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合集12篇

时间:2024-04-10 17:54:27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篇1

2、再对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

3、然后开始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再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然后分析与论证,作出结论;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篇2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我们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探索出适合本校的课堂模式“三环六步教学法”,其操作程序为:“三环”:创设情境――探究展示――练习延伸;“六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计算、探究、展示、质疑、测评、延伸。

二、六步教学模式各环节操作要点

1. 课前计算

目的:让学生掌握上节课学习的计算内容,提高计算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预备铃一响就静坐教室进行课前训练的好习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步骤:①教师出题,学生计算;②纠错。

2. 创设情境(2分钟)

目的:根据教材创设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情境和机会,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步骤:①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千百万计创设学生身边的情景,极大地激起学生求知欲后,引出新知,让学生在亢奋的情绪下展开学习。

3. 探究展示(15分钟)

目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认真思考经历猜想、探究、讨论、验证、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动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

步骤: ①教师精心设置探究的问题,提出探究的要求和任务;②设置独立思考的时间,当学生看法不一,思考出现问题时,是最佳的小组讨论时间;③小组研讨,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质疑、争辩、分析,组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④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各种解释;⑤教会学生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艺术,会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正确看待别人的批评,学会采纳合理的意见,获得正确的结论; ⑥教师在成果展示前,必须先培训学生各种展示方式,让其掌握各种展示方法,如站位、语言等;⑦汇报方式有集体汇报和小组代表汇报;⑧教师要做好学生汇报问题的预设;⑨教师要给展示成果的学生、小组给予恰当的评价。

4. 质疑点拨(13分钟)

目的:学生通过质疑,老师的解答,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步骤:①引导学生质疑、争辩、分析、答疑;②教师答疑、点拨,学生理解、更正,教师补充。

5. 练习(10分钟)

目的: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法则的应用,发现问题,衡量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步骤:①布置精心设置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②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③教师批改,学生订正。

6. 评价延伸

目的:通过回顾与反思,对所作的知识进行检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培养创新精神。并且通过自我反思,互相评价,增强学习自信心,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步骤:①回顾与反思。对所做的题目进行检验,看是否和题目所给信息一致;②教师精心挑选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要求孩子动脑筋完成,寻找解题方法;③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解决办法;④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反思解题方法;⑤引导反思学习态度,恰如其分地自我评价,真诚地赞赏他人,增强学习内驱力;⑥教师评价学生要有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及反思

(一)思路决定出路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篇3

在高考命题别强调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高考复习中怎样实现对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呢?笔者根据现行高中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多年高三教学经验,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铺垫实验的基础知识

实验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实验和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方案设计和分析评价的必要的知识铺垫。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就谈不上实验。我在复习时发现不少高三同学对什么是实验、何为实验原理、原理怎么确定,实验设计的原则有哪些、一个典型的实验方案的有哪些内容构成、常用实验方法有哪些、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等基础知识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不了解。我们在复习时一定将以下基础知识学生及时加以铺垫。

1.实验的概念:在人为操纵和控制条件下,通过观测研究对象的变化,来验证或探索生物学事实或生物学规律的一种手段。

2.实验中的变量:自变量(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反应变量)无关变量(控制变量)与干扰变量(额外变量)

3.实验原理:(1)保证实验正常进行的理论基础。(2)实验结果能够说明实验结论的理论基础

4.实验设计的原则:如:(1)科学性原则(①实验原理的科学性②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③实验方法的科学性④实验结果的科学性)(2)单一变量原则(3)对照性原则(①空白对照②自身对照③条件对照④相互对照)(4)控制与平衡控制原则(①单组实验法②等组实验法③轮组实验法)(5)平行重复原则

5.生物实验方案内容如:(1)实验课题(2)实验目的(3)实验原理(4)实验材料和用具(5)实验方法和步骤(6)实验结果和结论和讨论

6.实验常用方法如:①显微观察法②观察性状法③同位素示踪法④加法创意法⑤减法创意法⑥化学分析法⑦杂交实验法⑧模拟实验法⑨调查分析法。

二、观看考纲要求课本实验录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地的教学条件发展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高一、高二不能把必修课本上的实验让学生如数完成,甚至有的学校从未让学生做过实验。实验内容全靠老师讲解。高三再学生补做实验已不现实。此时让学生观看让观看名校教师实验实录不失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在学生观观看实验实录是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每个实验分别用了哪些材料和仪器?2.每种仪器是怎样使用的?3.实验用到什么试剂,每种试剂如何使用?3.实验的每一步怎样规范操作?4.实验用到什么实验方法?5.实验现象是什么?6.实验结果是怎样观测的?等。

三、用实验基础知识分析评价课本上的实验

对课本实验指导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分析评价第一步:分析每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的原理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在哪一步体现的?实验材料是什么,取材的标准是什么?该实验采用了什么实验方法?采用了什么对照方式?实验的步骤为什么这样写?步骤能否做相应的调整?每一步用到了什么仪器?实验的结果是什么?它是怎样观测的?是用什么方式呈现的?该实验方法和结论能应用到其它领域吗?实验方案严密和完善吗?能否换用其它的材料和方法证明此结论等对实验进行细致入微和剖析和研究。第二步:对实验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如:①以实验目划分:观察类、提取鉴定类、验证类、探究类、实习和研究性课题类。②以实验水平划分:离子分子水平的实验、细胞水平的实验、个体水平的实验、群体水平的实验、生态水平的实验。还可以实验方法归类③以用到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分:采用颜色反应的实验、采用原子示踪法的实验、采用模拟方法的实验,采用调查法的实验等。

