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

时间:2022-05-28 03:14:35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迫切需要,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含和特征,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质。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浅谈综合学习与探究的课堂教学

语文教育具有多种特性: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知识性,因此语文教学任务也因此具有多职能: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能力训练,语文能力训练内容也有了多项目:听、说、读、写、看、想等。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依靠立体的综合性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还指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已超越了传统的狭窄的“唯语文”学科领域,而是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向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里结合实际谈谈综合学习的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要给学生创设自由的课堂。

一、课前初探:积累素材,探索结论

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也是课堂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础。预习的内容有:自学生字词;运用读、疑、思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提出疑难问题;运用上网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课文有关背景材料;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适当的自主探究等。总之,让学生利用家里的学习工具,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广阔领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开拓广阔的课外阅读环境。课本上的范文皆为名家名作,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但因为篇幅教时的限制,并不是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全貌,生活,社会中有无涯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学习与开拓。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而不是扎在“花盆”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时地向学生注入新的内容:课余阅读教材之外的中外名著,就报刊上的热点问题和好时文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甚至是同龄人的习作,只要是有一定价值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就将它们作为我们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合理订阅面向中学生的语文报刊,不定期选读中外古典名著,刻发报刊的杂文、格言警句、文辞优美的片断……。总之,让学生多读多思勤记,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丰富了知识,既充实了课本之不足,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受到思想教育,终身受益。对此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曾经有过精辟的阐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叶圣陶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吕淑湘)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把生活当作语文学习的环境。古人曾经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联系起来,也就是告诉我们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与感悟,从而获得书本里所没有的东西,印证、加深对书本中已有东西的认识,建构起良好的语文背景。鉴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将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书就读活了,把语言与背景经验接通了,书就读出韵味了。还要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置身于世界,审视社会人生,去读世间这本无字的活书,从而把语文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使学生对语文有一个真切的感受。

3.要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使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更好地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同时使其他学科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做到相互渗透。另外,生活中任何一种工作都可扩展为现代语文的外延。书法、戏剧、建筑、园林、演讲,甚至棋类都可以是现代语文的一族。因为人们对每一技艺、能力的学习、实践,都必须投入相当程度的心智、时间、劳动,观察、想象、联想会融入他的生命,既可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又可为语文学习注入生机、活力,从中得到启迪,萌发灵感,提高语文素质。譬如在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注意结合物理中的光学、声学等原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里也涉及很多物理和化学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学科之间的综合,融会贯通,综合素质自然提高。

二、课堂研讨:综合荟萃,自由发挥,探骊得珠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尤其在综合学习与探究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指导者。

1.设疑创设大语文环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的技巧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疑问,抛砖引玉,甚至故意提出一个反面观点(当然最终要作好引导),激起学生思辩,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语文课上成辩论课,这样学生就会在热烈而和谐的气氛中,各抒己见,释疑又生疑,创造热情自然迸发,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变课堂为舞台。学习小说、戏剧时,可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利用教室这一舞台进行表演。改编、表演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对其改编、表演进行评论。改编、表演和评论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创造能力。如学习《变色龙》,组织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剧本,配上音乐,布置一些简单的场景,在班级内演出。同学们反响比较好,而且由此拓宽了语文的范畴,在诗词、戏剧、音乐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

3.教师学生互换角色。即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坐在台下,只作适当指导。在这一特殊的教学活动中,讲课的同学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和创造热情,身为学生他更能把握台下同学的心理,设计了一些颇有创见的问题,台下同学对这种课饶有兴趣,配合 也相当默契,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开展语文活动。语文课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时空也要向课外延伸或渗透。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乡音俚语、影视报刊、天地山川……听之,明始末增信息;说之,表情意通思想;读之,广见识晓事理。教师要创造机会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如访名胜,游山水,观新貌等),感受生活的气息,倾听时代的心音。我在教学中设法开辟出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例如,办语文学习园地、办墙报、举行讲座、成立文学社团,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写作比赛、向报刊投稿、走向街头搞咨询、做广告、开展社会调查等,既为学生提供了一展其能的舞台,又让学生养成自觉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超越时空,多层面,立体地感受生活。

三、课后拓展:总结和验证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教学《春》时,我们开展了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等,经过取舍加工,编成小报,举办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春的世界”。

2、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或放飞多彩的风筝,嬉戏河里活泼的游鱼,亲吻那柔柔的小草;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谱歌。学生会在盎然的兴趣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增长了才干。

让学生走上街头,找出有病的广告语,有错的招牌字;让学生走向乡村,收集整理当地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走进工厂,参观流水线,写产品的市场调查报告……《龙江农业园调查记》、《龙江名人采访记》、《龙江文化古迹现状》等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论文,充分展示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尤其是探究的能力。

古人云“知书达理”,把书读好,知识丰富了,就能明事理,同样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仅靠课堂,关在学校里每天上一、二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那种一味据本讲读,不越“雷池”半步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兴趣寡淡,活泼不得,“营养不良”,诸种能力难以发挥,也妨碍了语文教学育人怡情特征的实现,于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无益。综合学习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浅谈综合学习与探究的课堂教学

语文教育具有多种特性: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知识性,因此语文教学任务也因此具有多职能: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能力训练,语文能力训练内容也有了多项目:听、说、读、写、看、想等。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依靠立体的综合性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还指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已超越了传统的狭窄的“唯语文”学科领域,而是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向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里结合实际谈谈综合学习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要给学生创设自由的课堂。

