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5-18 05:19:29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

2结果

2.1人员岗位配置情况

目前,该省108个县级食药局“三定方案”已通过当地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定核准。其中,县级食药局及所属稽查分局已基本改革到位。此次该省1269个乡镇群共成立乡镇食药所1140个。县级食药局及稽查分局划转人员主要为原县级食药局人员、工商局人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人员、商务局人员、卫生监督局人员。各乡镇食药所划转人员主要为原乡镇卫生院人员、乡镇中小学教师及少量乡镇政府人员。

2.2性别分布情况

全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应划转人员7769人,实际到位6660人,到位率为85.7%。其中,男性工作人员4679人,女性工作人员1981人,男女比例为1∶0.42。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总体多于女性,而且随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事业的发展,男性比例数量还将呈上升趋势。

2.3年龄分布情况

县级食药局主要以40~50岁人员为主,稽查分局以40岁人员为主,乡镇食药所以30岁以下人员为主。从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县级食药局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稽查局人员年龄适中,乡镇食药所工作人员则比较年轻。全系统人员平均年龄为41.8岁,年龄层次总体合理。

2.4学历分布情况

县级食药局人员中,研究生占7%、本科占35%、大专占32%、中专(高中)及以下占26%。稽查分局人员中,本科占23%、大专占14%、中专(高中)及以下占63%。乡镇食药所人员中,本科占12%、大专占33%、中专(高中)及以下占55%。数据分析表明,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人员拥有高学历者较少,学历层次大部分集中在中等水平,符合我国省、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越往基层,人员学历越低”的趋势。

2.5专业构成情况

该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工作人员中,药学专业(含中、西药)占29.67%、医学相关专业占11.13%、食品专业占1.24%、法律专业占12.88%、化学专业占1.95%、经济专业占11.91%、医疗器械相关专业占1.11%、其他专业占30.12%。数据分析显示,划转人员专业分布多元化,但食品药品相关专业如药学、医学、食品、法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2.6专业技术职称类别等级情况

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含医药工程师、主管中西药师、主治医师、主管护师、主管技师、中级经济师、中小学中级教师)占26%,初级职称(含医师、护师、中西药师、护士、医学检验技士、助理经济师、中小学初级教师)占19%。通过数据分析看出,该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较多,且中级职称者所占比例较高,这部分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区卫生监督局、卫生院、乡镇中小学教师和少数原县级食药局划转人员。

2.7人员所属编制情况

此轮机构改革,该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编制身份多样,按《湖北省编办关于加快推进县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鄂编办函〔2014〕60号)文件“保留划转人员的职级待遇,逐步消化”的精神,新组建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人员编制类别分别有行政公务员编制、参公管理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机关工勤编制和事业工勤编制。

3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的监管能力和水平。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体制改革已基本到位,形成了中央到地方“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但由于在此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改革中,国家精神是不新增加人员编制,所需人员由各职能部门统筹调剂解决,因此各县、市、区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篇2

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文件精神,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迎来第三轮机构改革,文件精神明确"整合监管职能、监管机构、监管队伍、技术资源与健全基层管理体系",自此,中国延续了十年的以"综合协调、分段监管"为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基本宣告终结,此前散落在原国务院食安办、国家食药监局以及国家卫计委、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等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正被无缝整合。形成国家、省、市、县、乡镇 "四位一体"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鄂政发〔2013〕36号)和《省编办关于县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有关部门职责调整机构整合和人员编制划转的通知》(鄂编办文〔2013〕133号)精神,我区早行动、早部署,积极稳妥开展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笔者亲身经历此轮机构改革,目前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机构、职能、人员" 已改革到位,新组建的咸安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4年4月正式揭牌运行。

人力资源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资源构成的第一资源,直接影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事业的发展。为合理配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笔者就本系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人力资源进行分析,为制定咸安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队伍发展策略提供调研资料,也可为其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兄弟单位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人员基本资料 资料由咸宁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咸宁市咸安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

1.2方法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以下简称区局机关)、所属稽查分局及各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以下简称乡镇食药所)工作人员纳入统计分析,重点分析人员岗位配置、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职称、执业资格、人员编制及食品药品系统聘任认证检查员情况等。

2结果[1~5]

2.1 人员岗位配置情况 经咸宁市咸安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定核准的"三定方案",咸安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共核定编制人员86人。目前相关职责人员已划转到位,共到位75人,其中区局机关20人,稽查分局16人,各乡镇食药所共39人。

其中区局机关主要以原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区商务局划转人员为主,稽查分局人员主要以原区卫生监督管理局划转人员为主,各乡镇食药所工作人员主要以原乡镇卫生院划转人员为主,各乡镇食药所负责人则以原区工商局划转人员为主,其出发点是考虑到工商局人员本身具有执法管理经验,适合新岗位前期工作的开展。

2.2 性别分布情况 全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中男性工作人员55人,女性工作人员20人,男女比例为1:0.36。从性别结构来分析男性总体多于女性,而且随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事业的发展男性比例数量还将会呈上升趋势。

2.3 年龄分布情况 区局机关主要以40~50岁人员为主,稽查分局为30~40岁左右人员比例相持平,乡镇食药所为30岁以下人员为主。从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区局机关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稽查局人员年龄适中,乡镇食药所工作人员则比较年轻。全系统人员平均年龄为40.4岁,年龄层次总体合理。

2.4 学历分布情况 区局机关20人中,本科学历为 5%,大专学历为60%,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为35%。稽查分局16人中,专科学历为31%,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为69%。乡镇食药所39人中本科学历为5%,大专学历为33%,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为51%。数据分析表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人员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分别为9%、40%、51%。反映出拥有本科学历人员较少且无研究生学历人员,整体层次比重较大集中在中等水平。符合我国省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越往基层人员学历越走低的趋势[6]。

2.5专业构成情况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工作人员中,药学专业(含中西药)为7%、医学专业(含中西医结合、防疫、医士、医学检验、卫生管理)为13%、护理专业为10%、食品专业为4%、公共卫生专业为1%、法律专业为2%。经济专业为4%、工商管理专业为21%、其他专业为38%。 数据显示划转人员专业分布呈现多元化而专业性不强,其中涉及主要专业有药学、医学、食品、法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2.6职称类别等级及执业资格情况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含医药工程师、主管药师、主治医师、主管护师、主管技师、中级经济师)为34%,初级职称(含医师、护师、护士、医学检验技士)为5%。通过分析得出全区系统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较多,中级职称比例较高,这一部分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主要是在原区卫生监督管理局、卫生院人员和少数原区局机关工作人员。取得执业资格的执业护士为10%,其他执业资格无(如执业医师等),与食品药品相关的执业资格如执业药师(含中西药)为2%。

