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论文

时间:2022-04-08 04:26:37 关键词: 政治理论 政治 政治论文

摘要:政治理论教学作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它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具有极大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改革着手,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政治理论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论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常见问题

(一)把握不好教学内容

有些教师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对授课内容把握不好,讲课不分重点难点,讲课内容详略不当,面面俱到;有些教师只注重讲解国家大政方针、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解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较为“宏”“大”“正”的知识,对于学生的价值追求以及学习困惑等方面关注少;有些教师的教学时间分配不恰当,往往根据自己手中掌握的材料来决定讲多讲少,本末倒置;有些教师由于专业知识不深不精,关键的重难点地方没有讲深讲透;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只能机械地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讲解“,书上有什么就讲什么”,对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把握不透,抱着“宁少勿错”的心态,不能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少,把鲜活的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学生听后收获不大,受益不多。

(二)教学材料堆砌,无的放矢

有些教师备课前不是深研教材和了解学生,而是到处找资料,找故事,找案例,到网上找课件,生吞活剥他人的课件,不能对资料进行良好的处理,不能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故事会,台上老师讲得高兴,台下学生听得高兴,结果离题万里,加之材料选择不当,以致弱化了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技术性代替了艺术性

现在大多数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但容易出现过分依赖课件的现象,教师只是在讲台上展示课件,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降低了教师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多媒体演示替代了教师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学生看完课件后不甚了了的现象经常存在。加之启发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运用较少,教师在教学组织、授课方法的处理上比较粗糙,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情趣和艺术性,老师讲得没有激情,缺乏感染力,学生听得了无兴趣,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极易造成双方的刻板印象,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恶性循环。

(四)课堂组织松散,控制不力

有些教师自由散漫,为了体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连上课时的基本环节都省略,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课堂控制较为随意。由于课堂缺乏组织性,使课堂教学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有些教师上课只管上课,不管课堂纪律,抱着“我上课,你愿听则听,不愿听就不勉强”的态度,课堂组织松散。课堂纪律不好,学习氛围欠佳,造成不想学的不学,想学的也学不好的局面。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控制的有效策略

所谓课堂控制,就是对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与教学双方的情绪状态等进行合理的调节与控制。课堂控制策略是教师为完成教学活动中的任务,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对整个课堂教学采取的主动控制和调节课堂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控制策略

每门课有每门课的课程标准,每堂课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授每堂课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其教学目标主要表现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来开展教学,正确处理好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以素质为目标,努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最终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每次上课前,要把本次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向学生讲清讲透,并且最好先把问题和任务抛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本次课的学习任务,将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目标上,把教学目标作为师生共同的切入点和归宿点。教学目标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把控课堂教学方向,防止出现教师上课东拉西扯、胡侃连天、教学目标不明确、讲课内容离题万里等现象。一堂课下来,讲课者和听课者均昏昏然,一无所获,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是典型的目标控制失败的表现。

(二)教学过程中的情绪情感控制策略

讲课者和听课者的情绪情感状态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而老师的情绪情感状态又左右着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还必须用自己的情绪情感去引领和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控好双方情绪情感,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并非难事。反之,有些教师不善于课堂情绪情感调控,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很容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沦为枯燥无味的“鸡肋”。一般来讲,教师的情绪情感控制分三个步骤:

1.情绪引发和推动。

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的课程,老师在备课时尤其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头,想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想要让其怦然心动、让其侧目,想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开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设计师,是导演。一个善于引发和推动情绪情感的教师或以一个简短而精彩的故事开头,或用名人名言开头,或用设问、反问开头,或用事实和数据开头,或用大家都熟悉的正在发生的事件开头,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提起学生的兴趣,或激发学生思考。通过精彩新颖的课堂导入,引领师生双方处于亢奋的情绪状态之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情绪强化策略。

要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就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间断地刺激和强化学生的情绪情感,常用方法有“高潮法”和“师生互动法”。“高潮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到重点、难点或高点时恰当地运用事例、比喻或排比等语言艺术点燃学生的激情,打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内心的震撼,博得学生的掌声,使学生加深对这堂课的记忆,甚至使其终生难忘。每堂课都应该尽量做到旁征博引,紧扣当下时政热点和焦点,并有一两个教学高潮设计,这不但可以丰富教学过程,也加强了学生的认同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法”是常用方法,即教师通过教授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紧紧跟随教师,教师是乐队指挥,学生是乐手,双方都处于愉悦放松的氛围之中。

3.情绪延伸。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尾不仅要干净利落,还要有高度和深度,要用深刻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来归纳教学内容,升华教学观点,尽量让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甚至让教师的某些话、某些课堂体验能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人生”课程。

(三)课堂教学中的纪律控制策略

现在不少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用大课制,几十上百人的大课堂,总有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课堂,所以课堂纪律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教师就要向学生提出相关的上课要求,包括课堂纪律、作业完成、考勤制度、课程安排、考核方式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进行课堂控制,如通过目光、手势、微笑、点头、示意、走动等来控制课堂纪律。在教室轻轻走动、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对学生点头或挥手等动作,都可以起到提醒学生、矫正学生课堂行为的积极效果;走到学生中间去,给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机会,不仅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增加课堂信息反馈量,还可以维持课堂秩序,便于把集体控制和个体控制结合起来。课堂上教师还需对正确行为进行积极强化,如采取鼓励、表扬、加分等方式。也要对不良的课堂表现行为进行及时矫正,提醒学生注意等,以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有纪律有秩序。教师上课若不控制好课堂纪律,等到教学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才停下来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破坏了课堂的连续性,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中的时间控制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很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如若课堂教学时间控制不好,教学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给学生带来过于空洞或过于烦琐的课堂感受,进而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控好课堂教学时间,注重课堂教学节奏,对于一名思政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重要性,一切内容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呈现出来。在每一堂课前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时间小规划,讲解、提问、练习、讨论的时间都要合理分配。认真处理好每一个课堂教学细节,把控好轻重缓急,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始终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的原则,以时间为尺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时间效能。

(五)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策略

良性的教学互动是学生乐学善学、教师乐教善教的重要源泉,良性的教学互动需要运用教学反馈策略,就像人们从镜子中照见自己,以至了解自己、修饰自己一样,教师要对教学情况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包括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是否满意、学生领会教学内容的深浅等。思想政治课尤其如此,课堂上的广泛提问、分组讨论、定时练习等都是及时获得信息反馈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信息反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以使课堂达到更为理想的状态。教师获得反馈并不断修正的过程也让学生不自觉地体会到自己的诉求能够得到合理回应,同时也从回应中体察到自身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进而刺激其“补不足争有余”的学习动机。通过如此良性的教学互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最终达成教学目的。

(六)课堂教学的成绩评定策略

成绩评定这一杠杆可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成绩评定结果是评价学生学习乃至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标准。在成绩评定中,要采用科学的评估体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积极思考、认真听课、勇于表达等优秀的课堂表现也要得到更多的肯定,给予较高的课堂参与分值。反之,逃课、不认真听课、我行我素、消极怠惰的课堂表现则会极大地影响其课堂参与分。通过对比鲜明、高低分明的课堂参与分评定,刺激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打消其只希望通过最终考试来完成本门课程考核的念头。

