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调研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2-12-05 07:54:19

开发区调研报告

开发区调研报告篇1

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分别为郎溪经济开发区、泾县经济开发区、绩溪生态工业园区、旌德经济开发区、宣州狸桥经济开发区、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泾县云岭经济开发区,9个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69.96平方公里。

近年来,宣城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以打造开发区载体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把区位转化为优势,把后发彰显为先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园区建设各具特色,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含筹建)实现工业增加值125.66亿元,占全市43.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4.98亿元,占全市37.65%;完成财政收入30.76亿元,占全市36.3%。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在实地参观和座谈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不断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六新”:

1.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基础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关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40条。其中:市本级产业投资专项基金2亿元已基本到位,运作方案正在拟定;企业运营应急互助资金3000万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财政从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市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广德县还出台了《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广德县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pcb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郎溪县用足用活省示范区建设“40条”政策,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结合该县实际,分产业、分行业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产业导向。

2.突出集群补链招商新方法。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宣城市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承接”,多措并举促进产业集聚。一是补链配套招商。在全面分析本地主导产业上下游及其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编制产业需求目录,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产业集聚。二是委托合作招商。通过委托商会、工商联、龙头企业等,采取定向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利用客商的人脉资源等承接产业集群。三是园区合作共建。先后建立了宣城玉环机电产业园、郎溪经都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整体承接对方产业集群。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市国司、希达公司(国有独资)各出资1-2亿元,专门用于宣城开发区重大产业项目的跟进投资。郎溪县按照“四个招商、三个紧盯、五个不招”的总体思路,把整体对接、集群承接作为重点用力方向,主攻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力度开展集群式招商,注重产业链招商,推动和实现“平行转移”和“反梯度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678个,实际到位内资115亿元,增长__%。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2个。落户十字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73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一期已动工建设。

3.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载体。

以“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全力主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承载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筹建了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市把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布局和提升产业层次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区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宣城市高起点规划了总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现已上报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快。开发区内道路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区内功能配套齐全,居住、购物、宾馆均以较高标准定位建设。供水、供电、天然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步伐加快。

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新雏形。

通过设立产业投资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等做法,引导承接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在产业导向上,壮大传统支柱产业与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各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宣城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医药、光电、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宣州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郎溪经济开发区重点围绕金属压延、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轻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广德经济开发区突出发展

机械制造、信息电子主导产业,做强做精新型材料、光气医药骨干产业,优化提升轻纺、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5.制定资源节约和环保新举措。

一是严把产业准入关。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两高一资”项目进入园区。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启动了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审核严格做好水资源论证、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的环境跟踪监测。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政策,科学规划、系统整合、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上,广德县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切实把好用地审核和项目准入关,做到“一次性规划、分期用地”。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郎溪县建立项目入园会审制度,制定促进工业园区项目集约节约用地暂行规定,分类确定各园区项目入园标准,明确对5000万元以下单体项目不再单独供地,综合考量项目投资强度、产出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税收贡献等指标。

6.破解要素瓶颈有了新突破。

强化要素保障,破解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制约。着力打造“五个平台”,即:“集约式”用地平台,用足用活“土地置换、增减挂钩”和未利用地的政策,挖潜盘活土地存量。严格用地准入条件,严把投资强度、税收产出率等指标关口,确保集约节约用地。“稳固”人力资源平台,大力开展“万人培训”、“万人引进”、“万人回归”三个“”,千方百计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基础设施平台,全力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溧广高速郎溪段建设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连接“三区”的“快速通道”即将建成通车。“多赢”融资平台,加强政银企合作,大力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优化融资平台,多家村镇银行挂牌营运,数家小额信贷公司先后落户。“一流”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推行全程帮办服务,全力塑造“服务优、环境好、效率高”的优质服务新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是要素制约严重。土地:开发区的核准面积普遍较小,绝大部分都存在区外开发的现实和需求,亟待扩区。同时,土地报批时间长、报批费用高等问题比较突出。资金:融资渠道不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缺乏。人力资源:不仅高层次的管理、业务人才匮乏,一般用工也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二是产业结构趋同。开发区主导产业面广,核心企业不强,创新研发能力薄弱,产业链条不长。各开发区各自为阵,产业结构趋同,园区特色不明显。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三是配套服务欠缺。金融、物流、研发、检验、海关、码头等现代服务业和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二、宣城市合作共建园区的探索

宣城市与发达地区合作建园具有起步较早、合作模式多样、合作效果实在等特点,已经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地区和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目前,跨省域合作共建园区共有9个,其中,已开工建设的5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已签合作协议的4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上海淀山湖工业城、宣州开发区梅氏产业园、郎溪开发区常州工业园、广德开发区上海(闵行、松江、青浦)工业园。合作共建园区模式主要有5种:

1.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模式。

,宣城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玉环汽摩配协会签订合作协议,规划用地8000亩,一期项目用地亩,目前在建地块实现“六通一平”,入园项目42个,在建项目20个,协议投资76.86亿元。此外,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还进一步延伸发展空间,在宣州、宁国、泾县开发区设立分园,各分园已陆续引进项目并落地建设。合作方式:“集中规划,委托招商,共同推进,财政奖补”。开发区拿出一块相对集中的土地统一规划,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合作入园的项目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协会负责根据规划定向组织玉环汽摩配行业的客商来投资,并协调和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入园项目需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密度要求,项目达产生效后,开发区按协议规定给予协会奖励。效益分享:税收收益全归开发区。开发区按入园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结合其建设进度,对协会拨付招商经费,对项目按投资协议约定分年度拨付一定的财政补助。经济数据统计均计入宣城经济开发区。合作园区对入园项目采取“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消除了转出地政府对产业空心化、地方税收减少等问题的担忧,实现了两地(宣城、玉环)三方(转出地政府、承接地政府、转出企业)的共赢。

2.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模式。

该工业园是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月,郎溪县政府与无锡滨湖区一批特种装备制造企业签订整体转移投资协议。动工建设,重点引进江苏无锡投资客商,总体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亩,目前共签约项目563个,其中科技含量高的亿元项目61个,在建项目228个,分7批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其中,主体工程在建的亿元重点项目105个。从入园项目类别和投资体量看,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将进一步建成国内特种设备制造行业重要的专业化生产、研发基地。投资1000万元的安徽省质量技术检验检测中心郎溪分中心即将建成,合工大(郎溪)特种设备研究院已经成立,金属表面处理中心项目正抓紧引进,园区可以面向行业就地提品研发、表面处理、性能检测、人员培训等公共配套服务。合作方式:“商会搭桥,驻点招商,一事一议”。成立了郎溪县无锡商会,商会在无锡相关产业企业推介和引荐,郎溪县驻点,共同招商。对入园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给予商会引荐人物质奖励,通过郎溪县产业引导基金奖励来郎投资企业。

3.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模式。

11月,正式签约落户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由郎溪县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合作成立。一期规划面积1亩,其中起步区4300亩,已平整土地约1500亩左右,一期规划范围内五纵六横32.2公里主干道全部开工建设,经编园区11个专项规划正在评审之

中。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__年1月18日,一次性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协议资金52.3亿元,意向投资项目95个,投资额143亿元。今年上半年力争已签约21个项目开工建设。20__年,产业园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力争达到35亿元,启动经编织造区、后整理配套区、轻工制造区、仓储物流区等四个组团建设,建成电、燃气、水处理中心、热电厂等主要配套项目。合作方式:“共创共建,效益共享”。郎溪县政府负责行政管理及审批事项,海宁经编产业园负责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支撑以及产业链拓展,浙江鸿翔控股集团成立了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公司,负责园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采取“三方合作、分工明确、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模式合作共建园区。既有合作双方政府层面的合作,又引进实体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招商管理。效益分享:郎溪方对该投资开发公司从营业年度起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入园企业优惠政策执行郎溪方当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经济指标计入本地。4.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模式。

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是由苏商国际医械联合总会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联合组建的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与宁国经济开发区合作举办的,签订合作协议,总体规划用地6000亩,在建项目用地4800亩,总投资53亿元,计划5年建设完成。目前园区已完成厂房建设6万平方米,签订入园项目17个,意向项目38个。科海医用耗材、苏瑞消毒、苏曼信诺、诺曼荣、瑞斯迈、红楼梦旅游用品等项目主体工程在建,部分厂房已竣工;沁海金属、沃尔曼生物科技、宝盈生物农药、津桥医用包装等项目在办理规划设计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合作方式:“组建公司、委托招商、土地转供。”由武汉苏商工业园投资公司出资在宁国市成立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安徽公司负责入园项目引进和项目服务,宁国开发区负责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供地给安徽公司。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对方享受招商奖励,入园企业(项目)独立享受相应的土地、税务优惠政策。各项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5.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模式。

6月10日,广德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省乐清市会创电子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占地面积300亩,投资规模4.5亿元,主要生产轻触开关、插孔等产品。目前园区内“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已到位,两家企业已开工建设,其中一家已试生产,另有四家企业将于20__年4月开工建设;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合作模式:开发区按十三类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土地,并提供“七通一平”等建设条件,投资方负责科技园区内项目建设。效益分成:入园企业享受《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发展二十条》及《中共广德县委广德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

三、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

宣城市抢抓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市属开发区率先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区中园,大胆尝试有效的合作共建园区模式,积极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全省的示范区建设和开发区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宣城市的实践有力地说明,创新是抢抓机遇、快速崛起,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不竭动力;合作共建是深化长三角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集约节约用地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促进全省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六点建议:

1.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规划是先导,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示范园区,集中力量办好现有开发区。科学编制全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抓好示范区内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结合新设和扩区,认真做好拟申报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指导及编制工作。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2.大力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研究制定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提高产出强度为核心的扩区补充规定和筹建开发区转正标准,有序推动现有园区扩区升级,分期分批转正筹建开发区,适当控制筹建开发区和乡镇产业集中区数量。鼓励依托现有开发区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着力推进开发园区规范化、特色化、集约化,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3.支持和推进合作共建园区。

研究制定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的实施意见和支持政策,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园区合作共建。鼓励采取区中园、共管园、托管园和“飞地经济”等多种模式,合作共建园区。协调推进宣城市与上海市利用白茅岭监狱在郎溪县、广德县境内的部分土地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建设皖沪合作产业示范园区。支持跨省域、跨市(县)域、皖江与皖北地区合作共建园区,提高全省开发区整体竞争力。

4.推广创新集群式招商方式。

创新招商方式,推广集群式承接、补链式招商,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大力推行专业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结合重大项目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利用徽商大会、广交会、高交会、西洽会及各类投资贸易会展,高水平策划招商活动,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5.着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严格开发区布局的环保标准,实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区的设立、扩区和改变区位选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项目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强土地清理整合,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

开发区调研报告篇2

1.调研主题:如何增强加油站网络开发效率和成功率,提升网建队伍素质,夯实网络开发基础工作,推动工程项目高质量发展,加快项目决算转资,提高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

2.调研站点:称多县\共玉高速珍秦服务区

3.调研人员:

4.调研时间:2019年10月12日—13日

一、调研情况

(一)珍秦高速对站:建设的珍秦高速南北加油站位于共玉高速服务区内,为全封闭路段,该对站服务对象局限于长途车辆,加油站凭借其地理位置和价格差异的优势对服务区加油站销量冲击比较严重,珍秦镇共有社会加油站2座,珍秦加油站、尼宗寺加油站(在建),运营的珍秦加油站占据了辖区市场及过往车辆日常用油。

共玉高速全程663公里,珍秦服务区对站距离玉树市区100公里,距离清水河停车区对站50公里,过往车辆选择补油站点均为玉树市辖区加油站,服务区未启用也对加油站有一定的影响。另珍秦镇辖区的车辆也不愿上珍秦服务区对站加油,虽然认同中国石油,但进入珍秦对站需绕行50公里,在下一个收费站驶出,严重冲击服务区加油站的油品销量。

员工建议在珍秦镇214国道建设1座自有加油站,以便控制周边及过往车辆,提高销量,与服务区对站互补,日销量可达3吨。

(二)称多县加油站:称多县城共有加油站4座,其中中国石油1座,社会加油站3座,年销售总量3500吨,称多站占销售总量的30%,社会加油站凭借其地理位置和价格差异的优势对称多县加油站销量冲击影响比较大。

在与加油站员工交谈中,为增强网络开发,建议在称多县扎朵镇新建1座加油站,该镇位于S308省道,与215国道相连,前往格尔木市的物流车辆较多,在扎朵镇建设1座加油站,可提高市场占有率,可弥补该乡镇无中国石油的空白,预计日销量可达4吨。

二、反映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油站的优质服务和开口营销做得不到位。新员工对安全知识了解初步知识,对管理要求理解较潜。加油站员工流动性大,需加强培训学习。

三、措施和建议

要做好优质服务、开口营销、培训教育,我认为要做好几方面的事:一要树立“以客为先”、“顾客就是上帝” 的服务理念,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二要有积极沟通的行动,主动、积极地与顾客沟通,逐渐拉近距离,增加交情,就能更好地知道客人 需要什么,在想什么,我们该如何去应对?三要做好微笑服务微笑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具魅力的名片,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不仅给人带来舒适与温馨,还能适时化解矛盾与尴尬。四要对培训教育有计划安排,定期组织一线员工在分公司集中培训,梳理员工想要学习欠缺的知识,制作培训教材,使每一名员工每年不少于2次集中培训。

