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27 10:41:45 关键词: 心理教育

摘要: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笔者从心理教育、实际援助、社会支持系统、学生自身完善和高校管理教育五个方面着手,提出了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其中以心理教育为主,物质扶持为辅,要做到关心辅导和管理教育相结合、自助和他助相结合、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相结合、危机预防与危机干预相结合。

特殊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特殊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

摘要: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笔者从心理教育、实际援助、社会支持系统、学生自身完善和高校管理教育五个方面着手,提出了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其中以心理教育为主,物质扶持为辅,要做到关心辅导和管理教育相结合、自助和他助相结合、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相结合、危机预防与危机干预相结合。

关键词:特殊群体 大学生 心理教育模式

一、心理教育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

心理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不是让特 殊群体学生单纯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而是帮助其完善自我意识和人格,最终完成自我实现。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及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心理健康的维护包括学习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自我修养指导、性心理教育;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包括学习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常见行为问题、身心疾病、性行为问题;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二)心理测验、讲座、辅导、咨询和训练

心理测验、讲座、辅导、咨询、心理和训练是目前高校心理教育中的基本技术手段。首先,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准确无误的了解其心理特点和动态。其次,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重点放在提升自信心、理性思考、情绪调节和挫折教育上,帮助其学会正向思维和提高挫折承受力。第三,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于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的特殊群体学生,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重点是预防未来心理问题的发生,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水平。对于那些遭遇心理困惑或有强烈心理冲突的学生应进行心理咨询。其重点是发展,根本目标是改善个体的心理机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四,开展心理训练活动。通过演讲、游戏、郊游、社会实践等方式,设计特定的情景并使特殊群体学生参与其中,促使其在活动中通过观察、体验,学习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最终 使特殊群体学生改变心理面貌,形成教育者预期的心理行为模 式 ,促进人格全面发展。

(三)建立心理教育网络

特殊群体学生与非特殊群体学生相比,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较低,很少与他人进行交流,或是从周围同学和朋友中寻求帮助和安慰,也 不 善 于 通 过 娱 乐 或 其 他 活 动 来 缓 解 内 心 的 压 力 。 所 以 高 校 可 以 通 过 设 置 心 理 测 验 、心 理 知 识 讲 座 、 心 灵 对 话 、网 络 咨 询 等 栏 目 , 让 特 殊 群 体 学 生 在 网 上 与 教 师 和 同 学 进 行 互 动 与 交 流 ,这样既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运用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又使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和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取得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二、给予经济、物质或行为上的帮扶或援助

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指贫困生、生理缺陷学生、环境适应困难、学习困难学生、行为违纪学生、家庭结构复杂的学生及民族预科生和心理弱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其不足和困难的方面进行帮扶。如,对贫困生的经济援助,高校在利用“奖、贷、助、补、减”的同时,可以积极寻求社会资助,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团体或个人了解和资助贫困群体,调动非政府组织(NGO)资助积极性。对于就业困难学生,可建立起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针对大学各年级学生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内容涵盖政策指导、形势指导、信息指导、心理指导以及相关服务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具体的专业辅导,并对其学习态度、方法、动机等方面进行引导,使其学会科学、正确、高效的学习方式。

三、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网络

欲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家庭应与学校积极配合、优势互补。引导和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鼓励子女自强自立,勇敢自信。从学校角度看 ,学校应当以人为本,加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建立有效的大学生 心 理 和 行为救援机制,改革不合理的管理规定,注重人性化的 管 理 和柔性管理。积极开 展 校 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 文 化 活动和良好的人 际 氛 围 中 受 到 激励,保持良好心态,提高环境适应的能力。同时,作为社会人,是逃不开社会风气、社会现象的影响的。所以,要 采 取 有 效 措 施 净 化 大 学 生 的 生 活 环 境 ,有 效 控 制 渲 染 厌 世 情 绪 的 大 众 传 媒 ,并 以 正 确 的 价 值 导 向 和 社 会 舆 论 营 造 健 康 的 社 会 大 环 境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高 校 教 育 、社 会 教 育 、 家 庭 教 育 相 结 合 、 相 促 进 , 才 能 实 现 心 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鼓励特殊群体大学生自强自立

