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07-12 11:03:10 关键词: 农村 中职教育 困境

摘要:具体到农村中职教育来说,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要重视与社会和企业密切合作,社会需要什么技能,学校培养什么人才;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多的学生实践基地,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学生,使学生能有一技之长,尽可能在企业中找到工作,让中职学校真正做到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送得出。

农村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摘要:本文以笔者在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支教的实践和调研为基础,对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问题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村中职教育更加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职教育 困境 出路 探析

农村中职教育担负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新型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笔者在支教期间,对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进行了深入调研,目前农村中职教育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由于在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办学机制、招生、经费投入、师资等方面存在问题而使其陷入困境,笔者以一名农村中职教育支教工作者视角,试图探求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走出困境的思路与方法。

1 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西安市临潼区地处“西部大开发”和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中心,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民营化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临潼区每年需要从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工作的各类人才约8000人,而临潼区职业教育的学校能提供的毕业生仅有1000人左右,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主要由徐杨、油槐、职教中心3所公办中职教育学校承担,“临潼区职教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是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的示范和代表,因此本文主要以“职教中心”为例进行讨论和研究。“职教中心”位于临潼区新丰镇街道,是目前临潼区唯一一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职教中心”的教学硬件设施有很大改善,新建成的建筑面积为4732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和两座新学生公寓楼已全面投入使用。目前全校共有在校生1600多名,教职工139名,其中专业教师48人,双师型教师16人。在立足临潼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开设电钳焊、电子电工、汽车修理等社会急需专业,目前正处于向上的良性发展时期,但仍存在着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而使其陷入困境,据笔者的调研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沿用城市化模式办学,立足农村经济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差。临潼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而临潼区的农村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错位,专业技术型人才奇缺而管理型人才严重过剩,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不同步,致使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不理想。

1.2 教育观念守旧,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农村中职教育多由普教转制而来,办学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不彻底,仍沿用普教的思想和方法办学,使得中职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的改革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

1.3 招生情况不容乐观。临潼区各农村中职教育学校之间招生竞争激励、各校之间抢生源,缺乏有效监管;广大群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影响招生;招生的局限性,目前招生仅限初中毕业生,而没有将占农村人口主体的成年劳动者纳入招生行列。

1.4 经费投入不足,实训设施紧缺。以职教中心为例,虽然学校新建实验楼宽敞明亮,但由于经费后期投入有限,职业教育专业课所急需要的实验实训设备严重缺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完成车、钳、焊等实习实作内容,笔者在支教期间担任的汽车专业的实训实习课内容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完成的。

1.5 教师缺口大,教师结构不合理。以笔者对职教中心教师情况统计的数据为例,全校师生比不到1:30,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只占教师的46.71%和2.7%。师资配置不平衡,教师多由普教转型而来,职业教育生涯短,专业知识面窄,专业技能不足,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缺乏学科带头人。

2 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机遇与出路

目前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正处于机遇与困难共存的特殊时期,是临潼区经济转型时期,各种困难与问题交汇,只要充分认识发展良机,认真总结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就一定能找出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出路。

2.1 走出城市化模式,构建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农村中职业教育只有走出“城市化模式”的歧途,立足临潼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坚持为临潼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确立合理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临潼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2.2 改变观念,深化改革。彻底改变普教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深化教学改革,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临潼区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重新定位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的目标,在临潼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为临潼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瞄准技术性、业务性的岗位,改革办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临潼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和业务性人才。

2.3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招生管理。根据笔者对临潼地区各中职学校招生情况的调研与统计,职教中心在临潼区的中职招生一直处于优势,每到招生工作开展前期,职教中心招生就业部门就积极准备宣传资料,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促进农村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转变;采取让家长和学生走进学校的方法,让家长和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办学的理念、教育方法和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让往届学生谈经验等方法使家长、学生了解中职教育,打消顾虑。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招生监管力度,落实经费投入,可将占农村人口主体的成年劳动者纳入中职教育的范畴。

