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效益范文

时间:2022-09-03 12:20:43

社会效益

篇1

从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角度而言,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强势的好莱坞,而是全球所有的电影人,从世界各国电影都在竞相争夺的这不足10%的市场份额中分一杯羹。面对市场的无奈,曾有制片厂厂长不无自嘲地诉说自己的无助:我们拍的电影连盗版都没有!所以,电影的效益问题,无论是社会的还是经济的,必须在电影的商品属性被确认为第一属性的大前提下才有可能成立。社会效益固然是电影作为心灵产品的终极目的,然而,如果没有经济效益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社会效益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一部电影拍出来之后便从此蛰伏于片库,甚至连盗版商都不屑问津,其社会效益何以实现?

在好莱坞,我们听不到“社会效益”这个概念,其惯常的表述是“经济影响”。即如马列教科书上所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经济影响或许正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吧。

美国电影协会于今年四月了一份题为《影视产业对美国的经济影响》的产业分析报告,将美国影视节目的生产和发行描述为“美国最有价值的文化和经济资源”,并从诸多方面详述了影视业为美国社会带来的“经济影响”:

首先,这一产业为美国50个州的老百姓创造了250万个就业岗位,其年薪总额高达411亿美元,使影视业成为美国私营经济领域最大的雇主。

其次,由于美国影视产业所独有的弥漫性,相关中小企业在全美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截至2008年底,在全美50个州中,直接从事制片发行等影视业务的企业便多达11.5万多家,其中81%为雇员不到10名的小公司,四分之一为独资经营公司或个体经营者。可以说,美国庞大的电影产业主要是由这些小公司甚至个体经营者来支撑的。仅2007年,美国的影视业便为这些中小企业创造了382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第三,影视业还是美国各州和联邦财政的最大贡献者。2007年,仅雇员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和公司营业税两项便达130亿美金。

第四,影视业还是美国最成功的出口产业。2007年,美国娱乐产品视听服务出口总额为150亿美金,为美国带来了13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占美国私营服务贸易顺差的10%,高于电信、管理、咨询、法律、医疗服务、电脑、信息服务和保险等的顺差总和。2008年美国影片的海外影院票房更高达183亿美元。

第五,影视业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影视产业为美国所有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的经济所做出的贡献之大,促使各州纷纷出台特别激励政策,以刺激影视制片业的发展。

如纽约州,影视业被视为其核心经济引擎,对其经济总量的年贡献率为70亿美金。2008年,纽约州政府将其“电影制片授信额度”提高到核定成本的30%,较之以前翻了三番。这一新政策的激励吸引了60多部故事影片、20部电视片和30个电视节目在纽约州境内完成。剧组的直接消费高达20亿美金,搞活了当地的外景地经济,吸引了游客,并创造10万多个就业机会。仅纽约一市,影视业为其带来的经济活动每年就多达50亿美元左右。加州更是如此,电影行业解决的就业机会高达20多万,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350亿美元。

就连影视经济不太活跃的南北卡罗莱纳两州,近年来也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吸引了大量剧组前来拍片。如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的《爱情达阵》(Leatherheads)于2007年在两州拍摄历时两个多月,为南北卡罗莱纳州当地的4720名雇员和6745名雇员分别支付劳务酬金170万美元和230万美元,并为当地的酒店、汽车出租、五金、干洗和餐饮等企业分别贡献收益300万美元和250万美元。

篇2

关键词:图书馆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增效

进入网络化时代的图书馆面对着知识、信息服务领域的激烈竞争,迫使我们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效益增加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求得其生存和持续发展。我国图书馆界普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图书馆价值的标准。图书馆运行所产生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效果,即社会效益,表现在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科学教育性和用户满意度上;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多是潜在的、滞后的、模糊的,其主要反映在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

目前,图书馆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没有了经费,消遣娱乐型图书且不说,就是反映当前科技新动态、最新成果的图书、期刊也难以购全、购齐,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更无从言其发展。而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经费的缓解乃至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图书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条件。

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提供了文献及信息保障。在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下,可以扩大自己的采购范围,提高采购数量和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其自身的信息含量,为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

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提供了人才保障。人才是成就世间任何事业的根本。图书馆一旦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就可在内部挖掘、培养人才。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待遇,馆外优秀人才也将纷纷聚拢而来。人才荟萃,设施齐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工作面貌将焕然一新,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

2.经济效益包含在社会效益之中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图书馆的收入,二是指图书馆获得了某项有价值的信息,投入使用后取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这就是经济效益。作为图书馆自身的收入,图书馆工作生产的经济效益正是一种社会效益。通常这里的经济效益有三层意思,一是节约投入;二是在节约投入的基础上尽量增加产出;三是产生的“产品”符合社会需要。而图书馆为社会所利用,与经济建设服务寻找到有效结合点,是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核心。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其它部门有所不同,它通过服务社会的途径,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包含于社会效益之中。

3.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引导和启发

图书馆通过全开架,多方位的读者服务,最大限度的扩大社会服务面,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强化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依靠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优势,通过智力投入,加大开发力度,形成如专题信息提供,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数据检索等一系列特色服务的举措,取得了更广泛,更显著的社会效益,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在公众面前树立起环境优雅、服务多样化、质量高的现代化图书馆形象,社会地位也随之而确立,获取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更多的信息需求者趋之若骛,使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源源不断,而且越来越可观。

由此可见,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引导和启发是一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东西。况且蕴藏在图书馆业务领域的经济潜力十分巨大。

二、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由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的界定,无论何时,其公益性不容变更。所以,只要图书馆性质不变,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时,就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世间万物为矛盾的统一体,有其长必有其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不离其宗。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应尽量扬其长而避其短,以适当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统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从而做到既要社会效益,同时又尽可能的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二者有机结合,互为促进。传统的只注重收藏的概念在今天已有所改变,人们逐渐开发、利用文献,使文献得以充分利用,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任何以各种借口不讲效益,完全仿照国家财政的旧观念已与飞跃发展的文献信息工作格格不入。

三、图书馆实现两个效益的途径

馆藏有经济价值的文献是实现两个效益的基础。馆藏文献的经济价值存在与那些优良的高质量的图书、期刊和资料中,除了能反映馆藏文献的学术水平和参考文献价值外,还应考虑那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类具有发展前景的文献。