四、分析研究设计课本上的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经后人多次证明是正确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实验。它不仅本身蕴含着众多的生物学知识,还蕴含着众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艰难的科学探究历程。因此,高考试题常把经典实验作为试题的源泉。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动物激素调节的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果蝇实验、细胞质遗传的判定实验等。

五、设计相关实验,训练学生“独立完成”能力

例如:课本上有植物的向学性实验设计方案,我们不妨要求学生设计向水性实验、植物根向地性的实验等。让学生应用课本实验的方式和方法,训练“独立完成”能力。

六、寻找课本上的生物事实和生物学原理等设计实验加以证明,训练“第二层次”能力

课本上有些生物学事实和生物规律并没有现成的实验方案进行证明,而这些内容往往是高考实验题的命题点。

七、设计未知领域的探究问题,培养“第三层次”的能力

如:社会热点的探索,生物学新领域的研究等。理论联系实际,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篇4

关键词: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镁条燃烧;命题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5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各地的化学中考卷中常有一类实验探究题,此类试题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现以2011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化学卷为例,浅析实验探究题命制的思路与策略。

1 实验探究题的命制示例

2011年常德市中考化学卷的实验探究题选择了“探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为主题来命制。

1.1 选题理由

(1)学生已有来自教材的空气成分探究的实验基础。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多种物质(指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有较宽广的探究空间,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学生较生疏的镁条与氮气、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通过现场学习、实验现象观察、产物推断等途径获得新知。

(4)探究过程需要通过去除其他气体的干扰,逐一检验镁条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对学生选择实验程序和回答实验现象有较大的解决问题的空间。

1.2 试题方案

确定主题后,我们在命题时,由命题组长与另两名命题教师分两组,先独立完成了各自的试题方案,然后经对比、评价之后,再进行选择。

试题方案1:

[提出问题]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与哪些物质发生了反应?怎样用实验证明?

面对老师提出的上述问题,丫丫为组长的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展开了如下步骤的学习与探究:

[查阅资料]从网上得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除同学们熟知的与氧气反应生成MgO外,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在二氧化碳中也可以燃烧。

[实验设想]既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三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与氧气的反应我们已知,实验应重点探究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

[实验方案]丫丫他们的探究实验分如下四步进行。

步骤l:用盛有较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1的装置,放置良久。另准备一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如图1,假设镁条足量)。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 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无底的废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迅速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约至瓶满。

步骤4: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样用绑有镁条的橡皮塞,点燃镁条后将橡皮塞塞紧,看到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用湿布不断擦拭集气瓶外壁,实验结束后,看到集气瓶内壁附着一层白色物质,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小黑点。应生成MgO外,还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2)怎样设计实验验证?

[查阅资料]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Mg3N2),镁在二氧化碳中也可以燃烧。

[实验方案的选择]若用如图2的装置探究镁条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供选择的实验方案如下:

A.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免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

B.通过燃烧红磷,去除空气中的氧气以免干扰后续实验;

C.在去除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空气”里,实验镁和氮气的反应;

D.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实验它与镁的反应;

E.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也要去除,否则会干扰其他实验。

[探究过程与结论]请你在下表1中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和相关结论。

1.3 试题评价与选择

试题方案出来之后,我们对以上两种方案进行了分析评价。评价内容见表2。

最终,我们在2011年常德市中考化学卷中选择了方案2。

2 实验探究题的命题策略

通过连续三年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命制,结合平时对考试的研究,笔者认为命好实验探究题,要关注以下六条基本策略:

(1)以本为本。实验探究题的命制在知识层面上要紧扣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在技能层面上要以学生已有的实验基本技能为准;命题立意也要以“双基”为基准,不可随意拔高。在如上试题的命制中,红磷、镁带在氧气(空气)中的燃烧,以及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等均是初中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其实验操作也是初中化学的基本技能。以此为命题基点学生容易接受,解答时思考问题也有一个基准。

(2)现场学习。对学生不熟悉的新知识、新物质、新现象、新仪器,试题中要以“查阅资料”的形式出现,供学生现场学习,并现场利用。这也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必要环节。如上试题中镁在氮气中、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均属于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新知识、新物质、新现象,需要学生现场学习,现场利用。

(3)明确考点。实验探究题的“考查点”按探究程序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方案设计、实验实施、证据收集、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七个环节;按知识和技能层面分“仪器名称、装置组装、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实验步骤选择或完善、实验现象陈述、化学方程式书写”等六个方面;设计试题时要确定在哪些“点”上进行考查。如上试题中我们在程序类板块考查了实验方法与现象、实验目的或结论等内容;在知识和技能层面我们考查了实验步骤的选择、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实验现象陈述、化学方程式书写等内容。

(4)情景新颖。试题的情景命制若能结合时政要闻、社会热点问题、化学前沿科技、当地民风民俗等为最佳。

(5)具有挑战性。试题命制要在“仪器组装、实验步骤选择或完善、实验现象陈述、物质的推断、化学方程式书写”等考查点上,把握好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尺度。如上试题中根据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现象推导产物,以及书写镁在氮气中、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既有源于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又对学生面临新境况思考与解决问题提出了挑战。

(6)控制阅读量。中考的实验探究题类似于高考中的信息给予题,具有一定的信息量。但初中学生的年龄、考试心理、应试能力均与高中生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合理地控制阅读量对学生解答实验探究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篇5