一、课前初探:积累素材,探索结论

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也是课堂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础。预习的内容有:自学生字词;运用读、疑、思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提出疑难问题;运用上网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课文有关背景材料;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适当的自主探究等。总之,让学生利用家里的学习工具,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广阔领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开拓广阔的课外阅读环境。课本上的范文皆为名家名作,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但因为篇幅教时的限制,并不是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全貌,生活,社会中有无涯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学习与开拓。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而不是扎在“花盆”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时地向学生注入新的内容:课余阅读教材之外的中外名著,就报刊上的热点问题和好时文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甚至是同龄人的习作,只要是有一定价值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就将它们作为我们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合理订阅面向中学生的语文报刊,不定期选读中外古典名著,刻发报刊的杂文、格言警句、文辞优美的片断……。总之,让学生多读多思勤记,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丰富了知识,既充实了课本之不足,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受到思想教育,终身受益。对此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曾经有过精辟的阐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叶圣陶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吕淑湘)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把生活当作语文学习的环境。古人曾经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联系起来,也就是告诉我们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与感悟,从而获得书本里所没有的东西,印证、加深对书本中已有东西的认识,建构起良好的语文背景。鉴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将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书就读活了,把语言与背景经验接通了,书就读出韵味了。还要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置身于世界,审视社会人生,去读世间这本无字的活书,从而把语文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使学生对语文有一个真切的感受。

3.要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使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更好地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同时使其他学科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做到相互渗透。另外,生活中任何一种工作都可扩展为现代语文的外延。书法、戏剧、建筑、园林、演讲,甚至棋类都可以是现代语文的一族。因为人们对每一技艺、能力的学习、实践,都必须投入相当程度的心智、时间、劳动,观察、想象、联想会融入他的生命,既可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又可为语文学习注入生机、活力,从中得到启迪,萌发灵感,提高语文素质。譬如在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注意结合物理中的光学、声学等原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里也涉及很多物理和化学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学科之间的综合,融会贯通,综合素质自然提高。

二、课堂研讨:综合荟萃,自由发挥,探骊得珠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尤其在综合学习与探究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指导者。

1.设疑创设大语文环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的技巧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疑问,抛砖引玉,甚至故意提出一个反面观点(当然最终要作好引导),激起学生思辩,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语文课上成辩论课,这样学生就会在热烈而和谐的气氛中,各抒己见,释疑又生疑,创造热情自然迸发,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变课堂为舞台。学习小说、戏剧时,可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利用教室这一舞台进行表演。改编、表演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对其改编、表演进行评论。改编、表演和评论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创造能力。如学习《变色龙》,组织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剧本,配上音乐,布置一些简单的场景,在班级内演出。同学们反响比较好,而且由此拓宽了语文的范畴,在诗词、戏剧、音乐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

3.教师学生互换角色。即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坐在台下,只作适当指导。在这一特殊的教学活动中,讲课的同学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和创造热情,身为学生他更能把握台下同学的心理,设计了一些颇有创见的问题,台下同学对这种课饶有兴趣,配合也相当默契,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开展语文活动。语文课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时空也要向课外延伸或渗透。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乡音俚语、影视报刊、天地山川……听之,明始末增信息;说之,表情意通思想;读之,广见识晓事理。教师要创造机会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如访名胜,游山水,观新貌等),感受生活的气息,倾听时代的心音。我在教学中设法开辟出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例如,办语文学习园地、办墙报、举行讲座、成立文学社团,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写作比赛、向报刊投稿、走向街头搞咨询、做广告、开展社会调查等,既为学生提供了一展其能的舞台,又让学生养成自觉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超越时空,多层面,立体地感受生活。

三、课后拓展:总结和验证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教学《春》时,我们开展了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等,经过取舍加工,编成小报,举办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春的世界”。

2、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或放飞多彩的风筝,嬉戏河里活泼的游鱼,亲吻那柔柔的小草;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谱歌。学生会在盎然的兴趣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增长了才干。

让学生走上街头,找出有病的广告语,有错的招牌字;让学生走向乡村,收集整理当地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走进工厂,参观流水线,写产品的市场调查报告……《龙江农业园调查记》、《龙江名人采访记》、《龙江文化古迹现状》等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论文,充分展示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尤其是探究的能力。

古人云“知书达理”,把书读好,知识丰富了,就能明事理,同样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仅靠课堂,关在学校里每天上一、二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那种一味据本讲读,不越“雷池”半步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兴趣寡淡,活泼不得,“营养不良”,诸种能力难以发挥,也妨碍了语文教学育人怡情特征的实现,于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无益。综合学习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课堂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以此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小学数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尝试

自主性学习方法为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发挥重要作用,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起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有效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升[1]。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以此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一)课堂形式化,效果不明显

当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教师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而导致学生被动接收教学所讲的内容,通常教师在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学生都会根据教师所发出的指令进行探究并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表面上来看,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了互动,但从本质来看学生一直都是跟随教师的指令进行思考,这就无法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与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少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回答相关的问题时,只是将让少部分学生的回答作为全体学生的回答,这就使其他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使整个课堂处于十分紧凑的状态,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最终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难以提升[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无法掌握知识的实际运用,同时给教学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三)探究活动较随意,造成时间浪费

对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在探究活动的组织过于随意,一般都是教师直接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指令实施即可,不需要在不必要的非关键环节进行操作性探讨,这种随意性的活动无法发挥其作用。甚至有的活动存在理论与探究时间不合理的现象,影响自主探究式教学质量。

二、对小学数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会对感兴趣的事物积极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学生通常没有较大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解答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锻炼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掌握有效的数学思维与方法。

(二)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其认识自主探究的乐趣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作为一名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更好地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为每位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使学生不断改善自身不足的地方,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三)丰富探究活动,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遇到难题时都希望教师能够直接公布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逐渐降低[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学生养成良好自主思考的习惯。小学教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开展丰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脱离教师的情况下能自主思考相关的问题。例如,开展小组实验比赛、小组讨论活动等,让学生提升实践操作的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加强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评价

