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专业技术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8-05 03:31:24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篇1

二〇二〇年十月

本人***,***年***月**日出生,***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枣庄工业学校矿山机电专业,***年***月进入*****工作至今。期间,***年***月进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进修一年。之后***年至****年,利用函授学习取得了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历。同时,****年****月被评为助理工程师。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矿井掘进队、采煤工区、生产技术科等部门工作,现为一名生。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是一次全新的锻炼,一次经验的积累。在这二十年中,通过学习摸索,并加以总结,专业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得到长足发展,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现对几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工程项目,提高岗位技能

步入工作岗位后,我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将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了尽快适应工作需要,转变身份角色,我努力学习煤矿开采设计、煤矿充填开采技术、井巷工程等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在工作中言行一致、实事求是、严于律已、团结同志,尊重领导,圆满地完成单位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同事的帮助,取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二、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强化安全责任,加强现场管理,推行区队、班组、职工风险预控三级联动。

任职采煤工区技术员以来,始终把强化全体干部职工法治教育及业务学习摆在首位,完善了监督考核机制,认真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制。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区队全员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制订并推行区队管理人员、班组长、施工人员现场评估汇报制度,切实增强区队全体干部职工对隐患的排查能力和处理能力,提高了安全管理人员现场监管能力和履职自觉性。实现现场隐患层层筛查、层层把关、重点盯靠。确保了区队安全生产。

三、严标准、严要求,敢于探索,理论结合实践,专业技术工作成绩显著

自2019年以来,受社会整体经济形势影响,矿井整体安全生产稳定工作受波及严重。只有进一步优化开拓布局,简化生产环节,科学合理的进行组织施工设计,才能确保矿井健康发展。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以及产业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实际情况,带领工作人员,细化环节,倒排工期,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组织。针对施工中可能影响生产的主体工程,想方案、定措施,通过反复论证,科学组织,有效改善了矿井接续紧张关系。确保矿井整体高效平稳发展。

参加工作以来,共发表了专业论文三篇。

以上是我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任职期间工作表现良好,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总结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和实施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扩宽了管理思路提高了管理水平,并能独立撰写技术、工程和业务报告。因此,本人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工程师所应达到的各项要求和能力,符合申报的条件,特此申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不辱使命!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篇2

多年来,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报考煤炭类专业考生逐年减少,加上江西省乡镇煤矿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煤矿数量和产量都得到长足发展,而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地市、县、乡镇煤矿企业陆续改制,从国家、集体所有制煤矿企业转变为私有制煤矿企业,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这是煤矿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主要原因。开展对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加快培养服务于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文章以江西省为例,探讨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一)数量与结构分析

据2006年底对全省736个乡镇煤矿的调查显示,矿长及安全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许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文盲,具有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0%。具体情况如下:

1、数量。截至2006年12月30日,江西省乡镇煤矿共有736个,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矿长、副矿长、技术负责人)共计2132人,按地市分布,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学历层次如表2所示。

表2江西省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

学历情况

3、年龄结构如表3所示。

表3江西省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

年龄结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较少,层次偏低。由于煤炭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几个煤炭集团公司和省属煤矿,其次是各级煤炭主管部门,在乡镇煤矿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从学历层次看,煤炭中专以上学历只有20%,明显偏低。

2、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长与乡镇煤矿的发展不相适应。近十多年来,煤炭院校没有毕业生分入乡镇煤矿工作,总量的增加也只是从其他渠道进入乡镇煤矿工作,然而,5年来江西省乡镇煤矿的产量和经济总量都在快速增长,更凸显出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

3、知识更新慢,年龄结构老化。随着煤炭科学技术进步,新材料、新设备、新仪器陆续在煤矿强制使用,年龄偏大的技术人员明显感到吃力,许多技术人员凭的是老方法、老经验在组织生产和管理煤矿,知识更新慢,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4、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上的技术人员占50%以上,老化严重,急需培养一大批年轻专业技术人才。

5、待遇低,稳定性差。由于大部分乡镇煤矿属于私有,技术人员只是打工,没有主人翁意识、没有发展前途、工作压力大、条件艰苦、任务重、工资低,加上职称评定受限制、两地分居、子女上学不便、居住条件差等原因,造成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

(三)2010年乡镇煤矿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情况分析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工作方案》(赣府发[2005]18号)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提高煤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准入标准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07]5号)的文件精神,省煤炭主管部门提出到2010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必须达到每矿4人以上,江西省乡镇煤矿现有736个,如果每矿按平均4人计算,届时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2944人以上。考虑到现有中专以上学历的429名技术人员中,到2010年因年龄达到55岁不得从事煤矿井下工作的还有约80人左右。

目前,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来源主要是江西省两所煤炭院校: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从2005年开始,乡镇煤矿选送到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共有采煤、地质、煤矿机电3个专业,共864人,如果这些人员全部回到江西省乡镇煤矿工作,预计到2010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数应为:

缺额数=要求配备数量-已有数量-即将增加数量+到时将要退休数量=2944-429-864+80=1731人

考虑到煤矿数量的变化、人员流动等因素,到2010年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数应为1700人-1800人。另外,加上培养学习时间、回矿到担任职务的锻炼时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乡镇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结合江西省煤层特点、开采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当前乡镇煤矿实际情况看。中等职业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时间短,培养费用低,专业技术人员稳定性强,比较适应于乡镇煤矿使用。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乡镇煤矿人才梯队建设,高职大专层次人才培养也是必要的。因此,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应以中专层次为主,兼顾高职大专。本科层次教育虽然学科体系、基础知识全面,理论基础较深厚,但对动手能力要求不高,存在学习时间长,培养费用高,人员稳定性差,动手能力弱,过高的理论基础得不到发辉的缺点,不应作为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学历层次要求的重点。

(二)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

煤炭专业人才队伍是煤炭工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按照煤矿主管部门的要求,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必须立足现有省内煤炭院校加快培养。目前江西省煤炭类高校共有两所: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这两所院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其中,煤矿开采技术、煤矿地质与测量、煤矿机电等专业都是学院传统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成为江西省煤炭系统技术骨干。

按国家招考政策,现有以下几种学历培养方式:

1、初中毕业起点读三年制中专或五年制高职大专;生源可以是社会考生,参加普通高考统招录取,也可以是煤矿优秀青年参加三校生(对口招生)考试通过煤炭定向录取。

2、高中毕业起点转录读一年制中专。

3、高中(中专)毕业起点读三年制高职大专。

4、举办成人教育,有高中毕业起点脱产或函授的方式。根据乡镇煤矿生源和年龄结构的状况,应作为江西省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三、乡镇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和针对性

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以下3个方面的关系:

1、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江西省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西省乡镇煤矿井型相对较小,技术含量低,技术人员必须一专多能,如对于煤炭洗选、煤炭营销,作为人才培养知识能力要求是需要的,但作为专业设置就不必考虑。

2、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问题,设置的专业口径应适当宽广一些,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乡镇煤矿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对煤矿相关专业了解和掌握,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管理,因此专业口径必须宽广一些。

