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鉴赏论文

时间:2022-05-29 09:14:35 关键词: 中国 美术鉴赏

摘要: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 ,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感悟

高中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鉴赏?评述”学习领域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鉴赏”与“鉴赏”这两个概念,只有一字之差,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通用,两者似乎并无多大区别。事实上,它们是有区别的。“鉴赏”一词的基本含义是“鉴别(或‘鉴定’)” 和“鉴赏”。“鉴别”是指对美术作品的真伪、创作年代、艺术质量之高低的识别与确定,或者是对各种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的分析与评价。可见,“鉴赏”包括“鉴赏”,但不仅仅是鉴赏,它的内涵大于“鉴赏”。由此可见,美术鉴赏的学习活动,设计的范围要比美术鉴赏大,要求也更高。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更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是主体,没有同学们的主体行为,仅仅靠教师的讲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活动。本文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1. 美术鉴赏的客体与主体的审美关系

在美术鉴赏课中,美术鉴赏的客体与主体之间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以及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目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高中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最初都是以自己目前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其美与丑,过于自我缺少客观性,不能真正认识美术作品,更不可能进行客观评价。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流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鉴赏教学的目的 。

鉴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鉴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鉴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鉴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鉴赏习惯的局限性,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达到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人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对于具象、写实的作品几乎都能顺利地鉴赏。然而,对于抽象的作品却无法理解其内容,更不可能产生共鸣,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大多数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2. 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2.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鉴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鉴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鉴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还有学生的兴趣喜好也直接影响到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如画面没有情节性,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自然对作品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学生不愿意听,也不会感受到作品所寄托的情感。这时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鉴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写照。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其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学生很自然的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冲突所吸引,全身心的投入到鉴赏中去。

2.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鉴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 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2.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鉴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鉴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理性的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和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即使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

3. 绘画鉴赏中的评价

3.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 、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鉴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3.2鉴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变化而统一,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鉴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历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鉴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 ,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感悟

高中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鉴赏?评述”学习领域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鉴赏”与“鉴赏”这两个概念,只有一字之差,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通用,两者似乎并无多大区别。事实上,它们是有区别的。“鉴赏”一词的基本含义是“鉴别(或‘鉴定’)” 和“鉴赏”。“鉴别”是指对美术作品的真伪、创作年代、艺术质量之高低的识别与确定,或者是对各种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的分析与评价。可见,“鉴赏”包括“鉴赏”,但不仅仅是鉴赏,它的内涵大于“鉴赏”。由此可见,美术鉴赏的学习活动,设计的范围要比美术鉴赏大,要求也更高。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更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是主体,没有同学们的主体行为,仅仅靠教师的讲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活动。本文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1. 美术鉴赏的客体与主体的审美关系

在美术鉴赏课中,美术鉴赏的客体与主体之间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以及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目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高中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最初都是以自己目前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其美与丑,过于自我缺少客观性,不能真正认识美术作品,更不可能进行客观评价。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流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鉴赏教学的目的 。

鉴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鉴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鉴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鉴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鉴赏习惯的局限性,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达到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人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对于具象、写实的作品几乎都能顺利地鉴赏。然而,对于抽象的作品却无法理解其内容,更不可能产生共鸣,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大多数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2. 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2.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鉴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鉴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鉴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还有学生的兴趣喜好也直接影响到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如画面没有情节性,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自然对作品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学生不愿意听,也不会感受到作品所寄托的情感。这时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鉴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写照。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其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学生很自然的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冲突所吸引,全身心的投入到鉴赏中去。

2.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鉴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 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2.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鉴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鉴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理性的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和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即使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

3. 绘画鉴赏中的评价

3.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 、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鉴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3.2鉴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变化而统一,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鉴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历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鉴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 ,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高中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摘要 高中的美术课程是集应考和鉴赏为一体的教育,虽然外向的应考作用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美术绘画方面的技能,但是内向的美术审美鉴赏能力则更为重要。扩大学生美术方面的知识面,树立良好的审美意识,形成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极为重要。美术鉴赏可以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鉴赏能力

一、前言

高中美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有一定的美术素养,进而掌握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这是学生在创作和设计等活动中必须具备的能力。美术课程的重要价值首先就表现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还有责任感。美术鉴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达到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共同完成,在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中潜移默化的完成。

二、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原因

1.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存在对美术的误解

高中新课改以来,为了改变学生直线条的思维方式以及教师单纯的教授学科知识等情况,美术课程目标划分了创造、设计、鉴赏以及探索四个阶段和领域,为的是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综合的了解学习美术课,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养,但是研究发现,这四个阶段和领域中,学生对鉴赏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课的理解就是教师教他们怎么学会画画,他们对美术的范畴几乎不了解,对高中美术课中的鉴赏课也缺乏印象。

2.学生学习美术课时丧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所有为人师表的教师都知道的至理名言,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对美术鉴赏课几乎毫无兴趣,使得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成为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点:首先是,家庭教育因素,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家里的父母就告诉孩子美术就是画画,在孩子画的好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奖赏,误导了孩子对于美术概念的判断。其次是,教师虽然在努力执行新课改的各项任务,但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模式已经让教师很难改变过来,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甚至讨厌美术课上的理论知识讲解。最后是因为学生对美术鉴赏课了解甚少,认为那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自己是不可能掌握这样高雅的鉴赏能力的,信心的缺乏也是学生缺少兴趣的原因之一。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方法