在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中,教师还要应用多种形式的u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行评价,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发挥评价的巨大效用,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目的。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的认识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在让学生分组学习之前,需要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基础,做到合理地分配小组成员,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分组,并根据分层和分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自愿、自发地去学习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保障课程进度的顺利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

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综合性发展使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如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不到很大的提升。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

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新课改想要继续深入,还存在着很大的阻碍,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今天仍旧还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而高中课程中,信息技术常常被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常常被语、数、英三大主科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此外,为了能进入一个好的大学,学生对主科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精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信息技术的,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普遍低下,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常识。

2.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极不平衡

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不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初中信息基础教育中,学生没有掌握好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而相对一些家里有电脑,而且比较喜欢电脑操作的学生来说,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又太过“肤浅”,这样就导致高中时期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出现了“两极分化”极不对等的情况。

3.教师本身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程度不重视

如今的高中信息技术老师更像学校的“网络管理员”和“设备维修工”,处理更多的是学校电脑设备的问题,主要的精力没有放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上,导致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也非常不重视,将信息技术课作为“活动课”来看待。对此,教师要进行深刻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局面,从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开始,一步步深入了解学生的信息技g水平,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分层分组的策略

首先是分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后,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例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最后再将评价结合作为分层的依据。教师在分层时,要始终以合作学习为教学目标,让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帮助层次较低的学生学习知识,也可以让层次较低的学生帮助层次较高的学生发现问题,在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中共同进步。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分层工作应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展开,不然势必会在班级内出现不和谐的声音。然后是分组,教师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不能出现“扎堆聊天”或是“扎堆打游戏”的情况,让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为小组的领导人,活跃小组的学习气氛。

2.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和评价策略

首先,是教材内容的组织策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能型学科,必须要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和操作才能把知识真正地学会、弄懂。因此,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教师应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操作类题目让小组同学展开讨论,并尝试用不同方法去解决,做好在基础教学上的知识延伸和拓展。其次,是学习辅助资源的组织策略,学习辅助资源必须是精简的,以保证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辅助资料还必须立足于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做合理的演变,而且,学习辅助资料必须紧扣作业任务,但又不能是作业任务的答案。最后,是课堂进度和作业任务的评价策略,教师在制定评价策略时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做出合理的评价,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加分鼓励,对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心理暗示和鼓励,让评价策略在质的基础上多增加正能量,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和学生信息技术发展极不平衡的两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将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做了合理的整合,教师以此组织教学内容,制定评价机制会更加方便、灵活、准确,在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越大,从而提高了他们吸收并利用知识的速度,提高了课堂的授课效率。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的认识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采取小M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在让学生分组学习之前,需要全面的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基础,做到合理的分配小组成员,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分组,并根据分层和分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自愿、自发的去学习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保障课程进度的顺利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1)由单独的学生个体变为小组为个体: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教师的课堂管理工作,让教师可以更好的把握课堂进度,更好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2)小组成员之间是合作关系:如今的社会已经不再是单打独斗就能成功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扬长避短,融入到集体中,依靠集体的力量获得成功。小组合作学习的一大特点便是将学生之间由个体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团队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学生可以更快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受重视,这就不得不说高中信息技术有着与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点和重要性。第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其他教学,其重要性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对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计算机知识,锻炼计算机操作技能,更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第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举办计算机操作比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可以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新课改想要继续深入,还存在着很大的阻碍,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今天仍旧还是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而高中课程中,信息技术常常被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常常被语数外三大主科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此外,为了能进入一个好的大学,学生对于主科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精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信息技术的,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普遍低下,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常识。

(2)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极不平衡: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不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初中信息基础教育中,学生没有掌握好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而相对一些家里有电脑,而且比较喜欢电脑操作的同学来说,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又太过“肤浅”,这样就导致了高中时期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极不对等情况。

(3)教师本身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程度不重视:如今的高中信息技术老师更像是学校的“网络管理员”和“设备维修工”,处理的更多的是学校电脑设备的问题,主要的精力没有放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上面,导致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也非常不重视,将信息技术课作为了“活动课”看待。对此,教师要进行深刻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局面,从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开始,一步步的深入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四、高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分层分组的策略:首先是分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后,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例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最后再将评价结合作为分层的依据。教师在分层时,要始终以合作学习为教学目标,让层次教高的学生可以帮助层次教低的学生学习知识,也可以让层次较低的学生帮助层次较高的学生发现问题,在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中共同进步。

(2)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和评价策略:首先,是教材内容的组织策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能型学科,必须要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和操作才能把知识真正的学会、弄懂。因此,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教师应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操作类题目让小组同学展开讨论,并尝试用不同方法去解决,做好在基础教学上的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其次,是学习辅助资源的组织策略,学习辅助资源必须是精简的,以保证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辅助资料还必须立足于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做合理的演变,而且,学习辅助资料必须紧扣作业任务,但又不能是作业任务的答案。

五、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和学生信息技术发展极不平衡的两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将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做了合理的整合,教师以此组织教学内容,制定评价机制会更加方便、灵活、准确,在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越高,从而提高了他们吸收并利用知识的速度,提高了课堂的授课效率。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基于真实性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在教学中引入以真实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能让学习者真正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从真实性学习环境、真实性学习任务和真实性学习评价三方面入手,阐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真实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真实性学习;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引言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目标有着较大的差异,部分教师依旧围绕着已有的教材而教,学生依旧本着教材旧有的内容而学。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使信息技术教学返璞归真,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发掘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有目的地解决真实问题。教学最终的目的着眼于学生真实的发展,即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将“设计教”的焦虑,转化为“设计学”的动力是每个学科的使命。但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数字化环境中的真实性学习,即以数字化工具来处理真实性任务。这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取向所决定的教学取向,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素养目标所决定的“教”的价值观。将素养落实到学生培养,必然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引导真实性学习而发生,从而实现未来学习。