3、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

根据江西省乡镇煤矿地质条件、井型、煤矿单产和技术管理水平等实际,急需培养煤矿开采技术、地质与测量、煤矿机电技术3个专业人才。至于煤矿通风与安全专业,由于江西省乡镇煤矿井型小、煤层埋藏浅、通风网路简单,暂不急需。

(二)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

课程体系是指教学课程计划方案与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课程体系体现了学校“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强调的应该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例如,当煤矿巷道掘进遇到大断层时,就要运用到掘进与支护、地质与水文知识、巷道测量、安全管理等知识,在教学中就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综合考虑过断层的措施。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性的特点,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例如,《地质测量》这门课,不但要会罗盘测量,经纬仪、水准仪测量,还要学会使用最新的电子仪器测量。

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与“实用型”的特点。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具有较宽阔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要以技术运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若干模块的课程。

2、以能力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是通过对煤矿职业活动的分析,了解煤矿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分为公共课、理论课、技术(实务)课和技能训练课4类。

以上两种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式,既能满足社会职业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能满足煤矿职业发展的需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又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职业技术课程的综合化。过去我们以学科知识为本,内容交叉重复多,应用性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为改变这一状况,依据上述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式,明确专业理论课为实训课教学服务,专业理论教学贯彻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发展的原则,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例如,《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矿山机电维护能力模块,应该将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液压传动等知识精简糅合在一起,掌握常用采掘机械的原理和简单维修,掌握基本电工知识,能对简单的矿山供电情况进行处理。

2、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比较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制度。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现场进行。将理论教学课堂设在实训场,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分析问题与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选题应是生产的实际问题。必须紧紧结合乡镇煤矿实际,从实践出发,为乡镇煤矿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很小。例如,乡镇煤矿井下供电系统、乡镇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乡镇煤矿通风阻力测定,乡镇煤矿落后采煤方法改造,巷道掘进支护方式改革等等,最多进行矿井采区(或盘区)改造设计。

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形式应以小组为单位。3人-5人为一组,先到乡镇煤矿跟班实习,边学习边锻炼。学生彼此交流知识、经验,互相启发,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产生主动的求知欲和更多的探索愿望;同时,养成听取、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和谐地与他人共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产学结合、定单式培养

产学结合是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职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学校与煤矿建立产学合作关系,按着乡镇煤矿的要求培养学生,满足需求。第一,设立校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煤矿企业的技术领导、专家作为委员对学校煤炭类专业教学进行指导,争取最大的支持与帮助。第二,双方合作加强煤矿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为目标,与煤矿企业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学校和实训基地的权利与义务,以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满足煤炭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产学结合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乡镇煤矿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煤炭类职业院校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考核、提高学生素质、承担培养风险等是“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路径。煤炭类专业“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乡镇煤矿的意图,共同培养适合乡镇煤矿生产和管理要求的人才,其最大特点是专业设置与乡镇煤矿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乡镇煤矿的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乡镇煤矿用人标准相协调。“三个协调”有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节约了煤矿的培养成本和时间,为煤矿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性人才,成为煤矿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

“按需培养、企业录用”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于乡镇煤矿这一明确的教育目标、专一的教育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乡镇煤矿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乡镇煤矿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J].教育研究,2002(3).

2、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高等教室研究,2000(4).

3、张楚廷.素质:教育的沉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4、姚允柱.基于创新教育的知识、能力、素质关系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5、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3-03-13.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33-02

为有效遏制煤矿事故,国家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煤炭行业的建设、生产及管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我国许多数专家和学者提出了矿井建设的安全高效方针与技术,而有力贯彻于执行这一方针与技术就需培养大量的煤矿安全技术人才。煤矿安全技术人员是煤矿正常、安全、高效建设和生产的护卫军,煤矿安全课程又是从业人员掌舵安全的技术基础。煤矿安全教材建设是学好安全技术的基石。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也是课程的学术水平和课程先进性的标志之一[1]。高质量的教学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材作保证,这不但能够使他们快速的进入职业角色,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人才保障,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2]。

1 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材问题

(1)知识未更新。虽然国家颁发的“煤矿安全规程”等行业规范在不断修改,但学生所使用的煤矿安全教材却未及时更新。某些禁用的专业术语仍在教材中屡屡出现,已淘汰的方法、技术、工艺及设备仍现于教材中,这些显性问题将导致学生对教材的权威及对知识的尊重,时常让学生陷于难以抉择与判定的困境。

(2)结构欠合理。煤矿安全教材内容涉及《煤矿地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井巷工程》《采掘机械》《采矿学》《煤矿安全规程》《矿山法律法规》《矿井通风》和《现代矿山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3-4],内容庞杂,知识面广。在课堂讲授中可将同类问题归纳总结一并讲解,但学生在研读教材时会感到前后内容的“断层”或“重复”。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3)图文稍繁杂。煤矿安全教材中设备设施与仪器仪表等图较为复杂,对图的解说相对简略,学生难以理解图中含义,造成对这些图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感觉。工科教材虽不能像其他学科教材那样“图文并茂,诗情画意”,但也可以将图文书写的详略得当,利于理解。

2 煤矿安全教材的设计

2.1 设计理念

煤矿五大灾害均发生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地下采煤为煤矿安全的重点之所在,为体现地下采煤方向的煤矿安全课程特点,本着求精务专的理念来梳理煤矿安全课程的构架与内容,以期达到精益求精的知识体系。

2.2 内容安排与学时分配

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材设计理念,煤矿安全课程教材内容分6章共27小节,学时设计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训和提问总结三大部分。第一章,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技术,讲授20学时,实验实训3.5学时,提问总结3.5学时。第二章,煤矿顶板灾害防治技术,讲授17.5学时,实验实训2.5学时,提问总结4学时。第三章,煤矿顶板灾害防治技术,讲授8学时,实验实训2学时,提问总结2学时。第四章,煤矿火灾防治技术,讲授17学时,实验实训3.5学时,提问总结3.5学时。第五章,煤矿粉尘防治技术,讲授10.5学时,实验实训3.5学时,提问总结2学时。第六章,煤矿救护技术,讲授2学时,实验实训3.5学时,提问总结1.5学时。共计110个学时。

3 教学模式的改进

3.1 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基于传统教育理论而建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传统教学模式遵循三中心原则,即教师中心、教学中心和课堂中心,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系统接受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5]。这种被动式的灌输性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知识的强烈渴望,而只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诸多困扰。

3.2 “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为活化课堂,降低教师的主动讲授、刺激学生的主动思考,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求学为主动求知,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提出了“提问-讲授-研答-解析-总结”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见图1。

4 结语

经过近三年来的课堂实践,以“求精务专”的设计理念改革了教材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更新、合理布局、精简图文后,编成内容设计合理、结构完整、符合当前的教学要求的讲义,并以“提问-讲授-研答-解析-总结”五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不断实践与修缮,两者相辅相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被动求知转为主动求学,活化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新编讲义配合“五位一体”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段相林,于鹏,樊玉梅,等.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涵-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之四[J].解剖科学进展2010(4):382-383.