1.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强化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养

美术鉴赏课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系统的与美术有关的史学知识和美术专业知识,美术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主导,本身就应该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广泛涉猎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体库。不断的学习和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厚积薄发,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将美术课上的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审美教育需要仰赖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只有将自己装备好,才能带给学生以美的感悟和体验,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审美意识,建立审美观念。美术老师要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让学生发现、欣赏和创造美。

2.联系历史实际,发现作品中的美

高中的美术课强调美术作品的人文性质,要重视美术和生活、美术和历史文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创设情境,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美术作品,可以用与作品相关的历史故事、音乐或者其他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审美意境,体悟作品包含的精神。在有限的美术教学时间里充分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他们树立美术鉴赏能力的观念和意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作品中的美,进而发现生活中的美,最后自己欣赏美和进行艺术创新。

3.善于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体,课本是中心,学生作为学习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学习是很局限的,并且学生缺乏听课的兴趣,效率非常低下。现代教学当然不能再因循守旧了,信息化的社会,不仅是教师,包括学生自己都可以从网上了解到很多讯息,所以课堂上更是应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工具,让美术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营造美术鉴赏的一种氛围,让学生通过过程性的了解和学习,处理艺术信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构建良好的艺术认知体系,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方法和审美意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美术鉴赏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更加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中产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能力。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开创新的教学欣赏模式。动态的视屏和相关的美术作品等资料相结合,影片欣赏和启发性的问题相连接,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并且还提高了课内的教学效率,使美术学习的过程得到优化。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鉴赏能力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结语

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备课,探索多样且有效的教学模式,注重美术作品中人文情怀的显现,激发学生自己对美的探究,让学生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掌握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终提升自己关于艺术方面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养成健康的良好的审美情趣。学生在综合的立体的教学模式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作家、艺术现象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掌握运用文字和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审美感受和认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湖湘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摘 要:当代的高校美术鉴赏教学,要从美术鉴赏自身及其外在条件的变化出发,充分利用湖湘艺术品鉴藏知识,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传统与现代文化对接;结合美术鉴赏的生存和传播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美术鉴赏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当代 湖湘 艺术品鉴藏 美术鉴赏 教学创新

盛世兴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文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消费需求正日益高涨,文化产业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已达7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艺术品投资正成为与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并驾齐驱的三大投资方式之一,成为经济投资界的一大热点。当前,中国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艺术收藏家和经营管理者,他们需要博古通今、融会中西、需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才能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可持续繁荣发展。

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深化,美术鉴赏教学已经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们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目前我国许多普通高校对美术欣赏教学体系并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相对于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美术鉴赏课程的地位,我们对美术欣赏教学体系的研究显得极度贫乏和不够深入。

针对当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这种现状,同时为打造中国艺术品鉴赏教育平台,提升艺术品收藏家的鉴赏能力,以目前盛兴的艺术品鉴藏与投资为契机,分析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实施的主要状况,探讨湖湘艺术品鉴藏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我们认为,当前作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美术鉴赏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发挥美术独特的教育价值寻找美术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积极借鉴美术鉴赏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教学内容

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应该关注理论界的发展动态,引进新的研究成果,推进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公共选修课的美术鉴赏教学尽管属于一种通识性教育,与纯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深浅有别,但是,实践表明,一个学科的理论建设会制约或者促进该学科的课堂教学,理论的导向性和引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譬如,什么是“鉴赏”?“鉴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们讲授美术鉴赏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所谓鉴赏,实际上包括鉴定与欣赏两个方面。鉴定主要指判定作品的真伪,应属鉴定学的范畴;欣赏,主要指品评作品的优劣,属艺术批评学的范畴。鉴定与欣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鉴定是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懂得欣赏才能判断作品的真伪;欣赏又是鉴定的演进,高明的鉴定家必定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同时,鉴定着重于笔墨内涵、个性风格、文献考证等,而欣赏则重在艺术论析、气韵意境、审美价值等。收藏,主要包括收藏、流传、著录等方面。中国艺术品的鉴藏学问很深,范围很广。它以鉴定真伪为中心,旁涉欣赏、收藏、著录、考证等诸范畴。

目前不少高校的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进行作品的介绍和赏析,忽视了艺术品的分析、鉴定、考证。这种美术鉴赏观念片面、明显滞后于学术界的理论研究。

二、加强美术鉴赏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寻找美术鉴赏与高校学子在精神文化上的无缝对接,充实鲜活的教学内容

我们应以开放的文化心态从事美术鉴赏教学,阐述美术鉴赏的物质载体、审美特征与现代技术、文化生活的内在联系,讲出新意,讲出深度。事实上,美术鉴赏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还是实用的,要有“大美术”观念,它要不断进行创新,自然能够融入现代社会。美术所蕴含的古典精神不少也具有现代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美术的人文精神,就能突破时代的壁垒,生发出新的教学内容。将古典式的极限浪漫主义情怀与现代人文精神合观共视,教学内容变得鲜活灵动,就能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

三、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来从事美术鉴赏,拓展教学内容

许多湖湘艺术品都是我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珍贵文物,美术教育既是艺术教育,也是民族文化教育,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价值。譬如,我们可以从湖湘艺术品的传承方式入手来讲授美术的文化特性。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是当代一种自觉抢救和保护文物的文化传承活动。可以预见,在未来的高校美术教学中,美术鉴赏的民族文化传承性会进一步受到重视,开辟出美术鉴赏教学的新路径。

