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合集12篇

时间:2022-02-10 20:45:59

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篇1

内容提要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遵循新闻规律.关键词:娱乐新闻娱乐化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l娱乐新闻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鲇槔中挛诺亩ㄒ澹笤伎梢运担歉菹执说哪持中枰隼垂┮徊糠秩讼训男畔⒉贰6槔中挛糯笮衅涞烙胛夜母髦治幕?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l新闻的娱乐化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l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啃挛懦醋鞯姆蚋径搜杆俅芎?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诽闻逸事等私生活。贝克汉姆结婚的新闻中就包涵着诸多娱乐化要素:球星结婚本来就是体育类报纸关注的题材,属于体育赛事报道之为颇有娱乐性的“软新闻”;小贝本人长相俊朗,有明星气质,跟出生名门的也同是明星的辣妹结婚,不免令人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l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杜荣进等.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1990刘宏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中华传媒网2002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吴飞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张星传媒媚俗化原因解析现代传播2002

新闻娱乐化篇2

关键词:娱乐新闻娱乐化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l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l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l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诽闻逸事等私生活。贝克汉姆结婚的新闻中就包涵着诸多娱乐化要素:球星结婚本来就是体育类报纸关注的题材,属于体育赛事报道之为颇有娱乐性的“软新闻”;小贝本人长相俊朗,有明星气质,跟出生名门的也同是明星的辣妹结婚,不免令人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

l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

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杜荣进等.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1990

刘宏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中华传媒网2002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新闻娱乐化篇3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 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 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二、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新闻娱乐化篇4

关键词: 娱乐新闻 娱乐化 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l 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 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 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l 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 “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l 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 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 (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诽闻逸事等私生活。贝克汉姆结婚的新闻中就包涵着诸多娱乐化要素:球星结婚本来就是体育类报纸关注的题材,属于体育赛事报道之为颇有娱乐性的“软新闻”;小贝本人长相俊朗,有明星气质,跟出生名门的也同是明星的辣妹结婚,不免令人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

l 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 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 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

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杜荣进等. 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 1990

刘宏 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 中华传媒网 2002

林晖. 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

新闻娱乐化篇5

 

当前,全球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越演越烈。

在西方已出现了用一个全新的概念-infortaiment来表述。该词由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ment(娱乐)构成,充分说明了娱乐和新闻之间的融合现象。1998年底,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美国16家主流媒体20年来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这个比例为25%比40%。如今,新闻娱乐化现象不仅在都市报中盛行,在严肃类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报道中也同样时有所见。在一些电视读报节目中也出现了娱乐化的读报现象。

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者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的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那么新闻娱乐化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媒介的商业化运作。市场经济对媒介而言的最大变化是在消费者领域确立了新闻产品的消费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在生产者领域确立了媒体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者的地位,新成立的都市报市场化程度尤其高。于是媒介从原本绝对意义的引导受众转到引导、迎合并存,市场理念开始与新闻理念并重甚至超出。在商业化操作的过程中一些矛盾“服务”的对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闻娱乐化现象。

2.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与经营实力的落差。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使市场理念介入媒体,媒介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迫使媒体必须执行商品的大多数通用原则,必须遵循市场需求。然而中国传媒发展历程短,在计划经济时期又由政府“包办”,在资金、人才、理论研究上都缺乏积累,媒体的迅速扩张造成这类资源更加紧缺。一些都市报仅仅在获取一笔启动资金后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自负盈亏的阶段,而通常一个媒体的培育要经历3年的亏损期。

3.市场导向观念的确立与竞争理念的不成熟。“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关系的成立为媒体确立了市场导向原则。许多都市报有别于原来省市媒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从“市场”出发,以大众化、通俗化取向,内容以贴近性、娱乐性、服务性为特征。市场观念、受众意识已深入人心。但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同时市场观念却不够成熟。媒体遵循市场导向,却不擅长市场定位、市场细分、如何开发市场需求等。大多数媒体还停留于四处考察、照搬照抄、一味效仿“成功者”的阶段。

4.受众心理。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趣味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受众的从众心理将导致更多的人在媒介中寻找相关的新闻阅听。媒介想引发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距离,毫无疑问要抓住受众的心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

对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有人戏称是明星代替了劳模,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理论,娱乐覆盖了文化。新闻娱乐化现象有五点表现:一是误导性和煽情化;二是极力追求情节化;三是新闻报道“星”闻化;四是悲剧事件幽默化;五是舆论导向功能淡化。