2.7 人员所属编制情况 经咸安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决定"保留划转人员的职级待遇,逐步消化"的文件精神,新组建的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员编制情况分别存在有行政公务员编制、参公管理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机关工勤编制和事业工勤编制。

2.8 食品药品系统聘任认证检查员情况 从聘任认证检查员类别来看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拥有国家GMP检查员1人,市级零售GSP检查员5人。从认证检查员岗位分布来看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拥有国家GMP检查员1人、市级零售GSP检查员3人、稽查分局拥有市级零售GSP检查员1人、乡镇食药所拥有市级零售GSP检查员1人。

3讨论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能力由多种因素决定,人员配置和人员素质是起关键作用的。咸安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员从划转到位及岗位配置情况来看基本合理,但新组建的乡镇食药所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3.1 乡镇执法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为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派出机构,是最前沿的一线基层机构,也是暴露出执法问题最多的部门。由于乡镇执法人员多以原卫生院人员为主,负责人以工商局人员为主,这种配合优点是便于前期执法工作开展,但后期就显得"后劲不足",在"四品一械"监管中工商局人员对食品流通环节较为熟悉,卫生院划转人员对"四品一械"监管对象大部分都较了解,也熟悉本乡镇情况,利于执法工作开展,但缺乏执法工作经验,不懂执法、不会写执法文书。这种组合可以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但这种参差不齐执法模式在短期内将无法改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培训才能逐渐熟悉业务。在乡镇食药所由于人手少,往往承担着多项监管任务,尤其是非专业人士进入食药系统的,熟悉业务的时间则更长。

3.2 乡镇执法人员数量总量相对不足 咸安区行政区域下辖10个乡镇(不含3个社区街道),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要求此次共成立了10个乡镇食药所,按乡镇人口5万人以下核编4~6名;人口5万以上核编6~8名的标准配置,平均到每个乡镇约为4名编制。笔者所在的马桥镇为咸安区乡镇群中经济文化较为适中为代表来进行阐述,我镇有常驻人口3.2万,有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户230多户 (含自然消减和平均以每月2户的速度在增加),我所实有执法工作人员3人,要对他们生产经营做到全程监管,按照每次监管执法需安排2人的规定,我所3名监管工作人员即使全天候马不停蹄工作也很难匹配,更别说本级政府及上级局交办的其他工作事宜等。

故以此原则定编乡镇食药所人数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按照本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万分之三的标准,明确人员编制或是按照区域被管理对象数量一定比例(如2%)配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重点考虑乡镇行政区域的人口、食品药品监管任务量等因素,兼顾考虑行政区域面积、交通等因素,按照保障履职的原则,争取同级编办的支持。

3.3 机构性质与执法工作人员身份不统一 此轮机构改革彻底结束了食品监管史上的"九龙治水"的分段监管模式,通过整合实现了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统一监管。但由于历史原因,从省以下开始从事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监管的执法工作人员编制也是"五花八门", 有行政公务员编制、参公管理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机关工勤编制和事业工勤编制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单位性质为行政机构,而从卫生院划转来的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专业知识并且常年战斗在第一前线,由于是事业编制不具有行政处罚法法律意义上的处罚主体资格,虽通过编办明确机构执法职责后解决了委托执法权事宜,但与局机关人员身份不统一,没有同拥有公务员身份一样的归属感而影响了执法权威性。建议争取市公务员局支持进行定向招考,解决一批事业编制人员公务员身份。

总体而言,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人力资源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在人员性别、专业、学历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基层派出机构乡镇食药所还存在着工作人员执法水平参差不齐、执法人员数量不足、执法人员编制身份不统一等突出问题。因此,此轮机构改革理顺监管体制后应加强监管人员素质建设,解决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期达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李顺平,尹爱田,井珊珊,等.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与变化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 30 (8):42.

[2] 沈益妹,顾志伟, 俞梅华.湖州市乡镇疾病控制人力资源及职能履行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7):720.

[3] 宋燕,邵蓉.我国药品监管队伍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J].中国药业.2009,18(8):4.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25-04

一、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背景

高校实践教学是本科生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本科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高校实践教学有利于本科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食品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积极发现问题,用创新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是教学科研和示范推广的重要基地。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始终把大学生整体培养目标作为办学的宗旨,把“以学生为本,强化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还指出,通过建设实践基地,承担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福建省教育厅认真传达教育部精神,指出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这三个方面,对新时期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重点强调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形成工作合力、加大经费投入等。

二、高校食品类实践教学基地概况

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为例,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拥有福建省内唯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唯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食品科学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60名,其中专任教师40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26名,比例达到70%,具有博士学位者24名,比例达到65%;具有正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的老师13名,比例为35%,副高级职称的老师16名,比例为43%。

食品科学学院现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三个本科专业,设有食品科学基础实验室、食品工程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室和化工原理等四个本科教学实验室。2013年,学校增加立项支持“粮食与油脂工程实验室”设备更新及实验室改造。学院实验室总面积达7000m2,仪器设备总值近2200万元,拥有一个省级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一个校级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实验中心;依托省内二十余家有影响力的食品及卫生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近五年承担各级科研课题一百余项,其中部级课题22项,经费占经费总额的51.7%,转化科研成果73项。

食品科学学院建设有1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有20家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分布在五个地区,分别是闽东地区、闽南地区、闽西地区、闽北地区、闽中地区。详见表1:食品科学学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汇总表,表2:食品科学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汇总表。

三、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教师只重视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学生实验操作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工作的指导不够。虽然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趋势,但是实践教学并没有完全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没有将实践教学的理念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没有将实践教学贯穿高等教育的全部过程。实践教学占人才培养方案的比重小,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精力少,只停留在签订协议的表面层次上。

2.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大多只是签订协议、挂个招牌,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固定的实践教学场所,学校和企业对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少,没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实训设备,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

3.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虽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校企合作、发展实践教学的政策,但是还没有建立与之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定位、设施标准、经费渠道、教学过程、目标责任等各个方面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实践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4.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往往只是简单地进行基地介绍、参观企业生产线,并没有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没有安排学生到一线岗位锻炼,许多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不愿意安排学生到技术应用型岗位或实验研发岗位,担心学生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5.实践教学基地缺乏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基地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结构不够合理,由于没有相应的待遇配备,缺乏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何谓“双师型”教师,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双师型”教师特别适合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