二、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协作学习,也称合作学习,是在一定学习协作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激励措施为保障下的学习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学习模式。在协作学习中,每位协作者都对整个协作体负责,每位协作者需要完成自己的分配到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化解决小组需要面对的问题。小组内部需要制定一定的目标、程序和策略,并以合理的方法为中介,分工协作、协商交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协作学习是在电子手段的支持下进行的协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协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同时还能融入网络学习独有的时空便捷与互联特征。数学学科在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时主要是将计算机网络作为协作主干,通过团队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这套模式主要遵循以下几个主要步骤:了解概况明确目标上网学习小组合作自我检测能力建构。其中的上网学习便是网络环境参与协作教学的关键步骤。上网学习是便捷的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同时也是超越时空界限的,突破原有人与人面对面接触协作的合作模式。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篇6

2.过程与方法: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自然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探究总任务】

感受诗人的自然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

一、学生知识和能力准备。

1.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2.熟读《归园田居》。

二、资源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一)步骤一:创设情景

1.桃花源不存在的理由。诗意瞬间被消解。我们都失去了一个诗意的心。今天,我们重温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世界。

2.填空:陶渊明,又名 ,字元亮, (朝代),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 ”。又自称作“ ”。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回顾:

《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其三)

《饮酒》(其三)

4.回归常识

①陶渊明与他的儿子

《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②乞讨者:有一次儿子玩火不慎,草屋付之一炬,自然灾害使他颗粒无收,前后讨饭近10年。

③五斗米的故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归去来兮辞序》

(二)步骤二:探究1

1.探究问题

整体感知《归园田居》,找到诗眼。

2.探究目标

学会找到诗眼,培养学生总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3.探究方式和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①读诗

②解题

③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④“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三)步骤三:探究2

从何而归?

从“尘网”“樊笼”而归。

从外在说,是指束缚人的仕途和官场。它与诗中的“丘山”、“园田”的自然相对。

从内在说,指人求禄的俗念与“阿世”的机心。

问:“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四)步骤四:探究3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注】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闲居;五六年后又做幕僚,为时不长。41岁(405)辞去彭泽令,直至63岁去世,再未做官。

在经历了“出仕”与“退隐”的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发出决绝的呼唤:“归去来兮!”

问:“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中”的矛盾性

世家子弟―理当承继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一家之主―情当求俸养家

“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误”即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五)步骤五:探究4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田园诗意的对立面?

茅檐草舍 远胜 官府高堂

树环花绕 远胜 前呼后拥

朴素村落 远胜 繁华闹市

鸡鸣狗吠 远胜 车喧马嚣

清净悠闲 远胜 摧眉折腰

(六)步骤六:探究5

讨论: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显得那么美?(农民种田)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而陶渊明是“但使愿无违”洒脱。

(2)四境界说

(3)如果一个人百端机巧俗虑缠心,没有崭露生命的本真形态,没有返回到内在的自然的可能,外在的自然就不能成为他的审美对象,他与自然就永远是相互外在、彼此对峙的,陶渊明第一次将山水田园纳入审美的范畴,使山水不再是独立于人的客观对象。

(七)步骤七:探究6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心情如何?

自由、安逸、喜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是人格的觉醒。是自己心灵世界的揭示和表白,从内心到外表都晶莹澄澈,没有一丝一毫的遮盖和掩饰。这才是精神上赤条条的裸性,这才是自我的情感之真与生命之真。(守拙)

自然:一是回到自己“日梦想”的田园,如数家珍地罗列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远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二是回到自己生命本真性。摆脱官场应酬、试图倾轧、人事羁绊。“相见无杂言”则免去了俗套,“虚室绝尘想”则已超越了俗念。“守拙”则去机心而显真性。披星而出,带月而归,开荒南野,种豆南山,这才是“纵浪大化”的真超然。

(八)步骤八:探究7

交流

1.陶渊明与我何干?

2.陶渊明与我同行。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一文片段。

小结:请智者与陶渊明同行!

【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及内容解析

通过语言表象去探究诗歌的内在意蕴符合人教版必修2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学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三)四篇古诗文,对陶渊明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通过诗眼来把握诗歌符合高一学生的能力层级要求。

3.设计思路与其他依据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境界与人生境界都符合高洁的追求。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是最符合中学生特点也是最有效的诗歌鉴赏方法。先从“归”字入手来整体感知诗歌,由此生发“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探究问题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最后通过“陶渊明与我何干和陶渊明与我同行”的交流来加深学生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的感悟,并给学生留下自我交流与探究的空间。

【设计后反思】

1.设计的特点

切入诗歌的方式和四个有效探究及最后的交流环节有新意。

2.可能达到的效果

学生在探究中不仅熟记了《归园田居》,同时也从中获得了高洁的人生体验和超功利的审美追求。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篇7

探究教学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针对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纯知识灌输的美国传统教育,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设置疑难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仔细分析这种教学模式便可以发现,它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探究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蕴涵探究思想的教学模式不仅对美国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探究教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中叶,在美国教育的学科结构运动中,对于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授和学习学科结构,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探究教学的提出是建立在施瓦布的学科结构观上。在施瓦布看来,科学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探究方式的更新,它们会被不断地修正。这就是说,学科的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施瓦布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叙事等;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即在学习科学的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提出科学的解释。

这种教学方法的提出,无疑对当时的科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促使人们思考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怎样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以及怎样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等。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与改进,如今探究教学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方法。1990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的《2061计划》强调,科学教育应当符合科学探究的特点。1996年公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探究列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一位学者曾指出,如果必须选择一个词来描述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美国科学教育成果的话,它一定是探究。