开展特色信息服务是实现两个效益的途径。信息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资源,刺激了整个社会对信息需求的欲望,导致了社会信息产业结构的诞生与蓬勃发展。图书馆信息部门可认真调研社会经济、科技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信息用户的需求热点,利用馆藏的文献资源汇集预测各类信息,把经过加工、投入较多的信息产品投入到信息服务业中,形成特色信息服务,参与信息市场竞争,利用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即开发了馆藏图书信息资源又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体现了服务的社会价值,并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赋予图书馆一定程度的有偿服务经营职能。文献涨价和经费不足是各种类型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缓解图书馆经费需求对于政府的压力,图书馆服务项目应从免费逐渐变为有偿的,付费标准可根据服务的条件和形式、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既图书馆部分服务项目由公益性向经营性转变,使图书馆由过去单纯考虑服务水平发展到既考虑服务的效果又考虑投入,并将用于企业的核算方法引入到图书馆管理中。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讲,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致的。实行有偿服务的目的在于增强图书馆事业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开展信息有偿服务一定要立足于信息业务,要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去开拓信息市场。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长期利润的观点。图书馆要实现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营目标,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把信息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达到长期利润最大的目标。信息的经营活动不能急功近利,只求短期利润目标,而应当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长期利润目标。只要以用户为中心,提高信息市场的占有率,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才能使长期利润达到最大额度。

四、图书馆实现两个效益增效的具体方法

馆员增效和投资增效。馆员增效就是通过提高馆员自身的素质来增加服务效益,投资效益和管理效益。馆员应当进行心理调整,提高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等。这样的馆员必然会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效益。投资增效包括协调采购、馆际互借、联合编目和电子文献增效几个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为多个图书馆进行调整采购文献创造了极有利的客观条件,可以节约大量经费,并采用馆际互借方式,在满足读者需要的情况下,每个馆可节约60%的经费。网络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联合编目,网上各馆可以利用中央书目数据库的数据来完成自己的编目工作,这样既节约了各馆重复编目所需人力、物力和经费,又缩短了编目时间,使新文献尽早在读者中传播并发挥作用,还促进了协调采购和馆际互借。电子文献所占空间小,节约大量库房建造资金,经济可观。

服务增效和管理增效。作为网上知识信息导航员的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高效率,都将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周到的服务会使用户更好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增强。管理增效包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和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增效。凡可利用的人和物都应充分利用起来,方可增加图书馆的效益。众所周知,优化管理体制实行全馆统一领导体制,势在必行,必然会为图书馆带来巨大的效益。

树立品牌意识与特色服务理念。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没有必要去追求自身规模的大而全,而应树立品牌意识和特色服务的理念,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特色服务,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从图书馆业来讲,就是要为不同需求、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也就是信息需求的“量身定制”,显然,这种服务是要收费的。可以想象,这种服务所包含的经济效益有多大。这是一个可获得巨大利润的空间,也是一个极大社会效益的领域。

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图书馆在加强数据库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在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发挥各馆的优势,集中力量,加快建立一批市场急需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数据库存。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罗曼.20世纪图书馆效用评估方法回顾[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2:39-40,53.

[2]粟慧,杨福康.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2,2:27-31.

篇3

1、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追求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

2、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更加直接些,显而易见,可以运用若干经济指标来计算,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

3、效益是某种活动所要产生的有益效果及其所达到的程度,是效果和利益称。它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类,其中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社会效益则是济效益之外的对社会生活有益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人们所从事某种活动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进步影响的经济行为,如产品的生产、利润的增加、技术的采用等。此外,还主要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如果某种经济行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类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和影响,则称为正社会效益,否则就是负社会效益。

网络传播即利用计算机技术使网络用户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一种方式,以一种最简单并最被人们所认可的方式把最具有价值的文化广泛地传播给受众群体,在相互促进中推动着网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以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出现,给大带来了先进的知识。网络的发展是与世界各地的网络受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各地域的民族文化都通过网络途径传播到了世界的其它角落,各种知识的集思广益发挥出的是强大的有益于群体发展的力量。网络除了传播优秀的知识外,还传播着奇闻异事,新闻信息,娱乐内容等,在满足众的日常生活以后,也使其精神生活得以提高。网络信息容量较大,古今中外,人类任何的知识都可以在此找到相关的踪迹,这些文化都记录到了网络服务器中以便供大众查阅,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经济效益

网络经济效益的一般经济学认为,经济效益是指劳动占有和劳动耗费与所起的的有用成果的对比关系。也就是说,是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这种对比关系有3种表现:1、投入等于产出,为不赔不赚;2、投入大于产出,为负效益;3、投入小于产出,为正效益。网络传播的经济效益,与农业及工业效益一样,都有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问题。网络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网络企业在生产或销售网络产品和信息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如亚马逊网上书店为网上购书者提供图书信息和售书业务的投入产出比;另一方面是指网络用户在使用和消费网络产品和信息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如网上购书者上网使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图书等。

选择不同的划分标准,网络经济效益便会有不同的分类。如从效益的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包括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效益);从效益的社会层次划分,可分为全网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用户经济效益;从效益的产生来源上划分,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在这里,主要包括往往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网络用户的经济效益。

互联网作为一种面向世界、面向社会的企事业组织和个人提供网络产品和信息的开放式网络,它与经济活动的融合的效益表现为社会角度和个人角度两个方面。就整个社会角度而言,提高了整个国家的GDP,称为全网的经济效益;就组织和个人而言,是对提高其资金增值量的贡献,称为企业经济和个人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是网络企业在生产销售网络产品和信息的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网络企业在生产运营上的投入或成本支出是指网络设备的折旧费、软件推销费、产品和信息的开发制作费以及网络通信费和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其产出则主要是指网络产品和网络信息等。它们的货币表现为成本和收入,收入抵减成本之差额就是网络企业的利润。

三、网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网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对立。网络传播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使文化、技术等实现了沟通和交流,不仅提高了网络受众的知识水平,也给大众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这些年网购在全球发展来势汹涌,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给普通大众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网络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淘宝凭借其免费开店的优势一举打败易趣,成为了国内最大的购物网站,但是作为商家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才是他们的目的,赚足了人气的淘宝开始显露其真实目的,如何拿回投资利润才是CEO的醉翁之意,借助淘宝不断攀升的人气及其成熟的购物环境,打造利润成本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的B2C品牌,才是淘宝的最终目的。淘宝从之前的免费到现在的崛起,建立了完善的利益分配系统,将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以及卖家利益三分天下,其中最具主动权的是规定制作者淘宝网,这些规则使淘宝卖家不得不刷交易量,提高虚假信誉额度,不得不去做推广。为了获取利益,忽视了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淘宝网最初正是用外部利益与卖家利益相互制约和限制获取了最大的社会效益,不再满足社会效益的淘宝如今疯狂的追求经济效益,这才是当今淘宝产业的真实目的。此外,还有一些商家为了获取利益,利用网络侵害竞争对手的商誉。如利用电子邮件、BS等网络工具造谣诽谤、捏造散布虚假事实,诋毁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已屡见不鲜,商誉作为企业无形财产直接关系到经营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甚至决定着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迅捷、覆盖领域的广阔使得企业的商誉权显得尤为重要,诋毁商誉的行为不仅对经营者造成严重影响,也扰乱了社会经济的良好秩序。

