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的特征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4 09:29:01

探究教学的特征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1

为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的,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国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目标的教学方式。所谓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总之,探究学习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

特征。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探究”的过程,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被动的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充分体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活动充满了生气。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中,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认真设计物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透镜”的知识时,学生提出了“如何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字有放大的作用,那么凹透镜对字有缩小的作用吗?”“怎么知道近视镜是什么透镜?”等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必然产生要知道结果的欲望,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锻炼学生的创造精神和钻研精神。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教育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在整个活动中,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大胆设想,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知识时,学生提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系;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滑动还是滚动有关系。

三、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知意识。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中它突出表现为实践活动。实践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灵魂,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认真实施。

例如学习《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一节中,我就提供了大量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地进行试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中找到结论并能解释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同样在《测量小灯泡实际功率》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实验,从选择仪器到设计电路,到进行测量都让学生自己完成,在实验中学习记录数据,认真分析试验现象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另外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目标明确、态度积极,在探究实践中体验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四、独特性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2

数学探究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推理、证明、计算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猜想、发现等各种探究活动,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并培养数学探究的能力。通过数学探究教学,可以使学生以多角度、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二、数学探究式教学具有广阔的开放性。数学思维的自由创造性,决定了数学科学体系的开放性,形成了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因此,数学为学生个体施展其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但经过整理成为知识体系时往往以封闭式的演绎方式处理,滤掉了当时的开放式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开放性的,数学探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开放式的思维和封闭式的表达相结合的数学特点。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表现为: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完全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来选择,而不必也不应局限于课堂及书本知识的探讨和应用,这是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对于研究的课题不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成,更多的需要在课堂之外去观察、实践、调查,进行充分的探索活动,这就体现了学习时间、地点的开放性。研究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再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究式教学允许学生因人而异,对于研究的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研究结果的表达等可以互不相同及研究过程、方法及结果的开放性。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3

1 探究式课堂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选定的原则性 

 

1.1 符合性原则 

国家出版的权威大英阅读教材是首选。几种权威版本的阅读教材是依据大纲指导编写而成,有先进的阅读理论和教学理论支撑,有系统的语言基础框架,有广泛的材料来源,且材料难易程度选择经过科学的论证,体裁丰富,题材也照顾到多样化。阅读内容、呈现方式考虑了课堂、课外配合使用,适度向课外延伸,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则。 

1.2 目的性原则 

Alan Cunningsworth(2002)提出,阅读课教材通常会有以下目的:发展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呈现语法项目;扩大词汇量;提供写作模式;提供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提高口语水平。蔡基刚(2004)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两个新的突破》中提到:与1985年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1999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相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内容方面有两个新突破,即:(1)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2)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他同时提出,在培养目标中把第二位的听说挪到第一位,或与读并列是合理的。由此推论,现行的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应该在继续巩固基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满足阅读促进听说的需要,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3 针对性原则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阅读教材要有针对性,需要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1)考虑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2)考虑语篇的长度;(3)语篇材料的真实性;(4)考虑语法及语篇中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词汇涉及的范围;(5)考虑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思考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语篇涉及的图式相关度;(6)考虑材料是否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 

1.4 探究性原则 

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是以大纲为指导,为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教学形式,它不同于教授文学作品,学生要完成的篇章并不都具备文学作品的特点,这不意味阅读材料不考虑学生的需求、探究兴趣。也不意味大学英语的阅读课就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成分。与学生的认知冲突相一致的情景时,也会诱发学生研读的动机或兴趣,激励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探究。课堂探究的过程包含琢磨课文、推敲语言的自能读书的过程,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是群体合作互动的过程。 

 

2 文化语境特征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离不开语篇的文化语境,特定的语篇类型是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因而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Malinowski认为:文化语境指 “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与习惯”。Halliday和Hansan(1985)发展了他的定义,认为: 文化语境指 赋予篇章价值并限制其解释的习惯和观念等。胡壮麟(1994)又根据Halliday的定义,把文化语境总结为,即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哈孟德(Harmmond et al.,1992:2)认为,文化语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活在同一文化中的任何群体的态度、价值观和共有的经历;(2)在文化中形成的对行为方式的期待;(3)在文化中形成的做事或达到共同目标的方式。 

对我国的大学生而言,文化语境也指背景、知识,即读者理解某一个语篇所必须具备的该语篇所涉及的态度、价值观和共有的经历、对行为方式的期待、做事或达到共同目标的方式等外部世界知识。背景知识是英语文化的部分,对操母语的人来说,阅读那些源于相同文化背景的著作要相对容易一些。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语篇的理解中会存在文化语境空白,要想深刻理解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篇,就得具有相关国家的文化语境图式,使语篇与学生的相关文化背景图式相吻合。

