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年度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5-21 18:55:25

新闻年度总结

新闻年度总结篇1

在过去的一年里,本人所经手的工作可分为《xx》手机报与民生新闻采写两个方面:

在《xx》手机报这项工作上,实行的是“隔周轮班制”,也就是说一个月当中有半个月都需要值班,日常工作中,主要负责手机报的编辑排版和把关工作,从2015年10月份起,也开始同时兼顾编审工作。由于分工流程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所以每日的下班时间一般是当晚7点半。

现在想来,我还是很认同这样一句话:“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于一些把媒体作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典型弱势群体,我们如果要报的话,就该有足够的慈悲心和责任心,对经手的生命充分负责。或许会有人笑我的说法太算太文艺,但我依旧认为“让无力者有力、让悲哀者前行、让绝望着看到希望”这句话并非一句口号儿,而应该作为一种报道原则;至少,我并不觉得这句话有多矫情。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可能是由于《xx》手机报跟民生新闻采写同时兼顾的缘故,自我感觉每一天都过得特别充实,也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吧,当在每个季度评出的好新闻上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名字时,终于可以确定“自己确实是有进步的”了。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带着自身的不足继续努力,多向老同事们学习,期待在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中能够发现“因为不断蜕变而变得更加完美的自己”。

新闻年度总结篇2

一、一年工作情况1、在思想、学习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我认真深入的学习xx同志的"xxxx"重要思想,以及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还从电视、报纸中了解当今的国际政治形势,社会动态及党中央的指导方针等。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我深知,平时的勤勉积累对于记者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业务基础

2、严于律己,遵章守纪。在单位,我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处事。工作兢兢业业,谦虚谨慎,注意向同事们学习,取长补短。

3、业务能力明显增强。从踏上记者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嘻”的道理。我把每次采访、写稿都当成是学习、锻炼的机会。为了写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新闻,每次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甚至是没有思想准备的突发事件,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立即采访、报道。与此同时,我自觉树立“精品意识”,撰写普通新闻题材时注意寻找新的“视角”,注意对传统的文章结构进行创新,努力拓宽视野,写了许多关注“民生”的稿件和一些实际存在,但又极易被人忽略的新闻,把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海门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工作中的“勤”使我能及时洞悉世事变化,而善于“思”则使我源源不断地获得了写作灵感。通过不懈努力,我的一些稿件分别被人民公安报、检察日报、江苏法制报、扬子晚报等报刊录用,在南通两家媒体上也刊登了一定数量的新闻。我还拿起相机,学会给自己的文章配图和记录日常社会生活场景。

与此同时,进步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工作上的不足,首先是学习不够,在完成日常采访报道工作后用于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不多,有时对于新事物、新情况的反应还不是很灵敏,直到错失了或是文章发表了,才发现没有把很好的新闻体裁做深、做精,留下了遗憾。其次是在第一时间报道突发案件的采访过程中过分相信警方调查人员判断以及所谓程序上“保证”,没有想方设法通过其他信息源对报道中涉及的新闻事实进行逐一核实,因而造成了两次并非主观意愿上的报道失误。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以后一定会在工作中给予注意和克服。

二、今后的工作打算

新时期的新闻报道对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要比以前更加重视学习,不断汲取知识养分,自觉强化与时俱进的意识,接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力争做一名学习型、专家型记者。我还要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多侧面地观察社会现象,提高创新思维和辨别能力,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型思维,更好的把握新闻、选准角度,真正做到“高看一眼,深挖一层”。一、全力抓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在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中央和省市作出的安排部署。区新闻工作者协会把这一活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年,积极参与,努力工作。

二是配合区委宣传部等举办了新闻宣传知识培训班,广泛邀请大众日报社、省人民广播电台、日照日报社等资深记者前来授课,有力提升了全区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队伍的写作素质,为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准确把握宣传重点,紧贴中心加强造势

XX年,我们围绕落实全区总结表彰会议和区“两会”精神,努力聚焦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为全面构建和谐岚山,实现我区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新闻年度总结篇3

1、围绕企业中心积极组稿编稿,发挥网络宣传优势。今年的网络新闻一块,按领导的指示,重点结合局安全生产、营销服务反违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援川电网重建等中心工作,快捷、图文并茂的开展宣传报道,先后在××信息港开辟了【春季安检】、【科学发展观】、【大家谈】(营销服务反违章大家谈)、【××援建系列】、【严抓严管强势推进】、【抓好秋检夯实基础】、【庆国庆保稳定】、【诚信;感恩】、【芙蓉风采】、【营销服务反违章】、【学安规保安全】等十个专栏进行重点宣传。在稿件编发过程中,从严把住编辑关,避免了新闻随意发和滥发现象的发生,保证了网络新闻发稿的严肃性,提高了网站质量。据统计,到11月20日止,××信息港共刊发网络新闻2229条,其中局内新闻1111条。

2、定向服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创新栏目办好报。年初,围绕部门领导提出的对《××电力报》版面进行重新策划创新的办报思路,积极和对口服务的党政工团各责任部门沟通,对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板块版面进行调整,重新设置了《科学发展观》、《党员风采》、《基层党建》、《廉政征文》、《员工之声》、《芙蓉花开》、《企业青年》等专栏。在下半年对版面分工进行调整后负责《××》文学版块,接手后有意识的加强了与各单位文学、摄影爱好者联系,配合企业中心工作以及各类大型活动约稿,力争文章和图片主题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真实反映出一线员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同时在平时还留心多看报多学习,广泛借鉴其他报纸的板式风格,争取版面灵活、美观,尽可能扩大报纸的影响面,得到职工更多的关注。

