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2-12-15 17:55:08

思政教育管理

思政教育管理篇1

2.是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低。

2.1专业结构不合理。在各高等学校中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较少,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辅导、服务的任务。

2.2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目前各高校中的学生管理队伍在人员职称、学历结构方面还难以适应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辅导员数量少,立志长期从事学生辅导管理工作并有所建树的辅导员为数偏少,此外,学生工作队伍缺乏先进理念引导,学生工作领域探索缺乏广度和深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的长远发展。

3.学生参与管理流于形式,忽视学生中非正式群体作用。学生参与管理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实现,同时未能完全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另外忽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作用,一般来说学生中的非式群体对其成员都有着较强的控制作用、改造作用和激励作用。对非正式群体处理得当会使其成为工作中的一股可贵的力量,反之就可能成为工作中的阻力和障碍。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未完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导思想的缺乏导致了高校思政工作在制定制度规范、开展学生活动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不能体现出人的主体性、价值观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没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真正收到实效。

2.对教辅人员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部分高校领导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也是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不容忽视的因素。一些负责人不能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去认识辅导员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片面地将教学科研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心,认为只要把专业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好就可以了,辅导员只要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不出事就行。这种指导思想上的错位直接导致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乏力,从根本上降低了辅导员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3.思政教育管理经费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扩大,由此带来了对教育经费需求的急增。然而实际上我国的教育资源仅够维持高校日常运转,这些有限教育资源供给往往难以跟上高等教育办学的实际经费需求;此外,由于教育机制和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高等教育办学经费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低效率配置,并由此带来了教育投资绩效低、教育资源浪费现象。这就使得思政教育中的管理经费严重不足,无法进行的系统的、长期的管理。

三、完善思政教育工作中行政管理的对策

1.建立专业化、服务型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实现高效、精细化行政管理。管理者的充足使分工更加细化、也更专业。例如辅导员这个工作岗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员、学习辅导员、职业辅导员、住宿辅导员、新生辅导员、残疾学生辅导员等。另外,专职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中,可以增加具有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高学历人才。在高级管理人员中,更应强调学生事务管理的经历和实践经验,形成制度规范、服务到位、管理专业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队伍。

2.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着手,构建学生咨询服务体系。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强调满足和服务于具有不同个性及需求的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支持保护、引导利用、教育改造”等方法,使工作有利进行。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方针的指导下,真正坚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服务,着实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需求。尝试建立学生咨询服务机构,培训和聘用相关专业人员,为提供学生咨询服务。这些都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政教育管理篇2

近年来,包括大专院校在内的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同时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学校教育管理应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当前,学校生活社会化趋势不断增强,学生生活环境、生活服务质量对学生学业、良好思想意识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学生所经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同,学生个体思想上的差异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因此,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大政治思想教育的力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思想引导,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现代部分大学生存在个人意识与独立意识较强而社会意识和自立能力较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显露,所以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根据学校与社会的发展情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必须围绕思想教育这个中心来展开,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当前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教育观念存在问题。目前,有很多学校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只教书、不育人,只顾教学、不顾思想教育”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1)部分学校实施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特别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的不完善;(2)一些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的中对学生的“管”多于引导和关心服务,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师生之间很难达到理解与认同的;(3)目前很多学校不断扩招,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也有待提高。

2.2学生思想观念及外在环境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竞争机制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逐步转变,大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不断出现。一方面,社会上腐败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信念和理想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弱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缺陷使部分大学生迷失了方向。索取与奉献、享乐与艰苦等方面存在的矛盾逐渐膨胀,同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滞后造成了学生知识灌输与思想品质及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平衡。

3、如何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1学校应不断更新思想教育观念,完善管理工作体制。学校应全面深入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并不断进行学习讨论,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重视对学生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强化民主、责任、法治和服务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保护,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更具自觉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做细做深做实落到实处,不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2把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心,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很多事情都较为繁杂和琐碎,在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因此,许多学生思想上和价值观方面一下深层次的问题容易被忽略。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把握重心,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充分考虑学校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的效果,正确处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管理篇3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同学们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使其受到古人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可以在学校组建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小组或者是开设传统道德文化选修课程,让学生去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学生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学习方法、孝悌理论和道德修养等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喧闹繁华的现代,通过与古代圣人的对话,沉淀自己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此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有一个概况的了解,使学生明白“以史为鉴”的道理。教师教授传统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

(二)通过思政教育的途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

学校要想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就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在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之前,首先了解当代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观,然后根据实际的学情,制定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案。而这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要想不断地完善思想教育模式,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选取其中表现较好的作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树立模范意识。组织其中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去先进的教育院校进行实地考察与经验学习,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正确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原因

(一)学生群体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如今,大部分学校都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实现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以往教育教学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以及传统教学中不适合现代教学管理的部分。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的增加,当今世界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但究其根本,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如何为祖国明天的发展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更好地完善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学校教育工作的初衷,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探索与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所以,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找出一个适合当今思想政治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社会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当今的学生处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大环境中,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一旦学生自控能力较低,就存在着会被错误的文化思想所误导的危险,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社会化思政导向、思想问题,及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并使他们懂得该如何去正确判断和选择,以免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弊端的影响。

三、当代学生思政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措施

首先,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目前学校普遍使用的教育模式是以班集体为主要形式的,一个班集体一般只有一个班主任老师或者是辅导员,实行一对多的管理体制。但是又由于班主任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没有办法时时刻刻对所属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日常学习管理,所以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从而将学校整个学生的思政教育模式变得逐渐完善,不断地创新学生的管理方式。其次,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所以说学校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的整体理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生理念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以外,家庭教育也是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优雅舒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做好引导,这样更加有益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利于对学生的管理。最后,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在倡导和平发展的当今世界,施善于人,助人为乐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担负着这样的教育责任。加强学生社会主人翁的意识,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政观念,将学生从“小我”的精神层次提升到“大我”的精神层面。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或者是为他们带去自编自导的精彩节目等,多让学生参加这种积极向上的活动,有益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政观。通过这种思政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使学校的管理体制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政教育管理篇4