教师在备课时注意以下几点:精心准备教材,吃透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文化语境空白,精选材料,或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线索,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要处理语篇的文化语境知识,在自主探究式课堂阅读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解决自己遇到的不熟悉的有关语篇涉及的社会机构和思想意识方面的背景知识和其中的文化内涵,此时需要教师充当建立新文化语境的工具。教师需不断的了解和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会遇到什么问题,帮助学生顺利的理解所呈现的材料。 

 

3 阶段性特征 

 

大学英语探究式课堂阅读教学也要以大纲为指导,按照阶段性的目标,分阶段、系统性地进行,语言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并通过一定的连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是以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各个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 

《实用英语》一到四册,每册8个单元,第一册主题涉及“大学体验”、“摇滚乐” 、“国际贸易” 、“西方一般礼仪” 、“社区服务” 、“人口流动” 、“工作”、“体育” 、“人生经历”等,题材涉及面广,主题鲜明,学生熟悉主题方面的内容,体裁多为记叙文和介绍型的说明文,篇幅在600-900词之间,并逐渐过渡,学生熟悉此类语篇的连贯和衔接手段,符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语言知识基础和语篇的相关背景知识等需求。随着学习的进步,各种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增强,第三册主题逐渐涉及“情感经历” 、“污染”、“核能” 、“人口危机” 、“学费” 、“科学与真理”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主题范围加深,文章体裁多为议论文或夹叙夹议文,篇幅增长,长句、难句增多。 

英语语篇常见的结构模式有三种:(1)问题——解决模式。在这种语篇中,作者常按照“矛盾——激化(或发展) ——解决”、“问题——分析-对策(或结论) ”、“现象——后果——建议”等模式来谋篇布局。(2)一般——特殊模式。在这种语篇中,作者常按照“现象——分析——结论”、“理论——定义——例证”等模式来谋篇布局。(3)类比——对比模式。在这种语篇中,作者常按照“事物——优缺点——结论”、“现象——他人观点——作者观点”等模式来谋篇布局。英语语篇的体裁一般包含叙事文(narration) 、描写文(description) 、议论文(argumentation) 、 说明文(exposition)。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语篇的常见结构模式,针对不同体裁精讲特点,分阶段的进行训练,充分利用现在的立体教材的特点,鼓励学生参与自主选材,启发学生自主找出不同语篇的组织特点,积极参与阅读探究,在阅读中主动地进行预测——推理——验证地循环反复,直到完成语篇的探究性意义建构。 

 

4 疏通语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215-01

实现高中物理课堂功能的转变,就要改变课堂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过程有哪些特征呢?结合课堂探究的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特征。

1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特征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质疑是经过比较分析后所提出的问题。质疑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思维活动继续深入的动力因素。在具有创见性的质疑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独到的见解,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条件,能否质疑则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物理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经过精心设计后,在建立观念和导出规律的课堂教学中,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成为一种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诱发性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主动地观察情境,结合探究体验,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人教版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中教学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时有个演示实验,即在玻璃管中放红蜡块,在红蜡块向上匀速运动的同时,向右匀速移动玻璃管。在黑板的背景前我们看到红蜡块是向右上方运动的,其运动轨迹可近似看作是直线。很多同学反映对实验中红蜡块运动状态的讨论分析印象深刻。然而实验过后,不少同学提出很多问题: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玻璃管还是红蜡块?红蜡块的“合运动”的轨迹为什么是直线?合运动是匀速的吗?如何确定红蜡块的速度?玻璃管的作用是什么?能用别东西代替玻璃管来创设运动情境吗?如果玻璃管倾斜,其它条件不变,如何确定红蜡块的运动轨迹?教科书中的操作,显然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如果改变教材中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验前列出要解决的问题,此时自然引出一个实验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等问题。其实,运动的合成分解和力的合成分解都是矢量的合成分解,遵循相同的规律,具有不确定性;坐标系的建立可以是任意的,教材中选水平和竖直方向建立坐标系的目的是为了使实验结果的得出更简便更清晰。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过程组织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操作过程均留下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可见,没有质疑,就没有新问题的产生,探究也就没有开始的根据。质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自主性、独立性的体现,问题情境创设是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重要特征。

2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开放性特征

从课堂探究的特点和探究程度我们可以发现,探究的不同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学生探究的开放程度。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合作交流,思维活跃。可见,开放性的教育环境是保证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前提,有了这种环境,才能造就勇于探索、富于创造的新人。

3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能力培养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在研究某物理知识与技术、生产、生活的联系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是必要的,掌握各种必备的能力更是新世纪教育区别一切旧教育的分水岭,我们应把握这一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