四、网络开发措施

1.开展市场分析,为网络开发提供依据。为做好应对市场,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勤汇报、勤走动,及时了解城市规划发展动态。投资建设组织人员对辖区社会加油站进行全面调查,掌握辖区加油站布局,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摸清加油站车流量情况,通过调研分析为网络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2.做好网络开发,加强分析维护。制定网络开发维护方案,将各县社会加油站全部进行登记造册,制作网络发展分布图,划分新建、收购、租赁、合作项目计划,目标分解到人,承担开发和维护责任。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开发和维系对象,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加大绩效和奖励的力度,做到多劳多得。

3.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掌握竞争对手情况。摸排社会加油站情况,了解社会站有无租赁、收购等方式意向,密切关注竞争对手情况,建立竞争对手档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合作策略。

4.维护品牌形象,努力扩大网点。在对社会加油站开展摸排调查期间,及时收集仿冒中国石油标识标牌的证据,与公司法律顾问配合做好侵权打假工作。加强基础管理,从小事作起,关注细节,了解社会加油站的发展动态,拉近与政府各监管部门的距离,提高办事和沟通能力,为网络开发打基础。

五、提升队伍素质

1.加强知识学习,丰富知识获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作为投资建设的基层员工,只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只有坚持学习,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向周围的同事和兄弟单位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主动当地自我加压。

2.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能力,认真学习上级的各项政策,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干净做事,不违规操作。

3.加强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水平。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大局观,认真研究业务实际,培养工作的预测能力,抛弃凭经验办事,工作武断的不良习惯,增强工作的规范性。提升业务能力,掌握管理、财务、营销等方面知识,按照要求明确职责,规范流程提高工程项目发展。

六、项目决算转资

开发区调研报告篇3

兰溪市灵洞乡白坑-鸟窠岩水泥石灰岩集中开采区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 2,矿区社会环境简况

矿区地处兰溪市区东面直距8~12km的灵洞乡境内,东侧与金华市婺城区交界,自西向东分别为白坑,西山寺和鸟窠岩村.

矿区石灰石矿经多年开采规模逐渐扩大,导致区内及周围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粉尘,噪音污染,废石渣,废弃油料等对环境产生影响,兰溪市政府曾实行白坑村,西山寺村,鸟窠岩村搬迁工程,并为安置搬迁村民,在兰溪市区建有新村,但仍有部分村民居住在白坑村,部分采矿人员临时暂住;西山寺村和鸟窠岩村主要为采矿人员,外来打工者暂时居住.区内村民住房均沿山脚分布,为混砖结构,2-3层楼房为主.该区经济以采矿,水泥生产及运输业为主,经济较发达,当地劳动力缺乏,矿山开采以外来人员为主,农业生产为次要地位.

矿区西面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六洞山风景区,距矿区约有1.5km,矿区内及附近无大型企业,主要有西山寺水泥厂,位于西山寺村南侧,建有立窑厂房,办公楼,变电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现已拆除.

矿区内未发现需保护的人文景观及基础设施.

3,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分析

随着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省内各市,县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的发展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发展势头强劲,对各种类型,标号的水泥需求量日益增加.

兰溪市水泥工业发达,依托本地石灰石资源优势在全省占近20%的市场份额,据有关资料,2000年年产水泥约542万吨,2003年增至900多万吨,增幅明显.2003年,全市共有水泥企业17家,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灵洞乡,年总生产能力达850万吨.

兰溪市地处浙江中西部,交通

便利,水泥工业在华东市场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离温州,杭州,宁波,上海等大中城市较近,区位优势明显,水泥行业起步较早,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拥有较雄厚的资本实力,水泥企业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发展势头强劲.

矿区是兰溪市主要的石灰岩开采区,是兰溪市各大小水泥厂,尤其是灵洞乡内水泥厂的水泥生产原料的重要基地.随着兰溪市水泥产业的发展壮大,对于石灰岩这样的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势必进一步增加.

(四)矿区以往地质工作

D级3448万吨,其中B级1032万吨,C级1852万吨(B,C级套改为111b),D级564万吨(套改为333).矿区西部西山寺——洞源矿段,2001年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九大队地调中心进行详查,完成1:5000地质测量2.4km2,钻探804.37m,槽探2034.8m3,提交了《浙江省兰溪市灵洞乡洞源矿区水泥用石灰岩详查地质报告》,经浙江新始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咨询有限公司书面评审,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以浙土资认储字[2001]5号文认定,同意白坑——西山寺矿段(Ⅰ——Ⅷ线间)水泥原料石灰岩矿石量为: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1616万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6900万吨,其余地段暂不评审认同.2006年7月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对西山寺水泥厂厂区及附近地段进行详查,完成1:2000地形地质测量0.11Km2,钻探449.19m,槽探256.43m3.提交了《浙江省兰溪市西山寺水泥用石灰岩矿区详查地质报告》,经评审省厅2006年8月31日备案,以浙土资备字[2006]72号文批准,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2081千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4539千吨,合计6620千吨.

上述勘探,详查和普查地质工作,对矿区地质构造,含矿层的划分,勘探工程的布置,矿体(层)的圈定,储量估算方法,计算公式的选择,块段划分及储量类别等基本合理,达到各勘查阶段的技术要求.但由于勘查时间,勘查单位不同,对地层,含矿层的划分也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矿层深部控制不够等问题.

(五)本次工作情况

根据浙土资发[2006]41号文批复意见,按照《矿区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调研技术要求》(试行),联合编制组由地质,水文,采矿技术人员组成,在初步收集矿区地质勘查成果资料,各矿山占用资源储量分割计算报告和开采设计方案等情况前提下,对矿区进行了野外踏勘工作,编写了《兰溪市灵洞乡白坑——鸟窠岩水泥石灰岩矿区开发利用总体方案》项目大纲,设计了工作项目,费用预算及实施安排.

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搜集了矿区各矿段的勘探报告,详查报告,

矿山占用资源储量分割报告和开采设计方案,调查了解矿区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开发利用情况,开采技术条件,矿区周边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9月中旬转入矿区1:5000地形地质图,剖面图,柱状图的编制,矿区资源储量的核实以及矿区现状, (4)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

分布于矿区北缘山脊一带,为矿层顶板.据其岩性可分为四段.

3)含燧石团块灰岩,微晶灰岩段(P1q3):灰黑色,厚层状,夹白云质灰岩,硅质岩,含炭泥岩等.

4)含燧石团块微晶灰岩,硅质灰岩与硅泥质岩呈互层状产出(P1q4).

(5)第四系(Q4)

在矿区南侧地势低凹地段分布较广.岩性

为黄褐色,浅红色粘土,亚粘土夹杂少量风化,半风化基岩碎块,厚度0~27.85m,变化较大.

(二)构造

矿区地层呈单斜层状,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倾向330~360°,倾角35~60°,无论倾向和倾角总体上较稳定,没有大的变化.

(三)岩浆岩

矿区只发现零星分布的安山玢岩(αμ)和霏细斑岩(Vπ),黄绿色或灰褐色,岩脉呈透镜状,细脉状,团块状.规模较小,长一般10m左右,宽1m,最长55m,宽达10m.主要集中在船山组的中下部,对矿层破坏不大.

(四)岩溶

矿区岩溶不发育,地表偶见溶沟,石芽等现象,矿层深部占孔未见溶洞.在F1断裂破碎带内,岩溶主要发育在鸟窠岩矿段Ⅰ线以东,尤其是Ⅳ~Ⅵ线一带之船山组下部的层位中,地表沿断裂破碎带发育有大片的石灰华,深部很少见及完整石灰岩,溶蚀现象普遍,往西钻孔中只见及几个小溶洞,直径0.4~3.03m,计算储量范围内仅在Q 三,矿体(层)地质

(一)矿体(层)特征

矿区含矿层为中石炭统黄龙组灰白色微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和上石炭统船山组灰,深灰色生物碎屑隐晶——微晶灰岩夹含白云质灰岩,含燧石团块灰岩.

含矿层呈单斜层状产出,产状较为稳定,倾向一般为330°~360°,局部略有变化,倾角一般30°~60°.

含矿层的形态呈层状,似层状.黄龙组灰岩总体形态呈稳定的层状,似层状,其内夹的白云质灰岩似层状或透镜状.从揭露和控制结果看,石灰岩层之形态无论从走向,倾向上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走向上主要分布于白坑——鸟窠岩矿段Ⅰ线,再向东渐尖灭,倾向上亦在Ⅰ线从地表向深部渐尖灭由碎屑岩代替.船山组灰岩形态稳定,呈层状露布于全矿区,其内夹含白云质灰岩和燧石团块灰岩分布有一定层位,但往往呈透镜状,团块状,不均匀分布.

从附图2可见,黄龙组石灰岩之厚度从矿区西部向矿区东部明显变薄而尖灭;船山组石灰岩层厚度在矿区基本稳定,总体上有从西往东由薄变厚的趋势.

(二)矿石质量

1,矿石结构,构造

黄龙组石灰岩矿石呈灰白色,具不等粒微晶晶粒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局部网脉状微细裂隙发育而充填白色结晶较粗的方解石则呈网脉状构造;船山组石灰岩矿石呈灰~灰黑色,含生物碎屑微晶结构,块状构造,局部网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

2,矿石矿物组成

黄龙组微晶石灰岩几乎全由方解石组成,以不等粒晶粒集合体产出,晶粒大小由0.005~2mm,含量大于95%,有少量石英微粒及泥质物.

船山组生物碎屑微晶灰岩主要矿物成分

为方解石,粒径为0.01mm左右,含量约90%,少量生物碎屑碳酸盐及微量泥质物,硅质物.

上表表明矿区矿石质量较好,符合水泥用石灰质原料矿石化学成分的一般要求,黄龙组石灰岩质量优于船山组石灰岩.

从矿区各勘查矿段的每个勘探线剖面的含矿层,矿层平均化学成分统计表看,无论黄龙组和船山组矿石质量沿走向是基本稳定的,变化幅度不大,相比较而言,白坑——西山寺矿段的矿石CaO含量偏低,尤其船山组石灰岩的CaO偏低较明显;从各矿段地表与深部工程对应层段矿石平均化学成分统计表看,矿石质量沿倾向上也是比较稳定的,变化很小,但白坑——西山寺矿段由地表向深部矿石质量有变差的趋势.

(三)矿石类型

按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矿区矿石自然类型可划分为微晶灰岩和生物碎屑微晶灰岩两类.黄龙组矿石以微晶灰岩为主,船山组矿石以生物碎屑微晶灰岩为主.矿石工业类型均为水泥用石灰岩.从其主要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看,矿区极大部分矿石为优质水泥原料.

(四)矿层围岩,夹石(层)及高游离硅层(段)特征

1,矿层围岩

矿层底板为中石炭统黄龙组(C2h)紫红色,青灰色石英杂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硅化灰岩,白云质灰岩(透镜体),有些地段以灰白色微晶灰岩为直接底板.

2,夹石(层)

在矿层中因氧化钙含量低或氧化镁超过工业指标之样段经任意8米段加权平均,仍满足不了工业指标要求的区段圈为夹石(层).黄龙组中夹石(层)均为低钙高镁的含白云质灰岩,呈透镜状顺层分布,规模不大,厚度3~5m,沿走向,倾向很快尖灭,还有个别顺层贯入的安山玢岩,厚4.03m,走向长约500m,倾向延深约70m.船山组中之夹石(层)为低钙高镁含燧石团块灰岩及硅化生物碎屑灰岩,呈透镜状或似层状,部分沿走向,倾向很快尖灭,部分延伸较稳定,达数百米,岩石呈灰~灰黑色,致密坚硬,取样分析,主要组分平均含量:CaO46.14~ 上述夹石(层)在开采过程中很难分采剔除,为了研究夹石混入后对矿石质量的影响,将夹石和矿石按厚度进行加权平均后,CaO平均含量>48%时,只要在开采过程中注意搭配,可以保证矿石质量,不必剔除,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

在白坑——西山寺矿段处于黄龙灰岩与船山灰岩之间的夹层,其岩性为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粉砂质页岩,泥岩,呈层状分布,应划分夹层予以分采剔除(可考虑综合利用).

3,高游离硅层(段)

(五)矿床成因

矿区的矿床成因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矿床.

(六)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矿区原料工艺性能试验种类为易磨性试验,易烧性试验两种.

KH=0.88±0.01

SM=2.6±0.1

IM=1.6±0.1 生料细度

+80μm筛余<10%

+200μm筛余<0.5%

四,矿区开采技术条件

(一)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可分为含水层及隔水层.

2,二迭系下统栖霞组灰岩溶洞裂隙含水层(P1q),主要分布于矿区北侧,为矿层顶板.岩性为含燧石团块(条带)灰岩,泥质粉砂岩和细砂岩夹燧石团块灰岩,硅质岩,泥晶生物灰岩等.裂隙岩溶不发育,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的形式在沟谷凹处排泄,为弱含水层.

