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合集12篇

时间:2022-08-16 00:35:53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篇1

一、吉安基本情况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不仅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也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赣中粮仓”之称。全市国土面积2.53万平方公里,辖10县2区1市和1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5个乡镇政府,人口509万,乡村总户数101.83万户,乡村总人口397.13万人。

吉安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物产富饶,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可概括为“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现有耕地514万亩,林地26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6%,水质和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泰和乌鸡、安福火腿、遂川板鸭和狗牯脑茶等农产品久负盛名,有“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江西省著名商标”4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136个。

2014年,吉安市生产总值1224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08.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8∶51.1∶32.1;人均生产总值25486元。非公有经济增加值764.45亿元,占GDP的61.5%。财政总收入195.17亿元、占GDP比重为15.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2.57亿元。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229.22万人,乡村从业人员201.7万人,外出(离乡)的从业人员111.35万人,(其中出省从业的78.7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9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2元。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总产达421.3万吨;油料产量18.33万吨、水果产量41.26万吨、水产品产量21.6万吨。

二、吉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践

自2013年以来,吉安市按照“错位竞争、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示范带动”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如今,在吉安市这片“红”、“农”、“贫”为底色的热土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破茧而出,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正在成为吉安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引爆点。截至目前,吉安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各县(市、区)园区为支撑”的“1+13”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格局,园区规划面积15万亩,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流转土地6.5万余亩,核心区建成面积3.58万亩;共引进培育农业新品种420多个,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149项,吸纳农村劳动力2.2万人;园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比非园区高40%以上。

(一)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导向,破解“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的难题

理念决定成败。吉安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科学谋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一是确立发展思路。坚持统筹城乡一体谋篇布局,按照“全省一流、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园区、市场化办法经营园区、现代科技提升园区,促进园区向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方向转变,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重要供给区、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区、多功能开发的先行区、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区、农产品物流的核心区和生态农业的示范区。二是明确功能定位。紧扣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根据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赋予园区科研示范、技术推广、经营创新、休闲体验、观光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功能定位,着力打造成引领农业示范推广、对外开放、发展升级的重要平台。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将现代农业示范园开放搞活作为全市重点改革项目,给予工业园区同等的政策支持,土地收益、园区税收全额返还;市、县两级都组建了园区管委会,市本级为正县级事业单位,县(市、区)为科级单位,赋予园区规划权、土地权、财税权、人事权。

(二)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导向,破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难题

产业是园区建设的内核。吉安市把培育主导产业放在园区建设的首要位置,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理念,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是紧扣三大富民产业建园区。井冈蜜柚、绿色蔬菜、有机茶叶三大产业是吉安市多年坚持培育发展起来的富民产业。在园区建设中,吉安市把井冈蜜柚、绿色蔬菜、有机茶叶三大产业作为富民产业,重点发展。在吉泰走廊区域围绕井冈蜜柚产业建园区,建立了一批高标准的蜜柚苗木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仅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就建立了500多亩井冈蜜柚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质苗木200万株。在新干、峡江、永丰、吉水、青原、永新等区域,围绕绿色蔬菜产业建园区,建立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在遂川县周边,围绕茶叶产业建园区,进一步壮大狗牯脑茶的规模和品牌。二是依托特色产业建园区。在壮大富民主导产业的同时,吉安市鼓励各县(市、区)园区加强对本土产业的挖掘和振兴,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格局。比如,遂川县围绕茶叶产业建园区,进一步壮大狗牯脑茶的规模和品牌。又如,井冈山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在园区发展铁皮石斛等生态产业。三是促进三产融合建园区。着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与工业、红色旅游业、健康休闲业等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比如,吉州区、青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围绕中心城区“两带一区”规划,布局建设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农业,形成吉福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区和青东公路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

(三)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导向,破解“如何来地、怎么种地”的难题

改革出活力,改革出生产力。吉安市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壮大园区建设主体,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和动力。一是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力军作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入驻园区,探索建立了“园区+企业+农户”模式、“园区+企业+合作社”模式、“园区+电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效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截止目前,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吉安市现有培育专业大户7800多户,家庭农场4047家、农民合作社456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5家,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扎实推进各项农村改革,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有序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引导园区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扩大园区建设规模。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创新“花钱买服务”机制,形成以农业公务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服务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园区内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

(四)以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导向,破解“谁来投资、怎么投资”的难题

园区要发展,仅靠财政单一投入,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针对这一难题,吉安市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着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和社会融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汇聚资金支持园区建设。一是做好整合资金这篇文章。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项目资金整合原则,对性质相近、用途相同、使用分散的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集中支持园区建设。二是做好招商引资这篇文章。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农业招商的重要平台,紧紧抓住“台商西进”契机,连续5年举办“吉台农业合作交流恳谈会”,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种养基地建设等关键领域,精选、储备和包装一批特色鲜明的重大招商项目,主动承接台商项目,引进了台湾福容园、正丰源、惠施特、极上品等一批台资农业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土地向能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资本向农业集中,形成了“引进一个好企业、建好一个新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联动效应。三是做好创新金融这篇文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园区的信贷投放。将园区产业发展纳入“财园信贷通”支持范围,开展“财政惠农信贷通”融资试点,倾斜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