四、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

1.高校提高重视程度,强化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工作要结合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科专业情况,从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出发,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加强实践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2.设立专项资金,保证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基地教学条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部级、省级、校级实践教学基地,让它们起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共享,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社会积极宣传实践教学,企业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和教学条件,高校设立实践教学专项资金,多管齐下,真正实现校企合作。

3.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评价体系。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实践教学基地的政策,不断建全完善管理体制,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评价体系,合理配置基地的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要明确功能定位、制定设施标准、监督教学环节、审计经费使用、确定目标责任,实现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4.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组织学生融入生产研发。学生在了解企业概况和规章制度并进行相关的操作安全培训后,企业可以小范围有选择性地放手让部分优秀学生深入生产车间,加入实验研发中心,真正地实现教学、生产、科研的相互结合,才能使实践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为基地发展提供新生力量,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鼓励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兼任基地指导教师。实践教学基地需要一支教学理论先进、实践功底扎实的“双师”型教师,而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恰恰能很好地满足基地师资队伍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人员稳定、专兼结合、理念先进、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五、实践教学基地整体模式研究

针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基地建设、基地管理、基地生产、基地教学、基地科研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模式研究,初步设计了五个模块,便于实践教学基地的目标实现、规范操作、合理运行。

总之,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食品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充分结合食品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过程的积极,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达到“产学研”结合的目标,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兵丽,郑长涛,戴克林.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5):206-209.

[2]田祥宇,王晓燕.发散式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2):79-83.

[3]李伟,朱志平,陈兆夏,王恬.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4):97-100.

[4]苏世杰,唐文献,齐继阳,周宏根.面向“卓越计划”的校企共赢型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29-232.

[5]徐惠娟,黄峻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科技学院学院,2015,(4):99-100.

[6]孙锦,郭世荣,束胜,王健.构建农业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05-108.

Research on Foo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ZHANG Qiao-hang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19-02

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世界上的著名高校都对实验室的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实验室也在高校产生,如英国牛津大学卢瑟福实验室,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等,这些高校曾经诞生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对实验室的建设已经日益重视,特别是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所谓的实践教学,从高校层面来讲,实验室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食品专业最早开设于1989年前后,涉及高校在20所左右。截止到2010年,拥有食品学科专业的高校数量已达460多所,其中本科以上院校200多所,高职类院校260多所,近20年的时间,食品学科的高等教育资源数量整整翻了23倍,在校大学生达到20万人[1,2]。可见政府在这二十多年中在高校食品类专业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促使中国高校的食品学科有了强劲的发展。但高校食品学科专业的发展同其他专业一样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使得高校食品学科在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上与学科整体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生产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各个高校都在不断引进高层次的仪器设备,为了促进本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引进一些对专业要求较高的仪器设备,这类设备一般价格昂贵,从几十万甚至到几百上千万不等,需要有非常丰富的具有食品学科类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操作并开发其更加丰富的专业功能,因此,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目前在高校学科建设中也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解放思想、完善聘用制度、素质培养、晋升制度等方面着手阐述食品学科方面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我国高校实验室属于国家创新体系三个金字塔和一个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创新体系金字塔的源泉、基础和生力军[3]。国外政府对高校实验室建设非常重视,实验室通常由相关领域的教授和工程师、研究生组成。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还基本停留在教辅阶段,急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促进理论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无主辅之分,认识到实验教学教师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淡化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学教师之间的身份界限,在政策上给予与理论教师同等支持。普通高校实验室向省级高校实验室看齐,省级实验室向国家重点实验室看齐,国家重点实验室向国外高校知名实验室看齐,逐步学习国外实验室管理经验,使得高校实验室不再成为教辅之所,真正成为创新力量的坚强后盾。高校实验室教学教师也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国家所处变革时期对学科提出的新的实践要求,充分肯定自身所处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要从观念上逐步改变较为被动的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的思想,主动树立从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教学、促进教育发展的观念,使得高校实验室不仅是服务学生,更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生力军的主要场地。高校实验教学教师要把自己的目标定位等同于理论教师,积极发展自身素质,充实高校教师队伍。

二、完善“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实验队伍聘用制度

目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普遍采用“专职”模式,“兼职”模式较为少见。而且通常情况下实验技术队伍教师相对理论教师人数少之又少,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为例,全院50多名教职工,从事教学实验的只有9名。这9名教师不仅是相关仪器设备管理维护员,也承担了全院所有理论教师的实验课程,日常工作繁琐且实验教学工作量大,因此很难让他们教有余力,促进自身发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因此一方面要让专职实验教师能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又要维持正常的实验室管理工作,同时能带入更多的实践教学新鲜血液,实验队伍聘用制度应积极结合“专职”和“兼职”模式,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兼职实验教学人员可以由三部分人组成,分别为新引进青年教师、助管学生和企业高工。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一般来自外校,通常没有教学经验,但是具有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且理论知识结构与本校教师有所区别,为实验教学提供新鲜力量,可一般要求其2年内兼职从事实验教学任务,深刻体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以后的理论教学做准备,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设置实验室学生助管岗位,一方面可让学生对实验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使得实验教学专职教师能够从部分工作中解放出来,花更多的时间放在提高自身发展、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方面。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社会,教学必须与社会需要结合,相比于理论教学,建立在实验室基础之上的实践教学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食品学科实验室教学与食品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信息交流和实践结合,正真做到高校教育与社会的产学研相结合。可以吸纳优秀的食品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担任实验教学任务,同时积极参与到专职实验教师队伍的教学大纲编制中,为培养出真正的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而做出贡献。

三、提高实验队伍人才素质,建立培养机制

提高实验队伍人才素质,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思想素质,一方面为业务能力。思想素质方面必须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从某种角度来讲,教育也是一种公益事业,承载着人类发展的艰巨任务,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能踏实工作,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实验教学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先进的食品学科知识,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要切实制定食品学科实验教学教师继续培养机制,具体可通过一些实施性较强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来执行。另外对于比较优秀的一些实验技术人才,可以加入高校人才计划中给予资助,依据实验技术个人发展特点,对于较优秀的实验技术人才采用较长周期的岗位聘任支持期限和经费资助额度,由学校提供特别津贴。聘期结束后,由学校组织期满评估,对于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实验技术等方面的成效开展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指导入选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期满评估优秀者可续聘。