新闻娱乐化有哪些影响?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大大增强了媒介功能,产生了“新的新闻叙述方式”,扩大了受众面;另一面则是媒介商业化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当代,新闻产品的商品性日渐显现,大众传媒让“产品”吸引众人眼球从而增大注意力经济之效益的“独门武器”就是——传播智力要求低但娱乐性含量高的媒介产品。于是,经济领域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传播界衍生出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正规的严肃新闻遭遇煽情性、畸趣性、丑闻性的劣质新闻的排挤甚至驱逐。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就我国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娱乐新闻而言,为什么娱乐圈八卦新闻会风起云涌,“炒作”产品风行天下,在大江南北的众多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版面编辑眼中的香饽饽,也成为受众市场的抢手货。然而,媒体恰恰是在制造这种低质量的伪新闻产品的过程中,由真实、准确、价值、权威构筑起来的媒介公信力正在削弱、削减。新闻娱乐化倾向的负面影响也正在于此。如果新闻媒介把握不住娱乐化的一个“度”,过分放大新闻产品的商品属性、娱乐属性,从而淹没、扼制了新闻的基本规律,其结果必然是扼杀了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第四权力的公信力和人类社会守望者的崇高身份。猎艳逐奇,追求感官轰炸、暴力刺激,热衷对社会畸形现象的渲染,这种唯收视率为王、唯受众面为单一动机的传播目标,将新闻的大众化沦落为庸俗化,将通俗化扭曲为媚俗化,导致媒介传播中的信息含量简化,信息传递功能弱化,与受众基于生存、发展的信息需求背道而驰,终会遭到市场的唾弃。单一着眼于“眼球经济效益”的新闻报道,是以牺牲新闻基本准则为代价,必然助长社会的“畸趣”心理,遮蔽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度,从而减弱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预警功能。

新闻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新闻庸俗化。新闻娱乐化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消极、不利的影响。比如在莫斯科人质事件报道中,一些媒体在报道和标题处理上就有很强的娱乐化倾向,什么《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什么手机有奖竞猜“有多少名人质”等等,以别人的痛苦来取悦受众。许多娱乐新闻、体育新闻也热衷于报道明星名人的隐私,有的还滑向色情。如一则体育报道:孙继海和李铁分别代表己队首次出场,孙打入一球,李吃了一张红牌,标题竟做成《初夜:进入或者见红》,恶俗到了极点。

2.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丢失。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性的文章或节目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的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不但不能发挥休闲作用,还会弱化媒体的社会功能,削弱媒体的喉舌功能,削弱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3.职业道德的下滑。由于以娱乐化为指导,使得一些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和标题制作上挖空心思地寻找娱乐性,热衷于搜集道听途说的资料,放大事实,强扭角度等等,把求证务实的职业精神丢到一边,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

如果传媒充斥着娱乐,只关注新闻的娱乐功能,沉溺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的狭隘境界里,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并以媒介提供的信息作为指导自己思维和行动的依据,将会对受众产生误导,同时也会影响媒体其他功能的发挥,削弱甚至丧失了媒体应有的传递信息、沟通社会的主要功能。更严重的是新闻娱乐化倾向还会导致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味追求假恶丑现象公诸于众,勾引受众猎奇心理,而把真正的警示作用抛之脑后,最终获得暴利,使新闻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而走入歧途。

新闻娱乐化篇6

然而,用“极致化的东西”争夺“眼球”也不完全是我们的发明。就新闻播报而言,如何在这个“接触环节”上“凝聚受众注意力”――这里有几条“旧闻”不妨重提:俄罗斯某电视台曾声称要向受众提供所谓“裸的新闻”,于是观众看到一位漂亮女主播在该台《夜间新闻》里一边播报国际、国内新闻,一边宽衣解带,一件件脱去,然后由一个男人将衣物全部拿走――“裸播”新闻果然奏效:“收视率狂升10个百分点”。后来台湾有电视台受到了启发,推出“新闻女主播‘内衣秀’竞选活动”,你瞧瞧,选女主播、选美、内衣展销三者“联姻”,确实是很“时尚”,也热闹了一阵。当然“内衣播报”也让收视率直线攀升。

世纪交替,“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这股潜流来势汹汹,蔓延甚广,我们有些电视人“委身”于低位文化的层面“玩”得找不着“北”了。但是,当西方世界从“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开始醒悟并重新审视“新闻娱乐化”的观念、开始摒弃违背新闻规律的纯功利性操作手段、开始重视电视新闻的基本专业规则时,咱们拿起那块新闻娱乐化的“鸡肋”怎么就如此的甘之如饴呢?

如果换个角度对此作有理性解释,我们这几年新闻娱乐化“化”得这么快、“化”得这么“出格”又这么“出彩”,可能是出于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考虑;或者正如有些人所言,是电视人“勇敢”进行的边缘性、变异性探索或尝试;也或许是在寻求当代电视文化产业的某种出路,是在媒介市场的竞争中出于某种无奈而使出的下策……当然,毋庸讳言,这也可能是电视人利用市民阶层评判性文化思维的薄弱、利用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容忍与好奇的“共谋”尝试。

但是,我们希望,面对当今电视文化形态受裸功利意识驱使出现的五光十色的流变,咱们的电视人能够多一分“深思慎取”的冷静。须知,为争夺眼球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极致化操作”是危险的,而且也是有害的。尤其是,当我们开掘电视新闻的娱乐因素、改变电视新闻的话语模式或新闻播报方式时,应该给自己设置一条专业的底线。

比如――

第一,新闻主播的文化身份必须有助于新闻信息可信性的体现。起用影视演员尤其是滑稽演员担任新闻主播,观众的角色构念极可能混淆新闻现实与剧情虚构的界限,这就损害了信息的真实性。不可设想,如果电视台请赵本山播报股市行情、请陈佩斯报道“9・11事件”,也许再真实的新闻都会沦为“逗乐”。