(五)以提升科技和装备水平为导向,破解“支撑不强、生产不绿”的难题

科技装备是决定园区建设成效关键因素,没有科技装备的支撑,园区就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吉安市始终把强化科技装备建设贯穿园区建设的全过程,向科技装备要效益、要示范带动力。一是抓设施农业,着力打造可控制的生产环境。在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畜禽标准化圈舍等高新科技配套设施的推广应用,用现代化设施装备为农业生产提供可以控制和调节的条件,实现园区环境“风调雨顺”,园区生产“四季不断”。比如,永丰县立足蔬菜产业,建设温室蔬菜育苗中心6万平方米,建成设施大棚700多亩,实现“一亩大棚三季菜增收两万元”。二是抓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可复制的操作规程。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实现了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按标生产、质量安全。目前,该市累计制定市级以上农业生产标准38项,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98个。井冈蜜柚、遂川狗牯脑分别荣获了第15届“全国绿色博览会金奖”、“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三是抓产学研对接,着力打造可推广的生产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园区的方式,建立“一对一”专家对接服务机制,推动科技人员、科研项目向园区聚集,实施良种良法攻关和农民培训,干农民干不了的事,做给农民看,带动农民干,让农民“拿得到良种、受得到培训、学得到良法、看得到希望”。比如,吉安市本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大、中国柑桔研究所等近10家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协作关系,组建了井冈蜜柚研究所、组培中心等科研机构,聘请了39位高层次科研人员和技术骨干进园区开展科研攻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存在的问题

(一)涉农项目整合的问题

在调研中,当地干部反映,“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持续增加,投的钱实在不少,但其效益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各地也在搞农业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很大。因为农业项目资金分散在农口各个部门,建设要求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下达时间也不相同,靠县里整合力度有限”。与此同时,也有干部反映,现在很多农业项目都要地方配套,市、县财政本来就紧张,的确拿不出这部分钱。为此,项目实施起来有困难。据了解,目前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类资金项目,就涉及到发改、财政、水利、国土、农开办、农业等涉农部门,项目用途基本相同,但因项目管理部门不同其制定的建设标准、资金下达、管理方式各不相同,造成基层在实际操作上存在难以整合、不敢整合等突出问题。此外,也由于一些农业项目明确了地方配套要求,在财力困难地方往往不能全部落实到位,造成项目建设标准打折扣、留尾巴等问题。

(二)园区发展政策支持的问题

通过调研园区内企业、农业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园区周边辐射区农户等经营主体,主要反映有三个问题:一是农业有关补贴政策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二是农业政策性保险在支持园区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力度还不够。三是园区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

(三)园区用地政策的问题

园区用地主要有三块,一是农业用地,二是设施用地,三是建设用地。在农业用地方面,存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土地流转渠道不规范等问题。一些地方反映,园区土地流转集中连片难,质量好的地一些农户不愿意拿出来流转,流转要价也经常变动,租赁合同难以执行,这些都增加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的难度。在设施用地方面,许多园区经营主体也反映,在设施用地方面的政策落实很难,园区有些配套设施用地在规模等方面受到严格限制,审批规模大多限于5亩、10亩,导致设施农业规模上不去,农业生产功能配套也不完善。在建设用地方面,园区一些经营者反映,地方政府用地指标主要侧重于城市建设及工业用地,农业加工企业用地需求难以满足,拿到建设用地几乎不可能,不利于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篇2

 近年来,***区依托区位优势,科学定位,高点起步,按照“抓投入、调结构、扩规模、建精品、提效益”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工作大局,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立足“三个先行”,筑牢农业园区建设基础

(一)规划先行。制定了《***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打造“四带、五区、二十园”。“四带”:即沿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南二路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广蒲河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武家大沟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等四条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五区”:即牛庄现代农业产业区、龙居生态林示范区、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广蒲河高效生态农业区、沿海生态渔业示范区等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区;“二十园”:即蓝海设施农业及生态养殖基地、宝力新能源循环农业产业基地、华林庄园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等20多个重点建设的现代农业项目。

(二)政策先行。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区新型城郊农业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的意见》、《***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关于扶持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区鼓励旅游业发展暂行办法》,区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给予全方位扶持。对规模化示范园区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不含土地租赁、流转费用)以上的,按照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给予补贴;对新创建为国家、省、市级示范区的,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同时,建立了“政府扶持、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整合多部门涉农资金,捆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配套完善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近年来,区财政累计兑现现代农业政策扶持资金3400多万元,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13000万元,争取国家、省、市等上级各类现代农业政策资金1700万元。

(三)服务先行。将农业园区建设列入全区重点工程项目调度督查范围,强力推动工作落实。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农业、发改、住建、财政、国土等部门和各镇主要领导组成的农业园区重点工程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由农业部门牵头,整合职能部门力量,加强协调配合,凝聚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工作合力,为农业园区建设提供立项、规划、用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服务,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迅猛发展。

二、集聚“三大优势”,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

(一)集聚产业优势。将休闲观光农业、设施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主攻方向。近年来,重点建设了牛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龙居镇生态林场、史口镇广蒲河生态农业示范区等4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大宋鸿丰设施蔬菜、宋氏菌业食用菌、有朋生态园等9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重点实施了蓝海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宝力新能源循环农业等11个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涵盖果蔬、食用菌、渔业、畜牧、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82亿元,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2.6万亩,苗木花卉基地3.27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3. 8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41处,生态林场5万多亩。