四、精心凝练教学内容,建立三维立体化的教学板块,提高美术鉴赏教学实效

美术鉴赏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头绪繁多。一方面,美术鉴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优秀作品灿若繁星,艺术名家辈出。另一方面,美术鉴赏是一项融文学、历史甚至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面对内涵丰富、体系庞大的美术鉴赏教学体系,要求我们遵循教育规律,精心凝练教学内容,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笔者以为,美术鉴赏教育由三个有机部分构成:首先是文学赏析教育,即介绍美术作品意境和叙事之美;其次是美术鉴赏教育,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造型、技法、色彩、风格之美;最后是文化传承教育,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与美术相关的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内容,也就是阐述美术的文化生态环境。三者互为补充,彼此渗透,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美术鉴赏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文化和审美需求。

五、结合当代美术鉴赏的生存和传播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美术鉴赏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中国历史上,美术是广大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术既是公众审美需求,也包含着深刻的宗教仪式内容,它广泛生存于人们日常生活等公私文化空间。人们接受美术的渠道多种多样,除了欣赏绘画作品,还可以通过制作和欣赏民间剪纸、雕刻、刺绣等方式来接受美术。

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美术的生存方式与传播途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美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美术继续通过传统方式传播,另一方面,涌现出了更加便捷的传播手段,如影视、网络、光碟、手机等均成为美术的有效传播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的美术鉴赏教学,要从业已变化的外部条件出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引领学生进入古典艺术的殿堂,促进美术鉴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言以蔽之,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美术生存条件的变化,充分利用湖湘艺术品鉴藏知识,深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变革,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真正发挥美术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简论新课标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

【摘 要】 提到美术鉴赏课,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课前准备很辛苦,课上认真、细致地讲解,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很多学生却神情漠然。他们中绝大部分会认为,明星是美的,花鸟是美的,他们往往关注的是人们的外在美。本篇文章主要是探讨了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学生对美与丑的认识,以及怎样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艺术中的美与丑和生活中的美与丑。体现出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引导学生认识美与丑的重要性。更深层次的说就是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 高中美术 鉴赏课 教学方法

美术鉴赏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一门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是对学生们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了解和鉴赏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并教会学生去鉴赏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并在高中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趣

《论语》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

者。”第斯多惠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学生的兴趣往往是因老师的启发诱导而萌生,并在教师的引导参与下逐渐增强,甚至会发展成为终身痴迷的爱好。因此,美术鉴赏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和导入部分上多下功夫。

在新课的导入上可以借助实物、故事导入、适时出示优秀范作及播放音乐、观看光碟及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通过声音、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美国学者哈拉里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美术鉴赏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集欣赏、想象、创作于一体,如果在课堂上一味的采取老师单纯的讲解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势必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显现和谐、真实、具体、鲜明的形象,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以助视听,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看得见、记得牢,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受美、发现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真务实是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根本

新一轮的高中美术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并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美术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课程目标。这些理论表述出来容易使人理解,也为教师们所熟知,但这样的转变改革如何具体实施,美术教师跟进吃力,甚至无所适从。所以存在着形式主义严重,教学观念混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教学实践活动目的不清、学生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等问题。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瞧热闹”。当学生面对美术作品时,如果没有掌握一些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想必一定是如读“天书”,鉴赏必定盲目,无所适从,更谈不上接受作品中的熏陶,“没有知识就没有鉴赏”。可见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掌握一些基本鉴赏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的“讲”,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求真务实永远是教学之根本。

三、欣赏佳作、再现真实生活,激发想象力

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观察者再创造过程的心理活动,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的就是“想象”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及范画,学生常会羡慕不已,创作激情油然而生,这时教师要适时的点拨指导。绘声绘色、准确巧妙的启发,就会成为学生在黑暗中探索的指路明灯,给学生鉴赏美以清晰的指引。因此,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欣赏作品时的点评、讲解要细致形象,这对学生的鉴赏认识、作画风格、表现技法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电教媒体及图片,巧妙设情境,诱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大胆的说出来,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

要使学生的想象力鲜活细腻,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想象的源泉。人的想象要以情感作发动力,生活经历越多,供加工选择的内容越丰富,想象的途径越广,想象活动也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美术创造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一定欣赏技巧之后,应布置学生进行相关的以真实生活为素材的创作训练,让他们展开想象,发挥创造潜能,激发想象力。

美术是一门视觉的艺术,在美术教学中首先是感官上的一种获得,那么必不可少的需要通过各种辅助手段来实现,所以多媒体教学被大量的运用到美术教学上,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声与像的艺术来增强感染力,使教学内容富有艺术气息,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论是教师角度、还是学生方面,从操作上明显更加便捷;从教学过程看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非常良好,但是,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使教师能够把教学中的难点分散开或变得形象和直观,但它不能全部代替教师的授课活动。所以制作课件不必做得面面俱到,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不能把应该由学生思考的问题那么轻易地展示出来,要通过课件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思考,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高中美术鉴赏课初探

【摘 要】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关键词】 高中美术 鉴赏 教学

做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在我任教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

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鉴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入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得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得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地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