三、课堂控制策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教师的素质和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与教师的素质高低有直接关系。教育是一门科学,要讲好课不仅要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专业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还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论知识,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才能让课堂控制策略产生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能正确分析学生,分析教材,必须能随时对课堂活动进行判断和分析,并能及时调控和改善课堂局面。除此之外,课堂控制策略实施的效果与教师的个人特质有很大的关系,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性格倾向、权威性和影响力等也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课堂言语要简明扼要,准确清晰,要能够深入浅出,逻辑鲜明,切忌烦琐混乱、拖泥带水。讲课的语音语调要抑扬顿挫,配合协调的身体语言,且用语应该形象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和感染力,切忌照本宣科,僵硬贫乏,毫无活力。

(二)班级规模适中

要想使课堂控制策略有效,那么班级规模就不能过大,班级学生人数应控制在50~80人,如果班级人数过多,教室空间太大,超出教师所能控制的范围,则会使课堂控制策略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教师根本无法实施控制策略的后果。

(三)教学法的灵活应用

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课堂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就是成功的。如果讲授法被灵活运用,就能达到精彩的教学效果,反之就是硬性灌输给学生,最终产生的教学效果较差。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年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抽象性强和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探索出了一种“问题教学法”,即把教学内容归纳为几个问题,只要把问题解决了,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和思考;第三步,问答与质疑,即互相问答和辩论;第四步,教师综述,即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状况对问题进行总结和引导。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都会总结出不同的教学经验,会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控制策略,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互相学习借鉴,就一定能掌握教学这门艺术。

作者:邱如燕 张国蓉 单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政治理论论文:网络公开课思想政治理论论文

一、以策划团队为骨干,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内容,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经验的一线教师组成策划团队,经过调研和分析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根据其需求性制定翔实系统的教学方案,通过精选素材———设计方案———制作课件的科学流程,整合与优化各类教学资源,使整个教学设计呈现出科学、完整、系统化过程,确保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实现教学目标。

(一)精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素材是通过对生活的收集和整理,发掘出未经加工的各种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原始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感性的、分散的材料。科学地运用素材,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灵活性、生动性和实践性,也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的有力支撑。其一,素材要有深度和广度。素材的选取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每一种素材都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现实素材为依据,对素材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充分挖掘和整合,使教学内容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客观说服力。以“鸦片战争”内容为例,可以精选具有代表性、反映国情的历史事件、人物、影像以及背景文化,从鸦片战争的横向和纵向进行素材组合。如选取贝青乔的诗“瘾到材官定若僧,当前一任泰山崩。铅丸如雨烟如墨,尸卧穹庐吸一灯”,与反映当时战争的真实影像片段相结合,使精选的文学素材结合声情并茂的视频影像,形象地描述当时列强入侵,官兵吸食鸦片而不理战事,百姓流离失所的国情,说明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性,使素材更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其二,素材要精准求实。鉴于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素材可选取的范围较广,在选取素材时一定要选取现实生活真实、准确的素材。借助网络平台,将多媒体、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整合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度,能够使形象实际的素材更好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其三,素材要推陈出新。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紧跟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因此,其素材的选取应注重时效性。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为主线,选取国际、国内最新时事问题和热点、焦点新闻;以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入备受关注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为素材资;以受教育者的认知程度为依据,采用有理、有利、有据的最新数据。

(二)设计方案,细化教学模式

方案设计是依据对受教育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制定策划出解决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使教学效果呈现出技术化、艺术化、科学化和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设计方案应注意素材与理论的配合、前后的逻辑顺序等具体设计问题。第一,素材与理论的配合。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内容要与选取的素材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素材与理论的搭配设计可以打造轻松愉悦的授课环境和习得氛围,可以使枯燥的理论通俗易懂,形象自然,更具有说服力。不仅易于受教育者对理论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而且易于被思想政治理论教化和引导,愿意“听”,乐于“做”。例如,李海洋教授用“吃烧鸡”的例子来讲述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用途:图文并茂,令人垂涎欲滴的烧鸡可以理解为两只鸡———一只具体的鸡和一只抽象的鸡,简单的话语和诱人食欲的视频图片便生动地说明了哲学是抽象和具体的,哲学就是把握生活,把握事物,把握对象的方式,是平凡生活中的深沉智慧。简单朴实的生活素材,既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又深刻地反映物质生活是每个人生活的客观基础,是辩证唯物论的客观基础这一哲学理论。。第二,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前后之间存在的一种内在逻辑关系的一个方面,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其方案应遵循“主题设定———素材植入———理论阐释”的逻辑脉络来设计。设定的主题统领和指导植入的素材,植入的素材依赖和从属于确定的主题,而理论的阐释进一步深化主题,强调素材。三者逐级递进,环环相扣,富有条理,使教学设计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呈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认知过程规律。

(三)制作课件,增强教学

效果课件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环境,融合图像、文字、声音、影像等多元化媒体元素,使各种媒体信息建立起有机逻辑连接,集成一个为课程服务的良好交互系统技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课件是将传统的教学课堂表现转化为网络媒介多元表现的飞跃,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件的制作是实现这一飞跃的具体过程。其作用是使主题寓于课件之中,活化理论内容,把抽象深奥的理论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通俗化,便于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领悟和感知。

二、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学

实效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是教学表现的基石,教师是教学表现的主导者。教师犹如舞台的艺术家,用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受教育者,用极富色彩的语言艺术洗涤他们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可见,教师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的重要表演者,其课堂驾驭能力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成败。

(一)人格魅力,彰显内在吸引力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能力、气质、情感和道德修养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内在与外在吸引力。教学魅力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师是政治性、榜样性、道德性等综合人格魅力的集合体,其内外兼修的气质、独具特色的精神境界,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与领悟程度。

(二)语言表达,体现言语技巧

教学语言可以称之为课堂艺术,是指教师运用富含情感、思想和审美原则的口头语言规律进行艺术性的教学表达,是教师与受教育者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桥梁。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授课语言体现在教师与受教育者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是一种信息化语境下语言艺术的运用。高质量、高水平的语言表达应体现严谨性、灵活性和艺术性。第一,严谨性。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且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具有引导和教化的作用,所以,教学语言要科学严谨。首先,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用词用句要精准干练,理论概括要言简意赅,引用材料要真实恰当,言之有物,富含哲理。其次,教学语言要系统严密。语言的推理要符合逻辑,论证要有根有据,使教学语言条理清晰、论证有力。第二,灵活性。受教育者具有个性差异,灵活多变的教学语言可以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机智敏捷地选择和运用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情具体分析,掌握受教育者的语言规律,勤于观察其听课状态,明确不同教学时间采用的语言基调,在其习得疲劳期及时调整语言表达方式,注意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和节奏的变换,要缓急协调、重轻搭配、强弱交替,使教学语言由始至终符合其需要,使其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声声入耳,字字入心”的整体效果。第三,艺术性。艺术感较强的语言表达对受教育者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首先,语言表达要新颖、潮流。与时俱进而又不失精准的语言风格备受受教育者的喜爱,可以适当地借鉴一些充满活力并经得起推敲的网络语言,这使语言表达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可以更好地迎合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拉近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其次,语言表达要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可以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蕴含艺术的语言表达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增添几分灵动,使其更显生命力。