第二,电视新闻不能变成电视娱乐业的延伸。西方商业台是靠新闻娱乐赚钱的。他们以“信息娱乐”代替新闻、将新闻的本质看作是“娱乐”――他们甚至“看出”灾难性新闻的娱乐性?穴幸灾乐祸?雪。如今他们开始反思这些观念了,我们又何必步其后尘?起用滑稽演员当新闻主播,是将电视新闻与电视娱乐融为一体的危险尝试。如果中国的电视新闻果真走进“影视演员、滑稽演员担当新闻主播”的“时代”,那咱们中国的电视新闻可能就完全变味了。

第三,电视新闻播报应当坚持健康的文化品位。我们完全可以也应当尝试、创造各种新闻播报方式和语言风格,以增强传播的效果、满足受众审美多样性的选择,但是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娱乐味儿就舍弃播音基本要求,或耍贫嘴式的“侃”,或扮着鬼脸“戏说”,或者来点儿港腔港调、来点儿“嗲”……甚至背离新闻传播必须遵循的“符号共享”以确保信息畅达的原则、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有关媒介语言应用的规定,让方言土语在新闻节目中大行其道,这就不仅仅是文化观念的问题,也是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的问题。

第四,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理念,注意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严谨性和新闻工作的社会文化责任。在我国,不应以单一商业的尺度?穴如收视率、广告额?雪评判新闻节目的质量。要满足观众的信息期待,就应提供货真价实的信息,不应用娱乐化的“超度包装”稀释新闻资源,更不应用商业广告肢解新闻节目的完整性。

我想,电视新闻娱乐化作为一种相对性电视理念和电视操作手段,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但是能“玩”到什么程度、究竟能走多远,不能靠行政管制,需要的是自我设限。这个“限”来自电视人的新闻良知、新闻人格,也来自电视人自觉的职业操守。这样,他们就可能会将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的力气用在新闻内容的选择采集与制作上,放在播报者语言、态势的合理创新和适度的变异上。

新闻娱乐化篇7

1.漠视苦难和死亡、缺少人文关怀

无论是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电视节目号召观众通过短信竞猜到底有多少人死亡,还是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遇袭,选择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都是新闻娱乐化、媚俗化发展到极致的表现。把新闻当竞技,把死亡当游戏,这是某些新闻工作者的失职,更是某些媒体缺少人文关怀的表现。如果受众看待死人就像看待感冒病人一样,多而正常,那么受众就不会在乎,也就会失去起码的同情心。还比如:杨丽娟事件,媒体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恶意炒作,以满足一些人的好奇心理,而对弱者没有半点同情之心,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良知。

2.打着“三贴近”的旗帜,报道低俗

有些媒体和记者为了提高收视率,吸引受众,一味地认为车祸、犯罪、婚外恋、色情、丑闻等才符合“三贴近”,才是老百姓的生活。也一度使得某些栏目成了车祸报道站,婚外情专栏等。当然,报道车祸、犯罪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媒体过了“度”,就会使报道陷入低俗。比如:某知名城市台在报道一名刚被从人贩子手中解救出的少女时,不是关心女孩在被绑时的苦难遭遇,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而是过多地让女孩讲述受侮辱时的情况,以刺激受众。

3.法制意识淡薄,侵权现象屡有发生

有的对未成年人不加保护,有的对案件的嫌疑犯直接以犯罪分手相称,甚至对涉嫌的女青年用尽侮辱词汇等等。笔者认为:报道时,媒体和采访对象首先是平等的关系,我们应该尊重采访对象,无论他是未成年人、名人,还是罪犯,而不应该为了某些私利侵犯他人的权益。这一点,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的

4.以故事化为借口,滥用现场镜头

有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吸引受众,无限制地滥用现场镜头。比如某新闻节目报道车祸,现场镜头之充分、描写之细致令人毛骨悚然。还有一条新闻报道两村民因家庭琐事打架,镜头也是长时间对准两人打架的过程,甚至还对一方当事人受伤的地方加以特写。这让人不禁怀疑,电视节目是不是在宣传暴力,教唆犯罪7现在不少电视新闻节目中,滥用现场镜头的现象已如洪水般泛滥。

新闻媚俗化、娱乐化对城市电视台的伤害

新闻节目在许多观众看来,都是真实可信的,主新闻栏目更是传递着党的声音,体现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什么是中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这足以说明电视新闻节目是传播面最广、受众最多、关注率最高的节目形态。面对权威不可动摇的中央电视台,以及齐头并进的省级电视台,如果城市电视台对新闻节目媚俗化、娱乐化不加以重视,势必给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城市台带来更大的伤害。

1.对媒体公信力的挑衅。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而一些媚俗化、娱乐化的情节使得真实性往往被忽略了。甚至有些媒体为了抓新闻眼、兴奋点,“抢”受众,在有些事实还没有调查清楚时就急于将新闻出去,而等到真相大白时,受众才明白此前的报道居然是媒体的“猜测加愚弄”。久而久之,受众就会对媒体产生怀疑,当媒体报道新闻时,受众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个报道是真的吗”?