二、西方文化作品鉴赏

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将人的发展归之于神的创造。在他们那里,“神”与“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对抗起来。探索各个领域中纵的逻辑关系,在种与类的基础上区别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秩序。

他们是属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状物画学。他们写实绘画的焦点透视,像一位独眼巨人在锁孔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实实地把看得见的画出来,把看不见的挡起来。他们的安琪尔要飞,只有实实在在地安上一双翅膀,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还得借助于一支有形的弓箭。

三、中国的文化作品鉴赏

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

我们的飞天要飞,勿需安装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一个是“无翼而翔”,一个是“有翼而飞”,哪个更高?难怪毕加索反问:“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您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二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况且有专家认为,中国画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床。进入90年代,伴着消费的发展,现代主义的热潮在中国迅速降温,而一种打破传统和新潮,艺术和非艺术,雅和俗的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姿态悄然兴起,他兼容性更强,在这里,被排斥的古典艺术又有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是以一种游戏的姿态出观:维纳斯穿上了牛仔裤:蒙娜丽莎被戴上一副眼镜,弥勒佛扛起了广告牌等等。在这里,这些艺术既保持着自己的“风和雅”,同时更大众化。

现代主义重视看得见的形式,后现代主义重视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他从东方神秘主义众吸取了信息,而崇尚“天人合一”中国早有“玄之又玄,天机不可泄露”之说。这些被某些学者视为不能用精确数值定量定性的落后乃至迷信的中国古老文化,说不定潜藏着科学主义未能认识的领域和未能解读的信息。

正如古希腊的奴隶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会就不发达。中国完善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他不可能出现完善的资本主义,而在后工业社会形态中则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排斥性,而对后现代主义却有着先天的亲和性。

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以上是我对高中美术鉴赏的几点肤浅见解。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于效果如何,还是未知之数。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浅析新课改中学美术鉴赏课的教学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鉴赏课 教学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只有两三名同学回答了问题,更多时候是教师指名回答或是越俎代疱,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洗耳恭听。久而久之,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就是一幅接一幅地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作为美术鉴赏课通常情况每一主题都会在课前做一个多媒体课件,如在《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的导入中首先学生看到的是曾侯乙编钟,听到的是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楚商》,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本主题的文化情境,再由楚王问鼎的故事把学生引领到商周青铜艺术的教学中,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衬以青铜古乐,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美术鉴赏课的情境创设要切题、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各学科课堂教学都应承担的任务,美术鉴赏课也不例外。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我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剪纸:研究一下剪纸;剪纸如果按它的表现方式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并举出具体的图片例子;列举各地比较有名的剪纸及其剪纸艺人,探究南北剪纸各有什么特色。皮影:皮影的起源与现状;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年画:什么是年画;年画的用途及艺术特色;江苏桃花坞年画的发展以及艺术特色。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教师按照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分组编排,让学生在阅览室进行探究性学习。

无论是哪种方式提出问题,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问题要明确;问题要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三、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如在《美在民间──民间美术》的教学设计中,第一课时安排在阅览室进行,教师课前准备了相关的问题及资料的来源和查找方式。各组分别查找和搜集小组所选任务的学习资料,进行阅读和电子文本摘录;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民间美术某一类型中数幅作品,进行小组讨论评述,组内交流,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小组共同认识成果,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并提出问题,对作品中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录。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通过组内合作和帮助,提高学习效率。第二课时进行组际交流,交流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的学生代表小组,学生和教师共同分享小组成果,并解决小组对作品的疑问。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把现代美术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之中,这对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合作精神,增进教学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全员参与,引导学生体验内涵

新课程理念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欣赏作品,对作品内涵的体验,但并不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动手,或临摹作品,或进行创作,这样更有利于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术鉴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美术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作品。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亲自尝试美术的创作,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五、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审美个性,充分肯定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壁画中的反弹琵琶画像时,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造型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运用美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旨在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用美术的内在美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美术融入生活,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教师要把握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定位,转变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方案、规划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让学生在激情引思、师生互动中构建自身的审美体系,不断提高美术鉴赏教学的效率,全力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教学 培养情感 提高效率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改的深入,美术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在提高审美观点、造就人格魅力、陶冶高尚情操、传承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应试教育机制下,有的学生认为美术课是副科,这就使美术鉴赏教学一时难以普及。如何改变目前的局面,提高鉴赏课的教学成效,笔者下面发表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仁商榷。

一、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美术鉴赏教学的履职能力

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长流水。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要想进一步提高美术鉴赏的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提高美术鉴赏的教学效率。鉴于当前高中学生的思维层次高、思辨能力强的特点,加之美术鉴赏教材专业性较强,教师的言行和鉴赏能力对学生会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美术,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更高平台上取得进步,有所发展。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学习美术知识、提高美术技能,站在美术的前沿阵地,对美术鉴赏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亲师信道中增强美术学习的情趣。教师要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开展鉴赏系列教学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欣赏到古今中外的一些美术名作,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经验和知识去理解作品、感知作品、展开联想。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与时俱进,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历史、美学教育等方面的理论著作,以及观画展、读画意、看画册,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和人文修养。在此基础上,饱读诗书,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进行糅合、加工、整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直面思维,放大美术鉴赏的效用。