本标准适用于*供电公司所属各级组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

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

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

GB/T13016-1991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13017-1995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

3管理职能

3.1*供电公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负责。

3.2公司办公室是*供电公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的归口部门,牵头负责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检查考核基层单位教育情况、推广交流经验,并负责总结、评比、汇总上报、表彰先进等日常管理工作。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指导思想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论述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密围绕企业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以职工为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4.2基本原则

4.2.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

4.2.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相融合的原则。

4.2.3实事求是、疏通引导,以理服人的原则。

4.2.4身教与言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

4.2.5解决思想问题同关心、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4.3目的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职工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为企业两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4.4基本任务

4.4.1基本理论教育

主要组织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4.2党员教育

主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教育,尤其要突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教育。

4.4.3职工思想教育

以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为重点,坚持搞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围绕企业中心,形势政策教育、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教育。

4.5基本方法

4.5.1全员参与,强化职工的自我教育。

4.5.2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制。分级负责,协同配合。各基层单位按照公司统一要求,联系本单位实际,重点抓好党员和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4.5.3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说理灌输,树立榜样,培养典型。

4.5.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拓宽信息渠道,运用网络技术,运用多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

4.5.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探索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新的方法。

4.6制度落实

4.6.1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4.6.1.1公司党委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

公司党委学习中心组由党委委员、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组成。每月集中学习讨论不少于两次。

4.6.1.2部室和班组政治学习每月安排四次,集中学习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两个小时。

4.6.1.3部室和班组学习情况由公司办公室定期检查考核。

4.6.2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制度

4.6.2.1党支部书记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当前工作,每月一次。

4.6.2.2每半年进行一次党员思想和党风状况分析。

4.6.2.3每半年进行一次职工思想分析。

思政教育管理篇5

中央16号文件贯彻实施四年多来,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引起了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实际操作也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于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环境,帮助各级党委、政府、高等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厘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前提:实现四个突破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普遍存在着“过空过虚”的状况,包括评价目的不明晰,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抽象,评价手段滞后,评价功能狭窄等。[1](P122)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体现16号文件总体部署、衔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要求、易于实践操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首先应当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不见、摸不着,可重可轻传统认识的突破

有不少同志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学生知大事、明大理,其点点滴滴的进步往往存在于无形之中。也正基于此,他们认为要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怎样,难于具体,且不宜具体,其结果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空玄。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要建立新的测评体系,既要充分继承已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方法中的宝贵经验,又要注意跳出模糊认识的误区。一方面要坚持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测评指标须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可测量化,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支撑好三级指标的可测点;另一方面,要将受评对象直接对应到相应的部门或单位,以克服相互推诿和无人负责的现象,从而增强测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受评对象的突破

长期以来,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的事情”这一思维定势使高校事实上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受评对象。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国际国内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全面解析中央16号文件,从全社会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将“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检测线索;应当将“学校主导,全员参与”作为贯穿整个指标体系的一条主线。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对象不仅包括高校,同时还应当将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相关方纳入其中。由此引导大家以更加广阔、开放的观念去对待、认识和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层次地与社会发展趋势协调发展。[2](P23)

3.对“上级对下级”单向测评主体的突破

长期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几乎都为学校内外部的“上级”对“下级”的结论式单向评价,其评价的主体多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校内行政职能部门,这使得评价信息不能闭合式互动并立体覆盖。鉴于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根据地方党委政府、高校、学生、家长、社会相关方的各自职能,充分发挥交互式测评主体的能动作用,最后的测评结果应当是各个测评主体评价结果之综合,以避免单向评价主体带来非均衡评价结果的不良现象。

4.对靠大量文字描述,靠长时间现场评估做法的突破

在过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很多内容都是靠文字材料来支撑,靠受评对象的汇报和不厌其烦的解释。这样的评价既给受评对象以较大的“笔下生花”的发挥空间,又让测评实施者在各种“真真假假”的支撑材料中疲于搜索有用的信息,无形中增加了测评难度,降低了测评信度,无法真实反映各受评对象工作的状态和水平。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新体系,测评方式应当尽可能信息化、透明化,并通过“基础信息+现场考察信息”来提高测评效率与信度。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关键:把好五项原则

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地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反映社会变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特点与规律,紧扣其核心和薄弱环节,贴近大学生思想变化实际,利用可视可测的具体指标以及简便易行的测评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评价。

1.紧扣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原则

中央16号文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其实质和精髓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央16号文件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等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的架构,必须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核心,全面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体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2.紧扣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环节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主要包括教育者的施教环节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环节,以及确定教育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既要注重动态的工作环节考察,又要注重实实在在的工作结果评价,坚持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坚持重点与一般的统一。

3.紧扣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环节的原则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指导思想不适应、教育内容不适应、方法手段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要从现有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测评要点,强化测评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给受评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定航,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以实现测评与诊断相结合、评估与导向相结合的测评目标。

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可视可测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和手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的事实,把评价指标转换成显性的、可视的和可测的内容来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评。应该说,可视性评价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领域重要而有益的探索。

5.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手段简便易行的原则

搭建测评数字化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简便易行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在以检测定量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为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测评信息分解为基础数据信息和现场考查信息。对基础数据信息部分,可以通过分类标识、定期报送和系统分析等方式来处理,尽可能减少现场考查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受评对象的“迎评”工作量,真正体现科学测评的理念。对于现场考察信息,以采用科技手段为突破口,通过数理软件开发来实现便捷式操作。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思路:指标体系+实施路径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应当具有测评目标的一致性、测评内容的完备性、测评指标的独立性、测评过程的系统性、测评手段的可测性和可行性等特征。对此,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思路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1.以职能职责为依据,准确把握测评对象和适用范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多样化的,其中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是最核心的主体,它们承载着不同的职责与功能。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因此,就测评对象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至少要涵盖对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的测评,同时兼顾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测评。鉴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地方党委政府主导下开展的,也可以将高校融入地方党委政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之中,构建包括对地方党委政府(《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和高校(《指标体系[高校版]》)的可分可合的测评指标体系。就测评指标体系适用范围而言,《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可以定位于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或省级党委政府对下级(如地、州、盟)地方党委政府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版]》,可以定位于地方党委政府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估,以及上级评估组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检验性抽查,也可作为《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的组成部分,接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的测评。其中,高校版“测评指标”的设计,可以针对并定位于普通高等学校。对于其他不同类型高校,可以参照执行。