实践探究

什么是真实性学习?真实性是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那么其在教学背后的原理我们可以理解为情境认知与实践共同体。它不是真实活动的植入,而是从真实情境的知识发生过程中提取关键要素,模拟出知识建构的真实性学习环境、真实性学习任务和真实性学习评价。具体到信息技术课程中表现为:对真实世界中的数字化学习专家(包括各行各业用数字化技术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的能手)的行为进行分析,核心是构建真实性任务、真实性学习环境,进而推进相应的学习活动。

1.创真实性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将本学科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相结合,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到抽象的学科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将其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选用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能转化为鲜活的问题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多样的输入法》一课中,笔者在教学导入时紧扣“多样”这个教学基点,让学生在理解“输入法”的同时,重点体验了语音、手写等输入法,最后畅想未来的输入法。教学过程是在真实的环境中采用真实的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在体验不同的输入法的同时,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选择的环境,从而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辩证法。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很高兴由我和大家一起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初次见面我将以一种特殊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这是一部普通的手机,但特殊在哪儿呢?它会把我所说的话翻译成文字直接输入到手机里。请看大屏幕。

师:手机语音功能太神奇了,那么怎样在计算机中输入文字呢?你们平时是怎么把文字输入到计算机里的?

生:键盘输入。

师:除了用键盘输入外,语音输入可不可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出示课题:多样的输入法)。

设计意图:为了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笔者抓住如今人人都拥有的智能手机、iPad等设备中的语音功能的特点,用语音输入的方式介绍自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自然地导入了本课的一个知识点――语音输入,让学生在课前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这一导入环节设置得自然巧妙。

2.定真实性学习任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真实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①嵌入在一定学习环境中的特定任务;②与真实世界密切相关;③结构包含大量次级任务;④具有复杂度,需要学生进行一定复杂度的探究;⑤为学生提供机会,从不同视角来探究任务;⑥提供合作和反思的机会;⑦跨不同学科领域;⑧整体性评价;⑨产生的结果是可重复的;⑩允许不同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例如,在《多样的输入法》一课中,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完成用语音在写字板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及兴趣爱好、体验手写输入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畅想未来的汉字输入法三个任务。真实性学习任务的创设囊括了多种输入法,既具有代表性,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了“立足学生,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片段二

任务一:

(1)尝试用语音输入法。

教师讲解打开讯飞输入法中的语音输入功能。请一位学生演示操作,打开写字板。

(2)探究你在语音输入时遇到了哪些问题。

师:谁能说一说语音输入的优缺点。

任务二:

(1)尝试手写输入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们来请教一下百度博士。百度博士在哪呢?(引导如何打开百度)

对于不会读的字,我们怎么输入到计算机里?(演示设置手写输入)

(2)巩固练习:体验手写输入法,通过百度了解词的含义。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能大声告诉大家?

教师提供多个成语,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知道的成语的含义。操作快的学生可以多做几个。

设计意图:在设计真实性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情感需求,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或与之有关的事物,才能触发学生有话可说,这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

3.设真实性学习评价――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真实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面对面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用说生生评价。大多数学生只是默默地听,由此丧失了积极思考的动力,因为“反正老师也不会提问我”。[1]教师对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和态度倾向也往往了解得不够准确,毕竟个别学生的回答不能量化到整体。

在网络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作为应答器,进行实时的网络互动。这种互动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对刚学过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可以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之认真听讲。[2]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项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也很方便,而且趣味性强。另外,这种互动用来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有更强的时效性。

例如,在《多样的输入法》一课中,笔者注重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每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对不同输入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刻理解每种输入法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辩证思维方法。最后在课堂小结环节,笔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学生对汉字输入法的使用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想充分表达出来。这种师生交流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四种输入法的理解,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思考与总结

怀特海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脱离真实性情境的知识是‘呆滞的知识’――仅为人脑所接受而无法加以利用”。因此,在具有情境的课堂里构建知识,学生才能实现真实的发展;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依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真情境”,引出“真问题”,实施“真探究”,付出“真感情”,才能使学生习得“真知识”,生成“真智慧”,使信息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本次研究只是从小学信息技术学习者的视角考察了真实性学习的问题,其结果的概括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许多关于真实性学习在哪些方面影响课程学习的问题,还有待将来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备注:此课例被评为2015年浙江省省级优课。)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问题与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利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但是,我们广大教师在长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停留于表面的“热热闹闹”,并且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何保证“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现就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故在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首先要注意能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学习就会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

1.创设情境,引发自主探究的需求

学生主动学习,来自内部的需求。如果没有这个需求,学生则不会无缘无故地主动学习,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情境,使探究变成学生的一种需求。

2.要善于运用“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乐意深入探究,合作交流

二、安排合理,适合探究

教学实践证明,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多多益善,如果随意地、过多地运用,就会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甚至产生副作用。我们在实施探究合作学习时要考虑学习材料是否适合小学生的探究。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小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呢?