2.4 师资问题。教师的数量问题:目前临潼区各中职教育学校的师资数量均达不到教育部门所要求的师生比,教师的转型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师资互补等方法增加教师数量。教师的质量问题: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确保培训内容能紧跟社会需要、反映专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前提下培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利用寒暑假选派或轮派各专业教师到著名高校、知名企业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师资的保障问题:建立有效的师资培训保障体系,成立专门负责职教师资培训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培训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为师资培训提供保障。

目前,西安市教育局开展的支教活动对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加强和培养,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作用。以笔者和其他两名教师在临潼区职教中心的支教为例。虽然我们的支教工作还没有最后完成,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通过我们开展丰富的专业教研活动、专题讲座、校际交流和示范课等已经有效地将高职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传输到了职教中心,促进了职教中心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了职教中心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了支教有更好效果,笔者建议支教工作要坚持长期开展,校际间的支教关系可相对固定以便加强联系和合作,教师选派一定要专业对口,并将支教教师作为桥梁,为城乡教育平衡搭建平台。笔者所在团队在职教中心支教期间,针对职教中心“汽修专业”专业师资和实训实验均薄弱的问题,既帮助他们培养师资,又组织职教中心汽车专业学生到我校汽车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支教教师的支教年限可在自愿的基础上适当延长,以增加支教的效果。

3 结语

本文是笔者在西安市临潼区支教期间对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调研、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与思考,由于笔者能力所限,因此内容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总之,只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引导、制定完善的教育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各农村职业学校立足区域经济、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师资培训,农村中职教育就一定能走出困境、走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作者简介:史富强(1971-),男,陕西扶风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农村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深化就业导向 促进农村中职教育发展

摘 要:中职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和地方先后对中职教育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然而,目前农村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脱节,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对社会缺少实际价值等问题。因此,如何将农村中职学校产学研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健全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机制,以切实提高就业率,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将是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中职教育 就业跟踪服务 就业率

中职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被重视,总理在2012年初召开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12年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从2012年秋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

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62.67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40.9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71%。但从农村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真实性暂不说,很多数字只是粗略统计学生离校时的就业情况,实际上中职学生就业稳定性极差,很多毕业生会不断变换工作甚至在家待业。本人从1998年在中职学校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对农村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实际就业率远低于官方公布的数据,而就业率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职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学校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尖锐问题,目前农村中职教育普遍存在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都不强,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实际的现象,这样往往导致学生既不能熟练掌握实践技能,又不能深刻领会文化理论知识。而且部分农村中职学校定位不准,还是沿用中小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需求,脱离实践,未能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严重缺乏就业适应能力。

同时,农村职校专业设置与社会的需求不够契合,导致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不够,而社会上急需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却得不到培养。例如,前几年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带动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需求量大增,由于学校准备不足,没有充足的专业教师,短期内无法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学生,使得本来应该拉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机会白白损失掉了,这对毕业生就业甚至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

二、完善农村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后服务工作

1.农村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调查发现,农村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毕业后两年内达到高峰,过后有所降低,一般在三至五年后基本保持稳定,表面上看似稳定的就业率,其中包含了很多毕业生多次的变换职业,而就业率的降低,可能来自于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同时调查显示,未就业或失去工作岗位的主要原因是对工作待遇不满意,造成这一结果也是因为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对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竞争力差,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大多技术含量低,近乎纯体力劳动,这就要求农村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而且要能够胜任较高的操作工艺,才能提高岗位生存能力,争取到较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保证中职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

2.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档案

建议学校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班主任具体负责,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档案,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包括向毕业生人才市场用工信息,提供社会就业岗位需求情况,便于毕业生选择更合适的就业岗位,以规避就业风险。档案的建立可以为寻求就业的毕业生与招工的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既为岗位适应力差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企业选择优秀员工提供了便利。

三、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现在不少中职学校已经尝试开展本科教育,以后甚至会有专业硕士教育,这一切将使职业教育的结构更趋完善,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技能教学,更好地适应就业需求,中职教育不再是简单地培养基本操作技能,而是让毕业生将技能精细化并熟练到一定高度。