二、探究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探究教学呢?要阐明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探究。实际上,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都属于探究的范畴。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普通探究包括许多个子系统,其中之一便是所谓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指科学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指学生在科学课堂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从这里不难看出,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探究教学是怎样进行的呢?从探究教学的纵向展开过程来看,大体要经过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提出科学的问题。在特定的情境中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性的问题。例如,光遇到物体会产生什么现象?怎样确定我们在地球上的位置?我们吸入体内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一样吗?这些问题应当是通过探究活动能够解决的,并且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第二,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说或猜想。例如,对于“光遇到物体会产生什么现象”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作出光会被物体吸收、光会被反射回来等假设。

第三,收集证据。首先,要制订出较详细的探究计划,计划中应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观测、实验、调查、查阅文献、观看影视录像、个案追踪分析和上网等,收集有价值的证据。

第四,解释。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第五,评估。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解释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如果结论与假设不吻合,应重新确定探究方向、制订方案进行探究。第六,交流和推广。通过制作模型、角色扮演、写论文或调查报告、举办辩论会或展览等,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交流过程中,要能够解释探究计划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最后,将结论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从探究教学的横向展开过程来看,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拿收集证据来说,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目前存在一种看法,认为只有包含上述六个步骤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探究教学。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探究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教学活动包括了上述的六个步骤,如一些在教师指导下所做的研究性课题,这些活动往往会持续数周;有些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步骤会更多,例如,在交流了探究结果之后,又发现了新的证据,这时就需要补充或重新进行解释等。这两类探究教学均属于完全探究;但多数的探究教学活动只由上述的某些步骤组成,拿美国教师协会编写的《科学》第一册来说,共编排有各类活动168项,其中的多数活动都根据教材或教师给出的问题而展开探究,或者通过定性观察归纳出结论,如“你的午餐吃什么”、“利用等高线”、“植物会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吗”、“光怎样传播”。像这样,只含有上述某些步骤的探究教学被称为部分探究。

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探究被称为指导型探究。如果某探究从提出问题、制定探究计划、收集和处理证据到总结交流,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的探究被称为开放型探究。

有关探究教学的研究表明,指导型的探究和部分探究适合于学习概念原理,而开放型的探究则有利于培养探究能力。具体采用什么类型的探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三、探究教学的特征

通过对探究教学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探究教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第一,学生是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的。探究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前面提到的《科学》中,几乎每一课都要求学生先进行观察、实验或调查等,在了解和研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而归纳出规律来。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第二,探究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英、美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教科书,都很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安排教学内容。例如,美国的《科学》在讲到“材料”时,先安排调查周围环境用到的材料,研究常见材料特性等活动,再介绍有关知识。又如,香港《今日综合科学》对“食物的功能”的处理,不是简单讲述有关常识,而是让学生根据食物成分表和中学生每天应当摄入的各类营养物质的量,查找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的各种成分,然后分析自己的膳食是否合理,是否能保证身体健康等,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

第三,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作用。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运行机制。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证据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通过对月球的连续观测,获得了一组有关月球阴影的位置、大小、方向等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月象变化的模型。可以说,证据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同时,通过证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等过程,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批判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懂得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工作以及如何通过探究发展并获得新知的。

第四,重视合作式学习。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第五,探究教学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探究教学对评价要求较高,如它要求评价每个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是否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但要弄清楚这一切,单靠终结性评价是难以奏效的。探究教学在重视并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很重视形成性评价,如学生每天的笔记、撰写的报告、绘制的图表、制作的模型等,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作出的解释,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及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探究教学评价的另一个特点。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如检查采用的方法是合适、解释是否合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等,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四、对探究教学的几点建议

研究表明,在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尤其是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教学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是指探究教学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仪器设备、教学工具、实验经费、以探究为理念编制的教材和一定的活动空间等。在探究教学中,无论是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还是交流、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持,探究教学将难以进行下去。后者是指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各级管理人员一旦认识到探究教学的内涵及优势,不仅会予以人、财、物等的支持,还会在政策上予以优待。

(二)需要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以促使他们转变教学观念。要搞好探究教学,就必须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深入理解探究教学的本质,并掌握一些教学策略和技巧,如怎样提问、怎样设置两难问题情境、怎样收集信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法、推理法。

(三)探究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首先,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例,探究活动可以考虑如下的安排:在初中低年级,主要安排一些观察、测量、绘制图表、制作、通过报刊、网络等收集和处理数据等简单的探究活动,以及一些科学史上的探究范例,以训练学生进行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了解探究的基本过程;在低年级后期及中年级的开始,可以安排一些部分探究和指导性探究,甚至单因素的完全探究,以重点训练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简单的实验等收集数据、解释数据、提出假设、作出结论等综合性的探究技能,使学生认识探究的内涵;在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安排有关控制变量、建立模型、设计实验等难度较大的活动,包括完全的和开放型的探究,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活动的数量也应考虑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过程,切忌搞“一刀切”。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篇8

正因如此,现在大家都在推行"345"课堂教学,但校与校之间,教师之间,教研员之间,对"345"含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些出版的关于"345"解读方面的书,很多观点,本人不敢苟同,如,有的把"三个阶段"理解为"三步骤",不管什么课型,全部要按照课前延伸,课中探究,课后提升来进行教学设计,再在课中探究部分渗透四个环节,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课的课型不同,特点不同,要有不同的流程,要灵活运用流程中的各环节,课堂是动态的,你固定不变,势必把教师框在模式里面,课堂更加呆板,更加机械,我也多次讲过;"今天的教学,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当学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或交叉路口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引领,不是老师设计好了,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围着教师转";"我们不能再把孩子教到教材里面去。。。。。";"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的脖子上再长上老师的脑袋","老师要做一个赶海的人,把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海洋,让孩子做大海中的一条小鱼,他要去寻找海洋中的微生物作为食物,使自己茁长成长,他要去迎击风浪,在大风大浪中锻炼,他要去躲避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现实,学会生存;他要做大海上空中的一只海燕,搏击长空,自由在的翱翔蓝天。。。。。"等等。试想如果这样固定教学模式,我说的这些老师怎样在课堂上完成?