二、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师生对话交流的教学情境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要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对话交流、沟通对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鉴赏能力、美术基础,建立“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放下自身的教学权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鉴赏美术、品评作品,消除师生间交流的障碍,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对艺术作品的看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为目标,不在于讲解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学生对艺术的情感,在鉴赏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让难易度适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注重构思新颖、趣味性强,用学科的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鉴赏教学中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恰当地运用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来增加鉴赏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探究、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提升审美能力,提高高中学生整体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师生互动、情景交融的情境中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一个合格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特点、审美观点,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美术作品的审美具有多样性,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广角度、深层次欣赏和评判美术作品,为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超越常规的解答,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审美水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会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标准,而是在“提示启发、引导点拨”中让学生展开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上课时,我在展示鉴赏作品后,一般让学生先读画、再想画、后思画,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的方式,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抛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画面。注重把美术鉴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美术作品中领悟内涵,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具有内在美、意蕴美。笔者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境设置法等办法,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想象和情感。如笔者在教学《走进博物馆》这一课的内容时,把学生带到博物馆、美术馆实地参观教学,给学生提供直接感受作品的机会,让学生亲近艺术,提高素养。

综上所述,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情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思维,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鉴赏能力和审美经验去思辨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让美术与生活相连相通,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树立终身发展的理念,升华情感、完善人格,让美术学习与鉴赏能力同频共振、同步提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断成长进步。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人们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了。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学校来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尤为重要。高中美术课堂意在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审美价值。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在不破坏美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艺术潜能,促进其美术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课的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其中,鉴赏教学是美术课的重要教学内容。美术鉴赏教学是用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看待美的事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其教学方式十分灵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求发现最适合美术鉴赏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案。

一、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鉴赏未能体现作品的人文性

在对学生的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从讲解作品展现的艺术手法方面来阐述,却忽略了作品里蕴含的人文性。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时,着重介绍的是他独特的中西结合的写实艺术风格,却忽略了此作品描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而这则寓言故事所表达的坚持不懈的乐观精神,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2.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不受重视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致重视,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美术鉴赏课往往会在学生考试来临前夕被其他文化课程的老师所占用,而家长也认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深受家长的影响,心思只愿花在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以及顺利升学上,对美术鉴赏教学毫无兴趣。

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无须“裁判”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程中,不存在对与错,教师应允许更多不一样的理解存在,包容学生的观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例如,教师在讲解维纳斯女神断臂雕塑时,有的学生认为有残缺也是一种美,有的学生则会认为拥有完整双臂的维纳斯会更美丽。

二、针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欣赏美

美术鉴赏教学不是让学生学习鉴赏方法,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能发现美、领悟美。美术鉴赏课堂若只是单靠教师的口头描述,是无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品的美也无从鉴赏,因而,教师因有效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教导学生如何鉴赏。例如,教师在讲解敦煌莫高窟艺术时,就应利用投影仪播放相关的影片和图片,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敦煌的神秘色彩。

2.重视美术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家长和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的不重视,是学校发展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阻碍。因而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与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活动。例如,可以开展学生作品展览和作品鉴赏大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只有发现了美术鉴赏教学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改进。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鉴赏课程的兴趣,引导其对作品进行自主鉴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摘 要】 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领会艺术家的创作特色,感悟美术作品的内在精神内涵,进而提高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开设美术鉴赏课也是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由于美术课程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大的教育环境背景下,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一直都是大家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本篇文章主要对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美术老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高中美术 美术教育 鉴赏课程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它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与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表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在我国加大力度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美术学科的地位得到了逐步的提高,美术课程也在必修的道路上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在长期传统教育模式与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美术鉴赏课程的现状仍然不太乐观,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作为美术工作者需要及时认清现状,积极探索相应的对策,以此来促进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科学发展。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现状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整体来看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高中美术鉴赏课不够重视。这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使学生对高中美术鉴赏课不够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多的面对着高考的压力,应试教育中通过高考成为了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唯一目标,因此不自然地学生就将文化课程作为了学习的第一要务,高中美术鉴赏课也就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中。另一方面,学生的美术基础较差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态度消极。由于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的基础较差,对课程的兴趣不足,这也影响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

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的美术理论素养素质偏低。艺术家豪泽尔说:“人生来就可以成为艺术家,但是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鉴赏家。”艺术鉴赏是靠人的理解力而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理解力是一种领悟事物本质的能力。只有教师博引广论,学生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才能推动美术鉴赏教育的有效发展。在作品鉴赏的过程中,师生要充分利用好双边活动,去发现作品以外的各种联系和更加深邃的精神内涵。因此,教师不但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美术知识,而且要确保所了解的知识必须是准确的。如:两位教师分别讲解雕塑的基本手段和雕塑特征时,一位教师把“焊”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另一位教师把“焰火”看作雕塑作品,把它当作一种瞬间雕塑,很显然是第二位教师能立即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美术鉴赏更多地是一种直觉审视力的培养,它需要理论作为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情感体验的独特价值领悟,因此需要教师加强美术理论的学习,并能将学习的美术理论与美术鉴赏课程进行良好的结合。

二、提高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1、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术鉴赏作品的内涵。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工艺作品,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概念,都是艺术家们通过精心的构思并且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时代的审美思想创造出来的。美术家创作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艺术形式揭示某一主题之外,还有其更加深层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意蕴,它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如:秦俑和青铜器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等等,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达到审美境界的提升。此外,艺术家的美术作品都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学会感受艺术品的魅力。如:在鉴赏“我和我的故乡”时,可以让学生随着作品中的景象展开想象,去感受那带有童话色彩的宁静和祥和的梦幻境界,去体验那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