2.以目标导向为依据,科学设置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

测评目标具有引导受评对象行为方向的作用,可以激发受评对象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评价者和受评对象纠正偏离的目标。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应该根据测评目标进行设置。基于此,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自身的功能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育人渠道、社会环境、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绩效和特色与创新等,作为《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的一级指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主渠道建设、育人环境、人文关怀与管理服务、工作效果和特色与创新等作为《指标体系[高校版]》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相对应的二、三级指标按照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等设置,评分标准依据测评原则、指标自身特性及与测评目标的相关度来确定,由此搭建科学而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框架。

3.以测评功能为依据,合理确定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

一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具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和调节改进功能。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目标导向与激励纠偏相结合,问题鉴别与持续改进相结合,是充分发挥测评功能的重要保证。为了测评功能的有效实现,测评体系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的确定,需要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少、重要程度与难易程度的大小以及工作效果的现实实现度等进行合理设置与分配。

4.以结果应用为依据,有效遴选测评实施路径

测评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环节和举措。测评结果的应用,既是这项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个环节的有效延伸。为了使测评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测评体系的组织实施、测评方法和测评路径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可视可测的原则,需要进一步强化测评的信息化意识,让评分标准或得分点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具有可测量性,并以此增强鉴别力和可追溯性非常关键。就测评路径而言,一是掌握基础性常态数据信息,了解受评对象日常工作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应的工作记录和文字材料,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定期报送获得;二是掌握现场证实性信息,主要是通过到现场的查、看、听、访、谈等,与基础性数据信息对接,进行事实判断和可追溯性判断,检查各项工作的真实性;三是通过设计政府、高校、学生、社会相关方等综合问卷,对评估客体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度结果的大小,可以进一步验证检查组“对地方党委政府履行职能职责状况的评分”与群众期望之间的差距大小,从而增强测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四是通过回访查看整改。根据评估情况,由专家组与评估客体共同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用一定时间进行整改,然后由专家组对评估客体进行回访查看整改情况。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次实现尽善尽美。当务之急,是要架构起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通过实际运行来接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思政教育管理篇6

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又特别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两大方面。本文所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加吸引力与凝聚力,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我们需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科学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矛盾、新课题,坚持统筹协调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改善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认为,统筹协调方法的基本内核是系统观点,也可说成生态论观点。不难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获取教育有效性存在着一个生态环境或生态关系的问题。这种生态环境与生态关系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它是指一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这种生态关系至少涉及以下三方面的生态系统:从相对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内部又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的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这里不是指自然生态含义的环境,而是指由社会运作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所构成的构造环境),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政治修明状况以及文化传播、社会文化生产的健康与否,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教育系统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协调契合的关系,必将有助于厘清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各种变量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从学理性看,这种研究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领域,将原先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由静态单项研究转向动态系统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分门别类地分析三大生态系统的内在因子联系,是人们所面临的首要任务。首先是社会大生态环境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即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社会心理生态环境和社会意识(理论形态)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关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的运行状况等因素所构成的环境。政治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社会政治关系、政治体制运作状况、政治组织的运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状况等构成的环境。社会心理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社会成员面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直接的自理反应,如需求、愿望、认知、情感、信念、社会态度等,社会心理气氛(其中主要指社会情绪),社会风气和习惯,社会文化心理积淀等构成的环境。而社会意识生态环境主要是由主流文化(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亚文化的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力的关系、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公共政策制定及推行两者的关联等所构成的环境。认真研究以上四大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同时又要注意分别研究这些生态环境的内部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重点研究社会心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意识(理论形态)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内部的小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其次是教育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生态环境,即中国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以及与社会人才需要关联度所构成的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的关系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国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趋势等,它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以及与社会人才需要关联度所构成的环境主要包括普教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普教德育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铺垫影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评价与反馈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的关系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高校智育、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影响等。

再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构成的“微”生态环境,这一系统实际上又包含着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子系统,它们紧密关联相互制约,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校风建设就是学风与教风、治学风气的有机统一。两个子系统内部又包含着更具体的生态关系,如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岗位评聘、奖惩体系、师德建设等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子系统中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相互协调的关系。

在生态环境或生态链中,起码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一是纵向的前后承续生态关系,二是横向的周围牵制生态关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因素的破损或断裂,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环链的危机。其中每种基本关系又分别存在着协调与紊乱、整体效应与局部功能显现、互补效应与对冲现象等。当然,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整合关系,在表象上并不都表现为相互支持关系,而可能表现为局部上的相克与冲突,但这种相克与冲突却有利于整体上的协调、平衡和相生,犹如自然界发生的许多生存竞争的事例一样。