3、完成报纸分发和网站、报纸的发稿统计工作。

二、新闻采写工作

1、配合中心工作,认真采写新闻稿件。4月份,作为局新闻工作人员,很荣幸的得到了跟随张书记到××,到我局援川电网重建一线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机会。在一线的路途和工地上,总被同事们在平凡的工作及言谈中表现出来对对企业的忠诚和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和奉献精神所打动,在完成现场新闻稿之后完成了人物通讯稿件《立在××援建工地上的杆子》,此稿件先后在国家电网报、湖南电力报、××晚报等媒体发表。此外还配合春检、营销服务反违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工作完成了一些宣传稿件。

2、积极主动抓线索,尽力展示企业工作亮点。因为负责平时的网络来稿初审,所以有很多机会了解到很多基层单位的工作亮点。工作中我认真阅读每一条基层来稿,除认真完成编辑发稿任务外,只要是认为有新闻价值的稿件,都积极与通讯员沟通,提出相关补充采写建议或者直接去做相关补充采写,力争亮出企业的每一个工作亮点。另外就是找准位置,做好对口宣传服务。平时注意和对口的营销、农电部门保持联系,按各对口服务部门的宣传工作重点和要求,配合做好宣传服务工作。据统计今年1至今共在我局以外的其他新闻媒体发稿70余篇。

三、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1、电力报目前已经过了大力度的改革,得到了更多的读者,但还是拥有很多的努力空间。存在报纸版面设计有时不够抢眼,稿件来源面不够宽、稿件质量不够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纸的整体质量。需要加强学习,加强这方面的讨论交流,将报纸这方责任田办得更好更精。

2、摄影水平差强人意。要加强学习和训练,不断提高采访工作中的摄影实战应对水平。

四、2010年工作打算

俗话说谋定而后动。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将自己对2010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向各位做个汇报。

新闻年度总结篇4

20*年,我省版权管理工作在局党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省市两级版权管理部门按照年度工作部署和要求,围绕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打击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和版权行政执法、加强日常监管等中心任务认真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工作目标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认真组织开展《著作权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的版权法律意识。一是按照省知识产权联席办公会议和省整规办的统一部署,组织全省版权管理部门积极参与了全省各地开展的 “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宣传活动。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李清林,省人大副主任张以祥,副省长王菊梅,省政协副主席陈义初和各省辖市的领导同志分别在省会郑州和所在地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了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数万名群众参加了保护知识产权签名活动。活动期间,省版权局和各地版权管理部门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共发放宣传品1万余册(张),接待参观人员12万人次。与此同时,由*副局长代表省政府对《20*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作了主体。这次活动的规模是历年来最大的一次。6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十五周年纪念日。全省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纪念活动,印制了国家版权局颁布的《著作权行政投诉指南》及各种宣传材料向社会广泛发放,受到权利人的普遍赞扬。二是与省委宣传部、省整规办、省检察院、省高院、省公安厅、信息产业厅、省通讯管理局、省工商局、省互联网行业协会等部门在年底联合召开了“利用12312举报投诉热线深入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新闻会,规范互联网的运营秩序,提高公民版权法律意识,动员广大群众利用 “12312”热线及其他方式举报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三是举办培训班宣传版权法律知识。今年共有新闻单位的xx多人接受了著作权知识培训;组织音像制品经营单位、计算机软件制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学习版权法律知识和《反盗版百日行动公告》,累计有1.3万余人参加学习培训。四是利用媒体宣传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局长、*副局长和版权管理处的同志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大河报、郑州晚报、今日安报、东方今报、文化时报等多家媒体刊发文章或接受采访,向社会宣传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解答人民群众所关注的一些问题。五是利用查办案件的机会,以案释法,有针对性地对侵权当事人进行版权法律知识教育。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全面展示了我省版权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宣传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版权保护的方针、政策,普及了著作权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版权法律意识。

(二)组织开展打击侵权盗版专项行动,集中解决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我省不失时机地在全省先后部署开展了打击盗版音像制品和计算机软件专项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和“反盗版百日行动”。通过专项行动,大量盗版和销售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治理,利用互联网侵犯著作权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省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市场和互联网领域的面貌有了明显改观,版权监管领域不断拓展。根据中宣部、国家版权局等八部委和全国整规办《关于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专项行动的通知》部署,我省在年初和年底先后开展了两次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全省重点立案查处网络侵权盗版案件22起,依法对侵权单位作出了相应的处罚,关闭了非法网站,没收了涉案服务器,共行政罚款人民币11.5万元。按照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等十部委在全国开展“反盗版百日行动”的工作部署,积极参与了在全省集中治理音像制品和计算机软件制品经营场所,打击音像制品和计算机软件制品侵权盗版的专项行动。组织音像、计算机软件制品经营单位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开展自查自纠,并动员其主动上缴盗版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制品 18万余件;各级版权部门与计算机销售(组装)经营单位、计算机商城管理方面的代表签订了责任书。在专项行动中,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8.2万余人次,检查出版物经营单位6.6万多家(次),检查印刷复制企业7000多家(次),取缔非法摊点和游商928个,吊销行政许可证118家,收缴各类盗版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制品22.5万件,处理行政案件1002起,移送公安机关查处17起,对46人采取了强制措施,经检察机关批捕4人。

(三)加大著作权侵权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20*年,我省注重实现版权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将主要精力放在行政执法上来,结合开展专项行动,把打击各种损害公共利益的侵权盗版活动作为版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大了案件查处工作的力度。今年全省共查处各类侵权盗版案件1143起,取缔非法经营单位(摊点)1139家,查处盗版窝点24家,收缴侵权盗版制品53.4万册(张),有25起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省局直接受理侵权盗版案件35起,目前已结案29起,行政罚款18万元,其余6起正在办理之中。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牢牢掌握版权保护工作的主动权。为了进一步加强版权行政保护工作,促进版权相关产业的发展,省局对我省近几年来版权保护工作状况进行了总结,对我省目前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工艺美术、广告会展、建筑设计、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等版权产业和版权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全省版权保护工作的现状,摸清了全省核心版权产业和版权相关产业的基本状况,构建出加快全省版权产业发展具有的基础性框架,初步形成了加强版权行政保护工作和版权兴业,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关于我省版权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版权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的报告》。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吴基传副主任、省人大教科文委员会、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法制委员会、省委政策研究室,国家版权局分别听取了我省版权保护情况及版权产业发展状况的汇报,对我省版权保护和促进版权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五)继续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在完成省级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各省辖市对市级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进行了检查,督促全省18个省辖市基本完成了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任务。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政府办公软件使用和管理的通知》,对各级政府办公软件的采购、使用和管理进行了规范,从制度上杜绝了政府机关使用盗版办公软件的问题。按照国家版权局等九部委《关于印发关于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拟定了我省《关于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实施方案》,并为即将全面开展的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做了一些前期准备。