3,石炭系上统船山组灰岩溶洞裂隙含水层(C3c),分布全矿区,为主要含矿层,岩性为浅灰色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含燧石团块(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厚层状,西矿段岩溶,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差;东矿段岩溶较发育,可见最大直径0.5m的干溶洞,富水性较好.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的形式排泄,为矿区相对的含水层.

4,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灰岩溶洞裂隙含水层(C2h),分布于矿区西南侧,因F1构造影响,第四系覆盖较多,出露不全.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状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是矿区含矿层之一,厚度变化大.西矿段岩溶,裂隙不发育,而东矿段地表及深部岩溶较发育.

灰岩下部为石英杂砂岩,粉砂岩及硅化灰岩,硅化灰岩呈透镜状,致密完整,为良好的隔水层.

5,石炭系下统叶家塘组石英砂岩隔水层(C1y),分布于矿区南缘,岩性为灰紫色,灰白色含砾石英砂岩,砾石以石英,脉石英为主,磨园度较好,硅质胶结,致密坚硬,为良好的隔水层.受大气降水和第四系孔隙水补给,以泉形式排泄.

6,矿区构造简单,断裂构造唯有F1规模较大,纵贯矿区东西,有较宽的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一般,为一不良导水断裂.

7,矿区无大河和地表水体.矿区东侧有鸟窠岩沟小溪向南为八石溪,西段有西山寺沟小溪,向西经白坑村汇入沙溪,矿区内流程短,影响不大.溪沟水量受季节影响,雨季水量较大,特别是暴雨时,有暴涨暴跌的特点,应疏通河道,防止洪水淹没采场,干旱天气,水量很少,直至干涸.

矿区地层富水性较弱,构造简单,裂隙岩溶不太发育,地下水循环活动微弱,矿区水文地质属中等——简单型.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暴雨时水量增大,对矿山有影响,要疏通水路,清理渣石,防止堵塞.在东南侧沟口,挖沟降深,自然排放多余水量;在矿区西部,要特别注意暴雨引发山洪暴发,冲刷废石(渣)堆,而引发泥石流,对白坑村一带产生很大的威胁.

(二)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矿区为一单斜构造,矿层中矿石为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和微晶灰岩.岩性致密,均匀,块状构造.

含矿层中的夹石层为生物碎屑灰岩,燧石团块灰岩和白云岩等.岩性致密,尤其是生物碎屑灰岩,由于不同程度的硅化而使岩石致密坚硬.

矿层底板部分地段为石英杂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砂岩呈中~细粒砂状结构,中层状,砂质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等.硅质胶结为主,岩性致密坚硬,部分地段为微晶灰岩直接作底板.

顶板为燧石条带灰岩,硅质岩,致密,坚硬,稳固.由于矿体顶部边坡坡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所以不易发生较大滑坡.

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矿石小体重:平均2.69g/cm3.

矿石湿度:平均0.13%,不需对储量进行校正.

抗压强度平均值:垂直层面107Mpa,平行层面71Mpa.

抗剪强度平均值:凝聚力52.3Mpa,内摩擦角=24.3°,tg=0.4505.

根据实地观察,顶,底板裂隙发育特征与矿层一致.裂隙中亦常见有方解石脉充填.

综上所述,矿区矿层和围岩的岩

性致密稳固,裂隙已被方解石脉充填,稳固性较好.

(三)矿区环境地质条件

矿区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为地质环境稳定和良好的区域.

矿区地表地下水水质良好,矿石和废渣不易分解出有害组分,矿区经放射性检测,放射性水平<<伤害人体极限值.

矿山开采时要防止粉尘,噪声及油料废弃物等对环境和人体的损害.暴雨期注意岩溶塌陷,洪水对矿山废石(渣)堆的冲刷而形成泥石流,危害极大.

五,矿区资源储量及类别

本次矿区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调研报告,根据矿区各矿段地质勘查程度,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GB/T17766—1996),进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其工业指标,估算方法与计算公式,估算参数,矿体圈定,块段划分及其资源储量类别等均与原地质勘查报告保持一致,并将原报告的储量级别按套改要求进行套改,即B,C级套改为(111b),D级套改为(333).

矿区资源储量分东矿段,中矿段,西矿段分别核算:

开发区调研报告篇4

*市经济开发区自1998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务,不断加快环境建设,推进经济增长,历经9年多的不懈努力,城市建设初具规模,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经济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基本完成了起步发展的第一阶段,开始步于膨胀提高的“二次创业”发展时期。

(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20*年,完成GDP63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15亿元,出口创汇5500万美元,实现利税8.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39亿元,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万美元,各项指标增幅均超过30%,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市县市区中已处于中上游地位。今年上半年,总体经济形势仍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截止目前,确定入区项目575家,总投资410亿元;建成投产企业330家,总投资280亿元。皇明太阳能、中大空调和江苏波司登集团、上海光明乳业集团、河南双汇集团、德国帕攀博格集团、日本明治机械公司、韩国宇星饲料公司、香港华宇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开发区。

(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开发区大力实施项目兴区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五大主导产业:以皇明太阳能、六顺电器等为龙头的新能源开发产业;以中大.贝来特、亚太集团、力得科技、三和电器、奇威特公司等为龙头的空调电子产业;以双汇食品、光明乳业、巨嘴鸟面粉等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以波司登、华羽集团、中合服饰等为龙头的纺织服装加工产业、以德工机械、福田重工、大陆架、新大陆等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

(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几年来,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累计投资19亿多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道路、供水、排水、供气、供电、有线电视、集中供热和信息宽带网“九通一平”;拥有了海关及口岸直通监管场站、银行、学校、医院、星级宾馆、高档住宅小区、大型商贸城等齐全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了“城在林中,街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化建设格局。

二、开发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全省比,与全市发展的要求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政策不断收紧,制约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多,开发区加快发展的困难不断加大。概括起来,当前影响开发区加快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不够大,不够快,还没有形成对全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开发区前些年发展较快,一大批项目落户,但近几年明显见慢。从全省看,与*经济开发区起步时间相近、面积相当的烟台经济开发区20*年GDP、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234亿元、478亿元和33亿元,增幅均在40%以上,分别是*经济开发区的3.7倍、3.6倍和6.1倍,增幅高于*经济开发区近10个百分点。从全市来讲,20*年开发区GDP、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占全市的比重分别是6.2%、7.1%和5.3%,不能体现出全市经济“主要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基本仍处于“增长点”阶段,形成“增长面”任重道远。

(二)缺少大项目的支撑,产业层次较低。几年来,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一批企业、项目相继入区发展。从企业数量上看,开发区具备了一定的发展优势。但从企业质量上讲,除皇明等企业外,缺少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项目,缺少高新技术和高成长性的优势企业。滨州市开发区截止目前入区企业不过百余家,不足*经济开发区的三分之一,但是20*年企业销售收入却与我们持平。其中仅魏桥和盟威两大集团在开发区的两个企业销售收入就达到80亿元,占总数的70%以上,并且带动了一批配套厂家。而且我们的入区企业多为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规模不够大,产业层次也比较低,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土地资源供应紧张,造成一些项目难以落户。目前,开发区在土地问题上面临三难:一是原有的计划用地指标已基本用完,部分招商引资项目难以落户。二是开发区二次创业“东进”战略规划初步完成,规划占地面积20000亩。而目前省里每年给全市下达的土地使用指标只有6000亩,如果平均分配给各县市区使用,开发区每年实际分配土地指标只有500亩左右,按照这种计划征用土地,开发区“东进”则需几十年的时间,与开发区发展的需要相差甚远。三是开发区土地价格偏高,目前的价格是县市的二倍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招商引资。

(四)经济发展环境尚不宽松,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有些部门到开发区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执法的主观随意性很大;有的部门应该或者可以下放的管理权限没有完全下放,办事手续繁琐,工作效率不高。受这些方面问题的制约,目前开发区的发展环境可以说不如各县市区宽松,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效果和形象,致使一些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项目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而转落他方。

三、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思路与措施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开发区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二次创业”的关键就是明确发展目标,把握主攻方向,围绕工作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发挥利用现有优势,挖掘创造新的优势,努力把开发区的发展大业加快推向前进。

(一)高起点定位,发挥开发区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开发区要想在“二次创业”中取胜,既要突破过去,超越自我,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发展;又要体现和发挥开发区本身应有的地位和功能作用,以更富有成效的方式加快发展。在目标定位上,要以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城区为目标,以打造*经济增长第一极、工业战略主战场、招商引资重要基地、实施技术创新、科技产业化和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示范区为努力方向,推动开发区向更高层次、更高标准迈进。在发展规划上,特别是在开发区“东进”布局上,要同商贸为主的运河开发区,同商住、行政为主的老城区、新城区区别开来。要突出新型工业城区的特点,科学确定“东进”区域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搞好开发区的中长期规划。在发展战略上,要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基础上,从过去的外延扩展为主向拓展外延和提升内涵并重转变。既要解放思想,创新方式,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又要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已入区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提升企业的层次和发展水平。在产业结构上,按照工业城区的构架,相当时期内要突出以二产为主,三产为辅,同时逐步弱化直至退出一产。在产业层次上,要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链条式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在城市建设上,经营城市与“发展企业”并举,围绕为企业发展服务搞好城区的规划和建设,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搞好劳动力转移,不断扩大和提高城区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在管理模式上,行政上授于开发区市一级相应权限;经济上实行特区化管理和开放式发展。

(二)做大做强工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工业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主题。加快开发区发展的关键是培植大项目,发展大工业,提高工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一是以壮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要围绕新能源开发、空调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加工、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培养产业“龙头”并延伸产业链,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产业链条变成产业“板块”,形成产业集群。为了扶持企业发展,除继续对企业实行“减免”政策支持外,要采取有效措施,每年确定5-8个骨干企业重点扶持,培植产业集群的“中坚”。要加快对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积极推进条件成熟的骨干企业通过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加快膨胀发展。要适时成立产业发展指导办公室或行业协会等组织,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引导众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大企业的产业链中去,把分散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把初级的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联结起来,形成优势叠加、产业互动的效果。二是推动项目向开发区聚集,举全市之力促进开发区的快速膨胀。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要发挥开发区的区位等优势,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促进项目、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开发区聚集。市属企业的新上项目原则上应放在开发区;协调开发区和各县市区研究制定招商引资或利用外资、包括税收分成或全部返还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引导县市区招商引资的一些大项目、好项目以及与开发区产业、骨干企业关联度较高的项目放到开发区建设,以加快开发区的膨胀发展。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综合竞争力。一方面,要尽快培育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创造自己的企业品牌和产业品牌。另一方面,要重点吸引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入区,提高品牌的数量和层次。通过“品牌”企业的影响,吸引配套企业入驻,强化区域品牌,树立开发区的产业特色及号召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开发区品牌和企业品牌的良性互动共促发展。

开发区调研报告篇5

第一,****行动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开发区国土工作的一种促进,更是一次检验。是否按照国家的土地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按照土地政策进行调控,已不仅仅是一般的依法行政问题,实质上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政治态度问题。****行动当中,各级党委政府已经积极靠前指挥,组织协调,充分体现出各级党委政府在土地管理上是能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和中央保持一致的。

第二,****行动也是对国土资源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一次锻炼和考验。对我们的队伍也是一次锻炼和提高。

第三,****行动也是一次集中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土地管理深层次问题的行动,是一次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的活动。因此,认真总结巩固好****行动成果,对于破解土地管理难题,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破解当前土地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贯彻落实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20**年是改革开放**周年,**年前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经济的问题。当时全党全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最核心的就是加快工业化。所以那个时期需要动用一切可能的外来条件,把经济搞上去。在这个政策的鼓励下,东部沿海的两个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起来了,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有几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二是13亿人口的大市场,三是廉价的劳动力,四是廉价的土地资源,五是强有力的政府主导。相当长的时间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模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不这样就干不起来。

第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机制体制的形成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当前土地管理之所以难,宏观层面有几个机制性的问题没有解决。

一是有差别的区域性政策没有形成。战略就是差别化,没有差别化就没有战略。讲功能区域化,不同的区域应该有不同的区域政策,体现不同的区域特点。东部讲,东部沿海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部讲,中部崛起现在是最好的战略机遇期,东部沿海的产业向中部转移,我们还同时承担着粮食安全的重任;西部讲,要加快西部大开发;东北讲,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都希望用地方面支持。这些要求,落实到国土资源系统,就一个“地”字。作为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区域分工,什么地方搞工业,发展金融中心;什么地方保山清水秀,保耕地。现在不论有没有条件,各县都要搞工业,这就是区域政策没有形成。

二是现行财税体制还需要完善。西方国家的财税体制,地方的税收主要依靠财产的取得、保有和流转等财产性收入。中国的税收主要是来源于工商企业。国外地方政府不办工业,没有招商引资任务,而是通过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人在这个地方居住,从而通过征收不动产税、消费税保证正常的财政支持。我们的地方政府主要依赖工商税收。人口就业、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不去,干部工资解决不了,地方领导压力就很大。办工业没有条件怎么办,你优惠,我比你更优惠。你拿土地是10万元一亩,我就5万元或者零地价,或者通过财政返还的方式进行补贴。这么下去,我们的土地管理就很难办。