2、教师要加强美术鉴赏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科的综合化已是我国当代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和趋势,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我们更应将这种理念贯穿其中,这样不仅避免了高中美术鉴赏课徘徊在自我封闭的格局之中,同时也丰富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加强美术鉴赏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改变对美术学科地位的认知是一个重要的前提。需要特别明确的是美术学科本身不是一个横断学科,美术鉴赏课程不是一个独立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当中,教师都应有跨学科交叉的意识,这样的教学不仅“关照”了相关学科,在更大的程度上利于美术教学的开展。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求知求学上的多元综合意识方面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3、教师要提高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可以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部分使用多媒体。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

摘 要: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是主体,没有学生的行为,仅靠教师的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活动。

关键词:美术鉴赏;看;品;发现

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文化课的作业平时都做不完,哪有心思去看美术课呢。针对这样的情况,刚开始我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分析画时,课本上讲得很少,大多都再讲和这幅画有关的故事,学生听了很感兴趣。过段时间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学生只喜欢听我讲,对画得见解和意见都没有了。我觉得可以说些小故事,但要有一定的度,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才最重要。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得一些体会。

一、看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他们的创作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和艺术家本人的身世、个性、世界观、艺术观、创作激情等密不可分,这些就如同基因一样被带入作品的每一块色彩与笔触之中。高中绘画第6课中,徐渭《墨葡萄图》和刘文璞的《葡萄》都是以葡萄为题材,一个是耐人寻味的墨点,一个是看了就流口水的葡萄。不能说谁画得好与不好,要看怎么去欣赏。不能只想讲故事一样把两则的不同讲出来,要先让学生看。要提高学生的奖赏能力:一是增加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了解各门类美术的艺术特点及其不同流派的艺术语言,才能与交流者对话,进而知道怎样从感性入手进行形式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二是鉴赏经典的美术作品,优秀的作品。知道得越多,鉴赏时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甄别、评价等思维活动就会比较快,比较准确了。

二、品

这里的品,不是品味道。是让我们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的时候,曾有学生提出漂亮的就是美的。我就让学生辩论罗丹的雕塑《欧米艾尔》。漂亮是美术欣赏的标准吗?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终于明白欧米艾尔既不“漂亮”,也不“好看”,但给我们心灵和视觉上以震撼,她传递给我们一种“残缺美”,或是我们说的“凄美”。辩论的最后,我适时引用罗丹的艺术主张:“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有可能变成非常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牢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我们教学规定的作品的理论评价,用固定的美术欣赏方法去欣赏,由于我们强加给他们过多的程式化的学习内容,而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美术课也会同其他的应试学科一样死气沉沉,没有想象,没有创造了。

三、发现

在高中美术鉴赏的第一课就是《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们在看一件作品时,不能只靠自己的感觉,或自己的喜好。要多发现作品中的美,作品中的不同。例如,张萱的《捣练图》和米勒的《拾穗》都是以劳动为题材的,我刚开始也讲了两幅作品的小故事,但是我还会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发现潜在的东西。张萱的《捣练图》体现的是优美的劳动,从身上的衣服和发饰以及眉毛,学生发现是在宫廷里进行的劳动。米勒的《拾穗》是一些穷苦的农民们在劳动,让学生去发现作者的社会背景不同,年代不同作品也截然不同。让学生去发现,去找,比我们讲故事一样讲给他们听效果好很多。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利用好每节美术课,不能只讲故事,要引导学生会鉴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联想,结合已经欣赏过的作品去鉴赏,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我们有必要了解各种美术形式特点,美术的艺术语言及美术家为什么那样表现等等,以培养大家具有一双审美的眼睛。

(作者单位 阜阳师范学院附中)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浅谈高中美术中“艺术鉴赏”的有效教学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可以看出美术鉴赏教学不仅仅是将艺术大师的杰作展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自己具有独立思考、评价、反思作品的能力。并在鉴赏之后运用已有的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创作。那么,如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呢?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见解与体会。

一、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l、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因此,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 ,比美术欣赏要更高一些,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

1、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如:“什么是美术”这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就要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找到“美术”这个词演变的轨迹,并综合有名学者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对“美术”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了。

2、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高中美术教师应该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思考其原因,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也可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此外,还应积极思考,加强交流,在与他人思想火花的撞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课前有效导入

通过故事导入,利用语言的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带着情感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如在讲《欧洲文艺复兴绘画》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讲述文艺复兴大师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创造力

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自主探索、发现学习内容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处理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在美术教学中经常是这样做的:首先,有目的地让学生去阅读古今中外著名画家的有关书籍,让学生从画家们的成长历程中积累材料,得到情感体验、生活经验,获得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比如我要讲齐白石作品时,先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齐白石的个人信息、历史背景、题材方向以及他的一些感人的故事等,为教学打下基础;同时,由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学中故事与目标相结合,气氛很好,他们对美术课也越来越感兴趣。