2.削弱媒体的竞争实力。

比如:几年前,某两家电视台同时报道了一则农民工跳楼事件,一家电视台在报道中把跳楼人和围观者刻画得惟妙惟肖,主持人语气也是调侃的、奚落的。而另一家电视台则对跳楼者跳楼的原因立即展开了调查,并派出多组记者,立足于解决问题,走访了民工,采访了有关部门,不仅促成了这位民工问题的解决,还将拖欠民工工资这一普遍性问题的严重性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由于报道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受众最终选择那种,这也是媒体竞争的结果。

3.受众的不断流失。

对于媒体来说,受众的不断流失就意味着自己生产的产品消费者越来越不买账了。媒体受众的流失是建立在前两点的基础上的。虽然有些媒体不断地对受众以媚俗化和娱乐化的报道方式进行“轰炸”来提高收视率,但受众的免疫力也在不断增强,一旦受众对有些媒体产生了怀疑,认为它不能代表党和人民的声音,受众就会自觉地选择一些权威的媒体。

如何修正新闻中的媚俗化和娱乐化?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作为社会主义媒体,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同志曾经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个“祸福论”其实就是为我们的舆论导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科学界定“低俗”概念,旗帜鲜明地划清“低俗”与大众文化、与“三贴近”的界限。

2.对电视新闻节目严格把关,坚持平衡的原则。

新闻工作者和媒体作为“守门人”应对受众负责,严把质量关,坚持平衡的原则。新闻报道并不是因为有了娱乐化才有可视性、趣味性、大众性,不能本末倒置。适度的娱乐化只是增加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趣味性的一个手段而已,不应该因此低俗化、庸俗化,漠视新闻的本质和社会效应。更不能把一条新闻夸大其词,不问真实性只求震撼力,或者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专门挖掘别人的隐私,这都违背了新闻的本质与价值。

新闻娱乐化篇8

2.西方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新闻娱乐化在西方早已由来已久。早在历史上的黄色新闻时期,媒体为了获取最大利润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竞争。在内容上黄色新闻注重煽情,特别关注犯罪、绯闻等,甚至是耸人听闻的内容,以此来博得受众的眼球。时至今日,很多的媒体将新闻娱乐化看作抢夺受众制胜的法宝。因此,伴随着与西方交往的扩大,西方国家新闻娱乐化的倾向必然会对我们的新闻媒介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新闻娱乐化的正负效应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的存在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从新闻娱乐化的长期影响和结果来看,其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是不可忽视的。

1.新闻娱乐化的正效应新闻娱乐化改变了以前那种死板的、教条的说教方式,而代之以较为轻松活泼,幽默诙谐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而且传播的内容也更加贴近受众。新闻娱乐化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受众乐于以娱乐化的方式来接收信息,这样,受众既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又愉悦了自己的身心,如此以来受众何乐而不为呢?尤其是在当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受众越来越需要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同时也要在这种轻松获取信息的时候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心情。而新闻娱乐化恰恰能够满足受众的以上需求。

2.新闻娱乐化的负效应新闻娱乐化满足了受众的某些方面的需求,但是新闻娱乐化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娱乐化的新闻在内容上,尽可能的选择受众乐于接受的具有娱乐性质的内容,而对有些重大事件却置之不理,虽然一时满足了受众的某些需求,但是,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从长远来看,新闻娱乐化使受众的利益遭到损害。众所周知,新闻传播不仅仅只是具有娱乐的功能,实际上,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而并非为娱乐功能。新闻娱乐化使媒体的传播功能发生了异化,进而削弱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可以说,新闻娱乐化发展下去的一个结果必然是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大降低。

新闻娱乐化篇9

新闻娱乐化

对于新闻娱乐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相应的规定。本人认为新闻娱乐化就是从严肃的政治、经济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新闻娱乐化是最具消费主义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之一。

“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科特・麦克凯恩曾这样说道。事实上,在当代中国,将娱乐进行到底已成为商业运作的标志性特征。通过娱乐化包装和媒体的迅速放大作用,各类利益相关者最终均能得到可观的商业回报。新闻娱乐化,其本质上追求的是娱乐化背后的商业诉求和利益。

对于大众来说,新闻信息带给他们的娱乐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娱乐顺应了受众原有的认知体系,娱乐使我们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它使人获得而不需要心理上的改变,不用动脑就可以完成;娱乐化新闻受视觉文化的影响,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更容易使受众接受和理解。新闻娱乐化就是选择和加工出了相对容易让受众注意和理解的新闻信息,而有意回避了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新闻娱乐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趣味性及刺激性在报道内容上体现。减少严肃性的政治、经济新闻的比例,多报道些“软新闻”。所谓软新闻是指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报道形式多种多样。近几年来,新闻报道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电视新闻由以前的播报转变为现在的“说新闻”、“聊新闻”以及“侃新闻”等形式。目前,任职于上海东方卫视的周立波之《壹周立波秀》在全国颇受好评,以这种类似脱口秀的形式播报新闻现在是非常流行的。目前,在新闻编辑上,大多都采用大标题、多照片,有的甚至在版面上采用大幅的标题和彩色的页面以及采用组合式的结构或者连续剧式的结构。