[2] 于威,张学武.高校煤炭类专业学生安全素质的培养[J].煤,2012(3):75-76.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篇4

1、矿井地质工作的任务

1.1矿井地质构造和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煤矿生产建设的地质因素很多。此外,某些矿井还受到岩浆侵入煤层、岩浆陷落往、煤与瓦斯突出、围岩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温和地压也越来越成为影响正常生产的地质因素。矿井地质工作人员,要从本矿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当前安全生产的要求和矿井长远开拓延深的需要,抓住所在矿井的主要地质问题,有重点地查明影响煤矿生产和建设的地质因素。

1.2煤层是煤矿开采的对象,煤层产状、厚度、结构、结核包裹体以及煤层顶、底板等都是确定矿井开拓方式、采煤方法的重要依据。煤质决定着煤的合理利用,多煤种的矿井需要对煤质加以系统研究,以便分采、分运,分别合理利用。研究煤层赋存情况、煤的物理化学性质,掌握煤层、煤质的变化规律是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

1.3水害是煤矿五大主要灾害之一,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是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矿井地质工作人员要在全面调查和观测矿井涌水条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矿井充水水源、通道等各种矿井充水条件,预测各水平、各采区及矿井总涌水量,提出可能受到水害威胁的地段;要及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报告,制定矿井防治水方案和措施,预防和解决矿井水文地质问题,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1.4矿井地质工作人员要根据生产建设的要求,有计划地、及时地提供矿井生产、基本建设及新井移交生产所需要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配合生产部门参与矿井生产建设计划和采掘方案的编制,审查计划是否妥当,设计是否合理,并根据自己掌握的地质情况对计划和设计提出修改意见。

1.5矿井储量不仅反映资源的埋藏量,还反映矿井地质勘探程度、地质状况、开采的经济技术条件、煤炭质量等,是煤矿生产的物资基础。随着开采、损失、井田边界变化以及重新计算储量等原因,矿井储量经常发生变化。为了使安排生产、制定规划有所依据,矿井地质人员需要进行矿井储量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地质储量变化。

1.6为了贯彻综合利用的原则,矿井地质工作人员还要研究和调查煤系、煤层中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利用价值,研究矿井瓦斯地质情况和瓦斯气综合利用以及矿井水综合利用等情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当前我国地方煤矿矿井地质工作现状

当前我国生产矿井从事地质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大中等院校毕业生基本已经退离工作岗位;受上世纪九十年代煤炭市场不景气影响,九十年代及以后又很少有大中等院校毕业生进入煤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八十年代大中等院校毕业生进入煤矿的,到九十年代及以后也有相当部分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其专业技术岗位,甚至调离了煤矿。矿井现有在岗的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国有重点、省属国有和市县国有煤矿,而地方乡镇煤矿几乎没有。江西省上饶市某县,八十年代末期全县3处地县国有煤矿总共拥有地质专业技术人员6人,2处乡镇煤矿无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现今县属国有煤矿3所,也仅拥有地质专业技术人员3人,8处乡镇煤矿更无一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想象,江西省现有国有重点和省属国有煤矿33座,市县国有煤矿68处,乡镇煤矿512处,地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严重和匮乏程度。矿井缺少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矿井一般的地质工作都难以应付,更不用说去研究矿区、井田的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分析地质结构,掌握煤层、煤质的变化规律,解决矿井生产中出现的重大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了。

3、改善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措施

3.1加强矿井现有技术队伍的管理

矿井要提高对煤矿地质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现有地质工作人员的待遇,保证地质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煤矿地质工作人员要不断自我加压,在工作实践中善于钻研、勤于思考,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地质基础工作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矿井安全生产。

3.2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

目前各生产矿井基层地质人员基本疲于应付日常生产,很少有对外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很少接触到外界的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几乎成了“井底之蛙”。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组织和引导煤矿企业建立“引进来、送出去”的长效机制,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使现有的地质专业人员不断接受新技术、新理论,努力提高他们分析、判别、解决矿井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许多地方乡镇煤矿没有地质专业的技术人员,采用聘请国有重点煤矿、省属国有煤矿其他地方煤矿专业技术人员作地质工作顾问的形式解燃眉之急。煤矿其他工程技术人员,要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地质工作顾问一帮一、一带一手把手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分析、判别、解决矿井日常地质问题的能力,以保证矿井日常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矿井资源管理部门,要多举行专业培训会议,建立培训班,加强对各矿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地质专业技术能力。

3.3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人才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保障作用,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江西省萍乡市2012年初制订了煤矿专业技术人员“千人工程”,即用三年的时间,委托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原江西煤校),为全市所有煤矿(市县国有煤矿18所,乡镇煤矿108所)定向培养1000名学制两年的煤矿开采技术、通风与安全、煤矿机电、地质测量等专业的技术人才。学员由煤矿企业选送,脱产接受系统的煤炭专业技术教育培训,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国家承认的中专学历,学习期满后回选送煤矿企业服务,首批定向培养学员300余名工作已经启动。这种校企联合的模式在全省其他市县也已启动。相信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广大有志青年一定能够勤劳学习,刻苦钻研,圆满完成学业,早日走上各级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成为煤炭行业的有用之才。

4、结束语

矿井地质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矿井地质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采煤、测量、制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研究影响煤矿生产、建设的地质因素及解决煤炭开采过程中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的工作方法,还要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认真调查研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不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们相信,有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有各煤矿企业自身的高度重视,通过现有在岗地质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和有志于煤炭事业地质工作的有为青年的努力,地方煤矿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和匮乏的局面一定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变,矿井地质工作一定能够真正做到为保证矿井生产建设正常安全进行,保证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为我国的煤炭工业可持续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篇5

一、准入条件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对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学历准入条件,我集团公司相关人员应达到以下煤矿主体专业学历:

(一)煤矿主体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

1、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及以上人员。

2、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通风、机电、运输、地测、调度、安监等部室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安监工作人员;

3、各生产矿矿长、副矿长、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及煤一公司、华能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等。

(二)煤矿主体专业中专学历人员

各生产矿、煤一公司、华能公司的生产、技术、通风、机电、运输、地测、调度等职能部门(含煤矿井、区、科、队)负责人。

二、学历补充办法

未达到相应学历人员可通过以下不同方式报考相应学历。

(一)大专及以上学历报考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分春季(2月至3月)和秋季(7月至8月)两次报名招生,专业为:采煤专业(大专)。

2、西安科技大学每年7月至9月报名,专业为:机电、采煤、测绘等专业(大专、本科),需参加成人高考。

(二)中专学历报考

由集团公司培训处负责与====职业技术学院联系招生事宜,煤矿开采技术学习形式为半脱产。

三、其他要求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篇6

1 目前煤矿采矿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煤矿产业的制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有很多的煤矿企业,每一个企业之间的规模、制度都是有所不同的,就导致煤矿产业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煤矿采矿产业之间没有一个标准的制度进行管理,而且在煤矿企业中有很多的细节都是没有落实到位的,一些制度的执行力度也是不强的。现存制度中一些规章制度早已不适应当今的煤矿产业发展,但是依旧没有对煤矿产业制度进行整体的规划。煤矿产业制度是保证煤矿企业顺利发展的基础。目前,多数企业都是采用机械化的开采技术,采用多种电子设备,但是对电子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多数管理制度中都是没有提及到或是对设备管理不到位,这极有可能导致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问题。

