenius做了开创性工作,他建立模型计算了二氧化碳浓度与地球热量平衡的关系,他提出如果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翻倍,地球平均气温将增加5―6度。Svante Arrhenlus100年前的工作,与我们现在的认识基本一致,他也被视为气候变暖理论的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到1940年前后,英国科学家G.S。Ca]]endar首次计算了气候变暖与大气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1957年,美国加利福利亚Scrlpps海洋研究所的Roger Revelle和Hans Suess指出人类获得正在“重建”大气二氧化碳平衡关系,该文章促进了同年在夏威夷Hauna Kea开展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这项工作A延续至今,成为日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温室效应与地球表面气温变化

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地球气候的长期变化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波动有显著关系。如图1所示从对南极VOstok冰芯中40万年来气温记录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地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甲烷浓度的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调节着地表系统的热量平衡。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巨大的辐射能。根据太阳能与地表和大气的热红外辐射的热平衡计算,地球表面和大气的平均温度大致为-19℃,但是地表附近的实际温度大致为15℃。这是因为,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穿过大气层抵达地表,地表被加热后放出的短波热辐射被大气中的水蒸气(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和臭氧(O2)等吸收,因此阻挡了地表辐射热量向外空间的耗散,而使地球表面大气温度上升,该过程被称为温室气体效应,而具有吸收热量长波辐射能力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主要的温室气体有水蒸气(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以及氟氯烃类(CFCs)等。

在地球近代演化过程,自然界的温室气体的汇、源转化,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波动范围,大气二氧化碳气体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保持在相对适宜的水平,有利于地球生物及人类的繁衍生息。工业化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中叶大规模工业化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主要是化石燃料使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加,氟氯烃类(CFCs)等新的人工合成温室气体也被排入大气,由此使大气温室效应极大地增强,导致近ZL4-年来气温增加远远超过历史气温的平均变化范围。

(1)二氧化碳(C02

(2)甲烷(CH4) 甲烷是另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是由沼泽湿地、水田和土壤中草木腐烂、食草动物肠胃微生物活动产生。大气中的甲烷一直很低,200多年前大气中甲烷浓度大约700ppb(千分之一DDm),明显的增长主要发生在最近二三十年间。如图2所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近期大气甲烷浓度的增长趋势与气温升高基本是一致的。1998年的观测数据表明,大气中的甲烷浓度已达到1730DDm(Dlugkencky等,1998)。

(3)氧化亚氮(N2O) 氧化亚氮作为温室效应强烈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非常稳定,在大气中的寄宿时间可达130~150年。农业化学肥料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含氮化合物的转化是大气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氧化亚氮的浓度估计在260―285Dpm(Fluckiger等,1999),最近200年中,大气中的N2O浓度增加了大约15%,浓度上升到275ppb,目前以0.25%的速率增加(IPCC,1996)。氧化亚氮除本身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外,还会引起平流层中O2减少,因此,具有双重温室效应作用。

科学家已建立了多种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模型,假定在2030年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情况下进行气候变化的预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全球气温将增高

1.5~4.5摄氏度。不同的温室气体具有的各自的全球变暖增温潜力(GWP)。所谓全球变暖增温潜力,是指不同温室气体相对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根据I PCC的评估报告(1996),二氧化碳(CO2)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为63.7%,甲烷(C Hd)为19.2%,CFCs为10.2%,氧化亚氮(N2O)为5.7%,其他因素为1.2%。

人为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水平依赖于地球系统中碳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通过生物代谢、火山喷发等过程,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岩石圈中二氧化碳、甲烷进入大气圈。而另一些相反的过程,如植物吸收同化、地球化学沉积,又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回到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在自然条件下,地球系统的不同环境蓄体(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甲烷处于相对平衡的动态物质交换状态,因此,至少在近百万年的地质尺度上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浓度水平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变动。地球环境中碳的自然循环过程中,大气、海洋和陆地等主要“碳库”的大小及其相互之间的碳交换通量关系(见图4)。

温室效应的认识篇5

球形温室运用独特的球形构造,整个温室是一种整体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网架结构,它在设计原理上充分利用了最具固定性的三角效应和球体外表的整体张力效应,构成坚固且耐压的温室外表曲面。这种温室的抗压性、防风性、抗震性强,高度为4~8m甚至更高,可以普遍用于花草、蔬菜、养殖、观光农业等多个领域,可依据不同情况建成椭圆形、圆拱形、飞碟形等,也可进行分层种植,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而且立体栽培成效也很显著。与普通温室相比,在生长期同为60d的条件下,球形温室内的植株高度比普通大棚高5~7cm,且叶片厚,叶色深绿、有光泽。以种植番茄为例,普通温室667m2产值为4500元,而球形温室667m2产值为6800元,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

1.2滴灌施肥设备

滴灌施肥是将施肥与灌水结合起来的一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除了可以和肥料结合,其他可溶性农药、锄草剂、土壤消毒剂等制剂的喷施也可以借助该灌溉系统来实施。滴灌施肥可以提高各种养分的有效性,促进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养分向根系分布区以下土层的淋失,省水省肥,有利增产,不破坏土壤结构;在棚室栽培条件下,可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抑制杂草生长;与地面沟灌相比,节水量在40%~50%,可节约肥料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75%。