现成的已设计完整的实验往往难能完全满足探究教学的需要,以巧妙的手段设计实验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物理模型和过程的想象。比如新课标的“做一做”栏目,其中的内容是扩展性的,不是基本教学内容,但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平台之一。同学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学习和开发。学生利用此栏目设计实验,自主收集资料,建立、验证假设,评价、反思、交流,就会知道怎样获取和加工有用信息,通过他们自己的独立学习、思考,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从而掌握探究策略并逐渐形成学习能力。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1)教师指明实验目的。从弄清实验原理、设计方案到器材选择、装备操作、信息数据的收集及处理、结论的得出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适当指导。(2)组织学生讨论各人的各种设计方案,优选几种可行方案再共同决定最佳方案。(3)认真规范进行实验操作。(4)表格的设计、数据记录和处理。(5)实验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各方案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误差来源及减少误差的方法。(6)有条件的可改进后重新进行实验。(7)各种相关问题的讨论。

4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灵魂。实施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课内外实践中的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查找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探索过程中,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实验探究中的异常现象是一种诱发性的刺激,引起学生兴奋和疑惑。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教学分析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追寻和探求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过程。如果能营造融洽、宽松、平等的合作交流气氛,则有助于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思维共振、智力放大,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智慧。所以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的锁定和分析处理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5

“3的倍数的特征”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因数与倍数”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创设团体操表演情境,以解决“参加叠罗汉表演的有多少人”这一现实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划3的倍数和用计数器的算珠拨3的倍数,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可预设以下两个问题情境:第一个情境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复习旧知;第二个情境则用于整节课的教学。

首先,创设互动游戏情境,让学生听拨珠猜数:数珠响2下,猜一个数;数珠响3下,猜一个三位数。

其次,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先让学生解决“学校团体操表演中,参加叠罗汉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叠罗汉每组需要3人,参加叠罗汉的可能有多少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列举的这些数,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等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给予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基于此,第一个情境的创设,紧紧抓住3的倍数的特征的前置知识“2、5倍数的特征”与本节课蕴含“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的知识点,巧妙设计“听拨珠猜数”的游戏:数珠响2下,猜一个数,可能是2、20、11;数珠响3下,猜一个三位数,可能是300、210、201、120、102、11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的排列组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被唤醒,并进行有序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说出所有可能组成的数。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珠的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这一新知学习蕴含的知识连接点。通过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个数是偶数,它可能是几”“如果这个数是奇数,它可能是几”“如果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它是多少”等问题,将奇数、偶数和2、5倍数的特征等知识进行了复习回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数学思维也得以培养和发展。

第二个情境通过团体操表演,提出“参加叠罗汉表演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学生根据“叠罗汉每组需要3人”这一信息,列举出参加叠罗汉表演的人数可能有15人、18人、21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参加叠罗汉表演的人数一定是3的倍数”,从而引出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这里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既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以亲近的,拉近了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打开思维之闸门,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二、适时启发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1.知识迁移,初步猜想

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2、5倍数的特征后):大胆猜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师: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

(学生由2、5倍数的特征出发作类比,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初步猜想)

……

2.适时启发,验证猜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

探究自问题开始,问题既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又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本源。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猜想,教师可提出问题:“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由此,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之中。科学不能只是猜想,必须进行探究和验证。在举例验证中,学生发现原来的猜想是错误的,是否是3的倍数不能只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能确定。当前面的猜想被推翻后,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欲望。

三、提供研究资料,加强探究体验

1.借助百数表,合作探究

首先,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观察百数表中这些3的倍数,看能发现什么,再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的影响,通过小组交流,大多只会发现一些表面的现象,如“百数表中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百数表中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没有规律”“百数表中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也没有规律,都是呈斜行排列”……因此,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每一斜行排列的3的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发现百数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数,有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调换了位置后仍是3的倍数。而将百数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数联系起来看,十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这是不是巧合呢?教师再次追问:“想一想,百数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虽然个位上的数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但是这些数的什么没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现,每一斜行上的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不变的,都是3的倍数,由此产生新的猜想:“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上述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自由探究、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进行探究,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看看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立足于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要恰当、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指教师简单地给出方法和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发现,提出贴近学生思维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如“百数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虽然个位上的数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但是这些数的什么没变”等问题,从而让学生一直处于问题思考状态之中,积极地进行探究,最终发现数学规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即让学生“跳几下”就“够得着”,这样的问题既给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又给了学生思维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借助计数器,操作验证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特征,提出新的猜想:“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是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的规律呢?带着这一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借助计数器拨珠,举例验证。最后,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动手操作、观察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也强调:“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地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

四、拓展探究资源,深化知识理解

1.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在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第二层次,在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成为3的倍数;第三层次,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巩固了3的倍数的特征,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发思考,拓展深化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但通过观察发现的3的倍数的特征只是一些表层的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而3的倍数却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将数、数的组成和小棒三者结合起来,通过数形结合的直观呈现,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由表入里、层层深入,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梳理研究思路,总结探究方法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6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02-01

前言:

生态英语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效率低的缺点,通过对学生具体的培养,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英语。在生态英语的教学模式下,可以通过观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来对生态英语教学效率进行评价,根据生态英语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效率评价的方法。