(二)集聚科技优势。将农业科技进步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支撑和保障。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重点试验、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支撑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各农业园区承担市区农业科研项目3项。承担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7项,参与农业创新性科研9项。积极与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中国林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结合,解决了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的问题,使园区成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推广、示范的基地。先后挂牌成立了华林庄园、蓝海生态农业基地等6个高校教学实践基地,3个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创建新型农民学校,组织农技专家到示范区授课,为示范区建设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在蓝海、华林、福源等示范园区建设智能温室16万平方米,蓝海种植业基地部分温室实现了无土化栽培,温室内全部实现了粘虫板、杀虫灯和生物农药防控技术。加快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培育了宝力新能源等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在胜大奶牛场、阳光庄园牧业公司生态养殖园区先后引进了TMR全自动奶牛日粮混合机5台,奶牛发情监控系统4套、智能化自动挤奶设备6套;在全区新配套畜牧信息化平台“一点通”终端机2台;规模以上养殖场区配套畜牧养殖智能化生产监控系统5套。

(三)集聚区位优势。立足中心城区特色,着力打造三种模式,引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一是休闲观光模式。以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串连南二路沿线的揽翠湖、华林庄园、黄河森林乐园等9个农业观光景点,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二是高效生态模式。以牛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广蒲河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实行“一园多区”,重点打造集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三是旅游度假模式。以龙居生态林场为主要载体,实现林业资源与黄河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打造集森林公园、郊野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休闲观光胜地。

三、创新“三项机制”,激发农业园区建设活力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篇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打造、三产融合、分步实施”具体要求,对区级园区开展星级评定。原则上,每年评定五星级园区1个,四星级园区1个,三星级园区1—2个。

二、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主要分为基地建设、设施设备、产品加工、农业新业态、质量品牌、科技支撑、组织方式、保障措施8个大类,建设标准详见《区区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评分表》(附件)。

三、组织实施与认定激励

(一)组织实施。区级园区的星级评定工作在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第一年度考评申报工作从2021年12月开始,2022年1月底前评定结束,以后年度按此安排。

(二)申报程序。每年12月,各乡镇按建设标准要求向区农业农村局申报区级园区,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区级有关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实地考评并形成考评报告,经综合分析提出区级园区星级建议名单,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议,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区政府命名授牌。

(三)申报材料。各乡镇向区农业农村局提交《区现代农业园区申报书》,对标编写自评报告,提供区级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推进方案、建设规划、明确承担园区管理职责机构的文件,以及自评报告相关佐证材料。

(四)等级划分与财政补助。区级园区依据《区区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评分表》打分评级,分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3个档次。每年由区财政统筹安排资金进行奖补,其中:五星级补助100万元,四星级补助60万元,三星级补助40万元。对于晋级的区级园区,区财政给予奖补,其中:由三星级晋升为四星级的补差20万元,从四星级晋升为五星级的补差40万元,从三星级晋升为五星级的补差60万元。降到三星级以下的,取消命名并摘牌。

(五)评定数量。区级星级园区评定实施期限为5年,第一年原则上评定数量为3个,其中三星级1个、四星级1个、五星级1个,以后每年根据申报情况确定评定和晋级数量。

(六)评分模式。对区级现代农业园区每年1月底前进行星级考核,实行考核总分制,入围分数为85分(含),其中三星级园区考核总分需达到85分(含)以上,四星级园区考核总分达到90分(含)以上,五星级园区考核总分达到95分(含)以上。若当年对区级园区的考核分值均低于85分,则当年星级园区评定空缺;若只有1个园区达到入围标准,则评定1个;若入围园区个数超过当年评定个数,则从高分取到低分。同时鼓励各乡镇发展粮油产业,对区级粮油产业园年度考核总分酌情加3—5分。

四、工作要求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篇4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从2010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左右、每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200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500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使区内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主要目标是: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每个园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山区达2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三)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园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实际,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原则,园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进行建设。四是要坚持软硬件并重、水平领先原则,设施装备等硬件要和责任制度、先进科技、经营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县级政府要根据《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海)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各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应按省定统一版本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经市级政府审核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由市级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现代农业综合区原则上3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原则上2年内建成。

三、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

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为部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五、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园区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园区建设应明确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园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农(林、渔)业产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省级扶持项目采用一次规划、分年度建设、分项目扶持的方式实行申报制。省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地申报的园区进行综合评估后立项,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凡已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项目的,不再列入园区扶持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具体建设标准、项目评估和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

八、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和保护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篇5

以园区为引领,通过联农带农方式,推进高原有机蔬菜、中药材、特色水(干)果、牦牛、羊、藏香猪6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到2022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2329万元左右,年均增长4.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93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0.4%。

到2022年,高原有机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浆)果播面达7万亩,实现产量10万吨;出栏牦牛、羊、藏香猪8万头(只)以上,产量4824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水平达到50%,“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覆盖率达45%以上,绿色、有机认证比例达30%左右,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冷链物流流通率达5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二、规划布局

(一)生产区域布局。立足多样化生态特点、立体式空间布局、差异性气候特点和各乡(镇)产业发展基础。

(二)产业链布局。就近建设与产业基地规模相适应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依托绿色生态园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配套建设烘干冷链物流设施。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性、经营业。围绕农业创意园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体验等新业态。

(三)园区布局。构建部级到县级农业园区梯次发展体系,创建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合理布局种养循环、加工物流、综合服务、休闲旅游等功能板块。