另外,课前延伸是指什么?教学设计,老师侯课,课前预习,课前演讲,课前搜集资料,课前讨论,课前准备算不算课前?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是指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六个环节,如果说我们把课前延伸只看作是课前预习的话,杜郎口的预习课将怎没上?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篇9

为了把课程改革引向深入,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所在的长阳县,广大物理教师在实施市教科院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在县研训中心刘开双老师的带领下,结合我县的实际,经过创新发展,总结探索出“三环六步导学”教学模式.并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推行教学模式.经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简洁易行,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模式的解读

“三环六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是,一节课由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学习活动单元及过程组成,让学生在目标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下,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体验、领悟学习内容,展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通过讲授、指导、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2.1“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框架

[TP1CW36.TIF,BP#]

该模式体现创设情境、目标(或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学生自学、活动探究、交流讨论、自主评价、师生互动、应用反馈等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图1).

2.2“三环”的涵义

“三环”是指 “目标导引、活动探究、评价应用 ” 三个环节.教学过程运用三个环节交替递进,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方法不清、评价滞后的问题.这三个环节的构想在笔者所在区域得以广泛实践.

2.2.1目标导引

我们到超市购物,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漫无目的地闲逛,如果有目标,购物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活动也是如此,若是学生对学习目标是模糊的,学习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学习目标不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要素,不仅是教师要明白,也应该让学生明白,让学习活动有的放矢.一个好的学习目标的要[LL]素应该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预期达到的学习水平和要求.这样的学习目标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学什么,而且让学生明确怎么学,知道可以通过哪种学习方式达到目标,就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也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评价活动.

2.2.2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是在学习目标的导引下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方法的总称.通过问题引导、学法指导,一步i引导学生按具体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达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每一个学习活动,教学内容、方式是具体的,需要到达的水平和要求是明确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目标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下,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体验、领悟学习内容.

2.2.3评价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习活动结束时,都安排相应的学生自主评价,及时检查评价学习效果.在一节新课结束后,也要安排课堂小结、当堂演练、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情况.通过及时评价、形成性评价使自主评价紧随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展开,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3“六步”的涵义

“六步”是指对于某一课时或某个学习活动采取的六个基本步骤,即“情景问题探究评价应用反馈”.“六i”是基于“以学定教”提出的一种范式,对于某个教学内容,并非要面面俱到,可以是全部,也可以侧重其中的部分步骤.

2.3.1情境

新课程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如利用实验创设,联系社会生活现象和素材创设,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通过实践体验创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等.情境创设的作用是巨大的,能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兴趣,唤起主动学习的欲望,矫正前概念的偏差,做好思维铺垫,活跃课堂氛围.情境可以在引入课题时创设,也可以在每个学习活动单元过程中进行创设.

2.3.2问题

探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针对学习目标而设计的一个个学习活动单元,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问题的特征而预设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对有的问题,可采取自主学习解决;有的问题,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有的问题,可采用实验法;还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还要突破预设的束缚,灵活加以处理.总之,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问题设计得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就会有效驱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3.3探究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广义地讲,学生或通过自己的活动,或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方式的主动学习,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都是探究过程.所以,如上所述,针对具体问题而采取的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理论推理、实验探究,以及精讲点拨、师生对话、演示操作、小组讨论、体验、展示等学习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建构形成自己理解的知识和方法而采取的探究活动,这是教学过程的重头戏.

2.3.4评价

新课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这里的评价可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及时评价,对自学效果的检查,也可以是对整堂课的学习情况的检测,还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的口头点评、学生互评和学生对课堂收获的自我总结.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同时,通过学生之间开展自主评价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会评价.

2.3.5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指在一定情境下展示和表达学生所理解的知识,这个步骤贯穿于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外实践和测验考试之中,所以在上述“三环”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当堂演练、拓展延伸等环节,既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初步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2.3.6反馈

反馈指教师利用课堂观察、自主评价、当堂演练、拓展训练和形成评价等环节,与学习目标中的水平和要求对照,提供反馈信息,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 上的差异,采取措施,修正教学素材或过程,修正偏差,进而进行释疑解难、变式训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三环六步学导”教学模式以学习活动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目的,不仅学会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学会学习,充分体现了“双主”――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主导性和主体性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能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3“三环六步导学”教学模式课例

本文以人教版第十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为例,依据“三环六步导学”教学模式,具体地介绍.

3.1目标导引

(1)通过看书、讨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适用的条件.

(2)通过阅读例题、老师讲授、同步练习,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及一般方法.

3.2活动探究

情景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并表述出来.

活动1:阅读课本78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活动2:讨论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因果关系.

活动3:阅读课本78、79页的例题1和例题2,思考用公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和规范要求.

[BP(]活动4:例题讲析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BP)]

活动4:例题讲析,点拨电阻与电压、电流无关,欧姆定律的[HJ1.45mm]另一个适用条件是同一时刻(同一状态).

例1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JP3]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3.3评价应用

3.3.1自主评价

评价1:请你口头表达欧姆定律的内容.