一、对生态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分析

1. 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通过老师讲授,学生不断练习来完成的,而生态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兴趣,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为目标。生态英语课堂在教学的环境上也做出了改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发展英语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单位重点工作,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引入了生态英语教学的思想,也促进了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1]。

2. 改善了英语教学效率的评价方法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是需要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的,从而分析出英语教学的效率,在对传统的教学效率评价时,只是根据学生最后的成绩情况来评价,评价的结果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态课堂英语进行教学效率评价时,从学习的多个方面出发,可以准确的放映出教学的情况,得出的结果也更有实际价值[2]。英语教学效率的评价过程是根据多方面的反映情况进行调查的,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要及时配备好学习的工具,保障生态英语教学的顺利完成[3]。

3. 完善了衡量教学效率的特征

教学效率作为反映教学情况的直接结果,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的,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辛苦来准备教学的内容,同时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通过全方面的改进来提高教学的效率。生态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衡量特征也在进一步的完善,通过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两方面对教学的效率进行评价,时间特征通过学生在固定时间内的学习状况总结,来分析教学效率,空间特征通过在这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以及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从而分析在空间特征影响下的教学效率。所以,生态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完善了衡量教学效率的特征,也使教学效率的评价方法更加具体[4]。

二、分析生态英语教学效率的评价方法

1. 对协变特征的评价

协变特征可以反映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表达的变化以及教学学习的变化,是反映教学情况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学生心理变化的观察,可以使老师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方法。通过对学生情感变化的观察,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言行,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以便更好的疏导。正是这种协变特征可以使老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对协变特征的评价,是评价生态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可以准确的评价出教学的情况,评价的结果对教学模式的改进也更加有效[5]。

2. 对平衡特征的评价

生态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平衡特征,这种平衡特征反映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需要与硬件的配备上,讲究以平衡的教学条件来开展生态英语的教学。提高了生态英语教学的平衡特征,可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有效的进行,同时也是提高生态英语教学效率的方法,使生态英语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3. 对总体的评价

生态英语教学效率的评价不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的,而是根据教育单位的总体教育情况进行评价的,所以评价的方法不能以某一个特征为依据,要对教学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探索生态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效率。生态英语的教学模式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更能充分的理解知识以及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提高我国教学水平的重要模式。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的普及率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英语的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单位的不断实践,把生态英语教学模式逐渐融入到传统的教学中,使英语的教学效率不断在提高。通过对生态英语课堂的具体分析,结合英语教学的情况,对于教学效率的评价方法也做了相关的要求,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教育的每个环节,从学生学习的情况出发,不断完善评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建生,王黑毅.构建生命彰显生态课堂[J].教育科学论坛,2010,12(10):123-125

[2]周士勤."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特征及认识[J].教育科学论坛,2012,14(15):456-458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7

在国内各大高校中,女大学生的比例持续增加,年龄一般在十八至二十三岁之间。对于女大学生而言,自从进入青春期之后,其身体形态、心理状态、行为特征、情绪个性等都不断地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发育促使女大学生可能容易出现好静、害羞、好清洁、胆怯等生理与心理层面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高校舞蹈教学来说,就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女大学生在舞蹈课程上容易产生了“站”、“混”、“溜”等不良现象,她们对于舞蹈课程也提不起学习热情。而本文将从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分析出发,探讨如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改进女大学生的心态,提升舞蹈教育的教学效率。

一、舞蹈教学中女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近年来,舞蹈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中的热门课程。舞蹈课程相较于其他大学课程,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形式更加多样化,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展示优美的动作,以及文明高雅的精神风格,因此在高校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我们也发现女大学生在舞蹈课堂上容易出现胆怯的心理,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心理特点严重影响了高校舞蹈教学的质量,也使得学生无法充分感受舞蹈之美,享受舞蹈带来的益处。本文认为,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从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探讨。

首先是女大学生生理层面的原因。女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身体形态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伴随着皮下脂肪的增厚,女大学生如果平时没有运动的习惯那么身体的肌肉力量就会被减弱,整体运动协调能力会下降。因此当女大学生在舞蹈学习中,遇到一些对身体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要求较强的动作时,往往就会产生胆怯的心理,往往不敢自己主动去尝试学习。

其次是心理层面的原因。女大学生总的来说仍旧处于青春期,而青春期的女生比较爱面子,自尊心又比较强,因此在舞蹈动作练习的时候容易敷衍了事,不够认真。特别是当男生在舞蹈课堂上主要邀请女生跳舞的时候,女大学生容易退缩羞怯。

二、舞蹈教学中改进女大学生心态的措施

1.结合女生的心理变化,多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地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能够及时明白课程的重要性。在舞蹈教育中,教师应当及时使学生群体明白舞蹈课程的安排是我国在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大环境中所设立的重要教育项目,让女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舞蹈教育中享受舞蹈之美、音乐之美,同时也能够锻炼身体,在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层面都取得良好的进步发展。