1.3日光温室卷帘机

日光温室卷帘机的特点是输出扭矩大,耗电量小,承载能力强,它的电机功率为0.75~2.2kW,承载能力为5~12t。以长70~90m的温室为例,重12t(含雪或水)的双层草苫可一次性铺卷完成。卷帘机按工作形式分为4类:自动固定式、双跨支臂式、爬山虎式和侧置套管式,侧置套管式主要用于卷铺保温被。

1.4温室供暖热风炉

使用温室供暖热风炉可避免锅炉加热不便管理和不能自动控温的弊端,它的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可降低种植成本,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1.5小型深耕机械

采用小型深耕机械进行深耕作业,可以提高土壤团粒性、渗透性和保水性,使作物根系发育旺盛,促进作物生长。

1.6小型播种机

机械化播种和栽植是蔬菜栽培的基础环节,小型播种机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保证播种质量,使蔬菜苗齐、苗壮,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1.7小型中耕机

小型中耕机体积小,运行灵活,可以在棚室内一次性完成开沟、培土、起垄等作业,减少机具进地次数,降低作业成本。采用小型中耕除草机可进行施肥、除草、拌肥等作业,有效改善作物根系发育条件,提高作物产量。

温室效应的认识篇6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近三成,而且还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居住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室内节能环节在整个建筑节能工作中占有很大比重,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节能计划的实施。因此,根据现下的状况以及新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住宅室内装饰设计的节能化设计对于住宅装饰设计行业和设计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 住宅室内装饰节能设计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住宅室内装饰的节能工作推进仍然相对滞后,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规范和制度相对滞后

近年来,建筑节能工作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着重在建筑设计和施工环节,重点在于建筑外部维护结构的建筑节能,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标准规范。但与此同时对室内装饰的节能工作尚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装修装饰行业中都没有这方面的标准和规范,缺少指导性的图集和导引,相关的监管和激励措施都比较缺乏。

2.2 人们对室内装饰节能缺乏认识

由于缺乏广泛的宣传,民众对于节能装修意识薄弱,对于节能装修的理解也比较模糊,对于节能装修的经济效果没有直观的认识,难以形成节能装修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另外,由于节能装修前期资金投入比普通装修多,节能设施比普通设施价格贵,加之节能装修的短期效果不突出,成为阻碍节能装修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装饰行业内部不重视节能问题

设计人员和家装公司作为室内装饰设计和施工的实践主体,是节能工作的推动者之一。由于普遍对室内装饰节能缺乏足够重视,也缺乏相关的系统培训,且家装设计人员节能理念和设计能力参差不齐,使得装修队伍缺乏专业指导,以及相应的示范效应和激励机制的缺失,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室内装饰节能工作的推广

在具体的室内装饰设计工作中,节能方面出现较多偏差,比如追求奢侈装修,滥用材料和设备,无谓装饰、浪费装饰大量出现;过分强调通过人工设备实现微环境舒适度,忽视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对室内门窗、墙体的保温问题缺乏认识,投入不足等等。

3 住宅室内装饰节能设计措施

在现代化建筑中,应用现有技术的气候敏感设计可以削弱采暖和供冷能耗的60%以及照明能量需求的50%以上。由此可见,通过优化室内装饰设计方法,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住宅室内使用能耗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3.1 室内平面布局节能设计

要在确保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品质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平面布置、功能区划分和空间隔断设置,进一步提高住宅内部的保温能力、通风能力及空调的使用效率。

在对室内平面的设计时,要首先对住宅户型平面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尽量利用和保留原有设计特点和优势。原户型平面具有南北通透的结构,应尽量保持,避免因人为改变或增加固定隔断而影响通透性。如果原户型平面不是直接的南北通透空间,要合理组织穿堂风,从空间结构上最大限度地保持通风和空气的流通。

此外,要为主要使用功能房间选择良好的朝向,如经常使用的起居室、书房、主卧室等,保证其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尽量利用自然采光,减少灯具照明时间,通过自然通风减少利用电器采暖制冷而达到节能效果。建议根据室内功能需要,结合各季节对日照通风的不同要求,设置可调节的、具有多种作用的设施,如百叶窗帘、可移动的隔断,使室内空间具有可变性,便于根据需要重新组织空间的形态、结构等。

3.2 门窗的节能设计

在建筑维护构件中,门窗的绝热性能最差,是降低住宅节能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住宅使用中各部分的热环境要求不同,除了要重视建筑物外立面窗体的保温要求之外,也要重视提高住宅内部的门窗保温强度。首先,要选用符合所在地区标准的节能门窗,使气密、水密、隔声、保温隔热等主要物理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另外,如果阳台与内室连通时要在阳台的墙面加装保温隔热层。此外,在防盗门的选用上,应选用门腔内填充有玻璃棉或矿棉等防火保温材料、密闭保温效果好的防盗门。