具体到农村中职教育来说,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要重视与社会和企业密切合作,社会需要什么技能,学校培养什么人才;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多的学生实践基地,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学生,使学生能有一技之长,尽可能在企业中找到工作,让中职学校真正做到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送得出。

(作者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农村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江西省农村中职教育生源困境调查及解决机制研究

提 要 江西省农村中职生源困境已成为制约本省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社会偏见、受教育后收益不显著以及升学通道不畅等是农村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的主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实行中职义务教育,强化中职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等,化解中职生源危机,促进江西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中职教育;生源困境;原因与对策

作者简介杨国伟(1987―),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然而,近十年以来,农村地区中职学校出现招生困难的现象,生源困境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原因是:一,社会认同度偏低;二,中职生受教育后收入不明显;三,升学通道不畅;四,办学质量差;五,高校持续扩招严重影响中职生源。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致力于解决江西省农村中职学校生源困境问题。

一、现状

生源数量日益减少。农村地区出现初中生毕业后大量辍学而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的现象。在江西省农村地区,考不上好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可以选择外出打工,或者接受中职教育。而中职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外出打工的工作性质和工资收入水平基本没有差别,加上很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所以,很多初中生毕业后选择了直接外出打工,导致中职生生源数量日益减少。另有一部分学生即便考入农村中职学校,由于学校、家庭或其本人原因也选择辍学。

另外,中职生生源基本素质降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初中毕业未升入高中的学生质量有所下降,中职学校招生门槛一再降低,导致学生基本素质下降。

二、江西农村中职生源困境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认同度偏低

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的招生数量和质量。我国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至今仍影响着大多数人的择业观,他们依旧认为,只有通过大学进入政府等管理岗位才能体现人生价值,而通过中职教育成为技术工人则是低人一等,导致大多数家长期望子女升入大学,而非接受中职教育。通过调查,江西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认同中职教育的不足15%,学生对职校的认同度偏低,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招生,也造成了中职学校的学生辍学率偏高。另外,中职学校自身存在的原因,中职教育本身发展不够全面,一些中职学校盲目开设一些市场紧缺专业,而学校设备、师资、教学方案等都跟不上,结果在培养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导致学生学不到真知识、就业困难,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学生对中职学校缺乏信心和兴趣。

(二)农村中职教育收益不明显

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缺位降低了接受中职教育的必要性。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不够健全,大批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廉价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使得从欠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错误地认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似乎多余,缺乏接受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初中毕业后,学生考不上好的高中,可以选择外出打工,或者接受中职教育。但中职毕业生学历低、就业能力有限,无法与高学历人员竞争,只能加入农民工队伍,造成就业层次低、工资待遇较差、发展空间小、工作不稳定等问题。

(三)学通道不畅

在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主要从高中毕业生中进行选拔,而很少从中职学校招录,使得中职教育陷入终结性教育境地。现在限制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教育院校,就限制了中职生的可持续发展,就大大降低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这样一来,很多希望子女读大学的家长们不愿意将子女送入中职学校。

(四)办学质量低、效益差

任何服务都要秉承“质量第一”的理念,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在江西省,有不少农村中职学校,管理混乱、专业陈旧、教材过时、教法呆板。在师资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数量严重不足;二是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中职教师特别是专业课师资短缺很严重。农村中职教师的工资往往受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和事业编制的限制得不到解决,向社会招聘教师又受经费不足的制约,工资待遇偏低,不可能招聘到好的师资,即使招到,流失率也很大。由此造成了第二个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知识与技能没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师资队伍跟不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五)高校持续扩招严重影响中职生源

近些年来,由于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扩招政策,致使高校连续扩招,更多本无望升入大学的农村学生有了更多机会步入高校,以致普通高中持续升温,原本招生困难的中职院校更是难上加难,入学率持续低迷。在当今中国急需高素质技术人才时期,高校扩招政策导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严重失衡,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三、化解农村中职生源困境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中职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不论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对农村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因地制宜,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从原始的温饱型向综合型、专业型和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经济升级。而农村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任。在把现今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进步、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农村中职教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在统筹规划和制定具体政策时应予充分考虑,加大扶持力度。