1.2 煤矿采矿应用技术滞后

在煤矿企业中,企业发展眼光短,不够长远。一些企业重视经济效率的发展,看重眼前的利益得失,没有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和看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不重视企业的二次投资,也就是没有对采矿技术和开发新产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从短期来说,这种做法可以为企业节约很多的钱,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但是从长期发展来说是不可取的,因为煤矿企业的应用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滞后不前,严重的影响着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使得煤矿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量徘徊不前,出现倒退的现象,长时间不更新和维护采矿应用技术,容易在开采过程中引发安全事故,严重影响煤矿企业的发展。当然,也有一些企业过度重视高科技开采技术,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现实条件,导致一些高科技的设备在开采过程中无法使用,这会增加煤矿企业的经济负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1.3 从事采矿技术人员综合技能不够

相对其他的工作而言,煤矿采矿开采工作是一项安全隐患系数较高的工作,即是高危工作。因此,对于从事煤矿采矿技术人员的要求极高。只有提高采矿技术人员的综合技能技术,才能确保煤矿开采工作顺利进行,保障开采工作人员的安全。但是,在大多数的煤矿企业中缺少专业的煤矿采矿技术人员,有些煤矿企业中的采矿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明显不够,对高科技采矿设备不够了解。有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还会开小差,利用上班时间玩手机,进而忽视了对电子设备的全程监控。一些安全事故问题,就是由于采矿技术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的。

2 煤矿采矿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2.1 进一步完善煤矿行业制度

进一步完善煤矿行业的总制度,有利于强化煤矿采矿技术。在煤矿产业中制定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制度,以这个制度为大纲和实施标准。然后每一个煤矿企业,可以依据所在地不同、产品不同、产量不同、规模不一等等再制定符合自己企业的煤矿采矿制度,但务必以总制度为依据作为参考标准。在制度中明确煤矿企业的工作流程,力求将工作任务有效的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另外,需制度有针对性的责任制度,责任制度是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警钟,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按时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废除不适应时代的规章制度,可以增加有关采矿电子设备的管理制度,增加管理制度,能更好的使用和操作采矿技术。

2.2 进一步改善煤矿采矿的技术提高煤炭回收率

在煤炭生产的过程之中,煤矿的开采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采矿技术的应用受到工艺水平、机械设备和资源环境等等的影响。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重视改进煤矿采矿技术是尤其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回收率,更重要的是保证了煤矿开采的安全性。譬如可以将传统的采矿技术向高效集约型采矿技术方向发展, 例如采用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又称为“110”工法,即采用恒阻锚索对巷道顶板加强支护,回采前对巷道正帮侧顶板定向预裂,待工作面推过后,在矿压的作用下,顶板沿预裂切缝自动切落形成巷帮,作为下一个工作面的顺槽二次使用,实现了一个工作面一条顺槽无煤柱开采。“和现用的柔模沿空留巷采煤工艺相比较,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最大的优点是不影响综采工作面回采推进速度。该项技术工序简单、工程量小,实现了平行作业,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同时提高了回采效率。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意义重大。作为采矿专业技术人员,我们一直在探索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有效途径。

2.3 进一步加强培训采矿技术专业人才

在任何工作中,都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指导。因此,想要充分发挥煤矿采矿技术的作用,就需要专业的采矿技术人才。在煤矿采矿技术应用过程中,重视培训有关的专业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煤矿企业中多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因而需要选用一部分头脑灵活、工作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与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重视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这样可以有效的带动这类员工的技能水平。当然,还需要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尤为是提高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树立安全意识。总之,进一步加强培训采矿技术人员的技能,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高科技采矿技术的作用,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益,还能影响带动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逐渐使我国煤矿企业走向国际化、走向世界五百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3 结语

总而言之,现目前我国煤矿采矿技术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因为需求加强对采矿技术的研究。在煤矿的开采中,运用新的采矿技术,能有效的提升煤矿的开采量,确保煤矿产业开采的安全性,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煤矿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篇7

长治市辖区煤矿地处沁水煤田中部东段,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可采煤层有3#、15#煤层。全市地方监管矿井100座,有水患矿井39座。其中,受古空水威胁的35座,存在带压及局部带压开采矿井15座。

近年来,由于煤矿兼并重组和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区内煤矿开采和大量小煤矿整合关闭形成的采空区积水越来越严重。加之地方煤矿多数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矿区开发历史较长,古空区、采空区小煤窑破坏区多,水害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1 吸取教训,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2008年“7.12”王庄矿井透水事故和2012年“4.12”善福矿透水事故发生后,防治水工作放到了与瓦斯治理同样重要的地位。

市煤炭局增设了防治水科,出台了《长治市煤矿防治水暂行规定》,配套出台了《实施细则》。明确矿长是水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单位的水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组织落实重大水害防治安全技术措施;总工程师是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负责对水害防治相关技术工作的日常管理。

(1)市政府文件要求,煤矿必须明确设置防治水专职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专司防治水事宜,列为矿井“八长”管理,享受副矿级待遇。防治水副总工程师必须具备煤矿主体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工程技术职称,并作为煤矿复产复工否决条件。目前,全市复产复工矿井已全部配备到位。

(2)全市煤矿都设立了防治水机构,配备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同时,重点产煤县市区煤炭局增设了防治水科,实行专职机构、专人负责。

2 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措施,提升素质

(1)为及时掌握矿井生产、建设区域内水文地质情况,要求所有煤矿必须委托有资质的部门采用物探等手段对矿井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查明今后3年生产建设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同时,生产建设中强化钻探验证手段,没有完成的一律停产停建。

三元石窟煤业公司通过补充勘探,查清了井田内已关闭申庄煤矿工作面采空区域,并在30102运输顺槽掘进时严格执行“物探先行,钻探验证,探掘分离,不探不进”的规定,在该顺槽安全探放已关闭申庄煤矿采空区积水17万m3。

(2)为提高全员水患防治意识,对煤矿全员进行了多渠道防治水培训,并将探放水工列为特殊工种培训,取得特殊工种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聘请中国矿大、煤科院专家对煤矿防治水科长、探放水队长和技术员每年进行防治水专业培训,并组织人员到河北冀中能源集团等地考察学习。

在王庄煤业井下还建立了掘进面水害模拟现场。通过模拟透水现场真实场景,让工人在现场体会透水事故的前兆及危害情况。实景培训让煤矿职工的防治水意识以及防治水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3)在煤矿企业提取的安全费用中,专项用于防治水的费用吨煤不得低于3元,并且主要用于防治水治理及设备更新。全市更新探放水设备149台,物探仪器29台。大大改善了装备,提高了效率。

(4)以王庄煤业为典型,积极推广的适合本区域的“一查(走访调查)、一震(三维地震)、两电(地面和井下瞬变电)、一钻(钻探)”综合防治水办法,取得了成效。

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建立井下采空区模拟景象对井下防治水提前预报。

构建防治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将防治水科、探放水队、掘进队三个部门的防治水工作进行联网办公,实现了全矿防治水工作的远程监视、动态管理,使防治水管理更加快捷和科学。