其实,以上的分析都是从社会活动内容的视角展开的,将生态环境因子分成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教育等。我们还可以从个体或群体所经历的全部社会活动场所的不同,将生态环境因子区分成家庭、社区、学校、职业活动领域(工作单位)、社会公共活动场所等。可以认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内容与活动场所两者是紧密相连、高度统一的,我们不能人为地将两者分离,仅仅是为了便干清楚明白叙述问题的需要,我们才将两者分别阐述。也就是说,一定的社会活动内容必然要展现在一定的社会活动场所中,而一定的社会活动场所又是体现、聚合、交融各种社会活动内容的必须条件。其中值得重视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社会活动场所是否与社会活动内容相关的程度问题,更在于不同的社会活动场所体现、聚合、匹配和交融各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内容的状况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人们的研究还比较粗浅。但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大概描绘一下不同社会活动场所在匹配社会活动内容方面的基本特征,如学校这种社会活动场所表现社会活动内容比较全面,能充分兼顾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的综合性,但相对而言,它的经济色彩不突出,即人们对经济因素的细微变化不大敏感。人们的职业活动领域(工作单位)尽管也类似学校那样对社会活动内容有较大的综合性聚合,但相对而言,它的经济色彩比较浓郁,也就是说,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心理的影响比较明显和直接。而在政治因素聚合方面,不同的工作单位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如民营经济方面的小企业,它所体现的国家政治层面的内容微乎其微,在这种工作环境中活动的组织成员也不可能发展出较强的政治认知能力,因而比较关注经济层面的东西,而作为政府机关这种工作场所而言,其对政治因素的体现则成为首要因素。至于家庭这种活动场所,其社会功能在不断流变,即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传统社会中,大量存在着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在这种大家庭中,家庭同时发挥着以下三种主要教育功能,即传递生活技能的教育,使后代能自然进入职业活动领域或自主进行家庭生活,以处理家族与家庭成员关系为主轴的道德教育.以效忠统治者和遵从专制等级秩序为主要目的的政治教育。三种家庭教育功能中大量家庭以前两种功能为主。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教育功能中智能化倾向日趋突出,道德教育功能开始式微,政治教育的内容则基本淡化。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个体政治社会化功能出现明显衰退。至于社区的影响问题,目前还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但人们不得不意识到:由于现代化的消极成分的影响,包括家庭住房空间的扩大与隔离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邻里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征,也给社区的社会资本增生带来一定困难,社区想要像学校和工作单位那样全面整合与匹配全部社会活动内容是一桩比较困难的事。也就是说,社区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对人们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在经济、道德、社会心态方面的影响则比较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及人们最大量感受的社会刺激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的。

这些社会活动场所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进入生态分析的视野,即可以根据人的有机体发展的不同时段与相应活动场所的关联程度,展开关于这种活动场所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并从中探索这些不同场所发生影响的内在关联性。可以认为,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他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大致经历着家庭、邻里、学校、职业岗位、国内活动场所、国外活动等,这些不同的活动场所对人们发生着有意识影响或自发影响等各种作用,其中包含着相互一致的影响,但也存在着对冲的状况。

以上三种生态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其中有一些共性因子在发生着综合作用,如利益的聚合与分化作用,群体地位或社会地位的变化预期和现实的差距,市场化、国际化特别是信息化、多样化特征等。在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课题。

1.社会转型的深刻效应和社会转型的全部特征,都可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程度不同的显现,并对此发生者各种各样并且是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尽管从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但我们决不可忽视这些挑战。不难看到,随着社会分层的明显进展,各种利益群体的形成,势必使得大学生群体也出现不可避免的分层,这种分层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重大的利益冲突而不会显示十分具体的分离状况,但它们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却不可忽视。一些因素在一定的教育制度的作用下可能会发生放大效应,诸如教育收费制度、大学生就业状况等生态因子的双重影响等。例如,大学收费制度一方面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在客观上形成形式公平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公平尺度同时又显露出因求学者家庭的经济差异而造成的相对经济压力的不同,而导致实际上的不公平状况。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我们不得不重视如下的困境:一方面,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表征着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并不断适应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按照特罗的观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不是一个目标理论,它是对已经发生的高等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描述,是对历史和现实高等教育现象的一个总结。至于具体数值的划分标准,没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意义,仅仅是作者对教育形势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在t上的扩张,它的全部活动都要发生变化,从而提出一种警示,即不能忽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存在的潜在危机。[2]可以认为,这种危机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如今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居高不下,高等教育的规模从总体看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不扩大教育规模,则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迫使大量的适龄青年选择到国外就读,从而导致大量的教育资金向国外流失。而如果不断扩大教育规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会显得更加严峻,这就形成了一种两难选择。在这种境况下,学生与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也开始出现某种微妙而又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即增大着学生的选择性。

就政治认同方面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曾经认为民众对政治共同体、典则与当局的支持可以体现在隐性(态度上)支持与显性(行为上)支持两方面。[3]其实,两种支持之间还存在着多种变式。它们可能存在一条由政治支持分化到政治支持统一的连续谱,即态度上不认同、行为上不体现(不支持)—态度上认同,但没有相应的行为(虚假支持)—没有明确认同态度,但出现随大流的行为从众(非理性支持)—态度上认同,并且有相应的积极行为跟进(实质支持),等等。大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性的增大,无疑会增加这种连续谱系上的多样性。

2.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定位与政治学习两者之间的关联。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预期与自我发展预期,即人生发展定位,这种发展定位与大学生的努力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如高期望与高努力、中期望与中努力、低期望与不努力等。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目前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他们之中不乏未来的精英人才,但这一社会群体人员未必都有相同的人生发展定位,于是不同的人生发展定位影响着他们对政治学习的选择。从社会要求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看,无疑希望将社会要求,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但客观上总是存在着大学生人生发展定位的个别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动机充其量保持在“保底”的水平。这种状况规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能,以致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依靠较高的投入来维持较低的产出。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能够在各方面包括政治上对自己提出不断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这类学生的有效性比较明显,教育投入产出比也比较合适。这就产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科学分类和分层教育的问题,尽管这里可能涉及教育公正性的问题,但这种公正性与人们的选择性紧密相连,就像权利可以合理享用也可以自动放弃一样,于是这种公正性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公正性。