要把特殊群体学生培养 成 为 具 有 人 文 精 神 的 社会主体,首先应培养他们自 强 自 立 的 精神。自强与自立,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一种独立生活的意蕴,更 深 刻 的 含 义 在 于 他 们 可 以 正 确 对 待 挫 折 经 历 的 考 验 。首 先,鼓 励 其 勤 奋 学 习 。第二,鼓 励 其 热 爱 生 活 。第 三 , 鼓 励 其 理 性 思 维 。 第 四 , 鼓 励 其 自 我 教 育 完善 。 第 五 , 鼓 励 其 多 参 与 多 锻 炼 , 开 放 自 我 , 投入 到 集 体 活 动 中 去 。班级应多组织一些大家喜欢的课余活动,吸引特殊群体学生到集体活动中来,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扩大交往面,还可以增强心理适应性,培养良好性格。学校还应鼓励特殊群体学生积极投 身 社 会 实 践 , 提 高 其 实 践 能 力 。特殊群体学生可到养老院、特殊儿童学校、农村、工厂,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爱的感受力和执行力,锻炼自己与人交往、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

五、科学合理的管理教育

首先,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各年级辅导员、各班级班主任要秉着对特殊 群 体 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通过档案查询、座谈和意见征询,深入班级宿舍,将 学 生 的 基 本 情况、问题成因、教育措施、教育过程、教育效果 等 详 细 记 录 在 档 案 库 , 同 时 注 意 保 密 性 。随着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 管 理 的 逐 步 深 入 , 要 及 时 更 新 和 充实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每学期初进 行 各 类 特 殊 群 体 学生的情况排查,确定、调整跟踪服务对象,及 时 调 整 特 殊 群 体 档 案 ,实 施 科 学 的 教 育 和 动 态 的 管 理 , 以 确 保 对 其 教 育 管理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第二,进行赏识教育。对于特殊群体,教师应该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对他们的良好表现应给予及时真诚的肯定,使其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班级归属感。并提出新的期望,使其摆脱心理困惑,增强自信心,逐渐融入到正常的大学生活。其次,教师应善于发现特殊群体学生的长处,为其提供完成有意义的任务的机会,使其加强自我认同感和顺利完成学业的自信心。第三,特殊样体学生一般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尤其要注意尊重和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

第三,健全朋辈帮扶制度。学校可选派优秀学生如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等与特殊群体学生结对,实行一助一帮扶,开展“朋辈教育”。例如,对于心理障碍群体,班级心理委员应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由于朋辈之间年龄、经历的相似性会缩短心灵的距离,咨询效果也相对较好。高校要充分调动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自管会等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责任岗位制,每位学生干部负责一个或几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

第四,建立特殊群体学 生 心 理 状 况 的 预 警 与 干 预 体 系 。 这 个 体 系 包 括 相 应 的 机 构 设 置 、人 员 组 成 、运 作 程 序 。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危机干预小组,配备专业心理辅导、咨询叫师、心理医生,制定科学的心理问题预防和救援程序。一旦危机事件发生,能迅速有效的启动干预系统,将问题的危害减到最小化。

特殊学生心理教育研究:浅析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经济发展还不均衡,一些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特殊家庭还很多,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走进学校后,与生活在一般、甚至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的孩子比较起来,因其家庭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心理阴影是在短时间内挥之不去的,如果我们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这些学生就会在行为习惯的形成上、学习成绩质量上、心理思想变化上都存在着不良后果。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就显得很重要了。

关键词:学生教育;特殊家庭;心理健康

在我们学校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环境、身心发展环境已日益优化,但是随着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家庭成员身患重病现象的不断出现,特殊家庭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同时也因为一些不良习气的蔓延,学生犯罪率也在增加,这些现象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这就给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1. 一定要认识到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紧迫性。

(1)分析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后,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在客观因素上,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好、经济条件还很差、学习环境不健全以及缺少父母的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特殊家庭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只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但是这些长辈们已经体弱年迈,再加上经济困难,只能勉强给这些孩子以温饱,怎么能够给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创造环境与条件进而去培养他们呢?还有一些学生家长观念落伍,对子女教育起来,只有简单粗暴的训斥,根本没有对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过、关心过,因此和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沟通。

(2)在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学校沟通也很困难的问题时常出现。如在这些学生出现问题时需要和家长沟通,但是有一些单亲家庭找不到家长,在很难与家长沟通的情况下我们教师也是很无奈的;在这些特困家庭里,有的家长素质不高,甚至有的家长不识字,缺少通信工具的家长也很多,学校无法与家长常联系,对学生教育起来就很费时费力。这样看来,家长和学校沟通的困难也造成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成为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以及健康成长的障碍。