(2)教师应当适时地与女学生们进行思想交流,及时知悉女大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她们交流,知道以何种方式向她们灌输舞蹈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安排上,可以听取她们的建议,安排一些女大学生们更愿意接受的曲目和舞蹈,这样才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使得舞蹈教育工作在更加和谐的氛围中开展。

(3)运用音乐的感召力,提高学习兴趣。好的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将人们引入美的艺术境界。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通过音乐特有的魅力激发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情境的关键。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材特点,选择舞蹈的音乐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准备部分热身操的音乐时,一般是选择节奏感强的迪士高,但笔者改用我国民族音乐“梁祝”做热身练习,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劲头十足,练习认真,把动作、音乐、感情融为一体。

2.根据女生心理特点,采用启发鼓励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女生的心理特点,在舞蹈教学中采用多鼓励、少指责,多指导、少挑剔的教学方式,培养其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学习兴趣。

(1)准备活动应多做些女生愿意做的动作,如形体训练,手位、脚位的练习,柔韧性较多的练习。大部分女生对音乐特别热爱,多放音乐,增加音乐方面的知识,慢慢引导她们对舞蹈的重视、喜欢。

(2)刚开始上课采用男、女生分开站排、分开练习的方式,让她们敢于做动作,敢于参加活动,有了基本功、有了基础,便增强了信心,做动作也敢做。大部分女生记忆力非常好,对整体动作比男生做的要熟练,多让女生做示范,让她们在男生面前有表演的欲望,增强信心,慢慢过渡到个人的表演。

(3)学会舞蹈动作之后,先由老师带着女生练习,让她们体会到男生伴舞的感觉,有了第一次感受,慢慢对男生的羞怯逐渐消失,这时再不失时机地配上男生。有了前面的渗透和基础,女生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邀请,很快便在舞池中跳了起来。

3.采用合理的考核方法,消除女大学生惧怕心理,达到教学目标

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法,既能检验教学效果,又能达到考核目的,是一项很好的科研课题。

(1)分组进行考核。先考核形体方面素质。因在舞蹈教学中每堂课都出现形体方面的训练,占整个课的20%左右,这是上好舞蹈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都喜欢上,因此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出现,让学生都能接受,达到检验教学效果的目的。男、女生分为两大组,再将女生分成若干组,使她们不是孤立地站出来接受考试,以消除心理压力,减轻负担。教师则根据学生们在集体小组中的个人表现打分,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2)在表演中考核。在上述考核都完成的情况下,最后让全体都参加,共同完成考核内容,像舞会形式一样,大家在一起跳舞,完全不考]考核打分的事情,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任务。教师在大家的表演中,根据每对选手在实践中的表现给予打分。这种打分真实地反映了每对选手的情况.既掌握了学习内容.又锻炼了实践能力,考核效果最好。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8

为了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必然要科学合理地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树立一种创新意识,而不能墨守陈规去套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因为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所以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只有抓住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创造出更加适应于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教育教学的创新奉献我们的正能量。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由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学困生和家境贫困学生组成的一个特殊的集体。由这样的几类学生构成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其特殊性,由此而引发对于他们的教育的特殊要求,我们不但要完成他们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完成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以上种种都要求我们采取能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各类学生各自具有的心理特征

1.留守学生及其心理特征

所谓的留守学生就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兄弟姐妹或者祖父辈监护,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短、次数又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学生,我们称为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的心理特征:(1)由于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疼爱,所以性格孤僻、任性、冷漠。(2)不能很好与同伴相处,对老师和同学不信任,逆反心理特别严重。(3)对外界十分敏感,由于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甚至个别学生有违法行为。(4)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5)虚荣攀比,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学生会用物质的丰裕来掩盖自己心理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6)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2.单亲学生及其心理特征

单亲中学生是指因家庭或事故造成的由父亲或母亲单方抚养的中学生。

单亲学生的心理特征:(1)孤僻、自卑,期盼着亲人的爱。(2)暴躁、偏激、情绪不稳定。(3)沉默寡言,对亲人失去了信任,多疑。(4)成绩普遍差,没有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5)早恋、撒谎、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较普遍存在。

3.学困生及其心理特征

学困生是指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落后于教育目标对他所规定的要求指标,表现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是由于教师教育有失公平而造成的成绩偏差的学生。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1)自卑感强。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2)缺乏自信心。由于屡屡受挫,他们对自己失去了自信,有的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3)缺少恒心,自制较力差,遇到困难畏手畏脚。(4)逆反心理较强,盲目地认为老师家长处处和作对,对老师家长的批评当作耳旁风,甚至不失时机的和大人对着干。(5)厌倦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