除了要处理好门窗保温问题,还要做好遮阳,因为阳光直射,会大大影响节能效果。外墙窗户需要安装活动外遮阳装置,比如遮阳篷、活动遮阳板等,可以大范围减少进入住宅的热辐射量,尤其是住宅西向、东向外墙窗户。室内尽量选择布质厚密、隔热保暖效果好的窗帘,也可选择窗帘加上一层遮光布。

3.3内部墙体、地面和吊顶节能设计

建筑墙面保温层对保证室内外热交换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需要进行隔断处理的房间,为了防止热量从一个房间传导至另一个不需进行温度控制的房间,应该采用隔温性好的墙体材质,从而减少户内热能的损失。装修时宜在室内墙面实施内保温施工措施,保温材料可采用矿(岩)棉毡,3cm厚木筋,间距取60cm,面板可以采用纸面石膏板,厚度为9.5cm或12cm;或采用水泥纤维加压板,厚度为0.6cm。

在铺设木地板时,可在板下搁栅间放置保温材料,如矿(岩)棉板阻燃型泡沫塑料等。另外一种地面节能设计是通过在地板下面铺设地暖管的采暖装修法,地板采暖的原理是通过低温热水在地板下的循环,将热量均匀传给地板,再由地板向地面辐射,辐射传播比对流传播效率高,可有效节能。

吊顶的设计对室内通风效能有一定影响,能够合理地引导自然风入内,可以起到通风散热的效果。另外,吊顶后的净空高度也直接对室内节能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吊顶的高度设计应结合实际空间感受和节能需要来制定。顶层住宅吊顶布置时,建议在吊顶纸面石膏板上铺设保温材料,可提高保温隔热性。

3.4 内部光环境节能设计

室内采光优先选择自然光,把自然光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进行设计,在空间布置划分或改造过程中,应尽量引进自然光源进入室内,尽量避免使用额外人工光源来满足照明需要,巧妙利用光和影的关系为使用者提供精彩的空间体验。

在设计人工照明方面,要有节约化、节能化的设计理念。以高品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不仅减少耗电还能提高照明效果。倡导简约的灯光设计,减少不必要的或者使用频率过低的灯光布置,如减少灯带、射灯等用量。要充分认识和运用室内照明设计的一些特点,要根据空间的使用功能和使用情境来确定照明灯具的安装方式和照明度,多采用低照度的环境照明与重点照明相结合的光源布置方式。例如,室内空间的明亮感不仅与照明亮度相关,且与整个空间的亮度分布有关。一般来说如果空间各平面的亮度对比较小时,人眼比较容易感受到空间的明亮,反之如果各平面的亮度差距较大时,若想使得特定工作面具有较高的照度,可以采取其余面降低照度,使人眼感受到明暗比较,同时提高对高亮空间的关注度。

3.5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可从空调系统的采用方式、安装高度和安装位置三方面考虑。

面对不同方式的空调系统,正确进行选择会是住宅空调节能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主要有分布式空调、单户集中式空调以及小区集中供冷等方式。针对单户空调是选分布式还是集中式的问题,应充分分析客户的日常使用规律予以确定。根据经验,一般来说,集中式空调能耗相对较大。

空调的安装高度是空调节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根据冷热气流的运行状况以及室内人体活动的实际范围,普通挂机空调的安装高度一般以1.8m为宜,即略高于一般人体高度。人体在室内的活动状态多以坐姿为主,高于1.8m的空间基本不处于活动范围之内。夏季,封闭的室内一般没有气体对流,最热的空气一般都聚集在天花板附近,而我们制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体周围的环境温度,对于头部以上的热空气可以视为次要。因此,采用这样的高度可以使空调制冷更加迅速,有效受益面积大,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人在住宅室内空间的活动范围大体可以确定,空调设置应优先保持人经常活动的区域具有良好的舒适性。比如客厅,人员经常活动的位置大体可以限定在沙发附近,只要保持这个区域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即能满足人在这个功能空间内的大部分舒适性要求。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空调的挂高及位置,使重点位置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温度,将能耗应用在最需要的部位,避免消耗不必要的能源。

4 结束语

节能化住宅室内设计在我国装饰行业中发展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还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人们对节能概念和设计理念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作为一名室内设计人员,应当将节能设计纳入建筑节能工作的整体布局当中,加强人们对节能化室内设计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以保证室内能源的浪费和节能室内装饰项目的成本。

温室效应的认识篇7

2固原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2.1缺乏建设资金

设施农业生产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据调查,建设一个70m长的日光温室所需资金为6~8万元,建造一座移动拱棚,需投资0.8万元,这对农民来说,生产投入困难比较大。虽然政府出台政策扶持,但只在验收合格后每亩拱棚补贴1000元。每亩日光温室补贴3000元,建设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2.2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设施园艺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是制约无公害生产全面推进的首要因素