(3)一些社会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享乐思想的存在、怕吃苦风气的蔓延、金钱至上思想的盛行、网吧的出现等这些社会因素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因为成绩差、缺少母爱或者父爱,再加上如果结交了一些校外不良青年,就会造成随心所欲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2. 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很重要。

(1)作为教育者别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思想品德问题,教师对这些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把学校的课堂教育教学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千万别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解决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教师要在课堂上、课后辅导中、主题班会上等多个方面适时的对这些学生加以引导,促进其思想的健康发展。

(2)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反作用。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 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过程中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1)建立班级档案制度,积极规范管理。为了使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在全面了解特殊学生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是必要的。它能使工作有案可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具体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对全校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对经济困难者,请求学校在费用上进行减免,使他们倍感学校及老师的温暖等等。

(2)建立班级谈话制度,积极尝试心理咨询。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面谈、打电话、作业本上谈、书信谈等形式多样,均可视情况而定。针对特殊学生当天具体的表现,分别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耐心细致谈话。当然谈话内容是否切中要害,谈话时机是否最佳,这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建立班级心理疏导制度,积极进行行为训练。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比如守法但不遵纪,他们不至于违法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班规是家常便饭,且有屡教不改的特点。这时候老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转移,最终达到健康发展。

(4)建立信任激励机制,积极倡导自我教育。从心理学观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不安全感。除此之外,还可积极尝试让特殊学生参与日常管理,由学生教育、管理学生,甚至可充当临时班主任。对其中表现出色的特殊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愿我们的信任能给中学阶段的他们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更好地走过迷茫,走向成长!

特殊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心理教育社会关注的研究

摘 要: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期能够促进特殊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以更好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发展自我、适应生活。

关键词:特殊学校;研究;心理教育

对于特殊学生,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期能够促进特殊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发展自我、适应生活。

一、创造文明开放的校园风气,极大化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外部环境对特殊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文明开放的校园环境当中能够实现促进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学校中,特殊学生主要是和老师、同学一起相处的,如果他们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形成文明友善的班风,则有助于创造和谐、文明、开放的校园环境。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务必要重视对校园的管理,努力在校园中创造出一种高度的文明开放的气氛,在和谐的氛围中,对特殊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特殊学生健康成长。在良好文明的校园生活中,学校和老师应该使用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通过鼓励特殊学生,激发特殊学生的自信心,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不断提升自我,以期特殊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二、与特殊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学生,由于他们属于特殊的群体,与一般正常学生相比,他们更加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他们更加需要心灵的沟通。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有必要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当中,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多关心他们,与他们聊天,在有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进行心理沟通,帮助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使他们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三、实现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合教育机制

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还需要来自家庭的支持。由于部分家庭没有意识到特殊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了一些特殊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没有得到渴望的理解与温暖。因此,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开展家庭心理教育活动,让特殊学生的家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家庭、学校联合的教育机制。

特殊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特殊家庭学生心理教育及帮助

未成年学生的生存、发展环境已日益优化,但是随着家庭离异现象增多、交通事故意外死亡率上升以及家庭成员身患绝症病故等现象的增多,特殊家庭学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未成年人犯罪率也不断增加,并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当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一、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在客观上,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经济条件差、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以及缺少家长的督促,很多特殊家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有些特殊家庭学生随祖父母生活,老人体弱年迈,只能勉强给孩子温饱,根本无法给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提供正常成长的环境与条件。

其次,在主观上,一些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落伍,由于家庭生活的变迁,对子女要么溺爱、放任;要么高压、粗暴,对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正确地引导、疏通。

第三,在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家校沟通困难等问题。如单亲家庭找不到家长,很难与家长沟通;特困家庭则主要是家长素质太低,有的甚至不识字,有的家庭则缺少通信工具,无法与外界经常联系。因此,家校沟通困难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悖,也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

第四,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风气的蔓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暴力游戏、色情网吧等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使他们极易结交校外不良青年,造成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二、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几点思考

首先,别把心理问题当做品德问题来看待,而始终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特别重视把学校的教育与对其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充分结合起来,别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当做是解决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唯一主体和唯一途径,而加以无限夸大。正如一位接受行为训练学生的家长所说:“在改变孩子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自己。要改变孩子,首先必须改变自己。”