篇5

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入世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虽然目前全世界全面开放的是货物贸易,而我们的文化属服务贸易领域,特别是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各国都在加以保护,不全部对外开放,但是有些物化了的文化会不知不觉进入我们的领域,尤其是网络文化的渗透力,已经将文化悄悄推向全球化。西方的强势文化已对全世界构成威胁,并且一直在提出讨论全面进入服务贸易。因而,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构筑起我们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防护墙,做强做大我们的文化事业,“守土有责”这是我们公益性国办文化的应尽的义务,这也是入世后,中央为何加大对基层文化的投入与建设和战略所在。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它具有一般行业的特点,又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它的职能是承担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繁荣群众文化。它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社会审美教育,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文化馆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它既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又是先进文化的基本载体。同时,其文化产品又具有商品的属性。如何正确把握它的双重属性,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摆在我们文化馆人面前的现实问题。作为公益性,首先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并努力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社会效益是前提。在此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没有经济效益,文化产品的生产也难以发展。经济效益的优劣,证明消费者对其文化产品的认可程度。经济效益越大,认可度越高,接受者越众,社会效益也就越充分。其实,优秀的文化产品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的统一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两个效益的最大化,是我们文化馆人必须努力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注社会效益

文化馆是党和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坚持公益性,发挥社会效益是其基本特征。它的作用往往体现在对人的素质的提高,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等方面。要评价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要考虑它是否对社会产生了正面的影响,看它是否是科学的健康的。其次,要考虑它的社会效益发挥的程度。那些富有新意、寓教于乐,在较长的时期内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的群众文化活动,比起单纯娱乐性质的群众活动显然会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再次,要考虑它的覆盖面,而不能局限在一定的文化圈子里。

关注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资金不足影响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制约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政策不配套,难以落实,影响了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如国家规定的“文化事业建设费”政策,应主要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馆虽然是国办的文化事业单位,国家拨款是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要更好的搞好群众文化活动,使文化馆的事业更加蓬勃发展,就需要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努力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经济效益。

(一)文化娱乐经营方面

随着文化娱乐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原有的一些娱乐项目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如今人们追求的是设施的先进,场所的舒适,讲究的是环境是否有情调,娱乐是否有品位。文化馆近年来并没有新增的时尚娱乐项目,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广场开设一些儿童乐园、玩具吧等资金投入少,占地面积小,文化“味”很浓、很符合文化馆氛围的悠闲娱乐场所,就会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利。

(二)举办艺术培训班方面

群众工作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进行宣传教育。文化馆长期以来,也搞了一些艺术培训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影响。我认为如果在宣传工作上多下工夫并把众多的培训班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培训中心,统一广告作宣传、提高整体的知名度,使更多的学员都慕名而来,那样各种培训班会干的更红火。

(三)有偿服务方面

近几年,文化馆拥有了一定的对外有偿服务能力,但各种技术和设备并没有完全有效的利用,没能扩大经营范围。假如能够把分散的技术设备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服务,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大概能够取得更多的效益。例如:承接一项庆典活动,单位、团体及个人在广场的演出,设施音响、舞台布置、搬道具、化装、主持、摄影等方面有人才设备,完全可以干好类似活动。既能增加收益,又能锻炼队伍,对文化馆的事业发展也是极有好处的。

篇6

1高速公路对经济的影响

高速公路不仅是扩大内需的必要手段,还是拉动经济的必要手段。当高速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能够不断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有效促进该地区对外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的运转能力在近几年里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提升,其运输效率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各种耗能也得到了大大的减少,从而使高速公路成为了物流、人流以及信息流的大通道,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运转能力的改善提升,不仅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减少了各种耗能,从而使高速公路成为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通道,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周围城镇的发展。

2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判定

2.1高速公路带来的经济效益

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绿通产品运输、高客运输的快速发展,还拉动了集装箱运输、货物运输的快速发展,使公路运输结构也越来越完善,运输速度和效益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其运输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除此之外,与混合行驶相比,高速公路设立了快慢车道,这样以来汽车的油耗量损耗以及行驶的时间不仅得到了有效的减少,而且汽车行驶的舒适度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2.2高速公路带来的社会效益

目前,高速公路在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能够将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连接起来,而且可以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的发展,通过城市之间商品相互的流通,商品销量会得到不断的提高,消费得到激励,以此能够带动经济差地区的发展。同时,便利的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并且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速公路的建成不仅会给周围沿线带来很大的方便,而且方便货物的运输,对招商引资、投资建厂也起着良好的作用,这样以来城市之间的间距会得到大大的缩短,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就业及亲戚走访会得到有效的促进,人们的幸福感也会得到大大的增加。

3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作用

3.1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作用

对于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高,首先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缓解交通运输状况的紧张,可以有效转变运输的结构和方式。其次,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能够带动其建设原料行业的发展,促进机械行业、建筑行业等发展,从而使就业需求得到一定的增加。然后,可以大大促进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可以进行有效的解除,我国市场分布的格局和投资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这样以来我国市场会越来越完善,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者,使对外开放及改革的进程得到进一步的推动。最后,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效促进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拉动周边经济和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以此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3.2提高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作用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高,首先可以使高速公路产业得到有效的升级,交通运输结构也会越来越完善,这样以来会形成多样、高水平的运输方式,我国交通运输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次,提高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会聚集在一起,这对其自身的纵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然后,提高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现在物流的效率。最后,提高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可以使其一体化运输的进程得到不断的加快,以此使人们外出的动机性和选择性得到进一步增加。

4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措施

4.1完善高速公路相关法制建设

对于高速公路来说,其运转和管理必须要有法律作保障,规制高速公路的建设与运转,不仅可以确保高速公路的健康发展,还可以确保高速公路运营发展的规律。因此,只要不断地完善高速公路相关法律法规,细化责权管理,对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积极地制定和修订,明确人们在其交通运输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够提高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促进高速公路行业的快速发展,避免徇私枉法、贪污受贿等不法行为的产生,以此确保高速公路科学化、法制化的建设。