四、完善晋升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目前在高校中关于实验技术队伍的高级职称设定的岗位和数量较少,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实验技术系列的正高级职称,因此需要拟订实验技术系列高级职务的评审条件,增加实验技术系列的正高级职称。国内部分高校(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4]等)已经开展了正高级职称的评定工作。相关评聘政策具体考虑到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例如评聘研究员,申报者只需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但1958年以后出生的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申报者业绩根据其具体从事的岗位(主要从事实验教学和主要从事仪器设备管理)分开要求。承担项目、、专利、奖项等均向实验技术方面倾斜。浙江大学还设立了实验人员“求是特聘实验岗”,上海大学实行了“技术总监制”,其最高岗位津贴待遇与博导教授相当。除了在晋升制度上要给实验技术人员一定的上升空间外,还需要制定一些依据本学科的发展特点而设立一些特殊的奖励政策、完善奖励机制、肯定教学实验教师的工作成效,增加工作积极性。由于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可能完成的工作不同,可以设立不同奖项,如食品分析技术创新奖、食品工艺创新实验奖,新产品开发创意奖,专门从事食品仪器设备管理和维护的可设立食品仪器新功能开发奖等,充分调动教学实验中心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由于教学实验中心主要针对本科学生开放,一般情况下,寒暑假实验技术岗教师是休息时间。实际上在这段时间内很多实验教学设备还针对研究生开放,无形中增加了相关教师的工作量,可以设立相当的补贴和建立适当的规章制度,使得实验技术教师能兼顾到个人休息和自愿加班时间。

参考文献:

[1]姜启兴,夏书芹,夏文水.我国食品专业现状比较分析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002):10-12.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篇5

1引言

现在发酵食品已经成为食品工业中的重要分支。就广义而言,凡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制取的食品都可称为发酵食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高等院校对发酵工程课等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将主要从高职教育理论出发,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突出对高职教育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教学和培养。

2发酵食品生产课程教学现状

发酵食品生产课的授课对象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是一门专业课,共90学时,6学分,其中理论课程为56学时,实践课程为34学时,相对于其他课程的实践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较大,是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如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后学习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发酵食品生产技术的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加强对实践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规范化设计和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对今后从事发酵食品生产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3发酵食品生产课程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1]。发酵食品生产课程目标设计是通过项目实施,学生能够进行发酵食品生产流程的设计,并根据产品质量规范生产发酵食品,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实现发酵过程的优化。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发酵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发酵食品生产过程的操作要点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真实生产情境,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树立安全生产和节约成本的意识,为今后从事发酵食品生产和管理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4发酵食品生产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共分为7个项目,项目的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到拓展,由单项到综合,由课内到课外,任务的实施体现了工作过程的连续性,符合生产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完成典型发酵食品的生产任务。具体项目和任务设计见表1。

表1发酵食品生产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

项目名称任务名称学时项目1:宜昌安琪公司酵母的生产

(入门项目)1.1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121.2 K酵母2109菌种的选育1.3干酵母成品的加工项目2:牡丹江松城食品厂酱油的生产

(主导项目)2.1生产原料的处理122.2酱油种曲的制备2.3酱油的生产项目3:牡丹江红星食品厂老酸奶的生产

(主导项目)3.1原料乳的标准化操作203.2乳酸发酵剂的制备3.3老酸奶的生产3.4老酸奶的品质检测项目4:河南莲花集团味精的生产

(主导项目)4.1淀粉水解糖的制备184.2生产菌种的培养4.3谷氨酸的生产4.4味精的成品加工项目5:黑龙江日成酶制剂有限公司糖化酶的生产

(综合项目)5.1生产菌的选育165.2糖化酶发酵液的制备5.3糖化酶的分离提取项目6:牡丹江味园珍腐乳的生产

(课外项目)6.1腐乳的生产66.2 腐乳的质量检验项目7:牡丹江花荷啤酒的生产

(课外项目)7.1 啤酒的生产67.2 啤酒的质量检验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2~4]。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由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5]。

5发酵食品生产课程教学实施

5.1兴趣引导

教师通过自我介绍,引起学生关注,提高教师影响力。教师介绍发酵食品生产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介绍本门课程的学习与今后学生所胜任的就业岗位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发酵食品生产的重要性。

5.2课程介绍

首先,教师介绍《发酵食品生产》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其次,介绍发酵食品生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使学生了解实施的项目内容和任务安排。最后,教师介绍课程的考核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5.3建立项目的教学情境

本门课程针对的就业岗位较多,包括食品公司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质检员等,不同项目中师生模拟的角色不同。例如第一个项目(宜昌安琪公司酵母的生产)的教学情景和师生模拟的角色为:教师担任安琪酵母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学生担任安琪酵母有限公司的生产员;成立生产车间,共设4个学习小组,每组成员4~5人,选取一名组长,负责领取工作任务并阐述工作方案;技术总监(教师)负责生产过程中技术的指导、检查与验收,生产员(学生)负责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5.4进入教学主题

首先,告知学生本次课的学习任务。其次,提出工作要求。然后,布置工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制定生产方案。最后,师生行动,学生收集资料,制定工作方案初稿;教师指导,并引导学生对初案进行讨论;学生修改工作方案,展示交流各小组的方案。

5.5总结

每次学习任务结束时,由学生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最后由教师给予相应评价和总结。

6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6.1注重实践环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发酵食品生产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密切结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由浅入深,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学生能够掌握发酵食品生产任务和要求,学会典型发酵食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6.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启发并引导学生了解生产中常见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主要操作要点,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直观化[6]。

6.3不断完善实验设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随着本院对教学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食品实训室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日趋完善。《发酵食品生产》的课程设计体现了较强的实践性,学生要在“做中学,学中做”,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实践条件。因此,要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将来从事食品生产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褚洋洋,王莹.《农产品加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6).

[2] 杨梅,李力群.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甘肃科技,2011(2).

