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2 09:37:49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1

1、引言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IT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更是成为了一个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企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早已确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巩固,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于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技术型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而且缺乏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根据对我国传统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都是采取简单的仿造进行产品的研发,然而,这种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在针对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是企业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发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创新不仅决定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同时对于企业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的贯彻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当属日本企业,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模式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在与欧美企业的竞争过程中,日本企业选择将技术创新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技术融合的创新思路,其在对欧美技术产品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加入了本国的元素,使得其产品具有更好的性能,这些技术创新思路都为日本企业的快速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以目前的智能手机研发为例,智能机的快速崛起和发展给手机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然而,在智能机的研发过程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那就是智能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而且对于外观和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技术创新的模式在智能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研究发展,虽然我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巨大,但是其在整体性能和技术创新层面与国外大品牌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智能机在整个国际化竞争中获取优势,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创新的模式建设,要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并且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产品的技术发展路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2)企业发展发作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需要对其他企业的率先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和借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导致了企业的研发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说,无论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哪一种创新模式,对其技术能力研发能力都有着很大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在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合理评估,要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选择较为适宜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模式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企业研发能力判断不准确往往会导致企业选择错误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第二,要根据企业的资金能力进行选择。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高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然而这部分资金投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金投入能力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第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进程对于技术创新同样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小型企业中容易产生一些技术层面的新思路和构想,然而在一些大型的企业,由于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技术创新能力被无情剥夺,对于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根据对我国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发展,其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以及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即企业进行率先的技术创新,在一种缺乏技术引导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其主要依靠的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的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和研讨,并且最终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生产的过程。自主创新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泄密风险,然而资金和技术实力是自主创新面临的重要难题,这主要是由于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企业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技术实力,还包括后期的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门槛。

(2)模仿创新。模仿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与自主创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采取的是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跟踪和,然后企业通过引进整套的技术设备,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本企业内的相关技术人员技术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结合实际的需要进行技术的完善和再次创新。通常情况下,模仿创新对于中小型企业较为适合,这主要是由于其较低的技术创新危险和成本决定的,然而,模仿技术创新模式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企业需要被动的接受技术先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目前模仿创新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许多大型的技术创新性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合作创新。合作创新主要是企业通过与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主要的经济学原理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采用合作创新的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采取合作创新的模式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而且还可以有效缩短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

4、结束语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实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开发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永红.中小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7年10月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范围内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知识生产领域、高新科技产业领域的竞争,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积极调整战略,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作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

1 现有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根据国外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基于技术的模仿扩散式。这种模式的形成首先由于少数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资源,通过企业资源的投入,在核心或主导技术方面处于控制地位,为在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先期进入的企业率先占领稀缺资源,只经营该产品中核心或主导的部分,而通过改造、分拆等办法与其他上游及下游的产业进行分工。如日本的丰田汽车产业的周围就存在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产业。

(2)基于协作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式。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衍生于大学、科研院所,通过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桥梁作用的发挥,使这些科研院所、大学、研究机构等组建成一定的合作网络,并通过联盟的形式,发挥各自的优势,网络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分担风险,使集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如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就是这样的发展模式。

(3)基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式。各地政府为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会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土地使用的优惠政策,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政府的介入和引导,克服产业集群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这种类型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是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等。

2 局限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园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甚至是靠政策倾销来吸引高新企业特别是著名的国际跨国公司入住而形成的企业空间集聚。但是这种发展思路不利于高新区长期持续发展。只依靠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和发展,不可能是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高新区能不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继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创业能力息息相关。这种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也使我国高新区的自身发展存在自主的产业集群机制和内生创新机制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①“粗放式”的外延发展,集约度不够;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未能形成;⑧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竞争力不足;④产业缺乏关联度,集群性不高;⑤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趋向性,各区比较优势不明显。

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宏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技术学习,扩大国际间的合作;纵观上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以及具备较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微观上要求高科技企业要树立创新思路,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利用内外部的资源,走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路子,逐步培育和提高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这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组织模式的构建显得非常必要。

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

3.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内涵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改进与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所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以虚拟手段为核心,以提高创新竞争力为目的,对资源尤其是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和调配的一种虚拟研发联盟组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内涵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模式不可丢弃。产学研模式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一个较好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现实当中产学研合作很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项目合作,还常常出现不信任,但是企业与高校不能光搞短平快的合作,做完一个项目就“分手”,而应搭建起长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2)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国际化的趋势,要求组织有弹性,打破地域界限。这就给创新组织模式采用虚拟网络手段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事实上,目前已经呈现出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在科技、技术上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虚拟企业则通过联盟企业在空间上的分散化,加上企业功能的有效结合和共同作用,企业竞争优势分别在联盟内企业所在的地区得以充分发挥,而企业所获得的“虚拟规模经济”会在各个地区得到整体展现,从而得到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

(3)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主要是为了获得创新资源、共享技术信息、进行合作开发等等,企业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获得创新效益。创新组织模式能够利用网络手段整合资源,尤其是科技资源。

(4)立足于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由于采用虚拟手段构建创新组织模式,它是否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否能发挥创新组织模式的功能,关键是是否拥有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它们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有利运行的重要支持手段。

3.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构成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提升而来的,它的组织构成要素与现有模式的基本相同,但是各个要素在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功能、地位与原有模式是有所侧重。在新的形势下,组织结构也是围绕着创新组织模式的宗旨赋予其中各个要素不同的作用。

3.2.1 组织要素

(1)政府。政府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E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量,在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在推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代替不了的。政府身兼数个职能,不仅在宏观系统中能制定政策,资源分配和调控,也能对微观主体企业起到引导作用。

(2)科技型企业。所谓科技型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其核心的企业实体。科技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拥有各类科技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起到技术知识创造、推动知识扩散的作用。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技术源往往是由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充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日益密切起来,并且他们充分看到了知识的价值和潜在的市场,产学研成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中介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区域内存在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还包括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部门。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要想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金融机构的鼎立相助是必不可少的。中介机构起到了桥梁作用。

3.2.2 组织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在“官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以虚拟网络组织为核心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途径。它既可以与区域创新系统紧密结合,在区域创新环境的土壤中发挥本区域优势外,还能借助网络组织的力量将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不同的环境主体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是有所区别的。在微观主体企业中,创新组织模式更注重的是培育企业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纵观系统中,创新组织模式则注重于培育区域集群的创新机制以及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成员的协作关系;而在宏观层面上,创新组织模式更强调的是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3.2.3 组织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以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学习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向真正的创新型集群发展。

(1)政府的创新功能。政府是整个创新系统的中心。为了提高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水平,组建“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政府在其中不再需要监管一切事务,只需要在进行研发选题时,保证既有企业界的人士参加,又有学术界的人士参加,以确保所选课题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导向。其次。整合研发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另外,政府可以利用组建虚拟研发组织来调整产业结构,有目的地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2)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功能。企业是整个创新系统的重心。因为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是创新网络中最活跃的结点。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其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同时各个方面的信息只有经过企业的最终整合和利用,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在虚拟研发组织中,企业自己的研发力量是有限的,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身缺乏的关键资源;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不仅可以学习到合作伙伴的销售经验,还可以获得有关新产品市场的知识及其他有关资源。。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技术、知识的源泉是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基础,大学、科研机构就是承担这个责任的主体。大学的创新功能是培养创新人才、从事科学研究、传播科学知识、参与成果转化、营造科学文化。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中介机构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力量。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体现为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创新。

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各个组织要素都各自发挥着创新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促进创新要追求一定地理空间内各种创新集群要素的“大而全”,我们追求的是1+1>2的整体最大效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集大成者,是推进各种要素的建设和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