4.2做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高速公路行业作为我国服务行业之一,在我国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对其提供的最基础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升级换代,以此为促进我国高速公路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相关管理企业应定期做好高速公路科学养护的工作,及时维修高速公路路面出现的损坏情况,并做好其养护管理工作。其次,应对桥梁通道进行必要的清梳管理,及时清理、更换已损坏的安全设施,对高速公路沿线带进行多功能的绿化养护等。因此,做好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速公路健康服务的完整性,还可以有效降低其养护管理的成本,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目标。

4.3完善高速公路管理制度

高速公路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对传统管理制度的完善;二是提高高速公路“数字化”管理;三是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管理。因此,这不仅需要健全的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应规章制度以及行为规范,以此使高速公路组织机构更加的科学严密,确保其权威性。

4.4缩减高速公路营运成本

高速公路营运成本的缩减,可以通过挖潜增效、精简机构等形式来实现。对于高速公路的实际营运管理,应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并对其潜能进行有效的开发,对新型人才进行良好的选择,这样以来就可以有效降低高速公路的营运成本,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5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现如今,高速公路管理应积极引进健康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对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地聘用,做好设岗、公开招聘等工作,实施竞争上岗方式,对竞争激励机制进行不断的强化,给每位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对员工的潜能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另外,应对人才管理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变,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实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5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以此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明,齐远.高速公路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1(02).

[2]王玲芳.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之我见[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10).

[3]李翔云.关于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5).

篇7

关键词:

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5902

0引言

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整的资源库、基因库、能源库,其可以维护生态环境,同时森林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在我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而努力的当下,分析和研究森林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从而有效的运用森林,这必然会优化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森林资源概述

目前对森林的概述,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说明。其中狭义的森林资源是指树木资源,尤其是乔木资源。而广义的森林资源则指林木、林地以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一切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

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森林资源的有效应用,可以为全人类造福,为了确保森林资源可以有效应用,联合国提出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和声明》对森林资源及森林土地应用方式提出了管理办法,以保证森林持续、有效的应用,促进当代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可以说,森利资源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环境系统,其具有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特点,这使得森林资源具有良好的作用。

森利资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维护自然环境平衡及人类生存生活空间。森林种类较多、层次结构较多、生产能力较强,可以为自然界提供能源、水资源、生物等,促使自然环境中生物体、水资源、大气等保持平衡状态。而人们生存生活所需的氧气、水都可以通过森林来供应,促使人们的生存生活空间良好。

其二,优化林内环境条件。森林中的生物生理代谢、生化反应、物理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改善林内的空气、土壤等环境条件,促使林木良好的生长。

其三,促进经济增长。森林可以作为人们生产木质产品、开发林副产品、创建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资源,促使产品有效生产,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2森林的生态效益分析

综合以上对森利资源的分析,可以确定森林资源具有多种作用,其可以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那么,森林的生态效益如何呢?相关专业人士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确定了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评估手段,即评估森林能为社会提供的巨大有效效益的程度。但因为森林生态效益所体现的社会意义远超于其所体现的经济价值。笔者在此从森林生态效益所能体现的社会意义角度出发,来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评估进行分析。

2.1涵养水源效能评估

综合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外涵养水源效能评估方法主要方法分为两大类,其一是通过河川调节径流、降低洪枯比等对灌溉发电等部门增加的效益,即为涵养水源效能评估值。利用此种手段所评估的涵养水源效能可以相对准确的、合理的、有效的得到涵养水源效能。其二,是探究相对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与森林同等涵养水源作用效果效能,计算效能所消耗的成本,这也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涵养水源效能的效益。通常可以利用水库等来替代涵养水源,对其效能进行评估。

2.2固土保肥效能评估

固土保费效能评估主要是对森林防护土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因为森林可以对土壤进行防护,避免土壤流失。为了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森林防护土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科学、合理、规范的进行固土保肥效能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对森林所防护的土壤的肥料、效能进行评估,从而相对准确的、有效的评估出土壤养分,再根据当前土壤种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标准,可以相对准确的计算出森林防护土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2.3固碳制氧效益评估

因为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护自然环境和人们生存生活空间。为了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因此采用固碳制氧效益评估法来计算。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固碳制氧效益评估所应用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在具体进行固碳制氧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来进行科学的计算。固碳制氧计算的三种方法为:

其一,根据逃命作用和呼吸作用方程式来计算固定二氧化碳的量,在此基础上,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固碳制氧的效益值。

其二,利用实验来测定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在以此为依据,可以直接计算出森林的制氧的生态效益。

其三,对森林吸收氧气、释放氧气的特点,利用适合的数学模型,进而对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进行估算,相应的森林制氧的生态效益就可以计算出来。

2.4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

所谓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所包括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所提供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价值。正来说,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评估是从量化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量化生物多样性,进而确定生物多样性价值,这可以准确的、有效的评估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但由于目前对生物多样性量化还处在研究阶段,诸多实际困难的存在,促使生物多样性量化难度大,并且量化结果不够准确。所以,目前对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主要是采用探索性的价值核算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市场价值法、防护费用法、支付意愿法等。

2.5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评估

森林具有净化环境的功能,此项功能所产生生态效益较高。目前对森林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的评估主要是采用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评估法。具体的做法是对森林吸收有毒气体、降低噪音、消灭细菌等方面进行评估计算,以此来作为森林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3森林的社会效益分析

森林的社会效益的评估,主要利用两种方法来评估即消耗评价法和效果评价法。所谓消耗评价法是森林的社会效能发挥作用过程中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评估,可以确定森林社会效益的大小。利用此种方法来评估森林的社会效益,可以相对准确的说明森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对于推动社会良好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效果评价法则是对森林社会效能所节约的劳动量和产生本地级差异收入进行分析,进而科学、合理的评估森林社会效益。总之,两者有效应用可以对森林社会效益进行有效的评估。

4结束语

在我国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下,注重科学、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良好发展。为此,明确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至关重要,这可以为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施莹,刘生冬,王鸿钧.森林资源及其生态与社会效益研究进展[J].吉林林业科技,2008,(01).

[2]张三焕,朱哲,李京花.长白山森林生态效益资产评估研究―以汪清林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2,(06).

[3]张颖.大兴安岭基于森林的绿色GDP核算及政策应用分析[C].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5.