四、充分发挥想象力,完善对作品更深的思考

“真实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具体的想象。美术欣赏教学在欣赏名作过程中,大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高中美术教材中包含了许多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细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如:上《形式美的创造》一课中,塞林塔诺《运动绘画第三号》是光效应艺术中同期性构成了一个典范,而学生通过欣赏这件作品有了现实性的联想和虚幻性想象。有的同学说像舞蹈演员的裙子;也有同说像抽象艺术舞台上演奏的形以载道的旋律;还有同学说像一只魔幻的眼睛等等。这一切不都是对美术名作更深的思考吗?课后,大家的周记中又出现一篇较好的观后感。当然,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的摸索和发展阶段,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数理化在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那是教学水平的话,那么艺术教学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则是对教学的一般要求,美术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楚、弄明白、更要追求讲艺术。在当前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变,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科学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有可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真正得到一份收获,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作为美术教师只要千方百计地设计好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定能教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介绍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发展现状,明确取得的发展成果、存在的问题和新教改面临的挑战,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探索,包括传统方式下“看”“读”“感”的巩固以及情景模拟法、分组讨论法、实地考察法与头脑风暴法的采用。应用这些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多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课;新课程;教学方法;尝试

1.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精神生活取得较大进步。高中美术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人民生活上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高中美术教育逐渐接近人们的生活,为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美术鉴赏课做了一些新的要求,认真研究新标准可以克服这些消极影响,有效指导广大美术教育者开展工作。

2.发展现状

2.1取得的进步和成果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高中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美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审美观念,培养了感情素质,对于学生的生活起到了充实和启迪的作用。新的教学标准推出以后,高中美术鉴赏课成为必修课,有力地提高了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为进一步发挥美术鉴赏课的魅力和力量起到了保证作用。

2.2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基础课程有较大进步,但是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教学理念上对美术鉴赏课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全面发展方面重视不足。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对美术鉴赏课不加重视,态度不端正,在美术鉴赏课上看其他资料或做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到位,同时也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3新教改面临的挑战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基础上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过程和方法,从而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指出了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但是,由于受传统做法的影响,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教学理念和实现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素质、技能的提高、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以及师生互动能力的改进。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只有认真思考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从容面对挑战。

3.教学方式的改进探索

3.1传统教学方式的巩固

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多采用教师讲授和案例示范的方式,从学生学习角度可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看”“读”和“感”。在教学内容富有吸引力、趣味性与生动性的情况下,“看”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读”是看到以后领悟的过程,是了解学习内容以后视觉形式和认知形式的统一。“感”是感悟、参悟的意思,在领悟以后可以消化吸收,以便于得到启发和再创造,形成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充分提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质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点,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学生身心方面的健康成长。

3.2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美术鉴赏课与其他课程一样,多采用讲述法和案例学习,除了这两种常用方法外,在教学环节中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分组讨论、实地考察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3.2.1情景模拟法

美术鉴赏课教学中采用的情景模拟法是在课堂上创建代表性的具体事件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具体的情景中去,选取的情景可以与具体工作、生活相结合。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习惯。

3.2.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是针对某个问题,将学生按距离划分为众多小组,在小组内部可以自由发言,然后形成代表性观点,再由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这种方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互动,丰富学生的集体生活。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展示个人魅力,成为生活的主人,充满激情地面对未来。

3.2.3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法是将教学活动扩展到课堂之外,根据具体问题将学生转移到目标地点。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发挥想象力的情况下与实际场景相结合,有机会检验已有的思维观点。例如,讲授苏州园林部分,可以采用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园林实景中中国历代书法手迹,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化实景为情思,产生意境之美,获得精神满足,达到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效果。

3.2.4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组织群体决策时,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通过对不同类型民间幻灯作品的展示欣赏,让其发表见解,再做归纳,综合讨论,最后得出民间美术的基本定义。

3.2.5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艺术图片、视频把各种美术作品和景观形象地展现出来,教师在展示过程中穿插讲述。例如,在讲授西方现代绘画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教室,除了把各种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用形象的课件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还可以搜集一些相关内容,例如,现代历史事件、美术展会视频等。通过多媒体可以把教材抽象的文字描述变得生动具体,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形势下充分提高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水平可以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道德情操,以积极上进的态度面对社会和未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任务

摘 要:通过初步分析美术鉴赏课在高中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阐述说明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提倡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立足生活,扩大学习场所与氛围,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回归美术的本质。

关键词:教学任务;人文性质;美术鉴赏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全过程。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都尝试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作为基础的艺术教育,高中美术鉴赏课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不断向综合文化发展。所以,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美术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考虑到艺术与人的发展观,立足生活,利用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用心去感悟美、鉴赏美,在开放的艺术教育氛围中真正跨进艺术的殿堂。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1.传达给学生艺术文化

艺术远不及生活重要,但如果没有艺术,生活就非常贫乏了。同样,艺术又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都受到人类历史生活发展的重要影响。如,中世纪呆板的绘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欣欣向荣,中国唐代豪迈的画风与宋代温软的风格,无不反映出时代生活的特征。教师要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就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立足生活,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类的文化积淀,使他们产生文明感和历史感,学会立足生活去看待社会现象。

2.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艺术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代表,它的许多优秀作品都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美术鉴赏课引导学生接触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展示众多艺术门类的独特文化,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各地历史、地理、风俗、文化、宗教等人文特质的关系,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养。学生对打动他们心灵的每一种艺术的风格特征及文化历史背景,都会表达出他们的情感和文化追求。在这个基础上就会更加理解艺术如何模仿生活、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受到当时文化习俗和科技发展的影响,识别并领会不同地区与时代艺术符号的文化含义,从而学会珍视各民族艺术的价值,认同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