(二)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只有良好的土壤,才能结出丰厚的果实。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因此,政府应切实关注农村中职教育,研究解决农村中职教育的地位问题。发展我省农村中职教育迫在眉睫,应尽快提高农村中职教育的办学质量,使得农村中职教育真正成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其次,公众传媒也应该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加大对农村中职教育的正面宣传,使公众认可农村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大众化职教观。

(三)加大财政投入,引进社会力量

长期以来,经费不足一直困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设立办学和实习场地,引进专业人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加强监管,专款专用。因此,国家应给与相应的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另外,吸纳社会资金,欢迎热心于中职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的参与,共同办好中等职业教育。

(四)强化中职教育资源的利用,推进城乡合作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资源匮乏,硬件、软件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鉴于此种情况,中职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定期选拔优秀在校中职生去外地名牌中职学校参观学习,以此吸引更多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另外,可以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范围扩大到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根据学员情况,进行特殊培训,以扩大生源。

(五)完善就业准入制

所谓“就业准入制”,就是通过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只有持有合格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才有资格从事与证书相对应的工作,而没有相关证书者应排除在外。这样,初中毕业生只有通过接受中职教育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有资格参加劳动,以此强化社会和个人对职业资格的价值取向,激发社会和个人对中职教育的热情。如此一来,初中毕业生接受中职教育将成为必然选择,中职生源困境现状将会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加强教育管理部门与劳动部门协作,共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

(六)建立并完善中职毕业生升学制度

中职学校生源困境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中职教育升学通道不畅,中职教育成为了终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与中等职业教育对接,同时应该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准入制度,扩大高职从中职对口招生的比率。深化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对口自主招生,完善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实施“知识+技能”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优秀中职毕业生面试进入高职院校深造的办法,以增加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另外,中职教育应面向未来,用人单位应定期选拔中职学校毕业的优秀工作者进高校进行在职深造,优化优秀员工的职业生涯。

四、小结

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再就业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

农村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农村中职教育“消亡论”值得警惕

【关键词】县域职教;中等职业教育;消亡

2015年11月16日,河南科技学院教科所所长申家龙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中职教育》(以下简称“申文”),在职教圈内引发广泛讨论,县级中等职业教育有没有必要存在,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是大众热议的焦点。文中指出,对不少农村地区来讲,县域财政支撑义务教育都是非常吃力的。在20世纪90年代,为完成“普九”和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少县欠下了大量的债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既没有很好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又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作者由此质疑:“这样的现状怎么能够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并进一步推论:“在一个区域来讲,城市职业学校只要能满足供给,对县域来说有没有职业学校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专心致志地把义务教育做好。

通读“申文”不难发现,其主要的逻辑在于,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已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必须停办农村中职学校,只要办好城市职业学校就行。由此我们可以生出两个讨论命题,第一,发展农村中职教育是否影响了义务教育的质量,或者说发展农村中职教育是否必然会影响义务教育的质量?第二,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是否只需后者而不需前者?

围绕第一个问题,“申文”认为,在办学经费支出以县为主的大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的县,特别是因“普九”而欠下了大量债务的财政比较困难的县,既要搞好义务教育,又要发展中职教育,困难很大,必然会造成顾此失彼,或“撒胡椒面”现象,导致中职教育与义务教育都办不好。因此,只能含泪弃中职,一心一意办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同时,作者还特别提醒,“因为没有义务教育这个基础,无论是发展普高还是职业教育都是困难的。没有一个良好的义务教育基础,就难以提供有效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言下之意,因为中职教育抢占了义务教育的资源,所以不能保留;即使要办职业学校,也是在办好普教的基础上,才能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申文”认为,“应该让县级政府去选择(是否要举办中职教育),有能力的就办,没有能力的就专心致志地办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这倒是给政府出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不管政府举办与否都会引发争议,直至承担相关责任。显而易见,无论哪级政府,除了教育以外,其所要承担的社会公共责任还有很多,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钱不够花”的窘迫。因为荷包吃紧就随意放弃应尽的责任,不仅于心不忍,也不合情理。而且,许多地方政府之所以“囊中羞涩”,盖因地方工农业发展遇到“瓶颈”,是与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出了问题,进而陷入了恶性循环。所以,从“治本”的角度看,大力支持地方中职发展才是上策。