(六)做好作品著作权登记和版权贸易工作。积极开展了作品著作权免费登记工作,为著作权人提供良好的服务。全年各类作品登记共计149件。其中文字作品60件、音乐作品25件、美术作品17件、设计作品13件、图形作品22件,舞蹈、电影、电视录像、工程、戏曲、摄影和其它作品12件。作品登记数量与去年同比增长95%。从全年作品著作权登记情况看,随着著作权法的宣传普及,著作权人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加强,作品著作权登记范围在不断扩大,作品著作权登记在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利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认真抓了引进版权贸易合同审核登记和版权贸易工作。截止11月,共审核登记出版社从海外引进版权贸易合同41件。在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我省各出版社共达成版权贸易(合同及意向合同)129种,其中输出57种,引进72种。今年10月,我省首次组团参加第58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海燕出版社、大象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共达成版权贸易项目265种。输出版权项目分别为伊朗和台湾地区;引进版权项目分别为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

总的来说,经过省市两级版权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我省的版权工作已基本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版权工作在全省工作大局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地位越来越突出,成效越来越显着。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版权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全社会版权法律意识普遍淡薄,人们对维权与侵权的认识不足,版权普法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些地区和领域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侵权盗版问题,侵犯著作权的案件时有发生;省辖市版权管理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省辖市至今未加挂版权管理机关的牌子;基层版权执法人员少,执法力量薄弱,办案经费不足,执法水平不高,影响了版权管理和侵权案件的查处工作;调查研究工作开展不够,与相关管理部门、司法机关、版权相关产业单位联系少,开展活动少,版权管理存在一些局限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做好版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将知识产权保护上升到全国全省发展基本战略的高度推进。xx强调:“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xx总理指出:“我们一定要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像钢铁一样硬,而不是像豆腐一样软”。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省委八届二次全会上也明确提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精神动力。”“要把文化强省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强软实力和提高竞争力、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的讲话批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反盗版百日行动”的开展,打击侵权盗版连续三年被列为全国、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工作,版权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这些情况也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版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准确定位,切实认清版权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做好版权保护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者的权益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侵权盗版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毒瘤,不仅直接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挫伤守法经营、自主创新者的积极性,而且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侵权盗版问题不解决,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势必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好版权保护工作,是鼓励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河南的重要基础。保护创新是版权制度最基本的内涵,在创新能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变得更加重要的今天,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让不法分子代价惨重,着力保护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卓有实效地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大局服务。做好版权保护工作,也是促进版权相关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客观要求。

做好版权保护工作,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既是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立和中原崛起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决不能把版权保护工作看成是一般性的工作,甚至认为无关紧要。只有切实提高对版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才能奋发有为地做好版权工作。

三、全面落实20*年版权保护工作的各项任务

20*年版权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党全国和全省工作的大局,转变管理职能,加大监管力度和对侵权盗版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普法宣传,增进服务意识,提高版权的创造、管理、保护与运用能力,为建设创新型河南、构建和谐中原做出积极贡献。

(一)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要进一步加大著作权法的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改进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加大对大案要案的宣传力度,切实起到对侵权盗版分子震慑的作用;充分利用“4·23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与“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针对特定行业、特定人群开展宣传活动。重点开展针对地市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继续加强对社会普通公众的宣传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版权保护系列活动,继续推动中小学版权普及教育。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从事版权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等,进行版权专业知识培训。

(二)加强行政执法和社会监管,保持对侵权盗版行为的高压态势。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监管,把网络侵权和软件盗版作为执法重点,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完善行政执法中的举报、协查、通报、统计和备案等制度,积极探索行政执法和社会监管的长效机制。积极参与“反盗版天天行动”,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加强与司法部门的衔接与配合,对于涉嫌犯罪的侵权盗版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坚决移送司法部门。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执法手段和监管机制,提高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的有效性。

新闻年度总结篇5

为了提高政治素质,我要求自已做到: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认为,记者讲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要做到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重视政治理论学习。

记者心理素质包括: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些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记者的必备条件。所以,我始终不忘提高自已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摄像记者,光有较强的政治和心理素质还远远不够,更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于是,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寻找各种与业务有关的资料,如《新闻学理论》、《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等专业书籍,并不断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坚持每天认真观看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边学边实践,使自已学到的每一点先进技术都落到实处。

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已努力做到: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等。

二、敢于吃苦,勇于实践

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缺乏对社会的基本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的,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同样一个新闻题材,有的记者拍得有声有色,有的记者却拍的枯燥乏味,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实践出真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就是这个道理,一些影响面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闻作品,都是作者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素材,进行了艰苦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分析才完成的。因此,我要求自已做到“三勤”、“两不怕”,即“脑勤、腿勤、耳勤”和“不怕苦,不怕累”。对得到的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为止。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0*年春天,是我们台管理机制改善的春天,改变了我台以往等新闻、派新闻的被动局面,给所有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平等竞争、平等提高的良好机会。今年八月份,我代表镇妇联参加了市妇联、市建设局联合举办的“建设杯学长霞做时代女性”演讲比赛,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我镇和台里争得了荣誉。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通过学任长霞,我认识到只有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才能做一名称职的记者,任长霞精神不仅作为一句口号,更作为一种信念渗透到我的头脑中,所以200*年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