(三)课堂驾驭,突显调控艺术

课堂驾驭是指教师具备雄厚的理论素养,能够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艺术对课堂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控制。课堂驾驭能力是教师教授知识、课堂管理、引导学生等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使课堂有真实感,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可以根据受众的需要和价值观的波动调整价值观引导策略,以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展现雄厚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素质和修养,通过不断钻研和学习而形成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特的人格品质和学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表现在驾驭课堂和授课能力等多方面,这些素养通过教学语言、行为、方式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因为通晓机理而游刃有余,能够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化繁为简,且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使受教育者知名达意,了然于心;教师因为博学多识而引经据典,能够结合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丰富真实的素材和多媒体网络课件深入浅出地剖析理论,使受教育者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教师因为学贯中西而与时俱进,能够紧跟学术前沿动态。

第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前应做足功课,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其一,运用问题教学法。授课之初,提出主题问题,使受教育者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通过问题来刺激受教育者对已有知识进行总结和重构,引导其去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惰性知识转化为活性知识,达到锻炼思维和增强认知的效果。其二,运用探究教学法。在受教育者已经对知识产生问题,急需得到解决之时,引导和鼓励其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调研,得出结论,完成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达到发掘其研究潜能,展现其本质力量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其学术素养的教育效果。其三,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受教育者通过与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使彼此思想充分碰撞,可以提升其对问题归纳、总结、推理和论述的能力,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感悟理论研究的方法和逻辑,实现其知识、心理、品德、智力、审美的多重内化与提升,“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主体’作用,实现高效的‘教’与‘学’”。

作者:赵浚 胡晓红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政治理论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论文

一、人学指向:马克思人学作为科学人学的主要意涵特征

在我们把马克思人学了解为科学人学并用来建构新的教学范式之前,先精要勾画马克思人学所呈示的基本科学人学意涵特征,包括:

1.“科学人学”的哲学自省

马克思人学涌现了“科学人学”的历史、反思、批判、科学、实践等的自觉自省的精神实质和理性呼声,突出表达了一种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希望”和“暖流”(布洛赫语)。马克思一生热情地坚守着自中学时期信守不渝并为之奉献毕生的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奋斗的伟大目标,一踏上哲学舞台就批判地做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宣言。从最初对“人”的理解的道德批判和伦理诉求的抽象性,最终跃升到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达至了对“人”的认识的空前境域,在苏格拉底古典人类学转向之后开辟了哲学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现代先河,形成了从人的历史存在状况进行自觉反思和实践批判的科学视界。这种鲜明的历史性哲学自省特征,使马克思人学区别于一般实证的自然哲学和思辨的精神哲学。高校思政教学一旦建基在这种“科学人学”之上,就要把科学的理性逻辑和哲学的自省精神结合起来,对自身所涉及的各种对象和活动进行自觉的反思和批判,保持科学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的统一。

2.“道德人学”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在将哲学转向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后,除宣称“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还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入手,在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及发展命运的关注中,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终极价值诉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做出对人类解放价值目标的追求与承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马克思认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更科学地阐释了人的解放的条件和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马克思学说的实质而言,它是关于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自由解放的科学人学和道德人学。高校思政教学必须从最终极的意义上来传递关于人的解放和幸福的信息,并且将思政教学本身作为一种塑造施教者和受教者乃至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活动和历程。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内含着一种道德诉求和价值干预,它的讲授和传达必须关涉社会整体的道德审问和价值判断,这是马克思人学内在的禀质和性态,而绝不应该把它讲授成一种(门)实验性(实证性)的技术科学。

3.“历史人学”的实践路向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个文本中,马克思通过“实践”范畴实现了哲学的本体论逆转,伴随着这次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也确立了其实践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根本意义而言,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实践人学’理论”。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实践基础性和现实性,鲜明地体现为:在本体论上,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基础。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们对人的“斯芬克斯”之谜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他们要么诉诸一种纯客体性的抽象直观,要么诉诸一种纯主体性的能动性,而不能从感性实践活动的维度去理解人的存在。马克思的实践人学开辟了一条把握人的问题的历史道路,它以人的“劳动”或“实践”(物质生产实践)为钥匙开启了人之存在的实践本体之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言:“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因此,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的一种带有必然性和第一性的历史活动。这种主张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的见解,无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或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皆有所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科学人学-历史人学”的实践宣言。在这个层面上,高校思政教学应当被视作一种科学-历史的实践事业,而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或理论传播工作。在高校思政教学和课堂上,基于马克思人学的“科学人学-历史人学”视域,我们(施教者和受教者)能够从事那种关于改变世界的实践,一如它对思想、意识问题的追问、塑造和导引,而不是一再使之成为一种边缘化、客体化、外在化的课程。从上述维度来看,马克思人学意蕴丰富的“科学人学”思维范式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转换提供有效的理论原则和实践路向。

二、现实归向:基于马克思人学视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1.突破“单一化”培育方略

一般而言,社会意识和政治观念往往是通过教育来表达和培育的。教育目标的选择、确定和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着教育全过程的开展,也是评价教育成败的关键要素。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传授的主导内容侧重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理想、政治诉求、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质等相关内容,其目标在于塑造出符合社会和国家特定需求的、合格的“社会人”、“政治人”、“道德人”。就是这种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单向输出思维衍生了某种隔阂,成为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程)遭遇学生疏远并呈现疲乏之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使得受教者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为他者之事(国家之事),于其个人而言并非必要和迫切之事,甚至无足轻重。迄今为止,每一个社会和国家都在依据一定的准则和需要塑造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这本身无可厚非。当这一塑造及其目标不是基于个体认同感而涌发的期许,而是嵌入式地施加给个体的“学习任务”,施教者的外在化“应对”“转达”、受教者的“困倦”“逃避”成了一种惯性。这种过于强调社会性、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单向化、单一化培育目标,忽视了受教者的个人需求、个体生存体验和个性化价值诉求,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徒添了误解和矛盾。马克思指出:“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体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体生活。”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本身不是抽象的、思辨的,而是现实的和具体的,它是一项非常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其目的不仅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培养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健全政治人格的人,更要注重提升个人思想和思维能力,激发个人的对社会事业和国家事务自觉关注,使得受教者个体的诉求与社会整体的诉求达成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除了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之特质,还应具有启发个体思想性或精神性的特性。例如,针对思政教育过程中对个体道德的塑造和育成,有研究者言:“德育本质上也是人类的精神生产过程,是一种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进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德育的对象是人及人的心灵,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触及的是人的灵魂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德育是铸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是培养人的德性的精神生产过程。它的产品是精神性的。”这也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除具有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外,不应是个人价值的“飞地”,除去其意识形态特质外,不应是个体精神性特质的“空场”。当下,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推进,突破单向化、单一化的目标培育方略势在必行。马克思人学思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社会关系总体出发来了解和建构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基本命题和价值目标。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和揭示了人存在的三种历史形式:“人的依赖关系”是第一大形式,“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大形式。第三种状态的人———拥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人存在的新型历史样态,是马克思人学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应从根本上体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促进人的整体关系和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