4 启示与建议

(1)正确定位政府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职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向营造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来。一是要从注重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转向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上;二是要从主要依靠提供财税优惠吸引人才、技术、资金转向主要依靠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上;三是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上。

(2)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为创新组织有效运行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进一步研究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文件,激活各种要素,使大学、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充分涌动,造就良好的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其次,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持孵化器建设的力度,建设好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包括创业服务、中试基地、投融资管理等平台,重点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跨越这道屏障。第三,以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科技创业投资资金和创业投资公司,不断完善支持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体系。第四,研究官、产、学、研运作机制,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学科、中试基地和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联合攻关,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高技术资源共享。

(3)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加强互信、合作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首先应该重视政府与非政府部分的互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在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中,网络成员问的相互信任与合作至关重要。其次,建立良好的鼓励创新机制,包括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颁布支持创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最后应该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30-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星火燎原之势。迄今为止,乡镇企业发展已达到2 000多万个,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吸纳了超过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用全国5%左右的信贷资金,创造了30%左右的GDP和近50%的工业增加值,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富源泉。截至2007年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已到111.07万个,促进就业人数达到1 353.14万,实现营业收入43 767.81亿元,利税1 278.8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企业愈发展,技术创新愈重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一、浙江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浙江乡镇企业发展中形成四种主要的集聚模式:杭、嘉、湖等浙北地区以发展乡、镇、村集体企业为主,类似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的基于政府主导型的集体乡镇企业集聚发展“苏南模式”;温州、丽水等浙西南地区,由于当时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弱,乡、村办企业很少,兴起的主要是家庭工业、联户企业和私营企业。特别是温州一带发展迅猛,形成了基于市场主导型的民营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温州模式”;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南毗温州、北邻苏南。在兼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同时,利用计划单列和副省级的行政优势,从而基于市场主导政府参与的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宁波模式”;台州市位居浙江省沿海中部,与温州市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其关键因素在于创造了民间诱致加政府增进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模式,即民间拉动加政府推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了这种基于股份合作为主导的多元素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台州模式”。

从浙江省的乡镇企业发展特点来看许多地区以块状经济发展为特色。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分散的乡镇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村一品牌、一镇一主业”的块状经济。这种块状经济发展模式有力的促进了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的建设,从而更有利于集中化的提供技术支持。截至2008年浙江已建成61个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和21个省级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以建设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鼓励私营个体经济体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资本流通,合理融资集资发展壮大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不过,在经历了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强劲反弹之后,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乡镇企业便进入相对平稳增长的发展区间,发展的脚步变得迟缓。首先,创业者密集,小成本企业增多,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热情比较薄弱。2011年国际形势动荡、人民币升值趋势使众多乡镇企业出口波动加剧,国内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到“稳健”的转变使乡镇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融资环境。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惯性预示着今年乡镇企业发展将面临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其次,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往往采取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节能和减排的压力较大,这也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健康合理发展的又一瓶颈。

二、浙江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拓展对策

1.强化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赶超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并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当今市场犹如一个大舞台,企业充当着演员的角色,那么人才就是导演。企业是人的企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是人的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人的认识。企业的创新理念不能光写在纸上,必须内化于心,被广大员工接受、认同并成为他们自身生活工作的一种习惯,才是真正的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同时,技术创新不能单单的依靠技术员去完成,应该广泛的听取员工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想法,把员工作为企业创新的主体。从而,促使员工拥有敢于尝试的动力,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企业在技术应用上的突破与发展,实现技术创新的最大价值。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技术创新的作用,通过榜样法、案例分析法、理念故事法等在员工当中潜移默化成一种的观念,并把这种技术创新观念营造成一种文化氛围。此外,企业的领导层要加强自我创业教育,在企业家创业之初,就树立起创新立业的观念。充分利用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企业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这些手段在自身认识上做好技术创新的准备。

2.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外向型企业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主要以出口加工方式为主的经营业态,其产品或服务的客户主要以国外客户为主。浙江省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大省,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中小企业提高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外向型经济的大力发展势必给乡镇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但是同时也带了极高的风险,特别是国外客户对产品的要求日益苛刻,对于科技含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被视为产品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从浙江省的乡镇企业发展特点来看许多地区以块状经济发展为特色,这种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分散的乡镇企业连接起来,形成高效集约的块状经济。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乡镇企业技术中心和乡镇企业共性技术综合服务平台,从而提高企业之间形成技术创新的向心力,可以集中各家优势,集体集资出力从事技术改造创新。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这种平台提供的技术创新机会,从而降低自身技术创新的成本,把科学技术第一时间应用的生产车间,提高生产效率。

3.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重用人才和加大科研力度。从全国来看,浙江省是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发达、最典型的省份之一。伴随而来的“温州模式”、“浙江模式”等在全国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都显示出浙江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以数量的增加为基础的,这种向外扩大再生产的道路,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张和数目的增加,而忽视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低成本生产和低价格销售也就成为许多企业惯用的竞争手段。乡镇企业在创业之初,带着浓厚的从众性,对从事行业分析不足,创业能力多来自于经验的积累;许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知识参与度与资本分配不均,导致许多技术人员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以项目或技术攻关为项目,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应用改造,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第一时间改造旧技术、开发新产品,有条件的可以联合科研单位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注重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研制与市场供应。此外乡镇企业要有效的利用政府提供的安全便捷的融资平台、有效地公共服务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积极带领科技人才走向市场,创办、联办民营科技乡镇企业。

4.内增实力外塑形象,积极付诸行动。技术创新的拥有了必要条件资金与人才,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就可以在乡镇企业中得到完成,如果没有落到实处,一切都是妄谈。在开展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始之初,企业的领导层应该形成统一的价值理念,通过技术改造创新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市场中获得超额利润,是构建持续竞争优势并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拥有了领导层的向心力和牵引力,才可以在全体员工当中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推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功。企业形象一般通过企业识别系统(CIS)来体现,即理念识别(MI)、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三个部分。企业形象往往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的重要动力。良好的企业形象给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客源,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迫使企业为追逐利润和维护形象。此外,通过对企业家的创业守业、技术创新的教育,在乡镇企业这个薄弱的领导团体中形成一种技术创新的价值理念,并通过他们传达给所有员工,整个企业内部就形成了一种走创新之路的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技术创新的宣传与培训,通过政策法规的鼓励,在企业的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大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利用有利政策法规和科技人才,使其参与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去,切实的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促进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环境复杂的当今时代。浙江省作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摇篮,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对于乡镇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应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巨大影响,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技术壁垒成为约束乡镇企业发展的“紧箍咒”,此时,企业家们不约而同的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技术创新不在是一个手段,而是一项战略。浙江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就要从技术创新着手抓起,从而开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4

概括起来,一种是基于发明和创新视角的狭义的技术创新,强调技术创新中技术的发起性,注重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另一种是从技术、市场、管理和制度等经济系统的要素角度的广义技术创新。这表明自主创新有两种观点。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推广理论,门斯的周期阵发理论,卡曼、施瓦茨的市场理论等是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创新理论。

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加快,自主创新的产生途径也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耦合模式、系统集成及网络化模式、整合模式等五个阶段。

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各国学者均有相关研究。综观世界各国创新途径的选择,韩国和日本是实施引进创新、集成创新战略的成功典范,而美国则是原始创新战略最为成功的国家。美国企业长期以来强调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营销战略,不愿在开发新的制造过程上进行大量投资,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企业从事制造;日本企业则通过对先进过程技术的开发来提高市场份额,对产品技术的价值进行补充。在产业自主创新领域,A-U(Abernathy-Utterback)模型作为经典的研究范式,以美国产业创新为案例,反映了产业成长过程中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关系及分布特点。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演化路径最初也是基于A―U模型展开的。