今年五月,我经过拍摄、收集了大量镜头和资料,精心策划了《我镇非公企业工会工作开展有声有色》的系列报道,为我镇非公企业工作发展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得到了许多企业的好评,也为我镇经济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新闻年度总结篇6

适时适度的评比,能够褒奖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工作,而一旦评比泛滥,沦为牟利工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便走向了总结工作的反面。最近,全国各级党委、人大、政协和法院、检察院等系统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项目进行了集中清理,涉及项目共有75589个,撤销了其中73726个,撤销率达97.54%。据测算,单这一项,每年便可节约资金20多亿元。评比泛滥造成的浪费,可见一斑。

除直接经济损耗之外,评比泛滥对社会风气的污染不容小觑。一些单位为了投上级所好,不切实际乱定指标,落实多少却漠不关心。一些单位对于上报的数字水分不加核实,而是照单全收。还有一些单位借评比表彰之机乱发财物,甚至向基层、企业和干部群众变相摊派评奖费用。评比泛滥,也给了一些投机取巧者可乘之机,个别人把年终考评当作评功摆好的机会,挖空心思争名次、拿奖励。组织者和参与者“各取所需”,岂不知却助长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铺张浪费甚至是吃拿卡要的歪风邪气,给基层添了多少负担、惹来多少民怨!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机关工作好不好,最终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企业经营怎么样,最终要看市场认可不认可。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考察、行业协会对企业的管理,应该看群众反应、市场表现。年终检查评比泛滥,背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既贻误了工作,又失去了民心,暴露出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用错了“尺子”、花错了精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行业协会,都应该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办实事上,把精力用在解决问题、谋划发展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搞无谓的检查评比,必然影响日常工作,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背道而驰。

新闻年度总结篇7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是有三年半实战经验的老新闻记者啦,怎么是老记者呢,说实话,我一开始就知道记者的职业很辛苦,怕自己会坚持不下去,没想到:自己却在三年多的职业生涯中会这么顺利地走过来,并且走得还算漂亮。我分析了一下原因,首先与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其次,自己目前也初步具备了作为一名记者该有的敢于吃苦,勇于实践,和不断学习提高的基本素质。

xxxx年是国家比较坎坷艰难的一年,但却是我极速成长的一年。南方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全球漫延等,时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触动着我思想的最深处,作为新闻记者的我能干些什么呢?众志成城,支援灾区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等一系列新闻小专题出自我手;北京奥运会时,全县不同群众以实际行动迎接奥运会的喜悦心情,我的碳素笔头和摄像镜头将其一一记录;全县组织开展的三访六帮活动,我多次深入贫困户,无保户家里,了解他们的疾苦,关心弱势群体,电视节目中经常穿插报道。xxxx年,我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思想上,我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我要求自己做到: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培养自己的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寻找各种与业务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每天认真观看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已努力做到: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等。

工作中,我敢于吃苦,勇于实践。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缺乏对社会的基本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的,我要求自己做到三勤、两不怕,即脑勤、腿勤、耳勤和不怕苦,不怕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xxxx年,由我采写的《xxxx》新闻获省、市电视新闻短消息二等奖;《农民工子女上学不难了》获市级电视台好新闻三等奖。

今后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励,使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新闻年度总结篇8

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588.8亿元,较2010年增长13.43%;实现增加值4021.6亿元,增长14.8%,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纳税总额为787.9亿元,增长11.3%。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4417.5亿元,增长13.2%;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7344.8亿元,增长11.3%。

对比往年的分析报告可以发现,《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没有采用总产出的概念,统计的是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行业的营业收入。对此,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统计的是产品销售和服务两项加起来的总产出,此次改为营业收入统计,即产品经营的实际收入,数字更加过硬,不仅反映了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壮大,也是今后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表1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规模结构与利润结构分析

新闻出版业规模结构分析

近1.5万亿元的营业收入由谁贡献?哪些产业板块贡献更大、增长更快?请参考表1。

表1显示,图书出版、期刊出版等9项细分产业,构成了新闻出版业的中坚力量,以营业收入占比排序,印刷复制占比63.78%,几近三分之二,是新闻出版营业收入中最大的贡献者,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占比前三强中的其余两强,是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占比分别为14.83%和9.44%。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三者合计营业收入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88.2%。传统的纸质出版——报纸出版、图书出版、期刊出版分别排在第四、五、六位,三项合计占比为11.27%。

从发展速度来看,2011年营业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数字出版,年度增速为31%;紧随其后的是音像制品出版和图书出版,分别为29.1%和19.8%;印刷复制增速较上一年的22.3%有所下滑,为17.5%,但仍超过了9个细分产业13.43%的平均发展速度。

新闻出版业效益结构分析

表1同时显示了各个细分产业的利润情况。与营业收入对比分析,印刷复制业的利润情况并不乐观。2011年印刷复制在新闻出版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63.78%,但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却为54.49%。如果以营业收入占比为基准,利润总额占比大幅超过营业收入占比的细分产业有图书出版、报纸出版、期刊出版、出版物发行等领域(见图1),出版、发行、印刷环节的地位差别和效益差异可见一斑。

由于本次统计中并未计算总产出,暂且从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中分析各细分产业的利润情况。根据表1计算,2011年各个产业的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电子出版、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出版物发行、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出口。由此,印刷复制行业的微利竞争局面充分凸显出来。

图1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结构

印刷复制业总量规模

需要说明的是,8月中旬,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在2012中国(郑州)印刷包装产品博览会期间透露,2011年我国印刷业工业总产值超过8600亿元。8600亿元的总产值同表1中印刷复制营业收入9305.4亿元相比,有700多亿元的差额,除了由于分析指标不同造成的差异,8600亿元总产值的统计中也并没有包括“印刷复制”项统计中的印刷物资供销,打字复印也较少纳入,这一结果更能够纯粹地反映印刷复制业的实际规模。