篇8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我国电力绝大部分来自燃煤电厂。近年来,随着国内用电需求快速增长,而电力负荷需求最为旺盛的就是城市,建设在城市周边的燃煤电厂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天然气发电以其优良的环保性正在为各国所接受。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天然气发电存在发展空间。

一、燃气发电的特点与优势

目前,天然气发电在我国尚未得到大力推广。燃气电厂其装机容量只占全国的约2%。由于我国煤炭储量大,水电建设机构和技术力量庞大,而天然气相对较贵,暂时还没有自主制造燃气轮机或联合循环燃气轮机的能力。与其他相比,天然气发电有它自己特别的优势。燃气发电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发展和国家政策, 因此燃气发电有四大显著特点:(1) 气田开发、管网、终端用户三者是一套“联合生产装置”。(2)天然气生产供应具有规模性、稳定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3)天然气管网具有周期长、投资大、长期性等特点。(4)天然气市场具有多重特性:①具有刚性、不可逆性和长期稳定性;②具有波动性和峰谷性;③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④具有社会性。除此之外,燃气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代表企业,统筹兼顾,提高天然气产业链的效率、效益和稳定性,是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管理体制一体化,努力提高管理效率。。但天然气发电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最明显的问题是价格比煤贵,而且随着国际原油价格飙升而高涨,这决定发电成本的竞争力。但据专家介绍,当政府强调燃煤电厂要使用清洁燃煤技术――安装烟气脱硫设备的时候,如果严格执行这项标准的话,天然气发电就完全具有价格卜的优势。此外,燃煤电厂无法消除细粉尘污染,不能回避由于不允许在城市周边建厂而增加的输送电的费用。水电厂需要配套的调节水库来解决枯水期用电缺乏的矛盾,而天然气发电不需要面对这类问题。

二、燃气电厂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燃气电厂现状

燃气电厂发展到现在,可分为3个阶段: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启动期,天然气开采设备不完备,在主要能源中处于次要地位,无法大规模使用,缺少国家法规,政府监管能力弱,市场处于混乱之中。发展期,以发现大气田或者建立管道为转折标志,天然气的基础设备趋于完备,天然气市场的需求迅速上升,地区化的限制逐步淡化,天然气迅速取代煤和其他燃料,对用气均衡性不同的用户采用不同价格,制定统一的天然气法律,政府监管得到加强。成熟期,以多气源的全国性管道输配网络形成为标志,此时天然气市场已经饱和,利润空间开始缩小,基础设施趋于更加高级化、科技化,发达国家的燃气企业开始扩张海外市场,天然气的价格机制已经形成,价格趋于稳定化、透明化.成熟期。

我国的燃气现状是:贮存量快速增长,产量稳步上升;西气东输管道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天然气市场进入发展期; 天然气消费量迅速增长;天然气用途逐渐扩大;天然气价格和天然气利用政策的出台,对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意义深远。2005 年国家出台了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 根据原油、LPG 和煤炭价格的5a移动平均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气价,在目前气价倒挂的情况下,为天然气价格的调整提供了法律依据。2007 年国家出台了天然气利用政策,规定了优先、允许、限制和禁止发展的项目类别,为有效利用天然气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天然气市场发展规律,结合我国目前天然气产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 我国天然气市场现在处于发展期。

专家认为,加强环保的要求和相关法规的制定,是推进我国天然气发电最强劲的推进力。当政府越来越强调环境质鼍的时候,清洁能源的发展必然会大大加快,其它难题会迎刃而解。虽然我国的天然气产业和天然气发电都还处于初期。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天然气发电优势在我国还不能体现,但我国可以以发展小型燃气电厂为主。近些年政府强令关闭小型燃煤电厂的举措,为发展燃气电厂提供了良机,这些可以建在城市内的燃气电厂能就近为城区供热,供冷和供电。现在有很多市区周边的工业区需要发展工业配套动力。“热电联产”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市区周边,燃气电厂的优势是燃煤电厂所无法比拟的,再加上其它相关政策跟上来的时候,天然气发电的时机就会真正到来。

三、煤气电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和煤炭发电相比,天然气发电的优势十分明显,我国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过度依赖煤炭的情况,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高达72%,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若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反映到能源领域.约需发电装机容量9亿千瓦左右,如果全部采用火力发电,约需新增12亿吨以上电力用煤,由此将给资源、采掘、运输及环境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这种情况F,天然气就成为我国改善能源结构,寻找煤炭替代能源的主要选择之一。另外,天然气的清洁性又让它有了加分的可能,目前我国东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已不堪煤炭的高排放,高污染。专家对煤炭和天然气在相同能耗下排放污染物量对比分析发现,两者排放灰粉的比例为148:l,排放二氧化硫比为700:1,排放氮氧化物比为29:1。目前已经开展的西气东输工程,年输气120fL立方米,意味着可替代1600万吨标准煤,每年减少烟尘排放27万吨。鉴于我国能源供应的压力,其他一次性能源的局限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发展天然气发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天然气发电有利于环保,调峰和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天然气发电对环境保护贡献突出,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对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初期有莺要的支撑作用,对改善我国电力供应结构和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具有不町替代的优势。

由于燃气电厂在占地面积,用水量,环保等方面均比其他电厂小得多,这就使得在负荷中心(城市群,工业集中区)建设电厂,实现就地供电成为可能。由此可以减轻电网输电和电网建设的压力,同时降低输电线损,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天然气发电机组运行灵活,启动快且启停方便,适合用作调峰电源。此外,燃气电厂发电效率较高,我国燃煤发电机组发电效率约为40%,而大容量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效率可达58%。

结束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等等观念开始成为人类文明的主题,影响人类的发展进程。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观”。我国要贯彻町持续发展的方针,建设“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必然会综合考虑燃气发电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提倡发展环保型燃气电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健康,杨建红. 国外天然气市场发育规律[J]. 国际石油经济,2002(8).

[2]李宏勋,王光东,刘怀增. 从英美天然气市场的发展看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开发[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李婷,周跃忠. 国内外天然气市场特征[J]. 商场现代化,2008(10).

篇9

必须看到,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避免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充分认识文化产品特别是媒体自身的社会职能,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和力量。文化产品特别是媒体的社会职能主要是及时真实地传播信息;广泛持久地推广知识;正确地引导舆论,表达党和人民的意志,坚持有利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舆论导向;积极主动地推动发展,挖掘和介绍先进典型和新生事物,以榜样的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和先进文化发展;生动形象地教化公众,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关心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文明的责任感,影响公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度负责地坚持舆论监督等。

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发挥文化的作用和力量,一是提供思想保证,增强向心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更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保证作用,增强社会主义的向心力。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们必须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是提供精神动力,形成凝聚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通过文化建设,可以使社会各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各个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提供智力支持,开发创造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和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大大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激活人们的创造潜能,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增强政治责任意识,严把文化产品舆论导向关。正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赋于了文化特有的作用和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增强政治责任意识,严把导向关一是必须始终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农业部党组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自觉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