三是干部考核机制还需要完善。干部考核始终都以GDP来衡量。耕地保护的权重几乎是零。保护耕地增加粮食产量,还要承担粮食储备、财政贴息的负担。保护耕地是为全国作贡献,对地方财政没贡献。干部政绩考核还不包括这方面的内容,自然也就没有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这一块机制不调整,土地管理也很难办。

三、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

解决当前土地管理深层次的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各级政府一起探讨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这是当前土地管理面临的一个战略性任务。党的十七大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保障科学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进行很多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经验。这些探索和实践虽然还没有形成体系,还只是星星点点地散见于全国各地。但星星之火,终可成燎原之势。如果我们对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加以归纳总结、提炼规范、发展完善,就可寻找到保障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的路子。中央部署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有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突出实践。国土资源系统突出实践特色,主要就是围绕构建保障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开展。

一是努力构建土地管理的共同责任体系。这有两层含意:一方面,保护耕地不仅是中央政府的责任,也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是各级政府共同的责任。

二是加强国土规划建设。国土规划建设滞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最大问题。区域政策雷同化导致了种种的土地管理问题。****委正在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此来调整生产力布局。国土资源部在开发区开展了国土规划的试点。通过国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发挥其控制、优化、协调、保障的作用,推进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形成可持续和谐的各类国土空间组合和国土开发格局。这些工作做起来后,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等都会更合理。

三是建立耕地保护的新机制。目前耕地保护主要立足于“守”,下一步要转“守”为“建”。基本农田数量挂钩,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部里除少数示范项目外,其他全部下放。此外,建设用地指标也要适当倾斜。四是要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这几年在集约节约用地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最大的成效是工业项目准入在用地上有了统一标准。下一步,一是对于其他行业用地标准,进一步提高,使将来新增建设用地除了基础设施外是零增长。二是基础设施布局,要有统筹,杜绝重复建设导致的土地浪费。三是努力探索节地的新模式,国土资源部在长沙市搞了节地模式试点,国务院也很重视,总理有专门的批示。

四是探索土地的二次开发。以前各地招商引资导致了不少土地的闲置,也有一些地方产业升级换代工业用地退出,这部分土地要利用起来。

五是农村土地管理要有新突破。农村土地始终是土地管理的一个弱项,也是一个难点,面临的压力也大。

六是征地补偿方式要改革。征地问题是这几年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各级政府征地时也承受着巨大压力。理论界、舆论界对于现行征地制度提出很多意见,开的药方主要就是要界定征地范围,政府征地必须是公益性用地,其他经营性用地由用地者到土地市场和农民直接谈判买地。但是,从世界各国来看,很难界定哪些是公益性项目用地,从国外来看也没解决好这个问题。再者,中国处在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目前简单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还不是时候。解决征地问题,矛盾的焦点不在区别公益性、经营性用地,而在于改革征地补偿制度。

七是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基层国土所的建设改革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这几年,基层国土所建设做了几件事情:一是从乡(镇)政府管理变成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管;二是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基本到位;三是理顺工作职责,开展多项基础业务工作,开展执法巡查,做好普法宣传和纠纷调解等。基层国土所怎么样和村民委员会的自治组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来管地用地。福建莆田建立的调解员制度和协管员制度,花小钱,解决大问题,趟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通过建立行业纠纷调解机制,引用法院的民事调解制度,对很多土地纠纷进行调解,形成协议,法院承认效力,调解协议的执行率能达到99%。建议下一步再发展征地纠纷的协商裁决机制。研究基层国土所的职能转变,重点放在基础工作,发现土地违法、报告土地违法。

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立足开发区国土工作的客观要求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人民的公仆,要认清历史使命,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实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工作上就不可能取得好的业绩。只有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勤奋学习,钻研业务,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才能为民办好应有的事情。

开发区调研报告篇6

(一)土地资源总量及结构

2012年市土地总面积145470公顷,其中农用地9459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65.03%;建设用地2986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0.53%;未利用地面积21009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4.44%。

1、农用地现状

2012年市农用地9459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598.87公顷(40.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68%,主要分布在本岛的平原沿海地区;园地面积211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1%,主要分布在本岛的丘陵平原交接处;林地面积50950.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33%,在全市各大陆岛均有广泛分布,其中主要集中在本岛、岱山岛、泗礁岛、衢山岛的丘陵地带;其他农用地8505.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6%,以坑塘水面为主。

2、建设用地现状

2012年市建设用地29865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4605.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42%;交通水利用地3975.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83%;其他建设用地5490.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92%。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8450.55公顷,人均140平方米;农居点用地面积6154.79公顷,人均146平方米。交通水利用地中,交通用地2130.47公顷,主要依托本岛公路网和各大港口分布;水利设施用地1844.97公顷,主要为在本岛的水库。其他建设用地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140.23公顷,集中分布在各风景名胜区;特殊用地1234.64公顷,主要分布在本岛沿海地区;盐田面积4115.59公顷,各县区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3、未利用地现状

2012年,市未利用地面积26991.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24%。其中水域面积769.46公顷,滩涂沼泽12308.09公顷,自然保留地13914.02公顷。

(二)海岛土地资源的特殊性

1、土地类型多样,可开发利用土地分散并且数量有限。群岛由天台山、四明山余脉入海而成,全市1390个岛屿,地貌基本以丘陵为主,平原较为狭窄。从地貌类型统计看,高丘占9%,低丘占61%,平原仅占30%。市内较大的岛屿有较高山峰、丘岗,分层次构成以本岛为典型的高丘、低丘、平原、滩涂(潮间带)以及海域地貌的环状结构。较小岛屿往往是“一山一岛”或“一丘一岛”,以低丘地貌为主。群岛环境导致市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分散、狭小,开发成本高;丘陵面积在全部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导致可开发利用土地的更加有限,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

2、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大陆迥异。市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短缺、陆地生态系统脆弱,农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另一方面,市依海而存,也必将依海而兴,其海洋优势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观的变化而不断显现,市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大陆存在显著差异。市土地开发利用要转变对农用地的认识,农用地存在的意义与大陆有很大差别,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市农业产值中90%以上为渔业产值,耕地主要以提供蔬菜、水果为主,粮食中的大米基本是外调,而林地主要以生态功能为主。也就是说,发展现代渔业应当成为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不会影响市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滩涂资源开发难度加大,投资成本提高。至2005年底,全市共围成滩涂356处,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市农业生产、海水养殖、盐业生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土地资源。与此同时,滩涂围垦的成本不断提高。2006年至2012年,全市围垦面积37平方公里,完成投资29.58亿元,滩涂围垦成本在5万元每亩左右;从目前正在实施的滩涂围垦项目来看,钓梁围垦三期、六横小郭巨围垦二期工程成本在7万元每亩左右,金塘北部围垦成本在15万元每亩左右。滩涂围垦成本大幅提高,以及对围填海管理越来越严格,导致通过滩涂围垦来解决用地需求的路越来越难走。

(三)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1、土地资源有限,供需矛盾突出。2012年,市土地总面积14547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598.87公顷,按照户籍人口96.77万人计算,人口密度为665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2.25亩,人均耕地面积0.43亩。与浙江省相比,人口密度为全省的148%,人均土地面积约为全省的65%,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省的59%。与全国相比,人口密度为全国的495%,人均土地面积为全国的20%,人均耕地面积为全国的29%。市目前正处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猛增,人多地少的矛盾严重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

2、经济社会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较大。市1390个岛屿基本是由天台山、四明山余脉入海而成,各个岛屿的地形基本上是中央为山、山的四周为平地。按照平原面积为总面积的30%计算,全市平原面积约为42070公顷,而全市耕地面积为40.05万亩,占平原面积的63%;耕地面积中又有36.43万亩为基本农田,约占耕地面积的91%。市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体系,必定需要大量开发岸线资源和土地资源,由于地形原因和历史原因,大部分项目建设所需的岸线和土地包含耕地,甚至包含基本农田,经济社会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

3、海岛保护法实施后,无居民小岛审批周期拉长,使用难度加大。市是全国唯一的以群岛立市的城市,全市1390个岛屿,住人岛屿仅有140个,无人岛屿1250个,占全市岛屿总数的90%。无人岛屿虽然比较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岸线资源、旅游资源。近年来市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开发利用无人岛屿也是推动力之一。市要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大力发展的港航产业、临港工业、海洋旅游业,也有大量的项目需要布局到无人岛屿上。随着海岛法的颁布实施,无人岛屿的开发利用审批权上收,审批程序更加复杂,审批周期拉长,必然对开发利用无人岛屿发展海洋经济带来影响。

4、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制约。市地处海岛,与大陆分隔,且岛屿分散,径流短促,水资源时空地域分布不均,目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700立方米左右,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地区。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市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大陆引水一、二期工程和海水淡化项目,淡水生产供应成本急剧上升,大陆引水成本每立方米达到1.86元,海水淡化成本每立方米6元。农业生产是高耗水行业,农业灌溉用水占的比例较高,全市农田灌溉用水占全市用水量比重的30%左右。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水稻种植亩均成本625元,按照大陆引水成本每立方米1.86元计算,水稻亩均耗水成本高达1268元,在种植水稻仅耗水成本是水稻平均种植成本的2倍,是国家水稻收购价格的1.36倍,在种植水稻和发展农业严重的不经济和不适宜。高昂的淡水价格、难以开展规模农业和农业生产相对较低的产出,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5、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一是集约用地观念不强,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集约用地观念普遍还不强。二是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土地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市场价格。三是土地供应管理制度还停留在“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管理中,一贯将工作重点放在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上,而对后续的土地开发利用过程的监管往往缺位,对低效利用、闲置土地缺乏有效的处置措施及有效利用的激励机制。

(四)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作法与成效

1、科学有序实施一批滩涂围垦项目,增加可用土地面积,提升土地及岸线价值。1951年-2005年,全市共围成滩涂356处,围涂总面积达132.8平方公里,为人均增加用地0.20亩,现已开发利用125.4。2006年-2012年,全市围垦成陆40处,面积37平方公里。滩涂围垦项目不仅增加了土地面积,而且大幅度提升了土地及岸线价值,一大批临港工业项目依托围垦区域建设起来,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如钓梁围垦区域扩展了本岛北部的工业区块面积,也充分挖掘出北部深水岸线的价值;东港围垦区域建设起一座新城;目前正在实施的小洋山北部围垦、金塘北部围垦、小郭巨围垦,将布局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石化工业等项目。

2、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合理布局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沿海土地价值。2007年9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港口岸线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范围内港口岸线的规划、利用、管理、监督等活动进行了规范,并成立了市港口岸线资源管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港口岸线开发管理与项目布局方面的重大事项和问题。通过几年的实施,岸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建设了一大批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海洋机械、临港石化的大项目,如中远六横修造船基地、欧华造船、和邦化学、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等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3、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水稻是我市传统种植品种,耗水量大,遇到干旱年份或者降水时空不均衡的年份,容易遭受灾害,产出大幅度下降。为提高农业产出率,同时为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减少水稻等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同时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大棚、滴灌等现代化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加强土地管理,确保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在土地供应上,坚持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严格执行国家《限制用地目录》和《禁止用地目录》;在具体建设项目审批中,严格执行《浙江省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对建设项目用地实施严格的定量管理;坚持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严格执行《划拨用地目录》、《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正确界定划拨、协议、招拍挂供地界限。在土地使用中,建立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体系,建立违约追究责任制度。在项目竣工后,建立用地复核验收制度。

5、推进产业集聚,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缩短产业链上企业的空间距离和实现规模效应,从而增加产出,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近年来,市通过科学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扶持政策等手段,大力推进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向经济大岛集聚,取得明显成效。如经济开发区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6.21亿元、工业性投入13.48亿元、利税总额3.07亿元,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为1.6亿元;市六横岛2008年社会总产值131.8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1.1亿元。

二、市建设用地需求测算与缺口推算

(一)方法一:建设用地需求回归测算

2、预测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00亿元,按照海洋综合试验区建设GDP目标,2015年实现GDP约为1100亿元,2020年约为1700亿元,代入模型,可得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28274.5公顷,2015年全市建设用地34822.5公顷,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42680.1公顷。

(二)方法二:根据重点项目用地缺口推算

根据《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24071.23公顷,到2020年为32237.75公顷,期间可使用量为8166.52公顷。而根据方法一推算,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42680.1公顷,比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18608.87公顷,建设用地缺口为10442.35公顷。

根据《市要求列入省“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建议表(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期间,市重大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需要6200公顷,其中实施类项目2236公顷,预备类项目1013公顷,研究类项目2951公顷。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05年至2020年之间市建设用地使用量为8166.52公顷,2005年至2012年已经使用了4084公顷,2010年至2020年之间建设用地仅剩4082.52公顷。两项数据相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规划到2020年的建设用地,到“十二五”末,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就出现缺口2117.48公顷,而重大建设项目从历年投资额来看,只占全市总投资的30%左右,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占全市总投资70%的非重大建设项目无地可用。“十二五”期间建设用地已经出现较大缺口,“十三五”更是无地可用。