建立数字化地质信息化系统平台,将矿井地形、地貌水文分布、地质地层、煤层储量、井下巷道布置,及煤层、采空区、陷落柱、异常区、保护煤柱(与地表村庄对应)、断层分布、掘进迎头的日常探水情况等相关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动态管理。通过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防治水信息的快速共享。把电法造影技术应用在采空区探测中。实践证明,充电法探测积水采空区范围,勾勒积水区域的形态非常有效,可以为采空区积水量的计算提供科学依据。王庄煤业应用该技术,仅2013年就4次成功探测采空区积水并安全放水23.4万m3。

3 夯实基础,完善资料,专家会诊,一矿一策

按照省煤炭厅“摸清水”的要求,每年组织煤矿防治水专家进行专家会诊,形成“专家提措施,部门搞监督,企业抓落实”的防治水工作格局。

(1)襄垣县聘请中国矿大水文地质特约教授、212地质队水文地质专家、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地质专家签订合作协议组成专家组,对全县煤矿定期进行现场会诊,并编印《襄垣县煤矿防治水工作会诊报告》;长治县专家会诊对全县煤矿防治水工作进行打分排队,对排名后3名煤矿派专人蹲点监督落实防治水整改措施,市局对重点矿井定期进行专家会诊并抽查验收工作。

(2)在采用地面物探技术编制《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基础上,要求煤矿企业编制《年度采掘区域采空区积水调查报告》,绘制《矿井水害分布图》,并经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审定,全部在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进行了备案,彻底查清年度采掘区域水害威胁因素。

(3)从基础工作着手,对周边小煤矿采空区,特别是兼并重组后井田内的小煤矿采空情况走访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准确界定采空区范围和可疑区域。

在开拓布置回采工作面过程中,振义煤业发现被整合的区域内可能存在小窑采空区积水。由于移交的矿井资料水文地质情况不清,无法准确定位。通过多次到曾经在被关闭小矿工作过的老工人、老技术员家中走访调查,结合物探资料,确定了探放水设计。准确划定可疑区域,并成功放水8000m3,消除了安全隐患。

(4)加强承压开采矿井防治水管理。带压和局部带压开采矿井,必须编制《承压开采安全评价报告》和《承压开采安全措施》,划定安全开采区和突水危险区,经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组织专家严格把关,并要求认真落实。

4 加大巡查力度,严格执法,强化监管

对存在重大水害隐患的矿井严格监管,无条件执行停产停建整顿,制定措施消除隐患,并指定专人跟踪督促其认真进行整改。

要求每个检查组、每个检查人员、每次检查,必查现场探放水情况,并对照探放水设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盯守整改。通过强化监管,促使煤矿企业做到了“自我检查、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动态循环的现代安全管理新模式。

在隐患排查中发现,山西煤销集团赵屋煤业15#煤掘进区域顶板和煤壁有淋水和渗水现象。经了解,该出水点为已关闭赵屋煤矿3#煤井延伸到15#煤巷道积水,且与3#煤采空区积水相通。为此,采取立即撤出受威胁区域作业人员,组织瞬变电磁勘探,勘探查清3#煤层积水面积10.65万m3,预计积水量12.8万m3,经过排水四个月,共排水15.5万m3。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47-01

引言:

在实现高效的生产发展视角下探讨煤矿机电设备如何实现具备科学的管理方式,以达到从大体上解决煤矿生产的安全问题,实现科学的、绿色的、高效的煤矿安全生产发展目标。我国是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煤矿资源拥有的重要国家之一,煤矿的生产发展直接与国民经济的总体提高相关联,同时也是实现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煤矿机电的科学管理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机电设备在生产发展中得到不断完善,各种型号和各种特征的机电设备在煤矿生产中担任着发展的重要角色,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煤矿生产设备在发展中的维修和管理技术日臻完善。煤矿机电管理发展的思路目前这个阶段要先从精细化管理人手。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对象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在管理目标、标准、任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是与现代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种管理理念,是一种高效、节约的管理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耗费的资源,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一、现阶段我国煤矿机电设备在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现阶段,我国多数煤矿矿企在机电管理的方式上绝大多数都还处在粗放式的基础之上,管理层次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中就必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重点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的问题,以方便相关企业参考,并该井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一)现代化管理系统很难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施行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必须考虑的主要生产途径,煤矿机电的安全运行直接与煤矿安全生产相关联,同时也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如果在煤矿机电管理设备中没有实现科学的安全管理,就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埋下无穷的隐患。

(二)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部门权责不明,管理力度分散

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处以相对分散的权力管理措施,没有实现明确的权力与责任管理。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是在设备规划工作中优化方案的过程,是设备前期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这一工作尚处于粗放式的管理,导致设备购置和使用存在着部分脱节现象,设备的买、用、修、改造方面各单位存在互相扯皮,各行其是的个别现象,职能部门权威性不强,会造成部分设备闲置、积压,使设备利用率没有完全发挥。

(三)机电设备管理效率不明显

粗放式管理导致设备管理效率低下,从而影响整个煤矿生产效率,降低矿企经济效益,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矿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煤矿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煤矿机电设备粗放式管理中,基础管理的总帐、台帐、明细帐部分为手工记帐,部分微机管理没有实现信息联网管理,工作量繁重,以物易物,帐、物不符现象时有发生,系统分析、汇总、统计均非常不便,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现代化要求不符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煤矿机电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新型设备的引入投入生产,是原有基本管理工作专业素质的煤矿职工无法胜任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从而导致不少机电设备在工作中无法发挥其原有的工作功能。

二、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创新措施

(一)煤矿机电设备实现集约式管理措施

集约式管理措施主要是以高效率的管理工作为目标,实现高度的生产发展要求。煤矿机电设备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煤矿生产中的危险系数,提高煤矿生产中的安全系数,达到总体经济效益的快速全面提升。这就要求,在机电设备的管理方面要实现集约式管理,每一管理步骤和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煤矿高效、稳步、安全地生产。

(二)煤矿机电设备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措施

什么人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什么素质的人能够在其岗位上实现怎样的工作效果。这就表现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和专业维修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坚实的专业技能。然而,现阶段我国不少煤矿企业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还相对比较薄弱。专业技能和高端技术人员数量少的惊人,大多是以表面形式的人才来充当专业技术人才,煤矿企业专业技能人才的断层局面随处可见。煤矿企业没有过硬的专业的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技术人员,就会给煤矿生产的安全问题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面对这一问题,煤矿企业应加大机电设备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专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出台相关可行的人才激励和创新发展激励制度,实现高端技术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的不断引进和不断提高。

(三)严格设备购进程序的管理制度和精细化维修研究创新措施

煤矿机电设备购进时必须严格把关,层层精细化管理,在设备质量和可行引进方式上要从严处理,每一购进程序都要实现严格的审核和量化管理,保证机电设备的高质量引进。同时,在设备运行工作中要实现每一环节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专业维修人员在维修技术方面不断研究创新,从根本上实现核心技术的发展创新。

结束语

总之,目前煤矿的机电管理,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以机电现代化管理系统为平台,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确保实现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的工作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田今超,浅析煤矿生产中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2]康晓龙.煤矿设备运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18期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篇9