二是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增强政治敏感性,提高政治鉴别力,提高把关能力和水平,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只有加强学习,全面理解、深刻领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新闻宣传业务知识,才能以发展为主题,以繁荣为己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政治敏感性,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也才能真正做到绝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和传播机会。

三是要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严格执行有关禁载条款和党的宣传纪律,特别是在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等方面,要严格把关。在民族、宗教、台湾、外交(包括国界、称谓、地图等方面)等敏感问题和保密问题上要高度重视,严格把关,不能疏漏。对低级、粗俗、迷信、伪科学、虚假、色情等内容,坚决不能刊登。要严格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绝不能有半点马虎。

四是确保责任到人,严格程序,严格管理。要确保把住政治导向关,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程序,明确责任,严格检查、监督。要精采、精编、精排、精校、精检,每道程序每个责任人都要加强政治责任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来,要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审稿,绝不能不审稿只签字,要严审严改慎签,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稿件,要坚决退改或退稿。既要把好发稿关,又要把好付印关,还要把好成品质量检查关,对不合格的产品,对有政治问题的产品,坚决不能放行,同时还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五是用新的思路、视角和方式加强和改进“三农”报道,讲究宣传策略,提高引导艺术,实现舆论的有效引导。“三农”宣传工作目前是重点多、热点多、难点多,同时也是矛盾多、敏感点多。怎么样既能更好地为“三农”工作大局服务,又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真正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有机结合起来,把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两种功能辩证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上情”,又要明了“下情”,既要迎着“难”点、“热”点上,又能积极引导社会各阶层舆论,用党的方针统一思想认识,维护社会稳定。政策宣讲和法律咨询方面的内容,务必要做到权威准确;提供技术信息要真实可靠,绝不能虚假;市场分析必须权威科学。特别是对矛盾和问题报道,我们有责任以平和、宁静、舒缓的基调疏导社会意见,削弱社会对立情绪的撞击力,维护和形成平和的社会意识气氛和环境,坚持用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评判新闻价值,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进行舆论监督。力戒搞新闻噱头,偏面吸引读者,说过头过激话。绝对不允许与中央现行政策和精神相违背或相抵触。力求做到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入手,使之取得理想的社会效果。

二、在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充分认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产品的社会职能和文化特有的作用和力量,要求我们新闻出版单位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必须毫不动摇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作为企业化管理的新闻宣传单位,绝不是说不要经济效益,相反,必须在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重视经济效益。只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加大必要的投入,有条件做到不断吸引和培养人才,才能够引进有效的管理机制。也才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有效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事实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矛盾,是可以统一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职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才会有好的影响,好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也一定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并有无限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反之,则不然。不讲社会效益,即使捞取一时的利益,好景绝不会长久。

(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必须遵循文化产品特有的规律性既然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而文化企事业单位又必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就必须按照文化产品特有的规律性,实施生产、经营和管理。

1.准确把握读者定位,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坚持“三贴近”,努力提高刊物的质量,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坚持社会效益的根本,也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前提。

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要求首先必须老老实实下苦功夫做好产品,做出品牌,视产品质量为生命,没有精到的产品质量,根本就谈不上有到位的经营和管理。也只有准确把握读者定位,及时了解读者需求,才能把握好栏目和内容的定位。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进群众,才能有源泉,有激情和动力,才能有取之不完用不之不竭的新鲜有用的内容,也才能在贴近中引导,在引导中服务,吸引读者,有感召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41-02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着力塑造中国的“软实力”成为党、政府和人民迫切的要求。打造传媒强国是中国新闻业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近年来,中国新闻业改革逐渐加速,《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均大幅改版,《人民日报》增办《环球时报》英文版;央视新增多个语种频道,并创办国家网络电视台;新华社正在加速组建电视台。媒体“中央军”的崛起显示了中国打造传媒强国的决心和力量,但我国新闻业改革面临的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仍需正视,众多没有真正经过市场洗礼的新闻媒体用各种理由拒绝加入世界新闻业竞争行列,其中,社会效益是它们最常用的挡箭牌,也是我国新闻体制改革最大的思想和行动障碍。那么,到底什么是新闻业的社会效益?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它?迄今为止,理论界和业界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本文将以党报为例,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前,我国新闻业由国家财政支持,不存在经济效益问题。改革开放后,新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以及相关主管部门都不遗余力地强调新闻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是新闻业运营的根本原则和目的。[1]中国新闻事业的核心价值是维护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具体到实践中,新闻媒体必须做到:第一,内容上维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第二,受众认可媒体的宣传,是新闻业实现社会效益的根本,其标志是更多受众尤其是高质量受众对媒体的主动接触,广告市场和自费订阅率可以作为最直观的衡量指标。

改革开放前,党报一枝独秀,各级党报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读者群,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红头文件”的作用,是各级党政干部必读的刊物,在社会生活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前,中国报业虽然数量扩张很快,但没有出现一个足以与党报竞争的新型媒体群,加之社会阶层分化缓慢,党政干部仍然是最大的主流群体。因此,在电视获得巨大发展后,报纸虽然流失了部分读者,发行量有所下降,但也没有危及其主流媒体的地位,党报仍然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的媒介体制改革开启了大众报业浪潮,将党报推向了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都市报为主的大众媒体异军突起,培育起了自费订阅和零售市场,中国报业市场持续扩大。但是,从目前看,党报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之势。首先,从广告收入来看,从1992年开始,党报广告收入明显低于大众媒体,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削弱了党报的传统优势。[2]其次,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党报一直靠公款订阅和强行摊发。据统计,2003年报业整顿前,中国媒体的发行市场规模在160~200亿,仅国家统计的公款征订部分资金约60~100亿,占30%左右;2137家媒体中,约有1250种媒体以公费订阅为主,占一半以上。在某省,进入农村的媒体约106种之多,全省村级组织报刊订阅费平均为2779元,其中最高的行政村达12515元,群众反应强烈。这些强行征订的媒体在某市贸易局的命运是:花一两千元订的报刊,很多收到后翻都没翻过,直接扔到墙角,年终时统一卖了废纸。[3]报业整顿后,虽然党报强行摊发的覆盖面和力度有所减弱,但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地市级党报和部分省级党报依然要靠行政权力的支持才能生存。广告市场的失利和靠行政权力生存,说明党报没有真正吸引受众的眼球,党报面临着影响力下降的现实困境。