我认为适合小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材料应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指学习材料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利于知识生成,要能促进学生发展。其次是指提供的学习材料是学生最近发展区范围的,让学生有探究这个材料的能力。只有把两个方面结合进行考虑,才能提供适合学生探究的材料。

三、循序渐进,培养技能

探究合作学习是一个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倾听别人发言,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互相帮助。

1.培养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讨论时,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不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只关注自己有没有发言机会,不在乎其他同学在说什么,使得探究合作学习出现不欢而散的场面。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1)精心设计一些训练学生倾听习惯的活动。如“我想有一个怎样的朋友”,玩“数字传话”等游戏。(2)看一些情境短片,体会能不能倾听别人对他人的尊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合作分享的习惯

在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只关心自己的学习行为,而且把认为妨碍获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比赛失败后又互相指责埋怨。我认为教师在平时就应当善于抓住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互相帮助”“合作分享”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或在合作学习中采用评选、奖励等办法来引导他们合作分享的正确意识和行为,使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亟需的材料。

3.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从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在合作学习中,质疑往往只是少数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的表现。我们要善于发现学困生提出的问题,适时进行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体现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民主平等,营造氛围

1.要建立一个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改变过去师生间的不平等交往。这是探究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效性的真正体现。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做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用信任、关注、赞美的目光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能自主探究,从中体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2.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应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

因为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公开教学中,我发现有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给学生探究合作的时间太少,使得探究合作只是少数成绩优良学生的活动,大部分学生还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弄清怎么回事,使得探究合作变成一种形式。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迫切需要,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含和特征,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质。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 要:中学英语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势在必行。文章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进行了研究,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合作学习;探究能力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并培养学生能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要进行交流,学习者主体需要和别人合作,即要进行合作学习。如果没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也不能落到实处,课程改革也就无从谈起。这就有必要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的方法,才能完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从五个方面做起。

一、转变教学观念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学的重心通常放在知识的传授上,以考试为指挥棒,以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标,这是与教学大纲相背离的。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当下,广大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的重点是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才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换言之,教学活动由原来的“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并在其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合作中逐步探索,培养其探究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教师角色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而是要扮演多种角色:管理者、导演、咨询师、顾问、组织者、促进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首先,教师要在掌握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总体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活动。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有效及有意义的学习。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科学管理并对学习结果要及时给予评估和反馈,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在已有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多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通过听讲接受知识而已,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非常劳累,教学效果达不到最佳。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必须要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和探究,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具有和同伴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导,分配给各小组明确的任务,各小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各负其责,以便保证合作学习有效进行。同时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任务,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个体在小组中的作用。另外,使用交际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合理交流,同时,师生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从而提高其合作与探究能力。此外,还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展现生动的学习画面并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至实际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大重要因素。如果任课教师仅仅是以课本材料为教学资源,那么学习者学到的多是知识,同时,教学的过程也就是照本宣科,这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从而减弱了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达到知识的学习目标还要实现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呢?这就要最大可能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对课本上的词汇和课文以及练习册上的练习进行适当扩充或删减,内容既要涉及知识的讲授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陈规,将两者有机结合,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此外,还应利用互联网学习资源加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是导演。所以,科学课堂活动的设计是保证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有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首先,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基于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面向过程的模式。教师对主题的设计,要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角色扮演更是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对于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扮演各自的角色,会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佳状态。小组内,有导演,有演员,根据学生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自身能力扮演合适的角色,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内化并升华,对遇到的问题加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有新的体会。在其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得到了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得到了激发。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竞争性的活动,小组间或小组成员间产生竞争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而且也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创新性,同时其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加强。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模式探究与实践

摘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备受人们关注.因为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探索发现的意识还是非常薄弱,师生的互动被忽略,因此,自主学习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实践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对课堂的传统教学进行改革,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对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我们都习惯的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赤裸裸的剥夺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成了器皿,颠倒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什么,怎么学完全由老师说了算。但是,任何时候是自己发现的东西印象才会最深,也最容易弄懂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以前的“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己能都吸收和消化知识,良好的师生互动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探索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然后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机,从而养成自觉投入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把自主学习理解为就是让教师不管学生,让学生随便学习。

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1.指导学法,形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给《中学生》杂志写的复刊词中特别强调,“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拟订一些学习常规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几分钟。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2.自主预习,主动探索

不要让学习变成学生的一厢情愿,这是老师应当要注意解决的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索与发现才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以在上课前先让学生预习几分钟,让学生对新课不解处自己选解决,看看能不能发现学习的东西的内在联系,当然,在这之前老师最好是把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写在黑板上,写出预习提纲,引导学生的预习,最后让学生对自己探究的结果写在本子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答案思考,对于学生所提出的的一些问题,要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要加以把握与选择。

3.合作探究,自由交流

(1)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就是让学生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一起学习的模式。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和化学家李远哲博士在评价中国教育传统的利与弊时指出:“教育学家100年来都有一个共识:如果让四、五个人一起学,一起解决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去帮助差的同学,他往往使自己变得更强。四、五个人一起学,比老师讲半天都好,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团队精神,这是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对此,我深有感受。这种学习方法所创设的学习氛围很活跃,很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2)自由交流

自由讨论自由交流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讨论了一个问题,他们以组选出代表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交流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新知识,也增长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但要注意的是,自由交流并不意味着课堂放羊,教师是总导演,特别在学生讨论出现偏差时,教师应注意及时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既不伤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要避免一味地肯定。在自由交流时,教师要加强巡视,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不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

(3)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被古往今来众多的教育家、哲学家所重视。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等,无不说明质疑问难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它是实现自主学习的一条重要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往往会成为课堂上最耀眼的亮点。

三、运用自主教学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1.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一个民主的宽松的氛围里面,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给学生以更多的关爱

每一个好老师都有一颗博爱的心,这种爱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

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所以要利用激励机制培养自信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进步更加热爱学习。

4.照顾全体学生,重视人人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做到人人都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研究

摘 要: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为基础组织的教学,以“小组合作”为形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群体的互助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英语。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基于这种理念,我们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课前预习,培养自主。

依照学生不同的层次,为他们制订一系列预习方案,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打好基础。我在进行针对基础差的学生的英语教学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在父母的帮助下听录音,查字典。通过自主预习掌握新课教学的基本内容,课堂学习就会得心应手。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在每节新课开始前一天听录音、查字典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等,学生已基本养成课前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这为他们轻松快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有力帮助。

2.课堂教学,体现自主。

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完全取决于教师。首先,着重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努力缓解学生说英语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说英语。其次,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做到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他们想参加、想探索的欲望。