新闻娱乐化成因

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多元化社会转型时期,即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此时多种经济、社会体制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新的体制还没有建构和完善时,由于生活及工作的影响,人类往往容易产生诸多的紧张和压抑等情绪,此时人们需要更大的娱乐方式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宣泄和释放。娱乐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与其他娱乐方式相比,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等节目形式以及报道手段是最省的一种,它们用轻松快活的言语以及幽默的风格帮助人们暂时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和压力。

近几年率先从网络媒体热炒起来的“哥文化”(犀利哥)、“姐文化”(芙蓉姐姐)等,无不折射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们心灵上的空虚和精神上的颓废,通过一系列另类的恶搞,既吸引了社会的眼球,又满足了自身空虚和躁动的需要,无疑这是社会的悲哀。

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我国目前报纸种类、电视台以及各种电视节目是非常多的,媒体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新闻我国还是有一大部分人不喜欢看,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也带来不了什么益处,特别是年轻人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新闻为了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抢夺市场份额而走向了娱乐化道路。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于2008年完成全港首个“香港传媒表现问卷调查”,发现香港14份收费报纸的新闻报道呈现政治新闻娱乐化、批评性报道比重少等现象。调查发现香港媒体因应时代变迁发展,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但由于缺乏深度报道,香港的政治新闻难免出现政治娱乐化的趋势。

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媒体也由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化为一定程度的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新闻已经真正地被市场改写,曾经的新闻理念(客观性以及真实性)已经被丢弃,经媒体精心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被捧上。并且采编人员受一些奖惩制度的影响,受利益驱使,捕风捉影。经济效益第一的原则是使新闻走向娱乐化的必然趋势。

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新闻道德价值取向崇高的传媒和新闻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当前新闻道德失范的客观存在和复杂背景,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历史责任的重担。

目前,有很多新闻报道都把新闻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淡化新闻中所蕴涵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及舆论导向,缺乏挖掘深度和用于探索的精神。许多媒体,对于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历史责任早已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使其抛之脑后,在市场的利诱下,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如曾流传这样一段笑话:某都市报记者正坐在电脑旁写稿,突然接到热线电话称有人想跳楼,他的第一反应是叫跳楼者先别急着跳,要等他传完稿赶到现场摆好架势拍照后再跳。姑且不论笑话真假,在利益至上的今天,媒体的职业道德不断沦陷是新闻人必须直面的社会现实。

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体把严肃的“硬新闻”变成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甚至在一些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报道中,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尤为重要。

让受众亲身参加媒体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已经是时下非常流行的方式,如《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全家总动员》、《星光大道》等一直是受众非常喜爱的节目。从只是看、听媒体到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受众和媒体跨越了一大步,受众与媒体零距离接触使得受众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跨文化传播的冲击。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往来,各国交往也不断地扩大,因此,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是必然的。处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固有的社会文化构成正在被跨文化的传播改变。因此,我国新闻界受西方国家新闻界的影响是必不可免的。所以,跨文化传播也是促进我国新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媒体间的一次新闻大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明星代表委员已成为两会记者追逐的重点。严肃的两会采访,在一些记者那里似乎变成娱乐采访了。新闻娱乐化的趋势从前几年就开始了,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香港媒体的影响。民生的采访却很少,真是一样的代表,不一样的对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把精力投放在娱乐上,不仅是对两会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是对新闻事业的亵渎。

新闻娱乐化对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娱乐化的过度会造成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失准。新闻过分追求新奇刺激,例如,对于去年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而言,新闻媒体过度注重播放员工跳楼视频,不对员工心理进行分析、不对员工跳楼的社会原因进行深度思考,只是一味地关心富士康集团对此事件的回应。过分关注富士康使得新闻真正的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一些媒体对富士康事件的报道,反映出社会公器在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不断沦陷,折射出的则是媒体和社会共同的悲哀。

新闻娱乐化过度使新闻失真。新闻的真实性具体要求:(1)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2)交代清楚新闻的“五个W”。(3)连续性的事件,全过程都要进行报道,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整体与局部、主流与支流、得与失、喜与忧。(4)重要的事实应作深度报道。过分追求新闻娱乐化,会降低受众的价值判断水平。为了迎合受众,新闻过分娱乐化,会造成受众口味媚俗,审美鉴赏力下降,最终导致受众的价值判断水平降低。其实这样也使传媒大大受到影响。如此进行下去,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受众,媒体自身也不能幸免。

新闻媒体应如何去做

从新闻娱乐化的起源看,可以发现新闻娱乐化是媒介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它是根据受众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闻娱乐化使得媒介真正走向大众,而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如果“度”不把握好,它也将是传媒之祸。以下是避免新闻娱乐化成为传媒之祸的几点做法。

坚守新闻媒体神圣使命,建立正确的传媒价值意识。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在新闻中,就是在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上要树立自觉的主流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受众提供健康、积极的信息,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

建构合理的媒介生态。首先,在内容上鼓励创新。近年来,由于各种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就需要创新。事实上,现在许多节目都大同小异,大众也已经产生视觉疲劳。因此,个性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在强化娱乐的同时注意引导。如果媒体的新闻仅仅是为了迎合大众而注重娱乐,忽视认知和教育等功能,则会降低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水平。通俗媒体不是指简单的流行以及内容的肤浅,它是有待于提高大众精神素质的方式,因此,它同样可以制作出相当有品位的作品。再次,通俗媒体对新闻处理的娱乐化要谨慎。由于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新闻节目里增加点趣味性的东西也是一件好事。