2011年8600亿元的印刷复制业总产值规模,相比2010年同口径的7700亿元,有11.69%的增长,但与去年20.94%的增幅相比明显滑落,增速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新闻出版业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民营经济在新闻出版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政策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印刷复制业中,2011年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比86.3%、增加值占85.4%、利润总额86.5%,较2010年分别提高0.1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

印刷复制业结构分析

就出版物印刷而言,报告同时披露了相关的统计数据,可以据此了解出版物印刷的规模与结构。

新闻年度总结篇9

一、总结经验、创新制度,明确规定了报刊出版管理的四项重要制度:报刊出版事后审读制度、报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报刊出版年度核验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

(一)报刊出版事后审读制度:第一次以规章形式予以其明确的法律地位,从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读、主管单位审读和报刊出版单位阅评三个层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使审读成为一种有效力的管理手段。

(二)报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明确规定报刊出版质量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新闻出版总署制定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标准体系,对报刊出版质量进行全面评估,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措施。

(三)报刊出版年度核验制度:比较系统地规定了报刊出版年度核验的内容、条件、程序以及缓验、不予通过及催告制度,使年度核验成为比较完整的报刊出版管理法律制度。

(四)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根据近些年来的实践,对报刊出版从业人员和社长、总编辑的从业资格、任职条件、岗位培训等,从多个层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二、加强对报刊出版内容、导向和过程的管理,对中央重视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报刊出版管理在制度上更加完整、手段上更加有力

(一)强化对报刊出版内容的管理,明确规定报刊不得刊载法律禁止的内容,报刊出版实行编辑责任制度,保障刊载的内容合法;报刊转载、摘编互联网上的内容,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对其内容进行核实,并在刊发的明显位置标明下载文件网址、下载日期等;期刊出版实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报纸发表新闻报道必须登载作者真实姓名;实行报刊更正、答辩制度,并且进一步规定:报纸刊载虚假或者失实报道,期刊刊载内容不真实、不公正,损害公共利益的,新闻出版总署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以责令该报刊出版单位更正。

(二)对报刊出版中存在的一号多版、出卖刊号等问题做了更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一个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只能对应出版一种报刊,不得用同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出版不同版本的报刊;报刊出版单位不得出卖、出租、转让本单位名称及所出版报刊的刊号、名称、版面,不得转借、转让、出租和出卖出版许可证;同一种报纸不得以不同开版出版,并且报纸所有版页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出版发行,各版页不得单独发行。并对报纸赠期、出版“号外”,期刊增刊、出版合订本做出了明确规定。

(三)鉴于报刊出版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经常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规定:报刊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必须严格分开,经营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介入新闻采编业务;报刊出版单位广告时应遵守《广告法》的有关规定,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实广告内容,禁止刊登有害、虚假等违法广告。同时针对近年出现的广告经营者向报刊出版领域渗透的现象,进一步规定:报刊的广告经营者限于在合法授权范围内开展广告经营、业务,禁止广告经营者参与报刊的采访、编辑等出版活动。

(四)对报刊有偿新闻和摊派发行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报刊出版单位不得在其报刊上刊登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报纸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新闻报道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索取、接受采访报道对象及其利害关系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期刊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采编报道相威胁,以要求被报道对象做广告、提供赞助、加入理事会等损害被报道对象利益的行为牟取不正当利益。为维护正常的报刊发行秩序,禁止报刊出版单位以不正当竞争行为或者方式开展经营活动,报刊出版单位不得利用权力摊派发行。

三、落实中央指示、明确规范制度,对报刊出版退出机制做出了具体规定,主要体现为休刊制度、出版质量评估制度和年度核验制度

(一)休刊制度:报纸休刊超过180日、期刊休刊超过一年仍不能正常出版的,由新闻出版总署撤销出版许可证,并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登记。

(二)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报刊出版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或者不能维持正常出版活动的,由新闻出版总署撤销出版许可证,并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登记。

(三)年度核验制度:未通过年度核验的报刊出版单位,自第二年起停办该报刊;不按规定参加年度核验的报刊出版单位,经催告仍未参加年度核验的,由新闻出版总署撤销出版许可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登记。

四、明确界定了报刊和报刊出版单位的概念,修改、完善了报刊出版许可制度

(一)根据报刊出版管理的实际情况,重新界定了报纸、期刊的含义,明确界定了报纸、期刊出版单位的概念,同时规定报刊由依法设立的报刊出版单位出版,报刊出版单位出版报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出版许可证。这样规定可以区分合法报刊与非法报刊,为认定和查处非法报刊、打击报刊非法出版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修改、完善了报刊出版许可制度。首先,在报刊创办的审批项目中增加对设立报刊出版单位审批的内容,把报刊创办和设立报刊出版单位的审批融为一体,明确了报刊出版单位的法律地位,兼顾了与《出版管理条例》的一致和报刊管理的实际情况,解决了与工商注册登记的衔接问题,这有利于报刊出版管理和深化报刊业改革。其次,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根据报刊出版管理的实践,把主管单位实质上同意和主办单位程序上申请结合起来,明确了中央在京单位创办报刊、设立报刊出版单位,须经主管单位同意后,由主办单位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人民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系统外的其他单位创办报纸并设立报纸出版单位,经主管单位同意后,由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再次,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完善了申请创办报刊、设立报刊出版单位的条件、程序以及提交的材料,调整了报刊、报刊出版单位的变更审批事项,使得报刊出版行政许可制度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五、明确规定报刊出版管理的属地原则,完善报刊出版管理的行政措施,健全法律责任制度,强化新闻出版行政机关报刊出版管理效能