3.课外作业,形成自主。

在课外拓展作业方面,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方式。老师给予热情鼓励,并在课外加以辅导。这种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学生越来越自信,在英语的写作、阅读方面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鼓励学生课外多用英语交流,并阅读适合自己的英语课外读物。实践证明,这种课外自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搜集信息的能力,还扩大了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探索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以课堂上师生合作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全员互动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根本目标,是一种高效、愉快的教学活动。

1.合作有任务。

我精心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做到内容紧扣教材,围绕重难点,为探索新知或巩固新知服务。如在学习对话之后布置学生合作表演;在学习功能句型后,布置学生合作讨论造句,等等。

2.合作有分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轮流发言,或由接受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等等,引导学生形成一个“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团结协作的学习模式,培养他们的合作进取精神。

3.合作有评价。

在合作的任务完成后,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这也是对合作任务结果的评价。如让各小组上台展示他们自编的情景对话,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等,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各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全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尽力扩大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二、如何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具有效性

要使合作学习更具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但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将男生和女生、学习较好的和有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分在一起,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可以采用按座位就近组合或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两种形式,每组4~6人为宜。每周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广阔的交往空间。

(二)规范操作。小组中的活动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而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的,人人机会均等。教师注意协调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学生分工明确,各尽其责,以便更好地合作完成任务。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

(三)明确任务。开展合作学习,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

(四)形式整合。所谓形式整合,是指合作学习在实施中要与其他学习形式进行整合,以期取得最佳效果。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个别思考,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维,一有想法就写下来,从心理上做好与他人交流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五)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化:以对话方式;以相片或图片表达的方式;以唱歌或表演的形式;以chant的形式;展示合作作品,等等。也可以安排辩论赛,辩论赛不仅能培养学生语言才能,还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与其他学科相渗透。活动中学生不仅交流了知识,交流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进行了思维过程的交流。

(六)提高教师自身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要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教师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认真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适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对合作学习要合理评价,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和小组歧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论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模式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作用与途径

【摘 要】问题模式解决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本文从问题模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入手,分析问题模式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我国问题解决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现状进行反思,提出较为适合的整合途径指导策略,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个更高的平台。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问题模式 问题模式解决教学 途径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课堂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把问题的形成作为学习的起始阶段,把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作为探究学习的关键。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活动,常常创设不同形式的问题,并以问题的解决展开教学。通过这种“问题解决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模式对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和地位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有效科学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使师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的紧张而热烈的螺旋式递进氛围中进行交流和学习。肯定地讲,这一过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刺激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一个充满疑问与悬念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为了获得对问题的合理解释,会引起思维的积极反应。当教师讲到某一个自认为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时(教师根据以往经验确认的),会停下来问“为什么”或“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会猛然地从专心的听讲中进入思考中。这一现象说明,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而且从心灵深处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使其主体性意识得到复苏和加强。同时,“基于问题解决”模式教学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答疑解惑的强烈欲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

(二)有利于学生间讨论交流,并且形成探究意识。在问题情境中,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新知识可能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逻辑发生冲突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便会与周围的同学热烈,积极,主动地讨论交流,有时不能达成一致而据理力争。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适时的诱导,使他们展现出真实的思维过程和内心体验。在讨论交流中,最后必定会形成共识,找到最终正确的答案和解决方法,使他们树立起探究的意识。

(三)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必将会引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增强其思维的逻辑性、敏锐性、广阔性和开放性。

二、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模式与探究性学习的协调略策和途径

探究式教学关注的三大目标是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它在学习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抓住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问题性。学习过程也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身边的衣食住行到宇宙星体,从细菌病毒到高等动植物,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熟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寻求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最佳同化渠道,有意识地创设认知教学情境,引发认知碰撞,充分展示严密有序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结构。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所以,教师能否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二)突出探究式教学的重点――过程性。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突出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突出学生亲自感悟,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探究式教学正是考虑到人的这些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的。教师要鼓动学生踏踏实实地动手实验,认真观察现象,自主地搜集与探究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材料,鼓励学生运用比较、类比和迁移的方法,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解释。通过类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从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等活动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突破探究式教学的难点――开放性。探究式教学中综合运用了交流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长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方式的指导从单一转向复杂、综合,这是探究式教学的难点之一。探究式教学要面对大量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向课本外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开放,也可能向学科外的其他学科开放,还要实现与学习经验、生活经历区别很大的学生群体的高参与度,这也给探究式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的过程来获得感性认知,而不是让学生去解决科学前沿的问题,因此探究课题应以与学生的生活直接相关且切入口较小的问题为宜,最好从具体问题人手。学生对参与探究式学习是很有兴趣的,由原来课堂上的“听讲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发现者。

作者简介:林胜兰(1985-)女,硕士研究生。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高中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知识传授的作用,忽略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鸦雀无声地听,沉闷无生气的教学氛围必然造成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流失,教学效率低下。在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能够营造出宽松平等、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高,学习、思考、发表独立见解少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高中化学 合作学习 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基于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转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探究、自主体验的学习平台,将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本人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几点体验。

一、全面了解学生学情,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是学习的主体,构建积极参与学习体验的合作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教师在合作学习之前应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合作能力、合作意愿和学习准备状态要有全面了解,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对于学生课前预习重要性的引导,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参与热情,大胆质疑、发表见解的主动性,教师都应关注并及时辅导。