三、重点任务

(四)建优产业基地。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标准,建成高标准农田0.8万亩。实施“净土”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行动,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建设。新建标准化高原有机蔬菜生产基地0.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0.4万亩、特色水(干)果1万亩,建设牦牛、羊、藏香猪标准化养殖场各1个。以实施《县促进特色农牧业创新发展激励办法(试行)》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五)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就地就近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依托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有机蔬菜、道地中药材、特色水(干)果及牦牛、羊、藏香猪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六)培育知名品牌。按照《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要求,参照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制定出台与发展品牌相配套的基地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力争到2022年制定出台绿色农产品建设标准3个。以“净土品牌+产品品牌”联动模式,大力培育“莴笋”“羌活”“大蒜”“牦牛”“藏香猪”等特色优势地域品牌。依托对口援建重点开拓省内和浙江中高端订单销售市场,扩大与当地采购商的常态合作,推进品牌农业延伸行动,丰富创新品牌产品现代营销渠道,实现品牌产品订单(认购)销售占比30%以上。

(七)提高农产品质量。以优质安全发展为目标,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规范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严把产地环境安全关、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关、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制、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落实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田残膜回收处理。

(九)推进产村相融。把产业布局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相融、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推动农文旅体跨界融合,开发乡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建设主题公园、特色小镇。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设施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

(十)强化科技支撑。围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进一步开展产业技术帮扶,强化专家服务团巡回指导服务工作,解决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到2022年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100户以上,培训农牧民2.4万人次,实现技术指导培训100%覆盖;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0人、“一村一名农技员”提能培训55人;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480人;特聘村级农技人员5名,实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80%以上的农户。

四、主体带动

(十一)突出园区示范引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产业鲜明、设施装备先进、产业链条完整、新业态发展良好,农业综合效益高的示范作用,引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集聚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突出科技支撑、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注重生产、加工、服务、营销等多环节主体培育,着力构建全产业链条利益分享机制。

(十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高原有机蔬菜、中药材、特色水(干)果、牦牛、羊、藏香猪6大优势特色产业,依托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采取“以园招商”的方式,引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在省内外具有较好知名度的龙头企业。

(十三)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规范农民合作社设立登记、组织运行、财务管理、经营服务等,鼓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实现全县超三分之一的农户加入的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社。实施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培育省级家庭农场3户以上。

(十四)健全服务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集农技指导、信用评价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等把服务网点延伸建设到产业基地。大力培育覆盖种养、加工、销售、科技、金融等各环节多元化的经营服务实体。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推广生产托管、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合作方式,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以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为重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

五、支持政策

(十五)强化财政支持。以落实《县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为载体,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提供风险保障资金。支持建立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农业园区建设。

(十六)强化金融服务。积极推广“政银担”合作模式,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园区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农业农村产权融资服务改革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进园区,落实以奖代补、风险补助和担保业务费补助政策,鼓励担保机构为农业园区发展提供政策性担保服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实现园区产业全覆盖。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篇6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37-03

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从东、北、西三面呈弧形围绕杭州主城区。区域为有多种地貌类型,既有平原水乡,又有山地丘陵,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农业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适宜水稻、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生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深化,全区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应运而生,余杭区也逐渐成为社会工商投资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热土。根据浙江省政府提出的农业“二区”建设思路和余杭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实现农业“三化”目标,在对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制约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有利优势条件,明确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原则,提出了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服务措施等有效途径来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使全区农业转型升级,逐步向“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1 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余杭区农业进一步加快了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园区经济,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提升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3年底,全区已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家、特色农业精品园6家、区级特色农业园区24家和优势产业功能区95个;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3个、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3个,为加快余杭区现代农业的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为进一步明确全区产业发展重点和园区建设布局,2013年始,余杭区在全省首次完成了《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布局规划》编制。首批规划布点33.33 hm2以上园区132个(其中66.67 hm2以上园区91个),总建设面积1.25万hm2,计划总投资41 770万元,并遴选建设精品园区30个左右。从产业角度分为产业类园区74个、综合类园区40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8个;从建设类型又分为园区改善提升45个、面积0.4万hm2,园区提升扩建62个、面积0.6万hm2,新建园区25个、面积约0.25万hm2。规划明确了“一核、两翼、九大板块”的空间布局,以“8+1”特色主导产业为构架的九大板块,建立园区动态调整机制,设置园区的准入和淘汰制度来实行长效管理。

2 优势分析

2.1 地理位置优越,农业产业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

余杭区作为与杭州主城区距离最近、覆盖面积最大、地形地貌最为丰富、文化资源雄厚、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市郊区县,近年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得有声有色。围绕杭州建设大都市、世界休闲之都的需要,积极拓展长三角洲旅游客源市场,着力把农业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余杭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同时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落户余杭区,使余杭区成为杭州市主城区主要菜篮子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周边农业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决定了余杭区今后在生态有机型、休闲观光型和科技示范型等现代都市农业方向发展。

2.2 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基础较好,有利于园区企业化经营管理

全区耕地流转面积已达到2万hm2,流转率已达73.55%,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已经走在全省前列;规划内园区已累计流转土地面积0.82万hm2,占园区规划总面积的65.3%。据调查,全区经营耕地面积2 hm2以上的农户共2 693户,经营总面积1.04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7%,全区备案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5家,全区农业龙头企业137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4家、市级75家、区级57家。其中,农产品加工类88家、市场流通类9家、种养生产类34家。132个园区中由单个农业企业经营的有87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的34个,“企业+农户”模式经营的11个,专业大户或农户经营的6个。