关于第二个问题,暂且撇开“申文”妄自将职业教育人为地分成“农村”与“城市”是否科学不论,只说该不该全部撤了县以下的农村中职学校,而只保留城市职业学校。“申文”的观点显然是建立在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与质量状况之上。作者首先引用2014年教育部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上的数据,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19万所,在校生却只有1755.28万人,平均规模仅1475人,以此说明中职学校普遍“吃不饱”。进而又引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王蓉教授等人的课题研究成果,“2005―2007年的中职学校流失率逐年攀升,特别是西部地区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流失率从2005年的13.3%攀升到2007年的28%”。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的“2+1”模式致使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数更少。一方面是“僧多粥少”,生源流失严重,各个学校都面临生源危机,另一方面,许多县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城市职业学校生源枯竭。作者由此呼吁农村中职学校应当让位于城市职业学校。表面上看,这一观点似乎合情合理――农村职校办学条件差,学生又留不住;城市职校办学条件好,却招不到学生,资源浪费严重。关掉农村职校,不仅能够让农村学生享受城市职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还解决了城市学校的生源危机问题,同时“顺便”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然而,“申文”作者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发展职业教育。对此,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已经强调得非常详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针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若干重要讲话,在此笔者不再赘述。若要跳出文件论实质,国家大力倡导举办职业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无疑应当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根据我国国情,在“省管县”改革渐成大势的今天,“区域”的概念显然绕不过“县”这个最基本的区域单位。如果形不成这样的共识,我们就很难对县级中等职业教育给予多大的重视。前些年,许多中西部地区,甚至包括沿海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市县,没有足够重视本地职业学校的基本建设投入和内涵质量建设,对职教办学缺乏指导和引导,培养的学生只满足于外出打工,而不注重本地就业,“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到了外地打工却不能久留。本地企业求贤若渴却招不到、留不住本地毕业生,进而对本地职业学校感到失望,致使“校企合作”难以开展。学校闭门办学举步维艰,企业发展受制于人才瓶颈,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这才是很多县级财政捉襟见肘的根本原因。

行文至此,该是我们统一认识的时候。钱袋不丰的政府如何进行教育投入?要不要举办职业教育?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古老问题,政府没钱投入办不好职业教育,而办不好职业教育必然很难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似乎无解,倘若真要细想,却也并非找不到答案。首先,纵使地方政府再穷,也不至于“身无分文”,而只要“略有一点”,便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结构性调整来向职教办学倾斜,着眼长远,举全县之力办好一所县级职教中心,将之办成本地企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和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军。只要同心同德熬过困难期,勒紧裤带挺过三五年,良性循环就会逐步显现。其次,即便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倾斜于职业学校,企业的潜能也不可低估。一方面,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经营的分内之事,只要企业能够生存,就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从主观愿望看,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绝大多数企业都有投资职教换取人才回报的内在需求,只要妥善理顺了这一关系,很多企业都将成为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主体和资助职教办学的主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发展职业教育这一问题上,地方政府必须双管齐下,两手共抓,既要统一思想认识,对职教办学给予投入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又要调研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促进职业学校与本地企业双赢发展,进而为地方创造更多的税收,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写作此文,无意于跟“申文”作者做无谓的争辩,实在是因为有许多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还需要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争论才能达成和强化。譬如说,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区域、服务区域,依靠企业、服务企业,这是常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

农村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的需要,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这给我们的职教工作者莫大的信心与动力,我们职教工作的前途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关键词】教育;职业教育;就业

一、职业教育的前景展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的需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年23至24日在京召开。主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总理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这给我们职教工作者莫大的信心与动力,我们职教工作的前途充满了希望与期待。当然,更需我们倍加努力地开拓进取,积极创新工作。结合自己多年的职教生涯,略谈一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勉。