(一)总结这些年来报刊出版管理的实践经验,明确规定了报刊出版管理的属地原则:在“总则”一章规定新闻出版总署和地方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刊出版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在“监督管理”一章明确规定报刊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实行属地原则,并进一步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法负责对本行政区域报刊和报刊出版单位的登记、年度核验、质量评估、行政处罚等工作,对本行政区域的报刊出版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他地方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报刊出版单位及其报刊出版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报刊出版管理的属地原则在各章规定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新闻年度总结篇10

新闻单位在落实上级宣传部门部署的工作进行新闻策划时,要将宣传报道的重点和要点进行“细化”,不能照抄照搬,否则容易造成选题过于宽泛,编辑记者无所适从。新闻策划要注意“宽”“细”结合。“宽”是指依照上级宣传部门的要求,切实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方向和重点,“细”就是在“宽”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宣传报道的重点和要点进行具体分解,确定出选题,使新闻策划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按照要求来采写稿件,也便于以后对稿件进行参评。

二、新闻策划要求出“新”

新闻报道贵在“新”。无论是消息、专稿、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如果没有新意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在每年进行新闻策划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和往年类似或相似的题材,如果不下功夫,继续沿用往年的思路和套路,这样的新闻报道听众(观众)自然会不买账,新闻策划也就失败了。因此,每次新闻策划都要开拓思路,选好角度,推陈出新,把最新的新闻奉献给广大听众(观众),也是新闻策划的立身之本。

三、新闻策划人员要加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新闻策划人员素质决定着新闻策划水平的高低,没有扎实的业务功底,也写不出高质量的新闻策划。因此,新闻策划人员不能吃老本,要把终身学习作为己任,吃透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及当地党委、政府工作措施,深入了解当前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发展、新事物、新变化以及社情民意,着力培养敏锐的新闻观察力,积累新闻素材,总结以往新闻策划的经验,学习中央及自治区媒体在新闻策划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提高在新闻策划方面的修养。

四、加强文化方面的新闻策划

文化是朝阳产业,也是新兴战略产业。和全国全区一样,各盟(市)都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盟(市)做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以锡林郭勒盟为例,近些年来,通过举行全盟那达慕、举办全国全区重要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打造“中国马都”、排练演出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来传播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草原文化,不仅扩大锡林郭勒的知名度、美誉度,也带动了旅游等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但由于缺少高质量的新闻策划,又没有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使很多有关文化方面的新闻报道仍停留在程序性的开、闭幕式,简单的赛事过程与结果,舞台演出等浅层的动态消息。许多好的新闻线索和题材没有抓住白白流失,令人遗憾。究其原因:一是记者自身地域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对采访的题材看不深看不透,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二是缺少蒙汉兼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双语人才。

新闻年度总结篇11

赵:蔡教授,岁末年初,全国多家媒体都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年度榜或者说年度大选,比如中央电视台就搞了2003CCTV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最终年度大奖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摘得。再比如由中新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43家中国主流媒体组成的中国国际新闻论坛评出了2003年国外“十大焦点人物”;还有人民网也评选了2003年度中国房地产十大新闻人物、十大新闻事件与十大新闻楼盘。一时之间,各种年度榜层出不穷,好不热闹。对于这种现象,不知您怎么看?

蔡:这种现象这两年尤其盛行,您刚才列举的主要是一些全国规模的年度榜,事实上各地媒体还推出了许多地方的年度榜,拿我所在的湖南省来说,当地的几家主要媒体就联手推出了湖南十大新闻人物与十大新闻事件的年度榜。综观今年的年度榜,基本上仍然以事件与人物为主,强调其新闻性。不过,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媒体这次有了新的举措,比如《南风窗》杂志推出了“为了公共利益”2003年度榜,其年度人物、年度组织、年度观念及年度法律的评选都围绕“公共利益”这个范畴展开,具有鲜明的特色。

赵:各种媒体年度榜当然不能简单地被描述为凑个热闹,它们大多数都打着岁末大盘点的旗号来对一年的人和事进行一个总结。从读者与观众来看,他们似乎也对这种回顾与总结持欢迎态度。

蔡:如果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议程设置。通过年度榜,媒体让受众知道在过去的一年中有哪一些人和事特别值得关注。我们知道,媒体议程会影响受众议程,这样媒体所推出的各种人和事肯定会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赵:这好像不仅仅是一种传播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似乎拥有了某种权力。

蔡:确实如此。媒体总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通过年度榜的评选它就可以让某人一举成名。我们现在需要反思的并不是这种权力是不是存在,而是这种权力有没有得到公正、合理与科学的使用。拿年度榜来说,各家媒体都宣称自己的年度榜具有权威性与公信力,但是不是真的能做到这点呢?我们知道,许多年度榜让观众或读者投寄选票,但往往只有这些媒体自身的观众或读者才知道这一选举,才会投票,还有许多民众根本不知道此事,这样的票选结果能真正代表所有的民众吗?能做到科学吗?能具有权威性吗?

赵:还有一点,现在许多选票是在网上投的,而众所周知,网上的选票真假难分,而且经常听说有人雇人为自己大量投票,这样投出来的结果就更不可信了。

蔡:年度榜还有一种评选方式,就是找若干专家,组成一个评选委员会,然后推出评选结果。不过,这也同样值得怀疑,如何保证该委员会组成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他们只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是代表民众的意见?他们又怎么知道自己就在代表民意呢?我们知道,像最流行的所谓十大新闻人物与十大新闻事件的评选,其标准是新闻性,但这一概念异常含糊,难以测定,我们很难通过科学方法来比较两个事件的新闻性。再说,各种事件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中,它们的新闻价值具有可比性吗?因此,年度榜要想做到真正的权威性与科学,我个人认为是很难的。

赵:我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大多数的年度榜中我们评选的都是十大新闻人物与十大新闻事件,为什么正好就是十个?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一年如果没有十个也要凑满十个,以图个十全十美、大吉大利?这好像也不是一种科学的做法。