[3] 林标声,罗茂春.《食品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2).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篇6

一、食品加工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 单元课程设计的能力

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从课程的单元设计开始。首先应分析传统的课程教学设计,找出其问题所在,然后开展按照新的职业教育观念进行的课程教学设计。食品加工专业课程的教师先从观念上找到自己需要改选的地方,结合自己承担的课程,训练按照先进观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能力。

根据单元课程教学设计结合任务驱动法,合理组织课堂,是完成任务的关键。下面,就以单元课程设计任务驱动法为例说明单元课程教学程序。

单元课题的制定:根据课程内容按照能力目标制定课题;

任务的设定:根据单元课程制定训练项目的能力;

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任务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实训操作前应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给予达到的途径引导。学生在接受任务有一个阶段,我们称为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学生要做好心理准备,理解任务,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引导,进行必要的暗示,使学生完成任务少走弯路。但在此过程中予以暗示即可,即只给出首尾而忽略中间,千万不可固定步骤,以禁锢学生的思维。

学研结合: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引导学生学、练、研相结合,探索知识规律和奥秘,寻求获取知识、掌握科学规律的方法。

检验与评价:学生任务的完成优劣也要预先考虑,能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预见性,在进行检验和评价时能做到合理解释,符合主题。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适当引导学生向预期结果发展,作出合理评价。

扩展和细化: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求知欲方向继续深入了解,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要求在任务的设计方面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大多数同学了解掌握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即对完成得好的学生应提出扩展的意见,对学有难度的学生应给出细化的要求。

具有课堂设计的能力,能安排整堂课的时间,掌握节奏,从内容的引入、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训的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过程的指导以及结果的总结和评价等这六个方面来设计,能使整堂课围绕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展开,做到有的放矢。

2. 市场调研的能力

能对周边食品加工行业、企业整体的社会需求进行调研,了解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趋势,熟悉食品加工类行业的发展模式,了解岗位需求,进而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岗位能力,并针对岗位能力进行综合及专项训练,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符合行业用工要求,使学生能尽快上岗,达到校企合作、用工无缝对接。

通过向学生提供食品加工、分析检测等工作场所的文化以及期望的机会,对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以此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职业决策能力和就业技能,教育学生热爱食品加工专业,寓职业道德于教学之中。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能独立地操作计算机,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搜集教学资料,将最新的信息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能独立地制作课件,使授课内容生动、新颖;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演示仪器进行授课。

二、食品加工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1.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的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以传播理论和技能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分析、评价其结果,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骨干教师应具有制订课程整体教学计划,并根据课程整体教学计划编写教材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为指导,根据任务项目设计教学内容,将加工、分析教学内容精心组织,重点突出、难点化解,体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2. 实践、实训教学能力

教师能够有效地指导食品加工专业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食品加工技能及检测技能,耐心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加工类技能,并具有组织学生进行整合训练的能力,采取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能严格执行食品加工专业实践课的单元设计,教学实践目的明确,突出能力目标。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加工、检测技能,具有专业课示范教学能力。能及时准确解答学生提出的食品加工及分析疑难问题,并善于处理分析检测实践中的突发性问题。

在实训过程中能强调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认真、及时检查和批阅实践报告,做好实践总结工作。

应食品加工专业的市场需求,每年在食品生产季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食品专业教师能组织本专业学生到各个食品厂参加实践实习锻炼,带实习教师能有效及时地沟通学生及企业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企业管理学生,教导学生尽快掌握各个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教师要能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适应企业文化,完成实习任务。

3. 课程整合、开发能力

以教材为基准,根据市场行情组织、整合食品加工教学内容。食品加工类包括焙烤、乳品、肉及肉制品、软饮料等多个领域,食品分析是对加工类产品进行检测,共分为三个部分:感官评定、理化分析和微生物检验,也可以根据市场中常见的食品,从食品的种类出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做到以能力为本位,按照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来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整体教学设计,具有制定《课程标准》的能力。

4. 教学科研能力

本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对食品加工、检测文化、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研究能力;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通过实践教学总结教学规律反过来指导教学,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具备开发教学案例的能力,根据食品专业的市场发展,及时了解并更新加工、检测教材中的案例,同时具有协作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获得食品加工专业点的最新知识,始终与社会加工、检测行业保持密切接触,力争做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接受继续教育,能不断地加强对食品加工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骨干教师具有指导、培训年轻教师的能力;本专业骨干教师应不断提高组织教科研的能力,和食品加工相关企业合作,共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及研发新产品、新工艺。

综上所述,通过培养食品加工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食品加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制定食品加工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评定标准提供了依据,并成为食品加工专业教师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卢亚萍,屈守方,刘训龙.如何评定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教师的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77-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该计划,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工科专业,属于工程教育范畴,肩负着为食品企业培养食品工程师的重任,是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1]。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许多高校以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标,对高校工程教育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认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本文围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参照工程教育认证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状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目前该协议组织共有15个正式成员、7个预备成员,我国是第21个成员。该协议要求各正式成员采用实质等效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政策和程序,这对促进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已经有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昌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10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其中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已经完成第二轮认证[3],大连工业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4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加2014年度专业认证。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导向性作用。

二、工程教育认证中对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要求

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规定,对工科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的要求包括以下[4]:

(一)课程体系方面

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基础课程应包括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

1.工程基础类课程。各校可自行设置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工程制图基础知识,食品机械工程基础知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

2.专业基础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基础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物性变化、组织变化;食品各种危害因素及其检测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等;食品原料与成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营养特性、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机制。

3.专业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工艺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生产车间与工厂设计、食品产品开发、食品管理、食品法规、食品贸易、食品流通、营养与健康、加工与环境等。

(二)实践环节方面

必须包含的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或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三)毕业设计(论文)方面

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工作量应在12周以上;毕业设计应有反映工业化生产规模与水平的食品工厂、设备、工艺设计图纸;以产品开发为主的毕业设计,应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毕业论文应以解决工业化生产问题需求为目的。

毕业设计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技术方案选择,工艺计算,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工程图纸绘制,设计说明书,结题答辩等。毕业论文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论文撰写,结题答辩等。

三、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因此要求学生掌握食品科学及食品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5],但是很多学校存在重工艺、轻工程,重论文、轻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表现在工程制图、金工实践、工程设计方面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专业课教师自身工程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高学历却无工程背景,既有工程背景,学术水平又高的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学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毕业,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缺少食品企业生产技术、工程及工厂设计的实际经验,有的甚至无工程专业教育背景[6]。由于顶层设计的问题,近几年高校注重SCI论文的发表,将教师的职称、评优、考核等与挂钩,重科研,轻教学,青年教师更愿意扎根实验室,而不愿意到企业一线指导。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这些都严重影响工程教学质量。

(三)考核体系不健全,难以体现学生工程教育水平

高校大部分课程的成绩均以期末考试为主,实践环节特别是工程相关实践在学生综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学生的课程实践、毕业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较低,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不重视。