煤矿是高危险行业,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要,安全培训是煤矿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关键环节,安全培训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现阶段煤矿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以及煤矿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偏低等因素,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煤矿安全事故频发不仅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会影响到整个行业和国家的形象。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强技术改进和设备研发外,关键还在于要强化安全培训,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把安全生产推向一个新水平。

中国矿业大学现为国家安全生产培训一级资质机构、全国煤矿矿长培训中心、中国煤炭行业主体专业远程教育培训基地、江苏省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基地。长期以来,学校在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与安全生产培养大批人才的同时,注意依托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了各种类型的专题技术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煤炭行业先后来校参加培训的技术人员数以万计,形成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行业技术人员培训与管理体系。2011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九期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共同主办的全国煤矿总工程师安全培训班。

1、合理的培训课程是提高煤矿安全培训质量的基础

作为国家安全生产培训一级资质机构,我们在制定培训方案前,都会与参训方进行反复的沟通,对参训方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参训目的、参训人员的层次和预期要达到的培训效果,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因材施教,以求达到最好的培训效果。

鉴于参加全国煤矿总工程师安全培训班的学员都是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大型矿井的正副总工程师,他们的知识层次、工作经验及学历水平都相对较高,所以不适合只向他们讲授一些基础知识,而是需要让他们了解更多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内容,这样我们将每期培训的计划分为“三大模块”。一是“视野开拓”:由院士、知名专家、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讲授,主要内容是与煤炭发展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与行业发展趋势;二是《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培训:邀请《手册》主要编写人员,围绕《手册》内容进行讲述;三是“总工程师论坛”:为参训学员相互交流与学习提供平台。这样的培训计划得到了参训学员的认可,他们纷纷表示通过培训能够获得适用的新知识,学到了可以用在工作上的一些有效的研究技巧及技术,并希望今后能够经常参加这样的培训。

2、完备的师资队伍是提高煤矿安全培训质量的关键

培训教师在安全培训中承担着讲授知识,传授技能的重任。要想使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能切实起到实效,必须要先建立起一支兼备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并且要根据行业的现状,并注意取长补短,加强教师能力训练,以适应新形势对安全培训的要求。

2011年全国煤矿总工程师安全培训工程授课教师均为《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主要编写人员。中国矿业大学从参与编写人员中选出具有丰富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的教授进行授课。每期培训班结束,我们都发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对每位授课老师业务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前九期858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在2011年九期总工程师培训班95人次授课中,学员对授课专家的总体教学质量评价(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中,优良率为99.9%,其中优秀率为86.9%。

3、灵活的教学形式是提高煤矿安全培训质量的纽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握好培训教学这个源头,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在安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利用,做到以技术培训为主线,传授知识与培训能力最大限度地相结合,把理论培训和实践能力培训紧密联系起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电子课件、视频、网络等技术手段开展安全培训工作,让参训学员能够真正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篇10

引言

煤矿企业是当前市场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煤矿市场中小煤矿的出现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但是当前我国小煤矿一般都处在比较偏远落后的地区,相应的设备就比较陈旧,这就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相关统计,二零零五年我国煤炭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八,而死亡人数占到了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事故起数占总起数的百分之七十七。这也就说明了提高小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对于煤矿市场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造成煤矿安全事故的因素比较多,例如,设备的落后、生产技术管理薄弱、人员素质比较低等。

1 目前我国小煤矿技术力量现状

1.1 矿井规模小开采方式落后

当前小煤矿的数量相比大煤矿的数量来说更多,而且煤矿的矿点分布不均匀,开采的年头也比较短。小煤矿的单井规模比较低,矿井难以实现规模开采。根据调查显示,当前有很多的小煤矿仍然采用比较落后的方式采煤。很多的小煤矿在落煤和掘进方面仍然爱用放炮的方式,甚至还有部分的小煤矿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刨煤的方式。在工作支护上小煤矿的矿井基本使用木支护,支护强度达不到相关要求,甚至起不到支护的作用,安全隐患很大。在运煤方面,仍然使用人力运输,甚至是畜力运输。

1.2 从业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小煤矿所处的地区都比较偏僻,相关的从业人员素质不是很高。自从用工制度改革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开始进入到小煤矿中,现在已经成为了井下工作的重要人员。但是这些人员对安全意识并不是很重视,也不懂得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小煤矿的人员流动比较快,同时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但大多数小煤矿的用工制度并不是很完善,人员结构分配不合理,组织管理能力比较混乱。百分之九十多的小煤矿都是为了多出煤,而出现违章现象。

1.3 工程技术人员缺乏

煤矿的开采是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但是当前小煤矿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相应的技术管理也比较薄弱,大部分的小煤矿都没有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和专业设备,甚至出现了很多个小煤矿共同使用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此外有些小煤矿虽然聘用了技术人员,但是很少是由正规学校的毕业人员。当前有些小煤矿没有图纸绘制人员,开采规程不科学、不规范、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审批手续不全等现象。特别是井下部分的技术管理方面更是薄弱,很少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做井下监督工作,井下工作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在实际开采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作业,盲目的施工,造成安全隐患。有些煤矿负责人的安全知识都没有得到普及,管理人员的素质没有得到提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当前小煤矿技术的正常使用。

1.4 安全装备落后,抗灾能力低

小煤矿和其他大型煤矿的安全设备相比比较落后,而且建立起来的安全防护措施也比较薄弱,抗事故发生的能力比较低,安全保障能力不是很高,一旦事故发生不能立即解决。

2 解决小煤矿技术力量的对策

2.1 建立小煤矿技术服务体系

解决小煤矿“不会管”、“管不好”和技术、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小煤矿技术服务体系。应在小煤矿分布集中的地区,市(县)级地方政府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应引导鼓励组建技术服务机构,专门为小煤矿提供技术服务。建立为小煤矿技术服务的机构及实业体,可以充分地利用相对稀缺的煤矿技术人才,对高素质专业人员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也为小煤矿的采掘工艺改革和机械化奠定了基础,使小煤矿降低成本,可以为技术改造提供更多的资金。

2.2 小煤矿技术服务重点及服务机构形式

技术服务机构要紧紧围绕煤矿采煤方法改革、支护材料更新、通风系统改造、瓦斯灾害治理、矿图测绘、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和新、改、扩建工程的论证及方案设计、系统调试、机电设备维修、安全评估、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业务开展工作。技术服务机构的组建方式可以:①依托各类煤炭类大专院校,成立技术服务中心,对小煤矿开展技术服务;②依托国有煤炭企业的技术力量,成立服务站,进行技术咨询服务;③地方政府引导鼓励社会中介机构组建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服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由地方政府和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统一管理,对其进行资质评定和监督。技术服务机构受小煤矿委托,在双方平等自愿,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实行有偿服务,并对其工作承担法律责任。