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要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这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与义务投身到职业教育的大浪中,为伟大的中国梦奉献我们的青春与才智,体现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二、职业教育的生源

现在很多农村中职学校的负责人来说,每年到开学的时候到招不上来人,虽然现在的高职的就业率已经不低于本科生或者还强于本科生,可是仍然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中职的校长们很是苦恼,偌大的一个学校竟让寥寥无几,这不得不让人寒心,究竟为什么招不来学生呢,在我们当地,了解了到一些情况。

据被采访的学生表示,他们很多人在第一次中考中的分数足够可以上中职了,但是很少有人来中职报到。选择更多的是花大钱上普通高中或是复读、降级插班,来年再考,而不愿让孩子到中专学校学习。在我们当地,有这样的一个事实,三年前的秋季招生中,本应到我们职业高中就读的五百学生,硬是付高学费就读当地普高二中,结果是今年的高考中,那一批学生一个也没有能够上二本的分数线。这是铁的事实,浪费的是学生的青春,是学生的前,。受损的是当地的经济的发展。然而,为此痛心的又有谁呢

究其原因,无疑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较低,这也是造成职业教育生源率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很多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家长们的眼里,职业教育意味着没素质、没发展、没前途,孩子考上以后毕了业。在人们的心目中高,一张文凭永远比一技之长更为重要。

群众的这种观念是有较深的历史的根源,但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总不能听之任之,坐视不管吧。为了学生,为了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就应该杜绝这样的事再发生。严格地执行国家普高和职高的就读比例。即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有能够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正真地造福当地的百姓,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三、中职教育要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课程开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职教育的生命线。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学都是学校的工作核心,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教学及管理同样是学校工作的重点。由于中职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知识结构尚不完备,因此在设置课程、专业及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既要注意教育教学的质量的不断提高,又要注意改变“唯知识论”的教育观念,切实把职业教育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使学生招得来,留得住,能成材。

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养、吃苦耐劳、遵规守纪,有团队精神,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就业后将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与创新能力,更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稳定。因此,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自身潜力的更好发展,必须引起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我们创新的思考、开拓性的工作。需要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政策和资金的倾向,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课程的开设,就不能专以文化课为主,而更应当以专业课见长,且因地制宜。因为我们知道,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中最突出的也应该是技能素质。要达到以上的目的,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的支持,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热情关怀,更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的努力。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教师,我们要吃得更多的苦,流得更多的汗,要耐得住寂寞与冷眼,要对我们的孩子付出更多的父母般的爱。

四、职业教育应走联合办学

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模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属性所决定的。职业教育不仅是当地生产、服务及管理一线实用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训、考核现在实用型人才及进行继续教育的基地,更是地方推广新技术的主要场所。要加快科学技术进入生产的步伐,就必须实现科技、教育与生产的一体化,必须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

校企联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以往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规格方面往往由学校单方面确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企业往往用不上,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又往往培养不出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学校要建立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新的设备不断问世,新的工艺不断出现。原有的职业岗位,其技术含量和技能水平也随之高延。只有不断地深入企业,跟踪岗位技术技能的变化情况,及时对原有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升级,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校企联合共同组织教学。职业教育离开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没有生命。职业学校,无论是实习、实训场地,还是指导实习、实训的“双师”型教师,都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学校只有与产业部门合作,才能完成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任务。

校企携手共建教师队伍。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特色决定了老师不仅要有较高层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而且要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巧;要求教师既是讲师又是会计师、工程师、律师,使教师由单结构理论型变为多结构的复合型。只有校企联合,共同建设,才能使教师的结构达到合理。在抓好校内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考虑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聘请有专业经验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任务。

以上就是我对当地农村职业教育的点滴思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国之大事,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之一。办好农村中职教育的关键是生源、教育教学的质量及办学的方式方法,重中之重还是办学的质量特色。但办学质量的提升有待于经济的支撑,就需要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上下联动,协调统筹。

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应那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作为职教工作者,我们更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