三、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需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措施,加强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为促进市海洋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要素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广开源路,因地制宜,向海洋要地,向滩涂要地,向低丘缓坡要地,向无人海岛要地,特别是向农业要建设用地;另一方面要节约用地,发展不占地工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加强土地使用各环节的管理,推进土地流转。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根据需要开发利用各种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开发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性保护。

3、外部和内部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向上争取各项用地优惠政策,重点是突破现行用地政策,争取保障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建设需要的特殊用地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潜力挖掘,多途径节约用地,合力保障土地要素。

四、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措施

(一)发展“海上农业”和“现代农业”。“海上农业”和“现代农业”是市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以确保在农业用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发展“海上农业”,一是要稳定发展捕捞业,在保持捕捞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减少捕捞船只;二是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拓展渔业作业空间,打造远洋渔业基地;三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将有条件的港湾及近海开发成“蓝色耕地”,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现代农业”,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划定若干面积较大、连接成片、基础设施较好地区域为农业发展区,编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若干现代农业综合区、农业主导产业园区、精品农业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蔬菜、水果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扶持力度,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平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应。

(二)发展“节地工业”。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向地下和地上发展的“节地工业”是大势所趋,也是提高工业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对于新建的工业项目,要鼓励引导企业建设多层厂房,给予建造两层及两层以上厂房的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对利用现有厂房、土地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的,要安排相关扶持资金。要鼓励工业企业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来布置非生产性设施。

(三)培育发展“海上主导产业”。市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发展空间广阔。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就是要通过多年努力,把发展空间从陆地向海洋拓展。现阶段,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港航产业,不断提高海运运力和发展物流贸易服务业,加快港航服务集聚区和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打造铁矿砂中转贸易、煤炭中转加工配送、油品中转贸易储存、粮食中转加工配送、化工品中转储运加工、集装箱中转运输等六大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大宗散货枢纽港和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同时要大力发展临港大宗物资加工产业,重点布局煤炭、矿砂、石化、粮油、木材、有色金属等加工项目。

(四)发展“立体交通”。随着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交通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一批交通道路正在建设之中。随着土地资源的紧张,向空中和向地下拓展、发展“立体交通”也是势在必行的。近期来看,要实施好定海区文化路立交桥、普陀区东港立交桥项目,一定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建设更多的立交桥、高架桥,甚至发展地铁、轻轨,也是建设城市“畅通工程”的重要途径。

(五)向“坡地”要地。选择一些坡度较缓、环境优美的地段作为山地住宅开发的重点。逐步推广“山地住宅”的新概念,以引领开发商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山地住宅建设。其次,可以将某些工业项目搬上低丘缓坡,扩展用地外延空间。但需要强调的是,山地住宅和工业项目开发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科学有序开发。

五、推进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

(一)核减耕地保有量,取消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市农用地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各岛屿自然港湾淤积围垦而形成的小块平地,经捍卤蓄淡后改造为水田,二是在岛屿山坡上开垦出来的旱地,包括年代在15度以上坡地开垦的零星农地。在1992年全国土地详查时,虽有很多山顶、山坡地块已经退耕还林,但由于当时土地详查政策的规定,仍然统计在耕地总量之内。市基本农田面积则是以耕地面积为基数,按照国家国土部核定给浙江省的基本农田保护率核定的,没有考虑到市陆域面积零星离散、耕地总量少、人口密度高的实际,耕地面积保有量指标偏大,基本农田保护率偏高,保护率达到91%。受地形因素影响,市耕地和基本农田大多数划定在紧靠港口岸线的区位,致使一些临港产业开发项目因涉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而无法实施,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促进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建设,建议核减耕地保有量,取消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二)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长期以来,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然而近年来市经济发展速度却处于长三角的领先地位。经济的后发性带来了新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矛盾。在90年代末期,国家对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不严,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上级分配的建设用地尚使用不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速,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在国家严格保护耕地的政策背景下,进一步激化了土地供需矛盾,建设用地短缺严重制约了市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根据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实际需要,相应增加市的建设用地总量指标以及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开发区调研报告篇7

【正文】

一、示范区晋中开发区财政体制沿革

1996年6月,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根据晋中行署相关会议纪要,设立一级财政、一级金库,在地市财政中单列,实行独立的财政预、决算体制。从1997年起,根据山西省晋中行政公署财政局《关于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及有关问题的批复》(行财预字[1997]48号)文件,实行“核定基数、定额上解、超基数全留、超支不补,自求平衡、一定三年”的财政管理体制。管理范围为榆次市使赵乡14个行政村和鸣谦镇21个行政村以及郭家堡乡的安宁、聂村,共37个行政村,核定面积138.5平方公里。

2002年10月,中共晋中市委、晋中市人民政府根据撤地设市,2003年,根据晋中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对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市政发[2002]51号)文件精神,晋中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市财预字[2003]27号)文件,开发区继续建立一级财政、一级金库,实行独立的财政预、决算体制,在现行分税制的基础上,实行“核定基数、定额上解、超基数全留、超支不补,自求平衡”的办法。管理区域调整为使赵乡的14个行政村和原鸣谦镇的3个行政村(南砖井、王杜、秋村)以及三水、佳地2个街道社区,核定区域面积为55.8平方公里。

同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所得税收入分享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1]37号)文件精神,晋中市财政局《关于调整2003年所税收入分享比例的通知》(市财预字[2002]101号)确定所得税分享比例及预算级次为:中央60%,省14%,市6%,县(市区)20%。

2005年7月,经山西省政府批准,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名为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体制及事权范围不变。

2010年根据市财政《关于市对县(区市)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后有关预算管理和收入征缴入库等具体问题的通知》(市财预字[2010]129号)将开发区范围内11户企业划转为市属企业,开发区不再参与税收分成。同时,将开发区范围内房产税和契税全部划转市级,开发区不再参与税收分成。

2012年榆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体制及事权范围不变。

二、示范区晋中开发区现行财政体制

2017年4月27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5月,晋中市政府印发《关于调整和完善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市政办发[2017]34号),从2018年起调整和完善示范区晋中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基本原则:一级财政、属地征管、在地统计、利益兼顾、激励发展。继续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示范区晋中开发区一级财政管理体制:配套示范区晋中开发区金库,按照分级预算要求,编制年度财政收支预决算,自行偿还债务和兑现优惠政策。

(一)收入范围和预算级次

1.共享税

税种

中央

省级

市级

示范区

增值税

50

15

10

25

所得税

60

12

8

20

资源税

30

20

50

煤炭资源税

65

17.5

17.5

补缴营业税

50

15

10

25

2.地方税

税种

市级

示范区

备注

城市维护建设税

100

结终结算给市级

印花税

100

城镇土地使用税

100

土地增值税

100

车船税

100

耕地税

100

超基数70%部分结算给榆次区

契税

100

房产税

100

3.非税收入

示范区晋中开发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为区级收入;城中村改造、土地增减挂按现行政策执行。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按照土地出让面积和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标准计算的全部纯收益的10%上划省级,20%上划市级。其他非税收入和政府基金收入,按照相关文件执行。

(二)事权调整

1.剥离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担的区域内涉农事务、社会管理职能交由榆次区政府承担;剥离区域范围内城市管理职能交由晋中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承担;剥离区域范围内环境监察职能交由市环保局承担。

2.撤销榆次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职责并入晋中开发区管理委会。

3.撤销晋中市北部新城管委会。

区域面积调整扩展到236.07平方公里。

(三)按照财权与事权统一原则,示范区晋中开发区承担如下事权:

1.党工委、管委会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

2.招商引资专项业务支出;

3.招商引资过程中,承诺的优惠补助及奖励支出;划转企业中由原市级和榆次区政府承诺的,后续优惠补助及奖励支出;

4.债务偿还本金和利息支出;

5.其他应负担支出。

(四)支出基数

1.人员与机构剥离部分,核定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定额上解基数17341.05万元。

2.税收管户划转部分。榆次区划转的394户企业和市级划转的6户企业,以2016年累计入库税收入,核定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年度结算上解基数8554万元。

3.收入结算部分。从2017年起,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城建税年终结算回市级;排污费、水资源费、残疾人就保障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教育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和教育资金,结算给榆次区;示范区晋中开发区耕地占用税以2016年入库数为基数,以后年度,超基数70%部分,结算给榆次区。

4.增量分享部分。对于划转企业,从2018年起,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区级每年税收收入较2016年增量部分,扣除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当年拨付原市级和榆次区政府承诺的优惠补助和奖励后,按榆次、示范区、市本级4:4:2的比例,年终增量结算办理。

三、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意见建议

开发区调研报告篇8

近年来,宣城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以打造开发区载体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把区位转化为优势,把后发彰显为先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园区建设各具特色,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含筹建)实现工业增加值125.66亿元,占全市43.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4.98亿元,占全市37.65%;完成财政收入30.76亿元,占全市36.3%。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在实地参观和座谈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不断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六新”:

1.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基础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关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40条。其中:市本级产业投资专项基金2亿元已基本到位,运作方案正在拟定;企业运营应急互助资金3000万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财政从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市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广德县还出台了《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广德县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pcb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郎溪县用足用活省示范区建设“40条”政策,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结合该县实际,分产业、分行业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产业导向。

2.突出集群补链招商新方法。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宣城市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承接”,多措并举促进产业集聚。一是补链配套招商。在全面分析本地主导产业上下游及其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编制产业需求目录,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产业集聚。二是委托合作招商。通过委托商会、工商联、龙头企业等,采取定向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利用客商的人脉资源等承接产业集群。三是园区合作共建。先后建立了宣城玉环机电产业园、郎溪经都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整体承接对方产业集群。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市国投公司、希达公司(国有独资)各出资1-2亿元,专门用于宣城开发区重大产业项目的跟进投资。郎溪县按照“四个招商、三个紧盯、五个不招”的总体思路,把整体对接、集群承接作为重点用力方向,主攻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力度开展集群式招商,注重产业链招商,推动和实现“平行转移”和“反梯度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678个,实际到位内资115亿元,增长11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2个。落户十字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73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一期已动工建设。

3.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载体。

以“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全力主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承载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筹建了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市把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布局和提升产业层次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区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宣城市高起点规划了总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现已上报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快。开发区内道路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区内功能配套齐全,居住、购物、宾馆均以较高标准定位建设。供水、供电、天然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步伐加快。

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新雏形。

通过设立产业投资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等做法,引导承接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在产业导向上,壮大传统支柱产业与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各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宣城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医药、光电、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宣州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郎溪经济开发区重点围绕金属压延、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轻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

广德经济开发区突出发展机械制造、信息电子主导产业,做强做精新型材料、光气医药骨干产业,优化提升轻纺、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

5.制定资源节约和环保新举措。

一是严把产业准入关。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两高一资”项目进入园区。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启动了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审核严格做好水资源论证、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的环境跟踪监测。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政策,科学规划、系统整合、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上,广德县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切实把好用地审核和项目准入关,做到“一次性规划、分期用地”。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郎溪县建立项目入园会审制度,制定促进工业园区项目集约节约用地暂行规定,分类确定各园区项目入园标准,明确对5000万元以下单体项目不再单独供地,综合考量项目投资强度、产出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税收贡献等指标。

6.破解要素瓶颈有了新突破。

强化要素保障,破解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制约。着力打造“五个平台”,即:“集约式”用地平台,用足用活“土地置换、增减挂钩”和未利用地的政策,挖潜盘活土地存量。严格用地准入条件,严把投资强度、税收产出率等指标关口,确保集约节约用地。“稳固”人力资源平台,大力开展“万人培训”、“万人引进”、“万人回归”三个“”,千方百计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基础设施平台,全力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溧广高速郎溪段建设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连接“三区”的“快速通道”即将建成通车。“多赢”融资平台,加强政银企合作,大力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优化融资平台,多家村镇银行挂牌营运,数家小额信贷公司先后落户。“一流”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推行全程帮办服务,全力塑造“服务优、环境好、效率高”的优质服务新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是要素制约严重。土地:开发区的核准面积普遍较小,绝大部分都存在区外开发的现实和需求,亟待扩区。同时,土地报批时间长、报批费用高等问题比较突出。资金:融资渠道不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缺乏。人力资源:不仅高层次的管理、业务人才匮乏,一般用工也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二是产业结构趋同。开发区主导产业面广,核心企业不强,创新研发能力薄弱,产业链条不长。各开发区各自为阵,产业结构趋同,园区特色不明显。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三是配套服务欠缺。金融、物流、研发、检验、海关、码头等现代服务业和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二、宣城市合作共建园区的探索

宣城市与发达地区合作建园具有起步较早、合作模式多样、合作效果实在等特点,已经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地区和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目前,跨省域合作共建园区共有9个,其中,已开工建设的5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已签合作协议的4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上海淀山湖工业城、宣州开发区梅氏产业园、郎溪开发区常州工业园、广德开发区上海(闵行、松江、青浦)工业园。合作共建园区模式主要有5种:

1.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模式。

,宣城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玉环汽摩配协会签订合作协议,规划用地8000亩,一期项目用地亩,目前在建地块实现“六通一平”,入园项目42个,在建项目20个,协议投资76.86亿元。此外,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还进一步延伸发展空间,在宣州、宁国、泾县开发区设立分园,各分园已陆续引进项目并落地建设。合作方式:“集中规划,委托招商,共同推进,财政奖补”。开发区拿出一块相对集中的土地统一规划,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合作入园的项目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协会负责根据规划定向组织玉环汽摩配行业的客商来投资,并协调和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入园项目需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密度要求,项目达产生效后,开发区按协议规定给予协会奖励。效益分享:税收收益全归开发区。开发区按入园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结合其建设进度,对协会拨付招商经费,对项目按投资协议约定分年度拨付一定的财政补助。经济数据统计均计入宣城经济开发区。合作园区对入园项目采取“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消除了转出地政府对产业空心化、地方税收减少等问题的担忧,实现了两地(宣城、玉环)三方(转出地政府、承接地政府、转出企业)的共赢。

2.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模式。

该工业园是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月,郎溪县政府与无锡滨湖区一批特种装备制造企业签订整体转移投资协议。动工建设,重点引进江苏无锡投资客商,总体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亩,目前共签约项目563个,其中科技含量高的亿元项目61个,在建项目228个,分7批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其中,主体工程在建的亿元重点项目105个。从入园项目类别和投资体量看,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将进一步建成国内特种设备制造行业重要的专业化生产、研发基地。投资1000万元的安徽省质量技术检验检测中心郎溪分中心即将建成,合工大(郎溪)特种设备研究院已经成立,金属表面处理中心项目正抓紧引进,园区可以面向行业就地提供产品研发、表面处理、性能检测、人员培训等公共配套服务。合作方式:“商会搭桥,驻点招商,一事一议”。成立了郎溪县无锡商会,商会在无锡相关产业企业推介和引荐,郎溪县驻点,共同招商。对入园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给予商会引荐人物质奖励,通过郎溪县产业引导基金奖励来郎投资企业。

3.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模式。

11月,正式签约落户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由郎溪县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合作成立。一期规划面积1亩,其中起步区4300亩,已平整土地约1500亩左右,一期规划范围内五纵六横32.2公里主干道全部开工建设,经编园区11个专项规划正在评审之中。招商引资成果显著。XX年1月18日,一次性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协议资金52.3亿元,意向投资项目95个,投资额143亿元。今年上半年力争已签约21个项目开工建设。XX年,产业园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力争达到35亿元,启动经编织造区、后整理配套区、轻工制造区、仓储物流区等四个组团建设,建成电、燃气、水处理中心、热电厂等主要配套项目。合作方式:“共创共建,效益共享”。郎溪县政府负责行政管理及审批事项,海宁经编产业园负责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支撑以及产业链拓展,浙江鸿翔控股集团成立了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公司,负责园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采取“三方合作、分工明确、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模式合作共建园区。既有合作双方政府层面的合作,又引进实体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招商管理。效益分享:郎溪方对该投资开发公司从营业年度起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入园企业优惠政策执行郎溪方当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4.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模式。

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是由苏商国际医械联合总会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联合组建的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与宁国经济开发区合作举办的,签订合作协议,总体规划用地6000亩,在建项目用地4800亩,总投资53亿元,计划5年建设完成。目前园区已完成厂房建设6万平方米,签订入园项目17个,意向项目38个。科海医用耗材、苏瑞消毒、苏曼信诺、诺曼荣、瑞斯迈、红楼梦旅游用品等项目主体工程在建,部分厂房已竣工;沁海金属、沃尔曼生物科技、宝盈生物农药、津桥医用包装等项目在办理规划设计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合作方式:“组建公司、委托招商、土地转供。”由武汉苏商工业园投资公司出资在宁国市成立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安徽公司负责入园项目引进和项目服务,宁国开发区负责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供地给安徽公司。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对方享受招商奖励,入园企业(项目)独立享受相应的土地、税务优惠政策。各项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5.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模式。

6月10日,广德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省乐清市会创电子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占地面积300亩,投资规模4.5亿元,主要生产轻触开关、插孔等产品。目前园区内“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已到位,两家企业已开工建设,其中一家已试生产,另有四家企业将于XX年4月开工建设;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合作模式:开发区按十三类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土地,并提供“七通一平”等建设条件,投资方负责科技园区内项目建设。效益分成:入园企业享受《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及《中共广德县委广德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

三、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

宣城市抢抓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市属开发区率先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区中园,大胆尝试有效的合作共建园区模式,积极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全省的示范区建设和开发区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宣城市的实践有力地说明,创新是抢抓机遇、快速崛起,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不竭动力;合作共建是深化长三角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集约节约用地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促进全省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六点建议:

1.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规划是先导,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示范园区,集中力量办好现有开发区。科学编制全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抓好示范区内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结合新设和扩区,认真做好拟申报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指导及编制工作。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2.大力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研究制定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提高产出强度为核心的扩区补充规定和筹建开发区转正标准,有序推动现有园区扩区升级,分期分批转正筹建开发区,适当控制筹建开发区和乡镇产业集中区数量。鼓励依托现有开发区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着力推进开发园区规范化、特色化、集约化,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3.支持和推进合作共建园区。

研究制定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的实施意见和支持政策,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园区合作共建。鼓励采取区中园、共管园、托管园和“飞地经济”等多种模式,合作共建园区。协调推进宣城市与上海市利用白茅岭监狱在郎溪县、广德县境内的部分土地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建设皖沪合作产业示范园区。支持跨省域、跨市(县)域、皖江与皖北地区合作共建园区,提高全省开发区整体竞争力。

4.推广创新集群式招商方式。

创新招商方式,推广集群式承接、补链式招商,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大力推行专业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结合重大项目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利用徽商大会、广交会、高交会、西洽会及各类投资贸易会展,高水平策划招商活动,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5.着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开发区调研报告篇9

一、积极引导企业合理集聚

我区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企业合理集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一是将改善投资环境作为促进企业合理集聚的重要措施。结合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制定了《关于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软环境建设四大绿色行动,即:加速机关职能转变行动,治理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行动,提高效能行动和强化优质服务行动,营造“亲商、安商和富商”的浓厚氛围等具体措施,为投资者创造安心、放心和称心的优良软环境。每年都组织企业开展了评议政府部门的活动,为规范政府执法和服务行为起到了良好作用,杜绝了行政干预和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等不正之风。

二是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园区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园区发展的扶持力度。结合我区实际,贯彻落实了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除执行国家西部大开发及省、州有关优惠政策外,还提出凡进区投资企业的各种规费,均按国家规定的下限收取,除国家、省和州有关规定的收费外,开发区不再收取任何费用,另外还设立财政贡献奖,根据实际纳税(地方所得部分)总额,按比例进行奖励,年缴纳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奖励10%;年缴纳101万元以上的奖励20%。对于贡献率较大的进区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对于高科技项目,除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外,财政将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

三是努力提高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区积极改进和完善服务制度,大力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市场信息、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开发区政务中心实行“特事特办”,建立“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服务等具体措施,给投资者创造了放心发展、安心生活的良好软环境,简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开发区园区简介

在开发区城市规划中心区范围内,根据发展现状、地理区位以及产业结构布局,规划了四个工业园区,分别是以水泥和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园、以矿产冶炼为主的冶金工业园、以制药、食品为主的科技工业园和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工业园,同时,四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以及城市中心区又组合成整体的开发区中小企业发展创业基地,占地面积近14平方公里。

建材工业园区:

代表企业有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水泥领军企业在华投资项目)、南下水泥厂、兴渝建材有限公司、贵龙工贸有限公司、金刚建材有限公司等。占地约3平方公里,我区充分抓住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先行的良好机遇,继续培育和扶持现有的支柱产业——建材工业。继续支持拉法基瑞安水泥厂扩大生产,探索以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产品延伸项目,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对现有建材生产企业加强管理、挖潜增效的基础上,考虑引进新的大型建材生产企业。同时有选择、高起点的加快新型建材和建筑装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加大对建材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水泥生产规模达200万吨左右,相关及新型建材形成一定规模,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州及周边地区的建材生产基地。

冶金工业园:

代表企业有中联冶炼有限公司、永兴富锰渣厂、宏发铁合金有限公司、威龙化工有限公司、宏达金属综合回收公司(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占地约4平方公里,依托开发区周边县市能源、矿产结合的组合优势,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煤炭、黄金等资源综合开发及深加工转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煤气化、煤液化、煤焦化、黄金精炼、电石一乙炔、合成氨及其下游化工产品。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技术政策,调整优化发展高能耗产业,引导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布局,努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精深加工水平,降低能耗和各种原材料消耗,使能耗、物耗和环保指标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力争年均引进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一户。

科技工业园(食品、制药):

代表企业有吉仁堂中药饮片厂、飞龙雨实业有限公司、德良方药业有限公司、黄盛记食品有限公司(在建)、贞丰劲牛食品有限公司(在建)、丰峰食品有限公司(在建)等。占地约3平方公里,根据我州民族医药蓬勃兴起以及中药资源富集的特点,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支持以特色民族制药为重点的药品、保健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注重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和保健品,加快建设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建设gmp标准生产线,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现代药业,积极推进药业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引导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制药企业。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发展肉制品、果品蔬菜、土特产、营养食品、饮料等六个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培育发展一批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骨干项目,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已签约7家黔西南知名食品企业,正在建设中)。

加工工业园:

代表企业有贵州燃二有限公司、黔西南希望饲料有限公司(全国民营企业老大希望集团投资项目、全省前4强饲料企业、全州最大饲料企业)、黔西南奥森木业有限公司(省内知名企业银燕集团投资项目)、维宇塑业有限公司、鸿利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宏图纸箱厂、金阳制衣有限公司等。占地约3平方公里,依托贵州燃二、希望饲料、维宇塑业、奥森木业等骨干企业,鼓励支持企业推进技术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支持发展林木产品加工,支持高密度纤维板企业做大做强。

二、加快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措施

确定重点发展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按照代表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增长性强;产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大;产业在gdp中比重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对全区经济有较大影响;产业具有资源优势,符合西部大开发产业支持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基本标准,我区重点发展建材、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冶金等几个产业,支持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政策措施如下:

(一)加大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调整工业内部投资结构,提高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比重,加大对重点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资金,不断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加速折旧。

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民族自治州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区重点发展产业、新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新产品,给予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以项目为载体,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根据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对工业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重点发展建材、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冶金等几个产业。

(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产品和技术换代升级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科技发展的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建立技术咨询、服务、推广等中介组织: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转换步伐。建立鼓励高科技产品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扩大科技合作交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要加快资本、人才、劳动力、土地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工业发展的服务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和科技市场体系。积极发展投融资担保体系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加大市场立法执法力度,健全市场法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新秩序。

(五)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全方位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尤其是国外跨国公司参与我区企业的改组改造,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支持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转让资产权益(tot)、出让股权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以国际通行的特许权经营(bot)、项目融资、股权投资、股权转让等形式吸引国外资金。

(六)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为工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和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竞争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工人队伍,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流动,要以项目为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吸引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为我区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管理经济,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引导企业适应市场要求,加快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精简政府审批事项,规范审批方式和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服务职能,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严格禁止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进行各种摊派,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产业集群及产业关联

采取多种有效途径,积极引导、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一)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改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资源配置的各种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开发区现有基础设施,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

(二)大力提高协作水平。要优化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系统,提高分工协作水平。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配套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构建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

(三)实现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优势互补。要善于利用产业集群模式,突出工业园区的专业性、特色性,加强产业的精细化分工,发展专业化、有特色的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园区的集群功能。同时,要利用工业园区的形式,弥补产业集群自发形成后的硬件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整体形象等方面的不足,使产业集群的功能更加完善。

(四)加快推进信用担保机构建设。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融资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集聚的地方,也是最需要资金扶持的地方。要充分发挥现有担保机构作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搞好融资担保服务。

(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在产业集群中建立行业协会,对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建设,力争在规模较大、具备建会条件的产业集群中建立起行业协会。建立必要的联系制度,经常沟通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实行有效指导,开展多方服务,推动国家各项政策和政府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六)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在资金安排上,把产业集群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建设纳入扶持的重点,往后还会加大支持力度。技改项目贷款贴息等,也要积极做好工作,争取将产业集群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同时要

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创造方便条件。

(七)创新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发展合力。一是要主动做好工作,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二是加强协调工作力度,取得国土、发改、建设、科技、财政、商务、工商、环保等部门的支持,形成共识,协调联动,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三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开发区实际,适时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衔接,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五是确认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全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大力引导惠农企业二、三产业合理集聚

按照“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旺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合理开发,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的非农就业渠道。强化二、三产业的指导与监督,确保二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大旅游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创建“农家乐示范村”,引导带动农民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促进旅游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业,以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飞龙雨、吉仁堂、奥森木业、鸿利肉联、绿化水果等产业特色、拉动力强的惠农企业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开发区调研报告篇10

一、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应突出抓好哪些重点对象、重点领域,解决哪些“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1、需要突出抓好的重点对象:建议以全区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

2、需要突出抓好的重点领域:应突出抓好执纪执法部门、窗口单位、服务行业等单位的活动开展。

3、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重点解决工作不唯实、不求实、不落实,知行不一、文山会海、贪图虚名、弄虚作假,注重表面超过内容、注重形式超过实效等问题。二是重点解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官气十足、经验主义,缺乏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等问题。三是重点解决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怕苦怕累、讲条件、讲代价等问题。四是重点解决铺张浪费、追求奢华、低级趣味、以权谋私等问题。

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如何贯彻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1、提高认识,解决好“宗旨意识薄弱”的问题。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倾听群众的感受和愿望,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真心实意地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2、改进作风,解决好“服务理念不强”的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牢固树立服务宗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提升能力,解决好“工作效果不实”的问题。加大理论和工作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工作的能力,通过选树典型、示范带动等形式推动工作开展。

4、严格纪律,解决好“制度规范不明”的问题。整合监督力量,把党内监督与民主党派监督、社会团体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形式紧密结合。

三、如何贯彻整风精神,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开门搞活动、分类指导、领导带头等基本原则?