“软”、“硬”新闻分流发展。从市场经济的内在精神及其新闻媒介自身主功能来看,新闻娱乐化必然位于真实、客观、公正、迅速、权威的新闻之上。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全取消新闻娱乐化是不现实的,过度的新闻娱乐化也是不科学的,应该实施以“硬新闻”为主流,“软新闻”为支流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

克服原有“硬新闻”报道空泛的弊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来展示社会生活。这种“硬新闻”报道思路和模式的转变,对受众产生极大的吸引。对于“软新闻”而言,应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通俗化不等于娱乐化。当代媒介传播的理念是从受众需要出发进行传播。因此,媒体应进行“软新闻”、“硬新闻”分流发展。

对于各式各样的新闻节目,让所有新闻都承担娱乐的任务,势必会本末倒置,最终可能会导致新闻媒体背离自己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

结语

今后在中国新闻娱乐化实践之路上,新闻娱乐层级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通过层级定位,新闻娱乐化可以经过市场调节和媒体人的自我约束控制实行自我救赎。此过程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是各类媒体早晚都要面对的。新闻娱乐化只有发展到此层级才能真正发挥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实现正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罗映纯:《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暨南大学, 2003年。

2.何海巍:《关于新闻传播娱乐化倾向的深层思考》,暨南大学, 2003年。

3.陈琦:《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倾向探析》,西北大学,2006年。

4.廖波:《新闻面对娱乐化该何去何从》,《法制与社会》,2009(13)。

5.李良荣:《娱乐化 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2000(10)。

6.陈宇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波下搏击――关于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娱乐化倾向的思考》,《安徽体育科技》,2005(4)。

新闻娱乐化篇10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涉及社会各方面,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衍变为追求趣味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新闻娱乐化代表的是一种潮流,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新闻的娱乐化。

1.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

1.1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1.2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媒体是广告存在的土壤。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1.3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1.4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壮大实力。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缓解压力,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2.对于新闻娱乐化度的把握

新闻娱乐化篇11

一、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百度百科上对新闻娱乐化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的新闻娱乐化,第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即“所谓的硬新闻软着陆”。新闻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以及体育新闻等等;第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演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这种娱乐方式和娱乐精神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渗透就形成了新闻娱乐化。

2.新闻娱乐化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渴求趋向越来越丰富,单一的节目形态已经无法满足受众越来越高的审美水平。而在近几年中,由于受众越发地希望能在广播中听到、在电视上看到放松身心、获得乐趣的内容,娱乐开始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娱乐方式和全民娱乐精神也开始日渐渗透在各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这便是所谓的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无论是在民生节目还是体育新闻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娱乐化的身影。

随着这一现象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将新闻娱乐化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这三个特点也正是新闻娱乐化现象喜闻乐见的关键之处。也正是以上三个特点,使得新闻娱乐化衍生出一些常见的问题。虽说这一现象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受众娱乐化的心理需求,但是随着新闻娱乐化的普遍和发展的迅速,在某些节目中不知不觉改变了新闻娱乐化的原样,比如假新闻现象时有发生、娱乐化被人们误解为低俗化和庸俗化。这期间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肆意歪曲新闻娱乐化的本质的恶劣现象,某些大众的审美低俗让低俗文化钻了空子。因此如何保持其特点向着健康长远的方向发展,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必须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

(一)新闻娱乐化衍生虚假新闻的现象。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随着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蔓延,一些自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好奇的心理,为了得到最大化的商业效益,肆意编造虚假新闻。这难免会让整个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现象本身产生误解和负面的理解,但是我们必须澄清一点,就是新闻娱乐化虽说渗透着娱乐精神,但是终究要遵循“真实是新闻节目的生命”这样的真理,新闻节目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新闻娱乐化表现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节目形态,但本质终究是新闻节目,只不过是报道中侧重于一些带有娱乐性的新闻,在其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侧重点创新的同时还是要坚决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切忌为了娱乐大众,吸引受众的眼球而夸大或是编造新闻事实。主持人在新闻娱乐化现象中应提高警惕性,做好节目“把关人”的角色,提高对新闻的鉴别能力,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有取舍、负责任地报道新闻。

(二)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绝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新闻娱乐化中的娱乐化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这一点需要明确纠正。大众文化时代,受众需要与自身生活联系紧密又带有一些娱乐性可以放松身心的通俗的新闻,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通俗与低俗或是庸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媒体提倡电视节目形态多样化,丰富荧幕,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媒体却走向了另一个反面,就是将庸俗的、低俗的没有任何社会价值的新闻大量地堆砌。我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张国良教授说:“[媒体]方向感不强,或者说,方向有点偏,过去是政府管得太紧,现在是太偏于市场,媒体要分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但是一定要有个道德底线。”这里面提到的道德底线就是我们提倡高雅的大众文化,抵制低俗文化和庸俗文化。