Kim(1997) 以韩国的汽车产业、电子产业、半导体产业为例,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逆向技术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即引进、吸收和提高的阶段发展过程。

Hobday(1995)以电子工业为研究对象,对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四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学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后发国家技术学习的五个阶段。但这一过程也不是完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路径相背,可能跳跃一些阶段。

Amsden (1989)认为发展中国家初始阶段技术引进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后技术追赶过程呈现为一定的阶段性;Lee,Lim(2001)也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的三种途径:路径创造式、路径跳跃式和路径追随式。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5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的飞速进步,改变了社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改变了教育,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它有着实践性强,发展快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也都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更是教学工作者们的职责所在。本文立足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水平,着重探讨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模式的微课、微视频方面,希望能够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解读微课、微视频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微时代的出现在给我们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微课概念解析

“微课”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通过视频来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如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这不同于录制老师的教学视频,而是老师对于某些通过视频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的知识点制作视频,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前提下,就容易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特点展示

独特的东西总有独特的特点,微课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内涵丰富,微课虽然比较短小,但是其中包含的内容一般都是重难点,所以它的内涵和教学意义都很重大,作用也很明显。其次是稳步推进,一次微课主要涉及一两个知识点,单个而言,效果并不显著,但是它能帮助初中学生比较牢固的掌握知识点,使得教学进度稳步推进。再者是微课很受欢迎,微课时间短、内容少,不会是学生们疲劳,所以很受欢迎。

(三)微课的组织结构

微视频以及教学设计、课后练习等辅的教学资料是微课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们有着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的特点,既保留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等内容,又新增了微视频等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形式。

二、微课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初中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微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有以下问题的存在,详见下文分析。

(一)初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异大

现在不同的家庭的孩子培养目标不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会早早的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对于电脑等信息时代的事物他们也都能很早的接触,无论是游戏也好,学习也好,都会让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慢慢提高。然而,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学生而言,他们一般是到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才开始接触电脑,了解电脑的相关基础知识,这当然远远不及从小就开始玩电脑的学生了。如此来说,就给老师们的授课带来了困难。有些微课视频的内容不能够权衡两种学生的需求,部分学生觉得太简单,没有学习的必要,部分学生则认为太难了,跟不上考老师的进度。

(二)学习效果有待提高

微课、微视频很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当然这对于不同自制力的学生而言,还是有不同的效果。有的学生自制力强,学习态度好,对于老师们的微课认真对待,对于微课内容能够主动地去消化,去学习。但是也有部分初中生的玩心比较大,一旦脱离教师的视线,他们便去玩游戏,刷微博等,这样的话就很难充分的学习了解微课的内容,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

三、促进微课实施的策略

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若能够找到相应的策略加以改善的话,则更有利于推动微课的发展,帮助初中学生更好的学习。

(一)实行差异化教学

上文提到初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微课内容的接纳度不同,实施差异化教学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那些有良好信息技术基础的初中生,老师们可以适当的制作一些高难度的微课视频,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能力较弱的初中生,老师们可以把重要的基础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供他们奠定基础,当然要保证课程要求的完成。实施差异化教学一来不会使基础好的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程太过于无聊,二来也能够保障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锻炼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如果初中生不能够静心的话,很容易使学的知识浮于表面,基础不牢,随着知识的增加,就会混淆知识点。在教学中,老师无法照看到每一位学生,分组学习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法。通过男女搭配等原则将班上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们相互监督,相互帮助。

四、结语

在现代化社会中,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利用、和再生信息都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代表人们文化水平的标志。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同其他文化基础课有较大区别的新型学科来说,其发展历程难免有所问题,但随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也有一定的收获。在初中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并因地制宜的应用相应的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目前教师们利用为时代的特点,把微课、微视频带入课堂,创造了一种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微”的大作用,希望能够得到推广,让更多的人收益。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6

一、引言

天然气,作为新疆最具有优势的一个资源,据统计分析,新疆的天然气总量在10.85万亿m3,而探明储量则有9813亿m3,自2005年开始,该区产量就连续三年蝉联冠军。到了2007年,该区共产出天然气212亿m3,同比增加了48亿m3,夺得了当前天然气产量、输气量等4个第一,成为了我国名副其实的天然气行业“金牌储集库”。但是,需要看到的是,面对如此多产的天然气资源,新疆地区的天然气利用情况并不是很好,就其原因,同该地区天然气企业发展有着较大关系。笔者从新疆天然气企业入手,提出一种管理创新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模式,以逐步提升该区天然气企业的发展水平,提升新疆天然气的利用率。

二、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就天然气企业而言,其属于一个以盈利为经营目的,综合多种发展要素而为社会生产出更多天然气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型组织,且经济增长更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天然气开采作业,作为一类具有高风险性与高分散性的工作类型,就要求其各环节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企业实现管理与技术的创新与协同发展。所谓“管理创新”,指的就是于特定技术环境下,通过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种发展要素而逐步提升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的一类活动的总称,而“技术创新”,则指的是涵盖了天然气生产、建设所有过程的所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总称。

同时,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为其管理创新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与支撑条件。因为,技术创新,不仅可谓企业管理带来思想、方法与体制等方面的革新发展,还能改变企业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进而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提供一定依据,而且技术的创新,还在折射出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进而将需要完善的相关信息反馈在管理制度体系内,引导企业管理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并对企业管理模式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新更高要求,而以上种种,均要求企业技术革新与管理革新的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管理创新又反过来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先进管理理念与制度的落实,大大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率,提升了企业各方面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企业的稳步发展,而这些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不论是新疆天然气企业,还是其它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均需准确把握管理创新同技术创新间的互动关系,选取适宜的创新战略组合,以此来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使企业创新系统功能实现最大化。

三、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对策――以新疆天然气企业为例

1.规范运作,整合资源

思想影响行动,观念决定走向,为此,企业在发展实践中,必须逐步革新自身管理理念与思路,准确认识管理同技术革新间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引导先进管理思想与理念,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管理办法,并制定相应制度对其加以规范,实现企业内部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企业还需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逐步革新企业的管理机制。就天然气企业而言,它属于一种高技术且高科技的产业,因此,在企业内部必须创设出一种学术氛围,用高效率管理来促进技术的革新,实现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双赢。此外,企业管理员还需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凝聚力,构建现代化学习型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并配以现代化的软硬件设备,以此来从整体上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强化人才开发,健全绩效考评机制

首先,若说管理创新能力为企业开展各项管理创新活动的动力所在,那么,人才的开发则是其核心所在,为此,企业管理创新主体必须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以此来确保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同步发展。其次,新疆天然气企业结合自身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逐步健全内部绩效考评机制,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迎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强化技术创新,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天然气产业属于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类型,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管理创新,更需要技术创新,特别是对新疆天然气而言,因其虽有着极高的资源勘探潜力,但资源探明率却比较低,这就要求新疆的天然气企业在管理中要合理配置资源,对民用气和商用气要进行自主技术开发与创新,通过学习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来提高自身天然气利用率,达到企业实现民生工程和企业盈利的双盈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否达到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使组织获得预期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管理创新是否可同技术创新相匹配、相协调、相互动,特别是对于天然气这类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来说,企业更应该积极实现内部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以此来共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7