4.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及其心理特征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指父母因身体健康原因或其他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家庭正常生活经济来源难以维续,需要亲朋及政府帮扶的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心理特征:(1)对待周围的事物敏感,做事表现自卑,没有自信。(2)由于生活上的落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灵封闭,性格孤僻。(3)对家庭及社会歉疚,对自己的生活焦虑不安。(4)生活的贫困使得他们看重金钱,爱慕虚荣,伪装自己的贫困。(5)面对压力他们选择逃避,甚至生活颓废,荒废学业。

二、采取的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就是由以上不同特征的学生构成的,而我们的学校也有责任、有义务肩负着将他们转化为心理健康、技术过硬、业务水平突出的专业性人才,所以我们至少应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亲情谈心教育

每周要选择一到二名学生谈心,以心换心。用宽容之心、仁爱之心、真诚之心,唤醒学生的心灵。用“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用教师心中的暖暖亲情,萌发学生的亲情,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化解孩子与祖辈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2.角色替换教育

教师以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和照顾,朋友式的支持和鼓励,让这些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如亲朋,学校是家庭良好亲情氛围。

3.心理干预教育

学校配备专业兼职心理教师,建立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抒发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搭建倾诉的平台,教师坚持认真批改、点评,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告诉他们该怎样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烦恼和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及时的沟通。

4.模范人物感召法

利用学科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通过书信寄情、亲情电话、网络聊天传递亲情;父母或亲人利用工作之余写亲情日记,写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对孩子的思念和牵挂,跟孩子谈心等等。

5.主题班会突破法

通过主题班会、让父母或亲人走进课堂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父母或亲人的理解,教育启发他们认真学习,以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及监护人的辛苦养育之恩。

6.真心感动法

教师应多关心、体贴他们。要多鼓励,不指责;要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告诫其他学生不要歧视和嘲笑同学,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的焦虑、自卑以及惶恐等消极心理。

7.活动触动教育法

鼓励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可以在班级中委以重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9

1物理教学语言必须准确

由于物理学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物理语言必须准确.例如: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描述物体所处的状态的物理量,温度标志着一个物体内部大量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对某一物体而言,温度只能说“是多少”或“达到多少”不能说“有”或“没有”、“含有”等;热量是表示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或传递内能)的多少,它对应着吸热或放热这样一个热传递过程,是与热传递过程“相连”的物理量,离开了热传递过程,热量就没有意义.对热量只能说:“吸收多少”或“放出多少”,不能说:“有多少”或“含有多少”.内能是能的一种形式,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对内能只能说:“有”、“大”、“小”、不能说:“无”、“含有”等.

2物理教学语言必须严密

如果教师的语言不严密,必然导致学生知识的缺陷.例如说:“由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跟温度有关,因此物体的内能也跟温度有关,人们为此常常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内能也常常叫做热能”.这是不够严密的,如果不作任何解释,学生会误认为热能就是内能.其实,内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分子运动相对应的分子动能,即是热能,因为温度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另一部分是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分子势能,“热能”是内能的一部分.如果学生形成了热能就是内能的定势,那么学生对物体温度变化时内能一定改变很好理解,但对内能改变时温度却不一定改变就无法理解.又如:在叙述光的反射定律时要强调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里面存在着因果关系,就是反射角的大小变化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变化引起的.在讲光的折射时一定要强调光线要斜射入.

3物理教学语言应力求生动、形象

物理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物理语言的高度抽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抽象的概括,这就要求教师的物理教学语言力求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讲得具体、形象,使学生容易接受并能理解这些物理内容.

例如讲“分子间的作用力”一节时,可在黑板上画一些等大的圆代表组成物质的分子,圆与圆之间的距离也画得均匀一些,表示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在相邻的两圆间都画上一根“轻弹簧”,这样这些分子就连成一个整体,这时就可以很形象地讲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两种力总是同时存在,只有分子间的距离为某一距离r时,引力才等于斥力,这个r即是弹簧的自然长度,即是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引力和斥力的合为零,即是物体所处的自然状态.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时,相当于压缩了弹簧,弹簧产生了向外的弹力,这就是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时,相当于拉伸了弹簧,弹簧产生了向内的弹力,这就是引力.固体被拉伸或压缩时的弹性力,就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宏观表现,这时再强调事实上这些“弹簧”本身并不存在,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假想模型,就好像分子间隙中存在着“弹簧”一样.这样学生就对弹簧的弹性力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分子间的作用力的理性认识,自然理解了分子间的作用力.

物理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可采用通俗的例子,用自然语言加以说明进行类比.例如讲“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内部结构”时可以这样类比,固体就像一个班的同学坐在教室上课,每个同学就像一个分子,同学问的距离很小,每个同学只能在自己的座位上稍微动一下,所以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就像学生在操场上跳自由舞,同学问的距离比在教室里大一些,每个同学可在自己所站的位置附近振动,振动一段很短的时间又在别的位置上振动,所以液体具有流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就像学生放学回家,同学间的距离比较大,无拘无束跑着回家.又如讲原子与原子核的大小关系,可作这样的类比,如果原子相当于一座体育馆,那么原子核就相当于踢足球时踢起的一粒沙子.