四、以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加大工程类相关课程设置

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保留《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设计基础》、《食品机械与设备》、《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新增工程类课程如《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基础》、《计算机绘图》、《C语言程序设计》、《化工仪表与自动化》、《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等课程。在实践课程方面,删除课程论文类实践如《食品工艺学》课程论文,新增《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工程训练(金工实习)、《食品新产品开发设计》、《食品工厂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工程类相关的实践环节。

(二)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进校讲课

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现今所招聘青年教师学历高,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问题,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将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锻炼与职称考核、评优等挂钩,要求申报高一级职称晋升的青年教师,至少有半年企业或生产基地实践的经历。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引进企业专家进校,除为本科生授课外,实施“双师制”,请企业专家担任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时,加强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

将原先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时从4.0学时提高到6.0学时,周数从8周提高到12周。针对之前毕业学生主要以毕业论文为主,规定每位教师所带的学生中必须有50%以上做毕业设计。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课程考试改革,将课程考核从过去的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加大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课堂小测、实践等环节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最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0%。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减轻学生期末压力,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

五、结语

课程体系改革仅仅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技能,还需要其他多个方面的持续改进,比如师资队伍建设、毕业条件、支持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力争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工程领域专业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52,6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任海伟,陈晓前,张轶,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粮油加工,2014,(8):71-77.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篇8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目前该专业是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是本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校该课程组教师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该课程组教师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本校该课程工学结合改革所涉及的教学目标、课程改革方案等内容,以便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中得到借鉴和应用。

一、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一门技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关键技术在食品企业中具有广泛应用,有必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改革。

1、职业能力目标包括:①能进行试验设计,优化某产品工艺条件及配方;②能起草某产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③能判断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的基本要求;④能判断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基本要求;⑤能针对某食品生产过程案例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编制HACCP计划初稿;⑥能针对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内审案例,能判断合格项或不合格项。

2、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①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和食品质量控制的主要研究内容,了解食品安全的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动态;②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③掌握常用质量控制工具及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在食品案例中的运用,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活动能从管理角度做出正确判断。

3、本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包括:①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和素质以及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②培养学生具备食品安全的风险意识、质量控制的基本意识;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改革方案

当前,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教学实施的特色,它强调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岗位与职业行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本课程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1、以“典型食品生产”为载体,依据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岗位要求”,确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为核心,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体系,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十个能力训练项目,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学习”和“工作”的紧密结合。

表1课程教学单元与能力训练项目

教学单元名称

能力训练项目

食品安全事件分析

典型食品安全事件分析训练

食品工艺配方优化设计

果汁饮料工艺配方优化设计

QC七工具应用

食品加工过程QC七工具案例应用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起草果汁饮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

提出改造学校食品加工实训室方案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查找食品工厂常见卫生问题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起草果汁饮料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

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

依据ISO9001标准查找企业案例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篇9

高校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和提炼。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该具备高等学校(大学)校园文化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自己的特定属性和内涵。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提出要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2010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提出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的目标,说明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对于大多数建校不久的高职院校来说,高职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一样,历史较短,底蕴不足。要确立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就需要一个长期的摸索和积累的过程。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前身为是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升格为高职,曾是国内唯一以食品行业为背景、以食品科学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公办高职院校,现为苏北唯一的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院自成立之初,依托本地区得天独厚的食品优势,植根于食品职业教育不动摇,有着鲜明的食品专业特色。现有41个专业涵盖了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机械、食品质量控制、食品贮运与营销及餐饮服务等主要环节;专业建设提出了“围绕食品产业链,做强优势专业群”整体规划,专业实施推行“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加强校政行企合作,搭建江苏食品职教集团等发展平台,在人才培养中实施 “大食品”文化建设,进而形成了以“诚信”、“良心”为核心的食品文化体系。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

近几年,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将校园文化建设,也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但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和实践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高职院校没有理解何为校园文化,以为搞几台晚会,办几场讲座,就是校园文化;有的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定位不准,认为普通高校的人文素养文化就是校园文化;有的高职院校曲解校园文化,将校园“用心”布置,满校园全是“文化”,反而是没了文化。更多的高职院校,照搬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结果由于学校历史底蕴、学校人文环境和师生素质结构等问题,校园文化搞得不伦不类,显示出了另类“特色”。

自2006年以来,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是示范性和骨干校建设。各高职院校各显神通,与其说是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力的较量,不如说是发展内涵和办学特色的比拼,其很大程度就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上。为此,为提高各自影响力,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骨干校在学院内涵建设,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有的还形成了品牌效应。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和发扬宁波商帮精神与文化,以历史精神、文化传承的校园文化特色“厚德、进业、明智、笃行”,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内涵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港城、服务社会、产学合作、争创一流”,充分利用和发挥外向型特征鲜明的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引入企业文化,融汇地方文化,形成适合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区域文化型特色校园文化。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现代纺织服装技术教育模式,传承红帮历史风范,以“现代红帮”身份代言中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演绎红帮新的文化特色。这几所特征鲜明的高职院校很快便脱颖而出,在国内成为高职院校的示范。但是基于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挖掘不够,使得校园文化的层次感不强。

二、学院专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在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借助“江苏食品职教集团、中国食品药品职教联盟、今世缘酿酒学院、淮扬菜烹饪学院”等平台,在校政行企“四个合作”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进一步优化了“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骨干校建设专业(群)依据产业与岗位特点,探索形成了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全校专业(群)建设的领头羊,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专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立校企“四双”合作运行新机制

在合作办学理事会指导下,该专业(群)依托食品职教集团,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形成“双设计、双管理、双指导、双考核”的运行机制。依据合作需求,校企双方系统设计了合作一体化的策略方案。依厂建校,在“蒙牛乳业”等多个公司建立了“厂中校”和教师工作站,学生定期进行“工学交替”。学生在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均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指导。校企共同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与考核体系,将企业用人评价标准和岗位考核内容有机融入。此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各方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人才培养相关环节。达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将课程标准与岗位需要对接的目的。

(二)构建“基于认识论、学期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专业(群)以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为依据,重新构建基于认识论、学期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先单向后综合、先简单后复杂,理论与实践交叠实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实施中创新实践“见微知著”教学新模式。每门专业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分解都设计微课程,实现知识技能碎片化,集成了系列微课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三)打造“双兼互聘、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为提升专业建设在行业中引领能力,学院聘任了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实施双带头人制。专业建设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聘请多名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作为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同时,该校在技能性强的专业课程中实施“一课双师”教学制度,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小组,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岗位要求。