蔡:如果说媒体年度榜不够科学,也不够权威,那我们就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各家媒体为什么纷纷热衷于推出自己的年度榜?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年度榜能有效地集聚人气,吸引眼球。通过年度榜,媒体不仅能炒热某人或某事,更重要的是能炒热自身。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也是一种媒体作秀。

赵:媒体自身肯定不愿意把这种行动称之为作秀,它们更愿意采用一个时髦的说法,称之为媒体策划。只不过如果推出的东西既不够科学,又不够权威,那也只能算是作秀了。

蔡:不过,我们虽然谈了一些各种年度榜所存在的问题,但凡事都得一分为二,媒体年度榜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民众为什么喜欢年度榜,因为它确实具有一种梳理与总结的作用。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闻层出不穷,缺少引导,我们会在信息的海洋中感到茫然,而年度榜至少给我们一个线索,让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关注最应该关注的人和事。我们前面指出,年度榜所推出的人和事不一定完全科学与合理,但总体说来,其上榜对象肯定都还是具有新闻价值并值得关注的,它在引导民众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赵: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年度榜都力图确立自身的品牌,它们每年在同一时间推出,希望通过固定的周期运作把它打造成媒体自身的一个品牌产品,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它们会力求做到公正与合理,以赢得民众的信任与支持。事实上有不少年度榜如今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了,比如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的评选。

蔡:年度榜其实也带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因为它具有引领舆论的作用。比如,今年多家媒体的年度榜人物评选中都把钟南山、高耀洁这样的人推到了前台,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一种价值、一种追求的肯定。尤其是《南风窗》杂志,直接把自己的年度榜建立在“为了公共利益”这一平台上,突出地反映了媒体希望借自身之力推进社会改革的愿望。

赵:确实如此,年度榜作为一种媒介产品,其最重要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娱乐,而是引导舆论,因此,媒体在制作年度榜时应该持一种严肃的态度,不能以作秀的方式把它演成一出闹剧。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虽然迄今为止我们的年度榜还算不上科学与权威,但它们努力的方向基本上还是正确的。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年度榜具有很强的商业色彩,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十大新闻楼盘的评选,总让人觉得其中别有奥妙。蔡教授,我听说国外好像也有类似的年度榜与年度大选,是不是这样?

蔡:是的,年度榜的做法在许多国家都存在,比如,美联社通过全球多家新闻用户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年度全球十大新闻与十大新闻人物,《时代》周刊每年也会评选自己的“年度风云人物”,今年当选的年度人物是美国士兵。这些评选现在在全球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成了这些媒体的拳头产品。

新闻年度总结篇12

2011年,学界在重新审视新环境下的“假新闻”的基础上,探寻治理“假新闻”的方法。

一、假新闻的新内涵、新特征

有学者提出,与假新闻或“虚假新闻”严格的、概念上的意义不同,实际在使用这一词语时,往往涵盖了各种不同的形态。在厘清假新闻的涵盖范围的同时,学者们也对新环境下假新闻的新特征作了描述和分析。

杨保军提出,假新闻的指称对象包括了失实新闻、假新闻和策划性新闻。其中“策划性新闻”这一概念与“自在发生”的“自然性新闻”相对应,是容易出现失实和假新闻的新闻类型。①赵振宇则提出,虚假新闻包括假新闻事件、假新闻报道、新闻炒作和新闻失实等几种情况。②

董天策总结了近年来新闻理论和实践中,使用“虚假新闻”一词时可能指的形态:假新闻、失实新闻、可能出现失实的新闻。并且提出,对于失实新闻,应该从失实的程度进行具体分析;而可能出现失实的新闻(即所谓的“策划性新闻”、“公关新闻”、“疑似新闻”等)是否作为假新闻还需讨论,但这类新闻很容易出现报道失实,对此需要警惕。③

而对假新闻的新特征,童兵将其概括为:假新闻的报道对象的范围更广,造假者对此“无所顾忌”;各级各类新闻单位普遍造假,各种类型的新闻均有造假,体现为“无所不为”;造假媒体和个人不检讨、不受处分而形成的“无所畏惧”;受众习以为常,“无动于衷”。④

王佳航从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提出假新闻的新特征有: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以微博为例,自媒体有一定自净功能,可能在传播假新闻的同时出现辟谣;公众对假新闻的问责力度加大。⑤赵振宇也分析了近年来假新闻出现的新特征:纯粹的假新闻数量增多,造假门槛降低;人为制造却伪装成真实的“假象新闻”多,且具有迷惑力;从目的或动机的角度分析,制造假新闻的根源复杂化;假新闻与技术的关联度更强;假新闻危害和影响越来越大。⑥

二、新环境下假新闻的成因

《新闻记者》在2012年第一期推出了《2011年虚假新闻病理分析报告》,其中对年度虚假新闻的形成根源分别概括为:“信源差错”、“网络谣言”、“误用数据”、“信源差错”、“蓄意炒作”等几种类型。其中,“网络谣言”,又分为三种形式,即“报纸刊发新闻网络媒体转载广泛传播”,“微博首发网络扩散”和“论坛、博客等不实信息、草根流言传统媒体取材,在不经核实、不经求证或者难以核实和求证的情况下便发稿网络媒体再次转载”。⑦

童兵从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和编辑记者自身的不足两方面分析了假新闻的成因。从大环境上看,主要是:“党风不正”,即党政机关借“表扬稿”的形式夸大业绩;“商风劲吹”,指商家操控新闻生产(甚至有),借用虚假新闻实现自身利益;“体制混乱”,即新闻体制改革没有跟上市场经济,造成管理混乱,缺乏对假新闻的监管和打击。而编辑记者自身的不足主要有: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道听途说的写作方式、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缺乏基本知识(甚至缺乏常识),此外还有写作新闻时凭空捏造、信口开河等。⑧

陈力丹提出,“新闻真实”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的实际地位,是造成假新闻的重要原因。我国新闻生产中实际奉行的“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合二为一”的逻辑,事实上使得新闻真实让位于新闻“意义”,使得“新闻真实成为一个容易被放弃、被漠视的空洞的职业道德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假新闻必然层出不穷。⑨