另外,图像语言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是形象化的物理语言.它的功能在于把抽象的物理问题转化为形象直观的问题,从而便于学生观察、思考、理解记忆.所以图像语言的正确运用,是物理教学语言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例如初中物理课本中就有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及凝固图像等,在这里就不赘述.

当然,生动的教学语言,还包括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恰当地变化语言的声调,形象逼真的描绘,轻重缓急的语势等等,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应当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接受和掌握抽象的物理语言,但不能代替抽象的物理语言,否则不利于物理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10

引 言

随着教育的发展,探究教学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亲睐。著名课程专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也曾十分肯定探究式教学,认为其是科学的教学方式。在他看来:“科学的本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的课程却对科学进行了静态的、结论式的描述,这恰恰掩盖了科学知识的试探性及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相”。[1]因此,施瓦布鼓励一线教师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操作过程中采用探究的方式展现学科知识,同时也让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学习课堂内容。

一、高中物理探究教学含义分析

笔者长期从事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一线,对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含义有自己的认识:

首先,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探究教学首先应该强调教学的目的性和意识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认真准备,为课堂探究教学开展创造条件。所谓目的性就是指一堂课要有一个中心课题,这一中心课堂不仅教师要清楚,学生更要清楚。意识性就是指教师要采取提问,实验等启发和诱导的互动的方式,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课题的探究。例如,如果教师决定将曲线运动的动力学条件作为探究课题进行一堂课的教学,那么教师可采取直接向学生发问的方式切入主题。如: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形式的运动?此时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出高中物理必修1中的几种运动,即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及斜抛运动。教师此时可继续提问: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和电视中我们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呢?学生会列出各种各样的运动,比如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百米赛跑的运动员、过山车的游客、绕月球飞行的宇宙飞船等。教师对学生再加以诱导:请同学们根据物体运动轨迹的不同将它们进行归类,看能分为哪几类?此时,学生会很容易将它们分为两类,即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师再予以启发:请同学们再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些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而有些却是曲线的呢?等学生思考大约2-3分钟后,教师可再次给予启发:同学们可从物体受力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便顺利将学生引导到曲线运动的动力学条件的探究上。

其次,高中物理探究教应该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换句话说,在课堂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彻底摒弃昔日的填鸭式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思考,自觉进行探究。仍然以探究曲线运动的动力学条件为例。教师先向学生发问:为什么有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的,而有些运动的轨迹却是曲线的呢?这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积极思考的过程中。等学生思考大约2-3分钟后,教师再予以启发诱导:我们可从受力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但此时我们首先排除一种情况,那就是物体不受力或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在什么情况下会做直线运动?有在什么情况下会做曲线运动呢?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理性判断,提出猜想与假设,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同时教师可对他们做适当的引导,但不能包办,最后让学生相互交流成果,达成共识。

再次,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做做这一点呢,在笔者看来,探究是指在严密逻辑思维(以物理学科基本理论为基础)支配下,敢于大胆猜想与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或运用理论推理的方法去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这里所指的逻辑推理和探索意识是探究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最后,对比探究的结果,高中物理探究教学应该更注重探究的过程性。也就是说,在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学的内容。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中自己是怎样学的?怎么想的?物理实验又是如何操作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很好的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特点分析

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但由于学科间的差异,物理学科的课堂探究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从教学目标来看,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与神秘感的物理探究中学习,不但能够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物理学的奥秘,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从教学模式来看,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运用的教学模式是类似于科学做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即“猜想―论证模式”。其具体操作过程是以“物理问题”为中心,沿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物理实验或理论推理的方式进行探究。其具体的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研究方案、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估和交流推广等步骤。

从教学设计来看,探究式教学设计更加关注如何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教师把如何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置于其教学设计的突出和首要地位。探究教学设计是开发教学媒体、提供学习资源、安排学习环境的优化系统,它与讲授式教学设计的最大不同在于指导学生学习方面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一是“仓库式”(积累储存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自己采撷酿造式)学习; 二是从知识结论学习转变为体验学习和发现学习。[2]