(四)创建“三平台、一团队、五服务”的社会服务模式

三平台,即学校平台、厂中校平台和政府平台。学校平台有食品科技园、部级和省级实训基地以及“江苏省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厂中校平台有校企共建的“双汇肉制品学院、大喜来烘焙学院、蒙牛乳品学院”等;政府平台是淮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学院充分利用人力技术优势,组建科研团队,通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培训和技术合作”为企业排忧解难,为社会积极奉献。另外,团队中还吸收在校优秀大学生加入,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党建思政课题“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我院食品文化特色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0

黑龙江省是农业和畜牧大省,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是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拥有校内食品分析检测中心和7个生产性实训车间,能培养在国家食品行政管理部门、海关、检疫站、大中型食品企业从事卫生检验、质量监督、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人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不断提高。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的实训教学体系。

一、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重理论偏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偏少。很多专业教师,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教学中容易偏向理论轻实践。食品加工实训,不能只是复述实训指导书上的配方、用量、工艺流程,更多情况下需要指导教师在实训中讲解食品加工中温度、原料用量、工艺等条件变化时候容易产生什么影响。而这些只有实际生产中的才能遇到情况,是需要指导教师在食品加工企业中积累或调研才能得到的。如果教师授课就书本将书本、就实训讲实训,不能举一反三 ,联系实际,学生是很难深刻领悟知识的。所以教师如果能突破这样的教学瓶颈,对提高学生实训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1]。

2.学生缺少主动性,动手能力弱。设计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走入工作岗位打好的基础。实训教学一般以验证性实训为主,同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多操作,多实践。但长期以来在实训课上,很学生少能主动的拓展思维,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并实施实训操作。食品分析实训,主要学习食品各种成分的检测方法,从样品处理、试剂准备配制、实训器材准备到操作步骤都是由指导教师制定,学生只是在教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训任务。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学习,只需按照教师的路线去思考,只看结果不注重实训过程,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为什么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完成规定的检测项目,但缺乏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2]。

3.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目前高职学校的实训教学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教师给学生讲解、分析案例,观看企业实际操作的视频,在实训室模拟企业操作加工和检测项目。但实际上这些实训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学生多数靠听和记根本不能把企业实际操作学会。真正的实训是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工作平台,这个平台要接近或者基本能够达到与企业一致让学生能够在实训中操作,在短时间在专业技能、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提高[3]。

二、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建立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1.为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理论偏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偏少的问题。依托部级示范校为契机,食品工程学院近5年,引进博士2名,引进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硕士研究生)1名。选派教师去黑龙江、浙江、辽宁、天津、上海的食品企业参观,交流,学习。大大的提高了食品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对教师更好的设计实训教学体系,提高实训效果,增加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提供了实践支撑[4]。

2.为解决学生缺少主动性,动手能力弱的问题。我们一方面依托高职高专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训来解决。高职高专职业技能竞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通过比赛,可以达到以赛促训、教学致用、以训促学、学用结合的作用。我校无论从经费支持,还是校领导重视上,都非常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每年食品工程学院都组织校内技能比赛,包括“果冻制作”,“革兰氏染色”,“焙烤食品加工”,“食品基础检测”等等一系列的技能比赛。2012年,通过校内技能比赛选拔的学生,参加首届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食品类专业技能比赛,获得食品分析与检验组一等奖。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操水平,达到了以赛促训、工学结合的目的[5]。

3.为解决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2012年,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食品工程学院新建“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大楼,新建的食品实训大楼规模堪称省内乃至全国领先。资金投入2000多万元,建筑面积12048m2,内设食品科学研究所、食品分析检测中心、7个生产实训车间(粮、油、乳、肉、山特产品加工),同时可以满足粮、油、豆制品、肉制品、乳制品、山特产品企业的产品中试和规模化生产,同时学生可以进行生产性实训。同时还包括5个(乳制品、肉制品、山特产品、粮油、焙烤)一体化实训室,可以满足学生的日常实训。同时有多媒体教室3间,为学生成长成才和科技创新工作创造了现代化办学条件[6]。

三、结语

总之,要使高职高专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加大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依托高职高专职业技能比赛,食品检验员考证,规范考核,提高学生积极性;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扬走出去请进来的精神,加强校企合作。继而不断科学合理的构建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欣.高职院校《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2009, 107(7):15.

[2]叶瑞洪.《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 79(2):46- 48.

[3]鲍彤华.食品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07(1):60- 61.

[4]夏自进.测绘高职高专学生生产实训的量化考核矿山测量[J].矿山测量,2011(6):90-91.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1

近年来,笔者学校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转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设施,深入贯彻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扎实推进技工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笔者有幸参与此次教学改革,见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成长,教学能力也得到长足的进步。

一、定义

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汇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模块化教学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二、应用

在学校领导们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和学生的支持下,笔者在食品检验教学领域实施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深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欢迎。现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在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根据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大纲要求,笔者将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食品物理常数检验;模块二:化学滴定分析;模块三:仪器分析;模块四:食品卫生微生物指标检验。这四个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该课程是其他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综合,也是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的考前培训课:总课时要求为112课时,每个模块28课时,其中知识讲解10节,实训课时18节。

根据“一体化教学法”,笔者为上述四个模块精心设计了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动手尝试等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1.讨论分析

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随机抽取学生来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一步总结讲解,分析同学思考的不足,肯定表扬其发言中的闪光点。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锻炼了同学们思考表达和总结的能力。

2.观察发现

通过实验、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分析检验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并做好各自的情r记录和相应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引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例如在测定硬糖中还原糖含量时,通过用标准葡萄糖溶液滴定样品液,当滴定到达终点时,溶液由蓝色褪为无色,停止滴定后,由于样品液又会重新被空气氧化变成蓝色,所以终点的变化只是在比较短暂的几秒时间。通过完整的演示,让学生准确观察到滴定终点,从而在正式实训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3.问题罗列

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解答;如还原糖滴定终点实验现象中,学生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大多数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包含该项目约70%的重点内容,剩下的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思考,再次提出补充问题,教师与学生间互相合作,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教师提问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课后复习。学生对知识掌握具有相对的片面性,所以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也要充分,当学生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所提问题较少时,这时就可以由教师来发问,引导学生回答。

5.动手尝试

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学以致用,当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后,这时提供和类似演示样品的材料,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测报告,通过对一个独立食品样品进行完整的检测,完全掌握该知识点的理论和实操技能,并形成深刻的印象。