评价2:请你说出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评价3: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提示区分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符号)

评价4: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评价5:下列关于欧姆定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C.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D.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无关

评价6:归纳用欧姆定律公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

3.3.2当堂演练

(1)关于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

B.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

C.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也越大

D.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小,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

(2)一条镍铬合金线的两端加上4 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是0.2 A,则它的电阻是[CD#3]Ω.若合金线的两端电压增至16 V时,它的电阻是[CD#3]Ω,这时若要用电流表测量它的电流,应选用量程为[CD#3]A的电流表.

(3)关于欧姆定律,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流和电阻成反比

B.对同一个导体,导体中的电流和电压成正比

C.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所以电流只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也与导体的电阻有关

[TP1CW37.TIF,Y#]

(4)在探究电阻两端的电压跟通过电阻的电流的关系时,小东选用了甲、乙两个定值电阻R甲、R乙分别做实验,他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2所示的图像,请根据图像比较电阻R甲与R乙的大小,R甲[CD#3]R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3.3拓展延伸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篇10

一、单元分析

《植物》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认识植物的开始单元,在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将继续研究.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枫叶展示着火红的色彩,银杏叶闪耀着银色的光辉……秋天真是一个缤纷的季节。学生在欣赏秋天美景的时候,已经开始留意身边的大树和小草了。科学教学内容也就从观察孩子身边的事物——“大树”和“小草”开始了。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基础。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是具有以下特征: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过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教材首先选择了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经历单纯用眼睛看,到对一棵树进行科学观察的过程,让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本单元的观察对象——大树和小草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同的成分对学生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成分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学生的感知中居主要地位;而另一些成分则被掩盖,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有目的地观察。同时按顺序观察也是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有顺序地的观察,学生才能准确,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各种事物

    本单元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我们只要认真研读这套教材就不难发现:看一棵大树——观察一棵大树——观察大树的叶——分辨不同的叶——分辨不同的树——观察不同的草——分辨树和草总结构的变化植物的共同特点。在这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不少有关植物的知识,但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观察研究活动来获得对生命体的体验,这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教学思考与建议

    课前准备:把学生组织好,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到野外观察,采集各种各样的落叶和小草,要求他们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即完整的大树——树叶——茎,完整的小草——茎的种类,使学生对于大树和小草的特征有比较深的了解。

    备学生:三年级的孩子初次接触科学,他们还不知道科学为何物,科学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初步感性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观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还只停留在看的层面,通常是没有目的,也没有顺序的。我们作为科学教师就应该跟他们讲出科学的意义,上出科学的味道,讲清科学的道理。带领他们观察大树和小草时一定要注重他们各种感官的训练和体会。大树和小草开始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粗细、高矮、颜色、形状和大小等。不管观察什么都要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都要按顺序。学生参加观察活动越多,大脑接受的信息就越多,建立的印象就会越深刻。同时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在了解自然,认识大自然的时候,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三、 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内容有七个主题,大概七至八节课,依次是这样的:(1)我看到了什么,(2)校园里的树木,(3)大树和小草,(4)观察水生植物,(5)植物的叶,(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7)植物的共同特点。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概念方面:(1)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此目标贯穿在本单元每一节课中,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常见的植物“1.1”中。(2)知道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绿色开花植物还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此目标在第三课到第七课中都有体现。(3)植物都有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种植物的个体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如一定的阳光和水分。此目标主要在第七课里体现。(4)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后代。此目标主要在第六课和第七课里体现。(5)总结植物的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定的周期。这些也可以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方面:(1)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认识科学探究“1.7”和“2.1”中,在教材第一课到第六课都有体现。(2)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的观察、实验与操作的“5.1”和“5.2”中。在前六课都有体现。(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问题“5.3”和“5.4”。在第三课和第五课中都有体现。(4)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此目标在第六课要实现。(5)、比较多种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此目标在第七课要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不同植物的研究兴趣。此两个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对待科学学习“3.1”和“3.2”中。(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的研究。(4)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中植物的意识。(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地追求结果的态度。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3.3”中。

   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此课需要认识真正的观察是怎样地看。步骤可以是看一棵大树的照片——回忆交流观察过的大树——制定观察计划——按所规定的观察计划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是《校园的植物》,根据案例学习观察记录,学会拓印树皮,学会有效地提出问题,清楚地与同伴交流,观察的方法是先整体再局部,后再回到整体。

   第三课时是《大树与小草》,教学步骤是认识常见的小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整理大树与小草的异同。

   第四课时是《水生植物》,教学步骤是(1)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2)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3)总结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异同。

   第五课时是《植物的叶》,建议课前收集各种树叶,教学步骤是观察比较和统计树叶的活动——观察叶的生命特征——总结的生命特征。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篇11

关键词 网络平台;数学作业;批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4-0078-03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及其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正在面临着巨大变革。一些新兴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远程教学、网络学习、网上提交作业等。与传统的学习模式一样,作业依然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伴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很多学校、很多学科正在逐步实现作业的无纸化和网络化。数学作业的批改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进行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处理与批改,才能充分发挥这一环节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在网络平台上通过作业的批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研究网络平台上数学作业批改方式的必要性

学校的教务部门对教师批改作业的要求大都是“认真批改,重视讲评,反馈及时,矫正有效”。现在数学书面作业的批改模式基本是:收作业——教师改——改后评;传统的教师批改作业的方式主要是“全批全改法”。但是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发展,“全批全改法”已经不能适应多种形式的作业模式了。针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的新特点,适时地进行“网络平台上”数学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1)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作业有多种形式,教师应有多种批改作业的方式与之相适应。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发展,教师们对于数学作业的设计越来越精心,选择的数学作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经常选择的有基础性作业、探究性实践型作业、叙述性记录型的作业等。多种形式的数学作业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灵活的批改作业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否则作业批改只能是机械性的重复划勾和叉,无法做到全面分析,更不能给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批阅或指正。