1、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引导党员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查找和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全面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化外向型生态化智慧型港口城市结合起来,与促进本部门本单位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切实做到教育活动与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3、坚持开门搞活动,走群众路线。到矛盾多、条件差、困难大的地方,到基层前沿一线的地方,到平时去得少的地方,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工地现场,到生活困难的群众家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敢于听意见,让群众来评头论足,听真心话、找真问题,从而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效果。

4、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根据党政机关、村居、企业等各方面党员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反对“四风”和提升能力的具体要求,确定各自的重点教育实践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开发区调研报告篇11

19*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如春风拂过祖国的大江南北,举国上下掀起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的热潮,市委、市政府结合安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抢抓机遇,适时决定在安庆市北郊开辟7.2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安庆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济快速增长的突破口、扩大利用外资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实现城市扩容,逐步搭建百万人口城市的框架。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小块起步、滚动发展”和“一年打基础、两年见雏形、三年见成效、四年大变样、五年大发展”的开发建设思路,开发区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十几年来,开发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年到1994年为初期起步阶段

初期,以形态开发为主,开发区利用市财政3000万元借款起步,迅速完成了起步区0.88平方公里范围内征地拆迁,修建了湖心北路、站南路等骨干道路,初步拉开了开发区规划框架。其间,经历了全国范围内清理整顿开发区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这一阶段招商引资主要实施低门槛政策,凡符合当时国家产业发展要求的项目不论是"二产"、"三产"项目,不论是外资项目还是内资项目,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欢迎。到1994年,进区项目有27个,其中外资项目6个,协议利用外资1*0万美元。进区项目中部分工业项目开始实施,但是主要还是通过局部房地产项目启动,聚集资金,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为下一个阶段扩大招商引资打基础。

(二)1995年到1998年为调整发展阶段

为呼应浦东开发,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皖江开发开放”的决策。1995年,安徽省皖江开发开放工作会议在芜湖召开,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会议观摩现场,省六大班子领导及省直部委办厅和各地、市主要负责人莅临安庆开发区参观、指导;会后,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皖江开发开放的决定》,对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省人大通过了《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成为指导省级开发区发展的地方法规;市委、市政府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决定》,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再一次掀起加快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高潮。这一阶段的特点,商贸房地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项目尤其是外资项目呈明显上升趋势,到1998年底,基本完成东片2.7平方公里区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区项目达97个,合同利用外资6030万美元,年技工贸总收入2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0.78亿元,财政收入4205万元。主要工业项目有中马合资年产5万立方米人造板项目、中德合资年产100万只汽车转向节项目、台商独资宏展工艺画框项目、同发供水设备项目等。同时,针对安庆市逐步形成的区域通枢纽和市场辐射范围的特点,以安庆光彩大市场建设为标志,拉开了大规模市场建设的新局面。

(三)1999年到2003年为快速发展阶段

经过数年的成长发育,安庆开发区无论是基础设施条件,还是投资软环境,都具备了吸引大批工业项目进区的条件,实行工业牵动、发展工业后劲项目成为我们的主攻目标。2000年,市委、市政府再次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决定》,重申开发区建设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年,以安枞西路、站南路西段竣工通车为标志,拉开了开发区7.2平方公里整体规划区域的道路框架,开发区发展由东片逐步向西片延伸、20*年10月份,省政府批准在7.2平方公里规划区以北再扩建5.2平方公里工业园区。2002年,1.3平方公里工业园起步区基础设施已经完成,一批工业项目正在实施;2003年5月,3.9平方公里工业园二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正式破土动工。在招商引资上,注重引进工业项目、规模性项目、高科技含量项目和上市公司项目。主要投资项目有总投资1000万美元的中马合资人造板项目二期工程、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中日合资汽门座圈项目等;一批境外知名公司和境内上市公司进区投资;境外有日本TP株式会社、ART株式会社、法国康来特公司、新加坡维信集团、华侨商业银行、香港中银集团、马来西亚三林公司等;境内有中石化、深纺织、华茂股份、合力叉车等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入区投资。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轻纺、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等四个优势产业和四大工业园,即华茂工业园、铜都铜业工业园、ATG工业园、安科中药工业园和鸿源化工工业园。随着部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的建立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建成运营,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到2003年底,全区共有12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20个;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个,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6个。通过十一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获得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利用外资稳步增长。11年来,累计批准进区项目246个,投资总额80.6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48个,投资总额2.*亿美元,签约利用外资2.04亿美元。

(四)2004年到现在为提高升级阶段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发展工业这条主线,以申报部级开发区为契机,围绕“三年翻番、园区倍增”奋斗目标,按照高强度招商、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促使开发区提高升级,努力建设发展速度快、质量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工业园区和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城区,将发展中心转向工业,确定了“工业强区”的发展方向。

2005年,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发展空间,将老峰镇交给市开发区托管,开辟了新城东区(三期)42.5平方公里新战场。目前,市开发区一、二期12.4平方公里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结束,三期印染工业园40万方场地平整工作基本完成,达新纺织等项目已开工建设。三期主干道路方兴路、秦潭路正在抓紧施工,道路骨架初步形成,马窝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展开。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天柱山西路一期、春华路延伸段、广汇路三期工程施工基本结束,对1.5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砖进行了敷设及修复,完成1.2万平方米园区及住宅小区绿化工作。开发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

2007年,环新集团完成工业产值10.09亿元,同比增长45.1%;477厂完成工业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59.9%;恒昌机械完成工业产值1.56万元,同比增长34.4%;合力叉车完成工业产值2.24亿元,同比增长60.3%;泰邦集团完成工业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81.2%。全年有13家企业产值过亿元,其中环新、安簧、477厂、汇达丰药业等四家企业在2004年的基础上实现销售收入、上交税金翻番,已基本建成的3.9平方公里工业园内几乎全部为工业企业。骨干企业逐渐担纲承梁,已经成为市开发区工业崛起的主力军。

近年来,市开发区紧紧把握产业转移机遇,推行集约发展理念,以高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的工业项目为主攻方向,继2007年引进了香港恒丰投资公司、科浪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和武汉团结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宏海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境内上市公司入区投资之后,今年6月15日,市开发区在深圳举办了“安庆(开发区)投资环境说明会”,会上共有6个项目顺利签约,总投资21.3亿。同时,依托环新集团与一汽丰田的合作关系,成功引进世界500强排名第238位的丰田通商株式会社,使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进入世界级企业的视野。

与2004年相比,2007年全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6亿元,增长128.63%;工业总产值60.3亿元,增长150.16%;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59.26%;实际利用外资4762.55万美元,增长115.31%47.5%;实际利用境内市外资金25亿元,增长169.69%;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增长142.31%;财政收入3.64亿元,增长102.22%。截至2007年底,市开发区共入驻项目380个,其中外资项目106个,外资项目总投资达8.7亿美元,累计签约利用外资4.32亿美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3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4亿元,累计出口总额达到4.39亿美元,累计税收总额34.57亿元。

二、主要成效

(一)基本建成省级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基地

安庆是安徽省唯一一家省级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正申报部级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开发区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中国一汽、东风、广州丰田、广州本田、长安、金杯、武汉神龙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并成为上汽、昌河、南汽、江淮汽车、奇瑞汽车、江铃等公司的重要零部件供应地。其中,安庆帝伯格茨活塞环有限公司(ATG)是全球最大活塞环生产基地,年产活塞环2亿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安庆帝伯格茨缸套有限公司(ATGL)是亚洲最大缸套生产企业,年产缸套1000万只,产品为丰田等企业配套并出口日本。安庆雅德活塞有限公司(AAT)主要生产内燃机及压缩机活塞,产品出口日本。安庆帝伯粉末冶金有限公司(ATP)主要生产经营粉末冶金气门座圈和内燃机配件制品,人均产值、利润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年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近20亿元,跻身全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列。

(二)基本形成了具备国内一定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础

2007年,开发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30余家,总资产20亿元,职工总数近万人,实现工业产值11.6亿元。其中安庆船用柴油机厂是国内最大中速柴油机生产商之一,年产日本大发技术6000~8000马力船用柴油机400台,2*0年将达到年产1000台,为上海沪东船厂、广州黄埔船厂等国内主要船舶企业提供设备,并出口日本、韩国。合力车桥厂的叉车转向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恒昌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一流、规模最大的一次性卫生用品自动化生产设备制造商,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达75%,远销美国、德国;中日合资长谷川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船舶燃油供应单元生产商,产品出口日本。公司目前重点研发船舶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同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技术水平最先进、产品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管道维护、抢修产品制造商,产品广泛用于城市供水和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民营科技创新企业,被列入部级火炬计划;安徽鸿庆精机有限公司拥有美国DYNA数控系统核心技术,其精密机床制造、车辆柔性生产线集成技术与国际水平同步。

(三)基本形成了颇有影响力的商务物流经济

目前,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省是非工业经济规模最大、特色最显著的开发区。以物流经济为主的光彩大市场,已经建设各类商铺5100余套,2007年开发区以物流和贸易为主的非工业经济经营收入达到130亿左右,这一状况在我省同类开发区中,是除合肥以外的一种独特的开发区经济结构。尤其是新城东区建设与开发,为市开发区现在和今后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它位于安庆市区东部,东面和南面紧邻长江黄金水道,北接建设中的安庆至上海城际铁路和园区货运铁路支线,西面连接正在建设中的安庆政务新区和碧桂园居住区。从规划上看,新城东区重点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滨江产业园区、高新产业园区、西部居住园区、柘山休闲园区、中心发展园区等6大园区。建成后不仅将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型工业基地、高新产业的研发基地,也将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港口、交通枢纽、物流中心,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

(四)基本搭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平台

高新产业园区占地4700亩,位于新城东区中北部,是安庆市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集中资金、人才、政策等优势资源,重点规划建设的IT硬件研发制造基地。开发区一、二期IT电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IT电子企业超过10家,产品涉及芯片制造、测试、封装及LED发光元器件、LCD显示器、GPS、车载电子产品等众多领域。高新产业园以IT硬件制造为主业,按照IT硬件制造企业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首期开发建设标准化工业厂房,吸纳相关的IT硬件制造企业以租赁或购买标准厂房的形式落户产业园,以此撬动开发区IT电子产业的闸门,并留足空间供今后进一步发展。高新产业园南瞰长江、东临柘山休闲园区,交通条件与生态环境优越。产业园同时配套生活居住、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等相关设施,积极吸引高素质的IT技术人才,着力把高新产业园打造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IT硬件制造基地、高素质人才聚集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整合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以吸引带动一批IT和电子元器件生产加工企业茁壮成长,促进开发区IT电子产业链的快速形成,着力打造长江中下游IT电子产业高地。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从开发区现状看,利用外资总量偏小,对外开放总体水平偏低,区内顶天立地的巨人企业缺少

依据开发区发展理论,开发区可以划分为两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两类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一般都以区位理论、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生态理论、增长极理论、创新理论等等为支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营造有利于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来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推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建区十几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引进外资上取得一些成效,但总量小,水平低,大企业少的状况仍然存在。到2007年底,全区共引入外资(国外、境外)企业67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98亿美元,外资企业累计出口总额为3.37亿美元;但外资企业比重不占优势,目前,全区外资企业仅占全区企业的19.3%,不到全部企业的五分之一,外资企业规模不大,在67家外资企业中仅有13家为规模以上企业,比重仅为19.4%。

(二)从产业聚集看,呈现出脆弱性,尚未形成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园区现有企业34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家,初显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精密电子四大主导产业。但这些企业大都是市内迁移的,主要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企业空间聚集的。由于这种模式对企业的聚集不是依托产业之间的关联而聚集发展,企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区内的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并不大,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的也少,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咨询服务相当缺乏。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开发区也与省内外甚至国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有过合作与开发,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孵化功能和投资能力不完全具备,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很好地成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之重要的外溢来源。

(三)从经济规模看,总量和效益规模偏小,开发区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在全省的比较优势尚不明显

2007年市经济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5.8%和6.3%。占城区比重也仅有18.6%和1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分别占全市和城区的10%和22%。初具规模的四个主导产业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装备制造、纺织、化工医药分别占全省同行业比重为1.9%、2.5%、4.1%和11.4%。