二、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就天然气企业而言,其属于一个以盈利为经营目的,综合多种发展要素而为社会生产出更多天然气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型组织,且经济增长更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天然气开采作业,作为一类具有高风险性与高分散性的工作类型,就要求其各环节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企业实现管理与技术的创新与协同发展。所谓“管理创新”,指的就是于特定技术环境下,通过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种发展要素而逐步提升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的一类活动的总称,而“技术创新”,则指的是涵盖了天然气生产、建设所有过程的所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总称。

同时,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为其管理创新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与支撑条件。因为,技术创新,不仅可谓企业管理带来思想、方法与体制等方面的革新发展,还能改变企业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进而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提供一定依据,而且技术的创新,还在折射出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进而将需要完善的相关信息反馈在管理制度体系内,引导企业管理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并对企业管理模式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新更高要求,而以上种种,均要求企业技术革新与管理革新的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管理创新又反过来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先进管理理念与制度的落实,大大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率,提升了企业各方面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企业的稳步发展,而这些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不论是新疆天然气企业,还是其它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均需准确把握管理创新同技术创新间的互动关系,选取适宜的创新战略组合,以此来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使企业创新系统功能实现最大化。

三、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对策――以新疆天然气企业为例

1.规范运作,整合资源

思想影响行动,观念决定走向,为此,企业在发展实践中,必须逐步革新自身管理理念与思路,准确认识管理同技术革新间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引导先进管理思想与理念,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管理办法,并制定相应制度对其加以规范,实现企业内部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企业还需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逐步革新企业的管理机制。就天然气企业而言,它属于一种高技术且高科技的产业,因此,在企业内部必须创设出一种学术氛围,用高效率管理来促进技术的革新,实现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双赢。此外,企业管理员还需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凝聚力,构建现代化学习型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并配以现代化的软硬件设备,以此来从整体上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强化人才开发,健全绩效考评机制

首先,若说管理创新能力为企业开展各项管理创新活动的动力所在,那么,人才的开发则是其核心所在,为此,企业管理创新主体必须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以此来确保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同步发展。其次,新疆天然气企业结合自身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逐步健全内部绩效考评机制,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迎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强化技术创新,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58-04

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物流设施及经营方式的落后,导致物流行业管理混乱、物流配送效率低下,物流配送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为更好地控制物流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物流体系建设。目前,国内的大中型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配送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则更多地依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如何在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寻找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融合的趋势与规律,构建适合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战略,来进一步适应和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将是我国电子商务和物流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融合的主要模式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融合联动趋势日趋明显。一方面是电子商务企业向物流业渗透融合发展。目前,国内的大中型电子商务企业纷纷开始自建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已经完成了对百世物流、星辰急便和汇通速递的投资和股权收购,并将投巨资兴建“大物流”计划。B2C电子商务京东商城于2009年初开始投资建立圆迈快递公司;凡客诚品也建立自己的快递公司,如风达;当当网也宣布将组建配送服务公司,并将其打造成为独立高效的物流开放平台。另一方面,快递从业者们也把触角伸进了电子商务领域。顺丰、宅急送、申通快递这三家就各自成立了顺丰E商圈、e购宅急送、久久票务网三个电子商务网站,并以自己的物流体系作支撑,尝试进入电子商务领域。

目前,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发展的模式主要有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物流企业自建电子商务以及电子商务企业混合型物流模式,即自建物流和外包物流相结合。

1.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模式

电子商务和物流企业是供应链上的上下游关系,二者之间基于供应链的纵向战略联盟,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融合发展方式。这种融合方式更强调战略伙伴间的相容性,重视联盟方之间相互资源的共同运用。这种战略联盟的主要形式是将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业务(包括仓储和配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的目的在于达成长期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共享用户的商业信息和技术创新,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最终达到降低电子商务的物流成本。这种战略联盟又分为契约型战略联盟和合资并购型战略联盟两种形式。

目前,除少数电子商务公司组建合资并购型战略联盟外,大多数中小型电子商务公司跟物流企业的战略联盟属于纵向供应链上合作层面的契约型战略联盟。采用组建战略联盟方式的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是C2C模式的平台型电子商务公司和中小型的电子商务公司。因为,C2C平台上的卖家及中小型的电子商务公司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公司规模,其物流专业水平低于第三方物流公司,往往采用物流业务外包的模式,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二者不再是简单的服务提供方和服务使用方,而是从各自的长远发展出发,努力建立、维系和发展长期互信合作关系。例如,阿里巴巴公司与国内的天天快递、韵达快递、申通快递、圆通快递四家物流企业实现了平台对接,用户在淘宝网上达成交易后,可直接在线发送订单,买家和卖家还可以随时跟踪订单。全国邮政电子商务速递业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分派订单、回执录入、信息监控、订单查询、数据统计等功能,可有效保障信息共享和实时传输,同时实现了与淘宝网网商的实时对接。实现下订单、分拨、配送、查询等一条龙服务,形成了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联盟合作体系。信息系统对接支撑了电子商务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保证了物流服务更快速、更高效、更便捷,开拓了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但是,一些战略联盟模式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首先,战略联盟中可能出现一方通过损害另一方利益来谋求自身利益的局面。如第三方快递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及提高效率,普遍存在“暴力分拣”问题。由于对包裹内商品缺乏足够了解与适当操作,“暴力分拣”导致的商品破损问题屡见不鲜,直接损害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利益及形象。战略联盟中的电子商务企业,对此现象的可控程度较低,只能依赖其分检配送人员的行业自律。同时,第三方快递公司只负责将商品送至顾客手中,业内普遍存在限制索赔期限、免除自身责任、快递延误不赔等霸王条款,因此,在货物出现破损或者货差时,不负责解释,也不负责调换或退货。顾客只能先将货物收下并付款,再与电子商务企业联系解决问题,影响整个购物流程效率。其次,战略联盟有可能带来关键技术和人才的流失。通过紧密的合作,物流企业有机会清楚地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运作流程、业务数据以及关键技术,一部分物流企业在跟电子商务企业合作之后,已经开始在自己的物流网络之上经营电子商务,最终发展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的强大竞争对手。

2.电子商务企业采取混合型物流模式

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与第三方物流相结合,又称为混合物流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一方面自己建立自己的仓储及配送体系,部分商品和区域由自建配送体系进行配送,另一方面部分快递业务由第三方快递公司来完成。其原因主要包括:(1)自建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各有其优势。从理论上来讲,B2C电子商务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是比依靠自身自建物流配送体系更节约成本的。但是,由于国内的第三方快递公司普遍存在的规模小、服务水平低等问题,无法满足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高的配送要求和配送量。B2C电子商务企业通过自建物流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2)部分B2C客户出于对于网络安全以及便利支付的角度,倾向于选择“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对于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B2C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在货款回收途径上只能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人员,在配送货物的同时代为回收货款。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回收货款,代收款的返还速度慢、时间长。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配送人员先要将款项送回配送站,然后再由配送站转送到当地城市总站、省总站、直到回到总公司,再由总公司将货款转账给电子商务企业,整个过程往往需要5―7天。而对于自建物流配送的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配送人员,在上门配送货物的同时收取货款,能够实现当天发货,当天回款,极大地提高了资金周转的效率,这对资金依赖度极高的电子商务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有些自建物流的B2C电子商务企业还为自己的配送人员配备了手持终端刷卡机(POS机),不仅为客户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服务水平,也保证了货款的安全回收。(3)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可提高对商品配送的控制力、增强企业服务水平、树立企业形象。由于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缺失或低效,电子商务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换和传递,导致商品一经发出就处于失控状态,电子商务企业无法获知商品何时配送、如何配送、何时送达以及商品的丢失率和破损率。而电子商务是一种时间和空间差异化的商业模式,从客户下达订单到客户签收货物全过程的跟踪构成了客户消费体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获得运输外包环节及时准确的信息,既是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也是企业在建设与外包商协同信息平台时必须思考的内容。随着行业的发展成熟,依靠价格战的粗放竞争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上,以高标准的购买体验来吸引用户。作为电子商务环节中,唯一能与用户接触的环节,物流配送很大的作用在于用高效的配送效率、优质的配送服务,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用户满意度,进而增加用户的忠诚度及重复购买率。然而,大部分第三方物流无法建立与商品价值匹配的快递服务。在企业有能力直接面对客户时,品牌传播和售后服务等形象不是第三方物流能完成的。通过自建物流体系,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为用户提供更为完善、更为专业和个性化的服务。(4)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配送不只是成本支出环节,而是一种可有效利用资源,随着国内大型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优势和效益的显现,物流已逐渐具有了成为B2C电子商务企业新的价值中心的趋势。随着电子商务服务多元化的发展,以及对产业链上下游控制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呈现出线上电子商务平台向线下实体平台扩张的趋势。即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实力的不断增强,电子商务企业的自有物流体系不仅可以满足企业自身的物流配送需求,更有可能向外扩展,为其他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3.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模式