菜农科技素质低,观念陈旧,经营意识淡薄,生产无公害蔬菜对产地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土壤环境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必须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生产。据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中71.7%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仅为小学和初中。面对新技术和新型种植方式,一些设施经营户由于文化素质低,加上知识层次低,接受现代设施农业栽培管理技术的速度较慢。同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又比较少。目前菜农经营观念陈旧,在设施经营过程中,生产者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对无公害蔬菜生产认识不足,温室经营管理中注重眼前利益,持续稳定发展方面欠缺考虑,阻碍着栽培水平的提高和标准化生产的实施。集中表现在:

2.2.1日光温室结构更新步伐缓慢,部分新建温室技术不规范,温室环境偏差,如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在环境调控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2.2.2温室采光、保温物资的投入不足,质量低劣,室内作物生长不良,为病害发生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2.2.3土壤管理意识淡薄,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生产中偏重施用化肥,尤其是蔬菜生长过程中大量追施速效性化肥,生产结束后对土壤管理粗放。生产的农产品由于化肥使用量大,化学农药残留量高,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从长远发展来看,必将影响农产品的销路和经济效益。相当部分温室一年四季连茬种植,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综合环境不断恶化,生理性病害发生严重;

2.2.4经营者科技素质偏低,对蔬菜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虫为害和生理障碍辨别不清,病虫防治方面注重化防,轻视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是造成滥用农药、化肥的主要原因;

2.2.5农户将日光温室没有纳入正规化经营管理,投入产出意识模糊,影响新技术的应用;

2.2.6种植品种单一,轮作倒茬困难,造成病虫害逐年加重,在深冬季节,日光温室内环境条件基本能满足黄瓜等耐弱光性蔬菜品种的生育,种植黄瓜的效益也相对较好。自从日光温室推广建造以来,越冬茬栽培主要种植黄瓜,每年黄瓜种植面积始终占总面积的80%以上。其次种植面较广的品种为番茄、西葫芦和芹菜,茬口一般安排为秋冬茬和早春茬。茄子、辣椒对温、光条件要求较高,种植面积范围较窄。受品种单一的制约,轮作倒茬困难,绝大部分温室连续多年(5年以上)连茬种植黄瓜,病虫害及生理障碍随之加重;

2.2.7病虫害种类复杂,发生严重。日光温室内黄瓜常见病害多达10余种,其中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枯萎病等病害年年程度不同发生流行;番茄常见病害10~15种,其中灰霉病、叶霉病茎基腐病、早疫病、病毒病普遍发生;西葫芦白粉病、灰霉病、茄子黄萎病、褐纹病、灰霉病,芹菜斑枯病、叶斑病等偏重发生流行。虫害方面,温室白粉虱、斑潜蝇普遍发生,为害偏重;瓜蚜、叶螨及根蛆类害虫发生也很普遍。日光温室栽培蔬菜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低温冷害、肥害、有害气体为害以及缺素症、养分失调症等各种生理性病害极易发生;

2.2.8农药、化肥投入量大,使用频繁。蔬菜生长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收获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的主要原因,也是无公害蔬菜生产需要改进的关键环节。日光温室在冬季低温季节种植蔬菜,受低温影响,土壤中肥料的分解和作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弱,极易表现出生长异常,菜农往往认为是由于缺肥引起,频繁向土壤追肥,其结果造成土内养分失去平衡,土壤溶液浓度升高,土壤环境恶化,生理障碍随种植时间的延长逐年加重。根据调查,越冬茬黄瓜定植前每亩一般基施尿素50kg~60kg,磷酸二铵50kg,硫酸钾20kg,过磷酸钙100kg~150kg。生长过程中追施化肥10次左右,其中亩追施尿素80kg~100kg,各种复合肥每亩150kg左右,部分温室化肥施用量远远高于此水平。农药施用方面,越冬茬黄瓜一个生长季节内一般用药20~25次,仅地上部每亩用药量一般在2.5kg~3kg,以防治病害为主。温室害虫的防治大多应用烟雾剂,配合喷雾。施用农药品种主要是:多菌灵、敌克松、百菌清、代森锰锌、硫磺、福美双、甲霜灵、速克灵、普力克、氢氧化铜、阿维菌素、吡虫啉、万灵及部分菊酯类杀虫剂。磷酸二氢钾、腐殖酸类液肥、赤霉素、微肥、植物动力2003等叶面肥料及生长调节剂应用范围广、次数多。因此,日光温室所收获的蔬菜产品存在用药后安全间隔期不达标问题。

2.2.9技术配套服务滞后,严重影响着无公害生产的推进。日光温室内环境条件完全属人为调控,温室建造以及蔬菜生产都具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尤其是生产无公害产品,技术含量更高。作为生产者农民必须要掌握系统的栽培管理技术,了解蔬菜的生长发育特性,而目前受技术力量和服务体制的限制,农民培训及生产过程技术跟踪服务工作薄弱,很大部分技术性事务转嫁给非专业性的农资经营者,给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不成熟、不规范的技术应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2.3农业管理与科技服务滞后,不能满足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