刘自雄、王朱莹则从受众的角度入手,探析了假新闻传播中受众接受心理:首先,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使受众容易接受符合某种符合刻板印象的虚假报道,将其视为真实;其次,受众为了避免认知失调,而主动寻找能够证实自身判断的信息,忽略与之相悖的信息。符合自身判断的虚假信息,即使很容易证明是虚假的,也比与受众判断相悖的真实信息更容易被接受;最后,从众心理作用下,受众更倾向于放弃独立判断,“轻信主导的观点”。⑩

杨保军从新闻传播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假新闻的根源:道德不善;职业新闻传播者缺乏专业精神、专业素养。⑾董天策提出,分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机制“必须紧密结合新闻生产过程及其社会语境”。⑿

三、对防范和治理假新闻方式的探析

1、借鉴国外经验

王军、栾絮洁总结了外国传媒和行业组织颁布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中关于“消息来源”的使用规范,提出以下可供借鉴的举措:新闻必须提供消息来源;消息来源应认真核实;尽可能少用匿名消息,不得不用时,必须提供对消息来源的描述;对于消息来源的有偿交易一般禁止,特殊情况下也要经过严格的条件限制进行。⒀

周逵介绍了《纽约时报》防止新闻失范的具体做法:规范消息来源;设立公共编辑;规范和限制修改新闻图片;规范使用社交网站相关信息。⒁何德功总结了日本媒体防范假新闻的手段:完善媒介内部自律体制;对假新闻严肃处理、深刻反省;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促使新闻从业者保持高度警醒。⒂吴长伟则介绍了英国传媒业以媒介自律为基础,行业管理机构、行业组织监管假新闻的治理方式。⒃

2、针对我国情况的解决方案

童兵提出,要从“净化舆论环境”、“严格制度保障”两方面治理虚假新闻,特别指出,净化舆论环境要做到坚持以实际工作成绩、而非媒体报道作为评价政府和官员业绩的依据;而严格制度保障,要确立新闻造假一票否决的制度。⒄

陈力丹认为,治理虚假新闻,需要建立新闻职业道德机制。包括以下要点:“确立忠于事实的职业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涉及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职业规范,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中的监督机制”;“形成失实后的‘更正与答辩’机制”;“传媒内部要有具体的部门和专人,来监督本传媒内各项职业规范的落实”。⒅

林溪声提出了治理假新闻的系列方式,特别指出:“新闻传媒公信力应被视作政府公信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打击虚假新闻、提升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也应成为提升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⒆曹鹏提出反对假新闻需要标本兼治,具体来说:调动政府资源、行业力量,抓反面典型;实行“零容忍”,对假新闻的责任人,在全国范围内终身取消从业资格;专业媒体开展行业内的监督。⒇

刘自雄、王朱莹则从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防止受众相信假新闻的角度进行了探析,特别提出:舆论引导工作应该尊重常识和规律,充分考虑公众的信息需求;“鼓励异见,培养新媒体把关人和意见领袖”,防止舆论出现一边倒、继而出现从众行为。(21)

结语

总的来看,2011年学者们对假新闻问题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第一,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新环境形成了新看法。社会环境的变化、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业的发展变革……许许多多的变化,使得假新闻无论是内涵、特点,还是成因,都与以往有所不同。而学者们在研究中,亦紧密结合了新环境的种种变化,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新看法。

第二,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互动更多。学者们在研究假新闻问题时,从当前的新闻实践出发来看问题,研究了近年新出现的假新闻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给出了一些防范、治理假新闻的可行的举措。2011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其中不少具体规定,正与学者们此前在研究中给出的建议相同。

第三,搬来“他山之石”,未言如何攻玉。如果说2011年在假新闻问题的研究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在研究国外防范、治理假新闻的经验时,学者们过于关注“他们是如何做的”,而没有足够地分析“这些经验是否适用于我们当前的情况”。

随着自媒体的继续普及,信息门槛会更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会更广。可以预料,假新闻也会随之产生新变化。同样可以预料的是,学者们对假新闻问题的研究也会继续跟进,在2011年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①⑾杨保军,《认清假新闻的真面目》,《新闻记者》,2011(2)

②⑥赵振宇,《进一步厘清虚假新闻概念的几个层次》,《新闻记者》,2011(6)

③⑿董天策,《虚假新闻的产生机制与治理路径》,《新闻记者》,2011(3)

④⒄童兵,《净化环境,严格制度,确保新闻完全真实》,《新闻记者》,2011(3)

⑤王佳航,《自媒体繁荣图景下的虚假信息治理――以微博假新闻“金庸去世”为例》,《新闻与写作》,2011(4)

⑦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1年虚假新闻病理分析报告》,《新闻记者》,2012(1)

⑧童兵,《假新闻屡禁不绝的缘由――〈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年分析报告之二》,《新闻记者》,2011(5)

⑨陈力丹,《新闻真实,一个并不复杂的职业要求》,《新闻记者》,2011(3)

⑩(21)刘自雄、王朱莹,《被信任的假新闻――虚假信息的受众接受心理探讨》,《现代传播》,2011(7)

⒀王军、栾絮洁,《从消息来源的核实看西方媒体如何防范虚假新闻》,《新闻与写作》,2011(4)

⒁周逵,《〈纽约时报〉防止新闻失范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中国记者》,2011(2)

⒂何德功,《寻找共因 完备手段――日本媒体如何严防假新闻》,《中国记者》,2011(5)

⒃吴长伟,《自律与行业管理结合――英国传媒业如何治理虚假新闻》,《中国记者》,2011(7)

⒅陈力丹,《新闻记者首先要对真相负责》,《新闻战线》,2011(4)

⒆林溪声,《构建杜绝虚假报道的长效治理机制――〈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年分析报告之三》,《新闻记者》,20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