若节目在表现形式上片面追求煽情性、刺激、悬念、血腥等等没有任何价值的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中毫无忌讳地运用大量的低俗语言,这无疑是亵渎了新闻娱乐化的本质,受众对于这类视觉和精神上都有强烈刺激的新闻虽在短时间内非常感兴趣,但是长此以往地接受这些低俗、庸俗的信息,没有任何获益的感觉,就会对节目本身产生怀疑,也就导致了公众目前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质疑。同时主持人在节目中报道低俗、庸俗新闻时,不但不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更严重的是,由于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广泛,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也会造成恶劣的影响,久而久之,大众会排斥新闻娱乐化,将新闻娱乐化现象误解为是低俗文化的传递途径。因此主持人在应对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要始终秉承报道有道德底线的具有娱乐性新闻,而不是庸俗的低俗的新闻,同时注意自己的措辞。

二、主持人应对新闻娱乐化现象需要具备的语言能力

应对新闻娱乐化现象时主持人拥有极强的语言能力会为整个节目的效果加分添彩。因此在应对新闻娱乐化时,主持人应具备怎样的语言能力是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首先,一个主持人的魅力恰恰是从他的语言表述中散发出来的。主持人代表所在媒体的形象,是一个节目的名片。因此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应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会具备极强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可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首先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公信力和权威性非常重要,在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要做到规范严谨,让受众信赖你、追随你。其次,新闻娱乐化现象需要主持人具备幽默的语言能力,同时能够恰到好处地拿捏分寸,做到适度的幽默。不单单是“传声筒”,而更多地是充当一座桥梁,是受众和节目之间的“连心桥”,以浅显易懂的、幽默的语言辅助观众来感受新闻,把新闻播报形式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风趣幽默地与观众交流互动,把新闻娱乐化的精髓娱乐性充分发挥出来,保持幽默的风格,同时把幽默发挥得适时适度。

1.扎实的基本功是准确传递信息的保障。由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以报道娱乐味性新闻为主,因此要求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与节目内容相契合,对应的需要轻快流畅的表达,发挥即兴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加规范和注意,主持人的语言极有可能出现过于放松而忽视基本功,出现发音错误、用词不当、语病、表达过于随意等问题。这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干扰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在节目中,如遇到需要引起高度注意或是容易混淆的内容,主持人尤其要特别注意,可以通过重复、强调、举例诠释等方式杜绝语言不规范的现象。简而言之,主持人语言的准确规范在新闻娱乐化现象中十分重要,这也是播音员主持人发挥个性的前提。

2.适度的幽默是生动表现内容的手段。在新闻娱乐化现象中主持人能在节目中把具有娱乐性的新闻幽默地表达出来无疑是锦上添花。但能够适度地把握幽默,把新闻中蕴含的娱乐性极致地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幽默的把控能拿捏有度更是难上加难。这需要主持人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对语言的控制力。首先新闻娱乐化节目中需要主持人还原新闻事件,切中主题,抓住体现娱乐性的关键点,那么主持人在节目中就不能铺天盖地地做大堆的铺垫,主题不明确,把观众搞得一头雾水,需要受众自我理解自我消化。其次,主持人也不能不给受众喘息的时间,滔滔不绝地自说自话,过度个人主义,抢尽风头,没有与受众交流也难以使娱乐性体现。

幽默是新闻娱乐化现象受欢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主持人想要做到幽默可以通过运用浅显易懂且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实现,由此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倍加亲切,这也让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新闻。把新闻事件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清晰地表述,也有利于受众不自觉地进入主持人用语言营造的一种氛围当中,对新闻事件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身临其境,引发共鸣。

总之,新闻娱乐化迅速发展的当下,播音员主持人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才能做到在节目中应对自如。同时,在新闻娱乐化节目发展的现状来看,着实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受众对这种节目形态喜闻乐见的同时也提出了内心对主持人更进一步的要求,因此主持人的语言能力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是推动新闻娱乐化现象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必须清晰地分析它、认识它进而完善它,才能让这种现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新闻娱乐化篇12

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对此,有人认为,“我国媒介娱乐化潮流既带有转型期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媒介发展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产物特征”。①也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是经济全球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②实际上,新闻传播活动是大众传媒从事的一项主要活动,当前出现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它只是体现了新闻传播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其形成和发展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渐渐走上了迎合受众心理需求的道路,以致越走越远。

何为受众心理?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是指新闻信息和由此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③受众的需求心理是指受众在选择新闻媒介与信息前的一种心理预期,即在进行选择时有一种期待的标准。那么,受众需求心理是怎样对新闻娱乐化起决定作用的呢?