2.3 工商资本投资比例逐年增加,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余杭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到这块热土开发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主逐年增加,截至目前由工商资本投资已建和在建的农业园区62家,其中如浙江森禾花卉苗木基地、宇航梦园蔬菜园区、渔佬大休闲农庄、恒泽渔业、香草文化园、西子农林科技园、利川生态休闲园等20余个园区初显成效;2013年先后有印尼穆利雅集团海外投资机构(中国)公司和台湾农训协会、中国平安集团不动产有限公司与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逾20批客商前来实地考察洽谈农业项目,并已成功引进诸暨海亮集团投资的余杭有机农业产业园项目。余杭区现代农业在众多工商资金的投入下展现了新的活力,2013年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企业当年完成总投资达74 500万元。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篇7

1 取得成效

1.1 农业园区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火车头”。播州区始终坚持发展现代科技,加强现代装备,实行现代管理,推动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园区科技贡献率达80%以上,引领着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枫香九丰蔬菜核心园区充分发挥智能大棚、膜下滴灌等现代装备作用,辣椒、黄瓜等蔬菜上市早、产量高、效益好,亩产值在6-8万元,成为农业“321工程”升级的典型样板。而台湾博览园则利用组培苗发展蝴蝶兰,年销售量达100万株,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等第三产业。

1.2 农业园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动机”。播州区以“景区+农户、产业+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大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等为模式开展农业园区建设,推动了农村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台湾”农业园区解决就业群众约200人,人均工资2万元/年以上,并带动周边发展农家乐10余家、乡村旅馆5家,月收入近2万元。枫香蔬菜园区依托“苟坝会议”红色旅游资源和花茂陶瓷文化等的开发,吸引更多的人员到园区参观考察,为当地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吸引了丰富的客源,截止目前,土坝―花茂―苟坝田园型示范区共有农家乐18家、乡村旅馆57家,带动群众增收2.9亿元,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吸引2420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就近就业5700余人。

1.3 农业园区已成为培育主导产业的“助推器”。播州区各个园区主导产业各具特色,成为全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的核心示范区。台湾博览园以赏蝴蝶兰、观热带植物、游美丽乡村、品台湾美食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枫香蔬菜园区将利用智能温室实施育苗和蔬菜深加工,规划带动周边发展蔬菜5f亩。乐山园区以花卉苗木为主导,打造花漫乐山,已建成核心园区6000余亩。

1.4 农业园区已成为农旅文一体化的“加速器”。 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的思路,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为总抓手,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通过增加投入、结构调整、设施配套和科技应用,依托产业优势,突出加工带动,创建农业品牌,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电商农业、加工农业,推动农旅文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农业园区变成农业公园,美丽乡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成为游客体验、感知农业的乐土。把设施大棚、种养基地、农业园区、QQ农场、加工厂房变成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展销车间”,成为引领农民增收的典范、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样板、干部生产实践学习的课堂,更成为游客体验农业、感知农业的乐土。2016年全区农业园区接待游客130万人次以上。通过“农业大数据+农村电商”,培育20个农村电商主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推进一二三产全面升级。

1.5 农业园区已成为龙头带动作用的“领头羊”。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枫香蔬菜园区探索“四模式四平台”,即围绕辐射带动区探索“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遵义蔬菜外贸出口创汇平台;围绕核心区探索“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模式,打造依靠龙头带领农户奔小康平台;探索“公司+直销店+基地”模式,打造遵义枫香九丰蔬菜直销平台;探索“公司+外地经销商+基地”模式,打造遵义蔬菜“夏季向北”销售平台;“四模式四平台”将构建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发挥公司一头连市场一头连群众的龙头作用,边建基地,边做加工,边搞销售。一方面发挥村委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协调作用,解决公司用工和村级集体经济壮大问题。

2 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2.1 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农业园区发展。二是基础设施滞后影响农业园区发展。

2.2 对策建议

2.2.1 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载体”。

一是努力破解土地难题。园区所在镇(乡)要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激励机制,采取土地租赁、股份合作、土地置换、反租倒包等多种方式,鼓励农民以土地为资本进行投入,减少企业投资压力,确保园区发展中的种植用地,努力实现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双赢”。

二是努力破解融资难题。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大胆改革创新,设立园区建设专项贷款资金,发挥资金的放大效应,千方百计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要协调进一步发挥涉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加大对园区建设的投入,破解融资难题。

2.2.2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硬环境”。

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要及时修复已建沟渠、山塘、提灌站、喷(滴)灌设施、管网系统等灌溉系统设施,充分发展挥现有水利设施综合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必需的高位水池、喷(滴)灌设施、管网系统等建设,努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促进农业高效园区健康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篇8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65-01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着力打造100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并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力争到2017年将园区建成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完善、产品商品率高、综合效益显著,成为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发动机”。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聚集为主的边远贫困山区,同时也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州;开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个,其中:蔬菜类园区3个、精品水果类园区6个、特色畜禽类园区3个、茶叶类园区2个、休闲观光类园区2个、中药材类园区2个、杂稻制种类园区1个、油茶类园区1个。笔者按照国家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要求,结合黔东南州情实际、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抓好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与同仁商榷。

一、狠抓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是现代高效农业园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保证。要将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行为,做到领导精力到位、宣传发动到位、力量调配到位、资金落实到位、推进措施到位,用工业园区理念来抓农业园区建设,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切实做好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基础建设、项目推进等工作,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二、狠抓规划编制