2.范式转换

从“工具性”转向“工具”与“价值”双性契合基于前述,在哲学反思意义上,遗缺了人学基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往往内在地隐匿着见物不见人、重智识轻人事、抓条框废思想的倾向,这集中体现在两种相互嵌套的结构关系上:其一,教育机构和施教者将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结果等工具性存在倒置为目的性存在;其二,受教者和施教者双重客体化对峙的现象日益凸显。这种倾向的特征呈示为外在性、灌输性、技术性、效用性等等,实质是一种工具性、功利性、机巧化教学范式。不仅破坏了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与受教者“主体间性”的良性结构和关系,更掩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关怀维度和价值批判的功能,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乃至推进此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成熟完善都构成障碍和侵害。那么,何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由“单性”向“双性”范式的转换?我们认为,应当尝试把马克思人学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之一。马克思哲学彻底颠覆了传统哲学单纯从外在事物和既定事实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从社会关系、从人的现实存在和实践活动、从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的角度去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辩证思维方式和历史视域。马克思人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在整体图景之上主要关注人的天职和使命、正当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科学人学”的思维范式。

3.几条假设和建议

首先,开拓新的理论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作为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首先面临的就是传递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这样的人三大目标问题。不同的目标将导致不同的实践形式和实践结果。明确培养目标和价值诉求,是各阶段教育的关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也是如此,否则,教育就失去了风向标。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诸多不力之处,与价值目标不明确和不全面有一定的关系。从此角度看,马克思人学应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树立全景价值目标提供科学理论导向。

其次,奠立新的哲学基石。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本身通常被当做一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公共课程教学,似乎既不实用,亦无关宏旨;实则,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正在成为我国最普遍、最直接、最集中的思想传承和探索的活动和历程。在其起点导向设置上,应是双向互动式的,譬如它不仅传递从国家上层意识形态发出的声音,还应关注从现实的个体及其群体意识中产生的各种声音,并将其纳入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而不是对个体和群体思想现实视而不见或刻意回避。中国教育应当吸取近代历史上“千年只颂一本经,不闻时世异又新”的惨痛教训,必须深入现实,不断地调整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具体导向、内容和形式。在其落脚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培养符合国家意识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是培养出用“知识”和“思想”两条腿走路的人。故而,马克思人学应为其奠立政治与人学融通、知识与思想合体的哲学基石。

最后,开启新的时代视角。由马克思人学视界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当事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因此,科学地判断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科学地认识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科学地审视具有时代特征的个人的观念意识,成为首要的系列问题。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施教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者多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定格了施教者的角色地位,也抑制了受教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创造力的增长。在社会持续多元化、后现代思潮涌动的时刻,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当从时代变迁和现实境况出发,寻求教育-教学、个人-国家、政治-思想、施教者-受教者等的系统契合点和合理关系结构,彻底消解使施教者和受教者双重客体化的弊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将施教者和受教者视为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时代域境中的个人,关注其现实生活境遇和精神诉求,尊重其主体性,激发其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具体化、生活化和人性化。应当基于马克思科学人学的哲学自觉和思维原则,从事真正的反思实然、追求应然的活动,为高校思政教学奠立一个时代性视向。

作者:郑丽娟 何友鹏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中山大学

政治理论论文:探究式教学政治理论论文

一、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在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对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信、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理论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回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动和发展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实践,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2.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研究生是社会的高层次人才,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有更强的自我意识,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他们渴望由自己的眼睛来认识事物,通过对问题的独立判断来体现主体价值。因此,在研究生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研究,验证书本理论的正确性或用理论来解释、说明甚至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相对与教师单纯外部灌输而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有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在于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尤其强调学生的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促使学生关注现实。如:通过对低碳经济、教育均衡、户籍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探究,增进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能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③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围绕既定主题,积极参与并亲自实践才能完成相关研究。通过实践,学生逐步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并且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④增强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探究式学习,如要撰写某一专题的调查报告,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频繁,学生之间、指导教师之间、受访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增加,增强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⑥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探究式学习主要围绕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发展的问题展开,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深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同时也更加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大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学术权威取决于教师的学习经验、知识积淀和教育智慧。因此,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对新时期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教学研究和探索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因此,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的深入实践,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此外,开展探究式学习还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逐渐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搜索途径,以顺应学生的学习习惯,顺利地指导并协助学生完成对预定主题的研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究式教学实践及效果

目前,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数一般在100人左右,有的高校甚至300多个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难以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讲解,加之大部分教学内容在中学和大学都已接触过,因此在政治理论课上经常出现教师授课慷慨激昂,兴致盎然,而学生反应漠然的现象。虽然有一些教师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但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细则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结果也不尽人意。为提高大班条件下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了科学性、时事性、实效性三原则。科学性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中遵循教学规律和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点;时事性就是紧跟时展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实效性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树立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以上三原则,我们在推进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学生对国际国内发生的最新事件和相关内容也最为关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注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中央近期重要会议文件及精神并从中选题,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深化学生对一些重要改革方向的把握和相关政策的理解。

2.分组研讨,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经过多年的政治理论课学习和熏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许多研究生自主意识较强,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愿意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关注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讨论汇报。一般是5~10人一组,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在班级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对该项活动非常积极,许多小组都写出了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在班级汇报时绝大多数小组都做出了较好的汇报课件,有的还链接有相关视频,有的小组在汇报结束后赢得学生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如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汇报题目有《从舌尖上的安全谈我国食品法规的完善和企业家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三中全会及其影响》等,机电专业学生汇报的题目有《从嫦娥奔月看我国太空技术的发展及创新》、《从我国不同时期的主流歌曲的社会影响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等,题目新颖,论点明确,论述充分,汇报时不仅语言流畅,有课件、相关视频,并且还设置了提问等互动环节,效果很好。课程结束时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98.7%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有的学生在调研问卷上写道: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3.改革考核方式

考试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好的考核方式不仅能真正考核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为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研讨的积极性,我们把学生平时参与小组研讨状况、小组代表在课堂上的课题研究汇报、提交论文的水平等与最终成绩挂钩,探究性学习成绩占到总成绩的3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还是比较有效的,学生分工合作,精心设计调研问卷,搜集相关资料,认真撰写研究论文,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知、信、行的统一。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研究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需要校领导和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机配合。只有各方重视,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赵排风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政治理论论文:素质教育政治理论论文

一、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人本观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文化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文化性,其实质就是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所谓“育人”,就是对人进行教化、教育,必须在充分尊重人的内在因素,调动人的内在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因而,育人之根本就是“以人为本”,真正关注学生的成才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具体而言:第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内在的需求,通过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接受教育的过程。两者必须同时兼顾,因而,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即充分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专业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喜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能真正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困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成为优秀的职业劳动人才。第二,要更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能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立起来,不能只强调社会价值,却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不能只喊“高大上”的口号,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使教育既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

二、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丰富内涵,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视野

(一)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人文文化因素,要增加课程的人文内涵,首先就要充分拓展课程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在课程的每一个专题中都可以恰如其分地渗透人文科学知识,既可以让课程体现人文性,又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重培育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忠贞的爱国热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

(二)拓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文意蕴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和重要任务。这些实践项目多以演讲、辩论以及表演的方式进行,要完成这些项目,学生就必须学习和运用历史、文学、音乐等文化知识,还要掌握演讲、辩论等技巧,可以说这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契机。