结 语

笔者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已有多年,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长期坚持践行探究教学,有目的、有意识的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学效果显著。笔者曾做过调查,在笔者采用探究教学一年后,大部分学生均会以探究的方式去学习物理学科知识。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11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针对特定教育对象而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与有反思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与态度养成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针对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有针对的教学才能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才会使特定的学生学有所获。这就有一个研究学情的问题。怎样研究学情呢?笔者认为,研究学生特征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成人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会感到困难,甚至恐惧,但是,在工作或生活压力下产生的学习动机还是会激励他们投入学习活动中。为了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用学生身边的成功案例激励他们,也可以用名人的事迹鼓励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坚定的信念,使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并勇敢地付诸行动。有些成人学生,他们本来就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通过表扬与激励使学生保持或强化求知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把机会给他们,让他们在发言、回答问题中满足求知欲望,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努力学习的成功喜悦。作为教师,要明确,只要学生有求知欲望并努力学习了,稍许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熟练地背诵了几个单词,正确地翻译了一个句子,哪怕是做对了一道选择题,教师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与肯定。也有一部分学生先天内向,他们不敢发言,或者由于基础问题发言经常出错,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从肯定他们敢于发言的勇气入手,只要敢说就要鼓励,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最好做好点拨、诱导、启发等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地回答问题,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有焦虑感,这样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削弱作用。作为教师,不仅要关心成人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绪状态,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通过课堂引导或专门的心理疏导使学生消除焦虑感,轻松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为现代课程奠基人的泰勒(K.W.Tyler)曾指出,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任何主动的行为都是在需要驱使下产生的,因此,关注学生的需要是课程的首选,学校所提供给学生的课程应该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成人而言,他们都有成熟的心理与思维,与全日制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目的与需要更加明确;由于成人学生的独立性都很强,都有独立的见解与思想,他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能够清楚学校提供给他们的课程能否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成人教育提供给学生的课程一定要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在这样的课程指导下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例如,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之所以备受欢迎,原因就在于他们满足了成人学生的需要。如一些人为了能通过职称英语考试参加了职称英语培训班,为了能出国留学参加了出国英语强化班,这些都是以特定的需求为基础的课程,每一门课程都因其特殊的需要而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满足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作为成人英语教师,只有使课程满足学生需要、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是优质高效的。

三、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1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培养了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学到更多关于音乐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鉴赏音乐的品味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能由音乐欣赏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因此,音乐欣赏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的途径,在实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欣赏教学的审美教育。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使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表现的很积极、很热情,为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而参与到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去。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对这门课程、这个知识点的兴趣,兴趣使然,让学生主动对学习投入精神力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来自于欣赏音乐之后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音乐欣赏教学中,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欣赏的音乐比较易懂,而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心智上已经成熟很多,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他们的音乐欣赏往往带有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活泼、上进、张扬个性。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选择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范唱范奏、课件上的诗文配乐、利用图片展现出直观的意境描绘,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例如,在欣赏《清晨》的教学中,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世界各国的关于清晨的歌曲,有班得瑞的《清晨》,然后通过一些图片展现出清晨美好的时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到清晨的美好,进而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的主动性和审美兴趣。 

 

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有句话说“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中也有这个特点,并且表现的特别突出。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心情的好坏、性格上的差异、生活阅历的丰富和单调而会对同一首音乐的曲子产生不同的心理。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他对音乐的欣赏表现的比较含蓄,但并不是说他不懂得欣赏,有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在音乐欣赏上敢于抒发自己的感情,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因此,音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适时的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布设一个轻松地环境,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下来,充分的感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出来,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多发言,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比如,学生们体验《快乐的农夫》这首乐曲时,笔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体会农夫的快乐,然后用自己的动作有节奏表现出来。乐曲播放后,有的学生做出了大大的笑脸表示高兴,有的学生装扮成一个小农民到处炫耀他的“丰收果实”。但有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动,有的因为胆小想表现又不敢表现,这是,笔者就鼓励他们并且让其他的学生带动他们,让他们互成一个表演小组,看看哪个小组表演得好。孩子们一听,很快的就组成了自己的表演小组,还自编自排,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也表演出自己的动作。由此,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悄悄形成了。 

 

三、把握音乐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和文字语言一样,音乐语言同样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把握音乐语言中的情感,就能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音乐的创作来自情感,情感的抒发也需要音乐作为媒介进行表达。音乐离开情感就不复存在,而音乐性上教育要是脱离了情感也不会是真正的音乐教育。音乐巨匠贝多芬说过:“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鲜明的音乐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极富艺术感染力,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曲调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一种力量,可以是精神力量,也可以是行为力量。例如在爱国音乐的欣赏课中,学生们唱《国歌》的时候,一股子豪情就表现了出来,唱出了祖国的伟大和自己的自豪感,再如,教唱《七子之歌》能激起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尚未回归的游子的牵挂,深刻体会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不会挨打,认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唱起这些爱国歌曲,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把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四、小结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教学就是以真挚的感情感动人,以美好的感情感染人,让学生在学习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学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及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和教学环节中把握好学生心理这个主线,才能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不断地激发、不断地增长,真正体验音乐的魅力,使其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吴少华.动画片与音乐教学——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途径新探[i].中国音乐教育,2005(1). 

[2]高海波.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