规划是龙头,是指导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依据。编制园区建设规划,要围绕主导产业,结合当地实际科学编制,确保规划高起点、高标准、上水平,并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一是突出主导产业。立足农业结构调整方向,选准2—3个具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高的产业来作为主导产业,合理安排配套产业,实现产业互促互动;二是突出规模生产。园区建设要相对集中连片,并达到一定的建设规模,通过规模化带动产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形成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三是突出功能配套。农业园区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复合体,要根据实际需要,从优化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上,合理规划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建设内容,使园区的功能满足商品化生产的需要;四是突出综合效益。要提高园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园区内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种养大户要实行产加销联动,保证农产品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和销售利润,带动园区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狠抓基础建设

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广应用现代设施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提高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同时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园区从业人员科技素质;积极配套市场流通设施,提升园区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能力。

四、狠抓主体培育

建立健全园区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强化园区经营主体培育,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现代经营主体的作用,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配置和投资建设,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做大园区蛋糕。

五、狠抓资金投入

农业园区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但财政资金投入很是有限,主要依靠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为主。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对于有限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支持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注入园区建设,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园区建设见成效。

六、狠抓社会化服务

要完善园区配套产业体系,推进园区产业与现代加工业、物流业、生态观光业等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疫病防控、产品营销行装化服务,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最终实现园区建设与减贫脱贫“双赢”。

参考文献

[1]吴亚荣,邱明强,王成兵.关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29-330.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篇9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18-01

一、园区规划布局及启动建设情况

全县完成盘县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农业观光园区等14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规划总投资113.79亿元,现完成投资16.55亿元。

1.省级园区。一是盘县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园区规划总投资11.3亿元,规划面积24.2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4.8万亩。规划特色精品种植面积2.47万亩、农产品加工基地850亩、休闲观光区1.497万亩。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3.244亿元,带动就业2000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6000户,实现农民增收1.24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5亿元。二是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园区规划总投资15.8亿元,规划面积7.2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2万亩。园区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7亿元,辐射带动产业产值达6亿元,带动农户11500余户,户年均增收1.6万元。现已完成投资4.38亿元。

2.市级园区。一是盘县老黑山核桃产业园区。园区规划总投资4.6亿元,规划建设核桃基地10万亩,园区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核桃2万吨,实现年产值3亿元,带动农户46000户,可解决就业5800人。目前完成投资1.3亿元。二是盘县设施农业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2万亩,其中核心区0.2万亩,规划总投资2亿元。建设马铃薯商品基地核心高产示范区1万亩、设施蔬菜0.6万亩、精品水果0.5万亩。建设特色种植业产后预冷、包装库和速冻蔬菜加工中心1个,净菜加工中心1个,发展畜禽养殖等。项目建成后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目前完成投资0.52亿元。

3.县级园区。一是盘县红果智能农业观光园区。主要建设内容:基础设施、智能观光农业种植、观光酒店、生态餐厅、儿童乐园、葡萄酒庄、建设农业观光旅游地产。二是盘县板桥水塘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园区主导产业为蔬菜、花卉苗圃、中药材。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7.85亿元,现已完成投资0.69亿元。三是盘县特色杂粮示范园区。规划特色种植业功能区6220亩,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3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畜牧业产值1.22亿元。现已完成投资0.69亿元。四是坡上马铃薯种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5万亩,规划总投资1.2亿元,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0.6亿元。现完成投资0.15亿元。五是盘县旧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区位于旧营乡和羊场乡,园区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91亿元。现已完成投资0.45亿元。六是盘县红果城郊休闲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总投资2.1亿元。现已完成投资0.13亿元。七是盘县沙淤高山花卉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88万亩,预计总投资10.51亿元。现已完成投资2.1亿元。八是盘县淤泥岩博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园区规划面积4000亩,规划总投资8.379亿元。项目达产后预期年总产值为4162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0.89亿元。九是盘县高原画廊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主导产业:红米15000亩、蜜源植物5000亩、蜜蜂养殖10000箱等,配套加工厂建设。现已完成投资0.35亿元。十是盘县红果益民农业观光园区。主导产业:精品水果、中药材、蔬菜种植,特色畜禽养殖,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现已完成投资0.2亿元。

二、园区经营发展效益情况

截止至目前,盘县14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实现产值8.75亿元,销售收入5.23亿元,带动农户42600户,带动农户增收2.56亿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8600人。其中两个省级园区实现产值2.58亿元,销售收入2.12亿元,销售利润1.04亿元,带动农户23120户,带动农民增收1.22亿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9430人。

三、园区组织管理及运行情况

1.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盘县成立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农业局抽调6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园区涉及的相关乡镇成立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具体人员负责。

2.盘县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为切实加强农业园区建设,盘县成立了农业园区管理机构,普古农业园区管理委员和两河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领导班子已确定,其余办公室正在组建中,推进园区工作有序推进。

3.加大技术指导力度。为确保园区产业项目健康发展,县农业局明确4名副局长分别负责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农业观光园区、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盘县老黑山核桃产业园区和盘县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并抽派18名技术骨干进驻园区进行蹲点指导。

4.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县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2.园区融资困难。

3.园区土地流转难度大。

4.园区建设用地难予落实。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篇10

[DOI]10.13939/ki.zgsc.2016.16.055

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尝试,现代农业示范区模式是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载体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全国各地被列入示范区的地方,都将其作为了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的重点工作来抓,掀起了加快推进建设的热潮。