3.在利益多样化的社会情境中,知何正确理解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界限与区别,对任何社会人都是一种考验。对于具有一定理想主义情怀的大学生来说,这一难度更大。可以认为,一方面,多年接受许多“应然”理论教育的大学生,大多具备了一定的正义感、是非感。另一方面,社会现存又使得大学生能够轻易发现许多社会“实然”与理论“应然”之间的明显差距,而这种“实然”又常常被人们错误地理解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成为“政治正确”的一种表现。这种状况常常构成大学生的正义感、是非感与“政治正确”两者的内心冲突。一些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常常打着“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旗号,充任着“政治正确”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增加着社会正义与“政治正确”两者之间的区分难度。2007年发生的厦门px项目风波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一些最先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成员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给人们的心理投下了灰暗的阴影。在这样的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情感隔膜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确立正义感、是非感与对待“政治正确”两者的区分难度逐渐加大,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4.教育选择的两难困境。在教育发展中,社会公众对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批评是教育内容老化,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和脱离社会现实。客观地看,这种指责是值得分析的,一方面,高等教育中确实存在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方式方法老化陈旧等问题,需要高等教育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克服改进.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教育是保持社会良好传统的一种重要路径,教育必须有传承历史经典内容的功能,这种经典内容不能轻易被社会时尚甚至时髦所冲决。现今的社会正陷于单一功利化取向的情绪之中,使得人们简单以眼前或局部的“有用”或“没用”来判断教育的价值,甚至指望用职场训练所的技术标准来考t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从这种立场与情绪出发对高等教育枉加指责是缺乏道理的。不难看到,这种指责同样存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它所指的教育现象主要是指正面教育一与学生社会适应性两者的矛盾关系。可以看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面的理性教育是一惯立场,这种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义感、是非感和道德感,也是高等教育接续社会良知、型塑社会精神脊梁的重要表现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但目前这种正面教育正面临着挑战。由于人们(包括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这种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必然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以包括自觉与自发相交杂的无数方式影响着人们。在大学校园中,教育组织人员尽可能精良地遴选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情景、阻抗不良干扰,以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接受比较规范和纯净的文化熏陶。然而,大学校园的开放性使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特征得到放大,各种以社会事实为表征的负面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在高校中汇集,这种所接受的理论教育与所感知到的社会信息两者之间的反差,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校园中就感受到思想困惑,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能坚守学校倡导的理论立场,到毕业后踏上社会,一下子真切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全面性之后,就可能对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产生怀疑,产生“高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经验性判断,这种由无数个人经验出发而形成的判断一旦得到社会聚合,就会形成一种公众舆论,使得后来者对高校的理性教育产生心理怀疑甚至鄙视。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坚持理想性、科学性要求与社会世俗取向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如何堆确把握理论和实际两者之间的距离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点。

5.多样化与单一性的矛盾。不容置疑,目前多样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种多样性要求与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地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等全部社会活动之中。这种多样性增加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与自由,使得原本那种以计划控制为主的活动要求被人们看得仿佛不合时宜而对其漫不经心。

同时,社会行为标准的单一化倾向,导致大学生行为选择的路径依赖日益明显。社会正倾向于用一种标准衡量成功与否,甚至试图用这种标准去衡量善恶,这种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寡或单一经济指标,以致达不到这种标淮的人员就会感到沮丧或失落,这种情绪长期郁积就成为产生心理疾病与精神障碍的温床。这也就是现代精神心理患者比例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而制造这种单一化标准的重要社会组织与机制就是大量社会组织的营利化倾向与社会文化生产的“泛娱乐化”两者紧密结合以及相互推波助澜,这种绝对市场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心理构成巨大冲击,也势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在这种意识形态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转化为市场交易行为,就连曾经是神圣庄重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开始浸润铜钱气息,如高校中众多研究生每年计议如何通过付费成为悬临于他们头顶的一把毒剑,严重侵害着他们的心灵和毒化着学术风气,更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一种助燃剂。在这种社会场景中,功利标准成为人们遵从的行为原则,这种“现实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至善原则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总之,注意运用生态分析方法来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拓展我们的理论视界和研究视野,注意整个工作的系统平衡与系统协调。它更注重从整体效应的要求来看问题,同时又不忽视一些关键的细节因素,因此不能认为强调生态分析就可以不顾个别或细微的生态因子,而是关注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的全部因子的综合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合力”。其实在这方面,恩格斯早就给人们指出了方法论,即历史发展的合力论,[4]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合力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思政教育管理篇7

(一)成本意识淡薄,甚至无成本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优化管理过程中忽视管理者人力成本意识。这里所说的不单指人员的质量,还包括人员的数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水平直接影响到工作成绩的好坏,保障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但是各级管理者过分追求效率,满足自身享乐的需求,盲目扩充人员,加大成员的数量,造成效果欠佳,导致“国家给钱、不计成本、增多人员、盲目管制”现象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资本的使用方面,缺乏成本控制意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必备的工具,但各级管理者都过量地购买办公用品、管理制品、技术设备,造成资本积压、使用效率低下、投入不足的假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对管理对象的管理工程中,缺乏成本意识。主要是提高管理者福利代替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本的投入,用管理经验代替了改革创新的方法,用管理高效率的表象代替了管理的实际投入所产生的实效性。