喻国明指出:“所谓大众化传媒是指以受众数量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市场价值诉求的,即是以量取胜的传媒;而所谓主流传媒则是以吸聚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作为自己市场诉求的传媒,即是以质取胜的传媒。”[4]他所说的“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就是社会的主流群体。伴随社会分层的现代化,中国出现了新的主流群体。“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在逐步地向拥有经济和文化资源的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倾斜,这是执政党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5]从各阶层的政治地位变化情况来看,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要求主流媒体和主流群体的成长结伴同行。但是,从现实看,大部分党报仍然坚持“干部报”面孔,忽视对新型主流群体的吸纳,这意味着党报正在失去大量新成长起来的主流受众,“主流传媒”的地位岌岌可危。有研究者指出:“由于新闻改革的严重滞后和市场化转型举步维艰,本来最有可能也有实力发展成主流媒体的大多数党报,正面临着日益‘边缘化’的危险。”[6]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党报的“边缘化”实质在于党报既没有赢得足够数量的受众眼球,也没有得到新的主流受众群体的认可,社会效益失去了根基,无从实现。问题在于,习惯了行政权力庇护的大多数党报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地市级党报始终拿所谓“社会效益”为说辞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从思想和行动上排斥新闻市场竞争,阻碍新闻体制改革的深化,成为中国新闻业做大、做强的顽疾。

我国新闻事业的中心任务是维护和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防止新闻媒介经济逐利行为对这一中心任务可能造成的冲击,党和政府对新闻业实行了“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体制改革,目的是用“事业化管理”体制保证新闻业社会效益的实现。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管理者和业界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科学评价体系,社会效益的内涵趋于“空壳化”,成了一杆没有秤砣的秤,所有经济效益差的新闻媒体都可以用无法度量的社会效益为自己辩护。社会效益不是空泛的概念,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必要前提。换句话说,经济效益好的媒体未必有好的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不好的媒体,绝大多数不会有好的社会效益,西方的新闻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7]我国媒体的社会效益追求的是对社会的影响力,不仅强调以质取胜,而且强调以量取胜;不仅强调社会效益,而且强调经济效益。在中国,媒体的先天性政治优势并不能保证其社会效益的获得,其社会效益必须建立在足够读者数量(尤其是主流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基础之上。一个受众数量不多,尤其是忽视社会其他主流群体声音的新闻媒体,政治高度再高,社会影响力也是有限的,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出版业的战场就是市场,各种出版物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商品,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并指出“中国新闻出版领域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深,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体系不完善,不少新闻出版单位市场意识不强,尚未成为自觉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是造成中国出版物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最主要的原因” 。

[参考文献]

[1]徐光春,石宗源,李从军.中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谈[N].中华新闻报,2002-12-17.

[2]陈怀林,郭中实.党报与大众报纸广告经营“收入裂口”现象之探析[J].新闻学研究,1998,57:5~25.

[3]孙亚菲,刘鉴强.中国启动最大报刊改革[N].南方周末,2003-8-21.

[4]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篇11

2如何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通过建制度、抓制度进行创效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企业间的竞争策略也越来越复杂。对企业而言,要想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最终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我国高速公路行业而言,管理者必须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并制定与之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各项项规章制度,以规范整个机构的决策和行为,提高管理质量,更大限度地提升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目前,我国已确定了《高速公路管理条理》、《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办法》、《收费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有效地保障了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各高速公路基层单位也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学习和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制定了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高速公路管理制度。如汕梅高速公路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了《汕梅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营运收支管理办法》、《稽查制度》等,对高速公路的日常管理运营起到了极大地正面的作用,有效地规范了其营运管理行为,调动了其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车辆通行费的实际征收率,极大地提高了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

2.2深化优质服务,展示“窗口”风采,从服务中出效益高速公路运营作为一个涉及面广、内容繁杂、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直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出行。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提高高速公路营运服务质量,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高速公路形象,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谐的高速公路环境。要想树立起文明运营新形象,高速公路企业就必须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加强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责任意识,逐步实现服务标准化。同时,相关领导者还必须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赏罚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高速公路收费站作为公路系统的基层单位,直接与群众接触,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并接受过往司乘人员的检查与监督,直接反映着高速公路营运行业的精神面貌。为全面贯彻落实文明创建工作,提升文明服务品质,相关单位要坚持文明理念,从基本的文明礼仪做起,规范文明举止,加强相关考核,坚持使用文明用语,对待乘客要文明有礼,并耐心解答过往司乘人员的检查和询问。同时,单位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主题教育培训活动的方式,提升员工的文明素质,提升行业文明服务质量,最终有效提高高速公路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精简机构,挖潜增效,降低营运管理成本投入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而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就需要加快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机构的简化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流动和传达,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机构的精简密切了企业内部人员的联系,而人员的精干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同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就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就我国高速公路目前的运营发展情况来看,高速公路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虽然有效地筹集资金,全面推进高速公路发展领域,但同时也容易引发管理秩序混乱、机构设置重复、设备利用率低、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企业的管理质量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提高管理质量,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省内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机构的方式,对省内所有高速运营项目实行统一化管理,有效整合资源,实行机构精简和岗位精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做到养路不养人。同时对于一些道路养护、绿化养护以及设备维护等项目实行招投标,强化管理机制,逐步实现项目运营公司社会化。另外,还要积极采取多方措施固定资产,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延长设备使用周期,降低营运管理成本,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升值。

2.4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做好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提高其运营效率,优化服务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企业服务文化。通过分析和研究一些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成功经验可知,这些单位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依托现代管理原则,有效地推动了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高速公路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的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员工考评机制,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以提高其管理效率,提升员工实力。健康的竞争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管理环节,转变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强化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竞争氛围,从而推动员工奋发向上,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人在就业时更多的倾向于那些收入稳定的工作“,铁饭碗”意识较浓,缺乏竞争意识,表现在我国的高速公路行业上即为一些高速营运管理人员乏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工作优越感强,不思进取,工作效率低下。而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充分调动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严格人员准入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引进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单位可定期举行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活力,最终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实现公路联网收费,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逐步发展成熟,原有的收费管理模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速公路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改变传统高速公路相互独立的收费模式,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就必须实行公路联网收费。高速联网收费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有效地推动了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保障了公路交通安全。另外,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还可以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效率,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并且也进一步规范了公路收费的管理秩序,降低了营运管理成本,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广东为例,广东在2003年年初就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发卡、统一结算”的原则,将原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省界之间以及联网收费区域之间以外的主线收费站纷纷予以撤销,这一政策受到了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广东在2003年年底前实行了全省高速公路联系收费制度,实行“粤通卡”一卡通,用户可凭此卡在全省范围内缴通行费,这一措施推出后,可以减少收费站的管理人员,有效地降低了高速公路收费站的人力成本,同时也保证了收费站的高效运行,降低了营运管理成本,方便了车辆的通行,最大程度地提高了高速公路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6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副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高速公路沿线副业主要有服务区经营、广告经营等。高速公路的服务区(SA)是指设置在高速公路上,主要为车辆、司乘人员提供餐饮、休息、加油、维修、通信、停车、洗车及医疗救助等服务的设施,因为高速公路的“封闭性”保证了横向无干扰、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从而实现它高效、安全、节时、舒适的优势性,但另一方面,它人为地阻隔了车辆和司乘人员与外界联系,给部分旅客和车辆带来了不便和困难。旅客和驾驶员在旅途中食宿、购物、通讯、加油、维修车辆等都不能与社会直接联系,接受服务,这就必须借助于高速公路内部的有关服务设施提供。因此,发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优势,做好服务区的“品牌”文章,加强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服务设施和内容,美化服务环境,为车辆和司乘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高速公路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另外,为进一步推动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积极发挥高速公路的优势,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地带的经济互动,利用其便捷的交通优势,科学规划发展方案。高速公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拉近了地区距离,密切了公路沿线地区的联系,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物流业、种植业、旅游业以及养殖业等行业的发展。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等的合作,使高速公路逐渐成为展示地方经济发展成效的展示窗口,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12