固原发展设施农业,关键是要解决水资源问题。早春扬黄灌区上水应考虑设施农业的发展,提早上水,因此,必须协调水利部门,调整用水计划。棚室小气候环境主要是光照、温度、水分、气体的管理与调控。但目前无论是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者,还是相关管理部门,对农业气象科技知识认识都还相当不足。停留在高技术、高投入、多经验管理、少现代科技服务的现状,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如,目前棚室标准参差不齐,有些建设较早或降低投入标准建造的棚室存在怕强风、大雪和强降温天气的“三怕”现象。不少棚室在2012年初的大雪中倒塌,2013年1月以来,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偏低,设施生产遭遇了历史罕见的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降雪降温天气,遭受了严重雪灾和低温冻害,由于温室简陋、承载能力差,并且缺乏保温、加温设备,雪灾引起大量温室垮塌,大面积的作物遭受冻害,对设施园艺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再如目前的生产性棚室,有些透光性不好,冬季及早春的增温、保温效果差,棚室内空气湿度大,易染病,病害严重。因此,及时开展设施园艺气象服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是保障高投入、高产出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服务。

2.4设施生产基地的整体功能不够完善,缺乏产供销科技经营大户带动

设施生产必须要求有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作保障。包括优质低价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供应体系、高水平的生产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产品销售体系。目前这些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的反差,影响了设施生产效益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缺乏产供销科技经营大户的带动辐射,成为影响我市设施生产基地整体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面对市场基础薄弱、外销市场开拓不够的局面,未来市场竞争和价格打压不容忽视。

2.4.1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拱棚保留率不高。现建部分设施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尤其是小拱棚寿命短,保留率不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4.2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市没有专门的设施农业技术指导机构和专业的设施农业技术指导队伍,从事设施农业的技术人员缺乏,指导服务跟不上。

温室效应的认识篇8

在学习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时,教师在讲解CO2的性质时,通常都会介绍CO2所引发的“温室效应”,但什么是“温室效应”学生并不理解,也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只能机械地记忆;同样对于CO2的性质也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地理解CO2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但借助虚拟实验,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在现场添加云雾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现场环境中的温度上升,亲身感受温度的变化。这样把原本不可能实现的“温室效应”实验借助虚拟手段真实地呈现出来,进而使学生了解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空气中的CO2太多了,就好像给地球表面盖了一层被子,使地球无法向太空中辐射热量,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不断升高,像一个温室一样。在这种虚拟实验的帮助下,学生理解了CO2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对CO2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利用虚拟实验,创造实验学习机会

化学实验因为现象直观生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迫切想法和冲动。但初中化学由于实验条件、安全性、环保性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全部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导致多数教师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现象和规律,效果很不理想。而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验的机会,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

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内容时,由于CO有毒,容易爆炸,所以有关CO的实验也就不能进行,导致学生对CO的学习只能停留在听教师讲述、简单机械的记忆层面上。但是教师可以借助虚拟实验对CO还原CuO的实验展开学习,让学生先借助虚拟实验来了解当装有CuO的大试管及导管中混合有CO时,直接加热大试管会造成爆炸,这样通过虚拟手段来让学生观察实验爆炸的情形,带给学生们触目惊心的感觉,学生自然会牢牢地记住CO 的性质,并且对CO 还原CuO 的实验步骤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很好地理解了为什么在点燃酒精灯对CuO进行加热之前需要先通入一段时间的CO,以及在CuO被还原后,仍然要继续通入CO,一直到玻璃管冷却才能停下。这样应用虚拟实验开展教学,增强了实验的安全性,学习效果也更加理想。

三、利用虚拟实验,凸显实验结果现象

温室效应的认识篇9

中图分类号:TQ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80-01

每天上学进入教室,冬天的气温总会让我的眼睛蒙上一层薄霜,朦胧一片,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这一问题成为我最近以来的最大困扰。又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科学解决这一问题呢?怀着弄弄的不解,我继续我每天的课程。

今天的课程内容是导体通电发热,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让我走进了一个新的科技殿堂,是啊,导体通电发热,这是不是解决我一直以来困扰的方向呢?脑子里一直回想老师课堂讲解的内容,生活和理论如何结合呢?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得知,冬天眼睛上霜的原因是由于眼睛在室外环境中,由于热量传导给空气,导致自身温度降低,而进入室内的时候,由于自身的温度远远低于室内空气温度,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在镜片上,这样就出现了“上霜”的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呢?思考着今天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笔者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认为,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重点需要考虑的就是眼镜温度问题,只要进入室内时,眼镜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之间的差异性较小,那么就不会出现“上霜”问题了。正如课堂老师所讲授的,导体通电产生热量,如果在眼镜上加装一定的通电导体,那么眼睛温度是不是就能够达到室内温度的标准呢?通过实践调查,笔者发现,冬天北方地区的室内温度通常为21℃-26℃,这个温度,通过导体发热,很容易实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时间,笔者有如下设计方案:

一、 设计方案

首先,将眼镜片祛除镜框,然后在两个镜片四周用漆包线绕一圈,通过 502使之固定,最后安装在镜框上,通电即可完成除霜的要求。

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上述内容完成之后,在镜框上加装开关和电池的时候,出于美观的考虑,最好使用纽扣电池,和漆包线两段连接之后,即可完成整个实验。

二、 实验原理

利用漆包线构成电阻,供电之后,电阻产生热量,传导给镜片,使之温度和室内温度差异性最大限度缩小(根据所选用的电流强度的不同,有可能出现镜片温度大于室内空气温度现象,不影响实际使用。)

三、 使用方法

进入房间之前,提前两分钟打开加装在眼睛腿上的开关,对镜片预热,即可达到除霜的效果。

四、实验感想

温室效应的认识篇10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254-02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教学医院,每年要接收大批的大中专护校学生来院实习。供应室和临床科室一样,也是学生们重点实习的科室。对于供应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带教老师如何在较短的实习期间内,使学生们即能达到实纲的要求,又能对供应室的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笔者认为启发式的合理的安排工作带教尤为重要。现浅谈如下:

1制订学习计划

1.1做好入科教育对刚入科实习的学生首先向她们介绍科室的每一位老师,介绍供应室环境,本科的专业特点,技术要求,各项制度等。如供应室合理而布局、流程、区域划分、严格区分污染物品、清洁物品、无菌物品;工作中要做好自我防护等,以消除学生们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尽快适应角色。

1.2启发供应室工作的意义刚从校门走出来的学生,她们对临床科室的实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供应室的实习只不过是为了完成实纲的要求而已,认为供应室的工作就是洗洗刷刷,简单的包装、消毒灭菌、发放的过程。无学问可谈,无知识可学;还有少数学生认为,供应室工作不直接接触患者,工作的好与坏不会给患者带来直接影响,更谈不上发生医疗事故。从而表现对工作的抵触,责任心不强。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带教老师要做到有的放矢,用具体生动的实例向其说明供应室工作意义的重大:如钟秀玲等在《压力蒸汽灭活乙肝、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经浸泡、清洗、消毒之后再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的染毒实验器具,乙肝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均为阴性;而未经清洗或清洗不彻底就直接将染毒材料放在蒸汽灭菌器内灭菌的实验器具,同样经一个灭菌周期后,仍能检测出丙肝病毒RNA。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清洗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清洗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云污过程的6个步骤进行:如分类、浸泡、清洗、用自来水冲洗,用去离子水漂洗和较高的水温可以增加清洗效果,但水温超过60℃,会使粘附在手术器械上的蛋白质变为蛋白胶,40℃热水会使血液凝结,至使器械清洗不彻底,严重影响了手术器械的灭菌效果,增加手术失败的风险,以至病人术后感染甚至死亡。

通过典型事例说明,供应室工作不仅有较强的技术含量量,同时也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清洗知名度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不直接参与治疗与护理,但可能由于工作中的疏忽,使器械清洗不知名度而达不到灭菌效果,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寄存器。

2实施计划

2.1组织讲课在学生们熟悉了供应室的工作环境,明确了供应室工作目的的基础上,带教老师再对她们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及技能操作演练,如对每一个实习学生都组织一次讲课,了解高压蒸气灭菌的种类、原理、物品高压灭菌的压力、温度、时间和范围。B―D测试的意义,灭菌效果监测,无菌物品的有效管理,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器的灭菌原理,适用范围、操作程序等。通过讲解使学生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也使她们感受到供应室也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去学习。从而增加了她们的求知欲,对供应室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2.2差错防范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严以律己,自觉规范言行举止,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教寓于学的过程中,相互督促,共勉共进。

3评价

3.1综合评价对实习学生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通过观察法,对每个学生的言行、规范、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直观、公正的评价,并适时指出其不足的地方。

3.2结果评价在实习结束时,通过笔试考核了解学生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掌握的程度,通过实际操作考核,了解学生的熟练程度。

4体会

温室效应的认识篇11

中图分类号:TU831.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多年以来,我国公共建筑的空调管理比较粗放,空调温度设置不尽合理,导致能效不高,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增加了环境压力,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实践表明,合理设置空调温度,科学管理空调的运行,既能提供比较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满足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又能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加强空调使用环节的节能环保工作,已日渐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通行做法。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今年夏季用电高峰即将来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提前谋划,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空调节能工作。

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与热舒适

公共建筑空调的室内空气基本参数主要是根据人体舒适感要求来确定。(GBJ19―87)中规定:民用建筑夏季空调温度为24℃ ~28℃ ,冬季空调温度为18℃ ~22℃ 。但是,目前许多从事空调系统设计和运行的人员认为夏季室内空气温度越低,冬季室内空气温度越高则热舒适程度越好。在实际设计和运行中,夏季选取现行规范的最低值,甚至超出规范下限,冬季尽可能取现行规范的最高值,甚至超出规范上限,这不但造成能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人体的热舒适感觉。对于公共建筑夏季和冬季的空调温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影响热舒适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共建筑空调温度的热舒适程度,不但与湿度、风速有关,而且与当时的室内外温差有关,与人们在公共建筑人体衣着薄、厚有关等。