(二)管理者成本投入和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以小见大,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投入远远超过产出,教育质量和效果未达到预期目的。我总结出三种失衡现象:(1)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完成任务,忽略成本预算,扩大不必要的支出;(2)管理者的无效供给,达不到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3)管理者没有做到权变原则,没有做到供需平衡。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隐性成本持续上升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显性成本,也投入了大量的隐性成本,主要包括:制度成本、时间成本、协调成本、摩擦成本、组织成本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本中,显性成本是已经耗费的成本,根据管理过程中耗费的多少来衡量成本,易于控制和分析成本;但隐形成本则是蕴含在管理过程中,难以用常规的方式进行预测的成本。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成本管理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在各个系统中管理者起主导作用。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成本意识刻不容缓,必须从树立成本意识、健全机制,到成本配置、结构优化、投入价值的最大化,在各个环节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整合资源,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机制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从实际出发,必须整合资源,重新分配,引入成本概念和意识,运用效益分析机制,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实效的最大化。1.对教育对象应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关注教育对象。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素质高低、接受能力强弱会影响成本管理。管理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管理时,应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情况,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既要注重普遍性,又要关注其特殊性,因地制宜,合理恰当地做好教育对象的成本效益分析,做好资源统筹。2.教育者加强对成本的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应遵循成本收益配比原则,既关注收益,又关注成本,或是追求最大利益,或是努力把成本降到最小。尤其目前,在经费有限、资源短缺、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论是投入有形成本、还是投入无形成本,都必须增强效益观念,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合理预算成本,加强成本的有效利用。3.管理者定期做细致的成本调查、分析。管理者要定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调查、统计和分析。掌握真实可靠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相关的分析,进行成本分析与核算,尽可能量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使用和耗费情况,彻底了解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并找到各个资源使用的最佳点,形成政策制定框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资源使用决策。4.运用经济、管理学的相关分析工具,进行成本的核算、效益的估算(曲线图)。Q:高校思教成本的投入量S:代表收益E:收益C:成本AC:平均成本TC:总成本MC:边际成本R:利润TR:总收益AR:平均成本MR: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指短期内管理者最后增加一单位产品所需要增加的成本;边际收益:最后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额;成本分析时,当MC=AC时,成本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是:E=TR-TC,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利润导数应该为零。前提:当AR=MR时,当销售量的增加不至引起价格下降时,这时的价格等于平均收益,并和边际收益相等。最终的结论:MR=MC。当MR>MC,这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来讲,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还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那么就是Q1点;当MR<MC,这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来讲,没有利润可以得到,甚至亏本,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就必须减少产量以及成本投入,就是Q2。无论边际成本收益大于或小于边际成本,思教管理者就必须做出调整,就是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二者相等时,高校思教的成本管理达到最合理、最优化时,这便实现了思教成本管理的最优化,就是Q0。

(二)注重质量,核算教育投入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在组织生产时,注重投入的质量,要注意把资源的节约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合理核算教育投入的效果。1.根据需求与供给理论,使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符合价值规律。管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把受教育者的需求状况作为分析决策的基础。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基本上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这样就容易使产品市场生产机制被剥夺。因此,现阶段关键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群众的需要,不是靠行政手段强制实施来满足供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生产应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组织生产,引导和提升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适销对路。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打破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管理的传统模式。管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管理中,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加强创新,打造精品典范和优质课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管理的环境,加强节俭政策的实施。在操作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对象,关注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的影响,在不同管理阶段要把握好重点的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成本管理。3.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思维模式,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视。在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无论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者,甚至是管理者,往往都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思维,认为只要投入的越多,收益就越高,质量就越好。其实道理很简单,过多的成本投入让更多的教育者满足现状,不求上进;教育对象,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自娱自乐,无所事事;管理者则在管理过程中满足个人的私欲,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在实践中,管理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注重教育的效果,重视教育的质量,不是盲目地用数量和数字说话。

思政教育管理篇8

1.1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思想基础

高校在制定和实施行政管理措施时,都是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来作为指导的。行政管理的目的是用规章制度来对高校师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所以行政管理活动具备强制性的特点。行政管理规范被管理者的行为,但是无法实现对被管理者的思想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即使高校的师生不认同学校的某些制度,但是为了不受到处分,也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如果要让师生认可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且能够自觉地执行,就需要在思想上对师生进行教育,让被管理者对制度的制定能够真正地理解,在思想层面上认可该制度,这样学校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意义的。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行政管理活动的思想基础,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成果,才能为学校的行政管理减小实施的阻力。

1.2行政管理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行政管理的强制性措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且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巩固高校教育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保证学生的行为能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然而单纯的教育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有限的,对一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其作用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这就需要运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行政管理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规章制度,强制学生必须按照制度来执行,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行政处分。所以强制性的行政管理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约束那些自制力差的学生。

1.3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素质、三观端正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两者在其中起到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柔软性的行政管理,而行政管理就是强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础,那么就会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适得其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行政管理作为执行手段,那么就会丧失强制力,对学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行政管理的思想保障,而行政管理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强制性措施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行政管理通过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所以两者都是为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进行引导。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有机结合的具体做法

2.1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推动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学校的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学校要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来加强思想教育。学校要培养工作人员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利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学校工作人员的参与意识调动起来,加强学校管理人员和被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减少因为不能理解管理者的意图和对策而引起的不满情绪,为工作人员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二,对激励体系进行完善,以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工作人员的参与。在以往激励制度的基础上,对管理者的行为激励以及关怀激励和支持激励等激励制度进行不断地改进。第三,强化培训,开展多渠道和多元化模式的业务知识和文化教育,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2.2提升行政管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要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关键是要具备一支具有高政治素质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行政管理干部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才华,怀抱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服务精神,能够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能够认真努力地完成工作任务。除此之外,行政管理干部还要具有良好的知识构架,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只有道德和才能都具备,才能强化高校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所以行政管理干部需要三观端正,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的有效结合。3结语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和深入,各高校的办学规模也不断加大,这也使得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对高校行政管理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的关系密切,高校在实施行政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地提高高校管理的有效性。

作者:罗蓝燕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侯凯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行政管理中有效性的发挥[J].神州(中旬刊),2014(08):106-107.