(2)网络平台上数学作业批改方式的应用有利于提升高中假期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假期中除实践应用类的作业外,对于基础训练类的作业很多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都急于想知道答案。众所周知,通常假期作业反馈的时间很长,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错误得不到及时改正,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假期作业的实际效果。而在网络平台上批改数学作业的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和次数的限制,能够很好地解决假期作业批改反馈时间过长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升高中假期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3)校园网的普及促进数学作业无纸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电邮以及其他通讯工具(如QQ群、班级博客以及学习论坛等),学生在网络上交流作业和功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遇到难题转向网络寻求帮助。这些都促进了作业的无纸化以及教师利用网络批改数学作业方式的发展。

高中数学作业的特点及简单分类

数学学科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所以数学作业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数学作业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其次,数学作业具有严谨性的特点。通常意义上讲,对于数学学习内容我们可分为三类: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和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这三类内容互为前提,互为条件,虽然内容处于不同层次,但它们相应的关系又影响着学生三个层次的学习。前一层次的学习是后一层次学习的基础,后一层次的学习是前一层次学习的发展,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在这三个层次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此种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为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数学作业分为巩固性作业和研究性作业两类,具体常用的作业形式包括基础性作业、探究性实践型作业、叙述性记录型作业等。

(1)基础性作业。这类作业是以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一般都是以教材提供的练习为主要内容,以书面作业为主要形式,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题型和解题规律。

(2)探究性实践型作业。这类作业一般包括调查访问型作业和实践型作业。它主要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

(3)叙述性记录型作业。这类作业包括课堂日记、考试日记、思维日记、生活日记等,就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思维情况、考试做题以及反思情况,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感受、探索、发现等,并把这些疑问、感受、探索、发现传递给老师或同学,以培养学生整理知识和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网络平台上数学作业批改方式实践与应用

1. 电子邮件方式批改作业

电子邮件方式,即学生将作业电子文档发送到教师信箱,教师批改学生的电子作业。

(1)电子邮件方式批改作业的具体实施步骤:步骤一,教师设立班级公共邮箱,主要用于上传布置作业及信息发布。步骤二,学生下载公共邮箱中的作业并完成作业。步骤三,在作业完成的规定时间内学生将作业电子文档以附件的形式发到教师信箱,教师批改学生的电子作业。步骤四,教师将批改后的学生作业随时通过电子邮件反馈给学生,并针对每位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点评及分别指导。步骤五,教师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各种答案的比例予以提炼总结,发布在公共邮箱,并对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予以总体反馈。步骤六,请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情况,对作业进行修改,并按步骤提交订正后的二次作业。步骤七,教师再次按步骤批改学生作业,并保存。

(2)电子邮件方式批改作业的适用类型:基础性作业、探究性实践型作业、叙述性记录型作业。

(3)电子邮件方式批改作业的优势:作业的作答与批阅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对学生而言,可以在任何一台连网的电脑前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省去了因用笔书写作业而花费的抄写时间,同时也节省了作业本的费用;对教师而言,利用计算机的检索功能,花在批阅作业上的时间大大地减少了,并且作业的批阅结果能及时地反馈给学生,教与学得到了有效的互动。

2. 通过FTP方式批改作业

FTP方式,即在校园网上教师将作业题目与要求的文档上传到FTP服务器,学生下载并完成作业后提交到FTP服务器上,教师下载学生作业进行批阅。

(1)通过FTP方式批改作业具体实施步骤:步骤一,教师将作业题目与要求的文档上传到校园内网的FTP服务器。步骤二,学生下载作业并完成作业。步骤三,在作业完成的规定时间内,学生将作业电子文档提交到校园内网的FTP服务器上。步骤四,教师下载学生作业进行批阅。步骤五,教师将批改后的学生作业随时按照上述步骤反馈给学生。步骤六,教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各种答案的比例等予以提炼总结,上传至校内FTP服务器,并对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予以总体反馈。步骤七,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情况,对作业进行修改,并按步骤提交订正后的二次作业。步骤八,教师再次按步骤批改学生作业,并保存。

(2)通过FTP方式批改作业的适用类型:基础性作业、探究性实践型作业、叙述性记录型作业。

(3)通过FTP方式批改作业的特色与优势是:本系统为内部系统,仅限于校园网络内部访问,使校园网络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业的批改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反馈及时,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效率,提升了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3. 通过公共邮箱定时公布正确答案的自助式批改作业

通过公共邮箱定时公布正确答案的自助式批改作业,即在学生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到教师的邮箱后,教师在公共邮箱内公开本次作业的正确答案,学生分别下载后自助式批改并订正作业。

(1)通过公共邮箱定时公布正确答案的自助式批改作业具体实施步骤:

步骤一,教师设立班级公共邮箱,主要用于上传布置作业及信息发布。步骤二,学生下载公共邮箱中的作业并完成作业。步骤三,在作业完成的规定时间内,学生将作业电子文档以附件的形式发到教师信箱。步骤四,在学生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到教师的邮箱后,教师在公共邮箱内公开本次作业的正确答案,尽量步骤详细,讲解清晰。步骤五,稍后教师将学生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予以提炼总结,发布在公共邮箱。步骤六,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情况,分别下载后自助式自己批改并订正作业。步骤七,学生将批改作业后的成绩及问题统计后发至教师邮箱。