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组建自己的仓储和配送系统,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来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配送服务,包括满足企业内部生产的材料供应、产品的销售等。企业的物流能力与其销售模式、订单响应需求及客户购买习惯相适应,用最经济的方式满足客户对订单的需求。但选择自建物流配送体系一般要求有一定的规模基础,即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物流具有一定量的规模,可以满足配送中心建设发展需要。所以,目前自建物流体系的企业规模都较大,而且多是由传统企业转化或者分离出来的电子商务企业,如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自建物流配送体系的优点是便于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可以避免商业秘密的泄露,缺点则是投入成本过高,若资源配置不合理,易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管理机制约束等问题。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体系的构建取决于企业自身战略的制定,自营和外包物流的区别在于是拥有还是控制物流资源。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与自身核心竞争力相匹配。达到一定业务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选择自营物流业务,打造物流网络平台,保证网购物流的快速、稳定,并让客户满意,将自身核心竞争力构筑在物流优势之上。但一定要考虑企业的业务规模,否则可能会因物流网络利用率不高,导致成本增加,造成投资浪费,同时,自建物流也应该是阶段性的,长远来看不能代替第三方专业物流,二、三线城市甚至乡镇一级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

4.物流企业自建电子商务模式

物流企业自建电子商务是指物流企业利用自身天然的物流网络优势,开展电子商务。这样,一方面使物流企业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借助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增加利润收入。物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前景虽不太明朗,但也是未来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方向和趋势。

国内几家知名的物流快递公司都已经公布计划,将筹建和上线其网上购物平台。圆通快递的全联网于2010年9月上线,申通快递的电子商城于2010年lO月推出。这主要是因为在各大电商平台都开始自建物流配送体系的压力下,物流快递公司急于寻找到业务模式的新增长点,以减少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依赖。除自身的物流资源外,这些物流快递公司还掌握着各大电子商务公司的会员数据库,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丰富的资源,是物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另一个原因。

但是,物流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缺陷明显,短期内很难超越在这方面发展完善的电子商务企业。甚至在物流配送环节,这些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还并未达到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比如,京东商城的自建物流体系,其多种物流服务的软硬件指标都超越了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且,各大电商平台急于自建物流体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物流快递公司的服务水平达不到他们的要求,限制了他们的高速发展。因此,可以发现,物流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方面,并不具有太多优势,目前只能是物流业向电子商务渗透融合的一种方式和趋势。但是物流业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产业链中始终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因此,未来物流业发展完善之后,物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二、影响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因素

电子商务企业选择与物流企业组建战略联盟还是自建物流体系,其决策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交易费用。我们知道,中小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选择外包型战略联盟的模式,大中型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一部分选择合资型战略联盟模式,一部分选择自建物流体系模式。这一规律的外在影响因素是电子商务企业的规模,内在影响因素则是由交易费用和经营成本所共同构成的企业成本。

1.松散的组织方式导致物流企业的沟通和管理成本高昂

国内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除EMS和顺丰速递外,都采用加盟的组织方式,这种松散的组织方式导致物流企业本身的沟通和管理成本高昂。与这些物流企业组建外包型战略联盟的电子商务公司,对自身业务中的物流过程可控程度极低。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加盟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根本无法满足电子商务企业及其用户的要求,导致用户的投诉率和退货率较高,增加了经营成本,影响电子商务企业的形象和发展。因此,这些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虽然通过外包型战略联盟的模式降低了部分交易费用,同时也增加了较高的经营成本,但受限于规模和资金,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无力自建物流体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选择外包型战略联盟,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2.采用股权连结的方式保持战略联盟

部分大中型电子商务企业选择与物流企业合资建立物流配送体系,或者采用股权连结的方式来保持战略联盟关系,这种方式是比较持久和稳定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联盟企业相互拥有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使这种联盟关系得到稳定地发展并表现出统一管理和协调一致的整体性活动。比如淘宝网与几家物流企业分别以合资或者股权协调的方式建立战略联盟。这种模式既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同时也保持了物流企业物流服务的高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3.另一部分大中型电子商务企业选择自建物流体系的模式也是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

这些电子商务企业在发展的早期,也多是与物流企业组建外包型战略联盟,同样是经受过高经营成本的压力。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外包物流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首先,大中型电子商务企业有较多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的人性化设计,比如预约送货、拆箱验货、现场退货、代收货款等等,而且这些设计经常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这都需要电子商务企业频繁地与物流企业进行沟通和谈判,并时时监督物流企业的执行程度。因此双方的交易活动较为复杂,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较高。其次,由于大中型电子商务业务量十分庞大,因此与物流企业的交易活动十分频繁。此外,大中型电子商务企业在节假日期间通常有更高的销售量,比如春节等节日。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节假日通常放假,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企业这种特殊的交易需求。如每年春节期间的“爆仓”事件,给电子商务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这种交易过程的高度不确定性、交易的高频繁性,使得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的交易费用高昂,通过外包型战略联盟无法解决这种问题。这些大中型电子商务公司开始转向自建物流体系模式,即通过将物流交易内部化来降低交易费用和经营成本。

三、京东商城物流模式选择的案例分析

京东商城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北京,是目前国内B2C市场最大的3C网购专业电子商务公司,2010年销售额达到102亿元人民币,占中国自主式B2C市场(即不包括基于C2C平台的B2C)销售额的近1/3。其发展速度是业内公认的奇迹,从2004年成立至2010年,每年的销售额分别为:2004年1 000万元销售额,2005年3 000万元,2006年8 000万元,2007年3.6亿元,2008年13.2亿元,2009年40亿元,2010年则达到惊人的102亿元。年复合增长速度达到300%。

京东商城选择自建物流配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快递业作为国内的新兴产业,发展还不成熟,同时,国内物流配套设施落后,缺乏相关人才的大环境也影响了快递业的高效健康发展。与第三方快递企业合作过一个时期后,京东商城改变了策略,大规模投资建设自己的仓库和物流体系,当时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已不能满足类似电视冰箱这样的大件产品的配送需要,物流配送问题成为阻碍京东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京东选择耗费巨资自建物流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京东商城自建物流仓储和配送体系后,首先的目的是节约此前高昂的配送成本,满足快速增长的订单量。自建配送后,京东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成都建立了物流仓储中心以及配送体系后,此后一个月之内,成都地区的订单就提高了一倍,最高的月份订单量增长了将近400%。此前从北京仓库配送到成都的大家电,平均成本是每件400元左右。成都自建物流中心后,物流成本则下降到了48元,节省了90%。自建物流配送的另外一个主要目的是针对用户需求开展一系列专业的配送活动,以此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公司品牌形象。2010年3月,底京东提出了“211限时配送”服务;同年4月,京东商城又推出“售后100分”服务承诺――自京东售后服务部收到返修品确认属于质量故障开始计时,在100分钟内处理完一切售后问题,为消费者首次明确了退换货周期。这些高标准的配送服务,为国内的电子商务企业树立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标杆,同时也为京东赢来了用户的高度好评及销售额的持续增长。而这些高用户体验的配送服务,依靠当前国内的第三方快递企业是无法实现的。