城市内河整治工程的效益后评估研究,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例应用正在逐步开展[1,2,3]。城市内河整治作为一项环境工程的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综合效益[3]。盘龙江作为滇池入湖河流中最大的一条(图1),对其上段截污工程实施后带来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后评估,将对盘龙江以及滇池流域其他河流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后评估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1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概况 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是昆明主城入滇池河道整治及末端截污治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建设内容为以松花坝为起点,昆明市第五污水处理厂为终点,沿盘龙江两岸铺设管径为0.8~2.0m的截污干管,管线全长17.51km,主要接纳盘龙江沿岸旱季的纯污水和雨季的雨污混合水(设计污水流量16.16万m3/d),处理后的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在五污厂出水口流回盘龙江,作为生态和景观用水。工程于2003年12月1日开工建设,2004年5月31日竣工验收。受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本项目组对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进行了环境影响后评估。 2评估方法 项目组成员于2007年6月~2008年3月期间,系统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先后对该河段进行了6次现场调查(包括2007年的旱季(6月)和雨季(10月)两次水生生物采样分析),采用背景资料收集法、问卷调查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 2.1背景资料收集法 系统收集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概况、整治历程等背景资料;此外还对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服务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料进行了收集。 2.2问卷调查法 在盘龙江西岸、东岸路边和居民小区及月牙潭公园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获得有效问卷191份,根据盘龙江上段流经乡镇和街道的居民数,抽样率为0.435‰。问卷内容包括七个方面:①按照昆明市发展规划,政府将继续为盘龙江等河道投资治理,改善其生态面貌,您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②您觉得自己应该为改善盘龙江的生态面貌做些什么呢?③如果您愿意出资支持政府部门治理盘龙江,您最多愿意每月从您的收入中拿出多少元?④您的居住地点?⑤您认为盘龙江河道投资治理前后变化如何?⑥施工过程的影响?⑦您的其它建议。 2.3条件价值评估法 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CVM)是在假想市场情况下,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某一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保护的措施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WTP)、或者对环境或资源质量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willingnesstoacceptcompensation,WTA),以人们的WTP或WTA来估计环境效益改善或环境质量损失的经济价值[4]。本研究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计算被调查者对于盘龙江综合整治的平均支付意愿,之后将平均支付意愿乘以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服务范围的人口数,从而得出截污工程后的盘龙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评估结果 3.1社会效益评估 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之后,其沿岸亲水平台为大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盘龙江水质改善与水生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来此游憩人群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其社会效益。针对周边市民对于盘龙江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和支持盘龙江治理的行动意愿两个方面,设计问卷问题,通过面对面采访,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对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意识的影响。治理必要性调查结果表明,86.91%的人认为昆明市政府有很大必要继续对盘龙江等河道投资来改善其生态,仅有2.6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见图2)。市民行动意愿调查结果表明,抽样调查的人群中所有人都愿意以不同方式为盘龙江河道生态改善出力,其中14.66%的人愿意捐款,20.94%的人愿意交纳定额的环境税,35.60%的人选择以义工的方式出力,62.83%的人愿意大力宣传昆明市政府投资整治盘龙江的政策,18.32%的人愿意以其他方式行动(见图3)。以上公众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市民有良好的公众环保意识,支持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实施以改善生态,公众的参与意识较强,都愿意以不同方式支持盘龙江河道生态整治。 3.2截污后盘龙江上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3.2.1CVM问卷的设计 问卷采用了支付卡方式,调查形式为面对面采访,并填写调查表,其核心估值问题如下:如果您愿意出资支持政府部门治理盘龙江,您最多愿意每月从您的收入中拿出多少元?(您实际上并不必需要这样做)0元10元25元50元60元70元80元90元100元125元150元200元300元400元或更高如果您选择0元请说明您的理由:。 3.2.2盘龙江上段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2.30%的被调查者具有正支付意愿,支付意愿(WTP)主要分布在0、10和50(元/月),其中0元/月支付人数比例最大,占有效问卷的37.70%;10元/月的支付人数占28.27%,50元/月的支付人数占28.27%(见图4)。正支付意愿的数学平均值为73.6134元/月;—40—以73.6134元/月乘以正支付意愿占全部支付意愿的比例(62.30%)得到最终平均支付意愿,为45.8339元/月。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服务范围内具有正支付意愿居民为439120人×62.30%=273571人。将平均支付意愿应用到这部分居民,相应的盘龙江整治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为2.4152亿元/年。但由于CVM假想性偏差的存在,计算的平均支付意愿可能较实际支付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高,盘龙江上段实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应该较计算得出的2.4152亿元/年低约1/4~1/3,即实际盘龙江上段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6109~1.8114亿元/年。 与国内外不同城市内河整治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结果进行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公众对盘龙江的平均支付意愿较美国低,但由于盘龙江两岸人口密度较大,因此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美国(PlatterRiver)评估结果相近[5];公众对盘龙江的平均支付意愿与上海(张家浜)接近[6],但由于河流两岸总人口的差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上海(张家浜)较低。#p#分页标题#e# 4结论 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的实施,为其两岸的居民和来此观光游玩的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亲水平台,同时也促进了周边商贸、房地产业的发展,作为城市内河整治的一种模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服务价值。随着滇池治理的不断深入,流域内30多条入湖河流的整治力度也将不断加大,用于评价河道治理效益的后评估工作也在有效的跟进。本评估工作作为滇池入湖河道治理环境影响后评估的首个项目,必将为盘龙江水环境的进一步治理以及今后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后评估工作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