在教学中,我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水平、性别、性格、合作倾向等方面的差异分为8个小组,每组6-7人,让学生根据自身化学学习情况定为A、B、C三个等级,其中两名是化学成绩较好,两名是化学成绩较差,两名是成绩中等生,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分工与合作,交流与讨论,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动手探究,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师生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合作探究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师生课前充分的准备,学生的预习和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合作学习必须是有准备的学习。学生在课前需要进行一定的预习活动,在按学案知识体系认真完成书本阅读和材料收集后,除了要完成必要的知识解答,还要理清掌握内容、模糊内容和重难点内容,以便在合作学习中重点突破。例如:在环境污染与防治方法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合作学习小组课前分别收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以及防治污染的方法的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与补充。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在教学中如果引导不当,就会设定框架,束缚学生思维,严重削弱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和合作目标,分析学生特点、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合作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 例如我在化学必修2《乙醇》的教学设计中,设置“创设情景”、“交流与讨论”、“问题探究”、“实验探究”、“课堂反思”、“当堂检测”、“课后小结”、“课后习题” 等栏目,让学生课前根据创设情景栏目中给出的杜康酒的由来和“酒驾的危害”的材料进行自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到乙醇知识的主动探索学习中;在交流与讨论栏目中设计无水乙醇的鉴别和乙醇能否用来萃取溴两个问题,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自主探究问题;在问题探究栏目中设计乙醇分子组成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乙醇的分子式,并推导其可能存在的两种结构,知道同分异构现象在有机化合物中的广泛存在;在实验探究栏目中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完成乙醇的性质实验进而确定乙醇的结构,并完成其它乙醇的性质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辨证关系,达到合作目标;在课堂反思栏目中设计乙醇在与金属钠反应、催化氧化过程中,乙醇结构中化学键断裂的位置的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层次,并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在当堂检测栏目上,设计有针对性问题探究和习题,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技能得到训练;在课后小结栏目中,让学生对本章节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补充,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最后在课后习题栏目中,根据学习目标和学情设计难度不同的习题,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运用合作学习并不是滥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随意性是否太强?问题是否适合分组探讨?学习任务适合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扮演好“导”的角色?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深刻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合适的时机设计合作探究并加以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效果。例如在“用实验证明氯水的主要成分”实验设计中,可以设计3个问题给学生探索提示:1.氯气与水发生的是“溶解”还是“反应”过程,或者是二者兼有;2.判断氯气与水反应后可能得到的产物;3.如何检验氯水的成分,让学生分组合作,逐个突破。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创造宽松学习氛围,深入到学习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深广度和学生的需求,为下一步教学过程的设计打下基础。

总之,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互助精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加强研究,努力探索,合理运用合作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流程的学习与探究

摘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环境育人、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创建优良的人文环境,使班级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建设富有特色的和谐班级,是班级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基础;(1)加强学生前途理想教育,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2)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先成人,后成才;(4)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促进班级风气积极向上、勤奋学习、遵纪守法。

关键词: 新课改 导学案 弱科生 专家组

一、高效课堂的准备:重视“导学案”

什么是“导学案”呢?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路线图,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主线和灵魂。

导学案的编写:

(1)格式就是页眉上要有导学案编号,正文开头要有课题、周数、时数,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审批人,正文必须要有使用说明、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课堂小结等等主要环节。

(2)程序就是各个备课组要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和学情,依据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安排好教学进度;导学案引导编写以课时为单位,一课一案、突出重点、指导自学;要把握好导学案的难度、长度和深度;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科学化,落实到人,渗透其中。

(3)要求就是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导学案的使用:首先要在前一堂课结束时发放到学生手中,并且做好自学指导;其次要依据自身的授课特点和所带班级的学情认真搞好教学设计,灵活调整导学案;最后要及时交流反馈,认真写好课后反思,弥补不足,强化重点。

导学案的保存:一是各个备课组要把导学案的电子文档和文本文档妥善保存,按时上报;二是教师要把自己使用过的导学案整理装订妥善保管,接受检查;三是科任教师要督促学生对导学案整理装订妥善保管,便于复习。

二、高效课堂的流程:关注“弱科生”

在实施高效课堂之前必须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性、规律性和科学性;高效课堂的主要对象是面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因此,在实行高效课堂之前必须做到以下主要流程:

一是课前培训:实施课前培训是达到课堂真正高效的有力保障,必须在实现高效课堂之前完成;

(1)培训人员:学科班长、3至5名小组长或高效科研小组成员、弱科生、导学案完成较差的学生;

(2)培训内容:①学科班长提醒学生准备好本节课需要的物品,视实际情况复习上节课内容或自学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确定好课前分享的同学,准备充分,做好课堂总结与评价;②小组长或高效科研小组成员就是如何组织好监督好本组同学的学习、关注本组各层成员的分层达标情况、如何组织讨论、如何深挖课文和自主梳理的重点难点以及专题能力与文本内涵;③弱科生需要及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多鼓励、多督促;④导学案完成较差的学生需要提要求、抓落实。

二是组织课堂:

(1)教师提前三分钟进入教室,提醒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本节课用到的课本、学案、资料等),同时板书学习目标;组织课堂时声音要洪亮,目光关注每一位学生,与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碰触,让每一位学生都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2)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准备好本节课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和工具,尤其是准备好学习的激情。

三是复习回顾:

(1)教师对上节课的重要内容再落实,课前就打开多媒体将复习回顾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可采取一对一的互查、书面检查或教师抽查等等方式。

(2)学生在教师预设题目的指导下,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此外,还有激情调动、导学案反馈、导入新课、解读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彩展示、点评质疑、点拨提升、反刍总结、巩固检测、课堂评价、布置任务等等十五种程序,但是主要的解读目标要做的“一强调、二围绕、三生成、四回扣”,实现“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平等、和谐、尊重。

高效课堂的每一个流程的实施与实现,就是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共同提高,最主要的是关注“弱科生”;每一科都有“弱科生”,如果“弱科生”所占比例很大,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共同提高的难度就相对来说很大,课堂高效只是一句空话;力争a层120%、b层100%和c层95%,全部分层达标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三、高效课堂的实现:运用“专家组”