1.父母离异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抵消的反作用。

2.父母再婚家庭。要求家长明确对非亲生的孩子,要克服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双亲缺一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为了孩子的健康,自己首先要走出家庭不幸的阴影。要以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并用自己不被生活屈服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奋发向上,切忌把自己的爱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过分溺爱孩子,走进教育的误区。

4.祖辈代管家庭。因父母离婚或把孩子托给祖辈代管的家庭,由祖辈做监护人。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教育观念陈旧,文化水平较低,在教育孩子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特点。学校对这些监护人更要做更多更细的指导。经常与这些监护人联系,不断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避免溺爱型、放任型教育方式的出现。

第三,班主任应把一种更炽热的“爱”贯穿于整个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过程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应切实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平等对待特殊学生,充分承认和了解他们的差异性,以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详细地了解每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成因,如离异家庭的子女通常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下特征:自卑和无望感。单亲(主要是父母离异也包括父母有一人离世)家庭学生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障碍,造成情绪低落、自尊心下降以及出现退缩行为。人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特殊家庭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这使特殊家庭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很多单亲家庭学生的父母在离婚前后,都有一段时间的相互攻击和自怨自艾过程,本身心绪不宁,自然无意去过问孩子的学习,辅导就更谈不上了。而孩子也因此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功课,长期下来,这些特殊家庭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成绩下降。

身心疾病突出。一方面,现实的基本生存条件易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中;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饮食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其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促使他们身心受损。王某,女,七年级学生,早年父母离异,跟父亲一起生活,由于老家房塌,租房过日子,父亲打工但收入不稳定,且无暇照顾女儿生活起居,王某一包榨菜要分三顿吃,身体越来越差,自她家3个月付不起租金后,居无定所,开始四处游荡,更无心学业,并与外来不务正业的小青年鬼混。得知此情况后,教师一方面迅速组织学生四处寻找,将她带回学校;另一方面,在班中进行专门的思想教育,开展献爱心捐款行动,并由八位小组长和班长代表全班同学每人给她写信,随时欢迎她回到班集体中来;再者,建议学校考虑她的实际情况,予以免费住校解决住宿问题。她回来之后,在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被深深地感动了:学习安心了,身体健康了,脸上又重现出了当初那天真、活泼的笑容。

2.不能过早地“盖棺定论”,应以诚相见,循循善诱。采用“等一等”、“看一看”、“帮一帮”的态度,辩证地施治,促使其转化,不可急于求成,因为一两次的个别谈话,不可能使后进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种认为转化工作已大功告成而鸣金收兵,使还不够稳定的学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只可能前功尽弃。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1.建立班级档案制度,积极规范管理。为了使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在全面了解特殊学生(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特殊经历、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社会交往等)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是必要的。它可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又能使工作有案可查,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成效巨大。具体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对全校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发放调查问卷,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学业、生活进行排查、调研,对症下药;制订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计划;对部分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家访;组织部分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座谈;可建议学校组织党员及部分班主任教师与部分特殊家庭学生结对帮教,把工作落到实处并建立有关档案;可建议学校动员和组织部分教师撰写研究论文,从理论上对这部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进行总结探索;不断搜集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部分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案例;请班主任老师及时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对他们的特殊“关照”;对经济困难者,请求学校在经费上进行减免,使他们倍感学校及老师的温暖;等等。

2.建立班级谈话制度,积极尝试心理咨询。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面谈、打电话、作业本上谈、书信谈等形式多样,均可视情况而定。针对特殊学生当天具体的表现,分别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耐心细致谈话,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肯定和表扬,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及时批评,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危害,促使他们提高认识,并且对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当然谈话内容是否切中要害,谈话时机是否最佳,这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建立班级心理疏导制度,积极进行行为训练。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比如,守法但不遵纪,他们不至于违法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班规是家常便饭,且有屡教不改的特点;道德认识不能支配道德行为,自制力差。他们大多对事物有正确的评价,但不能以此来要求自己;既自卑又自尊。常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他人的评价而产生自卑感,但很难容忍别人看不起自己,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班主任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转移,最终达到健康发展。

4.建立信任激励机制,积极倡导自我教育。从心理学观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不安全感。除此之外,还可积极尝试让特殊学生参与日常管理,由学生教育、管理学生,甚至可充当临时班主任。对其中表现出色的特殊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愿我们的信任能给中学阶段的他们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更好地走过迷茫,走向成长!