3.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曾说,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我们的艺术课程正是以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为前提,强调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的紧密联系,尊重客观存在,以培养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美德追求。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规范是社会秩序良好进行的必须保证,但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则不能用规范来教学。一个真正独立的人,他必须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美术鉴赏课正是培养独立思考的重要手段。现在的教育大多只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较为欠缺,一些思想品德课程也大多停留在说教方面,收效甚微,而美术鉴赏则弥补了这方面教学的不足。罗曼・罗兰也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二、从生活出发,回归美术本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美术鉴赏教学是以美育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因此,我认为美术鉴赏课教学最重要的是立足生活,走向大自然和社会。教师对此应该采用宽待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积极利用并创造条件去实现它。

书本上的图片即使印刷再精美,也无法百分之百反映出原作的神韵,必须在博物馆或画廊里亲身面对原作,才能感受到绘画作品的艺术魅力。当然对于一些稀世之作我们是很难看到了,但可以观摩类似风格的现代作品,加上教师的解读,由此联系到那些令人神往的名作。雕塑作品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日常用的陶瓷杯碗、花瓶、茶壶,公园、广场里的户外大型雕塑等都可以当作雕塑作品,可以带学生去观摩各种雕塑,让他们现场感受作品的空间表现魅力,这与面对图片的感受是完全不相同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些诗句中无不映射出建筑给人带来的影响。我们只有真正从现实生活出发,走进美术馆和大自然中,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欣赏美、感悟美。

艺术是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作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应该立足生活,从各个方面去拓展美术鉴赏教学的活动空间,请美术教育者与学生多到艺术场所和美丽的大自然中,真正感悟艺术,感悟生活。

(作者单位 天津市瑞景中学)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进行学科渗透的感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社会与人才要求,在课程改革中再次体现了美术新课程其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特殊贡献。在重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把美术学习定位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决定了美术教学中要注重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其中包括文学、音乐、地理、历史等,尽可能做到相关学习内容的链接,从而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拓宽美术课程的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笔者发现在美术课堂中进行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加强了教学中美术教育的人文色彩,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了学生视野,从而能更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并懂得如何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高中学习阶段正是一个人一生中形成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人生重要的过程中,“美术鉴赏”课程能够用艺术语言来引导高中学生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因为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反映了人类丰富多元的文化观念,“美术鉴赏”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观。优秀作品中一些人物形象、艺术家的故事,对处于青春期的高中青年学生来说,极有可能成为他们人生的榜样。

例如,《美术鉴赏》教材中很多课题与其他多种学科都有诸多的整合与渗透。

第一课《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中,对“鉴赏”一词有明确的解释:所谓“鉴”,就是甄别、归类、分析、判断,具体地说,就是要弄明白一件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材料、手段(方法)、语言形式和内容等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以及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由此可见“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更是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体会。反之,一件优秀的传世作品对历史也是一种记录。例如,第三课《具象艺术》一课中出现的《清明上河图》就体现了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通过具象再现性美术的记录,我们可以对各种文化、时期、社会状况下的人类生活、面貌、情感、习俗等有了图像上的认识。

在《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一课,明确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受到了时代性、地域性和艺术创新三个方面的制约。说明在进行美术鉴赏时,不仅要整合历史知识同时还有地理学科知识。不同的地域创作的美术作品可能会是截然不同的,这些因素也影响了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判断。

同样美术学科看似与科学学科没有交汇的,但却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教材《艺术美与形式美》中形式美的规则中的比例与尺度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物理学部分内容去领悟。

当然美术与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间的联系更是密不可分。当我们现在进行授课时,利用有效、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了广阔的互联网上……当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适时的音乐情境时,把“凝固的音符”幻化为“流动的音乐”。

由此可见,高中《美术鉴赏》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和历史、地理、信息、音乐、物理等学科具有不同程度的整合与渗透。

笔者通过针对高中美术新课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与渗透的研究调查与整理,得出在高中新课程中充分整合与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不仅学习了基本的美术常识和各类专业学科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人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性,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融合性等,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引导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式,具体阐述如下:

一、课程间的相互整合与渗透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质量

课程间的学科渗透不仅仅属于教学方法范畴,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的体现。它的实施与贯彻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不矛盾,相反有效的推进课程间的相互整合与渗透,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在实施课程间的学科渗透与整合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这对于教师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去主动探索学科间的渗透点、提升点和教育点,这对于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和学科知识点的重新组合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丰富教师的课外知识,提升教师的知识素养,促进教师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兴趣提升和能力培养。推进课程间的学科渗透与整合,不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而且大大丰富了教师自身相关渗透与整合学科的知识,提升了教师的知识层面,扩大了教师的视野,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不仅能够充分展现渊博的专业素养,更能够充分展现自身广博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极强的亲和力,“亲其师则信其道”,这种心灵上趋同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3.催生新型教师文化和课堂文化,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推进课程间的学科渗透与整合,强调的是学科间的合作、探究,经过专家引领、交流碰撞、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探索过程,更能够有效地改变以往惰性、强势、竞争的教师文化,从而形成积极、民主、合作的教师文化和课堂文化,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课程间的相互整合与渗透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具有主动性、发展性和独特性的群体,因此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实施课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的课题过程中,我们发现该课题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视野,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多种学科的相互整合与渗透对促进教学,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