思政教育管理篇9

从活动的组织者到学生干部的教育,通过班级内部的职能划分,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面对一个个渴望自由独立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他们需要磨砺来修正方方正正的棱角。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的并不是防止学生们犯错,死死盯住学生的言行,害怕学生们犯错并制定许多规定来惩戒学生。“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但随时以组织纪律规则管束之,会加重学生的叛逆心理反而起到相反甚至悲剧的效果,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是做耐心的指引,因为学生的许多过错是微小的,无论任何时代都可能会出现的。学生犯错,恰是他们可以反省、认识过错的时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待学生犯错应有平和的心态,对学生的优劣应不单以成绩所决定应结合实际,作为一个学生,应当先学会做人再做学问。很多时候,学生用不着老师们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教导。他们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只是尚不成熟,有时用眼神或其他的方式旁敲侧击一下,反而可能会出现惊人的效果。对学生的某些过错老师可以视而不见或佯装不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省,使其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教育的本身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内心的力量达到养成弃恶扬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教育管理中要形成宽松和谐开放的氛围。以此熏陶和感染学生,以求“细雨润万物于无声”。

“身教重于言教”,主要是因为“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教育者“行动语言”。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是教书更该育人;不仅是教育学生更该时常进行自我教育;不仅是政治理论教育更该社会实践教育;不仅是解决思想问题更该为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思政教育管理篇10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既要体现现实教学的需要和时代特征,又要体现未来的发展要求;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又要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要反映人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观念,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管理创新、交流互动等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价值取向,是一种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导向性的教育管理观念体系。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1导向性

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律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要体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蕴涵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理念,是指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方向、引导和鼓舞大学生为之长期奋斗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才能通过管理活动,在对管理的价值导向、实施内容、管理措施,以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和生活活动等方面进行引导,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

2.2前瞻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是指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依据管理目标而利用教学实践、整合资源、塑造人、培养人的长期性的过程,它在本质上就体现了对某种现实的的超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能够使具体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功能,使其产生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确立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尽量做到管理理念与将来发展状态相吻合,尤其要重视战略上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防止因缺乏前瞻性而造成在实际管理中产生各种问题。

2.3规范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通过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来规范管理行为,若没有科学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必然是片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行为必然是短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也必定是被动的,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也会因为受到某种现实力量的影响而顾此失彼。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具有规范性的特征。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并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全局具有重大影响。

3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措施

3.1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化的理念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必定要有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既要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人才管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配置各类资源,以最高的效率、最少的消耗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资源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管理要素和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遵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律,按规律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一切实践活动,力求管理规范化。克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我们还要紧跟时展,探索社会、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要求,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律。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增加新的内容。

3.2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谐化的理念

和谐化管理的理论认为,“和谐管理”是既有客观的、科学的“谐”的完美,又有主观的、情感的“和”的融和,建构了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管理理论框架,并提出“和谐”理念可运用于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之中,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管理之道”。而和谐德育的本质是在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调动德育内外诸要素的和谐互动,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和谐”的元素就要求调动管理要素、过程、系统等的和谐因素,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因此,和谐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要从管理要素的全面联系人手,构建管理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深化教育管理规律的研究与运用,增强管理的合力,从而实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谐化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金雁,杨柳.关于和谐德育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7,(1)

思政教育管理篇11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302-0845(2006)12-0099-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总书记在200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又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重要论述既对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新时期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任务和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

1.坚持以人为本是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指导地位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包涵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一向对阶级社会中那些摧残人、蔑视人的不合理现象深恶痛绝,他在1843年致卢格的信中说:“专制政体的原则总的来说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为人……这种制度的原则就是使世界不成其为人的世界。”马克思在对其批判和揭露的同时,对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与发展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论述。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就是要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要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又区别于资产阶级学者的人本主义思想,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的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不仅是今天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而且坚持以人为本也是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要求。

2.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活动,只要有组织和人的群体活动存在,管理就存在。而管理活动又是一项以人为主导的活动,人是在管理活动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在管理活动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科学高效的管理不仅要合理配置好人力和物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协调处理好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内部以及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在管理中突出人的核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科学的人性化管理,有助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的最优配置,有助于形成人与人之间合作协调、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工作,也具有管理工作的一般特性。正如总书记所说,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也是人,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核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处处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被管理者在学习、工作、事业、生活、爱情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热心地给予帮助解决,努力营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推向前进。

3.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基础之上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资本主义的人本理论虽然含有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内容,但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从这些理论出发所提出的“泰罗制”、“福特制”等所谓的科学管理方法,把人变成了“经济的人”、“机器的附属品”,根本谈不上对人真正的尊重和关心,人的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不仅决定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裸的金钱关系,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平等、团结友爱的同志式关系;而且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导地位,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最终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着物质条件。社会主义进行的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依靠人、关心人、帮助人、发展人落到实处,不断满足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坚持以人为本是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一般是指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定型化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有一定指导、参照作用的规范和样式。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经济建设中摸索建立的,曾对革命和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它主要依靠管理者个人才识、胆略发挥作用,缺少与管理系统外的信息交流,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撑,难以摆脱经验型、封闭型管理;它过分强调各级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作用,把群众只看做教育的对象,而非管理的力量,有单向性管理的局限;缺乏创新能力,教育方式单一、方法老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思维、新观念、新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更加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和增强人的主体性,合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关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最终解放。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如何落实以人为本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把尊重人、依靠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发展人、为了人的管理理念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立足点和归宿。管理要体现以人为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心,以人为价值取向。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人手:

1.重视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主体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个性发展以全面发展为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发展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另一方面,全面发展又受到个性发展的制约,全面发展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又显示出不同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独特性和自由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加强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人的个性的培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由于过去过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多的依靠单位、依靠组织来进行,人的发展过多地依赖于自己所在的组织,使自己更多地成为一个“单位人”、“组织人”,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却被丢到了无关紧要的位置,严重束缚了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应使人们认清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高度重视被管理者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扼杀个性,压抑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水平。

2.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增强管理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一向十分关注人的利益满足的问题。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的思想和利益是不可分割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列宁也曾指出:“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应该善于关心。”因此,时刻关心人们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正当利益和需要是把握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关注人的利益的实现的问题,尤其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的今天,这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离开利益去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然是空洞的、缺乏感染力的、毫无意义的,当然也是起不到什么实际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忽视个人正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的片面做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克服对待利益的本能性和盲目性,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人们的正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关注和重视人们的正当的利益需求,贴近人们的实际、关心人们的生活、维护人们的权益、解决人们的困难,彻底改变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具体的经济、业务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坚持平等民主,提高人的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实行民主化管理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学的管理模式都越来越重视民主管理,积极引导组织成员平等参与到管理中来。而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多的依靠行政命令、组织权威来进行,缺少民主和人们的广泛参与,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作为管理的根本,把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帮助人、宽容人、同情人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坚决摒弃传统管理中那种“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和做法,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被管理者,把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真正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当中去,增强管理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所具有的聚智、知情、服众、顺气、化瘀的优势,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多层次、多渠道广泛听取来之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科学的管理决策。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各种突况,及时地进行正确的疏通和引导。可以采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让被管理者广泛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来。通过人们广泛参与管理不断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锻炼和培养人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收稿日期12006-04-28