三、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多元教学法

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师应该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技术,完成精美课件的制作,还要适当学习视频剪辑制作手法,让课堂讲授更具直观性和冲击力。其次,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目前,国家倡导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将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再次,可充分发挥现代通信软件的作用。例如QQ、微博、微信等,这是时下最受年轻人热捧的通信工具,教师通过这些通信平台与学生进行友好互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化育人的效果。最后,如果条件成熟,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以大胆尝试现代教学新技术,如“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革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在文化素质教育视野下研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更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的革新和尝试,需要教学界同仁继续努力,积极探索,以寻求更有效的发展路径。

作者:谢艳霜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政治理论论文:系统论教学模式政治理论论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和运行的基础,就是在于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使用理论观察社会、认知社会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当下我国的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各有侧重,但是都有着同一个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把握。各大高校的教学内容都相互关联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这种体系,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科学、全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作为一个体系,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统一的规范要求,这就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实践教学分散随意现象的发生,并且可以帮助实践教学实现常规化、科学化。所以思想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

2.教学运行的系统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着一个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够直接得到教学的目的,而是必须要通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大多都是静态构成的,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老师来教授给学生最为理论的思想政治观念。在当下的实践教学中,加入了许多的动态因素,就是将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相结合,利用实践的方式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在当下的这种实践教学中,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当成了一个整体,并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通过对这个系统进行较为完善的动态把握,形成了实践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换为学习的目标,实现政治教学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必须是具备一定的前提,就是在实践过程中要能够很好地把握运行的全过程,就是教学运行过程系统化。

3.教学管理体系的系统化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其实都是在对于系统的管理上的要求。在一个完整的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配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系统的作用。系统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的方法,通过对子系统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管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中,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是建立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这样就需要将学校的各个部门整合成一个体系,这样才能够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于老师的要求就是能力突出、素质全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基础较强,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构建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包括优良的教师、完善的理论和充足的资金。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更加利于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的接受。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思想理论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要建立系统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4.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系统化对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思想政治教学涉及许多领域,这样就导致了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工作更加的困难复杂,这样我们建立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价。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仅能够衡量实践教学的效果状况,还能够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整体定性的分析,为将来的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教学质量监督评价的系统化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方面是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学习效果的调查,找到学生评价中自己教学的缺点,与理论考核方式不同,这种调查是根据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程度的不同拟定的,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实践学习的效果。二是加强教师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老师的评价结合学生的调查结果,这样就能够从全方位了解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对于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要建立综合性的完整的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1.高等学校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全面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人员的能力。这里面提到的协同创新主要就是在一个系统的整体上,各个子系统基于同一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来完成整体的共同目标。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合作会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能够更好地完成整体的共同目标。所以要想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创建协同机制,确保在实践教学中各个部分能够有效地协调工作,这样才会产生协同作用,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如果没有很好的协同机制,就会造成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很多,会对教学工作的效果起到不利的影响。

2.设计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个目标具备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必须要把这个目标进行层次上和结构上的划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目标。我们在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制定合理的方案,完善科学的体系,这是中央文件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课程间的界限,将不同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达到对学生教学的创新。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分为好几门课程,我们可以在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整合出相同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统一的实践教学,将几门课程科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完成教学工作,又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

3.构建教学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必须要做的,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建立在各门课程对总目标的要求之上的。系统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成一个总体,各个学科是其中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目标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各个子系统也就是各门学科有着一定的研究和理解之后,设计出整体的学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各门学科之间的关联,有效地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节省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和资源。构建的这个教学体系,要根据教学体系实施内容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要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4.合理利用资源思想政治实践教学需要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资源来开展教学工作,这样就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资源,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时,可以和校团委、学生会、教务处等部门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把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我们还可以把实践场地的资源与各个部门共享,这样不仅仅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学校的其他部门的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结论

综上所述,系统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有着很大的影响,笔者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对未来的思想政治教学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李媛单位: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政治理论论文:高职高专政治理论论文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材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教材作为教学大纲的具体展现,教材编排是否满足学生要求、能否与时俱进、贴近高职高专学生实际思想,对高职高专学生利益、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影响高职高专政治理论教学质量。日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材使用的是和普通高校相同的教材,这套教材拥有系统的观念,但是和当前的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教育特征之间的联系存在出入,缺乏时效性、针对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也对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高职高专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成员,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让其近距离了解世界,以拓展学习深度与广度;但是网络也为学生带来了很多负能量,鱼龙混杂的网络带来的不仅是多种社会思潮,还有很多腐败、阴暗面,尤其是初次接触社会、认知能力不够的高职高专学生,同时这也对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提出了新要求。

2.高职高专师生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从当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学生依然忽略了思想政治的重要性,认为专业技能是工作发展的根本,自己的学习必须以专业为主,掌握了专业技术与课程才能创业;而思想政治只是作为附带课程,处在可有可无的局面。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根本没有实际作用,它和企业、社会相差太远,和创业、就业几乎没有关联,从而也就大大削减了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一部分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老师表示:自己都不太清楚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与地位,对于通过理论课加强德育渗透没有太多的认识,甚至还有部分老师认为思想政治课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工作、学习、生活实践进行锻炼,却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促进德育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作用。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1.不断提高高职高专老师自身素养“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思想政治拥有深刻的内涵,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效,即使一个人将几十年的时间放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上,也只能接触到有限的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谦卑的态度与坚韧的毅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来完善自己和教学工作。对于高职高专的理论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熟练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观念,以足够的知识积累,挖掘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趣诙谐的语境中,及时配上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内涵。同时,它要求具备敏捷的思维,这样才能高效、灵活的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老师还应该具备课件制作的能力,例如:老师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化工具,在与时俱进的同时灵活运用电视、手机、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工具,并且在刺激学生立体感官的同时,促进学生理解与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进程。

2.强化高职高专学生教学的主体作用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基本准则。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老师也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与思维。高职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老师必须将高职高专教学作为核心工作,结合不同学生的意志、能力、知识、爱好以及专业差异,带动德育发展。当然,老师也必须正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内容,它对整个教育教学都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的理论课安排,必须做好切入点筛选工作,通过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从根本上确保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就业素养,并且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3.增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竞争,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主动放弃“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还必须注重教学创新和改革,从革新中寻找适合高职高专思想政治长远发展与教学的模式,并且努力为其打造出合作、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方便师生交流与探讨。在这过程中,老师要将资金定位成合作者、组织者,然后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知识探究中,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更多的主动权。特别是现在的90后、00后,我们应该灵活使用手机、电脑、投影仪等电子产品辅助教学,将乏味、枯燥的静态教学演变成活泼、生动的动态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作为最好的引路人,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

4.增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与其他专业课的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内容宽泛的学科,它和很多专业课程都有联系。为了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要帮助思想政治课余其他学科的渗透外,还应该让思想政治和高职高专课程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然后再根据专业配置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划分。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专业课程的横向、纵向联系,必须结合课程特征适当添加专业知识。老师在应用理论课教材时,必须结合实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助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另外,职业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高专输出的主要人才,它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研究型、学科型人才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实践的作用,在致力于创新的同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贴近生活与社会。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作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它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具有极大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结合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改革着手,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作者:王蕾单位: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政治理论论文: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论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吸引力