1.热舒适度调查

本次热舒适度调查夏季是针对南昌某六层楼商场进行,该商场的营业时间为10:00~22:00;冬季是针对某高校俱乐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热舒适度主观调查和空调温度的现场测试。

夏季,现场空调温度的测试是在商场的一楼和三楼进行,测试时间是2002年7月13日,当时室外最高气温为36℃,测试结果其温度变化曲线如图1,从图中可知,该商场一楼的空调温度为23.5℃~25.6℃;而三楼的空调温度为21.4℃~24.0℃。主观调查是直接面对顾客进行,通过对100名顾客的询问,得出商场空调热舒适度统计结果为: 图1 南昌某商场室内沮度变化14%的顾客认为热舒适度很好;33%的顾客认为热舒适度适中;48%的顾客认为空调温度偏低;5%的顾客认为空调温度偏高。

冬季,对某高校俱乐部热舒适度进行调查,时间是2002年12月26日,当时室外最高气温为4℃,室内空调温度经测试为25℃。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人员有三分之一表现出神疲力乏、昏昏欲睡;有三分之二认为室内空调温度过高,精力难以集中,并且走出俱乐部时很不适应。

2.人体衣着、空调温度与热舒适

从Fanger舒适方程可知,影响人体热舒适程度与人的衣着和活动量有关。夏季室外气温较高,天气炎热,人们出入一些公共场所时,大多数人穿一般的夏季服装,其衣服热阻为0.5clo,对于不同的人体能量代谢率的公共建筑,其最舒适的工作温度不同,见图2。

在图书馆,人体能量代谢率为1.0met,其最舒适的工作温度为26℃ 。然而,图2中最舒适的工作温度并未考虑人们出入时人体表面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由于公共建筑是人们出入的短期停留场所,所以出入时人体表面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必需加以考虑。对于刚从室外进入公共场所的人们,由于室外气温较高天气炎热,其衣服表面温度较高(如当室外气温为34℃ 时,其衣服表面温度约为36℃),并且当室内温度低于26℃时,人体表面与室内温差高达10多度,此时,大温差和汗水蒸发使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受到影响,人们感觉室内温度偏低,甚至容易诱发感冒及呼吸道疾病。因此夏季公共建筑的空调温度应取室内舒适温度偏高值。

冬季室外气温较低,天气寒冷,人们出入一些公共场所时,大多穿厚外衣,其衣服热阻为1.6clo,对于不同的人体能量代谢率的公共建筑,其最舒适的工作温度不同,见图3。

在商场,其人体能量代谢率为1.6met,其最舒适的工作温度为14℃;然而在实际设计和运行中,普遍将温度设在20℃ 以上,这样一来导致衣服表面温度与环境的温差就很小,人体热量散发也就很小,所以人就会感觉室内温度偏高。另外,据生理学家研究,室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如果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5℃以上,人就会神疲力乏、头晕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差等。所以冬季公共建筑的空调温度应取室内舒适

温度偏低值。

3.室内外温差与热舒适

公共建筑室内空调温度的设置,必须考虑室内外温差的影响,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在夏天当室内外温差超过10℃时,人们容易感冒。冬季室内温度不宜过高;而夏季室内温度不宜过低。对于炎热地区的公共建筑室内外的温差取7℃ 左右最为适宜。

三、公共建筑空调温度的确定与节能

对于公共建筑夏季和冬季的空调温度确定,既要考虑热舒适,还要考虑节能因素。目前我国建筑耗能年平均递增率已大大超过国家能源生产年增长率,节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适当降低冬季室内设计温度和提高夏季室内设计温度,在围护结构和室外计算参数一定的条件下,供暖时,室内温度每降低1℃,耗能量可减少10%~15%;供冷时,每提高1℃可节能10%左右 。

1.降低室内空调参数标准

进行空调设计应结合公共建筑使用特点,可以适当降低室内空调参数标准,不能盲目套用国外数据或不顾国情而盲目追求高标准。近年来为了节能,国外也在修改或降低标准,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一些公共建筑室内空调设计参数的最高标准作了限制。以夏季室温26℃,相对湿度65%,冬季室温20℃,相对湿度40%作为空调供冷和供热的最高标准。所以在实际设计和运行中,对于炎热地区的公共建筑空调温度,夏天设定为26℃以上;冬天设定为18℃以下。这样一来既可以减小室内外温差,满足公共建筑的热舒适要求,又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2.改变空调温度的设定值

公共建筑大多数是休闲娱乐场所,人们经常利用工作外的闲余时间出入公共场所,所以公共建筑会形成节假日情结,节假日中人员多、客流量大、就座率高。因此,对于公共建筑空调温度应根据客流量的大小进行调节。这不但可以改善建筑的热舒适度,而且还能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如电影院就座率变化很大,可以根据就座率来调节室内空调温度,冬季就座率高,空调温度可以适当降低;夏季就座率低,人体的辐射换热增强,空调温度可以适当提高。