国内快递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电子商务尤其是C2C电子商务企业淘宝网的爆发式增长。京东商城与淘宝网同在2004年成立,第三方快递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初始期,京东选择了邮政EMS作为配送方。随着第三方快递业的发展,京东选用了圆通等第三方快递企业来取代价格高昂的邮政EMS。2007年之后,京东的业务量剧增,京东开始尝试在用户集中度极高的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自建部分配送体系来满足自身需要。经历过2008―2010年频现的配送瓶颈,京东决定全力投入物流体系的建设,并且完成了从依靠第三方快递为主的配送模式向依靠自主配送模式的转变。2010年,京东商城配送量的70%由自营物流完成配送。

四、京东商城物流体系发展的启示

作为国内B2C电子商务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京东商城的物流发展模式变迁过程对正在发展中的电子商务企业有很大的借鉴指导意义。可以看出,早期影响京东商城物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物流成本及用户集中度,随着规模的扩大,后期影响因素则是日均订单量及服务要求。这些因素决定了京东从第三方快递配送模式向自建物流配送模式的转变,但是,也有专家提出,从长远发展来看,第三方物流配送是大趋势,是电子商务企业最经济的选择。可以预见,在短时期内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服务质量上尚不能发展完善到满足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在与物流业的融合过程中,将会选择自建物流体系来解决物流配送中的各种问题。而更长期内中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主流趋势,还要看将来第三方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状况已经自建物流的B2C巨头自身的经营状况。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物流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

参考文献:

[1] 于刃刚,李玉红,麻卫华,于大海.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王广华.B2C电子商务二级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3] 常连玉,陈海燕.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思考[J].物流技术,2010,(8).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9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10

[摘要]技术创新对于生产力的创造,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基于自身特质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创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出技术创新的最大效力。本文对近三年国内外学者的关于技术创新模式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比较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67

技术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新主体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不同的创新因素组合记忆配置的方式和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从创新主体的行为的角度可将其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从创新对象的角度可将其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两者的结合;从创新的目的可将其分为产品创新和生产创新;等等。选择怎样的技术创新模式,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做到因国家制宜,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基础制宜,从而对技术创新模式准确定位,实现创新效果的最优化。

1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

1.1巴西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石。有学者研究得出:巴西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干预主义和国家主义。在对创新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之后,巴西认为科学研究与企业的需求往往脱节,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大大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时需要政府的加入,起到连接作用。对此,巴西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强化创新,推出一系列若干领域科技发展的重点规划和促进计划。政府主导型的创新模式使巴西可以在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水平下最大限度的集中资源,实现技术突破,促进了巴西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这一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如限制了新技术的进口,阻碍了和国际顶尖技术接轨等,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巴西再次利用立法以及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工程和扶持中介组织等政策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正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式。

1.2俄罗斯的技术创新模式

与巴西相比,俄罗斯的技术创新模式较为复杂。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俄罗斯的大型企业较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大,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俄罗斯整合行业资源,建立了一系列超大型的国家公司和4个技术推广型经济特区,以此发挥规模优势,从而推动技术创新,这种模式使俄罗斯在原子能、航空航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特定技术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高水准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在技术的应用方面程度较低,竞争力较弱。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在《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中提出未来十年将形成社会主导型的创新发展模式,这将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1.3印度的技术创新模式

一些学者认为,印度是典型的以点带面型的技术创新模式,即通过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印度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实行了税收减免和扣除等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业。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资源向这些产业倾斜,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通过产业集群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2010年,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左右,超过60%的世界500强公司向印度公司购买他们的软件,这一切都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为重点突破口的区域技术创新模式,软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1.4中国的技术创新模式

中国的创新模式和巴西一样,政府在技术创新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立法,制定扶持政策有效促进官产学研的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提升,取得了耀人的成绩。当然,这一模式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创新体制呆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制订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更加注重民生,目的是培养出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1.5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

有学者提出,与金砖四国相对应的科技强国日本,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可概括为“基于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知识创新”。日本基于技术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是与日本战后的“贸易立国”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日本有选择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引进过程中强化政府的干预和积极指导,迅速提高了技术水平。形成一定的生产基础后,日本企业强大的模仿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从50年代起,日本的创新活动逐渐加强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利润链逐步向上游转移,这种“逆向技术创新”为日本带来了后发优势。这一模式与当时日本政府制定的“赶超先进国家”战略相吻合,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70年代以后,日本的产业结构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日本企业已初步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市场需求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动力,主要表现为二次创新。这一模式的选择适应了日本政府推行的“科技立国”战略。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创新模式逐步由市场推动型转变为知识创新驱动型,知识创新逐步成为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制定对这一转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国家,应该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世界背景下,根据自身的经济政治情况、技术现状以及发展特点,采取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技术创新策略,走多元化创新道路。

2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为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创新模式。

2.1技术性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性企业的环境变动迅速,产品生命周期短,风险高,是企业中的特殊群体,对技术的要求高于一般性的企业,因此要建立起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模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企业战略,这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先决条件。一些学者提出,对于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应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系相适应。他们认为,自主创新对于这类企业具有特殊意义,发展中国家的自主研发可以防止由于技术引进而带来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控制和技术侵略。而对于科技型的中小型企业,他们在创业初期自主创新能力比较欠缺,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更有利于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资金短缺、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等劣势。图1、图2所示分别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流程。总之,技术型企业在进行技术模式选择时应根据企业自身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情况,分别采用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或者将几者相结合。

2.2农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在农业方面,基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界定,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明显的地域性,较高的风险性,较长的周期性以及公共属性。农业的这些特质使得创新模式的选择与技术类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自主创新模式需要较高的投入且投入的风险大;模仿创新的过程复杂,因而这两者都不适合农业。然而,如果采取合作创新模式的话,可以使各个同业企业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减少全球化背景下农业的劣势。因此,合作创新的模式势必成为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首要选择。因为这种虚拟组织可以弥补农业这一领域的各种技术障碍以及资金障碍,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图3为三种创新模式的区别。

3不同基础的技术创新模式

3.1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复杂系统》的专辑中对这一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复杂系统是不能通过对系统一个分量或者部分的理解,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性质完整理解,M.Waldrop将它理解为一个系统的组成单元通过无数种可能的关联和作用在相互作用。复杂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非线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涌现性,不确定性和智能性。基于这些特点,复杂系统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彼此联系。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机理具有复杂系统自组织特性,自组织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来实现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各个创新行为主体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自动选择的一种结网行为,通过合作创新产生协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加速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和演化。同时,政府作为创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主体,政策的制定对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3.2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中,有的专家明确提出:在技术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应当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模式。曹素璋等专家认为,“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创新模式的匹配是企业有效创新的关键”。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能力的匹配要求不同,不同特点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要求有相应水平的企业技术能力予以支持,因而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企业进行准确定位十分具有必要性。

众所周知,企业所处的环境受各种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创新模式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上来看,无法准确把握具体的度量,只能运用相对宽泛的形式从整体上把握这些要求,即对模仿创新的要求较低,对合作创新的要求较高,对自主创新的要求总体很高。这一点从我国众多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总之,技术能力不是企业选择创新模式的唯一标准,但必须作为影响模式选择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考虑。

4结论

创新是发展之本,技术创新又是重中之重。这一切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模式的选择是否得当。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得出,不同的创新模式并无很大的优劣之分,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所处的环境,包括国家的社会背景,政府的宏观政策,企业所处行业背景及发展需要,企业文化,企业基础以及自身的技术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发展是第一要义,创新模式是手段。选择与国家,与行业,与企业相适应的创新模式,技术创新就能得以实现,从而推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召珍.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陈勇星,屠文娟,杨晶照.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及其演进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2.