首先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这是上好每一门课程,并增强其吸引力的前提条件。笔者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得了一些结论,学生的心很单纯,也很直白,思想逻辑也简单,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上这门课,是因为喜欢这位老师,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什么理由。因而,思政课教师的个人修为与魅力的提升,对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得到学生的喜欢和尊重,受到学生的爱戴,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而然就具有了吸引力。当然,个人魅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平日养成,在课堂上自然流露,往往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但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还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人格魅力、高尚品德的养成起到积极的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学生崇拜老师,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偶像,总是把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把老师的一言一行像一部摄像机一样毫无保留地拍摄下来,然后效仿着去做。所以作为老师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修为、言行举止,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严格要求自己,来影响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再好的教科书、任何奖惩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教师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远大的理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循循善诱、淳淳教诲的教育理念,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这些都无形地激励着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一般的教学活动不同,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递的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不是技术,它并不直观,而且抽象,但是像春雨细无声一样感化着学生,是指导和引领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活动,是对教育对象品德进行塑造和磨炼的活动,这种品德塑造活动,不但要以教育形式为手段,更要以人格魅力感染为手段。我国从古至今历来都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在《论语》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的身不仅指教师以身作则,也包括追求至善的人格。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吸引教育的最重要因素,要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代同步,适应时展的要求,否则它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内容作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始终处于发展的动态中。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发展得很快,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经过这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面临一些新任务。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大好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的优势,体现时代的特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归根结底是要得到客体的认可和接受,所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所处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成长阶段以及成长的不同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教学内容更充实,解答学生疑问更真实,给学生带来切切实实的帮助,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对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学会辩证地去看待和分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对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样的教学内容当然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除了以上总的方向,另外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于大一新生和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不同,因为他们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学习任务、学习情况和面临的问题都不同,心智也处于不同的成熟阶段,只有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选择教育内容,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实效。还要时时关注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是社会现实矛盾的焦点,也是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教学内容要有解答社会热点问题和解除学生的疑问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学理论有用、管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吸引力

在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具有直接的决定性影响,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学生越喜欢,越认可,就越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越有吸引力,就更能够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作为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桥梁和工具,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教育者思想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创新,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日益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继承原来优良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探索新方式,运用灵活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这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专门的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运用多媒体、影视资料、幻灯片、图片等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使用分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授课式、辩论式、表演式等体验参与式,使各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让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和大脑都动起来,既动脑、动口、动手又动身,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声色俱全、语音并茂的有趣知识,使大学生的思想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中得到升华。还要坚持实践教学。实践活动教育法是教育者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在实践中受到教育的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得到升华,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在现场亲自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不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增强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作者:杨慧珍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政治理论论文:思想政治理论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艰苦奋斗精神信念缺乏

当代大学生未经过艰苦斗争的革命年代的洗礼,意识不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而往往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居安思危的意识,自身承受力与意志力薄弱。不少学生习惯于“两耳与不闻窗外事”,诸事由家长“包办”“代办”,忽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环境适应能力训练,甚或出现家长到学校“陪读”的现象。大学生在碰到困难挫折后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无所适从,出现诸如失眠多梦、情绪低迷、精神不振等症状。这极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强化,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学习处事态度与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的生存勇气。当代大学生德育观上的种种不良表现,不仅影响我国的人才质量,而且影响国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就不仅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了。

二延安精神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应用的路径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延安精神教育的有效衔接

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帮助大学生端正理想信念态度,以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方向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的主要阵地。进行德育教学时充分挖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材中的有关延安精神的素材资源,将伟人故事、英烈事迹、红色经典歌曲、宣传影片等关于延安精神的内容衔接到系列教学内容中,使延安精神入课本、进课堂,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并领悟延安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一方面要打破已有的观念,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观念,不仅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另一方面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新思想,吸收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以榜样示范拓展延安精神内涵

张力高校教师承担着社会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重要任务,学校须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抓师德师风建设,用更多的精力、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把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中去。在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求知需求水平的同时,教师需努力提升自身治学能力,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用广博的学识影响学生、用求是的作风感染学生、用扎实的基础教育学生,达到榜样示范的良好效果。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老师的个人修为对德育水平影响直接,对学生群体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这要求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结合时展现状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疏漏,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分析与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结构完善、论证严密的理论成果与学术著作等,从而为延安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3以艰苦奋斗精神培育

大学生民族复兴使命感我们党革命历程走的就是基层群众路线并靠艰苦奋斗取胜的,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是靠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不懈艰苦奋斗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身负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需摒弃“眼高手低”思想,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自力更生精神去奋斗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大背景下,大学生须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服务乡村,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奋斗之路。在进行德育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和党员)在践行延安精神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不仅可以保持大学生干部和党员道德思想的先进性、模范性,也借此能够最大范围、最广程度地影响更广大学生的思想水准、意志品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等精神层面。通过大学生的基层群众路线教育使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根植与传播,培育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行,并使之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4开拓德育教育新载体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网络媒介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高校德育教育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电子传媒等媒介途径,拓展延安精神教育的传播介质,如建立与延安精神教育相关的网站,将典型的反映延安精神的素材(如纪录片、宣传书画、主题文章等)上传到网站上,并在网页上采取网络调查、评论、链接等方式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的宣传和弘扬,从而使延安精神教育接近、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杂志等各种大学生身边的媒介方式渲染延安精神氛围,通过潜移默化影响转变大学生所误解的“表象精神”、“空洞说教”思想。如此,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延安精神教育素材通过网络媒介的综合作用开拓大学生思想,以最终打造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阵地。

作者:周茂春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政治理论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发展观论文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

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科学与否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校教育是广大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承担着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教师这一主体。那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就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可持续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的体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我们的教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良好的环境和体制机制下认真专研业务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也需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上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主体上就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收入差距加大,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在讲科学发展观时,特别要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先列举一个励志的大学生典型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怎么做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是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给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智育,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为大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应该重视加强体育锻炼,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还要给学生强调不仅要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美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显示出了正能量。劳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从小就很少参与家务事等劳动,对劳动观念有些淡漠,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锻炼。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统筹兼顾。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要统筹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学习,还要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习,统筹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可持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可持续。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学内容上也需要协调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必修课程之间以及同一课程内教学内容有重复,需要协调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虽说各门课程功能定位,讲授角度不同,但这种角度和定位点在教师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我们学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三年级开设的课程,我们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本课程则重点讲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和理论等内容。对与前面课程重复的内容可以略讲或个别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比如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之前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已涉及,那我们就对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安排学生自学,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只着重讲2-3个案例。比如第八章第三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之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已涉及,那我们就从当代大学生中找正反两个典型的案例加以讲解。此外,本课程自身内部的各章节之间也存在一定重复,我们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照顾到课程内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所取舍,重点讲授。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