3. 严格执行空调监督管理和空调能效标识制度

将实施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纳入节能减排丁作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依法对公共建筑空凋温度控制情况开展节能监察和监测,定期对机关办公楼、宾馆、写字楼、商场超市等空调使用大户室内温度进行抽查检测。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将家用空调能效水平全部从5级达到1级,严禁不合格的高耗能空调进入市场。

四、结束语

合理设置空调温度,科学管理空调的运行,既能提供比较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满足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又能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我国人日多、底子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目前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精神,促进科学使用空调,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鹏 实施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的主要措施能源与环境-2009年4期

[2]王艮 上海市对高温期间空调温度进行执法检查制冷-2008年4期

温室效应的认识篇12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64-01

一、造成气候变暧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并非单方面因素造成的,气象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不断与历史资料时行比对最终认识到决定气候状态和变化的原因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大气中,而是取决于由大气、水、冰雪、生物和岩石等几大因素所组成的“气候系统”的整体相互作用。因此引起当代全球气候异常及全球变暧的原因是十分复杂。但总的归纳起来,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人为因素的影响

适量的温室气体因子对地球上的人类和自然界的生物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因为地球上的温度就是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氧化亚氮、甲烷等“温室气体因子”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来维持着。由于我们所排污染物中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成分中二氧化碳居多,而它在大气中存在的寿命较长,可达200年左右。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逐年急剧增加,这必然会导制“温室效应”的加剧,相关的资料表明,如果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1倍,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将升高1.5~3.5℃。此外核爆炸产物、氨肥的分解物,其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几十种化学物质的过量排放,也都是人为造成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球的周期性变化为我们人类带来了白天、黑夜以及四季的变化。这使我们对气候以及温度的变化产生了认识,但现在由于自然界因素的影响,地球已经出现了异样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其变化的主要表现。早期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认识是友好的,1925年意大利人斯科特回忆了1891年秘鲁沿岸出现海水增温时的情景,“首先是沙漠变成了绿洲,土壤被倾盆大雨浸泡着,在几个星期内,整个国家四处覆盖着丰盛的牧草,牛羊成倍增长,棉花等农作物能生长在以往年份不长植物的地方”。尽管当时人们也看到了海水温度升高引起了大量海洋生物和鸟类消失,但他们还是将这样的年份称之为“丰年”。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以上两大因素外,臭氧层的破坏使地球直接受到紫外线强照射,威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进化和生存。地表植被和海洋浮游生物的减少或消失必然减少贮存在植物体中的二氧化碳和用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使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把1500万吨以上的氯氟烃排放到大气中。进入大气中的氯氟烃,只有一部分参与臭氧层破坏作用,大部分还在大气中游荡,因而,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停止生产和使用氯氟烃,臭氧层仍然会继续遭到破坏。

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森林的锐减和物种的灭绝,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都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诱因。除上述对温室效应有正效应的因素外,大气中还有一些因素对温室效应起负效应,如气溶胶对大气温度主要起降温作用。水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也是复杂多变的,水汽是大气中最主要的一种温室气体,空气的含水量越大,温室效应也越强,形成正效应。但是当水汽达到饱和水汽压时,就会凝结成云,云对太阳辐射作用主要是散射和反射,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总量,这样会对全球增暖产生负作用。

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气候带移动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带将北移,全球气候的变暖对人类健康是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地球升温最为敏感的当属一些居住在中纬度地区的人们,暑热天数延长以及高温高湿天气直接威胁着他们的健康,1995年的夏季热浪造成全世界许多大城市出现了死亡率特别高的现象。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增加,有可能对我国和夏季风边缘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雨水增加,有利于农业生产,而有的地区将面临洪涝威胁;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量也会增加;而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将会减少,降水减少将使这些地区干旱加剧,造成供水紧张,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气候变暖也会引起生态系统及环境的改变。

(二)海平面上升

由于近年来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全球性气温上升,导致海水受热膨胀、高山冰川融化、南极冰盖解体,使得海平面上升,并且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陆地地面沉降,又造成了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如果海平面上升过快,将使湿地面积大大减少。而湿地是许多鱼类、鸟类和稀有动物的主要生活环境。海平面上升还可使珊瑚面临危险,珊瑚礁岛屿面积会大大减小甚至消失。海平面上升还将通过盐水侵入地下水资源,进一步使土地盐碱化,沿海地区淡水匮乏。

(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由于气温的异常变化,死亡率将显著上升,与此同时“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更为显著,又给许多疾病的繁殖、传播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温床。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有时会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的有害物质危害最大。它会使人类患上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致于患上癌症。因此气候变化是人类健康的重要障碍之一。

(四)其它影响

随着气候增暖,全球工业化和人类生活所须能源消费增多,所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全球进一步变暖,炎热时间增长会使城乡用水量增加,全球环境沙漠化进一步发展。气候变暖还往往伴随着水灾、飓风等自然灾害,致使大量植被,森林死亡,土地多被生态系统恶性循环侵食,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

三、相关对策

(一)强化可持续发展目标

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目前我们要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大力度保障自然环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

(二)发展保护绿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