高效科研小组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关键,要充分发挥高效科研小组的科学带动作用和专业引领作用,让高效科研小组成为推动课堂高效的“专家组”。

组建高效课堂“专家组“必须具备:

(1)依据:热心服务、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指导答疑能力;

(2)选任:由任课教师会同班主任结合学习成绩等等情况确定;

(3)组成:由学科长和若干名学科优秀学生组成,学科长为组长;

(4)人数:不超过班级学习小组小组数,保证每个小组有一名高效科研小组成员。

指导高效课堂“专家组”要求各科任教师高度重视高效科研小组的建设,要给学科班长和小组组长成员制定职责、提出要求,要采取定期与即时、个别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学习小组的指导和培训工作。

此外,还有调整、考核和评比的相应程序,都是运用“专家组”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案例分析与实施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归宿,因此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性学习

一、实验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教师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首先,“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问题。所谓适当的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案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照镜子,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镜子认真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你觉得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和你本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认为平面镜中的像与镜前的人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学生可能有以下猜想:

猜想1:“我觉得我的像和我本人一样大,因为在家里照镜子时,要是贴着镜子站,感觉像和人一样大。”

猜想2:“我觉得像和我不一样,是左右颠倒的,我抬起左手时镜子中的人抬起的是右手。”

猜想3:“我觉得用小镜子的时候我的像就变小了,只能看到自己局部的像。”

猜想4:“我觉得当镜子离人远时像就变小,镜子离人近时像就变大。”

猜想5:“像好像实际是不存在的,因为我在镜子后面摸不到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猜想6: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猜想7:我发现物体移动,像也移动。像和人移动的方向相同,我向左,镜子中的像也向左。

猜想8:我发现人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我靠近,像也靠近;我远离,像也远离。

猜想9:我发现像的颜色与物体也相同。

猜想10:平面镜中的像是正立的。

猜想11:像与物体是对称的。

猜想12:像与物体是平行的。

反思:上面这个案例是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的(包括日常现象、实验现象、资料介绍的现象),通常提出问题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联想法、比较法、推理法、实验法等。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的猜想有12点,大大超过了教材上的三点。教师不能回避学生不正确的猜想以及猜想的重复,而是要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出对平面镜特点的主要猜想,实验验证后对不正确的猜想要引导学生讨论与辨别。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体现过程与方法

探究学习不仅追求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探究学习的过程性,强调学生的亲身感悟。

【案例】《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大家已经猜想了电流可能与电压和电阻有关,要验证你们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应该如何探究?采用什么方法?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出电路图。

生:需要电源、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等。

生:采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电阻一定,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保持电压一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设计的时候我巡视了一下,看到你们设计的电路图主要有以下两种:

师:请你们评价一下,这两种实验电路图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哪一个电路图更合理?

生:第一个图中没有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压时是需要改变电源电压才行。

生:第二个电路图中有滑动变阻器,既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又可以在电阻改变时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电路图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体现过程与方法

(1)我们先来研究电阻R不变时,研究通过它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2)再研究电阻R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略)

3.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

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探究的结论是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只有一组实验数据是不能得出结论的,应多次实验)。这是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案例】《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师:这节课刚开始时同学们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猜想,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情景如下图所示,请你根据实验现象和收集的实验数据,论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反馈的形式来得出结论。

生:比较_____两图能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生:比较_____两图能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生:在此基础上想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会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我的做法是________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生:要验证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的?我的做法是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生:我认为前面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改进的意见是_____。

反思:上面的案例中同学们的猜想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辨别正误,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收集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二、概念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概念课教学以往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机械地背诵定义,但对概念理解十分肤浅,处理问题盲目,运用时因而经常出错,症结在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不透,缺乏探索与实践的认知,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是必要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重视知识的应用,将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个性,能力的具体体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探究,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取得最佳效果的必要环节。实践是一个学习、研究、创造的过程,学以致用,这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关注生活,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让学生对自己探究的课题产生兴趣,有成就感,学会探究、学会创造,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

摘 要:在自然教学中提倡鼓励学生,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

关键词:引题;交流;观察;思考

一、示例:探究月球的秘密

1.引入课题

从古代人类对月球的观察和想象中的神话故事,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月球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牛顿对地球和月球的研究,现代人用哈勃望远镜对月球的观测发现以及阿波罗号的登月探索等方面介绍人类对月球探索的历程。月球与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从小就会在晴朗的夜晚看到它,当你看见它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什么啊?

2.小组讨论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五个人组成,在小组中,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位同学负责控制噪声(也就是小组讨论的声音不能太大,影响其他人),还有一位同学作为交流汇报员,负责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向全班汇报。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不太活跃,想象力不够丰富,不能提出许多问题。作为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小组的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1)月球是怎样形成的?

(2)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3)月球的大小怎样?

……

全班同学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选择,有的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去回答,有的问题则需要一些资料来解释。

3.观看教学短片

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观看教学短片(约10分钟),使学生了解一些新知识。

4.交流讨论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有关月球的知识,了解我们最熟悉的天体――月球的基本知识,从而揭示月球的秘密,对以上问题得出结果。

5.组织观察月球

课后组织学生每天晚上用肉眼观察月球,记录观察的日期、月球的形状、月球表面的明亮情况等。坚持一个月,然后在同学中进行交流,并做一份观察报告。

二、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课堂教学过程,我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还要指引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一切探究和创新都要围绕问题展开。

2.教师要烘托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注意方法比答案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多设常识性问题;课后要回顾、反复强调重点,加深学生印象,便于记忆;巧妙地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讨论是促进师生双向交流的有效教学形式。在全班集体讨论时,往往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发言机会,这就需要分组讨论来弥补。分组讨论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层次的分组方式进行,尽可能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自然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自然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观察和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同时又要以观察为主,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

(作者单位 甘肃省康县豆坝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