安徽绿溪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坐落于合肥市肥西县花岗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经营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蔬菜、花卉苗木工厂化种苗;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和新品种研发、展示及科普教育等。致力于发展成为安徽省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先进科技转化应用的展示区、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验区,为安徽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 绿溪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发展现状

1.1 示范园发展的优势条件

1.1.1 交通便利,区位便捷

示范园位于肥西县花岗镇七十埠村,紧邻206国道旁,北距合肥市区25公里,肥西县城10公里,南距舒城县城10公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交通便利,通信畅通快捷,区域优势明显。花岗镇是安徽省生态镇之一,七十埠村是肥西县规划的肥西县花岗现代农业示范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种植经验,适合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

1.1.2 技术先进,品种优新,质量安全

绿溪洲生态农业示范园,是目前合肥市规模最大的部级(设施)蔬菜标准园、最大的无土有机栽培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唯一的全省瓜菜新品种展示园。共有301个新品种,(其中:茄子类新品种99个,辣椒类新品种61个,番茄类新品种40个,西、甜瓜类新品种101个)。采用了膜下滴灌、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和防虫网保护,黄板、蓝板、性诱剂诱虫杀虫,病虫害综合防控管理措施,大棚甜瓜、小果型西瓜“吊蔓”技术,大棚中大果型西瓜“半吊蔓(吊蔓不吊瓜)”技术和大棚“物联网信息”管理等技术。瓜果蔬菜,是市场上难得一见的、特种绿色无公害瓜果蔬菜,其营养价值大大高于市场上的普通蔬菜。

1.2 主要成效

示范区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着力加快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构建良好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成城乡统筹示范区先导区。通过示范区的创建,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示范带动全县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借鉴经验。示范区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37亿元,增加值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1元。示范区有市级以上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11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2家,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7个,家庭农场11家。

一是实现科技示范功能。通过引进国内外现代农业生产理念、高效模式和品质改良等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升示范区科技应用水平。在示范区开展主导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试验示范成功的新品种、新技术在示范区推广应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发新产品。二是实现精品生产功能。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选择具有市场前景并适合肥西当地的品种,进行高效规范化生产。示范区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活动,提高了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三是实现辐射带动功能。在核心区示范和引导作用下,示范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充分利用资源,扩大复种指数,提高效益,突破传统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设施蔬菜产业2000亩、高档苗木花卉种植30000亩、高效水产养殖5000亩。示范区通过开展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13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01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396元,为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 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绿溪洲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已初见成效,形成了集种苗繁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精品蔬菜、花卉苗木生产,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技术培训与服务和观光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但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提升难。产业发展事关示范园区建设成败。现代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突出区域优势,坚持少而精,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园区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程度还较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形不成整体优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比较弱,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增值链条短,直接制约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土地流转难。大面积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必要前提。尽管园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在逐年扩大,但农业经营散、乱、小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群众对示范园区建成后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效益缺少了解,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难,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三是园区经营业主引进难。特别是缺乏一批营理念先进、实力雄厚的经营业主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开发。园区规模较小、带动力不强,园区功能仍停留在单一的生产型层面,园区的规模和档次提升缓慢。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奖励扶持政策,但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需要,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到位,园区存在基础设施标准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五是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在运行机制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园区的生产技术人员大多是高薪聘请的外来人员,技术成本较高,急需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园区建设需求。

3 发展措施和对策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点上求突破、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应当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3.1 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从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示范园区要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巩固发展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强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二是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标准+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机制,积极支持发展一批营销型、科技型、服务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订单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方式,把周边农民组织带动起来,形成规模化生产格局。三是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开辟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加工、包装、贮运,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品增值,逐步把示范区建设成为能带动产业升级和农民致富的有效载体。四是立足示范区综合资源禀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将休闲观光渗透到示范区内的花卉、蔬菜、林果、苗木、农作物、水产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

3.2 探索多元化投入新渠道

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农业主管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实现,单凭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也是杯水车薪,必须坚持将市场化开发机制引入到示范区建设中来。要积极拓展示范区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努力形成政府专项资金引导、农民自主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示范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用建设经济开发区的理念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成立示范区开发投资公司;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旗舰型、基地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3.3 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创新

一是要始终坚持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当地发展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正确处理好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二是要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精心制定土地流转发展规划,分类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案,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三是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中介联动,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四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市场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3.4 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科研推广机构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联合与合作,探索适合不同条件的农业生产投入、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体制机制,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形成农户与市场更加有效的对接机制,推动建立符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3.5 充分发挥建设主体作用

示范区以农民、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作为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推动示范区建设有序、有效、健康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和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二是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施装备先进,人才资源丰富,组织管理高效的优势,构建起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民有机联系、沟通直接的新型信息传播网络,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打造实训基地。三是强化对农民的培训,推行全员培训计划。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周边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提升区域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篇11