[3]陈念红,曹暕.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D].北京:北京农学院,2010.

[4]易由页.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优化选择[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5]于珍.陕西省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能力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2.

[6]戴园园,梅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3.

[7]生延超.“金砖四国”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商学院,2011.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范围内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知识生产领域、高新科技产业领域的竞争,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积极调整战略,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作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

1现有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根据国外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基于技术的模仿扩散式。这种模式的形成首先由于少数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资源,通过企业资源的投入,在核心或主导技术方面处于控制地位,为在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先期进入的企业率先占领稀缺资源,只经营该产品中核心或主导的部分,而通过改造、分拆等办法与其他上游及下游的产业进行分工。如日本的丰田汽车产业的周围就存在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产业。

(2)基于协作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式。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衍生于大学、科研院所,通过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桥梁作用的发挥,使这些科研院所、大学、研究机构等组建成一定的合作网络,并通过联盟的形式,发挥各自的优势,网络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分担风险,使集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如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就是这样的发展模式。

(3)基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式。各地政府为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会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土地使用的优惠政策,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政府的介入和引导,克服产业集群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这种类型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是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等。

2局限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园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甚至是靠政策倾销来吸引高新企业特别是著名的国际跨国公司入住而形成的企业空间集聚。但是这种发展思路不利于高新区长期持续发展。只依靠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和发展,不可能是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高新区能不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继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创业能力息息相关。这种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也使我国高新区的自身发展存在自主的产业集群机制和内生创新机制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①“粗放式”的外延发展,集约度不够;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未能形成;⑧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竞争力不足;④产业缺乏关联度,集群性不高;⑤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趋向性,各区比较优势不明显。

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宏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技术学习,扩大国际间的合作;纵观上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以及具备较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微观上要求高科技企业要树立创新思路,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利用内外部的资源,走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路子,逐步培育和提高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这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组织模式的构建显得非常必要。

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

3.1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内涵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改进与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所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以虚拟手段为核心,以提高创新竞争力为目的,对资源尤其是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和调配的一种虚拟研发联盟组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内涵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模式不可丢弃。产学研模式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一个较好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现实当中产学研合作很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项目合作,还常常出现不信任,但是企业与高校不能光搞短平快的合作,做完一个项目就“分手”,而应搭建起长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2)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国际化的趋势,要求组织有弹性,打破地域界限。这就给创新组织模式采用虚拟网络手段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事实上,目前已经呈现出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在科技、技术上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虚拟企业则通过联盟企业在空间上的分散化,加上企业功能的有效结合和共同作用,企业竞争优势分别在联盟内企业所在的地区得以充分发挥,而企业所获得的“虚拟规模经济”会在各个地区得到整体展现,从而得到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

(3)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主要是为了获得创新资源、共享技术信息、进行合作开发等等,企业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获得创新效益。创新组织模式能够利用网络手段整合资源,尤其是科技资源。

(4)立足于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由于采用虚拟手段构建创新组织模式,它是否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否能发挥创新组织模式的功能,关键是是否拥有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它们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有利运行的重要支持手段。

3.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构成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提升而来的,它的组织构成要素与现有模式的基本相同,但是各个要素在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功能、地位与原有模式是有所侧重。在新的形势下,组织结构也是围绕着创新组织模式的宗旨赋予其中各个要素不同的作用。

3.2.1组织要素

(1)政府。政府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E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量,在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在推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代替不了的。政府身兼数个职能,不仅在宏观系统中能制定政策,资源分配和调控,也能对微观主体企业起到引导作用。

(2)科技型企业。所谓科技型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其核心的企业实体。科技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拥有各类科技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起到技术知识创造、推动知识扩散的作用。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技术源往往是由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充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日益密切起来,并且他们充分看到了知识的价值和潜在的市场,产学研成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中介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区域内存在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还包括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部门。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要想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金融机构的鼎立相助是必不可少的。中介机构起到了桥梁作用。

3.2.2组织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在“官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以虚拟网络组织为核心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途径。它既可以与区域创新系统紧密结合,在区域创新环境的土壤中发挥本区域优势外,还能借助网络组织的力量将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不同的环境主体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是有所区别的。在微观主体企业中,创新组织模式更注重的是培育企业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纵观系统中,创新组织模式则注重于培育区域集群的创新机制以及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成员的协作关系;而在宏观层面上,创新组织模式更强调的是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3.2.3组织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以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学习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向真正的创新型集群发展。

(1)政府的创新功能。政府是整个创新系统的中心。为了提高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水平,组建“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政府在其中不再需要监管一切事务,只需要在进行研发选题时,保证既有企业界的人士参加,又有学术界的人士参加,以确保所选课题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导向。其次。整合研发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另外,政府可以利用组建虚拟研发组织来调整产业结构,有目的地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2)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功能。企业是整个创新系统的重心。因为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是创新网络中最活跃的结点。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其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同时各个方面的信息只有经过企业的最终整合和利用,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在虚拟研发组织中,企业自己的研发力量是有限的,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身缺乏的关键资源;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不仅可以学习到合作伙伴的销售经验,还可以获得有关新产品市场的知识及其他有关资源。。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技术、知识的源泉是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基础,大学、科研机构就是承担这个责任的主体。大学的创新功能是培养创新人才、从事科学研究、传播科学知识、参与成果转化、营造科学文化。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中介机构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力量。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体现为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创新。

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各个组织要素都各自发挥着创新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促进创新要追求一定地理空间内各种创新集群要素的“大而全”,我们追求的是1+1>2的整体最大效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集大成者,是推进各种要素的建设和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

4启示与建议

(1)正确定位政府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职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向营造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来。一是要从注重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转向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上;二是要从主要依靠提供财税优惠吸引人才、技术、资金转向主要依靠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上;三是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上。

(2)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为创新组织有效运行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进一步研究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文件,激活各种要素,使大学、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充分涌动,造就良好的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其次,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持孵化器建设的力度,建设好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包括创业服务、中试基地、投融资管理等平台,重点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跨越这道屏障。第三,以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科技创业投资资金和创业投资公司,不断完善支持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体系。第四,研究官、产、学、研运作机制,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学科、中试基地和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联合攻关,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高技术资源共享。

(3)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加强互信、合作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首先应该重视政府与非政府部分的互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在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中,网络成员问的相互信任与合作至关重要。其次,建立良好的鼓励创新机制,包括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颁布支持创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最后应该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12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系统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发展模式。区域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区域创新发展的三种模式

从现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基本途径。区域通过创新实现的发展可以简称为区域创新发展。在技术经济学领域,国际、国内学者己经就技术创新模式达成共识,即存在自主创新发展模式、模仿创新发展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经过研究发现,微观层次的技术创新与中观层次的区域创新在创新行为上具有可类比性。因此,可以初步提出区域创新发展的模式,即:区域自主创新模式、区域模仿创新模式和区域合作创新模式。