(2)通过公共邮箱定时公布正确答案自助式批改作业的适用类型:基础性作业、探究性实践型作业、叙述性记录型作业。

(3)通过公共邮箱定时公布正确答案的自助式批改作业的特色与优势是:把作业批阅权归还给学生,把教师用于批阅作业的时间转移到研究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加强个别指导上。学生可以自主对作业进行批改、反思和订正,且时间、地点不受限制,有利于其对于知识的掌握,所谓“慢工出细活”。

网络平台上数学作业批改方式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对于可能出现的雷同作业进行检索,杜绝作业抄袭现象。电子作业虽然方便快捷,给教师批改作业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作业的抄袭埋下隐患,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作业原创性进行监督。

2. 注重网络平台上的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师生和生生之间关于作业的交流与讨论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可以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在网络平台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容易实现。例如,校园网上可以开辟作业讨论BBS和小纸条功能,或者利用QQ等即时通讯软件建立班级作业讨论群组等。

3. 网络平台上批改数学作业的方式灵活多样,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应在遵守基本程序和原则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新的探索和改进。因为教育本身是丰富多样的,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异,学生的情况更是复杂多变,所以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批改学生作业时也必须结合自身和学生特点。

关于网络平台上数学作业批改方式的几点思考

作业环节是整个数学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平台上数学作业的批改方式是现在高中数学作业批改方式的有益补充。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它将数学课堂教学延伸至课下,延伸至校外。故此,网络平台上数学作业的批改方式都应该有很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作业需要教师下载后批改,下载的时间稍长,而且批改后作业统计较为烦琐;2.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知识,特别是将这种资源运用于写作业、提交作业及订正作业的能力还很欠缺,人机交流的技能技巧、网络通信软件的操作等能力参差不齐。

网络平台上数学作业批改方式受数学教学内容、设备以及学生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还需进一步完善。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作业批改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多彩,在文字、图示的基础上增加动画和音视频等内容,还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

参考文献

郑影卓.赵玉.赵蔚.网络作业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5),50-52.

冯能山.Internet环境下电子作业的一种实现模式[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15(3),16-19.

秦新国.电子作业管理和作业抄袭检测技术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顾海英.如何提升小学假日数学作业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1,(1).

刘光会.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4-16.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篇1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是初中化学学习以来进行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活动与探究,如何通过这个活动与探究实验,来进行科学探究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这将影响学生以后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学习化学,起到示范的作用。我在这节课中是这样设计和开展的。

【复习提问】首先进行了与本节课有关知识内容的复习:1.人体吸入的空气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单一的物质;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把燃着的小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空气瓶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过渡引入新课。

我们每分每秒都要进行呼吸,那么我们吸入的是什么气体,呼出的又是什么气体呢?(学生很快说出:空气、二氧化碳;教师反问: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气体吗?请同学们思考)上节课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活动与探究,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实验的方法,本节课继续进行实验探究,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讲授新课】“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鼓励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答:呼出的气体只含二氧化碳;除二氧化碳外还含有水蒸气;除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外还含有氮气等气体;许多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了比较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但气体成分的含量可能不同。

教师继续引导,如何证明你们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答:用实验来证明。接下来一个步骤就是设计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根据什么原理来设计?(学生答:猜想与假设)首先我们要做什么?(学生答:收集气体)

【设计实验】

思考:怎样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呢?问题抛出后,教师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做实验边引导,学生们一个个看得很出神,不自觉地进入了学习情境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我又让学生回忆了刚才的操作步骤:①将集气瓶充满水;②收集呼出的气体;③用玻璃片盖好瓶口,将集气瓶正放在桌上。且每一个步骤我都要学生讲清原理?学生也能逐一答出:①集气瓶中无气泡说明瓶中充满水;②呼出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③呼出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瓶口向上正放等。

那么空气如何收集?学生答: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并盖上玻璃片即为两瓶空气。

(教师)两种气体已收集好(待下面备用),下面的步骤就是实验验证。用什么样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呢?(提示)可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来检验气体,经讨论、分析得出用以下三种实验方法来验证。

【实验验证】

(实验1)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空气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实验2)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空气与呼出气体中的氧气的含量

(实验3)用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的方法检验空气与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的含量

教师分别进行了三个实验的演示,然后提问:在三个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每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学生抢着回答问题,表现参与探究实验的热情很高涨。

实验一中的现象是:空气瓶中不浑浊,呼出气体瓶中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教师追问:空气瓶中不浑浊,是不是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学生答:不是,那是为什么?是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少。

实验二中的现象是:空气瓶中的木条继续燃烧,火焰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瓶中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教师又追问:呼出气体瓶中的木条熄灭,是不是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氧气?学生答:不是,那又是为什么?是因为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少。

实验三中的现象是:呼气的玻璃片表面有小水珠(或变得模糊或一层水雾),而空气中玻璃片无明显变化,说明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说明同学们对实验现象观察的比较仔细,描述的也很详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也被启发了,解决了探究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了实验结论。下一个步骤就是记录与结论。

【记录与结论】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但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强调“两多一少”。

在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反思与评价。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反思与评价。有少数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如果让我们来实验就更好了,我就顺势利导,布置了当天的化学作业:回家利用家中的玻璃杯、吸管、盆等常见物品,练习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

【反思与评价】

实验验证的结果有两种情况:猜想与假设可能正确或不正确。若猜想与假设不正确,就需要反思,从实验中找原因,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反思教学就是为了改进教学上的不足,更好的完善教学。

(讨论)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大致要经过怎样一个过程?

经过上述实验过程的活动与探究,同学们很自然说出六个过程。水到渠成,教师小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为了检验同学们本节课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如何确定瓶中气体已集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