2.3 加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

构建小煤矿技术服务体系仅是解决小煤矿技术管理水平低下问题的应急之策,而其治本之策则是加大煤炭行业的人才培养,强化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这也是整个煤炭行业的需要的治本之策。除了国家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煤炭类大专院校增加煤炭专业人才的培养外,煤矿企业及其他相关培训机构还应从煤矿企业自身着手,在切实提高从业人员培训质量,提高人员素质方面下功夫,严格各类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及日常考核。对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采用年检制度,对于在年检考核中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限期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不得从事煤矿的管理工作;特种作业人员除上岗前的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外,还需要接受日常的检查和考核;加强对一般从业人员进行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变招工为招考,考核通过后方可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以高薪吸纳专业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保证队伍的稳定。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小煤矿的安全问题是解决煤矿安全问题中的重要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就针对小煤矿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也说明了国家认识到了小煤矿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除了通过整顿关闭小煤矿的数量外,更应该提高小煤矿的技术。通过建立小煤矿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能够迅速提高小煤矿的安全声场能力,解决当前当务之急的安全问题。小煤矿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问题的解决,所以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考核,通过奖惩制度来提高人员的积极性,这也是解决小煤矿安全问题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潘伟尔.中国需要适量的小煤矿[J].中国煤炭,2003(11).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篇11

一、 煤炭的地位和煤炭生产的基本特点

(1)煤炭工业是资源性行业,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炭企业的寿命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源量,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受其资源条件的制约。由于资源条件差别很大,煤矿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以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不会改变,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它支撑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我国的煤矿种类多、分布广,在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1264个县均有分布。

(4)煤炭工业是高危险行业。我国煤矿以井工矿为主,煤矿的生产系统在地下数百米,甚至上千米,且呈管网式布置,半封闭式结构,瓦斯、煤尘等多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致灾因子共存于同一环境,使煤矿容易发生多种灾害事故。煤矿作业场所又处于移动和变化之中,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生产条件和灾害的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在各工业部门中,煤矿的事故发生率高,伤亡最为严重。

二、煤矿的主要灾害及灾害事故现状

2.1 煤矿的主要灾害

(1)我国煤矿均为有瓦斯涌出的矿井,全国煤矿的年瓦斯涌出量在100亿m3以上。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数量占49.8%,煤炭产量占42%。煤与瓦斯突出是我国煤矿灾害中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所以,我国是世界上煤与瓦斯突出很严重的国家。

(2)我国煤炭资源的埋藏条件复杂。大中型煤矿中,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于复杂或较复杂的煤矿占33.09%。开采深度也大,2005年,平均开采深度约为430~450m,而且每年平均增加10~20m。这种复杂的煤田地质条件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事故隐患。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有瓦斯、水灾、火灾、尘害、热害、煤岩动力灾害等。

(3)我国绝大多数煤矿的煤尘具有爆炸性。国有重点煤矿中,87.37%的煤矿存在煤尘爆炸危险,而且60%左右的矿井的煤尘爆炸性强烈。1960年,山西省大同老白洞煤矿发生的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684人,矿井被毁。2005年,黑龙江省七台河东风煤矿的“11·27”矿难,死亡171人,也是煤尘爆炸所致。

(4)从我国煤矿主要灾害的变化态势可以看出,随着开采强度加大、开采深度逐年延伸,煤矿的开采条件呈现出逐渐恶化之势,自然灾害的威胁也呈加剧之势,对灾害和隐患的治理难度在加大,对需要的防灾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我国大中型煤矿中,煤炭自然发火严重或较严重的占72.86%。国有重点煤矿中,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分布范围较广,几乎所有产煤区都存在,尤其是重点产煤区更为严重。我国煤矿发生的火灾大多为自燃火灾。

2.2 我国煤矿灾害事故现状

(1)我国煤矿各类自然灾害类事故,如瓦斯、火、水、煤岩动力灾害,生产性不安全因素导致的事故,如机械伤害、人员触电、提升运输事故等均有发生。

(2)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控制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频发生。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在我国工矿商贸企业中最为严峻。煤矿灾害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约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总数的30%和40%,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灾害事故占全国工矿企业的80%。

(3)结合我国煤矿安全历史资料分析,可以发现,煤矿的灾害事故呈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在20世纪,无论在事故起数,还是在死亡人数上,瓦斯事故逐年上升。瓦斯事故的百万吨死亡率由1981年的0.995,上升到2000年的3.135,反映出瓦斯威胁逐年加大。进入21世纪,在政府提出贯彻执行治理瓦斯的“十二字”方针后,瓦斯事故逐年下降,说明技术方针的重要性、贯彻这一方针的重要性以及贯彻这一方针的巨大作用。

三、灾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3.1 灾害防治能力不足,煤矿防灾系统不健全

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灾害危险与灾害防治能力必须实现动态平衡。在灾害危险程度增大的情况下未能及时调整灾害防治措施,提高防灾治灾能力,就容易发生灾害事故。2003年专家会诊结果表明,我国煤矿的防治系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对灾害的防治能力。2004年,近18%的国有煤矿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

3.2 煤矿自然条件差,伴生灾害多,容易造成严重灾害事故

我国煤矿以井工矿为主,井下巷道呈管网式的空间布置和多种致灾因素共存在同一环境,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发生各种致灾因素作用的耦合,形成继发性的灾难,波及邻近区域甚至全矿井。这种机构性特点也是煤矿灾害事故严重度高、特大事故多的原因之一。

3.3 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巨大

煤矿灾害治理需要技术与装备,技术难题需要科技攻关,这些都要有可靠的资金保障。煤矿经济一直处于低位运行,效率不高,亏损面宽,加上社会负担重,造成煤矿的安全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煤矿效益有所提升,在国家的支持下,治理瓦斯等灾害的专项费提取比例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煤矿企业深层次的问题未解决,提取的费用仅能维持当前安全生产的需要。

3.4煤矿职工素质不高,技术人员匮乏,职工的安全意识亟待强化

煤矿职工队伍庞大,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大,不能满足高危行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煤矿灾害防治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切技术措施和管理必须依靠人来实现。但是,当前不但职工文化程度、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灾害事故的防治,技术人员也严重不足。初步统计,国有重点煤矿一线主体专业技术人员缺口约7万人,96%的煤矿缺机电专业人才,88%的煤矿缺采矿专业人才。

3.5安全管理水平低,制约机制和责任体系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我国煤矿发生的灾害事故大多为责任事故,反映出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现场管理混乱,很多安全技术措施在现场没有落到实处,现场检查发现的隐患未得到及时整改,导致事故不能有效控制。煤矿内部规范有序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尚未健全。有些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和责任体系的建立不适合灾难治理的要求,不能保证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

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人事司.全国煤矿特大事故案例选编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篇12

记者一路走来,拮取几个镜头:

镜头一:安全标准化建设,并下环境越来越好

年产30万吨的福建永定县东中煤矿属于民营煤矿,由龙岩市环闽投资公司控股。东中煤矿不仅是龙岩市产量较大的煤矿,还是福建省首批安全质量标准化一级矿井。总经理刘永健告诉记者:“东中煤矿原本存在‘乱、脏’等情况,但在省煤监局的监察与指导下,如今煤矿已被改造成质量安全标准化一级达标矿井,真真切切改变了‘乱、脏、差、险’的现象。虽然建设过程中有不同的声音,但改造起到了超前作用,避免重复投资。”