四、成效

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成效十分显著,获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广泛好评,学生对检测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考证通过率极大提高。笔者将成效总结为“四加强四提高”。

1.加强教育特色,提高社会认可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更突出了技能训练是技工教育的核心。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上,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加强了技工教育的特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加强教学趣味,提高学习热情

通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方式,增加了课堂趣味,突出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课程衔接,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和实用性程度较高,课程衔接非常紧密,教材更精炼,排课更便捷,提高了教学效率。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笔者学校食品检验工考证课程课时从原来的140课时调整到112课时,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4.加强教学条理,提高学生素质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加强了教学的条理,有利于学生总体认识课程内容,把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紧急结合增强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方向

尽管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今后的改进方向主要有三点。

一是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变化,这就要求与时俱进,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修订课程教材,添加新技术新方法,切实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

食品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制造装备及自动化方向)、工业工程、车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包装工程

学院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缘革于1958年创办的广州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现有在校学生4019人,其中博士生99人、硕士生588人、工程硕士109人、本科生3223人,另有8名在站博士后。已培养毕业生近两万人,学院党委2005年、2006年分别被广东省委授予“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院2005年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科研设备: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场地,现有设备资产总值近五千万元,实验室面积超12000平方米。根据教学、科研的发展, 学院成立实验中心, 实行实验室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全院共设实验室19个,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机械装备与控制技术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 个(计算机集成制造实验室、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个(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实验室、先进设计技术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工程训练中心),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机械设计)。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60余人,专职教师135人,其中教授48人、副教授49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8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8人;学院现有广东省科研创新团队2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 国家“千人计划” 创新人才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珠江学者2人,广东省“千百十”重点培养教师18人(其中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领军人才1人, 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6人。

国际交流:

学院注重对外合作交流,聘请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近年来,先后与美、德、法、俄、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莫斯科工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德国布莱梅大学、法国特鲁瓦大学、波兰革旦斯克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通过校级合作选派部分学生到国外高校就读一至二个学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

学子风采:

学院已形成“全方位、常规化”学生课外创新体系。建立起涵盖培养模式、资金来源、实验场所、激励措施等在内的全方位学生科技创新制度保障。全面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制,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和创新项目训练,由班导师及其助理、专业导师和项目导师全程负责指导所带班级学生或项目组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自2005 年起启动“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并由校友与企业赞助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能力素质提升为导向,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立了学生创新俱乐部,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组建了“现代模型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电动汽车”、“FSAE车队”、“ERP工作室”等6个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经常性科技创新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学生学术科技节,与全国“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七项专业赛事对接,搭建起全体学生每年都能参与的全覆盖科技创新平台。针对每年的创新训练项目和各项学科竞赛,开展从学院到学校、省区、全国四级创新训练项目和赛事,覆盖四个年级学生。2008年至今,本学院学生荣获奖励80余项,省级以上获奖人次超过1000人。

知名校友:

学院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很多已经成长为各行业的骨干和领导。如:全国劳动模范、广州地铁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韶章,“深圳十大企业家”、深圳兆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周强,“首届中国十大科技前沿人物”、广东国笔科技集团总裁高精鋉,“八十年代全国优秀大学生”、顺德万家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黄兆羽,“中山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山市新达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忠,广东江门银辉玻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邢增毅、佛山市南亮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铭波、深圳市凯隆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骆鸿等一大批企业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机械设计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以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受到严格的工程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以及设备运行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适应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国际化工程教育认证包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制订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发挥本专业学科齐全,师资力量强,科研仪器的优势,做到将学科建设与师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建设等方面相结合。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导向,以能力素质的提升为目标,构建多元化、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将课外教学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搭建多样性的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

工业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优秀的IE工程师。能够在制造业、服务业、政府机构、教育部门以及医院等单位,从事企业规划、生产管理、品质管理、工作研究及绩效管理等工作,也为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人才。

培养模式:与国际名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接轨,发挥珠三角的地域优势与专业的政策优势,实现“校内理论与实验教学+校企联合”培养方式,联合优秀企业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前景:本专业人才在珠三角地区受到企业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珠三角的生产制造、汽车、电信、邮政、通信、石油化工等行业。每年均有毕业生通过保研、考研继续攻读本专业硕士学位,也有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包括国外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亚琛理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

该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专业。

二、轻工化工学院

专业设置: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化工、微生物工程方向)

学院概况:

轻工化工学院是广东工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自1958年创办以来,一直遵循学校“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做贡献”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 “以生为本、人人成才”,“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教育理念。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我院是广东工业大学四个“211”重点建设学院之一,在“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省的轻工化工行业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培养了近万名轻工、化工类高素质综合型创新工科人才,主要分布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化工、炼油、能源、材料等行业及相关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科研设备:

轻工化工学院始终坚持学科前沿研究与产学研密切结合并重的科研模式,形成了催化新材料及其应用、精细化工与功能高分子材料、无机功能材料、生物资源深加工与利用、天然产物与药物技术、以及绿色化学等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现有大型仪器设备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并拥有广东省现代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药食同源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高校清洁化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现代精细化工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多年来,学院为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输送了一批技术先进、工艺成熟的化工技术,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委托应用技术项目30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0多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多篇。

师资力量:

我学院教师队伍理论水平高,应用实践经验丰富,学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近年来,学院大力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和教学科研骨干以充实师资队伍,还聘请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目前,学院引进了2名外籍院士和1名“青年千人”作为特聘教授,同时教师中具有博士以上学位73人,硕士以上学位96人(包括博士学位),其中博士导师14人,硕士导师76人,正高职称教师26人,副高职称教师49人;专任教师中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21人;有广东省“杰青”1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4人,校级培养对象7人,广东南粵优秀教师4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和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学校“培育英才计划”年轻骨干教师1人;设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

学子风采: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支持和帮助下,我院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活动,包括科技创新大赛、化学文化月、化学专业展、科技访谈会等活动,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挑战杯均获得较好成绩,获得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百余项,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同时接受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等专业训练,培养实践应用的科学思维、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知名校友:

我院校友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各行各业,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开发、生产、管理工作,大多成为“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轻工化工行业的技术骨干或企业代表。如60级制药校友曾任广州天心药业总经理、广东明兴制药厂长,73级校友曾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77级校友现任四川大学博导、81级校友现任五邑大学校长、89级校友现任宝洁公司南中国区副总监,93级研究生校友现任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院总工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