思政教育管理篇12

【关键词】网络教学素质教育创新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改的深化,多媒体电化教育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网也迅速涌现,现代教学媒体逐渐替代了传统教学媒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网络教学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正被广泛地应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恰当地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素质教育理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教育具体包括:1、创新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促进学生不断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与手段,勇于探索。2、主体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3、全体性: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是少数学习尖子或学习最差的几个学生,这是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4、全面性: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思想品德、和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应试教育异化了教育的本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转化为只追求智育的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园地。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根据思想政治教学的知识广泛性、时事性、说服性、列举事实性等特点。网络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为实现这种教育的最好教学方式和手段。

现笔者结合思想政治“四结合”的教学经验,就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与素质教育谈谈看法。

一、网络教学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创新性

总书记在谈到创新时,他深刻地阐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引进技术,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我们贯彻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之源。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和训练教育对象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性智力。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不仅仅于课本上所学到的东西,课本上学习的东西太少了,应试教育就是这种一切为了考试、升学率的教育,偏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课外知识和其它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本来就是一门讲授型、趣味性不强的课程,很多教师只会对学生讲授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课下老师对学生训练知识,完全是课本的“知识”,轻视对学生辩析能力、查找资料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自己需要的知识能力等。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后果。素质教育则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解决一切问题。

网络教学是教师利用Internet网络的资源共享,指导学生自己去查找知识、辩别知识的真伪、选择知识、创造知识和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利用网络中庞大的资料库,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想象能力。一个创新能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且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思想政治网络教学正好可以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网络教学的特殊功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创造才能。

二、网络教学手段能有效增强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学生主体性

增强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教学是由老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完成的思维活动,必须摆正教与学的位置,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效的因素,是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学知识,学做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严密而灵活的施教方式,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而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中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因此,强政治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前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分强调教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发挥。在时代呼唤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反思高校教学改革中对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教学规律的遵循和落实状况,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为基本出发点的状况,促使高校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自,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的“应试教育”是:老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反复训练,学生一直处于听知识、记知识、练知识、考知识被动状态。为适应各种考试,教师通常采取简单重复的大容量训练,随时以考试为指挥棒,总希望通过考试来强制学生学习。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下的被动学习,他们不可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难以树立自信心和尝试成功的喜悦,更少有机会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著名教改专家魏书生说过:“再聪明的人,被动时也就会变得十分愚蠢”。可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枯燥且低效的。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从重教转向重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实践证明,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理解、吸收、转化和应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能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调整;精心组织网上课堂训练,及时诊断,可让学生参与网上讨论、网上发表见解。总之,思想政治教师应该通过网络教学,能够把每个知识点与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调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时刻处于主动、活跃状态,认真钻研、不断尝试,当他们力所能及地达到相关目标后,成功的喜悦就自然能体会。一旦尝试成功,又必将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其主体参与意识。

三、网络教学手段能有效增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教师的说与读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网络多媒教学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尤为重要。声情并茂的朗读、演讲、表演会感染学生,扣其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听得动情,听得入迷,就会萌发出跃跃欲试之感。学生在多媒体网络阅览室里更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知识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练习、考试等,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可见,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为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提供了技术保障。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从一支粉笔、一张嘴发展到幻灯、录相、VCD、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一直到现在的Internet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更具优势,利用Internet来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与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相比,极大的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这种优越性使得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更具有主动性,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自己学习,比如:电子邮件,BBS,WWW,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四、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要求的知识全面性

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能调动学生多参与学习过程,集中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同时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大优势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理论变得简单、直接,寓教于乐,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讲授高一银行的作用时,我就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而有关银行的的材料又是教材上很少,于是我就让全体学生在Internet网上搜集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在网上上课,大家搜集到的资料集中起来。以此来巩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再如:讲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关于中国为什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何对待入世问题及在入世问题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和入世进程等问题的答案。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思想品德、和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应试教育异化了教育的本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转化为只追求智育的发展。思想政治课应试教育只是为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而教育。没有把学生的所有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思想政治课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你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很少告诉学生“做了以后会怎么样”“学习思想政治课有什么用”“如何学习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学习与其它课程是否有联系?联系在哪里?”我在上第一节政治课就告诉学生“别为学习政治课而学习,而要为学习政治课对我有什么作用,学好政治课对我学习其它课程或处理实际事务有什么好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自由地在网上查找自己想要的一切知识,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发现很多关于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和语文的知识,特别是历史的内容。从而增大他们的知识面,全面发展他们的知识结构。

五、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有人说“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力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告诉人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所以,激发兴趣成了当代教学的主旋律。网络教育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静止的语言文字“生动”起来,促使学生为之愉悦,为之兴奋,以致产生浓浓的兴趣。若学生能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网络课件,则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搜索”这一手段,通过对一些关键字的查询,随时从关键字“搜索”出去,转到网络庞大的资料库中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教育部在《初、中等学校校园网建设规范》中明确规定校园网的主要功能是:学生学习功能、教师备课教学功能、教务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和对外交流功能。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也体现了这种要求。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被大家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完整的定义: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优势,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哪些知识不懂或有疑问自己在网上解决,这样做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学习功能的目的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适时运用网络教学手段,会大大优化我们的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认识网络教学手段的作用,让网络教学手段在素质教育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1年6-12期。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教育发展研究》99素质教育专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