在福建煤电翠屏山煤矿,矿长林忠谦告诉记者,在巷道支护上,该矿原巷道支护采用木棚及木点柱支护,现在掘进工作面全部推广使用金属支架和锚杆支护,基本上拆除了木巷道支护。目前煤矿已投入资金477.84万元,加工金属工字钢支架5973付,改善了掘进工作环境,使巷道更加整洁。“尤其是在实行‘三推行’工作以来,我们全面开展采掘工作面‘以钢代木’支护改革和正规采煤工作面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

“这几年,我感受最深的是运输工具的变化。”大田县太华煤矿山贵琦二号井负责人陈酋证感慨道:“我从1982年开始挖煤,经历了用手挑煤到板车推煤、再到矿车拉煤、到现在的电瓶车运煤,这个变化太深刻了。说实话,这多亏了福建煤监局的督促、指导,我们煤矿才会发生这么惊人的变化。不仅如此,以前到井下挖煤,都是走路下去的,要走30-40分钟;现在都是乘坐‘猴车’,方便多了。”

50多岁的潘天恩是永春铅坑煤矿公司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永春铅坑煤矿技改投入了800多万元。作为一个乡镇矿,这么大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是第一次。”技改验收合格后,他的煤矿不仅安全系数提高了,而且减少了用工,降低了成本。此外,得益于技改验收合格,他们煤矿还获得了永春县财政拨付的40万元奖金。

这个通过验收正在试运行的煤矿,让潘天恩尝到了技改的甜头:“以前一个矿一天最多出煤几十吨,现在一次上井就是20多部‘小火车’,真让人高兴。以这样的速度,我们的投入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收回。”他感叹,这次技改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安全生产能够带来更大的效益”。

面对这一切,永安煤行办副主任郑德心感慨地说:“福建煤监局成立5年以来,乡镇煤矿安全提升了一个档次,最大的变化就体现在装备上:5年前,矿山连技术员都没有,现在都配上技术员;5年前,是用板车拉煤炭,现在板车被彻底淘汰。从减轻劳动强度上看,现在在用斜井,工程质量、巷道都按标准化建设,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了。”

据了解,福建煤监局成立后,扎实开展小煤矿“三步走”战略,强力推进全省煤矿整顿关闭和整合技改。据统计,5年来累计关闭122家煤矿,对53家煤矿进行资源整合,圆满完成“十一五”关闭任务;强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典型示范,推动200多家煤矿进行技术改造。目前,全省所有煤矿均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已建成三级以上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200多家。2010年底,全省达标率将在85%以上,并建成一批骨干型矿井。如今,福建乡镇煤矿已从无序非法开采到资源有序合理开发;从小、散、乱、差的局面到有序、规范、规模办矿,煤矿开采面貌焕然一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明显提高,大部分煤矿业主从被动管安全变为主动抓安全,在资金、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据不完全统计,新一轮延期换证工作开展以来,全省煤矿累计投入资金约27.8亿元。

镜头二:千里眼,24小时洞察井下变化

每天早上7点,林忠谦都会准时来到矿井会议室,等待福建煤电公司视频会议的召开。自从担任翠屏山煤矿矿长以来,他已经养成每天早上通过视频向公司汇报煤矿的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听取公司布置任务的习惯。视频会议一般在7:15~7:35召开,简短而务实。福建煤电公司所属12家煤矿和4家直属单位都要通过公司调度信息中心向公司领导汇报工作。

林忠谦告诉记者,现在管好安全,靠的不是“人海战术”,而是靠投入、靠装备。在他们煤矿,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合等系统已逐一建立,每个机房硐室都装有电话,安全监控系统已实现与福建煤监局联网。

龙岩煤管局副局长袁必荣告诉记者,这几年龙岩市煤矿在安全投入方面排在全省第一,市煤管局投入130多万元,建设安装了可与全市每一个煤矿联网的监控系统分控中心,实时掌握全市煤矿安全生产情况。“每个矿分别投入30万~70万元安装监控系统,全市仅此一项投入就达5000多万元。”

“如何创新监管,借助科技力量做好全省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是我们局党组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部署推进。”福建煤监局副局长戴文鹏介绍,从2008年开始,在省发改委和“数字福建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煤监局利用省财政资金带动煤矿企业投入1.3亿元,利用联通资金3500万元,建成省、市、县、矿四级联网。

“说实话,为了联网这件事,我记不清开了多少次协调会,记不清进行了多少次调研,下了多少次矿井!几位具体负责的党员干部更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戴文鹏说。

“全省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联网之后,可在福州省级监控中心平台对各煤矿进行远程监察;还可借助网络系统实现视频会议、办理日常事务及信息上传下达等。最重要的是监控系统建成后,分级负责、分级监管、分级响应,从煤矿企业到各级监管监察部门的责任十分明确,数据、图像上传后,远程抓安全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叫得应’的抓手。”戴文鹏表示,建立这样一个系统,就等于为瓦斯、有毒气体防治和煤矿安全工作配备了“千里眼”,设置了“电子警察”。

镜头三:转变发展方式 人才储备势在必行

近年来,福建省扎实推进煤矿整顿关闭、整合技改、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和科技兴安、科技兴煤等基础强矿工作,全省煤矿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还比较紧缺,需求紧迫:总量缺口较多,人才需求量较大;专业技术人员结构较单一;后续培养跟不上。这三个问题成为摆在煤矿行业面前的大难题。加之,由于前几年煤矿企业效益不好,对人才需求不足等原因,原有煤矿专业院校普遍停办或更换专业培养方向,致使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据统计,全省缺口人数达1500人。

在永安市兴业煤矿公司,与谢金嘉

董事长一见面,他就告诉记者,现在最头痛的专业技术人才问题终于解决了。他说,前几年,煤炭工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技术与装备落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加上人员流动性大、员工老龄化,却没有地方招聘。“那一段时间真的非常着急,现在人才问题解决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为解决我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专业单一的问题,福建煤监局党组经过深入调研,提出“长期培养本科,中期培养专科和近期培养中专”的总体规划,牵头委托龙岩学院、福建交通学院、永春职业中专等学校,采取扩大招生规模、重新开设煤炭专业学科等办法培养人才。2009年,上述学校秋季招生共招收本科生35名、大专生197名、中专生100名。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经费从煤矿企业提取的安措费中先行支付,毕业后若服务于煤矿企业,则由煤矿企业支付;若服务于煤管部门,则由煤管部门支付。

这种培养模式得到了国家安监总局的充分肯定和推广。今年,上述学校煤炭专业新招收本科和大中专学生260名,有力地充实了煤炭专业人才队伍。记者了解到,省煤监局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1500名左右的煤矿安全专业学生,大幅度提高全省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储量和应用型人才总量。

新罗区煤管局局长马振基向记者介绍:“新罗区煤管局去年委托交通学院培养56名专业技术人员,今年再委培66名,主要是采矿、地质、锯片、技术员等专业,培养费由煤管局先垫资。这些人才能够满足2013年换证时所需的人才数了。”

福建煤监局副局长戴文鹏表示:“目前省煤监局计划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设置培养目标和学科,培养适应煤炭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全省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储备量和应用型人才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