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我们的授课方式,用科学有效的多种方式教学,提高课堂的控制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是专题式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高校研究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我们把它分为八个专题,由八个教师各自讲授一个专题。由于每一个教师只讲授一个专题,他(她)就有时间精心设计这个专题的教案和PPT,保证了教学质量,围绕主题展开的专题式教学深受学生喜欢,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做到重点突出和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二是讨论式教学。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就可以安排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人口、资源和环境为主体收集资料,展开调查,先是小组讨论,做一个讨论提纲的PPT,然后再选出代表与大家分享。三是案例式教学。教师事先要选好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可以是经典案例,从教育部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材中选取;可以是新闻案例,选取及时的新闻资料,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当前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可以是同龄人案例,对同龄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说服力;还可以是反面案例,不过,反面案例要慎重选择,在运用反面案例时,教师要注意正面的引导。案例式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讲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理论,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四是网络资源教学。高校校园网可以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栏,把教师的优秀课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一些经典视频挂在网上,同学们可以上网查阅。另外我们每个老师还有网络教学平台,提高网络教学平台,每个任课教师可以上传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件等,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学生网上提交作业,教师网上评阅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五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动画、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在课堂上,让课堂有声有色,提高了课堂控制力。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和书写黑板的时间,加大了教学信息量。六是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每一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科学统筹,各门课之间的实践教学内容要协调,不要重复。对于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建立有利于教学的稳定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如参观考察红色革命根据地或纪念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的发展等,让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二、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具有高水准思想政治素质的当代大学生的重要途径。

作者:叶春红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政治理论论文:高校思政课教育政治理论论文

一、高校“思政课”教育

塑人灵魂的工程师首先,高校“思政课”教育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有部分学生认为,我既不信奉唯物主义世界观、也不信奉唯心主义世界观,我信奉我的专业,因为我将来只靠它吃饭。这种观点不仅错误、而且在实践中有害。虽然,大学生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便将来能够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人的思想都离不开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不同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所作的行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任何专门学问的研究只是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研究,而任何研究都离不开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其次,有益于大学生修炼良好的人格魅力。要想将来当专家,不仅要受世界观支配,而且还必然受一定人生观、价值观支配。一个人不管他能否成为专家,学生时代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将来要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培养自己一个什么样的人格。即使成为专家,也存在着一个具有什么人格力量的专家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专家,在个人的荣誉、地位、利益等系列问题上,如何对待?已经成为专家,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为自身个人利益而努力奋斗还是造福于人类社会?当科研受到挫折和失败时,是气馁、退缩,还是迎难而上直至成功?遇到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不理想,是抱怨、发泄还是积极克服、主动进取?如此等等系列问题,都需要作出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人生观,以它为思想武装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大学生只有以这样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人生行为的指导,努力学好专业,将来才有可能成为受到国家和人民欢迎和重用的、有人格魅力的专才、专家。

二、高校“思政课”教育

授业育才的引路人

第一,解决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长期以来,有部分人认为高校教育是通过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来实现,与“思政课”教育没多大关系。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偏见,好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这一现象的出现就是明证。事实上,专业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的特征之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专业课教育教学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授业育才的双轮车。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能够解决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为谁服务、代表谁的根本利益的专家、学者,这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所有的学科、所有的领域的知识,大到宇宙天体演化、社会形态更迭,小到基本粒子的结构演变,还无一不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都可以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作为指导思想,去进行分析与研究。当然,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普遍原则,不能等同也不能取代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以具体科学方法的不可取代性,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指导作用。

第二,引领实事求是作风的树立。任何学科科研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也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引领。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这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出发点,坚持实事出发就是坚持唯物主义。求,即探索、研究,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对其对象的未知领域进行求证、求解、求新。一个“求”字凝聚了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精神,如严谨治学精神、刻苦钻研精神、甘于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是,即规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必然规律、建立关于规律的知识体系。为了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之,任何取得成功的科学研究都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结晶。

第三,引导健全人格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长达40年的友谊绝无仅有,在创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过程中,他们都作出了无私的、卓越的贡献。从高校“思政课”教育学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领悟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谦虚谨慎、胸怀宽广、舍己相助、无私奉献等高尚的道德人格,这是我们青年大学生进行自身修养时,不可多得的活生生教材。所以,通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不仅可以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还会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健全人格的熏陶,他们获取科学知识、创建理论时所表现出来的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谦虚、合作的治学精神,对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

作者:李景春黎育松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政治理论论文: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论文

一、社会需要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缺乏正确的辨证的认识和理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强调思政课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点、难点的把握机械化、教条化,讲课时面面俱到,一味灌输,习惯性把学生当成了高级领导干部,一出口就是“领导指出”、“几个必须”、“几个应该”,教学活动中见不到“学生”,从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需要。这样的思政课很难被学生接纳和认同。二是片面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只关注学生的兴趣,迎合学生的价值倾向,满足于课堂气氛的活跃,甚至喜欢讲社会上流行的庸俗笑话,堕入“三俗”的境界,而放弃了社会要求和原则,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保证作用。要防止以上两种倾向,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为社会服务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明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明确历史和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可以有效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盲目的、自发、随意的活动,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要看到,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只有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必须十分重视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地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努力找到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结合部和增长点。“两个需要”结合的实质是将思政课教育的宗旨与受教育者关心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两个需要”结合得好,既造福社会,又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习惯于“教师中心论”,过分强调教师的“控制”作用,使得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搞“独白”,演“话剧”,把教学的“公共活动”变成了教师的“个人活动”,基本是“教师讲完——学生下课”的单一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必须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动、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现在80后、90后的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不断增强,特别反感对他们进行概念化的说教。教师上课尤其不能只讲“必须”、“文件指出”等政治性话语和口号,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师生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产生精神上的碰撞、融合和共鸣,教师要允许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从而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不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对思政课教育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更高级的育人艺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的关系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五个多样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五个多样化”在思想领域的直接反映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活动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空前增强“四大特点”。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在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平等、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问题的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和多样性。如何面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形势、新特征,就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的关系。其一,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推动全社会巩固发展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其二,就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事情、舆情决定了的,是客观实际,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扩大社会认同,增进思想共识,才能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认识水平的劳动者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同样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作出贡献。同时,也只有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减少思想矛盾和冲突,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的对抗和冲突。才能使先进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健康文化得到发展,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思想受到抵制。坚持这两个重要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就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必须从认识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讲,就是要按教学的计划、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组织教学,要抓主要矛盾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还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并非自然而然地就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只有充分体现“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产生科学意义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一重要原则已被教育的历史和实践所证实。其二,教学要体现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设立的专业化、专门化、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师的选拔都经过严格的、科学的设计和安排,体现出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这样的课程教学必须体现理论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否则就不能完成“发展”的任务。其三要用“发展”评价教学。教学是否具有发展性或者说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甚至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遵循了发展性这样一个终极性原则,才能够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才能真正体现“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应有地位,也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作者:孙剑坪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政治理论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论文

一、思想政治课程与网络“信息素养”整合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能够动态的突出教学知识重点,实现对感官的延伸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消化吸收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可以在内容的知识性与发展性上下功夫,能够增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整合研究将使教学内容摆脱封闭,实现开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与课下的统一,在社会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社会现实。将古老的历史成果,辅助以网络及信息技术,来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党情和民情,以此树立他们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有助于大学生向探究性、合作性学习

激发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使大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协作式学习氛围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思路,实现教师教和大学生学的实际效果。这不仅可以适当缓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繁重强度,还能够确保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业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助于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的普遍提高。