(1)区域创新自主发展模式。区域创新自主发展模式是指区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努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系统,并使其产生具有相对领先的区域创新功能的系统发展模式。其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在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具有独创性和前瞻性;在技术应用与产品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在技术创新的管理与服务方面具有独特性:建立创新机构间的独具特色的运行机制;与特殊的区域创新环境建立相互适应的关系,建立具有地域特色和创新竞争力的系统。(2)区域创新系统的模仿发展模式。区域创新系统的模仿发展模式是指区域通过已有的具有成功经验的创新区域学习,模仿其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成分,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具有能够进行赶超和竞争的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在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进行追踪研究,并进行模仿;在系统运行机制的建立方面进行改革深入研究,并借鉴、结合自己情况进行嫁接或改造,形成自己的系统运行机制;模仿并不等于照搬,利用由于后发展而具有的可以直接采用新技术与管理模式的优势,建立具有相对优势的创新环节,如在创新产品的质量、风格、品种、服务等方面建立优势;模仿并不等于甘于落后,在进行模仿对方发展的同时进行自己创新能力的培育(尤其是加大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以期通过模仿实现超越。(3)区域创新的合作发展模式。区域创新的合作发展模式是指区域通过与其他区域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和配置科学技术资源,壮大整体对外竞争能力,实现自己创新发展模式。其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进行企业间、高等院校、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跨区域合作;服务机构的合作,尤其跨区域信息、金融、人才交流网络的相互对接与联合;政府机构间的合作,主要指政府在创新管理方面的协作;进行整体的创新合作,走向创新的区域一体化。

二、广西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008年广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数为39.93(以100为标准),排名全国倒数第四。区域创新网络特征得分12.85(总分为100),排名全国倒数第二。广西区域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

1.知识创新能力不足。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新的发现,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积累新的知识。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创新体系发挥功能的前提,它包括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知识创新的主体是承载知识的人,但改革开放以来的“孔雀东南飞”,使得我国内陆地区大量人才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造成这些地区的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这已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人才的培养不足和流失,使得广西的知识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下游水平,知识创新基础比较薄弱,科技产出数量和质量较低。广西知识创新机构主要包括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知识创新人员主要包括隶属于以上两个部门的科技活动人员。广西的科技活动人员、每万人口拥有的科技活动人语、R&D全时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等指标均在全国排名靠后。

2.知识创新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筹资渠道单一。广西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来自企业和银行及其他途径所占份额很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筹资渠道有限,与企业之间的科技、经济合作不活跃;知识、人才、资金没有在三者之间有效地流动。科研仪器设备陈旧,全区超期服役的仪器比重较大,且维修和配件供应资金困难,使得仪器完好率逐年下降。尽管近年来广西的科技经费和R&D经费增长较快,但其投入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较小。

3.知识创新成果产出远低于全国水平。知识创新成果主要是指论文和专利,它反映地区的知识创新产出能力和水平。广西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发表的国内论文数、国际论文数和取得的发明专利数三项指标在全国均列较后位次,这表明广西知识创新成果产出大大低于全国水平,而且反映了广西科学家工程师的整体创新能力弱、水平低,缺少创新热情。

4.缺乏自主创新的观念和环境。自主创新需要创新主体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改革观念,但是广西相对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来讲要封闭些,人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和墨守成规的生活方式,较难接受新生事物,这就使得全区很多地方创新主体缺乏自主创新的主观动力;另外,因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企业及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创新激励及制度变革的力度不够等因素,全区普遍缺乏自主创新所需要的软、硬环境,难以充分调动每个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也阻碍了自主创新的有效进行。

另外,广西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善,技术创新产权还不明晰,创新风险分担机制还不健全,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合理,创新主体之间联系还不紧密,创新系统运作效率较低,管理成本较高,资源使用效率比较低下等等,也阻碍了广西的自主创新发展。因而,从总体上讲,广西尚不具备进行大规模自主创新的条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采取自主创新的运行模式既不适宜于广西的创新资源现状,也不适宜于广西现时的区域创新环境,更不适宜于广西区域创新系统目前的运行机制

三、广西采取模仿创新模式的优势分析

广西在自主创新方面所存在的众多制约因素,使其在创新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模仿创新。广西在模仿创新方面具有比自主创新更强的比较优势,这体现在:

1.成功率高。与自主创新的高不确定性、高风险不同,模仿创新的成功率很高。据有关报道显示,美国的基础性研究的成功率仅为5%,在应用研究中有50%能获得技术上的成功,30%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最终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有12%。这主要是由于模仿创新模式是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技术进行的创新活动,排除了会失败的技术创新目标和路径的选择;而且可以通过引进、购买率先创新者的产品,直接接受有关培训来学习其技术创新的方法,或通过“反求工程”等破译核心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开发,特别是在工艺和市场化方面进行创新。因此,模仿技术创新是对创新成功的技术进行改进,技术创新的路径、方法、目标等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成功率自然要高得多。

2.资本投入少、技术要求低。自主创新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和较高的技术要求,而资本恰恰是发展广西经济技术发展中最缺乏的要素之一。广西经济相对落后、资金短缺的状况与自主创新高投人的要求不能符合,相反模仿创新可以极大地弥补资本不足的缺陷。另外,广西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对也较低,经济发展中需要的往往是中低层次的适用技术,最先进的技术未必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所花费的成本远远比发达自主创新的成本要低,而且可以直接在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可以跨越一些技术发展阶段,缩短技术积累所需的时间。

3.创新时间短。自主创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试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常常由于技术路线、技术方案等选择错误导致失败或走弯路,从而减缓了技术创新的速度。而模仿创新是在成功技术基础上的改进和完善,速度比较快,随着模仿创新数量的积累,这种创新速度会加快,对于落后地区进行经济技术方面的赶超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要慢得多,甚至出现“马太效应”。因此,广西采用诱导模仿创新的制度安排,可以加快技术创新、技术积累的速度,少走弯路。

4.产出及经济效益快。自主技术创新周期长、投入大而且集中,在短期内很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面临巨大的风险。模仿创新由于有创新成功的技术可供学习和选择,尤其是有多种相似的技术方案可供选择和比较时,模仿创新能更清楚地看到技术产品的市场前景,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更有效的创新,进行技术改进和完善,既体现本地区市场特色,又具有技术性能上的先进性,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回报。

5.市场优势。自主创新或率先创新面临的是全新的市场,需要花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来推介产品,引导消费者的观念及其行为。其在市场推广方面的投人也很大。具有比较大的溢出效益,市场消费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由于产品投放市场初期,产品和市场都处于不成熟状态,还不能很好地切合消费者的需求,给模仿创新也留下很大的空间。模仿创新往往可以选择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进行改进创新,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出更好品质、更廉价、更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加上率先创新者所作的市场推广努力,模仿创新的产品市场开发的成功率比率先创新者高许多倍,并能迅速形成规模生产,扩大市场份额,这正是市场领袖往往是第三、四位进人市场的模仿者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广西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众多不适应性,以及在模仿创新方面存在的较强的比较优势,使以模仿创新作为创新运行的主要模式更为适宜。一般情况下,广西除了选择某些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影响较大而引进受限制的重大技术领域集中有限资源进行突破性开发,加强自主创新外,对于发达地区(国家)大量的高新技术,主要应采用模仿创新的模式。广西区党委、政府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现阶段,在重点领域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在多数领域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模仿创新,可加速掌握现代化高新技术和知识,加速缩小广西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差距,加速技术进步,还可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纪宝成,赵彦云.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报告No1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