受众求新的好奇心理需求。“心理学反射原理证明,越是新鲜、奇特和富于刺激的东西,越能引起人们心理的愉快与兴奋,促成人的注意力集中、感知的兴奋和理解的自觉”。④富有新意的东西最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理所致。受众的求新心理,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内容新和新闻报道的手法新上。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一方面受众期待新的内容的信息,尤其是对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希望通过新闻媒介能够获知新近发生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希望新闻报道有新的形式。新闻和娱乐的合流所体现出来的在新闻制作上突出新闻的冲击力,恰好满足了受众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如一些报纸和期刊加强标题和版面的视觉冲击力,运用大幅图片来体现报道内容,生动形象,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目光和注意力。广播电视新闻运用“说新闻”、“聊新闻”和“侃新闻”的形式,甚至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新闻评论边唱边播,还有运用声音、音响和画面等富有感染性和戏剧性效果的表现形式也得到了受众的好评。

受众求趣的娱乐心理需求。受众接触大众媒介,还有着强烈的求趣心理。求趣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趣味性事物的心理指向。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受众的求趣心理及其满足,在于传播者认识趣味、表现趣味,而受众则在于认同趣味、欣赏趣味。近年来诸如《开心辞典》、《幸运52》、《超级女声》、《非常6+1》、《舞林大会》等极具娱乐性的电视节目盛行就是一个明证。这种求趣的娱乐心理也延伸到获知新闻信息上。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希望既能得到新闻信息,又能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我们是本着寻求愉快和逃避社会控制的精神进行很大一部分传播的。……我们在大众传播中寻求大量的娱乐,即使在我们最认真的公开发言人当中,即使在我们最严肃的报纸或新闻广播中”。⑤于是,经过娱乐化了的新闻正好契合了受众寻求娱乐的心理。具体表现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从一开始的各种纯粹休闲的娱乐新闻能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缓解工作中的紧张和压力,到后来一些经过“软”化过的硬新闻也能让人感到愉快。在新闻的表述上,从最初强调硬性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加强新闻的可读性、贴近性,到追求趣味性、吸引力,强化或有意添加所报道的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因为“娱乐性信息既不需要受众遵守什么,也不要求他们确认什么,而知识让受众轻松愉快”。⑥同时,娱乐使我们的舒适和愉快的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它使人获得愉悦而不需要心理的改变,不用动脑子就可以完成;而其他非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受众付出努力的需要加入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创造,调用受众的经验、理解、决定和判断。

受众求易的放松心理需求。这表现在受众选择媒介和接受新闻信息时总是希望便捷轻松地掌握,而不需要深刻参与和思考,总是倾向于一些简洁生动、视听效果逼真的新闻信息。于是大众传播媒介为了尽量吸引最大量的受众,它们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在内容上力求通俗、平易,倾向于少登深奥、内容不易理解的材料。娱乐化了的新闻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就容易为受众接受和理解,正好满足了受众求易的心理需求。新闻娱乐化就是选择和加工出了相对容易让受众注意和容易理解的新闻信息,而有意回避了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如在凤凰卫视的《网罗天下》节目中,主持人用不很标准的普通话和极其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严肃话题,让观众会心一笑,大大缓解了压力,也使身心得到放松。

在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和工作条件改善、闲暇时间增多的情况下,人们除了严肃的决策参考信息需求之外,还非常需要休闲、娱乐、消遣性的内容,以满足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的需要。于是,内容琐碎的社会新闻,具有娱乐因子的体育、娱乐新闻以及经过适度软化的硬新闻,正好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要而成为传媒报道的重点。总之,新闻娱乐化的形成,一方面是受众有接受娱乐化新闻的深层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在传媒娱乐化了的新闻刺激和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受众对娱乐化新闻的接受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理性看待新闻娱乐化

不可否认,新闻一定程度上的娱乐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符合受众接受讯息的心理,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增强了受众对于社会公共事物的关注和参与的热情,在市场经济带给传媒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能为媒体争取到更多的受众。但也不能忽视以下几个方面:

消遣性、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能以弱化传播信息的新闻节目的分量为代价。2004年9月,中央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在关于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人质危机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信息,猜测人质危机死亡人数,这种不顾传媒道德底线、借人质事件发财的娱乐化做法,引起受众的极大愤慨。在娱乐化风潮甚嚣尘上的今天,并不是什么新闻都能拿来娱乐的。严肃性、针砭性、重大性的深度报道仍然应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重心,落落大方、从容稳健的播报新闻方式也仍然是新闻播报的最主要方式,尤其是对于重大和突发的新闻事件。

新闻娱乐化不能无限夸大新闻的娱乐功能。在现今情势下,许多媒体为了追求利润,将新闻作为一种娱乐工具,甚至将娱乐异化,过分强调通俗化甚至是低俗化来争夺市场,走娱乐化甚至是新闻娱乐化的道路,而忽视了新闻本是用来传播交流信息的。迅速、及时地向大众传播新的信息永远是新闻传播的最主要活动。

新闻的娱乐化一定要有个“度”。新闻娱乐化绝不是煽情化、低俗化和游戏化。在写法上,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到强调煽情性,甚至是不惜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或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代价,以耸人听闻的手段制作新闻标题,甚至是制造虚假新闻,猎奇媚众,这只能使信息自身的价值发生扭曲,而根本无法体现新闻沟通情况、传递信息的功能。这种不顾社会效益和传媒伦理的所谓“娱乐化”做法则是要坚决摒弃的。

总之,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其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需要传媒放下架子来贴近受众,但决不能一味迎合。因为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过分地迁就大众口味会造成一种媚俗的传媒形态,使大众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水平降低,这样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水过来又会影响传媒自身的良性发展。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受到损害的既是受众,也是传媒自身。

注释:

①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②任蕾:《我国新闻娱乐化形成原因探析》,《兰州学刊》,2003(4)。

③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④李黎明:《新闻心理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⑤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