(三)发挥情境教学的可设计性

延伸情景教学的空间与时间,使课程更生动有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丰富,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要求明显增加,但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有些探究验证活动无法实施,这就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素材,将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他人要我学为我要自己学的实践的能力。教学环境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实现与课下的网络学习实践的相结合,完成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过程,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以及同教师交流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丰富多样的信息素材,再配备以图文并茂,音频和视频的有机结合,规避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额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网络“信息素养”整合的主要途径

(一)制定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权威标准

2003年,教育部就曾指出,信息素养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社会成员信息技术人文修养的表现;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基础掌握程度;社会成员能否自行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持有客观公正的信息技术价值观;社会成员广泛拥有良好规范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特别是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国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标准可以借鉴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标准,例如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就曾经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提出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我们将其概括为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有效性、个体性,信息处理的批判性、及时性、道德性,信息使用的精确性、创造性、效益性。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信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讲授和社会调查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实现信息技术的电子化应用,丰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为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开拓新的思路。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中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课堂网络信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普遍认同感。因此高等学校应围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这一目标,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首先,从授课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入手,使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合理地把课程安排在合适的时段,开设的方式应服从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规划。

(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信息素养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网络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哲学思辨性为依托,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重视求同存异等发散思维。使大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利用,自觉整理和加工网络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网络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吸收有效的网络信息。

(五)开展高等学校网络制度

建设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需要有成熟的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和强化文明的网络行为管理机制,促使大学生自觉形成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如制定有关上网行为规章和制度、成立网络教育管理领导小组、成立网络信息教育宣传联络队伍、网络文明协会等大学生社团组织,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

(六)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

选择功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的信息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这就需要首先从教育工作者入手,努力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人员,帮助其承担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咨询活动,并不断完善指导的能力和水平。还可以通过开辟专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网络在线咨询等,来保证高校网络信息咨询活动的常规化和制度化。

作者:张岩李学锋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医学院

政治理论论文:实践教学体系政治理论论文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要素

1.1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结果。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驱动要素,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其它要素。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具有导航、定位和驱动作用,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确立了基本的方向。实践教学目标也为教师计划、组织、实施、调控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无论是选择实践教学主题,还是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都要依据教学目标进行。

1.2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方式,让学生观察、分析、体验、感悟、理解和践行同实践教学主题相关的各种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各类活动。实践教学内容是教学体系的受动因素。它不仅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纽带,学生和教师彼此间交流、相互影响的对象,还与实践教学目标相关联。衡量实践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准确地表现理论教学精神实质、是否能契合学生的需求、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内容是最具社会性、丰富性和时代性的要素。

1.3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是指服务于实践教学目标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它涉及到确定教师任务、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以及学时、学分、评价、考核、奖惩等一系列环节。实践教学管理属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控要素,既要调动实践教学体系中其它要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效能,还要对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调节、控制和优化,以服务和适应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管理是否科学、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能否让实践教学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对实践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1.4实践教学保障

实践教学保障是指实践教学活动的支撑和保障因素,是为实现实践教学目的而提供的精神氛围与各种物质条件。实践教学保障主要涵盖创设舆论氛围、建立组织机构、经费条件、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保障属于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要素。实践教学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实践教学的宣传动员、统筹安排、协调优化、支撑保证。实践教学保障作用发挥的程度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实践教学的运行通畅状况和成效性。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功能,要坚持系统的观点,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认真分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相关基本要素,既要发挥出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又要相互协调和整体优化,构建出科学的高效运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1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参与主体,也是组织管理的主体。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其一,重视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育观念;其二,在实践教学中,教学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科专业方面的差异,教学的组织实施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成绩的评定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其三,要准确定位师生关系,树立与学生平等、合作的理念,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找到自己的“自由发展区”。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彰显,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能力

实践教学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策划者,应当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实践教学的方法及规律,同时还能够把实践教学内容予以课题化,以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学习和探索。其次,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应当具有一定的宣传动员、组织、沟通、协调以及处理紧急状况的能力,并有效地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控和引导。再次,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者,应当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不断地提出实践教学的新举措。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提高教师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包括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围绕这个目标精心设计:其一,思想道德目标。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知荣辱、辨是非、锤炼意志、塑造人格、实现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其二,知识目标。通过直观灵活的实践教学活动,把理论与社会实际联系联系起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并自觉地以它指导自己的行动。其三,能力目标。通过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2.4创新和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及资源实践教学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有三种形式:第一,课内实践教学。包括模拟教学、知识竞赛、主题演讲、课堂讨论、影像作品欣赏等。第二,社会实践教学。包括参观访问、实地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第三,虚拟实践教学。包括网络通讯、网络论坛参与、网络个人网页制作、网络博客开设等。实践教学要灵活运用这些实践形式,并不断创新出新的实践教学形式。实施实践教学要以实践教学资源为依托,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区、学生社团组织、科技创新实验室、博物馆、革命等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基地,针对性地予以开发建设。第二,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源十分丰富,为开发、利用和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样式。

2.5建立和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良性运行要健全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第一,建立组织机构。科学的领导体制和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二,制定规章制度。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可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科学化、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三,确保经费支持。要建立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金,以确保实践教学有充分的经费和财力保障。第四,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建立和健全一支相对稳定、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师队伍是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

2.6健全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

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价考核可以有效地调控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首先,实践教学的评价及考核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提供客观依据。其次,教学主管部门根据评价考核的结果采取奖励和处罚措施,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引导、调节和推动作用。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践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实践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并予以客观公正的测评;第三,实践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要具有导向性,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清楚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要素并对这些基本要素的功能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难题,有助于构建体系化、科学化、实效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进而与理论教学深度结合,共存并重。

作者:王宏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政治理论论文: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论文

一、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学校环境

高职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决定了院校领导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重视专业课建设,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甚至有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虚”的政治任务,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往往不能予以保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处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这也使得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寒了心”。因此学校完全有必要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2.师生互动

主要在于解决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矛盾。以教师为主导,搞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教学过程放任自流,同样是不可取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转变观念,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理论辨析。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主导性作用,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意识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他们的专业及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设计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作为“90后”的学生,他们讨厌死气沉沉,枯燥无味的讲解,这时就需要如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大学生的参与性。可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顺势引导,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热点的正确看法,避免偏颇;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参观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或博物馆,利用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实物教育,引发思考“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利用影像、图片等形声兼备、感染力强的声像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眼球;注重引导学生课余时间使用网络的频率,关心时政大事、社会热点,正确看待网络评论。

4.考试模式

目前,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考试方面进行了改革,不再是采用过去传统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更多的是把学生的校内平时表现纳入成绩考核当中。采取理论与实践、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办法。在理论考核上,命题形式要灵活多样,主客观试题比例适当,如判断、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问答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内容上突出重点、覆盖全面;在实践考核上,既要考核学生的平常表现,也要适当地考核其参与的校内外实践成果,从而引导学生既注重理论的掌握,更关心知识的运用;既重视期末复习考试,也关注平时习惯养成,最终使其终身受益。这种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能够很好的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二、结束语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日渐凸显。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宏观指导思想下,各高职院校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听从指挥、协调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培养高校育人环境,以小环境来影响大环境。只有和时代同步,和青年同步,吸收新思想,解决新问题,不断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迎难而上,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作者:陈曼位:三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