从与全省各市开发区相比,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不明显,2007年,技工贸总收入,安庆市开发区位于合肥(603亿)、芜湖(644亿)之后居全省第三;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看,位于合肥(437)、芜湖(650)、铜陵(1*)、马鞍山(94)之后,居全省第5。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看,位于合肥(127亿)、芜湖(62亿)、蚌埠(32)之后居第四。

四、发展目标定位

(一)发展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给泛长三角地区也包括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对安庆发展和安徽沿江城市群经济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开发区是安庆市重要经济功能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加快实现安庆追赶跨越、率先崛起的重要基础。作为泛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的开发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迎接经济辐射具有明显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安庆市提出要建设“千亿安庆、活力安庆、和谐安庆”:“千亿安庆”就是到“十一五”末期———2*0年,GDP达到1000亿;宜城板块要实现400亿元,“十一五”也是开发区实现乘势而上、借势发展的关键。力争到2*0年全区地区技工贸收入达到4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

(二)发展定位

从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上说,经济技术开发区既有促进外商投资的功能,进口加工的功能,也有开发高新技术的功能。鉴于此,我们认为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是:今后五到十年,就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功能而言,主要作为以外部变量为动力的外生型城市新区,其功能侧重于创建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以吸收国内外资金为主、工业项目为主、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为主,发展高新技术和聚集产业为主,确立工业立区的战略定位,重点做大做强已经初具规模的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工医药主导产业和加快发展初显雏形的IT电子产业,快速形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加工产业集群,带动安庆市经济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致力发展商务物流经济和三产服务业,积极做好规模、特色、效益三篇文章。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上要结合安庆实际,突出“五个作用”:

1、突出开发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从目前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基础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市支柱地位还有一定距离,通过5—10年的发展一定要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济总量、工业总量、财政收入上确立全市支柱性地位。近年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不断加快,2007年技工贸收入比2004年增加了1.3倍,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相对2004年增加了1.5倍,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具备了发展成为全市经济支柱地位的基础优势。

2、突出开发区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安庆市作为消费型的工业城市,积几十年的发展,结构不优,高新技术产业少,加速调整安庆工业经济结构是目前安庆市工业主要任务之一。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作好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规划。首先要突出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加工和船用柴油机制造及配套加工业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二要集中发展以华茂为龙头的纺织、服装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在供地、供热、供电、供气上,力求做到规模化、集约化,打造产业基地;三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现有的IT信息、电子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创建产业孵化器、研发中心和创业基地;四要优选发展化工医药产业,对技术新,附加值高、效益好、污染小、产品竞争力强的化工和药品加工项目要择优发展,对技术落后、污染治理成本大、产品竞争力弱、效益低的项目予以淘汰。市开发区要为通过结构调整提升安庆产业经济层次,成为全市产业升级、技术升级中的领头羊。

3、突出开发区在全市开发区中的龙头作用。目前安庆共有12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创立最早、发展规模最大的开发区,应该成为全市开发区龙头。但从近几年来发展看,由于县(市)区一批开发区迅速崛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市开发区中地位逐步下降,从20*年上半年开发区统计31项指标中,有20项指标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市开发区中所占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要增强市开发区在全市开发区中的产业带动作用和经济龙头地位。积极推动大项目的增资扩产和顺利投产,发挥其强大的经济拉动效应,增强开发区经济整体推进的动力,以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为引导,指导和调控好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加快资源的盘整、聚合,大力引进支撑作用强的大项目,突出龙头作用。

4、突出开发区在宜城率先崛起中的核心作用。安庆城区经过几年的发展,现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将安庆市城区与马芜铜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第一方阵”,为安庆市融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圈提供机遇。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宜城崛起的重要举措,为市开发区在区域经济中更好地发挥核心作用积聚了能量。因此,要把开发区建成宜城经济发展的高速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和谐社会的示范区。要立足自身的产业和技术、资本和人才优势,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5、突出开发区在融入长三角中的引领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给长三角包括泛长三角地区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长三角加快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加快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市开发区要走在全市各县(市)区和其他开发区之先。首先要有思想上的大解放和观念上的大更新。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速度。产业转移机遇稍纵即逝,要抓住机遇,增强紧迫感,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开放意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其次要做好承接转移的基础工作。承接产业转移,是推进安庆市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主要载体之一,要积极创新承接模式,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在发展思路上、产业规划上、环境上、政策上以及干部和人才上,作好充分准备,使开发区成为安庆融入长三角的示范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

五、发展措施建议

(一)积极对接长三角,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国务院《指导意见》出台之后,苏、浙、沪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纷纷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明确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方向。一是认真研究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积极与长三角发展规划相对接,多方位切入,要根据泛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安庆的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来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方向,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二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以效率优先促进承接产业转移。要推行项目审批制,承接转移项目经环境、能耗、用地等综合评审后,积极组建专业公司承办相关手续,公开成本,限定办结时间,提高项目落地审批效率。三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降低综合配套成本。加快交通、能源、环保、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础条件,尽早形成便捷、机动的交通网络,保障能源供应。当前尤其要重视排污和污染治理等环保设施的配套完善,提升产业转移承载能力。四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和促进产业转移。政策要具体、细化,更要有可操作性,市直各职能部门都要立足全市经济发展大局,自觉带头执行政策,支持开发区发展,要让投资者感受得到市开发区政策优惠明显真实、政令畅通落实到位。

(二)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努力突破金融瓶颈

安庆市既非东部地区、又非西部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财政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当前“银根紧缩”的宏观形势,破解资金难题是加快安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开发区要积极探索。一要加强开发区投融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政风险,强化运作大规模资金的能力,保障开发区建设资金需求。二要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构建能够与资本市场和商业金融机构有效对接的机制,强化经营理念,整合开发区已经形成的共公资产,通过组建资产投资公司、企业金融担保公司等方式,为开发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为开发区拓展融资渠道,为区内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四要完善金融服务形式,要整合开发区商业金融资源,充分利用市级商业银行的投资能力,创办金融超市等新型金融服务形式,建立银企对接经常化机制,为区内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和服务。五要引导优势企业积极上市,积极创造条件为区内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还要注重引导民间投资,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不断扩大民营经济,要为扩大利用境外资金搭建有益的平台,努力克服金融瓶颈的制约。

(三)积极整合开发区资源,促进统筹协调互动发展

在安庆城区范围内存在4个开发园区,要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积极做好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整合文章。一要强调错位发展。根据各园区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力避产业布局和项目的简单雷同,按照产业结构错位发展原则,加强规划修编、整合资源要素、优化项目质量,努力形成特色。二要强调功能互补。要统筹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在城区从建设双百中心城市和工业新城的高度出发,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轴心,整合城区四区开发区基础配套设施资源,避免各行其是,重复投资浪费资源。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上,尤其是在排污及污染治理上,力求做到城区配套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建设和运营成本。三要强调招商互动。在全市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配套项目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资源,搭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招商平台,招商资源共享,招商工作互动,适合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项目主动推进,适合其它园区发展的项目主动搭桥,其它园区也要加强互动和协作,主动对接和推荐,加强全市开发区间的协作,对涉及多区的招商引资项目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

(四)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层次选商选资

一方面,要切实把握好项目的入区关,把握好新项目的用地标准、科技标准、规模标准和产业标准,拓展招商领域,努力引进服务业外资项目。对新引进的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对企业的能耗要求、用水要求、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产品竞争力、市场前景等有一个评估,要选择低能耗、低用水、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符合本园区产业规划或有利于延伸园区现有产业链的企业落户,不求企业一期投资规模大,但求企业精、有发展后劲,对符合园区导向的世界500强企业、世界或地区行业龙头企业要下决心持之以恒开展招商引资。服务业的选商选资,不是一般意义的服务业,而是为园区生产企业直接提供配套服务的服务业,即二产半的服务业。另一方面,要注重现有企业的改造,提升经济开发区产业水平。对已经落户园区的企业,要有目的地帮助进行市场调查,指导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嫁接改造等,提升企业技术、工艺、生产水平,提高产生效益和效能,不断推动园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和系列化制造,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开发区调研报告篇12

二是县政府的主导效果未能有用发扬,旅行投资的良性轮回远未构成。当前在某些区县(市),县政府指导或多或少地存在重一、二财产轻三财产的思想。有良多指导甚至以为发展旅行是当地经济发展后再投入的财产,对旅行、对当地经济的拉举措用看法不足。特殊是旅行景区的建立周期普通需求两到三年或更长工夫,所以在急于求成的思想驱动下,旅行景区建立不足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看法反映在详细工作中的显示是:财务投入的不足性、引资开拓的消极性、工作推进的被动性,有的当地固然成立了旅行财产发展指导小组和景区建立指导小组,但工作的实效性不大,对建立中呈现的问题不是积极地去处理,而是自怨自艾,过多地强调客观缘由;有的项目合同签署4年之久,还未见动态;有的当地一味地依托和盼望市县政府和市直单元赐与支撑,县级财务不想投入;有的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很高而县政府反映较为冷淡,呈现了农民自觉开拓景区的既喜又忧的情况,招致一些生态情况被毁坏。由于上述缘由,景区产物无法跟上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力不足,招致投资收受接管周期长、难度大,难以构成良性轮回。

三是投资商的实力不强,招致景区开拓乏力。由于旅行市场的长期寂静,有的当地县政府开拓旅行景区的心境急迫,对投资商“不论萝卜白菜,捡到篮子里的就是佳肴”。疏忽了对投资商的资金实力和专业性水平的调查,加上景区开拓合同签署时两边权益任务商定的不切实,招致合同实行进程中形成进退维谷的场面。一些投资商自身就是冲着房地产来的,基本没有作长期运营景区的计划,只是将旅行项目作为本钱运作的一种伎俩,故而呈现资金不足、项目建立不克不及按方案执行、发展速度缓慢以及规划规范低、产物质量差等问题。当前在建的8个景区,有6个是引进的民营本钱开拓,真正拥有旅行开拓天资和较好业绩的只要1家,具有较强经济实力且资金链没有发作问题的有3家,严厉按合同要求履约或遵照规划建立的简直没有,所以投资商实力不足也成为障碍景区开拓的主要缘由。

四是无尽头的民企胶葛,滞碍了景区建立历程。当前,我市的旅行景区建立因为投资资金不足自身就踯躅不前,而建立情况的问题成为招致建立进度怠慢的又一缘由。一切项目无一破例分歧水平地悉数遭遇本地群众的阻工肇事的状况,有的项目从开端到目前,各类民企胶葛层出不穷。梓山湖项目碰到的最大问题是拆迁难;会龙山释教公园处理征地手续工夫长达2年工夫;花乡农家乐、梓山湖公园、竹海等项目都存在群众强行参工参运的问题;茶马旧道景区投资商反映与本地群众的关系难以协调,农民动不动就狮子大启齿;桃花江竹海景区县县政府承诺本年3月以前完成的拆迁至今未完成,在景区建立进程中,还发作两次施工方与本地群众的斗殴事情,个中一次致人重伤,上升为刑事案件。这些各种状况,招致投资商决心不足,还也给其他项目标招商引资带来负面影响。

旅行财产是旭日财产,旅行景点开拓是旅行业做大做强的基本。若何处理建立开拓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县政府面前的紧迫课题。为此,我们建立:

1、科学规划,高起点打造旅行精品

近几年随着旅客出游局限的增大和眼界的坦荡,对景区的旅行产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设备低质、项目单一、档次较低的老景区逐渐落空了吸引力,面对着更新换代的问题,而新建景区应充分应用“白纸上画蓝图“的优势,高起点、高规范规划,建立精品景区,塑造特征品牌。首先,应充分注重规划的龙头效果,延聘有天资、有经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旅行规划设计公司设计产物;其次,要注重对景区特有文明进行深度发掘,并使之产物化,能让旅客看得见、摸得着、参加得进去;再次,要充分思索景区六要素的整合,要在若何丰厚景区产物的供应和供应知足分歧客户群体需求效劳上精心设计,完美旅行功用和盈利形式。

2、选好打破口,抓好重点项目标带动

山川生态美好,天然资本和人文资本丰厚,急需开拓。然则因为经济前提有限和市场刚起步,旅行产物的开拓不成能一足就而就,必需有所选择,重点打破。笔者以为,中间城区应充分应用区位优势,加速城市公共休闲设备的建立,提拔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的发展程度,重点抓好梓山湖生态公园、黄家湖旅行休闲度假区、“山乡剧变第一村”、会龙山释教公园的打造,与固有的景区梓山湖高尔夫、奥林匹克公园相连接,打造生态休闲、健身度假特征,塑造宜居山川生态文明旅行城市形象,吸引长沙及周边城市的周末休闲旅客。然则打造旅行目标地,必需要有特征光鲜的品牌景区做支撑,当前我市正在建立的“山乡剧变第一村”、桃花江竹海、茶马旧道三点一线景区,集纳了村庄体验、生态旅行、寻幽探古等分歧特征,可以以此为开辟近程和长途市场的引爆点,堆积人气、激活城市,带动全市旅行市场的开拓,打造优异旅行目标地,推进旅行经济的跨更加展。

3、执行县政府主导计谋,强力推进项目建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