(一)突出科学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坚持一园一品、多园一品,着力发挥主导产业优势。按照突出特色、一村一品、集中成园的产业发展模式,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昭化园区建成猕猴桃核心示范园亩,无公害蔬菜核心园3000亩;石井新场园区建成生物发酵舍零排放生猪养殖园2个,标准化圈舍98幢,年出栏生猪2.5万头以上;平乐园区规划建设猕猴桃示范园3000亩,优质桑园3000亩。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着力发挥特色产业的“配套”效益。石井新场园区配套建设工业原料林3500亩,优质烤烟园1400亩;平乐园区建设大棚蔬菜园500亩,实现了生态循环、旅游观光、综合示范的目标。三是坚持龙头带动,着力发挥涉农企业“第一车间”的作用。依托广元福润公司建成生猪养殖园区78个,年出栏生猪可达60万头;依托三元茧丝绸公司建成蚕桑基地乡镇10个、蚕桑园区3个,面积达1万亩;依托区烟草公司建成优质烟叶生产园区3个,种烟规模达到2万亩,年产烟5万担;依托中新公司建成猕猴桃示范园区5个,面积达1.5万亩;依托升达木业和详和木业建成工业速生原料林园区3个,面积达10万亩;依托钏锬公司建成香葱和蔬菜园区4个,面积达4000亩,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实现了一、二产业互动发展。

(二)突出基础建设,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一是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为加快生猪产业持续发展,先后投资余万元,建成沼气净化池3000立方米,大力推广生猪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技术,切实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围绕猕猴桃产业发展,建成山坪塘27口,新修渠系2万米,坡改梯规范调形1.5万亩;围绕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安装喷灌设施200余套、管网7000余米;围绕蚕桑生产,建设标准化蚕房300间,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围绕便民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坚持“节省、实用、够用”原则,切实加快园区道路建设。累计修建入园道路13.7公里,园区作业便道300公里,入户路1.2万米,基本达到了进出畅通。三是围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坚持“简朴、美观、大方”原则,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帮扶、信贷支持”的方式,大力实施“户办工程”,对园区内民居进行风貌改造,改善园区人居环境。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风貌改造838户,建庭院530户700余亩,改厨、改圈、改水面达95%以上,建星级农家乐12家。

(三)突出机制创新,增强园区发展后劲。一是创新园区投入机制。坚持以业主(企业)自建为主体,以项目资金投入为引导,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先后实现业主(企业)投入2亿余元,整合项目资金1.4亿元,部门帮扶98万元,有效保障了园区建设投入。二是创新园区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三方合作兴产业、五方联动建园区”的园区运行新路子,协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金融机构三方签订合作协议,由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签订农产品生产订单,金融机构贷款给专合组织,由专合组织负责贷款的统一分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及货款的回收,并按交货单分期支付贷款,保证了每个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了企业、协会、金融机构、农民、政府五方互惠共赢。三是创新园区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园区业主和农民积极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风险基金,实行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园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已达1.7万亩,猕猴桃、蚕桑等产业均实行了企业订单收购。

(四)突出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着力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整合区政务服务中心和惠民帮扶中心资源,成立了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依托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组建了乡镇农村土地管理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制定了土地流转规范程序,有效地促进了我区土地有序流转。二是积极推进适度规模流转。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置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3.5万余亩,带动发展特色产业4万余亩。在昭化园区规模流转土地3000亩,发展香葱、猕猴桃和蔬菜等特色产业;在元坝园区流转土地1500亩,新建优质桑园1000亩,建成川北最大袋料地栽黑木耳基地500亩;拟在柳桥园区流转土地8200余亩,规划建成优质桑园1200亩、猕猴桃园区3000亩、蔬菜基地亩,形成“土地向业主、资金向园区、产品向企业、农民向产业工人”集中的格局,走出一条“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让农民非农化起来”的园区土地流转之路。三是加快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引进业主和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建园创业,培 育养殖业业主90个、种植业业主171个,采取“公司+业主+基地”的形式,积极推进企业和业主集约经营土地,加快发展生猪、蚕桑、烤烟、猕猴桃、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同时,农民通过收取土地租金、获得股金、取得薪金,有效增加了收入。

(五)突出督查督办,快速推进园区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区人大、政府、政协相关县级领导为副指挥长,实行分片负责,从相关区级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现场工作组,在建设一线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工作中的问题,督促建设进度和把关工程质量。二是严格效能问责。将园区建设任务全部细化成项目,实行倒排工期,项目落实到每周,进度明确到每天,要求必须按进度完成任务,因特殊原因耽误工期的,必须加班赶上。无特殊原因延误进度的,实行责任倒查,诫免谈话,直至给予组织处理。三是定期督查督办。每周五以《园区建设落实动态》通报人员到位和进展情况,每周一区四大班子领导深入现场督办,在建设一线研究下一步工作推进措施。把园区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与相关部门和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实行单项考核,确保园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土地流转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无经验可循,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二是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园区建设发展的投入瓶颈依然存在。

三是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不充分,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围绕“提速加快、又好又快”的主基调,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搞好土地流转,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一是要突出园区产业培育、基础配套重点。切实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支撑;加快园区电、路、池、渠系等基础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档次。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篇12

1、基本情况:xx街道办事处辖3个管理区、17个行政村、6500多农户、农业人口23061人,总耕地面积13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有20余家项目在**建成投产,鹅庄管理区全部规划为市开发区,所辖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发展;神洲生态乐园、济南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矿矸石热电厂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使辖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对紧张,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②农业基础薄弱。xx一直是传统的工业强镇,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309国道横穿东西,244省道纵贯南北,驻地位于垛庄、曹范等乡镇出入市区的交通要道,即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速路横穿**南部山区并且开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位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距离明水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③招商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济南植物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省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银鹭食品项目近期在**开工建设,为开发种植粮食作物,加快小杂粮、蔬菜、果树等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④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地下企业”到“地上企业”的转变和由“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生态旅游、机械加工、商品物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垛庄水库低压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设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计划5年内扩大水浇地面积6000亩,使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2870亩,占耕地面积的62。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